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重要性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8 16:27:1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重要性,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重要性

篇1

2.家庭教育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当前许多中学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并且具有这种心理障碍的中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而家庭教育的缺失是使中学生产生这种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虽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中学生培养中的目标具有一致性,但是从责任来看,学校教育更偏重于传授学生知识,而家庭教育则更偏重于向孩子传授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其中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并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也是家庭教育十分重要的任务。这要求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能够以身作则,通过合理地对孩子开展教育来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并重视在家庭教育中给予孩子尊重,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家庭氛围,从而引导孩子的心理能够健康发展。家庭教育不仅能够在培养中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在激发中学生认知能力与丰富孩子知识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家庭教育的科学化能够为孩子智能的激发提供良好条件,由于家庭教育并不受到形式、地点以及时间的限制,并且具备灵活性的家庭教育也不会受到教学大纲的束缚,所以中学生在生活以及学习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家庭教育来得到良好解决。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发现并指出孩子的不足和缺点,然后对孩子进行引导,这对于培养中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针对中学生开展家庭教育的主要原则

针对中学生开展家庭教育应当以尊重中学生前提。中学阶段的学生并不具备足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经验,并且其价值观以及行为习惯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所以作为学校以及家长都必须注意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另外,由于中学阶段的学生逐渐进入“叛逆期”,所以家庭教育应当以引导而不是强制为主要的教育手段,在这种教育的开展中,家长需要重视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在家庭教育中要尊重孩子的尊严、人格以及主体地位,从而更好地激发孩子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求家长能够树立正确的爱子观。在维护自身的威严性基础上做到严而有教,让孩子在感受到平等的同时也感受到家长给予孩子的爱护和关怀。同时家长要扮演良师益友的角色,当孩子在生活、学习或者是思想方面遇到问题时,家长需要及时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其次家长要加强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家长与孩子作为两代人难免在价值观和思想上产生分歧,而由于孩子在家庭交流中往往处于被动,所以家庭教育会因此遇到瓶颈。家长要认识到家庭教育应当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同时家长要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积极参与,通过重视和尊重孩子提出的观点和想法,让孩子感知到家长对自身的肯定,从而树立起对家长的信任。

篇2

在我们学校教育中,我们会发现学生的学习环境、身心发展环境已日益优化,但是随着家庭经济困难、父母离异、交通事故的发生以及家庭成员身患重病现象的不断出现,特殊家庭学生数量在不断地增加。同时也因为一些不良习气的蔓延,学生犯罪率也在增加,这些现象的发展趋势不容乐观。这就给我们从事教育的人提出了严峻的要求,对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1. 一定要认识到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紧迫性。

(1)分析这些家庭困难的学生后,就会发现这些学生在客观因素上,由于他们的家庭环境不好、经济条件还很差、学习环境不健全以及缺少父母的监督等因素的影响,很多特殊家庭学生在学习的初期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就更不用说了。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父母迫于生计外出打工,孩子只能跟随爷爷奶奶生活,但是这些长辈们已经体弱年迈,再加上经济困难,只能勉强给这些孩子以温饱,怎么能够给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创造环境与条件进而去培养他们呢?还有一些学生家长观念落伍,对子女教育起来,只有简单粗暴的训斥,根本没有对子女出现的心理问题分析过、关心过,因此和这些特殊家庭的学生就不能很好的沟通。

(2)在对这些特殊家庭学生教育过程中,家长和学校沟通也很困难的问题时常出现。如在这些学生出现问题时需要和家长沟通,但是有一些单亲家庭找不到家长,在很难与家长沟通的情况下我们教师也是很无奈的;在这些特困家庭里,有的家长素质不高,甚至有的家长不识字,缺少通信工具的家长也很多,学校无法与家长常联系,对学生教育起来就很费时费力。这样看来,家长和学校沟通的困难也造成了对学生进行教育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成为对这些特殊家庭学生教育以及健康成长的障碍。

(3)一些社会不良环境也会影响学生健康成长。享乐思想的存在、怕吃苦风气的蔓延、金钱至上思想的盛行、网吧的出现等这些社会因素都给学生的健康成长设置了障碍,一些特殊家庭的学生因为成绩差、缺少母爱或者父爱,再加上如果结交了一些校外不良青年,就会造成随心所欲现象的发生,这些现象的出现,使学校教育显得苍白无力。

2. 针对特殊家庭学生,及时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很重要。

(1)作为教育者别把学生的心理问题看作思想品德问题,教师对这些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要把学校的课堂教育教学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千万别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作是解决特殊学生心理问题的唯一办法。教师要在课堂上、课后辅导中、主题班会上等多个方面适时的对这些学生加以引导,促进其思想的健康发展。

(2)要求家长明确不管谁是孩子的监护人,父母双方都有教育子女的责任,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要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父母双方要定期到校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协调好孩子的教育问题,教育方法要一致,以免出现反作用。严是爱,宽是害,只要出于一片爱心,孩子是能理解的,但在表达上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以免让孩子出现逆反的心理。

3. 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的过程中可采取的具体措施。

(1)建立班级档案制度,积极规范管理。为了使工作规范化、系统化,在全面了解特殊学生的基础上,建立专门的特殊学生的档案是必要的。它能使工作有案可查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并为以后的工作总结出经验,对特殊学生的教育就能对症下药事半功倍。具体可结合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对全校特殊家庭学生进行摸底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建立特殊家庭学生档案;对经济困难者,请求学校在费用上进行减免,使他们倍感学校及老师的温暖等等。

(2)建立班级谈话制度,积极尝试心理咨询。谈话是与学生最好的沟通,面谈、打电话、作业本上谈、书信谈等形式多样,均可视情况而定。针对特殊学生当天具体的表现,分别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耐心细致谈话。当然谈话内容是否切中要害,谈话时机是否最佳,这是谈话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

(3)建立班级心理疏导制度,积极进行行为训练。问题学生中的错误,大多是心理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他们的行为动机往往很单纯,比如守法但不遵纪,他们不至于违法犯罪,但小问题不断,违反校纪班规是家常便饭,且有屡教不改的特点。这时候老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法,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使其心理障碍问题消融或合理宣泄、转移,最终达到健康发展。

(4)建立信任激励机制,积极倡导自我教育。从心理学观点看,对学生的信任激励,能使学生排除心理不安全感。除此之外,还可积极尝试让特殊学生参与日常管理,由学生教育、管理学生,甚至可充当临时班主任。对其中表现出色的特殊学生应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愿我们的信任能给中学阶段的他们添上一双隐形的翅膀,让他们更好地走过迷茫,走向成长!

篇3

小学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小学生教学开展的重点和难点。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应首先抓住教学的关键点,培养学生的道德理念,养成家庭教育教学习惯。

一、家庭教育对小学生习惯养成的意义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主要场所,孩子的很多行为习惯都得益于家庭,有时候看一个孩子的行为就能了解这个孩子的家庭教育情况,所以,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树立榜样意识。

二、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略

1.因材施教,发挥孩子亮点

农村父母因为平时农活较忙,对孩子疏于管理,对孩子的性格、爱好和很多方面了解不多,家长在这些方面沟通不到位,有时候孩子的很多爱好不但不被鼓励还容易受到打击。学校要和家长勤于沟通,让家长拿出更多的时间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性格发展特点,并和孩子一起制定相关的学习方案。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式要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不能统一模式而要因材施教,对孩子进行启发性的教育教学指导,帮助孩子建立学习自尊心和自信心,发现孩子的优点、亮点,并以此为契机培养孩子的创新、创作能力,使孩子全面发展。

篇4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161-01

一、中学生道德行为问题影响因素分析

1、学校道德教育存在偏差

学校在加强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校为了抓教学质量,而严重忽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加之学校的道德教育教学教材缺乏,不能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提供必要保障。即使学校进行道德知识的教育,也只是分散在各个学科的教科书中,对于道德教育的内容偏少,并且教师对道德教育的方式只是局限于说教,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学生的叛逆和抵制情绪,使学生认为道德教育过于空虚,进而会导致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流于形式。

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也有着重要作用。虽然中学生在学校中已逐渐脱离对家庭的依赖,但家庭仍然是中学生生活和成长的重要环境,对中学生的道德观念影响很大,因此,家庭环境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会深深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方式,并影响学生人格塑造。不良家庭教育价值观对于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也会产生影响。在市场经济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一些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过度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不重视孩子的道德教育,进而导致家庭教育的目标偏离。

3、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充满了一些不良因素,尤其在当下一些不良风气滋生,比如在寻求职业的过程中,为了选择好工作,有些学生通过走后门等方式和功利主义等不良现象的过分追求在学生中产生了很坏的影响,还有许多家庭倡导让孩子早些离开学校的思想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学生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和侵蚀。由此可见,不良社会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等外部条件很容易会导致一些中学生道德行为失范。同时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中,一些人过多追求个人利益,也直接影响了中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

二、培养中学生的道德行为的对策

1、创建优良校园道德环境

校园文化会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和情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要重视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熏陶作用,加强对校园环境的美化和优化。针对当前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学校可以通过校园网络的建设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正确发挥校园网络的思想教育功能。加强良好教育环境的营造,建立积极的课堂氛围,倡导良好的学风和道德教育环境,确保学校成为丰富道德教育内容和活动的重要阵地。因此,要优化学校德育内容、形式和方法,充分发挥学校在学生道德行为中的主渠道的作用。

2、强化家庭道德教育的作用

针对家庭教育对中学生道德行为的深刻影响,所以要尽可能提高家庭教育在中学生道德行为培养过程中的作用。由于学生的许多时间生活在家庭中,中学生价值观念的初步判断会受到父母的影响,所以这就要求家长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教给孩子正确的价值体系,并在实践中严格要求自己,给孩子做践行道德观念的行为。同时要严格区分关爱和溺爱。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应该以爱为基础教孩子明辨是非,而不是盲目的顺从和溺爱孩子。另外在家庭教育中,家务劳动也是培养孩子道德行为的重要措施。做家务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经常做家务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可以帮助他们抵御贪图享受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家庭教育要积极配合学校的道德教育。家庭要积极配合学校共同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品质。加强与学校老师的密切联系和沟通,和孩子一起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素质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行为水平。

3、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会对中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很大影响。良好的道德行为离不开社会环境的优化。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为中学生的道德行为培养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并且会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培养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所以为了推动中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打击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活动。同时要加强对中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自觉杜绝低俗文化的侵害,提高中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学生文化建设的投资,为建设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奠定物质基础,并加大舆论正面引导,加强对学校周边网吧等场所的整治,营造积极的校园周边环境,确保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加强社会环境的综合治理,加强对污染因素的控制,进一步净化社会教育环境,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总而言之,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行为教育是关乎民族未来发展的重大任务。但是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却存在重智轻德、急功近利的不良现象,针对当前影响中学生道德行为的因素,要有针对性的加强对中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需要依靠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协调,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不断创新对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充分净化道德教育环境,使道德教育真正发挥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让学生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

篇5

(一)家庭道德教育具有早期性和持续性优势

个体自出生起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便是家庭,父母抱着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不但对其生命给予细心呵护,更是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便开始有意识地对其进行着启蒙教育。另外,个体所在家庭的种族、、经济状况、生活方式、文化氛围以及其他成员的素养、交往活动等等都无不例外地对其道德人格的形成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正如美国心理学家A.拉琴斯提出的首因效应理论,家庭教育作为个体最早接受的教育,其成败对今后的社会与学校教育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是个体道德教育的“摇篮”。同时,在家庭教育的整个过程中,生活环境和教育者的相对稳定性保证了个体道德社会化教育的连续性,因此,家庭又是促进个体道德人格发展的“终生阵地”,对中学生的道德社会化影响是基本而且长远的。

(二)家庭道德教育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优势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双重变化的时期,他们张扬个性,同时又极度渴望得到教师、同学、家长与社会的关注与认可。但是,由于学校教育自身的局限性,教师在同时管教几十个学生的道德思想时难免会出现教育的疏漏或顾此失彼的现象。而在朝夕相处的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子女的个性特征、思想变化、优缺点的真实状况有着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的了解。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便可以根据子女的个性特点和行为表现,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

(三)家庭道德教育具有亲情优势

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联结而成的亲密组织,父母与子女之间这种天然的亲情关系无可替代,并且不可分离。父母对子女无私奉献的爱本身就是巨大的教育力量,将有助于子女形成积极健康的道德情感,塑造健全的人格。在个体道德社会化发展过程中,这种“情”的教育往往比“理”的灌输更能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

(四)家庭道德教育具有生活化优势

生活本身就是一本丰富的“教科书”,而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个体自出生起便开始受到家庭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教育。无意识的教育包括家庭、文化氛围、经济水平等等,也包括父母在生动活泼的生活中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价值观、修养德性、行为模式、生活习惯等渗透到子女身上。这种“不教而教”的教育影响将产生“润物于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目前我国家庭教育中对中学生道德社会化影响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重智轻德”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占据着一定的主导地位,其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追求的境界等都影响着对子女成才标准的选择。一些家长受当下教育体制和功利化思想的影响,认为中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升入更高学府获得更高文凭,为未来取得高薪职业和社会地位作准备是关系子女一生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关键的事情。因此,他们不遗余力地花费大量钱财和精力为子女“择名校”、报各种辅导班、请家教,但是却对子女的道德发展不以为然,认为智育的发展比起道德品性的养成更为重要。

(二)教育内容“重基础轻高度”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家长逐渐意识到教会子女做人,培养其良好品德的重要性。但是,受家长自身文化素养、个性品质、精神境界高低等的影响,一些家长对子女的道德教育内容多以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等基础性教育为主,对培养孩子责任心、团结协作、创新开拓和独立自主等品质的追求略显微弱。更少有对其子女进行尊重一切生命、关心他人和社会、保护环境、热爱自然、为集体利益牺牲自我利益、为人民服务等等更高一层的家庭道德教育追求者。

(三)教育方式“重言传轻身教”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其生理的变化也促使他们的心理发生着激烈的变化。他们敏感而骄傲,既渴望融入群体,得到教师、同学,甚至家长的认可和关注,又追求特立独行、标新立异;他们往往意气风发、理想远大,但却不切实际;他们是幼稚而又成熟、依赖而又独立的矛盾体。但是,由于家长自身教育知识和教育能力方面的不足,容易忽略中学生的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而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一味进行说教,机械地灌输成长的要求,反而适得其反,引起子女的反感和叛逆。同时,有些家长往往将子女置于教育的对立面,而忘记自己本身也是影响子女道德教育的一面“镜子”,重言传轻身教,因此导致事倍功半,取得的教育效果甚微。

三、提高家庭教育对中学生道德社会化影响力的对策思考

(一)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

促进家庭教育效能的实现正确的教育观念是确保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以及教育评价标准选择的科学性的先导条件。要促进中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发展,关键在于转变家庭教育中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对教育的认识并帮助其树立正确、全面的成才观。家长应加强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等相关知识的学习,以与时俱进的姿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并同时在道德修养方面进行再社会化,以提高自身素质。另外,家长应尊重个体成长规律,从子女的角度出发,根据其个性特点和成长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以科学、灵活创新、活泼生动的教育方式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纠正其可能出现的成长偏差。中学生是敏感脆弱而又矛盾的发展性群体,家长在对其进行道德教育时应更加耐心、包容,本着客观与科学的原则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在方式方法上讲究教育的艺术。

篇6

1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青少年代表着未来的希望,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强则国家强”,所以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是中国未来持续发展和复兴的重要因素,而在中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占有非常关键的地位,因而发展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是发展青少年整体素质的核心部分。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表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见》中的这部分内容说明了学生心理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关键影响,也表明了我国基础教育对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关注。但一些调查表明,当前的中学生存在着较为突出的心理问题,根据新华社的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较大的上升趋势,调查显示大约35%的中学生表现出了心理异常,其中的53%的中学生普遍存在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等心理问题。这些数据表明,在当前的环境中,中国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而这也说明了当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分析

个体心理特征的形成主要来自其青少年时期,而其心理素质的形成和与发展很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个学生是否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与他所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了解和分析相关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要能够因地制宜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应对这些问题。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2.1社会环境的影响

弗洛姆认为个体的心理健康情况是由客观因素所决定的,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可以促进个体的发展,也可以扭曲个体的发展。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这种快速而深入的社会变化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转型所产生的独特的中学生价值观。社会学认为个体价值观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变迁所带来的。在社会变迁中,个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会随之发生重要的调整,这一点对正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而言更加明显。目前很多关于新生代、80后、90后群体的探讨,恰恰反映了中学生群体在社会变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特点上的特殊性。所以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到当前中学生心理特征形成的社会基础,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能更多地包容和理解中学生。第二,社会风气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价值观尚未成形,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和认识容易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而在当前,社会转型和外来文化的引入使社会中存在着很多备受争议的观念,它们对原有的社会价值与道德意识形成了挑战。很多中学生在这一阶段尚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且大都处于叛逆期,加上部分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存在的夸大与失实,常常会对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第三,社会生活方式的网络化转变对中学生心理素质形成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交往方式日益呈现出电子化和虚拟化,中学生在这一方面具有更快的技术接受能力,所以他们的沟通方式和社会联系也变得更加网络化。这种社会交流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在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这一变化改变了青少年接触信息的方式、类型和深度,其所接触到的信息对其价值观念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2.2学校环境因素

学校是中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在心理素质教育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学生心理素质需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干,以日常教学活动为载体,所以学校的整体教育环境与教育水平是影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在当前的中学教育中,学校在注重传统的德智体等教育的同时,却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这种陈旧的教学理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与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德智体教育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一个个体如果没有良好的自控能力,是无法进行长期有效的自主学习的,学校在对学生学习的正常监督之外,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具有主动学习的能力,使之能够在离开中学和进入社会之后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从心理特点上讲,中学生常常处于逆反期,在过于强调分数和服从的教育环境中容易出现厌学、焦虑、对抗等消极心理,这会使很多具有良好潜力的学生没有有效发掘学习能力,反而影响其长远发展。

2.3家庭氛围的影响

家庭的环境与氛围一直在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氛围会在不同方面影响着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第一,家庭的完整性与内部关系的决定性影响。家庭的完整性直接决定着家庭教育情况,单亲家庭、婚变家庭和留守儿童家庭等情况会使青少年在心理发展中形成孤僻、自卑、冷漠、自私等负面的心理特点。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家庭类型的数量要多于过去,这实际上也是社会转型和社会环境变迁所产生的一个派生现象。其次,家长行为不端的家庭环境对孩子起到不良的示范作用。家长的言行、理念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并在其心理素质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青少年在家庭中会更加潜移默化地受到家庭中的其他个体,尤其是负面言传身教的影响。所以家长的行为方式也具有重要作用。

2.4中学生自身因素

中学生的自身特点也是其心理素质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学生一般在12到18岁之间,正处于青春期,是其心理素质形成的核心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常常缺乏良好的自制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常常在心理情绪上变化很大,并且难以独立面对压力。因此,需要包容他们的想法,注意他们该时期情绪上的敏感性。

3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建议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前社会环境的整体性变化不仅会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也会通过对家庭的作用来产生间接影响。这些情况使当前的中学生素质教育具有复杂性与变化性,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一点首先应该具有清晰的认识,并且也需要认识到中学生素质教育并不是依靠学校和教师就能够完成的,还需要家庭的配合,而后根据这些情况来采用更加具有包容性的教育态度,采用更加丰富多样和全面有效的教育方式。具体建议如下:

3.1将心理素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心理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是相互促进和内在统一的。心理素质教育也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与主要目标。所以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到对知识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进行整合的重要意义,提高其对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并通过积极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来促进中学生的知识教育质量的提升。

3.2积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提高心理素质教育水平

教师自身的修养与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劣,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发展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需要教师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更具有包容性的教育心态,这一点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尤为重要。一般而言,教师需要具有两方面的素养:第一,对学生教育的敏感性。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在指导学生时,需要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耐心,既能够及时察觉学生心理倾向的细致变化,也能够为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给予细致有效的指导。第二,教师应具有较高的宜人性。在进行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时,教师需要的关键素质不是威严和使学生服从,而是开朗合群的性格特征和谆谆诱导的教学方式。具有这类特征的教师能够使学生敞开心扉,师生之间开展有效的交流,从而更好地发现中学生的心理变化,便于教育的有效深入。

3.3与家庭教育结合,促进家长的配合

现代家庭教育应该将孩子的心理素质教育放在中心地位。对青少年成长而言,家庭教育有着比其它教育形式,甚至是学校教育更为深远的影响,所以教育工作者应理解和重视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也应是作为主要教育者之一的家长所需要具备的观念。在心理素质教育中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和学校,更需要充分家庭教育的作用:第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中学生心理素质,需要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所以家长应注意主动构筑良好的家庭气氛,并根据子女们的身心特点,恰当选择教育方式,为孩子心理素质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第二,家长应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家长自身素养的水平是决定家庭教育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所以在开展中学生的素质教育时,需要家长能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教育理念,并注意平时的言谈举止,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反复引导来推动中学生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

作者:苗殿卿 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市霍尔奇中学

参考文献:

[1]陈磊.素质教育新论[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李丽.西北地区农村中学生心理素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

[3]郑琰.广东省中学生心理素质状况调查报信[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

[4]宋志一.父母亲职业类型对子女心理素质发展影响的测验研究[J].学术探索,2002(4).

[5]陈带有.澳门中学生心理素质状况及其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2008.

[6]郝秀香.浅谈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09(10).

[7]邱莲.广东中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特点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导刊,2006(6).

[8]杨海珍.东莞市初中生心理素质调查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0(2).

篇7

中学生在成长中会遇到很多的心理问题和困惑,要帮助他们发展健康、健全的人格,必须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笔者提出了一些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观念上,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策略上,以课堂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同时将心理教育与德育、社会实践等相结合;最后,从家庭教育环境出发,建立良好的教育网络系统。

一、观念创新

1.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教育中,实行观念创新,这是保证课程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环境下,中学领导要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上进行更新,使教师对评价学生的方式得到提升,同时关注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各中学组织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以便在认同国家课改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重要的教育力量与心理源泉,在这个环境中可以形成良好的学生评价机制,改变传统的成绩唯一的观点。同时,教师们要对教育心理学进行研究,尤其对学习心理、组织心理与教学心理的思考。只用充分考虑到学生心理的发展现状,按照其心理发展规律来进行教学引导,才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环境中。可见,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改变传统的学生评价机制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2.注重教师心理观念上的培训,形成专业化教师队伍

加强老师心理观念的培训,有利于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的心理素养。同时,这对于正确认识学生在心理发展中的问题也很必要。因此,培养教师的心理素养,建立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可以为引导学生获取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对教师的心理辅导培训,如对教师普及一些必要而基础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习有关的辅导尝试,以便树立健康心理的根本观念,让教师充分认识心理健康的作用与效果。

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了解,使教师具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与能力。如此,中学校逐步建立起专业化心理辅导教师队伍。

二、多管齐下

1.课堂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

课堂是教育学生的重要场所,即便是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也需要在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需要各个学科的教师遵循循序渐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有意识地将心理素质教育与各学科特点相结合,使学生获得切身的心理体验,锻炼出他们更好的性格、意志、情感等。如在数学与物理的教学中加入思维教育因素、在语文课堂中加入情感教育因素、在政治学科中加入思想道德因素、在体育中加入意志锻炼因素等。

改变传统课堂教学观念,建立一个和谐、自由、愉悦的课堂氛围,缩短与加强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与沟通,这是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与培养学生健康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的心理训练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而不是随心所欲;对于外向型学生要给予他们充分展现才华的机会与舞台,使他们的自控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对于内向型学生要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主动交流,独立发表意见,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如此这样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良好的心里素养等综合能力的形成。

2.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综合实践相结合,同时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

学校的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是整个学生综合素质的灵魂,同时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它可以更好的反映出人格的形成。可见,学校加强德育工作对于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与良好行为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在现实的工作中,学生的不少行为举止反映出他们在心理方面存在着问题,因此,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强调外在的道德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内心进行引导,以便形成健康人格。

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结合的同时,还要注重社会实践,这些综合实践活动是对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活动。在活动中,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锻炼的同时,也培养了良好的心理健康,形成了劳动习惯。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有时存在着个别心理问题或障碍的,要及时认真耐心地进行心理辅导,解决心理问题。

三、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教育环境需要形成良好的网络系统。一方面,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沟通渠道,帮助与引导学生家长们树立良好的教育观,以便更好的教育与影响孩子。在教育观念的宣传上,学校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如对家长进行科学讲座、观念培训,让家长们放弃传统重视成绩而忽略道德、心理健康的观念,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塑造良好的环境;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中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要妥善处理。另一方面,家庭与学校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对青少年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发现并解除,同时争取社会的支持,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让中学生获取更佳的心理教育环境。

总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推动,同时,这有助于社会、家庭与学校三位一体教育体系的形成,可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成才、教育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蒋应平.中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初探[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12(7).

篇8

城乡结合部的中学生,在每一个城区都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生活习惯既有城市学生的特点,也有农村学生的特点。从学习角度来看,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厌学的。甚至有些学生存在严重厌学情绪,具体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不完成作业或抄别人作业,打架、旷课、逃学,怕考试、恨老师、恨学校等等。造成初中生厌学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有学生自身的原因、有学校教育的原因、社会的原因,但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源自家庭教育的不当或缺失。

一、城乡结合部中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

家庭是人的第一课堂,也终身的学堂。我国学者郑其龙等编著的《家庭教育学》中指出:“家庭教育是家长对子女的培养教育,它是整个教育的组成部分或分支。”强调了家庭教育在培养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美国人泰曼约翰逊认为“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等,都说明家长的素养、家庭的环境,对人一生的教养息息相关。然而,城乡结合部的家长群由本地农民,外来务工人员组成。这些家长大部分文化程度低下,有些甚至是文盲。他们的家庭教育手段和方法普遍原始甚至粗暴。而当地的“土豪”家长由于家庭经济非常宽裕,对孩子的教育大部分是放任自流,溺爱娇宠。有的家长把孩子的教育任务完全交给了学校和老师;有些家长自身素质较差,在道德观念、文化修养及行为习惯方面都对孩子起不到言传身教的作用;有些家长认为知识并不重要,只要孩子将来能赚钱,就能立足社会。即使有些家长重视孩子的教育,也只是一心指望孩子在学校各门功课都考高分,争第一,并不是注重孩子的德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家庭教育的不当和缺失是导致城乡结合部中学生厌学的最主要原因。

二、城乡结合部中学生厌学的对策

上世纪70年代英国著名的“曼彻斯特调查报告”指出:“关系教育成就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环境内,家庭因素的重要性几乎二倍于社区和学校两项因素的综合。”家庭教育是整座教育大厦的基础,更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现代教育教学理论都认识到:要教育好学生,首先要教育好教师。那么,要教育好孩子,也一样首先要教育好家长。

那么如何和家长进行有效的交流,引导家长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逐步改变孩子的厌学状况呢?

1.指导家庭教育要处理好教师与家长的关系

教育规律告诉我们,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是取得教育成功的关键。从这个角度讲家长是教师的伙伴和合作对象。但在我国,许多家长有过挨训的经历,许多教师有过训家长的体验。家长受到不分场合、不分轻重的训斥后,会把羞恼、怨恨转嫁到孩子身上,孩子轻则受训斥,重则得到一顿“饱打”。孩子受到伤害后,又会把怨恨投向告状的老师,因而产生不良的厌学情绪。这样,造成了教育的恶性循环。教师与家长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尊重家长,调动家长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建立家长联系制度,保证教师和家长的沟通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进行,确保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配合。

2.告诉家长应注重言传身教

家长正儿女易行善,家长邪儿女易行恶。家长民主儿女生平等之心,家长独断儿女生专行之念,家长仁慈儿女博爱,家长暴戾儿女残忍。在孩子面前,家长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做孩子的表率,保证子女有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同时对子女的学习成长过程常常予以关心指导。如果家长随心所欲,对孩子的学业冷漠处置,必定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情绪。家长的言传身教将对孩子产生极其巨大的影响。在家庭经济条件有对富裕的现在,家长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创造“条件”让孩子经受磨炼,使孩子从中体验艰辛、体验快乐,也从中养成做人的优秀品格。

3.指导家庭教育要帮助家长读懂孩子,帮助孩子树立自信

一个孩子就是一本书,需要我们认真去读。一把钥匙一把锁,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孩子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智能差异、行为差异、潜能差异、环境差异等,不同的孩子有着不同的潜能,智能是多元的。所以,不要轻易地否定孩子,要善于发现孩子的能力,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过:“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家长要对孩子信任、尊重、承认,经常肯定孩子,让孩子了解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进步,认为自己真的很棒。因为一个缺乏自信、充满自卑的孩子,即使脑子很聪明,反应灵敏,但在学习中稍遇困难和挫折就会出现问题。而且每个人的天赋和后天的条件毕竟存在差异,不能期望每个人都是精英,也不可能期望每个孩子都成绩优异,出类拔萃。家长要针对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帮他们树立合理的目标,让孩子逐步消除不良的厌学情绪,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变得自信向上。

有人说孩子的问题根源在家庭,表现在学校,恶化在社会。因为家庭教育是整座教育大厦的基础,更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因此,若要从根本上改变城乡结合部中学生的厌学现状,学校老师就需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多渠道的沟通机制,有效地指导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 范广玲.中学生心理常见问题的思考及对策[A].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论文集[C].2004.

[2] 黄伟奇.中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5.(00)

篇9

健康的心理是保证成功的重要品质。初中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其心智正处在发展的时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就需要重点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其知识学习效果。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的特点,但由于其意志力较弱、自觉性较差,同时依赖感较强,因此一旦受到不良影响,就会产生焦虑、抑郁和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尤其是在当前社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学生很容易产生情绪的不稳定。学生一旦出现心理问题,就会导致不正常行为的产生,如果长期得不到纠正,甚至会走向极端,对社会产生危害。因此就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素质教育中明确提出:针对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在中学校园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素质教育中的很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也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在学校中不仅要将知识教育作为重点,同时也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受到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中学生存在较多的心理困惑和心理矛盾。一些学生在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时不能够进行正确的判断,就会产生错误的行为。因此,在管理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解,密切关注学生在学校中和社会中的表现,在学生有不正常的行为表现时及时地进行引导,防止学生错误行为的产生。

教科文组织指出,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就要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高度重视,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有效把握,同时做好相应的研究工作,对于其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解决,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的身心正处在发展阶段,整体还不够成熟,因此就需要针对其个体的特点进行疏导。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加以引导,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领悟,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育,使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我国中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多是身兼数职,缺乏专业性,其本身所具有的知识并不能够满足心理教育工作的要求,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需要进一步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投入,选择具有高素质和较强责任心的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加强培训工作,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

三、采用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德育工作指导中指出: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使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使学生准确掌握心理健康常识,通过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对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有效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为学生创造出更加和谐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一)优化校园环境

在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过程中,要做到科学合理的布局,完善校园中的人文设施建设,美化校园环境,实现环境育人。利用板报、校报等形式进行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的宣传,加强学校的校风和学风建设,通过名人名言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

(二)优化家庭环境

学校要加大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和联系,采用家长会、家访和电联等形式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提供积极有效的参考,为家长提供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家庭教育方法,促进形成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有效地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

(三)实现学科渗透,实现全员育人

在心理健康教育要求中明确指出:在中小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在教育过程中进行重点体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需要加强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和管理,在学科中渗透心理教育,实现全员育人的教育目标。对心理教育的方法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逐渐改善教育水平,使学生的心灵和知识共同成长。

(四)进行多元化的心理辅导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就需要充分发挥学校中的心理咨询室的作用,鼓励学生在产生心理问题时要进行及时的求助,在疏导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和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交流对于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其及时消除心理问题。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篇10

感恩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这需要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引导与培养。但现如今的中学生正处在叛逆思想的拐点上,那么就需要首先从情感方面作为切入点,注重培养中学生的道德情操,然后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方面循序渐进的开展教育工作,使得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成为有机的统一体,让学生慢慢的做到感恩于行。

二、中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1. 学校教育重智轻德,忽视感恩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和父母往往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而忽视了德育的培养,感恩教育更是流于形式,不能深入学生心中,致使自私自利、缺乏修养、情感冷漠的现象存在。

2. 家庭教育方式不健康,阻碍感恩意识的萌生。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容易受家庭的影响。家庭教育比社会教育有着更直接的功效。现在许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过得好,竭尽全力为其创造优越条件,满足子女的各种物质要求,而忽视了精神需求。在如此的环境下,成长中的孩子接受的更多是利益关怀。如此的教育方式使得孩子不懂得生活的艰辛,认为家长宠爱似乎是理所当然,逐渐的就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他人,甚至脱离于社会。

三、中学生感恩教育方式的探求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就是对父母的感激之情。那么,中学生的感恩教育首先可以从感恩父母开始,并结合实际中的感恩典型人物,给学生们宣传子女对父母心怀感恩的优秀案例,让学生心中萌发“感恩于心,感恩于情”之芽,并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加深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教育学生要感恩师长。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让学生因老师无怨无悔的教导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对其产生感激之情,同时也学会如何去关爱他人。学校方面,应提供多种渠道用于学生对老师感激之情的传达,形成和谐良好的校风。

教育学生对社会也应心怀感恩之情。人的自我价值是在一次次的付出之后不断被社会肯定的。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社会的感恩、对他人的奉献,施恩而不图报;对知恩图报、施恩不图报的行为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赏,同时给学生树立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榜样。

四、学生感恩教育的进一步升华

在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要求学生心怀感恩之心,感恩之情的同时,那么如何让感恩教育进一步得到升华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基层教师,我们更应该严格规范自己。

1. 不断利用传统文化进行正面引导。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不少例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等感恩于行的佳句和名言,至今仍然广为传颂。继承和发扬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能为学生的感恩教育开展提供丰富的养料。同时,在现实中树立良好的典型,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在互动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切身体验来养成良好的德行,培养感恩意识。

2. 多组织丰富多彩的感恩活动。为人师者,要在进行感恩教育的同时,摒弃那种古板的说教方式,化抽象为具体,多开展实际的具有感恩意义的活动,让学生作为一名实践者参与其中,在活动中感受与学习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3. 合理的利用网络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网络正在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因此,教师要注重利用这种与生活密不可分的教育资源,积极正确地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网络的学习感恩事迹,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网络教育的有机结合,构建一个点面结合,纵横交错的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感恩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