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经济管理基础与应用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9 16:56:0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经济管理基础与应用,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经济管理基础与应用

篇1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will combine a municipal sewage treatment engineering examples, analyses the basic working principle of pipe jacking construction of slurry balanced pipe jack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ntroduces the use of main equipment and its function, elaborated the pipe jack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alysis and construction measures, summarizes two key links of top pipe technology top speed and pipeline positioning, control two key link level direct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the projects.

Keywords: mechanical pipe jacking technology; sewage treatment;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R123.3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大口径长距离机械顶管施工方法经常用于城市市政污水管道铺设的建设中,使用该方法占地面积少,施工控制严格,可保证交通畅通;在穿越铁路、公路、河流、建筑物等障碍物时可减少沿线的拆迁工作量,降低工程造价。因此,对顶管施工技术及其引起的环境效应进行深入分析、探求解决对策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 工程概况

本污水处理工程采用顶管施工技术外截污干管,污水管道的总长度大概有5000 m,流水位标高为8-11米,直径为DN800-DN1000,工程运用泥水平衡方法试点顶进施工,虽然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些困难,但是通过试验,该施工获得了圆满的成功,并且带来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 机械顶管施工技术基本原理与优点

机械顶管施工技术主要是借助于主顶油缸和中继站的顶进力,从工作坑内把顶管掘进机或者是工具管穿过土层直到顶进到接收坑内以此来吊起来。同时,要把跟随其后的掘进机或者是工具管后在两个工作坑间进行埋设。

泥水平衡顶管的工作原理是:通常采用机械水力切削泥土,借助水力运送废弃土,同时也有利用泥水压力平衡地下的水土压力。在泥水平衡顶管施工过程中,必须有一定压力泥水填充在泥水仓中从而保证挖掘面的稳定。在挖掘面上泥水能够形成一层泥膜,这种泥膜不透水,能够有效阻止泥水渗透到挖掘面内。同时泥水本身有一定的压力,能够很好地平衡地下的土压力以及水的压力。

泥水平衡顶管的优点:采取全封闭式顶进,无需土质改良或降水处理,可有效的保持挖掘面的相对稳定,对管道周围的土体扰动小,地表沉降小;顶管施工总推力较小,施工速度快,适宜较长距离顶管;工作井内的作业环境好,作业较安全;尤其对地下水位很高,地下水压力变化较大的地层更具有优越性。

3 机械顶管施工技术的主要施工措施

机械顶管施工技术的主要施工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拔桩、初桩及刃机头。把机头用80t的起重机将其吊到井内,平稳地放置在导轨上,导轨与管外皮间要确保接触严实,靠近通口。把工作坑洞口范围内的钢桩用起重机拔起高过管外皮20cm左右即可。这时,马上把导轨的机头顶到洞口的地方,确保洞外土体与机头的正面紧密地顶严实,然后立即把机头顶进土里。采用4组M30的螺栓加强机头与第一~第三节管间的连接,防止机头下跌。2)机械出土。首先转动刀盘,机头借助工作井内的油缸向前顶进,用螺旋输送机把刀盘旋转搅到底部的土提升之后装卸到运土车内送走。运土车在用8号槽钢焊接,用螺旋连接的轻型轨道上运行。鉴于管道线路比较长,管道内运土通常采用人工配合卷扬机推运土车,把土输送到工作坑内,最后用起重机吊到地面的运土车里。3)当顶进的油缸伸出大概0.7m时,回动油缸,下一块顶铁,然后继续前进,最后出土。4)泥浆进行减阻。大口径长距离的顶管减少摩擦阻力的方式是用泥浆。在开始施工之前,先用水湿润管材,再用黄油涂于表面。注入的泥浆如果在管子的形成完整的浆套,就能达到减少摩擦阻力的效果。补浆管的位置要视情况布置,顶进结束后,置换已经形成的泥浆套。5)偏心破碎的顶进技术。顶管的工具头在顶进的过程中碰到障碍物,为防止碎石堵管、堵泵或者是损坏设备,制作相应的碎石拦截箱并安装在排浆泵前和工具头后,同时加上循环泥浆出渣以及减速顶进的方式。6)选取材料。一般情况下选用膨润土或者粘土等材料制作成泥浆液体,要控制好泥浆的浓度及使用量,减少压力,降低扰动。7)安装止水圈。针对泥水平衡顶管技术中,对顶管机和洞口建筑的缝隙之间的止水密封能够很好地确保顶管机出洞的顺利性。一旦失去止水密封就会引起很严重的后果,如土体流水、破坏土体平衡等。设置密封性能特别好的止水圈意义重大。首先把膨胀螺丝打好,再在膨胀螺丝上套上橡胶圈,然后就在橡胶圈上压上压板,最后在压环上压上压板,上紧螺丝。

4 施工过程中的控制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首先确定好几个重要的控制参数:顶进长度、刀盘扭矩及泥水舱的压力值的计算。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惯用的公式计算出这些参数,便于工程的顺利进行。其次是掘进速度的控制以及排土量的计算。依据确保挖土面平衡来控制掘进的速度,并且要控制管理掘进速度及计算排土量。实际意义上的挖掘量取决于顶管机的断面面积和推进速度,而密度计的读数以及排泥管的流量计确定排土量。最后是进出洞的控制。顶管施工技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就是顶管机的进出洞。在工作井内,进洞就是在地层中顶管机完成某一个区域的隧道施工之后进入接收井的过程,相反,按照设计的高度及方向顶管机推出预留的孔洞进入到正常土层的过程称之为出洞。在掘进施工过程中一定要监控好顶管机的推进方向以此确保避免土体流失及安全。采用高压注浆的方式进行后续的施工,效果更加显著。

5 测量控制

工作井内测量基座要单独设置,不与管道、设备、后靠背接触,不受顶管操作的影响,以保持其稳定性,同时测量控制点需不定期进行校核检查。激光经纬仪按设计要求调整好坡度和方向,照准顶管机内测量靶标。在操作室内通过摄像机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激光靶标的情况,通过激光点偏移中心点的刻度和方向,判断顶管偏离设计要求的位移量。初始顶进时每300mm测量一次,并做记录。正常顶进时在工作井可随时用激光经纬仪测量,每顶进0.5m做一次记录。在出洞、进洞及纠偏过程中,适当增加测量次数。测量记录上分别绘制高程、中心曲线图,随时掌握机头顶进趋势。

6 结语

顶管施工技术的工艺特点如下:借助于刀盘及顶进速度来平衡正面的土压力,通过循环调节水压力来平衡地下水的压力。采取流体方式输送切削入泥仓的土,不间断地进行顶进过程,这样施工速度比较快,由于施工所引起的地表下沉的比较小,能够很好地保护环境,同时也不需要改良地盘或者进行降水处理,施工之后对环境没有什么损坏。

结合实际的顶管技术施工工程,总结出顶管技术最关键的环节是掘进速度和管线的定位,环节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工程的质量问题。同时大口径长距离顶管技术施工中必须依据设计要求、环境条件以及合理配套等等才能获得良好的收益。鉴于顶管技术拥有其他很多工艺技术无可替代的优越,在今后的污水处理建设工程中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余彬泉,陈传灿.顶管施工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篇2

英语是军队对外交往的重要媒介,全面提高我军官兵的英语水平,已被提高到做好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高度。因此,英语是士官任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军的士官英语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士官学员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基础好的少、差得多,自主学习能力差异较大,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基于士官军事英语基础课程的学时少,要使学员在有限的学时里有所收获,教员必须增强英语学习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情境教学法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由英国应用语言学家和外国教师设计与广泛应用的一种外语教学法,七十年代后这种教学法被引入我国。情境教学法集直观性和趣味英语于一体,教员在课堂上坚持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寓教于乐,激发学员学习的激情,使学员身临其境,使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掌握知识,从感知具体形象到掌握抽象理论知识,从而提高其理解和应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一、情景中学词汇

1.实物、简笔画、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学手段,有利于学员把直观形象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在一定的语境中准确理解词汇的真正含义,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如在讲授“in front of”和“in the front of”这两个词组的时候,教员举了两个例子:“There is a tree in front of the classroom.”(教室前面有棵树。)和“The blackboard is in the front of the classroom.”(黑板在教室的前面。)通过实例与句子分析,学员就可快速地理解记忆并使用这两个介词词组。

2.融“词”于“境”,在语境中辨别英语词汇的差异。由于各国的文化、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不同,各种语言的词汇代表的概念不完全一致。有时汉语中一个词代表的概念,可以由英语中的几个词表达。如汉语的“看”,英语中有“look,see,watch,read”等。“看黑板”用“look at the blackboard”,“看电影”用“see a film”,“看书”用“read a book”,“看电视”用“watch TV”。汉语中的“看”在英语中用了完全不同的词汇,如果没有具体的语境,就不知道如何选用恰当的词语来表达。

二、情境中学语法

对于大部分士官学员来说,英语动词时态的种类繁多,概念复杂,难以驾驭。如果在一定的情境中教授他们理解动词时态,就会更形象生动,易于理解和掌握。教员用“擦黑板”这个动作作为直观手段,边做边说:1.Before the class begins, we usually clean the blackboard. 2.I’m going to clean the blackboard.3.I’m cleaning the blackboard.4.I have cleaned the blackboard.5.Just now I cleaned the blackboard.6.I told you that I had cleaned the blackboard.7.I said I would go to clean the blackboard.8.When I was cleaning the blackboard, you watched me carefully. 这8个句子分别将8种主要时态直观地展现出来,教员可以让学员反复练习,将行为和语言融为一体,让他们把课堂上学到的语法变成自己的语言。在情境中理解和运用语法知识,对于基础较差的士官学员来说,就会容易得多。

三、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可以辅助教员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真实、有趣的教学情境,其独特的图、文、声并茂的特点,能一下子吸引学员的兴趣,使学员很快进入学习状态,积极参与到教员设计的教学氛围中。如教员先用多媒体将一些士官学员常见的飞机种类或者武器装备向他们展示,然后详细讲解相关的英语知识,使学员在较为真实的情境中培养语感,发展自身的语言能力。如武器可以分为重武器和轻武器(heavy weapon and small weapon),给学员问题:“How many kinds of heavy/small weapons do you know?”学员先是小组讨论,最后派代表发言总结,从而逐渐学会一些以heavy weapon 和small weapon 为主题的词汇。

多媒体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教员可选用与教材配套的视频、音频、图片等,大大提高教学设计的灵活性,节约时间,扩大知识的输入量,拓宽学员的视野,进而产生学习上的“正能量”。

四、创设情境,加强会话

学员主要在英语课上学习英语口语,缺少应用英语的机会和场所。教员要在课堂上设置情境给学员提供学习的机会,引导学员充分展开对话练习。教员可用最贴近学员生活的事例与学员交流,如学员开学自我介绍、见面打招呼、问路指路、看病就医、日常训练、食堂就餐等,通过不断操练,巩固所学知识,学以致用。比如在新学员开学做自我介绍的时候,教员可以让学员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用上family tree 中的常见词语;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的时候,用上I like... ,Because... ,I think that...等句型。学员可以写出相关文字,培养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寓学于实践和乐趣中。

五、情境教学与军事专业知识相结合

士官军事英语基础不仅是一门语言课程,同时还有较强的军事专业知识课程的特点。这就要求士官英语教员既要有良好的英语语言能力,又要熟悉相关的军事专业。也就是使士官学员在学好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和提高相关军事英语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员要注重军事英语知识和情境教学的结合。除教材内容以外,教员可用多媒体教学法讲解武器舰船飞机等实物性基础英语;可用模拟场景教学法讲解机务维修方面的情景,让学员能分角色对话;可在真实的环境中让学员分角色练习部队迎来送往礼仪的基础英语;或者可以用案例式给学员讲解突发涉外事件基础英语。总之,就是为学员提供真实的训练环境和练习机会,从而提高学员的语言运用能力。

除了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外,还可以用第二课堂创造语言学习环境。如英语角、英语戏剧表演、英语词汇竞赛等,提高学员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六、结语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员如果恰当运用情境教学法,遵循有序、轻松、有效的原则,帮助学员消除学英语的焦虑情绪,把心理障碍降到最低,那么,学员在适当的情境中,就会积极用英语思考交流,在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中,掌握和运用好英语这门语言。

参考文献:

[1]郭丽丽,曹方,李兴银.士官英语情景教学探索[J].科技信息,2011(11):243-249.

篇3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2. 072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2- 0139- 02

1 课程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精细化管理是在常规管理基础上,进一步把管理工作做精、做细,以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精”是指完美、周密、高品质。“细”是指细节、细致。而“精细”则是一种态度、一种理念、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精细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种理念和管理技术,把它应用到课程的管理是提升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内涵建设的表现。

为全面落实国家和江苏省教育规划纲要部署,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响应学院在“十二五”期间实施的“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扎实推进“三风”建设,促进我院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现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实际,探索并实施了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课程的精细化管理。实施过程的质量管理,使课程主动适应行业发展和专业培养的需求,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和完善多形式的教学评价制度,也深化了学校教学管理机制改革。

2 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课程的精细化管理

课程的精细化管理立足于三大原则:注重细节、立足专业、科学量化。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课程精细化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学团队和相关专业人士通过精细化研讨,选择针对性的教学内容,精细地准备相应的教学资料,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选择先进的教学手段,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了解学情动态并实施必要的控制措施,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满足学生需求、动态调整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2.1 课程的研讨精细化

2.1.1 教学项目单元的研讨

课程实施前,包含一线企业专业人士的合理结构的师资构成课程团队和进行研讨。依据专业培养方案中对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课程的要求以及课程教学大纲的规范,集授课团队与相关专业人士的广泛意见,结合授课班级所属专业和课程基础的情况,共同研讨了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明确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明确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同时也在大纲的框架下进行了教学改革尝试。通过研讨,确定该班级的授课项目单元。

2.1.2 技能与素质培养的研讨

在课程主要项目单元研讨的基础上,分别配套对应的实操训练,授课团队共同探讨具体的实操项目内容和要求。根据课程总课时的安排,划分其完成实操练习的课时。实操项目的培养目标和理论教学相统一,同时考虑学生的普遍情况,以实践加深理论学习的作用。

课程教学素质目标的培养除了电子商务的领域知识外,主要以学生的自主评价为体现,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一部分是学生自己个人的素质评价,另一部分是各学习小组组长的评价。

2.1.3 教学效果的研讨

针对课程理论教学和实操过程中的调查,研讨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例如调查发现有不少同学对电子商务安全技术中的对称加密技术存在疑惑,研讨通过丰富教学方法改进,以学生表演,让自身感受过程理解如何实现对称加密技术原理的理解。另外,实操报告经过修改后,将报告反馈给学生,表彰优秀学生,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点评和建议。

2.2 教学资料的精细化

2.2.1 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课程的教学相关文件规范

课程教学文件主要包括规范的课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各教学单元多媒体课件、每个项目的教学案例和有关教学视频等内容。例如标准模式的教学案例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课题的主题与背景:介绍各案例内容在什么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

(2) 情景描述:选择与主题相关的教学片段或者情景故事进行文学化的描写,一方面展示案例问题,另一方面增强可读性。

(3) 教学设想:包括对案例教学的注意事项、案例教学的具体要求和操作建议,以及一些必要的说明。并且围绕案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讲座,这些问题不但阐述案例的主题,提示案例中存在的各种困惑,还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激发学习者反思和讨论。

(4) 教学反思、研究:包括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分析、教师的课后反思、对教与学原则的引申等,有些案例研究的结论在此进行了展开。

2.2.2 实操训练的规范

根据计划的项目统一制定技能操作的内容,将每个操作划分成包括具体的实操项目、项目目标、具体要求和内容、相关知识和实操示范等内容。将实操训练与理论知识关联起来,规范实操训练的具体内容,又不脱节于理论知识。

2.2.3 学生拓展学习内容的规范

将学生进阶学习的知识进行规范,依据不同的类别划分,如创业培训、竞赛资源、课后思考、行业资讯、综合测试等参考学习的资源等。创业培训提供课程选用模块的扩展,以网店建设为例,包括了从入门到图片拍摄及处理、到店铺装修和推广与营销、发货等各环节的流程与指导。

2.3 教学设计的精细化

该课程的设计主要基于课程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目标3个主要方面进行思考。知识方面主要通过课堂讲解,总结提问形式巩固,重点和难点知识以实操中附的相关知识作为熟悉内容,另外还有习题课与复习课开展形式学习主要理论知识;能力方面的设计以个人实操和团队合作项目,互帮互助,相互监督培养技能操作方面和团队合作的能力;素质培养方面以具体的评价开展,让学生对自己的表现有个自我评价,团队的组长有个评价,培养学生的道德等素质。

教师对学生的每个操作项目除了提供讲解外,还有对应的同一模板与操作示范,最后以细致化的标准对学习操作情况评价。例如其中的B2C认知教师成绩评定=学生是否准时完成任务20%+实操是否符合要求80%评价。任务准时完成得20分,没有准时完成酌情扣分,实操是否符合要求按照操作要求评分参照以下标准:

(1) 正确B2C模式的理解(5分)。

(2) 体验B2C网站购物流程完整(40分):会员制(10分)、订单生成(10分)、支付(10分)、物流(10分)。体验内容完整且报告详细者得满分,否则酌情给分。

(3) 设想课程学习内容(5分):涉及电子商务技术基础、支付、安全、物流、网络营销等内容(5分)。

(4) 相关知识(30分):含义(5分)、特点(5分)、分类(10分)、交易流程(10分)。

以上没有达到的酌情扣分。

2.4 教学过程材料的精细化

课程平时表现通过回答问题的正确率情况标记+与-符号,基本做到平均每个同学回答两次以上,具体评分参照明细标准,如3个+以上得分90分,2个+以上的80分,1个+以上得分70分,其他60分及以下。将内容体现在平时的点名册上,一方面让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另一方面也是教师熟悉学生的一种途径。避免了学生平时不努力,突击考试考高分,教师对平时表现良好的学生人和名对不上的情况。

实操报告是课程中占据非笔试比例较大的一块,一般有根据计划安排,适当调整个人与团队工作的比重,例如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课程实操过程中,有10次的内容,其中6次是个人独立完成,团队成员负责辅助与监督,另外的4次为团队合作完成,分别对应理论教学项目。无论是个人还是团队完成的实操,都要提交实操报告。避免了全部是团队合作完成的任务,有个别学生搭便车的情况,另外,对应实操的理论知识点,通过笔头作业实施,不仅强化了学生对于技能的操作,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5 教学效果

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课程的教学,以项目单元为单位,每个项目实施完成后,及时地进行跟踪调查,通过对学生调查表了解、口头访问、报告作业中发现问题,即使跟进加强问题的解决。针对教学项目单元的内容,将重点和难点反映在学习效果调查表中,进行每个学生的调查,统计结果,将发现的问题整合,在计划的习题课中重点讲解和练习。

通过课程学生学习效果情况调查表,将本项目单位的核心知识进行罗列,让学生反馈每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划分为非常好、好、一般还是较差,以及填写对该项目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结合知识点的教学要求对要求掌握但统计结果普遍一般及以下的进行重点跟进,并及时采纳学生的教学意见和建议。将实操的问题在批改后的上课复习前进行反馈,提出问题和建议。从实施课程精细化管理的班级来看,学生对教学的知识点、技能点掌握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方面表示肯定。

从实施该课程精细化的班级成绩来看,课程成绩包括平时表现10%,过程技能与作业40%,期末测试50%,其中过程成绩包含了每一次的自我评价、组长评价和教师评分,根据实操内容分配必要的权重,进行加权得出过程总成绩,再结合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比例进行总分的加权统计。从学生的成绩来看,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的分布来看,基本满足正态分布的情况。因此,课程精细化的实施是可以肯定的继续落实下去,并不断改进教学的。

3 结 语

课程实施精细化管理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新的鞭策,另一方面对于教师提升个人价值、加强课程教学改革有着重要意义。课程做到精细化管理才能真正结合学生的培养目标,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企业需求的高职技能型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 宋敏,王社伟. 基于精细化管理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3(6):64-66.

[2] 郑需勇. 浅谈高职院校的精细化管理[J]. 海峡科学,2012(8):160-161.

[3] 邓玉明,李国华. 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精细化管理研究[J]. 当代教育论坛,2011(12).

篇4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已被广泛应用于输液、给药、化疗、静脉营养、危重病人的抢救、中心静脉压测定等临床治疗,它具有保留时间长,输液种类广泛等优点,特别是需要在短时间内快速大量输液、输血或静脉用药频度高、用药品种多、持续输液时间长,且多种药物使用有可能对血管产生刺激作用时,不仅减轻了患者因反复穿刺的痛苦,而且便于危重患者的抢救用药,赢得治疗及抢救时间,且减轻了护士的劳动强度。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37例患者均为住院病人肺癌晚期和肺间质纤维化的病人,其中男性88例,女性49例,年龄最大90岁,最小52岁。本组病人长期住院化疗、输液等,周围静脉穿刺困难,加之体质差、营养跟不上,需要静脉营养等问题,我们采取了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置管时间最长100天,最短的3天。

    1.2材料 统一使用单腔或双腔的中心静脉导管,属于硅胶材料,弹性及柔韧性对血管内皮损伤小,与组织相容性好,硅胶管可以防止细菌黏附并延长置管时间。管径有14Ca、16Ca、18Ca等3种,根据病情而定。

    1.3 静脉穿刺置管前准备工作

    1.3.1应对患者进行评估,有利于导管顺利插入和降低并发症。

    1.3.1.1操作者要了解患者以前是否在穿刺部位有手术伤疤,皮肤是否有炎症等。

    1.3.1.2患者体表,身体聚集指数20或30被认为是产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1] 。

    1.3.1.3以前是否有锁骨骨折,有无胸部、颈部或纵隔疾病。

    1.3.1.4患者血小板计数、凝血机制是否正常。为置管的顺利进行做好置管前准备。

    1.3.2患者准备

    1.3.2.1心理护理 操作前应向病人和家属详细说明锁穿的目的、优点,如何配合操作,锁穿后注意事项。作好心理准备,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以取得配合。

    1.3.2.2操作者必须向患者讲述操作过程及配合,麻醉药的使用、并发症及置管的目的,询问过敏史。

    3让患者签好同意书,清洁穿刺部位皮肤,以预防感染。

    1.3.3患者 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对侧,解开领扣,使之充分暴露穿刺部位。

    1.4 静脉穿刺置管过程中的护理

    穿刺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原则,尽量减少人员走动。与手术者密切配合,正确选择穿刺点,维持好,尽可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及生命体征的变化,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在操作时动作要轻柔,特别是重复穿刺时,为了防止出血压迫穿刺部位时,用力要适当。

    1.5穿刺注意要点:(1)、充分熟悉锁骨下静脉的走形及锁骨下动脉、锁骨、第一肋及胸膜等位置之间的解剖关系,根据解剖特点进行操作。(2)、穿刺时病人很重要,不当特别是肩部位置不当可能影响操作。采取头低脚高位可使静脉充盈,防止穿刺时进入空气,但要注意病人是否能够舒适。(3)、如一次穿刺不成功,可稍稍调整角度,避免在原穿刺点反复穿刺或调整过度,防止盲目乱穿出现并发症。(4)、无论进针还是退针过程中都要进行回抽。穿刺成功后如导丝放入不顺利,可慢慢旋转穿刺针,使针的斜面朝心脏方向,稍稍退针或进针少许回抽血流通畅再置入,切勿硬性插入。(5)、穿刺完成后妥善固定,并检查病人呼吸及胸部情况,以及排除损伤胸膜并发气胸。(6)、置入深度为置入血管5cm-7cm为宜,既皮肤所对应的导管刻度为进针深度加5-7cm。导管置入过长对心脏及大血管壁刺激,会引起心慌气急等。

    2 结果

    137例患者行锁骨下中心静脉留置管时间4小时至30天。其中发生并发症6例,与导管感染有关1例,导管堵塞3例,脱管2例,并发症发生占总数的4%。

    3 护理

    护理要点 (1)、严格皮肤消毒机输液装置的连接。(2)、定时更换正压输液接头,一周一换,可以用肝素帽采用62.5u/ml肝素盐水2ml封管。(3)、及时更换敷贴加强护理,防止脱管。(4)、置管时间虽然能维持6个月,但是一般不超过6个月。因置管时间越长CVC-R2的危险因素越大。CVC的时间不宜超过45天。如果病情严重需要继续置管,可考虑更换置管部位或休息一段时间以后,再行置管。(5)、导管拔除后按压穿刺点5-10min后消毒皮肤,凝血功能障碍者需延长按压时间,再覆盖无菌纱布或凡士林纱布于穿刺点上至少保留24-72小时,也可根据导管的留置时间确定,同时应检查拔下导管的刻度和导管的完整性,确认全部导管已被拔除。

    4 讨论常见并发症分析及处理

    4.1 感染 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发生感染。置管后注意观察穿刺部位周围皮肤有无红肿、渗血、渗液和输注液体的性质,另外定期监测血象及体温。据报道,引起感染的主要因素是局部穿刺口及中心静脉管道的污染,细菌主要来自皮肤、导管接头、肝素帽等,尤其肝素帽为一重要感染来源。另外置管途径、置管时间及封管方式亦与感染相关。因此常规用无菌小方纱布加压后再用3M无菌透明贴膜粘贴,在距穿刺处8cm管道处用胶布交叉固定于患者皮肤上,肝素帽接头处用无菌纱布包裹保护,防止污染。透明敷料较棉质敷料易增加感染机会,因此置管处每日用215%安尔碘以穿刺点为中心由里向外消毒皮肤2遍,消毒范围要宽于敷料,直径大于7cm,待复合碘完全干透后,再贴3M敷料贴膜。置管24小时内更换3M敷料贴膜,以后每日更换,做好更换记录。每24小时更换输液器、三通接头及肝素帽,肝素帽或三通管有血迹或高分子颗粒残留时应及时更换。

    4.2 管腔堵塞或输液不畅 导管阻塞可因患者不当,导管受压、反折等所致,应及时调整导管;也可因长期输注氨基酸、脂肪乳、血液制品等,其残余液中的阳离子复合物遗留在导管内使导管冲洗不彻底所致,输注此类药液后要用生理盐水冲管,并及时更换下一组液体,避免液体输空。每次输液前用生理盐水20ml冲洗导管,并回抽见回血后方可接上输液,交接班时必须确认导管是否畅通。

    正确的掌握封管技巧和封管间隔时间是保证导管畅通的重要措施,因此输液完毕后先用生理盐水10-20ml冲洗管腔,再用0.9%氯化钠溶液100ml+肝素钠1支12500单位,抽肝素稀释液5ml正压或脉冲式封管。当导管发生部分堵塞时,可采用尿激酶1000U/ml3-5ml封管3-5小时,待血栓溶解后回抽,如见回血,则弃去血液3-5ml,冲洗导管,连接输液针头再冲管,切勿将血栓注入血管内。严防封管不当造成凝血堵管,封管时不要抽回血。每24小时封管一次。

    4.3 导管脱出 有效的固定是防止导管滑出的方法之一,穿刺成功后,应用缝线将导管牢靠固定于患者皮肤上,穿刺点距皮肤穿点8-10cm处分别用胶布交叉固定。输液管要保证有一段适合患者的长度。防止因输液导管牵拉而引起导管脱出。更换3M敷料贴膜时要检查导管刻度,拆除敷料贴膜时应沿导管方向由下向上揭去透明敷料。个别患者因发热出汗、烦躁、擦浴等原因影响3M敷料贴膜粘性,因此3M敷料贴膜变潮不粘时,应及时消毒皮肤后给予更换。躁动患者适当约束双手,必要时遵医嘱应用镇静药物。

    4.4 严格防止空气栓塞 空气栓塞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可以立即引起死亡。实验证明若压力差在5cmH2O,空气通过14G针孔快速误入100ml空气就足以致命。常发生于静脉压较低、输液时液体输完或导管接头脱落时。因此一定要及时更换液体,并仔细检查输液系统的各连接点,进行必要的妥善固定,使其不漏气,不易脱落。在更换输液导管时应先关闭静脉留置管,确保导管各连接完善并无漏气现象后,再打开导管的阻断阀,定是巡视,防止在使用过程中脱落造成空气栓塞。对接头处使用的三通接头、连接监测CVP的输液器或肝素帽,发现松动或脱落,立即予无菌操作下更换。

    通过对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的使用,我们体会到只要操作正确,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护理得当,锁骨下静脉置管是快捷、安全、可靠的;且能满足快速输液要求;同时可以监测中心静脉压,对指导补液起重要作用;对输入刺激性较强的化疗药还可以避免静脉炎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张和平,靳秀,贾新平等,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应用及并发症预防。中国厂矿医学,2004,17(4);347-348

    张琳西,中心静脉插管感染的发病机理及预防。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7,16(1);25

篇5

摘 要:从我国高校教育考试改革的发展历程来看,教考分离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从2013年起,开始对部分专业课程的期中或期末考试,通过使用实训控制系统来完成,对教考分离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通过对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使用实训控制系统进行考试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更进一步的思索,提出了一些通过使用实训控制系统考试进行考试,提高教考分离效果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实训控制系统;教考分离;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116-02

教考分离,是我国高校中推进教育考试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教考分离,使得任课教师不再参与其所任课程的期中和期末考试的出题、评卷等工作,从而使任课教师能够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及时完成教学工作,并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教学效果,通过各种方法来主动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而言,也会使学生深刻领会到,学习成绩的好坏只取决于对所学课程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既是否在平时就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贮备与知识应用能力。

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近几年也在不断扩大招生的基础上,按照学院的统一部署,进行了各项教改工作,其中就包括了教考分离。在努力实现教考分离的改革过程中,经济与管理学院进行尝试的方法,就是使用实训控制系统对部分专业课进行期中或期末考试。

1 实训控制系统介绍

1.1 实训控制系统的操作流程

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使用的实训控制系统是在2011年采购的,其版本为V6.10,属于用友T6电算化软件的附属软件,由题库制作、考试服务器和成绩管理三个部分组成。

题库制作系统主要解决考试题库的建设问题,其题库制作流程为:建立题库名称选择题型设置试题参数试题制作(或卷库制作)题库。其中“选择题型”包括单选题、多选题(答案可扩充到8个左右)和判断题三种;“试题制作(或卷库制作)”则是建立题库的过程,是所有实训控制系统功能中最繁琐和需要大量时间的部分;而“题库”则是进行出题设定,出题时既可以按章节和题型随机抽取设定的题目数,也可以按照难度从全部题库题目中抽取设定的题目数。

考试服务器系统主要解决学生考试的问题,其考试操作流程为:清除历史数据考试题库维护待考考生维护考试设置考试预组卷考试环境检测指定考试场次允许考生登陆禁止登陆导出考试成绩备份考试数据。其中“待考考生维护”是将本场考生名单成批导入系统(每场人数上限为200人);“考试预组卷”是系统自动按出题要求自动抽取每个考生的试题;在允许考生登陆后学生即可进行考试,考试过程中教师即可以察看已登陆考生人数、未登陆考生人数和已交卷考生人数,也可以对考生进行了考试延时、减时、暂停和强制交卷等操作,对考生考试过程进行全程监督;考生考试交卷后由实训控制系统自动评定成绩并将其显示在窗口中,让学生及时知道本场考试成绩。

成绩管理系统主要完成考试服务器系统中导出的学生成绩进行接收、分类、汇总等工作。其操作流程为:接收成绩成绩浏览成绩统计成绩导出。其中由考试服务器系统中导出的学生成绩只能通过成绩管理系统接收成绩后才能被教师使用。

1.2 实训控制系统的优缺点

实训控制系统在使用过程中,节省了考试过程中的许多工作,其优点主要有:

1.2.1 部分考务管理工作自动化,减少考务管理工作量

通过考试服务器系统的操作来看,考生名单导入、试卷抽取、考生考试过程、试卷收取等工作都由实训控制系统来完成,从考试管理上来说,大大简化了考务管理工作,使得考务管理变得更轻松。

1.2.2 实训控制系统自动评分,减少评卷教师工作量

实训控制系统使用自动评分系统,考生的成绩由评分引擎的评分程序对考题自动进行评定对错和分值,无需人工干预,并能自动生成试题各题型分值和总成绩,这使任课教师对这部分题型的阅卷工作量减少到无,同时减少的还有向试卷模版录入各题型成绩的工作量。

1.2.3 实训控制系统的保密性、公平性强

首先,实训控制系统采用硬件、数据库、数据流、网络数据加密等多种加密手段,避免非授权人员在考试前破解题库和相关数据,从而保证整个考试数据的保密性。其次,使用实训控制系统进行考试时,由于使用自动抽题的方式选取试题,每一个考生面对的试题都是不一样的,使同一考试课程前后几个批次的考试不会出现泄漏题目的现象,做到了即使不能同时考试,也能保证考试的保密性和公平性。

当然实训控制系统在使用过程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其缺点主要有:

1.2.4 建立题库时工作量较大

在建立题库时,首先要求任课教师在试卷模版中将考试题目准备好,这是任课教师工作量最大的部分,而且需时最长。然后再将任课教师出的题目按实训控制系统的规则导入到系统当中,若任课教师出题不符合试卷模版要求,或题目占稍有录入不对的内容,就需要在导入题目时不断调整,反复进行修改才能保证题目正确无误的导入系统当中,亦需一定的时间。

1.2.5 抽题的随机性问题

由于题库题目中每一道试题的出题难度不一样的,实训控制系统在自动抽题的过程中是随机抽取的,可能会使导致极个别的同学抽取的高难度题目多一些,会有一些小小的不平衡。

1.2.6 不能全面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虽然在建立题库时可以通过使用选择题中的子母题型,来综合考核一些案例型题目上,由于实训控制系统目前只有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三种题型可以使用,并没有论述题型,故不能全面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解决的能力。

对于实训控制系统的缺点来说,可以通过教师的努力工作和对实训控制系统的应用方式调整来减少其影响,充分发挥出使用实训控制考试的优点。

2 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使用实训控制系统考试的情况

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使用实训控制系统组织考试是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的。一方面是为了配合学院的教改工作,进行教考分离的尝试;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近几年我院学生的大量扩招、会计教师数量少,即使采用集中所有教师用流水阅卷的方法也越来越难及时完成阅卷工作。2013年9月,在我院李布和院长和全体会计专业教师的支持下,开始了部分专业课的题库出题工作,到2013年12月,初次使用进行实训控制系统对中级财务会计(上)、宏观经济学进行了期末考试。到2015年1月为止,已完成题库建设并进行了期中或期末考试的专业课程还有:中级财务会计(下)、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经济法、微观经济学、经济学基础、管理思想史和管理学原理。一共有9门专业课使用了实训控制系统进行了期中或期末考试。

在建设题库的过程中,题库出题数量最多的课程是经济法,其单选题出了5章696道题目、多选题出了5章427道题目、判断题出了5章346道题目;题目数量总计为5章1469题。在这种题库下,无论怎样抽题,其重复率都会很小。除了个别课程因课程内容本身的影响而出题数目较少外,其它课程题库题目数量都很多,达到了全面覆盖知识点的要求。

在学生考试过程中,除了受实训控制系统60站点和机房机器台数限制,每批次只能考50多个学生,拉长了考试时间之外,整个考试过程非常顺利,达到了既考核了学生知识水平,又减轻了任课教师工作量的目的。

3 完善实训控制系统考试的改进措施

在使用实训控制系统组织考试的两年中,我们经历了很多问题,对使用实训控制系统组织考试也有了一些更成熟的想法,现提出完善实训控制系统考试的改进措施如下:

3.1 完善题库方面

3.1.1 增加题库内题目的数量

当题库中题目的数量达到绝对多时,如每章各题型出题200道以上时,基本上能对本章知识进行全面覆盖。在这种情况下建议教师在学期初就将题库内所有题目通知给学生,一方面配合教学进度安排学生及时练习和巩固知识,一方面当学生学会所有题目后,也就掌握了本门课程的全部知识点。

3.1.2 按知识点组织题库

当前题库在出题时都是按章节出题的,每个知识点的出题难度不一,在抽题时会导致学生抽到的难度大的题目个数一样。如果每个知识点按其特点选择单选题、多选题或判断题型出5到6个题目,抽题目时按每个知识点抽取一题即可,这样可以覆盖课程中更多的知识点,更加全面考核学生掌握的知识。

3.1.3 组织套卷

在实训控制系统中也可以按套卷来抽取题目,可以让教师正常出期中或期末考试卷,但需要多出几套,导入系统之后即可按套卷抽题。使教师出题目更有针对性性,更加注重知识的全面考核,方便教师出题。

3.1.4 题库的更新

在题库导入系统之后,还应该根据课程的内容变化不断对题库中的题目进行更新,去掉其中陈旧的或过时的题目,增加新的题目,题库中的题目始终处于最完善的状态,充分满足课程的需要。

3.2 强化实训控制系统考试方面

在设定抽题数量时,可以通过减少每个考题分值的方法来加大考题抽题数量,从而增加考核的知识面,避免因考试题目较少而导致的知识面覆盖率不够的问题。同时,也可以通过考试设置减少考试时间方法,来考核学生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这两种办法同时使用,就能够充分考核学生的掌握的知识面大小及熟练度。

3.3 实训控制系统考试和笔试的同时应用。

由于实训控制系统的题型为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所以在考核客观题和学生知识点的掌握上据有优势,而对主观题和发挥性题目则无法考核。所以可以将实训控制系统考试和笔试结合起来,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全面考核。由实训控制系统出题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由笔试来考核学生对课程的全面理解和知识的综合运用。两者的出题分值比例则需按课程性质进行分配。

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使用实训控制系统组织考试进行教考分离的尝试,有成功的方面,也有不足的方面,总体来说满足了考核学生和促进教师教学的目的,为进一步实现教考分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今后,我院将在使用实训控制系统组织考试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做进一步的完善,以期实现真正的教考分离,为学生负责,为老师鼓劲。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护理路径;上消化道出血;健康教育

1985年美国护士Karen Zander首次提出护理程序和路径的概念,此后在全世界得到推广和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是为已确诊某种疾病的一组患者制定的、以患者为中心的、从入院到出院的一整套医疗护理整体工作计划,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可获得最佳护理质量。2007年 1 月 ~ 2010 年12月,我们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105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健康教育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7年 1 月~2010年 12 月收治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210例,男女比例为 122:88,年龄最小 18 岁,最大 87 岁,中位年龄50.45岁;将210例患者随机分为临床护理路径组和常规健康教育组各105例,两组患者年龄大小、性别构成、文化程度等方面无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常规健康教育组进行常规上消化道出血健康教育(即无时间限制,随意进行教育)。

1.2.2临床护理路径组实行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①内容:在充分了解患者健康需求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不同的健康问题和需求,编写上消化道出血健康教育路径表,见表1。②实施方法:向患者发放临床护理路径表,进行入院介绍,解释路径的内容及作用,由责任护士或当班护士根据每天需进行的健康教育内容、患者的需求反复评估、教育、评价,直至患者理解、记住相关内容,并做出评价和记录,出院前对每位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效果及对护士满意度问卷调查。

1.3 观察指标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了解患者掌握上消化道出血相关知识情况、认知态度和行为改变、对护士的满意度;记录平均住院天数。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 SPSS13. 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x ± s 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检验水准 α =0.05。

表 1上消化道出血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表

时间 临床护理内容

入院时 责任护士热情接待患者,及时主动向患者或家属自我介绍,并介绍科室主任、护士长、主管医生和病区环境;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健康教育路径表相关内容。实施心理护理,说明良好情绪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指导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第 2 天 饮食知识宣教要根据出血的程度,选择禁食或进温凉清淡无刺激的流质食物。出血停止后逐渐进半流质、软食,并且少食多餐、绝对禁酒,避免进粗糙、刺激性或带骨带刺的食物。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者,细嚼慢咽,口服药如为片剂,溶解后再服。

第 3 天 疾病知识的宣教讲解有关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诱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各项检查结果及意义,使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有大概的了解,消除紧张、恐惧、疑虑的心理。

第 4 天 各种治疗方法目的、药物的作用机制、应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不良反应与处理;使用双囊三腔管的目的及如何配合操作。

出院前3天 介绍出血的疾病缓解期的自我保健、合理营养、劳逸结合,指导患者亲属熟悉消化道出血的基本医学知识,避免各种诱因,如疲劳、服用刺激性食物或药物等,尤其是肝硬化患者更应注意控制饮食,指导患者学会自我护理,自我保健,坚持原发病的治疗,一旦出现黑便立即休息并到医院就诊。

2结果

2. 1两组住院时间比较:临床护理路径组平均住院时间为( 9.77 ±3.68) d,常规健康教育组为 ( 12.40 ± 4.98)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5.45,P <0.05) 。

2. 2两组患者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认知态度和行为、患者满意度比较 见表 2。

3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疾病引起的出血,是消化内科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病死率高,随着健康观念的改变以及整体护理的深入开展,上消化道出血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其根本目的是帮助患者或家属自愿地接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方式,消除或减少影响上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但如何使健康教育得到最佳效果,目前尚无公认的模式。常规的健康教育是以护理目标作为教育目标,而对患者的阶段性健康教育目标不够明确,使健康教育不系统、不全面。以临床护理路径的方法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则有计划性、针对性、可视性,要求分管护理人员每天都必须及时有效地进行健康教育,并适时评价、反复进行,因而对患者的教育更系统、全面,使患者在一定的时间内达到最佳护理效果:

①护理人员能按健康教育路径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保证了上消化道出血健康教育的延续性和完整性,结果显示临床护理路径组能够较好地掌握疾病相关知识( P < 0. 05) 。②临床护理路径不仅使护士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体现出护理工作不再是盲目机械地执行医嘱或等医生指示后才为患者实施治疗、护理,而是有计划、有预见性进行护理,患者也了解自己的护理计划目标,主动参与护理的过程,有利于改善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态度和行为;③临床护理路径还可以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护理人员有较多时间主动地向患者讲解有关内容和知识,增加护患交流机会,改善护患关系,沟通护患心理,使护患间建立起指导-合作型的伙伴关系,增加了患者满意度;④由于增强了患者自我护理意识和能力,形成主动护理和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护理工作模式,从而提高了治疗质量,缩短了住院天数。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路径是整体护理的一种工作模式,是整体护理的深入,改变了传统的医疗护理方法,可缩短患者的住院天数,提高患者满意度,为整体护理的改革及护理质量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同时在指导教育患者的过程中,护士也不断学习新知识,改变了传统的护士形象,体现了护士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1-126-03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社会对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的需求强烈,尤其是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人才需求旺盛,而应用型人才是市场需求的主体。但目前在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不能够完全满足当前经济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市场需求。基于该背景,本文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探索满足社会需求、适合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多级平台+专业模块”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

一、国内外课程体系研究的现状

国外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表现的特点为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选修课比例大、强调实践性教学。美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强调对学生进行厚基础、宽口径的通才教育,重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宽阔的视野和应变能力。同时学生的选修范围非常大,除核心课程和少部分通识教育课程为必修外,其它都由学生自己选修。德国应用科技大学非常注重实践教学,企业在实践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主导整个实践教学过程。

针对目前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动手能力不足、社会适应性差等问题,近年来国内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大都积极开展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改革的研究,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包括对通识课程进行重新梳理,加大选修力度,提高实践环节教学比例,大力发展与企业的合作来开展实践教学。但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现有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对会计、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各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尤其侧重于对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研究,而从经济管理学科大类考虑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并不多见。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

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主线,课程体系直接反映专业的教学思想,决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和质量。课程体系建设既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又是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和突破点。因此,发达国家的高教改革往往首先都是从课程改革入手。从整体上来看,笔者认为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1.考虑社会需要。用人单位对人才知识、素质和技能的要求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也是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依据。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应适合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满足当今社会对经管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提出的新要求,培养复合型的经济管理人才。

2.借鉴国际经验。我们应深入研究国外同类大学在经管类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的先进经验,吸收其长处,如加强通识教育、跨学科专业设置选修课程、注重实践教学等。在课程体系建设时,应以本科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为质量标准,调整课程设置,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增设一些拓宽基础和专业口径、有明显时代特征、体现学科交叉等的课程;同时,强化实践性环节教学,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之重点。

3.形成自身特色。每所高校的经管类专业在多年的发展历史中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在保持特色的条件下逐步地进行改革。

三、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

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基本上由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两大块构成。其中理论教学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构成。目前,各高校在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大多数构建了公共基础课平台和公共选修课平台。公共基础课平台主要是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设置,课程设置因学校而异,但大都包括思想政治类课程、大学英语类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数学、物理和化学类等课程)、计算机基础类课程、体育健康类课程等。公共选修课程平台主要是根据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需要,以人文素质拓展课程为主的一系列课程组成,由学生进行选修。除公共基础课平台和公共选修课建立平台外,各高校对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以及实践课程大多数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的和要求进行设置。

目前,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是国内外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的通行模式。通识教育体现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强调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教育对人才素养、潜质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宽口径专业教育的内涵是按学科和专业构建专业知识基础和能力结构,夯实理论基础,注重学科交叉、拓展专业面向,强调课程综合,提高人才的适应性。借鉴国外的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目前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考虑社会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类人才的需求,注重专业知识、素质、能力的相互融合。在专业课程设置时应力图突破原有的专业限制,跨专业从经济管理大类角度设置相关专业课程,建立“多级平台+专业模块”的课程体系,见图1。具体思路如下:

1.构建“公共基础课程平台+经济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平台+经济管理专业大类选修课程平台+经济管理专业实践平台+公共选修课平台”多级课程平台模式。即在目前由学校建立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和公共选修课平台的基础上,由经济管理类专业所在学院(通常为商学院或经济管理学院)建立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平台、经济管理专业大类选修课程平台、经济管理专业实践平台。

2.在多级平台课程基础上,根据会计、金融、贸易、市场营销等经济管理类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构建特色突出的专业模块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必修课程模块、专业选修课程模块、专业技能实践课程模块几大专业模块课程。

四、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

根据以上的建设思路,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容包括课程平台建设和课程模块建设。

1.课程平台建设。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平台包括基础课程平台、经济管理专业大类选修课程平台、经济管理专业实践平台。各平台建设的具体内容如下:

(1)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平台课程设置。专业基础课程平台由学生必须掌握的本学科及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课程构成,具体的课程包括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等课程。会计学、市场营销、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应根据专业基础课程平台确定专业基础课。

(2)经济管理类专业选修平台课程设置。选修类课程是为了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扩大学生知识面而设置的若干选修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程、本学科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与发展趋势的选修课程以及其它学科(专业)的跨学科课程。一般来说,学校的公共选修课平台多为跨学科设置,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知识和能力。因此,经济管理专业大类选修课程平台主要为对包括会计学、市场营销、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所有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跨专业选修课,帮助学生了解经济与管理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企业内在和外在资源管理的方方面面。具体课程可包括经济理论与应用类课程、企业运作与管理类课程、对外贸易类课程、投资与理财类课程、管理素质能力培养类课程等选修课程,见图2。

(3)实践课程平台。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实践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获得对实际科学技术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合作精神等。目前不少应用型本科院均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开设比例,强化实践环节教学。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笔者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应在现有的军事训练、社会调查、暑期实践等综合素质类实践课程的基础上,建立经济管理大类实践课程平台(见图3)。即会计学、市场营销、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所有经济管理类专业,在开设专业技能实践课程的同时,应尽可能开设综合专业实践课,如专业认知实习、经济管理综合模拟实践、创新与创业实践、毕业实习等。通过综合专业实践性课程实破原有的专业实践局限性,让学生全面了解、掌握企业的组织架构、内部流程及管理、企业外部资源利用和管理。

2.课程模块建设。立足本科层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正确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在通过设置课程平台夯实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综合技能的同时,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应通过在专业核心、专业选修、专业实践课程模块中开设应用性强、能体现人才培养特色的课程模块,创新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和培养要素,实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

(1)专业必修课程模块,即专业核心课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是学习本专业必须具备的核心理论基础知识,专业核心课的设置应在参照教育部颁布的《中国高校本科专业总览》以及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专业规范设置的基础上,考虑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特色设置相关课程。

(2)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通常作为专业选修课程的一部分,是由延伸某一方向专业技能的课程组成。在一定的专业基础上,学生依据自身的性格特点、志趣爱好对专业研究方向进行选择,是专业的再细分。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可在统一的专业培养基本规格之上,注重体现专业自身的特点和办学特色,在宽口径专业内柔性设置2~4个模块的专业方向选修课程组,实现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有机结合。

(3)专业技能实践课程模块。专业技能实践课程是针对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相对应开设的实践环节。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专业技能实践课程通常是模拟企业环境、通过运用和操作经营单位的管理系统,让学生熟悉企事业单位的运转和管理过程,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对会计学、市场营销、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应紧密结合本专业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与理论课程衔接,相互融合,体现特色,合理设置专业技能实践课程。

综上所述,本文借鉴国外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经验,探索满足社会需求、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多级平台+专业模块”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希望能够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以更好地培养出符合社会所需的经济管理类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君.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优化与整合[J].科技信息,2009(32):16-18

2.赵波.论高校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优化[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59-63

3.李远辉,应用型本科“3+1”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0(24):147-148

4.杨明秀,夏新斌.基于教育分流理论的选修课程体系研究――以湖南中医药大学管理系为例[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6):139-140

5.王玉玺.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上海商学院学报,2009(5)

篇8

一、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应用与作用分析

企业管理学起源与20世纪初,经过不断的研究与创新,逐渐形成了管理思想,为人们进行企业的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在之后的工业管理中,经济管理才逐渐形成了系统化的理论,由此,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基本形成,经过后人的不断研究与实践,一些思想应运而生。因此,企业经济管理的基础就是传统经济管理学,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现代管理。经济管理学具有较强的学科特性,因此需要采用科学的方式进行辅助管理,保证管理实践的有效性。依靠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生成的管理方式与传统管理的方式相同。因此在实施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运用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实现企业全面发展。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在现代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可归纳为下面两点:

(一)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基础科学就是传统的经济管理学,它是依赖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发展而来的方法,在经过不断的研究和创新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现代经济管理思想。

(二)在现代的农业经济和企业管理的发展中,利用传统的经济管理的思想进行研究对于现代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的影响

(一)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于农业活动的影响。

农业是国民生存的根本。长期以来我国就将农业的发展作为最基本的政策之一,农业进行的生产活动是保证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基本保障。在我国,小型的村庄城镇是农业社会的关键组成部分,在长期稳定的发展中,就需要将经济管理作为指导思想,保证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实践过程中,使用经济管理方法非常重要,在生产中获得的经验与理论性的认识要能够充分的发挥作用。通过一系列的应用于实践,逐渐寻找出适合农业经济管理活动的新思想以及新形势,从而有效的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的生产活动具有循环性,采用自给自足的方式来促进经济管理的稳定发展,减少因为生产对管理活动造成的影响,促进农业经济的平衡发展。

(二)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于货币金融管理产生的影响。

金融与货币的结合,通常是基于需求以及供给等方面综合考虑的一种行为活动。在货币金融管理中,对于供求关系以及管理活动的研究已经逐渐深入。在传统的货币金融管理中,人们关注的热点是价格,对于国民来说,官方价格中的传统观念是以“谷米为基础”的形式进行最终定价的。在以往的定价历史中,农业与商业的重要性就是按照粮食的价格来进行判定的,在古代经济管理思想中,对于货币的管理是一项非常丰富的概念。而在当今社会中,借贷与利息是经济活动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货币的存在也对借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此期间,高利贷的出现也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因此国家应当借助法律法规政策的影响来处理这些问题,保证国民经济能够稳定发展。

(三)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影响。

企业无时无刻不处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经济中,需要企业管理者参照一定的管理方法、遵循科学的管理方法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这样就有了经济管理思想的提出和企业管理学的产生。20世纪泰勒在前人研究和总结的基础上,并通过自身实践为企业经济管理提出科学管理原则,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则,这使得人们开始重视科学的方法、标准化地生产、良好的企业管理等企业经济管理的因素。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脑技术、信息网络的普遍应用,改变了传统信息传递和促进社会产业的发展和淘汰,巨大的环境变化给企业的经济管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这就对企业的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遵循传统科学管理的原则上,在已经取得成绩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经济管理方式,形成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企业管理模式,才能适应新的环境变化,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效益。

(四)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于政治经济管理产生的影响。

对在政府对国家进行管理时,需要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社会的管理效率。社会资源主要包括:人口资源、经济资源和军力资源的管理。西周时期,“量入为出”的概念对于国家财政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量入为出”强调税收的征集是国家获取财政收入的关键渠道,也是对人民收入进行再次分配的主要形式。在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下,财政收入方面应当开源,在财政支出方面应当节流,有效的增加财政收入的来源,对财政支出进行控制,如此才能够保证国家拥有重组的资金进行生产与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经济管理的发展离不开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为现代的经济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启发的内容,对于管理的效果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是现代经济管理创新的基础。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在当代经济环境下,应当对于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中的优点进行整合,从中取得经验,对传统经济管理思想进行传承,有效的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篇9

一,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三农问题使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我国一直被赋予极为重要的历史使命,进而在国内众多学科中具有相对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它的研究态势,改革开放以来,始终经久不衰,成果丰硕,并且这种态势还会保持相当长的时期该学科以三农问题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紧紧围绕农民,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出现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人才培养方面,20 世纪50 年代,我国全面照搬前苏联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模式,人才培养表现出较强的系统性和专业性,适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经经济管理专业不断进行调整,目前在本科阶段的教育都是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体,专业课程结合农业学科的特点设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由"培养农业经济管理的专门人才"调整为向培养实际应用型,通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从近期看,传统的农业宏观经济管理人才市场的萎缩是不可阻挡的,新的农业宏观经济管理人才市场仍在发育中,同时农业的微观管理人才市场尚在萌芽之中,短期市场的变动给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教师呕心沥血,不断在培养高素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道路上探索前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结合目前的教育教学实际,笔者作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尚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许多院校存在着"轻基础,厚应用"的现象,偏重宏观管理知识,忽略微观经济活动的目标层次,不重视理论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学习,片面强调它的应用部分任何一门学科都可以分成基础理论与应用部分,农业经济学科亦然在实践中许多高校没有重视经济学在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本科阶段,经济学课程虽作为专业基础课设置,但学时明显不足,在有限的学时里,很难对经济学系统学习,更别谈深层次的理解及运用了硕士阶段的教育也显现出重视程度不够,学生掌握不深的现象因此,学生很难用经济学的理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反映在学生的学位论文上,无论是本科学生,还是硕士,博士的学位论文,主要集中在宏观农业经济问题方面,很少涉及微观农业经济问题;论文中技术分析较少,空洞的文字论述过多,不符合农业经济学研究的主导方向,即核心理论研究和应用模型研究

 

三,加强经济学学习,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

 

(一)经济学与农业经济学的关系决定了它在农经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经济学包含一个重要内容:对一个经济部门或经济领域或经济问题的集中研究成果,如:资源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石油经济学等而资源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则被当作这一专业的理论的应用部分,也就是说,经济学与我们探讨的农业经济学之间的关系是理论基础与应用的关系抛开基础,只谈应用,无疑是空中楼阁基础打不好,就不能很好地去应用,就写不出什么具有实际意义的好论文,也不会在科研领域里取得卓越的成果泛泛的空谈,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于一个学科来讲,是很难获得纵深发展的作为培养农业经济方面高素质人才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要想培养出农业经济方面的专家,扎实的经济学基础,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马列主义的经典作家,还是西方经济学者,对于经济基本理论都非常重视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里所指的理论当然包括经济理论西方著名的经济学者凯恩斯有一段被广为引用的话:

 

"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们的思想,不论是在对的时候,还是错的时候,都比一般所设想的更有力量的确,世界就是由他们统治着"他的看法固然并不完全正确,但从中至少可以看出他对经济理论的重视

 

篇10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1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昭示着传统农业经济管理方式的淘汰,已不能适用新时期的农业发展需要,因此应当引入信息技术,旨在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水平。信息化为农业经济管理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且对于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以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的价值

1.优化资源配置

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可以让城市与农村、国外与国内始终保持消息的畅通,充分发挥及利用现有资源,当然,农产品市场也会因信息化的应用而逐渐扩大。信息化会促使农村剩余劳动有条不紊的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流通,从而促进了城镇化建设的进度,并且为当前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1]。与此同时,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还能帮助科研单位以及农业院校找到适宜的实验实践基地,进而完成其研究成果,确保资源的配置合理有效。

2.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农产品市场完全竞争市场接近,但是在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固有条件下,我国当前的农产品的经营规模较小,且较为发散,从而体现出自身的诟病,即成本虚高并且质量不能控制。若想优化我国的农场品市场竞争力,则必须要实现标准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与此同时,应用国际先进的加工手段和贮藏手段,总之,实现上述过程的基本前提便是信息化的农业经济管理。

3.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目前,若想发展农业现代化,则必须要应用先进的高科技设备及技术,但是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便是确保设备及技术先进化及农业发展各个领域的关键所在。发展农业现代化应当实现软硬两方面支撑,软方面支撑便是实现信息化。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能够促使农业销售、加工以及生产等环节的经营者得到先进的技术知识,促进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以及普及,防止发生因信息不对称致使的经济管理部门错误决策。与此同时,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农民文化素质以及科学意识,全面有效的促进当代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力度[2]。

二、基于信息化视角下农业经济管理的问题研究

1.信息化基础设施缺失

无论如何,农业信息化建设均不能脱离设备设施建设而单独存在,只有满足基础设备设施建设的要求,方可进一步实现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建设。目前,我国的农业区域普遍存在基础设备设施不健全的问题,严重的甚至未曾建设过基础设备设施。其次,当前我国绝大部分的农村信息化网点均没有完善的覆盖率,因此农业得到信息的渠道依旧沿用传统的手段,而且开展农业活动也是通过机械设备或者人力实现。

2.缺少信息化服务人才

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涉及到众多领域的传输、计算、分析、储存以及采集等,因此要求信息化服务人才为复合型人才,但是这种人才在农村非常短缺,从而限制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其次,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不足,相关岗位的待遇和发展空间难以满足高校毕业生的期望,或者对信息化的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的人才较多,但是受限于诸多因素,实际实践的缺寥寥无几。

3.信息资源开发缓慢

尽管当前的网络信息内容多种多样,但是具有时令性、预测性、指导性及针对性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却少之又少,而且相关的软件开发也寥寥无几[3],因此有待开发。

4.缺乏信息化意识

目前,农业经济管理的人员因多种原因导致其缺乏信息化意识,即便是政府部门也没有对农业经济予以重视,对信息的价值视而不见,从而限制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三、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的完善措施

1.完善信息化网络建设

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服务网络的重中之重,更是农业经济信息传播、处理、分析的基础。信息化网络体系不仅包括基础的传输网络,还包括此基础上的广播电视网络、专业计算机网络以及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只有得到完善的农业经济信息,才可以更好的进行农业经济的决策及信息资源整合利用。

2.培养信息化人才

培养信息化人才要重视创新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并且提高农村当地人员培养的比例。首先,应当处理好农业信息管理、经济、和技术三方面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组织满足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要求的团队服务于信息化建设。其次,强化农民的文化科学素质,毕竟农民属于信息化建设的最主要参与者,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做好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的任务。

3.创新服务模式

信息化服务模式创新主要从载体多元化、内容多元化以及主体社会化中实现,首先,应该确定“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多远参与”的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从而推动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其次,促进农业经济信息服务的多元化,比如科技信息的产前、产中及产后,均可以作为降低农业成本、产生经济效益的途径。农业管理服务信息可以创新服务理念、服务方式以及管理模式,进而提高经济效益。多元化的信息服务载体则是在当前社会文化氛围和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条件下,发展新兴载体,充分发挥新兴载体传播信息的作用。

4.发挥政府职能

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发挥其组织、协调及主导作用,并且制定统一的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任务、方针以及目标,奠定良好的信息化建设基础,与此同时,发挥其职能和协调作用,全面整合信息资源,促进农业经济信息的可靠性、实效性及全面性。

四、总结

我国是人口大国,农业的发展将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因此,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建设已经势在必行,在建设过程中,应当提高人们的信息化意识,完善基础设施的构建,促进农业经济的腾飞。

参考文献:

[1]王春赢.基于信息化角度的农业经济管理探究[J].决策与信息旬刊,2014(36):12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