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化工机械设计基础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9 16:56:0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化工机械设计基础,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化工机械设计基础

篇1

关键词: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113-02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是我校林产化工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工程力学基础、化工设备设计基础以及机械传动三部分内容[1],各部分相对独立,涉及到力学、材料学、化工生产过程、生产设备和机器、工程制图等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其课程设计是林产化工专业在其理论课结束后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的第一次实践设计课程,它起到融合几门重要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架起理论与工程实际、基础与专业技术之间桥梁的作用,是培养林产品加工工程技术人才、训练林产化工学生设计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2],是提高学生搜集与应用资料、绘图、运算、计算机、独立分析与思维等能力的一次实践训练[3]。目的是使学生从化工设备的理论计算、结构设计、材料及加工工艺选择到设备制造、检验和验收有一个全面的训练[4]。

一、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有机结合

按照林产化工专业的教学计划,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理论教学在第十周结束,课程设计一般安排在第18、19周,共两周时间。除了教师集中讲解、辅导、分配设计任务和设计期间学生考核汇报及查找资料等必要的准备工作,要在8―9天时间内完成全部设计,包括总体设计方案确定、设备及附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计算和结构设计,编写设计说明书和绘制设备的零件图、装备图,比较紧张[5]。而且第18、19周又是学校的考试周,林产化工专业这段时间的考试较多,学生根本就不可能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课程设计上,所以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就把设计任务书分配下去,让学生根据课堂进度提前按照课程设计的相关参数进行设计计算。例如,讲压力容器时,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参数确定容器内径和筒体壁厚;讲完容器封头设计就可以确定封头形式和尺寸;讲完容器零部件,就要求学生们为他们设计的容器正确选择法兰类型和具体尺寸、确定容器支座及其他容器附件;讲完带传动后,就可以确定减速器V带的截型、根数及带轮的结构尺寸;讲完齿轮传动,就可以选择齿轮材料、进行齿轮结构设计,等等。教学实践表明,把课堂授课与课程设计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加强课堂讲授内容的侧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诚,同时学生也能有时间、有目的性地复习回顾其他先修课程和查找设计资料,为课程设计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二、结合工程实际,建立设计题目库

以前林产化工专业的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基本上是压力容器或减速器的设计。设计题目单比较单一,而且现有这两个方面的设计资料很多,学生大多按着资料上的步骤进行计算、设计及绘图就能轻而易举地完成设计任务。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独立运用所学先修课程知识、设计理论并结合生产实际的知识,综合地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课程设计的选题应紧密结合工程实际,选用生产实际中的典型题目,搜集了生产实践中的各类设计参数,建立塔器、容器、换热器、反应釜、减速器等几组设计题目的题目库。另外,课程设计选题也可以与合作的化工企业的相关设计任务相结合,根据企业需求和实际参数进行选题,直接贴近生产实际,企业可能更加注重设计方案的工艺可行性和经济效益,能提供许多计算相应生产成本的原始性资料,这样学生也能获得好的实战设计训练,使工程意识和工程设计能力得到提升[6]。同时,为照顾到学生设计计算能力以及理论知识水平的差别,设计题目又要成组具有相近性,以便学生间相互学习和帮助,提高课程设计的效率。题目设计好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组、分类进行合理选题,保证一人一题,题目各不相同。确保设计只能在独立的基础上完成,初步培养学生的独立设计能力,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掌握化工设备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为今后从事工程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与生产过程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设计能力

林产化工专业教学要以实际生产过程需要为总体目标,不但强调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熟练掌握和应用,更加强调与生产过程的结合,强调课程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7]。本课程设计与工业生产设备、机器、材料及加工工艺等密切相关,因此在课程进行的第七周穿插了一周针对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和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的工厂认识参观实习。在此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要现场结合实际生产工艺,分析某些关键性设备在流程中的作用和具体结构,介绍这些化工设备的设计原则及注意事项,使学生了解设计与制造工艺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获得设备的有关制造工艺知识,加深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便在设计过程中能灵活应用。例如,在杨凌馥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习时就重点为学生介绍反应釜、干燥器、再沸器、冷凝器、精馏塔、液体贮槽、气体储罐和减速器等的作用和结构,加深学生对这些设备和机器的感性认识。指导教师在指导中强化对学生工程意识的影响,使学生能够熟悉和运用设计资料,如有关国家标准、手册、图册、规范等,以完成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在设计方面所必备的基本训练。

四、改革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诚

考核是课程教学中重要的内容,公正合理的考核方式是提高课程设计水平直接有效的措施。为了真实、合理地反映实际设计水平,一方面要力求设计题目、设计参数多样化,另一方面就需要加强现场答疑,增加阶段性的学生汇报和抽查考核。并建立课程设计QQ群,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讨论,老师也可在群里对一些带普遍性的问题进行指导解答,并可随时随机检查学生的设计情况和设计进度,这样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就能及时的得到指正和总结。将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汇报、抽查成绩、设计说明书质量、零件图和装配图质量、答辩情况等作为主要的考核依据。另外,要求学生尽可能地使用AutoCAD绘图,强化学生计算机绘图能力。而设计说明书要求手工书写,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课程设计中出现抄袭现象。这些考核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诚,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作为实践性和综合性非常强的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设计能力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林产化工专业必不可少的专业教学内容。本文提出从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的有机结合、题目库建立、加强实习实践环节和改革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索,以期达到课程设计训练的目的。实践表明,通过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初步树立了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严肃负责的工作作风,为后继工程设计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为培养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军,张有忱,段成红.化工设备机械基础(第二版)[M].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07.

[2]李红,孙虹雁,刘利国,马方伟.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2008,(10):41-42.

[3]李政x,李庆生,姚忠.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J].2012,1(123):47-50.

[4]董俊华,赵斌,张及瑞.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11,3(119):17-19.

篇2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Mechanical Basis of Chemical Equipment Course Teaching

SUN Yuhong, SI Chongdian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Jining University, Jining, Shandong 273155)

Abstract Mechanical Basis of Chemical Equipment was a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course, having very stro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teaching methods, curriculum design, evaluation method etc are discussed in teaching. The practice proved that these methods were able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enhancing their social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developing the students' engineering practical ability,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Mechanical Basis of Chemical Equipment; teaching methods; engineering practical ability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非常强的专业技术课程,该课程设计的概念和公式都很多。在授课学时有限的情况,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能力和熟练运用各种公式进行强度设计的工程应用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通过实际教学过程发现,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联系学生的日常经验、渗透思想教育、改革课程设计环节、改变评价方法、充分利用网络育资源等措施,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社会责任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教学效果提高明显。

1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人的认识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数涉及化工设备的结构,但是在学习本课程前,绝大多数同学都没有见过化工设备,对一些基本概念认知基本为零,所以很难理解很多结构和概念。因此,让学生对化工设备先形成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

(1)把工厂见习安排在该课程开设之前进行。这时也是大多数学生初次接触工厂,教师配合见习过程把化工厂的重要硬件――化工设备给同学们做详细的介绍,让他们对化工设备的构成和作用形成了一个直观的印象。另外,通过和企业协商,在实习时可以拍摄相关设备的照片,在讲解本课程时, 根据具体的授课内容,展示拍摄的照片,这样学生通过回忆结合当时见习时的情景,极大提高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强化了教学效果。

(2)建立了化工设备模型室。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清晰地观察化工模型的内部结构,我们建立了化工设备模型室,并且全部是透明的模型。根据课程的内容,有时把模型带到课堂上,结合具体讲授的设备展示给学生们。有时,让学生分组进入模型室,让学生近距离地观察各种化工设备的内部结构,有的设备还装有电动装置,这样接上电源之后,模型就能运转起来。比如,反应釜,当转起来后,学生对反应釜和搅拌器的作用和运用原理就有了更为直观、深刻的认识,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利用动画、视频。有的概念和原理,仅仅通过理论讲授比较枯燥、难懂,所以我们采用动画、视频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外压容器的失稳时,先让学生观看外压容器失稳的动画过程,最后和学生们一起分析外压容器失稳的原因、危害和预防方法。实践证明,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全面和深入,教学效果显著。

2 结合学生的日常经验,帮助学生掌握新概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以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对新知识进行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中很多概念和内容,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所以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结合学生的日常经验讲授。例如在讲授金属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和破坏过程时,以大家熟悉的弹簧秤为例,学生很容易地掌握了金属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弹性变形、弹塑性变形,最后断裂的三个阶段及各阶段特点。

3 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书育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道德素养是每一位教师应尽的责任。在教学工程中,课程组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化工设备是每一个化工生产企业都必需的装备,而设备设计和制作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企业能否安全生产,关系着环境污染问题,关系着生产人员及周边人员的生命安全问题。所以,学习本课程时,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生产实际,讲授生动案例。这样,让学生从惨痛的教训中提高社会责任感,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科学、严谨、准确地设计化工设备的每一个零部件。例如,在讲授内压容器的强度设计时,就通过图片、视频的方式,向学生展 示了最近一起因容器强度设计不合格造成的爆炸事件,学生们在对事故进行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增加了学习好本课程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了学习动力。

4 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因为化工设备机械基础不是一门纯理论的课程,它的工程性和应用性都很强,所以课程设计是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课程设计是一次综合性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其目的是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注重和化工原理课程的横向联系。对于化工类本科生来说,化工工艺和化工设备机械设计是两项重要的内容。工艺设计是根据化工生产任务提供的工艺条件:包括压力、温度、产量物料性能等,通过化工工艺计算和生产经验确定设备的结构型式、设备总体尺寸及管口尺寸和方位;机械设计则是在工艺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设计或校核计算,对设备的内外附件进行选型和结构设计计算,最后绘制设备的装配图和零部件图。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和论证,在和化工原理教师沟通和协调后,把化工原理和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结合起来,学生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中,通过工艺计算将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所需要的设计参数计算出来,然后进行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首先根据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提供的参数选择材料,然后进行强度计算设计厚度等,使学生练习掌握设备设计的全过程,这样更接近工程实际,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非常有益。

(2)聘请设计院专家亲自讲授指导课程设计。为了使课程设计更接近于工程实际,我们专门聘请济宁化工设计院的专家来讲授和指导。他们通过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指导学生的设计,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这样让学生更能真切地处在实际工程环境中,增强了完成设计任务的紧迫感和成就感,充分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水平。

5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平台,充分利用网络。由于本课程存在内容多和课时少的矛盾,所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就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利用网络教学可以有效避免课堂教学在时间、地点方面的限制,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讨论、互动,在辩论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是要想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必须采用先进的网络教学技术,同时提供教学视频、习题库、试题库等多媒体资源,并且要及时更新网页信息,让学生了解国内外最新的行业信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6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以前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实行的是由任课教师命题的闭卷考试,考试的成绩占100%。由于本门课程不属于考研课程,所以有不少学生平常旷课,或者即使上课也不听课而看考研课程资料的情况。这种一考定成绩的模式,造成了有的学生平常不学,在考试前突击学习,考后立即遗忘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改变了评价模式,现在采用期终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的模式,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练习、作业等几个方面,通过形成性评价,可以不断督促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实践证明,改变评价方式后,学生的出勤率和课堂学习、作业、课程设计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基金项目:济宁学院教学改革项目:2012JX33;2012JX 35;2013JX03

参考文献

[1] 张琳.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的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02(2):54-55.

[2] 张允,路有昌,赵凌.《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广东化工,20012(4):122-123.

[3] 徐想娥.化工设备机械基础教学改革的探索[J].襄樊学院学报,2007(8):83-85.

篇3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机械制造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的生产需求,只有不断进行改革才能不被历史淘汰。经过机械制造人员的共同努力,机械工程逐渐摆脱原来的破旧模式,逐渐向自动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促使着与之配套的安装技术的革新,安装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设备使用情况,所以实现安装技术的自动化对于机械工程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机械工程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的现状分析

与传统的机械设备相比,自动化设备不需要依靠人力进行操作和控制,它主要利用计算机预先设定好的程序来进行实物的制造,而且可以进行不休息、重复性的操作,节省了人力,减少了人工费用的支出。同时,由于采用自动化操作,只要不出现故障,机器就可以一直工作,作业效率能够得到显著提高,而且相比人工操作,机械化更能提高操作的精度并避免对机器的伤害。随着设备的自动化发展,与之相应的安装技术也在不断革新,自动化安装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在吸收了其它国家的安装经验后,我国目前的自动化安装技术逐渐趋于成熟,与传统的安装技术有着很大的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传统的安装技术虽然也能完成设备的安装,但是精度不高,且安装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损坏机器的现象,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则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安装精度,并且能够减少对机械的损害;其次是安装过程的不断优化,在安装过程中使用计算机技术对安装流程以及每一步的安装时间进行精确的计算,减少了安装过程中的时间浪费,提高了效率。另外,在安装的过程中可以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机器试运转,在确保没有任何问题时再进行正常的操作,这样可以避免因安装失误所带来的伤害。

2.机械工程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的要点

机械化设备的安装有着明确的要求,只有安装过程符合规定才能使设备发挥出最大优势。第一,需要从源头抓起。在设备安装之前要明确安装细则与安装时的注意事项,安装人员需要熟记安装流程并最好提前在脑海里模拟一遍,考虑安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从而避免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不知所措;第二,要注意轴承的安装和零部件之间的焊接。这两个技术是设备安装的关键部分,也是最容易出现失误的地方,在进行这两个步骤时可以根据自动化设备的特点进行科学的操作;第三,由于大多数的自动化设备都比较精密,内部的零部件的要求都比较高,在安装时一般都需要密封处理,安装交接面也需要特殊处理,所以,在安装的过程中要注意密封的处理技术。

3.机械工程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①安装技术人员的质量问题

机器的安装人员是保证安装质量的关键,而安装质量的好坏又会直接影响机器的作业效率,所以要想使机器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性能,就必须重视安装人员的质量问题。目前我国安装人员的整体素质还不能满足要求,他们往往对安装质量的重视度不够,在安装的过程中不能进行专业的操作,从而给机械的使用带来很大的隐患。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提高安装人员的专业素养,首先,要让他们意识到安装作业的重要性,了解自己工作的神圣使命,在日常加强对安装人员自动化安装知识的培训,使他们熟练掌握操作过程,避免出现大的失误;另外,要加强日常的监督管理制度,规范操作流程,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从而提高他们认真工作的积极性。

②自动化设备安装方法和技术

虽然我国目前的自动化安装技术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实际的需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焊接和密封面的处理方面,与国外相关技术的差别还很大,另外,计算机技术逐渐应用在机械设备的安装中,但是由于我国计算机技术起源比较晚,现在发展还不成熟,不能使计算机处理技术在安装过程中发挥最大优势。所以,我们应多向国外的先进技术吸取经验,多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学习他们先进的安装技术。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此,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安装技术,提升我国的设备安装水准。

③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科研和人才培养

虽然我国比较重视自动化设备的应用,但是对相应安装技术的关注度不够,国家在相应项目的经费投资也不能满足研究的需求,这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的发展。另外,专业的安装人员不足,现有的安装人员专业素质一般较低,对安装要求不够了解,操作不够规范,从而给设备后续的使用带来了很多问题。因此,国家应加强对安装技术的重视度,增加关于安装技术研发的费用投入,同时加强对安装人员的技术培训,为自动化设备的正常使用提供保障。

4.结语

自动化机械设备的使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为推动现代化经济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我国要着重提高自动化安装技术,加强对安装技术人员的培养,为自动化设备的使用提供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司为国.智能变电站若干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D].上海大学,2010.

篇4

关键词:和谐社会 公民文化 宪法爱国主义

    “和谐社会”的概念提出以后,从长远来看,其政治意义远远超出迄今为止人们所讨论的范围。它不仅仅是“科学发展观”、各种社会关系之间的和谐或者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也不仅仅是执政党执政模式的变化。从更深人一步说,和谐社会及相关各种目标的实现,会导向政府和人民之间社会契约关系的重建,而这种契约关系的建立和巩固都有赖于一个社会的公民概念以及体现公民特征的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加强,有赖于一个公民文化所体现的共识。可以说没有公民文化,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契约便无从谈起,蕴涵在契约文化中的民主、自由等现代文明的价值观就会被暴力、零和搏弈等前现代文明的价值观所取代,和谐社会的构建最终也会失去其制度保障。因此,和谐社会意味着一种基于公民文化的契约型国家治理制度。缺乏公民意识,也是中国在政治文化上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因此,重塑公民文化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最紧迫的任务。

一、公民文化的身份认同观

1.公民的涵义

公民一词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代。在古希腊、古罗马,公民指的是在法律上可以享有政治权利的自由民,而非公民的奴隶和外国人在法律和社会两个层面都是受到歧视的对象。公民是一种身份,一种作为国家认可的构成成员的身份的符号。17世纪洛克、卢梭等人的天赋人权论使公民一词走向普遍化。

    《不列颠百科全书》把公民定义为:“公民资格指个人同国家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个人应对国家保持忠诚,并因而享有受国家保护的权利。公民资格意味着伴随有责任的自由身份。公民具有的某些权利、义务和责任是不赋予或部分赋予在该国居住的外国人的。完全的政治权利,包括选举权和担任公职权,是根据公民资格获得的。公民资格通常应负的责任有忠诚、纳税和服兵役。”

    公民是法律上的概念,强调社会成员的权利义务平等性。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没有奴役,没有特权,也没有歧视。

    与“公民”相对应的是“国民”,与“公民”相对立的是的“子民”。“国民”表明一个人的国籍,而“公民”除了表明国籍外还有更深的内涵,说某人是某国公民,内涵此人与该国其他公民的地位相互平等,拥有相应的权利与义务。“民”就是老百姓的意思了,为什么要加一个“子”字呢?《礼记》中说:“子,谓所获民臣”。按照这个说法,“子民”就是不管内心愿意与否都必须臣服的老百姓,它所衬托的是依附型人格、身份差别,所以,在封建社会,“子民”也可以用“臣民”来代替,“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是“子民”的真实写照。在当前中国社会的习惯性词语中,老百姓远比公民有位置,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公民文化的缺失。

    2.公民身份与公民文化

    公民身份摈弃了个人身上一切人为的差别,只要在一个政治共同体中具备了公民身份就会享有基本相同的权利和承担基本相同的责任义务,因此,一个社会公民身份的普遍实现取决于政治的公共性,取决于身份平等的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像,一个受到文化传统支撑的身份不平等社会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公民身份的普遍认同就构成了一个社会的公民文化,这种以认同为基础的公民文化是一种摒弃了等级特权的的政治文化,它要求彻底摆脱人身依附关系,建立一种无论任何人都不能违反的法律制度以及对公共权力持有的高度警惕。同时,它还是一种自由的政治文化,在公民文化中,公民们视追求政治自由、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和经济自由为天经地义,它鼓励个性和自我,认为个人的意志、利益、爱好和享受,从最终价值上看高于家族、集体、民族和国家。

    在当代,公民文化渐渐取代传统的血统认同和传统认同成为了当代许多民族国家的凝聚力和认同基础而成为世界认同文化的主流,认为公民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化解种族仇杀、阶级矛盾、意识形态冲突这些人类社会在上个世纪遗留下来的最终难题的惟一解决办法。在所有的公民文化解决方案中,德国政治学家哈贝马斯提出的“宪法爱国主义”观念显得十分突出。

    二、公民文化观的现代特征—宪法爱国主义

    一个追求和谐的社会必定不会是追求以暴力或以暴力威胁的原则来平衡利益的社会,一个以“和而不同”为特征的和谐社会必定要用以理性协商和妥协的方式来解决利益的冲突,所以和谐社会必须要寻求社会认同。传统的认同价值,如血统认同、种族认同、传统认同等由于其包含的排斥性因素而显得不宽容,这种不宽容如果发挥到极至,暴力原则的解决方案就会接踵而至,这样的事例在历史上、在当代都是层出不穷的。对此,哈贝马斯提出的“宪法爱国主义”观给我们以重要的启示,宪法可以作为公民文化的象征发挥其整合社会的巨大作用,一个追求和谐的社会在具体操作上可以以宪法追求其认同价值。

篇5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包括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实验及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基础是工科院校中机械类、近机类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在本科教学工作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培养学生的“工程综合”和“工程应用实践”能力[1,2]。近年来,随着普通高校的扩招,学生的个性差异较大,许多高校本科生为多批次录取,虽为本科,但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在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针指导下,以学生为本,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把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借助多媒体网络平台的实用性和时效性等特点实现资源共享。

1.课程教学资源的优化与共享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为技术基础课程,属于本科生的必修课程,该课程与工程应用联系紧密,具有公式多、图表多、图形多等特点,由于学生学习能力差异的存在,过去单一的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培养需求[3],因此,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方式应由过去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堂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教材为主导、课程资源为中心转变。新时期的大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实现自主、自助学习。为此,课程组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及兄弟院校的优良经验,从教学方法、教材建设、课件设计等方面进行资源的优化整合。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深入发展,教学方法要改革,要综合分析运用。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心与心的碰撞与情感交流,是任何媒体不及的;借助多媒体,可以节省时间,信息量大,利用动画功能,形象、直观地反映机构的运动关系,较静态图片易于理解,使不便于描述的难点有所突破。为此,课程组进行大量调研,借助课程研讨会与兄弟院校交流经验,合理制定教学大纲,编写教学要求,制作多媒体课件,为适应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同时考虑不同教师的教学特点,教学课件以求大同存小异为原则。同时,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使学生在学习中便于理解和掌握,制作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教学需要的教学课件,提高资源共享率。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动画部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突出的是连杆机构和凸轮机构和轮系等。如果整个授课过程全部采用多媒体课件,时间长了,学生容易产生视觉疲劳,产生教学形式过于单一的感觉,可采取例题用黑板讲述,或讲课过程中增加实例讨论,实践证明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会产生良好的效果。总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多媒体课件与板书有机的结合运用,将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良好互动,使得学习气氛和谐,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大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学习,尤其是每年有许多学生要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机械基础课程作为专业技术基础课是所考科目之一,学生需要课下学习和巩固所学知识。为此,课程组编写了相应的教材,有《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和《机械设计基础》,教材中增加了实践环节的内容,即在每章后附加实践环节练习,此练习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熟悉和应用所学知识的一个过程练习,比如在学完“链传动”一章之后,设计的一个实践环节为:“观察一辆变速自行车的滚子链传动,分析有几种传动比,松紧边的位置,链接头形式,并观察张紧轮的位置,如何调整链条的松紧程度。”这个环节可以由老师带着做,也可以由学生课下自己做。同时,为方便学生自学,课程组专门为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该课件模拟教师课堂教学流程,深入浅出地详细讲解,例题量大且题型多,并附加基础知识测试,重点、难点明确,放置于我校网络平台上“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精品课中,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的辅助学习功用实现自主、自助学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通过教学资源的优化与共享,学生方便灵活地广泛涉猎知识,提高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

2.改革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实现资源的优化与共享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重要环节,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我国的某些理工科重点高等院校如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针对“重实践”提出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方法及教学内容的改革已经全面展开。因此,应针对我校特点对实践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实现共享,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2.1对实验资源整合优化,加快实验室建设。

我校是由几所学校合并而成的,许多实验资源重复,如机构动态演示台就有多套、同类减速器若干台、动平衡机多台、齿轮范成仪多台等,并且多而杂的教学模型占据大量的实验室空间,为此,对实验室进行整合,淘汰落后和多余的模型和仪器,改进现有设备,对“机器与机构陈列柜”研发配置声控装置,并与机构的测绘实验实现互补,使实验内容更翔实、有趣。为丰富实验内容,加强实践训练,购置一些新型的实践教学设备,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开设出能够培养工程意识和综合能力的实验。购置了QM-ZXI型组合式轴系结构设计与分析实验箱,通过此套设备学生可以自主设计拆装轴系。通过购进HK2B-Ⅱ型机构组合创新实验台,开设了“机构系统创新综合实验”,利用此平台,学生可以进行创新设计,再到实验平台上搭接组装,然后对机构进行分析改进,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实验课程增强了自选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增强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学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素质。

实验室向全校师生开放,鼓励学生学而优则创,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研发设计的“高压电线除冰装置”获得2010年河北省首届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河北省一等奖,“火灾逃生地震避险多用桌”、“救援千金顶”获得2010年河北省首届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河北省三等奖,“社区太阳能路灯电池板清洁装置”获得2012年河北省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三等奖;“自行车一体化链式充气筒”获得2012年河北省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二等奖。

2.2建立网络实践教学系统。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网络实践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利用计算机技术、三维造型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技术等创建虚拟实验室,进一步丰富精品课网络实践教学的内容。如“杆机构动态分析”可以改变构件尺寸观察运动轨迹变化,“轴系装配工艺”可以清楚说明零件间的相互位置关系、零件装配工艺等,“轴系结构改错”指出尺寸的合理性及如何修正错误结构。将大量的实例分门别类,不但在不增加教学设备的情况下加大了实践教学比重,而且实现了学习环境的灵活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3完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内容。

课程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以往课程设计安排在课程教学结束后进行,现在将课程设计任务安排在相应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任务书下发给每一位学生,教师以课程设计为主线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利用课外时间收集资料和考虑各种复杂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创新思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设计方案,利用实验室资源,不断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通过课程设计主线,使学生感受到本课程各部分内容的有机联系。同时,将学生合理的设计方案补充到实践教学中,使课堂教学不再停留在课本上。根据我校的实践教学特点,结合国内外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编写《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材,并将有关内容置于网络平台上,方便学生自主学习,也为毕业设计提供有益的帮助,深受学生的好评。

3.结语

通过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资源优化与共享的研究,提高教学信息资源收藏质量,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和深加工,丰富教学内容,完成网络平台建设,多手段、多方法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实现教学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与共享的目的。今后将不断地总结经验,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为人才的培养提供更优质的资源,进行交流与共享。

参考文献:

[1]于雷.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械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制造业自动化,2010,32(3):90-92.

[2]高慧琴.机械原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3]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毛平淮.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篇6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ociety, people's increasing material and cultural and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of the modern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made more stringent requirements. Chemical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confronted with hitherto unknown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made a detailed analysis and elaboration of relevant management and repair the existing defect and improvement

Key words: chemical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management; repair;

中图分类号:TE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化工机械设备是对所有应用于化学工业生产的设备及仪器的总称。它具有涉及能量形式多、运行工况领域宽以及工作性质灵活等特点。在现代化工业生产向着规模化、系统化方向发展的大前提下,一台处于运行状态下的化工机械设备又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复杂化、综合化的集成系统。然而当这一系统中某个环节突发故障时,如果没有及时且有效的处理措施,那么这种故障就会迅速的扩大、蔓延,给整个运行系统带来不可预估的损失。据此,如何在化工机械设备复杂结构与自动化管理要求下,对其日常管理与维修工作加以规范化处理,已成为当下相关工作人员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 化工机械设备管理的工作权责

化工机械设备的管理从本质上来说是有关设备及仪器使用周期与寿命时长的全过程管理,有关化工机械设备的选用、使用规范、维修养护以及升级更新等都隶属于管理的权责范围之内。

一般而言,化工机械设备的运动过程可以依照运动主体形态的不同划分为物资运动状态与资金运动状态两种。相应的,设备的管理对这两种运动状态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首先,化工机械设备的物资化运动状态是指设备自设计之初,历经规划、成形、投产、养护、维修、升级等各个环节步骤并直至报废的全过程。对这一过程的管理被称之为化工机械设备的技术性管理。其次,化工机械设备的资金化运动状态是指设备在投资、运行、折旧、收益等各环节中有关资金的投入及产出,这一过程的管理为化工机械设备的经济性管理。总之,整个化工机械设备管理是技术性管理与经济性管理的统一,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 化工机械设备维修决策模式

根据维修参照对象的不同,可以将化工机械设备的维修决策模式划分为以下三大类型。

(1)以设备状况为依据的决策模式。原化工部设置的有关化工机械设备日常管理、检修周期以及验收标准等制度章程为这种以设备实际状况为依据的决策模式提供了保障。它最大的缺陷在于没有考虑到设备在运行中的实际状态、条件,过分按照既定的规程对设备进行维修,很可能造成修理不足或修理过剩。

(2)以状态监测为依据的决策模式。这种决策模式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在充分把握设备状况的基础之上,以设备故障发生周期为参照,合理选择恰当的时机,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对化工机械设备进行维修的一种科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各种维修动作完全以设备在运行状态下所反映出的效能来决定,并且实时监测所耗费的资金投入很大,难以大规模的应用与推广。

(3)以设备状况和状态监测共同为依据的决策模式。这种模式是一种将上述两种决策模式优点融合在一起,并摒除缺陷的较为科学的组合型模式。一方面,对于总系统中较为关键、大型、事故发生率比较高的设备利用状态监测进行实施监督,另一方面对于大部分较为常见且普通的设备,可以在既定维修章程基础上结合设备实际运行情况对其进行维修。

3 化工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现存主要缺陷分析

随着化工机械设备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不断升级与发展,在设备管理与维修上的许多缺陷也逐步显露出来,影响着设备仪器乃至整个化工生产系统的稳定运行。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化工机械设备在管理方面的缺陷。

众所周知,油的管理是化工机械设备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一个系统乃至生产企业的成本投入与经济效益。它对于减少设备直接性摩擦、延长使用寿命、最终提供合格化工产品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当前我国对有关油管理方面的问题还不够重视,还没有形成系统性的规范工作,由此造成的人身及财产损失十分严重。

概而言之,有以下几点:

(1)油管理制度不到位。这类问题常出现在中小规模的化工企业当中,既不设立专门的油管理岗位,又没有一套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与之相适宜。领导班子重维修、轻管理的思想直接影响到油的管理问题上,使油使用混乱且用量极不科学。

(2)设备在设计环节对油的忽略。在化工机械设备的规划、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在选择油的时候往往比较依赖历史数据与个人经验,所选取的油很可能并不适宜该设备的运行状况。这会使得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油不仅不能起到相应的保护作用而且还有可能影响到设备的长期、稳定运行。

(3)以机械油替代油的现象时有发生。我国当前国产油的种类及型号并不多,进口油成本的投入往往又过大,这使得国内大部分化工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常常选用货源充足、成本低廉的机械油作为替代。

3.2 化工机械设备在维修方面的缺陷。

化工机械设备的维修是一项系统而全面的工程,及时发现故障点,判断故障程度,并采取合理的维修措施,将设备的损害程度尽可能降到最低是设备维修最核心的任务所在。当前化工机械设备在维修工作方面的缺陷概括如下:

(1)控制仪表故障现象时有发生。一方面测量流体实时流量的仪表设备时常出现不显示、测量偏差大、零点不稳定等现象,另一方面温度变送器的信号输入与输出以及误差现象也频频发生。

(2)机械密封泄漏缺陷。就理论而言,机械密封之所以能够起到对化工机械设备的密封作用,其关键在于端面膜与机械材质的契合程度。依据设备实际工况的不同,端面膜可以分为气相、液相、气液混合相三种形式。无论是何种形态的端面膜,当密封液体处于饱和状态并发生相变时,端面膜的反压力会超过承受极限,从而引发密封黏合程度的不稳定。

4 化工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的改善措施

针对上述有关化工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中的缺陷问题分析,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在遵循管理权责与维修决策模式的一般性原则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相应的改善。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4.1 化工机械设备在管理方面的改善措施。

就大多数化工生产企业现阶段在油管理方面的缺陷而言,相应的改善措施需要从油的合理选用、以及油在日常管理中的规范性操作流程等两方面入手。

4.1.1 油的合理选用。

首先,油应向着高性能方向发展,在油中添加适量的硫、氯试剂,使其能够在设备仪器的金属表面产生一层化学吸附膜,以此提高功效。其次,油应向着多级化方向发展。多级油在系统启动初期能够极大的减少关键设备的磨损程度,并且无论是在高温还是低温运作状态中都能够保持现有的粘合程度,减少了使用机械油时频繁的换油操作,降低了生产中的能源消耗。

4.1.2 油的日常管理规范。

化工机械设备的管理是一项系统且繁琐的长期性工程,化工生产企业需要对油的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对日常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化处理,将由油所引起的机械设备故障率降到最低。具体而言,又可以细化到以下几个方面:

(1)编制基础管理资料。企业需要对有关油的消耗量、使用周期、油箱储油量、油品代用等问题以账目或卡片的形式记录在案,以备查阅。

(2)定时定期进行检测。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按时对所有化工机械设备的状态进行检测,及时排查隐患并解决问题,对于检测情况同样需要记录在案。

(3)执行交接班制度。操作人员需要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对于设备情况在交接班时间点上的状态要予以注明,并以此为事故责任人的落实提供依据。

4.2 化工机械设备在维修方面的改善措施。

针对上述有关化工机械设备在维修方面的缺陷分析,合理的改善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测量流体流量设备的故障缺陷处理方式。第一步:检查流量计电源接线与等级是否正确;第二步检查显示器插件是否存在松动现象;第三步:检查内部保险管与变压器的运作是否正常;第四步:检查转换器的安装位置。

(2)温度变送器的故障缺陷处理方式。第一步:检查工作电源是否处于正常供电状态;第二步:检查各设备仪表线路接线是否正常;第三步:按照现场温度传感器-内部温度变送器-PLC 模块的处理方式判断各环节运行状态是否正常。

(3)机械密封泄漏的故障缺陷处理方式。首先,机械密封一定要结合设备的实际运行工况进行设计,材质需选用使用寿命较长且耐磨性较高的摩擦副材料;其次,密封介质的内外端材料不能盲目追求一致,其外端并不直接接触介质,对性能要求不必过高;最后对机械密封零部件的加工应力求做到规范化、标准化,另外对于编制安装、使用说明书的工作同样应给予高度重视。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化工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修是整个化工生产系统中的核心与基础性工作,它在维护化工企业稳定运行、安全生产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及时发现管理与维修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运用各种先进的管理及技术手段对其进行实时控制,可以有效降低机械设备的故障率,从而可以实现不断提升整个化工企业竞争力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韩明山.化工机械设备的管理和保养[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1(04).

篇7

中图分类号:TE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b)-0092-01

核磁共振测井技术的物理基础是利用氢原子核(质子1H)自身的磁性及其与外加磁场的相互作用。它通过测量地层岩石孔隙流体中氢核的核磁共振驰豫信号的幅度和驰豫速率,来探测地层岩石孔隙结构和孔隙流体的有关信息。

核磁共振测井直接测量岩石孔隙中流体的信号,对岩石骨架没有响应,是当代唯一能够直接测量储层(油层、气层、水层)自由流体孔隙度的测井方法。测量结果不受泥浆、泥饼及侵入的影响,也不破坏动态平衡和孔隙结构[1]。

一般的核磁共振测井仪器的基本组成,包含包括磁体和天线的探头、电子线路、储能短节以及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电磁场,激励地层的核磁共振信号,并接收核磁共振信号。电子线路的基本功能是通过天线实现大功能射频脉冲的发射和超微弱核磁共振信号的检测。发射电路发射的射频(RF)脉冲期间往往高达上千瓦,由于电缆的限制,很难在短时间内供给这么大的能量,需要一个储能短节,为发射电路提供能量。储能短节的能量来源于1260个钽电容,这些钽电容必须有效合理的连接才能实现供应能量的目的,图1为钽电容结构(如图1)。

本文针对目前储能短节机械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优化的储能短节机械结构设计。即设计一种连接电容固定座的结构,提高电容固定座稳定性,易于拆装,使得储能短节在实现能量供应的同时,为工作者拆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提高工作效率。

1 优化前机械结构

钽电容固定在电容固定座中,电容固定座结构如图2所示,中间圆孔为贯通线通孔。为了起到良好的绝缘效果,并达到一定的机械强度,电容固定座采用PEEK材料。每2个电容固定座通过销子连接起来,共36节,如图3所示。但这种连接方式极其不连贯,在拆装过程中由于整个电容及固定座的自重极易断开,而且贯通线从电容固定座中间通孔穿过,给实际工作带来极大的麻烦(如图2-图4)。

2 优化后机械结构

每个电容固定座钻有35个弹巢式圆孔,将电容成蜂窝状排列,1260个钽电容共分布在36个电容固定座上。为了将电容固定都圆孔中,需要把钽电容按方式装入电容固定座中,并用螺丝顶紧(如图4)。

电容装配完成后,用镀银铜母线将全部35个电容并联。母线右侧双箭头所指引脚开始连接,进入内圈,顺时针绕过所有引脚圆环,共三圈绕回双箭头处。正、负两端绕法相同。再准备两根30cm长的AWG22 600V引线,橙ORG、灰GRY各一根,从双箭头所指引脚引出,橙ORG线接正极、灰GRY线接负极。用电烙铁将所有连线与引脚的接触点进行焊接。

储能短节为了提供足够的能量,需将每9个电容固定座串联成4组,然后将串联好的4组电容固定座彼此并联,每2组并联的电容固定座之间用间隔管间隔开,起到绝缘作用。电容固定座正中间钻有正六边形通孔,中间穿正六边形不锈钢金属棒,防止容固定座周向转动,提高稳定性。

串联的每2个电容固定座之间用间隔管隔开,间隔管圆周钻2个螺纹孔,用顶丝将其与六边形不锈钢棒顶紧,既防止电容固定座轴向串动,同时也起到了绝缘作用;每个电容固定座正上方开有走线槽,方便贯通线穿过。正六边形不锈钢金属棒将36节电容固定座串成一个整体,不锈钢金属棒两端用螺母拧紧。

3 实际装配

按照上述设计思想,加工制造了一批PEEK电容固定座和相关的金属部件,并进行了实际的装配。首先将紧固板装正六边形金属棒上,然后依次装入装配好的电容固定座。相邻两个电容固定座之间用电容固定座间隔管1间隔开,每9个电容固定座之间用电容固定座间隔管2间隔开,共4节。装配完成后两端用螺母带紧。装配完成后,将整体电容固定座竖起,用橡皮锤轻轻敲打上面,使电容固定座之间装配更加紧密,防止由于装配不牢而出现电容固定座之间串动。

将36个小节分成4组。每9节首尾相接进行串联,将串联好的4组电容进行并联,蓝色(BLU)接负极,橙色(ORG)接正极,从短节两端分别引出。将装好电容固定座的两端装配上金属头,并接好电路骨架进行测试,测井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结构信号的噪声大大减小,信号质量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而且整个储能短节的强度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达到了预期设计的目标。

4 结语

篇8

随着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越来越多的行业急需能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效益的高级技术性和应用型人才,客观上要求职业教育向本科或更高层次教育接轨。“专转本”不仅是专科层次学生继续深造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我国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有益探索和具体实践。

与普通本科班学生相比,“专转本”班学生往往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地域分布较广泛、学生专业知识程度相差大等特点。笔者承担了本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专转本”班级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按照传统教学方法对“专转本”学生进行教学,存在较多的问题和困难。为有效做到因材施教,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笔者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较为深入地了解了“专转本”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状况,对其进行了总结分析,并结合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课程教学进行了探索。

一、“专转本”学生学习和心理特点分析

“专转本”学生一般先由专科学习两到三年,再通过“专转本”考试转入本科院校学习,其与普通本科学生相比具有特殊的求学背景和经历,因而在专业背景、学习目的等方面有着比较鲜明的群体特征。

1.专业背景差异大,学习基础参差不齐

由于“专转本”考试专业方向的限制,“专转本”班学生在专科院校所学专业与转入本科院校后所学专业不尽相同,其受专业差异、课程差异、教材差异和学习水平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专转本”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笔者所教2009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专转本”班学生就呈现较大的专业跨度,比如从教育、管理类等专业到工科专业均有。相对而言,他们经过“专转本”选拔考试,提高了自己的学历层次,普遍更加珍惜转本后的学习机会,学习态度认真,但由于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容易导致两极分化。此外,“专转本”学生进入本科阶段后,很容易延续专科时的学习思路,比较注重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学习的短期效应,而忽视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积累。

2.学习过渡期短,社交封闭性与敏感性并存

“专转本”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经历了专科和本科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其与同级的专科学生相比,因转本成功而具有较强的心理优势,但与普通本科生相比又有着差距。转本学生直接参加本科三年级的课程学习,且需同时补学前两年的基础专业知识,学习环境陌生,学习任务重,使得部分适应能力欠缺的学生产生较强的危机感,心理波动较大,自我认同出现困难。学校考虑到“专转本”学生的特殊情况,对其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方法和制度,但这种正常的区别往往导致其对新学校缺乏归属感,加重了他们与新环境融合的障碍和敏感性。

3.学习功利性较强,注重短期效应

“专转本”学生在学习方面还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因为原高等专科教育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易使其在专科阶段学习过程中养成带有功利性色彩的学习动机,更多地重视学习的短期效应;另一方面,由于其经过“专转本”选拔考试,普遍更加珍惜转本后的学习机会,使得转本的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时间观念较强。学习的功利性是一把双刃剑,学生在进入本科院校后,深知低学历的苦楚,通过努力学习,实现自己的梦想;与此同时,由于专科阶段养成的学习动机使其易忽视基础理论学习,进而可能在学习基础、认知能力、智能结构等方面出现衔接困难。

二、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的特点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是高等学校为化工类专业及相近非机械专业(如轻工)专业设置的技术基础课,我国绝大多数有关高校开设此课程。本课程涉及多门学科,但自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学分制的逐步实行、专业调整、信息技术对专业课程的渗透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教学课时由初期的100学时以上被逐步压缩至32~48学时。其主要特点是内容涉及面广、实践性强、更新性快。本课程是一门工科综合基础课,包括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材料和容器分析与设计等课程的部分内容,总体内容涉及面广,知识点多。实践性强是指课程内容涉及化工生产过程中广泛使用的各种机械和设备,设备是实现化工工艺过程的基础,其与化学工程与工艺紧密相连。化工设备机械基础与实践应用密切结合,随着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标准等的不断出现,本课程涉及的内容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课程相关内容的更新和发展,及时更新和补充课程内容。

三、“专转本”班级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探索

“专转本”学生专业背景差异大,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其学习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这样一门综合性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已经存在较大困难;同时课程本身又存在课程学时少、内容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等不利客观条件。本文依据“专转本”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进探索,以期“专转本”学生能扬长补短,加强他们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锻炼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其更好的适应本科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以利于其今后的进一步发展。

篇9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C-0048-03

高职教育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全方位强化素质教育深入教学改革,教师中心让位于学生中心;学科本位发展为能力本位,更突出高职教育的技能教育和就业教育的特性,以满足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从业人员知识、能力、素质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职教育要在发展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对教学进行彻底改革。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主要是通过学生与老师共同实施、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以调动,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充分挖掘,学生在做中学,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在课程改革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试基于工作过程探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如何实施项目化教学。

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是学生在整个专业学习过程中从基础理论课程向专业设计、技术课程过渡的一门桥梁性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机械零件选用和设计能力,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今后的就业均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这种淡化理论,强化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的新要求,对现今的高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实现“以应用为目的”,如何达到“强化能力培养,提高职业素质”,这就要通过进行课程改革来实现。

二、教学设计

(一)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三项: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详见表1。

(二)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是机械制图与CAD、机械基础、金工实训等,其后续课程是机械制造技术与应用、数控机床编程与维修、夹具设计、机床操作培训、毕业设计与制作等。该课程内容庞繁,章节间无逻辑连贯性,应用性强,涉及面广,经验性的应用多。而传统教学中,先以理论课形式讲授完整门课程的内容,然后进行两周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来完成实践训练。这种理论、实践相分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的时候觉得乏味无趣,无法消化吸收,在实践训练时对所学的知识却不知道如何利用,到实际工作岗位更加无法入手。项目化教学通过巧妙设计项目,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围绕项目开展讨论、计划、实施及评价,学生直接参与,由被动学习改变为自主学习,充分的调动了其积极性,在做中学习,强化了能力的培养。

(三)项目设计

1.项目设计的总体思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涉及的机械机构类型较多,如只采用一个综合的项目将全部相关的内容涵盖,则会造成项目过于庞大,对于没有专业基础、经验的高职生来说难度增大。为了满足学生训练的需要和知识全面性的要求,又保证项目的趣味性、可操作性,可遵从学生认知规律,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根据实际工作任务,设计4个项目并合理改造成学习型项目来贯穿课程的教学。将课程的内容进行分离、整理、重组,使课程内容与相关的项目形成关联,保证做与学在内容上的一致性。课程项目设计及新旧内容对应关系详见表2。

2.典型项目设计举例。每一个项目整合了课程中较多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形成系统的思维能力,将课程内容融会贯通。但具体完成整个项目时,又将其按照项目推进的过程细分为一些小的子项目来完成,每个任务紧密联系,共同服务于整个项目,任务逐一完成,工作项目也就得以顺利完成。例如项目4——“机械生产中带式输送机传动装置的设计”可分以下几个子项目,见表3。

每个子项目的解决思路相似,基本是通过结构设计、计算校核等几个任务来解决。过程多次重复,内容各不相同,学生在似曾相识的环境下学习不同的课程内容,接受度更高。下面就项目4——“机械生产中带式输送机传动装置”的设计中“减速器轴的设计”为例进行任务的分解,参见表4。

三、教学实施

项目化教学要获得实际效果,还要注意项目的实施过程,要合理科学地利用教学的各种方法、手段,序化项目开展的进阶。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应恰当地插入对项目各阶段的指导与评价,以确保通过项目的执行达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目标。项目开展中采用企业规则来规范和评价学生的行为,学生不再是学习者的身份,而是一个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工作的职员,职业角色的形成,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同时形成学生职业思维及工作方式,学生在项目完成时有成就感,促成其职业素养。具体实施过程如下:第一,提出任务。学生分组,按组发放项目任务书,发放相关设备与工具。第二,分析项目要求,初步制定整体方案。学生根据项目任务书,分析产品的工作环境及工作要求,拟定一个或多个初步的设计方案,小组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与讨论,验证其方案的可行性。在讨论、分析与验证过程中不断强化学习与项目工作任务直接相关的知识点。第三,教师跟踪评价。学生在前期通过分析讨论给出初步的方案,可能五花八门,错漏也可能很多,因此,在项目实施期间,让学生将各自小组确定的方案结合PPT展示,并附以说明,全班进行相互评议,教师则汇总,提出错漏,帮助优化学生所制订的方案。第四,方案修改与实施。根据前期的工作,小组对自己的方案进行合理化修改,形成实施方案,制定完成方案的步骤,具体的开展项目工作。第五,教师跟踪检查、指导。教师在整个项目开展过程中,具有参与者与指导者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并完成方案的实施,解决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无法自行解决的难点。另一方面根据各组进展情况,有指向性地提出问题,目的是对学生起到指导性的作用,也可作为教师评价学生项目开展情况的一个依据。第六,项目成果展示及最终评价。学生按组别展示和汇报自己所完成的项目。填写项目进阶考核自评表和考核评价表,小组成员各自汇报自己的工作进行情况,并通过抽签形式进行答辩,教师点评项目实施情况并进行最终的评价考核。

四、教学改革的预期效果

通过项目化教学,合理地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师在指导项目实施过程中,实际也参与了项目的开展,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不用再头痛抽象的理论如何去教学。同时,实施项目化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去学习,目标明确、动力十足,收获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并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总之,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项目化改造还只在实验阶段,在推行此项改革的过程中,还需要从整个教师队伍、教材的修订、设备的配备、教学的科学组织与开展、项目的前期、中期、后期的综合评价等方面不断地进行优化和提升,使通过课程的教学真正的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戴仕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

篇10

关键词:新时期;社会公平;城乡基础设施;发展与规划

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科学的规划也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与效能。在新时期,社会发展进入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并且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社会发展的走向开始朝着经济转型与社会进步和谐发展、深化改革与构建社会和谐并举、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环境,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进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发展、统筹规划、科学发展,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客观需要。

基于目前的社会发展形势,基于社会公平的城乡基础设施协调发展与规划将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对于城乡基础设施的协调发展与科学规划将有助于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将大大推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资源公平、建设公平和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另一方面,城乡基础设施协调发展与规划将会对于目前的新农村建设产生重要影响。传统的二元经济体制之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处于劣势地位,并且呈现出了发展滞后的局面难以满足农村的生产与发展需要,进而影响了农村经济竞争力的提升、现代化发展的推进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然而,城乡基础设施协调发展与规划的展开将有助于构建起统筹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体系,为新农村建设与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笔者将以新时期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主要的切入点,但是在此之前相对应地添加了“新时期”、“社会公平”这两个重要前提,其中这两个限定词分别将本文研究内容的时间属性与研究方向进行限定,同时也充分呼应了新世纪以来中国城乡建设中的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等几个重要的主题。与此同时,在完成了基本的理念廓清与思路的梳理之后,笔者将先后对社会公平原则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关系、规划设计的基本理念、规划设计的基本策略进行阐述,进而形成一个有机组成的系统。

一、新时期社会公平的内涵

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离不开社会公平与正义,社会公平是推动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前提,构建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必须要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而对于新时期社会公平的内涵,可以从马克思、恩格斯、罗尔斯等人的理论观点中寻找到一些启示,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时期的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其实,新时期社会公平本质上就是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配置的公平性和平等性。

社会的运行与发展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其中不仅需要社会思想与发展理念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公平与正义,更需要在资源配置、社会机会分配、社会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公平与平等。与此同时,社会的公平与平等都能够较好地表达出正义的内容,同时正义的表达与实现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资源与发展的公平。当然了,新时期社会公平的内涵与原则绝非是偶然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呈现出来的,也是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差别与差异基础之上的。新时期城乡基础社会建设方面所体现的公平正义正是立足于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差异,推动资源分配与发展的和谐发展而形成的。同时,这一目标的实现与发展也是与社会经济平等观和满足需要的平等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就社会公平的内部构成而言,这一概念与内涵也主要体现在多个维度,其中社会制度的公平、资源配置的公平、发展机遇的公平以及百姓认可等多个维度。而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基于社会公平的城乡基础设施协调发展与规划研究更多地是立足于城乡发展现状,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进而实现城乡基础建设走向协调发展、科学规划的良性循环,进而全面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社会公平原则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关系

实现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原则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其中政治制度、经济建设、文化发展与社会管理都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并且是采用各种措施促进这一原则的实现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而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一体化科学布局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措施与实践任务,同时可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改善农村发展环境,进而实现城乡资源有机配置与和谐发展以促进社会公平原则。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在要求。从这一点上不难发现,社会公平正义原则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思想与重要原则,并且成为城乡基础设施统筹发展、科学规划、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而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科学布局、推进城市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内容,也在客观上有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与发展。可见,社会公平原则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之间存在着一个指导原则与实践内容、思想与实践的影响关系,同时二者共同统一于社会的发展进程之中。

三、基于社会公平的城乡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理念

1. 城乡基础设施的整体规划理念

在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时期,经济活动逐渐突破原有的传统区域限制,逐渐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机制,呈现出日益频繁、多元、紧密的交流现状,并且呼唤一体化的交流与发展环境。而传统的城乡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受到社会环境、思想理念与发展方向的影响,更加注重城市方面的内容,进而直接导致了城乡技术设施建设的不协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处于严重滞后的发展局面,迫切要求基础设施规划必须在更广大的区域范围内协调城乡平衡、统筹和谐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仅是某一区域或者城市的建设,应当立足于全局、统筹区域发展,从整体的角度上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的整合与发展,进而有效地促进和提升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

城乡基础设施的整体规划理念就是将统筹规划的范围进行扩大与延伸,进而区域环境的改善与协调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同时对于传统规划模式之下行政主体所具有的封闭规划模式进行改革与完善。

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不断加强,尤其是不同区域之间技术性基础设施的建设,诸如高等级公路、高速公路、铁路等,使得城市的资源可以借助于这些技术设施实现完善与共享,城市周边地域也可以得到一定资源的共享。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之下,相关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协调仅仅从城市发展的角度进行切入已经难以满足客观环境的需要,需要从城乡发展的全局状况出发,立足于整体规划的理念。诸如:在进行城乡整体规划的进程中,为了解决一些大型供水、排水基础设施对于区域的分割影响,解决同类设施内部缺乏协调问题,可统一规划垃圾处理与给水处理体系,进而减小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差距,实行城乡一体的垃圾处理)供水系统和排污系统。

2. 城乡基础设施的综合协调发展理念

坚持城乡基础设施的综合协调发展就是要跨区域、跨部门、跨传统地进行协调发展策略,淡化行政区域的影响,积极强化市场规律与资源调配的贵了吧,实现基础设施规划与设计时在标准、时序、位置等诸多方面的有效对接。与此同时,城乡基础设施的展开更多地着眼于自身的固有特征与市场特性进行区域范围内公共交通、电力通信、供水排污等公共基础资源的市场化与专业化,建立跨越诸多行业的市场竞争体系与激励服务机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城乡之间资源与发展机会的协调与发展也是这一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更加积极地进行城市快速交通事业的发展,完善和打造完善轴线地区和核心圈层公路网络,推动城市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实现,加速城乡区域之间的资源共享与开发。而至于城乡之间所涉及到一些公共问题和财力投资的项目,整体的基础设施设计与规划需要立足于区域综合协调发展的角度,应以整体发展为目标,以区域轨道交通网)快速交通系统和区域供水为重点,进行综合协调)统筹规划。

在城乡基础设施的综合协调发展理念之下,城乡技术设施规划的实现还需要一定的政策、执行机构、相关措施作为有力的保障,可以通过成立区域规划协调组织机构,建立城乡发展协商与规划机制,进而建立起城乡基础设施发展的共享机制,为城乡从技术设施的规划提供有力的协调规划环境。此外,为了保证城乡基础设施的综合协调发展的顺畅,相关部门可以根据区域之内的发展状况进行行政区划的设计与调整,适度解决行政体制对于相关规划协调行为的影响。

四、城乡基础设施协调发展与规划策略

1.确立农村基础设施先行的规划意识

在城乡基础设施协调发展与规划实践过程中,要树立起农村基础设施现行,城乡建设协调发展的基本思想,这一点与目前的基础设施现状有着直接的联系。一方面,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基础设施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重要的资本。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处于劣势地位,并且直接影响到农业现代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故而其基础设施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到现代农业的水平与农业生产力。此外,农村的基础设施是城乡基础设施发展的重要系统构成,不仅具有了基础设施建设的一般特征,同时在测算和评价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时应充分认识其特殊性。

2.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城乡一体化策略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城乡一体化战略是新时期进行城乡基础设施协调发展与规划的重要策略之一。实践过程中,主要是用过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通过对于传统的发展规划与策略进行集中调整、修改与修正,进而制定出符合目前社会发展实际的规划策略。在目前城乡基础设施发展环境下,农业基础设施处于较为明显的落后局面,对其适当地倾斜与辅助是应当的。然而,在目前的经济格局中,工业化与城市化在也需要大量的资源配置,故而需要照顾到目前的这一现状,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和基础设施的公共性特征出发,通过合理布局,可以优先发展城乡社会共享型基础设施,极力扩大基础设施的服务对象、服务范围和领域,让农民分享工业和城市基础设施,使基础设施成为沟通城乡关系、实现城乡统筹的纽带。

3.拓宽投资渠道,加大投资建设力度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作为后盾,由于目前的基础建设财力投资相对薄弱,故而需要拓宽投资渠道,加大投资建设力度。在目前的城乡基础建设投资环境下,各级规划与建设单位需要创新融资渠道,丰富投资主体,形成国家、企业、个人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局面,为整体的建设活动提供资金保证。另一方面,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各级管理部门需要对于投资范围和投资责任进行明确,以保证投资的力度与投资质量。诸如:国家在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总量的同时,降低投资成本,压缩投资周期,优化投资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投资收益,提高工程项目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强化服务功能与此同时,为了保护投资者的积极性,应当继续实施“谁投资谁受益”的政策,以充分发挥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

4.重视城乡信息化网络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基础设施效能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相关规划与设计者需要将农村的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纳入到城乡基础设施发展的进程中,并且把农村的诸多信息化模块纳入到基础设施体系之中,诸如农村的“六小工程”,可以有效的提升农村的信息化平台。为了充分兼顾社会公共的建设原则,可以在统筹城乡规划、加强区域合作的较大的建设城乡一体化的信息服务平台,健全城市与农村的信息沟通机制,构建起完善的信息服务平台。与此同时,重视城乡信息化网络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策略,不仅要注重对于硬件投入,还要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技术人才队伍,通过信息化技能培训、人才引入、信息化知识普及与教育等多个方面的努力,最终提升基础设施效能。

5.建立高效、统一的城乡基础设施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