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节能技术评估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9 16:56:0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节能技术评估,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节能技术评估

篇1

关键词: 智能节能控制技术;破碎机;技术创新

Key words: intelligent energy-saving control technology;crusher;technology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T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2-0061-02

作者简介:董献勇(1978-),男,河南平舆人,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矿山机电。

1 智能节能控制技术的概述

1.1 项目的背景、依据和意义 随着能源紧张的日趋严重,煤炭行业也越来越重视生产的高效率。在实际使用中,胶带输送机、刮板机、破碎机等设备中的电动机负荷变动比较大,其平均输出功率与最高输出功率之比一般为 0.2~0.4,电动机的负载率低,效率不高,进而浪费了大量电能,节能空间比较大。

智能节能控制技术以破碎机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电机的较准确模型、变频调速、功率匹配原理、最大效率运行以及矢量控制等,并结合调压和无功补偿等技术,对低碳控制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借助人工智能专用芯片,自动监测电动机的负荷状况,能根据电机实际负荷的大小,供给电机最适宜的电压与电流,进而满足节能的需要。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传统的控制采用Y—(星-三角)运行、转子串电阻调速,该方法通过降低电机励磁电流进而提高功率因数和运行效率,但是节能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对于特定的周期性变工况负载,在空载和发电工况时断开电源,将电流和损耗变为零,当重新进入电动工况时可以再通电继续运行,对电网冲击太大。目前国内外已经有部分企业采用调速节能,但会改变工作周期和工作效率,这对于煤炭行业有工作周期要求的变工况负载不适合。

1.3 本项目对促进集团公司发展工作的作用和意义 该申请研究项目通过研究煤矿典型周期性变工况负荷,以破碎机为研究对象,结合调压和无功补偿等技术研究综合智能节能控制方法,采用人工智能专用芯片,自动调节,无需人工干预,在轻负荷的情况下电机电压自动降至最低需求而转速保持恒定,对煤炭行业的能源高效利用和节能减排工作有重要意义。

2 主要研究内容、试验内容和技术关键方案

2.1 研究的主要内容:①研究探讨功率匹配原理在周期性变工况负荷控制中的应用。②研究功率匹配最大效率控制下的矢量控制,确定带有磁链观测器、转矩估算器的较为简单的功率匹配下的最大效率控制的矢量控制系统框图。③在恶劣电网条件下,对周期性变工况载荷控制中的扰动抑制控制、转速控制器设计等若干技术的研究。④兼顾工程实际和智能节能控制相关技术的发展,采用智能控制理论以解决电机参数时变性强、离散性大的特点和节能控制中算法振荡的问题。⑤对本项目的主要工作和贡献作总结,根据其他原煤生产单位的具体条件和掌握的资料、数据,研究提出周期性变工况典型负荷智能节能控制技术方案。

2.2 关键技术如下:①研究变化着的铁心损耗和磁饱和等非线性问题对异步电机的运行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②对电机的功率匹配原理进行完善,深入研究功率匹配原理在电机控制中的应用。③针对与功率匹配最大效率控制的特点,研究分析几种常用的开关脉冲的产生方法。④进行恒速恒负载转矩变频实验和恒负载转矩变频调速两组实验,从而也验证异步电机的功率匹配最大效率控制的原理。⑤根据系统实施情况,及时将研究的结果加以推广应用。

2.3 技术路线:①元器件在工厂经过筛选;②尽可能采用贴片工艺;③板级做好前三防和后三防;④整机经过24小时运输考验后进行工业化试验和运行;⑤同时进行两台样机的试验;⑥工业运行至少三个月。

2.4 技术指标(2*37kW破碎机一台):①供电电压:380~440V(+10%/-15%);②起动负荷:3倍装置额定电流可承受30秒;5.5倍装置额定电流可承受5秒;③起动电压:供电电压之30~70%;④起动扭力:直接起动扭力的9-49%;⑤故障检测:可控硅短路及缺相会自动中断;⑥散热:自然散热53安;⑦具有缺相、过载、短路、不对称、自动重合等比较齐全的保护功能;⑧操作形式:符合现场操作习惯的操作。

2.5 环境效益 该产品属于电子电气产品,采用板级外协,最后装配的生产模式。因此,工厂对外不产生废气、废水,只有少量报废的电子元器件和电路板。对城市环境不会造成污染,设备本身有许多降低谐波和提高功率因数措施,电机在最高转速时所产生的第5及第7类电源谐波只有8%及1%。

3 本项目技术先进性、可行性分析评价

①智能节能控制技术在确保煤矿安全生产条件下,利用最小输入有功功率最优控制方法实现电机经济运行。②智能节能控制装置安装后所产生的谐波电压的总畸变率和各次谐波电流的有效值能够符合国家标准,不会造成谐波污染。③该系统同时具有电流、电压和功率因数在线检测功能,并且可以通过CAN总线与上位机进行数据交换,可以方便实现远程监控。④结合高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等,实现异步电动机的高级智能控制。⑤本项目所设计的智能节能控制装置实现了电机的软起动与软刹车、过载保护、缺相以及三相不平衡保护,通过在实验室以及现场实验,证明其功能是可靠的。

4 本项目预期目标、预计推广前景

4.1 预期目标 ①提交一套周期性变工况负荷智能节能控制方案及其安装图;②提交安装周期性变工况负荷智能节能控制器后,破碎机在空载、轻载和满载条件下的节能测试报告。

4.2 市场需求情况分析及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预测 ①国内外市场推广应用前景和市场需求情况分析预测。周期性变工况负载智能节能控制技术实现了异步电机轻载或空载情况下节能,提高电机运行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②项目完成后的预期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使用智能节能控制器不仅能在一年至两年左右利用减少的电费开支收回设备投资,还能减少维护修理费用、减少设备的再投入资金、减少用电设备的故障,从而给用户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

5 实施措施和进度安排

①2013.1~2013.2,深入矿区,分析其运行状态和安全运行要求,消化资料,组织综述报告,找出问题的切入点; ②2012.3~2012.5,对典型负荷各种智能节能控制技术以及软起动方式进行研究比较,在此基础上确定合适的智能节能控制技术以及软起动方案;③2013.6~2013.7,智能节能控制器的构建:包括设计和搭建整个控制系统;④2013.8~2013.9,现场安装以及工业性试验,对前期算法进行最终确定,进一步积累经验;⑤2013.10~2013.11,电路及程序调试:根据控制要求完成和改进控制算法,进一步调整程序实现系统的正确运行。

6 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随着能源的日趋紧张,智能节能控制技术适应了环保的需要,同时智能节能控制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电机的运行效率,为煤矿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实施创设了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篇2

作者单位:510300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广州新海医院普通外科

结肠癌一方面肿瘤生长消耗体内营养,另一方面由于不能正常进食及术前禁食,患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患者出现高分解代谢,机体处于负氮平衡,导致机体组织的大量分解和器官功能的受损[1]。节氮对维持肌肉组织和维护器官功能至关重要。围手术期的肠外营养支持可以减少创伤患者蛋白质的丢失,改善临床预后。然而,如何更好地减轻创伤患者的高分解代谢,降低负氮平衡,仍然是临床医师关注的问题。对围手术期患者进行肠外营养支持时, 静脉输注脂肪乳或白蛋白是临床常用的方法。为了比较围手术期使用脂肪乳及白蛋白对结肠癌患者营养的疗效,笔者前瞻性地对此作了研究, 对结肠癌围手术期接受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 进行了应用脂肪乳及白蛋白的随机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胃肠外科2006年3月至2007年7月住院的手术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3例,女29例,年龄30~75岁。所有患者无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研究期间无其他干扰本研究的药物治疗。所有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随机分成脂肪乳组和白蛋白组,每组3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种类,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及输血量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7 d至术后第7天禁食,行TPN支持治疗,通过周围或中心静脉输注全营养混合液,等氮等热卡。氮(N)为0.15 g/( kg•d) ,总非蛋白质热量(NPC)由葡萄糖提供为84.6 kJ/( kg•d) ,非蛋白质热量与氮比值为134∶1。脂肪乳组术前7 d至术后第7天在供给TPN 的基础上,每日输入中链脂肪乳500 ml(华瑞制药,20%力能250 ml,每日2瓶);白蛋白组在供给TPN 的基础上, 同期每日输注人血白蛋白20 g (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20%人血白蛋白50 ml, 每日2瓶) 。

1.3 检测指标 ①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3 d、术后7 d 抽静脉血5 ml, 检测其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②术后1~7 d 每天收集24 h 尿、粪和引流液。应用凯氏定氮法测定氮, 按氮平衡=入氮量-(尿氮量+粪氮量+引流液氮量) 公式进行计算。③记录并统计两组患者住院费用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均按均数±标准差(x±s) 表示, 以P

2 结果

2.1 营养指标 脂肪乳组患者术后第3天血浆白蛋白水平与术前相近, 术后第7天 有所升高,均基本在正常范围内。白蛋白组患者术后第3、 7天血浆白蛋白水平略高于术前。术前、术后第3、第7天, 血浆白蛋白水平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 05) 术前、术后第3、7天, 两组患者血浆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 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 0. 05) , 见表1。

2.2 氮平衡 两组患者术后第5 d 同时恢复正氮平衡, 组间比较每日氮平衡及累积氮平衡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 见表2。

2.3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住院费用 两组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 无显著性差异(P>0. 05) ,见表3; 比较两组的住院费用, 脂肪乳组平均13521.34元, 白蛋白组平均19728. 46元。脂肪乳组明显低于白蛋白组(P

表1

两组患者营养指标变化(g/L,x±s)

检测指标脂肪乳组白蛋白组

手术前术后第3 d 术后第7 d 手术前术后第3 d 术后第7 d

白蛋白40. 38±3.1239. 81±2. 7741. 15±3. 0240. 61±2. 88 40. 97±3. 25 41. 91±3. 07

前白蛋白0.22±0. 04 0. 15±0. 04 0. 19±0. 04 0. 21±0. 06 0. 15±0. 03 0. 20±0. 07

转铁蛋白2. 53±0. 37 1. 81±0. 40 2. 01±0. 362. 51±0. 391. 79±0. 32 2. 08±0. 41

注: 与对照组比较P> 0. 05

表2

两组患者术后氮平衡测定结果(g,x±s)

术后天数手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

1-7.84±4.19-8.11±3.660.779

2-6.40±3.61-5.66±2.600.343

3-2.17±2.97-3.12±2.600.172

4-0.69±3.12-1.01±1.980.623

50.12±2.630.48±2.010.536

61.86±2.231.26±1.800.231

72.27±1.832.26±1.770.980

累积氮平衡-12.85±9.15-13.90±7.330.608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例,%)

组别例数 吻合口瘘切口感染肺部感染 导管感染腹水 总数(%)

脂肪乳组31 111 2 0 5 (15. 15)

白蛋白组31 12 021 6 (18. 18)

3 讨论

结肠癌手术前后由于暂禁食及术后初期患者处于高代谢状态, 表现为蛋白分解代谢加速, 合成代谢下降。体内氮平衡由蛋白质的合成率和分解率决定的, 手术创伤越大, 蛋白质合成率低于分解率的情况越严重, 所以负氮平衡越显著[2]。围手术期充分营养支持, 可使机体能尽快恢复到正氮平衡状态。传统观点认为[3]: 在对围手术期患者进行肠外营养支持时, 静脉输注白蛋白可提高或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减少术后水肿的发生, 促进伤口愈合;其次白蛋白水解成氨基酸, 为机体所利用, 发挥营养作用。受上述观点影响, 目前临床上术后应用白蛋白制剂相当普遍。但由于白蛋白为生物制品,且价格昂贵。脂肪乳剂是肠外营养混合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机体提供能量和必需脂肪酸,起到节氮的作用,价格相对白蛋白较为低廉。那么脂肪乳能否起到白蛋白治疗所能纠正低蛋白血症及负氮平衡的作用值得我们探讨。

目前对营养状态的评估方法很多, 其主要有血浆蛋白测定, 氮平衡试验等方法, 血浆蛋白最常用的指标包括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等。白蛋白的代谢周期较长, 半衰期约20~ 22 d, 而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半衰期较短, 分别为1.9 d、8.8 d, 所以术后短期内, 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被认为是营养评价的敏感指标[4] , 氮平衡的测定更是衡量一个人体内代谢情况的重要指标, 是机体是否进入合成代谢阶段的重要标志。如果机体处于正氮平衡的状态, 此时合成代谢大于分解代谢, 那就能获得体质量增加, 伤口愈合。本组试验结果显示:补充脂肪乳或外源性白蛋白均能提高血浆白蛋白水平,术前及术后第30天,第7天血浆白蛋白、血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每日氮平衡及累积氮平衡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 0.05)。说明输注脂肪乳能达到与白蛋白相同的营养效果,可纠正负氮平衡及低蛋白血症。本组结果还表明, 输注脂肪乳或白蛋白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无相关性。此外,从临床统计结果来看,脂肪乳组患者住院费用明显低于白蛋白组(P< 0.01)。目前医用白蛋白的来源为献血者的血浆经血浆分离和灭菌处理后配置而成,当前我国血源紧张,所以白蛋白价格昂贵,术后输注白蛋白不但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增加了社会的负担。所以笔者认为, 在结肠癌围手术期肠外营养支持时, 采取脂肪乳治疗可取到白蛋白治疗所能纠正低蛋白血症及负氮平衡的作用,从而达到取得节省费用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 鲍扬,李国立. 梗阻性结肠癌病人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 肠外与肠内营养,2006, 13(3) : 145-147.

篇3

2 不可测量的网络攻击

不可测量的网络攻击指没有相应参数来描述的网络攻击,主要有两种情况:(1)可测量的参数无法直接获取;(2)无可量化的参数,如对敌方造成的信息欺诈程度等。

在网络中各节点的度量参数分为两类:可计算度量和通信度量。这些都是可测参数,可以通过在网络中、主机中安装相应的软件或硬件进行参数提取。

在网络攻击中攻击对象不光有网络中的节点还有网络中的操作人员和网络中存储、传输的数据信息,这些单元的度量参数目前还没有相应的可量化的指标。网络更重要的目的是利用网络攻击手段窃取情报、破解对方密码、接管对方网络的访问和控制权限、实施信息欺诈等攻击,针对的攻击对象是信息载体和执行信息命令的人员,这些网络攻击能带来巨大的攻击效能,然而确很难用定量的参数进行量化。

3 参数逼进与量化

在实验条件下通常采用直接测量的方法来获得需要的参数,采用侦测、接入设备和软件,直接对时间网络进行信号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为了获得主机的运行参数还需要在主机安装守护软件实获取CPU、内存等参数,然而要是去对敌方网络进行这样的测试是不可行的,另外在网络中这些探测软件和硬件是额外接入的会对正在运行的网络增加负载,会干扰网络用户的使用。可以在实验网络的基础上采取方法:

(1)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是对网络的性能作出定性的估计。它根据经验进行外推而估计出网络的性能,也因此往往只能是对小型的网络进行定性分析。但是,网络负载、网络结构与性能评价标族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即低于某个门限时,负载的微小变化只会引起性能的小变化,对事整体性能影响小;但若高于某个门限后,负载的微小变化就可能引起性能的巨大变化,严重影响整体性能。而这个门限值往往因网络配置的不同而相差很大,分析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解析模型法。

解析模型法首先对网络建立合理的、能够进行分析的物理模型,然后利用排队理论建立数学模型,给出分析表达式,最后应用概率论、随机过程、排队论等数学工具计算出网络的性能参数,进行性能解析评价。除了获得网络的性能参数外,网络和性能分析还需要分析各种相关因素对网络工作性能的影响程度。

解析模型法的优点是开销小,时间短,速度快,但解析模型法只能解决一小部分系统的性能分析,很多系统往往因其关系错综复杂,具有非线性、不确定性而不能用数学表达式描述运行规则,无法解析。因此,解析模型法只能简化系统进行近似分析、但由于它可以快速评价网络性能,可以对网络攻击进行引导。

(3)软件仿真法。

软件仿真法主要根据网络的工作原理,建立模拟模型,用软件仿真网络的运作、并在仿真程序的运行中采集数据,评价、度量网络性能。需要建立敌方网络资源需求模型、网络协议抽象模型,性能采集分析模型和仿真结果解释模型等,需要极大的情报资源,而且具体的仿真模型将需要十分巨大的计算空间与计算能力。而对于简单的系统,解析模型法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编写程序。由此可见,这两种方法各有长短,可以相互补充和检验。常用的方法是先采用解析法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快速估算,然后再用仿真法建立仿真模型进行验证。

上述方法可以较好地对可测参数进行逼进,对于无量化的参数则要先通过替代参数进行量化然后再采用上述方法进行逼进、推演。针对难用定量的参数进行量化参数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替代量化。

4 效能评估指标

上面的分析给出了网络攻击效能评估的可测量参数和不可测量参数的替代量化,接着根据网络的安全性能来完善网络攻击效能评估的指标。随着经济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网络破坏活动越来越猖獗起来:商业机密被窃取、军事情况遭泄露、巨额资金被盗取、网络突然瘫痪等。这些都是网络攻击的效能,对这些效能进行评估就必须有合适的参数、指标。为了有效评价网络攻击效能,首先要选择恰当的标准对网络的安全性能进行形式化描述。在评估过程中,可以把被攻击目标的完整性、保密性、可靠性和可用性作为其安全性的一个量度,而攻击前后的安全性差值则可以作为攻击效能的一个评价标准。

当前对信息网络安全的研究成果表明,对系统进行测试评估,要识别出可能的安全事件对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三个指标的影响。

5 效能评估模型

用得比较多的网络攻击效能评估模型是基于网络熵的攻击效能评估模型和层次分析模型,还可以采取别的评估模型。

5.1 网络攻击效能的层次分析模型

目标层:在网络攻击效能的层次模型中,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对具体的网络攻击的效能进行评估,所以,目标层是网络攻击的效能。信息安全一般考虑以下原则:可认证性原则、机密性原则、完整性原则、可用性原、可靠性原则(又称抗抵赖性原则)。

安全准则层:进行网络攻击的目的,就是要破坏对方网络系统的保密性、完整性、可靠性和可用性,通用评估准则CC也主要对这些特性进行保护。网络攻击对被攻击目标实施攻击,使目标的安全性能下降,效能主要反映在保密性、完整性、可靠性和可用性上,即目标安全机制的安全注重点上。这样可以把保密性、完整性、可靠性和可用性作为安全准则层。

措施层:措施层为需要评估的各项指标。指标体系从通信链路、通信连接、数据、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几个方面提出,其中既有可测量参数还包括不可测量参数的替代参数指标。

5.2 基于网络熵的网络攻击效能评估模型

网络熵借助信息论中熵的概念用来对网络性能进行描述,网络熵越小表征网络系统的安全性 能越好。对于网络的某一项性能指标来说,其熵值定义为H=-log2Vi,Vi为网络此项指标的归一化参数。在网络受到攻击后,其服务性能下降,系统稳定性变差,熵值增加,采用熵差H=-log2V2/V1对攻击效能进行描述。其中:V1为网络系统原来的归一化性能参数(包括可测量参数和不可测量参数的替代参数),V2为网络受攻击后的归一化性能参数。

评估的结果就是对网络攻击能力和影响的某种程度上的确信,开展网络攻击效能评估技术研究可以对战场网络系统、国家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各类信息安全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等各阶段进行系统级的测试评估,找出网络系统的薄弱环节,发现并修正系统存在的弱点和漏洞,保证网络系统的安全性,提出安全解决方案。

6 效能评估步骤

目前比较通用的网络攻击效能评估的流程主要包括资源识别、威胁识别、脆弱性识别、安全措施分析、可能性分析、影响分析以及最后的攻击效能指标判定。

在这个评估模型中,主要包括六方面的内容。

系统分析:对信息系统的安全需求进行分析。

识别关键资源:根据系统分析的结果识别出系统的重要资源,包括网络信道、主机节点、系统文件等。

识别威胁:识别出系统主要的安全威胁及威胁的途径和方式。

识别脆弱性:识别出系统在技术上的缺陷、漏洞、薄弱环节等。

分析影响:分析网络攻击事件对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则需采用上面提到的网络攻击效能评估模型进行分析。

综合关键资源、威胁因素、脆弱性及控制措施,综合事件影响,评估网络攻击效能。

在评估过程中,需要采集大量的数据。数据采集的覆盖范围和采集量直接影响对评估基本要素的准确度量,从而影响最重的评估结果。数据采集的覆盖范围越广泛、采集量越大,评估结果越准确。因此在评估标准体系中,需要规范数据的采集范围和采集量。这是评估标准体系是否先进完善的重要因素。

7 总结

网络攻击效能的评估是战场网络对抗的根本基础和前提,目前还缺乏较为深入的研究。本文着重分析了评估中参数获取问题,指出在网络攻击中很多参数是不可测量的,特别是对网络中的操作人员的攻击效能和对网络数据信息的攻击破坏效能缺乏可量化的参数,需要通过逼进、模拟、仿真进行推演获得。网络攻击效能评估的各种指标和模型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胡影,鲜明,肖顺平.DoS攻击效果评估系统的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5(2).

篇4

中图分类号:Q948.112+.2;X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9-4927-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9.007

Temperature Factor of Tree Community of Oriented Conservation and Its Assessment Method of the Thermal Energy Effects

MAO Xiao-wei1,CHEN Ying-hua1,WANG Li-jun1,CEHN Hua1,WEI Sheng-lin2,JIANG Min-hong2

(1.Landscape Garden Society of Suzhou City,Suzhou 215001,Jiangsu,China;

2.School of Architecture,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123,Jiangsu,China)

Abstract: The temperature variation factor of six samples were investigated, within the green space system in the city of Suzhou,collected from three types of tree communities of oriented conservation, and the assessment method of its thermal energy effec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either August or February,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temperature and internal environment temperature of the three types of tree communities ha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r) and regression coefficient (t) reaching the significance of 0.05 or 0.01,with significant or highly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and simple linear regression relationship. The light intensity in external and internal environment of tree communities and internal environment temperature have prominently different coefficients r and t in different month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e effects of external environment temperature and light intensity in external and internal environment on the internal environment temperature of the three types of tree communities are different. The sample tree communities express a net temperature-lowering thermal energy of 13 749.975 kW・h(converted to electricity) in August and February,with the unit area express an average value of 1.854 kW・h/m2. The tree communities of oriented conservation within the green space system with an area of approximately 926 005.718 4 m2,located within the ancient city district,express a net temperature-lowering thermal energy of 43 0704.373 kW・h.

Key words: tree community of oriented conservation;temperature factor;thermal energy effect;assessment method

随着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化,节约型植物树群群落将成为中国城市绿地系统的主要树群基本形式。由于对节约型树群群落的生态效应及其评估方法研究相对较少,针对城市绿地系统中的节约型树群群落在城市生态中发挥的生态效应及其评估方法的研究也鲜见报道,如节约型树群内环境温度与其周边外环境温度及其树群内外环境光照度的关系,节约型植物树群群落在年度不同月的温度热能效应的变化,树群空间的温度热能效应折算成经济效益(如电量)的换算方法,城市某一定区域内的节约型植物树群的温度热能效应折算为经济效益的评估方法等。本研究以江苏省苏州市环高架线区域内的3种节约型植物树群、6个样本为研究对象,研究节约型树群群落的温度影响因素和温度热能效应的评估方法,旨在为研究节约型树群群落发挥生态效应的量化研究和城市绿地系统发挥经济效益评估提供可行方法和参考路径。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样本的基本特征

试验共有6个节约型植物树群群落研究样本,其中3个研究样本分布于苏州市环高架沿线,另3个研究样本分布于苏州市古城区的公园内。研究样本的树种构成分3种类型,即以常绿树种为主、落叶树种为主、乡土树种为主的树群,每种树群各2个。研究样本树群的类型、树种构成、树群面积、树群体积见表1。

1.2 指标测试与换算方法

1.2.1 树群面积和体积 应用Leica DISTOTM D5型手持式激光测距仪(Leica Geosystems)测量研究样本树群的种植平面图形数据,根据树群平面图形计算出研究样本的面积。树群高度为树群树种的算术平均高度。树群体积(m3)=树群面积(m2)×树群高度(m)。

1.2.2 树群内外环境的温度 应用便携式交直流数字式温度测定仪SWS-A2型(武汉市天联科教仪器发展有限公司)测量6处节约型植物树群,研究样本内外环境的温度。

1.2.3 树群内外环境的光照度 使用TES-1339R型记忆式数字式照度计(泰仕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采用20个点平均值功能,测量6处节约型植物树群内外环境的光照度。

1.2.4 温度与光照度 2014年8月树群内外环境温度和光照度测试时间为8:00-10:00、10:00- 12:00、12:00-14:00、14:00-16:00、16:00-18:00;2015年2月的树群内外环境温度和光照度测试时间为9:00-10:30、10:30-12:00、12:00-13:30、 13:30-15:00、15:00-16:30。每个研究样本树群测定1 d,测定当日为晴天。

1.2.5 树群的降温和温度热能效应换算方法 根据热量公式Q(J)=4 187ρ×V×Cp×Δt,其中ρ(空气密度)=1.29 kg/m3、V为树群体积(m3)、Cp(空气定压比热容)=1 004.88 J/(kg・℃)、Δt为树群内外环境的温度变化值(℃)。1 kW・h=3 599 999.348 J。从以人为本的环境节能角度考虑,由于8月环境温度较高,树群群落内环境与对照外环境相比温度降低热能为正效应;由于2月环境温度较低,树群内环境与对照外环境相比温度降低热能为负效应。所以,树群群落内环境的降温热能效应折换净总电量=降温热能效应8月折换总电量-降温热能效应2月折换总电量。

1.2.6 日照时间 根据气象资料对苏州市1951-1985年的月平均日照时间进行统计,8月的日照时间为240.0 h,2月的日照时间为119.1 h。

1.2.7 植物树群面积 城市一定区域节约型植物树群面积统计方法:应用百度地图的卫星图(最大精度为20 m),将百度地图放大到最大精度(能辨别出节约型树群群落的基本特征),截取多张城市某区域的卫星图(百度地图附有线段式比例尺),用Photoshop软件将其拼合,最终得到城市某一定区域卫星图。将该区域卫星图置入CAD软件,按照图片上的线段式比例尺的大小将图片放大到实际大小,再将该卫星图区域内的节约型树群用云线描出,利用CAD软件自带面积统计工具获得云线所示的节约型树群总面积。

2 结果与分析

2.1 节约型植物树群内外环境的温度和光照度

2.1.1 节约型植物树群8月内外环境温度和光照度的相关与回归分析 节约型植物树群8月内外环境的温度和光照度测定结果如表2所示。8月节约型植物树群外环境温度及其内外环境光照度对节约型植物树群内环境温度的影响分析如表3所示。树群外环境温度、树群内外环境的光照度对树群内环境温度的影响因树群类型不同而不同,但其相关系数均为正值,说明树群内环境温度与树群外环境温度、树群内环境光照度及树群外环境光照度呈正相关,但乡土树种为主树群类型的树群内外环境光照度对树群内环境温度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由t测验看出,落叶树种为主树群类型的树群外环境温度、树群内外环境的光照度对树群内环境温度的回归系数测验的t值均达到显著水平,说明这些影响因素间存在直线回归关系;以常绿树种为主树群类型,仅树群外环境温度、树群内环境光照度对树群内环境温度的回归系数达极显著水平,存在直线回归关系;以乡土树种为主的树群类型,仅树群外温度对树群内温度的t值达显著水平,存在直线回归关系。而以常绿树种为主树群类型的树群外环境光照度和乡土树种为主树群类型的树群内外环境光照度对树群内环境温度间不存在直线回归关系。

2.1.2 节约型植物树群2月内外环境温度和光照度的相关与回归分析 节约型植物树群2月内外环境温度和光照度测定结果如表4所示。2月的节约型植物树群外环境温度及其内外环境光照度对节约型植物树群内环境温度的影响分析如表5所示。2月树群外环境温度、树群内外环境的光照度对树群内环境温度的影响比较复杂。3种类型树群中,树群外环境温度对树群内环境温度的相关系数为正值,且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而树群内外环境的光照度对树群内环境温度的相关系数为负值或未达到显著水平。从回归系数测验的t值也可以看出,3种类型树群仅树群外环境温度对树群内环境温度的回归系数t值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表明两者间存在直线回归关系;而树群内外环境光照度对树群内环境温度间不存在直线回归关系。

2.2 节约型植物树群的温度热能效应评估

2月、8月树群温度变化的热能效应如表6所示。6个研究样本树群内环境的8月降温热能效应折换算为总电量是16 725.013 kW・h,其2月降温热能效应折换算为总电量是2 975.038 kW・h。

依据政府机关以及写字楼等办公场所的空调温度设定要求: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 ℃;冬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高于20 ℃。树群内环境的日测试平均温度>26 ℃,为节能正效应;树群内环境的日测试平均温度

2.3 城市一定区域节约型树群温度热能效应的评估

图1是苏州市古城区内的某评估区域(东和北方向由护城河、西由齐门路、北由东北街围合成)绿地系统百度卫星图,该区域(红线范围内)总面积约926 005.718 4 m2,节约型树群面积约232 310.881 m2。6个研究样本树群总面积7 417.596 m2,树群内环境的降温热能效应折换净总电量为13 749.975 kW・h,单位面积降温热能效应折算净电量1.854 (kW・h)/m2,该区域8月和2月,节约型植物树群内环境的温度降低热能效应折换算净总电量为430 704.373 kW・h。

3 小结与讨论

虽然风力、风向、空气相对湿度等也是影响树群内环境温度的环境因素,但树群外环境温度、树群内外环境光照度可能是影响树群内环境温度变化和热能效应更直接的环境因素。通过对树群外环境温度、树群内外环境光照度对树群内环境温度影响的相关和直线回归分析得知,无论是在年度中最热的8月还是最寒冷的2月,树群外环境温度对树群内环境温度影响的相关系数和回归系数测试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这表明树群外环境温度是对树群内环境温度影响的主要因素,且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性正相关和直线回归关系;而树群内外环境的光照度对树群内环境温度影响的相关系数和回归系数测试,在8月和2月有明显不同,2月树群内外环境的光照度对树群内环境温度的影响表现为负相关,且不存在直线回归关系。这些说明树群外环境温度、树群内外环境光照度对不同类型树群的内环境温度影响不同,而且在不同月还表现出较大差异。

城市绿地系统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因此这一领域的研究将会受到更多重视[1-3]。近年来,这一领域的研究多属于定性方面的研究,定量和评估方法方面的研究鲜见报道。已有针对特定树木种类发挥生态效应的研究报道[4,5]。本试验着重研究了节约型树群内环境温度与其周边外环境温度及其树群内外环境光照度的影响,节约型植物树群群落在年度不同月的温度热能效应,树群内环境温度热能效应折换算成经济效益的电量换算方式,城市某一定区域内的节约型植物树群的温度热能效应折换算成电量的评估。这些研究结果为城市绿地系统中的不同树群群落类型发挥生态效应的评估与发挥经济效益的量化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申永福.论绿色植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J].河南科学,1996(6):130-132.

[2] 许 超,冯文祥,何小弟,等.扬州古运河风光带绿地群落环境效应[J].中国城市林业,2008,6(6):46-49.

篇5

中图分类号:TU87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当今世界人类生存的环境和发展的空间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其中全球气候变暖是我们能体会到的最直接的感觉,同时也是“低碳经济”提出的现实原因,于是要满足低碳经济需要发展绿色建筑。全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不断提高,现代化发展规模不断扩大,高碳能源使用量也随之越来越多,而因此引发的环境问题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注意了。二氧化碳浓度升高造成的全球变暖被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所证实,由于建筑物在建造的过程中耗能巨大,其中电能的消耗就占据了总消耗量的四分之三,而建筑资源的获得也会对环境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而且建筑垃圾对环境也会有危害。于是,建筑物的建造所带来的对环保的危害也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据了解,我国现有的建筑中基本都是高耗能建筑,而且这类建筑还在不断增加,增长速度也很快,我国建筑业也需要考虑到越来越少的资源和越来越恶劣的环境,所以发展绿色建筑刻不容缓。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起步较晚,上世纪90年代,绿色建筑的概念才慢慢引入我国[1]。自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我国政府陆续了一些关于绿色建筑标准、规定和法规,大大促进了绿色意识。虽然我国对于建筑业评价体系的建立重视比较晚,但是我国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到这一方面了,而且也拟定了一些有关的政策法规。

2 绿色建筑技术

2.1 节能技术

建筑布局是在建筑设计阶段的节能方法。建筑在满足了使用要求,确定了地点和规模之后,合理的建筑布局相对来说对建筑影响很大了。一般认为,建筑体形系数小,单位建筑面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3C345)

作者简介:靳鹏伟,男,1981年生,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岩土工程研究与教学。E-mail:

积对应的外表面积就小,在冬季散热相对来说也会降低。但是对于内部发热量较大的公共建筑,在夏季的时候散热就非常必要了,在一定的条件下,就需要相应的增大体形系数,这样更有利于节能。所以要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和主要作用来合理的布局。

2.2 建筑隔热保温技术

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好不好,即导热性能怎么样可以很大程度上影响建筑的能源使用量大小。在寒冷的地区,建筑围护结构就需要有很好的保温功能,在墙体的外层加一层保温的材料效果很好,并且保温层越厚,热工性能越优越。而在夏热冬冷地区,就既要考虑夏天的时候的散热效果,又要考虑冬天的时候的保温效果,这两者有时会发生对立矛盾。现在,在建筑围护结构中玻璃幕墙的使用量逐年增加。从节能方面,玻璃幕墙可以在冬天的时候增加白天辐射量,相对提高室温,并且可以增加室内采光节约能源,但是就现在的技术来说,造价还是不低,相比较而言难以作为决定。而且透明围护结构的热阻还是远远小于非透明围护结构热阻,所以在夏天的话,太阳辐射就是对空调系统的一种大量能耗,透明围护结构的外侧必须设有效的遮阳,以减少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量[2]。从整体来说由于透明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比不是透明围护结构差,所以从绿色建筑的角度来说,应控制透明围护结构的使用量。

2.3 太阳能利用技术

我国的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年日照时数大于两千五百小时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部分地区还高达三千小时。我国研发太阳能技术是有很好的平台的。随着科技的进步,利用太阳能的范围将会更广。

2.4 节水技术

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总体来说水资源匮乏。一些地方,一方面缺水严重,另一方面浪费严重。所以我们需要鼓励采用节水型器具,改变用水习惯和水价杠杆调节等方式,降低用水量[3]。推广屋顶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地面的雨水视情况结合实际收集或可以结合路面施工采用可渗透材料使雨水能浸透入地层,保持水体循环。在实际施工的时候注意节水以及对地下水的保护。

2.5 节电技术

照明不仅本身消耗能量,并且自身还会散发热量,在有需要降温的场所,照明还增大了空调系统供冷的能耗。在绿色建筑中有很多照明新技术能够减少照明的耗电。昼光照明是绿色的照明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电能消耗,还可以错开用电高峰期。节电技术的发展为照明节能提供了技术支持,在满足所需照明要求的情况下,节能的光源和灯具比普通光源和灯具消耗的电能要低得多。

3 绿色建筑的评价指标体系

3.1 国外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对比研究

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发达国家对建筑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在相关建筑行业组织和协会的工作下,很多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日益完善,通过对绿色建筑在能耗上、环境保护程度上的评价结果,为后来者提供材料。

目前国际上许多国家都成立了本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其中较为成熟评价体系主要有如下几个:英国的BREEAM、美国的LEED、加拿大GBTool、日本的CASBEE、中国台湾的EEWH、澳大利亚的Green Star、芬兰的Promis E、瑞典的Eco-effect、挪威的Ecoprofile、荷兰的GreenCalc、德国的DGNB、法国的Escale,丹麦的BEAT等,还有绿色建筑挑战2000(Green Building Challenge 2000简称GBC2000),是由加拿大组织的,并有将近20个国家参加的绿色建筑国际合作大会。绿色建筑挑战大会的宗旨是成立一套能够针对全球所有绿色建筑的标准,各国家可以交换建筑信息使各自的项目案例能够进行对比及起到相互学习的作用。这些评价体系具有典型性、应用及影响范围较广,这些具有鲜明特色的评估体系也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4]。

绿色建筑的评估体系很多都是建筑业相关组织自己规定出来的。相比之下,欧盟各国政府在促进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上有着很大的贡献,在制定建筑的评价体系上,各国官方政府的都积极参加。为了推动这些标准体系的采纳,政府会有积极措施来奖励那些参加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评估的企业,并且会对那些不参与环保建筑计划甚至对环境造成影响的企业进行惩罚。所以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需要多方面的支持。

3.2 国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1)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是2001年9月出台的,由建设部、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等联合编制而成,该手册的推行受到社会行业人士得广泛好评和热切关注,到2002年又对该手册进行修改、完善,因而第二版评估手册诞生了,2003年再一次进行修订完善,第三版评估手册再次出台,该版对社会影响颇深,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得到广大业内人士的好评与认可,它是中国首部生态住宅技术评估体系[5]。它包含生态住宅性能的方方面面,体现设计指导与性能评估的全面性与综合性,由能源与环境、环境规划设计、水环境与材料资源等五部分组成,每部分又有细化指标与实施措施,结构清晰,有利于指标的修改与改进。该评估手册采纳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理念来评价指标,技术措施定性指标有利于绿色生态建筑规划设计与评价。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的评价体系由必备指标审核、规划设计期间评判与运营管理期间评分标准组成:必备指标审核是指参评项目是否满足规范和标准要求以及是否适合绿色建筑要求进行审查评定,若其中任意一条不满足,则就没资格参评生态住宅;运营管理阶段与规划设计都是以五大指标评价为基础的,每部分大指标100分,即规划设计阶段与运营管理阶段都各是500分,总分共1000分。

(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

我国以其他国家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为基础加以借鉴,提出并制定了国家和多个地方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引导和规范适合国情的绿色建筑发展,使绿色建筑市场的发展得到适应,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06年6月推出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这是我国首部关于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是国家建设部对绿色建筑评价和衡量的工具与标尺[6]。依照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特点制定,明确说明了绿色建筑的含义,并体现“四节一环保”的理念,强力推进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

4结论

我国应当鼓励推动低碳城市的建设,推进产业结构的改进。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推动节能减排。以教育为核心,推进文化内涵发展。要发展低碳经济产业有许多要涉及的方面。建筑业作为推动我国经济的大产业,由于其范围大、能耗高、领域广、涉及其他行业的内容多,因此建筑节能技术在我国有着十分急切的需要,而且对于整体的节能计划实行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低碳经济发展的时期下加强绿色建筑的推广,对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的循环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国的评价标准开始的时间虽然比较迟,但是总结了多个国际上的评价体系,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合中国实际也做了相应的调整,体现出政府对绿色建筑发展的决心,同时由政府推动全国各地开展建筑绿色实施,效果很好。

参考文献

[1] 蔡瑾.绿色建筑与环境保护[J].大陆桥视野,2009,05:78-79.

[2] 李薇娜.绿色建筑节能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J].广东土木与建筑,2011(06):23.

[3] 牛,杨杰.我国绿色建筑政策法规分析与思考[J].东岳论丛,2011 (10):185-187.

篇6

   

胫骨平台骨折是临床常见关节内骨折,该损伤对膝关节的稳定性和整体性都会造成影响。手术治疗能使关节面达到解剖复位并得到坚强内固定,在确切固定的基础上,术后早期使用cpm功能锻炼使手术效果得到很大提高。笔者于2004年1月至2007年8月,对3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取手术治疗,结合术后cpm功能锻炼,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32例,男25例,女7例;年龄18~60岁,平均39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2例,坠落伤10例。按schatzker分类,ⅰ型4例,ⅱ型6例,ⅲ型2例,ⅳ型4例,ⅴ型14例,ⅵ型2例。新鲜骨折31例,陈旧性骨折1例。闭合性骨折30例,开放性骨折2例。合并损伤:合并侧副韧带损伤8例,合并交叉韧带损伤1例(ⅵ型骨折),合并半月板损伤14例。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术前的准备:手术前常规拍x线片,包括膝关节正侧位片及双斜位片了解骨折情况。并行螺旋ct三维重建可发现关节面塌陷方向及深度以利选择手术入路及制定手术方案。术前行mri检查可发现有无合并韧带半月板损伤以利早期术中处理,以免术后膝关节不稳及疼痛。

    1.2.2 手术方法:胫骨平台骨折是关节内骨折,关节面复位是手术关键,应用王满宜教授改良膝关节前内侧、前外侧或前正中入路。改良膝关节前内侧切口下部自胫骨结节向下沿胫骨嵴内侧缘延伸,上部自胫骨结节向内上方斜行大约40°做直切口;膝关节前外侧切口自胫骨结节向下沿胫骨嵴外侧缘延伸,上部自胫骨结节向外上方斜行大约40°做直切口。前正中入路自髌骨上方约5cm,沿中线,直到胫骨结节,必要时可沿胫骨嵴侧方向下延伸,将皮肤和皮下组织一起翻起,以免皮瓣坏死。切开关节囊,检查半月板,如无损伤或仅周围分离,则应保留。切开连在半月板上的冠状韧带,翻起半月板,显露塌陷的关节面。针对schatzker ⅱ、ⅲ型骨折,在塌陷的骨块下方的胫骨骨皮质处开窗,探入顶棒并由下往上锤击顶撬,使塌陷的关节面复位;对于schatzkerⅳ、ⅴ、ⅵ型骨折,需翻开骨折的皮质骨块,清理骨折端嵌入的软骨片、皮质骨及凝血块,预测骨缺损的大小和形状,取髂骨或人工骨,根据骨缺损形状修整移植骨块的松质骨部分,以镶嵌形式植入缺损处。然后使胫骨髁骨片与关节面互相吻合,先用细克氏针作临时固定,术中用c形臂x线机观察骨折复位情况。骨折复位满意后,对ⅰ型骨折行松质骨螺钉固定,其余类型骨折行支持钢板加螺栓、螺钉内固定。缝合冠状韧带,修复损伤的半月板和韧带。其中2例因半月板损伤严重,无法修补而切除。

    1.2.3 术后处理:术后置硅胶负压引流管,棉垫加压包扎,配合冰块冷敷,常规抗感染治疗1周。对内固定牢固者,术后2天去除负压引流管后,行cpm膝关节功能锻炼,预防关节粘连,并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功能锻炼,预防肌萎缩。术后2周拆线,术后4周扶拐下地,患肢不负重,3个月后患肢逐渐负重。

    1.2.4 cpm功能锻炼:术后使用镇痛泵镇痛,术后第2天即可行膝关节cpm功能锻炼。膝关节被动活动度为:一般第1~3天0~30°,第4~8天0~50°,第9~13天0~80°,2周后屈膝达90°。但锻炼应循序渐进,活动度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而定,锻炼后仍需行下肢长腿石膏托固定。

    2 结果

   

32例随访5~29个月,平均17个月。根据膝关节功能、活动的范围、疼痛程度,行走步态以及膝关节的稳定程度,按erchant评分标准[2]综合评分,结果优21例,良8例,差3例,优良率91.58%。

    3 讨论

    3.1 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时机的选择:胫骨平台骨折的一般治疗原则为:关节面的无创解剖复位、稳定固定及通过植骨和支撑重建干骺端 [3]。笔者认为:关节面塌陷>3mm、平台增宽>5mm及明显移位的ⅳ、ⅴ、ⅵ型骨折为手术适应证[1]。有关手术的时机,笔者主张只要患者条件许可,应急诊手术。

    3.2 并发症的防治

    3.2.1 创伤性关节炎:本组创伤性关节炎8例,占9.4%。笔者认为术前正确掌握手术指征,术中尽量使骨折达到良好复位和坚强内固定,注意合并伤处理,术后应注意功能锻炼,可减少创伤性关节炎发生。

    3.2.2 关节僵直:也是胫骨平台骨折术后主要并发症之一。主要因为膝关节外伤后引起的出血、渗血及膝关节长期制动,损伤股前滑动机构,造成股四头肌与股前滑动机构粘连、肌肉萎缩、纤维化。本组5例,其中发生再劈裂骨折1例,胫骨上段粉碎性骨折4例。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譹?訛手术应在上止血带的情况下进行,术中除严密止血外,均放置硅胶引流管;?譺?訛术中注意无创性操作,避免损伤股前滑动机构,造成股四头肌与股前滑动机构粘连;?譻?訛膝关节长期制动是导致关节僵直的主要因素。术后正确指导病人进行股四头肌功能恢复,是防止术后膝关节僵直的有效方法[5]。

    3.2.3 膝关节不稳:膝关节韧带损伤后,对胫骨的制导和限制作用消失而发生膝关节不稳。而膝关节不稳常导致韧带继发性松弛。因此,应注意以下几点:?譹?訛术前,术中检查应仔细。由于伤后病人疼痛剧烈不配合检查、合并伤掩盖了韧带损伤、临床医生检查不正确、观察不细致,因而对韧带损伤早期误诊、漏诊率较高。因此,术前必须认真检查,同时术中在麻醉下进一步检查韧带损伤类型和程度。本组3例,均为前交叉韧带损伤漏诊所致,均行二次手术,行前交叉韧带重建而痊愈。?譺?訛术中应注意损伤韧带的修复与重建。笔者认为损伤的韧带能够直接修复的,则直接修复,不能直接修复的,采取髂胫束移位重建断裂的交叉韧带和外侧副韧带。而对内侧副韧带损伤大部分非手术治疗,对撕裂严重,无法直接缝合,则采用半腱肌腱移位重建。因为半腱肌腱移位具有取材方便,且切取后对膝关节肌力影响不大的优点[2]。

    3.3 早期膝关节cpm功能锻炼:术后早期使用关节功能练习器行膝关节被动活动,可以维持和增加关节活动度,改善关节功能,防止粘连和僵硬。对于关节部软骨骨折,特别是粉碎性骨折,能利用关节活动时,关节面间的互相适应力量对骨折块进行二次复位。同时张贵林[6]认为,可以增加软骨的营养代谢能力,刺激多能间质细胞分化成关节软骨,加强关节软骨及其周围组织的愈合,从而缩短了术后康复时间,提高了治疗效果。本组病例由于均采取确切可靠的内固定,术后镇痛泵持续镇痛,保证了患者术后早期无痛膝关节锻炼。膝关节cpm功能锻炼活动[4],其速度及范围视患者的疼痛及切口等情况进行调整,同时注意加强股四头肌主动功能锻炼。早期非负重性功能锻炼非常重要,禁止过早负重,以免造成关节面的再度塌陷,影响关节功能。本组病例中有3例因术后负重过早,而致关节面的塌陷,影响了关节功能的恢复。胫骨平台骨折经坚强内固定后早期应用cpm功能锻炼仪行膝关节功能锻炼,患肢的致残率明显降低,使骨折与 软骨面在早期活动中修复,功能在骨与软骨的愈合中迅速恢复,防止了膝关节的粘连。但是有些严重粉碎性骨折,解剖复位较难达到或不能可靠固定,术后可发生内固定松动而导致手术失败。本组病例中有2例术后近期发现螺钉松动,内固定失败,术后外固定时间长易产生膝关节僵硬。故在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中,稳定可靠的内固定和早期膝关节cpm功能锻炼是关键,两者均不可偏废,同时锻炼后的适合石膏托外固定也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 dietz fr. long, bruce d. the tibial plateau fracture[j].clin orˉthop,2002,126:221.

[2] neruioj tc,dietz fr.long term follow up after fractures of the tibial and bibular shaft[j].j bone joint surg(am),2004,39:532.

[3] 卢世璧译.卡纳尔(美)主编.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1,9:2052.

篇7

研究目标及内容

1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首先是对建筑低碳技术进行分类,提出适合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建筑低碳技术体系的内容,列出各项低碳技术的要点和应用条件。在此基础上,对建筑低碳技术体系内各项技术的节能减排效果调研测试、理论分析和模拟计算,归纳整理形成各项技术节能减排指标基础数据信息库,为实际建设推广应用提供条件。最后针对民用建筑,结合现行的建筑相关规范及评价标准,提出一套建筑低碳技术效果量化评价的指标体系,为今后建筑减排认定及量化评价奠定基础。

2研究内容

(1)建筑低碳技术体系和减排效果评价理论研究。针对我国低碳建筑现阶段发展需求,从建筑能源供给低碳技术、建筑围护结构低碳技术、建筑设备低碳技术、建筑排放系统低碳技术、建筑运营管理低碳技术等5个方面,梳理总结较为成熟和适于推广应用的各项建筑低碳技术,形成低碳建筑技术体系,与传统技术方法进行比较分析,评价其节能减排效果。(2)建筑低碳技术集成应用与跟踪数据统计研究。选择示范性集成应用低碳建筑技术的典型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模拟跟踪”其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维护及拆除的全过程,测定、收集和计算全生命周期内所有物质或活动数据,进行碳排放核算和“碳足迹”核查,评判该建筑的减排水平和建筑低碳技术的最终集成应用效果。(3)建筑低碳技术减排效果评价体系及方法研究通过对低碳建筑技术体系的理论分析和集成应用的跟踪评价,以全生命周期考察和系统整体优化评价为原则,分析并建立建筑低碳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其减排效果评价方法,提出适合我国推广的建筑低碳技术评价体系和评价办法。

研究思路及方法

1技术集成的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课题对于低碳技术进行分类研究,将建筑低碳技术的集成分为以下五个方面的技术体系:(1)建筑能源供给低碳技术体系:主要是指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包括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沼气能等,以及各种与能源供给及使用的节能技术措施。(2)建筑围护结构低碳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外墙低碳节能技术、门窗低碳节能技术、遮阳技术、屋面低碳节能技术等。(3)建筑设备低碳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楼宇式热电冷联供技术、空调冷热源节能技术、输配系统节能技术、溶液除湿新风系统技术、高效照明技术等。(4)建筑给排水系统低碳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中水回收技术和卫生器具节水节能,以及雨水利用技术等。(5)建筑运营管理低碳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先进楼宇控制系统技术、建筑运营能耗管理技术等。通过课题支撑单位提供以上五个方面的各类低碳技术,研究针对典型案例进行跟踪测试分析。梳理总结较为成熟和适于推广应用的各项建筑低碳化技术,对使用该项技术的典型工程案例进行技术集成分析研究,建构相应的建筑低碳技术体系,同时与传统技术进行数据分析比较,评价其综合的减排效果。

2技术应用的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低碳建筑技术应用典型案例跟踪分析选择典型民用建筑成功应用低碳建筑技术集成的案例,从建筑全生命周期角度出发,分别在规划、设计、施工、运营、资源化等方面进行分析,从建筑低碳技术5个不同的体系,分析其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维护及拆除的全过程,实施全生命周期的模拟计量监测,动态模拟跟踪“碳足迹”。(2)低碳技术减排应用效果的测算通过对典型民用建筑所有静态及动态数据的测定、收集与计算,针对各单项建筑低碳技术与措施,进行体系化和综合性分析,核算碳排放及核查减碳效果,评判该建筑低碳技术的最终集成应用效果。(3)建筑减排效果核算方法及与评估对接通过对低碳技术集成减排效果的测算,分别对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进行减排效果数据整理,研究其与现行绿色建筑评价对接的核算表达方法,解决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低碳技术系统性、全周期和实效性的定量评价问题。

3评价指标的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篇8

前建筑电气设计者必须遵守的准则和技术规范。本文旨在通过对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常见问题

做出分析,得出其发展的预期前景。

关键词:电气设计节能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1建筑电气设计的概念

1.1设计的概念

设计是一个构思表达、再构思表达、反复推敲、不断深入发展和进行评价的过程。基本上可

以概括为博览、创意、构思、表达等几个阶段。设计过程从一开始到深入下去,各阶段思维

的广度、深度都不同,表达方式、工具也可能是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和工具要适应思维的速

度,推动思维发展成熟。

1.2服务的对象

设计是为甲方(业主)的功能需要服务的,也是为施工单位的施工需要服务的。在满足国家

有关规定的前提下,设计人员应树立服务意识、树立合作观念、树立敬业精神。对建筑电气

专业的设计人员而言,妥善处理与各个专业之间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在协调上所用的

时间甚至可能超过埋头设计的时间。

部分工程(特别是规模较小的工程)不按建设程序办事,私雇资质等级不符合要求的设计人

员及施工单位(或个体户)设计或承包工程。由于设计和施工人员技术水平有限,致使一些

安装工程达不到规定指标的要求。

2建筑施工各个阶段的电气安装方法

2.1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在工程项目的设计阶段,由电气设计人员对土建设计提出技术要求,例如开关柜的基础型钢

预埋;电气设备和线路的固定件预埋,这些要求应在土建结构施工图中得到反映。土建施工

前,电气安装人员应会同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共同审核土建和电气施工图纸,以防遗漏和发生

差错,电气工人应该学会看懂土建施工图纸,了解土建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方法,尤其是梁、

柱、地面、屋面的做法和相互间的连接方式,并仔细地校核自己准备采用的电气安装方法能

否和这一项目的土建施工相适应。施工前,还必须加工制作和备齐土建施工阶段中的预埋件、

预埋管道和零配件。

3传统建筑电气技术在应用中的问题

传统的建筑电气技术在当前的建筑体系中应用较为广泛,而且产品的种类也很丰富,从某一

个产品而言,技术发展成熟,总体上讲传统的建筑电气技术在应用中相对独立,特别是末端电

器产品,缺乏相互联结,随着产品本身功能发展的复杂化,人们对于办公和生活环境的要求也

逐渐提高,所以传统的电气技术存在诸多不足,主要方面包括:使用的繁琐性,建筑电气技术非

节能性,管理效率地下,安全性低。

4主要的建筑电气节能技术

4.1风力发电技术

风力发电机的运行方式包括独立运行方式,风力发电与其他发电形式结合,或是在一处风力

较强的地点,安装数十个风力发电机,其发电并入常规电网使用。在传统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

应用过程中,我国主要开发研制小型的风力发电机,并将其作为农村独门独户使用。由于电网

不能实现为偏远地区供电,所以近六十万居民正在使用风力发电机进行发电。但目前的发展

趋势表明,我国的风力发电机制造由小功率向大功率发展,为满足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的用

电需求。其次不再实行独门独户的风力发电形式,而是采取联网供电,由村庄集体供电等形

式。从长远角度看,风力发电技术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不仅单纯用用与家庭,更扩大到众

多公共设施及政府部门。

4.2太阳光伏发电技术

在北欧的部分国家正推广一种“零能”住宅的理念,这种住宅是由“太阳能屋顶”提供该建筑的

全部能量的。而这就应用到了太阳光伏发电技术,在屋顶安装太阳光伏电池,当阳光充足时太

阳光伏电池可以适应某一家庭的全部用电需求,并将剩余电量反存于电网,供用电不足时使

用。目前由于太阳光伏电池的价格过高,我国仍没有大范围的推广计划。据专家预测,这种光

伏发电技术通过技术革新与大规模生产,可于2030年后在市场上大规模出现,并对传统的建

筑电气节能技术产生冲击力和竞争力。

5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发展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在建筑工程中不能盲目使用,不能以节能为目标损害了建筑的原本功能,

更不能为了节能而忽略其成本的规划。所以在建筑电气的节能技术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以

下原则。

首先,适用性。满足建筑物照明的亮度、色温,满足空间的舒适性或满足某些建筑的特殊要求。

这是对于满足建筑物内的人工环境完整而提出的条件。建筑电气的技术应用必须要满足建筑

物创造的环境要求,为建筑设计中的设备提供能源供应。

其次,实际性。节能问题本身应从国情和经济条件角度考虑,不能盲目为追求节能效果忽视其

经济效益的考虑,要对合适的节能设备与节能材料进行性价比比较,使节能所增加的时间效

益和经济效益在未来的建筑物使用过程中得到回报。

最后,节能性。作为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必要条件就是其节能性的考量。必须要采用必要的

措施,来减少甚至消除建筑物中不必须的消耗,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着眼于建筑电气设备

自身电能消耗,传输线路上的电能消耗等问题。

6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发展方向

6.1利用天然光源

作为节能工作中最为主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对照明工程的节能应用。而照明节能工程最为主要

的内容就是对天然光源的利用。随着人们对能源的重视,建筑物中充分利用天然光源来节约

照明用电已经广泛应用在各建筑电气技术中。天然光源作为一种无限再生资源,在照明节能

的实施过程中必须要扩大应用。制定一系列建筑物的采光标准和采光方式,并推广于日常生

活中。

6.2太阳能照明技术

太阳能和天然光源一样,属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限能源。太阳能照明技术可以减少温室

气体的排放,同时节省资源,保护地球环境。科学合理地利用太阳能照明节能技术,可以将建

筑电气节能技术的发展推向更高的台阶,这可以将其最为本质的原则和内涵得以展现。

6.3能源综合利用

控制能源问题的主要方式并不单纯依靠电力使用上的细节,此外还包括对风能等自然的,可

再生的能源的综合运用。这就需要技术的革新发展,也是我国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发展的主要

方向。

7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发展前景

我国的节能体系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相比一些发达国家早已经建立起的各具特色的建筑节

能体系稍有不足。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先后建立起了节能评估体系,在各国

的建筑节能技术实施过程中都依靠该体系的规范和准则,采用定性定量的方法,对电气节能

的效果和电气节能技术进行了评估。

相比之下,我国的建筑电气节能技术评估体系并没有建立,显示出了相对的不足之处。因此需

要我国尽快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并分析自身的不足之处,扬长避短,这将有利于我国在短时

期内取得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发展的巨大进步。我国现在实行的建筑节能标准和规定对电气节

能内容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加大了操作的难度。所以,国家建筑行业的相关部门有必要对电

气节能和建筑节能测评体系的建立采取硬性措施和实施内容的规定。

结束语

近几年我国开展的基础数据统计的工作,对各地区不同气候特点评估,已着手对当前用电情

况和建筑电气运行的数据统计,在进行比较分析后,就将进行定量分析,针对不同的问题和不

同地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节能技术改造,针对各项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出现,国家出台对

应的鼓励措施,这都有助于科研效果和科研动力的加大,使科研成果快速传换为大范围应用

的产品,从而形成科研进步和生活节能的良性循环。在此基础上,国家可指定出操作性强、实

篇9

作为能源消费大国,我国的能源相对短缺,石油和天然气 每年都要依靠进口,其次由于其能源利用率低,所以在每平方 米建筑中的能源消耗约为发达国家的 2 至 3 倍。因此我国建 筑电气节能技术的发展空间巨大。 近年来,电气能源供需矛盾 激化,建筑用电是能源消耗的主要部分,所以我国建筑电气节 能技术的发展迫在眉睫。 如大量使用节能产品,不仅每年可节 约用电数十亿度,同时可以延缓温室效应,这样同时造福了经 济与社会环境。

1、传统建筑电气技术在应用中的问题

传统的建筑电气技术在当前的建筑体系中应用较为广 泛,而且产品的种类也很丰富,从某一个产品而言,技术发展成 熟,总体上讲传统的建筑电气技术在应用中相对独立,特别是 末端电器产品,缺乏相互联结,随着产品本身功能发展的复杂 化,人们对于办公和生活环境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所以传统的

电气技术存在诸多不足,主要方面包括:使用的繁琐性,建筑电 气技术非节能性,管理效率地下,安全性低。

2、主要的建筑电气节能技术

2.1 风力发电技术 风力发电机的运行方式包括独立运行方式,风力发电与 其他发电形式结合,或是在一处风力较强的地点,安装数十个 风力发电机,其发电并入常规电网使用。 在传统建筑电气节能 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我国主要开发研制小型的风力发电机,并 将其作为农村独门独户使用。由于电网不能实现为偏远地区 供电,所以近六十万居民正在使用风力发电机进行发电。 但目 前的发展趋势表明,我国的风力发电机制造由小功率向大功 率发展,为满足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的用电需求。 其次不再实 行独门独户的风力发电形式,而是采取联网供电,由村庄集体 供电等形式。 从长远角度看,风力发电技术的应用范围进一步 扩大,不仅单纯用用与家庭,更扩大到众多公共设施及政府部 门。

2.2 太阳光伏发电技术 在北欧的部分国家正推广一种“零能”住宅的理念,这种 住宅是由“太阳能屋顶”提供该建筑的全部能量的。而这就 应用到了太阳光伏发电技术,在屋顶安装太阳光伏电池,当阳 光充足时太阳光伏电池可以适应某一家庭的全部用电需求,并将剩余电量反存于电网,供用电不足时使用。 目前由于太阳 光伏电池的价格过高,我国仍没有大范围的推广计划。 据专家 预测,这种光伏发电技术通过技术革新与大规模生产,可于 2030 年后在市场上大规模出现,并对传统的建筑电气节能技 术产生冲击力和竞争力。

3、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发展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在建筑工程中不能盲目使用,不能以 节能为目标损害了建筑的原本功能,更不能为了节能而忽略 其成本的规划。所以在建筑电气的节能技术发展过程中必须 要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适用性。满足建筑物照明的亮度、色温,满足空间 的舒适性或满足某些建筑的特殊要求。这是对于满足建筑物 内的人工环境完整而提出的条件。建筑电气的技术应用必须 要满足建筑物创造的环境要求,为建筑设计中的设备提供能 源供应。 其次,实际性。 节能问题本身应从国情和经济条件角度考 虑,不能盲目为追求节能效果忽视其经济效益的考虑,要对合 适的节能设备与节能材料进行性价比比较,使节能所增加的 时间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未来的建筑物使用过程中得到回报。 最后,节能性。 作为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必要条件就是其 节能性的考量。 必须要采用必要的措施,来减少甚至消除建筑物中不必须的消耗,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着眼于建筑电气 设备自身电能消耗,传输线路上的电能消耗等问题。

4、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发展方向

4.1 利用天然光源 作为节能工作中最为主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对照明工程 的节能应用。而照明节能工程最为主要的内容就是对天然光 源的利用。 随着人们对能源的重视,建筑物中充分利用天然光 源来节约照明用电已经广泛应用在各建筑电气技术中。天然 光源作为一种无限再生资源,在照明节能的实施过程中必须 要扩大应用。 制定一系列建筑物的采光标准和采光方式,并推 广于日常生活中。

4.2 太阳能照明技术 太阳能和天然光源一样,属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限 能源。 太阳能照明技术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节省资 源,保护地球环境。科学合理地利用太阳能照明节能技术,可 以将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发展推向更高的台阶,这可以将其 最为本质的原则和内涵得以展现。

4.3 能源综合利用 控制能源问题的主要方式并不单纯依靠电力使用上的 细节,此外还包括对风能等自然的,可再生的能源的综合运 用。 这就需要技术的革新发展,也是我国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5、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发展前景

我国的节能体系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相比一些发达国 家已经建立起的各具特色的建筑节能体系稍有不足。如英 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先后建立起了节能评估体系, 在各国的建筑节能技术实施过程中都依靠该体系的规范和 准则,采用定性定量的方法,对电气节能的效果和电气节能技 术进行评估。 相比之下,我国的建筑电气节能技术评估体系并没有建 立,显示出了相对的不足性。 因此需要我国尽快学习先进国家 的经验并分析自身的不足之处,扬长避短,这将有利于我国在 短时期内取得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发展的巨大进步。我国现在 实行的建筑节能标准和规定对电气节能内容没有做出具体 的规定,加大了操作的难度。所以,国家建筑行业的相关部门 有必要对电气节能和建筑节能测评体系的建立采取硬性措 施和实施内容的规定。 近几年我国开展的基础数据统计的工作,对各地区不同 气候特点评估,已着手对当前用电情况和建筑电气运行的数 据统计,在进行比较分析后,就将进行定量分析,针对不同的问 题和不同地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节能技术改造,针对各 项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出现,国家出台对应的鼓励措施,这都有助于科研效果和科研动力的加大,使科研成果快速传换为大 范围应用的产品,从而形成科研进步和生活节能的良性循环。 在此基础上,国家可指定出操作性强、 实施审核简便的科学测 评体系,明确划分一些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强制性措施,在实施 过程中加强管理,使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发挥实效,以取得长足 的发展。我国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发展前景直接关系到建立 节约型社会的发展大计,将创造我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 丰收。

篇10

中国政府已经将节能减排列入重点发展战略,不断加强实施力度,接连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十一五”规划提出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最近,又颁布《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对节能减排工作做出了进一步的安排和部署。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写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则是节能工作的技术性纲领。这些指导性文件以及相关的配套政策、法律、法规,为切实可行地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创造了良好的法律环境和舆论氛围。

政府的推动得到了积极响应,一项以节能减排为核心的绿色环保产业正在迅速形成和扩展。但是,与人们的热情和期望相比,节能减排的实际效果仍不甚理想,真正用于节能项目的投资数量小,增长慢,其主要原因是融资不畅。一方面,中国的节能减排压力和节能市场的快速发育需要大量的融资支持;另一方面,拥有大量富余资金的金融机构却因为担心节能项目在市场、技术等方面存在巨大的不可知、不可控的风险而畏惧不前。

如何破解节能市场的融资难题?如何化解金融机构的心结,提升他们为节能项目提供融资的信心和能力,从而实现国家节能减排的根本目标,实现所有节能市场参与者的共赢。国际金融公司2006年推出的“中国能效融资项目”(英文简称CHUEE)做出了有益的尝试,项目所取得的一些经验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早在开发中国能效融资项目之前,国际金融公司已经在匈牙利、俄罗斯、捷克等国开展了多种多样的能效融资支持项目,并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例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匈牙利的许多行业都亟需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但苦于融资困难,能效项目难以执行。国际金融公司调查发现,匈牙利当地的金融机构资金充裕,贷款利率也不是问题,基本具备发放能效贷款的条件,但这些金融机构对此类贷款不仅从未涉足,且避之惟恐不及。其原因在于,这些机构对能效项目和相关融资产品缺乏了解,不具备管理能效融资业务的经验和能力,对能效融资的风险更是感到深不可测,顾虑重重。针对这种情况,国际金融公司1997年实施了“匈牙利能效共同融资项目”(英文简称HEECP),推出两项措施:一是为当地金融机构提供培训,从知识层面帮助他们了解能效项目和能效贷款业务的特点,鼓励其向能效项目和能效设备发放商业贷款;二是为金融机构发放的能效贷款提供部分担保,提高贷款的安全性,降低放贷机构的风险。HEECP项目所支持的行业包括工业、市政、事业单位、居民住宅和路灯照明,所支持的能效项目包括高效照明、节能建筑、区域供热、工业电机、锅炉和控制系统等几个领域。HEECP项目一期总额500万美元,随着项目的不断进行,到2002年进入项目二期时,国际金融公司将投资额度提高到1200万美元。HEECP项目共与7家大型匈牙利金融机构结成合作伙伴关系,在社会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许多银行和租赁公司纷纷加入到开发和推广能效融资产品的竞争中。提高能效的同时,HEECP项目还帮助缓解了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另外,国际金融公司在其他国家的能效支持项目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基于自身丰富的国际经验,国际金融公司于2006年推出了“中国能效融资项目”。中国能效融资项目是国际金融公司应财政部的要求,为支持中国实施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项目而设计开发的新型融资模式,其设计理念是帮助中国的金融机构克服能效融资中的两大障碍,即可能的市场风险和工程技术方面的风险,从而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节能项目的融资支持力度,促进中国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

项目开始半年来,分别与兴业银行和北京银行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同时开发了最终用户、节能服务公司、公用事业公司和能效设备供应商等四种营销渠道。截至2007年7月,已批准合作银行的能效贷款10笔,总额达1.46亿元人民币,受助项目累计可节能75万吨标煤,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减排在200万吨以上。

此外,项目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媒体报道国际金融公司这一新的绿色融资项目后,相关部委及地方政府也对项目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兴业银行作为中国能效融资项目的首家合作银行,凭借其在项目合作中的优异表现,在英国《金融时报》“2007年度全球可持续发展银行奖”评比中,夺得可持续交易奖亚军,不仅为中国银行业赢得了荣誉,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这些成果的取得,与国际金融公司针对银行业在节能融资时面临的困难而提出的三项措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措施是损失分担机制、技术支持和金融创新。通过损失分担机制和金融创新,国际金融公司为与之合作的商业银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帮助他们克服预想的和真实的能效融资风险;通过提供密集的技术支持,让所有能效市场合作伙伴学习和掌握有关能效项目的营销、工程设计、尽职调查、财务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帮助他们克服技术层面带来的风险。

损失分担机制

损失分担机制是国际金融公司以其自有资金、全球环境基金赠款和芬兰政府赠款,对国内商业银行发放的能效融资本金提供相当大比例的损失分担,在能效贷款无法收回时支付给贷款行,从而减少贷款行的贷款损失,降低商业银行参与能效融资的风险。

损失分担机制可以很好地化解商业银行进入能效融资业务的预想性风险。由于中国的节能产业刚刚起步,不为人了解的东西很多,而能效融资更是崭新的业务,银行对其运作规律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概念,很自然地会将可能存在的风险按照自己的想象放大到不可控、不可行的地步。国际金融公司的介入可以有效地降低这种预想性风险。国际金融公司损失分担的比例之高,可以保证银行自行承担的能效贷款损失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同时,国际金融公司在能效融资方面有着相当多的国际经验,对其间的风险有着很好的把握和控制,因此,它以大比例承担能效融资风险,这一行动本身也向银行发出了积极的信号,可以大幅提升银行参与能效融资的信心。

国际金融公司提供的损失分担,让商业银行在其能力范围内承担一些风险,有助于银行认真对待业务,主动探索和总结能效融资的风险控制方法和手段,增强风险控制能力,最终可以独立地实施能效融资。

从实施的情况看,损失分担机制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短短6个月,已经有两家银行按照损失分担的模式与国际金融公司结成了合作伙伴关系。兴业银行在这种模式的鼓舞下,大胆尝试,很多贷款突破了传统信贷的模式,为能效项目提供了很好的融资支持。例如,兴业银行发放的第一笔能效贷款,借款人所处的行业是银行相对陌生的专业节能服务领域,可用于抵押的资产不多,而且借款人在山东,贷款申请也是向山东分行提出的,但实施的节能项目在山西。为这样的项目贷款,前期的信用调查和后期的跟踪都存在相当风险,如果没有国际金融公司的损失分担机制,银行很有可能从控制风险的角度出发拒绝发放贷款。

技术支持

除预想的风险外,缺乏能效技术评估能力和可借鉴的评估指标是能效融资中另一重大的难题,因为如果无法判定能效技术的成熟有效,就无从把握能效项目的收益稳定性,也就无从保证能效贷款的还款来源。

针对这一问题,国际金融公司组织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团队,为银行评估的能效项目提供技术可行性评价,同时在帮助银行发掘节能融资机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中国能效融资项目团队中,有高级能效工程师,有资深的能效项目专家,他们谙熟能效项目的运作模式,对于成熟的主流节能技术都有着很好的把握,可以胜任对大部分节能项目的评估和推荐工作。此外,项目团队还与咨询公司、行业协会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建立了合作关系,可以对各行业和地区的节能潜力进行调查,勾画出宏观的节能前景、主要的适用技术、风险与机会等等,使银行的能效融资业务有的放矢。

这一设计的合理性在于,银行不具备技术评估的能力,也不可能有具备这种能力的意愿和动机,只能依靠外部支持来完成这一工作。

在项目启动之初,国际金融公司还对合作银行的相关人员进行了集中培训,介绍中国市场使用的主要节能技术和节能效果,以及如何对节能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初步判断。随着项目的推进,国际金融公司与合作银行一起审阅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走访贷款申请人,对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帮助银行做出正确的结论。

金融创新

能效融资中还存在一些不同于传统信贷的风险,需要采用创新的方法处理。例如,能效项目是以项目的节能收益作为贷款的第一还款来源,因此,除对贷款人资质进行审核评估外,项目的现金流分析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再如,相当数量的节能服务公司和实施节能项目的企业没有或不愿以企业的资产进行担保,银行需要在担保之外寻找到保证贷款安全的信用增级手段。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国际金融公司认为,这既是一个涉及能效融资业务成功与否的短期问题,又是一个银行能力建设的长期问题,为此,应从两方面着手解决。一方面,在项目设计阶段,国际金融公司提出若干适用于能效项目的信用增级手段,如以未来项目现金流或项目收益作为贷款抵押物、贷款账户进行封闭式管理、还款储备金安排,等等。另一方面,聘请银行业务专家,对银行的信贷审查流程提出咨询意见,帮助银行改进现金流分析手段,与银行人员一起开发新的信用增级产品,提升整体风险控制能力。

从实施的效果看,短期措施有效地保证了能效贷款的发放,而长期措施效果的显现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和沉淀。

三种措施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互为补充,缺一不可。损失分担机制鼓励银行迈出奔向能效融资的第一步,技术支持和金融创新分别解决能效项目中的技术困难和还款保障。没有损失分担机制,银行会因为过分担心业务风险而选择不介入能效市场,那么,无论多么完备的技术支持和金融创新也都成了无用武之地的杀龙妙技。如果缺少了技术支持和金融创新,银行在操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风险得不到真正的化解,那么,能效融资不会走得太远,银行迈出的第一步还会退回来。

中国能效融资项目提出的三项措施,对于启动和加速中国能效融资业务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