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9 16:56:1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 2020年7月)
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是推动我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全市金融系统以服务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为己任,切实加大金融投入,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全市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金融支撑。现将近年来我市金融领域促进营商环境优化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措施及成效
(一)切实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满足民营企业融资需求。一是强化信贷支持。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140.05亿元,贷款规模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比年初增加258.01亿元,增长13.71%,增速位居全省各地市第二,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2个百分点。二是优化贷款结构。累计发放疫情防控贷款142.27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10.32亿元,较年初增加42.34亿元,增长15.8%,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09个百分点,贷款户数51196户,较年初增加5600户;制造业贷款余额177.37亿元,较年初增长4.55%;全市共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小额担保基金1.94亿元,新增小额担保贷款5.12亿元,直接扶持个人创业人数达4096人,带动就业人数15344人。三是开展“降成本优环境”活动。会同多个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转贷(倒贷)基金贷款中间环节收费开展专项整治,通过依法查处贷款中间环节违规收费行为,坚决治理贷款中间环节违规收费,进一步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全市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5.62%,较2019年末下降了0.38个百分点。全市银行业机构严格执行3000亿元专项贷款优惠利率,辖内10家银行已向68户重点防疫企业授信,向其中49户企业发放了优惠利率贷款6.83亿元,发放户数占全省的12.34%,贷款金额占全省的7.35%,分别列全省第三位和第四位,累计为企业减轻利息负担2000余万元;全市地方法人银行机构充分利用5000亿元专用再贷款额度累计为新型农业主体、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发放贷款19.83亿元,办理再贴现业务0.85亿元,合计20.68亿元,占全省总额度210亿元的9.85%,节约利息成本1000余万元;全市累计发放续贷6.12亿元、展期8.16亿元,累计为企业节约续贷“过桥成本”约3000余万元。同时,在疫情期间实施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贷款共2048笔,贷款金额合计16.64亿元,实施临时性延期付息的贷款户数130户,延期付息金额合计2290.43万元;全市政府性担保公司在疫情期间,累计为124户企业提供担保贷款4.29亿元,担保费率由原来的1%以上下调至0.74%,为企业至少降低担保费用182.9万元,累计减免再担保费21.97万元。
(二)积极完善扶持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加快发展。一是制定出台扶持政策。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进和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关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抚州市银行业机构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二是建立银行抽贷报告制度。为防止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进行抽贷,及时协调、稳妥解决民营企业贷款难题,我市从2014年正式建立了银银行抽贷定期报告、问题企业贷款处置协调、地方政府倒贷机制、金融诉讼案件快速处置机制“四项制度”,坚决制止银行机构对民营企业的抽贷、断贷行为,促进了民营企业的稳定发展。三是建立重点企业融资协调制度。会同抚州银监分局和有关金融机构,定期对辖内重点民营企业融资情况进行现场调度。先后调度了大乘汽车、金品铜科、海利科技、创世纪科技、智谷科技、卓朗科技等重点企业的银行融资问题,督促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企业的融资帮扶力度。
(三)降低准入门槛,鼓励民营企业参与金融业发展。一是推动民营企业积极入股地方金融机构。积极推进民营资本入股村镇银行,目前全市已开业的村镇银行有11家,每家村镇银行中都有民营企业股东,民营企业及自然人股东基本上占比都在40%以上。积极推进民营企业发起设立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及典当行,目前全市已设立3家民营性担保机构、11家小额贷款公司、6家民间融资服务中心和10家典当行。二是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农信社改制。全市所有县级农村信用社全部完成农商银行改制工作并全部挂牌开业。在改制过程中,每家农合机构都吸收了民营企业入股和自然人入股,占股比例达到40%。三是撬动民营资本参与设立产业引导基金。撬动民营资本通过入股等方式与市金控集团、市城投、市文旅投、市工创投、市农发投、高新区高发投、高新区财投等市本级平台设立了多支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基金总规模达到近300亿元。
(四)狠抓资本市场发展,推动民营企业挂牌上市。一是完善奖励政策。出台了《抚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企业上市(挂牌)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大对企业挂牌上市的奖励力度。二是企业挂牌上市势头良好。全市上市企业达到2家(博雅生物、万向新元科技);志特新材已经在深交所进行首轮问询,灿辉科技正在港交所排队待审,施美制药预计三季度完成辅导验收。卓朗科技与壳公司基本确定股权转让协议,北斗变电科技已与壳公司签订并购协议,云时代教育启动纽交所上市事宜,老表互联科技已与合作券商对接赴荷兰加勒比证券交易所上市事宜,三是债券发行稳步推进。今年以来全市新增发行债券50.01亿元,同比增长94.2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积极贯彻落实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政策,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全市民营企业融资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民营企业融资依然困难。虽然今年疫情期间银行机构加大了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营企业的融资紧张的局面,但由于民营企业大多属于小微企业,企业自身规模小,效益不稳定,财务制度不健全,贷款抵押担保能力不足等原因使得其融资还是面临较多困难。二是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目前由于我市经济总量小,可用财力少,还未专门设立中小企业融资的风险准备金。三是金融风险防范压力加大。受疫情影响,不良贷款出现反弹,贷款逾期情况出现不同程度增长。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切实强化信贷投放,全力稳企业保市场主体。结合“两宣一帮”活动深入园区、企业开展“六保、六稳”的金融政策宣讲。继续深化与各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用好央行1万亿再贷款(目前全市已经授信3.54亿元,办理再贴现金额2.37亿元);和全省首批2200亿元的专项贷款政策(目前7家专项贷款资质银行已成功对接项目59个,授信44.18亿元,放款15.88亿元),积极争取各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努力增加对我市的有效信贷投放,确保全年新增贷款300亿元。结合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推进政银企对接常态化,每月定期开展分行业、分产业链、分企业、分领域、分县(区)的政银企专场对接活动。
二是持续开展企业帮扶,全面加强企业融资服务。深入推进“降成本、优环境”金融帮扶专项行动,规范银行贷款收费行为,落实央行降息降准政策,推动贷款利率LPR的市场化改革,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督促金融机构采取延期还款、分期还款、展期续贷,收回再贷等措施,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临时性延期还款安排,还本付息可延期至2021年3月31日,并免收罚息。
三是狠抓企业上市挂牌,深入推进“映山红”行动。全力做好志特新材排队待审工作,力争年底前顺利上市,加快灿辉科技挂牌港交所进程,跟踪做好北斗变电、卓朗科技的并购回迁工作。加大债务融资工作力度,力争今年全市新增发行债券100亿元。
四是大力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不断拓展“两山”转换通道。积极学习借鉴赣江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经验,按照“一县一品、一行一品”的试点要求,创新推出“两权”、收益权、养殖权、用能权、排污权等“信用+多种经营权”生态专属信贷产品,确保“两权”抵押贷款规模达到50亿元,力争达到100亿元。
近年来,金融脱媒愈演愈烈,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居民储蓄分流,企业融资渠道的多样化等对商业银行提出了挑战,也给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带来了机遇。为了应对挑战,商业银行积极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和利润增长点,进行业务转型、做好向混业经营过渡的准备。发展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成为了我国商业银行开辟新的业务和利润增长点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的商业银行与世界接轨的重要一步。
一、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影响
本文所指的金融脱媒是狭义涵义,指资金供给绕开商业银行体系,直接输送给资金盈余者和短缺者而形成的资产负债关系。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影响带来的不仅是挑战也有机遇。
1.金融脱媒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1)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及盈利能力的影响
资产业务与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两大传统业务,而负债业务因银行信用中介的性质成为其最基本且最重要的业务。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和盈利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负债的成本和结构的变化所导致的银行资金的定价水平。此外,以贷款为主的资产业务是银行实现利润的重要方式,在赚取收益同时聚集着大量的风险。资产负债业务所产生的利差是银行主要的收入来源,在商业银行的利润构成中占有重大比例。
(2)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
与一般工商企业不同,商业银行因其业务的特殊性,高风险贯穿了其经营的始终。金融脱媒加大了商业银行的风险,主要有流动性风险、信贷风险以及利率风险。
其中,在金融脱媒的影响下,存款与贷款期限不匹配、存贷比降低等问题出现,商业银行必须用短期的资产负担长期的负债,大大加大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金融脱媒造成的逆向选择是造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原因,金融脱媒提供了多种融资渠道,在低成本的驱使下,业绩优良的大企业会通过主板市场上市在资本市场上获取资金。在金融脱媒对融资进行分流后,剩余的需要通过银行来筹措资金的企业往往是一些经营能力不强,风险较高,资信程度不高的企业,商业银行的贷款对象整体的信用水平下降。商业银行承担的信贷风险大大增大。
2.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1)推动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
近年来商业银行展开积极的创新和转型以应对金融脱媒加剧带来的挑战。商业银行开创了许多创新型的理财产品,如电子商务,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等来满足客户对高质量金融服务的要求。此外,商业银行还开展了证券抵押贷款等业务来满足企业对流动性的要求。商业银行的服务愈发完善,证券种类也愈发丰富,积极推陈出新来面对挑战。
(2)推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
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不运用或不直接运用自有资金,不直接承担风险,接受客户的委托为客户办理业务以获得利差收入或服务费的业务。包括基金、证券和资金产品的买卖,收取服务费的咨询顾问,理财服务。在应对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冲击的时候,中间业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能缓解金融脱媒的压力。
(3)推动企业大额存款业务、同业存款的发展
商业银行为应对金融脱媒做出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借以进入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手段,可以弥补传统银行业务的利润流失。中国的各大商业银行都开始积极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如短期企业融资证券的承销、企业上市顾问、政府与机构投资顾问、融资顾问、资产证券化。各大商业银行的竞争重点也开始像投资银行业务转移。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对策建议
1.明确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定位
我国的商业银行是在计划经济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尽管现在各大行都已经实现了上市,但是仍然受到行政干预,没有实现完全的市场化。同时,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如政策、科技环境和法律的相对落后,也会导致我国无法如其他发达国家一样大规模的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加快资产管理和证券化业务的创新和推广。
为满足客户的资金保值、增值需求,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其自身拥有的客户资源,以及丰富的项目判断,风险识别经验为投资者们推荐投资项目。此外,商业银行还可以联动其它的业务部门以及其他的市场资源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产品解决方案。资产管理业务包括投资银行理财业务、私募理财产品、信托产品,此外还有衍生的资产管理服务等。大力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
2.调整客户结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商业银行的争夺重点一直为大型的国企和央企,随着国家政策的发展,对中小企业的金融配套服务也开始重视了起来,中小企业对投行的业务的需求也大量增长。大部分国企央企的改制上市工作已经完成,业务的发展空间有限,而中小企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商业银行应进行差异化调整,调整客户的结构,大力推进对中、小客户的挖掘和培养,降低对大客户的依赖程度。
3.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1、西方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策略
1.1、产品开发策略
西方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涵盖个人消费、储蓄、投资等全部领域,其产品开发策略可以概括如下:一是强调产品差异,实行分层服务。这种差异化的分层服务体现在不同类型的产品设计中。其主要区别在于,或要求帐户保持不同的最低余额并以此确定不同的收费标准,或根据帐户类型和金额采用不同档次的利率优惠、手续费减免或贷款额度等。二是强调以人为本,实行终身服务。西方银行家认为:好的金融服务是涵盖一个人一生中所有方面的。许多西方商业银行针对客户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生活方式,设计、开发了涵盖人身全过程的金融产品,使个人客户一生中都能得到银行的金融支持,并且在顾客和银行之间建立起了一种稳定的、长期的联系,大大提升了银行的服务范围和服务质量。三是强调产品功能,实行高效服务。为了在竞争中始终保持优势,西方商业银行十分重视运用科技进步的成果,大力发展电子网络,增加产品功能,使许多业务处理实现了自动化。客户可以通过电话银行、PC银行、网络银行、电视银行等服务渠道,足不出户办理银行业务。
1.2、营销服务策略
西方发展私人银行业务较为成功的银行,不仅仅十分重视个人高价值客户的需求,还十分注重研究客户需求背后更广泛和复杂的各种变量因素,通过规模、业务量、信誉等指标将客户划分等级,有针对性地向不同级别的客户提供满足其特定需求的高质量、多样化的不同服务,使自己在多重关系的互动中获得自身发展的持续动力。这样一方面,便于银行开展客户关系管理;另一方面,可以使银行集中资源,以最周到的服务和最优惠的条件吸引住银行的核心客户。私人银行服务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和情感密集型的服务,因而西方商业银行普遍为客户提供具备高度技巧、训练有素的客户关系经理,由其针对客户的所有需求提供全面的服务。
1.3、业务经营策略
西方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采取了一体化的经营策略。一是产品一体化,即按照水平多样化原理,一个产品开发出一个系列;二是优惠一体化,以发挥整体优势;三是按照集团多样化原理,将银行业务与保险业务、投资业务一体化经营;四是将信用卡与航空、旅游、商贸、饮食行业一体化经营,提供折扣和优惠。
2、对开拓私人银行业务的建议
尽管我国与西方国家在金融监管、法律及客户取舍、市场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从发展的大趋势看,我国银行在业务品种开发上肯定会向国际市场靠拢。西方银行业务品种的多样化、市场化、规范化以及服务特点与发展策略值得我们认真借鉴。
2.1、对私人银行业务“基本客户”的定位
改革开放以来,个人逐步成为社会金融活动的主体之一,私人发展成为与机关团体及企业法人平等的经济活动决策者、财富支配者和金融服务的对象。银行应将私人银行“基本客户”定位在中高收入阶层。大力挖掘高收入、高消费的个人客户群体,使之成为营销活动的主要目标。对具有“高净资产值的个人”客户进行市场细分,对不同级别的客户和不同的金融需求提供个性化和差别化的服务。
2.2、采取多种方式创新业务和产品
(1)开发推出全新业务和产品。适应市场发展趋势和人们未来需要,不断推出新业务和新产品,创造新的顾客,如对与资本市场相连接的产品或投资咨询理财等金融产品进行深度开发,推出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中间业务等。如西方商业银行所创新的指数定期存单、住宅股权贷款、多币种杠杆贷款、消费者现金管理方案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开展业务和产品组合创新。针对客户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开展产品组合和功能整合,向客户提供复合性产品。例如以活期帐户(借记卡)为基础,整合定期帐户、信用卡帐户、证券帐户,为个人客户提供集资金划拨、异地存取、消费、证券交易、外汇买卖、小额信贷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帐户,实现产品和经营的一体化。
(3)对业务和产品进行结构调整。即对现有产品进行评估定位,以贡献度和发展前景为标准,淘汰落后业务和产品,扶持创利型和潜力型业务和产品,形成新的核心产品体系,从而不断丰富私人银行业务的内容。
(4)树立业务和产品的特色品牌。品牌是银行获得稳定收益和长期发展的重要无形资产。通过产品品牌的建设,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和银行的社会形象。
2.3、提高对私人客户的服务水准
客户是上帝,是银行服务的对象,是银行服务最权威的评判者,对如何改进银行服务也最具发言权。西方商业银行在提高对私人高价值客户的服务水准方面,有3点特别值得我们借鉴。
一是为客户提供人性化和人情化的服务。花旗银行前总裁沃尔特・瑞斯特曾非常明确地指出,“客户对银行的满意度取决于为其提供服务的银行职员,而不是银行产品”。客户经理要针对客户的特殊金融需求,为其提供度身定做的金融服务方案。
二是为客户提供高附加值的理财服务。私人高价值客户最关注自己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银行不仅要为他们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更要注重为他们提供增值服务。私人客户经理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客户现在需求的了解和未来需求的变化分析、研究和预测上,把了解客户的想法、需求以及怎样满足客户的需求,并为客户最大限度地提供增值服务作为银行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
三是要认真对待客户的投诉。作为消费者,客户在使用各类金融产品的过程中,最容易发现一些不方便、不完善和不尽人意之处,将金融生活中的难题、意见和建议,积极主动地反馈给银行,即通常所说的投诉。对于银行来说,能及时了解自己服务的种种不足,进而通过完善,不断满足金融消费者的需求,也是银行获取最佳利润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银行可以从这些投诉中,了解和发现金融产品和银行服务的不足之处,掌握用户的消费需求及其隐含的市场信息,进而找准问题的关键。对银行行业管理部门来讲,要把对银行的有效投诉提高到金融管理的高度,制定一部完整的法律来规范,尽快出台金融服务法规及其有关操作细则。
参考文献:
一、引言
招商银行和贝恩管理顾问公司联合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指出,2011年中国私人财富市场仍将继续保持增长势态,高净值人群将达到59万人左右,高净值人群持有的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达到约18万亿元。但目前高净值人士的财富目标、资产配置和服务需求已经呈现多元化趋势。外资银行不断强势入驻,品牌效应不断加强,而我国私人银行由于现行的品种、投资方式单一,将逐步丧失本土优势。面对强敌,我国商业银行应认准形势,剖析自身,摸索出一条适合本土私人银行发展道理。
二、对策
(一)转变观念,从“收益驱动”到“收益、成长双驱动”
以往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主要靠收益驱动,追求收益最大化。但总结国外先进经验,发现外资银行除了注重收益驱动,还注重成长驱动。成长驱动指私人银行不仅关注银行理财和投资产品为客户带来的实际收益,而且通过提供间接的金融服务帮助客户“成长”。从“收益驱动”转变为“收益、成长双驱动”,那么私人银行在确保客户资产的保值增值的基础上,既可以为客户提供诸如宏观、行业等方面的数据以及专家分析报告,为客户的经营和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又可以通过信贷支持,帮助客户融资,合理利用财务杠杆促进企业成长。
(二)完善私人银行业务的组织架构
私人银行客户分布广泛,需求复杂多样,服务层次要求很高,业务独立性较强。因此构建一种适应私人银行业务内在发展规律的组织架构迫在眉睫。私人银行部门作为零售银行总部的一个独立的事业部,全面负责私人银行业务绩效。分行成立相应的私人银行中心,私人银行中心与分行其他业务相互独立,直接向总行私人银行事业部汇报工作。总行应在营销和业务上赋予分行充分的自主决策权力,以便提高对客户的服务效率。
各分行私人银行中心配备由客户经理、投资管理团队、专家支持团队、研究团队等组成的专家队伍,采取多对一的服务方式,即由一名客户经理和若干专家为一个客户服务。各团队专家隶属于各专家团队,当有客户需要提供服务时,客户经理可以从专家各团队中寻找若干专家,形成项目小组为客户提供全程私人服务。若客户的需求发生变化,客户经理可以根据客户需求相应调整项目组成员。各团队成员可以根据需要,在不同时段为不同的客户经理提供技术支持。
(三)开展差异化营销
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金融需求,所以私人银行有必要对客户进行进一步细分。
(1)民营经济经营者,包括个体户和私营企业家。他们是中国高净值人士的主力军,他们大部分是第一代财富创造者,未来三年增长潜力最大。但是这一客户群的需求差异较大。
(2)企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他们事务繁忙,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一般具有较高的学历和机敏的金融头脑;但私人时间较少,对银行及其产品较为严谨,不大喜欢冒险。
(3)专业投资者。学历高、收入高,通常有丰富的金融知识和投资经验。他们坚持不懈地跟踪市场动向,并相信自己的判断,不依赖私人银行的意见,但会重视其提供的市场信息。
私人银行细分客户类型后,应制定有针对性地营销方案。
民营经济经营者在产品组合上应以稳健增长型产品为主,在投资决策风格上,他们大多为自主型,由自己管理资产,所以私人银行应定期向客户提供各类金融产品盈利状况,为客户投资提供咨询服务。
企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由于精力有限,他们依靠私人银行跟进市场,并需要银行提供优质的投资建议或财务规划。一些则采用全权委托的方式,请私人银行代管他们的资产。
专业投资者由于自身具备丰富的金融知识和投资经验,他们并不需要复杂的投资产品,但需要高质量的咨询服务。在投资决策风格上,他们大多为参与型,依靠良好的投资建议,需要客户经理主动识别好的投资机会。
离岸金融市场又称境外金融市场,是指以自由兑换货币为交易媒介,专门经营以非居民为主体的借贷、结算、资本流动、保险、信托和证券、期货、衍生工具交易等金融服务,而不受市场所在国和货币发行国以及金融法规和法律限制的市场。
一、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现状
1989年,由中央银行政策扶持,招商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等银行先后获准经营离岸银行业务,特点是“内外分离,两头在外”,即离岸资金来源和运用只能服务于非居民。从1989年至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夕,我国离岸银行业务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离岸资产规模达到20多亿美元,期间广东发展银行成功发行6000万美元境外浮息存款证(frcd)。然而,一些不容忽视的隐患也因此暴露。1997年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央行“叫停”离岸银行业务,离岸银行业务也因此进入了调整期。2002年重新恢复离岸银行业务,离岸银行业务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二、我国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的必要性
1.建立离岸金融市场是我国金融业走向国际化的客观需要。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将吸引大批跨国金融机构进入,使国内金融机构在直面竞争中得到锻炼,会带来最新的金融工具,使国内金融产品迅速与国际接轨,有利于金融业务的国际化。
2.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可以为我国企业实施走出战略提供方便融资渠道。建立离岸金融市场,有利于进一步加大我国吸引外资的力度,改进国内企业的融资条件和融资环境,降低其融资成本,从而为国内企业提供长期、高质量的资金来源,为国内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提供可靠的资本保障。
3.离岸金融市场将推动国内金融业的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必将增强国内金融业的压力,打破经营垄断的格局,促进经营业务范围的开拓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国内金融业面对离岸金融市场的压力,必将使现代化的操作技术手段—电了设备在金融业广泛应用,积极开拓多样化,适用各方面的需要、极为便利的服务手段和业务品种。
三、中资银行业在离岸金融业务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一是准入管制过严,市场开放度不高。监管当局对银行经营离岸银行业务实行非常严格的市场准入管制,特别是对中资银行经营离岸银行业务实行严格限制。截至2006年,只有7家中资银行获得经营离岸银行业务的许可,其中4家获准经营离岸银行资产负债业务,3家获准经营离岸银行负债业务的银行。
二是政策优惠不到位,外部环境不宽松。离岸银行业务的良好发展,优惠宽松的外部政策支持是重要条件。离岸银行业务的发展特别需要有健全的保密制度和优惠的税收制度支持,但是,离岸业务在我国发展快20年了,配套的保密制度和税收制度一直没有出台。
三是中外资银行待遇不平等,竞争环境不公平。由于外资银行不受我国现行离岸银行业务管理规定的调整,导致中外资银行在离岸银行业务市场准入、外汇管制等诸多方面的不平等待遇,同时,国家明确了对外资银行经营离岸银行业务的优惠政策,但中资银行却没有相关优惠政策。
四是监管主体和职责不明确,监管政策标准不统一。由于离岸银行业务同时涉及银行监管和外汇管理多个方面,因此离岸银行业务的开展涉及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等多个监管部门;但国家对离岸银行业务的监管主体和各监管部门的职责划分并没有明确,导致对离岸银行业务的监管职责重叠交叉、使得促进业务发展的政策始终不能出台,影响业务进一步发展。
四、发展离岸银行业务的措施和建议
1.中国离岸金融市场成因要素评价指标体系。
现在主要采取层次分析法,离岸金融市场成因要素可以按重要性依次排序为:政治环境;金融发展政策;经济实力;金融工具创新;交通、电讯状况;金融监管;声誉优势;在岸金融发展状况;金融政策的稳定性;市场组织费用;教育状况、人才素质。
2.中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实际操作
首先,区位选择,选择经济金融发展程度都比较高,专业金融入才聚集,且具备先进的交通、通讯设施的区域。然后,模式定位,我国选择的是内外分离型。再次,业务战略。最后,相应对策,完善国内金融市场;实现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加强政府政策的支持推动作用;加强我国银行金融创新步伐,增强银行竞争能力;采取措施避免离岸金融市场成为税款偷逃的通道。
3.中国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的监管建议
离岸金融市场在其运行过程中会面临诸如信用风险、金融创新风险、资本外流风险、法律风险等方面的风险,我们需及时认识和警惕风险的发生。我国的离岸金融市场需要在宽松的环境中发展,在规范的条件下健康成长,所以不仅需要来自多方面的监管,而其是多方面监管的交织和混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监管主体方面:我国政府、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三方应共同控制金融市场的风险。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概念于1958年在全美银行业联合会会议上首次提出。此后,市场营销被广泛运用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市场营销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谋求竞争优势和提高经营效益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二、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现状
我国银行业发展经历了许多曲折。从人民银行单一银行时期到国家专业银行时期,直至各大银行完成体制改革前,我国银行业长期处于卖方市场,根本不需要市场营销。随着,各大专业银行体制改革的完成,我国银行业进入了竞争时代。各大银行开始认识到市场营销的重要性,对其展开了探索,并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总体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水平较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市场营销手段和策略仍处于初级阶段,营销战略也未形成合理、完备的体系,整个市场营销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随着2006年12月11日我国按照国际规则对外资银行实行全面国民待遇,我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也由批发业务扩展到零售业务,由部分中心城市扩展到全国各地。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面对大量拥有成熟市场营销策略的外资银行,竞争更加激烈。此时,认清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是当务之急。
三、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主要问题
1、对市场营销认识不足,营销行为有偏差。我国商业银行尚未树立起以顾客为导向的市场营销理念。不能根据顾客的需求自觉地调整营销策略,开发新产品;大多数业务是以应付顾客的需要为主,缺乏开拓新领域的意识。这使我国商业银行疲于争夺现有顾客资源,忽视了以具有前瞻性的市场营销策略指导银行发展、吸引潜在客户的发展要求。
2、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缺乏总体策划与创意,具有很大盲目性和随机性;商业银行个体形象不鲜明,缺乏市场感染力。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于自身定位和目标客户选择都存在缺失,在此情况下组织的市场营销活动往往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银行自身形象的不明确,也使市场营销的效果大打折扣。
3、市场研究与开发还未成为商业银行自觉的营销行为。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研究上基本处于跟随、模仿、一哄而上的阶段,市场营销行为趋同化明显。具体来说,存在四点不足:一是对顾客的现实金融需求研究不够;二是产品品种单一,质量不高;三是市场缺乏细分,产品定位不突出;四是对顾客未来需求研究不够。
4、促销手段组合缺乏系统性。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实施过程,一般都表现为单一的、独立的行为,缺乏系统、协调的实施计划。往往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
5、客户经理营销队伍过于庞大,功能单一。商业银行实施管理体制改革后,客户经理制度被引入银行日常经营活动中。但众多客户经理,各自负责一块内容,服务功能单一,缺乏“一人通”式客户经理负责制行为,使客户经理制的作用大打折扣。
四、对改进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建议
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领域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以改进:
1、树立“以顾客为导向”的市场营销理念,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培养正确的市场营销理念,主动调整自身的产品及营销策略,满足不同顾客多样化的需要,使顾客获得高质量和具有前瞻性的服务,从长远角度吸引和留住顾客。
2、构建特色鲜明的公共形象,准确定位目标客户群。我国商业银行应着力构建自己独特、鲜明的公共形象,并加以良好的宣传,从感性上吸引顾客。做好市场调查,细分市场,找准目标客户群。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活动,扩大自身影响。
银行服务的最基层机构就是网点,因此,银行业竞争的最前沿就在网点。网点数量就是银行规模,我国四大国有银行都拥有巨大的网点数,遍及全国各个城镇的角落。但竞争力并不是与网点数量成正比,数量大必然存在边际效益问题,当这个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数量反而削弱了竞争力。如何提高网点竞争力一直困扰着各商业银行,近几年,出现一种新型理念的网点转型。
一、国有商业银行基层网点转型的背景
网点是银行服务人民的基层组织,用于全面有效的发展客户关系,国外很多商业银行的竞争力都是来至于网点的提升。近年来,国内银行在各个网点纷纷进行个人金融业务以及金融衍生品,业务的扩大引来大量的客户,同时也出现了网点排长队的现象。为适应银行业的发展需要,各个银行基层建设都有不同程度的改造。外资银行的介入加剧了银行业的竞争,国内银行的转型变得十分紧迫。同时,网点转型的成败直接挂钩未来的银行市场份额以及零售业的利润分布。理所当然,竞争成为商业银行的网点转型升级的导火索,而如何转型,即提高服务质量,合理布局网点以提高运行效率成为各商业银行的重中之重。
二、网点转型应遵从的原则
银行网点转型不仅关系到其经营管理模式,同时还关系到银行法人治理结构的转型。这些会是商业银行转型不得不经历的阶段,同时也必然引起银行业具有革命性的变化。
近几年,国内各银行,包括许多大型国有银行都不同程度的撤销或合并了大量网点,以至于银行分支机构的数量迅速减少。为保证银行整体的服务质量,需要对网点改造,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即网点转型。但面对网点转型,银行业提出许多不同的说法和设想,更有甚者,因为社区银行网点概念的兴起,写字楼、地铁银行网点的出现,银行业存在这样的想法,认为银行业的经营模式会回到十几年前的样子,这可以说是对网点转型的误解。中国人倡导的养生之道是随外界的变化而调整生活起居,银行业的网点转型与养生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妙,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也是顺应自然的抉择。由此可见,网点转型应遵循的原则是顺势而为,应运而生。
三、银行网点转型的方向
(1)网点转型提升客户满意度,对网点进行环境的改造。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造,与国外先进同行相比,虽然存在很多缺陷,但已经取得很大进步。银行进行全行视觉形象的统一化,在此基础上,重新整顿了那些仍然使用落后设备的网点。从营业环境品质的方面来提升客户的满意度。
(2)对银行的网点进行功能强化,致力零售银行的建设。目前,银行的个人业务的发展趋势趋于个性化,多样化的客户需求。网点作为与客户交流的基层机构,强化其个人客户的服务功能,发挥了其交流主渠道的作用,同时,网点增添了许多电子设备服务客户,如自助查询机、自助存取款机、网银、手机银行演示设备以及排队叫号机等等。这些改变,减少了银行的运营成本,同时也起到分流客户,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的作用。
(3)网点进行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转型。与传统网点服务相比,转型后的网点必须以客户为中心,而不再是产品,存取结算。转型后的服务理念为关注客户体验、服务创造价值。口碑是由高质量的服务为基创建的,从而赢得客户的关顾与信赖。这种转型的成功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对客户进行分类,不同的客户提供其适宜的服务,使服务具有贵宾级普通级之分,收费也相应不同的标准;网点业务营销的力度进一步加大,逐步转型为营销型业务,屏弃原有的交易型业务形态;网点设立大堂经理职务,大堂经理具有提高服务亲和力,营销产品的义务。
(4)改变经营流程进行管理创新以提高经营绩效。重新设计业务流程的指导思想为效率提升、客户友好、流程合理、风险可控。还可以在后台单独设立一个部分用来集中处理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银行职员要对客户凭证拍摄存档,对凭证审查、数据录入等等。
(5)职员培养转向服务,不仅仅是业务操作。转型后网点更注重服务客服、营销产品,具有这方面能力的人才才是转型网点的需要。银行职员不仅要具有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如点钞、反假、录入等,还应具有熟知产品与客户消费心理的能力。由此可见,网点基层需要更多的营销人才。
四、基层网点转型的推动策略
(一)优化网点布局的统一规划
由于银行发展中缺乏网点布局的统一规划和整体布局统筹,致使一些市级地区网点过于密集,加剧了同质化竞争,然而大部分城镇乡村,网点相对稀少,这些地区却具有广袤的市场。因此,转型过程中要多多考虑网点布局,对一些不合理的现象进行重点规划部署。
重新布局规划过程中,要考虑当地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其对未来的发展规划,考虑人口分布情况,还应对工商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调研。同时,梳理原有客户,评估布局调整形成的负面影响,并尽可能将其降至最低,将优质客户资源与周边网点完美承接。
(二)加强电子梁道的建设工作
根据客户的参与情况,适当加强电子渠道服务的建设,从而解放柜员劳动力,这也是网点的目标之一。
目前,电子渠道之一的网上虚拟银行成为热点,与传统形式的实体银行相比,具有显著的高效、快捷优势,得到客户的肯定。重要的是,实体网点的设立需要大量的经营资本,不适用大规模的扩张,而网上银行业务则具有大力推广的优势和必然趋势。
(三)提高网点市场定位的灵活性
转型应坚持因地制宜。我国各个城市的发展存在很大差异,因此,转型也应随其发展程度而有所不同。调整转型紧跟各城市的发展节奏,会更容易被广大客户认可和接受。
五、小结
一切变化始于2008年9月爆发的金融危机。当月,美国投行雷曼兄弟破产,华尔街投行接连倒下。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雷曼兄弟破产的前五天,其资本充足率仍高达11%,为最低监管要求的三倍。
银行资本并未在危机中发挥应有的缓冲功能,巴塞尔II受到质疑。
巴塞尔II正式颁布是在2004年,其对风险判断的方法在当时具有革命意义:从过去由监管机构指定风险权重,转变为由金融机构根据历史数据和模型自行判断,因而被普遍认为是对第一版资本协议的颠覆性改革。
但其对合格资本的定义,日后被证明存在巨大漏洞。不仅高质量的普通股本以及较高质量的优先股被允许作为资本,形形的创新资本工具也可以充当资本。
“在银行发生问题时,创新资本工具往往受到当地国家法律限制不能吸收损失。”一位国际咨询公司风险部人士说。
次贷危机前,全球银行资本“看似健康”,实则虚重。国际清算银行副总裁Hervé Hannoun在2010年11月的一次演讲中称,危机前部分欧美商业银行将创新资本工具发挥到极致,有效资本低至1%-3%。这意味着其杠杆率高至33倍到100倍,危机袭来即风雨飘摇。
因此,在巴塞尔III的酝酿中,净化资本构成成为主流意见。
在巴塞尔委员会2009年12月公布的征求意见稿中,商誉、少数股东权益、对金融机构投资、递延税项资产等八项被建议从资本构成中剔除。这将使得全球银行业平均接近10%的一级核心资本降至8.3%。包括日本和欧洲在内的很多地区银行将面临融资压力。
资本“打假”仅仅是全球银行业面临的一个冲击,杠杆率的引入也将限制银行扩张冲动。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银行表外业务膨胀,最为突出的表现是衍生产品种类和数量与日俱增。金融危机前,美国银行和花旗银行表外业务量,均达到近2万亿美元。
借助资产证券化等腾挪术,大量表内资产转移至表外;特殊目的公司也帮助银行边融资边投资。
所有这些眼花缭乱的操作均隐没在资产负债表之外。尽管美国等国家依然沿用杠杆率的监管手段,但是由于表外业务并不影响杠杆率的计算,该数值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表外业务最后变成了银行藏污纳垢的垃圾桶。”国内一位长期关注表外业务发展的银行人士总结说。
危机袭来,表外资产回归到表内现形,银行也暴露在巨大的风险敞口中。
反思中,人们回到了最直接的监管手段上。杠杆率指标诞生近百年,是最原始的银行风险监测指标,等于资本除以资产的比值。但因为其不能反映具体的银行资产结构,而一度为资本充足率等指标所取代。巴塞尔III则重新将杠杆率指标写入监管条例中。
实际上,全球统一的有效规则并不容易找到。巴塞尔协议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受到质疑。
1973年底,欧美国家爆发了“二战”以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银行倒闭接连发生。1974年,12国银行监管机构官员组成的巴塞尔委员会应运而生,以协调跨国银行监管问题。
进入上世纪80年代,日本银行在全球扩张达到顶峰,美国亦成为其重要目标市场。
银行是以客户资源为盈利中心的企业,在银行业的持续发展中,优质客户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力量,也是各家银行争夺的焦点 ,现有客户资源越多,对银行的发展越有利。近年来,随着银行管理者对客户的重视,银行业的经营理念从“产品为中心”到“客户为中心”。培育大量的客户资源成了银行营销的重点工作。
一、客户资源经营管理的理念
(一)市场占有理念
客户资源经营的最高境界是高盈利优质的客户在同行业的市场中占有领先的主导份额,同时要求单个客户的所有金融交易活动在市场的份额中能够达到最大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客户的多样性导致合作理念和经营管理理念的多元化。顾客的分类很多,比如稳定客户、潜在客户、边缘客户、中心客户等,银行应该建立自己的稳定客户,尽力把潜在客户变为稳定客户,使银行和客户建立良好的忠诚关系。
(二)服务理念
在客户资源的拓展时要走一条高质高效的道路,既注重客户的数量也注重质量,高质量的客户对银行的发展有巨大的带动作用,也能吸引潜在客户的加入。成功的服务性企业几乎都设立了客户服务部门,都开设了服务热线,为顾客提供售后服务和持续营销,高层次的客户服务部门已经发展为成熟的呼叫中心。银行部门要充分发挥客服热线的作用,保证客户与银行能够进行随时的交流与沟通,客服人员要经过银行内部专门的培训,对银行的产品和各项业务非常熟悉,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认真解决客户各类琐碎繁杂的问题,对使用产品的客户进行及时的回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让客户体会到银行的贴心服务。根据客户的反馈,不断完善银行的老业务,及时推出新产品,不断增加客户群。
二、客户资源的发展策略
(一)改革现有的管理制度
首先试行重点客户、项目、行内招标邀标、定向邀标制度。重点客户重点项目资源开发是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支撑平台。在运用开展跟踪、准备或者项目启动工作上,可以试行对支撑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重点客户推出 “重点客户、重点项目客户行内招标邀标制度和定向邀标制度”。分行的客户资源在分行范围内招标。
目前客户从产生金融需要得到满足往往要经过银行内部冗长繁琐的环节,如一笔客户授信要经过县、市、省行几级机构层层审报,每一级机构内部又要经过客户部门、信贷管理部门、贷审委审议,消耗了大量的时间,给客户带来一定的影响,客户资源经营的效率很低,为了减轻这种情况,需要采取下面的措施:首先,组织结构由金字塔式向扁平式转变。扩大分支机构的业务和管理权限,对重点机构与客户有关的部分的管理职能的级别上调。打破省市县个银行机构经纬分明的界限。省分行可以直接管理到各市分行、城区支行、经济强县支行;市分行可以直接管理到各县支行、各重点集镇设立的支行,客户的较大额的授权授信经过一个支行级或分行级单位审批即可。对交易额、融资额较多、经营规模较大、为商业银行盈利能力较强的大客户采取上移一级机构开户结算办理各项业务,提升客户经营层次,缩短客户办理业务路径,减少业务办理的时间,提升工作的效率。其次,对客户管理集中化。各级支行的客户经理部是唯一为客户提供办理各项业务、导购、咨询的部门,承担经营客户资源直接职责。管辖范围内所有的客户都要分解落实到各自行长和客户经理身上,定期进行责任目标经营,并采取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办法,对目标经营结果进行定期监测考核。再次,业务处理中心化。各分支行营业中心凡与客户相关的业务品种,全部要实行敞开式门市式处理,金融超市要真正办成个人理财中心。
(二)建立和客户互动的关系
通过分析客户建议、投诉和不满等信息,发现许多问题源于客户对产品不够了解。首先,以业务全能化和客户便利化为目标,客户使用此产品之前,银行相关人员要进行细致耐心的讲解,使客户对金融产品的功能有准确的了解,后期银行要对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和挖掘,使客户感觉常用常新。其次,关键是抓住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客户的特点,他们在工作升迁乔迁之喜时及时表示祝贺,在遭遇挫折或变故时能及时给予朋友式的关爱,维系与客户良好的情感关系。再次,为特色群体的客户,开设金融知识的讲座,邀请银行卡国际业务专家或保险、证券投资高手来讲授投资理财实务;为符合条件的贵客客户铺设特事特办、急事急力的“绿色通道”享受服务内容,产品价格、处理时效上的特殊服务;对所有办理本行各类业务交易量达到一定积分的客户举办酒会、俱乐部等。
(三)客户价值的分类评估
客户资源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客户价值,客户购买银行某一特定产品时给银行产生的利益,利润是银行发展和生存的基础,也是不断争取扩大客户的根本原因。二是客户的风险,包括客户的行业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和道德风险,以及由此给银行带来的金融产品、资产的风险,风险是潜在的危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银行带来损失,银行要采取措施,尽量把风险降到最低。三是客户带来的知名度,实力雄厚的优良客户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既能提高银行盈利水平,又能显示银行非凡的竞争实力,是银行的无形资产。
(四)培养高素质稳定的营销队伍
营销队伍的素质直接决定着业务开展的质量。营销队伍包括各级分支行的客户经理、大堂经理、网点负责人以及零售业务临柜人员,这些人员经常与客户接触,是有效维护和发展本行客户资源的中坚力量。营销人员掌握丰富的销售知识,娴熟的销售技能,善于与顾客有效沟通,可以大大提升银行的业务水准。
三、结语
银行客户资源管理的质量关系到业务发展和经济效益的高低,是支持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银行引入客户资源管理制度,是银行进行业务创新和构建品牌的重要手段。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8. 060
[中图分类号] D92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8- 0095- 02
随着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不断创新,银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成为关系我国银行竞争力的重大战略问题。专利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银行重要的无形资产,对促进和保护金融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银行业专利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国内银行业的专利保护意识薄弱
目前,国内银行鲜有专门的部门或专人负责金融专利工作,对金融专利保护没有明确的概念,更谈不上制定相关专利保护应对措施及专利策略[1]。银行从业人员普遍认为银行本身不是技术或制造类企业,不具备产生专利的条件,很少将知识产权作为财产来对待,即使有创新产品却不去申报或不及时申报专利,结果造成资源的浪费、流失甚至“为他人做嫁衣裳”。
1.2 未充分认识专利在金融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银行业对金融专利在金融竞争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没有将专利纳入金融创新下的核心竞争战略。我国金融领域的专利诉讼尚不多,银行业的发展并未受到影响,因此导致银行业普遍忽视专利的保护与利用。这并不意味着我国银行业未来的发展可以绕开专利问题,电子银行业务、财富管理、金融衍生品等必将成为未来金融交易的主流。金融专利的提早布局,一定会使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另外,我国银行与外资银行业务来往日益密切,双方都有相通的客户。如果外资银行在其国内注册了专利,中国的银行只要有一笔相关业务进入该国,即使是通过互联网实现交易,仍然可能存在专利风险,对我国银行造成不利的局面。
1.3 金融产品同质化严重
金融产品变化快,可复制性、易模仿性强,一家银行的创新性产品会很快被其他银行复制。如果银行采取专利来保护自己,对创新的产品申请专利后,不仅能增强自身的服务能力,使产品日趋品牌化,而且还可以从专利转让中获得利益。同时法律对侵权者的制裁,形成巨大的威慑力,迫使其转而开拓其他发展空间[2]。
1.4 银行业专利申请不均衡
目前我国银行业的专利申请非常不均衡。截至2014年6月,工、农、中、建四大银行拥有的专利数量分别达到588件、172件、63件和265件。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占据绝对份额,城市商业银行几乎为空白。银行业金融产品的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硬件设施上,与国外完善的金融专利保护体系相比,我国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
1.5 研发能力薄弱
银行业普遍研发资金投入欠缺,缺乏高层次的金融工程专业人才,研发能力薄弱,不能针对客户日益增加的需求研制出方便、快捷、高效的银行产品和服务[2]。
2 商业银行专利保护对策
我国一直重视银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早在2003年,中国银监会和国家知识产权局决定联合成立金融信息化与知识产权保护联合研究小组,结合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工作,分析研究商业方法专利对国内银行业发展的影响,为防范商业方法专利可能产生的银行系统性风险提供政策建议等。2006年,银监会《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明确指出:“商业银行应制定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保护自主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有利政策的引导,企业更应该重视金融专利的保护与利用。
2.1 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快专利储备
我国银行业要未雨绸缪,加强高质量专利的储备,趁当前行业大规模的专利诉讼还未到来,外资银行还在进行专利布局阶段,加快新产品的研发,将创新成果及时申请专利,构建自己的专利组合,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2.2 制定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实现特色经营
各银行应制定系统的专利战略规划来指导整体的专利运作。通过专利的保护,增强自身的服务能力,使金融产品日趋品牌化,产品的开发者就可在专利保护期内稳健地开发市场,大大降低了过于急切推广新产品所带来的风险,提升了竞争水平和有序性,有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而且还可以从专利转让中获得利益,增加可观的中间业务收入[3]。
2.3 建立金融专利保护体系
建立自主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健立健全专利管理机构。宣传普及专利保护法律知识,增强员工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运用法律武器进行自我保护。防范各种知识产权风险,协调解决知识产权方面的争议和纠纷,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部分银行已经开始重视专利体系的建设。中国建设银行颁布了《中国建设银行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建立企业自己的知识产权管理及奖励机制。中国工商银行成立了专利办公室,全面加强对专利产品与独特商业方法的管理与申请工作。
2.4 加大金融产品研发的投入
重视开发金融专利产品的研发,加大资金、技术、人力的投入,建立完善合理的激励和利益分配制度,提高大家的研发热情,激发银行内部创新,从而提高银行的竞争力。充分发挥自身的传统特色和业务优势,积极主动地创新金融产品,开发具有核心技术的业务品种,适应金融市场发展和客户对金融服务日趋多样化、个性化的要求,侧重具有战略意义专利的研究,如电子货币、客户管理系统、安全技术等,利用金融专利开辟和占领市场。
2.5 重视专利开发与管理的人才培养
建立完整的人才引进、激励、培训、使用制度体系,形成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潜能的良好氛围,引导各类人才致力于金融产品的研发和创新工作。同时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培养员工专利保护意识,树立起金融专利是商业银行的战略储备的观念,自觉利用专利知识为银行服务。
3 结 语
我国商业银行在专利保护方面认识不够,且存在诸多的不足和问题,需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借鉴外资银行的成熟做法,从战略、制度、人才等方面尽快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专利保护体系,从而使我国银行业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