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9 16:56:2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则,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传授体育科学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增强体质,开发学生智力的必不可少的途径。在当前推行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以注重培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练习为主线,发展为主旨,思维为主心”为主要目的,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逐步改变以往应试教育对教育目标、过程留下的影响,同时根据当前体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针对学生的心理、生理及个性差异,并结合教育对象的发展性、层次性、差异性,不断寻找符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方法。说到底,就是要在体育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在面向全体的情况下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体能训练,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1.“因材施教”思想的概念阐释
古之所谓“材”是对一个人的整体概括,所谓“因材施教”是在认识某人适合于成为某种之“材”的前提下,用相应的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促使学生向某个方向发展,以求人尽其“材”。孔子在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人性差异的观念,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作为理论指南,在教育实践中“教人各因其材”,教授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同样学习诗书礼乐、文行忠信,但程度不同,能力各异:有的“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有的“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有的“束带立于朝,可与宾客言”。同样身通六艺,却各有特长:“德行:颜渊、闵子毒、冉伯牛、仲弓。言论: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史实表明,正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和实践造就了门下诸多栋梁之材。
由于教学背景的变化,现代所谓“因材施教”无论在概念上还是在操作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除在观念上包含上述意义外,有了更新的、更丰富的含义,“材”增加了“才”的内涵,变成“因‘才’施教”。这个“才”主要有两层意思:第一,学生的发展水平在纵向上有高低之分;第二,学生的认知模式存在横向差异。两相比较,古代“因材施教”是以不同之教法使学生成为不同之“材”,而现代“因材施教”是以不同之教法使学生具有相同之“才”。
2.因材施教的意义
传统的教育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一种单一、机械的模式化教育,面对兴趣爱好、知识基础、认知结构、能力水平千差万别的学生,忽视孩子们的个性差异,对学生制定统一的目标,用同样的方法,做同样的练习,要求同样的步伐,从而导致优等生吃不饱,而后进生消化不了,天才的学生不能脱颖而出。学生犹如被填充的容器,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原有的个性,这显然不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这种教学容易扼杀孩子的创新能力,导致学生因为别扭、困难而厌学,丧失学习的主动性,丧失原有的灵性。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有利于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有利于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快出人才。
3.因材施教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就应该根据同一教学班的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针对学生不同的层次设计相应的教学要求、内容和方法,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发展,感受到成功的愉悦。考虑到学生个性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地教学,有针对地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的发展。在实践中主要是班级教学、小群体教学为主,同时配合分层练习、分类指导的教学组织形式。
3.1了解、研究并掌握学生特点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
了解、研究并掌握学生的特点是教育好学生的重要前提。我们应该深入到学生中去,运用细致的观察、访谈、测量、书面材料分析和个案研究等方法,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优点、缺点、类型特点与个别特点,并以发展的观点来研究学生的情况,摸索学生发展的规律和问题的成因。
在设定教学内容时一定要把握好相应的尺度。在教学中,让学生“活”起来,使其充分展示自我,并不是一切都以学生为中心,重学轻教,进行“放羊式”的体育教学,而是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得以生动活泼地健康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调控好教学进程,松弛有度,做到“活”而不“放”。体育教学中只有灵活选择教材内容,大胆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组织形式,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3.2分类分层施教是因材施教的根本措施。
因材施教的实质就是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特点,分类分层施教,促进学生个体的充分发展。如何开展分类分层教学以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呢?
3.2.1精心设计课堂活动。活动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启发并得以提高的重要一环,对优生的要求可高一个层次;而部分学困生基础差、领会慢,往往被教师、学生冷落、歧视而游离于活动之外,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为这些学生设计一些分层活动,让他们获得成功和表现的机会,并多预设几步,在他们思维受阻时多一些引导鼓励。
3.2.2精心搭配合作小组。小组成员的合理搭配能帮助学困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教师可针对学生学习基础、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差异,组建优势互补的合作学习小组,并引导班里学习好的学生一起来关心尊重他们,让他们在教师和同学充满期待、关怀、鼓励的目光和话语中克服自卑、胆怯心理,在班里营造互帮互爱、互学共进的学习环境。
目前,有关体育考核过程中的作弊现象是触目惊心而又发人深省的。学生为什么要作弊呢?如果每个人都能通过平日的训练达标,作弊问题不也就不存在了吗?本文就从这一角度着眼,提出在体育课上全面贯彻实施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是极其重要的教学原则,它是指教师要从学生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首先从思想方面做起。学生基本能进行一定的理论推断,但由于思想上的不稳定性,他们做事常常意志不坚定,缺乏有计划地实现自己理想的步骤,受主课指挥的影响,将体育课搁在一边,学生过早地放弃体育的专门训练,实际是拿自己的健康开玩笑,其后果是严重的。
从体制问题上看,学生之所以不认真上体育课,是在于文化课(即“智”的方面)考核严格,组织严密,而体育考核除达标考核及课堂教学之外,简直就不作真正意义上的考核,随意盖章就行。某些体育教师“违章”开“绿灯”,如此循环,使学生更在思想上“放松”,体育么,不过如此!不上也一样。
要做到“因材施教”,除了端正思想,强化考核还不够,还必须在“材”与“教”方面下力气改革,即组织体育课的复合课,也就是说,体育课内容除一般身体素质基本训练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人兴趣的差异,让他们在体育课中学会“练”,学会“学”。
大家知道,身体素质的提高是人人都需要的,身体健康的学生需要,身体虚弱的学生需要,身体残疾的学生更需要。为此,提出下面几条改革体育教学的建议。
教师素质:教师是课堂直接的组织者、指挥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体育课的质量。要进行素质教育,必须杜绝不懂体育的老师乱代体育课的现象,体育教师规范化,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统一上课:课的开始部分,原地起跳,原地高抬腿,仰卧起坐以及其他类身体素质的基本训练,一般不超过12分钟,求质不求量。
兴趣体育小组:这是复合课的关键环节。可分为球类组、田径组、体操组等;我要提出的是,要求各兴趣小组订一些体育类的报刊,以球类组来说,可订《篮球报》《中国体育报》,从中体会非同寻常的体育精神,从而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
二、因材施教的实施要点
在现在的教育形势下,教学工作始终要围绕“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对学生因材施教是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的,是值得提倡的。
1.要因材施教,就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
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学生,就是“材”,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即词汇量、口语、语法等掌握情况以及思维特点,以便于在课堂上能照顾到他们的具体需求。
2.要因材施教,就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对学习效能最大的助推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英语课外兴趣小组,英语能力竞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活动来了解他们对什么样的英语教学形式、什么样的英语教学内容感兴趣,从而在教学中投其所好,对症施教。
3.要因材施教,就要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英语学习将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将终生受用。不良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会起到阻碍作用。对学习习惯,教师要了然于心,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三、因材施教的具体实践
1.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是实现因材施教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实践形式。
(1)学生分层。按照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高低和学习需求等不同,可以把学生划分为三个层次。对于学优生,我引导他们订阅《英语周报》或《21世纪报》,阅读原版英语小说的中英对照版或简装版,扩大知识面;对于中等生,在巩固基础的前提下鼓励他们向学优生看齐;对于学困生,主要是查漏补缺,使他们掌握课内的基础知识和语法等。
(2)目标分层。我们往往把学习目标比喻成黑暗中的灯塔,确立学习目标的学生,学习会更有针对性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订长期、中期和近期目标。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时也进行不同程度的帮助。
(3)内容分层。教学的内容分为三层:每课的基础知识,即新单词、短语、基本语法属于第一层,这一层的内容要求所有学生掌握;第二层是重点知识、语言点的运用,要求学优生和中等学生掌握,学困生作一般理解;而难点知识和课外扩充就是第三层的教学内容,要求学优生突破难点,中等生作一般理解,对学困生不作要求。
(4)评价分层。根据学生的层次以及学习和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对学生采用动态评价体系,强调过程性评价,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评价,使学生对自己每一个阶段都有客观的评定,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和进步,压力和动力共存。教师也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矫正,改进教学方法。
2.多样教学,因材施教
一、中职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1.中职思想政治教育在中职学校里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应试教育的今天,很难实现其真正的育人成才的作用。中职学校教育体系不完善,教育滑坡,学生的基础较差、思想水平不高,对待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冷淡,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实属不易。
2.一些学校只重视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忽视对学生们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实际意义。这些原因导致了学生在思想政治课时不认真听讲或者做其他考试科目的练习,这就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3.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有很高的要求,每天督促孩子们看书写作业而忽视了对子女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孩子成长发育的重要年龄段,家长过分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也给孩子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忽视了孩子在树立他们政治理想、道德素质、个性发展的培养。这就容易使一些孩子在性格上出现扭曲,也不利于孩子们未来的发展。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多的专业性人才,促进就业、消除贫困,使社会经济更好地发展。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是他们处在青春发育期,他们记忆力好、学习能力强、想象力丰富,但是青春的叛逆,个性发展的方向都是不稳定因素。因此,许多教育专家都提出,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非常重要,他们的年龄、成长环境以及生活经历,都决定了针对这个群体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引导他们健康的发展的必要性。
以往的教育只强调学生要树立对未来的理想和目标,对智育方面的教学也大多是机械性管理,不加以改革和创新。对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也不够重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上的教育要小于政治上的教育,对所有的同学都冠以统一标准,造成了学生个性的差异过大。因此,应有层次地进行教育,针对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入手。因材施教是中国圣贤孔子提倡的教育方法,意思是要教育者明确每个学生的个人情况和品行上的差异,按照不同的方式去加以教育、引导,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才是因材施教的原则。
二、因材施教原则的应用
1.由于中职学生所处的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以后的发展也会产生良好的引导,学生在这个年龄段有着很好的记忆力、学习能力以及快速了解新鲜事物的能力。网络时代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大部分中职学生离开父母在外地上学,他们的自控能力较弱。社会中青少年犯罪的案件在社会上已经屡见不鲜,这就是思想教育和道德素质建设不足的一种表现。因此,学校应在完成教授文化知识、技能培训之余,重视对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让他们有正确的思维、健康的思想。
2.呼吁学生家长对孩子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孩子们的思想发展、道德修养。孩子们从小就跟着家长,可以说家长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会能对子女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同的家长,不一样的生活环境,孩子们的性格也会各式各样,中职学生这个年龄的孩子们会逐渐出现逆反心理,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会给孩子们的发展造成不可估计损失。和谐、温馨、有爱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反之则不利。
3.在中职学生教育中,因材施教的意义重大,让学生学习良好的政治思想态度,符合我国基本的主流教育,能使学生加强自我修养和发展,也能够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使中职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向上,明确伦理道德和社会道德的价值取向,端正生活态度。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相信党的领导,抛开世俗功利,主动学习,积极进取,为我国今后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4.历史教育也具有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效果。在历史知识教育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可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真正了解我国坎坷曲折、自强不息,反抗腐朽统治,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精神能够激发大家的民族自豪感,从而产生责任感和建设伟大祖国的情怀,还可以培养中职学生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
三、总结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是一个所信仰的精神力量,可以左右一个人发展的好坏。思想政治教育在中职学生的思想发展以及道德修养上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中职思想政治教育是对青年学生系统地进行公民品德教育,是对中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教育者本身也要有良好的素质,还要有科学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建设良好的精神文明、道德品质,激发个人的主动性,提升人的主体能力。针对中职学生年龄段,及时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因材施教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指路明灯。中职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社会教学领域中一大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探索建构素质教育全新模式的时候,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先进的教育思想方法,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以课程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进行实践,挖掘因材施教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重新肯定这一教学原则的价值。
一、素质教育呼唤因材施教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其以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为目标,以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优发展”,给现代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这个目标没有否认学生差异的客观实际,而是以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出发点,促使每个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这就表明开展因材施教的必要性,只有尊重、承认差异,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个体的更好发展。
柳斌同志在《三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中说:“转变教育思想应着重提出两方面:以德育人是大根本,因材施教乃总法则。之所以把因材施教称为‘总法则’,原因就在于它在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其内涵不断丰富起来,成为了有助于每一个国民发展个性和养成健全人格的必须遵循的一条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教学原则。”长期以来,因材施教原则在制定教育政策和方针的过程中体现了其重要价值。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素质教育呼唤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现代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策略。
二、因材施教的具体创新措施
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为因材施教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在新时期大力提倡因材施教的创新教学模式势在必行。笔者尝试从初中英语课程实践中,探索素质教育下因材施教的创新措施,为新时期因材施教的发展添砖铺路。
1.备课分层,实地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为因材施教提供支撑。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按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备课,具体制定教学目标,这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为因材施教提供支撑。教师不仅要游刃有余、深入浅出地驾驭和讲解教材,而且要因材施教,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参与的教学内容和课堂提问,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各层次学生表现自己。此外,训练技能也要注意层次和梯度,从而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
2.建立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因材施教提供主阵地。
课堂是贯彻因材施教的主要阵地,这就需要教师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下创建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多尝试情景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代替传统的单一的传授式教学方式,由过去单调记忆知识变为将英语融入生活的新型教学模式;多以Pairwork,groupwork形式,开展游戏、辩论、模拟采访、制作海报、英语小品或话剧表演等活动;课程内容可以丰富多样,如生活课堂的开展,教唱一首经典英文歌,阅读报纸,英文写作课,诗歌欣赏,美文摘抄,开设英语角,等等,形成学校特色,这些都在课程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补充完善的作用,为因材施教的实施提供新的场所和空间。
3.适当整合课程教材,为因材施教提供保证。
因材施教内涵的拓展在于人们对“材”这一核心词理解的延伸。一般而言,一所学校同一年级的学生往往接受的是一样的教材、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还没有适合差异化教学的教材,因材施教的理念在教材中也没有具体的体现,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求学校,要求老师们“因材施教”,真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感。所以编写出适应每个学生发展的教材是关键。可以建议以英语教材为核心,利用现有的资源,开拓教与学的渠道,更新教学方式,努力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积极探索初中英语课程资源的整合的教学创新之路。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因材施教的革命性变化。
科学技术发展的现代化,带来教育教学技术手段的现代化,也为实施因材施教提供新的技术支撑,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教学,已经不再是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死记硬背。初中英语新课程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有效利用整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电视、电影等各种学习资源,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因材施教,真正达到新课程理念下实施高效英语课堂教学的目的,使得学习效率大幅提高,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充满欢乐。简言之,新技术革命冲击下的因材施教走上了新的发展轨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三、结语
“因材施教”经历了两千多年而不衰,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对于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因材施教”,位于教育教学“第一阵线”的教师依旧需要不懈努力,积极探索分层教学、小组教学等全新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每一位学生的充分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氛围,从而更好地为新时代的教育教学服务,在教育史上谱写出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柳斌.三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J].人民教育,1996(9).
[2]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中职学生大多数来自弱势家庭,如农村、城市下岗职工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收入水平偏低,家境较为贫困。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不主动、不积极。不少学生自卑心理较为严重,内向和离群现象较为突出。但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中职学校的德育观念还没有真正转变,德育教育方法较为单一,基本上还停留在肤浅、苍白无力的说教水平上;教学手段较落后,教学形式呆板,缺乏生机活力。在德育工作中照搬或过多借鉴普高经验,偏离职业学校德育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偏离了职业教育的基本内容,脱离了中职教育的实际,造成德育教育功能减弱、实效性降低。
针对当前中职学生特点和中职德育教育的现状,我们需要因材施教,提高中职生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一、把中职德育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
(一)创建职业的教育环境和实施环境。
企业所需要的员工,不仅仅要有精湛的技能,更需要有过硬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因此,中职德育必须引进企业文化开展学生德育,要让学生熟悉企业,不能关门搞德育,要把那些职场能手(尤其是自己的毕业生)请进来,现场说法,培养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氛围。
(二)突出职业特色和专业特色。
在职业教育中,不同的专业有着不同的职业特征、职业纪律和职业行为,如幼师专业与模具专业就有不同的职业要求。因此,中职德育要强调专业特色。职业教育强调特色是质量的标志,质量特色除了技能以外,更重要的就是学生的职业道德特色和行为规范特色。
二、根据中职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开展道德教育工作
(一)要倾注以爱心,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大部分中职生受到社会和家庭的歧视、指责较多,得到的关爱较少。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多给予其关爱才能使他们心中缺少爱心的天平恢复平衡,唤醒他们对社会的热情和对他人的关心,也才能使其以爱心回报社会。
学校可通过多方面的活动使每一个学生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关爱:在校园内,悉心为学生设计一场篮球赛,让他们在球场上一展雄姿;为学生组织一次才艺表演,让他们的艺术天赋尽情释放。在课外,带学生参观校周边旅游景点,让学生饱览大好风光;组织各种公益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心;组织节日专题感恩活动,让学生学会尊重和理解。组织学生参加“学雷锋活动” “爱心助残”、“义务照顾孤寡老人”等社会公益活动,以爱心回报社会,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二)要倾之以耐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素养。
作为新世纪的中职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和职责。然而,在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厌学现象严重,混日子、混文凭的大有人在,考试作弊现象格外突出;不少情感冷漠的中职生对他人怀有戒心或敌意,对人对事的态度冷淡,漠不关心,对集体活动冷眼旁观,置身于外……想在短时间内塑造好其道德人格是相当困难的,必须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要教育他们时时以“公民道德规范”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以好的典范引导他们见贤思齐,发现问题及时指出纠正。只有常抓不懈,时时处处保持这种教育的氛围,才能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三)引导学生以“成功者”的心态走向未来。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如何搞好教育成了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西方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一次巢会后发表的宜言中认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避免世界性的混乱,就必须回首二千五百年前孔子的道德智惫。孔子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伦理思想乃人类文化遗产的精华,对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理念
孔子十分重视教育的教化作用,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推动力。在他看来,要使人民富庶,国家强大,社会安居乐业,就必须对人们进行教育,反之,“使民不教,则民不足,民不足则无信,民无信则国不立,国不立,则仁义礼智否矣。”他还认为教育是改造和再造社会道德规范体系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有目的的教育,把仁义道德的一系列规范和要求内化为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种自觉的道德意识,才能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家质,从而为‘德治”创造前提。因此,他提倡并率先实行了一种新的教育形式—私学,把教育的大门向全体社会成员平等的开放。
孔子认为“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因此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理念。‘有教无类”指的是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人人都可以人学受教育。孔子的弟子来自诸侯各国,分布地区较广。他不但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人学,还欲居“九夷”施教,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的弟子还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如南官敬叔、司马牛等是来自贵族阶层;颜回、曾参等是来自平民家庭;子路原是不知礼的“野人”,子贡是个商人,仲弓之父为“贱人”,“子张,鲁之鄙家也;颜琢聚,梁父之大盗也……”颜回等人不仅非贵族子弟,而且也非士人,出身很卑残,孔子都肯接受为自己的学生。此外,孔子也十分注重给别人以平等受教育的机会。例如:有一个名为互乡的地方,此地之人不善,难与言。互乡一童子求见孔子,而孔子接受了,门人非常疑惑.孔子解释说:“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论语·述而》)这就是说,只要人愿意进步,不管其曾经怎样,现在洁身自好,以求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我们就不应该放弃他,谁也不能剥夺他受教育的机会。
孔子的“有教无类”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人应受教育的主张,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民主性、平等性,打破了传统文化传播中的贵践界限,对于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素质、普及教育、传播先进文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因材施教的教育科学方法
孔子所采用的教育方法,主要是’‘因材施教”。孔子指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也就是说,每个人先天的案赋是很相近的,但是每个人的习性(习惯和性格)却有很大的不同,这是由于每个人后天学习成效有很大差异的缘故。孔子还指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对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也就是说,人的智力有智、愚、中之分,人的性格有鲁、哆之异,人的心理状态有勇进与退缩之别,而且每个人的才能有不同的发展趋势(例如有的适合文学,有的适合从政,有的适合军事,有的适合经商等),因此教学中必须根据这些人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若说孔子所推行的“有教无类”,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教育相对公正。那么,他所实践的“因材施教,,方法,则是对这种教育公正的进一步深化。“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先天智力的不同,并且要有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孔子就通过“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深刻了解其弟子的道德面貌、性格特征,且能准确扼要的作出鉴定评价,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论语·雍也》),“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哮”(《论语·先进》),等等;并由此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特点进行差异教学,面对子路和冉有请教的同一个问题:“闻斯行诸?”(听说了一件事,要不要马上去做?),孔子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对前者,孔子约束其“有父兄在,不可以如此。”对后者,孔子则鼓励其“闻斯行之。”(可以去做。)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对此发生疑问,孔子解释说:“冉有退缩,故鼓励其进取;子路则勇于进取,故使之知有所退缩。”(《论语·先进》)这个故事就是比较典型的因材施教的例子。孔子的学生之所以各有所长,正是他因材施教的结果。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科学方法不仅满足了当时社会对各类人才的历史需求,而且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看,也轰梦一种追求高效率教学原则的科学教育方法。
3、德育为先的教育指导思想
“成人”、“成德”是孔子育人的重要目的与内容。孔子培养人才首先注重的是德育。他主张学生“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即把品德修养,礼义实践列于学习文化技能之前。他要求学生“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即把信仰政治理想,执守道德修养,遵循仁爱学说置于学习文化技艺之前,作为根本。孔子认为一个有志向、有道德、有操守的人,才能爱人、济众、济民,所以他教学生以“忠”与“信”的道德知识,培养他们的道德信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忠”是我国传统的为人的美德。孔子认为“尽己之谓忠”,作为君子要做到“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还教育学生要“主忠信”,“言忠信,行笃敬”。他认为,有了坚强的道德信念,就能够“笃信好学、守死普道”、“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而成仁”,为祟高的道德目的而献身。有了祟高的道德情感,就会对好坏行为产生一种爱与憎的情感,“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恶不仁者”,而认为“好仁者无以尚之”。有了坚定的道德意志,就能够志于道。孔子的德育是以’‘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里的本就是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有仁爱之心,能“泛爱众”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能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人。实施德育的过程就是塑造和完善人格的过程。有无人格是区别人兽的标志,丧失人格就要沦为禽兽。所以,造就人格是德育的根本任务。
把完善人格作为做人的目标并把造就理想人格作为德育的根本任务,孔子的这一光辉思想不仅至今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来说真可谓“切中时弊”。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学校教育竞相追求学业佳绩,忽略品格的熏陶与培养;人们无休止地追求金钱、物资与感官享受,致使人们身心失常、心灵孤寂、人格分裂,以及由于心理不平衡所引起的精神失常、酗酒、嗜毒、杀人、自杀等,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与人类的安宁。基于此,我们必须深切地反省思考,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并认真借鉴孔子的重视德育的教育伦理思想。
4、注重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培养目标
孔子十分注重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他从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等方面去培养学生,以使其获得全面综合的发展。《史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史记·孔子世家》)《论语》也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即文化技艺,生活实践,忠诚待人,信实办事四类,从德、智、行全面关心、培养学生。孔子的教育内容可概括为“六书”和“六艺”。“六书”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偏重于文化知识;“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偏重于才能和技术的训练。他认为礼、乐、射、御、书、数是一个学生必须掌握的全面知识与技能。“礼”是人行为的准则,侧重于德育;“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感,形成人的性格,侧重于美育;“书、数”是基本知识与技能,侧重于智育;“射、御”是军事课程,侧重于“体”。很显然,孔子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既有丰富的知识与技能,又具备高尚的品质,内外兼修,全面和谐发展。
此外,孔子还认为智、仁、勇、艺、礼、乐六个方面,构成了最高标准的成人。他把这六项任务看作一个联系的整体,同时认为,这六种因素又有自己的独立性,各自有其特殊的任务。他说:“仁者不优,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等等。这比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仅仅追求在道德上的完善化的人格要全面得多。
由此可见,孔子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要使受教育者在“仁”(德)、“知”(智)、“勇”(砌,“美”(乐)、才”等几方面都得到全面修养和发展这一教育目标的“先师”。他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很好的结合起来,这一点正是我们今天的教育所需要借鉴之处。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a)-0251-0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这样的要求:“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笔者认为在当前多元化的发展时代,大学生的个性彰显活跃,要想真正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必须要对其实施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那么,究竟如何对大学生实施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呢?下面,笔者总结其中的几点论述如下。
1 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不开辅导员的情真意切、情理结合。假如辅导员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不能有效做到情理结合,那么即使辅导员说的再对也很难打动大学生的内心,触动他们的心灵。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对大学生进行空洞的说教,更不能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更需要做的就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以理服人”以及“以情感人是我们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常用的两种方法。笔者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发现:部分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往往只喜欢讲一些大道理,却把“以情感人”的教育理念抛之脑后;还有一部分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做到了“以情感人”,但是却没有有效做到“以理服人”。上述两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可以说都是不正确的。“情”与“理”的辩证关系是我们辅导员必须要搞清楚的,“情”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而“理”则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向导。寓情于理才能真正有效的实施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 尊重个性,因材施教
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从古至今都被教育界所普遍推崇。早在古代,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就采取了因材施教的方法,他根据学生的资质以及个性发展,对其分别进行“六艺”教学,培养出各具特色的人才。例如,御马术超群的冉有,武艺高强的子路以及文才出众的颜回等。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遵循因材施教、尊重个性的原则,要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每一位大学生,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然后因材施教。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笔者充分的感受到:每一位大学生的生活经历、智力水平以及他们的性格特征都各不相同。所以,辅导员在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必须要根据他们的性格、气质等实施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例如,对于那些调皮捣蛋的大学生,辅导员应该采取刚柔并济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于那些内心比较自卑的学生,辅导员应该采取鼓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于那些性格孤僻的大学生,辅导员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等。于此同时,我们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应该充分的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尽量遵循“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原则对其进行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此以来,才能真正有效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为他们个性才能的施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3 德育为先,心育为主
十报告中明确提出:应该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基本任务。笔者认为,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亦应该以德育为先,心育为主。马加爵以及药家鑫的杀人案至今还令人记忆犹新。当我们重新对马加爵和药家鑫两位大学生进行审视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发现:他们二人的性格都比较内向,甚至可以说非常腼腆。那么,究竟是何种原因致使他们杀人的呢?对此我们不做深入分析。但是笔者可以说当时确实很少有人能够真正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的性格孤僻,缺乏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交往,更缺乏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对于这部分大学生来说,我们辅导员必须要对其多些人性化以及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与他们进行心灵沟通。
基于此种情况,我们辅导员应该多学习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时帮助他们解开心灵的困惑,帮助他们打开心扉之门。于此同时,笔者认为我们辅导员还应该建立大学生的品行档案材料,通过品行档案材料的建立来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对于存在思想问题的大学生我们辅导员必须要对其进行更多的关爱。例如,我国高校著名辅导员初世红老师,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就积极推行“以尊重学生为前提”的德育模式。她还建立了“暖暖语吧”的谈心平台与大学生实施零距离的沟通和交流,进而全面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在此基础之上,她运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帮助大学生答疑解惑,这无疑等于给大学生的心灵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洗涤,帮助大学生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
4 结语
总而言之,辅导员在对大学生实施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必须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德育为先,心育为主。相信只要有效做到上述三点,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会得到质的提升,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会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贺曲.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如何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1).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开私人讲学之风,是民办教育家的始祖,在历史上有“平民教育家”之称。孔子的影响已不限于中国,孔子学院遍及全球各地。孔子的教育思想作为孔子博大精深的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仍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孔子的教育指导思想――“有教无类”
孔子认为,不论贵贱、贫富、贤愚,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自行来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不管什么人,只要交了学费我没有不教的。他开私人讲学之风,实施他的主张。他授徒讲学,弟子三千,极一时之盛。孔子的“有教无类”是从他的核心思想“仁”出发的。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出身平民,他同情奴隶,提出“仁者爱人”,就是要为奴隶争取做人的权利,当然也包括受教育的权利。
二、孔子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首先,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包括三层意思:一是针对学生学业程度的高低,进行不同的指导。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这就是说,对于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二是顺应学生的爱好而发展其特殊才能。孔子承认人的特殊爱好和才能的存在,坚持共同的教育目的――成为“君子儒”,并采用共同的科目:诗、书、礼、乐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因材施教,培养个人的特殊才能;三是依据学生不同的个性,进行对症下药的教育和引导。孔子经常对弟子进行观察、研究,了解他们的个性、特长、优缺点,即使同样的问题也会针对不同的对象作出不同的回答。
其次,启发式教学。孔子育人强调启发诱导,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他认为,教师指导学生,应当以学习积极性为基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认真思考,若想不通,心中愤懑,就再去启发他;当学生经过思考有所领会,但无法表达出来时,再去开导他。这样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孔子的教育内容――德育第一,全面发展
为了实现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孔子为学生规定了非常广泛的教育内容。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要求学生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依凭,活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中。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在教育内容中坚持的两点:其一,孔子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道德培养放在第一位,力求把学生塑造成为品格高尚的正人君子、志士仁人,以担当治国重任;其二,孔子想把学生培养成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人才。
孔子重视德育,一是希望他的学生能成为品德高尚、有益于人民的人;一是希望他的学生将来为政,实现他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孔子把道德教化置于教育的首位,对受教育者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此作为实现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目的的保证,由此形成孔子乃至整个儒家教育的根本特点。
德育居教育的首位,是教育的主要内容,但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孔子安排的教育内容是文武兼备,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是对孔子安排的教育内容的概括。
四、孔子的育思想对现代外语教学的启示
孔子坚持因材施教,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教法。他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都了如指掌。孔子不仅能做到因人施教,而且能因时间、地点、环境的不同而施教。除此以外,孔子还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维过程的不同而施教。
外语教学方法不断地进行改革,任务教学法、交际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每种教学方法都在努力创设一种使学生乐学的教学氛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的也是为适应时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教学目标由学生掌握英语基础知识转变为用英语交流信息的能力,这种因时间、地点、环境的不同而施教也正是孔子教育理念的体现。
在外语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上课聚精会神,踊跃发言,而有的学生则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怎样改变这样的局面,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因材施教原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教师首先要了解每位学生的特点,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体验参与的乐趣。
乐学不仅体现在课堂上,更体现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语言的学习包括“学得”和“习得”,对学习效果起最终决定作用的是学习者本人,即学习者的学习动因。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唤醒其学习热情,激发其学习动机,培养其学习策略,创造易激起其反应的学习氛围,使每位学生都能真正喜欢上外语,将外语学习作为一种乐趣。
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叩其两端、举一反三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千古流传。将孔子教学方法应用于外语教学,有利于学生将母语对外语教学的消极影响转化为积极推动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中外文化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在外语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另外,对传统教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也十分重要。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传统作为一种精神生活的习性和民族文化的符号系统,会在社会生活中长期存在。通过对其内在价值的现代转化,使其成为构建民族新文化的资源,实现现代文化的本土化。
参考文献:
[1]魏荣洪.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6.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1-0177-02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又要根据每名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把集体教学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使每名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传统的观点在实施因材施教过程中大多只关注学生的特点,而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原则要从“学生、教师、教材、培养目标”四个方面考虑,才能真正达到因材施教的教育目的。
一、根据学生之材而教
“因材”和“施教”是密切联系的,“因材”是“施教”的前提,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把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生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选择空间,让学生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有选择性的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一般情况和个体特点,这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基础。正如同志的一句名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同样,不了解学生的特点,就没有进行因材施教的权力。要找到施教的好办法,就必须有“识才”的好眼力,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要面向全体,兼顾两头,电视剧士兵突击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叫做“不抛弃、不放弃”。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放弃任何一名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全体学生的普遍提高上,并着力解决“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矛盾。要抓课内带课外,课内、课外有效结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要有扎实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这就要依赖于经常的、系统的课堂教学,而课外锻炼是课内教学的有效延伸,对课内教学起着促进作用,进一步强化课内所学内容。要抓长处、补不足,扬长避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无论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有自身的优点和不足,要全面分析每个学生的长处和不足,帮助他们克服缺点,发挥长处。
二、根据老师之材而教
体育教学中,每名老师都有自己得心应手的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有的老师大江东去,具雄浑之美,有的老师小桥流水,具婉约之美;有的老师热情奔放,让人热血沸腾;有的老师智慧幽默,让人捧腹大笑;有的老师长于理性,稳扎稳打;有的老师长于感性,真挚动人;有的老师天马行空,时有奇思妙想,有的老师针脚绵密,逻辑特别强大……
搏击训练中有一经典语句“不怕你千招会,就怕你一招绝”,强调的是一招制敌。任何老师都有自己的“拿手戏”。“拿手戏”就是老师的特长、特色。我们要求学生发展个性,那么老师首先要有自身的个性,要善于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此,老师要因自己的材而教,要把自己的材发挥得淋漓尽致,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才智,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教学效果。
三、根据教材特点而教
现实的教学过程中,不同类型的课程、运动项目有着不同的特点,其讲授方式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即使是同一门课程,在学校各类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同样存在着不同的讲授方式,必须根据课程的自身特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
就体育课程而言,理论教学是指导学生进行实践的基础,也是学生应具有的文化素养。在理论课教学中,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系统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教材的自身特点和学生理论基础,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增强对课程的认同感。既要理论联系实际,又要做到“够用”,重点突出、深入浅出。课程教学的主体部分——实践课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在室外进行的体力实践。属于新授课的,要注意激发学生对新学内容的兴趣和积极性,并注意揭示新学内容与以前学习过内容的内在联系;要使学生对新学内容有正确、完整的概念,正确地运用讲解、示范及练习过程中的各种教法措施;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科学安排教学步骤,要注意帮助学生掌握动作的基本环节,抓住关键,着重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错误,要有适宜的练习次数和生理负荷。属于复习课的,应根据学生已经掌握动作的实际情况对复习教材提出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在统一指导的基础上,要加强区别对待,对于掌握较好的学生适当提高要求,对掌握较差的学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进动作。属于综合课的,要合理地搭配新授与复习的内容和教学顺序,合理地安排练习次数与生理负荷;属于考核课的要向学生讲明考核目的,端正学生对考核的态度,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同时加强安全管理和保护措施。要明确宣布和严格执行考核的要求、标准,坚决杜绝作弊现象,在正式考核前,适当安排复习,改进动作技术。
四、根据社会需求之材而教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体育的基础,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的战略重点。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的发展,对体育教学的要求集中体现在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质量要求上。党的十报告中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体育教学要根据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全面贯彻我国的教育方针与德育、智育、美育密切集合。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集体、服从管理、勇敢顽强的精神品质和道德行为。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全面的观察能力、良好的记忆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使学生头脑更清醒,精力更充沛,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身体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形体美、动作美、姿态美、仪表美、心灵美,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青少年的健康,体育教学对学生的终生体育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必须依照社会需求之材来培养学生,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只有学生身体先“成材”,才能成“成才”,以更好地适应走向社会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才能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抓住每个教育契机,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全方位、多视角地考虑加强方法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教学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为他们将来能经得起挑战、能担负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任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