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基本规律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9 16:56:2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德育的基本规律,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德育的基本规律

篇1

Abstract: The universities which take up 4-year technical education is growing up during the time of entering 21st century. It is a new project for theoretical research as well as a new area for practical exploration. The most urgent problem is how to develop 4-year techn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tries to discuss developmental background, educational objectives, educational model and curricula of 4-year technical education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with the expectation to master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4-year technical education and put forward some instructive suggestion on Chinese educational practice.

Key words: 4-year technical education, developmental background, educational objectives, educational model, curricula

上世纪60、7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始陆续发展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德国建立的高等专科学校和科学技术大学、我国台湾地区建立的科技大学(由技术学院升格而来)、英国建立的科技大学(由多科技术学院升格而来)等所从事的都是此类教育。当时虽没有技术本科的说法,但上述这些院校所实施的教育与本文所界定的技术本科教育却是一致的。考虑到行文的方便,本文姑且将其称为技术本科院校或教育。

到目前为止,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技术本科教育已培养出大量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其发展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分析总结此类教育发展的共同特征和基本规律,有利于为我国技术本科教育的本土化探索积累相关的素材,提供有益的启示。从技术本科教育的办学来看,发展背景、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课程是其中的关键问题,了解这些就可以大致勾勒出技术本科教育的特点。

一、发展背景的比较研究

1.经济和科技发展,人才结构变动。20世纪60- 70年代是全球经济经历恢复调整后重新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产业发展趋势发生变化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动。以往,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需要的人才大致只有三种: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和发现;工程师——对科学家的发现进行设计和应用;技术工人——进行实际的工艺操作。而随着技术应用阶段的开发和工艺创新的任务越来越重,于是工程师分化为工程师和技师,工程师专门负责设计工作,而技师进行技术开发和工艺创新工作。由于工程师、技师和技术工人的工作职责不同,因此培养目标也有相应的区别。一般而言,工程师由大学来培养,技术工人由中等专业教育来培养。那么技师如何培养?当时许多国家,包括英国、德国等纷纷探索过这一问题,最后都试图举办技术类高等教育来培养这类人才。

2.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思潮涌动。20世纪70年代是技术本科教育纷纷兴起的年代,同样也是终身教育理念和学习化社会思潮不断推广的年代。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交了一份题为《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其中提出了“向学习化社会前进”的预见和呼吁。”此后,这一理念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社会发展的共同愿景。为了建构学习化社会,为全体公民提供终身教育,各国和地区都开始反思和改革自己的教育体系,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增加终身受教育的机会,提供开放式而非终结式的教育。与此同时,技术与职业教育不能是封闭的、终结式的,而应当是开放的、终身性的,能够与其他类型教育相互衔接的观点为社会所接受。这些都为技术本科教育的建立提供了依据,从实质上推动了技术本科教育的发展。

3.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美国社会学家马丁·特罗不仅提出了大众化理论,而且暗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各国和地区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欧洲,德国和英国积极出台政策,以便增加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但又出于对传统精英教育“越来越多,而变得越来越差或将越来越差”的担心,又建立了一套高等技术教育体系,这就是德国高等专科学校和英国多科技术学院的由来。在亚洲,我国台湾地区受日本影响成立了技术学院,以后又将之升格为科技大学。可以说,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在很大程度上直接促成了技术本科的建立与发展。而目前我国技术本科的发展阶段正是高等教育从整体上向大众化阶段过渡的时期。另外,技术本科规模在我国高教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2002年为15%,2003年为17%,2004年为 19%,2005年达到21%。

4.由技术专科升格而成。德国、日本、英国和我国台湾地区陆续发展的本地技术本科教育并不是从一般高等教育分化出来的,也不是重新建立起来的,无一例外都从原来的技术专科教育升格而来。这可以说是技术本科教育创立起来的共同规律。当时,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共同做法是:采取双轨制来发展技术本科教育。这与目前我国技术本科试点的实践所选择的发展路线相当一致。因为,我国在发展技术本科教育的过程中,也将优秀、成熟的技术专科转为技术本科,且形成双轨制下的高教体系。

二、培养目标的比较研究

1.从人才规格来看。不难发现,德国高等专科学校和科技大学是以培养企业和社会组织实际需要的技术应用型高级桥梁式职业人才为目标、我国台湾地区科技大学的技术本科教育以培养工业技术师为目标、英国的科技大学以培养技术工程师为目标,这说明,技术本科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在人才结构中属于中介性或桥梁性人才,可以在特许工程师和工程技术员之间或工程技术师与技术员之间起到沟通作用。因此,这类人才既需要相应的理论,又需要娴熟的实践技能。

2.从教育层次和类型来看。世界各国或地区技术本科教育都定位在四年制的本科教育层次,其中,虽然德国颁发硕士学位,但实质上由于学位制度的不同(德国是二级学位制),它等同于其他国家的本科。但在教育类型上,又有各自不同的定位:德国把高等专科学校和科技大学的教育定位于工程教育,认为他们所培养的是工程师、经济师及相应层次的职业人才;我国台湾地区由于高等教育是彻底的双轨制,因此把科技大学的本科教育定位为技术教育,认为他们培养的是科技、工程及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英国则比较含糊,没有明确提出技术本科是技术教育还是工程教育,而是把工程与技术合在一起,这也许和英国1992年取消高等教育的“双重制”是有关的,因为取消了“双重制”之后,科技大学也积极向传统大学靠拢,有时甚至运用它们的标准作为升格后大学改革的方向。

3.从人才培养的内涵来看。世界各国或地区除了对培养目标进行概括性的陈述之外,还对所要培养的人才进行较为细致的能力规定。从这些能力规定中,我们可以分析出不同的国家对此类人才的内涵定义:德国高等专科学校更强调培养立即能够上岗的人才,它所培养的能力非常具体、实用,强调应用能力和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我国台湾地区科技大学培养的人才更多偏重于理论功底和继续学习能力;英国的科技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介于前面两者中间,既强调岗位能力,又突出继续学习能力。

三、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1.就与市场结合的深度而言,从紧密到松散,依次为德国、英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德国高等专科学校与市场和企业是全程结合的,包括市场需求分析、专业设置、规模确定、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评价等环节,因此其毕业生受到市场的广泛好评,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而英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技术本科院校的自主决定权更多一些,自然在就业过程中不如德

国毕业生那么抢手。

2.就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而言,三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德国采取工学结合的方式,第三和第五学期为实习期,在理论教学中融人了较多的习题训练,在实践教学中融人了理论深化的内容,可以说理论和实践是高度整合,已经很难区分纯粹的理论板块和实践板块了。而英国则不同,虽然也采取工学结合的方式,但轮换的周期很长,学程内只有一次实习,长达一年左右,当然英国也非常注重理论教学之后的实验和讨论,虽然没有德国结合得那么紧密,但总体上结合得较好。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我国台湾地区拥有别具特色的“建教合作”,方式也多种多样,但由于实习时间较短,且理论课中基本没有实践内容,可以说,这一地区的技术本科更偏重于理论,而不是实践。

3.就全面发展与就业能力的权重而言,三者出于各自不同的培养目标,有不同的选择。就德国而言,培养的重要是毕业就能上岗的岗位能力,因此就业能力培养占主要地位。而我国台湾地区正好相反,更加注重学员的继续发展能力和就业后的发展后劲,因此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等全面素质。英国则介于两者之间,一方面强调学生能毕业就上岗,另一方面也关注学生就业后的可迁移能力,即关键能力的培养,努力做到两方面兼顾。

四、学院课程的比较研究

1.从课程结构来看。德国、英国和我国台湾地区虽然在表述上有所区别,但大致都是三段式的课程结构,分为基础理论学习阶段、专业理论学习阶段和专业学习阶段。可见,这一课程结构的模式是技术本科教育的主流模式。但课程各阶段的比重和内容有所不同,德国和英国第一阶段的比重较小,且该阶段课程与专业相关,而后两阶段是重点,而中国台湾在第一阶段开设了较多的课程,约20-30学分,但与专业无关。

2.从理论教学来看。在基础理论学习阶段,德国和英国都已经开始体现专业特色,而我国台湾地区在这一阶段上公共课,更强调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人文素养。在专业理论学习阶段,德国和英国除了课堂讲授以外,还融入了实践的内容,如习题和实验,且所学内容以工作所需展开,而我国台湾地区则以传统的讲授为主体,内容以学科课程为逻辑展开。从效果来看,德国和英国的理论教学更具有实用性。

3.从实践教学来看。德国、英国和我国台湾地区采用的大多是实习,但方式不同。德国采用“双元制”的方式,以企业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实习,签订严格的合同,有严格标准的考核,且要轮换不同的岗位,且实习的功能较多。在英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其实习主要由企业安排,英国的时间较长,但实习要求不如德国那么严格,基本不轮换岗位,不作为员工使用,实习功能单一。从结果来看,德国学生经过实习所获得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及对企业的认识都超过英国和台湾的学生。

4.从教学方法来看。德国和英国运用了除讲授法之外更多的方法,例如,英国采用讨论、指导、实验、独立学习等,且讲授的比例很小,只有24%。在我国台湾地区则完全不同,教学中是讲授法一统天下,当然也有其他方法,但比例极小。从教学论的角度来看,不同的方法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内容,强化对知识和技能的多方面理解。

五、总结与启示

1.从目前来看,我国大陆发展技术本科教育是必然的,但要适度。从技术本科教育发展背景的比较研究发现,目前我国某些发达地区已经具备了这些条件,如上海地区,无论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还是教育内部的发展都已经和世界发达国家当时发展技术本科时的状态持平甚至超越。因此,社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应运而生,举办技术本科教育是必然的选择。但是,此类人才的需求量是有限的,因此技术本科的数量也应当与此对应,从实践上来说,发展一些优秀的、成熟的技术本科是可行的,但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需要严格控制。另外,从总体上来说,由于我国大陆区域差异很大,因而办不办技术本科和办多少技术本科要依据各地社会条件的成熟程度来判断。

2.技术本科的培养目标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世界各国或地区对技术本科人才虽然有归为技术教育或工程教育的争议,但较为统一的认识是培养中间性和桥梁性的职业人才。但从我国大陆技术本科试办的情况来看,各校培养目标各不相同,有些定位为高技能人才,有些定位为“面向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服务业等第一线岗位,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等技术型人才”。这些定位都没有突出桥梁性人才,也没有弄清楚到底是技术型人才还是技能型人才,或是工程型人才。另外,对于人才内涵的具体描述,各国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有很细致清楚的描述。就中国目前高职的培养目标来看,还属于比较模糊的状态,需要进一步细化。

3.培养模式上需要注重与市场的互动结合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从目前我国大陆的技术本科来看,更倾向于我国台湾地区的培养模式,积极倡导“以就业为导向”。但事实上,我国大陆技术本科院校与市场、企业的联系比较松散,而且联系主要放在招生和就业阶段。德国企业与院校的联系比较密切,参与院校学生培养的全程,包括专业设置、规模确定、能力分析、课程设计、教学、实习等等,这很值得我们学习。此外,对于毕业生能力的提高是我国大陆技术本科教育最急待解决的难题,一方面,我们不像德国那样重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不惜花费众多时间和精力来培养上岗能力,技术本科的毕业生在技能上可以说和技术专科的学生差不多,甚至不如他们。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像英国和我国台湾地区那样,在学生全面发展中注重关键能力、继续学习能力、民族精神和人文素养,我们所关注的全面发展是政治素养,而政治素养单方面的提高不能代表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这两方面所形成的综合能力,我们是有所欠缺的,需要进一步加强。

篇2

外语电化教学本身包含着语言教学和媒体应用两大部分。因此,它首先涉及到电教手段与语言教学的相互关系问题。我们知道人们的认识和思维过程是一个从直观到抽象,然后再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外语电化教学完全符合这一认识规律。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和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等原理,通过电教媒体来沟通和控制教学信息,以创造最佳教学效果。也就是说,电教手段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把抽象的材料形象化,利用声、色、形、景来强化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并建立起信息联系,从而诱发大脑迅速反应,加速记忆过程,提高记忆效率,达到缩短教学时间,增大教学信息容量的目的。这个过程,就是在有关教学法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教学媒体自身的功能和特点,把设备的功能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的过程。因此它展示了电教媒体与外语教学之间业已存在的内在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不断的磨合中得以巩固和完善,并为外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注入新的活力这一基本规律。

其次是外语电教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外语电化教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它是科技成果在教学领域的实际应用。正如人类进化的历史进程是以工具的革新为主要特征一样,外语电化教学的每一步发展同样离不开教学媒体的更新。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往往是创造和推动一种新的教学形态的直接动力。以听说教学法为例,行为主义教学流派根据“刺激-反应”理论提出的这一教学法则,要求学生通过大量机械性的句型操练来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应运而生的语言实验室成为从事这一活动的最佳“工具”。由此可见,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从根本上增强了电化教学的力度,推动它向更深层次发展。另一个方面同样不可忽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周期不断缩短,促使外语电化教学手段与技术的发展节奏日益加快。从教学媒体的沿革及其进展速度可以看出,从幻灯、唱片、电影、广播、录音、语言实验室、电视、录像、卫星传播、计算机一直到目前的信息高速公路和多媒体技术,在不足一个世纪的演变中,这些媒体已经从原始的单一信息形态发展到集声、光、电于一体的全息形态,变革的周期在不断加快,新老交替的时间由初期的几十年逐渐缩小到十几年,甚至更短,形成一种日新月异的快节奏趋势。这种趋势给外语电化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认识和掌握外语电教与科技发展之间的这种规律能推动我们所面临的工作。

第三是外语电教与人才素质的关系。电化教学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人-机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与机之间需要相互适应,然而人是处在主导地位的。因此首先要在人这个因素上下功夫。要发挥好人的作用,首先要根据总体工作规划和要求,设定相应的岗位,明确每个岗位的任务和职责,根据不同岗位的各自特点选择相应的工作成员。在人员的物色和调配中,充分考虑其专业特长,学历层次和新老梯次,从整体上把握好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人员配备。同时,在工作实践中,注意选拨和培养知识面广并突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让他们在管好用好现有媒体的同时,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接触新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努力成为新手段新技术的探索者和开拓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新的手段和技术不仅能为我们创造更好的教学条件,而且也为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他们在适应新的工作手段中锻练自己,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为他们所从事的科研革新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因此,人员素质与设备技术之间存在的这种互为转化的辨证关系是直接影响到电教事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之一。发挥人与机这两个参数的最大效率是我们电教工作者永恒的目标。

从上述关系中得出的几条基本规律为外语电化教学勾画了粗略的轮廓。从总体上看,目前外语电教正朝着教学、科研与服务三位一体的综合型模式发展。然而,事实上每个单位的规模层次和工作任务是不尽相同的,因而在基本模式相近的同时,各显自身特色。比如有的突出声像资料的收集、积累与播放,为外语教学开辟第二课堂提供丰富的资料,营造出良好的语言环境和视觉氛围;有的集中精力搞教学片摄制,拥有一支精悍的编导队伍,为教材的立体化而努力;有的则大力加强语言实验室和视听教室的建设,为语音练习、口语实践以及视听资料的消化吸收创造条件;还有的充分利用设备和技术优势,在保障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创收活动,改善教学环境和条件,以弥补原有教学经费的不足,摆脱经济困境所带来的种种束缚。目前电化教学模式的多样化特点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显示了它的功能和作用,为它今后的标准化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矗。

那么,从理论上说标准化模式应该具备那些条件和功能呢?我们不妨在这里作些探讨。

1、从工作性质上看,它要有:1)声像资料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卫星地面接收、无线电广播、资料采购(录音、录像、电影、光盘、磁盘等)与贮存管理,声像软件制作等。2)传播系统。它包括闭路电视播放,声像阅览中心,计算机网络等。3)语言实验室群。包括各种档次的听力室、视听室、综合型高级语言实验室和多媒体实验室等。4)教学与理论研究。包括外语教学(口语、听力、视听说课等)、电教基础课教学、电教理论研讨、教材与教法研究、课程教学设计等。5)设备技术保障与科研革新。包括所有硬件设备的保养、维护修理、改造与革新,以及技术开发应用、设备的研制与试验等。

2、从组织机构上看,它应该分为:1)教学研究室,侧重电教理论和应用研究,制定规划和计划,指导电化教学的开展和提高。同时为学生和教师讲授电教基础知识。2)技术保障室,负责电教设备的技术保障与维修管理,科研革新以及产品信息交流。3)声像资料室,负责资料收集与管理为教学服务。4)软件制作室,负责教学节目的摄、录、编,以及美术设计、动画创作与特技制作、声像资料加工复制等。5)有线电视台(站),负责闭路电视系统的设计、安装、维护和日常教学节目播放与信息传递。

篇3

1、质坚性的玉料。这类性质的玉料,主要有翡翠、白玉、青玉、黄玉,黑玉、碧玉等。它们的硬度一般在摩氏七度左右,雕琢起来比较费工。由于这些玉料的质坚性艮,可以雕琢到非常精细灵巧的程度而又不致折损,此种玉石料均属高档料。施艺要求精细,但每种玉石料质地的优劣差别也较大,因此施艺的粗细、繁简也就不同。一般的做法是:质劣者,不施细工,只要大型有“相”;质中者,可施细工;质优者,必施精工。

翡翠料中最为稀有珍贵的是翠中之“高绿”,“高绿之翠”更为难得。正因为翠绿稀有而高贵,一般都采取少去料,多施艺的原则,这样琢制的作品不但能充分显示翠玉之美,而且又能看出精致图案花纹的琢技。

2、质坚性脆的玉料。如玛瑙、芙蓉石、水晶等,其硬度比翡翠、白玉等较软,但性质较脆。因此,在设计产品时应在技巧玲珑处多注意连接,以相互支撑,尤其是芙蓉石料不仅质脆,而且多有裂纹,不宜雕琢得过于纤巧,同时因料值不高也不宜加工过大。玛瑙料虽属中档料,但其中质地纯润,色彩艳丽者,则可施以精工,其艺术效果也极妙。

3、质松性软的玉石料。如孔雀石、软水绿晶、软水紫晶、软松石等,一般也不适宜琢制得过于纤细,即使能雕琢出来,恐怕也难过抛光工艺这一关,所以这类玉石料作品在处理上多采用较深厚些的手法,如果某些作品有的地方需要纤巧细长,也多采用浮雕处理手法。

4、玉质不坚而玉值高贵的玉石料。如珊瑚料,虽硬度不算高,但质地润美,富有韧性,料值也很高贵,所以在珊瑚料上施艺是精心设计,精心雕琢,所制作品一般都很精细纤巧。

总之,玉器的“按质施艺”是千变万化的。要根据具体玉石料质地的粗细、软硬和色泽的好坏,以及价值的贵贱等因素综合起来考虑,恰当地施艺,做到物尽其用。

二、量形取材

按照玉料形体选取题材,这是玉器创作设计的重要特点之一。玉石料的形体有大有小,形态各异,有天然形态,也有是经过人为的去络、去脏,将大料“开料”加工成料形,如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切面的形体。玉料是非可塑性材料,是创作设计的先决条件,作者只能在已定料形上构思设计。

量形取材的优劣,取决于作者的知识面、经验和思路。在量形取材的过程中,要尽量利用原材料体积的外轮廓及其高点,特别是对于贵重的玉石料(如珊瑚、松石、翡翠、青金、白玉等优质料)更应如此。在雕琢作品时,尽管需要去掉一些料,但应做到在重量上减少而外形上并无感觉缩小,如果在造型构图上处理得好,还会感觉比原料要大些,如带链的产品都是属于这一类。

“量料取材”绝不能搞成“品如料貌”。所谓“品如料貌”,就是指完成的作品形状与原材料形状一样,还保留着玉料的原始面貌。

三、玉色运用

玉料种类繁多,每种玉料的颜色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种玉料,有的也夹杂着多种色彩,可称得上斑驳陆离、五光十色、光彩夺目。

在琢玉过程中,对于各种不同颜色玉料的运用非常重要,这也是玉雕创作设计中主要特点之一。

1、单色玉料设计

单色玉料是指整块玉料呈单一颜色而言。运用单色玉料首先要按玉料色调的气氛、气质以及由色调所产生的情绪来选择适合表现的题材内容。例如,用洁净清雅的白玉雕琢观音佛像要比做哼哈二将及二郎神之类更为适宜,这样色调既符合于内容,又符合于欣赏者的心理习惯。

2、多色玉料设计

多色玉料是指在一块玉料中含有两种以上的颜色。

对玉料天然色彩的巧妙运用称为“俏色”,其步骤如下:

第一步:审料。在一块有多色玉料上进行设计时,首先要对玉料进行周密、谨慎的查看,搞清楚玉料的主要色调和几种颜色;色与色之间的界限是清还是混;色块的形体及在玉料上的部位是浮在板面还是内含于深层。

第二步:审料后,如果颜色的部位形体未能搞清,则需先“剥料”,剥料是将玉料的粗皮、脏、络、杂石去掉,看清颜色的形状和部位。剥料的过程实际上是审料的继续和深入,同时也是对多种颜色玉料进行取舍及构思的过程。

第三步:经过“审料”、“剥料”,弄清多色玉料的全貌,经过反复推敲,逐渐形成若干个腹稿,然后再进行比较、选择,最后设计创作成题材内容新颖,利用俏色绝妙的艺术品。

俏色的运用手法是“顺色”取材,如绿的俏色一般表现草虫、蔬菜、瓜果等;红的俏色经常用来表现火及一些红色景物。

俏色玉料的运用要从整块玉料的色调和形体考虑,其中色调尤为重要。已故老艺人潘秉衡在一块质地细腻但有一个瑕点的白玉料上,设计雕琢了命名为《白蛇传》的作品。用白玉料表现白娘子,瑕点被雕琢成白娘子口中衔着的灵芝草。由于“显瑜”、“掩瑕”而成一件绝妙佳作。

对俏色玉料的运用还应注意以下四点:

(1)俏色要选择和抓住最能表现事物和对象特征的典型色彩。如用一块鲜绿色的俏色翡翠做黄瓜,使人感到鲜嫩味美。

(2)使用俏色要少而精,恰到好处。

(3)应尽量将俏色安排在作品的主要位置,才能使俏色发挥更大的作用。有时俏色分布在玉料的正反两面,可用“移料法”,使反面的俏色也出现在作品的正面。

(4)俏色的运用既要做到“顺色”,还要做到“形准”。如料形不符,则不要勉强。

四、注意影像

根据玉料透明、半透明的性质所产生的较强光泽而影响表现效果的这种局限,应在设计造型时特别注意造型的影像效果。“影像”是指玉雕作品造型的轮廓或剪影。强调造型的影像效果,在于玉雕透体、半透体质感对表现细部的不力,应抓住影像造型的表现能力,将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尽可能通过作品的影像效果凸显出来。

怎样才能掌握好玉雕作品的影像效果呢?有以下两点:1、要抓住最能反映物体特征的角度;2、要注意整个作品构图的影像,突出作品中主要对象。对于透明度较强的玉料要特别注意影像,而对不透明的玉料要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如松石、珊瑚等光泽度不太强的玉料,虽也应考虑大造型的艺术效果,但也要发挥其刻划细腻,表现清晰的这一特点。

五、灵活应变

由于玉料的千变万化。所以,玉雕设计一般不会从设计定稿到琢制完成一成不变、绝对一致。改变设计也是玉雕创作的一个特点。

对料形奇特,玉质优劣相连,纹理多变,色彩丰富而又相错的玉料,一般先有个总的构思,一边设计一边琢制,在深入推进中,如果出现新的变化。设计造型也随之而变。

在长期的琢制实践中,为避免少出或不出雕琢事故,艺人们创造了许多的琢制方法。例如:“先大型,后细部”;“先正面,后背面”,“先粗牢,后单细”;“先起链,后造型”等。同时,也创造了极为丰富的应变补救方法:如“去高补低”或“去肥补瘦”,如果处理得当,还会收到较好效果。

六、光泽处理

玉雕光泽处理的优劣,关系着作品艺术效果的好坏。抛光要求将玉雕表面抛出光泽,使作品达到平顺滋润、亮度强不走形,并将玉料天然的晶莹细润的质地,丰富美丽的纹理充分地显现出来。

细腻的图案花纹和形象刻划,经抛光后往往不易看清楚,作品中人物的面部表情也往往被明亮的光泽所掩盖。所以,必须根据作品的内容和需要进行抛光,使光泽的亮度有弱有强,在反光强弱的对比中,产生出奇妙的艺术效果。如明代琢玉家陆子冈的《别子》名作,就是采用“砂地光面”的表现手法。他将突起的浮雕图案和书法诗句抛亮,对凹下去的底子却只是稍加柔润。由于强弱光泽和对比变化,使图案更清晰,而且富有层次,使作品达到了奇妙的艺术效果。

七、按材选料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012

在实施语文新课程标准以后,绝大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然能够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但是,也有一些教师却对语文教学的一些基本规律感到迷茫或产生怀疑。如“多读多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训练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方法”“循循善诱是启发式教学的精髓”,这些都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本来是毋庸置疑的。在新课程背景下,有的教师却连声对其说“不”。这些语文教学规律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是否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实在有为之一辩的必要。如果是,而在教学中我们却有违这些规律,那么将给整个语文教学带来巨大的损失。笔者认为,无论语文课程再怎么改革,其基本的教学规律还是不变的。

一、多读多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

语文能力是个体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现代汉语来说,是指具有现代汉语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聆听能力、说话能力。从内涵上讲,语文能力是个体完成语文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从外延上划分,语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既包括语文学科的基本能力,即所谓的听、说、读、写能力,也包括以认知能力为主要内容的一般语文能力,如敏锐而细致的观察力、广泛而持久的注意力、深刻而灵活的思维力、准确而巩固的记忆力等。本文所谈的语文能力是指语文学科能力。

多读多写,不是无效、低效的读写;多读多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精华,也符合现代教学论中有关语文实践的观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阅读与习作就是主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大量”就是多,这里没有前提。可见,在新的语文课程中,仍然强调多读多写,只不过是《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是更多的语文实践。多读多写是指有效的、高效的读写实践,不同于呆读傻写,无效低效的读写。无效的读写不是多读多写的固有之义。多读多写所表达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语文的方法,被无数事实证明是正确的。读写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但不是唯一的成分;多读多写是培养读写能力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培养语文素养的唯一途径。培养语文素养的途径有很多,如观察、体验、调查、访问、搜集资料,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阅读方面,可以根据阅读对象分类。论述类文章,能力重点是概括提炼观点,发现观点与材料的逻辑联系,做出初步评价。实用类文章,能力重点是筛选处理文本信息,准确解读。文学作品,能力要点是整体把握作品,感悟艺术形象,理解文本价值,个性化地解读。古文,能力要点是借助注释辞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还要梳理词句知识,学会运用。此外,课外阅读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扩大阅读视野,从而丰富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

写作方面,各类文体的写作有不同的特点,也有不同的能力要求。论述类,要学会恰当地表达观点,用可靠的材料支撑观点,做到议论要素明晰,论据充足。记叙类,要做到记叙要素完整,人物事件具体实在,特别是要学会描写,能把人物事件描写得具体、形象、生动。实用类,则要学会根据文体特点要求完成写作。

二、训练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方法

学生语文能力的掌握和语言习惯的形成,不能只靠教师讲解、指点,还必须经过学生自身的练习,二者结合起来就是训练。语文能力训练必须落实在学生身上,学生语文能力的掌握,必须按照规格认真练习,来不得丝毫马虎。所以,学生必须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逐步提高语文能力。

篇5

例1豌豆的花色中紫色(A)对白色(a)为显性。一株杂合紫花豌豆连续自交繁殖三代,则子三代中开紫花的豌豆植株和开白花的豌豆植株的比例是()

A.3∶1B.15∶7

C.9∶7D.15∶9

【解析】Aa连续自交三代,子三代中开白花的豌豆植株占(12-124)=7/16,则开紫花和开白花的豌豆植株的比例是9∶7。

【答案】C

(二)核心突破

1.指导杂交育种

(1)优良性状为显性性状:连续自交,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然后收获性状不发生分离的植株上的种子,留种推广。

(2)优良性状为隐性性状:一旦出现该性状就能稳定遗传,便可留种推广。

(3)优良性状为杂合子:两个纯合的不同性状个体杂交后代就是杂合子,但每年都要育种。

2.杂合子Aa连续多代自交问题的分析

(1)杂合子Aa连续自交,第n代的比例情况如下表:

Fn杂合子纯合子显性纯

合子隐性纯

合子显性性

状个体隐性性

状个体所占

比例12n1-12n12-12n+112-12n+112+12n+112-12n+1(2)根据上表比例,纯合子和杂合子所占比例的坐标曲线图如下:

由该曲线得到的启示:在育种过程中,若要选育符合人们要求的显性个体,则可进行连续自交,直到性状不再发生分离为止,即可留种推广使用。

特别提醒:在实际育种工作中,往往采用逐代淘汰隐性个体的办法来加快育种进程。在逐代淘汰隐性个体的情况下,Fn中显性纯合子所占比例为2n-12n+1。

3.适用范围及条件

(1)适用范围:

①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细胞核遗传。

②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2)适用条件:

①子一代个体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

②雌雄配子结合的概率相同。

③子二代中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存活率相同。

④遗传因子间的显隐性关系为完全显性。

⑤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

考点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判断

(一)考点题现

例2大豆的白花和紫花是一对相对性状,下列四组杂交实验中,能判断出显隐性关系的是()

①紫花×紫花紫花②紫花×紫花301紫花+101白花③紫花×白花紫花④紫花×白花98紫花+102白花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③

【解析】②中亲本为相同性状,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且分离出的性状为隐性性状;③中亲本具有一对相对性状,后代只表现出一种性状且表现出来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答案】D

(二)核心突破

1.根据子代性状判断

(1)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只出现一种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2)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子代所出现的新性状为隐性性状。

2.根据子代性状分离比判断

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2性状分离比为3∶1分离比占34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3.设计实验,判断显隐性

考点三、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及方法

(一)考点题现

例3甘蓝型油菜的花色性状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花色的表现型与基因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表现型白花乳白花黄花金黄花基因型AA_ _ _ _Aa_ _ _ _aaB_ _ _

aa_ _D_aabbdd(1)白花(AABBDD)×黄花(aaBBDD),F1的基因型是,F1测交后代的花色表现型及其比例是。

(2)黄花(aaBBDD)×金黄花,F1自交,F2中黄花基因型有种,其中纯合个体占黄花的比例是。

(3)甘蓝型油菜的花色有观赏价值,欲同时获得具有四种花色表现型的子一代,可选择基因型为的个体自交,理论上子一代中比例最高的花色表现型是。

【解析】(1)AABBDD×aaBBDD的后代基因型为AaBBDD,其测交后代的基因型为1AaBbDd和1aaBbDd,对照表格可知其表现型及比例为乳白花∶黄花=1∶1。(2)黄花(aaBBDD)×金黄花(aabbdd),F1的基因型为aaBbDd,其自交后代有9种基因型,表现型分别是黄花(9aaB_D_、3aaB_dd、3aabbD_)和金黄花(1aabbdd),故F2中黄花基因型有8种,其中纯合个体占黄花的比例是3/15=1/5。(3)欲同时获得具有四种花色表现型的子一代,则亲代需同时含有A和a、B和b、D和d这三对等位基因,故可选择基因型为AaBbDd的个体自交,子代中白花的比例是1/4,乳白花的比例是1/2,黄花的比例是1/4×3/4×3/4+1/4×3/4×1/4+1/4×1/4×3/4=15/64,金黄花的比例是1/4×1/4×1/4=1/64,故理论上子一代中比例最高的花色表现型是乳白花。

【答案】(1)AaBBDD乳白花∶黄花=1∶1(2)81/5(3)AaBbDd乳白花

(二)核心突破

1.基本方法:分解组合法

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有几对基因就可分解为几个分离定律问题,如AaBb×Aabb可分解为以下两个分离定律:Aa×Aa,Bb×bb,然后按照数学上的乘法原理和加法原理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进行重组。

2.基本题型分类

(1)种类问题:

①配子类型的问题:

规律:某一基因型的个体所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2n种(n为等位基因对数)。

②配子间结合方式问题:

规律: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杂交,配子间结合方式的种类数等于各亲本产生配子种类数的乘积。

③已知亲本的基因型,求亲本杂交后所产生子代的基因型种类数与表现型种类数:

规律:两基因型已知的亲本杂交,子代的基因型(或表现型)种类数等于将各性状分别拆开后,各自按分离定律求出子代的基因型(或表现型)种类数的乘积。

(2)概率问题:

①已知亲本的基因型,求子代中某一基因型或表现型所占的概率:

规律:某一子代的基因型或表现型所占比例应按分离定律拆分,将各种性状及基因型所占比例分别求出后,再组合并乘积。

例基因型为AaBbCC与AabbCc的个体杂交,求子代中基因型为AabbCc和A_bbC_的个体的概率。

先拆分为Aa×Aa、Bb×bb、CC×Cc,分别求出Aa、bb、Cc的概率依次为12、12、12,则子代中基因型为AabbCc的概率应为12×12×12=18。同理可分别求出A_、bb、C_的概率依次为34、12、1,则子代中基因型为A_bbC_的概率应为34×12×1=38。

②已知双亲的基因型,求子代中纯合子或杂合子出现的概率:

规律:子代中纯合子的出现概率等于按分离定律拆分后,各对基因中出现纯合子的概率的乘积。子代中杂合子的概率=1-子代中纯合子的概率。

例亲本组合为AaBbCC×AabbCc,求子代中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概率。

子代中纯合子的概率为:

拆分Aa×Aa14AA+14aa

Bb×bb12bb

CC×Cc12CC则子代中纯合子的概率为14+14×12×12=18;子代中杂合子的概率为1-18=78。

③已知双亲类型,求子代中不同于亲本基因型或不同于亲本表现型的概率:

规律:不同于亲本的类型=1-亲本的类型。

例上例中亲本组合为AaBbCC×AabbCc,则不同于亲本的基因型概率=1-亲本的基因型概率=1-(AaBbCC+AabbCc)=1-24×12×12+24×12×12=1-28=68=34。

不同于亲本的表现型概率=1-亲本的表现型概率=1-(A_B_C_+A_bbC_)=1-34×12×1+34×12×1=1-68=28=14。

(3)比值问题――已知子代表现型的分离比推测亲本的基因型(逆推型):

正常规律举例:

①9∶3∶3∶1(3∶1)(3∶1)(Aa×Aa)×(Bb×Bb);

②1∶1∶1∶1(1∶1)(1∶1)(Aa×aa)×(Bb×bb);

③3∶3∶1∶1(3∶1)(1∶1)(Aa×Aa)×(Bb×bb)或(Aa×aa)×(Bb×Bb);

④3∶1(3∶1)×1(Aa×Aa)×(BB×BB)或(Aa×Aa)×(BB×Bb)或(Aa×Aa)×(BB×bb)或(Aa×Aa)×(bb×bb)等(只要其中一对符合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的F1自交类型,另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只产生一种表现型即可)。

考点四、9∶3∶3∶1的变形应用

(一)考点题现

例4灰兔和白兔杂交,F1全是灰兔,F1雌雄个体相互,F2中有灰兔、黑兔和白兔,比例为9∶3∶4,则()

A.家兔的毛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B.F2灰兔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1/16

C.F2中灰兔的基因型有4种,能产生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D.亲代白兔与F2中黑兔,后代出现白兔的概率是1/3

【解析】9∶3∶4的比例关系是9∶3∶3∶1的特殊类型,因此家兔的毛色应由两对等位基因(假设为A、a,B、b)控制,且灰色由双显性基因(A_B_)控制;根据F2中的分离比,可推知F1的基因型为AaBb,进一步推知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灰兔)×aabb(白兔);F2灰兔中能稳定遗传的只有AABB,占灰兔(A_B_)的1/9;F2中灰兔的基因型及其比例是AABB∶AaBB∶AABb∶AaBb=1∶2∶2∶4,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是AB∶Ab∶aB∶ab=4∶2∶2∶1;亲本白兔的基因型为aabb,若F2中黑兔的基因型为A_bb(此时aaB_决定白色性状),则aabb×A_bb(1/3aabb、2/3Aabb)2/3Aabb、1/3aabb,白兔的比例为1/3(若aaB_决定黑色性状,则结果相同)。

【答案】D

(二)核心突破

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特殊分离比〔以F1(AaBb)为例〕

异常

情况基因型说明自交后代

分离比测交后

代分离比“多因一效”(两对基因决定一对相对性状)9A_B_(性状甲)∶(3A_bb+3aaB_+1aabb)(性状乙)9∶71∶39A_B_(性状甲)∶(3A_bb+3aaB_)(性状乙)∶1aabb(性状丙)9∶6∶11∶2∶1与基因种类无关,只与个体含有的显性基因的个数有关,且呈现累加效应1∶4∶6∶4∶11∶2∶1只要具有显性基因其表现型就一致,其余基因型为另一种表现型15∶13∶1显性上位效应(9A_B_+3aaB_)(性状甲)∶3A_bb(性状乙)∶1aabb(性状丙)或(9A_B_+3A_bb)(性状甲)∶3aaB_(性状乙)∶1aabb(性状丙)12∶3∶12∶1∶1隐性上位效应9A_B_(性状甲)∶(3aaB_+1aabb)(性状乙)∶3A_bb(性状丙)或9A_B_(性状甲)∶(3A_bb+1aabb)(性状乙)∶3aaB_(性状丙)9∶4∶31∶2∶1A基因不控制性状,但对另一对基因起抑制作用(9A_B_+3A_bb+1aabb)(性状甲)∶3aaB_(性状乙)或(9A_B_+3aaB_+1aabb)(性状甲)∶3A_bb(性状乙)13∶33∶12.特殊分离比的解题技巧

(1)看后代的可能组合,若可能组合是16种,不管以什么样的比例呈现,都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写出正常比值9∶3∶3∶1;

(3)对照题中所给信息,进行归类。例如,若其比值为9∶7,则为9∶(3∶3∶1),即7是后3种合并的结果;若其比值为9∶6∶1,则为9∶(3∶3)∶1;若其比值为15∶1,则为(9∶3∶3)∶1;等等。

考点五、遗传病的判定及遗传系谱图的分析和风险率计算

(一)考点题现

例5遗传工作者在进行遗传病调查时发现了一个有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其遗传系谱图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所有概率均用分数表示):

(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

(2)乙病的遗传方式不可能是。

(3)如果Ⅱ4、Ⅱ6不携带致病基因,按照甲、乙两种遗传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请计算:

①双胞胎(Ⅳ1与Ⅳ2)同时患有甲种遗传病的概率是。

②双胞胎中男孩(Ⅳ1)同时患有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女孩(Ⅳ2)同时患有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

【解析】本题以遗传系谱图为载体,考查人类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断和概率计算。

(1)甲病具有“无中生有”的特点,且女患者的父亲不患病,故其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2)乙病具有男患者的母亲、女儿不患病的特点,因此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3)①假设控制甲病的基因为a,则Ⅱ8有病,Ⅰ3、Ⅰ4的基因型均为Aa,则Ⅱ5的基因型概率为23Aa或13AA;Ⅱ6不携带致病基因,故其基因型为AA,因此Ⅲ2的基因型是AA的概率为23×12=13,是Aa的概率为23,同理Ⅲ1的基因型概率为23Aa或13AA,因此其子代患甲病的概率为13×13×14=136,故双胞胎同时患甲病的概率为136×136=11296。②因乙病具有代代相传且患者均为男性的特点,因此其最可能的遗传方式为伴Y遗传,又因Ⅲ2患病,则双胞胎男孩患病,故Ⅳ1同时患有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概率为136×1=136;双胞胎女孩一定不会患乙病,故Ⅳ2同时患有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概率为0。

【答案】(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3)①11296②1360

(二)核心突破

1.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主要特点

类型特点实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①一般隔病;②男性、女性患者相等白化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①代病;②男性、女性患者相等多指症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①一般隔病;②男性患者多于女性红绿色盲、血友病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①代病;②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伴Y染色体遗传病①代病;②患者全部为男性外耳道多毛症2.遗传方式的判定顺序

首先确定是否为伴Y染色体遗传(患者是否全为男性)其次确定是否为母系遗传(母病,子女全病;母正常,子女全正常)再次确定性状的显隐性最后确定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X染色体遗传。

3.在已确定是隐性遗传的系谱图中

(1)若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患病,则最可能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2)若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中有正常的,则一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4.在已确定是显性遗传的系谱图中

(1)若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患病,则最可能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2)若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中有正常的,则一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5.若系谱图中无上述特征,则只能从可能性大小推测

(1)若该病在代与代之间呈连续性,则该病很可能是显性遗传病。

(2)若患者无性别差异,男女患病率相当,则该病可能是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3)若患者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女患者概率相差很大,患者在系谱图中隔代遗传,则该病极有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同步训练】

1.小鼠中有一种黄色毛皮的性状,其杂交实验如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实验一:黄鼠×黑鼠黄鼠2378只,黑鼠2398只,比例约为1∶1

实验二:黄鼠×黄鼠黄鼠2396只,黑鼠1235只,比例约为2∶1

A.小鼠毛皮性状的遗传不遵循分离定律

B.小鼠毛皮的黑色对黄色为显性

C.小鼠中不存在黄色纯种个体

D.小鼠中不存在黑色纯种个体

2.将黑斑蛇与黄斑蛇杂交,子一代中既有黑斑蛇,又有黄斑蛇;若F1中黑斑蛇之间再进行,F2中既有黑斑蛇又有黄斑蛇,由此分析可以得出()

A.蛇的黄斑为显性性状

B.所有黑斑蛇的亲代中至少有一方是黑斑蛇

C.F1中黑斑蛇的基因型与亲代中黑斑蛇的基因型不同

D.F2中黑斑蛇的基因型与F1中黑斑蛇的基因型相同

3.用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两纯种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获得F1,F1自交得F2,F2中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的比例为9∶3∶3∶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亲本必须是纯种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

B.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4种,比例均为1∶1∶1∶1

C.F1自交时4种类型的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D.F1的16种配子结合方式都能发育成新个体(种子)

4.已知玉米的某两对基因按照自由组合定律遗传,现有子代基因型及其比例如下表所示。则双亲的基因型是()

基因型TTSSTTssTtSSTtssTTSsTtSs比例111122A.TTSS×TTSsB.TtSs×TtSs

C.TtSs×TTSsD.TtSS×TtSs

5.在小鼠的一个自然种群中,体色有黄色(Y)和灰色(y),尾巴有短尾(D)和长尾(d),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均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任取一对黄色短尾个体经多次后,F1的表现型为黄色短尾∶黄色长尾∶灰色短尾∶灰色长尾=4∶2∶2∶1。实验中发现有些基因型有致死现象(胚胎致死)。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黄色短尾亲本能产生4种正常配子

B.F1中致死个体的基因型共有4种

C.表现型为黄色短尾的小鼠的基因型只有1种

D.若让F1中的灰色短尾雌雄鼠自由,则F2中灰色短尾鼠占2/3

6.下图是一种伴性遗传病的家系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病是显性遗传病,Ⅱ4是杂合体

B.Ⅲ7与正常男性结婚,子女都不患病

C.Ⅲ8与正常女性结婚,儿子都不患病

D.该病在男性人群中的发病率高于女性人群

7.某学校生物小组在一块较为封闭的低洼地里发现了一些野生植株,这些植株的花色有红色和白色两种,同学们对该植物的花色进行遗传方式的探究。请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取90对亲本进行实验杂交组合F1表现型A:30对亲本红花×红花36红花∶1白花B:30对亲本红花×白花5红花∶1白花C:30对亲本白花×白花全为白花(1)从花色遗传的结果来看,花色中隐性性状为,最可靠的判断依据是组。

(2)若任取B组的一株亲本红花植株使其自交,其子一代表现型的情况是。

(3)由B组可以判定,理论上该种群中显性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约为。

(4)A、B两组杂交后代中没有出现3∶1或1∶1的分离比,其原因是。

8.已知桃树中,树体乔化与矮化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D、d控制),蟠桃果形与圆桃果形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H、h控制),蟠桃对圆桃为显性。下表是桃树两个杂交组合的实验统计数据:

亲本组合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株数组别表现型乔化蟠桃乔化圆桃矮化蟠桃矮化圆桃甲乔化蟠桃×

矮化圆桃410042乙乔化蟠桃×

乔化圆桃3013014(1)根据组别的结果,可判断桃树树体的显性性状为。

(2)甲组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

(3)根据甲组的杂交结果可判断,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如果这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甲组的杂交后代应出现种表现型,比例应为。

9.下列遗传系谱图中,Ⅱ6不携带致病基因,甲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用A或a表示,乙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用B或b表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对此遗传系谱图的分析,甲遗传病的致病基因是位于染色体上的性基因。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是位于染色体上的性基因。

(2)Ⅲ8的基因型为;Ⅲ9的基因型为;子代Ⅳn是患两种病女孩的概率是。可以通过手段来确定Ⅳn是否患有遗传病。

10.茶树叶片的颜色与基因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表。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表现型黄绿叶浓绿叶黄叶淡绿叶基因型G_Y_(G和Y同时存在)G_yy(G存在,Y不存在)ggY_(G不存在,Y存在)ggyy(G、Y均不存在)(1)已知决定茶树叶片颜色的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黄绿叶茶树的基因型有种,其中基因型为的植株自交,F1将出现4种表现型,其中纯合子占。

(2)现以浓绿叶茶树与黄叶茶树为亲本进行杂交,若亲本的基因型为,则F1只有2种表现型,比例为。

(3)在黄绿叶茶树与浓绿叶茶树中,基因型为的植株自交均可产生淡绿叶的子代,理论上选择基因型为的植株自交获得淡绿叶子代的比例更高。

【参考答案】

1.C2.B3.A4.C5.B6.D

7.(1)白色A(2)全为红花或红花∶白花=3∶1(3)2∶1(4)红花个体中既有纯合子,又有杂合子,因此,后代中不会出现一定的分离比

篇6

中图分类号: C41文献标识码: A

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起源、发展和结束在时间上连续展开的程序结构。人们对教学过程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教学过程不仅是认识过程,也是心理活动过程、社会化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识活动,自觉调节自己的志趣和情感,循序渐进地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五方面的全面发展,并为学生奠定科学世界观的基础。本文则从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基本规律和基本阶段三方面展开对教学过程的论述。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事物的本质寓于事物的内部结构之中。要深刻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就必须研究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即分析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间的联系。

对于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人们众说纷纭,各抒己见。有“三要素”说,认为教学过程由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因素构成;有“四要素”说,认为教学过程包括教师、学生、教学材料和教学条件四个要素;还有“五要素”说,认为教学过程的构成,除了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手段四个因素之外,还应该包括课堂教学心理气氛;还有“六要素”说、“九要素”说等等。这些不同的观点就说明足以说明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是复杂的、多元的。但是,就其主要方面来看,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因素,处于引导者的地位。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组织、加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因素,处于主体地位。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为了解决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学内容反应了社会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是教和学的依据,也是检查教学质量的客观标准,教学就是以教学内容为依据而有计划进行的。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在教学过程中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构成了一个动态系统,其最佳组合是取得教学整体优化的重要保证。

据此,我们可以将教学过程定义为:教师根据教育目的、教育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教学过程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合乎规律的内在联系。能否按教学规律组织教学,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根据教学过程内部各基本要素作用及相互关系,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的基本规律。

(一)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并用统一的规律

个体获得经验有两种基本途径,一是直接经验的途径,二是间接经验的途径。在学生掌握间接经验的途径中,教学是其中最有效的一种途径。学生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过程中学习间接经验,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人类积累下来的基础知识,使自身的知识储备更加丰富,达到同人类知识水平一致的高度。直接经验不仅是学生获取间接经验的途径之一,而且在学生获取间接经验中具有重大作用。因此,要重视实践在直接经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加强学生的探究、发现和创造活动,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际操作能力,重视学生在探究性活动中获得感性的直接经验,为向理性认识过渡打下坚实基础。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结合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首先,掌握知识是发展智能的必要基础。其次,掌握知识又必须依靠一定的智能条件,因为智能的发展水平是影响学生掌握知识广度、深度和运用程度的重要直接条件。知识与智能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二者相互促进,有个相互转化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知智统一观,把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因此,要树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统一的观念,通过知识教学发展学生的智能,在发展智能过程中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的教育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品德发展,并且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首先,科学知识本身具有重要的思想道德教育价值。其次,教师的教育具有思想性。没有教育性的教学是不存在的。教师要明确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因素,又要防止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

(四)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规律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设计、主持、调整的作用。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必须亲自组织教学,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必须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及时准确地调整教学计划,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其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虽处于受教育的地位,但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虽然很多方面尚不成熟,需要教师的指导,但他们是认识和自身发展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自觉地获取知识和实现自身的发展。最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是学生间接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可谓是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规律性联系,是各种各样具体的师生关系之理论抽象和概括,任何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的做法都是不适当的,应予以纠正。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简称教学阶段,是基于对教学基本目标和学生认识的基本特点的认识而确定的。其主要目的是为教学工作提供一个可操作的形式秩序。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可分为心理准备阶段、感知知识阶段、理解知识阶段、巩固知识阶段、运用知识阶段和检查知识阶段等六个阶段。

(一)心理准备阶段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需要有心理上的准备,其主要目的是创设一种教学氛围,使学生对即将进行的教学活动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认知兴趣。因此,这一阶段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阶段。

(二)感知知识阶段

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事物进行观看、触摸等,从而获得必要的感性经验,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一阶段,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两种形式来获取感性知识。直接途径即让学生直接知觉和观察。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尽可能地发挥多种感官的作用,使知觉活动成为自觉积极的心理过程,使感知更完善,进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间接途径指学生利用语言文字及各科形象化的直观教具,对要学的教材进行生动的叙述和描绘,启发联想,使其记忆表象得以重视,并按照语言的描绘加以改组,从而形成新事物的表象,这同样具有直观作用。间接途径有它的作用,但毕竟不是对现实的知觉,因而所引起的表象不够真切、完整和稳定。因此,教学应该把直接感知和间接感知结合起来,互相补充。

(三)理解知识阶段

这一阶段是教学的中心阶段。这里的“理解”包括:领会、分析、综合和评价教材四个阶段。理解知识即需要以必要的感性知识为基础,又需要以理性知识来指导。感知教材可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但感知教材往往只能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和外部特征。而理解的目的在于把握教材的本质,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感知教材的基础上,通过领会、分析、综合、评价,形成科学概念,达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的认识。

(四)巩固知识阶段

巩固知识即把学生所学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中。巩固已学知识不仅是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形成技能的基础,还是实现知识智能转化的必要条件。教师要遵循记忆的规律,引导学生把理解的知识牢固地保持下来。为此应把握四点:一是善于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并对其产生深刻的印象;二是合理分配教材,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记忆任务;三是注意讲授的逻辑性和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四是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记忆。

(五)运用知识阶段

运用知识即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各种课业中,用实践检验知识,通过反复的练习活动,使所学的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运用知识的方式有两类:一是课堂教学中的作业和练习,二是课后的书面作业和实践作业。在指导学生运用知识时应注意:明确运用知识的目的和要求;教给学生运用知识的正确方法;使运用知识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学生有序工作的能力。

(六)检查知识阶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表现、通过提问和通过检查书面作业、测验和考试等三种形式获取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掌握知识的情况。通过检查反馈,教师可以及时采取措施,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效果有明确的认识,使自己获得学习上的满足,强化学习动机,明确差距,自觉的克服缺点。这样,师生共同努力,就能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的六个基本阶段包含着一般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识活动的特点,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各阶段在学生掌握知识和认识发展上,虽然各有其主要任务,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不应把他们截然分开,孤立地进行,也不能机械的搬用,应从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实际出发,灵活掌握。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的双边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学过程永远具有教育性,是一种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正确处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客体三者之间的关系;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根据心理准备阶段、感知知识阶段、理解知识阶段、巩固知识阶段、运用知识阶段和检查知识阶段等各阶段的特点来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双向发展,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郭元祥. 论教育的过程属性和过程价值---生成性思维视域中的教育过程观[J]. 教育研究,2005,(9).

[2] 李秉德,李定仁. 教学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1-33.

[3] 裴娣娜. 教学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29-137.

[4] 徐继存,周海银,吉标. 课程与教学论[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211-219.

篇7

Reflection on a Few basic Questions of Urban Tourism Planning

Abstract: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politics is a basic principletobeimplementedincity tourism plan- ning with the destination planning,target planning and objective planning as its basic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Urban tourism planning; Political nature; Scientific nature;

1 两种角度认识城市旅游规划

笔者在博士生阶段读的是旅游规划与管理,之间和之后做过多处旅游规划和策划,例如平遥、北京、泰山等地;再之后,先后进入泰安、杭州等城市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就职。因工作关系,直接接触和操作过多处城市旅游规划。笔者发现,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什么是城市旅游规划,它应当包括哪些,应当遵守的规划理念等方面,在由旅游部门委托的城市旅游规划和由规划部门委托的城市旅游规划二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和理解上的分歧。

1.1 从旅游规划看城市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按照空间尺度,从大到小分为三类:区域旅游规划、城市旅游规划、景区景点规划。区域旅游规划属于宏观尺度,侧重于旅游业的布局分工;景区景点的规划属于微观尺度,侧重于景区的开发,包括景观的配置、道路等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等。而城市旅游规划是属于中观尺度的规划,虽然城市有大有小,但是,规划内容大同小异,既要有宏观上的定位,又要有微观上的建设规划,因而是一种旅游综合规划。

这类城市旅游规划的委托方即甲方往往是旅游主管部门;而乙方即规划编制单位,由于需要把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来,需要多种学科的支撑,因此,中标单位往往出身于旅游、地理、文化等学科。

1.2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旅游规划

城市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城市旅游规划。在这里,城市旅游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而存在。虽然与城市规划一样,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性,但其内容十分单一,主要成果是旅游景区(点)在城市中的布局(有的规划还包括了部分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规划内容),以及旅游线路的组织等。显然,这是一个城市的"游览规划"或观光规划,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规划。由于这种背景下的城市旅游规划主要依托在城市规划之中,它的完成单位基本上是城建规划设计单位,而这些单位的技术人员多为城市规划出身,鉴于其学科背景,对旅游产业和文化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同时,规划人员依照1933年的《雅典》提出的城市四大功能(即居住、、生产、游憩)来进行空间布局,而游憩不等于旅游,范围比较小,因此,把城市旅游规划做成"游览规划"是在情理之中的。

不过,作为具有法律效应的城市规划,如果城市旅游规划包括过多的不可预测的旅游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城市规划的可操作性和权威性。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2 城市旅游规划的性质与特征

笔者在做学者时,是作为乙方完成甲方交办的规划任务,主要的着眼点是在学术上是否立得住脚,因而极为重视数据得和结论是否经得起推敲;进入旅游主管部门以来,多是作为甲方协助和监督专家组完成旅游规划,因而更多的是从实践的角度去评价一个城市的旅游规划,出发点就变成了规划的实用性、指导性、可操作性和结论的可靠性。根据这几年的实践经验和城市旅游业的要求,笔者认为,城市旅游规划的特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目的地规划。其假设是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而不是作为客源地进行的规划。这其中有两层基本含义,第一,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是要满足游客到这座城市之后的旅游需求而进行的规划;因此不必涉及这座城市作为客源地满足市民出游需要的规划。第二,旅游目的地规划决不仅仅是旅游线路和旅游景区的,它要涉及到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旅游要素,即城市旅游规划的综合属性。

二是目的性规划。城市旅游发展的目的、方向、指导思想、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等是城市旅游规划的重要内容。例如,上海城市旅游发展规划近期的主要目的是:如何构筑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旅游框架,以及世博会完成后,旅游设施和资源如何可持续利用等;北京考虑的则是迎接2008奥运会,借此提升北京旅游在世界上的力;而杭州则是围绕"旅游业国际化战略"这一目的展开。离开了目的性,城市旅游规划就失去了它的实用性,也就不具备可行性。

三是目标性规划。城市旅游规划作为一个产业规划门类,不可能不涉及旅游业发展目标和指标问题。虽然我国学者完成的诸多城市旅游规划大都进行了指标的测算,但往往是太教条,不具备现实意义,与规划措施也不匹配。例如某大学规划组在给东部一个著名旅游城市的规划提出的指标中,在该市2003年接待2800万人的基数上,按照年递增比例,测算出到2020年,年接待规模为2.5亿人次。显然,这是想当然,当一个城市接待达到其最高承受力时,游客还会来吗?这是没有考虑现实中存在着"自疏"效应的结果。所以旅游发展目标既要有战略上的,即城市旅游发展的定位,又要有战术的,即设定发展的指标,但是,这个指标要合理--既要与规划举措相适应--光有目标没有投入,指标的完成是无源之水;又要与城市的承载力相适应。笔者对中国城市的调查显示,住宿往往会成为这个城市接待规模扩张的最后的瓶颈要素,例如苏州,由于星级宾馆数量较少,许多游客只好住在无锡等周边地区。在新加坡则可能是劳动力成为限制要素。

言而总之,城市旅游规划是以特定的经济区域--城市作为对象而编制的,有关旅游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规划。是国民经济和发展总体规划在城市这一特定区域内的细化和落实,是旅游业战略性、空间性和有约束力的规划。规划工作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对旅经济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和调节的重要手段。

3 城市旅游规划的原则

科学性和政治性相统一,是好的城市旅游规划应当贯串的一个基本原则。

科学性是一名规划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规划科学"也是要掌握的第一要务。但是,作为甲方的城市政府和作为乙方的规划编制单位虽然在大的目标上总体是一致的,但在具体的措施和行动上往往产生矛盾,特别是在环境、资源、土地、文物等的保护与开发方面往往有很深的"鸿沟"。这个时候,规划编制单位就必须坚持真理,通过广泛而深入的"沟通"来消除认识上的消除差距,力图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去说服甲方,坚持科学,避免损失。为达到这一目标,要不惜借用权威人士或社会舆论来迫使当地政府"就范"。另外,我们经常谈到的规划的"前瞻性"应当包含在"科学性"这一范围之内。

性则是要在方向性、根本性的上与当地政府、党委保持统一。由于城市已经成为的支撑点,很多城市把旅游当作支柱产业来对待,因此,城市党委和政府对旅游业非常重视和热心,有的领导甚至已经成为这个方面的专家,所谓的"旅游书记"、"旅游市长"层出不穷。他们对这个城市非常熟悉和热爱,战略构思也基本形成,一个规划如果与他们的战略背道而驰,即使是通过评审,也会束之高阁,落入"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俗套,甚至规划是一套,做又是另一套。这种规划既然不具备可操作性,所以是失败的。其实,规划就是一个甲乙双方的思想博弈过程,规划组没有思想是不被甲方看重的,而一旦思想与当地政府完全背离是行不通的,只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借鉴和启发后形成的规划才是成功的。例如,北京大学在做杭州的旅游规划时,按照国际化的要求,听从了西方专家的意见,提出了"大运河"是杭州旅游的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并在媒体上,结果与当地政府培育"西湖"作为核心竞争力的理念相“冲突”,使得规划编制陷入僵局。最终通过多次交流、沟通、论证,的提出了分市场的竞争产品概念,即国内市场和日韩、东南亚市场对应西湖,而欧美市场对应"西湖+大运河",圆满解决了这种矛盾。

4 城市旅游规划的基本

按照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要求,笔者认为,一个好的城市旅游规划应当能够解决以下问题(也即它的基本内容):

第一,提出城市旅游发展战略。明确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空间步骤,城市旅游发展的方向、定位等。第二,在对城市旅游资源进行市场的基础上,明确旅游发展的空间结构,合理安排土地利用。第三,通过目标市场分析,提出旅游业发展的目的地营销规划。第四,结合城市规划,提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体系建设框架,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地区等的安排。第五,基于功能和营销为目的的城市旅游形象规划与设计。第六,对现有旅游产品进行提升与改造。第七,制定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包括旅游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旅游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等。

城市旅游规划把城市作为规划对象,而城市的旅游发展对区域产生极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城市越来越成为区域旅游的主导,因此,城市旅游规划要考虑这个城市的个性化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和规划:

(1)随着城市居民周末度假、观光休闲需求的增加,城乡结合部和郊区旅游逐步兴起,近远郊旅游可能成为城市旅游的重要补充和新的旅游增长点。②为保证城市旅游的健康发展,必须把近郊区的旅游功能定位列入城市旅游规划的范围。至于郊区的范围有多大,要视需要而定。(2)城市康体休闲设施越来越成为城市旅游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晚间娱乐活动,成为一个城市品味的关键因素和吸引游客逗留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不可忽视这些传统上不算是城市旅游要素的规划。(3)要注重城市公共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一般认为,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旅游产品,城市本身就是旅游产品。但是,城市要成为旅游产品,措施之一就是在诸多公共项目上进行更新和再创造,在不原先功能的基础上,把公共产品直接转化为旅游产品。例如,大学城、特色街、标志性建筑景观、桥梁、海港等。上海88米高的金贸大厦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当然,在进行大厦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了把它建设成为上海城市空中观光的重要设施,就可以减少后期改建带来的损失)。把城市景观建筑、城市广场、城市中心(如CBD)和分中心、城市标志性地段、城市雕塑、城市绿化等公建设施转化为旅游资源,既共享了资源,节约了资金--建设新的旅游景点的投入要远比利用原先建筑要节省费用和土地;而且可以提升城市的品味,增加游客的逗留时间。这一点,大连是全国的典范。(4)要对城市的风貌和格局提出建设性意见。城市需要灵魂,这个灵魂就是文化,而文化是地域性的、个性化的,建筑、道路等是城市风格的主要载体,建筑是城市文化的标签。要从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原则出发,对城市的风格做出界定。例如,杭州作为一个文化名城、七大古都之一、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就要从文化的角度去界定这个城市的建筑风貌--体现东方园林之美的江南水乡风韵,布局疏朗、尺度合宜、色彩淡雅,以宋瓷"鸭蛋青"为基本色调。而浙江湖州提出的"亲山、望水、见塔、知城"理念,也是提升城市魅力的重要途径。而地理或旅游学家所作的城市旅游规划对城市风貌和格局的忽视,显然也是不应该的。另外,城市设施和旅游设施既要体现这个城市的文化个性,又要有"代"的概念,以展现和表征城市的活性。例如饭店的大堂和外立面,饮食、娱乐等场所的建筑和装修,都要渗透这个城市的文脉,既互为背景,又各有千秋。城市旅游规划不可忽视这些背景要素。

关于规划期限,原则上应当与城市规划、区域规划、国民经济和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一般为10年,其中,近期规划为5年,重大问题和发展远景可以展望到15-20年。

城市旅游规划的文件,一般要包括规划文本,规划编制说明,规划图件以及主要规划研究成果(或专题报告)。

[1] 崔凤军.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创新与发展[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2] 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3] Duncan Tyler,Yvonne Guerrier,Martin Robertson 主编.陶犁,梁坚,杨宏浩译.城市旅游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4] 陈传康.城市旅游开发规划研究提纲[J].旅游学刊,1995,(5).

[5] 这是笔者借用的一个概念.所谓"自疏效应",是指当一个区域的旅游密度达到一定比例后,潜在旅游者就会通过信息的反馈,选择其它地区游览的现象.如中国的黄金周,如果"五一"黄金周期间这个地区人、满为患,往往"十一"黄金周期间就相对冷淡.

篇8

有的人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文化生活,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约,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等许多非体育本质属性的东西看成是体育的本质属性放到体育的定义中阐述;有的人将“攀登运动技术水平高峰”作为体育的主要目的来提;还有的人说:“竞技运动是体育整体中最本质的内部特征。……竞技运动是体育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唯一标志。”更有的说:“竞赛、竞争是体育运动的本质特征之一,是构成其生命力的要素。……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竞赛、竞争,体育运动不仅没有活力,而且没有存在的价值。”我就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以供研究此方面的学者商榷。

“概念的内涵是对事物特有属性的反映;概念的外延是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那些事物”。体育有很多属性,如身体运动、文化、游戏、娱乐、竞技、教育、健身、比赛等。在体育的众多属性中,体育概念所反映的只能是体育的本质属性。而体育的非本质属性不能在体育概念中反映出来。我认为,体育概念中反映出多种体育本质属性是不恰当的。首先,丰富文化生活不是体育的特有属性,尽管在体育过程中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服务,但它不是体育特有的。其次,用社会活动作为体育的上位概念来给体育下定义不大妥当,一是因为“社会活动”这个概念本身比较含糊;二是尽管我们可以说“体育是一种社会活动”或“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但它并非体育的直接上位概念。最后,增强体质并非单纯的生物学问题,其包括了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体质的因素除遗传因素外,还包括身体形态、生物机能、运动素质、适应环境和抵抗疾病的能力及精神状态。所以,体育本质属性在于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观点是全面的、正确的。增强体质就是通常说的“使身心得到正常健康的发展”。只有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壮的身体之中,才能称得上是健康者。

综上所述,体育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增强体质的教育。体育多本质和脱离教育范畴谈体育本质的现象,给实践和教学造成了困难,违背了体育的“本质”规定。必须强调的是,我们说体育的本质是增强体质的教育,并没有否定体育的其他目标和功能。体育中有运动技能、体育教育、军事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无疑是正确的,但它跟我们所讲的体育本质不是一码事。我们由衷地希望我国的运动技术水平在遵循运动取胜规律的前提下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二、研究体育规律的意义

1.体育规律的含义认识

“所谓规律,亦称法则,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一切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总是相互联系的,但并非任何一种联系都是规律,只有本质联系才是规律”。“所谓本质联系就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必然联系,他由事物的内部性质或本质所规定”。由此可见,体育规律是体育过程诸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体育过程中内部诸因素的联系有很多,有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只有那些本质联系才是规律。体育的本质功能是增强人的体质。所以,体育内部诸多因素的本质联系就是指诸因素与增强体质的联系。例如,体育的目标与手段之间本质的联系是两者的一致性,也就是说,在体育过程中选用手段、确定负荷、场地设置、用具选择、采用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都必须符合增强体质这一目标的要求,否则就达不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2.体育基本规律分析

只有从体育过程中主体(教者与受教者)、客体(人体)、媒介(教材的诸方法与手段)三者之间的联系中才能找到体育规律。我们认为,体育过程中有3个基本因素: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教育者、被教育者),客体(自然、社会和心理特性相统一的人的身体),以及作为两者中介的包括运动文化在内的体育手段。只有从上述三者之间的关系中,才能找到体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从体育本身的特点来分析,我们认为有两条基本规律起决定性的作用:一是体育手段和增强体质的一致性规律;二是体育过程与增强体质目标一致性的规律。

(1)体育手段与增强体质的一致性规律

受“运动即体育”这一传统观念的影响,体育实践中存在着选用的体育手段和增强体质目标不一致的问题。例如,各级各类学校采用的大纲、教材、课本,基本上是以运动为主的教学体系,学校体育教学是以传统的运动项目――田径、体操、各类球类的技战术为顺序安排教材。这其实是对体育手段和增强体质目标的一致性这一基本规律的违背。体育手段和增强体质目标不一致的现象普遍存在。手段与目标之间存在着不一致,就不可能取得增强体质的理想效果。体育手段与增强体质目标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是普遍的,而一致是有条件的。体育手段与增强体质目标的一致性,就是两者本质联系。它是一条至关重要的体育规律,违背了这个规律,体育的主要任务就只能落在口头上。

篇9

前言

在氧化铝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各大生产厂商纷纷研究如何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来提高企业竞争力。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对精益生产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主要从我厂近年实际生产出发,对工业生产过程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并借助统计学分析方法,得出溶出稀释矿浆钙硅比与钠硅比的量化关系,为氧化铝生产过程中合理配灰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企业进一步降本增效的精益生产管理提供了科学指导。

一、配灰的作用

山西省北部地区铝土矿多为一水硬铝石铝土矿,其特点是高硅、高铝、低铁,其结构致密、溶出困难,在工业生产中需要加入一定量的石灰后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下才能较好地将氧化铝溶出。石灰在氧化铝溶出过程中的主要作用通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消除氧化钛的危害

在一水硬铝石型铝土矿溶出时通常加入一定量的石灰,这主要因为铝土矿中的氧化钛会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生成不溶性的钛酸钠。此时,不但增加了碱的损失,而且由于钛酸钠非常致密,会形成一层保护膜把矿石颗粒包裹起来从而阻碍氧化铝的溶出,使整个溶出过程非常困难,添加石灰后,石灰会与氧化钛反应生成不溶性的钛酸钙,消除钛酸钠在溶出过程的危害,可以提高氧化铝的溶出率和溶出速度。

添加石灰在一水硬铝石型铝土矿溶出过程中可以消除铝土矿中氧化钛的危害,配入石灰的最小数量应满足矿石中的氧化钛全部转变为2CaO・TiO2・2H2O。

2.减少碱的消耗

同时,在高压溶出反应过程中加入过量的石灰后,其还会与含有氧化硅的钠硅渣发生反应,生成水化石榴石从而降低碱的损失。有文献指出溶出稀释矿浆残渣中Na2O/SiO2的质量比只与CaO/SiO2有关,而与矿石含硅量没有任何关系[1]。

3.其它作用

另外,据前苏联和我国的一些学者在研究中还发现在氧化铝溶出过程中添加石灰还有促进针铁矿转变为赤铁矿,使铝酸钠溶液中的一些杂质转变为钙盐分离,加快赤泥沉降速度等作用[2]。

二、现状分析

1.现有石灰配比方式

在氧化铝生产过程中,大多数企业的石灰的添加量仍主要根据经验,按照高压溶出后稀释矿浆固相的化验结果中的钠硅比这一指标来指导调整配灰,当钠硅比偏高时适当提高石灰的配比,当铝硅比偏高时适当降低石灰的配比。一般石灰添加量根据工业生产实践经验按铝土矿质量的8%-12%之间进行调整[3]。

2.现有石灰配比的不足

通过对现有石灰配比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在配灰量的控制上大家习惯性依靠经验数据,在一水硬铝石型铝土矿的溶出过程中添加石灰可以提高氧化铝溶出率,加快氧化铝溶出速度和降低碱耗的观点已经被广大学者接受并已经在工业生产中得到了普遍应用。但通过加入过量石灰,会相应减少Na2O的损失,但同时却增加了Al2O3的损失。

所以生产中石灰配入量多少才是最合适、最经济的,这才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的一个焦点。后续我们将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研究各项技术指标与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用于指导生产,达到精益生产管理需求,实现最优生产组织。

三、石灰配比对钠硅比影响的量化分析

1.数据统计

下面结合我厂工业生产实际,以2010年高压溶出Ⅰ系列化验分析数据为依据,整理得出表3-1高压溶出反应工艺条件和表3-2不同配灰钙硅比下的钠硅比数据对比。

其中,表3-2中的数据采取如下方法整理得出。以我厂溶出Ⅰ系列化验分析数据为基础,剔除异常数据,再从中随机抽取了150组数据,并按照钙硅比以0.5为等份进行分组,然后分别对每组数据求平均值,得到最终对比数据。

2.线性回归分析

根据表3-2,利用EXCEL工具画出(钙硅比:钠硅比)的散点图,见图3-1,横坐标为钙硅比,纵坐标为钠硅比。

图3-1 反映钙硅比与钠硅比相关关系的散点图

从图3-1中我们可以看出样本数据(C/S:N/S)连接后基本成一条直线,这说明变量C/S与N/S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另外,从所绘制的散点图可以看出随着混合矿中C/S的增加,溶出稀释矿浆N/S就会减少,这也就意味着随着配灰量的增加,溶出稀释矿浆中的含碱量就会减少,生产1t氧化铝的化损碱耗就会减少。

根据表3-1,利用Excel数据分析选项中的回归对C/S与N/S在置信度为95%时进行回归分析[4],输出结果如图3-2所示。

图3-2稀释钠硅比对钙硅比的回归直线

在Excel输出的回归结果中,方差分析表部分给出了线性关系显著性检验的全部结果。我们可以看出“Significance F”的值F=2.21072E远远小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的值0.05,这说明了溶出稀释矿浆N/S与C/S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线性关系。从输出表得出关系式为y=-0.174x+0.584,且判定系数R2=0.9701,表明了回归直线对观测数据有很好的拟合优度[5]。

3.今年以来生产数据对比

为了进一步说明线性回归分析所得出的相关关系式y=-0.174x+0.584在工业生产中的适用性,我们随机抽取了10组今年4、5月份我厂的工业生产实际化验数据,将其与用相关关系公式求得的预测数据进行了对比,整理得出如表3-3。

从表3-3可以看出稀释矿浆N/S的实际化验结果与我们所用公式推导出的预测数据十分接近,误差值在工业生产计算允许的范围之内,误差率平均值仅为1.10%,完全可以满足预测需要,由此我们完全可以将此公式推广应用到实际工业生产中来指导配灰的调整。

另外在研究的过程中通过数据的比对我们还发现:入磨矿石A/S对稀释矿浆N/S并无明显影响;稀释矿浆A/S虽然会随着配灰量的增加有升高的趋势,但其又受到溶出温度和母液添加量的影响非常大,其与C/S的相关关系必须在更为严格苛刻的实验条件下才能用此方法计算得出。

四、成本分析及优化

上节提到稀释矿浆A/S的变化受影响的因素较多,那么我们假定在配灰不断升高的情况下稀释矿浆A/S保持不变,来分析对比不同C/S下的原材料成本。

我们假定入磨铝土矿、配入的石灰和碱的情况如表4-1所示。

下面我们继续核算在不同钙硅比时,不考虑后序水解的影响下,以溶出稀释矿浆为准进行核算生产1t氧化铝所需要的铝土矿、石灰和碱的成本。计算过程假定稀释矿浆A/S为1.20,N/S按照上文所得出的公式y=-0.174x+0.584进行推导。得到如表4-2的结果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不考虑石灰添加量对稀释A/S的前提下,石灰的配入量只要能满足将矿石中氧化钛等杂质的影响消除,确保溶出可以顺利进行,则在目前原材料价格的市场条件下,配灰量越小,则消耗的原材料成本越低,而不是一味追求N/S指标的降低。

五、结论及展望

1.影响稀释矿浆N/S的最主要因素是配灰量的多少,而与铝土矿铝硅比并无明显关系。且稀释矿浆N/S与C/S存在很好的线性相关关系。

2.尽管通过提升石灰配比能够降低碱耗,但却增加了石灰和铝土矿的消耗,从最优成本考虑,必须根据当前市场原材料和氧化铝的价格来组织生产。

3.氧化铝生产流程长、化学反应复杂且各指标存在相互影响,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建立适应自己企业的动态成本控制系统,才能进一步优化成本控制。

参考文献:

[1] 毕诗文.氧化铝生产工艺[M].第1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1:61

[2] 毕诗文.氧化铝生产工艺[M].第1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1:91-92

篇10

中图分类号 TD7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71-0205-01

煤炭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能源,它的安全生产不仅关系到广大开采人员的生命安全,还关系到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所以预防各种可能发生的灾害非常重要,首先需要对灾害的成因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和把握,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对症下药。

1 煤矿煤层水害发生的基本规律和成因

煤矿煤层发生水害给施工工人的人身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也给社会的经济发展来带消极的影响。因此防水治害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事情。总体来说,煤矿煤层水害发生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水文、地质、施工等方面。煤矿能够形成水害的客观条件一是有水源,二是有连接水源和井下通道的渠道。王河煤矿煤层发生水患灾害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地质原因

煤矿的地质原因主要表现在地质的结构、岩层的特质、地形地貌等因素。王河煤矿的地质构造相对于一般的矿井来说,显得尤其复杂,矿井底部的结构有着大量的岩溶性裂缝,这就为水分的贮存提供了条件。在矿井的顶板部位有一段灰岩含水层,但含水的量不够均匀。矿井底板聚集着很多中厚层状的石灰岩,使得径流的补给水量比较丰富。这样的地质构造的储水条件非常好,但同时也埋下了很多的水灾隐患,尤其是当底板比较薄的时候,开采的时候容易透水。

1.2 水文原因

如果煤矿施工范围内存在较大范围的地表水体,就会对煤矿的煤层开采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地表水体会沿着天然的沟谷渗入到煤矿的底部,如果沟谷的水流量很大。适逢雨季就会导致淹井的情况发生。该煤矿的施工范围内不存在特别大的地表水体,沟谷水位处于最高点的时候也不会对矿井产生影响,对矿井的主采煤层不会构成太大的水患威胁。地下水的补给状况和水的排泄情况也会影响到煤矿煤层的施工安全。大气降水是王河煤矿区域内的地下水的主要补给形式。大气降水主要输通过煤炭开采区的岩石裂缝地带渗到地下,再经过矿坑的积蓄,煤矿下层的水位就会产生变化,矿坑最后的涌水量的程度就与大气降水有着很大的关系,水害的发生与大气降水的状况密切相关。另外,煤矿地下断层的导水性和覆岩的破坏情况,直接影响到导水裂隙带的宽窄,从而改变矿井的地下水文条件。从现阶段来看,王河矿井的断层情况处于良好的状态,所以导水性质呈现出较弱的现象,但是如果煤矿开采力度不断加深,规模不断加大,使得煤矿矿井长时间承受着巨大的静水压力和垂直应力导致水裂隙的间隙越来越大,渗水的程度也会越来越大。

1.3 老窖、老空水的影响原因

在井田中不均匀分布着一些老窖,它们被开采的时间比较长,也不是在同一时间内停产的,所以在原来的矿井处会存有一些积水的坑洼,有大有小,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形成了一定的静水压力。如果在后来进行的开采活动中,没有充分注意到这些老窖的积水地带,或者是采取了不当的采掘方式,就容易造成老窖的喷水,进而引发煤矿煤层水灾发生,这与王河煤矿本身的地质构造有关。老窖充水的主要因素就是底板奥灰岩溶水。王河煤矿矿井的底板比较薄,在进行深层开采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生透水事故。

2 煤矿煤层水害的防治技术

鉴于煤矿水害会给煤炭的开采和旷工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的损害,我们要加大防治的力度,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手段来进行防治,以便最大限度地降低施工人员的伤亡程度和财产损失的程度。

首先要做好防止地表水大量深入矿井内部的工作,尤其是当发生暴雨的时候,石块会容易随着洪水的裹挟倒灌进矿井内部,给煤矿的采掘人员的生命安全和矿井的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在雨季的时候,要特别加强防洪讯息的检查与随时通报,做好防洪措施,当发现地面出现裂缝、塌陷的情况,要及时采取防护措施,进一步加固完善矿井井口的堤坝和汇洪渠,使排泄洪水的通道一直保持顺畅。另外还要随时将沟谷中的垃圾废渣清理出去,这样沟谷就不容易发生堵塞的现象,在洪水来临的时候,就可以及时帮助矿井将积水排出去,尽量避免了倒灌的现象发生。加强对煤矿附近洋河的水文地质的观测,尤其是煤矿下洋河的位置,如果下洋河的水位骤然下降,通常表明矿井的涌水量大幅度增加,这时候就要后重新对矿井的涌水量进行严格的测量,以便更精确地确定水仓的容量,为科学合理地选择排水设备提供最可靠的数据信息。

其次要在断层的地方做好导水水害的治理工作。当煤矿煤层的开采深度日益加深的时候,断层的充导水性也同时会进一步加大,这就很容易给矿井的水害埋下隐患。在煤矿矿井的建设中,以及煤炭资源的开采过程中,要对断层导水性质进行严格的检测和审查,需要的时候要留设断层隔离煤柱。加强煤矿水文地质的检测工作,并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将具体的管理措施落实到每一位负责人身上,还要定期组织煤矿矿井的水患宣传与调查工作,编制相关的紧急事故处理办法,以便在发生意外的时候做好救援工作。

再次要做好老窖和王河矿井的周边矿井的调查工作,应该在开采前明确老窖的位置及具体的情况,以便在施工的时候可以采取相应的维护措施,不至于破坏到老窖的积水地带,当然还要在这一地带做好安全防护的措施,以便在意外发生的时候可以迅速地采取补救措施,将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相邻的矿井之间还要经常派技术人员对相应的防护措施进行监管,主要是查看对方的矿井防隔水煤柱的设置情况是否有变化,是否需要进一步加固和维护等。同时还要防止相邻的矿井人员出现违规操作的情况。

最后要不断提高煤矿工人的危机识别能力和水害发生时候的逃生能力。在煤矿将要发生透水的时候会有一些征兆发生,例如,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煤层的颜色会变得越来越暗,煤层整体有发潮的现象。在煤矿巷道壁上,或者是煤矿的顶板上会出现很多水珠,开采出的煤层的温度比平时的要低很多,在作业平台上,出现大量淋水的现象,有时候还会出现压力水头。整体来看,开采环境中会产生的雾气,给人以阴湿冰冷的感觉。在发生水害的时候施工人员要及时撤离到发水地点以上的水平面,尽量避开压力水头和来水主流,迷路时应朝有风流的方向撤离,忌盲目潜水。

3 总结

综上所述,煤矿煤层水害的发生是受到多重条件制约的,包括水文条件和开采工艺等,对这些原因的把握非常关键,它们是做好煤矿水害防止的突破口。只有根据水害发生的具体原因及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才能促进我国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也才能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韩树青,范立民,杨保国.开发陕北侏罗纪煤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问题分析[J].中国煤田地质,19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