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9 16:56:2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

篇1

一、中职学校德育教学的发展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

中职教育是我国现代化教育改革体制的一个重要部分,而随着学校的扩招以及招生质量的下降,导致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使得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建设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家庭观念淡薄,与父母关系僵化。中职学生许多是直接由初中进入学校的,他们还属于未成年人,他们有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而且处于叛逆的年龄段,思想上渴望独立和另类,但经济上却又严重依赖家庭,因而使得学生心理容易产生“伪”独立情绪。学生一方面希望自己做主,希望大人们将他们当成大人来看,另一方面又处处透露出思想的不成熟性,易躁易怒。跟家庭成员,尤其是与长辈之间,交流十分少,家庭观念十分淡薄。此外,中职院校的德育教学主要集中在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中,对家庭观的德育还很缺乏,这也是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的脱节,这个问题必须得到重视。

(2)学校对德育不重视。中职学校中有许多是私立学校,而非政府公办,在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上,中职学校与正规的高中相差甚远,学校领导往往不重视学生的德育教学,而仅仅是为了扩大招生规模,仅重视学生的学习、技能方面的培养,从而导致学校老师对学生德育的忽视。

二、德育教学的重要性

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工作在我国素质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加强德育教学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中职学校的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育部强调“抓质量首先要抓德育”,中职学校对学生德育的培养适合学生素质教育中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学校努力为社会培养生存建设一线工作者。德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讲诚信、讲理想,爱岗敬业,弘扬民主精神,这是国家教育部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是培养社会专门人才,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措施。中职学校的学生都没经历过高等教育,思想上不够成熟稳定,而中职学校则专门提供了一个学习社会技能的去处,使得学生既能安定成长,减少社会负担,又可以学到适用技能,为今后融入社会提供生存的手段。若是没有中职院校,那么学生由于未成年而流浪社会,可能会造成巨大的社会问题,学校的德育教学使得学生思想上能够走上正派,融入社会主流价值观之中,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措施。

三、德育教学的策略

(1)提高德育课质量,充分发挥德育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加强对德育课教材的研究开发,使德育课教材的内容更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教学方法更乐于为学生接受,让学生主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德育宣教,学生只有乐于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果才能最大地显现。

(2)加强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必须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德育教学的重要位置,把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做一项长远的、固定的、重要的工作落实,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帮助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

(3)在学校中建立一支固定的、过硬的德育教学队伍。学校应该定期对学校德育老师进行培训,不断增强他们的德育教学工作能力,同时提高学校职工的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以期更好地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4)中职学校努力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法制教育。中职学校的学生对未来一般是比较迷茫的,因此,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以及职业素质教育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他们往往对工作中的利益道德问题知之甚少,并且对职业法律方面的知识也极其匮乏,因而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法律教育势在必行。

我国现代中职学校的德育正在逐步普及,但是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我们必须加强学生的德育,从而为社会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生力军。

篇2

随着教育强国理念的提出,教育部明确规定:每位学生都应该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小学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更应该注重德育工作的实施,为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和基本方向,为此每一位班主任应该积极地制定相关发展策略,以培养学生德育为基本目标,切实提高德育管理的质量。

一、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

1.心理教育

小学阶段班主任开展德育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目前教育环境充斥着不良教育因素,比如校园暴力和校园伤害等事件,究其原因是学校的心理管理工作不到位,为了预防这类事件的发生,就要开展心理教育,确保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专业知识教育

德育管理中对育的要求符合我国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成为“四有少年”为宗旨,在德育管理中德育的施者主要为班主任,并且由于德育管理工作是一个长期性工作,这就要求每位班主任需要持久付出,不断地巩固德育工作的效果。

二、现有德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德育行动指南抽象化

目前我国实施德育管理工作的指南文件是《小学生日常行为准则》(简称《准则》),《准则》中全面的规定德育工作的主体、主要内容、目标、原则及策略等,整体来看《准则》较为详尽全面地规定德育工作的内容,但是班主任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出现了不确定准则的具体含义,即我国规定的准则存在抽象化倾向,因此,班主任在开展德育管理工作的时候缺乏具体执行的方向,直接增加了班主任的工作难度。

2.学校与家庭衔接不足

学校是学生德育的引导者,而家庭才是学生德育的塑造者,因此,为了保证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性,需要家庭和老师有效地衔接。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家庭过度以孩子为中心,缺乏有效的管理策略。与此同时,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家庭会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德育方面的内容只设定了一定界限。比如从道德和法律方面,家庭只给予学生大概的方向,具体的内容并不做要求,这样的家庭教育严重阻碍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3.德育管理机构结构单一

我国德育工作的中心是学校,与国外德育机构管理相比结构比较单一,在国外和学校相配合的管理机构有社会公益、社区、社团和困难家庭等,根本原因是学校德育实践活动较少,以基本的规章制度强化学生的德育工作,班主任在实施过程中缺乏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导致学生不能切实感觉到德育的重要性。

三、有效实施德育管理工作的建议

1.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仅仅通过思想品德课程对学生德育的方式已经与现代化德育管理目标相背离,应从以下两方面解决:一方面可以通过与社区或者公益组织建立合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公益劳动的行为。这两个措施从可实施的角度来看,第二个更加有利于老师开展工作。把德育融入生活中、实践中和劳动中,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有助于学生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明白和了解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2.制定行之有效的行动指南

每个学校的基本情况和教育情况相差很多,因此,在制定德育工作管理指南时,应根据《准则》的基本要求进行适当的改变,对《准则》抽象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解释,解释的工作可以通过组织讨论会的方式,把班主任之间不同的意见进行整合,制定出符合自己学校学生德育发展的行动指南,保证德育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德育管理工作融入不同的学科中

德育培养不仅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内容,还要把德育融入各个学科中,这就要求班主任处理好科学知识和德育素质之间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德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带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开展德育工作。

4.建立家庭学校的衔接机制

家庭是学生德育的重要场所,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德育工作,班主任就要积极与学生家庭联系,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历程,为有效管理奠定基础。在实践过程中班主任积极建立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桥梁,定期召开班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基本状况,班主任也可以定期家访。

篇3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010-01

《职业道德与法律》是甘肃省普通高等教育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招生考试服务类专业基础科目之一,并且在各类升学和就业考试中均要涉及,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求每一位学生要讲道德、守礼仪,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但对于一大部分学生来说,该课程中的有关交往礼仪、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和家庭美德规范,社会公德和各行各业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这些内容记忆难度较大――易错、易混、易漏,如何应对呢?在多年的德育课教学中,笔者对这些问题总结出了一条生活化记忆方法――缩字记忆法和谐音记忆法相结合,即取某些内容的一个或几个关键字形成一句生活化的句子,有些字利用谐音来代替,取其精干,以点带面。以此帮助学生记忆,并且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找到自己的记忆技巧和方法,进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本文就针对教材中的具体内容谈谈,以供大家参考。

一、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

1、答案要点:平等互尊、诚实守信、团结友爱、互利互助。

2、记忆方法:

(1)我平时交往注重交友。解析:①平代表的是平等互尊;②时,谐音实,代表的是诚实守信;③交往代表的是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④注,谐音助,代表的是互利互助;⑤友代表的是团结友爱。

(2)朋友平时交往要竭心尽力。解析:①平代表的是平等互尊;②时,谐音实,代表的是诚实守信;③交往代表的是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④竭,谐音结,代表的是团结友爱;⑤力,谐音利,代表的是互利互助。

二、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

1、答案要点:爱岗敬业、尽职尽责、诚实守信、优质服务、仪容端庄、语言文明。

2、记忆方法:

(1)职业人爱进城,但尤其注意语言的标准。解析:①职业人代表的是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②爱代表的是爱岗敬业;③进,谐音尽,代表的是尽职尽责;④城,谐音诚,代表的是诚实守信;⑤尤,谐音优,代表的是优质服务;⑥意,谐音仪,代表的是仪容端庄;⑦语言代表的是语言文明。

(2)职业人爱成语,敬友谊,彰显职业风采。解析:①职业人代表的是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②爱代表的是爱岗敬业;③成,谐音诚,代表的是诚实守信;④语代表的是语言文明;⑤敬,谐音尽,代表的是尽职尽责;⑥友,谐音优,代表的是优质服务;⑦谊,谐音仪,代表的是仪容端庄。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1、答案要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记忆方法:

(1)我国公民爱名,善于抢先。解析:①我国公民代表的是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②爱代表的是爱国守法;③名,谐音明,代表的是明礼诚信;④善代表的是团结友善;⑤抢,谐音强,代表的是勤俭自强;⑥先,谐音献,代表的是敬业奉献。

(2)我国公民有爱心,敬亲友。解析:①我国公民代表的是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②爱代表的是爱国守法;③心,谐音信,代表的是明礼诚信;④敬代表的是敬业奉献;⑤亲,谐音勤,代表的是勤俭自强;⑥友代表的是团结友善。

四、家庭美德规范

1、答案要点: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2、记忆方法:

(1)每个家庭爱平等和清洁。解析:①家庭代表的是家庭美德规范;②爱代表的是尊老爱幼;③平等代表的是男女平等;④和代表的是夫妻和睦;⑤清,谐音勤,代表的是勤俭持家;⑥洁,谐音结,代表的是邻里团结。

(2)老夫家中有难,亲邻帮。解析:①家代表的是家庭美德规范;②老代表的是尊老爱幼;③夫代表的是夫妻和睦;④难,谐音男,代表的是男女平等;⑤亲,谐音勤,代表的是勤俭持家;⑥邻代表的是邻里团结。

五、社会公德的基本规范

1、答案要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2、记忆方法:

(1)社会名人爱保守。解析:①社会代表的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规范;②名,谐音明,代表的是文明礼貌;③人代表的是助人为乐;④爱代表的是爱护公物;⑤保的是保护环境;⑥守的是遵纪守法。

(2)社会文人爱保法。解析:①社会代表的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规范;②文代表的是文明礼貌;③人代表的是助人为乐;④爱代表的是爱护公物;⑤保的是保护环境;⑥法的是遵纪守法。

六、各行各业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

1、答案要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篇4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精辟论断,提纲挈领,切中实质,是对科学发展观思想内涵所作的最全面、最深刻而又最鲜明的概括。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的高校德育,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德育观,统筹兼顾德育内外各种要素的和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高校的德育处处突显着科学发展观。

一、高校德育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自198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发展权利宣言》指出“人是发展的中心问题”以来,国际社会普遍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关键。高校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以德为先,德育的目的是人,所以德育必须以人为本,关注人的道德需要、道德情感、道德权利。

人性化的德育是用‘人’的方式理解人,对待人,关心人,特别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的发展。德育的人性化,在于教师要真正发现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内在需求的生命体,是能动的人。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求我们重视培养学生品德高尚、人格健全、行为良好,德育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的基本权利,把德育与学生的尊严、价值、幸福紧密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学生对德育过程的主动参与,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渴求,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德育的全面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社会的发展既是经济的发展,更是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主阵地,德育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发展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重大问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等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关系到现代化目标能否实现。坚持社会主义的特色德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要做好高校德育工作不仅要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还要靠全体教职员工;不仅要靠课堂教育,还要靠课外实践;不仅要靠高校,还要靠社会、家庭的共同参与。因此,高校应树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全面德育发展观。

三、高校德育的协调发展观

高校德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至关重要的是德育工作要做到把握全局,统筹兼顾,协调好各方面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德育工作的协调发展。树立整体规划,分层落实,协调推进的德育发展观。

在我国,当代大学生要有什么样的道德境界,才是人们所盼望的理想境界?总的来说,就是一种“全面和谐的人格境界”。高校德育必须树立和谐理念,在德育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上,要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兼顾各个部门、各种群体的职责,促进各部门、各群体在德育工作中的和谐。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也要加强沟通,注重协调,更好地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德育工作要注重四个方面的协调:注重德育在内容、方法、手段的协调;注重效率、效益和质量的协调;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人格的协调;注重学生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高校德育的可持续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其基本要求之一。德育不是一成不变的,德育将随着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断变化。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研究,把握教育规律,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和接受能力,充分体现科学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德育工作和学生都得到持续发展。因此要树立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的可持续的德育发展观。

社会的发展需要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又促进了社会的不断发展,要达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高校就必须树立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形势要有科学的思考、分析和预测。在德育的过程中注重科学,坚持“德育就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之中,要在三个层面上推进德育工作,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渗透德育;二是注重课外德育主阵地建设,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是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的教育网络,推动学生的德育以及素质教育。超级秘书网

五、高校德育的统筹兼顾发展观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过程中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统筹兼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和矛盾的观点。德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德育也无法靠某一特定的群体实现。德育要实现育人的效果,必须统筹兼顾,形成教育的合力。

高校必须认清形势,明确任务,采取举措,解决问题,树立与时俱进的科学德育观。高校德育必须统筹兼顾,在德育内容上紧密联系大学生的实际,抓住共鸣点,找准切入点,把握兴奋点,升华闪光点,用科学理论构筑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在德育方法上实现由侧重传统向贴近现实,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提高,由显性教育向显隐渗透,由口头动员向行动感召,由单一模式向立体格局转变。在德育机制上建立一套适应学校发展的科学化、规范化的机制,能够应对各种新问题和新变化,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做到四个方面的统筹既:德育工作与文化建设有机统筹;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有机统筹;课内体系和课外体系有机统筹;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统筹。

篇5

文明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礼仪修养是现代文明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因此如何培养农村中学生文明礼仪意识,已成为农村中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农村中学生文明礼仪现状

我们通过学生座谈会和问卷调查得知,目前农村初中学生文明礼仪现状表现为:

1.对文明礼仪知识知之甚少

2.对讲究文明礼仪的认识不高,对应有的礼仪不重视,礼仪观念淡薄

3.缺乏约束,缺乏引导

以上因素,致使很多中学生在学校里不会尊重他人,不会礼让,不讲礼貌;在家里不懂孝敬长辈,唯我独尊,为所欲为;在社会上不懂怎样称呼他人,甚至随心所欲,满口粗言滥语。导致在很多人心目中是“不够礼貌,没有修养”。

二、农村中学文明礼仪教育途径

1.引导学生认识学习文明礼仪知识的重要性

文明礼仪是指人们在各种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用以美化自身、完善自我、尊重他人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只有每个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相互尊重,讲求礼仪,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才会和谐,礼仪之邦的精神才会得以弘扬。

2.教育学生明确文明礼仪的内容

对中学生礼仪的基本要求是:穿着合体、整洁、大方、讲究场合;校内公共场应该自觉保持校园整洁,爱护学校公共财物等等。在家庭生活中,尊老爱幼、孝敬父母,邻里团结;在人际交往中,谦恭礼让、谈吐文明、讲究卫生等;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遵守规则、守时履诺、爱护环境、善待自然等。

3.加强文明礼仪教育

(1)要求学生从自身做起。首先要学会尊重他人。礼仪本身就是尊重人的外在表现形式。只有从内心尊重人,才会有得体的礼仪言行。再次要注重实践。要教育青少年学生树立信心,懂得在应用得体的礼仪言行的同时,也是自我良好形象的塑造,并且充分利用各种场合、机会去表现这一点。

(2)教师要做中学生文明礼仪的楷模。教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传播者,在文明礼仪教育中理应做到言传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

篇6

一、以教材为出发点,发挥德育功效

伴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思想品德课逐步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把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意义提到了突出的地位。例如:六至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编写的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本道德规范、基本法律规范和健康心理品质的基本要求;初步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和当代青年肩负的历史责任;初步学会通过网络、图书、报刊等收集资料和对周围环境进行观察或调查的基本技能。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感悟、体验,自觉遵守公民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弘扬民族精神,具有振新中华、报效祖国的社会责任感。”

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学校教育应该以“德”为首,尤其是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是为形成今后良好的德育观铺设的基础阶段,而学校应该始终强调永远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德”必须纳入基础教育“重中之重”的体系之中。中小学校教师则通过思想品德(政治)课的施教来对学生进行德育,如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等学生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这些组织去团结、引导学生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用自身之长克服自身之短;要充分发挥学生中的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树立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典型。坚持以培养公民健全的人格,良好社会道德规范作为德育的终极目标来展开教育教学工作的,这一点已经引起高度重视。

二、结合实际找好思想品德课与学校德育的最佳结合点

由于中小学思想政治教学主要是以思想品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为蓝本,所以,中小学校德育的内容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即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因而,我们在教学及学校德育工作中通过采用多种方式、方法,让中小学生在学到相关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即智与德的教育同步进行,两手都要硬的必要性。

我国的教育方针始终强调以德为先,学校工作师生为先,德育工作,即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学校育人灵魂工程的主要手段,作为思想政治的教师应当义不容辞地投入到德育工作的探究工作中去,思考如何以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促进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发展问题有清醒的认识,

学校的德育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鉴于中小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以外,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在家中度过,学生家庭结构的日益变化也不同程度导致学生性格缺陷,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学校开展德育奠定了良好基础,家长对孩子的家庭美德教育问题显得十分突出,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和学生家长相互沟通,便于家庭、学校之间相互了解,共同担当对中小学进行道德教育。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应遵循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小学、中学学生的不同特点,科学地规划各个教育阶段的工作目标、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小学以培养“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情感、“五自”(自学、自理、自强、自护、自律)能力和良好的品德行为及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为重点;初中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为重点;中学以培养道德评价能力、法制观念和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科学的思想方法为重点;大学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上的自律能力为重点,让广大中小学生在学校、学生和家庭共同构建的良好氛围中健康快乐成长起来。

三、以科学的教学方法,挖掘德育教育教学

陶行知先生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他教学、做人的准则。学校是培养人才、进行德育的主阵地。针对学校德育工作和学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之间关系的认识,摆正关系,要让二者协调显得十分必要,“生以成才为志,师以育人为本”。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者和从事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师要做好如下工作:

篇7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2-119-1

学校教育,五育并举,德育为首。学生要成才,必须先成人。加强中小学生思想教育,已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作为学校教育应始终把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全面担负起教育学生的职责。班主任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实施者,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绝不仅仅是班主任的事,学校中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应肩负起教育学生的职责,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应该是全员管理,人人参与,处处体现,利用一切有利因素,采用一切科学手段,让良好的品质习惯潜移默化地注入到每一位学生心中。

以往,在教育学生方面存在着误区,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心不往一处想,劲不往一处使,形不成教育合力,削弱了德育的功能。社会、家长认为育人的事是学校的事,忽略了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主动配合学校。部分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充耳不闻、袖手旁观,也有家长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恣意妄为,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在学校内部,只要提起德育,很自然认为是政教处、班主任的工作,还认为德育工作就是扫扫地、跑跑路、读读稿,处理违纪学生等。校内各部门、各学科互相隔离,达不成共识,形不成具有延续性的教育合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明确提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强调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的培养;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努力探索新的德育管理模式。因此,课题组成员结合实际研究了学校德育全员全程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重视德育机构的建构

学校专门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年级组,班主任工作评价小组,德育工作评价监督小组,学科教师对学生常规管理工作小组,学科德育研究及评价小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德育的副校长、政教处、大队部、教务处、总务处、工会、年级组长等组成,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力量。定期召开会议,这些小组的工作,增加了德育工作的力度,协调了各方面的关系,明确了各方面的职责,对全员育人、全面育人进行有力的指导和协助,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德育工作质量。

二、重视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以往通过观察发现,我们的教师总是愿意让自己扮演学生思想行为的“训导者”,落后的教育观念必然导致偏差的教育行为,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为此,本课题组联合学校政教处利用假期继续教育培训和每周一例会,认真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并通过学期中,学期末的考核有力的督促教师自学。同时,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进修,一方面邀请市教科所等有经验的人员到学校进行辅导性讲座。此外,我们还根据教研室联片教研活动,组织优秀教师送课送讲下乡,互相切磋、结对帮扶。这些工作,始终围绕提高全体教师对德育重要性的认识和德育艺术性展开,在有力促进课题组成员教育教学观念改变的同时,规范了部分学校教育教学行为,使他们自觉的将德育渗透在自己的教学中,达到德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重视整合德育资源

要想集合社会、家庭的力量,必须先要整合学校内部力量。针对学校实际情况结合岗位责任,题组成员联合学校政教处制定了各处室、各岗位教育职责。帮助他们明确了各自的内容、目标、方法,同时围绕德育职责,制定出相应的考核细则,有:《班主任管理任用办法》、《班主任工作考核细则》、《教师学期综合考核细则》、《学校领导值周工作方案》等。在学校,学科德育渗透是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对此,我们完善了:“教师备课、上课的基本要求”,强调个性化作业评语,加强师生无言的沟通制定了:“教案、学生作业检查制度”等,这些制度和措施的推行,使部分学校真正达到了:处处皆德育,事事能育人。为了使学校德育在社会、家庭中有效延伸,整合好学校资源后,我们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家长学校协调家长和教师面对面沟通交流,并热情邀请所有家长参观我校班级文化建设,观看文艺汇演。

参考文献:

[1]徐宗良.道德问题的思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2011.

[2]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篇8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0-0110-02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重要的转变时期,也是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对青少年加强价值观教育对于其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当今社会,经济科技等各方面都在迅猛发展,各种社会思潮也在冲蚀着青少年的头脑,导致部分青少年在价值观方面出现了迷失,进入了价值观发展的瓶颈时期,在这种情况下用“德育”教育来给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用德育教育来探索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新路径。

一、德育教育的概述

(一)德育教育的含义及基本原则

德育教育源于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他把遵从一定的法则来培养自由人的活动称为“德育”。到19世纪中期,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斯明确把教育活动分为“德育”、“智育”和“体育”,这也是把“德育”教育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国家的德育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要求,本着一定目的有要求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展开系统的影响,它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观念,政治准则以及思想特点等转化为一种个体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十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而“德育”则是实现全面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保证。德育教育的原则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德育教育过程的内在的规律性,是对德育教育实践和经验的总结概括。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原则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对于道德的认知和实践要统一并重。即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认真做到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2)在严格要求同时要尊重信任。即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要严格遵守教育方针和德育任务,同时在关心学生时要坚持民主平等、要尊重学生自身人格、信任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自主的发展。3)“”,有的放矢。即在保证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总方向相一致的基础上,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并举。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又要通过个别教育来加强和影响学生集体。5)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相统一。在坚持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正确价值观和思想品德形成的主导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社会上各个方面的影响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者相互配合,协调发展。

(二)德育教育的内容和重要性

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和德育教育的任务,在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时必须要做到这几方面的内容,以保证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品格的形成。其一,坚持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坚持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对祖国成就的认同和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对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加强其对祖国同胞的热爱,这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祖国的和谐统一。其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自觉自律,坚持做到理想信念教育和自觉自律教育有利于他们坚持对未来的追求和向往,这对于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三,科学的“三观”教育,这是青少年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其四,坚持民主法制观念的教育,深刻他们对于宪法和法律的认识,树立青少年学生正确的民主法制观念。其五,坚持社会公德教育,促使青少年学生将社会公共道德的内化在自身的行为当中,为正常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做好基础。

加强青少年德育教育尤其重要。首先,可以从本质上完善青少年学生的内在品质。哲学家康德说过:人的天职和目的是向善以完善人性,使自身成为道德的存在。所以,加强德育教育对青少年学生来讲就是对其进行一种质的规定,使其具备做到的属性。其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青少年也越来越关注社会问题和改革举措,但由于他们对社会共同理想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还缺乏一定的认同,导致他们在做出一些价值判断时,多数会以他们自身经历的事实为依据。所以加强德育教育可以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和一定的价值观念。最后,现在的青少年学生,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越来越好,接受新事物的渠道越来越广,接受意识和接受能力也越来越强,但多元化的社会实况总会对他们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产生影响,许多学生喜欢选择与众不同的方式和行为来引起关注,甚至有时候还具有较强的攻击性,这就急迫需要德育教育的大力推进。

二、青少年价值观发展现状呼吁德育教育

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中华民族也正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而来的是我们的社会变迁、经济结构、文化发展都呈现出多元发展的局面。在这种趋势下人们的价值观也开始由以前的一元化状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这种科技充斥和价值观多元化的局面下,现阶段我国青少年价值观发展的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于传统文化价值的迷失。我国五千多年的文化传统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着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其中“主德”的传统文化精华对于人生修养和价值观培养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当前这种独特的价值文化资源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中却被束之高阁,依然不被重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也就不会树立起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科学态度。第二,对于价值观主体的迷失。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社会所呈现的是一种思想和文化相互交错的多元的社会,在这种多元化的背景下,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生存与发展也面临着多重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下人们面临着多种信息渠道,接受着不同文化和思想,其思想意识也变得更加开放,这有利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但是伴随着不同文化的交汇,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意识等也逐渐失去了主流价值观的统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被随之而来的文化虚无主义和价值相对主义所取代。第三,价值观教育方法迷失。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并没有把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其授课教师基本上是一些难以胜任“主科”教学的老师担任,这种明显的不被重视造成教师教学和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是加重了价值观教育的低效率。

三、以德育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价值观

(一)传统文化“主德”思想的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其中“主德”思想是现阶段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渊源和积淀。首先是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原则。“仁爱”思想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以孝悌为本的一种对人处事的原则,其基本思想是关心人、爱护人和尊重人。在各种思想文化多元发展的社会,用这种思想来指导青少年学生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其次是“贵和尚中”的思路。“和”和“中”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其在待人处世的过程中主张“中”与“和”,反对“过”与“不及”,即运用辩证统一的方式来判断。对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而言,有了这些精神和品质,就可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地吸收和利用各种文化思潮和先进科学,早日为民族振兴贡献力量。最后,是传统孝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合理内核,对加强青少年德育教育,促进青少年正确价值观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传统孝文化的正确传播和传承,有利于青少年健康而全面的发展,所以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面临的这种现状背景下,挖掘传统孝文化的现实价值并传播和传承这些价值,对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和自身成长,以及社会和谐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位一体”共建

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现实社会充斥多元化的思想和文化,青少年的价值观时刻受到这些文化和思想的影响,这已经是学校教育所不能单独承担的了,所以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必须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位一体”共建模式,这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其必须坚持的原则和价值观教育成功的关键。

首先是学校教育方面,必须承担起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主导作用和地位。学校教学模式设置要重视价值观教育,要安排合适的有经验的教师担任起价值观教育教学,对于教学模式和方式,不能再采取单纯的灌输式和纯理论式教学,而应该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的方式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价值观教学当中去,实现教师和学生的良性互动,用主动的创造性的方式来践行这个具有生命意义的学科。其次是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必须重视到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所接受到的第一个教育环境,家长是孩子最为信赖的人,对于青少年有着重要的榜样效用,家长对于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作用非凡,不能再单纯地认为价值观教育是学校的任务和职责,家长也要重视起来,要加强和学校、老师的联系与沟通,要和学校有机配合。最后是社会教育方面,要把“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中去,正确把握好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要求,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具体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使青少年在实践中净化心灵、熏陶思想、升华认识、提高觉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王仕民.德育功能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篇9

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不断拓展德育内容

不同于内地,德育工作不能简单照抄照搬内地的做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摆在前面,这要求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为此,我校首先强化了“五观”教育,引导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历史观、宗教观、文化观,有针对性地解决少数民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其次有针对性地展开民族认同教育,让少数民族学生充分认识本民族在祖国大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创新教育形式,增强德育活动的吸引力

在教育方式上,我校采取反复抓、全员抓、抓典型的方式。在教育形式上,我校采取灵活多样、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学生在感动中接受教育。我校德育活动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如召开主题班队活动;开展节日纪念活动(如“3.28”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五一”国际劳动节、5月23日和平解放纪念日、“—七一”党的生日,“十一”国庆节等都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开展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展览馆、进行社会调查等)。

篇10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1-0017-02

《弟子规》是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进行启蒙教育,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优秀读物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弟子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与新的时代内涵的有机融合,可以从教导学生认知亲情、友情、诚信等角度,进行德育培养工作。与此同时,农村中学在进行德育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德育教学范本少、案例参考少等问题,制约了农村中学德育教学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农村中学充分利用《弟子规》开展德育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弟子规》教育在农村中学德育教学中的作用

《弟子规》是根据我国孔子的人生理念所编著的蒙学典籍,语句简单,但蕴含了大量的人生哲理。虽然《弟子规》传统已久,但是,在农村中学进行德育教学过程中,对《弟子规》有甄别、批判地使用,依然有着很高的教育意义。通过组织学生诵读《弟子规》,可以让学生在感悟弟子规的真实内涵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使学生的言行和对于亲情和友情的认知实现升华,完善学生的思想体系,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综合来看,在农村中学推广基于弟子规的德育教学模式,具有可行性。

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让我们自豪。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有些人放弃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良好品德;人与人之间缺乏宽容,对老人缺乏尊重,对儿童缺乏关心,人情淡漠。传统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资源。在文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新时期做人仍有借鉴和指导作用。农村中学德育工作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要考虑学生的基本道德要求,利用《弟子规》对学生进行传统的道德教育,学生更能够接受基本的道德要求。从学习做人开始,从孝敬老师,帮助别人这些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做起,学生也更容易接受,也最能做到。

二、运用《弟子规》增强农村中学德育有效性的基本要求

(一)在运用《弟子规》进行德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以身作则”的效果

具体来说,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一碗水端平,对自身的行为进行严格的约束,让学生感悟到蕴含在教师身上的人格力量,促进德育教学效果的提升。例如,德育教师要对自己的言行进行严格的规范约束,课前早到教室准备,课堂上讲课精神饱满,充满激情,课余时间和学生积极探讨人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榜样力量,促进德育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二)在农村中学,很多学生是“留守儿童”,这就要求农村的德育教学过程更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运用《弟子规》进行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德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爱”在进行德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要求教师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能够用真心去感受学生的心理状态,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激发学生对于生活的热爱,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为了保证运用《弟子规》教育的时效性,要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效果进行实时的考评

例如,坚持让学生每天朗诵一遍弟子规,使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体会到弟子规中的真谛,在一遍遍的朗诵中,感染学生的身心。与此同时,为了考查《弟子规》教育是否真正落到了实处,教师还要注重对于学生的“家访”,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考核,充分发挥《弟子规》的教育作用。

三、利用《弟子规》教育增强农村中学德育有效性的策略

(一)促进《弟子规》教育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在对农村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学生只有意识到知识是对自己有用的,才会认真学习。与此同时,农村中学生还经常存在家庭监管不够严格、自控能力相对较差的情况,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在接受《弟子规》教育的过程中,只是在形式上朗诵《弟子规》,而在实际的生活中,却不重视对于自己言行的规范,这就导致《弟子规》的教育作用难以真正发挥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弟子规》教育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定期在课堂上开展诸如“为父母洗脚”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父母的艰辛,再与《弟子规》的内容结合起来,更容易发挥《弟子规》的真实教育效果,也可以促进德育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二)促进《弟子规》教育与学校生活的有机融合

在进行《弟子规》教育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将点点滴滴的小事和《弟子规》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例如,学生要充分尊重值日生的劳动成果,不在教室和校园里随便扔垃圾,看到校园里有纸屑也要主动地捡起来扔到垃圾箱里。在学生回到家后,要充分地尊重自己的父母,尽可能地帮助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课堂上,教师要对这样的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倡导大家共同努力,营造一个美好的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