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9 16:56:2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无形资产保值性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引言
资本结构与资产结构是企业财务理论中的两个重要内容。资本结构是企业筹资结果,反映资金来源;资产结构是企业对资源的配置情况。虽然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息息相关,但其主要是从融资角度进行分析,易忽视融资之后资金的运作情况。资产结构能更直接地作用于企业绩效,优化资产结构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合理安排资源,提高资产利用效率,提高企业经营绩效。
二、相关文献综述
资产作为企业运作的源动力,如何对资产进行配置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其作用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对资产结构和企业绩效相关性的研究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杨楠(2014)以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发现偿债能力、企业规模、企业成长性、资产担保价值与资本结构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企业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与资本结构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张俊瑞、张健光(2012)研究了资产结构与资产效率、资产效率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发现在资产结构与资产效率、资产效率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倒U型”规律,但管理层持股比例与企业价值存在正U型关系。王鑫(2012)从公司资产结构及绩效影响因素入手,分析上市公司资产结构对绩效的影响,发现固定资产比率与企业绩效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流动资产比率、货币资金比率、长期投资比率、应收账款比率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周艳(2009)通过对不同行业企业分析发现,优化资产结构是提高企业效益的有效途径,对资产结构的管理应注意保持各项资产的合理比例及资产结构的整体合理性。目前的研究不完善的地方主要是对资产结构的分类较为单一,大多都是以资产流动性对资产进行分类,难以全面反映企业绩效。
三、资产结构与企业绩效相关性分析
要对资产结构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首先需要对资产进行合理分类,分析不同资产分类方式下的资产结构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不同的划分方式,不仅反应了企业对各属性资产组合的侧重,也能使得企业从更加全面的角度考察资产。资产常见的划分方式主要是根据流动性进行划分。这种方式较为单一,还有很多的分类标准,与之对应着各种不同类型的资产结构。张俊瑞,薛旺辰(2007)在研究资产结构的影响因素及模式中,从资产的占用形态、占用期限、用途、资本形态、数量习性、投资方向、产业结构七个方面对资产进行了分类,这一分类方法较为全面的考虑了企业经营内部和外部因素影响。本文将引用前三种主要划分方式,对资产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资产结构分类描述
资产按占用形态划分可分为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有形资产包括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这三种存在形态不同的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就是资产的占用形态结构。资产按占用期限划分是指不同占用期限的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如长期资产和短期资产。资产按用途划分是指收益性资产、保值性资产和支出性资产所占总资产的比重。
(二)资产结构与企业绩效相关性分析
1.实物资产、金融资产、无形资产与企业绩效相关性。实物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原材料等生产经营所必须的资产,实物资产所占总资产的比重越大,越有利于生产经营,绩效就越好。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等,这些资产可以使资产保持较好的弹性和流动性,并具备一定的收益性,因此,一定条件下,提高金融资产比重有助于提高企业绩效水平。但又因为该资产伴随着一定风险,如果风险大于收益,容易对企业绩效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可以推断,金融资产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无形资产体现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有助于提高经营效益。
2.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与企业绩效相关性。流动资产的特点是流动性和周转能力强,但获利能力较弱。持有过多的流动资产,使得边际收益会小于边际成本,企业收益下降。合理的流动资产比例将有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长期资产变现周期长、风险大、获利多,在一定范围内,长期资产所占比重越大,意味着企业的生产能力充足,绩效越好。但是,长期资产占用资金较多,容易形成设备闲置、生产能力过剩等情况,抵减收益,影响绩效。
3.收益性资产、保值性资产和支出性资产与企业绩效相关性。如存货、应收账款等能为企业带来直接收益的资产均为收益性资产。收益性资产的比重越高,企业绩效越大。保值性资产是不能直接带来收益的资产,支出性资产是计入费用的、不断被消耗的资产。保值性资产和支出性资产所占比例越大,企业的收益越低。但是,并不是说要无限降低支出性资产,支出性资产的存在是为了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只要增加支出性资产所带来的收益低于其所带来的费用,那就是有益的。因此,企业需要保持一定的保值性资产的和支出性资产来维持企业正常运作,同时加大对收益性资产的投入,从而提高绩效。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资产结构的相关理论和文献研究,对资产划分依据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以前学者的研究成果,选择了三种主要的资产划分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企业结构与绩效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实物资产、无形资产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金融资产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在一定范围内与企业绩效正相关,超过该范围则负相关;收益性资产、保值性资产和支出性资产与企业绩效正相关。可见,相应地增加实物资产、无形资产、收益性资产、保值性资产和支出性资产所占总资产的比重,合理安排金融资产、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所占总资产的比重,将有助于企业提高绩效。但由于不同行业情况不同,本文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待分行业进一步分析。
参考文献
[1]杨楠.创业板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136-143+164.
基金项目: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文化产业经济研究中心2016年度开放基金项目:“探讨文化产业下的高校无形资产评估管理”(项目编号:HBCIR2016Y005)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17日
一、高校无形资产评估方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普及化,高校办学规模、生源数量等急速增长,加之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积累的无形资产十分可观。在这样的形势下,注重高校无形资产合理评估,加强管理,至关重要。具体而言,常规的高校无形资产评估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一)成本法。成本法又名重置成本法,是一种基于重置估值对象成本进而确定其价值结果的估值方法。在高校无形资产评估中,成本法应用需着重确定几项数据参数,包括重置成本、功能性贬值、经济性贬值以及成新率等。其中,无形资产重置成本的数据取得,可通过历史成本调整和计算现时劳务价格、事物价格两种途径实现。功能性贬值即是指科技创新等因素影响造成的无形资产价值下降,其估算主要是基于对比评估无形资产与现时无形资产收益差额确定的。经济性贬值则是指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变化,预期的无形资产收益能力贬值。成新率主要反映无形资产运用效率与时间之间的关系,是无形资产新旧程度的直观体现。成本法客观性、稳定性的特征,决定了其更适用于教学类、科研类等以资产重置、更新、补偿、投资等为目的的高校无形资产评估。但成本法特殊的估值参数构成,导致其估算结果容易受多重因素的影响。
(二)收益法。收益法是指基于估值对象未来实现预期收益现值确定的估值方法。收益法作为一种有效的预期收益估值法,其适用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简单来讲,采用收益法评估高校无形资产,需确定评估对象可被合理预测,同时可预测持有者获得预期收益可能面临的风险,并能够通过货币计量。收益法的优势体现在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高校无形资产本质特征,且符合市场交易原则,有利于维系交易双方良好关系。在收益法评估高校无形资产的过程中,应确定未来收益额、折现年限及折现率等几个常量。其中,未来收益额的计算结果,可通过销售收入与销售收入分成率或销售利润与销售利润分成率相乘得出。实践经验表明,销售收入分成率为1%~5%之间,销售利润分成率则为5%~30%之间,具体按照实际情况而定。高校无形资产折现年限往往受使用年限和获利年限双重因素制约。折现率确定作为无形资产收益法评估的重难点,同时受风险补偿、无风险利率以及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
(三)市场法。相比于上述两种高校无形资产评估方法,市场法能够反映估值对象时下一定的市场价值,且操作流程简单、直接,具有较强的公信力和说服力。具体来讲,市场法是一种基于高校无形资产评估对象在经济市场公允价值确定的估值途径,主要通过对比相似资产,结合其差异调整相关系数,进而确定高校无形资产价值。因此,市场法应用需建立在获取比对估值对象与参考表象指标、参与及差异基础之上。而高度活跃、开放的市场济环境,为市场法应用于高校无形资产评估中提供了利好条件。此外,高校无形资产评估中市场法应用,应着重验证相似无形资产“交易市场”或“模拟市场”的存在性与可操作性,并尽可能全面地搜集相关参照对象及指标数据信息。只有在各个基础应用条件具备完善的情况下,市场法评估高校无形资产的结果才能更精准、更具体、更客观。
二、高校无形资产管理体系建设策略
无形资产作为高校资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工作实效直接关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是一系列教学活动开展的保障基础。在准确应用无形资产评估方法的基础上,高校要进一步加快无形资产管理体系建设进度。
(一)提高思想认知。思想认知是行为实践的指导,是一系列工作完善改革的初始。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束缚与影响,高校对无形资产的管理认识存在偏差,过度强调其社会价值,而忽视其经济价值。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作为社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发展应始终保持与市场紧密同行。无形资产积累,是高校文化、规模、品牌、教育等发展的客观体现,对推动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亦是社会资本的重要构成。因此,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高校管理者,都亟须转变陈旧思想观念,提高对无形资产管理的理性认知,深刻领悟其功能价值地位,并作出应有的支持姿态。在此基础上,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阵地作用,注重无形资产管理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及时更新、普及无形资产基础知识,并逐步纳入到课程体系设置项目中,借此改善工作现状。同时,高校还需加强教职工及学生无形资产管理创新意识、参与意识、保护意识培养,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充分发挥其主人翁地位,避免无形资产管理与市场经济发展脱节,有效防止、违法乱纪行为。
(二)注重开发利用。开发利用是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重点实施项目,应切实纳入到高校战略发展规划当中,强化全体师生的紧迫感,激励他们的创新行为,推动高校无形资产总量扩充。其中,无形资产开发是指高校通过多元化途径,挖掘和扩充无形资产,最大限度地实现高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无形资产开发作为一项系统化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一旦稍有差池,则可能造成部分资源浪费。保质保量的无形资产开发,将促进高校整体竞争力提升,而这些又依赖于高校专业的服务队伍和完善的制度环境。在此过程中,高校需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无形资产管理小组,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并辅以完善的激励机制。另外,高校还需科学评估自身无形资产总量,认清其现时价值与预期收益,进而建立可行、合理的目标规划。具体而言,针对不同的无形资产评估项目,高校需选用正确的评估方法,有机地将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结合在一起,进而确定发展计划。此项工作完成后,高校可积极接受全体师生的监督,最大限度地维持无形资产现时价值,避免其在转化中无形流失。
(三)完善工作机制。法律是我国治理的根本,为维持社会稳定秩序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基础。现行的法律体系中,有关无形资产管理方面的规定日趋完善,如《专利权》、《商标权》、《反不正当竞争》等。客观角度上讲,我国现有无形资产法律法规体系依然存在瑕疵,对无形资产的保护分配不均,是未来修缮工作的重点。以此为引,高校应进一步完善无形资产内部管理机制,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明确各岗位职责任务,保证此项工作有序、高效开展。管理本身作为一门学问,是知识与艺术的结合体。在很大程度上,人员素质水平直接决定了无形资产管理工作实效。因此,高校要着力于管理培训工作,提高无形资产管理人员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结合教育发展需求,适度补充师资数量,提高无形资产的承载量和转化量。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校还需加强先进科学技术的引入,降低无形资产管理投入成本,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此外,高校还应建立完善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包括保密制度、申报制度、监察制度以及激励制度等,有效约束师生行为。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无形资产评估与管理十分重要和必要。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加之各高校无形资产积累及管理现状存在差异,本文作出的研究可能不尽完善。因此,作者希望学术界更多地关注此项研究,深度剖析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本质与价值,结合现代研究理论,总结更多有效评估方法,并指导高校建立和完善无形资产管理体系。而高校作为无形资产评估与管理的实施主体,应从主观认识上提高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可结合本文论点,理性分析自身工作实践,有针对性地采取更多有效管理策略,并建立相应的体系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1]柯红岩.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10.
[作者简介]谢志华(1959― ),男,湖南益阳人,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审计与财务理论研究;吴良海(1970― ),男,安徽桐城人,安徽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央财经大学博士生,从事资本市场财务与会计研究;王峰娟(1969― ),女,安徽淮南人,北京工商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财务理论与方法研究。
[摘要]在论证企业业绩评价应当遵循的盈利、风险与发展评价指标有机结合的三维价值观的基础上,引入多元化与研发支出因子来构建上市公司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主成分法检验了业绩指数与会计盈余的相关性,证实基于三维的业绩指数与企业未来价值创造能力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三维价值观;研发支出;公司绩效评价;投资者保护指数;会计收益评价;企业风险度量
[中图分类号]F23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833(2012)03005712
一、 引言
公司绩效评价必须以评价主体的基本要求为出发点。两权分离使得公司股东必须对公司业绩进行评价,并据此确定要不要继续对公司投资,要不要转移或者收回投资,要不要继续聘用公司目前的经营者,所以,在两权分离的公司制企业中,股东是公司绩效评价的基本主体。此外,债权人为了确定公司的偿债能力,也必须对公司的业绩进行评价。总之,作为法人的公司制企业必须从外部获得资金,而要获得资金就必须满足资金提供者对公司业绩的要求,资金提供者是公司绩效评价的基本主体,资金提供者对公司业绩的要求就是公司绩效评价的基本要求。
股东投资的基本目的是实现资本增值,资本增值的前提是资本保全,即资本保值增值是股东的基本目标,保值是基础,增值是终极目标。如果只是保值,那么投资就失去了意义;但如果不能保值,投资就必然失败。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任何股东的投资都是一种长期投资,必须获得长久的投资回报,因而股东投资的保值增值是一个长远的过程。所谓资本保全简单地说,就是指期末净资产必须在量上和质上都与投入资本相同,我们可以分别称之为数量保全与质量保全。数量保全是指在一定经营期结束后,公司的期末净资产与期初净资产在量上相同,如果本期有新投入资本,则是公司期末净资产在量上等于期初净资产加上本期投入资本。质量保全是指期末净资产的流动性与投入资本相同,由于无论是以现金、实物资产还是无形资产入资,都被视作完全变现,所以也就要求期末净资产处于可立刻变现的状态,具有和现金相同的变现能力。除了资本保值外,股东更要求其资产实现增值。资本增值也分为数量增值和质量增值。数量增值是指投入资本所获得的报酬,通常用资本净利润率表示。由于会计采取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有关事项,这就使得净利润并不意味着流入了相应的现金,由此就产生了质量增值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要求投入的资本获得报酬,而且这一报酬应尽可能处于现金的状态,即资本增值的质量问题,通常可以用资本现金净利润率表示。不难看出,股东作为投资人,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实现资本保值增值,对公司的业绩评价也必须以此为出发点。
对公司进行绩效评价必然涉及两个基本层次:一个层次是怎样才能客观确认和计量公司的经营及财务状况,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公司绩效的评价就失去了基础;另一个层次是以什么样的指标来评价公司绩效。实际上,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在客观确认和计量公司的经营及财务状况时,已经涉及评价公司绩效的各种指标,如确认和计量公司的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费用、利润等,但仅限于此是不够的,还必须利用这些指标做进一步的综合计算才能更全面地反映公司的绩效。本文从股东的角度出发,运用统计方法,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7―2010年的相关数据来研究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问题。
理论上,由于财务会计数据的可靠性特征,使得其在委托合约的签订与履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也看到,运用资产收益率(ROA)等业绩指标度量公司业绩已成为会计的默认研究方法。然而已有研究表明,公司盈余管理之风盛行会导致会计信息可靠性日益下降盈余管理的存在是由于公认会计原则并未对企业会计政策和程序的选择做出全面的限制,有足够的证据表明,管理人员会利用应计项目来进行盈余管理,使其个人奖金最大化[1]。,在这种情形下,固守传统度量方法便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在经济管理研究中,基于市场公开数据构建各种评价指数已逐渐成为各界人士的广泛共识,但是,迄今为止会计学术界对如何构建基于会计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数尚未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就企业本质而言,企业存在的基本价值与目标是实现所有者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企业业绩评价自然就成为投资者保护的核心内容,事实上,构建科学合理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数是制定投资者保护指数谢志华等认为,“从广义上说,促进投资者保护的会计要素既包括会计信息体系,也包括对会计信息起保证与鉴证作用的外部审计体系、对会计信息与企业经营活动起控制作用的内部控制体系及对企业成长与增值起支持作用的财务运行体系,……会计及其衍生体系发挥投资者保护的结构、形式及其效果,可以通过建立指数体系进行评价。”[2]的重要一环。因而,研究基于会计的企业业绩评价问题意义重大。本文提出企业业绩评价的三维价值观,意在抛砖引玉,为制定基于会计的投资者保护指数提供参考和指引。
二、 文献回顾
从多角度构建复合指标体系来对收益质量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已成为当代企业业绩评价的一个基本取向。比如Boonlert等认为,会计收益评价至少应包括四个方面,即应计质量、收益的持续性、收益的可预言性和收益的稳定性[3]。Francis等指出,应当从企业目标、现金流、认股选择权、退休金、科研经费、股票回购、税率、总边际收益等方面对收益质量进行综合评价[4]。Dechow等认为,从投资者角度而言,收益质量可以反映为盈余反应系数(ERC)或盈余-报酬模型中的R2系数;从企业内部角度而言,可以反映为收益持续性、成长性、稳定性、稳健性(非对称及时性)等方面;从企业外部角度而言,可以反映为会计审计信息强制性披露(AAERs)、内部控制过程等[5]。近年来,我国业界对企业业绩评价的研究也开始关注到收益质量指标的设计。彭彦敏认为,收益质量就是收益指标对公司价值的解释能力,应通过质和量两方面的属性进行揭示:质的方面包括收益的可靠性、现金保障性、持续性、成长性和安全性;量的方面包括收益的获利性和收益的量级[6]。他还利用因子分析法,进一步研究了收益质量的综合测量问题。刘洪渭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综合收益质量的各项特征,从收益的可靠性、成长性、持续性、稳定性、现金保障性和安全性6个方面,建立了一个运用于上市公司的收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构建了结构方程模型[7]。
我们国家的相关学者和会计业界也已经意识到企业发展能力在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国内文献中与发展能力相似的概念有增长能力、成长能力等,本文认为,这些类似表述均可归为发展能力一类,但在文献引用时仍遵从作者的原文表述。。刘洪渭在其构建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就设计了总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和研发与培训投入比重一共4个有关收益成长性的指标。钱爱民、张新民按照“增长、风险、盈利”三个维度构建了一个企业财务状况质量综合评价的财务指标体系,在他们的体系中,设计了3个有关于增长速度的指标,即可持续增长率、收入增长率和偏离平衡增长程度[8]。中国证券报社和清华大学企业研究中心联合推出的中国上市公司综合绩效排序(以下简称为“清华系评价模型”)中设计的成长性指标包括:三年主营业务平均增长率、三年利润平均增长率、三年资产平均增长率、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及销售和利润增长趋势一共6个指标。“清华系评价模型”有以下两个主要特点:一是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财务分析指标来构建指标体系;二是各个指标权重相同。大鹏证券建立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综合测评指标体系则主要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管理能力、成长性、股本扩张能力和主营业务鲜明状况6个方面来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具有比较典型的财务综合绩效评价的特征,该指标体系设计的成长性指标包括总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中证・亚商上市公司50强评比”评估体系包括财务预警体系与发展潜力评分体系两部分,发展潜力评分体系从财务状况、核心业务、经营能力、治理结构四个角度设计了多达42项指标来综合评价上市公司业绩,其中的可持续增长性指标设计包括三年主营业务平均增长率、三年净利润平均增长率、三年总资产平均增长率及三年股东权益平均增长率,在整个评估体系中占10%的权重。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推出的“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评估的体系和方法”尤为注重上市公司的成长性,他们设计了一个主评价因素(权重40分)和三个辅助评价因素(各20分,所占权重共60分),其中主评价因素是市盈率与净利润未来成长率的比率(P/E/G比率),可用来衡量公司的投资价值,与大鹏证券和中证・亚商评价体系类似,该体系的应用要求研究分析人员有较强的主观判断能力与行业知识,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9]。
通过研究开发活动来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共识。近年来,国内外很多研究文献提供了研发支出、无形资产与企业未来业绩价值相关性方面的经验证据。如Lev等认为,新产品、新技术是企业赢得竞争的源动力,增加研究与开发支出(以下简称R&D)有助于企业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研制开发活动,这些研发活动所推动的技术进步有助于提高企业无形资产价值,进而提升企业业绩[10]。国外实证研究结果显示,R&D支出对企业绩效提高和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Ito、Bean等的研究均证明了这个结论[1113]。而在国内,梁莱歆、张焕凤以我国高科技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择R&D投入强度(R&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与技术人员比重作为R&D投入的考核指标,并采用技术资产占总资产之比和专利值占总资产之比两项指标来测评企业R&D创新能力或投入转化能力,实证检验了R&D投入与企业绩效的相关关系。她们发现,在R&D投入与产出滞后一定时期的条件下,我国高科技企业R&D投入与其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的相关关系较显著[14]。刘德胜、张玉明研究了中小企业绩效与研发支出的关系,他们发现,企业绩效与研发支出呈倒“U”型关系,这意味着使研发支出维持在一个合理范围内可能是中小企业改善经营业绩的合理选择[15]。田利军等基于中小板上市公司研发投入与绩效指标的实证分析发现,由于研发投入水平较低,研发投入强度与净资产收益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均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16]。王芷萱基于2009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开发支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她发现,2009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开发支出投入强度对当期绩效的影响并不明显,但是与企业未来的业绩呈正相关关系[17]。薛云奎、王志台基于沪市1996―1999年的经验数据,证明了单位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贡献要高于固定资产对经营业绩的贡献[18],囿于当时上市公司R&D信息披露的不充分,他们未能对R&D投入与公司业绩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王化成、卢闯等基于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1998―2002年的相关数据,分析了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贡献以及上市公司披露的无形资产信息对投资者的有用性,他们发现,无形资产与企业未来业绩之间有着显著的正向关系,当年新投入的无形资产将会在2年后对业绩产生正向贡献且贡献程度随时间流逝呈现递增态势;当年新增的无形资产与未来1年的股票回报显著相关,他们的研究验证了无形资产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和投资者对无形资产信息的反映存在滞后性[19]。赵敏、朱黎敏基于沪市A股上市公司2006―2008年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无形资产与公司价值及经营业绩的关系,研究证实,无形资产对上市公司价值及经营业绩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0]。国内也有一些研究未证明研发投入和企业业绩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这可能与他们的研究样本偏小以及样本“自选择”行为等统计方法论问题有关[2122]。
以上分析表明,基于R&D支出及无形资产投资来设计相应指标、测度企业未来发展能力并将其纳入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具有公认的理论基础,而且已获得大量经验证据的支持。
风险指标也是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多元化经营可以分散并降低投资风险,稳定企业收益。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一再表明,是否多元化及多元化程度影响企业经营绩效[2337]。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度量多元化程度?Berry和Mcvcy提出的赫芬达尔指数(Herfindahl Diversified Index,HDI)在多元化研究中影响较大,该指标可以反映某一标准产业分类(以下简称“SIC”)层面上企业不同业务单元的相对重要性,计算公式为:
HD=1-∑ni=1(Pi)2(1)
其中,n为多元化企业所跨SIC分类的行业总数;Pi表示企业第i种业务单位或所处行业的营业收入占营业总收入的比重。根据上述计算公式,赫芬达尔指数值应介于0―1之间,且该指数值越大,企业多元化程度越高。为体现多元化的异质性特征,Gollop和Monahan在赫芬达尔指数的基础上提出了广义的赫芬达尔指数度量方法。相比于其他多元化指标,广义的赫芬达尔指数具备了一个理想多元化指标应有的所有条件,可以较全面地体现企业的多元化水平。但是,该指数的计算需要两位数、三位数或四位数水平上每种产品的投入产出表,计算繁杂,因此极大地限制了该指标的推广,大多数学者仍然采用赫芬达尔指数作为企业多元化程度的测度指标。为了解决赫芬达尔指数法下多元化程度测量对产品划分详细程度的过度依赖,Jacquemin和Berry提出用熵指数法测量企业的多元化程度[38],多元化程度(以下简称“DT”)公式为:
DT=∑Ni=1Piln(1/Pi),Pi满足∑Ni=1Pi=1,i=1,2,3,…,N(2)
其中,Pi为企业第i个行业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重。显然DT是各个行业销售的加权平均数,每个行业的权数为其销售额占总销售额比重倒数的自然对数。熵值计算法考虑了测度企业多元化程度时,应该包含不同行业的业务单位数以及总销售额在行业间分布情况这两个要素,同时还包括测度多元化的第三个维度,即不同行业间的相关程度。很多研究在使用熵值计算法进行多元化测度时区分了相关多元化和非相关多元化,或者对应界定为行业内多元化和行业间多元化。基于熵值法计算的总体多元化水平等于产业群内加权平均的相关多元化与产业群间不相关多元化之和,假设各项业务销售占比相同,则DT=lnN,这表明企业进入的行业越多,DT值越大。熵指标不仅满足了多元化的数字性和分布性特征,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多元化的异质性。它的缺陷在于群相关的熵值测量过于复杂,群之间的区分缺乏统一标准,所以,采用单一的总体多元化熵指标更切合实际。本文本着科学、简便、实用的原则,采用基于熵值计算法的DT指标度量多元化经营的程度,并采用赫芬达尔指数进行相关实证结果的稳健性检验。
上述分维度考察了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整体而论,长期以来公司绩效评价总是处于两极状态。一种是制定无数个指标试图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对公司业绩进行全面评价,结果却导致评价指标越来越多,评价内容越来越繁杂,典型的做法如将公司业绩指标分为偿债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发展能力指标,甚至还包括社会贡献指标等。但是,实践的结果表明,评价指标并非越多越好,评价指标越多,指标之间的相互协调及重要性程度评价就越来越困难,而且事实证明评价指标越多,公司越容易束手束脚、顾此失彼,更难对公司业绩做出综合和整体的评价。第二种是仅仅制定单一指标或少数几个指标对公司业绩进行重点评价,结果是评价指标简化了,但公司行为却难以符合评价主体的需要,也无法满足对公司进行全面评价的要求。本文基于投资者角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一个涵盖盈利、风险与发展三个维度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并力图论证其科学合理性。
三、 基于盈利、风险和发展三维价值观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 构建原则
综上所论,本文按以下原则构建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首先是基于盈利、风险和发展三个维度构建多指标业绩评价体系;接下来是具体分析,盈利维度强调已经实现的盈利数量特别是盈利质量,以多元化指标揭示当期及未来投资风险,基于R&D支出及无形资产投资强度评价企业未来持续盈利能力和投资风险水平;最后是精简指标,合理加权,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业绩评价。
(二) 指标体系
本文构建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由以下8个指标及其方差贡献率加权综合决定:销售净利率、营业利润率、多元化程度(DT或HI)、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报酬率、每股收益、每股现金流及研发支出比例。各指标具体定义见表1。
表1企业业绩评价指标定义
指标符号定义
销售净利率x1净利润/营业总收入
营业利润率x2营业利润/营业总收入
多元化程度DT熵值计算法
总资产报酬率
总资产报酬率(平均基数)x4
x42净利润/年末总资产
净利润/[(年初总资产+年末总资产)/2]
净资产报酬率
净资产报酬率(平均基数)x5
x52净利润/年末净资产
净利润/[(年初净资产+年末净资产)/2]
每股收益
每股收益(平均基数)x6
x62净利润/年末总股本
净利润/[(年初总股本+年末总股本)/2]
每股现金流
每股现金流(平均基数)X7
x72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年末总股本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年初总股本+年末总股本)/2]
研发支出比例
研发支出比例(平均基数)x8
x82开发支出/年末总资产
开发支出/[(年初总资产+年末总资产)/2]
相对回报率RR考虑现金红利再投资的年个股回报率并经年度及行业均值调整
相对市场绩效RTQ经年度及行业均值调整的托宾Q值
相对会计盈余RX4经年度及行业均值调整的总资产报酬率
这里将测度企业发展能力的研发支出比例定义为开发支出与总资产之比,而没有选择惯用的研发强度指标(研发费用/销售收入),主要是出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各期销售收入指标波动性强,基于销售收入度量的发展能力指标值难以客观反映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第二,不同企业和同一企业不同时期销售收入的变现能力(回收期及回收额)存在差异,同等比例的研发投入强度所创造的现金流并不相同,有时甚至差异较大;第三,基于总资产计提研发经费并考核研发绩效可以保证研发总投入持续增加,同时总资产已经扣除各项减值准备,指标的可比性大大增强。
(三) 评价方法
前文讨论的多指标加权综合评价模型的权重有赖于评价人员进行分析确定,属于主观赋值法,因而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大打折扣。因此,本文选用的是客观赋值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纳入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值的行业差异一律采用行业均值调整办法。具体而言,设xt,j,i为原始指标,xt,j,i′为剔除行业因素后的数据,kt,j为该指标的行业平均值,则:
xt,j,i′=xt,j,i-kt,j(3)
其中,t代表所属年份;j代表所属的12个行业之一;i代表公司。
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取指标信息,取主成分个数m的值为8,即方差累计贡献率α=∑mi=1λi/∑pi=1λi=100%,并基于8个主成分prin1、prin2、……prin8,以每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αi作为权数,构造如下的综合评价函数:
S=α1prin1+α2prin2+…α8prin8(4)
其中,αi=λi/∑pi=1λi=λi/8。
四、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以上文献回顾表明,当前企业发展能力指标基本都是通过资金、收入、利润等历史财务数据计算增长率指标予以度量的,显然,基于历史财务数据设计度量企业未来发展能力指标存在逻辑上的缺陷,企业发展能力的评价应当基于具有未来收益创造潜能内涵的量化指标,如研究与开发支出(R&D)、商誉等无形资产。增长率等历史财务指标只是企业发展能力的结果表现,而企业发展潜能源于由R&D所支撑和积累的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即R&D是“因”,增长率是“果”,所以,基于R&D来设计评价发展能力的指标才符合“因果规律”。
同样,纵观以往的研究,企业风险度量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资产负债率、财务杠杆、利息保障倍数等基于财务会计信息的指标,这类指标只反映了企业既往经营和财务决策结果所带来的并由企业当前客观承受的风险,是结果指标。从本质上讲,这些风险已客观地体现在当期已实现的收益中,即当期收益是既定风险“调整”的收益,因而不宜再将其“重复”纳入业绩评价体系中。毫无疑问,风险都是面向未来的,然而这类指标并不具有揭示企业未来预期风险的内在潜能与本有内涵,一个当期收益较高但未来预期收益实现风险也高的企业,其经营业绩就不可简单地判定为高,所以,应当在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中设计科学的风险测度指标,以便能合理权衡收益与风险,从而使得企业价值最大化。
多元化程度指标较好地刻画了企业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产品或业务的组合,从历史角度看,它是企业过去产品或业务创新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制约甚至决定着企业收益目标的实现程度,而R&D支出及无形资产投资决定着企业创新能力和未来产品或业务的组合,它们代表着企业未来的投资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讲,基于追求盈利、控制风险、谋求发展创新三维价值观构建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本质还是实现财务收益与未来风险的合理权衡。将多元化指标纳入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就是在过去的盈利与未来的风险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实现了业绩评价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维时空的有机统一,它不仅是设置风险度量指标以客观评价企业未来投资风险的需要,更是对传统的基于财务会计报告数据设计业绩评价指标的超越。
在完美而完全的资本市场中,股票价格(或回报,下同)是对公司未来现金流创造能力的无偏估计会计盈余与股票价格相关性的理论推导需要证明以下三个方面的联系:证券价格与未来股利的联系、未来股利与未来盈余的联系、未来盈余与当期盈余的联系[39]。,根据资产定价理论,股票价格与未来现金流量正相关,而相关的会计信息有助于预测未来现金流量,即当期会计盈余与未来现金流量之间应该存在正相关关系,所以,股票价格与会计盈余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40]。然而在现实世界中,由于以下原因而导致股票价格与未来现金流量的相关性较低:价格引导盈余现象的存在;投资者的非理性;会计盈余中的噪音因素;暂时性盈余的存在[41]。李刚等研究了计价观下企业会计盈余的7个不同质量,即应计质量、持续性、可预测性、平滑度、价值相关性、及时性、稳健性,他们发现,以会计为基础的质量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整体大于以市场为基础的质量[42]。鉴于此,评价公司业绩不宜直接采用股票价格或股票回报等市场业绩指标,因而,本文提出基于三维价值观的企业业绩指数概念。我们定义的企业业绩是基于盈利、风险和发展三维价值观建立的业绩指数,用以综合评价公司真实的经营绩效。该指数的基础维度是当期会计盈余指标,同时引入度量企业未来现金流创造能力的变量即风险与发展两维度指标,由于各指标相互之间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因此采用主成分法计算各公司的业绩指数。事实上,主成分法下的业绩指数是消除了指标间相关性的盈利、风险与发展三维指标的加权平均。因此本文提出以下两个研究假设,以检验基于三维价值观构建业绩指数的科学合理性。
假设1(企业业绩与会计盈余的相关性):企业业绩与未来现金流量正相关,而相关的会计信息有助于预测未来现金流量,即当期会计盈余与未来现金流量之间应该存在正相关关系,即企业业绩与会计盈余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2(风险与发展能力对业绩评价的影响):多元化程度越高、未来发展能力越强,企业业绩指数与未来现金流的相关性越高,而与当期会计盈余的相关性越低,即在控制住多元化及未来发展能力指标的影响后,业绩指数与当期会计盈余的相关性会上升。
五、 三维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检验
(一)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如上所述,本文基于盈利、风险和发展三个维度设计业绩评价指标,R&D、无形资产仅指上市公司在其财务报表中披露的开发支出、商誉及无形资产,计算多元化指标的行业(项目)收入原始数据取自色诺芬和CCER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产品和行业分布数据库,计算国有股、法人股持股比例的原始数据来自聚源锐思金融数据库(RESSET/DB),其他数据均出自国泰安(CSMAR)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库及中国股票市场交易数据库。
我们以2008―2010年为研究区间,以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由于计算时期基数指标需要用到年初数,因此我们以2007―2010年为原始数据收集期间,剔除金融保险类和数据残缺的上市公司,最终得到3137个公司年样本。
(二) 实证检验结果
1. 描述性统计。因为我们是基于主成分法分行业计算业绩指数,所以各年度各行业的业绩均值均为0,见下表2。该表显示,2008―2010年各行业的标准差均较大,这表明行业内上市公司业绩差异明显,其中尤以2008年的建筑业(E)及房地产业(J),2009及2010年的综合类(M)最为突出,大多数年份及行业的中位数小于均值,表明业绩指数的分布具有右偏特征。从行业整体看,2008年房地产业、2009年信息技术业以及2010年采掘业上市公司业绩表现良好,相比之下,2008年建筑业、2009年采掘业以及2010年综合类上市公司业绩表现最差。
2. 相关性分析。表3和表4分别报告了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的部分结果。从表3不难发现,我们计算的业绩指数与会计盈余,无论是Pearson还是Spearman相关系数均显著为正,这与假设1的预期一致。
结合表3和表4来看,业绩指数与当期会计盈余(RX4)的Pearson相关系数及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6820和0.7605,与未来现金流(RTQ)托宾Q值越小,说明企业成长性越好,未来创造现金流的能力越强,而与评估的当期业绩指数负相关。的Pearson及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0939和-0.1367,在给定多元化(RX3,均值调整的相对多元化指标)及未来发展能力(RX8,均值调整的相对研发支出指标)的条件下,业绩指数与当期会计盈余的Pearson及Spearman偏相关系数分别上升为0.7167和0.7964,与未来现金流的Pearson及Spearman偏相关程度分别下降为-0.0964和-0.1408,个股回报率(RR)与业绩指数的相关性也上升了。这表明,控制住多元化及未来发展能力的影响后,业绩指数与当期会计盈余的相关性上升,而与未来现金流的相关性减弱,这就意味着,业绩评价中引入风险及发展能力维度指标能显著增强业绩指标与企业未来价值创造能力的相关性,这验证了本文基于三维价值观构建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与假设2的预期一致。
3. 稳健性测试。本文执行了以下两种稳健性测试:以赫芬达尔指数(HI)取代多元化程度度量指标DT,以无形资产比例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将其定义为:无形资产比例=(无形资产+开发支出+商誉)/总资产*100%,无形资产、开发支出、商誉及总资产均为公开财务报表年末数。取代研发支出比例来度量企业未来发展能力,重新执行上述相关性分析程序;将研究样本按年度依据相对市场绩效(RTQ)从高到低排序并均分成20个组,逐一计算各组指标均值,并仍以DT度量多元化程度,研发支出比例度量未来发展能力,重新执行上述相关性分析程序(检验结果略)。上述稳健性检验结果与本文研究基本结论一致另外本文增设国有股比例(RS)与法人股比例(RL)指标,用以检验股权结构与会计盈余及公司业绩的相关性,结果仅发现2009年国有股比例与会计盈余(RX4)及业绩指数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这一点不同于现有的研究结论。。
六、 研究结论与本文局限性
(一) 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股东的角度首先论证了设计业绩评价指标应当遵循“盈利、风险和发展”有机融合的三维价值观,继而构建了相应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并进一步利用2007―201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验证了这一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总结全文,我们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1. 企业业绩评价不仅要基于当期已实现会计盈余的数量与质量,更要设计恰当的指标(体系)以充分揭示和评估被递延的累积风险和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潜能。
2. 基于企业产品或业务组合度量的多元化指标能较好地反映企业未来经营与投资所面临的风险大小,研发支出(强度)指标可以有效测度企业基于创新的未来发展能力高低。
3. 业绩评价综合指数与当期会计盈余显著正相关,引入风险及发展能力维度指标构建业绩评价体系,可以适当削弱历史财务结果指标对业绩评价的过度影响,一定程度上可以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防范、遏制企业的财务造假,并能显著增强业绩评价综合指数与企业未来价值创造潜力之间的相关性。
着眼于“盈利、风险和发展”三维设计评价指标,有效避免了以往单纯依赖财务指标评价公司业绩的弊端(如引发会计信息失真与财务造假),有利于引导企业树立风险管理意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不断创新产品或业务的组合,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研发绩效的管理,推动企业坚持走基于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特别值得强调的是,从创新的角度评价公司的发展能力正日益成为各方共识,理应成为我们把握未来业绩评价走向的一个基本信条。
(二) 本文局限性
本文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发展维度指标的设计上。有研究指出,不同无形资产对上市公司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存在行业差异,市场对不同行业的不同无形资产作出了不同反应,因此现有研究将企业无形资产作为一个整体来检验其对企业会计盈余和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这一设计可能是不恰当的[43],由于本文进行的是大样本检验,受到数据可得性的限制,仅选取开发支出比例及无形资产比例作为企业发展能力的替代变量,这种评价具体指标的选择可能存在偏颇甚至很大的缺陷,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局限性,有待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
本文提出两权分离条件下企业业绩评价的基本主体是股东,其基本要求是投入资本的长期保值增值,并论证了企业业绩评价的三维价值观,以此为基础构建了相应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主成分法测算了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8―2010年的业绩指数,进一步验证了这一评价体系的科学合理性。这一探讨是基于现有(或潜在)投资者的角度,将业绩评价的理论分析与实践应用有机融合,较为系统地探讨了企业三维业绩评价问题,并提供了我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这是本文的主要贡献。
以往对公司绩效的评价往往着重于各种指标的计算和优劣分析,而对于各指标数据形成基础的制度安排关注较少,从而使得各指标的计算分析失去了有效的前提。我们认为,从所有者(股东)角度评价公司的资本增值能力,还有赖于企业建立健全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制度安排,比如,为客观地确认和计量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状况,以便在计算公司利润时可以建立在资本数量保全的基础上,必须建立一整套从所有者出发的会计制度;为客观地确认公司期末资产的质量,确保公司期末资产的质量与投入资本质量一致,以实现资本质量保全,必须建立一套从所有者角度出发的财务制度;为以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为标准,确认公司的会计数据是否真实,公司的期末资产能否百分之百变现,必须建立一套从所有者出发的审计制度[44],如此等等。
参考文献:
[1]William R S. 财务会计理论(第3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13227.
[2]谢志华,崔学刚,张宏亮.会计投资者保护评价及其指数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322.
[3]Kriengkrai BoonlertUThai, Gary K Meek, Nabar S.Discussion of Earnings Attributes and Investor Protection:International Evidence[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2006,41:4.
[4]Francis J, Olsson P, Schipper K. Earnings Quality[M]. Hanover:Now Pub, 2008.
[5]Dechow P, Ge W, Schrand C. Understanding Earnings Quality: A Review of the Proxies, Their Determinants and Their Consequence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10:50.
[6]彭彦敏.上市公司收益质量测量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2935,7293.
[7]刘洪渭.我国上市公司收益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3:99108.
[8]钱爱民,张新民.企业财务状况质量三维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检验――来自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1,3:8898.
[9]徐兵.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3240.
[10]Lev, B. R&D and Capital Market[J].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1999,11(4):21 35.
[11]Boer F P. Linking R&D to Growth and Shareholder Value[J]. Research & Technology Management,1994,37(3):16 22.
[12]Bean A S. Why Some R&D Organizations Are More Productive Than Others[J].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1995,38(1):2529.
[13]Ito K,Pucik V. R&D Spending,Domestic Competition,and Export Performance of Japanese Manufacturing Firm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3,14(1):6175.
[14]梁莱歆,张焕凤.高科技上市公司R&D投入绩效的实证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32236.
[15]刘德胜,张玉明.R&D支出驱动中小企业绩效有效性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0(1):9296.
[16]田利军,郭兰英,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资绩效评价统计分析[J].现代财经,2010,(8):9397.
[17]王芷萱.开发支出与绩效的相关性研究――基于沪深股市的经验数据[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4):1719.
[18]薛云奎,王志台.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及其价值相关性研究――来自上海股市的经验数据[J].会计研究,2001(11):4047.
[19]王化成,卢闯,李春玲.企业无形资产与未来业绩相关性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10):120124.
[20]赵敏,朱黎敏.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与公司价值、经营业绩关系研究――基于沪市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J].财经论丛,2010(6):5661.
[21]王君彩,王淑芳.企业研发投入与业绩的相关性――基于电子信息行业的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12):5762.
[22]游春.我国中小企业研发投入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南方金融,2010(1):5259.
[23]刘力.多元化经营对企业价值的影响[J].经济科学,1997(3):6874.
[24]朱江.我国上市公司的多元化战略和经营业绩[J].经济研究,1999(11):5461.
[25]姚俊,吕源,蓝海林.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与经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4(11):119135.
[26]张翼,刘巍,龚六堂.中国上市公司多元化与公司业绩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5(9):122136.
[27]苏冬蔚.多元化经营与企业价值: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溢价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季刊).2005(1):135158.
[28]韩忠雪,朱荣林,王宁.股权结构、问题与公司多元化折价[J].当代经济科学,2006(5):5258.
[29]洪道麟,熊德华.中国上市公司多元化与企业绩效分析――基于内生性的考察[J].金融研究,2006(11):3343.
[30]林晓辉,吴世农.中国上市公司多元化动因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证券市场导报,2008(11):6775.
[31]Berger P, Ofek E. Diversification s effect on firm value[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5(37):3965.
[32]Campa J M, Kedia S.Explaining the diversification discount[J]. Journal of Finance,2002, 57(4): 17311762.
[33]Grant R M,Jammine A, Thomas H. Diversity,diversification,and profitability among British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1972―1984[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8:771801.
[34]Hoskisson R E, Hitt M A.Antecedents and performance outcomes of diversification: a review and critique of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J]. Journal of Management,1990,16(2): 461509.
[35]Lang L H, Stulz R M.Tobins q,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4 (12):12451280.
[36]Rumelt R.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and profitabilit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2(13):359369.
[37]Servaes H. The value of diversification during the conglomerate merger wave[J]. Journal of Finance, 1996(51):12011225.
[38]Jacquemin A P, Berry C H. Entropy measure of diversification and corporate growth[J]. 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1979,27( 4): 359369.
[39]William H. Beaver. Financial Reporting: An Accounting Revolution[M].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Inc,1998:6972.
[40]鲁桂华.经验会计与财务研究方法:原理、应用及SAS实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64168.
[41]文远怀,袁淳.国外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研究综述及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06(91):4044.
[42]李刚,张伟,王艳艳.会计盈余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关系的实证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5):5762.
[43]邵红霞,方军雄.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研究――基于无形资产明细分类信息的再检验[J].会计研究,2006(12):2532.
[44]吴玉心.审计委员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中的重要制度安排[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3(18):2729.
Constructing and Testing of Enterprises Threedimension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s
A Share Listed Companies
XIE Zhihua1 ,WU Lianghai2, WANG Fengjuan1
(1. School of Business, 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 China;
2. School of Accountancy,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illustrated the threedimensional value perspective on firm performance evaluation based on such factors as earnings index, risk index and development index. We think they should be incorporated in one unifie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and then we constructed on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listed company through adding diversification and R&D expenditure index;next we test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erformance index and accounting earnings, and the main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performance index a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future firm value creation potentiality.
Key Words: enterpris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hreedimensional value perspective; R&D expenditure; enterpris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vestor protection index; accounting profits evaluation; enterprise risks measurement
(上接第31页)
[28]刘芍佳,孙霈,刘乃全.终极产权论、股权结构及公司绩效[J].经济研究,2003(3):5162.
[29]林钟高,徐正刚.审计合谋的成因与治理对策[J].预测,2004(2):2227.
[30]赵新刚,廖涌泉,袁晓波,等.上市公司审计合谋问题分析[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3(3):4447.
[31]温国山.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审计质量与市场反应[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10):3445.
Audit Market Segmentation and Audit Collusion Administration
Based on the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GUAN Yamei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高校国有资产是指被高校占有、使用,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类经济资源的总称。其表现形式有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来源:国家供给、高校根据国家规定利用国有资产组织的收入、接受捐赠或其他合乎法律规定的来源。高校国有资产是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后勤等重要的物质条件,是学校顺利完成各项任务的前提,其数量、质量的等级是衡量高校实力的重要指标。
一、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一)促进节约型高校建设的必由之路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对高校提出了新的挑战。虽然现阶段高校国有资产的规模不断扩大,但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类原因,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家底不清”、资产配置不公平、核算不规范、管理手段落后等,这不仅浪费了高校的国有资产,又增加了高校的运行成本。因此,对高校国有资产的科学管理,可有效降低学校运行成本,是促进节约型高校乃至节约型社会的必由之路。
(二)清晰产权关系的客观要求
现阶段的高校不仅单纯从事教学和科研,而经常涉及到农业、工业、服务等各个领域,这就意味着高校国有资产构成的多元化,虽然这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金来源,同时也给资产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科学管理高校资产是明晰资产的基础、必要性工作。
(三)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必要措施
高校国有资产科学管理是资产保值、增值的必要措施。高校国有资产运行保值是基础,目的是增值,高校资产具有多元化特征,如何协调高校资产、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科学管理是必要的措施。
二、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有学者称,高校国有资产现状是“迅猛增长”与“悄悄流失”并存。前者是社会、高校快速发展的需要及必然结果;而后者则是因为管理体制、管理措施不力及产权意识淡薄等原因所致。本文将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总结如下:
(一)职能分散,资源浪费
目前,虽然大部分高校都设立了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但并未形成统一管理,多头管理的现象仍然存在,所有权归国家、使用权归高校、管理权却分散于学校的各个部门,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的分散:1、固定资产配置分散,即固定资产配置分布在各院系、研究所或机关各室,这就造成管理人员众多,管理职能分散,这不仅影响着固定资产使用的效率,也加大了协调的难度;2、管理效率不高,存在资源浪费现象,学校方对于通用型的设施设备缺少有效的管理,导致这类资源的共享程度不高,从而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同时,有些高校重购建、轻管理,资产管理严重缺位,造成管理严重不力。
(二)意识淡薄,机制欠缺
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较多地注重社会效益而忽视经济效益,尤其是无形资产管理及科研成果的转化一直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一些专利性成果长期被私人、企业占用。这种意识淡薄的现状也造成了资产管理的不力,而且目前多数高校的资产主要由国家划拨,在使用时不计提折旧,也不计盈亏,使得对资产管理没有保值增值的意识,更未形成保值增值的管理制度,以至在高校资产管理中呈现出重钱轻物,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
(三)制度欠佳,监督乏力
高校资产管理,长期以来制度建设比较滞后。现阶段,较多高校的资产租借、处置,没有严格的内部监督机制。例如,资产的出租出借,收入归谁,如何核算没有严格的规定,随意性较大,甚至不计盈亏;在资产处置时,具体操作缺乏有力的内部监控及科学有效的评估价值,随意性很大。
(四)核算不规范,收益失真
一些高校对国有资产管理方面核算不规范,存在着收益失真现象。例如“在建工程”和“其他应收款”存在着长期挂账现象,其原因如下:首先,部分项目未通过批准,手续不健全,无法完成资产入账;此外,一些在建项目超计划、超预算,致使资产不能入账;其三,由于核算不规范,一些费用没有进行合理摊销。另外,资产通过出租出借等方式形成的收益不能纳入学校预算管理中,但长期以来,大学工勤人员人数较多,为后勤人员支付庞大的支出,资产收入则是重要来源,因此,以收养人也成为诸多高校目前较为普遍的现象。
三、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对策分析
(一)改革完善高校资产管理、核算制度
一方面,财务部门要与资产管理部门相结合,对账目进行仔细统计核对;另一方面,应完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指标体系;三是推行固定资产折旧制度,按照资产性质、类别及使用情况对其进行折旧计算,但图书是特殊的固定资产,一般情况下不会贬值,相反还会增值,因此不用计提折旧,但仍要定期进行清理。
(二)利用数据库系统,实现动态监控功能
建立学校“国有资产综合管理平台”,打造资产数据库,实现资产信息公开化,将各部门的信息数据进行对接,逐步实现国有资产的集成化、数字化、信息化管理。
(三)树立“运作”资产的管理观念
树立运作资产的理念,达到资产保值、增值目的,并逐步完善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及效益评估体系,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以确保资产保值、增值。
四、结语
在各高校大规模扩招、高校国有资产快速扩大的今天,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面临着保、增值以及优化管理的新考验,当前,要科学进行国有资产管理,就必须找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症下药,通过修正制度、完善体制,有的放矢的对国有资产进行核算、运营,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以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增值,发挥其最大效益。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9-236-02
一、我国现行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我国现行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是2002年财政部根据《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和《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后确立的。它以资本营运效益为核心,采用多层次指标体系和多因素逐项修正的方法,运用系统论、运筹学和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实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其科学性、规范性、公正性均有了较大的改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是由反映企业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四方面内容的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三个层次的指标构成。
1.基本指标。基本指标是评价企业效绩的核心指标,由反映四部分评价内容指标构成,用以形成企业效绩评价的初步结论。其包括:反应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的指标。
2.修正指标。修正指标用以对基本指标形成的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的初步评价结果进行修正,以产生较为全面、准确的企业效绩基本评价结果。
3.评议指标。评议指标是用于对基本指标和修正指标评价形成的评价结果进行定性分析验证,以进一步修正定量评价结果,使企业效绩评价结论更加全面、准确。评议指标主要由经营者基本素质、产品市场占有能力(服务满意度)、基础管理水平、发展创新能力、经营发展战略、在岗员工素质、技术装备更新水平(服务硬环境)、综合社会贡献等指标构成。
二、我国企业现行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不足
虽然我国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经过了多次重大变革,但通过对我国企业现状的分析,发现在具体实施运用方面仍存在许多障碍和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一是现行指标体系主要运用企业的历史数据进行静态分析;二是现行指标体系未能充分考虑对“虚拟”资产和非经营性损益的剔除;三是权重设置不合理,固定权重不能满足多重主体的需要;四是忽视了现金流量方面的内容;五是没有考虑无形资产和知识资本的重要作用;六是能充分考虑企业的发展能力。经营业绩评价体系中设置评议指标的主要目的是督促和评价企业关注未来发展能力,把企业的经营状况与今后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强调的是企业发展创新能力和发展战略,而反映企业基本素质的这3项指标只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在经营业绩评价体系中应该有所体现,但其权数占整个评议指标体系的40%,却是不合理的。至少是难以客观准确地体现企业经营业绩,稀释了设置评议指标的作用。在评议指标体系中,强调的是企业发展创新能力和发展战略,这两项指标其权数分别为14%和12%,只占整个评议指标体系的26%,这对企业来说是很不利的。当今世界竞争愈来愈激烈,企业的发展创新是重中之重,关系到企业能否在国际国内市场站稳脚跟,进行市场扩张并巩固占领市场。这一权数过低导致企业不能全面考察企业生产经营的状况,不能准确地估计企业的发展潜力,从而丧失了企业与其他先进企业相抗衡的能力。
三、健全和完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对策
1.增加企业动态经济状况分析和关注企业或有事项及期后事项的相关指标。现行评价体系应增加反映企业动态经营状况的指标,更加客观评价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可设计“或有事项预计损失”和“期后事项形成的损失额”两个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或有事项预计损失=预计的诉讼赔偿+贷款担保可能承担的连带损失+违反经济合同预计应承担的违约金+产品质量实行“三包”的预计支出+其他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额。
应该注意的是,对将来可能产生的收益,根据国际通行的谨慎性原则不作预计,即该指标只考虑或有损失,而不考虑或有收益。
期后事项形成的损失额=期后重大诉讼和仲裁事项裁决的赔款+期后重大违纪违规事项的罚金+期后重大资产损失和损耗等
期后事项形成的损失额,是指计算绩效评价指标依据的企业会计时点至计算分析的实际时点期间企业发生的重大损失事项,这种重大损失事项足以影响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公正评价。
上述两个指标可以看作是对企业静态财务数据的动态修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因分析数据的历史因素所造成的误差。
2.增加对“虚拟”资产和非经营性损益剔除的修正指标。现行评价体系应增加“剔除虚拟资产项目的修正资产总额”和“剔除非经营性损益后的修正利润总额”两个指标,可以考虑按以下公式计算:
剔除虚拟资产项目的修正资产总额=资产总额-(三年以上应收账款+积压商品物资总额+已淘汰生产线及设备总额+长期无收益的不良对外投资+长短期待摊费用+待处理资产净损失)
剔除非经营性损益后的修正利润总额=利润总额-(1临时获得的补贴收入+接受捐赠收入+超出公允交易价格从关联方获得的利润+资产重组净收益+债务重组净收益+资产处置净收益+其他一次性或偶发性损益)
上述两个修正指标,可以在取得基本指标计算结果后进一步分析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时进行计算,用以评价企业真实的偿债和盈利能力。
3,权重设计中的考虑。前已述及,不同的利益主体对各个指标的关注程度是不一致的。一般而言,企业所有者最关注企业资本金的保值增值,将资本金的安全性放在首位;企业债权方最关注企业的偿债能力,将反映企业偿债能力指标视为最重要指标;企业自身关注的是企业当前利益和发展能力。根据不同的利益主体的需要建立不同的权重体系,可以采用客观赋权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即根据评价指标的实际观察值所提供的信息量的大小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基于数据分析得出指标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有效剔除不相关指标的影响,减少信息冗余,从而保证评价方法的简便性和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4.增加现金流量相关的指标。(1)相关的指标。偿债能力指标:包括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负债总额,经营浮动现金挣流量,流动负债,现金利息保障倍数等。营运质量指标:包括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净利润,每股经营现金流量,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营业利润。营运效率指标:包括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主营业务收入,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资产总额。现金充足性指标:包括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资本支出总额,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现金股利,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存货增加额+现金股利+资本支出)。(2)将现金流量指标与传统的财务指标体系结合的方法:一是利用现金流量指标对会计盈余进行修整,并据以计算获利能力指标,这样可以尽量减少会计盈余的可操作性,使所得指标真实可靠。对于广大投资者来说,现金流量指标的加入是确定其投资方向最有利的依据。二是偿债能力指标是由现金流量指标和传统
指标两部分组成,而现金流量指标应占更大的权重。因为现金流量是稳定增长的企业偿债能力的必要保障,也是企业偿还债务的主要来源,应扩展传统的偿债指标,突出现金流量偿债能力的分析。三是营运效率指标同样由两部分指标构成,由于传统的财务指标在这一方面具有现金流量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所以此项指标应以传统指标为较大权重。四是资本充足率指标主要考察企业是否有筹资需要,应由现金流量指标分析来完成的,可作为整个指标体系的辅助分析指标。
通常财务分析是指采用企业的各类财务报表来充分反映财务指标作为关键依据,进而对相关企业财务状态或者是经营成果施以正确评价与深刻剖析,以便于有效反应企业运营中所呈现的利弊以及财务状态和发展态势,为了充分改善企业财务管理各方面工作或者是有效优化经济决策提供各类财务信息。新准则颁布与实施影响着财务报表分析以及财务比率分析,当然其他方面影响也是有着,这两方面是主要的。关于财务报表方面的影响关键是资产负责表或者是利润表;财务比率方面的影响则是着眼于传统式比率方面考虑。
(一)财务报表分析
关于资产负债表的分析,该方面分析的关键目的就是要充分掌控企业财务状态变化或者是变化的相关评价。所以也可以说是财务状况变化分析,经过编制和比较资产负债报表展开发展态势分析,或者是经过编制百分比对资产负债表施以资金构成分析。通常资金变化情况分析关键是总资产变化状况,由于这是代表着企业所占据的经济资是否提升或者是经营规模是否是扩大态势。总资产的结构通常是对流动资产以及长时间投资或者是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等方面所呈现的变化施以分析。并且,逐层深入分析,进而有效确定企业经营能力以及资金流动性与风险等各个方面财务状态;负债变化状况分析通常是同资产变化分析相似,负债总额的变化是为了要充分掌握企业财务风险,在掌握负债构成,流动负债或者是长时间负债所呈现的内部结构,再加上其偿还能力等各个方面施以详细分析及判定;再者就是所有者权益变化分析,这关键是确定年末企业财务风险所呈现的变化。
利润表分析,该方面分析关键是要深刻了解企业盈利能力所呈现的变化态势,对此变化进行整体评价。所以也可以说这是为盈利能力变化所进行的趋势分析,经过编制和比较百分比利润表展开综合性分析。比较百分比利润表时可以说是充分反映着利润形成状况或者是各方面相关项目增减状况,更是反映着企业利润分配或者是积累现状。
(二)财务比率分析
该方面分析关键是企业的偿还能力以及运营能力的分析。通常企业的偿还能力是分为短时间偿环能力以及长时间偿还能力,短时间偿还能力通常是企业采用流动资产偿还流动性负债能力,能够充分反映出企业偿还日常到期的债务实力;长时间偿还能力一般是指企业按期支付利息或者是到期偿还本金能力。通常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状态下是不能依赖于变卖资产进而去偿还长时间债务,是需要把长时间借款投进回报率偏高的项目中,从而获得利润来充分偿还到期债务,长时间偿债能力关键是确保科学合理的负债权益结构,通过该方面来详细分析企业偿还长时间负债到期本息能力。
二、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分析各方面影响分析
新准则修订部分施行对财务分析方面的影响。新投资准则施行对于企业财务分析的影响,在新会计准则中把投资企业对其相关下属公司长时间股权投资效益算法进行了修订,成为了效益成本和算法。这方面改变导致诸多下属公司盈利或者是亏损均是会造成总公司报表利润降低,或者说可能会影响财务报表中利润结构;并且,新准则中的公允价值计价方式,导致交易性证券价格出现变化且涉及企业利润;再者就是新准则中的有期限投资增加了不摊销商誉相关利润。
新存货准则的实行对企业财务分析的影响,新准则是使用先进先出方式或者是加权平均法及个别计价方法。这对存货量较大或者是货物周转率不高的企业利润影响极大。该方式充分避免了企业对利润进行操纵,以至于企业经营成果或者是会计信息是具备较强可比性。
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实行对企业财务分析的影响,在新准则中规定了关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限制条件,并且规定了换入资产相关入账价值要运用公允价值或者是对应税费和施以计算,把换入的相关资产公允价值和所换出的资产账面价值间所形成的对应差值也是计进当期盈亏。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的相关交换条件是有着一定弹性范围的,该类弹性范围之内的非货币性资产价值变化会影响企业当期对应资产结构和所得税费或者是净资产。再加上所披露企业非货币性的各类交易信息,可以说此规定有助于监督企业非货币资产交换信息呈现透明化,也更好的制约了企业关于任意操纵利润的各类行为。
新准则变更也包括着新型资产减值或者是债务重组和企业合并等各个方面细节准则,这也都会对企业财务分析方面带来极大影响,有助于企业资金管理呈现透明化以及充分避免企业利润操控展开规范化市场运作。
新无形资产准则实行对企业财务分析的影响,在新会计准则中是把企业相关无形资产研发工作合理分为了研究及开发,把研究环节相关支出划归为管理费用,开发环节的相关支出则是依据标准划归为无形资产且展开定期推销。此项规定充分调节降低了科技企业研发环节利润指标所呈现的压力,目前诸多企业已落实此项调节。
新准则中的相关规定是要无形资产展开定期推销,并且充分改变推销时间以及方式。不过由于无形资产较为特殊,企业的内部通常只是研发人员可以展开无形资产应用寿命或者是未来的经济利益正确预期,所以无形资产中提升企业管理人员一些主观臆造资产推销时间,对企业的相关财务报表施以一定程度的粉饰。
三、新增细则实行对企业财务分析的影响
(一)公允价值准则对财务分析的影响
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是涉及到企业偿还能力分析或者是营运能力分析以及盈利能力分析等各个方面。公允价值被提出以后企业流动资产分布情况就会有着些许变化,并且流动性负债状况也是会出现变化。新准则调整之后的相关公允价值可以说是成为了调节利润的有效工具。投资房地产也引进了公允价值计价模式,并且充分明确了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或者是信息披露等相关问题,以便于充分提升企业相关规模。并且,公允价值的计价模式更是应用在和企业投资性股票等相关交易性证券方面,促使短时间证券投资效益显现化。
(二)金融工具确认及计量准则施行影响
新准则中规定运用公允价值模型展开交易性金融资产计量,并且把公允价值所呈现的变化也计进当期运营中。依据相关标准把某些金融性工具纳进财务报表中,施以进一步充分计量,该项新型标准更是影响了企业利润,也充分提升了股票价格对于相关企业盈利方面的影响,以至于企业的利润均是股票价格来决定。新标准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计量规定的改变,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关于金融计量工具或者是方法,更是有效健全了企业盈利标准,促使企业财务和运营管理方面工作充分完善。
(三)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实行对财务分析的影响
(一)理想环境下的现值模式理想环境是指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量和经济体制中的利率是众所周知的,确定的。包括可以确定和公开地得知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和经济中的利率;或者是在有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强调了具有一个给定的、固定的用于公司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的折现率;完整的、众所周知的事件组合;事件概率的客观性及事件实现的公开性和可观察性;这样可在期望的现金流量的基础上计算出公司的市价,理想状况下的市场是完美的市场,其会计计量方法是现值会计模式,资产和负债的计价基于期望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财务报表是建立在期望现金流量基础上的,而且与股利是无关的,财务报表具有相关性;它客观地反映了期望的未来现金流量且管理人员无法操纵报表数字,所以,财务报表是可靠的,资产负债表包含了所有的相关信息,而收益表不具有信息含量。
(二)市场有效假定下的信息观理想环境难以存在,因而在现实环境中,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否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有用需求十分重要。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表现为会计信息能够改变投资者的信念和决策行为,把有用性等同于信息含量称之为财务报告有用性的信息观。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观是财务报告的一种方法,认为预测未来公司业绩的责任在于个人,并且专注于为此提供有用的信息,这一方法假设证券市场是有效的,认为市场会对所有来源的信息作出反应,包括财务报表。财务报告的信息观主要是研究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的关系,而不考虑市场是怎样把信息转换到股价中去的。信息观从上个世纪60年代末起就在财务会计理论和研究中占据统治地位,信息观假定投资者是足够理性的和证券市场是有效的,市场价格会对会计信息作出及时反应。信息观是建立在历史成本会计基础上,历史成本会计是损益表法,即未实现的价值增量不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净利润滞后于真实的经济状况。价值的增加通过收入或者现金流的增加实现时予以确认,收益是收入与赚取收入所费成本的配比过程,损益表含有重要的信息含量,提供了公司创造价值当期部分的信息。
(三)市场并非充分有效下的计量观1968年,鲍尔和布朗(Ball & Brown)等人从不同角度对证券市场中股票价格对公司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产生的反应进行了验证,开创了实证研究的先河。但现实中证券市场并非如原来认为的那样充分有效,列夫(Lev,1989)的研究表明,在短时间内股票收益中,仅有2%-5%的的非正常收益是由会计盈余所引起的,这带来了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告是否具有相关性的问题。实证研究提供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证券市场可能没有原先认为的那样有效。
除非在理想环境下,不能期望净收益能解释证券的所有非常报酬。然而净收益的市场反应份额仅占2%~5%也似乎太少,列夫将这归因于低劣的财务报告质量,这导致了针对低质量盈利信息原因的研究。柯林斯、科萨、桑肯和斯隆(Collins,Kothari,Shanken&Sloan,1994)证实,低盈利质量是因为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盈利信息缺少及时性。这导致了一种提议的产生:当可靠性的减少所带来的损失没有超过增加及时性的效益时,将公允价值计量纳入财务报告也许能提高盈利信息的质量。随着金融工具及其衍生品的大量使用,在财务报表中增加对公允价值的使用成为必要。因此,公允价值会计体现了由信息观向计量观的转变。
所谓财务会计的计量观,是指会计人员已经认识到有责任将现值或公允价值恰当地纳入财务报告中(Scott,1997)。大量的研究表明,对计量方法的应用可以增强财务报告决策的有用性(Scott,1997)。证券市场并非充分有效增加了财务报告的重要性,改进后的财务报告能更有助于投资者预测公司的内在价值,降低行为性偏见的程度。所以,证券市场的并非充分有效支持了决策有用的计量观。
二、计量观的支撑依据
决策有用计量观是一种财务报告方式,该方式是在具有合理可靠性的前提下,会计人员将公允价值融入财务报表中,从而认可公允价值在帮助投资者预测公司内在价值时所起的作用。
(一)实证研究结果支持计量观鲍尔和布朗(Ball & Brown,1968)通过实证研究证实证券价格确实对净收益有所反应,投资者可从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告包括充分披露的信息中获取决策信息。但是随后列夫(Lev,1989)的研究表明,在盈利信息公布前后几天内,投资者所获证券异常报酬中,只有2%~5%的份额归功于盈利信息本身,大部分异常报酬受其他因素的影响。针对市场对财务报表信息做出的反应,许多会计研究者进行了实证研究:预期理论认为,投资者在考虑一项风险投资时,将会分别评估其收益和损失。谢弗林等经过实证研究证实了投资者会持有已发生损失的股票而卖出可获得收益的股票,这样对收益和损失分开评估与对概率进行主观衡量结合起来,会导致一系列非理。伯纳德和托马斯证明了净收益公布后,股价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波动。欧和彭曼的投资战略模型证明,市场并未对某些资产负债表信息做出充分反应,而是等到资产负债表信息在收益或现金流量上体现出来才做出反应等。大量的实证证据表明,证券市场并不象人们先前所想象的那样有效。
证券市场上投资者还存在过分自信和自我归因偏见,即投资者根据净收益信息会作出过分偏离他们作为理性投资者该做的反应,并且认为好的决策结果是其能力强,不好的决策结果则是因为出现的事件状态不好,不是自己的过失。这种心理因素会导
致市场的股价惯性,通过泰特曼的实证检验已证实了这种股价惯性的存在。所以说证券市场并非充分有效,这就提出了历史成本报告是否具有相关性的问题。有效市场异常情形的存在,如延迟反应、市场对非盈余信息的反应等,意味着投资者在评价企业未来盈利的可能性时需要更多的其他信息,而不仅仅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这是由于财务报告的盈余信息质量不高导致的,所以将公允价值计量观引入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告中,或许能提高盈利信息质量,从而使投资者充分利用这些信息,提高投资决策的有用性。
(二)奥尔森净剩余理论支持计量观净盈余理论显示,企业的市场价值可以按照收益表和资产负债表中的变量来表达。奥尔森的净剩余理论(也称为残余收益模型)通过说明公司的价值是如何可由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基本的组成部分来确定,提供了一个与计量观一致的理论框架。奥尔森认为,公司价值的根本决定因素是其股利流。因而计算公司价值有三种方法:一是用期末所持现金的预期现值计算,称为比较股利模型,即公司价值=预期期末所持现金的期望现值;二是用未来的现金流量计算,称为现金流量模型,即公司价值=期初所持现金+本期预期流入现金的期望现值,即三是用财务报表变量来表示,称为费尔萨姆一奥尔森模型,即公司价值=每期资产负债表上公司资产的账面净值+未来异常收益的预期现值(商誉),其中异常收益=预期收益一实际收益。
从净盈余理论的公式可以看出:公司市值与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都相关,因为公式揭示了本年度的异常收益;该公式也显示,投资者需要信息来帮助评估存续收益与投资者对当前盈利的反应。
在理想环境下,商誉为零,所有资产和负债都是按照公允价值计价的,这种会计称之为无偏会计。若部分资产按照历史成本计价,资产负债表上公司资产的账面净值就会发生偏移,这种会计称之为有偏会计。对于有偏会计,只有奥尔森的净剩余等式成立,其余两个公式不成立。当会计是有偏的时候,公司没有记录商誉,所以历史成本会计下净收益会滞后于实际经济业绩。奥尔森的净剩余理论模型的特点是,不管公司如何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是高估净收益还是低估净收益,由会计政策选择导致的未入账商誉的变化正好被账面价值的反向变化等额抵消,所以奥尔森模型计算出的公司价值是相同的。
费尔萨姆一奥尔森模型引进了持续性,这里有两方面问题值得关注:即使在理想条件下,由于异常收益会持续到下期,则损益表也含有重要的信息。因为公式:公司价值=每期资产负债表上公司资产的账面净值+未来异常收益的预期现值(商誉),此时公式中商誉≠0;由于可持续收益对公司未来业绩至关重要,所以投资者希望获取能帮助他们估计可持续收益的信息,会计人员应当对持续性不同的项目进行分类,以提供对投资者更有用的信息。
费尔萨姆-奥尔森模型可用来预测公司的股票价值,然后与公司的实际价值对比,这样可以看出公司的股票价值是被高估还是被低估。奥尔森的净剩余理论支持了计量观。因为如果在资产负债表上报告的公允价值部分越多,则公司价值中包含在未入账的商誉就越少,于是投资者在估计公司价值的构成部分时所犯错误的可能性就越小,这就能够提高投资者的决策质量。
尽管净盈余理论适用于任何会计基础,但其“企业价值取决于基本的会计变量”的证明与计量观是一致的。
(三)实务中法律责任的承担也支持计量观(不是增加披露)越来越多的实务因素也支持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计量上,如金融机构的破产表明资产价值被严重高估,所以,出现了要求用市价计价、最高价测试以及其他公允价值为基础技术的会计准则以有助于减轻审计人员的责任。审计人员为了减轻法律责任,更愿意在资产负债中引入公允价值的计量观,在不严重丧失可靠性的情况下,会计人员采用公允价值会预测到公司可能出现破产、兼并、环保责任等方面的价值变化,增加决策的有用性,这导致了计量观的复归。
环境的变化也给历史成本会计带来了难题:如技术进步要求公司调整规模和结构,这必然会造成许多兼并、重组、裁员与破产事件的发生,给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净收益与资产估值的充分性施加了压力。另外,由于面临许多未来责任,如环保责任、社会责任,则无法应用历史成本会计的收益与配比原则。计量观的大量使用在减少投资者的偏见以及控制市场的无效率上还是有作用的。对证券市场的研究,关键是确定市场的有效程度问题。所以会计人员主要是要清楚在多大程度上计量观将增加决策有用性,以减少现存市场的无效性。由于存在可靠性问题,计量观永远不会扩展到所有财务报表项目都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如资本资产的历史成本的计量基础不会被取代。
三、现值计量观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
现值计量观应用中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可靠性。如果为了更大的相关性而牺牲了太多的可靠性,则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应在财务报表中恰当的引入公允价值。对某些资产和负债以公允价值进行确认与计量来提供信息,财务报告的重心将由利润表转移到资产负债表上。
(一)财务报告现值计量项目 一直以来,财务报告中就存在相当多的现值计量项目,如短期应收和应计项目因支付期间相当短,没必要折现,实际上是以现值为基础计价;长期债券中使用实际利率法;投资使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一旦资产价值被冲减,就不再转回;长期资产减值当资本资产账面价值超过可回收净值时,应冲减账面价值,计算可回收净值时所估计的未来现金流量不需要折现,如果资产减值了,则应当减计至公允价值;若一公司被全部或实质收购,则允许被收购公司在资产负债表上按重估后的价值进行记录,将计量观引入了财务报告。以上均运用了公允价值的计量观。这些项目中部分运用公允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公司财务状况和前景,对投资者的决策是有用的。
(二)美国金融工具计量观一是债权和权益证券的计价。FASB将债权和权益投资的资产分为持有至到期日的、为交易而持有的、可用于出售的三类。持有至到期日的证券按照摊销后的成本计价,为交易而持有的以及可用于出售的证券按公允价值计价。衍生金融工具。二是衍生金融工具是价值取决于一些基础性的价格、利率、汇率或其他变量的合同。衍生金融工具可能需要、也可能不需要初始投资,要求或允许用现金交割――不需要交付与基础性变量相关的资产。衍生工具具有杠杆的性质――用相对较低的成本获得许多保护或进行投机活动。FASB要求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所有的衍生金融工具都必须以公允价值计量。三是套期保值会计。进行套期保值主要是为了进行风险管理,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价格风险和信用风险。企业可以通过持有的资产和负债进行自然套期保值,也可以通过购买套期保值工具进行套期保值。信息观下与套期保值交易有关的未实现利得和损失予以递延,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直至这些交易真正发生。FASB要求对
于指定为已确认资产或负债套期保值的衍生工具(称为公允价值套期保值),套期保值工具和被套期保值项目上的利得或损失计人当期损益。而将指定为预期交易套期保值(称为现金流量套期保值)的衍生工具上的未实现利得或损失包含在综合收益中,直至交易对净收益产生影响。
为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和教育部修订了《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并于 2013 年 1月1日起正式实施。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明确规定:对外投资是指高等学校依法利用货币资金、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向其他单位的投资。高等学校应当严格控制对外投资,在保证学校正常运转和事业发展的前提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对外投资的,应当履行有关审批程序。不得使用财政拨款及其结余进行对外投资,不得从事股票、期货、基金、企业债券等投资,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以实物、无形资产等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资产评估,合理确定资产价值。对外投资收益以及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取得的收入,应当纳入学校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由此可见,高校的对外投资方式主要包括国债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与原制度相比,新制度在对外投资方面,体现出来的主要指导思想是从严控制高校对外投资。
高校的对外投资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高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高校经济总量的持续和快速增长。但是高校的对外投资却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隐患,从高校对外投资现状来看,存在投资决策程序不规范、项目投资效益差、相关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后续管理和评价体系等问题。多数高校对外投资收益不甚理想,给高校造成财务困境,对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高校对外投资核算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盲目投资,缺乏一定的可行性论证
对外投资作为高校重要的经济活动,除了要进行可行性论证以外,更应做好科学、民主的决策,提高其可行性论证。然而部分高校对外投资未经主管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批准或者备案,甚至也未进行相应的可行性论证,导致投资存在风险。
(二)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运转不规范
1.投资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不顺畅。高校为投资企业提供了很多资源,如:公司生产经营基地占用学校房产,学校临街商铺委托投资企业经营管理等。但由于受国家相关政策等多方面限制,高校并未能将经营性资产所有权转移给投资企业或真正市场化运作,合理收取各项资产使用费、租赁费。既得利益者在思想上的顾虑或多或少阻碍了校企人员完全分离,从而影响和制约了校办企业的独立自主经营。
2.管理模式不科学。高校投资企业及下属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通常由学校派员组成,选择面过于狭窄。学校以教学、科研为主,大多不是专业的管理人才,许多由学校委派到企业的经营者不擅长经营,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瞬息万变,由此所办经济实体的收益率不高,存在潜在的国有资产流失风险。
(三)高校对外投资存在只投不管、一投了之的现象
部分高校疏于管理,对投资的经营管理情况缺乏应有的重视,没有后续的监督和考核机制。校办企业虽然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学校在两会中也委派了校方代表,但董事会、监事会一年仅开一、两次会,甚至不开会,校方代表无法了解企业真实的经营管理情况,难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治理机构几乎形同虚设。校办产业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不完善、审计监督不到位的现象。
(四)投资收益长期挂账
部分高校既不在会计核算上反映投资收益,也不关注投资损失。对外投资的企业由于缺少约束机制,存在延迟分配利润或不分配利润的现象,盈余资金长期结余在企业账户,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五)对外投资核算不规范,无法如实反映单位资金变化情况
1.目前,一些高校对外投资的核算,往往是记入“预付账款”或“其他应收款”科目,不能严格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在财务报表中披露对外投资的相应情况;或者虽然通过“对外投资”科目核算但并未同时通过“事业基金——投资基金”以及“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核算,因此无法如实地将单位资金变化情况进行正确反映。
2.对外投资科目设置不完善,不能反映对外投资盈亏情况和实际价值。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主要采用收付实现制,“对外投资”科目仅核算的是对外投资的初始成本。在后期计量过程中,只有在实际取得收益时才将金额记入“其他收入”科目,而对于投资过程中形成的损失,则无法在账面进行反映,只在收回投资时进行冲销。“对外投资”科目账面始终无法反映对外投资的盈亏情况和实际价值,也无法掌握对外投资公司的资产情况和经营状况,对于出现的亏损不能及时进行入账核算,容易使亏损持续扩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一)投资项目必须进行相应的可行性分析研究,并履行有关审批程序
应制订高校对外投资审批管理办法,建立操作可行、管控明确、机制灵活的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学校内部投资审批制度。学校所有对外投资首先应进行充分的项目可行性论证和风险评价;其次要建立对外投资决策制度,实行集体讨论,民主决策,避免投资主观性;最后要明确对外投资的审批权限和程序,严格按权限和程序执行。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对外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
1.高校成立资产管理专业机构。第一步是在高校建立国有独资性质的产业实体(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第二步以实体(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形式对外投资,其他的团体或者个人不允许对外进行投资,规避学校直接经营企业的经济和法律风险,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第三步是产业集团(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全权负责学校的对外经营活动,积极引入社会资金,促进校办企业股东多元化,实现产权清晰、资产明确、校企分离。
2.学校资产分类管理,明晰资产权属,实现有偿使用成本核算。学校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分类建账、分开管理。学校经营性资产划归资产公司具体运营,承担保值增值的责任。对于所办企业占用学校房产、无形资产、技术成果等相关资产,采用收取租金、相关使用费等有偿使用原则。
3.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会”为代表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机制灵活的管理体制。
4.扩大选择范围,科学选择公司经营管理者。要科学用人,着重考察经营者的能力,必要时择优选定职业经理人,不局限于学校编制人员。避免经常性更换,切实保证经营者的经营权力。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
高校应明确被投资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每年对被投资企业下达业绩考核指标,签订责任书,年终进行考核,提出奖惩和任免建议。被投资企业经营管理者要定期向学校报告日常经营状况,对发生的重大采购、重大资产出售和处置、重大诉讼及仲裁等事项,要及时报告。
(四)督促被投资企业完善利润分配机制,确保对外投资权益的实现
被投资企业应参照《公司法》及公司章程的有关规定,及时做好年度利润分配工作。规定每年应分配的利润不得低于可分配利润的一定比例,及时足额上缴学校投资收益。
(五)建立健全投资管理监督机制,确保国有资产安全运行
1.建立健全对产业活动和投资行为监督管理的基本制度。明确可用于投资的资产、投资的方向、对外投资决策的校内审批权限和程序、学校对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监管责任、经营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主体和投资决策的责任追究制度等。
2.建立健全学校向所投资企业派出干部的管理制度。明确向哪些企业派出管理干部,学校的哪些人员不能在企业任职。明确干部遴选、考察、委派的程序,重大事项的报告制度,派出人员考核、奖惩和责任追究制度。
3.建立健全校办企业的财务监督机制和审计监督机制。要求被投资企业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以及企业内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及时报送相关财务报表和财务资料,接受出资人的检查和监督,并定期委派中介机构对其进行财务审计。对经营不善、财务状况不良、亏损严重的企业要进行清理整顿,及时化解投资风险;引导企业实施收购、兼并、重组,做强做大企业,提高对外投资的效益,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六)规范会计核算管理,真实反映对外投资实际价值
由于目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所规范的对外投资科目核算内容仅能反映期初投资成本,无法满足后续计量的核算要求,为了进一步完善对外投资核算,可以参照《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长期股权投资和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的核算要求,增设“对外投资公允价值变动”、“对外投资减值准备”等科目,对对外投资持有期间账面价值进行调整,使其能够及时反映盈亏变动情况。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151-02
一、财务评价的内涵
曹文海(2009)认为,财务评价是以企业财务报告及其评价主体认为相关的其他非财务资料为依据,应用特定的方法,系统分析和评价企业的过去和现在有效利用各种生产要素的尺度,既包括投入产出的效率,也包括企业创新,社会贡献,稳健发展等。通过财务分析不仅可以检查经营者的行为结果,找出差距,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引导企业的经营行为;同时,也为企业的各有关利益集团了解企业的资产营运能力、偿债能力、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综合情况提供依据,有助于其作出决策。
徐光华认为,财务评价也称财务分析,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企业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财务分析,可以分析过去,评价现在和预测未来,为财务预测和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为了能客观、准确地剖析企业的财务状况,为预测和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现代企业财务分析必须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笔者从实际工作经验的角度出发,比较认同第二种说法。笔者认为,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二、企业财务评价体系的原则
评价的核心是评价指标的构建,为了全面反映企业的可持续增长能力,实现财务评价目标,在构建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原则;(2)向前看(关注过去收益)与向后看(关注未来收益)相结合的原则;(3)注重现金流量,特别是经营现金流量的数量、结构、稳定性分析原则;(4)定量的综合评价分析与例外财务事件的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5)以人为本原则。{1}
三、我国企业财务评价模式的特点
1.突出企业经营效益,以净资产收益率为主导指标。指标体系重点突出企业的经营效益,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参照了国际通行的做法,以净资产收益率(国际上称为投资报酬率)为主导指标,重点反映企业的财务效益状况,推动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2.运用现代财务分析技术,制定基本指标评价体系。指标体系依据现代财务分析原理,按照各项指标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程度,从企业的财务状态、资产营运、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选取与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密切相关、影响较大的重大指标,建立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指标体系结构。
3.以全国统一颁布的评价标准值为基准。企业财务评价体系以横向对比分析为基础,利用全国企业会计信息统计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统一测算制定和颁布行业、规模等不同分组的标准值,这在我国尚属首次。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值,便于企业在同行业、同规模和同区域内的比较,并减少了评价工作中的人为因素。{2}
四、我国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缺陷
1.评价系统采用的大部分是财务数据,基础数据只要来源于企业公布的财务资料,它评价的就是企业的财务业绩,这不但具有片面性,而且评价结果也可能会失真,达不到预期的评价作用。
2.在指标的设置上,仍以会计收益对各项指标进行计算。这种计算方法具有许多缺陷:一方面,容易导致管理者的短期行为;另一方面,会计利润只确认和计量债务资本成本,并将其在计算利润之前扣除,将权益资本作为收益分配处理。而企业占用的资本会产生机会成本,不考虑权益资本成本的补偿,就难以反映企业真实的经营绩效。
3.缺乏评价风险水平的指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风险也随之加大。但由于受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企业管理层对市场风险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不利于提高其风险意识。
4.对现金流量指标的关注不够。现金流动的信息更能体现财务报告的目标,因为与特定企业关系最直接的财务信息使用者,更关心其创造现金的能力。但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管理部门过分重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中的数据,而对现金流量表中的指标关注较少。
5.对未来经营状况的预测不充分。由于财务报表是对企业已发生的经济活动的报告,所反映的财务信息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不利于企业对未来经营状况作出合乎情理的预测。当企业根据这些信息资料对管理者实行奖惩时,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必然会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为了完成短期目标或达到预定的投资报酬率而采取一些短期行为。
6.对动态发展的评价不足。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是通过年报和月报反映的,它只是在特定条件下提供的抽象数据信息,而对于动态财务状况的综合评价甚少。所以,目前上市公司所运用的财务评价体系大多是针对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价的,这就不免使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五、现行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现行财务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的是财政部于是1995年颁布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形势的迅速发展需要。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指标体系不完整,已不能全面剖析企业财务状况。该指标体系由四部分指标组成,即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社会贡献能力。而在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成长性,即成长能力,也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是股份公司,则企业的市场价值,同样是投资者与经营者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因此,该指标体系原有的四个方面的指标,虽然可以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分析评价企业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资产管理能力和社会贡献能力,但对人们普遍关心的成长能力和市场价值却忽视了。因此,就完整的分析指标体系而言,现行指标体系缺乏完整性,有必要作进一步的补充。
2.指标设置不合理。在获利能力指标中,现行指标体系由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报酬率、资本收益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构成,对考核企业获利能力十分重要的净资产收益率(即权益报酬率或资本净利率)却没有被列入其中,而资本保值增值率列入企业成长能力更为合适。此外,偿债能力方面,已获利息倍数,也没有被列入。营运能力方面,资产周流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也未被列入。因此,现行指标体系显现出许多问题。就完整的分析指标体系而言,现行指标体系缺乏完整性,有必要作进一步的补充。
3.指标计算不科学、不合理。在现行指标体系10个指标中,有些指标的计算明显存在不科学之处,如销售利润率的计算。从现行损益表来看,企业的利润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商品销售毛利、商品经营利润、利润总额、利润净额。其中利润总额或利润净额包含着非销售利润因素,所以能够更直接反映销售获得能力的指标是毛利率、经营利润率和营业利润率,由于商品产品销售业务是企业的主营业务活动,因此,经营利润数额、水平的高低对企业的总体获利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同时通过考察经营利润占整个利润总额比重的升降,可以发现企业经营理财状况的稳定性、面临的危险或可能出现的转机迹象。因此,经营利润率应是销售利润率的主要指标。
4.指标设置没有考虑企业所有制性质。现行指标体系各项指标的设置均是针对非股份制企业的。随着股份制这一被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企业组织形式在我国的迅速推开,相应的财务评价指标也必须及时设置,以利于科学合理、客观公正地评价各类型企业的财务状况。{3}
六、正确运用财务评价指标体系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正确运用财务评价指标的前提,是被审单位的财务账项正确,即财务账务处理正确,财务报表编报正确,能够真实公允地反映的财务状况。
2.指标不是万能的,在分析运用中不可生搬硬套。对上文中财务指标的解析并未明确具体给出在哪个范围指标就是最优,其实很多情况下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般认为存货周转率越高越好,表明期末存货库存较少,存货占用资金少,但这只是通常情况下的标准。在特殊时期,如2003年末,全国大范围电荒,电煤价格急剧攀升,此时哪个发电公司期末保有较高水平的库存电煤,对此是要给予高度评价的,至少表明发电公司的经营者有相当的战略眼光,既规避了原材料涨价的风险,又能保证发电机组满负荷发电,使公司获得可观的效益。
3.财务分析评价指标在运用时要求审计人员要树立起正确的时空观,把被审单位放到一定的经济背景中加以考虑。这里的时空概念是指国民经济的循环周期(时间),及被审单位所处产业链条的位置(空间),审计人员要考虑宏观经济周期及行业景气程度对被审单位经营活动的影响,以及被审单位在市场竞争中的位置及上下游企业对其发展的影响。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审计师在运用财务分析指标时步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认识误区,以消除审计风险。{4}
七、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一)增加反映企业未来和长期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
1.建立反映知识资本价值的评价指标。知识资本评价指标由四项指标组成,即知识资本投资指标,知识资本素质指标,知识资本管理指标和知识资本效率指标。(1)知识资本投资指标。反映知识资本投资状况的指标主要有知识资本投入水平和知识资本维持能力它们的计算公式如下知识资本投入水平=每年招聘、培训等费用/销售收入;知识资本维持能力=每年员工工资总额/销售收入。(2)知识资本效率指标。反映知识资本效率的具体指标主要有员工创利能力/劳动生产率;员工创利能力=利润总额员工人数;劳动生产率=产值/员工人数。(3)知识资本素质指标。反映知识资本素质的具体指标主要有经营者受教育程度、经营者管理工作经验、技术人员比例、员工受教育程度、员工专业工作经验水平和员工平均年龄。经营者受教育程度可分为大学本科以上、大中专、中专以下三个等级,经营者管理工作经验主要用其所从事管理工作的年限来反映技术人员结构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数员工人数,员工受教育程度=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员工/ 员工人数;技术人员专业工作经验水平=技术人员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总年数/技术人员总数;员工平均年龄=全体员工年龄总和/员工人数。(4)知识资本管理指标。反映人力知识资本管理状况的具体指标主要有员工职业发展水平、员工满意度和专业人员流失率。员工职业发展水平=企业为员工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计划的人数/员工人数;员工满意度=满意员工人数/员工人数;专业人员流失率=专业人员辞职人数/专业人员总数。{5}
2.建立反映无形资产价值的评价指标。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渡,使价值链的重心由实物资产投资的规模效应“飘移”至无形资产,从而使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的驱动作用日益凸显(企业的创新主要是通过加大研究开发成本的投入而实现的)。当今,涌现出一批注重技术创新、更能适应市场需要变化的公司。如麦当劳通过允许其他企业经营他的快餐而收取技术费,不劳而获,只靠无形资产赚钱等。这说明无形资产和智力资产对当今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获得经营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占比例日趋上升,甚至出现专靠无形资产进行经营的公司。因此,需要建立反映无形资产价值的评价指标。
3.建立反映环境保护的评价指标。企业只有注意环境保护,才能谋求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是在社会的大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不仅是一个产品或服务产出系统,而且还是一个环境产出系统。应该看到,企业在向市场提品、吸纳劳动力就业的同时还向大自然排放“三废”,污染环境,这就要求企业要正确处理生产经营活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企业只有注意对环境的保护,才能赢得一个良好的理财环境,所以,增加废物再利用和污染控制的增长率等指标是十分必要的。
(二)重新认识和改进现有财务评价指标
1.以未来经济利益观定义资产。未来的经济利益将成为资产确认最基本的标准,交易活动立足于过去的经济行为不再是资产确认的唯一标准。资产的定义是对资产本质的揭示与表述,因此,对资产的定义必须突出资产的实质:“具有创利能力”因而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用“具有创利能力”表述资产的本质特征更为合理。因此,可将资产解释为:特定企业所实际控制的、具有创造能力的资源。这就使人力资源、金融衍生工具、自创商誉等无形资产得以确认。
2.采用恰当的计量属性。对于那些没有发生实际成本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而言,如果符合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就需要应用除历史成本之外的其他计量基础(如公允价值等),才能将其纳入资产负债表内核算。对于企业所面临的大量不确定事项或者或有事项,企业必须在充分考虑未来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按照恰当的方法来确认和计量这些负债。
3.推进全面收益观的财务报告。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全面收益报告能够提供更全面、更透明、有一定预测价值的会计信息而成为国际上财务业绩报告改革的一个亮点。按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原第3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 No.3)《企业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全面收益是“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业主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所引起的权益(净资产)变动。它包括这一期间内除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以外的权益的一切变动。”因此,一个企业某一期间内除股东投资和对股东分派(又分为股东收回投资与利润分配)之外的权益(净资产)的一切变动都应包括在全面收益报告中。{6}
(三)强化现金流量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地位
现金是一种稀缺资源,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从现金的投入到整个生产过程以及销售的实现直至现金的回收,在这一系列环节中现金流量的充足性及其有效性最终将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发展。
构建企业现金流量控制的指标体系应充分考虑市场、科技、政治和社会诸方面等风险因素,能够实现企业的持续经营和长期盈利,其运用能够有利于实现企业的战略规划、有效地防范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同时又要考虑到控制的成本及其可操作性,务求使该指标体系的应用简便易行。
维持收支的动态平衡是企业持续经营的基本条件。保持企业合理的现金流量结构是企业发展的基础,现金流量的结构包括流入结构、流出结构和流入流出比分析。比如:经营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总流入量之比、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与经营活动现金流出量之比等指标。通过对该类指标的分析、控制,能够判断企业的现金流量结构的合理性。{7}
在衡量企业可持续的发展能力状况指标中,增加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净额增长率和三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平均增长率;在衡量企业财务效益状况的指标中,增加净利润现金保障率、盈余现金保障率;在衡量企业资产营运状况的指标中,增加主营业务收入现金保障倍数;在衡量企业偿债能力状况的指标中,增加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负债率来体现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金额对负债的保障程度。{8}
注释:
{1}曹文海,浅议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中国总会计师,2008(12)
{2}张华锋.论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经济与管理,2000(1)
{3}徐光华.现行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设想.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1998(4)
{4}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解析.省略/new/287%2F289%2F311%2F2008%2F7%2Fxu1134272110172780023780-0.htm
{5}范徵.知识资本评价指标体系与定量评价模型.中国工业经济.2000,(9)
{6}康翻莲.基于战略的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会计之友,2007(4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医院的经营机会与财务风险同在。加强医院财务风险的预防和控制,建立和完善医院防范风险的机制,已经成为现代医院财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医院财务风险的现状和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措施。
一、医院财务风险现状
1、资产流动性较差
一些医院片面地通过降低药品进价来降低药品购置成本,忽视了药品的储存成本和缺货成本,存货大量积压导致流动资金占用过多,医疗资金使用效率十分低下。
2、资产变现能力较差
除了少数医疗设备属于高利润率的投资项目外,相当部分的医疗设备,尤其是如X光机类的基本医疗配置项目,基本上没有收回投资的可能。加上现代医疗设备价值高、更新换代快的特点,如果不能取得预期的投资效益,医院需要承担巨大的投资风险。
3、应收账款比例大
医院应收账款主要由医疗欠费构成。医疗欠费在各级医院普遍存在,不仅给医院背上沉重的包袱,而且直接影响医院财务成果的真实性。
4、财务经营信誉持续降低
财务信誉是医院的无形资产,是医院理财的重要条件。良好的财务信誉,对医院的筹资、信用结算、药品卫生材料的采购等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信用低的医院不但筹资困难,还会损害医院的整体形象,给医院经营带来不利影响。
5、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下降
部分医院存在医疗质量降低、门诊量减少的现象,收支结余长期出现赤字,资本不能保值增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下降。
二、医院财务风险的成因
医院财务风险的产生,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宏观环境的不利影响和医院财务工作的缺陷与不足,都是造成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
1、宏观政策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的外部宏观环境越来越复杂,而医院财务管理的手段相对落后,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变化。我国加入WTO后,国家的有关政策要逐步适应WTO的游戏规则,相关卫生政策的不断改革对医院收支结余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境外的慈善机构、医院集团等纷纷来我国投资建立医疗机构,加剧了医疗市场的竞争。
2、医院会计制度的局限性
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颁布于1999年,随着十年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已经显现出一些不足和局限性,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医院的经济事项和财务状况,不利于及时、准确地把握医院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的财务风险。
3、风险意识淡薄
风险意识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医院财务人员往往将工作的重点放在账务、报表等会计活动之中,没有强烈的财务风险意识,认为财务风险只会出现在企业,不可能出现在公立医院,觉得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
4、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
决策是管理的核心,也是引发财务风险的最根本因素。避免财务失误的前提是实现财务决策的科学化。目前,医院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经验决策、主观决策的现象,导致决策失误和财务风险。
5、财务活动具有复杂性
财务风险存在于医院资产筹资、投资和运营的各个环节中。主要表现为负债总量过度、负债结构不合理、大量囤积药品和购买变现能力差的大型设备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等。
6、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财务工作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保证单位经济活动正常进行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如果单位的内控制度混乱,就会造成经营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
7、卫生行业的特殊因素
卫生行业的特殊性是导致医院财务高风险的重要原因。医院为减少存货的资金占有,大量拖欠药品款,使现金流量状况不容乐观。“110”病人欠费、医保欠费使得医院的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并且呈现越来越高的趋势,相当一部分已经成为无法收回的坏账。
三、加强医院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1、改善公立医院生存环境
国家应通过立法和政策调整,给公立医院一个较好的发展空间,改善其客观环境。近年来,公立医院的逐利行为愈演愈烈,加大了患者经济负担,引发了信任危机,反过来加大了公立医院的营运风险和财务风险。国家应当适时调整政策,改变政策导向,引导公立医院职能回归、规范经营,改善其营运状态。
2、完善医院会计制度
完善会计核算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只有依据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才能给出恰当的评价,做出正确的发展决策,降低决策风险。国家职能机构应当及时补充、完善会计制度,以提高医院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3、树立风险意识
领导层在思想上对潜在的危机应有清醒的认识和警惕,学会分析医院的财务报表信息。只有管理层的风险意识增强了,才能引导全体员工参与风险的防范工作,真正在医院形成全面防范财务风险的局面。同时,良好的财务管理机制运行离不开医院全体员工的参与、配合和支持,只有医院全体员工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科学预测风险,才能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4、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医院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对医院财务风险的防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经常组织会计人员学习新制度、研究新问题,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要加强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强化自身约束,提高其政治思想素质。
5、进行科学决策
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风险的大小,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会使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公立医院必须改善决策方法,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对各种可行方案认真进行分析评价,从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6、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公立医院应当根据自身的风险特征、特点和资金运营状况,通过收集有关财务信息,选择有效的财务指标,并给每一个具体的预警指标确定相应的临界值,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要利用计算机技术将预警指标体系开发成软件,对敏感性指标进行动态跟踪。
7、加强财务管理工作
医院应认真分析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改变财务管理方法,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从而提高医院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降低和规避因环境变化给医院带来的财务风险。
(1)加强预算管理。预算管理是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内容,是全局性的财务管理行为。医院的一切工作都应在保证满足医疗服务的前提下进行,所有开支均须纳入预算管理。预算的编制要细化到部门和项目,使预算执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控性。要加强预算执行的分析评价,及时、定期向院领导汇报,做到适时监督和及时控制。预算年度结束,财务部门必须向职代会提交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并揭示非常事项及不可控因素对预算执行的影响。
(2)对经济活动实行契约化管理。医院财务人员应当制定经济合同管理办法,完善合同要见,规范合同签订程序和审批权限,严格履行合同约定。凡涉及有资金支付需求的基建、维修、购销和服务等经济活动,必须与对方签订经济合同。经济合同的签订实行主办部门把关、主管领导签字和财务审核盖章的管理办法。要确保经济活动在合同约定的范围内实施,有效防范和化解经济纠纷与合同风险。
(3)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医院财务人员应当加强住院病人的预交款管理和催交欠费工作,做好各病区、医技科室与收费处对住院病人的收费协调工作,建立完善的制约机制,使病人的欠费与科室的经济效益挂钩;加强对医疗保险费的管理,把医疗保险费的超支控制在最低范围内;及时清理债权,按照财务制度规定及时足额提取坏账准备。
(4)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医院固定资产是医院开展经营活动的重要物质条件,这要求医院管理层必须在投资决策前对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作充分估计,根据经营活动需要和财务能力,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和适应性,并对医疗质量的保证程度、使用效益、使用期限、投资回收期等进行可行性分析和论证,确保投资安全,使投资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5)加强无形资产管理。随着资产评估技术的不断发展,无形资产因为其巨大的附加经济效益价值而备受瞩目。医疗服务行业是高技术、高风险行业,医院的无形资产除医疗技术专利以及一些新兴的非专利医疗技术外,还包括医院的商誉。因此,医院财务管理部门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无形资产管理、计量、核算制度,适时、足额地反映无形资产变动情况,切实保障医院的经济利益不受侵犯。
8、加强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提高医院财产的安全性,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减少可能引发财务风险的因素出现。因此,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显得十分重要。医院应根据2006年卫生部印发的《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试行)》,结合本单位实际境况细化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具体实施程序。应当建立科学的组织结构,按相互牵制的原则将医院各项业务划分为若干具体的工作岗位,赋以相应的权限和责任,把防范财务风险分解到相关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岗位,并建立相互制约机制。
9、加强内外部监督
审计是防范财务风险的有效手段。外部审计可以监督医院财务运行情况,减少财务人员的可能性,提高财务报表的透明度,降低财务风险。内部审计可以对医院各项财务指标关联对比,找出财务工作中的弊病,通过对成本、利润、资产、负债等方面的审计,医院可以加强财务控制,最终防范并降低财务风险。
可见,由于宏微观环境的复杂多变,医院内控制度的缺乏和管理层决策的失误,加上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缺乏,导致医院风险抵御能力较差,财务风险事故频发,给医院和国家造成了经济损失。只有树立风险意识,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内控外审,才能较好地降低医院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 韦元秀:浅议医院财务风险与对策[J].右江医学,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