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9 16:56:3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农业发展的优势,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期的二十年中,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步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这二十年中我国始终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国营工商业方面,虽然有所成就但一直未能有质的突破。1980年代初期,的出现使得中国的改革出现了新的生机。农业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切发展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从三大产业的分工来看,农业是最基础也是最特殊的部门。“农业是唯一生产食品的部门。没有钢或煤,甚至没有电,人类仍能生存,但是绝对不能没有粮食。大多数制成品实际上都有替代品,但粮食却无可替代。”农业的基础作用在于它是维系社会生命活动的本源,而其特殊性则表现在它的不可替代。
农业的发展状况往往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态势,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农业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不同国家的农业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但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基于两种方式进行的,一种是以私有制为基础,通过市场的组织来实现的;另一种是以公有制为基础,通过计划安排来实现的。在发展的初期,世界上大多数的资本主义国家选择以市场的形式来组织农业活动,而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则选择通过计划来开展农业生产。然而无论是选择哪种发展方式,其最终目的还是要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持。许多国家在经济发展中过分依赖工业和第三产业,导致农业发展与整体发展结构不协调,甚至是滞后不前反而影响了其他产业的发展。所以,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更为有效的农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我国农业发展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使得三大产业齐头并进,共同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农业因具有内部规模不显著、劳动的监督和度量都极其困难的特点,而成为一个适宜家庭经营的产业。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国家,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显而易见,存在着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这就意味着我们拥有更低的农业生产人力成本。从北到南,我们拥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广大的耕地,这就为农业发展的多样化提供条件。同时,大量农业人口的存在也为我国建立大规模的家庭经营式的农业生产方式提供极大的便利。由于家庭成员之间拥有相近的价值观、较强的凝聚力、共同的利益目标,这有利于降低监督管理和决策成本,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劳动的优势互补。我国农业的发展完全可以基于这种特点,以家庭为基本单位,逐步建立地区间专业化的农业生产。当每个人专门生产自己有比较优势的物品时,经济的总产量就增加了,经济蛋糕的变大可用于改善每个人的状况。由于地区间物质资源的差异及人们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水平的不同,人们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的内容和效率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比较优势的存在总会使得每个个体都有充分发挥自己优势的机会,以最低的成本进行自己最擅长的劳动,获得更多的产品用来进行交换与贸易,从而使家庭与家庭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农业生产更具活力,这也为促进其他产业多元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支持。整个基于比较优势下的农业生产能得到更多的社会产品,人们能够用于选择和消费的产品就会增多,由于需求的不断增加又会促进供给的增加,进一步刺激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会使人们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制造出更多的社会产品。同时这也是一个技术不断革新,资源不断优化整合的过程。用于消费和贸易的产品多了,在同类或者相近的产品中就会出现竞争与优胜劣汰,这有利于产业的快速升级,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家庭经营的模式具有一定的分散性,而市场自发的调节又存在固有的缺陷,这就使得资源与技术得不到完全有效的利用,市场信息会产生滞后。所以仅仅依靠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的生产是不够的,根据市场的需求有计划的调控也是必不可少的。这里所进行的调控主要不是以保持经济稳定,抑制通货膨胀而进行的。在家庭经营模式下所进行的调控更多的是运用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整合分散的资源,共享技术,减少地区间交流与贸易的障碍而进行的调控方式。
农业作为最基础最特殊的产业,它对经济发展的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和外汇贡献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拥有不同的重要作用。在发展的后期,工商业会逐渐获得优势地位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农业对经济的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及外汇贡献都会有所减少,但唯有产品贡献是不会减少的,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的增加,农业对经济增长的产品贡献显得尤为重要且不可取代。
建立具有比较优势的家庭经营式的农业发展模式,可是更好的改善个人、地区及国家的发展状况。这就需要我们保持农业发展的基础地位,利用家庭式经营模式自身的比较优势把农业对经济的产品贡献作为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进一步优化和升级,形成地区间特色鲜明又可以互相扶持的农业发展形式。
参考文献:
[1]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86页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3-0022-03
总书记在2010年年初省部级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已成为“三农”工作的主题,现阶段制约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因素很多,主要有科技因素、资本因素、组织管理因素和体制因素等,如何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其主要路径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把农业的发展方式转到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管理改革和机制创新上来。也就是说,发展现代农业是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核心内容是强化科技创新,将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到科技进步上来;首要任务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管理要求是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高农业经营的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
1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内容
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内容是强化科技创新,把农业的增长方式转移到科技进步上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在需求压力不断加大,而土地、水等资源要素约束不可更改的情况下,决定了必须实现粮食生产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依靠物质资源投入的外延扩张型向依靠资本科技投入的内涵挖潜型的现代农业转变。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凸显。如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种养业优良品种的培育推广,显著提高了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技术稳步提升,极大增强了农业生物灾害有效应对能力;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技术快速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附加值;农业高新技术的自主创新和引进交流,提升了产业竞争力;农村资源环境技术应用日益增强,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2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首要任务
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首要任务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按照产业区域化的要求,从立足当地资源出发,大力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
2.1 要大力发展“两高一优”产业
按照“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要求,依据当地水土气候条件和农民意愿,借助国家加大惠农政策机遇,积极引进推广优良品种,打造地方品牌优势,发挥品牌效益,把名特优新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提升区域品牌经济档次,提高农产品产出率和市场占有率。
2.2 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注重发挥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人才优势,着力发展特色名优产品。如我县围绕“特色种植业和规模养殖业”,大力发展玉米制种、设施蔬菜、食用菌、板栗、苹果、热河黄芩和生猪养殖、网箱养鱼、水产品深加工等特色规模产业,努力把宽城打造成区域布局合理、专业化分工明确、品牌竞争力强的名特优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华北领先的优质生猪养殖产业基地。依托现有龙头企业,巩固发展“龙头+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结起来,提高规模化生产能力和水平,促进农产品多层次加工增值,延长产业链条,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同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目标,促进特色产业向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2.3 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发展设施农业,有利于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培育区域特色产业,有利于拓宽生产、销售领域,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和“无公害、绿色、有机”的要求,科学规划布局,规范标准生产,选育优良品种,跟踪技术服务。要着力抓好典型示范乡村建设,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着力抓好高效节水日光温室钢架拱梁大棚、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等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建设,使有限的土地和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同时,还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休闲观光农业。要加快发展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发展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产品。
3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管理要求
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管理要求是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高农业经营的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
传统农业一家一户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农村改革,仍要围绕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创新不能离开这个基本制度,在稳定完善它的基础上,由过去分散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 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转变,着力提 高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集约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3.1 要大力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要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统一经营、规模经营中的主体作用、载体作用、平台作用和牵动作用。
3.2 要积极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
近年来,许多企业家开始关注农业,工商资本正在注入农村,农村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各级政府要为其营造发展环境,积极加以政策引导,加快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发展,促进城乡建设一体化。
3.3 要抓好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强化农技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与综合服务素质,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充分发挥好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依托作用,同时大力支持多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大力提升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能力建设水平,发挥好社会化服务组织在统一经营、规模经营中的带动作用,不断提
高农业组织化、产业化和规模化水平。
3.4 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
为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走现代农业道路,要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与高等科研院校的联系与合作,引进推广国内外新技术、新成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档次,扩大市场影响力。同时,要不断探索以“龙头企业+农户+基地”为主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采取订单生产、合同契约、保护价收购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与农户建立长期的分工协作、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
一、商南县农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商南县农业生产给环境带来的问题
商南县位于鄂豫陕三省交接地带, 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性地带,境内河流广布,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较之平原可谓山高坡陡、河谷纵横、石多土少、土层浅薄、植被覆盖率低,不适宜大面积农耕。近十几年来大规模的上山垦殖,导致了整个自然生态平衡失调,引起了水土流失为中心的、以石漠化为极端的一系列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导致了以下严重问题:山坡耕地占总耕地的比例大、林草覆盖率低、耕地质量差、水土流失严重及石漠化现象严重。
(二)农产品商品化率低,农民增收困难
农产品完全竞争化,并且由于实行,导致农产品产量小,市场供给少,而产品利润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销售量成正比,再加上农产品需求缺乏弹性,这就决定了农民种地几乎没有任何利润而言,甚至是一种亏本的生产,土地产出属于规模报酬递减,基本不能获得垄断利润;另外商南发展未来比平原地区农业发展未来形势更为严峻,由于多山多低洼,不利于机械化作业,生产效率低,如果不转向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即生态农业化道路,那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会陷于更加窘迫的处境。
二、对商南农业问题的分析
(一)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避免“毁林造田”现象的发生和扩大化
发展生态农业,面向市场因地制宜转变思想,不再“以粮食为纲”思想为指导,发展高效农业、绿色农业、种植果树等这样便会很大程度上避免“毁林造田”发生和扩大化,避免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二)发展生态农业可以发挥农业生产比较优势,提高生产效率
利用地理气候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等可以有效的发挥山地农业的比较优势,把不利于机械化耕种的土地变为利于畜牧业,种植业等农业发展的有利地理位置,避免了山地为主的地理位置不利于规模化、机械化发展小麦、玉米种植的不足,进而避免了农业生产的低效率。
(三)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促进农民增收。
提高商南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需要发展生态农业来实现。我国的农产品处于完全市场竞争中,产品大部分无差别,就一般的生产而言,很难获得较高利润。另外,由于商南地区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到一亩),并且以山地为主,而与目前的产业化、规模化、机械化相比,商南农业发展未来形势严峻。结合实际情况,只有加大力度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即走生态农业道路,才能使产品有差别,并且生产、销售数量也变得较少,故对产品价格的控制力会增加,由“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中”转变为“处于垄断竞争中”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应该走农业产业生态化的发展道路。
(四)商南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本身优势
(1)自然条件优势
商南位于秦岭南麓属于亚热带季风区,森林植被覆盖率高达62.4%;降水较为丰沛,年均降雨量为800―1300ml。复杂的地形条件和明显的立体气候特征,在农业生态上,由于气候、生物的多样性,又低纬度的特点,加上工矿企业不多,土壤中农药、化肥、除才剂等人工合成物残留量很小,发展生态农业前景广阔。
(2)工业化初期的县情优势
陕南多山地丘陵,工业发展较之平坦的关中,尚处于工业化的初期,虽从工业进程看,这是个劣势,但是从生态建设角度看,由于“三废”污染少、环境被工业化破坏程度低,土壤中农药、化肥等人工合成物残留量很小,发展生态农业前景广阔,有利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更易于树立一系列的绿色产品品牌,形成市场竞争力。加上,目前流行绿色消费,吃绿色食品的观念,生态农业的市场前景广阔。
(3)具有竞争力的生态农产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人们环境意识日益增强,绿色消费已成为一种时尚。根据对一些市民对绿色食品消费调查可知,绝大多数市民不仅喜欢消费这种有益于健康又能保护环境的绿色食品,也愿意付出相对较高的价格;再者,绿色食品在出口方面也享受到一定的优惠政策。可见,商南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大展手脚,大力度发展绿色农作物,以带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同时又有力保护了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
三、发展生态农业――商南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特色农业
要在特色优势上下功夫,力求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有我特、发展特而专、精而美的农产品。立足各地的自然优势,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镇,商南很有发展潜力的农产品有:辣椒、板栗、核桃;当地特色畜禽产品有,如土猪、乌鸡、野鸡等不仅肉质鲜美,纯正,且产品质量上乘。除此几种特色农产品外,较有发展潜力的特色农产品还有:红薯、魔芋、红小豆等,总之,商南特色农产品很多,有马铃薯,茶叶等传统优势农产品,还有猪牛羊肉、核桃、板栗、龙爪、杜仲、黄姜、猕猴桃等潜在特色产品,只要引导得当,开发有序,就可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促进特色农产品的发展,政府要积极引导扶持,发展特色产品加工,培育特色农产品销售市场,应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和商品意识,合理布局,重点发展,抓好良种繁育和示范基地建设。
(二)发展绿色农业
商南发展绿色农业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生态环境条件:一是农药化肥使用水平低,生态环境好;二是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全县各类植物1696种,药用植物1192种,其中国家挂牌收购的127种;野生动物278种。这些资源为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三是气候类型多样,水热资源丰富,立体气候明显,为绿色产业布局,资源开发和多种经营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最近几年沼气的普及,农家肥和有机肥为无公害农产品发展创造了条件。商南还是全国生物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长在山坡上的兰花、小叶竹等花卉苗木种类繁多,应该根据市场条件和气候条件进行适度规模的发展,而从县情看,要把绿色农业产业放在农业经济结构战略化调整的重要位置,应从政策和资金等给予重点倾斜。而从产业和企业的角度看,应注意以下几点:市场定位要准,标准水平要高,运作载体要强,市场营销要活。
(三)发展高效农业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抓特色。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市场前景比较好的果、药、花、树、茶等特 色产业;第二、抓基础。农业基础薄弱,尤其是道路、水利较差,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第三、抓科技。要加强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和农村的管理工作。第四、抓管理。要提高农村的组织化程度,把合作社真正办成民办、民管、民收益的合作经济组织,发挥纽带作用。第五、抓服务。抓服务的内容很广很多,要重点抓好农村的流通服务,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开展农业抵押担保贷款和农业政策型保险,提供应有的制度供给。
(四)发展循环农业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就农业部门来说,在当前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尽快制定循环农业发展规划。“加快制定循环农业发展规划,重点在农业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农业产业链延伸过程中的清洁生产以农村社区“清洁化”建设等方面,提出未来循环农业发展的思路、途径、目标和模式及相关的工程措施,重点支持领域和保障体系“。二是推进循环农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应重点在农业清洁化生产的技术衔接、绿色生产技术和农业资源多极转化、资源节约高效利用与废弃物的资源化技术、循环农业技术标准规范、农村生态小城镇建设技术、农村生活绿色消费技术等层面,开展整合与集成创新,建成相对完善的推动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与技术示范推广体系。
(五)适度发展畜牧业
要抓好畜牧业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畜牧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要健全饲料供给体系,确保饲料的供应及时、充足、安全。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做好良种繁育规划,建立良种准入制度。以专项资金支持地方良种发展,加大规模化养殖场的补贴力度。完善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建立防控站点,发挥畜牧部门作用。逐步引导养殖户建立可追溯体系。完善动物疫情控制办法。二是健全畜产品市场调控机制,营造畜牧业结构升级良好市场环境。加强畜产品市场宏观调控,保持畜制品的价格相对稳定,最大程度上保护养殖户利益。不断完善定点屠宰制度,建立定点屠宰场,完善定点屠宰场的监督政策和服务。加快冷库建设步伐,扶持专业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
发展生态农业,既能有力避免和防止环境破坏,有力地保护好环境,又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实现当地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是商南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2][3][5]陕西省商南县政府网.http:///.
1卓尼县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背景和基本要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己的生活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人都喜欢旅游观光,近几年正是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主要因为:第一,现阶段相关部门必须要解决三农问题,在推动卓尼县农业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加大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在其中还要融入相关的服务元素,进一步提高旅游业的发展能力。第二,还要结合近几年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情况以及比较关注的要点,使旅游观光行业最大化符合现在人们的消费需求。由于近几年卓尼县人民的消费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更多的人都比较注重追求多元化消费理念,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既可以满足人们现在的观光需求,还可以给人们提供更好的旅游活动参与的机会。第三,在现阶段卓尼县整个时代的发展过程中,绿色、生态、环保等一系列发展理念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要想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就必须要站在人们需求方面出发,尽量符合现代化人们的需求理念以及思想理念,进一步开展旅游观光活动。为推动卓尼县旅游产业全域化发展为目标,以促进农牧民增收和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为主线,以脱贫攻坚为总基调、以农业生态旅游为新举措,全力打造以旅游促脱贫,以农业促旅游的新型旅游特色新格局。进一步丰富卓尼县旅游活动内涵,有效提升卓尼县旅游发展水平,在打基础、兴产业,助旅游中提升脱贫攻坚成效。建设从2016年到至今公路沿线油菜基地旅游观光带,营造东窗风景廊道,推动旅游景观特色化。旅游环境优质化、旅游活动多样化,全力将油菜连片观赏带打造成为旅游性强、知名度高,可持续的特色旅游风景线。因此在卓尼县S306省道沿线的完冒镇、阿子滩镇、柳林镇、木耳镇、纳浪镇等5个乡镇进行集中连片种植油菜观赏带。将5个乡镇发展成为绿色农业与观赏农业相结合的特色旅游带,其中分为杂交油菜种植区和小油菜种植区,形成“可览、可游”的绿色农业和观光农业相结合的特色旅游带与集“自然、生产、休闲”于一体的景观综合体。近几年以油菜观赏与艺术字为亮区,充分利用卓尼县S306省道沿线农业观光带的优势,每年的艺术字种植也将成为推动“旅游兴县”的助推器。在完冒镇的卡洋村川地设计种植了藏文“卓尼”以及象征着流经卓尼领域的洮河和大峪沟三角石的卓尼标志图案,其中藏版艺术字“五彩卓尼”占地面积7.33hm2,每字平均占地1.83hm2;卓尼标志图案占地面积9.65hm2。
2卓尼县油菜产业发展的劣势和优势
据调查表明,根据卓尼县现阶段油菜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在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下,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油菜产业在种植过程中极为方便,并且在这方面的投资较少,只需要简单撒种就可以实现预期的种植效果。同时,在种植油菜期间,不会使用过多的劳动力,有着较低的人力成本,并且在油菜生产管理过程中,不会花费过多的精力进行管理,为油菜产业实施产业化和规模化提供了更有效的保障。如果整个油菜产业形成较大的规模时,在油菜花盛开的季节时,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好的观赏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就现阶段而言,现在的油菜产业经营发展还存在着很大的劣势与不足之处,这也是引起种植农户的高度重视的主要内容。油菜花在盛开季节时可以为旅游业增添一道绚丽的风采,并且有着较好的观赏效果,可是油菜花还存在着花期较短的缺陷,如果只是单纯的利用油菜花来吸引游客,那么一旦花落之后,就不会具备更好的旅游产业经营价值。
3现阶段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状况
1.1自然资源丰富
杭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地理上处于江南水网地区,依山傍水,享有钱塘江充裕的水资源,在市区周围,清山绿水、河道纵横、湖泊棋布、物产丰富,可供开发的田园风光资源较多。丰富的自然条件是发展旅游农业必不可少的物质前提。
1.2发展基础厚实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闻名中外的西湖不仅擅山水之秀、林壑之幽,又是历史文化胜地,吸引着众多游客。近年来,杭州市经济发展很快,2001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5万元,按现行汇率已突破3000美元,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8%元,恩格尔系数降至39%,全市农民人均纯收人为48%元。随着国民收人的提高,人们用于满足精神需求的支出份额也随之增加,来杭旅游的人数大幅度增多,2001年接待境外游客81.49万人次,国内游客2510万人次。近几年,在杭州市郊已形成了几个区块优势产业,如萧山的苗圃、余杭西部的养鱼业、市区西部的田园观光、钱塘江滩涂的农庄开发等,极具发展旅游农业的前期雏形,只要加强引导、规划和发展,即可形成规模。同时,杭州的少数企业已经在尝试观光农业性质的旅游运作(如传化集团的农业示范区、宋城集团、杭州大清谷等),并取得了良好反响和较佳的收益。因此,悠美的景观魅力、充足的客源市场、初具的产业雏形、积累的开发经验是杭州开发旅游农业的良好基础。
1.3硬、软件兼备
萧山、余杭撤市设区,不仅解决了杭州城市空间狭小这一长期困扰发展的难题,并为发展旅游农业带来了主题集中、类型各异的资源优势,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多元的都市型效益农业新格局。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宏伟蓝图,以“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为先导,都市型农业为基础,传统优势工业为支柱,现代服务业为依托的大都市产业”为指导方针,以“坚持生态优先”为原则,以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清静”工程为目标而制订的一系列政策保证,是杭州市发展旅游农业不可缺少的软环境。
2杭州发展旅游农业的总体规划和布局
旅游农业的规划布局,首先,应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当地优势资源,在特色农业和“乡土味”上做文章,扬长避短,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切不可“盲目抄袭、照搬照套、千人一面”,形式的简单重复与内容的单调乏味只能令人们望而却步;其次,要科学合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规划,循序渐进、逐步推广,绝不能一哄而上、遍地开花,造成散乱无序、中途涣垮的局面;再者,农业资源,特别是一些自然、人文景观大多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应倍加珍惜,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作为发展旅游农业的代价,必要的改造和修葺也只可能在生态系统允许范围内的修饰和完善,并尽量避免超出承载力的过度旅游活动。以此为鉴,杭州发展旅游农业的总体布局应以“西部山丘林地、中部水网平原、东部江滨滩涂”为地理区位主调,以各区块的适宜、特色、优势产业为布局基础,结合市委、市府“近郊、中郊、远郊”主导产业的最新划设,悉心规划,科学布局。现将基本类型及主体布局概述如下:
2.1产品、观光型旅游农业
主城近郊,区位条件较佳的周缘地带,特别是旅游基础好的西北区块如九溪、袁浦等处发展产品、观光型农业。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的栽培、饲喂技术和设备,统一规划、丰富内容、各具风格,集田园风光与高科技农艺于一体。在为城区居民提供时鲜优质、无公害产品,为游客准备高质土特产及新、奇、特、优瓜果、花卉、小动物等产品之时也给人们提供又一处观赏、休闲的好去处,可以称之为“市民农园”或“观光农庄”。通过农业新产品、新科技示范、生态农业示范、科普示范等活动及优先采摘权、命名权等手段来吸引更多的市场。在日本就有着许多这样的农园,只要买一张门票就可以自由地在农园内参观、看看碧绿生青的蔬菜,闻闻芳香四溢的鲜花,采摘鲜嫩诱人的野果,尽情地享受大地之美,效果极佳。
2.2体验、参与型旅游农业
体验参与型农业在台湾省等发达地区发展迅速。人们在紧张的城市生活之余,或长途旅游之际,选择合适景点小住一、二天,通过亲自参加生产劳作或租地自耕自作,体验一下农业劳动的艰辛,满足某种消费需求或尝试某种教育形式,领会农业生产的乐趣、辛勤收获的喜悦,读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谛。比只是参观或象征性地劳动要过瘾得多。尤其是城市的孩子和青少年,农业知识几乎全来自书本,从来没有或极少从事农业的实践操作,严重缺乏相关知识与技能,甚至“五谷不分”。参与型农业正好为他们提供了机会和场所,可组织学生进驻园区,在劳作、游玩中了解农业、补充知识,加强科技创新意识,培养热爱劳动、爱护自然、团结友爱等观念,一举多得。但须指出的是,这种形式的旅游要求游客投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费用,对农业活动的类型、标准和交通状况等要求也较高,较适合在杭州的大观山、萧山红垦农场一带开展。
2.3休闲、度假型旅游农业
这是一种综合性的休闲农业,游客不但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充分满足人们在节假日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相应地对园区的各项标准亦“水涨船高”。不仅要求在土地资源选择和空间布局上尽量达到林、果、渔、菜、花相结合,实行立体美化,还要求以物种风光与自然景观为主体,配备一定的服务设施、必要的景观建筑、合理的旅游路线、各类功能区块和活动项目,使其成为可观光、娱乐、游览、休闲、度假的多功能场所,还应充分运用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让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良诸、塘栖等处可朝此方向发展。
3杭州发展旅游农业的措施及对策
3.1转变观念,加强对旅游农业的认识
在我国由于特定国情,使得人们通常以为农业仅具有经济功能。过去以“温饱”为指针的岁月里,确实如此。但当生产力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时,农业生产已逐步与工业相连接。从此,农业不再只是单纯的生产事业,还可以是一种宝贵的休闲资源、一种高格调的生活方式。将旅游业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的旅游农业不但开拓了旅游业新的需求领域,更为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途径。开发杭州的旅游农业,在丰富其旅游资源、拓展旅游内涵的基础上,还可振兴农村经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并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必须充分认识发展旅游农业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抓住机遇,把发展旅游农业纳人政府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上海是国内第一个将都市农业列人“九五”一2010年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城市,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旅游农业的认识程度,激发调动社会力量同心协力,共同开发旅游农业。
3.2完善政策配套措施并加强管理
从国内外旅游农业发展的教训、经验来看,政策支持和规范化管理是其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一方面,旅游农业虽具有第三产业的某些特征,但仍属于农业范畴,应继续适度享受政府对它的优惠;另一方面,旅游农业是个新的产业部门,“万事开头难”,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新的困难和矛盾,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制订一系列包括调整产业结构,完善水利、交通、电力配套设施,加强技术、信息服务,提供资金、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政策支持,给旅游农业宽松的成长环境。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如日本农业总会性质的部门)执行管理、协调和服务功能,做到整体规划、统一部署、有序开发。
3.3运用新科技,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一、农村发展特色农业的重要性
(一)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有利于巩固
我国农业的发展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的饱和与人民消费结构的变化,食物消费呈现出不断升级的趋势。人民对与农产品的种类、质量有着更高的以及多样的需求。这样,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加工与销售,这样不但能够满足人们的上述需求,而且也能够满足国内的农产品销售需求,同时也能够顾及到国外消费者的偏好与需求,这对于深耕国内市场与开发国外市场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有利于推进
我国农业竞争模式的转变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迅速,农产品市场出现了供给过剩的现象,由于经营品种较为单一,不同地区的农产品经营上普遍存在着产品同质化的现象,使得市场仍然处于低级的价格竞争阶段。但是,通过发展农业特色经济,能够使传统的农业价格竞争模式转变为非价格因素的竞争,这对于促进农产品生产者发掘农业特色、增加经济收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有利于增加
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收益由于特色农业能够有效的避开低级的价格竞争,能够使农产品的生产者、加工者与经营者三方共同拥有具有差异的竞争优势,不但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也能够更全面、更好的为消费者提品与服务。同时,也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四)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有利于形成
我国农产品品牌,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众所周知,品牌具有较强的雷击效应,它不仅直接体现出特定产品的信誉与质量,也富含更多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来看,消费者对于品牌的偏好性、忠诚性能够在无形之中形成一种不可替代性。而特色农业正是具备了上述特点。所以,发展特色农业将能够形成我国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
二、我国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竞争优势分析
以山东省为例,山东作为全国特色农业发展的先进代表,近年来已经基本创设出了一条具有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与产业化经营的特色农业发展路径。山东各区均开发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全国优势特色农业产品,并朝向规模化、产业化趋势不断发展。此外,在加快推进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山东积极推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目的在于确保产品的质量与特色。下面,本文以蓝莓与苹果两个特色产业为例对其竞争优势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蓝莓产业
1.深加工提升附加值
近年来,山东一方面不断扩大蓝莓生产的规模,另一方面也不断引入龙头企业,对其进行深加工。例如山东威海、烟台等城市不断扩大蓝莓的种植面积,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但提升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实现了山东蓝莓产业的转型升级。以胶南蓝莓为例,它是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业化程度最高的蓝莓产区,但由于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带来了销售危机,以种植蓝莓为生的农民更是陷入了经济困境。但胶南通过深化蓝莓加工格局,开发了诸如一大批蓝莓果酱、蓝莓饼干、蓝莓饮料等产品,不仅有效避免了供给过剩而带来了价格下跌的风险,同时提高了蓝莓产品附加值。
2.蓝莓采摘旅游
自2010年以来,山东半岛依托蓝莓生产基地,推出了一系列集蓝莓旅游、休闲、采摘于一体的自助旅游项目,吸引了国内外一大批游客,给当地政府与当地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也进一步打响了胶南蓝莓的知名度。
(二)苹果产业
1.互联网思维发展品牌
去年总理在两会中提到了“互联网+”的概念,山东紧紧的把握住了这一契机并将互联网思维引入到农产品产业链当中。例如,联想集团跨界进入山东苹果产业,为产业的革新注入了互联网思维。具体为:通过与农业合作社与家庭农场的合作,联想统一提供农机局、种子及农资等,农民则开展规范化的生产运作,最终进行生产的集中化处理。在这一规模、规范的生产下,山东苹果品牌得以强化。
2.营销渠道升级换代
山东苹果在发展过程当中,充分借助了电子商务平台的力量,并利用自己品牌与规模化生产优势,树立起了有机苹果的品牌形象。例如红富士苹果与淘宝的合作,为山东苹果销售渠道更新换代提供了有力支撑,尤其是近年来开启的一系列网络营销活动,更是让山东苹果走入了千家万户。
三、提升特色农业竞争优势的有效对策
(一)优化生产体系,发展特色农业生产组织
目前我国特色农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资源的优势上,而要想提升特色农业的竞争力就必须要延长农业生产链。比如:可以开发与之配套的特色农产品加工、服务及生物产业。具体来讲可以发展以下三类企业:1.特色农产品加工型企业特色农产品加工型企业重点在于支持这些特色农业积极引进先进的设备、技术与工艺,不断开展技术研发工作,确保农产品及产业结构实现升级。2.特色农业服务型企业例如成立植保公司、营销公司与代耕公司等特色农业服务性企业,实现特色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生产。3.特色农业高科技企业特色农业高科技企业的要重点解决它在特色农业方面的税收优惠、风险投资及信贷担保问题,确保特色农业的发展有足够的政策支持与优惠。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加强特色农产品种植、农机具生产、水产品养殖及禽畜养殖等多个行业培育特色农业合作社,政府通过财政资金的扶持合作社、通过信贷资金支持合作社,切实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及特色农业融资渠道,为特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创设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政府加强引导,扩大农业服务公司规模
以山东省为例,省内农村中的农业公司虽然数量较多,但公司规模并不大。而山东省GDP中农业占比较重,政府也一再强调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所以,现实与这一导向并不相符。因此,扩大省内农业公司的规模与范围迫在眉睫。同时,特色农业公司本身就具有盈利的能力,而且从政府管理的角度上来看,扩大特色农业公司的规模也并不会产生太大的风险。也正因如此,山东省应重点扶持和促进具有资质的特色农业公司的发展,从而以点带面全面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运用高新技术,改善传统农业生产条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新科学技术的利用能够有效提升特色农业的综合竞争力。需要注意的是,生产领域内不但要应用高新技术,在农产品的流通领域也要重视技术的力量。在生产领域利用上,可以通过研究和生产具有现代基因技术与生物技术的特殊功能基因的农作物及禽畜品种,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此类品种将大幅提升产量与质量,这对于实现农民增收、提升特色农业的竞争力非常关键。而在流通领域的应用上,主要可以通过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利用来改善特色农业的时空条件。农民通过网络技术与信息服务可以克服农业本身在信息获取与使用中存在的阻碍,对于有条件的农村地区还可以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及遥感技术来实现特色农业的生产环境、生物灾害及自然条件的监测管理,从而实现特色农业生产的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特色农业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但需提到的是,特色农业的发展必须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并从区域优势、资源优势、市场需求、政策导向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同时,通过不断优化农业管理组织体系、政府政策支持与融资环境来生产具有特色的农产品,从而提升我国农业发展的规模与质量。另外,还应该注重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为农民创设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切实提升农民收入,从而让特色农业成为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作者:刘萍 单位:青岛市黄岛区张家楼镇财政所
参考文献:
[1]王世泉.浅谈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1(02).
丰顺县位于粤东中部,梅州南端,毗邻潮汕,总面积2710平方公里,辖17个镇(场),总人口69.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8.3万人,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山区县。近年来,丰顺县按照“现代农业、特色农业、旅游农业”的发展思路,加大了资源研发和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建设的力度,开发了一批以自然、田园观光为主,寓休闲、健身、娱乐于一体的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基地,旅游农业成为富民强县的一个亮点项目。2011年共接待游客109万人次,旅游营业收入9.6亿元。
一、农业生态旅游现状
丰顺县地处潮汕与梅县中间,是梅州南大门、潮汕后花园,生产生活既有客家传统,又有潮汕习惯,从北到南跨越温带和暖温带二个气候带,属季风性气候, 地形多样,气候适宜,雨量充沛,资源丰富:有全市最高山----铜鼓峰,有温泉18处、河流、水库,资源种类多,适合特色农业与旅游相结合。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区位优势,结合山区实际和自身优势,坚持不懈抓好农业生态旅游,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商贸的概念,把特色作为最好的农业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努力构筑资源有效利用、优势充分发挥、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业产业群,培育发展特色农业基地,大力开发建设农业旅游示范园区。通过花卉、蔬菜、水果和茶叶生产作为主导产业,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业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使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走出一条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新路子,农业生态旅游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目前丰顺县以田园、自然风光为主体的农业旅游基地有:以自然田园为主的黄花村(教授村)旅游区;以自然观光为主的龙鲸河漂流旅游区;以花卉、高山茶为主的铜鼓嶂农业生态旅游区;以高山茶为主的韩山农业生态旅游区;以客家特色为主的八乡山农业生态旅游区等。
二、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主要措施
1.坚定信心、明确思路
近年来,县委坚定改变传统农业 “小生产、粗经营、低效益”的信心,明确以旅游农业为着眼点,充分利用我县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基础,将旅游农业提升到社会大系统的角度进行深度发展,实现资源整合。
2.制订规划、出台政策、加强引导和宣传
一是确立长远发展观念。聘请省农科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对优势农业进行专题调研,谋划丰顺县各地适宜发展的农业项目和品种,编写《丰顺县优势农业发展规划》,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科学指导依据。与此同时,制订了《丰顺县农业生态旅游规划》,规划农业生态旅游区13个,涉及16个镇,为发展休闲旅游业打好基础。 二是出台政策激励和加强宣传。出台了对发展观光旅游基地的行政村及农户给予资金补助、农业保险等政策,邀请有关专家开展优质水果评选活动等。三是提供各种服务,促进农民发展观光农业基地的积极性。县政府积极引导扶贫资金与扶贫项目,大力引进生态旅游投资项目,加强对农村的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开发,还在观光基地规划、道路建设、亮化、净化和解决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等方面提供各种服务,提高农民发展观光基地的积极性。
3.抓观光基地建设,依托基地发展农庄经济
去年,县政府为提高农业基地的可观光性和吸引力,在原有农业观光基地的基础上,又引进投资1亿1千多万元,新规划建造农庄及观光基地5个,让游客行程、食宿、休闲观光安排更系统更科学。
4.实施品牌战略,促进示范特色基地发展
结合乡土特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开发新特产品,创各级名牌,组织农业企业参加农业博览会、农产品展销会,进一步提高传统农产品的品质和知名度。
5.加强在技术、资金、发展思路等方面的引导和支持
加强农民素质培训,开办休闲旅游农业讲座、休闲农业基地建设、从业人员上岗培训等农民素质培训班;建立相关专业协会,形成集团优势,有组织地引导游客前来观光。
6.维护社会稳定,保护生态环境
结合创建“平安丰顺”“和谐社区”“文明村”“文明户”等活动,营造以文明待客、热情服务的旅游农业服务质量和旅游农业环境。
三、几点体会
1.要广开资金投入门路
加大旅游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力度,实行多元化的投资渠道,以政府投入、群众投入、社会投入相结合,不断加大市场开发力度,解决农业旅游开发的资金投入不足的难题。
2.要加大宣传促销的力度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它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产业逐步摆脱自然的约束,是农业生产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发展农业生产的新形势下显示了很强的生命力,为农民增收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为了丰富党校课堂教学内容,推进全旗新农村建设,现就沙日浩来镇发展设施农业进行调查。
一、沙日浩来镇设施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沙日浩来镇位于奈曼旗中南部,南与青龙山、土城子乡接壤,西和敖汉旗毗邻,全镇总面积58万亩,耕地面积12.4万亩,土质贫瘠,干旱缺水,农业靠天吃饭,农民增收困难。为了摆脱农业停滞不前的现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2008年沙日浩来镇政府开始发展设施农业,经过艰辛的努力,设施农业在沙日浩来镇终于小具规模,且初见成效。如今沙日浩来镇已经发展设施农业9100亩,拥有2000多栋温室大棚,主要种植蔬菜、瓜类和设施鲜桃。
自2008年开始至今已经6年了,一路走来,经过了蔬菜市场滞销,极寒连阴天气,和重大自然灾害等重重考验,市场逐步打开,技术也已经日趋成熟,一部分瓜果蔬菜已经占领了市场,如今沙日浩来香瓜已经蜚声周边地区,蔬菜也被周边地区所认可,设施鲜桃已经远近闻名。蔬菜棚平均每个棚年收入2-2.5万元,香瓜棚每茬收入1.5-3万元,最高收益4万元,每个鲜桃棚(100米棚)年产3-4千斤鲜桃,年收入3-6万元,最高收入9万元。
二、沙日浩来镇发展设施农业的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领导。镇党委政府专门成立了设施农业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负总责,亲自抓,镇长任副组长直接负责,分管付镇长具体负责,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包联重点项目村具体抓,镇干部负责具体棚区层层抓。
二是措施到位。镇政府在设施农业建设中,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农民在生产经营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严格把关,典型示范,全面推开。镇政府以财政补贴的方式,调动广大农户对设施农业建设的积极性,对新建达标的0.5亩日光温室棚每座补贴5000元,并为农户提供贷款支持,解决资金不足问题。技术上严把质量关,先后从通辽,北宁等地请来5名技术人员,为菜农做现场指导,又选派技术人员到山东寿光参加全国设施农业的培训学习,全镇采取的技术措施是统一品种,统一栽培模式,从种子处理开始,严格按无公害产品生产过程生产,为实现农产品优质、高效、安全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为保证设施农业产得出、销得畅、效益高,镇政府积极为设施农业的发展搭建产销桥梁,提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
三是借鉴经验。为更好发展全镇设施农业,让农户掌握先进技术,镇政府先后10几次组织干部、群众600多人到赤峰市红山区,北票市五间房乡,北宁市等地参观考察,现场观摩先进技术,听取设施农业的成功经验,交流发展前景。
四是出台政策。为使全镇设施农业健康发展,镇政府出台了一揽子包棚优惠政策,从土地入手,给农民吃上定心丸。政府采用统一征地提供给承包户的办法,保证了开发设施农业用地,并签订使用期为30年的承包合同,做出了10年不收承包费的优惠政策,为承包户长期发展有了保障。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沙日浩来镇设施农业发展起点高,效益好,激发了广大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但从整体发展水平上看,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资金投入问题。经过反复的引导和实践,农民对设施农业的认知程度较高,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和较大的发展热情。但由于设施农业投资较大,农民筹资能力弱,政府补贴的范围和标准有限,贷款额度有限,所以资金问题依然是当前全镇设施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目前政府财力有限,加之农民自有资金不足的现状,农民等靠要的思想还很严重,多渠道投入的机制还未真正形成,无法满足农民对设施农业资金的需求,影响了设施农业建设的质量和进度。
二是基础设施问题。该镇农业基础条件较差,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历史欠账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缓慢,水、电、等基础配套建设滞后,农家肥短缺,很难满足农民发展设施农业高标准的要求。
三是经营能力问题。由于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较低,虽然在种子、肥料方面是较为先进的,但是生产、管理等各环节仍然主要依靠手工作业,机械化程度还很低,且大部分农民由粮农转菜农,习惯于旧的生产方式,对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概念不清,对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的接受能力和推广意识较差,导致栽培管理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精心程度不够,同一地段、同种作物、同类棚室的收入高低悬殊很大。加之目前设施农业的技术力量配备不足,机械化程度还很低,产品的科技含量也不高,影响设施农业效益的正常发挥。
四是市场销售问题。市场销售环节缺位,缺少龙头企业和经纪人队伍,没有形成市场带动力,生产和销售的衔接还处在初级阶段。
四、对策及建议
发展设施农业要以解决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着力提高农民素质,使广大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要根据本地区的气候、资源、生产方式、种养殖传统和优势品种等特点,充分发挥优势,着力提高种养殖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设施农业的健康发展,使设施农业达到生产规模化,建设标准化,生产服务专业化。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完善现有各项支农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金、集中财力,支持设施农业向规模化发展;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确保农业科技经费;加快农业品种、技术和知识更新,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鼓励、引导金融机构支持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加大信贷扶持。
二是加强对设施农业的宣传。设施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具有投资大、周期长、效益高、反季节的特点。要通过深入细致的宣传,发挥设施大户、示范园、科技园的示范作用,带动更多农户积极参与设施农业的生产建设。
随着农业生产的大幅度提高和市场农业的加快发展,农副产品的商品率大幅度增长。如何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急需研究和实施的重大课题。
1、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势在必行
东明县农业是资源约束型农业,必须走农副产品加工,多次增值的路子。从世界农业发展规律看,凡是资源丰富的国家,特别是土地资源丰富的发达国家,走出了一条以出口基本农产品为主,以加工农副产品为辅的持续发展农业的路子。例如,人均耕地较多的国家有:美国0.8公顷,加拿大1.8公顷,澳大利亚3.1公顷,它们都是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国。凡是农业资源不足,特别是土地资源不足,而农业又比较发达的国家,例如,日本人均耕地0.03公顷,德国0.11公顷,英国0.12公顷,荷兰0.05公顷,意大利0.16公顷,这些国家农产品加工率要占80%以上,加工产值一般为初级产品的2~倍,同时带动了养殖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农民走向了富裕。而目前东明县农副产品加工率不足30%,加工增值部分仅相当于初级产品的80%,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也说明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潜力是很大的。
农产品商品量的大幅度增加,急需加快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东明县曾经是全国有名的缺粮大县之一,当时根本就没有富余农产品去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那时,农业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粮食生产,实现粮食自给。到1982年,全县人均占有粮食稳定地超过了300公斤,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同时为发展多种经济作物创造了良好条件。此后,粮棉油瓜果菜等农作物出现了全面大幅度增长势头。
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是使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至少从三个方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一是,通过发展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可大幅度提高加工品的增加值。据调查分析,2011年全县农副产品加工率约30%,增值率约80%,占人均收入的20%;经过几年努力,农副产品加工率如能达到50%,深加工增值率达到1.5倍,加工增值将达到565亿元,人均增收1061元,将占农民收入的60%左右。二是,随着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农产品的剩余数量将逐渐减少,使农产品价格得到合理地回升,从而增加农民收入。三是,随着农产品价格的合理回升,将进一步激发农民科学投入和科技种田的积极性,提高农产品产量、品质,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实现农业产业化,必须找准主导产业,确立龙头企业,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完善包括市场和社会化服务在内的运转机制,其中确立龙头企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龙头企业可以是加工企业,也可以是贸易企业,但从我县具体情况而言,应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龙头企业,足见其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意义。
总之,为了加快国民经济发展,加快农业发展,加快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
2、调整农业结构,为农副产品加工业生产充足的原料
(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农业综合效益日益提高
漯河市按照“调优品质,调大规模,调高效益”的原则,立足市场,因地制宜,推进各类农产品基地建设步伐,使主打农产品的生产向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总体上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1、着力扩大优质小麦生产规模。近几年,漯河市粮食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380万亩左右,总产基本稳定在150万吨以上,保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提高优质专用粮食生产比重,各地依托、龙云、北徐、雪健、金源等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的加工优势,积极引导各优质企业与农户签订购销回收合同,采取统一提供种子、集中连片种植、统一收回购买的形式,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等优质粮食作物生产。
2、大力发展无公害高效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业。依托龙云集团、俊生实业等蔬菜生产、粮食加工企业,建设以无公害蔬菜为主的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全市已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56.75万亩,有机蔬菜基地面积2500亩,建成面积达1.55万亩的全省最大的省级出境蔬菜备案基地。同时,大力推广间作套种模式,使漯河市经济作物规模迅速扩大,目前,漯河市经济作物面积达到163万亩,其中瓜果蔬菜面积达到110.7万亩,每亩效益达到2800元;日光温室、塑料大棚达到8.2万座,每亩效益突破5000元,部分可达万元以上。漯河市各类间作套种面积167万亩,占总面积的50%以上,复种指数更是达到260%以上。
3、强力推进“双汇产业化工程”,做大做强畜牧产业。大力实施“双汇产业化工程”,充分发挥双汇、北徐、金运等畜产品加工优质企业的资金、技术优势,引导这些优质企业采取和农户签订生猪购销保护价收购合同,为农户提供贷款担保和赊销饲料等形式来发展生猪规模化生产,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来建立自己的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推动了漯河市畜牧规模化养殖的空前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470个,年出栏生猪317万头,生猪规模饲养比重达到85%,畜产品优质品种率高达95%以上,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1%以上。全市新培育养殖区100个、规模养殖场1000个、养殖专业户1万个,带动生猪出栏超过800万头。
4、加快生态林建设,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加大林业产权改革步伐,在漯河市掀起了林业建设的,并以提高林业建设的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为重点,因地制宜发展名、特、优经济林,形成一批布局合理,优质无公害的林果、苗种生产基地,使林业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农民增收的新亮点。目前全市已发展速生丰产林基地25万亩、种苗花卉基地2万多亩、经济林基地12万亩,林农复合经营面积16万亩。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有力,农民发展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目前,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2680个,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80%的农户不同程度的进入了产业化经营体系,每户每年收入增加4300多元,临颍县王岗镇建立小辣椒专业合作社,向农户提供技术、信息、营销等服务,建成了占地200多亩、年交易额3亿多元的小辣椒专业市场,成为豫南最大的小辣椒产销基地,合作社成员人均年增收3000多元,比普通农户高30%以上。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双汇集团、集团、北徐集团和龙云集团等一批拉动力较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445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7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85家。同时依靠批发市场和农民经纪人,形成市场带动经济利益发展的新模式。漯河市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已达80多个,农民经纪人达2万多人,年经营额达30多亿元。
(三)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目前,全市年加工转化粮食400万吨,占全省加工转化总量的11.1%;全市肉制品年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占全省的40%,其中猪肉制品加工能力占全国的25%;年加工转化蔬菜5万吨,禽蛋4万吨,植物蛋白2万吨。以粮食深层次加工、肉类精细化加工、果蔬成品化加工、休闲食品和饮料制造五大主导产业体系,行业涉及食品工业的18个大类、50多个系列、上千个品种。产品加工企业的迅速发展,有效地吸收并转化了本地的农产品,提高了附加值,并且带动了运输业、餐饮业、服务业等农村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形成了产业聚集、人口聚集、市场聚集、区域发展的规模效应,为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漯河市政府出台了《漯河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实施方案》后,各县区建设园区的劲头很大,截至目前,全市已启动建设各类农业园区79个,其中市级10个,县(区)级19个、乡(镇)级50个。基本形成了以露地蔬菜、设施农业、林果花卉、食用菌、水产养殖为主的区域化特色产业格局。以天翼公司为代表的一批农业现代园区,大力引进了国内名品、优质蔬菜瓜果新品种、新技术的同时,利用组织各种生物工程新技术,实行工厂化育苗,成功培育了一批各类质量优异的种苗,除满足我市生产需求外,还可以销往全国各地。舞阳县文峰乡园林花卉示范园先后引进开发了日本断枝杏、美国大香梨、优质紫薇、优质银杏等特殊品种,市场供不应求,消费者十分喜爱。召陵区老窝镇引进了葫芦嫁接西瓜新技术,成功地解决了西瓜重茬问题。郾城区新店镇引进的伊人黑玫瑰、正源农业公司建立的供港蔬菜基地,品种优良,市场供不应求,效益十分可观。农业现代园区的发展已成为漯河市农业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亮点,也推动了全市基础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的快速发展。
(五)农业科技进步推进有力,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漯河市共有1500多名科技农业人员参加了农业科技承包活动,占技术人员总数的80%,承包项目达到1082个,项目区每亩经济收益达到2000元以上。引进推广了美国西芹、以色列蕃茄、球茎茴香、太空辣椒、草莓、葡萄、花卉等名优特新品种140多个。实现了小麦品种的第7次更新换代,玉米品种的第6次更新换代,增强了粮食生产能力。漯河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以上,漯河市生猪、肉鸡、蛋鸡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7%、90%和87%以上。组培育苗、胚胎移植、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喷灌、滴灌、微灌等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的推广。目前,漯河市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达到45%以上。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
由漯河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来看,其主要是通过优质农业企业带动、丰富的农业组织形式、合理的农产品布局、创新的农业技术来推动漯河市农业向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一)积极探索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新机制,推动农村规模化经营的健康发展
在保护、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在确保承包地农户合法权益、稳定收入的基础上,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采取倒包反租、以地易地、以地换股等形式,稳步推动农村规模化种植及农副产品加工类企业的发展及农村土地使用权健康、合理的流转,以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二)加大对农业的基本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大对农田水利、农村沼气、乡村道路、乡村电力、乡村教育、乡村医疗卫生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力争到的农业综合开发、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道路建设等方面积极实施配套设施,在项目验收合格后,采取奖励补贴的办法,由市财政将县级以下配套部分补助给配套单位,充分调动各级政府部门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
(三)不断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加大农业科技方面的农民教育培训的组织和领导,明确农业科技教育部门的带头作用,规划好农民教育培训,设立农民科技教育的培训专项基金,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全覆盖。通过培训使农民都能够掌握1至2门实用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培养一批新型农民,使中青年农民充分发挥优势,由“劳力型”转变为“智力型”、“创业型”,加快推进其向劳力农民向产业工人进一步到技术管理人才转变的进程,通过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带动实现农民的共同富裕。
(四)加大对农业产业化优质企业的扶持,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