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发展现状模板(10篇)

时间:2023-07-20 16:16:3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实体经济发展现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实体经济发展现状

篇1

村级集体经济是村级组织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村级组织有效发挥职能作用的前提和保障。从调查情况看,近五年来,我市各行政村主要依靠本村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苦苦扮演着“一级政府”的角色。

1.村级集体经济是确保农村“有人干事”的重要保障。

从我国目前现行的行政体制来看,村委会属于村民自治组织,不是一级政府,不在政府财政预算之内,无固定的运作经费来源。从调查情况来看,村干部和联防、保洁、管理等人员的工资报酬,主要都由村里自己解决支付。人员工资的及时足额到位,对确保村里工作人员思想稳定、提高工作积极性、维护农村社会安全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

2.村级集体经济是确保农村“有钱办事”的重要来源。农村环境卫生保洁、河道道路养护、绿化、合作医疗和各类创建等项目,虽然上级有部份的配套资金,但杯水车薪,还要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中来开支,确保了村级组织的运作和农村社会的安全稳定。

3.村级集体经济是确保农村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税费改革后,农户农业生产支出越来越小,基本上不交任何费用,但进行必要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生产,必须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中来支配。我市平原各行政村每年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一般都要在10万元左右,从而保证了农业的稳定生产。

4.村级集体经济是确保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如**村、**村等集体经济强村,在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农民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明显高于市平均水平。实践证明,村级集体经济的强弱,与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

二、我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和问题

(一)发展现状:从20**年度农村经济收益分配年报资料看(共列入**个村社),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总资产**万元,与20**年的**万元相比,增长**%;所有者权益**万元,比20**年的**万元相比,增长**%,扭转了村级集体经济积累下降的局面。全市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万元;当年收入(含土地征用补偿)按村组分,50万元以下的村社132个,占总村数的46.975%;50-100万元的村社数60个,占21.35%;100万元以上的村数89个,占31.67%;全市当年集体经济收入入不敷出的村有95个,占村总数的33.81%,比2004年多1个,连续二年出现低收益的村增多、高效益村减少的现象。

(二)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①村级经营收入9267万元,占总收入的43.22%;②发包及上交收入3791万元,占17.68%;③村投资收益445万元,占2.08%;④其他经济收入7937万元,占37.02%。另外,各级的补助收入7250万元,未计入总收入。从调查情况来看,我市集体经济总体上体现出北强南弱、近郊村优于远郊村、平原优于山区的特点。

(三)存在问题。

1.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两极分化”。从统计数据来看,两头大中间小的现象比较突出。50万元以下的村社132个,占总村数的46.975%,50-100万元的村社数60个,占21.35%;100万元以上的村数89个,占31.67%。如,**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不含土地征用费)达1588余万元,而**村、***等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仅几千元。

2.村级集体经济增收难度加大,发展后劲不足。区域位置好的村,依靠工业园区,通过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制合作等办法,多渠道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而靠自然资源的有限开发的村,随着对生态自然要求的进一步控制,收入来源渠道正在逐步萎缩,增收后劲严重不足。

3.对上级政策补助的依赖性较为突出。20**年各种财政配套补助**万元,村社均**万元,依靠上级财政的补助,使村级组织勉强度日。同时,也使少数农村干部群众产生了“等、要、靠”等惰性思想,艰苦奋斗、主动作为的优良传统和思想意识日渐淡化,甚至出现了大部分村所报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与当年实际收入相差甚远的虚假情况。

4.钢性支出逐年攀升,部分村级组织不堪重负。农村环卫长效保洁、治安联防、农田设施、合作医疗、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各项创建活动等方面的钢性支出逐年攀升,村级组织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尤其是对集体经济本身薄弱的村级组织来说,实在难释重负。另外,部份农民群众集体意识不强,只要权利,不要义务,拖欠、拒交应交费用的现象滋生,无疑又给村级组织增添了不该有的负担。

5.集体资产流失现象比较严重。突出表现在,村级组织对农村公共设施的投入但得不到相关的物权回报。如,在农村饮用水、电网改造等方面的费用,都要由村级组织负担一部分,但工程完成后,物权和收益由水、电等相关部门所有,无形之中使村级资产化为乌有。

6.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得不到体现。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得不到体现。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土地征用费补偿问题上,“分光用光”的现象相当普遍。一些村把城镇建设、过境公路征用的土地补偿费、青苗费均一起分到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却分文没有收取。二是农村发展留用地政策受条件、资金等因素的制约,绝大多数村得不到享受。

7.村干部和群众对发展村级集体企业心存疑虑,缺乏开拓进取精神。他们片面地认为,“村干部再回头搞集体企业,一无精力、二无能力、三无财力,力不从心,不合时宜。”缺乏敢想敢做敢为的勇气和魄力,丧失了发展集体经济的机遇和主动权。

8.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起步难,面临难以跨越的高门槛。近年来,各金融部门风险意识不断加强,贷款审批权限上收,村级靠贷款创办集体项目的难度加大,一些集体经济薄弱村创办集体经济项目的门槛被抬高,与先进村的差距也随之越拉越大。

9.部分村级债务沉重,给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债务形成的原因较多,主要是基础设施投资(如小水电、道路、标准厂房的贷款利息)、各类创建配资金的投入以及非生产性支出等。

10.村级基层组织建设亟待加强。从调查情况看,全市两位村主要领导文化年龄结构欠佳的状况,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影响着村集体组织的决策能力,多数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考虑,更谈不上魄力和胆略。甚至个别“问题”人员通过各种手段进入村班子,影响团结和工作的开展。

11.农经队伍力量薄弱,与工作量不相适应。目前,我市各乡镇街道仅有1至2名专职(兼职)农经工作人员,日常工作量大、任务重、强度大,哪里需要哪里搬,时常处在被动应付面上工作的状态,根本顾不上指导村级组织发展集体经济。另外,农经工作人员在职称评等方面也面临着突出的制约因素,影响着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切身利益。

(四)主要原因。

一是发展环境的差异是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客观原因。从调查情况看,凡临近城镇、集镇、近郊的村庄,得益于优越区域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较为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村集体经济较为强壮,一、二、三产业健康发展,特别是二、三产业发展较好。而位于山区、稻区的村,地处偏僻,村落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观念陈旧,级集体经济一般比较薄弱,甚至是空白村。

二是村级集体积累困难是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村级集体积累是农村集体经济生产和服务的物质基础,是不断增加农业投入和进行公益事业建设的重要保证。从情况调查来看,受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严格的用地政策和农村税费改革的影响,我市各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土地征用和“三提五统”的局面消失,农民的应交款拖而不决,钢性支出的不断攀升,冲抵了积累,坐吃山空。

三是干部群众思想认识上的差异是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观原因。我市完成村办集体企业转制,受此负面影响,各级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认识不到位,思想不重视。部分村干部怕麻烦受气,不用心;农民群众对村组织发展集体经济不放心,对集体丧失信心,甚至出现只要权益、不要义务、不愿出钱出力、不闻不问的现象。这些思想认识上的差异性,严重制约了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是部分村干部群众盲目的攀比心理,阻碍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步伐。从受调查的37个行政村情况来看,农民群众对村级组织的要求以及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呼声越来越高,不断对村干部施加压力,使村干部都抱着“别人都在搞,自己若不搞,对不起老百姓”的态度,不顾所在村的经济承载能力,盲目跟风,举债建设,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村级组织的负担,也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对策与建议

(一)发挥区域优势,合理利用当地农村资源。

我市村庄分布在平原、半山区、山区,村与村之间条件千差万别,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合理有效地利用当地农村资源,把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防止一哄而起,套用一个模式。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近郊和边远农村,应根据各村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干部农民素质等各方面实际,发挥优势,挖掘潜力,优化结构,扬长避短。

1.近郊村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充分利用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信息通畅、人才资源丰富、基础设施较好等有利条件,在发展二、三产业上走出新路子。一是建立农副产品商贸市场。集体投资办市场、商场,以场生财。如朗霞街道的新新村,通过创办蔬菜农贸市场和停车场,年可收租金等65余万元。二是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空间巨大,要利用当地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发展加工业,拉长产业链,而这也正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难点。三是建立服务市场,兴办各类服务实体。本着为民服务的方针,为本地的个体私营企业开展产品推销、供应原辅材料以及信息、运输、餐饮等有偿服务,既为农业和农民走上市场架起桥梁,又为村集体经济发展装壮大增添一条途径。也可依托原有基础产业,建立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和专业合作组织,从中收取服务费、管理费,以壮大集体经济。

2.山区要搞好农业资源开发,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山区要立足当地农业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一要开发好。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一切可以开发的资源,发展新项目,开拓新产业。发展一些集体统一经营的种养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开发利用集体自然资源如山地、水资源等,通过招标等形式开发经营,获取收益。二要管理好。改造好、管理好现有村级集体的山林、茶园、果园、竹林、水域等资产,使村级集体资产获得保值增值。针对“分得过多,统的较少”的实际,采取以下三种方式:一是返租倒包,把农户的责任山以及长期失管荒芜的山地,通过规划,向农民返租,统一开发后重新承包给农户经营,获得发包收入。二是合股经营,通过笋竹两用林、水果蔬菜基地和小水电等项目开发,村与农户或投资公司按一定比例合股开发经营。三是实施品牌战略,重视科技投入和产品营销,发展优良品种,开展产业化经营,不断提升农产品的档次和质量。

(二)管好用活村级集体资产。

农村集体资产是广大农民多年来辛勤劳动积累的成果。要建章立制,强化管理,实现村级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做到聚财有术,理财有方。第一,要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积累机制。凡是集体项目都要落实责任制,及时收缴承包金或租赁费,把该收的钱收起来。对农户长期放弃管理,粗放经营甚至荒芜的承包项目,由集体收回后,实行招投标承包经营,提高经济效益。要对属于集体的山地、水等资源实行有偿使用。第二,加强资产核资,盘活集体存量资产,构筑资产增值机制。要积极实行集体资产以价值形态为主的管理办法,把土地等资源性资产作为经营性资产来运作,根据有关政策,保护好、发展好宅基地(土地)整理后的成果,促使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要管好土地征用补偿费,严禁乱支滥用。对使用集体房屋和集体公益设施的,要收取一定的使用费和公益事业费。第三,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代管制度。强化开支审批、收支预决算、财务审计监管、民主监督、财务公开等工作,堵塞村级财务管理漏洞。

(三)制定扶持政策,优化集体经济发展环境。

从调查座谈体会到,我市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困难重重,不论是近郊村、远郊村,还是山区农村,都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极大的扶持,尤其是对山区集体经济基础较差的村,更应加大扶持力度,采取“扶两头,带中间”的办法,助推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一是要活用村级留用地政策。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集体必须占有生产资料,而土地是现阶段农村最重要、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要维持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必须赋予村级一定数量的土地经营权,确保村级通过土地经营获取稳定的收入。“留用地”,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留给将来农村发展使用的土地。与其留着将来用,不如现在就用,迟用不如早用,早用早收益。在当前关键建设时期,必须突破僵硬的思维定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精心保装,适度开发,早开发早发展。从干部群众的呼声来看,村集体占有10亩左右为宜,这样村均固定收入可达到10万元以上,减轻村级组织的开支压力,维持村级正常运转。

二是要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制度,活化土地使用权。采取土地反租倒包、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等形式推行农户土地经营权流转。允许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集体所有的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与其他投资者共同兴办企业或开展物业经营,获得土地使用收益。支持集体经济薄弱村到城镇发展集体经济,从非农建设用地指标中,安排一部分作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专用指标,给集体经济薄弱村2至3亩的非农建设用地指标,并以最低价位在区位较好的城镇规划区内落实地块建设工商用房,以获取稳定的租金收入。

三是要建立新增工商税收分享政策。村级在村内或城镇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民营经济,创办工商企业,新增工商税收可按地方收益部分一定比例给予奖励,用于补充村级收入的缺口。按工业集聚要求搬迁至其他乡镇工业园区的企业上缴税收,原所在村应按一定比例分享收益。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着力改变引进企业越多,村负担越重的局面,从而调动村级在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上的积极性。

四是要整合各部门政策资源,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目前,分散在有关部门的涉农政策资金在扶持农村发展上,存在着不确定因素,且随意性较大。为此,要整合部门政策资源,优化资金配置,规范操作,增强方向性,提高透明度。要理清村级组织的财权和事权,按一定比例加大对农村道路养护、卫生保洁、绿化等市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统筹村级班子成员工资报酬,切实减轻村级组织的开支压力。

(四)化解村级债务,切实减轻村级负担。

村级债务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一个阻力,要采取各种措施和办法,切实减轻和缓解村级组织的负担,使村级组织在发展集体经济的道路上轻装上阵。一是增收还债。通过大力培植集体收入来源,增加集体收入,提高还债能力。二是清欠还债。主要是加大对农民欠缴的“三提五统”和各项承包费的清缴力度,在清欠工作中,要坚持执行先党员干部、后农民群众的原则,在广泛动员的前提下,对有能力还款而不还的,必须利用法律手段收缴。三是降息减债。对于高息借款,不管原来达成什么协议,都严格按照金融部门规定的同期利率计算,由乡镇农经站统一换据,签订协议,或由政府进行适当贴息,以此减少村级负债。四是节支还债。严格核算享受误工补贴人员数量,减少工资支出。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对办公费、报刊费、会务费等项目要实行限额管理,降低管理成本,达到增收节支的目的。五是核销减债。对村级债务进行全面审核认证,经过核定已确定认为无效的债权债务,按法定程序予以核销。六是归责还债。对原村办企业向银行贷款形成的债务,要按照谁借谁还的原则落实债务人,债务由企业承担并负责偿还;企业倒闭的,可以采取股份合作、租赁、拍卖等形式处置,所得收入按法律规定偿还债务。

(五)加强农村基层经济组织建设,提高发展活力。

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村级班子建设至关至要。一是要配强配好村级班子。特别是要选配好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要不拘一格地把年轻、懂科技、有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选配到村级领导岗位上来。对一些相对贫困且又缺乏人才的地方,不能光以内选方式,必要时还要突破条条框框,通过下派途径解决好班子软弱的问题,使村级班子人员真正具备带领一方农民开拓创业,勤劳致富的能力,成为党在农村基层的坚强堡垒。二是加强村双委班子成员的培养和教育。加强思想教育,树立为民服务、清政廉洁的思想,明确村级班子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要加强村干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管理能力的培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到集体经济发展较快的典型地方考察学习,借鉴经验,因势利导,强身固本。三是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完善对村干部工作业绩和收益挂钩制度,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纳入村干部目标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为考核重要依据,对在一定时期内村级班子建设和村级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的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充分调动农村干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同时,也要防止个别村干部采取虚报瞒报手段,谋取不当利益。四是要切实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对从事村级组织工作达到一定年数的老村干部,离任后要继续落实养老、医疗保险等关爱政策,使村干部有一个盼头,多一份工作干劲。

五、需要调整或出台的扶持政策

1.村级留用地政策。

2.村干部报酬逐步统筹。

3.农村社会公共服务经费(正常运转经费)的补助政策。

4.发展物业经济的扶持政策。

5.村干部的激励、关爱政策的继续运行。(解决有人办事的问题)

篇2

2018年,孟州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7744hm2,其中,夏粮播种面积22126hm2,秋粮播种面积15618hm2。全市油料种植面积稳定在8647hm2,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4262hm2,花生、蔬菜种植规模进一步壮大,并建成5个标准果园。随着孟州市惠农补贴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和农技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健全,全市在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农民培训、农业执法、种子管理等方面成效显著。2018年,孟州市农林渔业总产值达到413203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53787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65元。

二、存在问题

(一)个体农户和村集体经济抗压能力弱

农村经济在社会化的快速发展中,由于市场冲击力度逐年增强,个体农户承受压力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但个体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却很低。孟州市大多数村没有集体经济经营收入,集体经济基础发展空间小,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的问题较为严重。

(二)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共同体尚未形成,共赢体系持久性不够

企业和农户在收购环节过程中容易出现矛盾,要逐步形成“公司+农户”或“合作社+龙头企业”的发展模式,营造良好的农产品营销渠道,实现企业和农户共赢。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呈现“断链化”

孟州市龙头企业整体规模单一,精加工能力不强,链条短,高附加值产品不多;规模化种植户没有好的保障措施,应对风险能力较弱;大部分农业经营主体独自经营、独自销售,合作途径狭窄,上下衔接不好,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四)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较低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农民的信息观念、竞争观念和市场观念不强,对商品生产规律研究不够,只注重一次性生产,不重视产品加工转化;只注重卖原料,不重视产品深加工,不能把产品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

三、發展思路

(一)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形成“一盘棋”的整体发展思路

主导农业产业和特色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要依托龙头企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基地发展。各级各部门领导要亲自抓,上下形成合力,一如既往地给予资金支持和人才及信息帮助,建成主导和特色园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乡村振兴。

(二)注重引进农村经济发展资金和人才

资金的引进包括政府财政、税务以及货币等政策的倾斜,还有各种信贷和社会资金的流入。人才的引进包括鼓励大学生扎根基层,到农村去施展自己的才能,并且动员其他部门人才投入农村工作,引导农村全方位发展。

(三)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依托乡村主导或特色资源,让良好的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经济支撑点,因地制宜带领农民发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蹚出一条产业致富之路,与时俱进地赋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的含义。

(四)激发农业主体活力,培育农业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

篇3

随着体育赛事的频繁举行,其规模越来越大、观众越来越多。在这个过程中,体育作为一种产业,在生活中与人们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我国,体育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劲,人民群众对体育的热情也在不断地增长。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可以看出,我国的体育水平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准。同时,对体育赛事的举办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硬件基础。在这种背景下,体育经济应运而生。

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现状

体育所隐藏的巨大经济效益在整体经济发展的旅程中逐渐被人们发现。在国外,尤其是欧美地区,体育经济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对国家经济起到了带动的作用。但在这方面,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刚刚起步,体育的发展也比较落后,还没有对体育经济给予足够的重视。我国体育经济发展还存在着以下不足:

体育产业开发的领域虽在不断拓展,但产品质量不高。随着人们对体育的不断关注,体育赛事现在越办越红火。在这过程中,运动员的个人形象也在不断提高,对人们形成了一种榜样的作用。一般来说,体育经济有两个经营方式:一是有形资产的经营。这里的有形资产是指如比赛场地的租用、体育设施的使用等等,带动了体育的发展和相关体育产业的收益。二是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在许多大型体育赛事上,体育品牌随处可见,它们利用赛事的关注度宣传本公司的品牌,从而打响品牌。此外,随着运动员知名度的提升以及自身价值的提高,有许多的体育公司利用运动员肖像权的投资运营模式推动公司产品的销售,从而得到经济上的利益。

在这种大的环境背景下,体育经济开发的领域从一般的体育产品使用和生产到各种体育赛事的赞助逐渐拓展开来。但在拓展的过程中,体育产品的质量一直得不到很好的提高。受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我国大多数的体育产品公司生产规模小,经营水平低、管理理念落后,因此导致体育产品的质量不高。与国外的体育品牌相比,如耐克、阿迪达斯等,我国的体育产品的质量还有待提高。而且,随着我国“黑哨”、“假球”等负面新闻的不断涌出,致使体育产品的推广过程受阻,阻碍了体育竞技的发展。在本身经济规模就不大的情况下,体育产业遇到这样的冲击更是难以生存,在质量追求上也是无法给予更多经济上的支持。这也是导致我国的体育产品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

体育消费潜力不断增加,但缺乏市场竞争力。体育本身就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活动,它展现着人的力量与智慧之美。随着各大体育赛事的转播,诸如足球、篮球等大型体育比赛因其比赛中的精彩瞬间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从某个方面来看,这推动着体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从整体经济情况来看,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人们开始从对物质上的需求逐步转变为对精神上的需求。并且,随着健康观念的灌输,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消费潜力也在不断地被挖掘。

人们热爱运动、热爱体育,所以相关的体育产品也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追捧。但是受制于经济发展的落后,我国的体育经济起步晚,发展也比较落后。因此,从一开始,我国就失去了体育市场份额抢夺的优先权。同时,由于经营管理理念等各方面的不完善,我国体育产品还无法与世界顶级体育品牌形成抗衡。知名度以及质量都制约了我国体育产品向国际发展的进程,使得现在我国的体育产品缺乏竞争力。

传统体制制约体育经济的市场管理。由于我国的整个体育经济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国家体育部门的控制,一切体育经济的发展均是以体育部门的规划为准则。从而使得体育产业在整个过程中失去了主动性,降低了体育公司的参与积极性。我国的经济是从计划经济转变过来的,在现实经济中还留有一定的计划经济的影子。这在体育经济中的表现更加明显。所以,传统的经济体制制约了体育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就是利用经济的一种可调节的作用来规划社会的经济发展形式,但在体育经济中还得不到完全体现。我国体育经济的管理理念原本就落后于其他国家,如果得不到发展,就只有原地踏步,甚者倒退。

主体产业的定位不准确,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从发达国家的体育经济发展进程来看,结合我国的实际体育经济情况,不难发现我国的体育经济包括体育竞赛、健身娱乐和无形经济这三个方面。但在实际中,我国的体育经济除了在足球、篮球等赛事上得到了体现以外,并没有更多的发展。这是因为我国对体育经济本身的定位不够准确,忽视了体育经济对体育活动的推行。

其实,体育经济为整个大体育赛事的进行提供了场地、资金上的支持,体育赛事带动着体育经济的发展。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引导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从而使得体育市场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所以,针对我国的现状而言,其产业结构是不合理的。这将导致被忽视的体育项目在我国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不利于体育多元性的发展。

以体育为主题的经济市场形成一定的规模,但市场还不完善。刚走过改革的浪潮,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在不断完善过程中,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这是一个实践历程。体育经济在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市场,即以体育赛事为中心、以体育产业为辅助的产业化模式。但由于政府部门对体育赛事控制过多,以及对体育管理采用的管理方式的不准确,导致我国的体育市场还不够完善。在整个体育产品的流通过程中,受到了多方面的限制。最重要的是国家政策的导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体育项目的热爱与否,从而引导者体育厂家的生产状况。缺乏公平竞争,会造成市场管理混乱,从而使得体育经济自身的调节能力降低。

缺乏高素质体育经营人才,致使体育经济缺乏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我国体育竞技刚刚起步,还在探索的过程中。因为其本身的吸引力以及潜在的价值,所以一直处在被挖掘的状态中。但由于我国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十分匮乏,完全不能满足现在体育经济的发展。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高校有专门培训体育经营的相关人才,从这可以看出我国其他的部门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致使体育经济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趋势

虽然体育经济在我国的发展还不尽人意,但由于其本身具有的诸多优点,体育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前景还是相当大的。结合全球经济的发展状况和我国的经济实际情况,国内体育经济的发展趋势主要呈现出以下趋势:

在整体经济带动下,体育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随着我国的经济模式的转变、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尤其是加入WTO组织以来,体育经济逐渐开放。在各大国际顶级赛事中,我们都不难发现体育品牌的标志:日本的“美津侬”、意大利的“KAPPA”、美国的“阿迪达斯”等。而在我国,国际体育大品牌,如耐克、锐步等在各大商场也都随处可见。同时,由“体操王子”李宁创办的“李宁”体育品牌也在国际各大赛场上闪现着身影。这就是体育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表现。

随着质量等级的划分,体育经济产品的垄断程度不断加深。从相关数据显示,国际体育顶级品牌“耐克”、“阿迪达斯”、“锐步”等公司在运动服、运动鞋上占有世界80%的市场份额。而且,随着整个技术的不断完善,它们在市场占有率会越来越高。这样就使得起步低、技术差的体育公司将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同时,国际上各大体育赛事的赞助费用也在水涨船高,这对于一般的体育公司来说,并不能承受。从这个角度来看,一般的体育公司在宣传上已经落后于人。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对品牌追求的比重逐渐加重。这势必对起步晚的体育公司的发展带来不利。

篇4

(一)各行业民营企业齐头并进,上半年继续呈两位数增长势头

工业方面,2007年上半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4.2亿元,比去年增长13.9%,完成工业增加值10.4亿元,比去年增长10.6%,实现利润总额1.98亿元,比去年增长11.8%;2007年上半年企业科技活动投入4492万元,是上年的2.3倍。全部科技项目93个,比上年增加7个;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3.93亿元,比去年增长12.3%。

房地产方面,2007年上半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5亿元,比去年增长19.1%,竣工房屋价值8.19亿元,是上年的19.4倍,实现税金总额7374万元,是上年的2.3倍,本年计划总投资9.41亿元,6月末已经完成了85.5%。

建筑业方面,2007年上半年工程结算收入3029万元,是上年的2.4倍,房屋建筑施工面积9.3万平方米,比去年增长27.7%。企业签订合同额7143万元,比去年增长了14%,其中:本年新合同6528万元,比去年增长39.4%。

星级住宿和餐饮业方面,2007年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5329万元,比去年增长79.7%,其中:客房收入比去年增长67.6%,餐饮收入比去年增长79.8%,其他收入是上年的4.7倍。企业更新改造装饰投入是上年的2.2倍。

(二)民营企业参与科技革新活动趋势增强

在被调查的80户工业企业中,有27户企业建立了技术中心,占工业部分的33.8%。企业技术中心被省级认定有5户,其他认定有12户。

多数企业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独立自主研发的有53户,占66.3%,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的有19户,占23.8%,与院校、科研等机构联合开发的有18户,占22.5%,接受技术成果转让的有8户,占10%,采用其他方式的有10户,占12.5%,委托开发的有4户,占5%。

调查的民企中,全国名牌产品有6个,省和市名牌产品分别为25个和14个;近三年来有25户企业获得专利申请授权93件,22户企业已经应用专利73件。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经费主要来源于自身积累。使用企业内部积累资金占81.3%,向银行借贷占9.5%,得到政府资助占3.9%,通过民间借贷和其他方式的分别占0.3%和5%。

(三)民营企业信誉度增强,部分企业贷款有所缓解

大多数单位对企业信用评级工作表示理解。在民营企业对信用评级工作了解中,有26.2%的企业完全了解,48.8%的企业基本了解,22.5%的企业了解一些,2.5%的企业不了解。

在工业中,有62户参加过企业资信评估,被评为A级及以上的占87%。民营企业的对外信誉度不断增强,促使民营企业贷款能力不断提高,部分企业贷款得到缓解。在需要贷款的65户民营企业中,能够从银行贷到款的占84.6%,35%的企业银行贷款得到缓解。其中:能够从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占29.3%,地方商业银行贷款占33.8%,农村信用社贷款占12.8%,城市信用社贷款占12.8%,外资金融机构贷款占5.5%,其他方式贷款占4%,农村合作基金会贷款占1.8%。

由于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扩宽,目前在银行贷款的占30.7%,靠企业或个人积蓄占25.9%,向朋友借占14.3%,其他借贷占9.5%,民间借贷占8.5%,占压其他企业资金占5.3%,财政拨款占3.7%,民营企业发展基金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占2.1%。

(四)77%的民营企业参加了社会保险

据百户民营企业调查,2006年企业参保人数是10981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42.9%。其中,42户民营企业全部参加了。企业缴纳养老保险费是277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2.5%,在参保企业中,能够按时、足额缴纳社会养老保险费的占80.5%。

企业认同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增多。有78%的企业认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74%的企业认为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72%的企业认为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69%的企业认为退休职工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66%的企业认为有利于企业招聘到需要的员工,60%的企业认为增强了职工对企业的信任。

(五)农民工社会地位大幅度提高

在民营企业中,67%的企业拥有农民工。近两年,随着党和政府对农民工的极大关注和重视,农民工的就业环境和合法权益维护有了大幅度提高。86.6%的企业与农民工签订了劳动合同,100%的企业能够按时兑现农民工工资,88.1%的企业给农民工加班补贴,89.6%的企业做到了农民工上岗前培训,85.1%的企业农民工能够获得工伤补偿,49.3%的企业农民工女性有带薪产假待遇,43.3%的企业农民工可以带薪休假,32.8%的企业农民工有双休日,20.9%的企业暂“不适用”双休日,农民工在企业中待遇明显提高。

民营企业农民工月收入,在1000元及以上占22.4%,600―999元的占58.2%,481―599元的占8.9%,480元及以下占10.5%,农民工收入月总和中,有10.5%的工资低于本地区最低工资水平。

在调查中,有34.3%的民营企业给农民工缴了养老保险,有20.9%的企业缴了医疗保险,有23.9%的企业缴了失业保险,有17.9%的企业上了其他保险,还有4.5%的企业发给农民工住房补贴和缴纳住房公积金。

当农民工发生工伤时,有68.7%的企业可以提供全部医疗费用,有17.9%的企业可以提供大部分费用,有7.5%的企业可以提供小部分费用,有5.9%的企业不提供费用。

(六)民营企业安全生产意识凸现,三成企业“三废”排放下降

调查中,百分之百的企业能够做到上岗前安全意识培训,并建立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95%的企业每年都做安全生产检查,高危行业和建筑单位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安全检查。81%的企业安全生产监督工作与个人经济利益挂钩,80%的企业实现了零事故。但近年来仍有8%的民营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存在安全隐患,12%的企业有小问题不断的现象。84%的企业认为不是高危行业,也有安全意识培训和资金投入必要。

在“废水、废气、废物”排放和达标上。9%的企业超额排放增加,32%的企业持平,27%的企业下降。32%的企业还没有实现达标排放。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锦州市民营经济发展尚存不足之处,如:民营企业规模不大,工业总产值不高;产权模式单一,企业活力不足;多数民企的技术层次偏低,科技创新能力较差;智力资源不足,引进人才阻碍较大;社会化服务体系薄弱,民营企业难以得到有效的服务;多数民营企业认为经营环境一般和差。

二、民营企业发展的工作建议

为充分发挥锦州市民营经济在振兴老工业基地、工业立市、以港兴市建设的生力军作用,突出民营经济主体地位,整体融入锦州湾开发,在实施锦州振兴方略中大有作为。结合目前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大力培育和扶持初创型民营企业。在发展民营经济的过程中,应采取积极措施,大力鼓励和支持更多的科技人员创办各种类型的科技企业,重点培育和扶持在电子信息、软件、光伏、汽车零部件、精细化工、高效节能与环保等领域的科技型初创企业。在发展壮大现有的成长势头良好的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同时,更要重视具有成长潜力的科技型初创民营企业,选择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初创企业,集中资源,予以倾斜重点培育和扶持,让更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脱颖而出,快速成长,成为锦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骨干力量。

二是进一步提高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切实贯彻落实锦州市现有的各项有助于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鼓励政策,引导和鼓励科研力量较强的民营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加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制开发;对于自身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科技人才不足的民营企业,政府部门应积极为之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帮助民营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各种渠道的技术合作关系,联合兴办各类科研机构,进行产学研联合科技攻关。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加大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篇5

主题餐厅概念源自国外,大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而主题餐厅在中国大陆兴起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它是指通过一个或多个主题为吸引标志的饮食场所,在消费者身临其中的时候,经过观察和联想,进入期望的主题情境,就像“亲临”世界的另一端、重温某段历史、了解一种陌生的文化。

一、主题餐厅的独特性

与一般餐厅相比,主题餐厅往往针对特定的消费群体,不单提供饮食,还提供以某种特别的文化为主题的服务。餐厅在环境上围绕这个主题进行装修装饰,甚至食品也与之相配合,营造出一种特殊的气氛,让顾客在某种情景体验中找到进餐的全新感觉。国内第一个明确打出主题餐厅招牌的是禅酷餐厅,该餐厅按照监狱风格设计:铁栏杆做门窗、铁链子做门帘,门口有头戴钢盔的“卫兵”把守,服务员身着狱卒服饰,整个餐厅内没有绝对封闭的用餐包间。通透的铁窗似的栅栏把整个餐厅打理得疏密有序又互不干扰,错落有致的地形隔离出不同风格的用餐环境,柔柔的灯光营造着静雅与安逸的氛围。只有身穿囚衣脚套铁镣的偶人塑像和用做装饰的金属链条及一道一道酷似监狱的铁栅栏体现着监狱主题风格。主题餐厅在标准化基础上的差异化,使自己的产品与服务优于竞争对手。独具匠心的设施设备、精心制作的菜肴糕点、服务员独特的着装和服装等差异化是主题餐厅手中的有力武器。

二、主题餐厅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个性化主题餐厅,作为一股新势力,崛起在餐饮界。它们使食客在就餐之外,体会到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也使“吃”这一单纯的行为演变成为一种文化消费。然而,由于这些餐厅的投资成本低、利润大的优势吸引了大批业内业外人士纷纷投资开办了主题餐厅,致使主题餐厅初现峥嵘之时,出现了诸多问题:

1.菜品从主角沦为配角

一个餐厅最根本的生命力就是菜品质量,无论餐厅的名字如何,无论它的定位是什么,失去了这一点,就不能称其为一个合格的餐厅,更何谈成功。然而,在很多主题餐厅里,菜单设计、内部装修、盘碟设计……精美异常,花哨的噱头很多,却惟独没有在菜品上倾注更多的精力。对于一个餐厅的顾客来说,吃饭是最基本的需要,没有形而下的温饱,就没法享受形而上的文化消费。优美的环境的确是主题餐厅一个最大的优势,可以在短时间内打响知名度,人们往往受餐厅的环境吸引而忽略了它的菜品,但这种好奇来得容易去得更容易,当新鲜感过后,单纯依靠环境维系的生意便会变淡。

2.主题不鲜明,环境不突出

与一般餐厅相比,主题餐厅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的用餐环境,它往往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对餐厅进行装饰,甚至食品也与主题相配合,为顾客营造出一种或温馨或神秘的氛围。常见的主题有电影、怀旧、漫画、武侠、旅游、少数民族风情……从严格角度讲,目前有规模且“主题”突出的餐厅还不多,有的餐厅起了一个有特定主题意义的名称,但实际却名不副实。作为主题餐厅,应该运用各种手段来凸显所表现的主题,建筑设计与内部装饰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客人就是通过对餐厅的环境装饰来认识其倡导的主题文化的,而进入主题餐厅所得到的特别享受,多数来自餐厅的美妙环境。

3.不选或误选宣传方式

主题餐厅在宣传方面一向不屑于像传统餐厅那样,走大张旗鼓地广而告之路线。因其一向标榜品位,所以行事较为低调,主要依靠顾客之间的口碑宣传,凭借自己的信誉赢得顾客的“点击率”。这种方法有利有弊,利在于,因其稳定的品质,使回头客较多,且客源稳定,这种方法适用于开业时间较久,已经享有一定知名度的餐厅;弊在于,经营模式类似于守株待兔,局面十分被动,尤其是对于那些刚开业的餐厅来说,将会是一个十分难熬的岁月。

4.定位不准,主题不当

主题餐厅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自然十分关键。可供选择的主题也很多。普通一点的有书屋、电影吧。小资一点的有玩偶餐厅、漫画餐厅、烟斗餐厅等。也有在造型上更有味道的船餐厅、火车餐厅、马桶餐厅等。主题无所谓好坏,只有对与错的选择,一个经过精心营造的主题都可以做,有一些主题餐厅的经营者很大程度是玩耍性质,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些比较冷门的主题来经营,在他们眼中,赚钱与否并不重要,主要是为“同好者”找到一个随时可以聚会的场地。这些主题餐厅常常会吸引一些媒体关注的目光,会在短时间内积聚一定人气,但其他经营者则要注意了,这绝对不是市场主流,切忌盲目跟风。以免虽然赚足了眼球,却没赚到钞票的悲剧发生。主题餐厅要有绝佳的创意,但脱离了消费者的创意在商业上不是一个成功的创意。

三、主题餐厅良好发展的策略建构

要想让一个主题餐厅既符合其创办意图,又迎合时代的发展,合理化的策略建构是一个主题餐厅成功的必要前提。

1.菜品要力争多样化并展现出其文化内涵

菜品要定期更新,要对流行食尚有高度敏感,并在此基础上及时加以改良,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永远走在时尚的前端,因为主题餐厅的主力消费人群是白领,时尚和流行对他们永远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所以虽然新菜品价格高,但他们仍会慷慨解囊。此外挖掘主题文化的底蕴,除了菜品的多样化之外,菜的文化内涵的展示也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展现其文化内涵的方式之一就是主题餐厅环境的设计,比如一间以藏巴文化为主题的餐厅,几件藏袍、几个带有藏族特色的银首饰、一些印有藏族文字的装饰画,民族风情附带的文化内涵便被展现的淋漓尽致了。

2.一定的商业策略是稳定顾客源的必要前提

实行会员制,将前来就餐的客人发展成为餐厅的会员,给他们制定会员卡,并给予一定程度的优惠或折扣,这样首先就拥有了一大批稳定的客源;其次,通过口碑宣传,老顾客又带来新顾客,新顾客又成为会员,这样的滚雪球效应,是任何一间餐厅老板都喜欢看到的。除了对顾客的优惠之外,选择合适的宣传渠道就成功了一大半,例如:网络宣传。现在网上有很多美食网站,一些大型的BBS上也有美食板块,那里面聚集了大批的美食爱好者,他们不仅在网上切磋技艺,而且还会定期聚会,向他们发放电子优惠券、餐厅简介、图片展示,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另外,在写字楼、高级公寓里派发优惠券、宣传手册,在一些免费的DM直投杂志里做广告,既能将信息及时有效传递给目标消费者,而且还不跌主题餐厅的优雅身份。何乐而不为呢?

3.主题餐厅地理位置的选则是成功的关键

有投入自然就会想要高的回报,所以就应该选择一个合适的、更易为主流消费群体所接受的主题来做。要根据餐厅所处的地理位置、周边的人群特点、市场潮流等因素来确定主题。如学校周边可以做漫画餐厅、电影餐厅,周边社区多的可以做怀旧餐厅,写字楼周边可选择的主题就更多了,很多主题都会得到消费者的积极响应与肯定。因此选择那些虽然不是黄金地段,但交通方便,靠近主干道、商业圈的地段,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这样既缓解了租金压力,又减少了初期投资金额,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拥有了一批固定客源后,收入并不比黄金旺铺差。轻松、随意本就是主题餐厅的主要基调,如果经营者整天为租金而烦恼,就失去了它的本意。主题餐厅走的一般都是中高档路线,在选位置时,那些靠近商业圈、写字楼的地段往往成为首选。但选择黄金地段最大难题是:房租占了相当大的投资比例。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就不得不紧缩其他方面的投入,这往往会使餐厅舍本逐末,只做表面功夫以撑门面,而使菜品质量、服务质量逐渐降低,最终导致“败走麦城”。

4.提供的服务要尽量满足消费者的潜在需求

主题餐厅要能提供一系列与其主题有关的服务。如一些电影餐厅,在那里就餐的顾客可以免费观看店里珍藏的影碟,可以买海报、买碟,买到有明星签名的剧照、书籍;藏吧餐厅,可以卖一些来自藏区的商品,如小饰物,刀具,刺绣等;漫画餐厅可以为顾客提供大量日本原版漫画;摄影餐厅,可以定期举办摄影大赛,摄影知识讲座;旅游餐厅,可以请“驴友”、“大侠”来与食客进行互动交流……服务员的素质也是主题餐厅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服务员不仅是做些点点菜、结结账、递递纸巾之类的简单活计,他们是“主题”的执行者与食客的指导员,他们需要对餐厅的主题有着深刻的理解,可以与食客进行充分、准确的交流。

俗者食味,高者怡情,只有吃出食、情、意三者的绝妙交融,才能真正品味到美食深处凝练的精髓所在。文化因美食的延伸而更加鲜活,美食因文化的凝聚而更具深意,也许主题餐厅的魅力就在于此。借着美食的翅膀,附丽于主题这个华丽的形式和外壳,顾客周游在食、情、意的绝妙交融中,的确是赏心悦“口”的一件美事。

篇6

[中图分类号]F2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018-02

体育经济即体育产业,是指与体育相关的经济活动的总称。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经济与体育的联系不密切,对体育经济的研究不为经济学界所重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蓬勃发展,体育与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体育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现代体育一方面面临着巨大的社会投资,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巨大的体育消费市场与巨大的经济利益,给体育经济的发展带来无限生机。随着收入提高和余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体育消费的需求日益增长,体育消费市场不断扩大。各国政府和国际、国内体育组织为推动体育运动社会化和产业化所采取的措施逐步实施,使体育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强劲的势头,成为新的投资点。体育产业是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之一。

1 体育经济研究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体育强国,大都同时是经济强国。它们的经济研究战略及开发工作已触及到各个领域,其中体育经济的研究也登上了舞台。它们的许多体育产品已占有国际市场,有的已享誉世界,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为适应21世纪国际化时代的要求,它们的经济战略已有了新的发展,体育经济的开发发展到了新的高度,表现出了日益强烈的竞争趋势,并为体育的提高和普及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使其具有强大的经济后盾。形势发展和事业的需要,要求我们在体育经济研究工作中必须迎头赶上,加快步伐,为使我们尽快成为世界体育强国而开创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经济发展道路。

目前,全球体育产业的年产值达4000多亿美元,并且保持着2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而中国的体育产业起步晚,规模小,1997年体育产业的增长值为156.37亿元。按这一趋势,到2010年体育产业的产值可达到281.2亿元,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可望从1998年的0.2%增至0.3%。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已达到1%-3%。所以,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

2 中国体育经济的现状及障碍因素

2.1 体育经济的现状

中国的体育事业最初是建立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缺乏市场经济意识和经验,缺乏市场经济对体育资源的基础配置,完全是一种社会福利形式的事业,由国家直接投资,“人财物”权利集中,为祖国而体育,为民族而体育。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为振兴中华民族的精神,提高中华民族的国际威望和人民的体质等都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但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缺乏对客观经济规律的认识,缺乏体育经济工作的经验,不能明确地划分政府关于体育工作的具体职能,不能合理地处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那脱离体育经济规律的传统机制的弊端愈益显现出来,影响着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与提高。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所有制方面,主要是单一的国家独资,是每年都有巨大的资金投入,却很少考虑产出的全民所有制。二是体育经济的决策一律为政府决策,缺乏相应的调控机制,一律是政策性指令计划,使体育资源利用率低下,下级缺乏应有的活力和主动性,体育的进步直接取决于个人的思想觉悟。三是在用人、选才、分工和分配等制度上,实行“铁饭碗”、“大锅饭”的平均主义方式,使体育事业从业人员缺乏应有的热情和效率,束缚了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在体育经济组织中,个人对体育捐助所产生的经济利益有一些不知去向;另一方面,巨大的体育消费市场似乎未给体育事业带来现实的经济利益,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体育经济市场,这必将造成体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和体育经济成本的提高,阻碍体育事业的发展。

2.2 障碍因素

我国目前可以堪称世界体育强国,但是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与体育事业的蒸蒸日上极不相称。影响我国体育经济的障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2.1 市场定位不准

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的思想受到严重束缚,视野不开阔,认识不到体育与经济的关系,造成二者严重脱节。多年来只强调国家投入,不注重自身的商业开发。国家队出国参加大型比赛拉赞助,从来都是回避创收的动机,并没有把体育定位在一种商业活动的格局上;对体育的消费也仅停留在福利型的低层次上,而没有将其引向货币化、市场化的高层消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进一步解放思想,人们虽逐步认识到体育与经济的互动关系,但在摸索发展体育产业的同时,常常不能完全脱离十几年的惯性思维,以开阔的眼界迈开步子大胆干。

2.2.2 传统体制制肘

以前我国体育赛事一直是由国家体委包办,形成一种法定的计划运转。在改革过程中,才尝试性地使体育从政府行为向企业行为转变。这一举动虽然带有相当浓重的市场经济成分,但在某种程度上仍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企业在与体育部门联合办体育的过程中,往往不能获得足够的自由权。

2.2.3 市场缺乏竞争力

我国全球知名企业少,众多企业与美国、日本的发达国家企业相比,资本明显处于弱势。因此,在很多国际性的重大赛事的商业竞争中往往难以占有一席之地。

2.2.4 政策扶植乏力

在英美等体育经济发达国家,政府为扶植本国体育经济的发展,都相应地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对体育部门举办的体育比赛、体育组织接受的捐赠和体育场馆的经营收入,不同程度地减免税收等。而我国在这些方面的扶植力度远远不够,体育产业在政策优惠方面受到“冷遇”。

2.2.5 相关服务不完善

体育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需要一系列完善的产前、产后服务措施,服务措施跟不上必将会阻碍体育产业的发展。我国绝大部分体育用品生产企业一味地强调体育产品的生产、销售,却不注重体育产品的消费咨询、培训和指导,没有及时地为消费者提供指导员,体育中介公司亦严重缺乏。这些因素都延滞了体育经济的发展。

2.2.6 缺乏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

国内企业存在着严重的盲目随从倾向,哪种体育获利较高时,众商家都往一条道上挤,造成重复建设、规划不科学、盲目攀比建设规模的不良现象。

3 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趋势

3.1 体育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国民生产总值和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快速增长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证。虽然发展体育产业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但体育产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讲是靠经济增长来拉动的,没有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产业的发展和体育市场的繁荣就不可能实现。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战略部课题组报告,中国经济从2000年到2020年平均潜在增长速度可达7.3%左右,按不变价计算,2020年国民生产总值将比2000年翻两番多。可见,新世纪我国体育产业的大发展有着坚实的经济基础。

3.2 我国居民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将促进体育产业大发展

体育消费从本质上讲属于满足人们享受和发展需要的消费。从现在至21世纪中叶,中国社会将实现由第二步发展战略向第三步发展战略的转变,即由小康社会向中等发达国家过渡。这一时期的总趋势是人们对物质消费品的需求增势将会减弱,而对服务消费品,尤其是与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直接相关的服务消费品的需求将会迅速上 升。

3.3 我国将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体育消费群体和体育市场

21世纪中叶,我国将进入富裕阶段,人口稳定在15亿左右,如果按年人均1000元体育消费额计算,那时我国一年的体育消费总额就将达到15000亿元,对拉动经济增长作用巨大,到那时,富裕起来的15亿人,无疑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体育消费群体,并以他们活跃的体育消费能力创造世界上最大的体育消费市场。

3.4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将为我国体育产业大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

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能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三方面的有利条件:

(1)能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包括投资融资、税收减免、用工用地的优惠政策等。

(2)会给体育产业带来更多的体育投资。体育产业是朝阳产业,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体育产业的投资回报率将明显高于社会投资的平均利润率,将会出现各种资本向体育产业流动的良好态势。

(3)会给体育产业带来更多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高素质专业化优秀人才对体育产业这样一个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新兴行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4 小结

篇7

【摘要】每一次技术的变革都会创造一个新的时代,而3G移动技术的出现带动了手机媒体产业的发展,将人类带入了移动媒体时代。本文首先阐述了手机媒体的概念和特点,然后将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进行对比并分析了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过程,最后提出手机媒体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发展的趋势,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 手机媒体;媒体融合;发展趋势

一、手机媒体概述

手机媒体的定义: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它有两层含义:一是信息的承载体,二是信息存储、处理、传播的桥梁。手机媒体作为媒体的一种,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具有媒体的普遍属性。广义上手机媒体是指:一种承载信息的视听终端,它是一种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的平台,具有广泛的传播受众和精准的传播效果,诉诸互动的大众传播媒体。最初手机被发明的时候,只有简单的通讯功能,随着短信的出现,手机发明了手机报;随着彩信的出现,手机植入了广播技术;随着视频的出现,手机发展了手机视频:而现在手机俨然成为集图文处理和视频娱乐功能于一体的信息载体。

二、手机媒体的发展现状

手机媒体作为新兴移动媒体,发展迅猛。曾有业内人士认为,手机媒体强势的劲头将颠覆传统媒体,甚至使传统媒体消失殆尽。但笔者认为,手机媒体非但不会促使传统媒体消亡,反而会与传统媒体优劣互补,融合发展。不可否认,传统媒体受到了新媒体极大的冲击,但传统媒体人的思想是灵活的,他们意识到拥抱新兴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才是科学之举。

(一)手机媒体与传媒媒体的差异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手机媒体和传统媒体以其不同的传播特性为我们提供媒介信息的服务,可以说传统媒体、互联网媒体再加上手机媒体已经覆盖了我们信息传播和被传播的各行各业。

“传统媒体依靠庞大的传播网络、权威的传播地位、较高的媒介公信力,以媒体为中心进行传播,依然在媒体领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尽管受到了新媒体强烈的冲击,但传统媒体有自己的独特性,并且经过长期的发展,传统媒体的信息内容和媒体决策仍然处在“龙头”老大的位置上。

手机媒体虽然发展迅速,但手机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互联网,伴随着移动应用软件的大量开发,手机媒体的信息可谓是繁冗复杂,无法统一管理。而微信、手机QQ和手机微博的广泛应用加速了媒体信息的碎片化效应,促使媒体的内容趋于同质化。不同的媒体,若想要健康共存,一是要取长补短,融合发展。

(二)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近年来,“手机媒体不断地与传统媒体对接,又不断地将之超越,在手机从一种通讯终端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信息终端的过程中,手机越来越媒体化。”目前,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的具体表现形式主义有以下几种。

1.手机报纸

传统的报业受到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影响,凸显了很多问题。对于受众来讲,内容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创新的阅读方式和成熟的技术手段也能改变受众的阅读习惯,将他们牵引到新媒体的阅读潮流中来。但传统报业不会消亡,数字化时代,传统报纸可以借鉴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的数字化传播方式,发挥自己在内容和营销方面的优势,加快传统报业的媒体化转型。

2.手机广播

诉诸听觉的广播媒体,可谓是在夹缝中生存,因为广播受到了来自电视和互联网以及手机的多重冲击。早期的广播在广电网的掌控下只能进行单向传播。而现在,依托“三网融合”的平台,受众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制作者和者。手机广播与大众的生活联系紧密,推动了广播业的快速发展。

3.手机电视

电视媒体与手机的融合是媒介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手机电视具备“传统电视的直观性、广播媒体的便携性、报纸媒体的滞留性以及网络媒体的交互性”③,其发展的潜力之大,已经受到了传统电视行业极大的兴趣,各大电视台纷纷投资手机电视,获取更大利润。

三、手机媒体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手机用户不断增加,手机媒体的发展空间巨大。然而,处于发展初期的手机媒体,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除了信息传播的虚假性和安全性问题,还存在个人隐私、媒体功能不充分、媒体化发展不完善等重要问题。

(一)手机媒体面临的问题

多媒体化的信息传播方式给手机媒体带来了多功能的网络体验,图文处理、视频娱乐为手机媒体带来了广大的用户。依托互联网技术,手机媒体可以与网络媒体进行融合,发展成为移动的PC。

尽管手机媒体为人类带来了更便捷的信息传播方式,但作为手机用户我们不能忽略手机媒体所面临的问题。受众群体比较局限,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具有一定的门槛,大部门的手机用户集中在经济基础好、知识水平高的年轻一代,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信息的传播进程。手机媒体的信息大多来源于互联网和传统媒体,这导致媒体信息大同小异,媒体内容缺乏创意,导致手机媒体只是媒体的一种延伸,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变化。

(二)手机媒体的发展趋势

虽然手机媒体发展势头强劲,但毕竟是一种新兴的媒介形式,在面对其它媒体的竞争压力和自身的不足时,手机媒体应当凭借自己独特的优势总结营销策略,以期更好的带动媒体产业的发展。

1.发展手机广告营销模式

一个独立的营销和盈利模式为媒体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推动作用。手机媒体在独立运行的过程中,应当与通信运营商、内容服务商和技术平台做好沟通,以互利共赢的方式发展自身的媒体产业链。在整合资源的同时,明确自身产业链的每个环节,为用户和广告主做好服务。“广告是信息传播的一种方式,要达到理想的广告效应,必须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同时进行定向的信息传播,以期更加有效地发挥手机媒体的传播功能。”

2.挖掘手机媒体潜在的价值

近两年,移动APP发展火热,这为手机媒体带来很多潜在的价值。除了满足手机用户的基本功能以外,手机媒体还可以挖掘电子营销和手机购物的商业模式,通过建立品牌价值导向,吸引更多的消费者。相信不远的将来.随着手机媒体的商业化发展,将会掀起一场新的营销革命。

3.增强手机媒体终端功能

篇8

中图分类号:TD6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1-0014-01

矿井提升机常被人们称为矿山的咽喉,是矿山最重要的关键设备。对提升机来说,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是至关重要的。随着PLC技术的不断发展,采用先进的PLC技术代替传统矿山行业的传统控制系统,从而使矿井提升机的控制性能得到极大的改善,其自动化水平、安全、可靠性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并采用现代化的管理和监视手段保障提升机的安全运行。

1.国内外矿井提升机的发展现状

1.1 国外矿井提升机电控系统

目前国外矿井提升机的调速传动部分主要有直流调速传动系统和交交变频式交流调速传动系统两大类,由于直流电动机本身固有的缺陷,加上电力电子技术和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交流调速性能可以与直流调速相媲美,目前交交变频交流调速的前景更为看好,交流调速已进入逐步替代直流调速的时代。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外就将可编程控制器应用于提升机控制。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计算机又被用于提升机的监视和管理。计算机和PLC的应用,使提升机自动化水平、安全、可靠性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提供了新的、现代化的管理、监视手段。特别要强调的是,此时期在国外一些著名的提升机制造公司,如西门子、ABB、ALSTHOM都利用新的技术和装备,开发或完善了提升机的安全保护和监控装置,使安全保护性能又有了新的提高。

1.2 国内矿井提升机电控系统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矿井提升机电控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和使用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80年代以前,绝大多数矿井提升机采用绕线式异步电动机转子回路串电阻的交流调速系统,而少数则采用发电机―电动机直流调速系统(G―M系统)。90年代以来投产的中、大型矿井的提升机多数采用磁场换向的晶闸管直流可逆调速系统(V―M系统),也有少数矿井采用代表当前先进水平的交―交变频的现代交流调速系统。

目前我国正在服务的大多数矿井提升机电控系统主要是转子回路串电阻的交流调速系统与G―M直流调速系统,V―M可逆调速系统目前已经广泛使用,如:交―交变频的交流调速系统、全数字交、直流调速系统等,但目前这些系统主要用于新建矿井。

从我国矿井提升机电控系统的现状来看,80%以上的矿井提升机仍采用继电器―接触器控制,通过改变转子回路串联的附加电阻来实现调速。这种调速方式是有级调速,调速时能耗很大,属转子功率消耗型调速方案。在加速阶段和低速运行时,大部分能量(转差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消耗掉了,因此电控系统的运行效率较低。同时,这种调速方案为了在低同步状态下产生制动转矩,需采用直流能耗制动方案(即动力制动)、或采用低频制动。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总需要设置辅助电源和定子绕组的二次切换操作。虽然这种方案存在着调速性能差、运行效率低、运行状态的切换死区大及调速不平滑等缺点。但目前在我国的各种矿山中,这种方案使用得仍相当普遍,将面临着技术改造的问题。

从目前各种不同的技术改造方案的比较看,采用PLC技术与传统的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相结合的方案是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提升机电控系统改造的优选方案。这种基于PLC技术的电控系统在我国90年代已有不少的产品通过工业运行,都取得了较好的运行效果,如:洛阳中信重机自动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选用Siemens公司的S7系列PLC研制开发生产的矿井提升机PLC电控系统;天津电气控制设备厂研制开发生产的采用美国通用电器公司GE―9030系列PLC的TKD―PC系列和TKM―PC系列矿井提升机成套电控系统;焦作华飞电子电器工业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生产的选用日本立石公司C60P系列PLC的JTDK―PC矿井提升机成套电控系统等;这些采用PLC技术的新型电控系统都已较成功的应用于矿井提升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运行经验,克服了传统电控系统的缺陷,代表着交流矿井提升机电控技术发展的趋势。

2.PLC技术在矿井提升机的应用

可编程控制器(PLC)是目前作为工业控制最理想的机型,它是采用计算机技术、按照事先编好并储存在计算机内部一段程序来完成设备的操作控制。采用PLC控制,硬件简洁、软件灵活性强、调试方便、维护量小,PLC技术己经广泛应用于各种提升机控制,配合一些提升机专用电子模块组成的提升机控制设备,可供控制高压带动力制动或低频制动,单、双机拖动等操作、监控和安全保护系统选用可编程控制器。主控计算机应用软件能完成提升机自动、半自动、手动、检修、低速爬行等各种运动方式的控制要求而在PLC电控系统的基础上配合变频调速装置,不但适合提升机运行工艺的要求,还将解决整套提升机系统的电力拖动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对提升机运行速度曲线、转矩大小的要求都由变频器来完成,简化了控制操作流程,提高了控制精度。

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用编程的方法解决各项控制和保护功能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各外设控制开关或传感器作为输入信号,接到PLC机的输入端子,这些信号的工作状态被PLC机调用,经逻辑、时序、微分、比较、计数等手段处理后,PLC相应的输出继电器,控制继电器、加速接触器、高压换向器、制动回路、信号回路等外部被控对象动作,完成提升机的加速、等速、减速、爬行、制动、停车、保护、信号、显示等工作过程。

由实际工业运行情况看,用PLC技术对矿井提升机电控系统进行改造后,不但可以加强系统的控制功能,加强系统对故障的判别和处理能力,而且也大大的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维护工作量减少,耗电量减少,节能效果显著;从系统的应用情况看仍存在一些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如:网络通信功能和先进控制技术及策略如智能控制等,在现有PLC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功能扩充,将会进一步提高我国矿井提升电控系统的现代化水平。

篇9

Etzkowitz H.指出在产业落后的地区,大学的发展是地区发展的中心,大学的建设已成为一个落后地区建立工业集群和集体认同的战略,落后地区发展策略之一是设计一个新的企业型大学;如根据MIT原型的重建和重组。大学城周围形成的产业带动了经济落后的城区和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内重点产业为现代设计、节能环保、工程咨询等,其中现代建筑设计产业居于龙头地位,而建筑设计产业是以创意产业为主。经济圈是依托同济大学的土木工程与桥梁、城市建设与材料、环境科学与工程、海洋地质与生物、轨道交通与道路、机械电子与汽车在全国实力雄厚的优势学科知识溢出衍生的集群现象。

一、环同济建筑设计产业的基本情况介绍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把科技转化为产业,形成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以建筑设计为主的现代服务产业。2011年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总产出180亿元,从业人员近3万人。对同济大学来说,将知识的产业化,为学生的实践创新提供了平台。对杨浦区来说,将科技转换为生产力,拉动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率。

从20年前860米的赤峰路一条街,最初产值10亿元,到如今拥有设计企业1700家,从业人数超过3万的创意集群带,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已逐步打造成为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高地。

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同济大学周边出现个别建筑设计的教师工作室,发展较快,后来被公司取代,逐渐形成以建筑设计、图文制作、建筑模型、等相关建筑业务一条街。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上海邮电设计院有限公司先后在同济大学周边落户。在2003年,基本形成了图文设计,建筑模型,装潢、三维动画、设计、咨询类企业相配套的一条完整产业链,在此能找到最优秀的建筑设计产业的企业及人才,环同济建筑设计产业逐渐成为全国最大的建筑设计产业集群。根据上海市杨浦区政府与同济大学签署的《杨浦环同济建筑设计产业建设合作协议》:到2015年,形成创业设计、国际工程咨询、环保科技三个产业集群,成为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年产值300亿元的知识经济圈。

二、环同济建筑设计产业得以快速发展形成规模的原因分析

(一)同济大学的核心作用

同济大学拥有全国一流的建筑设计类专业,集聚了全国该领域的顶尖人才,每年输出大量优秀毕业生,为环同济经济圈主要产业建筑设计产业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同济大学为师生提供了宽松的创业环境,对老师业余时间安排不干涉,对学生课余时间要求较低,使学生有较多时间在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实习。

同济大学在建筑设计领域已有具备良好的实验条件和研究基础。相关实验室有: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城市规划与设计现代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先进土木工程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代工程测量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有分别属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传播与艺术学院等的四十多个相关研究机构,如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测绘与空间信息研究所等。据统计,“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企业中的80%由同济师生创办,更易获得同济大学学术和后勤服务等各方面的支持,如各类学术讲座,科教资源,大量专业人员培训班,图书馆资源,校园运动设施和餐厅等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企业员工共享,为硬软件设施不齐全的中小企业提供了便利。

(二)上海杨浦区政府的支持

政府鼓励把大学的学术研究转变作为经济发展策略,反映了知识创造者和使用者关系变化。杨浦区政府先后斥资800万和500万对赤峰路和国康路进行总体改造。政策上,杨浦区政府制定了《杨浦区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总体规划纲要》;推出企业注册一条龙服务,设立企业孵化期,给予项目直接资助,放宽了公司注册政策,降低了企业的入驻门槛;规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建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应用型科技园所整体转制为科技企业的,五年内可享受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等。同时,杨浦区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促进创意产业的优惠政策,例如《关于促进杨浦区研发外包服务业发展的扶持办法》、《杨浦区现代设计企业财政扶持政策》等。

(三)市场需求

国家统计局的报告显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年均GDP增速达9.8%。全国都在加速城市化建设,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量剧增。同济大学全国首屈一指的优势学科土木、建筑、城市规划、轨道交通等正好顺应了市场发展的需要。在强有力的市场需求的拉动下,促使更多相关产业的中小企业快速滋生。最终成就了同济大学优势学科的产业化,建筑设计类产业集群的资本和技术高度集中、自身成长迅速,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增长极”,形成了如今发展态势良好的以建筑设计产业为主的“环同济知识经济圈”。

(四)产业特征

建筑设计类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不需要大型设备和厂房,仅需要办公人才和小型的设备和电脑,小型写字办公楼即可。对运营环境要求不高,这样的小工作室环境很容易在大学附近找到,且租金相对低廉。建筑设计产业的细化分工能促使中小企业集聚。企业间业务分包、外包合作频繁。地理位置的临近,利于中小企业间的交流合作。

篇10

一、赣州银行竞争力发展现状据《银行家》在《2011年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中可以得出,赣州银行在中部六省以至于全国中型城市商业银行中的竞争力都名列前茅,经过长期“构架再造、人才磁场、品牌提升”思想的沉淀,赣州银行已经进入一个更高的提升期,并且在经营方向、目标等方面准确定位,提升了企业形象,成功闯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同时结合自身市场定位不断创新,增强银行服务功能,全面打造银行整体形象。

二、赣州银行竞争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赣州银行起步比较晚,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1)内部控制体系有所欠缺,职工内部控制意识比较薄弱,部门间的信息传递效率不高,以及内部监督有待完善。

(2)赣州银行成立时,地方政府占有主要部分,所以银行股权比较集中,对董事、监事、经营管理层的绩效评价标准和程序不足。

(3)信贷风险管理机制漏洞较多,事前调查分析时,企业财务及信用情况信息不充分,授信评级时,不能全面对企业各个方面的资料进行分析,在贷后管理方面,贷后管理不足,贷后报告缺乏准确性,风险较高。在最后贷后监督方面也较松散。

(4)职工薪酬方面不能很好的满足需求,致使人才流动频繁,人才欠缺,大量人才流动无形中也会增加银行的经营成本。

(5)由于跨区域发展,带来异地分支行的有效管控问题,不同地点具有不同文化,银行也需要结合当地情况推出不同产品以及理念,所以如何整合异地文化以及做出相应的创新也成为赣州银行一个比较重大的问题。

(6)网点较单一,辐射功能不强

三、赣州银行提升竞争力对策

1.结合地方特色,走差异化道路

赣州银行在跨区域经营过程中,应秉承“服务经济发展、服务中小企业”的宗旨,瞄准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客户,结合当地特色开发特色银行产品与服务,满足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充分发挥法人机构机制灵活、决策高效的优势,在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中发展壮大。

2.加强内部控制体系,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严抓业务、人员、监管、信息等内部控制各个方面,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采取及时的风险防范与处理措施,根据银行业务和系统的发展,规章制度的修正与补充也要同步进行,对不适应业务开展的旧制度、旧规定要及时废止,并不断总结风险事件的经验教训,以免错误再次发生。

3.强化贷款业务的过程管理,降低信用风险

首先,积极开展综合营销,实现个人金融、公司金融、机构金融同步发展。在营销体制上,全面推行客户经理制,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营销人员队伍。其次,经营结构方面,在稳固资产与负债业务的基础上,大力开展中间业务,实现三者的动态平衡。同时注重提高银行资产的质量,匹配资产与负债的期限结构,完善授信业务监督机制,确保资产的安全经营。

4.注重人才资源,改革人力资源

尽管赣州银行董事长肖明华非常重视人才的重要性,行长1刘相发亦表明需建立起“以岗定薪、以能定资、以绩定奖、岗变薪变“的薪酬管理体系,完善引人用人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赣州银行也采取了不少措施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在某些方面仍需改进和完善。因此应该更进一步深化人力资源的改革,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制定职工薪酬上要紧紧围绕市场劳动力价格,人员培训要定期举行,并且建立相关绩效考核制度,大力建设具有专业技能,对经济走势有一定判断能力的高技能团队。

5.大力推进金融创新,提升竞争力

2向上在其文中明确指出“城市商业银行一定要有自己的创新体系,以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创新的问题也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完整的科学创新体系。”足以可见创新对于城市商业银行的重要性。

在激烈的金融行业中,金融创新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只有时刻创新,银行才能获取不断的竞争力,才能更好的在金融市场中生存下去。首先,应该从内部培育创新思想做起,积极鼓励银行人才发挥创新能力,配置创新所需资源;其次,重点建设产品与业务的创新,产品和服务是银行竞争力的关键要素,要不断与客户的需求融合,推出符合客户的个性化产品;最后,加强银行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创建属于银行自己的一套完整的应用系统。

6.加大文化建设力度,打造品牌文化

企业文化是银行发展的灵魂,它能从本质上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及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它是银行不断发展的持久动力,所以城市商业银行更应该大力建设银行文化。3侯冬梅亦在其文中表明“企业文化建设是城商行加强科学管理,加强员工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建设优秀的银行企业文化,对内可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外可塑造完美的银行形象,从而不断推动企业发展,增强银行核心竞争力。”赣州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知名度低,定位较低端等劣势对赣州银行CI形象建设、综合品牌建设、银行知名度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让赣州银行文化受到异地的认可并且实现业务可持续增长的驱动力。

总结

本文通过分析赣州银行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针对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认为其需要结合地方特色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力度,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强化贷款业务过程管理,注重人才资源,走差异化道路,同时进行金融创新,提升竞争力。(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