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培训感受模板(10篇)

时间:2023-07-20 16:16:3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家庭教育培训感受,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家庭教育培训感受

篇1

一、家庭方面——建立家庭教育培训和指导体系

许多学者在论述如何从家庭方面预防和控制大学生犯罪时基本上都是从改善教育方式、注重道德、心理教育等方面进行论述,笔者对这些观点并不否认,并认为这些观点对于预防大学生犯罪有重要作用,但是,这些方法或对策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笔者提出质疑:这些方法或对策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是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如何具体适用这些方法就成为问题。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许多家长都是初为人母、初为人父,对于如何正确地教育子女都没有清楚的认识;并且有些家长在认识到了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后,可能也寻求不到正确的家庭教育的方式,所以,通过某些途径给予家庭教育以正确的指导是实现正确家庭教育所必需的。

因此,笔者建议在社会上建立家庭教育培训和指导体系。

具体而言,在小学或是初中、高中建立家庭教育培训和指导机构,定期组织学校家长进行有关家庭教育的培训。由于各个家庭的具体背景不同,每个家庭所需要的具体教育方式、内容也有所不同,所以该机构还可以依据家长的请求有针对性的“下处方”。这样可以有效的解决家庭教育的问题,避免家长的盲目探索给孩子的成长造成的危害。同时,由于学校是育人的主要机构,拥有丰富的育人经验、理论和人力资源,通过学校的家庭教育培训和指导机构的活动,可以使家长获得更有效的信息。而且,这也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延伸,并有利于对学校教育的配合,形成全方位的健康教育,避免对学生教育的错位而给学生造成的价值观、人生观、心理方面等的冲突,也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

大学生的成长都要经历一个过程,其心理方面许多因素的形成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与其成长过程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笔者认为解决大学生犯罪问题要从小抓起,否则只治标不治本。所以,建立家庭教育培训和指导体系,对于预防大学生或是整个社会的犯罪都具有不可忽略的意义。

二、学校方面

1、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密切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大学生犯罪可能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对于进入大学校园之前所形成的导致大学生犯罪的因素比如学生心理存在问题、性格怪异等,校方可以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管理。而从我国目前高校现实来看,真正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寥寥无几,而建立档案的学校也只是有其形而无其实。因此,问题的关键不是这种方法是否被有关学者提出来,而是作为实施者的学校是否真正认真的在实践学者们提出的方法。笔者建议,将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变成学生入学时的一项必经程序,心理测试的进行应当像目前学生入校前进行的体检一样进行。

2、完善和落实大学生心理救援机制。大学与社会的联系非常密切。学生在校园里接触到形形的人和事,他们该如何分析、如何面对,怎样让学生拥有更为弹性的心态去对待生活,怎样更宽容地去面对他们面临的各种人生挫折,是各类大学函待解决的问题。学校要有意识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帮助学生实现正确的心理迁移,让心理咨询走进课堂。其次,要将学校的心理教育切实落到实处,不要流于形式,采用案例教学,增加学生兴趣。再次,要建立以宿舍、年级、学校为单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管理中心,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和调整。学校应当有固定的心理咨询机构,使学生有了心理问题可以及时得到解决,避免心理的问题的积累酿成犯罪。同时,学校要大力向学生宣传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鼓励学生到该机构进行咨询,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实践中,许多在校生根本就不知道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在什么地方,还有些人并未正确地认识该机构,认为去该机构咨询就是心理变态或是不光彩的事情,这些都需要学校给予学生以正确引导。

3、丰富校园活动及社会实践,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释放心理压力,正确认识社会。经历了高考后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最明显的一个感受是自主支配的时间增多了,大学的学生一般来说都是脱离了父母进入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由于课余时间的增多,许多学生不知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再受到一些不良习惯的影响,易产生堕落、腐化的生活习惯。因此,学校应当关注学生的课余生活,组织丰富的学校活动。一方面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可以转移学生对不良嗜好的注意力,释放心理压力;另一方面,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和社会实践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交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消除对社会现状的片面理解和情绪,放弃偏激和自卑心理,勇于面对挫折,敢于承担责任,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健康的心理。

三、社会方面

1、加强对大学周边环境的治理,减少对大学的侵扰。大学多数处于城郊结合地带,有的个体商贩在学校周边侵占道路、摆摊设点,甚至欺行霸市造成交通混乱,环境卫生差,治安问题突出,盗窃、学生被打案件时有发生。因此,呼吁社会各界密切配合,加强对大学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对大学周边加大宣传打击刑事犯罪的力度,教育大家要遵纪守法的同时,加强大学周边的治安联防、治保等群众性自治体系,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2、司法机关的积极协助。

篇2

在这几天的培训中我还学到了,卖场的布局,商品的陈列,及在管理方面的根基,让我更加的了解超市是需要细心强和责任心强的员工。

如果在工作中我们失去了细心,那么在布局及陈列当中就不能很好的抓住顾客的购买欲。及顾客的购物动向,巨大磁石点也将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失去应有的价值;另外货架的陈列要求我们了解:怎样的陈列才能利用好货架的每一层,从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及效益;然而色彩的对比也能很大程度点亮顾客的眼睛,吸引并留住顾客的脚步。

公司的这一次培训,从培训的效果就可以看出公司对培训是非常着重的,老板及培训人员都做了很多准备,让我们在培训内充分感受到了公司对员工的负责的态度和良苦用心,让我们融为一体,我们在未来的工作中端正心态,更加努力!更加自信!

接下来的培训,我想会更有趣、更专业,所以我会更认真听,理论与实践更加强化我们的工作,因为我也很热爱且珍惜这份工作!

学习能让人进步,工作能让人自信,相信我们在不断地学习和工作经验当中让我们把超市变得更加美好。

大一学生生活学习心得体会

2019年军人学习生活心得体会范本

2019年党校生活学习心得体会

2019年大学学习生活心得体会样本

最新大一新生生活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大学生大一生活学习体会例文

拓展心得之体验式学习

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学习心得

2019年学习廉洁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教师纪律教育学习活动心得体会

远程教育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2019年4月安全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篇3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2.090

Family Education Problems of Rural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nd Countermeasures

WANG Lili, ZHANG Yue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9)

Abstract Family education as one of the three education, together with school education, social education have characteristics alone but also links closely.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mportance of family education in rural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he importance of the status quo, family education, rural pupils found many problems, and propose appropriate responses to the major issu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rural pupils' family education, and promot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rural pupils.

Key words rural; pupils; family education

1 概述

1.1 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一个家庭的家庭环境、家庭氛围、父母对子女的期待、父母的教育方式、价值观念、教育内容等等这些因素成就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从古至今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最适合孩子,从古代先贤到现代的学者众说纷纭。随着时代的发展,近些年来,家庭教育作为一种学科被学者们进行系统的研究。一个孩子从出生就开始接受各方面的教育,归纳起来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这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三者密不可分,可以说缺少了哪一项都不是完整的教育,都不能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其中,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石,家庭在儿童的健康成长的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1.2 家庭教育的特点

家庭教育的先导性、感染性、针对性、连续性和权威性等特点,弥补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不足,在孩子的身心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具有不同于其他教育方式的一些特点:一是先导性。家庭是孕育生命的摇篮,有人说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启蒙教师,家庭是孩子成功的起点和基地,家长是儿女以后人生的导师和助手,教育孩子生活的常识、教会孩子如何做人。二是感染性。一个人的情感,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影响别人,使之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体验。由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天然感情是无可比拟的,所以,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情感的感染性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三是针对性。针对性指的是根据不同的人和事件采取相应的措施,即因材施教和因地制宜。针对性的前提条件是充分了解教育对象,而父母由于血缘关系和长期的共同生活,能够更好地了解孩子和教育孩子。四是连续性。有人计算过,一个人从嗷嗷待哺的婴儿长大成人,几乎有一大半的时间是生活在家庭之中,接受着父母的教导,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时不刻不在彰显着父母给予其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伴随着人的一生。五是权威性。家庭教育具有权威性体现在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对于物质生活和伦理道德的需求,以及对于父母的依赖性上。孩子很容易就服从于父母的教导,父母若能有效地掌握这一特点,合理使用父母的权威性,对于促进子女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是得益良多的。

1.3 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

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也已得到很大的改善,农村教育也有了相当的规模。越来越多的农村人走出农村,眼界的开阔以及个人的生活经历让他们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意识到知识是改变孩子命运的一条出路。但是,普遍的农村家长由于受地域、文化程度、传统观念的限制,致使其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尤其是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今天,这些限制的负面影响就更加凸显。①广大农村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实施的科学性认识不全面,他们认为教育在于学校、在于老师并把教育的责任全部委派给老师,而他们只要保证孩子的经济条件即可,不注重孩子的家庭教育,有的甚至违背了儿童成长的客观规律,望子成龙成风心理过甚,以至于急于求成、揠苗助长。我们应该认识到农村家庭教育的种种缺陷,采取措施,协调好社会各方的教育力量,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使学生受到全方位的教育,健康快乐地成长。

2 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儿童才能健康成长,只有家庭、学校与社会三方相互渗透、协调一致、相互促进对孩子实施全方位的教育才能让孩子成人成才,拥有一个灿烂的未来。不过当前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家长教育观念认知的缺乏、家长的教育能力较低、家长的方式不当,以及亲情的缺失所带来的种种问题等等。

2.1 对家庭教育认知的缺乏

当前我国农村家庭的父母对小学生的家庭教育存在着认知方面的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指家长对家庭教育的忽视,未能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农民为子女大多提供的只是物质条件,许多家长认为它们只要保证孩子经济条件让孩子饿不着冻不着就行了,他们只负责挣钱,而教育的责任则全推给了学校的老师,究其原因一方面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忙于生计,无法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但深层次原因还是由于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识不足、不深,甚至忽视家庭教育,缺乏主动性。②还有一些父母一切向钱看,认为学习无用,对孩子上学持无所谓的态度,这些不合理的观念势必会给子女的学业带来不好的影响。另外隔代教育的现象在当今的我国也是比比皆是,这对子女的健康成长也有着许多负面的影响。

2.2 农村家庭教育能力较低

农村家庭教育能力较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中家长自身家庭教育能力不足。他们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影响了家庭教育的水平,制约着家庭教育所能达到的效果。农村家庭在当前是一个弱势文化群体,他们由于代代生活在比较闭塞的农村,弱势文化也传给了子孙后辈,使得相当部分的农民的综合素质没有与现念的家庭教育接轨。③二是农村家庭教育经费投入不够。虽然先当今我国农村的经济得到发展,但在教育上的投资还是不够的。由于资金的匮乏,农村家庭教育培训的专项经费不足,使当前我们现有的各种家教组织有名无实,而且教育的网络平台也没有真正的为农村的学生所利用。而且广大农村也较为缺乏一定规模的、影响力较大的少年儿童活动场所等,许多农村小学生业余时间没有充分有效的利用起来,这无疑为孩子向社会其他渠道寻求文化和精神上的需求留下很大的无法控制的时间和空间。

2.3 农村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农村家庭的家长所受的教育普遍较少、文化底蕴差,无法对子女进行科学的教育和指导,农村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家庭缺乏文化教育氛围。现在很多农村家长不懂得如何教育子女,有些家长不是不管孩子,而是管得过多,时时事事都管,不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不给孩子动手动脑的机会,使孩子产生依赖性,也使孩子的独立意识、独立人格、自尊心和上进心受到伤害,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还有一些家长金钱观念至上,一味的忙于挣钱,不懂得知识改变命运,很少与孩子交流沟通,缺乏对孩子相关方面的教育,只知道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不关心孩子的学业情况、心理健康状况;还有一些在家庭中非打即骂,致使家庭温馨局面荡然无存,非常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2.4 农村家庭教育亲情缺失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爱、支持和鼓励在个体的早期发展中是至关重要的,这些来自于父母的给予有利于个体早期信任感和安全感的建立,而这些又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健全人格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有学者认为,无论何种亲情都无法替代父母子女之间的感情,没有父母的爱的是教育一种不完整的教育。然而近年来,为了寻求更好的机会,改变家庭的经济条件,许多农村家长纷纷外出务工,留孩子在家接受学校教育,这一现象给这些留守儿童带来的是家庭教育的空白或残缺。通过调查发现有很大一部分的农村小学生其父母在外打工,他们或与祖父母一起生活,或寄养在亲戚朋友家中,由他人代为照管。④儿童是最具有可塑性的,在这一时期,孩子的价值观念、思想品德、人生目标、学习态度等等都需要父母给予正确的指导,残缺的家庭会给孩子的人生带来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

3 解决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通过以上的阐述分析,可以看出家庭教育不单单是个别家庭的问题,它是整个社会都需要去深思的问题,它是一项涉及面十分广的系统工程,是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多方力量的协调与合作的。针对我国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解决对策。

3.1 提高农村家庭关于家庭教育的认知

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其通过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生活的技巧,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农村家庭里的父母应该与时俱进,放远目光,通过书籍各种媒体等改变固有的落后的教育理念,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大方向,积极创设民主、和谐、家庭氛围,让孩子在一个温馨的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中快乐成长。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正面光辉的形象,让孩子以父母为傲。不要溺爱孩子让孩子成为温室的花朵,家长要培养孩子自主自立、公平竞争与合作等现代意识。同时学校也应加大家庭教育的宣传力度,开设家长大会,向广大农村家长普及教育知识,通过网络、多媒体等方式来向家长们传达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其的思想觉悟,让他们认识到家庭教育对于子女人生道路的重要性。

3.2 提高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能力

提高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能力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提高农村小学生家长的思想、文化素质。父母的文化素质是孩子成才的重要因素。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要根据农村实际情况,适时举办家长培训班。政府相关部门要将提高农村家庭家长的思想观念文化素质等当成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积极走访乡村、了解农村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根据家长的时间情况等各方面的综合因素制定出一整套系统的培训计划。切忌使其流于形式,加强宣传力度,利用村支书在村里邻间的影响力,定期组织家长进行培训,开拓其眼界,提高其教育能力。同时,也需要学校的积极配合,提供人力物力帮助,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一切为了孩子的明天,为了孩子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应增加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划出对农村教育培训的专项经费,使网络各种教育媒体等在农村家庭中的教育中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另外,政府应深入农村因地制宜地去挖掘农村的教育资源,利用其乡村特色为孩子创设富有教育性意义的各种娱乐和学习场所,为农村家庭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

3.3 改善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方法

家庭教育具有先导性和感染性的特点,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信任是与生俱来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落在孩子的眼里,都会给孩子带来潜在的影响,因此,父母在家庭中要以身作则,对孩子的教育也要讲究方法,不要辜负孩子的信任。在教育技巧上父母应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尊重孩子的想法,给孩子创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⑤模仿是孩子最初的学习动力,而其父母又是其身边最近的人,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通过榜样的示范能力去教育孩子,潜在的去影响孩子。另外家长应学会与孩子沟通,要尊重理解子女,重视孩子的心理问题,尊重孩子选择,帮助其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给予积极的指导,坚决摒弃非打即骂的教育方式,与孩子民主和谐相处。家长一定不要一味的溺爱孩子,否则会使孩子养成任性、目中无人、唯我独尊的性格,这对孩子将来步入社会会造成很不利的影响,因此,当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做错事的时候,要启发诱导他懂得什么是对,什么不对,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道理。

3.4 强化农村家庭教育中的亲情观念

就国家和政府而言,一方面要进一步大力发展经济,特别是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扶持和引导,优先发展县级城市的第三产业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大军,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让多数农民可以在当地就能找到工作不用和孩子分隔两地。另一方面,国家和政府要优化周边环境,充分认识到儿童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位对农村小学生的成长危害,政府、媒体和社会公益组织可以综合发力,在加大报道、宣传关爱留守儿童的同时,免费开设一些家长教育培训班,既扩大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又提高农村小学生父母教育子女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位所带来的消极影响。⑥就农村小学生的父母而言,要更加注重在精神层面的引导,帮助孩子树立起健康向上的人生观。无论贫穷或富有,都以一颗平等的心来对待孩子,无论是忙绿还是闲暇,多注重跟孩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急孩子之所急,想孩子之所想,在思想上为孩子答疑解惑,父母与孩子之间要形成一种既是长辈又是朋友的亲子关系。在外务工的父母,每个星期都与子女联系,不仅仅谈学习,也要关注他们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在交流方式上要多样化,可以与孩子面对面的谈孩子的学习情况、交友情况,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以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总之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与疼爱。

注释

① 邓佐君.家庭教育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24-30.

② 李伯玲.新农村建设中的家庭教育问题[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1):51-52.

③ 李连英.农村家庭教育中家长素质的研究[J].成人教育,2008(5):71-72.

④ 梅明玉,梅子行.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和隐患[J].基础教育研究,2003(12):16-17.

⑤ 余建林.关于当前农村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J].南平师专学报,1999(1):78-81.

篇4

在中国,尚有残留的封建家长制―――给儿童很少的选择权;一切由父母包办代替;以家长的意志为转移。我不禁联想到了自己曾经的一些不正确做法:什么都由自己说了算。有一件事,让我至今或许终身都会后悔不已。那就是,我的孩子读小学期间,一开始上学,我就主动为她选择了在当地最好的一所学校,孩子在一二年级时都发展得很不错。由于我自身就是教师,所以,孩子的老师当然也很重视,孩子的能力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可是,由于我工作变动,调到了城里,应该说在当时与那个学校相差不是很大,结果,就听了一些老师的建议,在本校读更好照顾,于是,就主动为她转学,现在都还想得起,我孩子当时很不情愿,哭得很伤心,但我根本不顾忌她的感受,强行就转到我校来了。似乎每天大多时间看着她,心里就放心了,怕她背不起书包,就帮她背;看她鞋带散了,就帮她系上;见她来不及收拾书包,就帮她整理,从不让她做家务,哪怕是很轻巧的事,甚至连她刷牙时都帮她把牙膏挤在牙刷上,总认为是帮她节约时间。现在,我进行了家庭教育培训,深深地懂得了,其实,孩子在一天天的长大,身体也在变化,心理渐趋成熟,具有较强烈的成人感,能主动地思考一些实际问题,有一定的见解能力,往往喜欢自己拿主意,并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肯定。家长应给予孩子充分的自。 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小树立“吃苦”的精神,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家长要让孩子从小学会生活自理,懂得生活的艰辛,从小树立自立的思想,不仅要培养“吃苦”精神,还要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所以,我深刻地认识到,家长要给孩子充分的权利和空间。

二、给孩子困难和挫折

现代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了,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含在嘴里怕化,拿在手里怕掉”,走路担心被车撞・・・・・・试想,哪个父母能永远跟随在孩子身边。而联系自己实际,内心充满了惭愧。在学习家庭教育之前的确做了很多荒唐之事。现在,我已深刻认识到了:其实父母对子女真正的爱,应该表现在对孩子有所要求,有所约束,让他们懂得哪些要求是合理的,是可以满足的;哪些要求是不合理的,不应该得到满足。父母对孩子的欲望有所限制、约束,才能使孩子在挫折面前不气馁,面对困难不屈服,并善于把挫折和困难变为一种挑战,成为孩子成长的一剂良药。所以,我们应有意识的给孩子设计坎坷道路,让他们有信心、有毅力去克服困难,磨炼他们的意志,开启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在困难和挫折中成长。

三、给孩子真心

篇5

一、贯穿“一条主线”

我们开展家庭教育工作自始至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培育孩子健康人格,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父母与孩子有着血肉的关系、亲情的联系,而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的父母和孩子关系不和谐呢?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有的家庭还延用祖辈传统的教育观念,缺乏科学性;家庭教育方法简单,缺乏系统性,经常表现出的形式有包办型、溺爱型、放任型、粗暴型;家庭道德教育内容缺失错位等等。抓住了症结,为我们有效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创造了条件。

我们开展了以“构建和谐亲子关系,培育孩子健康人格”为主题的专题性家教指导,改变了以往单纯为家长搞讲座的形式,让孩子与父母手拉手、肩并肩走进教室,听取培训指导,进行互动交流。一场场以和谐亲子关系为主题的指导培训应运而生,譬如,《构建和谐亲子关系,培育孩子健康人格》、《播撒心中的爱,让教育因爱而美丽》、《无悔的青春应当这样度过》、《怀着一颗平常的心为孩子减压,带着一颗感恩的心为父母争光》、《德商培养先过家庭这一关》等。几年来,大连市、瓦房店市的现代家庭教育研究会、家庭教育讲师团的成员培训家长和学生共计百余场,受教育达8万多人次。

二、抓住“两个关键”

抓住“两个关键”就是要抓住对学龄前儿童家长和初中学生家长的指导与培训。

我们把学龄前儿童的家长作为指导与培训的关键,其原因在于,婴幼儿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方面的科研成果说明,早期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婴幼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在这一时期进行科学地家庭教育,可以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我们设置若干个主题对家长进行培训与指导,如“观念决定成长”、“好父母,好孩子”、“好习惯成就美好未来”等。

对初中学生家长的培训更加关键,初中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青春期的学生在身心成长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困惑和疑虑,面对孩子身心突如其来的变化,面对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许多家长显得束手无策。面对这种现状,几年来,我们潜心研究初中生青春期的成长规律,针对家长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做了一系列的探索,通过让家长和学生了解、认识青春期的知识,让家长和学生懂得处理好几个关系对顺利度过青春期的重要作用,即处理好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师生间的关系、同伴间的关系,进而让家长帮助孩子在和谐、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顺利度过青春期,奠定人生坚实的基础。

三、落实“四个侧重”

一是学龄前儿童的家长培训,侧重于学龄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合作、学会谦让、学会尊重。

二是小学阶段的家长培训,侧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教育,培养学生自立的习惯、劳动的习惯、卫生的习惯、思考的习惯、文明的习惯等。

三是初中生家长的培训。面对初中生青春期逆反心理、自我意识强、成人化行为倾向等,侧重让家长学会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

四是普通高中学生家长的培训。高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基本趋于成熟,渴望并憧憬美好的生活,有与之俱来的学习动力和生活动力,并有为之去努力实现自己理想的信心和热情。侧重要求家长对高中生进行感恩教育、理想教育和责任意识的培养。

四、采取“五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针对学龄前儿童家长和小学一至四年级学生家长,我们采取与家长面对面培训指导的方式。

第二种形式:小学五、六年级、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和家长共同参加培训与指导。因为这几个阶段的孩子,有了一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培训指导,便于家长与孩子及时沟通,有利于产生共鸣和认同感,产生良好的家庭教育效果。

第三种形式:建立家庭教育讲师团。我们发挥家教专家的引领作用,教育局组织的讲师团从宏观上开展家庭教育培训与指导;家长学校根据家长和学生的现状,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讲师团的培训指导和家长学校工作互相融合,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为一体,形成宏观和微观的家庭教育格局。

第四种形式:家长走进学校,教师走进家庭。我们每所学校向家长开放课堂,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听课,评课;尤其是让家长参加学校开展的主题班会。节假日,学校领导和教师都要深入贫困学生家庭、学困学生家庭、单亲学生家庭和留守儿童家庭,细致了解家庭情况,针对性地开展家庭教育。

第五种形式:通过艺术教育表现形式,增强家庭教育的实效。我们以家庭教育为素材,自编诗歌、创作歌词、自己谱曲、制作MIDI、排演剧目等,在全市学校和社区中巡回演出,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欢迎,增强家庭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五、体现“六个特点”

一是针对性:针对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困惑和问题,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和忧虑,适时开展家庭教育工作。针对部分孩子缺少感恩意识,我们在家长和学生中开展了感恩教育,如创作歌曲《父爱如天》、《不尽的母爱》,在学生中作为校园歌曲传唱;针对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少亲情,缺少母爱,缺少父爱,我们创编了歌曲《呼唤》,在家长中流传,使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得到了父母更多的关爱。

瓦房店市共有206所学校,中小学生10余万人。为了全面掌握我市家庭教育现状,我们对上万名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整理出来自900多个家庭出现的教育个案问题,筛选出来120个具有代表性的共性问题。为了有针对性解决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充分发挥大连市级、瓦房店市级现代家庭研究会会员和讲师团成员的作用,大连市现代家庭教育研究会5人成员中,瓦房店市有1人,大连市家庭教育讲师团10人中,瓦房店市有2人,瓦房店市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10人,我们把这些问题分发给每个成员,作为家庭教育研究、培训、指导的课题。也就是说,家长和学生需求什么,我们就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培训指导,满足了家长“订单式”家教需求。指导者高屋建瓴、驾轻就熟,每一次面对面的指导与交流都是心灵的对白、心灵的震撼。指导者以家长的身份、学生的心理、自身的经历,以通俗易懂的哲理、感人至深的例子、震撼心扉的交流,走进了学生的心灵,贴近家长的心理,引起家长和学生强烈的共鸣。

学校的网站开辟了“家庭教育绿色通道”,开通了“教师博客”,家长通过与“教师博客”的交流,拉近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及时了解和解决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二是感动性:感动是什么?感动是我们自身的精神家园,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最理性的心理活动。没有感动,就没有教育;教育一旦有了感动,受教育者就会变成另外一种理性的人、真诚的人、会爱的人。

我市家庭教育工作始终贯穿着感恩教育,体现着感动的情结。在对家长的培训中,我们不仅整理并引用大量的国内外经典家教案例,而且发掘了身边更多的家教案例,通过案例揭示家庭教育的内涵、方法和规律,体现感动性,提高实效性。共计整理出20大类型、500多个家教案例,并出版《瓦房店市家庭教育经典案例选》。

我们把艺术教育融入家庭教育中,通过诗歌、歌曲、课本剧、小品等多种艺术形式感染着家长和学生。我们创作了许多作品,如“青春是什么”、“父母的心声”、“孩子的心声”、“单亲孩子的呼唤”、“不尽的母爱”、“父爱如天”等。我们采取不同的艺术教育形式,搭起了父母与孩子沟通、理解的桥梁,父母和孩子在感动中,拉近了距离,使亲子关系更加和谐。

为培养中小学生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的情感,我们通过感恩教育,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开展形式多样的孝心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孝心体验中学会感动、学会孝敬,丰富传统美德内涵。我们也要求家长每天至少有一次与孩子交流的机会。我们给孩子留道德家庭作业,每周为父母洗一次脚、做一次饭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每一个月给父母写封信,谈谈自己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和对父母的感受;父母的生日,献上自己亲手制作的生日礼物。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用心体验父母工作、生活的辛劳,唤起了学生的亲情,培养了学生尊重、感恩、孝敬亲人的情感,增加了家庭的亲和力,学生从关心最亲近的人开始,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激发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每一次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的关于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讲座后,讲座者要求所有的孩子面对父母说一声感恩、感激的话,讲座者的话音刚落,孩子们异口同声、发自心底地喊出“妈妈、爸爸,我爱你!妈妈、爸爸,辛苦了!”孩子们和父母拥抱在一起,泪水交织在一起,场面十分感人;有的孩子十几岁,从没有说过“妈妈、爸爸我爱你”,当父母真切地感受到这份孩子从心底间流淌出的真情时,在座的所有父母都泪流满面;没有相邻而坐的孩子和父母,离开会场后,都情不自禁地手挽手、肩并肩地相拥而去……

三是实效性:家庭教育的最终归宿是体现在实效性上。培训和指导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更新家长家庭教育的理念,创新了家教思维,使家长系统掌握了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内化为家长自觉的家教意识和家教行为,并付诸于实践。

我们利用重大事件和传统的节假日,在家庭教育中融进道德教育。2008年清明节,我们在家长和学生中,开展“了解家族历史,传承优良家风”主题教育活动。我们要求家长向孩子介绍家庭的变迁与发展的历史,从而再现了民族的复兴史。在家长的配合下,通过调查报告、主题班(队)会等形式,进行健康文明的民俗教育,倡导文明祭祀、环保祭祀,学生用文明健康的方式缅怀先烈和前辈。我们通过评选“十大孝星”和“优秀家长”活动,教育学生感恩父母、孝敬父母,指导父母要做合格的家长。这些做法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民教育》、“人民城市网”和“民心网”纷纷刊发了我市的做法。

四是一致性:教育的一致性原则要求家庭、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目标一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统一。家长要了解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要求,要理解、支持学校和老师的工作。学校和老师也要善于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信任,家校协同,共同架起和谐亲子关系的桥梁。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座谈会、家长接待日、家长进课堂、开放班会、问卷调查、致家长一封信、老师校长家访、成立瓦房店市家长委员会、创编家教小报、家长讲坛等,促进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统一。

篇6

1.家庭监管不力,给孩子个性发展埋下了隐患。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把教育孩子的重任落在了祖辈肩上。祖辈对孩子的溺爱,影响了孩子吃苦耐劳等品质的形成,加上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不会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再者祖辈还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很少到校了解情况,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配合上发生了“短路”,从而滋长了孩子个性发展方面的不良行为。

2.亲情缺失,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首先,由于留守儿童家庭成员比较单一,孩子缺少交流对象,易产生心理封闭,这样对孩子思想交流不利。其次,大多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差,在家不听监护人教导,在校不遵守规章制度,成了“问题儿童”。加之初中儿童正处于情感、态度、品德、性格、价值观等形成的关键时期,又处于逆反时期,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亲情缺失会使他们走向不良的方向。

3.教育不力,影响了留守儿童良好品质的形成

一方面大多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另一方面受外出打工的家长的影响,留守儿童易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还有些家长认为照顾不周便用金钱弥补,也容易让学生产生“金钱万能”的意识,不利于优良个性品质的培养。

二、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1.创新学校教育机制,搭建良好教育平台

(1)学校要积极营造关爱、温暖、和谐的学校教育环境,使留守儿童在集体环境中树立完美的个性品质。(2)应办好家长学校,适时开展留守儿童、监护人家庭教育培训,给予家庭教育科学、合理的指导,提高监护人认识水平和监护能力,更好地履行监护人责任。(3)开展有益于留守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达到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促进身心发展的目的。(4)加强班主任工作。在班级建立留守儿童跟踪培养记录,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大疏导力度,使留守学生的行为偏差和个性品质障碍得到及时矫正。(5)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要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要针对留守儿童的不同性格特点,坚持启发引导的疏导原则,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6)关注留守儿童的闪光点,不给他们贴否定性的“标签”,在认可、赞扬和尊重中使其树立自信,张扬个性。

2.创新家庭教育方式,营造和谐教育氛围

篇7

在我国社会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农民向城市转移或去异地寻求适宜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然而,农民移居外地有能力拖家带口的只是少数,绝大多数人外出都只是为了挣钱带回农村消费,所以,大多数农民工子女留守农村,这样,在农村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而在近几年,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逐渐上升。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家庭方面的原因。家长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照管往往处于真空或半真空状态,家庭、学校、社会三维一体的教育面中,家庭教育是明显的薄弱环节,这非常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大力发展家长学校,改善家庭教育的功能,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或流动到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一般指年龄在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6.5%。按照全国3亿6千万儿童来计算,每18个孩子就有一人没能与父母共同生活。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04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人员达11823万,随同父母进入城市的6至14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达到700万人,而留守儿童达2200多万。[1]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业不良

在邹丽丽等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的调查中发现,接受调查的留守儿童在班上的学习成绩处于一般、较差的占68.3%。学生们将“学习无人辅导”列为造成自己学习成绩偏低的第一要素,有75.1%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外出对自己的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童期的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强,很多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初期间由于思念父母,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2]由此可见,父母的指导和帮助对于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2.道德发展出现危机

处于青春期的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如果是由祖父母的隔代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来抚养孩子,托付亲戚照管,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而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对每个学生的关注也十分有限。其结果造成亲戚以为有教师管教,而教师以为有家长照看的情况,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往往放任自流。学生有了问题也无人给予帮助,长此以往,学生的道德发展就出现了危机,甚至一些留守儿童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现象。因此,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3.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孩子与父母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在与父母的日常交往、共同生活中感受着父母无私的爱,这样才有利于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但是很多的“留守初中生”由于无人倾诉,遇到烦恼和困难时总是闷在心里,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由于多数孩子只能在春节时与父母团聚,他们缺乏家庭温暖。那些寄养在亲戚家的孩子,有的与临时抚养人之间不协调,日夜思念父母。因此,留守儿童虽然在物质上得到了满足,但精神上是非常匮乏的。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出现教育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此,主要论述家庭方面的原因。

1.家长缺乏家教观念

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缺乏应有的家教观念,认为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就行,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打工挣钱上,很少抽出时间来辅导孩子的学习;甚至有的家长认为只要认识几个字就行,学那么多知识没什么用,像他们一样,不是也能赚钱,生活过得很好。这样的观念就误导了孩子,导致孩子形成“读书无用论”思想。而且由于家长缺乏家教知识,自身的教育能力与孩子的教育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因此,对于孩子的学习不能给予有效的帮助,孩子有了学习上的问题也不愿意求助家长。

2.家长和孩子聚少离多

由于生活的压力,家长常年在外打工,只有过节的时候才回家,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使孩子与父母之间变得生疏。而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缺少了父母的关心帮助,这就不利于孩子心理、道德、学习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对孩子未来的良好发展也是极其不利的。

3.逆向监护给“留守儿童”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

隔辈监护是农村“留守儿童”被监护的主要方式,即监护的主体是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这些监护人有的由于没什么文化知识,给孩子提供的帮助只是生活方面的,而学习上却无能为力;有的由于年龄偏大、行动迟缓、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等原因,不但不能为“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生活照料,反而需要“留守儿童”在洗衣、做饭、买药等方面,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他们,这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实际上变成了逆向监护。逆向监护不但给“留守儿童”的生活增加了很大的负担,而且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3]

二、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作为家庭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全国各地发展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没有家长学校,我们就不能设想会有完满的家庭―学校教育。”[4]

关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美国学者安妮・汉德森(Anne Henderson)和南茜・波拉(Nancy Berla)的研究结论表明:

第一,不论家长的贫富、种族背景及受教育程度如何,只要他们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孩子的学业成绩就能提高。家长参与的范围越广,学生越容易取得较好的成绩;家长参与孩子的教育,孩子考试就能得高分,课堂出勤率就高,就能正常地完成家庭作业。

第二,家长的参与能使学生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有家长参与的孩子毕业率高,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入学率也高。[5]

家长学校是以未成年人的家长及其监护人为主要对象,以提高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质量为宗旨而组织的成人教育机构。它主要是为了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宣传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向家长介绍未成年人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营养保健常识以及抚养教育子女的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组织家长交流成功的教育子女的经验和研究家庭教育的有关问题。它也是联系学校、家庭、社会,促进形成三结合教育网络的主要途径。因此,家长学校是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阵地,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家长学校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作用

家长学校是立足于农村建设的实际,以提高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质量为宗旨的。这对于提高整个农村的教育事业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更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提高了家长的素质,改善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学校开办“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家教培训班”、“留守儿童托管亲属培训班”。同时,利用留守儿童父母返乡之机,开展家庭教育知识讲座,改变家长家教知识结构,更新家教观念,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指导家长搞好家庭教育。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培训可以唤醒家长的责任意识。而且通过在家长学校的学习,家长可以了解留守儿童的现状和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困惑,这也充分调动了家长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开展的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向家长传授教育留守儿童的有效的方法和技能,这也改善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提高了家长及监护人的素质和能力。

(二)增强了学校和家长的联系,更好地促进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我们的社会所需要的是会生活、会学习,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这样的人才仅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家庭教育的紧密配合才能实现。而建立家长学校,加强家长和学校的联系是极其必要的。因为家长学校可以使家长与学校建立信息反馈平台,这样学校和家长就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各种信息。因此,家长学校为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促进了各方面的沟通,更好地促进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总之,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教育和影响下实现的,家长和学校的密切配合是极其重要的。在农村,开办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教育培训,既提高了家长教育孩子的素质和能力,又联络了教师与家长的情感,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云华.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

[2]邹丽丽,李静,郁大海.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现状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12.

篇8

摘要: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大多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乡村教师作为农村家长最为信赖和敬重的人,能够获得有关留守儿童的第一手资料,在维护其心理健康方面负有重要职责,并且能够发挥关键作用。

关键词 :乡村教师;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维护

DOI:10.16083/j.cnki.-1296/G4.2015.01.052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1—0116—02

收稿日期:2014—08—08

作者简介:艾小青(1985— ),女,河南洛阳人。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精神应激与心理治疗。

朱建立(1983— ),男,河南商丘人。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心理治疗。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日益频繁的人口迁移和流动,越来越多的农民背井离乡,进城务工。在此背景下,出现了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并需要其他亲友照顾,年龄在16岁以下的儿童。[1]他们一般与自己的隔辈亲人,甚至是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2]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不仅给乡村教育的发展带来很大困难,也对乡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学习方面

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督,留守儿童学习时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氛围。委托的监护人由于年老体弱、文化水平较低等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个性化的辅导,难以尽到全面的教育职责,因此,只有少数留守儿童成绩优异,多数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不容乐观。[3]例如,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没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学习习惯较差,自制力弱。在学习遇到困难时,他们难以承受较大的压力,容易造成学习兴趣的缺失,有的甚至产生学校恐惧症、逃学、厌学等问题。

(二)生活方面

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被老人溺爱或者亲友疏于管教,加之其自我控制能力弱,容易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具体表现为不讲究卫生、挑吃挑穿、乱花钱、过多食用垃圾食品造成营养不良等。农村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又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受到溺水、触电、车祸等意外事故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三)性格方面

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保护,委托监护人的疏于照顾可能导致其经常被同学、邻居的孩子欺负,被欺负的儿童容易产生心理阴影。他们或者默默忍耐,形成了自卑、怯懦、恐惧的心理;或者奋起反抗,发生打架、斗殴等行为,这既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又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甚至危害校园安全。父母外出打工使留守儿童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和被抛弃感,相当多的孩子长时间地回避社交,性格变得愈加孤僻,部分孩子表现出抑郁、自卑情绪,内心封闭,不合群,更有孩子存在情感脆弱、焦虑不安、缺乏自信心等问题。[4]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指导与教育,需要通过教师以及集体的温暖来消融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造成的影响。在农村地区,学校是家长最为信赖的教育孩子的场所,而教师格外受到家长的敬重,因此,除了家庭,学校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也负有重要职责。乡村教师由于其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在教学实践中会接触到形形的留守儿童,获得第一手资料,因此,维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是其职责所在。

二、乡村教师维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工作的实施

乡村教师要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医生,就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然而,城市中小学校在心理健康辅导方面的师资力量尚且短缺,更何况教育资源匮乏的广大农村地区了。这就需要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乡村教师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只有做好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才能最终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稳步地开展起来。

(一)用心关爱留守儿童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教育过程中,

乡村教师

除了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还应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应更多地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密切关注其思想动态。乡村教师应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努力走进其内心世界,了解他们在想什么,使其充分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进而对教师产生信任,并在教师的关爱和指导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利用集体的力量

环境对个体的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是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乡村教师可以在学校中担任“家长”、“爱心妈妈”等角色,对留守儿童进行看护和辅导。看护的具体内容包括对儿童的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学习表现等的关注。辅导的内容包括课后作业、心理诉求等。也可以将留守儿童组织成一个小团体,使其在学习、生活中互帮、互助、互学、互进。

(三)与家长或委托监护人互动

外出打工的父母很难做到与孩子及时、有效地沟通,而教师又是他们较为信赖的人,因此,乡村教师要经常与孩子的父母或者委托监护人联系,通过电话、邮件、上门家访等方式告知其孩子的动态,与其交流孩子的学习和心理健康情况,提醒家长或委托监护人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使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的关爱。

三、乡村教师开展维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工作时应注意的问题

留守儿童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虽然已经有教师开始留意,并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他们格外的关注,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其心理问题,需要政府乃至全社会齐心协力,统筹规划。此外,乡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与学生的实际心理健康问题相吻合,因此,不同于城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应有其特殊模式。

如前所述,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也是乡村教师面临的职业困惑。然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不是一蹴而就的,并且很难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机构,制订长期、合理的规划,确保培训工作长期、有序、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依靠一两次培训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要改变以往只重视短期培训、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其他培训的附加课程的做法,必须制订切合本地实际的长期规划,比如,建立地方教育心理学协会,将其作为培训平台,对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引进、培训计划、经费投入、培训实施等进行整体的规划,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规范化。

另外,课业负担重、在实践中难以全面兼顾也是乡村教师工作的障碍之一,因此,学校引进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或许是解决之道。

参考文献]

[1]陈燕.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N].人民日报,2004,10,20.

[2]殷向东,朱明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基于皖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6(2).

篇9

幼儿的成长需要诸多要素,所谓“缺一不可”,但究竟缺什么,家庭教育应遵循什么样的价值取向,众说纷纭。我们家长往往坠入纷繁复杂的幼儿教育培训市场中,迷失方向,不知家庭教育的方向。当前比较流行的家庭教育价值取向有实用型、散养型、功利型等等。其实,我国传统文化中有非常深厚的家庭教育底蕴,也历来都十分重视儿童的家庭教育。譬如现在流行的一些谚语,都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强调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强调遗传与后天影响的关系。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属于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道德规范,是指仁、义、礼、智、信,用以调整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关系的行为规范。其实,这一道德规范至今仍有一定的价值,其中,对于我们今天开展家庭教育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一、仁:成为“仁者”,能懂融洽,促和谐

与其他小朋友相处时,成为一个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有意识适当引导,不必刻意地使幼儿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懂得分享自己的快乐,欣赏和赞美他人。家长通过多方努力使幼儿保持积极情绪,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最终实现幼儿的身心健康、协调发展。如何培养儿童具有“仁者”的品格,可具体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首先,要尊重和满足幼儿不断增长的独立需要,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和体会。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睡眠、盥洗、进餐、排泄等生活习惯,这是孩子适应将来生活的必修课。

其次,我们家长不必过多采取物质奖励,有时一个微笑、一个拥抱甚至一个赞许的眼神同样具有重要教育作用。不要过早给予对错的判断,比如孩子把茶叶撒了一地,不要急于批评或者马上清扫,可以停下10秒钟时间,让其自己看看“后果”,然后在视情况力所能及地让其自己收拾,懂得并勇于承担责任。

二、义:体现勇义,能辨羞恶,助不公

当我们把无私的爱赋予孩子时,一定要提出适度的要求,要有目的地提出一些具备一定难度的任务需其完成,否则这种关爱就成了溺爱和放纵。孩子不辨得来之“难”或“易”,便不知羞恶。在朋友需要帮助的时候,经过理性判断,孩子能够义不容辞地提供帮助。

首先,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要有意识的创造让孩子帮助家长的机会,让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这样对于其以后担负更大的责任和义务打下良好的品性基础,尤其要杜绝家长免除儿童在家庭生活中本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社会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育儿观点是“男孩要穷养,女孩要富养”,因此,在有些家庭中,对女孩的教养方式十分“富贵”,十分不鼓励女孩做家务。这样的家庭教养方式极不利于儿童责任感的培养,也必将影响其日后学习、生活的健康发展。

其次,父母做好言传身教,父母互帮互爱,各自承担其在家庭中的责任和义务,给孩子做好榜样。这样对孩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孩子体现勇义,锻炼其勇敢、富有责任感的品格。

第三,家长在日常参与儿童的社会交往时,需注意合理引导儿童与小伙伴的交往,培养孩子用于承担责任、乐于帮助小伙伴的性格。而不是教育孩子注意保护自己的玩具,而是要鼓励孩子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比如老人、抚慰其他哭泣的儿童等等。

三、礼:示人以曲,能敬重人,讲礼节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积极与同伴交往,在交往中学会调控情绪、学会分享和互相尊重。孩子考虑他人的感受,多为他人着想,以此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融洽人际关系。

首先,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日常的家庭生活和活动中,父母要以身作则,互敬互爱,相互尊重,使用礼貌用语。在接人待物时,以礼待人。这样,孩子就会在父母的潜移默化之下,形成良好的礼貌习惯和品性。

其次,我们可以将规则教育寓教于游戏过程中。在家庭聚会中,不乏礼尚往来、角色游戏等。如我们开展的角色游戏“过家家”中,幼儿扮演父母,父母扮演孩子,父母在孩子每帮助完成一件具体的事情后都会说:“谢谢……”在现实生活中如遇类似情况,幼儿便会自觉去按礼节规则办事。

四、智:观叶知秋,能分是非,化繁简

智慧就是简单和专一。孩子能够有始有终,一以贯之。孩子自己的路要孩子自己走,看太多的“人生指南”,只会让孩子找不着北。能够不随意为外界动画片干扰,或是好吃的食品诱惑,专心致志一项自己“玩”的东西,就是简单的快乐智慧。

首先,不随便打扰孩子的活动。孩子正在专心一件自己的事情时候,只要不会出现大问题,即便当时把地板搞得乱七八糟,也千万不要打搅他,毕竟孩子难得有完整的体会。

其次,要贴近幼儿,细心观察孩子的行为举止,做一个用心的父母和玩伴,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努力体察幼儿真实的内心感受,以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三,要有意识训练孩子分门别类,联系和想象。即成年人归纳、总结、演绎的逻辑能力,正所谓格物致知方可成其智。

五、信:值得信赖,能无反复,守信用

孩子的眼睛是清澈如水的,不会虚假和欺骗。孩子承诺给自己伙伴的事情,一定要兑现。孩子时间观念很强,从不拖泥带水,说到做到,谨言慎行。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是不可能做到的,但这是培养方向,父母必须朝此方向努力,如此方能从小培养出守信用、重承诺的品格。

首先,家庭要有契约精神氛围。父母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办到。即便是为了敷衍孩子当时的情形,但事后一定要办到。即便办不到也要虚心地和孩子讲明道理,为什么办不到,诚恳地希望得到孩子的谅解。

其次,家庭要有时间观念。尽可能早地让孩子学会看时间,可以让孩子看着秒针,10秒的时间,摆了多少张卡片?20秒的时间可以摆多少张卡片?与孩子互动中让孩子理解时间与数量的关系。有意识地让孩子“珍惜”时间。

总之,我们要尊重、理解、关爱幼儿,要运用发展的观点来评价孩子的生长发育状况及能力大小。孩子是全方位不断发展的有机整体,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仁、义、礼、智、信”的思想是儒家先哲们留给我们的思想精粹,幼儿教育是一种“深耕”教育过程,家长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眼前和未来发展。无论是自己还是孩子,通过家庭教育的过程,与孩子共同成长,和孩子一起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

参考文献

[1]佘双好.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优良传统和方法探析[J].武汉大学学报,2001(1).

篇10

【中图分类号】 B8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204-1

留守儿童是社会的特殊群体,也是一个值得教育界及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存在着许许多多值得人们探讨的问题,尤其是他们的教育问题,他们的情感问题,他们的社会问题等等都是我们各级党政常常关注的话题。通过广泛的社会调查和走访,通过一定的思索与探讨,我认为对留守儿童及青少年教育及方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家庭责任,进行情感沟通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环境。孩子教育的第一任老师是家长,孩子教育的第一个环境是家庭。良好的家庭能够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优秀的家长在子女面前就是一个标杆,学生在其间自然感受道德是优秀的传统,优秀的文化和优秀的文明。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的家庭成员又尤其是家长却没能很好地担负起家庭的责任,要么外出打工几年不闻不问,要么父母离婚各寻归宿,要么夫妻外出天各一方,这是目前中国的现状。这样的家庭怎能担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怎能为子女起到模范示范作用。

为了强化家庭的作用,使每一个家庭成员担负起教育子女、教育儿孙的责任,各宣传媒体(广播、电视)要大力宣传“五好家庭”,宣讲“优秀母亲”、“优秀父亲”,宣传责任心、事业心强的优秀个人,通过电视、讲座、培训班等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让社会各界人士知道自己在家庭的责任,知道自己在家庭中应该扮演设么样的责任,知道自己在子女心目中应该是字样的一个形象。与此同时,各宣传媒体通过各种娱乐性节目教育未成年人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国家,让未成年人学会养成相互沟通,增进感情。

二、办教育培训班,培养合格家长

当地党委政府,各乡镇办事处、居民委员会要举办教育培训班,对各级党政领导、各乡镇办事处负责人、各居民委员会主要成员等进行专题教育培训,在他们之中进行家庭友爱教育,朋友亲情教育,同事互帮互助教育,儿女儿孙教育,形成一种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引起全社会对家庭教育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对本居民区范围内的家长及其监护人进行教育和引导,让他们学会教育儿女和儿孙,学会教育、引导周边的亲戚朋友,学会引导、教育周边的留守儿童及青少年,学会引导周边的家长及监护人,真正做到大家都会做家长,大家都会采用适当的方法教育自己及他人的子女,成为名符其实的家长及监护人。

三、建教育活动站,吸纳留守儿童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许许多多的儿童及青少年滞留在家乡上学或者游玩,未能与自己的父母一起生活。面对这样的一种现状,各级党政,各级人民政府,应该广泛发动社会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社会因素,向建设养老院、敬老院那样建立留守儿童及青少年活动站。留守儿童及青少年活动站主要是用来接纳学校放假后无家可去的儿童及青少年,学校放假后不愿意回家在外四处流浪的留守儿童及青少年,既没有读书又不愿意到父母身边的留守儿童及青少年等,给这些留守儿童及青少年一个可以栖身的地方,付让他们的心灵或身体又一个暂时的栖息之地。

留守儿童及青少年活动站的建立及其活动的开展事关一个地区的稳定与安宁,各级政府及其社会力量均应该倾注一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各级党政应该将留守儿童及青少年活动站的建立、管理与发展纳入自己的议事日程,进行常态化的建设与管理,将管理的效果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之中。国家在留守儿童及青少年活动站的建立方面,应按一定比例进行长期投入,将这一投入纳入财政规划之中。各级政府应该从自己有限的财力中抽出一部分用于留守儿童及青少年活动站的基础建设与维护,社会名流及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集团或个人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大小为家乡建立留守儿童及青少年活动站献计献策献力,社会各界人士应主动积极地向留守儿童活动站的建设进行有组织的募捐。

留守儿童及青少年活动站一旦建立起来后,就应该全面收集本乡镇、本社区、本村委会所辖范围内留守儿童及青少年的现状,全面掌控这一部分人的信息,把他的一举一动纳入活动站的管理之中。其中,包括学习、生活、情感等诸如此类的事情都应该进行全盘的掌握。留守儿童及青少年活动站应该加强与学校、学生、学生家长、当地党政、各社区、各村民委员会的联系,建立起一个全网络教育网。

留守儿童及青少年活动站应坚强硬件投入,让每个留守儿童及青少年喜欢到哪里来,愿意到哪里来活动,把那儿当成自己心目中的一个家庭。其中,包括游戏、网络、健身、娱乐、生活、住宿等。

四、增强学校活力,留住未成年人

学校是留守儿童及青少年心中的乐园,也是他们精神生活的圣地。作为不同类别的学校都应该积极进行留守儿童及青少年教育方法的探讨,从中找出具有实效性的教法,具有吸引力的方法吸引他们、感化他们。

学校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学校硬件投入;多开展各种类型的文体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活动的机会,锻炼的空间,能够开心幸福地过好校园里的每一天。学校领导应该加强内部建设,尤其是教师队伍的建设。

学校应真正建立起心灵加油站,让每一位学生在心灵困惑时都能够在那里排忧解难,消除心中的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