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件及观点评析模板(10篇)

时间:2023-07-20 16:16:3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新闻事件及观点评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新闻事件及观点评析

篇1

一、新闻点评

考情概述

“新闻点评”类试题是近年来在高考试卷中出现的一种创新题型,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它是新闻评论的一种,比短评更简短。它以新闻报道为依托,对具体事实进行画龙点睛地评说,或褒或贬,旗帜鲜明。这类试题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常规型”新闻点评,另一类是“争议型”新闻(即新闻人物的做法或言论能引起读者争议的新闻)点评。题料大多来自社会上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关注热点、焦点。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洞察、剖析事物的能力和评判是非的能力,考量考生的是非观、价值观、道德观。

从近年来命题情况看,“新闻点评”类试题考查的难度不大,只要考生能准确把握材料中心,具有一定的分辨是非和语言表达能力,就能得到较高的得分。但是,从实际应试情况看,仍有不少考生不得要领,屡屡失分。出错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对材料把握不准,偏离中心,漫无边际地说一些无关的话;②缺乏是非分辨能力,立场、态度模糊,甚至观点错误;③不能全面审视材料,答题时以偏概全,顾此失彼;④抛开内容,只是对新闻的写作特点如新闻的语言、结构、手法进行评析,发一通议论;⑤就事论事,缺乏深度和高度;⑥语言表达能力差,词不达意的情况时有发生。

解题技巧

“新闻点评”要以新闻报道的内容为依据,对具体的事实进行画龙点睛地评说、拓展。点评要做到褒贬分明,观点正确,对症下药,切中要害。

写新闻点评,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①认真阅读新闻,把握内容要旨。阅读新闻时,要了解有关的背景,弄清主要的事实,把握中心要点,做到心中有数。②选好点评角度,切中要害,观点鲜明。要抓住新闻的主要内容,提炼出主要观点,并以此为依据,或褒或贬,一语中的。③点评要有理有据,令人信服。点评时要以理服人,既不说过头话,又不能浅尝辄止。要深挖深究,适当拓展。④要讲究艺术性,做到言简意赅,干净利落。要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做到严密、准确、新颖、连贯,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⑤要以议论为主,综合运用叙述与抒情的表达方式。⑥点评字数在规定的范围内。

请看以下典型试题:

1.(2006年北京卷)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请点评下面的这则新闻。要求:见解独到,是非分明,不超过30字。(不含标点)

新学期初,某大学“爱心社”联合十多所高校,推出了为期3天的“爱心大巴”免费接站活动,在北京站前接送同学。由于受到返校大学生的怀疑、猜测,乘客寥寥,而无偿提供的矿泉水和小点心也因无人问津成了摆设。学子们的爱心变成了伤心。

参考答案:(1)“爱心大巴”遭怀疑,大学生不信任感拷问学校教育,折射社会现状。

(2)“爱心大巴”免费接站遭受无端猜疑,折射出社会信任危机。

技法印证:这是典型的“常规型”新闻点评题。答案有以下显著特点:①准确、简洁地概括新闻的中心事件;②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分析事件中反映出的问题实质;③字数在规定的范围之内。

2.请根据下面所提供的内容,参与讨论。要求:思想健康,观点鲜明,语句简明得体,70字左右。

目前,有教授称,现在是改变“龙”作为中国形象标志的时候了。因为“龙”的英文“Dragon”,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龙”的形象往往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国人由此片面武断产生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联想。这一言论一经媒体公布,立即在网上引发了激烈讨论。

参考答案:(1)“龙”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信仰,要消除西方世界对“中国龙”的误解,靠的是宣传和交流。我们不应因为“洋大人”容易误解,就随便改变华夏子孙千百年来灵魂深处的图腾。

(2)“龙”是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精神图腾,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信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腾飞奋发的象征――“龙”的标志不能丢!

(3)在中国古代,“龙”是帝王和王权的象征。历史上的一代代暴君独夫,哪一个不是借“龙”的威严来统治百姓?在建设民主和谐社会的今天,改换“龙”的标志正当其时。

技法印证:这是一道“争议型”新闻点评题,既考查考生的认知能力,要求有鲜明的个人观点,又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有“四要”:一要读懂新闻。熟读题料,熟悉主要事件及细节。二要评在点子上。要选好角度,提炼观点,一语中的。三要评得有理。做到以理阐释,事理清晰,鞭辟入里。四要评得生动。要讲究艺术性,言简意赅,力求新颖、鲜明、生动、形象。答案正是根据上述要求,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个人观点,紧扣题料,观点鲜明。

3.请你就下面这一类社会现象,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楚,字数100字以内。

台湾歌星周杰伦一曲《东风破》,风靡一时,于是,许多从不喜欢民乐的年轻人找来古曲《东风破》欣赏;北师大教授于丹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宣讲《论语》,由此《论语》成为街头巷尾人们的谈资;大型电视节目《红楼梦中人》选秀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很多人再读《红楼梦》,“红学热”再度升温。

参考答案:①传统文化借助现代传媒,重新焕发了生命力,这有利于中华文化传承。现代人往往觉得古典文化距离自己非常遥远,但流行歌曲、电视节目可以拉近这种距离,从而发挥现代传媒受大众喜爱的优势,推动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②人们盲目追随时尚,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心态浮躁。传统经典应被大众熟知,但如果只因流行音乐、电视节目而去关注它,那么,只是凑热闹,并不能深入了解其精髓,对传承优秀文化不利。

技法印证:解答这道题,一要疏通文意,读懂原文;二要熟悉人物,明辨思想;三要明确表现手法。两段文字都体现了“爱”的思想,但侧重点不同,表现手法不同,表达效果也不同。答案正是从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的。

3.下面两段文字,内容相同,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不同,试作简要赏析。50字左右。

蔚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碧绿的草地上,一条小溪潺潺流过,水中的卵石清晰可见。溪边坐着一位长髯老者,面容清癯,双目炯炯有神。

天空蓝蓝的,一点儿云彩都没有。青青的草地上,一条小溪哗哗地流着,水里有好些圆溜溜的石头,像鸡蛋似的,看得可清楚了。溪边坐着一位长胡子的老爷爷,脸瘦瘦的,胡子长长的,那双眼睛可有神了。

参考答案:两段内容相同的文字,一个用书面语尽情描摹,文采斐然,庄重文雅;一个用口语娓娓道来,质朴无华,亲切自然。

技法印证:这是一道比较型鉴赏题。对于内容相同的文段,答案从表现手法和语体色彩等方面进行品赏,同时,还辨析了表达效果的异同,是全面准确的。

冲关演练

1.下面是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50字。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2.高三学生姚某不服管教,还动手打伤了班主任,但由于人情关系等种种原因,学校没有给姚某任何处分。临近毕业,主管安全的刘副校长找到姚某的班主任,要求给姚某办理毕业证。班主任问:“请问刘校长,姚某是不是我校学生?”刘校长听到这句话,知趣地走了。

班主任这一看似平常的反问柔中有刚,很有杀伤力,请对此作简要分析。80字左右。

3.品读下面的两段文字,一定会给你带来美的感受。请赏析其中的奥妙所在。90字以内。

山那边,有幢湖蓝湖蓝的木楼,还有一方幽蓝幽蓝的枫牙岭。枫叶红了,红嘴玉在幽深深的枫树林里歌唱。

秋天的边上,黄昏的羽毛飘落在草丛中。一条悠长悠长的小路,镀满月光,奶奶和爷爷在乳白色的山雾中扛着锄头,姗姗而行。

篇2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 A

我国最早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是中央电视台的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东方时空》和《焦点访谈》等,是从上个世纪的90年代开始的,可以说对我国的新闻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极大的促进了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各种媒体形式的出现,逐渐取代了电视媒体的地位,因此,电视媒体也开始进行改革与创新,一些电视评论节目开始出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将针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特点及写作技巧作相关分析。

一、新闻评论节目的特点

1、选题要针对热点问题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信息的来源是多渠道、多领域的,涉及到方方面面,而新闻评论节目区别于普通电视节目的特点是要对社会上产生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探询其本质,不单单是向观众提供简单的新闻信息。电视评论节目大都是选取当天或是最近一段时间人们热议的话题进行评论,尤其是关注一些突发性事件、危机事件和一些极具代表性的社会热点问题。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1+1》节目,就十分重视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所评论的内容都是当天或是近期内的一些热议新闻,同时挖掘其深度,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论点。像主席出访、国庆期间景区票价暴涨等问题,都是民众所关心与关注的话题,容易激起观众的热情,引起共鸣。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一般都立足于社会热点问题,它的切入口很小,大都选择一些微观方面的问题来评论,由小及大,由微观到宏观进行挖掘。比如《新闻1+1》中2013年3月30日播发的《这个错判,今天是否还会发生》,4月12日播发的《活禽市场,关?还是管!》等,都是普通民众十分关心的热点问题也都是切入点很小的话题。

2、新闻评论有声有色

主持人是评论节目的核心人物,是整个节目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对于整个节目的质量和传播效果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评论节目十分重视新闻主持人的选拔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一般选择有实际报道经验的优秀记者作为主持人。主持人不仅是一个提问者和串联者,而且对节目观点进行宏观把控,对新闻进行有益的平衡和补充,把选题的思考空间留给观众,在每个“关节点”发出疑问,防止受众落入窠臼。②对新闻事件进行合理而全面的解读,积极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保证舆论的正确走向。以《新闻1+1》为例,该栏目最初的模式是两个主持人白岩松加董倩,现在改为单一评论员,由董倩和白岩松轮流主持。这两名经验丰富的主持人,用深刻、理性、犀利的语言对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积极有效地掌握节目调度,把握节目的整体风格、评论的倾向和节奏,协调可能在评论节目中出现的当事方和第三方评论的关系。

在近些年的新闻评论节目中出现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大量的画外音评论的使用,现场记者不再出现在镜头当中或者并没有栏目记者出现在新闻现场,而是使用了大量的已有的音视频素材。这样的评论形式,既可以弥补现场感的不足,做得声画对位使得画面富有真实感,也避免了人为主观因素介入过多的嫌疑,给切实的画面添加文本解读和观点评述,在不知不觉中将栏目的意图和观点传递给受众。如《新闻1+1》、《新闻周刊》中的视点栏目、人物栏目都大量的使用了画外音评论。

在以往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如《焦点访谈》等节目都极少使用第三方评论,但在这些新式的评论节目中第三方评论被大量使用。第三方评论一般都会请在社会中有影响力的专家,他们具有着较高的权威性。第三方事实上与新闻事件相关方没有直接关系,新闻评论栏目可以借用第三方之口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这样可以避免预设立场之嫌;多种声音的加入,也可以拓展节目的层次和深度以及节目的丰富性,对于整个节目的节奏也有影响,第三方也可以很好地同节目主持人进行互动和交流,把自己的观点摆出来,双方合力制造舆论场。

3、事件与评论交织并进

电视画面在展示评论中的事实时,比文字有着更加直观的优势,那些记录新闻现场的图像更是对事实的一种再现。除了镜头语言外,电视媒介重视视觉和听觉的特征,也使其拥有了采用解说、同期声、背景资料、字幕特技、图表、多媒体视频等多种传播手段。对于抽象观点的表达,或是评论中论据的呈现,都增进了说服效果。③在电视新闻评论的节目编排中,我们看到有以下几个方面来共同建构节目:两个场(事件发生地、演播室)以及三方人士(事件当事方、独立第三方、主持人)。这些因素在节目的结构中是交错的,事件信息挖掘展示和多方评论交织并进,不是按照线性的讲故事的模式,而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往前推进。

二、在进行新闻评论写作时要注意技巧的运用

1、深度报道与新闻评论相结合

在新媒体时代,由于时效性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电视媒体已经不再是信息的第一者,所以目前存在着传统媒体由事实的者逐渐向观点的者转向的趋势。早期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往往都是摆事实,给出明确的意见和观点,存在着重事实轻评论的现象。当下的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会对新闻事件或者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挖掘,分析事件发生的机制,分析事件的前因后果,并将事件放入整个社会的全局进行考虑,新闻评论节目已经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摆事实讲道理的模式。

我们试比较央视的新闻评论节目《焦点访谈》和《新闻1+1》。两个节目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焦点访谈》更类似于一种新闻监督报道,通过记者深入现场挖掘事实,最后由主持人来评价事件,营造社会热点话题,着重对于事件本身的展现,如在1997年播出的《罚要依法》的节目流程是:问题的举报——新闻记者调查揭示事实——节目主持人评述,这是一种线性的模式。《新闻1+1》是关注当下已经存在的热点问题,不断深挖事件发生的内在逻辑机制和事件的影响,它采用的模式是对于社会热点事件的追踪调查,配合演播室的评论解析,穿行,是一种非线性的模式。它是一种事实与评论并重或者是评论分析重于事件本身的结构。例如《新闻1+1》在4月17日的《修路不能靠暴力开路!》,它并没有单纯地指责施工单位的野蛮行径,而是针对这种暴力打斗行为延伸到了中国目前存在的征地问题,归纳其中的原因,延展出转型期中国的错综复杂的利益矛盾交织的现状,再依靠评论员和第三方评论对事件进行梳理和评价,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2、要充分将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进行融合

新媒体发展势头迅猛,因此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在新闻评论节目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形态。如央视的《新闻1+1》、《新闻周刊》等栏目都在新浪微博中设置了自己的公共账号作为与网友和电视观众交流互动的平台,网民各抒己见,留下了许多宝贵而又真实的记录,且在电视节目的播出过程中也会大量使用来自网络的信息包括网友的评论等,百度“新闻1+1”贴吧可以找到上千个帖子,光主题就有几百个,帖子多达几千篇。比如有网友这样说:《新闻1+1》节目办得挺好,为我们说出了一些真实问题。在2010年“中国电视榜”中,《新闻1+1》获得了“最佳时评节目”,白岩松则轻松获得了“最佳时评节目主持人”奖。这些奖项不仅是一份荣誉,更重要的是大众对《新闻1+1》的认可和拥护。

三、结语

在中国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央视的《新闻1+1》栏目是极具代表性的,体现了在新媒体的环境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诸多特色和变化。它注重时效性,大胆采用多样的电视语言表现形式,在维护社会利益、引导社会舆论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从它身上也反映出了电视节目的发展变化。

篇3

在人们的印象里,政治课就是讲大道理,死记条条框框,教师讲起来觉得单调,学生学起来觉得枯燥,导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因素。而教师的教学方法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多情况是教师的教学脱离实际,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社会阅历等。要使学生堂堂有所获,天天有提高,教师就必须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要将时政引入课堂,增强课堂的活力。在处理教材上,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抓住重点,教会学生必备的政治基础知识,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领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材中有着典型的案例,与政治理论与观点结合紧密,有助于学生理解教材中的思想与观点。但还比较单薄,与现实的生活还有一定的距离。如果教师能够将教学延伸到现实生活,恰当引入时政,则课堂教学就会深入浅出,趣味盎然。教师引入的材料要有针对性、实效性,注意博采,避免单一。现在媒体通常是选材的渠道,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经济半小时乃至燕赵都市报都是好材料的来源,教师一定要关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还要从发生在身边的事件中去挖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政治课对生活的指导性,引入时政比单纯地传授知识具有更大的意义。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中,教师讲授占主要地位,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观点,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低。有些教师的课很多情况下让学生昏昏欲睡,谈不上引人入胜,更不能使学生在生动的课堂中有所获。于是,我在日常教学中适当引入时政,加强时政训练。

(一)时政点评

在课前,我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从媒体上选择一些与讲授内容关系密切的材料让学生阅读,课上让学生结合自己实际发表观点。教师对此并不多做评论,而是通过学习新知识让学生增强认知能力。当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到一定程度时,再让学生自我点评,分析自己原来的认识正确与否,最后教师再予以评析。通过这样的时政引入与评析,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理论分析现实问题,从中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能满足于课堂作业,要向课外拓展与延伸,实现知识的迁移。

(二)时政快讯

政治课与现实的联系最为广泛,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内知识的传授与讲解,还要拓宽学生的视野,将学生的视线引向周边生活,引向国计民生,引向世界大事。为此我特设置了时政快讯栏目。时间要及时,又不能太多,以一周一次为宜。如果有重大事件发生,教师可以即时报道,突出时政的时效性。报道的内容可以是国内外大事,也可以是班内或学校的新闻。教师对时政报道要善于总结,比如期末评选出反映知识点、热点的最佳新闻,让学生感到自己对时政把握的准确性和效果,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教师对报道事件及时准确、报道效果反映很好的学生要鼓励,给予其一定的精神激励。时政快讯以其迅捷、新鲜的优势能够刺激学生的思维,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视野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生了解“家事、国事、天下事”的重要途径。

篇4

2004年4月,高邮电视台推出民生新闻栏目《视点》,每周一档,周日播出,节目时长20分钟,收视率稳定在12%以上,是高邮地区收视率及美誉度最高的电视栏目。

《视点》栏目是扬州地区最早的县市台民生新闻栏目。6年来,《视点》栏目在内容上强调立足本地,以“说新闻”的方式,报道老百姓身边的人和事,及时进行舆论监督,敢于提出鲜明观点,两次获得扬州市优秀电视栏目奖。

近年来,江苏的民生新闻大战硝烟不断。在省台、地区台民生新闻栏目的包围下,《视点》作为一档县市台民生新闻栏目,能够一直保持较高的收视率,得到高邮观众的认可,关键就在于栏目的不断创新。

一、立足本土,内容创新

地方台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就是本土化。节目要创新,必须立足本土,着眼于身边人、身边事,以本土化的内容、本土化的文化视角以及本土化的审美情趣,寻求地方民生新闻栏目的新突破。

相对于一些民生新闻栏目的琐碎化、猎奇化甚至低俗化, 《视点》栏目一直保持着人文化的思维高度,以高邮深厚的文化传统为基础,透过现象,剖析本质,报道民生热点。

2006年4月,汉留同患心脏病的两姐弟在上海治病,因家庭贫困,手术面前,姐弟俩相互推让。《视点》栏目组分析认为,普通农家姐弟亲情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也是高邮纯朴乡风文明的显现,在尚荣拒耻的今天,尤其具有典型意义。于是,《视点》栏目特派两名记者,连续采访两个星期,每天以快件方式发回报道,对普通农民家庭的亲情进行了展示。《视点》栏目还特别设立了捐款箱,为姐弟俩手术募捐,充分体现新闻传播的人文关怀。节目既没有从姐弟俩家庭困难的现实着手引发观众同情,也没有刻意表现姐弟俩的离奇手术满足观众猎奇,而是以姐弟俩的深厚情感为基调,将普通高邮市民最真挚的真情在节目中尽情展现,最终带来的是感动和震撼。节目后来还在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播出。

加强栏目的服务性是民生新闻栏目内容创新的重要方式。 《视点》栏目强调以老百姓的需求为落脚点,做到硬消息软着陆,同时还要求及时提供相应的分析、解释,直接指导、帮助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

《视点》栏目还开设了110热线,反映市民的呼声,在节目中解答他们的问题。与工商部门成立“创业活动中心”,利用媒体和部门优势,组织成立“创业顾问团”,为有创业意向的市民提供指导和咨询,帮助创业。

来自于老百姓身边的这些社会难题和创业故事在节目中陆续播出,既创新了报道内容,也提升了观众对《视点》栏目的信任度。

二、深挖背景,观点创新

《视点》栏目从成立至今一直保持了民生新闻消息和深度报道并存的播出形式。坚决摒弃“自然主义”的记录方式,注重记者的深入调查,通过多方采访、主持人独到的点评来挖掘新闻事件的内在价值。

2004年,高邮罗氏沼虾丰产,可是由于天气原因以及南美白对虾提前上市的冲击,养殖户一拥而上,抛售成虾,导致市场供过于求,最终造成当年罗氏沼虾烂市的结果。《视点》节目根据高邮罗氏沼虾养殖的现状与矛盾,进行了深入调查与采访,推出了评论《罗氏沼虾为何丰产不丰收》,节目深入浅出,夹叙夹议,客观分析了罗氏沼虾的市场前景与风险,为广大养殖户来年养殖以及如何搏击市场风浪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节目播出后社会反响较好,并荣获扬州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一等奖,江苏省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二等奖。

2005年夏天,郭集镇一养鱼户拨通我们的热线电话,反映当地10多亩鱼塘里的成鱼突然发生大面积死亡。《视点》栏目记者立即赶赴现场进行采访。如果仅仅报道成鱼死亡这一现象,只是一则简单的消息。记者在深入调查后,找到当地的农业研究机构,后者通过复杂的化验,终于找出了导致成鱼死亡的元凶――过期鱼药。《视点》记者又跟踪采访了鱼药的生产企业和销售单位。最终,鱼药生产与销售单位向养殖户赔偿了损失。这种效果远大于浮光掠影式的消息报道。

三、加强策划,形式创新

近年来,《视点》栏目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根据报道内容,策划推出了形式多样的民生新闻节目。

2006年,来自河南的一位中年妇女找到《视点》栏目寻求帮助。原来,她是高邮人,40年前被人抱养到河南。记忆中仅留下了“当兰子”的小名。虽然现在河南过得很好,但对家人的思念让她魂牵梦萦。《视点》栏目组根据“当兰子”的模糊记忆,开始帮她寻亲。为了使寻亲人的情况在更大范围内得以传播,栏目打破固有的编排格式,整档节目利用图像、字幕以及当事人的讲述,引发观众主动帮助她来寻亲。栏目组还利用网站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发出寻亲信息,并及时反馈各方寻亲信息,在全市形成了众人相助的氛围。一个月后,在大家的帮助下,“当兰子”终于找到了自己的4个同胞哥哥,还见到了尚在人世的父亲。《视点》栏目长达1个月的寻亲报道终于迎来了团圆结局。这样的集中报道既帮助了当事人,还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了观众的集中关注度。

2008年4月,《视点》推出了一档访谈节目《旅游兴市之路》,主持人与旅游局长就高邮的旅游资源开发、产业发展规划以及高邮发展旅游业的瓶颈进行深入探讨,为随后召开全市旅游工作会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这种新形式一推出就受到了观众的认可。随后,《视点》栏目经过充分筹划,陆续推出了系列访谈节目《火红的五月,火热的青春》,请不同领域、不同理念的年轻创业者讲述创业故事。个性鲜明、真实可信的身边人、身边事,让观众在分享主人公的快乐和悲伤中体会生活,感悟人生。

在访谈类节目策划和制作过程中,《视点》栏目始终坚持三个原则:

1、人物选择时代性。重大事件中的新闻人物,在一定领域引起较大反响的人物,普通人做出的不平凡的事,这些都是栏目的选题范围,但在特定的时期推出什么样的人物,则需要结合当时的现实情况进行选择和策划,体现时代性。

2、节目访谈故事化,凸显人物个性。在节目中,主持人只是配角,必须通过独到的提问引发讲述者的讲述兴趣,生动的讲述是吸引观众的有利因素。

3、后期加工精致化,体现故事完整性。不同短片的穿插,意在删繁就简,营造故事的节奏。每期制作的预告片和宣传片花,让节目的包装显得更加时尚,引人入胜。■

参考文献

①程道才,《对电视“民生新闻”现象的新闻学透视》,《南方传媒研究(第一辑)》,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

②徐耀魁:《西方新闻理论评析》,新华出版社,1998年

篇5

在报刊、广播和电视宣传中,新闻是其主体,新闻评论是其灵魂,而广播新闻评论既具备新闻评论的特点,又注意结合广播宣传特点,形成了新闻宣传的主旋律。(1)新闻评论的对象是现实社会生活中刚刚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倾向或人们虽不注意但必须引起注意的问题。如果把一档节目比作一棵树,选题即是整档节目的枝干,由这些分出去的枝干,加上“音响的树叶”,才会结出“评论之果”。所以“讨论哪些问题”、“如何安排问题”就成为了新闻评论节目中首先要考虑的地方。好的选题能让节目如同笔直的大树,挺拔而枝繁叶茂;不合理的选题则能让节目像歪曲的朽木,难结新枝。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晚高峰》就是一档十分讲究选题的新闻评论节目。2009年12月首播,它依托中央部委、企业权威信息,遍布全球的新闻来源站点,并且有海内外顶尖的专家学者,专为晚高峰时段流动人群提供丰富密集的资源、贴实的信息和对新闻通俗的解读。

新闻选题要贴近生活

以2012年10月30日《央广新闻晚高峰》为例,主持人雨亭,以串接为主的方式,和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资深媒体人金波一起,同时又整合了音响、采访等素材,完成了三个选题的叙述和评论。而这些选题都是和生活紧密相关的负面的社会现象,并且以质疑的方式被某个第三方提出。

比如,“质疑者说:信用卡仅差一块钱没有还,也要按金额缴纳利息,借口与国际接轨,银行还有多少霸王条款?”“爆料者说:美国要求电信员推销电信手机,完不成任务必须自掏腰包,强买又强卖,国美和电信唱的是哪一出?”“调查者说:北京再发限令清理奥数,高考奥赛保送资格2014年将取消,轮番治理能否对狂热的奥数釜底抽薪?”最后又以“关注最美新闻人:花掉一家人的打工积蓄,6年助养近百位老人,豆腐慈善家杨美学无私大爱感动你我”这样一个评论结尾,充满了正能量和感染力。有了好的主杆,怎么生出丰富的枝叶,就靠记者和音响来完成了。如:

记者陈亮:“陕西省西安市王先生五年前先后在西安的民生、工商、交通、工商、中信五家银行办了五张信用卡恶意透支......目前,绝大多数银行都是按照全额计息的方式来执行,记者拨通了某家银行的客服电话。”

主持人雨亭:”除了这个经历之外,还有一些大家比较熟悉的新闻报道中的经历,或许你也有可能自己遇到过这样的经历,像:全额罚息之外的ATM机吐出了假钞不担责任,信用卡不开通照收年费,等等,银行的各种霸王条款一直都存在,那么广大消费者的权力究竟谁来保护,今天我们的节目也做了详细的报道,金波老师您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或者今天如果没有听我们的报道,你有没有听到过信用卡中的这些细节问题”(主持人雨亭读网友的评论,提出问题,如何停止霸权条约的文字游戏?)

评论员金波:(针对评论)这种方式不符合消费者权益的对等原则,国内有些..网上的帖子,他给银行多取了钱,电话预约,身份证,电话介绍信..银行办手续的繁琐。这个问题既伤了消费者的利益,需要内行的人出来指证曝光,抓住一件就要去弄清楚,改正。社会需要有识之士,法律界的人士来保护消费者权益。

这就是一段完整的新闻评论。开始回顾记者陈亮报道的一段关于信用卡霸权条约的事例十分专业,有许多像“全额计息”、“未偿还部分计息”之类的行业术语。对于高峰期行驶在路上的下班族来说,他们也许正饿着肚子堵着车,心情有些许急躁,没有耐心听这些枯燥的数据和评析,他们更容易接受的应该是简短而有趣的新闻。

而主持人雨亭和观察员金波对这一事件的分析却是站在普通受众的角度上,以贴近生活的事例也语言为听众答疑。比如金波会在评论中表示他也是和大多数听众一样,通过记者的录音才知道某些专业术语,所以也可能误签霸王条约。又表明自己明确的观点,呼吁社会有识之士共同维权。这段的讨论深入浅出,把听众从迷茫中拉回生活化,而评论员评论的角度也都是短评和快评,让听众快速简单的了解整个事件。

音响要丰富选题、评论要有逻辑

主持人雨亭:北京市教委在日前召开的北京市中小学校长大会上对再次对“禁奥”发出申明:凡是与公办学校升学挂钩的各类培训班,包括有或明或暗联系的一律叫停,进行重点清理整顿。同时,将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章,使各类培训与义务教育升学难以挂钩,使奥数成绩在“小升初”过程中彻底失效。年年喊停的奥赛班,为何到今天改头换面仍在继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一次叫停真能不再死灰复燃吗?

回到演播室,主持人雨亭对话金波,提出“奥数能彻底失效吗”这个质疑。金波表示,禁奥数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奥数本来就是竞技的一个方式,现在变成了孩子们的全民健身运动。教育部的管理问题不能脱责,另外商家抓住了家长功力的价值观。“输在起跑线”就给孩子规定了一条线。而金波举得富有感染力和色彩的例子也让听众容易接受并且印象深刻:

评论员金波:“毕加索,从小就收到专业的绘画训练,他成名以后最遗憾的是:我从来没有像一个孩子那样信手涂抹过,信手画过我孩子应该画的画。”

主持人雨亭:“不要把孩子那些本来属于他的天真和自然的一些感受和行为,用成人的思维强加于他,不要用成人的各种选择套在孩子的头上,让他完成他本来自己可以去实现的人生价值、目标、理想和道路,用你成人的思想方式和各种各样的道德,法律也好,你的原则也好的评判来加到孩子身上,孩子就是孩子。”

雨亭的这段总结显示出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应有的逻辑性,他需要综合记者的叙述、新闻当事人的剖白、律师的释法,对它们进行串联、分析、点评,最后形成了完整的剖析片段。如果没有主持人围绕主题进行素材的整合,则整个素材片段就很难形成内在的逻辑关系,说理性自然就大打折扣。

新闻选题要使得节目浑然一体

主持人雨亭:杨美学是一位农民工,他说我没有多少钱,但是做善事就和有多少钱有关了。为了照顾一家人生活,从十年前开始杨美学就挑着烤豆腐担子穿梭在贵阳的大街小巷,三年后老杨存了八万多元的积蓄,家人希望他用这个钱买一个门面,但是老杨提出一个决定说,我要办一个养老院。老杨说只要有老人来我都一律会把他们养起来。现在老杨一家共11人都加入了助老养老当中。老杨说现在最头疼的是助老院的基础设施不达标,也得不到政府的认可,现在最希望有台彩色电视机,把助老院的一些设备更新更新,让老人们过的更舒服些,多看看外面的新闻和世界。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最美新闻人。

对于这条报道金波分析说,今天的新闻都跟钱有关,都跟数字有关,跟钱有关。但是看看这位老先生对钱的态度,他付出的数字,帮人的数字,他给社会带来正能量的数字。希望前面说的人要听一听,感动一下,也能有些更人性更好的做法。只有经过加工整合、有意安排适当的选题,才能使节目浑然一体。纵观这期节目的所有选题,无论是信用卡的款额、推销手机掏自己的腰包、还是奥数的禁令,的确都是跟钱和数字有关。而最后说到的慈善老人也提到了“帮助70多名老人”“八万多的继续”等等也都是关于数字和钱,然而却和之前的选题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听众从批判和呼吁走向了情感的碰撞。

最后主持人串起了所有贴近生活的选题做了总结,使得本来零散的例证和结论都团结起来:音响元素丰富、事实素材多样,各界声音充分表达,串联点评精当深刻,通过论点、论据以及论证的布局及各类音响元素的编排,使得节目可听性得以加强,充分调动听众的感受力,拉近主持人与听众的距离。

参考节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2012年10月30日19:00-20:00后峰时段

参考文献

[1]见《中国播音学》第405页

[2]陈鑫,陈修文.《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特色化探析》

篇6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塑造心灵的德育课程,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任务之一是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感受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师生要学习时事,关注时政,课堂上渗透时政,能力培养凸显时政,使时政贯穿其中,增强思想政治课效果。然而,当前在开展时政与思想政治课堂相结合的过程中存在难开展、开展不到位的现状,使得思想政治课与当前丰富又生动的国内外热点时事脱节,导致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

一、当前时政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相结合存在的不足

从学生层面看,中学生缺乏对时事的关注,首先由于现在的高中生压力较大,要学8~10门功课,每学期的统考加上会考,学生的学业压力很大,导致一些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一心只读圣贤书”。要让学生课外了解社会上的重大时政,结合教材的知识点作深入分析研究显得力不从心。其次,父母对孩子要求严格,大多数家长都不允许孩子上网、看电视,担心孩子心思不在学习上。因此,孩子减少了一些了解时政的渠道。再次,学生对玩比较感兴趣,对于类似于学习的时政常常忽视,在平时的交谈中,对时事知识茫然,对时政对话不感兴趣,交谈大多局限于娱乐新闻、体育花边,或是生活琐事,格调不高。

从教师层面看,也存在一些不足:

1.重内容而轻德育。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讲时政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当前国内国际发生的大事,就事论事,没有就当前发生的热点与焦点和书本理论联系起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就丧失了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偏离了时政相结合的本意,导致时政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意义。

2.没有进行有方向性指导。应该说当今世界每时每刻都发生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事情,但是学生由于时间紧张,缺少敏锐的观察力,不能从中挑选有价值的时政新闻演讲。教师往往只是布置任务,其他事情便一概不管,只要学生上课前能完成任务就行,而不管这任务完成得是否出色。

3.对时政的评析缺乏客观性,带有浓厚的个人情绪。时政必须讲究科学性,分析国内外大事,坚持基本原理,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分析,防止孤立地、静止地和片面地看问题,不能将道听途说或个人的片面观点随意传授给学生。有些教师在时政教学中,对某些事件带有个人情绪,而忽视整个事件的客观性,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出现偏差。

二、时政与思想政治课堂相结合的对策

1.师生共同学习时事,增加时政信息量的储备。

师生要共同学习、共同搜集整理人们普遍关注的政治、经济、科技和社会热点问题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共同探究其本质。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青少年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在学习中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时事学习活动。巴班斯基说:“教学的趣味性可以使学生情绪兴奋,积极对待学习活动。”如成立“时事沙龙”兴趣小组,引领大家多看书报和新闻;举行课前的“新闻会”,促进时事信息的交流;开展时政知识竞赛,激起学习时事的热情;进行每周“时事热点评论”,培养学习时事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关注时事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储备丰富的时政信息量,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分析表达能力。

2.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注重时政知识的有效性。

时政知识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好地阐述、说明理论知识。其实,这是有条件的,并不是所有时政知识都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有效的时政知识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好地阐述、说明理论知识。因此,首先要注意时政知识的有效性。所谓的时政知识的有效性就是要做到,时政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在时间上临近与空间上贴近。引用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新鲜的时政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社会进步,时展,时政知识丰富多彩,具有多样性和鲜明时代感的特点。教师在讲授时政知识时,要根据最近的社会热点有针对性地选取,及时地进行灵活多样的时事教学。

3.教师引导学生评论时政,提高学生能力,升华品德。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曾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就会完全理解。”对时政进行评论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政治课上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时事评论”或“时事演讲”等活动,结合本课的知识点,针对某一重大时事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达到澄清模糊认识,提高思想觉悟的目的。评论需要正确的观点,这就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的书本原理和知识,激发学习政治的热情。课堂的时事评论需要充分的根据,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课后翻阅报纸,查找有关资料,开阔视野,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评论要言之成理,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探究能力等,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又可以使他们较全面地接受思想教育。

4.学校创造良好的环境,畅通认知渠道。

要搞好时政教育,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时事,学校就应在现有条件下,健全各种视听媒体,为学生开创一个通畅的能够获得更多信息的有效渠道,如广播、电视、电脑网络、板报、报栏等。也可聘请相关专家来学校开展专题讲座,将思想政治学习融入鲜活的现实生活之中,使学生对国策的关注、对社会的关心进一步深入。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科学,科学就要立足实践。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时政与思想政治课相结合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思想政治课是一门艺术,艺术就需要创新,学校和教师要高度重视时政的重要性,采用积极有效的方法发挥时政对学生多方面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加强时政在思想政治课内外的开展,从而使思想政治课堂摆脱枯燥,走向趣味。

参考文献:

[1]宁慧青.积累与运用贴近生活的思想政治课素材.北京教育(普教),2010(5).

[2]钟美炎.浅谈高中政治教学中时事教育的渗透[J].中学教学参考,2009(03).

[3]陈夏飞.营造生活化的政治课堂[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6).

篇7

关键词 三网融合 电视新闻节目 品牌化

“三网融合”是三种信息传播网络之间实现所经营业务的双向进入,不同信息的传播平台可以承载同类型的融合服务,原有的互联网业务、广播电视业务、电信业务也能够在不同的网络上进行。目前,“三网融合”是大势所趋,技术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最终会推进互联网业务、广播电视业务和电信业务的双向进入。在此背景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为丰富,传统电视新闻节目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打造品牌电视新闻节目是应对策略之一。

一、电视新闻节目形态亟待丰富

随着中国经济的稳定较快发展,人们的精神与文化需求也发生着变化,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已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要。电视新闻节目的同质化现象明显,这就需要电视新闻工作者极力去克服瓶颈,推出有吸引力的电视新闻节目。

“三网融合”使得电视新闻节目得以在不同的媒介上与受众见面,扩展了其影响范围,传播速度也大大加快。但是网络上视频资源的无限性又给电视新闻节目带来了新的挑战。电视新闻节目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必须要在内容和编排上大下功夫,形成节目独特的风格与个性。

二、电视新闻节目发展空间扩大

伴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为电视新闻节目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电视新闻节目的新闻源增多,节目中也会对网络上的热点事件进行追踪、深度报道,还可以创建官方微博与受众进行互动,节目中也会穿插网友观点评析。另外,新的节目形态也得以出现,许多电视台都推出了新闻杂志类节目,深受受众欢迎。例如,辽宁卫视的《说天下》节目,是一档以“说”为主的新闻脱口秀节目,明确的节目定位、个性化品牌主持人的塑造以及内容的巧妙安排,均形成该栏目独特的风格。类似的还有《方圆之间》、《老梁观天下》等节目,它们的推出,体现出了电视新闻工作者的创新精神。电视新闻节目的竞争是激烈的,但同时开拓发展的空间是广阔的。面对多种媒体的激烈竞争,必须思考确立独具风格的节目定位,打造各有特色的品牌新闻节目,满足观众多样化的收视需求。

三、电视新闻节目受众更广

“三网融合”背景下,从受众媒体选择的角度来看,电视仍占据主导地位。根据2013 电视广播视听率调查基础研究提供的数据显示,48 个城市中个人媒体接触频率最高的媒体依然是电视,但比例呈现下降,从98%下降到97.1%。48 个城市中超过70%的受访者选择新闻、时事类节目为最喜爱的节目类别,这说明电视新闻节目仍然具有广泛的受众基础。在这样相对广泛的受众基础上,我们可以考虑通过从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伴随性,增强电视新闻节目的受众粘性,打造品牌主播等方式去为受众提供更好的电视新闻节目。

1、实现电视新闻节目的伴随性

从以往来看,电视新闻节目考虑到兼容性,电视台会倾向于在早间重点制作新闻节目以抓住受众对新闻比较渴求的时机,并且于晚餐后的时间,推出含有深度报道的晚间新闻。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互联网与电信网的融合为互联网插上了翅膀,电视新闻节目可以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这个载体,打造伴随性的新闻节目。这使得人们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便捷地观看新闻节目,而不是旧时代的体验既需要一整块时间还需要固定坐在某一地方,盯着电视屏幕。施拉姆的选择或然率公式指出:媒介被选择的可能性与“获得的费力程度”成反比。所以,电视新闻节目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要打造多元化的播出方式,更贴近受众的需求,以伴随性的面貌出现。利用电视、电脑以及手机等媒介向受众提供电视新闻节目,供受众自主选择观看。2009 年中国网络电视台即CNTV 正式开播,它是中国国家网络电视播出机构,是以视听互动为核心、基于互联网的网络电视平台,受众可以通过它观看直播电视,也可以自主选择资源库里的节目视频。在这个平台上,电视新闻节目作为一种视频资源可供受众进行搜索、观看、点播和分享。

其次,电视新闻节目可以选择手机为终端媒体,向受众传输电视新闻节目内容。如今,智能化手机的普及已经使之成为许多人随身携带的阅读器,简单的手机报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电视新闻节目需要注重这一部分习惯于使用手机浏览新闻信息的受众,创建和利用好电视新闻节目的手机软件,通过手机终端浏览扩大电视新闻节目的受众范围。

在内容方面,电视新闻节目不仅要从自身媒介的特点出发,追求用画面传达信息,更应注意到如今受众更多地倾向于选择边看电视边做其他事情,所以电视新闻节目内容也应顺应受众特点做出改变,要更加注重在准确播报新闻事件五要素、遵守新闻真实和客观性原则的基础上加强新闻故事性。

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使用移动互联网的受众时间具有碎片化的特点,电视新闻节目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点就需要全天候、多时段、高频率滚动播出重要新闻。

2、增强电视新闻节目的受众粘性

电视新闻节目不仅要通过互联网这平台将自身转向伴随性媒介,还要通过互联网来寻找新闻节目线索和丰富新闻节目的内容,并且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用多种形式与广大受众进行互动。目前,很多电视新闻节目,已经关注到了互联网、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网民比较关注的新闻热点,进行持续追踪,进行深度全面地新闻报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我们同时应该关注到,如今,在新媒体中,已不是传统的拉斯韦尔所定义的线性传播了。目前,受众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受众在观看完许多电视新闻节目中的报道后会形成自己的看法,并会通过自媒体自行,这间接为电视新闻节目扩大了影响力。但从另一角度来看,这也对电视新闻节目提出了更高要求,电视新闻节目需要把受众的反馈意见作为重要的节目制作和改进标准,使受众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

3、形成负责任的舆论环境

“三网融合”中的“合”代表着技术、资源、手段的融合共享,但这种融合对于电视媒介来说并不意味着放弃自身的所有特质。近年来,网络的无限空间为受众带来了海量信息,同时个人对于信息的接受能力严重超载。在这一点上,我们看到电视媒介的有限空间是可以有所作为的,电视媒介因为其空间的有限性,就要求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出现的信息是经过筛选和鉴别的。网络的无限空间也带来了形形的虚假信息、流言等负面产物,把关人的作用在网络中实现起来面临诸多困难,但电视新闻节目的记者、编导一层层地把关却是非常严格的。因而,电视新闻节目中的新闻信息具有权威性和准确性。受众在网络中面对大量多角度的新闻,分辨真假困难时,往往会转向电视媒介以获取权威性的信息。因此,电视新闻节目在“三网融合”下的发展路径并不是一味地迎合新技术,还要保持和发挥自身的专业特点。发挥自身优势来担负起引导舆论和民众声音的重任。虽然公民记者是越来越普遍存在,但电视新闻节目的专业新闻记者所要担负的责任更多,不仅仅是第一时间传递信息,还要保持新闻真实,客观负责任地引导社会舆论,服务社会与公众。在内容方面,电视新闻节目应更加重视调查性报道、深度报道,弱化网络新闻中存在的许多刻意追求新闻轰动性效应的标题新闻。电视新闻节目在泛娱乐化现象愈演愈烈的今天,应该保持自身独立、客观的视角,推出具有深度且多角度的高品质报道。电视新闻节目也可以号召受众以公民记者的身份参与到新闻线索的提供和新闻事件的追踪中。“7·23 动车事故”的新闻报道中,就采用了很多现场的普通受众微博发出的图片和消息。当然,这里要注意对信息真假的甄别,也要求电视新闻节目的把关人从大量与受众互动得来的消息中鉴别出有价值的信息。

4、打造电视新闻节目强势品牌

电视新闻节目要想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获得成功,做到以上三点是不够的,要将自身节目打造成受众喜闻乐见的品牌节目,才有长期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电视新闻节目的品牌化运营应成为电视媒体经营的主要策略。首先,可以由个人品牌推动电视新闻节目品牌化的运营。这就要求电视新闻节目注重品牌电视主持人、记者形象的塑造。品牌主持人、品牌记者、品牌制作人等都是品牌电视新闻节目的重要构成部分,他们对电视媒体影响巨大,这也是电视媒体的特性所决定的。深受世界观众欢迎的著名电视新闻节目都有明星主播,如沃尔特·克朗凯特、唐·休伊特等大牌明星主播,他们是美国各大广播电视频道电视新闻节目的金字招牌和吸引观众的法宝。我国也有白岩松、柴静、张泉灵、敬一丹、水均益等著名新闻节目主持人,为吸引更多的受众,应塑造更多这样的明星新闻主播。另外,也可以通过设定合适的节目定位去塑造电视新闻节目品牌。比如将新闻做得软一些,将节目定位在与节目受众之间建立起的情感关系或是情感感受中,更多地为受众提供精神体验以及文化价值,从而与受众形成密切的关系。

电视新闻节目想要在三网融合的大趋势中寻找到自己的发展路径,不仅要尝试播放平台的多元化,以迎合受众在网络时代对新闻信息便携化要求。内容上要利用自身优势极力追求真实、准确、客观,深度,保持电视新闻节目的权威性,从而赢得受众信任,帮助受众在浩如烟海的新闻信息中辨别真伪,并引导受众理性表达自己的意见。还要在做好节目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借助“三网融合”所带来的技术进步,通过跨媒体运作的优势,强力打造品牌电视新闻节目。

参考文献

①吴辉、夏冰,《三网融合与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J].《现代视听》,2010(6)

②连少英、夏益冰:《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改革》[J].《传媒观察》,2011(12)

篇8

目前,国内关于移动互联网技术辅助教学的论文主要由计算机和教育学专业的教师撰写,研究内容集中在:传统教育理论在移动互联网教学时代的应用,从技术角度探讨移动互联网辅助学习的可行性,手持移动互联网学习终端的研发与应用现状,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课程资源建设现状。新闻传播学界仅有少量论文探讨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类课程的教学困惑、教学互动方式和对体育新闻教学的影响,研究方法以思辨论述为主,缺少结合具体课程探索新闻业务课程改革方式的论文。

笔者在为四川外语学院新闻学专业的大一学生讲授新闻采访课时,实施了移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情境式教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着重介绍教改实施过程,以期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业务类课程的改革提供参考。

教改准备工作

教改实施前,笔者首先调查了该班学生移动终端拥有情况和课程安排时间,得知该班学生的移动终端设备拥有率较高。在48位学生中,95%的学生拥有笔记本电脑,100%的学生拥有智能手机,15%的学生拥有平板电脑,7%的学生拥有可上网的相机,3%的学生拥有电子书。学生可用移动终端设备在校园任何地方上网。笔者和全班同学互相记下电话号码,建立课程QQ群,在人人网和新浪微博、新浪博客、优酷视频网分别注册了班级公共账号。

教改实施方式

移动互联网支持的情境式教学,是建立在课外自主学习与课内互动学习交互作用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模式,⑤教师与学生都深度参与进学习过程。笔者在课堂内外都应用了此教学模式。

(一)课前预习:教师预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前预习阶段以学生充分利用移动终端学习为主,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接触与授课内容相关的背景材料。教师预设并引导学生提前进入学习情境,使其产生对学习内容的强烈求知欲。

去年清明节,笔者带领学生赴四川外语学院附近的红岩革命烈士陈列馆等红色旅游景点,参观清明祭先烈活动,现场讲授如何采访事件性新闻。笔者在清明节前一周把相关景点纪录片上传到优酷网,将采访技巧和注意事项的图文内容到班级公共博客上,在微博和QQ群中了视频及图文链接地址并置顶。学生们阅读信息后纷纷通过微博的转发、评论或者私信功能与笔者及其他同学进行沟通,进一步明确实践要求及方式。很多学生将自己发现的参考资料也以类似方式与大家共享。

移动互联网还有助于教师在上课前初步了解学生学习的能力,为有针对性的教学奠定基础。在清明节前一天,笔者事先通知全班同学在19:00登录班级QQ群进行集体辅导。笔者首先在群里了一条类似题材的现场特写,要求学生迅速评述该文的采写不足和可改进之处,要求每人在20分钟后准时在QQ群里评述后自行休息,并在21:00再次登录QQ群看教师评析。接着笔者迅速评改学生作业,复制并简评有代表性的观点。21:00笔者将简评发到QQ群里,并讲解采访前准备及观察重点,然后回答学生提问。笔者在此过程中大致了解了学生的采写基础及问题所在,有利于第二天有针对性地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二)课内学习:拓展教学方式,及时收集学生反馈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将移动互联网技术整合到课堂讲授中,促进了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1.拓展课堂信息量,提升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

教师在不影响教学秩序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利用移动终端上网查询,及时解疑释惑,并迅速分享所得信息。如,笔者有时会在课上提到某经典新闻作品及其历史背景,但是不同学生对此的了解程度差别很大,为防止部分学生接收过多的重复信息,笔者留几分钟时间指导学生上网查询,然后发言分享信息。这种实践拓展了课堂信息量,提升了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经过几次类似的训练,学生逐渐掌握了快速搜索重点信息的能力。

2.利用移动终端及时收集学生反馈

新闻采访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敢于提问的能力。笔者下课前常留出10分钟请学生就当堂内容提问,但超过半数的学生畏惧公开发言。于是笔者请学生用手机登录班级公共微博并问题。为鼓励学生发言,笔者告知学生历次微博提问情况将汇入期末总评。然后笔者点评有代表性的问题并着重鼓励那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由于时间有限,笔者将重点问题转发到本人微博中并课后在微博中回答。学期过半之后,笔者发现原本不爱发言的学生课堂表现活跃了许多,当堂发言次数明显增多。

(三)课后实践:教师设置任务情境,学生协作完成任务

新闻业务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实践中活学活用。因此,笔者设计了课后的任务情境,让学生分组采写新闻,仍以移动互联网为主要技术支持。为了避免学生在合作中出现消极怠工的情况,笔者通过移动互联网跟踪学生合作中的参与情况,及时与学生沟通,指导他们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笔者主要设置了两类课后任务:

1.信息差任务

有关教学研究指出,信息交换是人际交流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交流的顺利进行有赖于参与者积极告知对方所不知道的信息。因此,促进交流的一个有效方式就是设置信息差。⑥依据此理念,笔者将任务信息分解,通过QQ给学生分别单独发送信息,使每组成员只能获悉部分任务信息。为了完成任务,学生需要利用各种方式与本组其他成员协商合作,补充完整任务信息,然后共同完成任务。组长收集交流过程中的关键录音,并通过QQ发送给笔者,笔者以此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2.团队合作任务

为了提升学生日后从事媒体工作时至关重要的团队协作意识,笔者布置了部分课后团队合作任务,并按新媒体环境下记者常涉及的四大符号系统(文字、图片、声音和影像)来设置任务内容。

去年,笔者利用四川外语学院举办春季运动会的契机,指导学生利用移动互联网图、文、视频并用地进行现场直播。笔者首先把学生分为8组,其中6个组负责赛事报道,1个组负责图像视频编辑(另邀请两位高年级学生做技术指导),1个组负责文字校对。学生负责人在新浪微博建立了校运会讨论微话题,在优酷网建立了校运会视频专辑。

笔者告知学生将关于赛事的图文信息在微博讨论话题下,若采访事件值得深挖写成通讯,就利用长微博功能稿件。学生充分利用手机、平板电脑、可上网相机等移动终端拍摄新闻照片与视频。若无法独自完成视频编辑上传,则通过QQ等其他方式迅速传递给图像视频编辑组。为促进学生合作,笔者为此次赛事专门设置了新闻线索奖,鼓励那些正忙着采访却忽然发现了其他线索的学生,将线索在微博中校运会讨论话题下,为其他学生提供采访线索。学生采访中遇到采访难点时,可立刻打电话咨询教师,如果需要调动其他资源,就立刻在班级QQ群中求助信息,便于快速得到支援。这种在真实情境下的团队协作,由于有移动互联网的支持,学生们完成了对运动会的文、图、视频的立体式直播报道,提升了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敏感和业务能力,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改效果及反思

教改结束前三周,笔者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也主动反思了教学过程。

(一)教改效果

移动互联网辅助下的新闻采写课程改革,使学生能够个性化、自主化学习,并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89%的学生认为教改增强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虚拟互动与现实互动彼此促进,强化了学生的群体身份认同;92%的学生认为移动互联网拓展了教师对学生的辅导领域、延长了辅导时间,实现了个性化辅导教学,有助于学生认清自己的问题并加以改进;98%的学生认为移动互联网技术使自己更敢于发表个人意见,更能综合展示业务能力,从而使教师更了解自己,最终对自己的评价更加多元化。

由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教师可以随时收集教学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及思想动态,并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实施个性化教学方案,拟定对学生的不同评价标准。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式,综合利用文字、图像、视频等资料,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情感。

(二)教改反思

首先,教师要明确移动互联网辅助教学的立足点是“辅助”,不能喧宾夺主甚至取代教师的主导功能,教学应主要在现实中进行;其次,面对移动互联网中的海量信息,教师应加以引导并监督学生有选择地接受信息,防止学生沉溺于网络娱乐功能中;最后,信息时代的教师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否则无法更好地改革教学方式。

注释:

①李斌 曹燕宁:《论新闻采写课程实践与义工活动的结合》,《新闻界》,2008年第2期

②陆江华:《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年第11期

③陈媛媛 李未熟:《新闻情景模拟实践教师指导体系探析——以新闻采写模拟实践为例》,《中国报业》,2012年第8期

④任占文 眭海霞:《新媒介环境下新闻采写课程改革研究》,《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篇9

对于南通话到底属于官话还是吴语,学术界曾有过多年的争议。南京大学方言与文化研究所所长顾黔多次来南通调研,她认为南通话处于江淮官话和吴语交界的过渡,在江苏乃至全国的方言研究中具有很高的价值。

说南通话难懂也好,论南通话的文化价值也罢,多数的南通人不在意这些。他们只是日复一日地操着这门再熟悉不过的语言和朋友打招呼,在菜场和商贩讨价还价,在气愤难耐时爆几句粗口……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热爱着南通话,延续着属于这座城的语言密码。

2004年8月,一首南通话版的《双截棍》在南通濠滨论坛上引发了热议。“了不起”“厉害”“笑翻了”“听起来就是亲切!”网友追捧盖楼,此帖人气飙升,迅速升级为论坛的精华帖。

网友墨痴也听到了这首红透论坛的方言改编歌曲,他暗暗为创作者的创意与才华叫好。作为一名音乐爱好者,他也尝试着翻唱,并不定期将翻唱歌曲上传到论坛,和朋友们分享交流。但他从没有尝试过用方言翻唱歌曲。感受到方言歌曲魅力的他,跃跃欲试。其实,想要尝试的远不止墨痴一人,很快,这些共同爱好者们在网络上熟识起来,他们的聚集地叫做南通翻唱俱乐部。

翻唱是指演唱者将他人的歌曲根据自己的风格重新演绎的一种行为。南通翻唱俱乐部的成员们在用方言翻唱歌曲时,并不仅仅是用南通话将一首歌演唱出来,在歌词内容上往往进行再创作。具体到每一句时,还要考虑到押韵、对仗等细节。每句话、每个字,都是成员间互动讨论、反复斟酌而定。

翻唱俱乐部的成员来自各行各业,有机关工作人员、摄影师、广告人、音乐老师、学生等。在周末或工作日的夜晚,他们成为曲风不一,各有所长的音乐人。他们中,有人擅于改词,有人长于演唱,有人精于后期制作……这样的人才组合,难怪会诞生众多耳熟能详的方言歌曲。

网友赶路的股票被套牢了,他改编《我和你》,唱道“我跟你 眼仁定 解套到下辈子吧”;南哥哥、赶路、墨痴等人聚会时谈起子女教育问题,灵感突现,一曲《细表儿》由此产生;2010年年末,吃军长、沙漠等人改编《新年快乐》,回顾了南通城的热点事件,极具社会意义……改编,改唱的灵感源自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共性的经历加上方言演唱,这样的歌曲总是极易引起听众的共鸣。

南通话被称为最难懂的方言之一,要说好它已是不易,更别提用唱的方式。然而这些演唱南通方言歌曲的人并不全是南通本地人。网友赶路是云南人,辗转多个城市后,在南通扎根。听他的南通话版《月亮可以代表我的心》,你会发现他的一些发音吐字并不完全标准,但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对南通方言充满感情,他的歌声能够打动听众。

2006年6月,在南通方言歌手大赛中,翻唱俱乐部成员傻哥哥一举夺得冠军。

2007年2月11日,一场网络群星歌会在城市猎人酒吧火热上演,独唱、对唱、合唱……南通的方言歌手们从网络走向台前,为观众们奉献了一场原汁原味、精彩纷呈的演出。

2012年,南通翻唱俱乐部推出了一张南通方言歌曲精选集。专辑收录了20首歌曲,融入了众多南通元素。寺街、濠河、狼山的宜人风光,南大街、端平桥、青年路的生活痕迹,脆饼、鲫鱼、大富豪啤酒的地方饮食……透过这张专辑,你能够了解到一个生动的南通。翻唱俱乐部的成员们还曾将专辑进行爱心义卖,把所得费用用于扶贫助学。

他们爱看南通话节目

与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节目相比,方言类节目的出现仿佛是一桌大餐中的特色点心,给享用者带来独特的体验。方言独具地方特色,有时主持人的妙语能表达普通话无法诠释的意思,博得观众的会心一笑。

2005年,一档以南通方言为播报语言的节目《总而言之》在南通电视台亮相。一张桌子,一只瓷杯,一个光头。人们很快熟悉了这位名叫二侯的光头主持(侯在南通话中是对男子的称谓)。他在节目中,操着南通话对大小事件一一介绍、点评,上至国家政策、重大新闻,下至本地要闻、生活窍门。听他说新闻,仿佛是听邻居闲话家常般亲切自然。这档节目迅速吸引了通城百姓的关注,光头二侯在通城的名气超过了光头大腕郭德纲。不少大妈级乃至外婆级的南通女人们,都成了二侯的粉丝,连不少县区的老太太们,天天到了时候,就开着电视等二侯。

新鲜感褪去,如今,吃过晚饭听二侯说新闻已经成为不少南通家庭的生活习惯。《总而言之》积累了广泛的观众群体, 2012年,节目策划改版,8月14日工作人员到朝晖社区听取观众意见。酷热的天气挡不住观众们积极参与的热情,他们纷纷给心爱的节目献言献计,内容涉及播出时间、内容选择等。

篇10

纵观2012年各地思品中考试卷,探究题的设计依据2011版新课标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创新。

一、探究题的创新设计

1.知识考查 突出新颖性

2011版思品课标建议:“应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性,避免概念化、孤立化地传授和记诵知识,努力使知识的学习服务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要求,应克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应试现象。而中考探究题考查书本知识就应求新求异、常考常新。

(1)考查新内容。探究题一般考查理解或应用级知识点,其具体内容涵盖相对宽泛,其中部分内容难免从未考过,或有了新说法,或是新增的内容。如2012年扬州市中考思品卷28题(3)“针对读报现状,请以‘党报助我成长’为题,向广大青少年宣讲阅读党报的意义”。本题考的是“中学生关心时事的意义”考点,属应用级知识点“关心社会”中的一部分内容,而这部分内容过去扬州中考试卷从未考过。

(2)知识组合创新。考查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运用多个知识点进行作答。如2012年扬州中考思品试卷28题(1)“针对青少年阅读形状,请为青少年的阅读指点迷津”,参考答案是“要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抵制不良诱惑;正确把握好奇心;培养坚强意志;克服盲目的从众心理;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计划和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注意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本题覆盖了7个考点,知识组合创新,力度非凡。

2.能力提升 强调思辨性

新课标提出初中思品课程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就是理论思维的结晶,因此它要被学生真正接受、从而形成与发展为思想品德,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就不可或缺。

(1)辩证思维能力。辩证思维处于创造性思维的至高层次,它要求学生能够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2012年中考苏州市28题(1)评析“网络是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场所,国家不能干预”。扬州市28题(2):部分青少年认为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想说就说,甚至可以制造和传播摇言。请对这部分青少年进行正确引导。两市试卷都在考查学生运用权利、自由与义务的辩证关系去解决实际问题。

(2)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最显著的特征,它旨在要求学生从多渠道、多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泰州28题(1):举办第四届中国泰州水城水乡国际旅游节对泰州发展有何积极意义(3分),需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对外开放、民生等角度思考。

(3)集中思维能力。集中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它要求学生能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对有效信息进行整理归纳,从而获得正确结论。如常州35题要求学生概括该市2006-2010年二孩及以上出生情况统计表(如下)反映了什么现象?参考答案是:近年来,常州二孩及以上出生的人数及所占比例上升。

年份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二孩及以上 2292 2675 2879 2883 3577

二孩占比(%) 11.64 12.22 14.30 14.75 15.33

3.情境设置 凸显时代性

中考试卷“考什么”确定后,还要设置与之相匹配的富有启发性的情境材料。选择新近发生的国内外大事、地方时事、学生自己和身边发生的事件,做到时代性、地域性和生活性的有机统一。越是即时性材料,越具有新意,越是本土的材料,越具有独特性,越是密切联系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材料,越具有生活性,从而体现出试题创新的风格。

4.题型设计 趋于多样性

2012年思品中考实践探究题型有宣传类(标语、公益广告、倡议书、制定冲浪网络规则、板报设计)、写作类(座右铭、推荐词、贺词、演讲提纲、新闻发言人发言提纲、续写、小论文)、会议类(辩论会、拟主题班会主题、结束语、誓词)、社会调查等。新出现的题型也不少,如:发微博。微博是网络时代的新事物,发微博第一要吸引人的眼球,第二字数不超过140字。济宁卷第二部分5题(3):为增加“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你所在的学校正在倡导开展“低碳生活,绿色消费”活动。作为青少年,请就此发一条微博谈谈你的做法(4分)。

题型创新的另一条途径是改造判断改错题、搭配题、排序题等传统题型。苏州、山东、江西等试卷赋予判断改错题新意。苏州卷判断题题干不再是简单知识的枯燥陈述,而是和漫画等情境结合起来。山东卷更是上升到价值观判断、说理和行为选择上来。江西卷16题独特之处是借住试卷订正这一很常见的学习形式,真实再现了平时学生答题的方法、格式、字迹、错误,把学生平时怎么学的实际情况反馈给考生,让学生辨别改错,很富有启发性、教育性。

5.设问答案 彰显开放性

中考探究题一般以社会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与教学内容中相关知识点的结合点为载体,紧扣结合点设计问题,给考生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为考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和创造性地解答问题提供了可能。注重对学生审题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查。

在题目设问上,紧扣创设的新颖材料来设问,这样根据材料所设置的问题,自然而然也就有了创新的成分。如衢州22题(2):结合材料分析七里乡大学生创业园为什么能够美丽“绽放”?(4分)由于大学生创业园是新鲜事,就材料设问也就比较新鲜了。如果问成材料体现了书中哪些观点,肯定没有“创业园美丽绽放”有观赏性。

在答案组织上,答案往往不确定,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学生答题时只要符合要求,言之有理即可。这样一来将极大地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地发挥。从评分标准来看,评分采取“采意不采点”原则,这就避免学生把学习的侧重点放在对知识的浅层次记忆上,而忽视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要求学生更注重社会的实践活动,把实际的或亲身体验的东西,反映到试题中去。在答案要求上力戒照抄书本和题目原材料,需要通过材料与知识的结合,变通或组合书中原有知识,或由材料新生成开放性的答案,并增设创意分鼓励答案创新。

二、2013年中考复习策略

要提升备考的高效性,有效地应对2013年中考探究题,就必须熟悉中考思品探究题的创新路径,遵循中考思品探究题的命题规律,把握命题新特点,构建复习新对策。

1.思探究题之道

教师要把握中考思想品德试卷命题的趋势,思考探究题成为各地中考试卷压轴试题的原因,研究命题者命制探究题的思路。当下中考命题在考查基本知识的同时,越来越突出以能力立意为主的命题思路,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注重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在具体的情境之中运用所学知识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探究题当然就成了这一命题思路的较好选择。教师在复习教学时,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2.解探究题之惑

学生对探究题普遍存在着畏难情绪,看到探究题就认为是最难的题目,有的学生怕做,不想做,甚至放弃不做。解决这一困惑,就要求我们教师向学生讲解探究题的特点,如知识考查突出新颖性,能力提升强调思辨性,情境设置凸显时代性,题型设计趋于多样性,设问答案彰显开放性等,引导学生关心时事,热爱祖国,关心家乡,热爱家乡,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讲解探究题的类型,如主题研究类、活动方案设计类、观点评析类、建议措施类等,让学生了解每一类题目的形式、特点以及答题要求和注意事项,讲解探究题的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