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课堂教学模板(10篇)

时间:2023-07-20 16:16:4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夯实课堂教学,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夯实课堂教学

篇1

背诵、抄写、阅读、写作,这是一直以来深为广大学生所苦的语文作业。马虎应付,做过好几遍的练习还重复犯错,这是广大语文老师在批改作业时甚是头疼的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可见,设计高质有效的作业,才能真正有效地夯实课堂教学,使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因此,在作业设计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多样性,吸引学生兴趣

生动有趣的作业设计,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兴致勃勃,加上教师对作业的鼓励性评价,学生不但会喜欢上做作业,并期待着下一次作业。这样的作业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搜集资料。课前的预习,可以布置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通过网络或资料书籍搜集资料,为学生解决课文的疑难问题提供了途径,不仅锻炼了学生通过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深入领悟。要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课本剧的演绎和分角色的朗读也是一个好方法。课本剧生动形象且有趣,把文字转变为具体的形象。

(3)归纳梳理:学习中可贵之处在于不仅懂得埋头苦读,更重要的是知道抬头思考的重要性。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梳理,使知识点脉络清晰,易于学生融会贯通,巩固积累。

(4)拓展延伸。这个作业概括起来就是“一摘二扩三仿四展”。

每个学生都设有一本美丽的摘抄本,学生已养成良好习惯,学完课文后,把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段落摘抄下来,并在早读课中朗诵过关,此乃“一摘”。

接着,我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拓展知识。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我就要求学生积累关于春的一些优美语段或诗句;学完《咏雪》,我布置学生收集关于雪的比喻句或诗句,以拓展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学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后,要求学生整理古今中外“生于忧患”的事例,整理出身低微、经过一番磨练、终成大业的人和事,这对于拓展知识面,积累议论文写作的论据等不无帮益。此乃“二扩”。

再者,我会挑选当中一些典型的句段,让学生在仿写中加深领悟同时锻炼文字组织能力。如教学朱自清的《春》一课时,文章结尾的三个比喻句优美清新并蕴含丰富,表达了作者对春的赞颂之情,那么,我就要求学生按照这种模式结构仿写三个句子。不但如此,有时我还让学生仿写整篇文章,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后,要求学生记叙一件事,重点模仿文章中人物的心理变化描写和通过一件事得出人生启迪的结构模式。结果,学生的模仿力和创造力给了我很大一个惊喜。这就是“三仿”。

最后是“四展”。学生是需要鼓励表扬的,尤其是作业方面。作业本上一句热情洋溢的赞美,课间上一句不经意的肯定,课堂上的赞赏点评,更重要的是设置在班级书橱中的优秀作业展,以及每月“优秀作业光荣榜”的展示,无不给学生带来无尽的激励与热情。这个环节细碎繁琐,但花点心思坚持做好,效果相当好。

形式多样,可操作性强并且实效明显的作业,不但使学生从作业中得到信心与乐趣,更是有效地夯实了课堂教学的内容。

二、自主性,尊重学生的选择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设计针对性不同的作业,使作业多元化,让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保护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展现他们的能力,能有效实现“培优扶差”。具体做法是“分量、分层、分时”。

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有差异,我们注重因材施教的同时,更要注意作业的布置因学生学习能力而异,设计出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阶层。一般来说,作业设计分为基础、发展、创造三级目标,要求一般学生能实现基础目标,努力完成发展目标;学优生努力完成创造目标。基础薄弱的学生,他们通过基础性练习,巩固了基础知识和掌握了基本技能。至于拓展性的练习,允许他们量力而选做。但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对他们提出挑战性更强的要求,如归纳梳理或拓展延伸性的作业,这会使他们体会被重视的满足和成功的喜悦,学习的兴趣更浓厚。在完成作业的时间上也实行分层要求,堂上测试的内容,允许课堂上不过关的同学课后继续;要求学优生明早就交的作业,后进生可以回校请教老师后中午再交。

作业层次不同,自主选择,灵活机动,后进生不会感到吃力,学优生感受到挑战性,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既感到轻松有趣,又有效地夯实了课堂教学,掌握了知识技能。

三、感染性,触动学生情感神经

学生需要正面的情感激励,以此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但是,单凭教师的力量的不足够的,家校合作才能发挥出激励学生学习的巨大驱动力,而作业的设计布置便是其中的推手。如教学《散步》时,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是该课的一个教学重点。于是,作业设计中便有了“真情行动”:回家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揉揉肩、洗洗碗、拖拖地、陪父母散散步……另外,还加上一个“真情表白”:此时此刻,想对你的长辈(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说几句心里话吗?那就发一则短消息给他们吧,字数在60个左右。(情意要浓)这样的作业,真情洋溢,感染性强强,不但完成了课文教学的情感目标,更使许多苦于孩子处于叛逆期而缺少沟通的家长能直接了解到孩子的学习内容,正面促进了家长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家长乐于给以孩子表扬、鼓励,孩子也在此类作业中触动了情感神经,学会了感恩,更从中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并将其转化为积极学习的不懈动力。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篇2

如果我们把课堂教学看做一个充满张力的生命过程,那么预设既是课堂教学的孕伏过程,又是课堂教学的基石和源泉。课堂教学的好坏、效率的高低,与预设的有效与否直接相关。高效的课堂教学离不了精心的预设,只有课前进行充分的预设,才能成就精彩的课堂。

一、准确预设,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石

常有人把课堂预设简单地等同于备课的教案,认为课堂预设是一种完全静态的、前置性的、单维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实际上,课堂预设是多维的、丰富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型设计。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的编写意图,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基础,分析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设计与之相应的应对策略、引导方式,合理设计教学的层次、环节和流程。

1.深挖教材,预设课堂教学基调

课堂教学前,教师要先深入研读教材,才能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明确“教会学生什么”“哪些知识该教”“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真正明白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道理。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认识”一课,早在三年级上册学生就第一次接触了分数,然后在三年级下册又再次学习了分数,到这里已经是第三次认识分数了,那这次让学生学习分数与以往有什么不同呢?该怎样教学更恰当呢?三年级上册第一次认识分数,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把某件物品或某个图形平均分时会产生一类新的数,这里更多的是从感性认识的角度出发,结合生活实例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分数产生的过程;三年级下册第二次认识分数,主要是借助对图形的观察,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识、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五年级下册第三次认识分数,则是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对具体情境中分数的意义做出解释,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因此,在课堂预设时,我设计以下四个板块:(1)说说对分数的了解,以旧引新;(2)合作探究,建立单位“1”的概念;(3)对比探究,系统理解分数单位;(4)练习比较,深化分数的意义。其中,主要聚焦第(2)、第(3)两个板块,即如何建立单位“1”的概念和理解分数单位。因此,教师一定要联系整套教材的内容,分析教材每次安排“分数的认识”的意图,从而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学。

2.顺应学生,预设课堂教学流程

作为一线教师,教学如果只盯着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从“本”到“本”的话,学生学到的就是有限的知识,而不可能获得灵动的、长远的思想方法。卢梭曾说过:“教育必须顺其天性而为。”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立足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基础,顺应学生的发展趋势和要求,设置适合学生需求的教学环节。

例如,我校华晴老师执教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时,设计“学校需要选一位体育老师参加投篮比赛”的问题来展开教学。首先,华老师提供两位体育老师的训练情况(投篮总个数和投中个数),让学生理解选择标准实际上就是比较投中个数占投篮总个数的分率,并明白在总个数不同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通分来帮助比较;其次,随着参加训练的老师人数的逐渐增加、投篮总个数的不断变化,学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通分去比较分数的大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通分的种种不便,且费时、费力,实在麻烦,而随着华老师的一句话“参加训练的人数还在增加”,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建立一个便于统一的比较标准是多么的重要,百分数由此应运而生。这样基于学生实际需求的课堂预设,让学生逐步感受到百分数产生的同时,深切体会到了百分数应用的价值,逐步建构属于自己的数学知识。

二、灵活预设,为课堂教学保驾护航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情是随时变化的,教师的教学灵感是随时出现的,只要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就应在吃透教学大纲、文本及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下,灵活预设和调整课堂教学。

1.多维预设,明确课堂教学走向

多维预设,是指预设面对同一问题时,可能会出现多种不同思路的选择和优化。教师对教学要有充分的准备,以便面对学生不同的思维能及时做出正确的反应和合理的引导。

例如,在“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中,教师往往觉得这部分内容不是很难,常常把精力较多地放在引导学生理解算法上,从而忽略学生计算法则、算理的形成过程。但学生的思维是不是和我们预想的那样呢?为什么有的学生的计算正确率不高呢?我不禁反思:在没有正式教学之前,学生是怎么想的?他们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呢?于是,我课前用48×2这一道题对学生进行了简单的调查,结果如下。

出乎我的预料,学生对这道题的计算竟出现了六种解法!分析每种解法,我从中看到学生思维的过程和产生错误的原因:第一种解法没有进位;第二种解法把进位的数一起再乘了一遍;第三种解法把进位的1和乘数2先相加再去乘十位上的4;第四种解法进位后没有再乘;第五种解法把进位的1直接放在了十位上,再把十位乘得的数写在百位上;第六种解法才是正确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对课前调查时出现的各种情况预设了三个方面的应对:首先,引导学生对所有的解法进行比较,寻找其中的异同点;然后,对重点问题进行分析;最后,解决问题,达成共识。如:“看一看、想一想,你认为这些计算结果中哪些是正确的?问题出在哪里?”“那我们就重点来研究十位上的数吧!你看懂了谁的算法?在他的解法中,对十位上的计算是怎么想的?”“谁先来介绍一下自己的算法?”“看来,都是这个进位1在作怪啊!那我们在计算时要特别注意进位的处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果然出现了几种类似的算法,根据我的预设,引导他们在比较中逐层深入探究,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把问题聚焦到计算的重点和难点——十位上来。这样教学,既让学生找到了问题所在,保护了他们稚嫩的自尊心,又引导学生找到了各种错误的原因,使他们明晰了算理,深切地感受到计算时每一个细节的重要性。

2.弹性预设,预留课堂教学空间

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无论课前预设得多么完美,在面对课堂上鲜活的个体——学生时,总有意料之外的“特例”。弹性预设就是指对教学过程多做一些假设,给学生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为学生预设充分的发展空间。

篇3

自然教学法倡导人特雷西认为:“词汇对于语言感知和语言输出都至关重要。”可以说,词汇量是制约初中生英语学习成功的瓶颈。英语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这就要求英语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引领学生掌握英语知识,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运用能力,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如何让学生学得更轻松、课后少花甚至不花时间成了当前英语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下面谈谈笔者在课内落实和巩固词汇的课堂教学做法:

一、有效地导入新课

词汇要嵌在上下文中才有生命,才容易记住,才有意义。当教师引出一个单词时,应想方设法地创建真实、各种不同的语境,让学生在语境中落实、巩固并掌握其功能、用法、词性、词意等。例如:在教学八下Unit 12 What do you do?时,要求学生掌握下列词汇:apartment,tenant,atmosphere,webpage ,vacancy,swamp。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I want to live in this city,but I don’t have a house.I want an apartment.I wish I could live here. This is my webpage.然后利用多媒体直观展示一个网页并写出对公寓的具体要求,在这个文本中就包含了tenant, atmosphere,vacancy等这些生词。通过教师的这种精心设计,把词汇、语法和篇章有机地融为一体,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重点词汇语音和语意的识记,还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词汇的文体、搭配、语用等多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意识和认知能力。

二、课内反复操练

英语是交际工具,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要大量、反复地模仿并训练运用。当然,操练形式是多样的、有趣的。著名语言家说学习英语需要“Learning by doing it”,“Pra- ctice makes perfect.”这就是英语的特点。而大多数情况下,教师为了省时省力,把这部分实践时间留到了课后让学生自己去记忆。例如:在教学“国家”“国家的人”“国家的语言”这些意思的单词时,学生很容易混淆。笔者是这样反复在课内操练的:“Karl Max was from Germany, so he was a German,he spoke German.”再用类似的句型操练其他的单词。学生只有通过参加大量的语言活动的实际操作,才能获得表达自如的语言能力。交流活动越多样、越频繁,锻炼越多,其语言能力就越强。

三、游戏竞赛中落实与巩固词汇

英语新课标把情感教育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中学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学习形成的关键时期,学习活动有很大程度的情绪化倾向。如果他们对学习英语感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强心,注意力特别集中、持久。教师应该抓住中学生这一心理特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使课堂充满活力。如:可以开展分组比赛、男女竞赛、课堂抢答、问题必答、给出几个字母猜单词、给出几个句子填缺词、说出反义词、同音词等,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就感,获得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向。

篇4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正文:

实行开卷考试,有利于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但是开卷考试不等于对所学内容不记不背,课标中对教学内容的学习要求做了明确规定,如何让学生告别死记硬背,减轻学习负担,又能让学生掌握并运用基础知识,恰当运用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关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当今政治课堂教学中,各种方式方法和教学模式不断创新、层出不穷,我们可以学习、模仿、借鉴那些优秀的方法和模式,但那些东西在自己的课堂中使用时总是无法得心应手,原来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找寻适合自己与所教学生能够共同接受,并且确有成效的方法。有句话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我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采取“指手划角、画龙点睛”等方法,虽然不尽科学合理,但是实用有效,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指”:即通过编制导读提纲,指引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教师在课前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教材,根据其具体要求与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能力、认知方面的实际情况,编制导读提纲,问题设置难易适度,全面细致,逐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去学习,并使导读提纲能充分体现教学要求,问题明确并富有创造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初步了解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的,并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明确疑难所在,以便在课堂上明确学习任务,带着问题去讨论、学习,掌握知识。

学生带着导读提纲中的问题去阅读教材,然后根据教材及自己的思考去完成这些学习任务,独立解决本课的基本问题。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明白或不理解的地方,或者发现除老师设置的基本问题外的其他问题,则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共同解决本组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过导读提纲指引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等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为学生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良好途径。

二、“手”:即课堂上勤于动手做好笔记,及时完成课堂练习。

题在书外,理在书内,实行开卷考试后更要充分地利用好教材,而做好笔记,能使书本中的重难点等知识一目了然,便于查阅和掌握。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于学生来说,记录好重点知识,既有利于课堂上的理解与记忆,也有利于课后及时整理。把难点标记清楚既有利于课堂上的理解,也有利于课后及时消化,或问教师,或向同学请教。记好板书提纲,既能使同学们理解,把握所学的内容,还能使同学们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结构、层次及内在的逻辑关系,为课后的复习提供方便。做好思想品德学科的笔记,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课堂中,我要求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帮助学生培养捕捉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重难点、智慧闪光点的能力,把教学中精彩亮点永远留在自己的笔记中,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我常用语言提醒学生做笔记,告诉学生某个重点知识“应写在课本的哪个地方”,或者提醒学生书中的某个内容是“要求我们识记的知识点”等等。我在教学中时常会补充一些热点问题或时事材料,对这些内容,也要求同学们及时记下来,以便把握时代脉搏,深刻理解社会的变化及国情、国策。

三、“划”:即课堂中及时把重要内容、知识点划线,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我要求学生做笔记要规范、字迹工整;笔记要写在教材的左边空白处,对应着相应的知识点,使问题和内容保持一致。划书时的符号要统一,如含义类的用,需要识记的知识点用,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用或,问答题用[]或,有的用{}的形式,规范标记。

通过这种方法既可以让学生牢固掌握学习的重点内容,把书本中的基础知识、考试要点一目了然地勾画出来,便于学生掌握重点;又可以让学生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尤其是初中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持续的时间相对较短,如果没有及时的让他们动脑动手,很容易使他们在听课过程中走神。通过划重点的方法,可谓是一举两得。

四、“角”:即角色扮演,把教学中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以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先导。中学生生性好动,动手操作和表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激情,使学生在动中学,在动中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可以很有效地解决政治教学当中容易产生的枯燥沉闷的气氛,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表演展示教学内容,不仅形象生动而且真实可信,学生有了亲身体会后容易理解接受。

在政治课堂中表演小品,就是让部分学生充当角色扮演者,其他学生当观众。要求每个人都要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然后尽量与其他角色扮演者进行交流。通过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小品,可以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态度,更好的理解和探讨教材。

运用表演小品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听、看、做等方式参与教学活动,做到眼到、手到、心到,能使学生通过表演小品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表演小品的过程中,不论是看的还是演的同学都能从中发现许多问题,产生对问题的探究之心,有利于促使学生们去实践、去创新。通过小品表演,能够更好地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我觉得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能力不容忽视,思想品德教材中许多内容都可以让学生来表演,如交友、辩论、扮演不同角色等。在课堂教学中,许多内容都可以让学生来表演,如经济活动中的“销售者和消费者”、师生关系中的“老师与学生”、打击犯罪中的“警察与罪犯”等,通过表演,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

五、“画龙”:其一即漫画,包括教材中和学习资料中的漫画,以及学生自己创作的漫画;其二为知识结构图。

漫画在教材中中已经渗透到许多知识点中,漫画在教学中担当起了释疑解惑的重任,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生喜欢新奇、有趣的东西,漫画恰恰贴近学生心理,会给学生带来无穷的乐趣,使知识由“死”变“活”,“静”中有“动”,“抽象”中显示“直观”。人们的视觉具有求新求异的特点,心理学已证实,视觉记忆比语言记忆要优越得多,而且在漫画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和理解,进而透过现象分析本质。这既有利于优化教学手段,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辩证思维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六、“点睛”:即指点迷津,在学生讨论、探究的过程中出现不能解决的疑惑时,及时地给学生释疑解惑。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总会产生一些新的观点,生成一些问题,我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对于在学生之间讨论后还无法解答或不理解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重点启发,相机点拨,指点迷津,引导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对于书中的重、难点和关键问题,我在课堂中着重讲解,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疑问并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和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对学生及时加以引导、点拨,起到为学生“导航”的作用,通过师生的共同探讨,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掌握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把握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做到导中有学,学中有导,二者紧密联系,辩证统一,相互促进,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获得较高的教学效率。

我们的教学面对的是生活在新时代的青少年学生,思维活跃、体验丰富且富有个性,不管采取何种教学的方式方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

篇5

一、课题案例背景分析

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是初中生物实验中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由于学生对“植物萎蔫是细胞失水造成的,复苏是细胞吸水造成的”这些生命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所以对抽象的“细胞得失水原理”这个重难点就无法理解透彻,导致学生死记硬背,体验不到学习过程中探索奥秘的乐趣和领悟知识的喜悦。植物从正常状态到萎蔫,再从萎蔫恢复正常状态,这些生理过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一般情况下当堂课是难以完成的。教材安排的一个验证性实验,似乎不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选用的食盐水浓度仅为10%,要让植物萎蔫,将会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观察不到过程,看到的只是教师事先做好的结果展示。如此匆忙“走过场”,势必影响学生对原理的理解,使后面的教学陷入被动。课堂教学怎样处理才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既让学生亲自动手、当堂见证、验证猜想,又能体会到探究的快乐并领悟其中原理呢?对于教师而言,上好这节课不失为一次挑战。

二、课堂教学片段实录

【引入课题】朗读一首优美的小诗――《植物爱水》,表达植物对水的依恋,水是生命之源,植物生长需要水。

根据导学任务单,学生先行自学植物与水的相关知识:

1.水对植物体有什么作用?

2.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蕴含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原理?

3.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及其原理是什么?

4.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是什么?

小组实验I:植物一定能吸收周围环境中的水吗?

【实验材料】大小一样的黄豆芽、大小一样的绿豆芽若干。

【实验器具】烧杯2只、分别盛有等体积的两种不同液体,编号①、②。

【实验步骤】

1.自主选择两根豆芽,体验触感(轻捏豆芽,观察豆芽的质感及在手中能否直立)。

2.将两根豆芽分别浸入①、②两种不同液体中。

3.约1分钟后,取出豆芽,再次体会触感。

【选材调查】你选择了哪两根豆芽?

【学生汇报、教师汇总】共有3种选择:两根大小一样的黄豆芽;两根大小一样的绿豆芽;一根黄豆芽和一根绿豆芽。

【教师质疑】3种选择都科学吗?为什么?

【学生分析】选一根黄豆芽和一根绿豆芽的不科学,其他两种都科学。因为这个实验的实验变量是①、②两种不同液体,其他条件必须相同。

【教师强调】在设计对照实验时,要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

【学生展示】液体①中的豆芽,取出来后变软了,不能维持原来的直立姿态。液体②中的豆芽,取出来后变硬了,还能够维持原来的直立姿态。

【生生交流】大家发现都是同样的实验现象。

【教师启发】液体①中的豆芽为什么变软了?为什么不能维持原来的直立姿态了呢?液体②中的豆芽为什么变硬了?为什么还能维持原来的直立姿态呢?

【学生回答】①中的豆芽失水了,②中的豆芽吸水了。

【教师提问】通过对照实验可以得出哪些结论?你有什么疑惑?

【学生归纳】有时植物能吸收环境中的水,有时环境能吸收植物里的水。很奇怪啊!

【教师追问】可能是什么因素导致的?

【学生猜想】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原因可能与外界环境溶液的浓度有关。

小组实验II:在什么条件下,植物细胞能吸水?

【实验步骤】

1.取两个大小等同的新鲜萝卜,编号A、B。

2.分别从顶端中央向下挖一个大小相等的长条形凹槽。

3.向A萝卜凹槽倒入20%浓盐水,向B萝卜凹槽倒入等量清水,并使液面等高。

4.约15分钟后,观察萝卜硬度及凹槽内液面的升降情况(本实验耗时较长,为确保现象能即时呈现,可在上课铃响前实施。也可灵活变为家庭实验:提前布置采购萝卜,上课前一天学生实施实验,上课当天把做好实验的萝卜带到课堂展示交流)。

【学生汇报】盛浓盐水的萝卜变软,里面的水变多,甚至漫出凹槽;盛清水的萝卜变硬了,凹槽里的水变少了。

【教师启发】盛浓盐水的萝卜为什么变软了?凹槽里的水变多了,水从哪里来的呢?盛清水的萝卜为什么变硬了?凹槽里的水变少了,水到哪里去了?

【学生回答】盛浓盐水的萝卜失水了;盛清水的萝卜吸水了。

【教师点拨】实验变量是导致不同结果的原因。盐水和清水有什么区别?

【学生归纳】外界溶液浓度是直接影响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反之,细胞失水。

【类比理解】用拔河活动诠释细胞得失水的原理。如果用学生的人数多少表示溶液浓度的高低,人多力量大,绳子就向人多的方向移动,绳子移动的方向就代表水移动的方向。

【师生提炼】水总是从浓度低的地方流向浓度高的地方――“水往高处流”。

【教师追问】已知实验I的两只烧杯中一个盛浓盐水,一个盛清水,你能判断烧杯中分别是什么吗?

【学生判断】①是浓盐水,②是清水。

【渐变图解】植物根毛细胞从土壤中吸水,获得完整的生物学观念。

反馈练习:

1.糖拌西红柿后,盘中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2.家中腌咸菜,过一段时间后,缸内水面会有什么变化?

3.当一次施肥过多时,为什么会出现“烧苗”现象?该如何补救?

课堂小结:

细胞得失水原理植物根毛吸水过程合理施肥灌溉。

三、教学范式流程解读

新课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理念确立了初中生物“学程导航―情智课堂”的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主体、任务驱动为主线,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学活动的组织都应围绕主线展开。遵循这一原则,我们构建了“目标导航自学小组合作共学师生释疑整合测评反思提升”的基本教学样式。

1.目标导学,自主研读。

教师根据新课标及具体的教学内容,分解细化学习目标,精心设计“学程导航任务单”。上课伊始,教师选择一定的教学方式导入新课,开启学生心智。然后指导学生以标导学,自主研读,力图让学生对“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做到心中有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小组合作,质疑探究。

学生按照导航任务安排,结合自主研读中发现的问题,小组合作质疑探究。为使目标落实贯穿始终,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学生参与学习的活动情境,将教学目标外化设计为一个个学生容易接受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探索的思维在情境里不断向前推进,有直观的现象可以观察,有浓厚的情绪氛围可以感受。在活动设计上要有明确的目标,符合生物新课标的理念,有利于学科观念的形成。要把握好任务的层次性,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要让学生有“跳一跳、够得着”的感觉。在活动策略上要根据具体内容,灵活采用资料分析、角色体验、小组讨论、探究实验、方案设计、图表分析等多种形式,留足时间,让学生深入探究,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参与点,不让少数学生在活动中被动地成为观众。

3.师生释疑,整体构建。

运用组组交流、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形式,进行有效的分析与讨论,整合形成本课的知识结构及技能体系。在全班交流时教师要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学生的观点要进行及时点评引导,让学生敢说会说。在知识结构的建构上要充分相信学生的主体性,凡通过交流学生有能力自主建构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点拨中讲究前后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结构。在交流的方式上,提问指向要明确,尽量设计理解、推理、创造、评价等高水平思维层次的问题,善用追问策略探寻学生对知识和观念的理解程度,鼓励学生质疑。

4.课堂测评,反思提高。

测评包括体系回顾、反馈练习、自我反思三个环节。体系回顾可以让学生站在高处审视课堂教学的结构系统和知识重难点,有利于整体把握。习题要根据学情精心选择设计,选题典型精当、难易适度,有明确的练习意图;针对学生易错易混点,有的放矢;联系生活实际,利于培养学生的“四基”。在反思栏目中鼓励学生写自己的收获、感受和建议,从而搭建师生的沟通平台。

通过建模研究,探索树立教师的主导意识和学生的主体意识的有效途径,努力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优质化、教学方法的有效化和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实践表明,生物情智课堂能让学生感受生命、理解科学、体验情感,科学素养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四、教学片段反思

1.“情境化教学”是打造生物情智课堂的重要方式。

让学生在学习时“动手、动脑、动心”是适应学生多样需求的科学教育理念,也是满足学生自我需求的实践活动。只有当知识融入一定的情境之中,方能显现活力和美感。回顾课例,教师摒弃了忽视学生兴趣、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陋习,以学生现有经验和亲身体验为切入点,智力与能力并重,课堂与活动融合,创设学生活动情境。设计的两个探究性实验,一个是十分有趣的一分钟微型实验,一个是家庭总动员的生活实验,帮助学生搭建起宏观生命现象与微观细胞得失水之间的联系,再用微观原理来解释宏观生物个体发生变化的原因。这是因为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的科学,许多生命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以解释,生物体的结构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观察清楚,科学观念是在学生对生物核心概念和典型事实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建立的。所以,要彰显生物情智课堂的魅力,教师必须要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用熟悉的生活场景来体悟理论,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要重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一种是对学生在课堂上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的培养,还有就是拓展一些课外实验,开发多样的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多元发展,通过情境化探究性实验的恰当运用,提高学生发现有价值问题的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分析图表数据的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篇6

1.依据教材精心备课。备好每一节课,要根据课标,在宏观统览全书的基础上多方搜寻资料,在每一节内容的前后联系中把握它在全书中的地位,找出本节内容的重点、难点,围绕重点、难点的解决去选择帮助学生理解的切入点,组织材料,确定教学步骤,最后斟酌语言。

2.结合相关材料备课。为了掌握好基本知识,把握住重难点,科学地处理好教材,备课时不仅仅局限于课本、教参,还要通过各种渠道充实备课内容,如《中学历史》、《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文史知识》等相关教学资料,可以从里面摘取一些对上课有用的资料。

3.网络资源充实备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挥网络优势。通过上网搜查一些资料,比如人教网、初中历史教研网、中学历史在线等,搜索一些更有效的教学实例来充实备课内容。

4.因材施教备学生。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感兴趣的就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心不在焉了。备课必须遵循他们的心理特点,来决定教学方式方法。

二、上好课是关键

1.激情课堂。李海林说过,“所谓激情,有的时候,它其实比学问和学术更重要。”比尔·盖茨也说过,“激情能激发一个人120%的潜能”。的确,激情让人精神振奋,精力充沛,它能调动人身心的巨大潜能,给人以动力,给人以灵感;激情让人产生一种创造冲动,产生一种挑战自我的动机,让人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中弹拨出生命中昂扬的旋律。激情所到之处,教育工作就会生机勃勃,五彩缤纷。

2.赏识课堂。赏识是教育的最高艺术。莎士比亚说过:“一回的鞭策还不曾使马儿走过一亩地,温柔的一吻早已使它驰过百里。”赏识,是一个人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

有时候,一个柔柔的眼神,一句暖暖的话语,一根翘起的大拇指,都有可能唤起一个学生的自尊,都有可能激起一个学生的自信,为他的生活注入鲜活的美丽,甚至影响他的一生一世。

3.合作课堂。孔子曾说:“独学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因此,有效课堂也应是合作课堂。平常上课中,要有效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方式,简单的问题同桌两人商讨,有点深度的问题同桌前后位四人一组。每每遇到一个问题先让小组讨论,每人都谈了自己的观点后,再找代表回答。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也是这样,先让组内成员解答,本组解决不了的,其他组成员回答,其他组成员回答还不完善,最后老师登场引导、点拨,与学生共同解决。

三、培养能力是目的

1.学会“三抓”。首先,学会抓“关键词”。历史教科书内容多、记忆量大,如果死记硬背,则在有限时间内完不成教学任务,而通过抓住关键词则是找到突破这一问题的“捷径”。其次,学会抓逻辑性。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经过、影响几大段的复杂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紧紧把握教学重点,抓住逻辑性,牵一发而动全身,层层深入对历史事件进行剖析,让学生掌握其层次、体系,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再次学会抓网络体系。任何问题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有它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绝不能把基本史实当作孤立分散的知识点,而要抓住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由基础知识、阶段特征、基本线索构成的历史知识网络体系。

篇7

1.依据教材精心备课。备好每一节课,要根据课标,在宏观统览全书的基础上多方搜寻资料,在每一节内容的前后联系中把握它在全书中的地位,找出本节内容的重点、难点,围绕重点、难点的解决去选择帮助学生理解的切入点,组织材料,确定教学步骤,最后斟酌语言。

2.结合相关材料备课。为了掌握好基本知识,把握住重难点,科学地处理好教材,备课时不仅仅局限于课本、教参,还要通过各种渠道充实备课内容,如《中学历史》、《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文史知识》等相关教学资料,可以从里面摘取一些对上课有用的资料。

3.网络资源充实备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挥网络优势。通过上网搜查一些资料,比如人教网、初中历史教研网、中学历史在线等,搜索一些更有效的教学实例来充实备课内容。

4.因材施教备学生。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感兴趣的就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心不在焉了。备课必须遵循他们的心理特点,来决定教学方式方法。

二、上好课是关键

1.激情课堂。李海林说过,“所谓激情,有的时候,它其实比学问和学术更重要。”比尔・盖茨也说过,“激情能激发一个人120%的潜能”。的确,激情让人精神振奋,精力充沛,它能调动人身心的巨大潜能,给人以动力,给人以灵感;激情让人产生一种创造冲动,产生一种挑战自我的动机,让人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中弹拨出生命中昂扬的旋律。激情所到之处,教育工作就会生机勃勃,五彩缤纷。

2.赏识课堂。赏识是教育的最高艺术。莎士比亚说过:“一回的鞭策还不曾使马儿走过一亩地,温柔的一吻早已使它驰过百里。”赏识,是一个人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有时候,一个柔柔的眼神,一句暖暖的话语,一根翘起的大拇指,都有可能唤起一个学生的自尊,都有可能激起一个学生的自信,为他的生活注入鲜活的美丽,甚至影响他的一生一世。

3.合作课堂。孔子曾说:“独学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因此,有效课堂也应是合作课堂。平常上课中,要有效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方式,简单的问题同桌两人商讨,有点深度的问题同桌前后位四人一组。每每遇到一个问题先让小组讨论,每人都谈了自己的观点后,再找代表回答。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也是这样,先让组内成员解答,本组解决不了的,其他组成员回答,其他组成员回答还不完善,最后老师登场引导、点拨,与学生共同解决。

三、培养能力是目的

1.学会“三抓”。首先,学会抓“关键词”。历史教科书内容多、记忆量大,如果死记硬背,则在有限时间内完不成教学任务,而通过抓住关键词则是找到突破这一问题的“捷径”。

其次,学会抓逻辑性。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经过、影响几大段的复杂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紧紧把握教学重点,抓住逻辑性,牵一发而动全身,层层深入对历史事件进行剖析,让学生掌握其层次、体系,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再次学会抓网络体系。任何问题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有它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绝不能把基本史实当作孤立分散的知识点,而要抓住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由基础知识、阶段特征、基本线索构成的历史知识网络体系。

2.学会联系、比较。对教材知识的挖掘、联系、比较,是学生学习能力强化的一个重要步骤,是近年来对学生知识能力考查的重点。只有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和联系,才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因此,平常课堂教学中,注意对知识的挖掘、联系与比较。尤其注意学科内的知识和跨学科知识的联系比较。学科内知识要注重横向联系和纵向比较,跨学科要注重相关知识点的对接,多角度完整理解知识。

篇8

翻转课堂又称作为“反转课堂”,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起初源于美国,翻转课堂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指导,以现代信息化技术为支撑,它颠覆了以往的教师课堂授课、学生听讲记笔记的传统教学模式,利用丰富的信息化资源将传统的教学模式颠倒过来,课堂成为了学生答疑、讨论、分析学习心得的场所,课下学生主要依托信息化技术自主学习,总结归纳问题。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课堂成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比较,翻转课堂具有以下特点:

1.角色转换与模式创新

翻转课堂将“先教后学”的课堂模式变为“先学后教”,课前教师布置视频任务,课下学生观看视频并提前自学课堂内容,课堂中缩短教师的讲授时间,留给学生更多的研讨活动时间。翻转课堂模式在不减少教授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增强了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性,通过将预习时间最大化延长教与学的时间,实现知识的深度内化,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自我完善与全面发展

翻转课堂利用图文、声音、影像进行教学,使教与学的活动更加形象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主动。课前提供教学视频,课堂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观看教学视频自主总结学习内容,能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增强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某种程度上可以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同时,课上讨论可以让学生在商讨过程中锻炼协作能力,从而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

3.关注学习过程与多元化评价

翻转课堂中,教学反馈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转课堂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针对学生课堂上分享学习成果和商讨的情况,教师网上在线解答并进行课后作业的批改,及时关注学生学习完成情况。

4.翻转课堂在军事航空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篇9

1 小学英语教学困境分析

实际上,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其困境重重,严重的影响到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教学困境。①学生缺乏语言基础,学习难度大。由于英语本身是一门外国语言,很多学生对于英语非常陌生,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不知如何入手,久而久之导致学生的英语基础非常薄弱,对学生的长远学习非常不利[1]。②学生对英语缺乏兴趣。很多学生在英语课堂的学习中非常的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在课堂上只是按照教师的要求机械的学习知识,学生与教师的配合度不高,影响到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和水平。③课堂教学气氛浓重,学生学习情绪不高涨。很多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无精打采,无法高度的集中注意力,并且常常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严重的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于此种情况,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不断的提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最大程度的确保学生英语学习的有效性[2]。

2 提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分析

2.1 夯实学生的英语基础,降低英语教学难度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鉴于英语教学难度大,学生英语基础不夯实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应该进一步夯实学生的英语基础,并且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不断的降低英语的难度,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在夯实学生英语基础方面,教师应该努力做到如下2点。①注重对学生的基础教学,尤其是在字母教学、发音的教学中,应该确保学生掌握的全面和具体,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英语基础不断的夯实[3]。②放慢教学的进度。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适当的放慢课堂教学的进度,确保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而在降低英语教学难度方面,由于英语属于外国语言,很多学生认为其难度大,无法高效率的学习,面对此种情况,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有效的策略降低教学难度。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教师在进行英语词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将每个词汇用具体的实物表示,像,苹果、足球、电视等等,学生通过看图片的方式记单词能够实现较好的学习效果,并且显著的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了小学英语教学的质量。

2.2 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以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促进学生英语学习上更大的进步。例如,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很多学生对于玩游戏、听故事有着由衷的热爱,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采取游戏教学法开展教学工作,将相应的英语教学内容融入到游戏当中,教师通过与学生组织玩游戏的方式学习英语知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出来,学习能力也会得到显著的提高,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的激发,学习更加主动,真正的实践了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加快乐的新教学理念,实现了学生英语学习的长远发展[4]。

2.3 营造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篇10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切实优化教学环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教师和学生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身到教学活动中。首先,在和谐、积极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注意力将高度集中,他们会充分调动大脑思维能力,从而积极踊跃地思考和回答课堂提问。比如,教师在讲解“圆、扇形、弓形的面积”这一知识点时,良好的课堂气氛能给学生和教师积极的带动作用,从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其次,热烈、积极的课堂气氛能帮助师生建立融洽的关系,实现师生的默契配合,学生不仅能倾听他人的观点,还会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师在对课本知识进行讲解时,课堂气氛浓烈,不仅能加快学生的理解记忆过程,还有助于学生掌握推导过程,从而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思维意识。

二、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主要分为五个环节,概括起来如下:(1)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环节;(2)知识领悟环节,在该阶段的学习中,学生要有效地感知知识和理解知识,夯实学习基础;(3)知识巩固环节;(4)知识运用环节;(5)知识检查环节。

在知识领悟环节,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首先,教师要将抽象的概念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在讲解“空间里的平行关系”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将纸盒或者教室作为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其面与面、棱与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并将其放在空间中考虑,研究出平面与平面、直线与平面的关系。其次,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表达见解和意愿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