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方式模板(10篇)

时间:2023-07-20 16:16:4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德育教育方式,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德育教育方式

篇1

学校教学中,加强并完成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具体的育人工程。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不断地用生动的、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充实它、完善它,并长期有效的运用到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去。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一、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让学生拥有集体荣誉感

小学教育中,不管是什么内容的教学活动,“集体”在小学校园里是一个重要“角色”。根据教学要求,学校需要实行班级授课制。班级就是校园里的“主体式“集体。学生一般很喜欢集体活动,根据这一实际,老师要从小在学生心目中确立“集体”这一概念,让他们懂得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要因为个人原因损害集体利益,让他们从小就有集体荣誉感。集体荣誉感是实现自我的完善自我的主要动力来源,它会在无形中是学生形成一种自我”鞭策“,围绕着集体荣誉感的形成而实现自我价值,努力改变自己的言行举止,规范自己的行为活动。

学校要有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中,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将与小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德育规范放入其中,实践证明将德育的要求化为一条条班级的具体的小范围的奋斗目标,可以激励全班学生向着同一个目标一起奋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

二、利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于其中

例如,在我的数学课的教学中,我不仅教数学,而且注意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小学生德育的教育。数学教学和品德教育是可以同时进行的。例如数学课本中的“你知道吗?”这一教学点的安排,很多都介绍了数学发展史上的一些信息。中国古今数学家对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如:五年级上册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后,介绍了古人对这方面的研究。大约在2000年前,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的“方田章”就论述了平面图形面积的算法。又如: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勇于探索,在证实哥德巴赫猜想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在数学教学中我很重视这些知识的讲解,因为通过了解这些历史资料,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我国从古至今在数学领域上取得的重大成果,数学的发展离不开数学家们的勇气、毅力和胆识,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开拓进取,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三、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

例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余生活中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道德实践活动,诸如以班级为单位,举行“小手拉大手,爸妈开车不喝酒”、“童眼看春节”、“家乡小吃自己做”等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眼睛、耳朵、大脑去观察、分辨、思考,让他们自觉主动地认同、接纳社会道德价值体系,进而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引导学生走进社会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解读社会生活,就会产生许多情感体验,这完全是一种自身的情感体验。学生走进社会生活,用自己的行为去解读社会道德及价值,就会确立真正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培养了一定的具有实际意义的社会责任感。这些情感的体验、实践的游历是小学生发展和成长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学校及教师应该采取寓教于乐、活动育人、陶冶情趣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效果更好。

四、注重家庭德育也是小学生德育教育取得成绩的关键

篇2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资源有效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密切交往,作为现代条件下认知和改造世界的新型生产力,它既为加强和改进各项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也为我们德育工作带来强劲的动力和挑战。笔者认为:差距和潜力同在,压力和动力并存。我们要学会运用辩证思维来应对眼前发生的这一切,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因噎废食,同样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善于将其投放到发展和创新的潮流中去荡涤洗尘、千锤百炼,努力求取化恶为善、化劣为优、化短为长的良好教化。笔者试结合德育工作的实践,对此作一些抛砖引玉式的粗浅阐述。

一、关于目前初中生德育基本情况的简要分析

2011年5月,为完成“促进网络资源下的青少年成长”的课题方面研究,笔者曾经参加了对某地区8所校园的1600名初中生关于德育工作情况的调研活动。从结论性调研数据中显示,有超过55%的初中生能够运用网络技术来辅助学习,但与此同时也有35%的初中生因为沉湎于网络游戏和聊天而对学习造成影响,近13%的初中生有过视频聊天记录,从而热衷于网络交友,更有5%的初中生时常阅读各类低级趣味的网络小说,上过黄色网站,个别学生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由此看出,网络在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了解更多课外知识方面确实功不可没,但也带来了我们不愿看到的负面影响。鉴于此,笔者认为,如何适应科技网络下的传播方式,迎合信息时代要求去努力创新工作机制,则应成为开展德育教化的当务之急。

在网络技术日益渗透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过程中,它与传统德育模式产生的撞击自然会越发强烈起来,这种前所未有的阵阵冲击,势必促使两者之间的不可调和性更为突出。

1.传统德育模式下的青少年学生一直充当被动接受的“客体”身份,如今社会教育途径的多元化和网络资源的“不可控制性”,帮助他们逐步实现了德育教化的“反客为主”。这就使得学校德育的调控能力因鞭长莫及而渐渐力不从心。

2.网络资源下的德育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开放性越来越突出,这与目前仍然以“禁、堵”为主要方式的学校封闭教育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后者的教化导向已经显得今非昔比。

3.网络资源加快了德育的个性化发展,尽管学校德育也进行了面广量大的灌输与强化,但两者由于缺乏相应的认同基础而相去甚远。由此大大削弱了学校德育的功能性。

二、当前初中生心理品德方面呈现的基本特征

网络社会的最为显著特点是“数字化生存”方式。鱼目混珠的网络情境对于个性品质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来说,除了新鲜刺激就是强烈震荡,从而使得他们在品德心理方面呈现出以下特征:

1.在品德认知方面显得既开阔又偏激。网络社会给予的充分自由和完全开放,让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视野大为开阔,但扑面而来的各类信息却又使得他们难辨真伪、无所适从。由于广大青少年社会阅历浅、自控力差,加上他们又处于生理发育的青春期和心理发育的逆反心理期,再加上人性共有的“由好学坏易,由坏学好难”,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青少年在品德认知方面会产生偏颇和差错,进而容易进入思想偏激的误区。

2.在品德情感方面既丰富又冷漠。用一个不很恰当的比喻来说,青少年学生的情感世界比较活跃和敏感,但其情绪化现象比较严重,就好比随风而倒的“墙头草”一样难以稳定起来。在丰富多彩但不可触摸的网络虚拟情境感染下,因为无法能够真正充实自己的情感世界,无法获得随心所欲的现实利益,他们往往由此而走向自私冷漠的相反方面,甚至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

3.在品德意志方面既磨砺又放纵。网络世界的包容性和共存性特征,使得多元化价值的各种社会现象能够“来者不拒、网内共存并且随君所爱、信手拈来”。,这既能为青少年提供品德意志的磨砺良机,又容易让他们在充满“诱惑和陷阱”的糖衣炮弹面前而失足立场。

4.在品德行为方面既自主又异化。有人说:在网络王国里,每一个人都是它至高无上的主人、国王和主宰。在这一片天地之间,无论你做出什么样的行为,都能获得网络技术的公平支撑。这对于缺失自由而渴望独立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诱惑和强烈的满足。然而,缺少监督和约束的“自由”太过骄纵,“唯我独尊”的权威过于享受,势必会陷入“爬高跌重”的深渊。表现在青少年身上的极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等现象,与品行异化之间都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三、针对当前初中德育现状应该作出的基本对策

鉴于上述种种分析,笔者认为,引导初中生把合理运用和严行律己相结合,以适应和应对科技网络带给自己的挑战是最佳对策。

1.优化整合德育内容,积极形成主流导向。既然网络是个大舞台,我们就要用先进和高尚的文化去占领这个平台,并引领学生学习并从中受益。通过对初中生加强文化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自身综合素养,提升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从而帮助他们有效提升网络选样能力和自律水平。此外,通过优秀青少年“读书报国”“行善积德”“见义勇为”等先进事迹的正面教育,为他们树立“学有榜样、赶有方向”的形象。

2.努力转变德育观念,全面拓展教化时空。网络技术把人类社会带进了科技发展的时代轨道,虽然它也稍带了一些有悖德育意愿的元素,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就此强行禁止初中生从此远离或脱离网络技术,这不仅是筑堤堵洪的愚蠢做法,也是绝对不现实的。传统的教育方法,相对而言空洞、刻板和教条,老师作为道德圣人高高在上,学生大多时候只能被动的顶礼膜拜。即使有时有所谓的交流,也是在有限的框框内。如果运用网络技术,时间空间上都得到了极大的延伸。选用德育教化方式也会丰富多彩。让学生荡涤自身污垢,弘扬自身美得,真正做到完善其身。

3.规范网络资源环境,着力构建支持系统。开展对青少年的德育教化是一项社会化系统工程,它必须得到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的全面重视、协调配合和“综合治理”,这样才能赢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在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三者之间往往各行其是,相互协作的机会不多、力度不大,甚至出现相互矛盾和抵触消除的现象。笔者认为,社会层面上,国家主管部门应该加强网络监管机制,加大对一些提供不健康和低级趣味内容网站打击力度,建立一些适合于青少年上网查询的绿色网站。学校和班级层面,可以建立富有自己特色的网站,内容丰富多彩,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力求做到趣味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同时也通过这个平台,采用BBS、贴吧等多种形式把家庭和学校紧密结合在一起,学生和家长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更加便捷地与学校和老师交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有关情况。学校也反过来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引导家长监督管理好孩子在校外的学习。这样才能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模式,真正形成一股强大的德育教育合力。

总之,网络是一个敞开的德育大课堂。面对新形势和新情况,我们要增强阵地意识和创新意识,加强学习,引导学生了解网络、善用网络,把网络这门现代技术变成他们自身成长过程中一个真正有用的工具。

参考文献:

篇3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资源有效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密切交往,作为现代条件下认知和改造世界的新型生产力,它既为加强和改进各项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也为我们德育工作带来强劲的动力和挑战。笔者认为:差距和潜力同在,压力和动力并存。我们要学会运用辩证思维来应对眼前发生的这一切,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因噎废食,同样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善于将其投放到发展和创新的潮流中去荡涤洗尘、千锤百炼,努力求取化恶为善、化劣为优、化短为长的良好教化。笔者试结合德育工作的实践,对此作一些抛砖引玉式的粗浅阐述。

一、关于目前初中生德育基本情况的简要分析

2011年5月,为完成“促进网络资源下的青少年成长”的课题方面研究,笔者曾经参加了对某地区8所校园的1600名初中生关于德育工作情况的调研活动。从结论性调研数据中显示,有超过55%的初中生能够运用网络技术来辅助学习,但与此同时也有35%的初中生因为沉湎于网络游戏和聊天而对学习造成影响,近13%的初中生有过视频聊天记录,从而热衷于网络交友,更有5%的初中生时常阅读各类低级趣味的网络小说,上过黄色网站,个别学生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由此看出,网络在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了解更多课外知识方面确实功不可没,但也带来了我们不愿看到的负面影响。鉴于此,笔者认为,如何适应科技网络下的传播方式,迎合信息时代要求去努力创新工作机制,则应成为开展德育教化的当务之急。

在网络技术日益渗透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过程中,它与传统德育模式产生的撞击自然会越发强烈起来,这种前所未有的阵阵冲击,势必促使两者之间的不可调和性更为突出。

1.传统德育模式下的青少年学生一直充当被动接受的“客体”身份,如今社会教育途径的多元化和网络资源的“不可控制性”,帮助他们逐步实现了德育教化的“反客为主”。这就使得学校德育的调控能力因鞭长莫及而渐渐力不从心。

2.网络资源下的德育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开放性越来越突出,这与目前仍然以“禁、堵”为主要方式的学校封闭教育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后者的教化导向已经显得今非昔比。

3.网络资源加快了德育的个性化发展,尽管学校德育也进行了面广量大的灌输与强化,但两者由于缺乏相应的认同基础而相去甚远。由此大大削弱了学校德育的功能性。

二、当前初中生心理品德方面呈现的基本特征

网络社会的最为显著特点是“数字化生存”方式。鱼目混珠的网络情境对于个性品质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来说,除了新鲜刺激就是强烈震荡,从而使得他们在品德心理方面呈现出以下特征:

1.在品德认知方面显得既开阔又偏激。网络社会给予的充分自由和完全开放,让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视野大为开阔,但扑面而来的各类信息却又使得他们难辨真伪、无所适从。由于广大青少年社会阅历浅、自控力差,加上他们又处于生理发育的青春期和心理发育的逆反心理期,再加上人性共有的“由好学坏易,由坏学好难”,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青少年在品德认知方面会产生偏颇和差错,进而容易进入思想偏激的误区。

2.在品德情感方面既丰富又冷漠。用一个不很恰当的比喻来说,青少年学生的情感世界比较活跃和敏感,但其情绪化现象比较严重,就好比随风而倒的“墙头草”一样难以稳定起来。在丰富多彩但不可触摸的网络虚拟情境感染下,因为无法能够真正充实自己的情感世界,无法获得随心所欲的现实利益,他们往往由此而走向自私冷漠的相反方面,甚至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

3.在品德意志方面既磨砺又放纵。网络世界的包容性和共存性特征,使得多元化价值的各种社会现象能够“来者不拒、网内共存并且随君所爱、信手拈来”。,这既能为青少年提供品德意志的磨砺良机,又容易让他们在充满“诱惑和陷阱”的糖衣炮弹面前而失足立场。

4.在品德行为方面既自主又异化。有人说:在网络王国里,每一个人都是它至高无上的主人、国王和主宰。在这一片天地之间,无论你做出什么样的行为,都能获得网络技术的公平支撑。这对于缺失自由而渴望独立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诱惑和强烈的满足。然而,缺少监督和约束的“自由”太过骄纵,“唯我独尊”的权威过于享受,势必会陷入“爬高跌重”的深渊。表现在青少年身上的极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等现象,与品行异化之间都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三、针对当前初中德育现状应该作出的基本对策

鉴于上述种种分析,笔者认为,引导初中生把合理运用和严行律己相结合,以适应和应对科技网络带给自己的挑战是最佳对策。

1.优化整合德育内容,积极形成主流导向。既然网络是个大舞台,我们就要用先进和高尚的文化去占领这个平台,并引领学生学习并从中受益。通过对初中生加强文化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自身综合素养,提升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从而帮助他们有效提升网络选样能力和自律水平。此外,通过优秀青少年“读书报国”“行善积德”“见义勇为”等先进事迹的正面教育,为他们树立“学有榜样、赶有方向”的形象。

2.努力转变德育观念,全面拓展教化时空。网络技术把人类社会带进了科技发展的时代轨道,虽然它也稍带了一些有悖德育意愿的元素,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就此强行禁止初中生从此远离或脱离网络技术,这不仅是筑堤堵洪的愚蠢做法,也是绝对不现实的。传统的教育方法,相对而言空洞、刻板和教条,老师作为道德圣人高高在上,学生大多时候只能被动的顶礼膜拜。即使有时有所谓的交流,也是在有限的框框内。如果运用网络技术,时间空间上都得到了极大的延伸。选用德育教化方式也会丰富多彩。让学生荡涤自身污垢,弘扬自身美得,真正做到完善其身。

3.规范网络资源环境,着力构建支持系统。开展对青少年的德育教化是一项社会化系统工程,它必须得到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的全面重视、协调配合和“综合治理”,这样才能赢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在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三者之间往往各行其是,相互协作的机会不多、力度不大,甚至出现相互矛盾和抵触消除的现象。笔者认为,社会层面上,国家主管部门应该加强网络监管机制,加大对一些提供不健康和低级趣味内容网站打击力度,建立一些适合于青少年上网查询的绿色网站。学校和班级层面,可以建立富有自己特色的网站,内容丰富多彩,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力求做到趣味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同时也通过这个平台,采用BBS、贴吧等多种形式把家庭和学校紧密结合在一起,学生和家长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更加便捷地与学校和老师交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有关情况。学校也反过来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引导家长监督管理好孩子在校外的学习。这样才能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模式,真正形成一股强大的德育教育合力。

总之,网络是一个敞开的德育大课堂。面对新形势和新情况,我们要增强阵地意识和创新意识,加强学习,引导学生了解网络、善用网络,把网络这门现代技术变成他们自身成长过程中一个真正有用的工具。

篇4

2.结合教学内容,寓思想品德教育于体育活动中。

体育教学的内容很广泛,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特点,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材特点和教学内容制订出不同的德育渗透计划。(1)短跑教学。在起跑教学前着重讲明起跑在品德上的要求———实事求是,在规则上的要求———必须听到枪声响后才能起跑,绝不能猜口令,存在侥幸心理而采取投机行动“抢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精力集中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品德。(2)耐久跑教学是培养学生顽强意志品质的良好时机。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多数学生缺乏艰苦的锻炼,因而怕长跑、怕吃苦的比较多。教师要认真进行思想教育,深入了解情况,从严要求,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吃苦的精神,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如针对中长跑练习中的“极点”现象,告诉学生科学训练的方法,安排适宜的跑速、距离等;对于意志薄弱的学生或落在后面的学生,教师及时指导和启发学生发扬“拼搏精神”,以增强精神力量,鼓励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磨炼意志,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3)跳跃、障碍跑或支撑跳跃等项目的教学中,提高器械的高度,加长起跳的距离,肋木、平梯上的爬上、行走、跳下,爬杆时从顶部半握的滑落,都可培养学生勇敢、果断、自信和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有时还可为他们创造一种能发挥才能的良好环境,不拘泥于动作规范,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充分自由行动,反复尝试。当学生成功时,教师应给予鼓励的话语,投去赞赏的目光,并提出更高、更难的目标,让他们面对新的挑战。

3.结合组织教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合理地选择和运用组织教法,对有效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十分重要。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意识和行为结合起来,利用体育课程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如体育课教学主要在室外进行,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冬天的寒冷、夏天的炎热、风吹日晒,恰恰是对学生意志品质的考验,能提高他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通过队列、队形的练习,培养学生动作迅速整齐、严格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通过组织学生布置场地、借还器材,教育学生爱护场地器材和正确使用场地器材,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爱护公物的品德;科学合理的分组教学,特别是分组轮换教学时,要培养体育骨干的组织能力;提倡认真观摩、学习别人的长处,热情帮助、保护同伴改进技术的好作风。这样既有利于提高练习质量,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优良品德。

4.结合课堂偶发事件、学生表现进行体育教学。

篇5

随着“校校通”工程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逐步推广,网络和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数字故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通过将文字、图像、声音、音乐等多媒体素材的有机整合,讲述真实性、情感性、意外性的可视化故事,为学生提供一种高质量的学习体验。笔者认为,将数字故事与中小学德育教育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德育的教育质量和效益。

一、数字故事的简介

数字故事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达纳•温斯洛•阿奇利作为数字故事的首创者,用电脑把自己的老照片配合讲述制作成了一部自传体小电影,得到了好评[1]。后来,随着数字故事的成型和不断推广,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到数字故事的学习和制作中,并将这种方法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

数字故事的制作流程主要包括三个步骤:

1.确定主题、编写故事

在制作数字故事的过程中,主题的选择非常重要。这个主题要源于生活,在真实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和升华,再配合具有意外性的欧亨利式结尾,带给观众心灵的震撼,引起观众的共鸣。

2.设计故事模板

故事模板能够形象直观地显示出作品完成后的可视化效果,就像是一个可视化“地图”,指引故事创作者去组织故事开头至结尾所能看到和听到的素材,为编辑数字故事起指导作用,方便作者直观性地思考和安排各种素材[2]。

根据故事的结构安排和内容要求,选择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图片、文字、视频、音频,并用PowerPoint、绘声绘影、Move Maker等软件将各类多媒体素材加以整合,形成完整的数字化故事。

二、数字故事与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结合点

(一)中小学德育工作本身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指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因此,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然而,目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着诸多问题,最为突出的是远离学生实际,针对性不强,“假、大、空、远”现象严重;德育途径单一,方法简单,存在“老办法不行,新办法不明、硬办法不行”的无奈[3]。如何拓宽学校德育途径,改进学校德育方法,成为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数字故事让学生成为德育学习的主人

中小学德育教育要求结合学生年龄小、思想单纯的特点,展开形式活泼、生动形象的德育活动,让学生理解深层次的思想教育内涵。此外,《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总论)》中指出:“青少年思想品德必须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这就要求德育教育必须集合学生生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内容的情境中。

数字故事的制作特点恰好可以满足这一要求,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对现实生活进行探究,并通过数字化故事叙述的方式来展现自己掌握的知识和自己对问题的看法[4]。数字故事通过确定主题、设计模板、搜集多媒体素材、制作作品等一系列的过程,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和高质量的学习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让学生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索心将内容抽象、理论深奥的知识点转化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可视化故事,培养学生创意、表达、艺术、逻辑等综合素养。

(三)数字故事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情感

数字故事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简洁的文字、契合主题的图片和声音,带给人们心灵的震撼和对生活的思考。如数字故事《逃生者》,讲述了一位伟大的母亲为了拯救自己的孩子,选择自杀性的跳楼方式;《我不愿当老师》告诉我们作为教师的辛酸以及他们甘愿为学生奉献的精神;《老师,我可以不爱吗?》带给我们一个孩子因为不想看到母亲在恶劣的天气下工作,向老师提出不爱秋天和冬天的故事。这些故事虽小,却具备极高的故事性、艺术性、技术性和创新性,深深感动着每一位观众。由此可见,制作符合德育教育主题的数字故事,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促进师生思想深度交流,将知识技能教育与情感态度教育相融合,使学生从数字故事的启迪中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三、教学设计案例

本文以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马路不是游戏――遵守交通法规靠自觉》为例进行教学设计,来探索数字故事在中小学德育教育中的运用模式。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交通法规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懂得珍爱生命

具有小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能力目标 初步具备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初步具备利用网络搜索信息的能力

初步会操作PowerPoint等软件,并通过软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知识目标 知道有关交通规则和常识

知道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

(二)教学环境:网络教室,要求每台计算机安装PowerPoint等软件,并能链接互联网。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师:大家小时候一定都学过一句童谣:“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一等”。那大家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吗?生:(自由回答)

师:大家回答的非常正确,这句童谣就是告诉我们要从小养成交通安全意识,遵守交通法规。

2.展示违反交通规则和交通事故的图片

师:交通猛于虎,之所以要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是因为一旦出现交通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下面大家来看一组图片,并告诉老师你们有什么感想?

生:(观看图片并谈观后感)

3.播放数字故事案例

师: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此时此刻同学们又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生:(观看屏幕并交流感想)

4.小组合作,制作数字故事

师:大家都基本了解了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和意义,现在老师要把同学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制作一个有关交通安全的数字故事。

生:各小组确定主题、编写故事、设计故事模板、分配任务、搜集资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技术指导,帮助学生高效率地完成多媒体素材的选择和编辑工作。

四、总结

数字故事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不仅是对学科课程的补充、延伸,更体现了它的“综合性、跨学科性”[5]。数字故事与学科教学相整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作一个好的数字故事,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功底和艺术审美能力,还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数字故事”教学软件制作能力和多媒体素材的编辑处理能力。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和信息素养,有意识地制作和推广数字故事,让数字故事真正成为中小学德育教育强有力的工具。

参考文献:

[1] 孙卫华、郑红艳:《数字故事在美国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年第2期。

[2] 李颂:《数字故事:一种新学习和表达方式――以“上海市女教师故事大赛”为例》,《上海教育科研》,2011年3月,第44-46页。

[3] 刘立华:《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问题和对策》,《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第22期,第163-165页。

[4] 伍小芳:《数字化故事叙事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教学论文,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隆广中心小学,2011年9月9日。

篇6

在全媒体背景下,各种无线终端的应用加强了信息的流通,这给很多未经过过滤的不良信息进入学生的生活和学开方便之门。在受到很多不良信息的影响下,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以及当前对学生影响较大的“读书无用论”等思想观会严重扭曲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以及学生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极其不利的。因此,在全媒体背景下,如何加强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探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家校合作教育和全媒体概述

1.全媒体时代。全媒体的概念来源于生活服务领域,最终应用于大众传媒领域。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全媒体时代的形成是当前我国科学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很多现代通讯手段得到普遍应用[1]。比如手机、电脑、平板终端等等让每一个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并且能够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实现新的传播。全媒体尤其是当前QQ、微信、微博等等很多通讯交流手段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如果不加以规范和正确的引导,一些消极、低俗的信息就是左右学生的思想,让的德育价值观念得到正确的培养,限制了学生的良好的发展。

2.家校合作。所谓的家校合作就是学校和家庭组织成一张教育网,两者之间相互沟通,实现信息的对称,对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了解,从而把握学生的动态,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作用下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在中职学校的德育中,学校和家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教师并不能清楚地指导学生在家中的情况,因此开展的德育教育不够全面;而家长也不知道学生在学校的具体情况,因此不能够很好地辅助学校进行德育教育。在全媒体背景下,全媒体为家校开展德育教育合作教学提供了方便,但是在全媒体背景下,学生也会受到很多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造成了学生价值观念的扭曲。因此,在全媒体背景下,家庭和学校要形成合力,利用全媒体的优势不断为学生构建健康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全媒体时代重视家校合作的德育教育方式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家庭是最完备的教育模式,将家庭和学校形成一对教育者,对学生的教育进行无缝接入,实现学生德育教育的最优化。在当前全媒体背景下,基于全媒体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更加优化了家校合作教育模式。

1.家长参与学校德育教育决策,实现家庭和学校德育优势的互补。在家庭和学校之间,由于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得两者对学生的把握不全面,因此开展的教育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而且在传统教育中,由于很多因素,使得家校合作教育效率不高,效果不好[2]。但是在全媒体背景下,学校和家长之间可以建立的共同渠道和交流途径也就越来越丰富,比如可以建立家长和学校之间的QQ群、微信群,在进行德育教育决策讨论的时候,家长可以充分参与到其中,根据自己在家庭中学生的德育问题发表意见,这样提出的问题更具有建设性,从而实现双方的信息对称,让中职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的时候所开展的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措施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2.利用全媒体建立灵活多样的联系方式,共同抵制影响德育教育的负面因素。在全面背景下,学生也必然生活在全媒体的环境中。特别是当前我国手机普及、网络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学生在全媒体中也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多学生会受到来自于一些不良网站以及不良言论的影响,导致学生的思想健康受到影响,阻碍了中职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3]。基于这种状况。学校和家长也应该充分利用全媒体之便,建立灵活多样的联系方式,多角度、多侧面渗透,让学校和家长之间共同抵制影响德育教育的负面因素。比如在一些家庭教育中,由于家长本身的素质较低,意识不到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正确的教育途径,给学生的成长和学习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在通过全媒体构建联系平台之后,学校就应该定期地这一部分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让家长及时地反应自己学生的德育状况,并且引导家长进行正确的教育方式。再如家长发现学生在家庭中出现一些失范行为,就可以及时地向学校反应,学校就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德育教育措施,实现教学的时效性,将负面信息对学生的德育影响降到最低,实现全媒体背景下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

3.利用全媒体吸纳家长教育资源,实现德育教育的进一步优化。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家长也是一中重要的教育资源,不管是高素质的家长还是素质较低的家长,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中都能够找到学生德育问题的原因,进而通过对着中问题的分析,实现学生德育教育的进一步优化[4]。在全媒体背景下,中职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建立“家长志愿者协调委员会”让家长也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并且发挥重要作用。明确该委员会的主要作用就是征询教师的教学意见以及明确学校的教学资源,从而从多个方面构建好的教学资源,比如教育场地,教育者等满足中职德育教育的需要,优化全媒体背景下中职德育教育。

结语

总的来说,全媒体背景下的德育教育工作,就要充分联合家庭,充分运用家庭教育资源,将其融入到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中,在全媒体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增强中职院校德育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秀红.网络环境下中职学校德育课的改革和创新[J/OL].学周刊,2016(25).

[2].专题策划夯实德育基础促进职教腾飞[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3,09:5.

篇7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262-02

思想道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标准。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在学校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高尚风格,形成青少年求知学习成长修身养德的好风气,下面就德育教育谈几点看法。

1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他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有更加鲜明的辨别力。

2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是重要因素。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班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为了搞好学习上的合作,课堂上,还要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座位,把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合理地安排在一起,让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课下,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课余“学习互动小组”,相互质疑问答,答疑解惑,共同探讨。或在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挥优等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在班会上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促使学生普遍提高学习水平。良好的学风,促进整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形成了你追我赶奔优异的好风气,坏的习气逐渐减少的好局面。

3营造诚信教育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不同角度营造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3.1 通过现实生活中生动的事例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争论,引发学生产生内心震动。

3.2充分利用黑板报、教室标语作为宣传阵地,着力营造诚信教育的氛围,感染学生,使学生关注诚信教育。如组织学生出版“诚信专刊”,阐述诚信的含义,列举诚信的事例,对涌现出来的诚信人物加以表扬。在班内张贴“诚实守信,立身之本”,“取信于民,方可得天下”,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关注诚信教育。

3.3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先进任务,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广播等形式,给学生设置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行为训练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诚信观念。

4采用榜样教育法

树立榜样,让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在树立榜样时,既要注重树立优等生榜样,又要特别注重树立中等生、学困生的榜样,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加以发扬他们的优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成为不同方面的榜样,可以是劳动方面的,可以是助人为乐的,可以是守纪律的,可以是文艺的,可以是体育的,等等。总之,要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引导每个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让他们在互相学习中不断提高完善自己。

篇8

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抓好班主任工作,搞好班级德育,也可以通过抓好各科教学,促使德智体美劳有机渗透,还可以搞好课外校外活动,利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外,通过集会、班会、少先队主题队会、社会实践等形式,也都可以进行小学德育教育,它们都是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仍然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在课堂上,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接受、领悟和内化,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行动。为了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内容,高度重视课堂随机教育

在小学课本中,并没有明显的德育内容,但是大量的课文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它们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师在备课时,应主要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汇于教学过程中。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德育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学会抓住这些契机,及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必须做有心人之外,还必须要有教育的热情、广博的知识与高超的艺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上的随机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科学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切实增强德育实际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于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例如,语文课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德育教育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于那些含义深刻,思想性强,又比较含蓄,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课文,我们应采取辅导理解法,不但要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还要对学生作适当的讲解,帮助他们领悟其中的思想、道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阅读思考法、讨论吸收法加强德育教育。总之,我们要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感受到美好,领悟到含蓄,受到德育的教育,形成健康的人格,增强德育教育实效。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

篇9

作者简介:吴晓华(1980-),女,福建仙游人,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轨道系,讲师。(北京 100096)

中途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202-02

高等教育以传授知识为手段,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但是由于一直以来应试教育主导着教育市场,致使知识传授过程中德育方面所占比重相当小,因而难以实现教育目的。这种忽视德育教育的做法已经造成人才培养的偏失,例如,复旦大学在读研究生黄洋,被同寝室某同学在寝室饮水机投毒而中毒身亡。案件的出现让我们再一次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新的忧虑。让人痛心的是,很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德育的教育不够,甚至严重缺乏。相比知识的教育,社会适应教育更加重要,我们应该做到以德为先,全面培养适合社会发展要求、利于国家建设的合格人才。

一、任课教师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的德育教育不应该只是班主任的职责,必须由各个任课教师共同协作。课堂的德育是素质教学的重要一环,但是部分任课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上还存在一些观念的误区,认为课堂教学就是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己任的教学,德育仅仅是校方和班主任的事情,超出了他们的职责范围。

早在1806年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就指出:“没有无教育的教学,也没有无教学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可以说是德育工作最有效最经常的途径。任课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都应该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真正担负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责。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各学科的德育渗透,是当前教改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任课教师实施德育教育的方法

1.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形象的德育功能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教师把学生造就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教师的形象具有教育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学什么、怎样学都有赖于教师的指导。而这种指导成功与否又与教师自身形象即教师本身的职业道德和具有渊博学识的形象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在学识、思想、仪表、操行等方面都能显示出较为完美的形象,就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非语言行为的作用,顺利完成课堂的教学任务,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真正做到“教师以身示范,学生将以师为范”,师德优良也将会造就学生完美的人格、健全的个性、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

2.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教学活动中应努力实现德育与智育的统一,本着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教师应善于并勇于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在保证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基础上,从专业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地进行德育渗透,润物无声地融入学科课堂。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点。要想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教师必须找准“德育”与教材内容的结合点,灵活地把握教学环节和学习方式,巧妙挖掘德育素材,适时渗透德育因素,实施德育的育人功能。

在有些学科教材中,德育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点,把德育教育和智力教育有机地结合。例如笔者在讲解“电工技术”课程中分析电路的两大依据(元件约束和结构约束)时,做了以下德育教育:先讲理论概念,并通过举例分析知识点。元件约束指电路元件的电压和电流的关系,元件约束只与元件的特性有关,而与元件在电路中的连接方式无关。结构约束指电路由电路元件连接而成,电路中同一结点上的支路电流要受到相互约束,同一回路上的支路电压也要受到相互约束。结构约束只与电路元件的连接方式有关,而与元件特性无关。然后由理论知识引申德育教育:电路中的各个元件就好比是班上的每个学生,每个学生身上都有独特的个性,只与其本身有关,而与其他同学无关,学生的个性就相当于电路的元件约束。班级就好比一个电路,每个同学聚在同一个班级,行为就不能随意发挥,而要受到班级的规章制度的制约,班级的班规就相当于电路的结构约束。通过这种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教学方式,不仅教育了学生要遵守课堂纪律和班规的重要性,而且也能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点的掌握,达到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2)根据讲授的教学内容,补充和完善教学的德育内容。任何一门课程,都包含着德育教育的素材。任课教师如果能将课程中内容与德育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就不仅更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而且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格和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和思维方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在“电工技术”课程中,欧姆定律看似简单,却耗尽了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十余年的时间。在此期间,欧姆顶着被蔑视和不认可的压力,一边教书,一边自己动手设计、制作各种仪器设备,执着地探索着。直到1841年,他被英国皇家学会授予科普利奖时,德国科学界对他的研究成果才给予承认。任课教师讲解欧姆定律时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坚持不懈、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精神。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只要做到理论性与政治性、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就可以将教学中的德育很好地体现出来。

(3)利用实践教学环节,渗透德育教育。有些学科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的实践性,实践教学也是实施学科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它为实施学科德育提供了特有的环境和难得的条件。

在实践课上,学生的自由度更大些,在纪律上更难管理与把握,“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制定严格的机房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帮助学生养成爱护实验设备、遵守实验纪律的好习惯。在实践这一重要环节可能发生的问题多种多样,如自制力不强的学生玩手机,看一些与教学无关的书,学习偷懒的学生复制抄袭作业等。教师应当针对每一个发生了或可能发生的问题,及时把握德育契机,充分发挥教育机智,适时地进行引导,实施德育,力求实现最好的德育功效。同时在学生的动手实验过程中,善于鼓励和表扬,培养学生的勇于探索、一丝不苟、办事严谨的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让德育和智育有机结合。

3.注重情感交流,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教学决不是单纯地把教师头脑中的思想、技能搬到学生头脑中去的机械过程,而是师生情感和思想双向交流沟通的过程。教师只有对学生投入具有“爱心、关心、诚心、细心、耐心和信心”的情感,学生才会对教师回报情感,从而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从而达到良好的智育和德育的双丰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乏学生因为喜欢老师而对老师所教的这门课发生兴趣的例子。

三、结束语

课堂教学应该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又积极渗透德育教育,充分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只要每一位任课教师都认识到自己是文化的传播者,是学生的引导者,应当跟上时代的发展,转变观念,创新教育模式,就必定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苑.专业教学中德育渗透正在进行时[J].中国科技创新,2008,

篇10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a)-0244-03

在高校教育当中,进行最终的期末考试不但是检查大学生一学期以来的学习成果,同样也是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个人道德方面做出检查。可是,就目前所得到的信息来看,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成果实在是让人不得不担忧。大学生道德教育成果不强最明显的一点莫过于大学生在高校的考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作弊行为,这让我们不得不深思,如何才能增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成果?哪种有效的措施才能在高校的考试过程中有效的防止学生的作弊?单纯的道德教育对学生并不一定能够产生效果,学校也无从检查道德教育最后的成效;单纯的在高校考试过程中防止、惩罚学生的作弊行为,可能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叛情绪,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所以,可以将高校中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与高校中的考试教育相结合,将德育教育的内容与真实的考试过程联系起来,使得高校学子在每次的考试过程中都检查各自的德育教育成果,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同时也能有效的防止大学生在考试过程中的作弊行为。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首先就应该了解清楚因为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效果不明显从而导致的大学生在高校的考试过程中利用作弊手段来获得好分数的具体表现,以及这些具体表现当中体现出来的原因;在了解了表现和原因的基础上分析得出如何增强大学生德育教育水平以保证大学生在考试中不再利用作弊来获得理想成绩的措施,然后就可以清楚的知道增强了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对于防止大学生的考试作弊具有如何积极的作用。

1 大学生德育水平下降在考试作弊的表现

大学生德育水平下降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有许多表现。

第一,大学生在所需参加的考试过程中利用作弊违纪的手法来获得优秀的考试成绩。这是大学生德育下降在高校教学过程中最明显的一个表现。在现在的高校当中,作弊现象是络绎不绝,作弊手法是层出不穷,高校教师对于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利用作弊手段获得优秀分数的行为已经是习以为常,对于在每次的考试之后都会抓住几个学生作弊这种现象更加是处之泰然。高校当中的考试违纪以及作弊的现象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件不新鲜的事情,有的学校的学生考试作弊现象还十分的严重。

对于高校中的学生考试作弊事件,高校领导以及教师也采取了许多方法来制止这种行为,比如对于在考试中作弊被抓到的学生采取全校点名批评、警告等处分。而我校则采取了作弊者被取消学位的处罚措施,然后实施该措施的成效实在让人欲哭无泪。在高校考试过程中教师能够抓到的作弊学生只有那么屈指可数的几个,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作弊实在是一件省心省力的考试方法,学生考试作弊存在侥幸和冒险心理。虽然作弊者被抓到后要受到严厉的处分,但他们通常认为自己的作弊行为未必会被抓到,那么成绩就多了几分通过的把握。考试作弊手段花样百出,令教师防不胜防,最常见的,也是最原始的手段,就是将考试要点利用最小的字体打印在一张小字条上,考试的时候带进考场。还有一些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的作弊手段如果学生不言明,教师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课桌上很简单的一个小物件原来可以用来作弊。

第二,考试过程中的作弊是传统的方法,现在为了能够在考试中获得优秀的成绩,如果只是在考试过程中利用一些小聪明作弊还是不够的。一些学生直接是在考试前或者考试后利用各种手段以期提高自己在考试中的成绩。在考试之前,有的学生会千方百计的与教师套交情,以希望教师能够看在感情好的面子上提前告诉一些考试过程中会遇到的题目,或者换个名目以划取考试的范围或者直接是划取考试的重点知识点的方式来得知在考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题目。而在考试之后,如果学生认为自己考试考的不理想,考试后的第一个选择是给教师打电话,希望教师在改试卷的过程中手下留情,如果这样还达不到学生的要求,学生就会想方设法的找教师索取分数,甚至不惜以金钱来换取考试的分数。这样的表现不可谓道德低下,在还没出社会的高校当中就已经学会了在社会生活中的金钱至上的概念,这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不得不说是毫无帮助,甚至是会害了学生一辈子的认识理念。

第三,高校中考试之后都会有一个教师评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会要求学生对这一个学期当中辛苦教导学生的学科教师的各个方面进行一个评分,这个评分可能只是学生随便的一个选择,但对于教师来说不但是一个学生的认可,而且对于教师在学校当中的前途发展也或多或少的有一定的影响。有些学生如果在平常的学习当中对教师有何不满,或者对这一次的考试成绩不满意,更进一步或许是学生自己在考试的过程中采取了不正当的手法作弊考试而使得考试成绩十分不理想的情况下,就会利用这样一个机会,埋没良心的给予教师一个不理想的分数,甚至完全不按照标准只是根据自己的情感来对教师评分,而且这种评分是在压低分数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对一个学期以来辛苦教育学生的教师是十分不公平的一件事情,对于教师将来教学的积极性也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学生在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之后心理或多或少会受影响,对于学生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是十分不利的。

2 大学生德育水平下降致使考试作弊的原因

在了解了上述所说的大学生德育教育水平低下在高校考试当中的表现之后,我们对大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这种表现出现的原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第一,高校当中永恒不变的考试制度方面的问题。之所以高校的考试会出现学生在考试前通过教师得到考试题目的信息,考试过程中以作弊的方式来得到优秀的成绩,考试之后以贿赂教师的方式也要得到优秀的考试成绩的最终原因,就是因为高校当中的考试,出试卷、改试卷、最后审查试卷的基本上都是任课教师一人,学生只要与任课教师的关系良好,任课教师对于学生有一个好的印象,在考试前后对学生能够有一点特殊的关照,学生在高校的考试必然能够得到一个理想的分数。除此之外,在高校当中进行的考试绝大多数都是采取笔试的方法来进行,这就容易造成学生对于在课堂上所得到的课堂笔记的无限重视,在考试之前将精力集中在课堂笔记的背诵之上,对于这门课程讲了什么,具体有哪些知识点其实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背诵下来,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没有任何好处的,也逼迫有些学生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本性去以作弊的方式来得到优异的成绩。

第二,高校学生思想方面的问题。现在高校当中的学子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温室中的花朵,他们也在不经意间受到了社会上风霜雨打的袭击。由于受到社会上风气的不良影响,学生的一些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地位受到冲击,对于在高校的考试过程中利用作弊的手段来获得优秀分数这种不良行为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在以前单纯的校园环境之下,学校的考试作弊行为可以说是基本杜绝的,因为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在考试中作弊这种行为都是深恶痛绝,如果哪位学生被发现了在考试过程中利用作弊的手段才获得了高分数,所有的学生都会用异样的眼光来看待他,让他在学校的生活中感到无处不尴尬。而在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的现代高校环境下,对于在考试中作弊未被发现,而得到优秀分数的学生,令那些曾想作弊但最终未敢实施作弊行为的学生投以羡慕的目光,作弊者更是以手段的高超而自得,如此诱导了其他不良思想学生的冒险效仿。因此,学校在处理考试作弊问题时,应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处理,否则会在某个层面上促进考试作弊行为的再现,影响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第三,教师或者领导方面的问题。在现在的高校教育当中,有的教师年龄已经比较大,对于一些课本中知识点的讲解依然是根据以往的经验,利用老旧的教育方法来进行讲解,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更加无法将现在自诩为新新人类的高校大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在课堂之上,这在一定程度上间接的造成了高校考试过程中作弊现象的出现率的增加。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提不起兴趣,对于课本中的内容几乎相当于不知,而为了在期末的考试中能够得到一些过得去的分数,学生不得不采取一些非常手段,以作弊或者其他的违纪方法来达到通过考试的目的。还有的教师对于教师岗位的认同感不强,在进行教师的教育工作过程中责任感不强,在日常的教学当中教学效果难以获得学生的认同,为了达到教学的目标,在课程的最后阶段就以划取考试重点范围的方法来赢取学生的好感也获得优异的教学成果;也有教师在考试监考的过程中对于认识的学生采取纵容的态度,放纵学生在考试过程中的小动作,使得其他的学生对这种行为不满,间接促使了学生在下次的考试中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来得到优秀的考试成绩。除了教师方面,院系领导对本职工作的不认真执行,对于在考试过程中有不良动作的学生因为一些原因,比如教师说情等,而对违反考试纪律的学生没有给出应该的惩罚,这在无形当中助长了学生考试作弊的气焰,使得学生的道德教育水平在这不公正的环境中也不得不下降。

3 抑制大学生作弊行为的措施以及德育教育在此方面的作用

增强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从大学生考试作弊方面来改进能够切实的了解到大学生德育教育成果,明显的感受到大学生德育品质的增强。

第一,考风考纪方面的建设。在平常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对学生灌输有关考试舞弊可耻方面的内容,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真切的感受到在考试中作弊是一种可耻的行为,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在真正进行考试的过程中会从心底厌恶自己有考试作弊的行为,有效的杜绝了考试作弊行为的发生。从侧面上也说明学生的品德有所提高,对于是非的了解更加的清晰,逐渐的拥有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不止是在平常的教育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灌输有关舞弊可耻、诚信考试光荣这方面的知识,更应该在考试之前对学生这方面的认识进行加强。比如在进行大型考试之前,学校有关部门应该营造出一种紧张的考试氛围,在大学的各个角落都能够让学生了解到诚信考试的相关内容,加强教师平常对学生灌输的有关看法,这样才能使学生最深层次的认识清楚考试过程中应该遵守的纪律以及如果在考试过程中有违纪行为可能会造成的严重后果,完全杜绝学生考试作弊的思想。提高学生关于考试道德方面的认识,对于进一步抑制学生的作弊行为是十分有效的。

第二,考试机制部分的改革。在之前的论述中已经说明,要从根本上制止学生在考试中违纪的行为,就应该使学生难以找到考试作弊的机会。一方面,应该将学校考试过程中使用到的试卷的出题人与平常教导学生的教师是不同的人,并且对于出试卷的教师信息进行保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杜绝大部分学生在考前想要获得考试题目信息的心思。同时,在考试之后,进行批改试卷的教师信息也要进行保密,让学生不能够知道批改试卷教师的信息,也就不能够找寻改卷教师以得到优秀的考试成绩的心思,进一步的抑制了学生采取不良手段获取优异考试成绩的心理。另一方面,对于考试所使用的题目应该最大限度的灵活出题,不能只是机械的按照课本上的公式就能够得到答案,这样会激发学生在下次考试中准备小抄,在考试中以作弊的手法来获取优异成绩的心理。只要学生考试过程不能够利用小抄来得到考试题目的答案,而只能依托平时上课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来解答题目,对于完全杜绝学生的考试作弊行为是十分理想的对策。

第三,教师道德方面的建设。教师是在平常的生活中与学生在一起时间最长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教师道德方面水平的高低,对于学生道德水平高低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教师对于学生在平常的考试过程中使用违纪的手段来获得优秀的成绩这一事件的态度不明确,会导致学生产生很多想法,甚至会认为考试作弊是老师默许的,而且还是获得优秀成绩的一个捷径。教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认为没什么大不了,学生也会跟从教师的角度从而难以分辨事情的是非,对于学生将来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比如在考试过程中作弊,如果教师对待作弊的学生态度不明确,没有给予严厉的处罚。这就是在给学生传递一个错误的信息,作弊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只是达到自己目的的一个手段。甚至有些道德品质不高的教师,会认为作弊是一个好的方法,能够帮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优异的成绩,在这种思维下去纵容甚至怂恿学生作弊,这对于学生将来的身心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一件事情。换个角度,如果教师是一味品格十分高尚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对于现实中的是是非非有着自己的一套行事标准,对待错误的事情严厉的批评,对待正确的事情予以鼓励,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学生,也会养成明辨是非的习惯,更不必说对待考试作弊这种在平常人看来绝对是大错特错的事情。在具有高尚品德教师的认识中,考试作弊代表着一个人的品格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代表着这个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正在歧路上行进,在这个时候,品德高尚的教师就会给予学生正确的反应,告诉学生在考试中作弊的行为是不正确的,是不能容许的。这样的正确态度才能够给予学生正确的教导,使得学生拥有良好的品德。也就是说,德育教育的水平提高,对于抑制学生在考试过程中作弊行为的发生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第四,对于考试过程严肃管理,对于已经发生的考试作弊的学生要给予严肃的处理。对于在考试中作弊的学生,应该从纪律处分以及道德教育这两方面来着手,给予违纪学生纪律处分并不是为了惩罚学生,而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到这种行为是错误的,是应该予以禁止的,在学生清楚的认识到了行为的不对之后,则应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毕竟,完全严厉的处罚并不能带来学生的心服口服,甚至在一定状态下可能会造成学生心理方面的不满,将学校给予他的处罚认为是学校对于他的不公正待遇。所以,对考试违纪的学生在给予严厉的纪律处分之后则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意识到怎样的行为才是正确的,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真正的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考试过程中的严肃管理,对考试违纪行为的严厉处分也是给予学生一个信息,这种在考试过程中作弊的行为是错误的,从而在道德方面告诉了学生行为的错误性,有效的抑制了学生在将来的考试中再次以违纪手法来获得优秀成绩这种现象的发生。

高校中大学生德育教育方面的水平对于有效的抑制大学生的考试作弊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学生德育教育水平低下,难以分辨怎样的事实才是正确的,如何的行为才是错误的,具有如此混乱思维的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很可能因为某一时的冲动而做出违反考试纪律的行为,以考试作弊的手段来获取优异的成绩,甚至在考试作弊之后还沾沾自喜,完全不知道这种行为是错误的行为,这对于学生将来的身心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另一方面,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德育教育拥有一定的教育水平,这样的学生在平常的考试中即使没有十足的把握获取优异的成绩,即使成绩不良会有不好的后果,但是在自身原则,自身德育教育素质的监督下,会按捺住自己的欲望,了解自己真正应该珍惜的是什么。这样的学生在高校的考试中是不可能出现考试作弊的行为。

4 结语

总之,高校中大学生德育教育水平的高低与学生在高校考试中作弊行为出现的频率是呈正比的。学生的德育教育水平素质高,学生在高校考试中出现作弊行为来获取良好成绩的概率就无限的降低,反之,当学生的德育教育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学生在高校考试中用不良的手段来获取优异的考试成绩的概率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升高。所以,对于高校考试过程中的作弊行为,应该在采取有关措施的过程中,同时的兼顾学生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从根本上抑制学生在考试中作弊行为的出现。

参考文献

[1] 胡胜良.如何规避大学生考试作弊[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2] 董敏,于秋波.新时期大学生诚信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4).

[3] 蔡春,扈中平.德性培育与制度教化――论道德失范时期的道德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4).

[4] 欧国凡,陈靖.大学生考试作弊成因及防止对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5] 何玉辉,刘舜尧,王艾伦,等.论考试作弊的现状、成因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2).

[6] 赵洁.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7] 陶书中.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的理性审视[C]//2006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2006.

[8]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摘要)[J].道德与文明,2005(1).

[9] 沈小碚,王书.重庆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考试作弊原因分析[N].光明日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