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育的重要性模板(10篇)

时间:2023-07-20 16:16:4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论德育的重要性,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论德育的重要性

篇1

中职德育教育历来是职业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分为一定步骤的。笔者结合多年的德育课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实际,认为中职德育教育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养成教育、成才教育和创业教育。

1 养成教育――德育教育的最低层面

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一方面面临中考失利的打击;另一方面由于正是青春期,生理及心理都还没有成熟,且逆反心理严重,如果不进行及时有效的德育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因此,对于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首先要进行的就是“行为养成教育”。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是指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和手段,以一定的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以儿童和青少年作为主要的对象,其目的是使其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养成教育对年轻一代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及确立自主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养成教育有助于中职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品德和习惯的形成是个体在社会性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思想行为体系的过程。个人的品德形成有两个方面:一是自发的社会影响,二是自觉的教育影响。学校、家庭和社会及个体自身的努力都是人的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心理学告诉我们:品德的形成受知、情、意、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只有有了正确的品德认识,才能上升到高尚的品德情感,再形成品德意志,最后转化为自己的外在行为。一个道德修养好的人必须经过长期的道德实践,而养成教育正是有助于强化这种实践。

1.2 养成教育为中职生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道德人格的形成是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过程,是与社会规范形成的思想和行为的系统过程。个人特征的形成在许多方面得以实现,是自发的社会影响,也是一种自觉的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人自身的努力是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心理学告诉我们:道德品质的形成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知识、感觉、意识等,只有正确认识道德人格,才能提高青年人的道德情操,促进道德意识的形成,最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想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必须经过长期的道德教育,从而加强道德教育实践。

简单来讲,养成教育在于习惯的培养。如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思维习惯等。可以说养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最低层面,是一个学生所必须接受的德育教育。

2 成才教育――德育教育的基本层面

认为人的最大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即个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个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意味着就能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因此德育教育的第二步就是“成才教育”。

职业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拥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型人才。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更好的选择就业,并在自己的工作中充分展示所学技能,使自己得到进步和提高。因此,在中职教育工作中应更重视学生人生观、成才关的培养。但是,在以往教育过程中我们忽视了这方面的培养。通常在学生就业前夕,才将相关内容灌输给学生。这些内容还未来得及消化,就已经进入实习单位实习了。带着这种较为“幼稚”的就业成才观走上工作岗位,必将对学生的工作产生影响,一旦在工作中遇到挫折,又不能做好心理调适,便会感到困惑,并在短期内增加学生的再就业率。

成才教育对于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乃至以后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其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培养专业兴趣,提高专业素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积累社会和工作经验,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人力资本、兴趣和专业的匹配,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历来强调德才兼备,既重视德,又强调才。故,作为德育教育的基本层面,在中职德育教育中,必须贯穿成才教育。中职生的成才教育重点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2.1 注重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年龄都还比较小,属于未成年人,心理生理都还不成熟;并且由于中考的失利,自信心受到打击;再就是世人普遍对职业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偏见,一大部分家长都认为中职学校主要是让学生过渡一下,因为初中毕业走上社会年龄太小。因此成才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认为自己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2 注重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

中职学生毕业后的第一岗位就是生产第一线,从事操作工作。这些对于过惯了养尊处优生活的孩子来说,的确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于是,经常会听到毕业学生在抱怨,工作太辛苦,工资又低。总是想着辞职,从来没有想过如何在艰苦岗位磨练。因此,要注重加强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工作,通过实践,增强他们吃苦耐劳的意识。

2.3 注重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人际交往能力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基本能力。在已毕业工作的学生中,人际交往能力强的学生往往可以比较快地得到企业的重用。而一些性格比较内向且人际交往能力差的学生得到的晋升机会远远不如前者。

2.4 辅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规划是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实际情况,制定未来职业发展规划的过程,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前景。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或者较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都有助于学生的成才。职业生涯规划也是成才教育的必要内容。

3 创业教育――德育教育的追求层面

将个人价值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的新的教育理念,即创业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9年4月在汉城举行的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强烈突出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必须加强创业教育。社会主义经济形势和结构的调整,使得开展创业教育,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人才供求与竞争的需要,职业学校改型与发展的需要,更成为职校毕业生提升就业能力和获得职业生涯保障的需要。教育司副司长刘凤泰也指出:“对职中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职业学校的重要任务”。时展要创新,社会发展要创业,创新、创业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发展的灵魂。

创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系统中的重要内容,可以说是在德育教育领域的另一个扩展。德育教育本质上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而创业教育就是把如何做人和做什么样的人具体化,是具体解决人与社会关系的。

帮助学生就业,创业,也就是说,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服务,教育学生学习如何工作,如何经营,引导学生走向社会,选择就业,等等,这从道德教育的角度看是做什么样的人。

职业学校创业教育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分工和职业分类,了解各种职业的一般特征、要求,了解社会的具体情况等,这从德育的角度来说就是了解社会;二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心理,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从德育角度来说就是如何做人;三是帮助学生择业、创业,即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服务,教育学生学会如何工作,如何经营,引导学生走向社会,选择就业岗位等,这从德育角度看就是做什么样的人。

创业教育扩大了德育空间,丰富了德育内容。学生对德育不重视,究其原因,是德育工作还存在着灌输式和防范式的倾向,对学生负面行为指责较多,容易使学生产生腻烦心理。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此,创业教育是德育工作从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将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相连。同时,教师还要给学生系统介绍专业的社会特点、向学生教授相关心理知识、对学生进行职业心理测试,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挖掘潜能,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改变道德教育中存在的被动接受教育为发展自我主动积极的参与。

因此,中职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以下创业教育内容,强化德育教育的功能。第一,通过创业教育,建立学生的危机意识,让学生清楚地认识,要实现国民经济的发展,创业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业激情;第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克服创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就沮丧,轻易放弃的消极心态。创业过程中伴随着很多的风险和不稳定因素,因此,对学生开展一些挫折教育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综上,中职生的德育教育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提出了新的要求,创业教育为职教德育开了一条通途,通过开展创业教育,在面对新时期的就业压力,学生由以前的被动等分配转变为主动找市场,由消极的埋怨就业难转变为有意识地支配自己的人生道路。

篇2

校报在高校所产生的影响或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作为思想阵地和舆论工具,责无旁贷地肩负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重大使命。广大校报工作者必须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努力提升报纸的品位才能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也才能使自身的事业富有旺盛的生命力。本文由中国收集整理。

(一)

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任务伟大而艰巨,这不仅要求物质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而且要求精神文明也有一个大的发展。处在这样一个时期,高校培养人、塑造人的任务是极其繁重的。

舆论宣传作为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我们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紧密相关。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服从和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可含糊的。发展高校校报事业,满足广大师生员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高校的改革发展和全面进步,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校报事业与时代相呼应,最根本的体现就在于给广大师生员工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为高校的发展进步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思想保证。在新的历史时期,广大师生员工正为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新局面而顽强拼搏,并已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过程中,必然会牵动政治、社会、文化乃至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高校是社会的缩影,又是知识、人才、信息的聚集地,经受着各种思想文化、各种意识形态的碰撞和冲击,在前进的道路上困难是很多的,矛盾和问题也是错综复杂的,人们思想上的疑难和困惑也是难免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既为高校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提出了更高而迫切的要求。无疑,坚持办报育人,努力采写出更多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有新意、有吸引力的高质量的优秀作品,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这是新时期高校校报回应时代召唤的神圣使命。

(二)

坚持正确导向,唱响时代主旋律,这是校报鲜明的政治本色。我国校报事业的性质以及它所担负的任务与职能,决定了这份报纸必须始终坚持以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办报工作,讲政治、讲大局,牢牢把握正确的方向,为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服务。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行政的耳目喉舌,负有凝聚人心,鼓舞人心的责任。事实证明,校报导向正确,可以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任务起到有力的宣传贯彻作用,并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任务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坚持贴近师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反映和回答师生员工所关心的问题,服务于师生员工,这是校报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践行科学发展观,体现办报宗旨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校报功能的根本途径。同志曾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工作要始终坚持联系实际、深入生活、贴近群众,努力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校报坚持“三贴近”,这不仅是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校报自身发展的需要。贴近师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核心是贴近师生。的新闻观认为,坚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人民说话,为人民呼号,这是新闻工作不可动摇的基础即深刻的人民性和人民精神的体现。在高校,广大教职工是主人。一方面,我们的各项政策都是以师生员工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合乎师生员工的利益。高校党委机关报必然要以反映师生的愿望和要求为己任。另一方面,广大教职工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主体,师生员工是校园生活的主体,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是面向广大师生员工的,校报工作是学校党委和行政与师生员工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也是直接面对师生员工的。校报宣传能否被广大师生所接受,是否让广大师生喜闻乐见,这事实上也已成为校报舆论引导是否有效的试金石。从师生比较关心、大家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入手,把宣传主题同师生利益密切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体现校报的宣传教育功能。

形式多样,生动活泼,风格独特,艺术精巧,这是校报宣传教育的魅力所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时代主旋律不是空洞的,机械的,枯燥的,它是有机地、巧妙地把宣传主题渗透和溶解在各种体裁、各种风格的作品中。校报工作面对的是不同层次,不同品位的校园受众,作品的思想观点必须通过适当的、丰富而准确的表现力的形式使其内容更明白、更深刻地传达给受众。其收效必然要以师生的接受效果,以师生喜欢不喜欢,师生接受不接受,师生理解不理解为尺度。不讲究传播艺术,简单地重复一些政治口号,或者搞一些空洞的说教,不利于内容的表达,也不可能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吸引力,达不到宣传的效果。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前提下,既体现校报的整体特点,又形成自身独特的风格和魅力,校报才能受到青睐,博得众爱,其宣传的主题思想才能让师生员工入脑入心。

(三)

客观事实是校报的本源,是校报的基础。坚持新闻宣传实事求是的原则,这是我们党在长期的新闻宣传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也是新时期新闻宣传工作的立业之本。实事求是是新闻报道特征和客观规律的要求,也是校报工作者应有的品格。作为校园传播媒体,校报首先是组织师生、教育师生、引导师生,体现党委意图,服务学校中心工作的工具。在政治上,必须旗帜鲜明地反映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和政治观点,通过准确全面地反映生活的本质和主流来体现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实施正面的宣传教育。在传播功能、服务功能、娱乐功能、消遣功能上体现引导受众,影响受众,服务于受众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如果不面对现实说真话,不依据事实讲实情,不联系实际发议论,其结果必然是在政治上、思想上、行为上和生活方式上等方面产生误导,使广大师生步入误区,进而使校报自身也失去生命力。

科学地反映实际,努力采写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这既是校报工作者科学文化素质的体现,也是校报工作者人生价值观的反映。校报工作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校报工作者自身的人生价值观正确与否,对于其观察、分析、判断事物以至构成作品的思想内涵有着重要影响。一位合格的校报工作者,其人生价值观不可能是畸型的、倾斜的,而是牢牢地定位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上。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才能保持良好的思想素质,才能经得住各种考验,才能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去完成办报育人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朱小丹:《提高创新宣传思想工作的能力》[J],求是,2006年第1期:36

篇3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灌输。如何加强职业学校各学科的德育渗透,是当前教改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为了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我们职业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特别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创业教育。

二、各校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中,注重经验总结、方法、交流。职教中心搭建平台,学校在教学工作中选拔出学科渗透教学能手,结合职业学校学生实际、专业特点、学科特色,提供一个研讨机会。通过此次活动提出符合职业学校特色、结合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学科渗透德育工作的好办法,以点带面,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三、各学科各显神通,德育进课堂形成大气候。“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以来,各科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了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语文教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旅游地理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职业道德素质,创设民主愉快氛围,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计算机专业课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服务专业课注重了课前、课间、下课前的准备、服务等的培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意识。数学课上教师通过数学课上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灿烂历史,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教学中通过“问题——解决”的模式,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电子专业课用鲜活的例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意志品格教育、审美教育。德育课结合政治课通过“四结合”的方法,发挥了德育主阵地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通过探究社会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英语学科的德育过程,是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与健全人身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利用英语格言、警句、祝福语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教师们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价者。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按照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自觉地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跨世纪新人。

“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深入人心,及时总结,充分交流,提升德育工作水平。使未成年人在学校能时时处处受到传统美德精神的熏陶,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今后,更加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使德育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来指导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使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

篇4

广义的德育泛指带有目的性的,对社会个体有规划的进行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的活动,其涵盖了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狭义的德育特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教育实质上就是教育者参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标准,有目的、有规划、有层次的对被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进行教育,同时被教育者借助主动认知、感受和实践获得一定的心得。学校德育教育可以被视为和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品德相匹配的教育活动,也就是说其是教育者有针对性的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二、初中班主任的工作内容与性质

班主任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者,学生思想行为的导向者,学生成长的监护者。基于初中时代是生身心成长的特殊时期这一实况,所以特殊的成长和发展阶段,初中班主任教学与管理工作和他类时段工作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应该带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与时俱进;二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三是因地制宜。

三、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与心理沟通的重要性

(一)强化学生自信心理

学生处于初中时代,思维模式是特立独行的,其作为思想与行为均比较个性的群体,对于同一问题,不同初中生在解析其内涵,应用处理方法上均会存在差异性,也就是说个体在学习方式与生活行为上各不相同。所以班主任在对班级管理过程中,应该对学生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这样才能确保教师处理学生学习生活、学习难题上的时效性与有效性,确保思想交流的顺畅性与全面性。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之时,班主任切忌将学生成绩高低作为衡量教学管理效率的依据。尽管对于我们私立教学任务繁重,但是对学生的管理形式也不能应用统一方式,应该以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为基础,对其进行教导,所取得的成效也是极为可观的。

(二)构建和谐向上的班风

和谐向上的班风具体体现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融洽关系、以及班级聚合力浓烈等环节上。初中生个性较强,班主任在日常教学与管理工作中,经常会发现学生之间或师生间因为观点存在分歧而出现矛盾的现象,甚至有性格暴躁的学生会出现过激行为,这不仅不能维护班级环节的和谐性与各项活动开展的有序性,还可能使个体受到伤害,此时班级聚合力汇集的情况就不言而喻了,若上述现象长期得到不到遏制,处于恶性循环的态势中,那么班级和谐程度也会处于日益下滑的状态中,所以班主任一定要以营造和谐性班风为宗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确保学生间矛盾化解的及时性,鼓励并引导学生站在彼此的立场思考问题,相互尊重、谦让,最大限度的降低矛盾恶化的概率。

例如,部分学生对生活委员布置的值日时间、人次出现抵抗心理,故意在预设的时间内不进行室内卫生清扫工作,生活委员屡次提醒卻无济于事。那么在这样的局势中,我们班主任应该将自体的导向作用发挥出来,对生活委员与相关人员进行德育教育工作,告知班级学生维持环境清净性、积极参与劳动活动的重要性,同时班主任也鼓励生活委员积极采纳其他学生的建议。对值日表施以重编对策。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在团结班级、构建优质化环境方面发挥的作用是极为显著的,也就是说和谐向上的班风被顺利的构建出来[2]。还有在新学期时,面对难度逐渐增大的理科知识与授课教师老套的教学方式,学习委员与课代表应该与班主任进行沟通,使班主任将学生信息及时的反馈给授课教师,确保其讲课模式调整的及时性,这样科任教师就能以学生学习实况为依托开展教学活动,那么班级在学科上获得的成绩也是极为可观的。由此可见,班主任应该鼓励班干部、普通学生与自己进行思想沟通,及时的消除其疑云,为优良型班级风气建设目标的实现注入能量。

(三)心理障碍问题

篇5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021-01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近年来,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特别是手机的普及,不仅使得大学生的上网频率增加就连小学生上网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3年1月15日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而网民当中最大的人员群体是学生,学生的占比达25.1%。且19岁以下网民占比为25.7%,仅次于20D29岁网民的30。4%。而网络中的文化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其中各种复杂资源的汇聚,小学生的思想观念尚未成熟,处于一个发展中的阶段,如果没有对其网络的文化的吸取进行正确的引导,对于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来说必定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1.网络时代小学德育的问题

网络时代的到来引起人们思想方式、生活方式、社会行为等各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它虽然可以在人们的文化交流与知识面的拓展上有着显著的贡献;但是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与思考方法也是一种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小学生及其教育工作带来积极影响和机遇的同时,也给其带来极为严峻的负面影响和挑战。

1.1 冲击德育理念。网络作为一种以虚拟为主的社会交流平台,其信息的扩散有着多元化、复杂化等问题。我国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阶段,而网络信息的多元化与复杂化必然会对人们的思想产生强大的冲击。经济生活方式与社会的交流方式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必然会带来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人生观和价值观。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发现网络上涉及到网络暴力,黄色信息等,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来说有着很大的危害。而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主要是思想层面上的教育,所以必将对其造成一定的影响。

1.2 减弱德育意识。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们在网络上的沟通与交流都是通过虚拟的数据来得以实现的。所在这种方式的交流下,没有有效的办法对其言行进行监督,在生活当中人性被压抑的一面会在这种几乎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得到宣泄。而这种宣泄必然会产生许多不良信息的传播,这种传播会使得学生的的思想变得离经叛道,对于道德与法律意识不断淡化。信息垃圾的泛滥,也会造成上网学生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弱化。

2.网络时代小学德育路径探析

网络本身对于小学生的德育思想工作是有着一定的好处的,但是没有正确的引导则会使其这种方式被缺失,充分利用其改善德育内容、方法提高德育效率,又要采取措施消除网络对中小学德育的消极影响。

2.1 互联网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对于小学生在互联网中的德育教育的开展。同志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德育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舆论宣传,其发展方针的主要内容是,在小学德育开展中要对互联网中知识进行正确的引导,将互联网中知识传递与知识面拓展的特性充分利用起来,对于网络宣传的力度与监督程度要积极的实施,使之成为党和国家德育工作的新阵地,成为我们对外宣传的新渠道。

2.2 优化小学德育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网络技术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来说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但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于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而言也是一种制约,其主要的变现方面是对教学方式与手段造成一定的冲击。在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上面来f。要对小学生的上网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另外也要规范学生在网络上的言行,开展网络德育活动。在小学德育教育手段上,也要发掘网络作为现代德育的重要载体的作用,将网上的德育教育与网下相结合,既调动学生的德育知识也调动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方向、对于德育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行提高,并且有针对性的提高中小学德育的实效性。

3.教学团队素质决定学生道德理念

3.1 道德情感冷漠。我们在进行德育教学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困难,那就是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感冷漠是当今社会中思想扭曲的一种重要体现,在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时对精神需求向往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人就像社会当中的动物一样,人际交往对于人类来说是本性。而网络社会中的交流受到的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制约相对而言比较小。当小学生在生活与学习当中受到情感上的压制时,往往就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网络交往中。但是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当中,当进入社会面对正常的人际交往时就会不知所措,久而久之就会对学生的人际交往与思想观念造成极大的影响。人际交往的缺失使得学生处于一个自己的世界当中,对于身边所发生的问题采取冷漠的态度,而道德情感的冷漠则是这种方式长期压制下最后的结果,并失去现实感和有效的道德判断力。

3.2 加强小学德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道德情感的冷漠取决于当今的社会现状,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涉世未深,在心里还是比较天真的,其道德情感是否冷漠,完全受到家长或者我们教师的影响。所以,教学团队的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意味着一点,过去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当科技发展之后对于人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小学生的现代科技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网络文化使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加多元化、复杂化和个性化,有不少人的政治意识、民族意识、本土文化意识逐渐淡漠起来,但是在网络技术发展的同时期运用的方法也越来越复杂,如果没有一支优秀的教育团队对其工作德育工作进行指导,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在学生的思想政治这块阵地将很难守住。所以,对于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4.结束语

篇6

1.抓好课堂常规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基本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各个教学环节,进行课堂常规教育,使课堂教学规范化、制度化,通过课堂常规的建立和贯彻,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安全教育,逐步养成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坚强意志品质。

体育是一种行动的教育。通过体育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组织性、纪律性、集体主义等品质。在体育活动中,常常要求克服困难,敢勇奋斗,有利于培养勇敢、坚毅、果断、机智等意志。这些道德品质和意志,在体育的实际活动中,比在教室里的学习中更容易表现出来,教师针对学生的种种表现及时进行教育,进行德育渗透。

2.在体育教学内容中渗透德育

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这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有利因素。由于各个运动项目内容不同,所达到的教育效果不同,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内涵,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例如,在中长跑的教学中,可以通过王军霞勇夺世锦赛、奥运会金牌为国争光的事例,提高学生们的思想认识,熏陶他们的情感,激发本文由收集整理学生学习的动机。然后讲解中长跑学习的意义作用,告诉学生练习中长跑的障碍以及科学训练的方法,让学生懂得只有经过不懈的努力,战胜自我、战胜困难才能达到增强体质和培养意志品质的目的。再如,在体操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意志力较差、软弱胆小、犹豫不决的学生,这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针对实际情况设定一定的障碍,降低难度,让他们通过努力能够完成并获得成功,培养他们勇敢、果断、顽强的精神。再有对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进行一些特殊练习,加强学生自控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设置困难环节,促使学生作出努力,突破难点,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3.在各种体育活动中渗透德育

学校体育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蕴涵着竞争因素,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创造良好的条件。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是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体育课中的教学比赛和对抗练习,课余时间班级与班级,学校与学校之间各种形式的对抗,学校运动会,体操、球类、游戏等项目,都为学生投入竞争提供了参与机会。学校通过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体育竞赛能较好地动员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竞赛或练习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同时在学生中能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集体的荣誉感,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4.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以身作则渗透德育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德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德育的目的。体育教师的举止言行,仪表服饰,神态气质和习性,无不作为信息传导于学生的大脑,反馈于教育过程中。体育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大部分时间在室外进行,课堂空间较大,学生身体活动及心理活动受外界影响比较大。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外界环境因素不利的情况下,就更应起到表率示范作用,有目的地去引导学生,给学生以良好的课堂德育示范效应。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给会学生心理留下深刻印象。如在进行跑的练习中,为了学生能有一个良好的锻炼环境,教师主动清理跑道、整理器材,使学生们在无意识中自觉培养起爱护场地、器材、学校公物的良好品质;在冬天上体育课时,寒风刺骨、黄沙弥漫,而教师笔挺的身姿,宏亮的声音,无时无刻地感召着那些稚嫩的心灵;在夏天迎着炎炎烈日,教师认真讲解动作要领,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帮助学生进行练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学生,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优良意志品质。教师这种以身作则的形象在教学过程中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甚至终身难忘的形象,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用自身的良好形象通过课堂教学的实施,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德育真正渗透到了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5.处理好体育教学与渗透德育的关系

篇7

多年来,在教育系统普遍重视高中教育,轻视中等技工教育,而在中等技工教育中,又重视专业技能课教学,轻视德育课教学,在部分中等技工学校中,尤为明显,表现为:学校对德育课从课时上安排得少,有时还挤占,对德育课教师不认真挑选,有的甚至不是本专业教师,学校的观摩课不安排德育课,德育课教师不受重视。德育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在教学上不钻研、不创新。而专业课在中等技工学校受到重视,认为技工教育,就是专业技能教育。如此的指导思想导致学生对德育课的学习不重视,似学非学,敷衍塞责。有的甚至在德育课上偷学专业课。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是完全不对的,也是非常危险的。

下面就德育课在中等技工学校中的位置、重要性,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择业、创业乃至一生的发展谈谈自己的看法,亮明自己的观点。

一、在中等技工学校,德育课的位置应该与专业课并重

在党的十报告中对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做了专项的论述,将公民的道德建设提高到了治国的理念。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从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高度,深刻认识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意义。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一个社会是否文明进步,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的道德素质。

古往今来,一般的用人原则是:德才兼备,提拔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使用,无才无德,坚决不用。可见德育在人的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而德育课又是技工学校德育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学生的德育好坏,主要反映在德育课的教学效果。当然,我们强调技工学校德育课的重要性,并不否认专业课的重要性。专业课在中等技工学校是占主体地位的,而专业课的主体地位及重要性,所有的技工学校都是认可的,学校从领导到教师都不会轻视,故在此我不做多论。

二、中等技工学校的学生非常需要德育课,他们德育课学得好坏对其人生观、职业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等技工学校招收的是初中毕业生,其年龄为15周岁左右,是未成年人,属于少年时期。从生源的素质来讲,是差的和比较差的。近几年来,由于高中、大专院校的扩招,加之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所以初中毕业生里的好学生、中等生上了高中,准备再上大学。剩下的差学生和比较差的学生,上了中等技工学校,这部分学生不但学习成绩差,而且思想道德也滞后,而后者更为可怕。他们的年龄正是人生的关键时期,教育好了,就是一个国家的后备建设者,否则,就是社会闲散者,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个教育,就是德育。当然,这个德育是靠多方面的,但作为技工学校的学生,学校的德育课是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中等技工学校的任务是在教会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有用的人;如何做事,如何做有意义的事。

另一方面,还要教育学生,人生不只是为了自己一个人,还有别人,有国家,有社会。首先得有父母,在自己未成年时,我们靠父母抚养,等父母老了,得靠我们赡养,这是一种责任。任何工作都带有社会性。这就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要使学生懂得人的一生可以称之为职业的一生,每个人的人生价值只有在职业活动中才能得到实现。中等技工学校的德育课就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将这些学生的人生观、职业观、价值观得到提升,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职业道德教育,如职业理想、职业素养、创造能力等。

三、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中等技工学校的学生能够学好德育课

要学好德育课、首先要有好教材,而现在德育课的教科书,编写得非常好。以2004年出版的中等技工学校德育课教材为例,思想性先进,内容丰富充实又贴近实际生活,循序渐进的教材顺序的安排以及图文并茂的教材形式,特别有助于学生德育课的学习。如第一册的第一课,从理想教育入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第二课从适应青春期心理变化的角度,为他们指点迷津,解决心理困惑,使大家树立自强自立的信心,学会建立平等友爱、互帮互助、合作宽容、诚实守信的良好人际关系……

有了好的教材,就看教师的教学效果了。好的教学效果来自好的教学方法。中等技工学校德育课的教学方法以及要达到好的效果,这是个难点问题。技工学校的学生多数不爱学理论,德育课比较枯燥,所以按照传统的讲课方式,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就我20多年的教学经验,概括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注重师生互动,使德育课的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师生思想交流的过程,成为师生情感融洽的过程,要少讲教材理论,多联系生活实际。如我在讲到“职业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贵贱之分”时,我就给他们举了一个“破烂王”的例子。呼市西郊有个收破烂的,收破烂30多年,发财致富。此人从农村来到呼市,最早使用自行车收破烂,后改用三轮车,再后来建立回收公司,现成为公司经理,八年前就买了两套住宅楼,人们叫他“破烂王”,在呼市西郊很有名。在普通人看来,收破烂是下等职业,但成功后,变成公司的经理,成为企业家。举例讲解后,学生们对“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话的理解就加深了。

四、中等技工学校德育课教学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在校生道德素质的高低、学业成绩的好坏,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择业乃至事业的成败

成功的德育课教学,能使技校生的德育成绩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由此促使专业技能成绩的提高。文章开始就讲到了,中等技工学校的学生是初中毕业后进入技工学校的。入学前,他们属于少年期,而这部分学生在初中时,学习成绩和基本素质是差的和比较差的。学习成绩差,此时我暂不讲,而基本素质差,主要是德育差,而中等技工学校的德育课正是来填补这个“差”的。如果有优秀的德育课教师运用成功的教学方法,将这个“差”补成“良”或者“优”,那么这些学生的德育就进步了,基本素质也就提高了,也就懂得学习技术、技能了。技术、技能学好了,道德水平相应的又高了,如此反复形成良性循环,原来的差学生毕业后就成为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技术工人。

篇8

2.德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

2.1德育是学校体育的基础,能指导学校体育的发展。

现阶段的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已经成为事实。当然,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多,如家庭成员结构、社会环境、小学体育教学本身等。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的养成教育——德育,此因素从表面上看,似乎与小学生健康、学校体育没有什么联系。其实不然,懒惰;自觉性低;纪律性差;组织性、集体性、体育意识薄弱都是造成小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见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养成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基础。

2.2学校体育渗透德育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实践场地。

小学体育教育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的教学形式、内容与其它学科都有明显的区别。它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组织性、纪律性,要求学生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较强的集体主义责任感。它的某些项目能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拼搏精神。这恰恰是小学德育教育在体育课中的具体反映。所以,从这一角度看,体育教学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校体育中渗透着德育教育。

3.体育教师在德育教学中的作用

体育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主体,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德育教学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烙在学生的心里,给他们直接的视觉和思想冲击。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学习环境、优化课程进程、突发事件德育教育、课外活动安排、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等教师作用的体现都会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综合素质的提高。

3.1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发展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一种对学生情感、认知、个性、道德、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的隐性课程,它包括物质化的环境和人际关系的精神环境。

3.1.1物质层面。教师应在学校已有体育物质环境基础上,根据学生思想情感发展的需要和教育要求,精心优化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风雨操场等设施,包括田径场周围的标语、橱窗、绿化、体育专用宣传画廊等,充分发挥物质环境对学生思想发展的陶冶作用。

3.1.2精神层面。体育教师应发挥主体地位,起到表率作用,真诚地关心和热爱每一个学生,尊重和维护学生的基本权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可进行模范评比,以及体育明星、冠军事迹讲座,等等,在学生心中树立偶像参照物,规范其品德行为。

3.2优化课程进程。

体育教学中的每一个项目都有其适应学生学习的规律,体育教师应该找到其内在规律,制定科学的课程目标;挖掘和合理利用教材中思想教育因素,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合理的体育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补充适宜的教材内容,扩展学生的思想境界。

3.3课外活动安排。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精神生活,促进学生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

3.3.1教师应根据学生思想情感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在校课外活动加以规划。一是精心设计和组织好活动,规划好活动的内容、方式等;二是指导学生的自由活动和交往。学生在大型活动如运动会中会培养诸如团结、友爱、坚强等精神,而在自由活动中可以养成独立、自信等可贵的品质。

3.3.2教师应指导和优化学生的课间十分钟活动,提高课间十分钟对学生情绪调节、情感交往、审美等方面的教育功能,避免在课间找学生进行训诫性谈话,提倡教师和学生进行思想情感交流。

3.4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

教师是德育教学的主体,也是影响学生德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德育效果的好坏。要想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对体育课认识更为全面,体育教师就应当从自身做起,让学生从内心佩服自己。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除了具备一名普通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过硬的学科技能外,还应该继续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文化具有教化、劝善的功能,文化的熏陶可以加深人们对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的认识。体育教师只有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在学生面前才能有说服力;也只有这样,体育教师的内在气质才能在学生面前有所展示,才能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榜样。

4.结语

德育和学校体育教育相辅相成的关系决定了体育教师在德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体育教师要在自己的岗位上体现上述作用,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真正体现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陈永洪.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读写与杂志,2007,(7).

篇9

小学教师是实施小学素质教育的主体,教育观念的转变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进展,要落实小学素质教育,搞好课程改革,教师首先必须转变观念。长期以来,小学教育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是以一张考卷的考分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依据,严重的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

二、抓教育技能训练,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素质教育的落实程度。要使教师的素质提高,必须抓好教师的基本技能。因为,教师基本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搞好素质教育、落实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教师除了要具有“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思想教育”“电教知识”等一般小学教师的基本功以外,尤其要加强“语言”“板书”“教具学具的使用与制作”“组织管理”与他人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及“教学机智”等基本技能。

1.语言。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语言能力可以直接决定教育效果的好坏,同时也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小学教师的语言必须准确、精炼、有条理、生动形象。例如,数学语言是利用一些数学的名词术语、关系符号来表达数学概念、结论或说明解题思路的语言。教师不仅自己要做到正确使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而且要求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也能逐步学会使用数学语言。例如,把算式(65+35)÷(40-35)读作“65与35的和除以40与35的差,求商是多少”。这样,不仅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总之,语言修养是与思想修养分不开的,每一个教师都要下功夫进行语言基本功的训练。

2.板书。板书是小学教师的第二基本功。教师的板书对学生理解概念、系统掌握知识有极大的影响,并对学生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师的板书应规范、有条理、重点突出、简练明确、布局合理。板书的方式要不拘一格,有的用表格式,有的用提纲式,有的边讲边板书,也有的在新课结束时系统板书。不管以何种形式进行,一节好课的板书,在教学时犹如一幅具有整体结构的蓝图,把教学的重点和关键,鲜明而又形象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起到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

3.教具、学具的使用和制作。在小学教育中,有些学科知识比较抽象,而小学生又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要解决这个矛盾,恰当地运用直观教具就十分重要了。使用和制作教具、学具也成为小学教师的另一个基本功。首先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以及儿童的年龄特征,选择恰当的教具和学具。例如在小学数学学科中学习几何初步知识时,低年级可多用大小、颜色不同的纸或其他材料剪几何图形;中年级可多用钉子板;高年级可发动学生自制教具。其次,使用教具要突出对象的本质特征或发展过程,使用时要注意恰当的时机,做到适时、适量、适度,以达到直观的目的。教师还要具有操作使用电化教学手段的基本功。

4.教学中的组织管理。教学中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不仅表现在课内的教学环节中,如收发作业本、使用学具、订正作业等都应有统一的常规,反映在教师敏锐的视察力、说话的感召力和行动的感染力方面。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神情、言语、气氛上洞察学生的内心活动,做到及时发现问题,正确解决问题。教师的讲话要有鼓舞力,要有激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要以教师自己谦虚好学的精神、自信和不怕困难的乐观情绪来感染学生,以自己的一切行动来有效地组织学习。

5.课程资源的开发。在未来的新课程中,将出现课程资源的概念。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创造性地利用一切课程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三、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1.改革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义务教育教材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科课程的改革主要应围绕下列3个方面进行。

(1)学科课程必须坚持德育首位。现代教育必须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使学生既有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又有全面发展的科学文化素质。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都必须渗透思想教育。那么,各门学科又怎么渗透呢?这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①注重挖掘各门学科的思想教育内容,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②注重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③注重“三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2)把原来单一的学科课与活动课程结合起来。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获取新的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我们只有通过活动课程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才能使学生动静结合,书本知识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发展语言与认识事物相结合,掌握基础知识与发挥特长相结合。

(3)国家统一课程与地方课程配合进行。学校必须开足国家规定的全部课程,不能削弱音、体、美课程,适当增加一些地方课程,把劳动教育与地方课程挂起钩来,既有育人性,又有社会性。

2.把活动课程落到实处。活动课程是义务教育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活动课程落到实处,必须从几个方面去抓:①学校要成立活动课程领导小组;②学校要把活动课程排入课表;③活动课程有专人指导,检查、落实;④活动课程要做到有组织、有目的、有内容、有计划、有场地。通过活动课程的改革,使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道德情操、知识能力、身体心理全面地、和谐地发展。

3.创设环境课程。环境课程是一门新型的、比较隐蔽的课程。它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教育,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学校开发环境课程的途径有:(1)加强学校环境教育。学校环境教育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经常的、大量的教育,利用学校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例如:①留心观察学校周围的人和事,引导学生写有正面教育意义的文章或小评论;②利用黑板报、壁报、画廊、宣传栏等,搞好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③利用小记者、小编辑,充分发挥课间一分钟新闻的作用;④利用升降国旗仪式,进行国旗下的讲话活动;⑤张贴名人画像、名言、宣传标语、举办各种展览;⑥开展使用礼貌用语,净化学校教育环境。(2)开展社会环境教育。社会环境教育应是一种比较广泛的、长期的、普遍的教育,利用社会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例如: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观察体验社会生活,深入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了解国情,了解工农业生产、科技卫生、教育事业改革创新、发展腾飞的大量的社会信息。(3)进行家庭环境教育。家庭环境教育应是直接的、随时的、经常性的教育。好的家庭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场所,孩子的成长、培养、成才都与家庭教育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必须要创设一个很好的家庭环境。

四、改进教学方法

要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充分发展,体现素质教育,除了有一套良好的教材外,更重要的是有一套先进的、合理的教育方法,才能使教学取得良好成效,体现素质教育。

篇10

德育教育狭义地讲,就是对人的思想品德修养的教育,德育课程成绩和道德品行修养没有必然的联系。而今现代职业技术学校的青年学生大部分都是处于15至20周岁,他们多是中高考落榜生和初中分流的毕业生,生源素质相对较低,加上近年来不断发展的民办院校、私立学校、大学扩招,形成了生源争夺的局面,使技工院校招生生源质量上进一步下滑。这一部分学生正值青春年少,经历大致相同,又大都精力充沛、生命力旺盛,争强好胜又稚嫩脆弱、摇摆不定,发展潜力大,可塑性强,具有很强的模仿力和向师性。如何使他们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是每一个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德育教育中,环境育人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环境育人内容丰富,不仅包括校容校貌等硬件设施方面,而且包括人的思想品德水平、校园管理制度、学习风气、团结协作精神、师德风范等各个方面。

一、不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规范课堂教学环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

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和道德观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在集体和个人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技能知识,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教师除了需要具备专业素养和必备的治学态度、渊博的业务知识外,还要有良好的个人形象,标准规范的教学语言,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批阅学生作业时要具有严谨的态度,这些都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有深刻的影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学习课程理论知识,而且要树立起正确的学习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教学环节中,教师要严肃、活泼,给学生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感觉,让学生内心对教师形成一种拥护和爱戴,进而形成一种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学校在教学硬件设施方面应该不断扩充和更新优化,根据教学环节和教学需要不断扩充和更新教学辅助设施设备,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因此,不断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是促进学生学习,锻炼能力,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非常重要的手段。

二、不断改善生活配套设施,建立紧张有序的校园生活秩序,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生在技工院校学习期间,学校要从学生的早操、用餐、住宿条件、公寓管理制度、生活起居、课余活动设施等方面不断改善学生生活环境,保证学生的生活秩序紧张有序进行,使他们在学习期间生活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严格按照学校作息时间安排生活起居;修建适宜学生活动的室内外活动场所,张贴名言标语警示牌,时刻提醒学生自查、自省;开放学生图书阅览室、校园网络中心,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带给他们的正、负面影响。优化学生生活环境,让学生从配套的生活设施设备中感受到环境带给他们的紧张有序的生活节奏。

三、建立青年社团组织,发挥团组织、学生会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丰富同学们的校园精神生活。

学生在校的各种课外活动、文化生活对学生的政治思想素养、组织纪律性和人文道德情操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对于培养现代化技能至关重要。青年学生正值青春年少,对文化生活的需要和自我表现的欲望很强烈,青年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为薄弱,而社会文化潮流对青年学生的冲击势头却在不断增强。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要组织学生喜闻乐见、展示青春个性特征的文体活动,老师要加强对文化活动有计划的指导,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和实施,锻炼组织和协调能力及处理事情的能力,促进青年学生的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