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体育的核心手段模板(10篇)

时间:2023-07-20 16:16:5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体育的核心手段,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体育的核心手段

篇1

1.引言

OPAC web2.0图书馆馆藏书目查询系统(下面称为OPAC)的应用和推广,为图书馆读者带来不少的便利,也减少了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许多手工劳动。图书馆馆藏书目查询是一项承上启下的工作,凡是读者到馆借书大都须要经过登录OPAC后才能找到图书的相关信息,工作人员的还书操作也必须经过OPAC来完成,因此,OPAC程序的速度不但影响读者查找图书的进程,也影响着图书是否及时入馆并与读者见面。现阶段,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OPAC这种高效节省的管理模式已广泛引进到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中,并成为当今图书馆界普遍使用的软件。但是俗语说“金无足赤”,再完善的软件也有不够完善的地方,而这不完善之处却又使用者带来不少的麻烦。OPAC不够完善的地方在于:当读者借阅书籍、预约成功或推荐新书成功后,没有更为方便的方法提醒读者其借阅的图书即将到期、预约的图书已经到馆、所推荐的新书已经上架等等,所以OPAC的某些功能——读者手机短信提醒功能必须优化,从而达到以最佳的服务来服务读者。尤如某学者所言,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机构,其基本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的各种需求,图书馆要体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工作宗旨[1]。既然如此,优化OPAC的功能已经刻不容缓。

如何合理优化OPAC系统中的读者手机短信提醒功能,解决读者必须经过经常登录“读者服务登录系统”才能知道已借书籍何时到期,预约图书和新书推荐何时到馆情况等重复操作而造成的费工误事的问题,在减少读者因误时而造成还书时必须先交一定的滞纳金后才有资格借阅其它书籍的同时,又能让图书馆的纸质文献资源的流通渠道畅通,以最优质的服务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是每个图书馆技术人员必须思考的问题。

2.图书馆OPAC的现状

2.1 借书成功流程

当前如广西大学图书馆图书馆借阅流程一般情况是,先登录OPAC web2.0馆藏书目查询系统查找图书的相关信息,如书名、出版年,作者等,最主要的是要找到欲借图书的索书号及该书所陈列的位置,以便到所在位置取书到服务总台借阅。借阅图书成功后,该图书的应还日期就会出现在读者信息查询系统模块中。具体操作流程如图1所示。

如上图所示,读者借书成功后,如果经常登录OPAC的读者服务系统,了解所借图书的数目和应还日期,并如期把图书归还图书馆,那么图书的流通渠道就畅通,读者也不必交缴冤枉钱,其他急需的读者也能及时借到此书。

2.2 新书推荐流程

大多数读者非常关心图书馆工作。当他们发现有储藏价值的新书或急需某种图书而图书馆没有该馆藏时,往往通过读者服务登录系统推荐给图书馆,由图书馆订购此类新书。但是,至于新书何时到馆上架,读者只能经常登录OPAC的读者服务登录系统才能第一时间知晓。具体操作流程如图2所示。

2.3 图书预约流程

图书馆的纸质图书都有库本,绝大部分图书存有流通复本。库本图书只允许读者在所存库室查阅,只有流通复本才可以借出所存库室乃至读者方便阅读的场所。如果在OPAC查到该书已由本馆借出,已无图书可借,而读者又十分需要此书来阅读,只能通过预约此书来借阅。如果预约成功,图书到馆后,预约者优先获得借阅权。但如果想知道预约图书到馆的时间,读者必须经常登录OPAC的读者服务登录系统。图3即为预约图书流程。

图3 预约图书流程

上面三个流程都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对读者而言,读者需要了解相关的信息,必须得经常登录“读者服务登录系统”查看,归还图书误时还得缴纳一定的滞纳金,如果读者借不到图书又无法查到某些重要的信息,从而影响工作效率;对图书馆而言,也不符合必须优化读者服务的业务流程的需要,必将严重影响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满意度,影响读者对本馆资源的利用。

为适应图书图书馆OPAC自动化的发展,提升工作效率,有必要增加新的功能,并对图书馆“读者服务登录系统”业务流程进行调整。调整后的“读者服务登录系统”中的借还图书、推荐新书和预约图书的流程如图4所示:

和预约图书的流程

和前面的流程相比,在系统中增加了新的手机短信提醒模块,就免除了读者务必隔三差五的登录“读者服务登录系统”查看信息的烦恼,在没有达到每人拥有一台电脑的现阶段,读者每登录一次“读者服务登录系统”,就得跑一次图书馆,费时耗力。有了手机短信提醒功能,读者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收到信息,为采取相应措施并及时处理相关事务创造了有利条件,大大节省了时间,也减轻了读者的经济负担,整个流程得到优化,效率提升,也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3.借还图书、推荐新书和预约图书的设计流程和思路

基于一切为了读者的原则,针对方便读者使用的要求,在不改动原有OPAC书目查询系统结构的情况下,增加了手机短信提醒功能,提出了借还图书、推荐新书和预约图书实现的流程和思路,如图5所示:

实现思路和流程

当读者借阅图书、预约图书或推荐新书成功后,读者可以通过登录“读者服务登录系统”和提醒“手机短信提醒”服务两种方法获悉图书应还日期、预约图书到馆时间及新书上架的日程。此种功能的实现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服务个性化的要求,提高了图书馆的管理水平,使图书馆的有限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4.手机短信提醒功能的具体实现

手机短信提醒是读者已经借阅的图书即将到期、或者已经预约的图书馆已经到馆或者是读者向图书馆推荐的新书已经到馆上架,读者所使用的手机服务运营商通过短信提醒读者相关的信息以便读者及时办理相关手续的一种服务。这种服务可以省去读者反复登录“读者服务登录系统”的低效甚至是无效工作环节,进而缩短了旧书的上架周期,也畅通了无论是新书还是旧书的流通渠道,提高纸质图书的利用率。

4.1 手机短信提醒模块应用界面的设计

用户界面是指对软件的人机交互、操作逻辑、界面美观的整体设计。友好的用户界面让软件的操作变得舒适、简单、自由,它充分体现软件的定位和特点。在设计手机短信提醒模块应用界面时引入用户智慧,将用户的思想与馆藏资源联系起来,产生良性互动,实现共赢[2]。手机短信提醒用户界面如图6所示:

手机短信提醒功能用的户界面主要由导航选择区也叫功能模块区、个人信息区和结果显示区组成。导航选择区置于左上角,结果显示区位于中间,其内容包括参数设定和功能按键等。当读者点击导航选择区的“手机短信提醒”功能时,结果显示区就会出现“开通手机提醒”或“关闭手机提醒”功能。如果读者选择“开通手机提醒”功能,输入手机号码后并“提交”后,手机号码就已经被绑定,如果号码输入有误,还可以更改。当不需要该功能的时候,可以“关闭手机提醒”。界面友好,操作简便。

4.2 手机短信提醒功能应用的实施设想

如果手机提醒功能的应用能实施,将会给读者、给工作人员乃至图书馆都带来巨大的效益。但是开通手机短信功能,必须协调好以下几个部门之间的关系。

①首先要处理好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图书馆要保护好读者的信息,不泄露读者的手机号码,让读者放心。

②要处理好图书馆与手机短信运营商之间的关系。因为任何手机短信都必须经过手机运营商的运作才能实现,所以图书馆应与移动、联通或电信公司密切合作,确保短信发送准确无误。

③更要处理好图书馆与学校、学校与移动、联通或电信公司的关系。因为手机短信运营商不可能免费帮助图书馆发送短信,图书馆的经费又非常有限,难以划出一部分的经费来支付这些短信的费用;如果由读者来支付,虽然一学期就那么两三次,也就是两三角的钱,远比超期几天所付的滞纳金少,可是由于心理作用,短时间内读者还是不太愿意支付这几角的钱,他或许选择经常登录“读者服务登录系统”来了解相关的信息。因此很有必要由学校调拨专门的经费,既然学校的经费是为了服务学生,那么这笔开销也就名证言顺了。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账户,这个账户内保存着每位在校生的信息。只要图书馆的自动控制系统在图书馆规定的读者该归还图书馆书籍的日子前几天向某一读者发出提醒图书即将到期的信息,移动、联通或电信公司的系统就会自动地从学校的专门账户中扣除该短信的费用。至于每条短信的费用,学校可以与移动、联通或电信公司共同协商,价格应该比平常短信服务费用便宜才比较合理。还可以争取短信运营商的免费支持,因为这些短信的费用并不高,短信运营商每拉到一个客户的收益要比短信的费用不知多多少倍,只要运营商免费赞助手机短信提醒功能,也相当于为他们做广告宣传,他们将会争取到很多学生客源,而这些客源又是非常强的电话、短信和手机网络消费群体。

④还应该处理好学校与学生读者之间的关系。因为学生经常变换手机号码,如果读者的绑定手机号码与账户中的号码有误,营运公司划不出来信息费,必然会影响到以后的正常运转,所以学校的账户中应有一个学生能修改电话号码的入口,以便始终保持收到短信的学生读者的手机号码与被扣账户中读者的号码及姓名一致。

5.结语

OPAC web2.0图书馆馆藏书目查询系统通过增加手机短信提醒功能模块,使图书馆的读者个性化服务不断优化。采用手机短信提醒功能省去了原有的读者反复登录“读者服务登录系统”来查阅所需信息的环节,不仅能提高借阅图书成功的速度,缩短图书流通的周期,更重要的是满足读者及时借阅图书的要求。但是在手机短信提醒功能开发过程中,开发思路必需严谨,逻辑清晰,并与读者反复讨论和沟通,明确读者的需求,开发出简单易操作的手机短信提醒功能。手机短信提醒功能操作简便,所需费用不高,而且,OPAC Web2.0便于读者使用,体现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和读者的参与性的特性也更加鲜明[3]。因此,OPAC web2.0图书馆馆藏书目查询系统的手机短信提醒功能在图书馆的管理服务工作中具有推广前景。

参考文献

篇2

前言:通过分析近三年我校学生身体素质和技能各项指标发现,初中生身体发育与身体素质协调性发展不同步,这为将核心力量训练引入我校体育课课程提供了极大可能性。

一、核心力量练习的概念

1、核心力量的概念:“核心”是人体的中间环节,就是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包括骨盆在内的区域,是由腰、骨盆、髋关节形成的一个整体,包含29块肌肉。核心肌肉群担负着稳定重心、传导力量等作用,是整体发力的主要环节,对上下肢的活动、用力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强有力的核心肌肉群,对运动中的身体姿势、运动技能和专项技术动作起着稳定和支持作用。

2、核心力量的理论基础:

1)核心力量练习的生物力学原理

核心力量练习的生物力学原理包括1、重心与核心部位 2、运动生物链与不稳定支撑练习3、 流体静压强与腰椎损伤预防

2)核心力量练习的运动解剖学基础

核心力量练习的运动解剖学基础包括1、创编多维运动练习的客观依据2、选择联系的必要性

3、核心力量练习的体育课课堂模式

学情分析--课程设计—场地布置—体验与练习—分享经验—总结与引导—改变行为

4、核心力量练习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与项目设置

1)素质练习课堂内容的设置

2)准备活动中核心力量练习的设置

3)专项练习中核心力量练习的设置

4)“课课练”内容中核心力量练习的穿插

5)针对中考科目进行专项练习

二、核心力量训练的主要作用

1)稳定脊柱、骨盆;提高身体的控制力和平衡力;

2)提高运动时由核心向四肢及其他肌群的能量输出;

3)提高上下肢和动作间的协调工作效率;提高身体的变向和位移速度;

4)预防运动中的损伤;

5)降低能量消耗;

6)新课标提出“把学生的发展和需要作为构建体育教学内容的出发点和归宿”,我校体育课引进了多种现代体能练习手段,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并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三、研究过程与结果分析

1、学生对核心力量练习了解程度的调查

随机选取我校3个教学班,发放问卷,超过70%学生对核心力量练习了解很少,对体育教师来说要在平时课堂上加强这方面内容的渗透。

2、学生对训练所持态度的对比调查

在通过对照班级一个月的对比练习之后,学生改变了学习态度。87%学生比较喜欢进行练习。由34.8%学生不喜欢力量练习转变为仅仅4.3%学生不喜欢。

在完成一个月的对照练习后,在“进行核心力量练习对哪些运动项目技术学习有帮助”这一问题上,健美操、田径、球类、轮滑等项目都超过或接近半数,体操和武术也占很大比例,说明核心力量练习对技术性项目有很大促进作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前景广阔。

3、我校学生对体育课的满意程度的调查分析(随机选取两个班,发问卷144份,回收139)

我校学生不太喜欢体育课编排内容的占90.6%,而49%学生认为没从学生兴趣出发、28%学生认为体育课形式单一,14.4%学生认为运动量不合理,8.6%学生认为课程内容偏重中考考试项目。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渴望变化和在运动中体现自我。青春期的巨大变化(如身高体重等因素),导致学生身体素质与发育水平不协调。核心力量练习正是从“协调”入手,兼具健美、塑身功效,提升学生的平衡感和控制力。为我校将核心力量练习引入体育课程教学带了来机遇。

4、对教师的调查

我校体育教师年龄结构均为中青年教师,教龄均为10年以上,年富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有强烈责任心,这正为核心力量练习的引入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同时随机选择的保定市32名中学体育教师认为核心力量练习有利于对增强学生体质、增强心理健康水平,学生体育习惯养成,丰富体育课的内容形式,减少体育课的运动伤害和提高学生活动积极性,40.6%的体育教师认为核心力量练习不利于课堂组织。

四、核心力量练习作为体育课程内容的意义

1、核心力量练习作为中学体育课程内容符合中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2、核心力量练习是体能训练不可缺少的因素,是提高各项素质的重要前提之一。

3、核心力量练习方法、手段多样,形式灵活,能满足学生个性需要,是实现中学体育教学目标的手段之一。

4、核心力量练习作为中学体育课程内容能更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理念。

核心力量练习通过学生参与实践,获得直接的经验,它能培养学生有明确目的的、连续的、有条理的、学习和生活,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

五、结论

1、核心力量练习在竞技体育中被广泛关注,而在中学体育教学应用方面关注不够。

2、中学体育课堂有核心力量练习生存的土壤,核心力量练习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功用,把核心力量练习引入我校体育课堂会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实质。

3、中学生很喜欢“核心力量练习”,将其引入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不仅丰富了体育课的形式和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基本活动能力、身体、心理素质的提高有积极意义,符合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

4、我校学生对现有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喜欢程度偏低,大多数学生渴望得到改善,核心力量练习是不错的选择。

5、通过核心力量练习在我校的试开展情况、我校师资现状及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特点分析得出,核心力量练习进入我校体育课堂教学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6、核心力量练习在对应中考项目的针对训练中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六、建议

1、积极宣传核心力量练习,提高学生兴趣,增大体育课中教学时数的比例。

2、根据核心力量练习的特点,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条件、教材选用、内容选择、课时分配等实践研究,加快核心力量练习进入我校体育课堂的进程。

3、提高我校体育教师素质,针对体育教师进行全面培训。

参考文献

1、《浅析核心力量训练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苑春雷 辽宁高职学报2009 第6期

篇3

核心力量是影响田径运动项目成绩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无论是田赛项目还是径赛项目都需要运动员具有强大的身体控制力,包括对身体姿势和动作姿态的控制。科学合理的核心力量训练能改善身体的控制力和维持躯体平衡,高效地协调肢体的发力,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随着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核心力量在高水平竞技运动训练中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在基层的运动训练实践中,核心力量训练却未能引起足够重视。本文着重分析高考体育加试四项的特点,阐明核心力量训练在这四个项目中的作用及发展核心力量的方法和手段,以期为高考体育加试四项的力量训练提供有益的参考。

1.核心力量训练释义

1.1核心的概念的界定

核心的位置目前大多定位于人体重心所在的腰椎、骨盆和髋关节联合的周围,是由许多贯穿于全身躯干的不同肌肉组成的,它们包括:腹直肌、竖脊肌、多裂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髂腰肌、臀中肌、臀小肌、臀大肌、绳肌、梨状肌、缝匠肌和收髋肌等29块肌肉[1]。

1.2核心稳定性

核心力量一般分为核心稳定性和核心爆发力。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核心稳定性是指腰―骨盆―髋关节三个部位的联合稳定程度。核心稳定性是运动中控制骨盆和躯干部位肌肉的稳定的姿态,为上下肢运动创造支点,并协调上下肢用力,使力量的产生、传递和控制达到最佳化[2]。核心稳定性训练是指针对核心区域的肌群进行的稳定、力量、平衡等能力的训练。核心区肌群的爆发力对许多运动项目至关重要,是这些项目的专项力量。

2.核心力量在高考体育加试四项中作用的分析

田径是典型的体能主导类项目,高考体育加试四个项目(100米、立定三级跳远、原地掷铅球和800米)训练最重要的基础是力量训练。现代短距离跑力量训练是以核心力量为重点的,强调与之平衡、协调的肢体力量的体系。800米跑与100米跑在动作技术上有同样的要求,即在整个过程中强调重心的稳定性和髋关节前摆的速度。因此发展核心区域的稳定肌群的静力性力量和动力肌群的速度力量是整个短距离跑项目力量训练的重要基础。立定三级跳远和原地掷铅球对核心区域的力量则有更高要求。立定三级跳远技术动作是在人体非稳定状态下完成的。如何在不稳定的条件下有效率、协调地发力是该项目的关键之一。当身体离开地面后,身体会绕额状轴和矢状轴向各方向转动。核心区域的肌肉的工作特征是两端无固定的工作。这就要求核心部位的肌肉能控制身体转动,从而保持一个良好的姿势,让四肢解放出来,更好地参与运动。核心部位的动力肌群力量是铅球项目的专项力量。核心力量是掷铅球过程中重要的动力源,同时也是力量传递的枢纽。对投掷项目而言,身体是一个整体的运动链,力量由下肢向上肢传导。链上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整个链条瘫痪,将下肢力量高效地传递到上肢是关键。总之,稳定重心、保持平衡、协调上下肢整合发力是这四个项目的共同技术要求。另外,核心力量对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运动损伤发生的重要前提是身体稳定性失衡和力量传导障碍。因此,在高考体育四项的整个训练计划中强化核心力量训练对提高运动成绩有着重要意义。

3.核心力量训练的手段和方法

从这四个项目的技术要求和核心力量的功能上分析,核心稳定性和核心动力性力量是这四个项目核心力量训练的重点。核心稳定性训练是核心训练的基础和前提。稳定性训练目的是让躯干小肌肉群参与运动,核心力量训练不是依靠单一肌群完成的,它要求许多相关肌群协调作用。几乎所有的体育运动都需要与核心部位肌群协同做功来完成的,只有极少部分的肌群是孤立的,因此必须使全身成为一个整体。投掷项目要动用大量的躯干肌肉参与,核心肌群在投掷中负担着稳定重心、各环节的发力和传导力量的作用。核心爆发力是投掷项目的专项力量,其强弱对投掷运动成绩的高低至关重要。

3.1核心稳定性训练

核心区稳定性力量训练可以大大提高核心区关节的自稳定能力,增强核心区域的稳定性,从而使机体的整体协调性增强,肌肉动力链功能改善,机体的运动能力增强。主要练习方法有:静力性练习,主要改善稳定肌群,即深层的、短小的、单关节肌群的力量,如俯卧式肘支撑、仰卧式肘支撑、侧卧式举腿等;器械练习,主要改善分布于表层的、髋关节的肌群,以及体积大、肌纤维长的肌肉力量,可以通过特殊的器械,如平衡板、平衡垫、瑞士球、悬吊训练器、弹力带、振动训练器等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如让运动员在平衡板上单腿站立、坐立、跪立等。

3.2核心动力性训练

髋关节周围的伸髋与屈髋肌群的爆发力是短距离跑的专项力量,强大的腰腹大肌群的爆发力对投掷项目至关重要,因此,发展专项核心力量对高考体育加试四项有着重要意义。核心动力性练习的主要方法包括徒手练习和运用器械练习。

3.2.1徒手练习

3.2.1.1腰腹部位的徒手练习。这部分练习是核心力量的基础练习,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体会核心肌群的用力和掌控身体的整体协调。这部分练习通常是绝大多数教练员采用的常规练习手段,例如俯卧背起、仰卧挺髋、两头起、仰卧起坐、跪地支撑起、背挺、单臂俯撑控腹、腿臂交叉两头起等。

3.2.1.2髋关节部位的徒手练习。这部分练习主要是跟腰腹练习相组合,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体会髋关节与腰腹之间协调用力,同时增强髋关节周围肌群的抗疲劳能力。主要的练习手段有单杠悬垂摆动腿、双杠支撑摆动腿、仰卧举腿车轮跑、双手支撑仰卧挺髋伸单腿、单肘支撑侧卧单腿车轮跑、双手支撑俯卧屈伸腿、侧卧举腿、单脚直体站立抬腿快速后蹬等[3]。

3.2.2运用器械练习

3.2.2.1腰腹部位的器械练习。这部分练习主要是在徒手的基础上增加阻力或助力的练习,目的是增加练习的强度,发展腰腹部的最大力量或爆发力。主要的练习手段有负重俯卧背起、斜面负重仰卧起坐、斜面助力仰卧起坐、站立负重转体、负重背屈,另外还有利用不稳定器械如瑞士球、平衡板、悬吊绳等在徒手练习基础上的动作或变异组合。以瑞士球和悬垂带为例,单脚踩在瑞士球上的前弓步,坐在瑞士球上、跪在瑞士球上、以瑞士球作为支点的各种支撑动作,双脚悬垂固定的俯桥,单脚固定的仰桥,等等。

3.2.2.2髋关节部位的器械练习。这部分练习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髋关节和骨盆周围肌群的最大力量、爆发力和稳定性。主要练习手段包括单膝跪抗阻摆腿、单脚支撑的全幅度练习、橡皮带摆腿、杠铃深蹲、仰卧抗阻直腿起、弹力带束膝走、单脚撑球摆腿、双脚撑球左右旋髋、仰卧双脚拉球挺髋、橡皮带抗阻送胯跑等[3]。

以上这一系列徒手和器械训练主要是针对高考体育加试四个项目的训练,满足这些项目对核心稳定性和专项力量的要求,同时也对提高核心区域的协调用力能力有积极作用。

4.核心力量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4.1核心稳定性训练的基础性

核心区肌群是机体最重要的肌群之一,对维持运动中人体的平衡和上下肢力量的传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面坚实的基础力量是专项力量的基础。因此,将核心区肌群稳定性练习与其他基础性力量练习等同考虑十分必要,核心稳定性训练同下肢及上肢力量一起成为高考四项训练中的力量训练的基础,对提高学生基本力量素质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4.2核心力量训练与专项技术结合

力量训练与专项技术相结合是力量训练专门化原则的体现,力量训练专项化原则意味着对运动技术相关的肌肉进行力量训练,技术的生物力学特征决定了训练手段方法的选择。

高考体育四项考试着重强调对学生最基本的身体素质的考查,但是像铅球、立定三级跳远除了对基本素质有较高要求外,对专项技术也有特殊要求,这就意味着核心区域力量是这些项目的专项力量,因此,在力量训练方法手段的设计上应考虑到专项技术的要求。

4.3核心力量训练时段选择

高考体育加试训练的周期一般为2―2.5年,在前半部分时间是发展包括核心力量在内的体能水平的最佳时机,此阶段的核心力量应以核心稳定性为主,与其他基础力量一道构成此阶段最基础的力量训练内容。随着训练时间的推进逐渐由以核心稳定性为主过渡到以核心爆发力为主的专项上,提高专项化程度,并逐渐加大强度。

另外,在一次身体素质训练课上核心稳定性训练可以安排在准备活动阶段或放松阶段,提高训练综合效率。同时也要考虑到训练难度的设置,由最基本的徒手练习再到辅助器械,逐步提高难度。

5.结论

5.1核心力量是高考体育加试四项考试最基础的力量素质之一,对发展全面均衡的力量素质至关重要,它作为一种有效的力量训练方式应该成为高考体育考生体能训练的一部分。

5.2核心力量训练主要包括徒手和器械训练等手段,根据学生水平逐渐提高训练难度,一般由徒手稳定练习开始,慢慢过渡到徒手不稳定练习再到稳定器械,最后过渡到不稳定器械,循序渐进地提高。

5.3核心力量训练要坚持持之以恒原则,一般由核心稳定性训练开始,逐步过渡到核心爆发力训练,最终结合高考体育加试铅球和三级跳远专项技术设计专门的训练手段。

5.4核心力量训练要灵活安排,既要体现核心力量的基础性,又要提高训练效率,可以在训练课准备部分或结束部分,亦可以根据实际灵活安排。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古典式摔跤 夹颈背 核心力量 肌电

一、前言

男子古典式摔跤属于徒手对抗性项目,核心力量对技术动作起着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一名优秀的摔跤运动员其核心力量也是非常强大的。但是,由于受到检测仪器的限制,人们对古典式摔跤运动员的核心区域各主要肌群力量发展情况的认识还较模糊,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该项目运动员核心区域力量的进一步发展。但是,近年来随着先进仪器设备的引入,针对该项目力量水平测试的研究开始起步,因此,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旨在针对古典式摔跤运动员技术动作使用过程中的核心力量进行分析、研究,为优化核心区域肌群的训练手段提供理论支撑,为运动队提供可靠、科学而直接的参考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古典式摔跤项目常用的夹颈背技术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依托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通过查阅与核心力量训练、摔跤项目的体能、力量训练等有关的文献资料,检索学术期刊数据库,了解国内外对核心力量训练及摔跤运动的研究现状。

2.运动生物力学测量法。采用NORAXON无线表面肌电测试仪测试躯干左右双侧的14块肌肉,分别为:斜方肌中段、背阔肌、竖脊肌腰椎段和竖脊肌胸椎段、腹直肌上段和下段、腹外斜肌等腹背肌群。

3.数理统计法。采用EXCEL软件等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通过图1可以看出古典式摔跤运动员在徒手使用夹颈背过程中,核心区域各个肌群的放电情况:核心区域的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的胸椎段及腰椎段、腹外斜肌、腹直肌等肌肉都有不同程度的激活。从一个完整技术动作的使用周期来看,斜方肌、背阔肌的特性是激活程度大,持续时间长,在该动作使用过程中斜方肌、背阔肌从始至终一直在持续做功。竖脊肌的激活程度较小。从腹直肌的振幅情况分析,其做功时间比较短,只在该动作的特定时间里做功。

在徒手夹颈背动作中,参与做功的各个肌群中激活程度最高的是竖脊肌,达到了129.46%,其次是背阔肌,激活程度是110.64%。另外,斜方肌的激活程度达到了97.31%。从核心区域各个肌群的激活程度来看,背阔肌、竖脊肌、斜方肌的激活程度明显高于其它肌肉。而造成斜方肌的左右两块肌肉的激活程度相差较大的原因是在使用夹颈背技术的过程中,需要有一个翻腰动作,而且动作的幅度比较大,在翻腰的过程中一侧肌肉快速主动做功,而另一侧的腹外斜肌是被动做功,所以左右两边的激活程度差异性较大。

通过图3可以看出,在徒手夹颈背动作中,核心区域各肌肉对该技术动作具有不同程度的贡献,贡献程度最大的是斜方肌,达到了17.30%,其次是竖脊肌的胸椎段与腰椎段,贡献度分别是15.00%、12.85%,以及背阔肌,贡献程度达到11.78%。这几块肌肉对夹颈背技术的使用起到了非常大的支撑作用,是夹颈背动作发力做功的主要肌群。

四、结论与建议

(一)通过表面肌电测试手段较直观地证明了在男子古典式摔跤中常用的夹颈背技术的核心区域肌肉用力特征,为科学实施核心力量训练手段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从分析中也可以看出男子摔跤运动员在使用夹颈背技术时核心肌肉的激活特征、激活程度、贡献程度等差别比较大,所以建议在练习夹颈背技术的专项力量时,应以贡献程度、激活程度比较大的斜方肌为、背阔肌竖脊肌等肌肉为主。

参考文献:

[1] 何建伟,赵广高.核心力量训练治疗运动员腰肌劳损的可行性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33.4:403-404.

[2] 陈小平,徐权,黎涌明.“核心力量”和力量训练刍议[J].体育科学.2011.4:38-41.

[3] 杜震城.击剑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J].体育科学,2007.28.6.

[4] 陈方灿.浅谈国外康复性体能训练的一些理念和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2006.10:95-96.

[5] 王卫星.竞技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8.30.8:1119-1121,1131.

[6] 王卫星,李肖海.竞技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8):1119-1121,1131.

[7] 郭波,吕季东,龙跃玉等.男子古典式摔跤运动员腰背肌力特征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9.45.2:51-53.

篇5

计算体育系60名男生的16项常见身体素质(常见的发展身体素质手段还有侧重发展下肢力量的负重全蹲起与半蹲跳等,本文因无这两项原始数据,故未列入)6个重点向,项目的相关系数,并作相关数的检验。

(二)实验法

1.实验对象

本文实验对象为徐师大体育学院体育系2007级田径专修班的9名男生。

2.实验时间

实验从2009年10月开始,至2010年5月结束,共24周,每周实验6次,其中4次结合教学课时间进行实验,2次利用开外辅导时间进行实验。

3.实验步骤

根据实验是设计要求,首先于实验前对9名男生4项核心素质和6个重点项目进行测试,而后根据相关、聚类分析结果的提示确定发展身体素质练习的内容。

所有数据,均经过IBM—PC计数机运算处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相关分析

通过对体育系60名男生16项身体素质发展的水平和6个重点项目成绩之间的相关计算,结果显示,各项身体素质均与6个重点项目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经检验,绝大部分素质与6个重点项目之间的相关都是可靠的(见表1)。

同时,由表1可见,不同的田径重点项目与某一单一的素质之间的相关程度是不相同的,而同一田径重点项目与不同单个身体素质之间的相关程度也有不同。

(二)聚类分析

本文16项素质是根据北京体院黄定保提出的“作图聚类”法进行聚类的(见表2)。

由表2聚类结果可以看出,16项素质按照各自的特性可自然聚成4类,各类素质不仅有反映本类素质的特性的一般素质指标,还有其核心指标。由于各核心素质与本类素质中其它素质联系最为密切,因而最具有代表性。

对此,我们可以根据表1相关分析结果和表2聚类分析结果,画出跨栏跑与各类素质中各核心素质的对应关系图,就可确定应优先选择那些类别的素质。图1即是跨栏跑与核心素质的对应关系图。

由图1清晰可见,跨栏跑与弹跳幅度类的核心素质—立定三级跳远和弹跳速度类的核心素质—弓箭步交换跳均呈高度相关;与速度的核心素质—60米跑呈中度相关;与力量综合类素质—抓举呈低度相关。

对应关系程度的高低,即可判断,对该学生来说,应优先发展其弹跳素质水平,其次发展速度素质水平。自然在选择练习手段时,应先从弹跳幅度类和弹跳速度类中考虑。

三、结论

(一)“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身体素质水平与田径6个重点项目的运动成绩之间均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但它们之间的相关程度是有区别的。

(二)“聚类分析”结果提示,16项身体素质可以分为4类,各类素质均有不同的特性,对各项的影响不同。其核心素质与同类素质中其它素质联系最为密切,因而最具有代表性。

(三)按“相关、聚类”分析结果的提示,选取身体素质练习手段,对体育专业田径专修班的学生进行课中和课外训练,不仅切实可行,而且对发展有关专项素质的水平和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效果均十分显著。

(四)本文按“相关、聚类”分析结果的提示选取身体素质练习手段的方法不仅适宜于田径专修教学过程采用,而且也宜于田径普修阶段的教学过程实验应用。

篇6

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其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深深地根植于不同学科的教学中,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气息尤为浓厚,而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引起一线教育者的高度重视,成为新时代教育教学发展的突出亮点。[1]作为小学体育教师,要打破陈旧的教学观念,扭转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教学弊端,积极地进行教学探索,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组织有效的足球教学训练,开展丰富多彩的足球训练活动,从不同的教学角度、渠道着手,创设生动有趣的足球训练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足球训练中,开发学生的体育思维,增强学生的体质,以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发展。那么,在实际的小学体育足球教学中,如何以核心素养思想为指导,组织有效的训练呢?

一、倡导生本理念,贯彻核心素养思想,推动足球训练的开展

生本理念,是学科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也是贯彻核心素养思想的集中体现。作为小学体育教师,要把握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向,改变课堂相对滞后的教学现象,还原课堂的本色,彰显学生在足球训练中的主置,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结合学生的表现,恰当地调整训练的方式,合理地利用好每个教学环节,确保训练时间的巧妙运用,为学生创造自由训练的空间,从而实现学生足球核心素养的发展。[2]比如在进行第一课的足球训练时,教师需要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对本班学生身体、心理情况进行大概了解,然后组织足球训练常识的教育,关注学生在学习足球训练知识中的表现,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运动基础,多与学生进行商量,耐心地询问学生,提高学生参加足球训练的热情,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的足球训练技巧,从而提高足球训练的教学效率。

二、创新教学模式,深化核心素养思想,组织多元化的足球训练

篇7

关键词 核心力量 脊柱形态 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

如今社会是一个以个人素质文化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社会,个人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及审美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不仅是各器官系统良好的生理机能状态,还包括健美的体型和身体姿态。

二、核心力量定义及研究现状(方法)

核心力量的定义最早来源于核心稳定性,核心力量是一种以稳定人体核心部位、控制重心运动为主要目的的力量能力,核心力量不仅是人体核心稳定性形成的主要能力,而且在青少年运动中起到矫正身体姿势作用,是人体运动中的一个重要“发力源”。

根据核心中心肌群的特性及系统训练产生的作用,颈前曲与身高呈低度正相,指出在青少年教育中要重视对身材高的学生身体姿势为初始阶段的教育与训练,目的是控制身体的核心肌群力度以及矫正身体姿势,一般是1到2周做一次练习测试。

三、体育运动对脊柱形态(定义)影响研究

脊柱形态是身体姿势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脊柱与体育运动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仰卧背部垫枕、坐位仰靠、仰卧两头翘等体育康复手段对处于普通脊柱弯曲的青少年进行矫正实验,获得一定的效果。

四、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青少年进行脊柱形态的测量。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在中国网上输入关键词。

2.专家访谈法:确定研究的测试指标、测试方法、测试仪器的使用和注意事项。

3.试验法:以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青少年为试验对象。

4.训练方法:开学第1、2周,从40名中筛选出颈前曲大于4.8cm的颈前曲过大者20名作为研究对象,该方法分为:(1)寝室内练习方法:每天起床做仰卧背部垫枕3min,仰卧两头翘3min(在床上仰卧,十指交叉于枕部,做静力性背弓两头跷),提踵直腿立2min(两手叉腰,挺胸,绷腿提踵)。(2)教室内练习方法:利用课间休息做3min坐位仰靠(十指交叉抱于枕部,头用力后仰,使背部垫靠在椅子上缘),再做2min拉臂推背动作(受试者十指交叉掌心向上,协助者一手握交叉在手上),在13周的训练阶段中,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学习姿势,第15周进行实验后的测试,测试指标与方法同实验前。

五、结果和分析

(一)核心力量训练对颈前曲过大原因的分析

颈前曲过大同时也伴随着胸后曲的过大,颈前曲与胸后曲综合反应是体现在脊柱弯曲过大,发生颈前曲过大的原因并不是由脊椎的12个椎骨发生了异变,而是由连接固定软组织发生了渐进性的适应性改变的。

(二)对颈前曲过大青少年脊柱弯曲矫正效果分析

通过对20名颈前曲过大的青少年实施13周的体育康复矫正训练,正处于青少年阶段的正常发育期其脊柱弯曲异常者也可以通过脊柱弯曲体育康复矫正训练,而得到一定的矫正改善,并且在13周的体育康复矫正时间里可以看到明显的效果。

(三)对腰前曲、肺活量、胸围的实验前后差值的分析

实验前腰前曲的均值为3.93cm,很接近正常范围2.0cm~5.0cm的中值4.0cm。样品的变异范围在1.1cm~5.2cm之间,腰前曲超过5.0cm这一正常范围的上限的有4例,占样本总量的13.1%,说明颈前曲过大同时伴随腰前曲过大者的比例不是高。本抽样显示样本的8.5%都是纯属于的颈前曲过大。

实验后腰前曲的均值为3.82cm,差值的均值为-0.2cm,差异的显著特征检验显示P>0.05,说明13周脊柱弯曲康复矫正法对腰前曲的影响不大。

实验后肺活量虽然平均增加了76mL,但显著性检验显示表明P

实验后胸围的平均值增加了0.21cm,差异显著性检验P>0.05,说明13周的脊柱弯曲体育康复矫正法对胸围的影响不是很大。

六、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20名颈前曲过大青少年经过13周的体育健康康复矫正训练,腰前屈和颈前曲平均减少了0.86cm。其中有11名恢复到了正常范围,占样本总量的52.3%,说明在13周体育健康康复矫正中,说明青少年不规范坐立及行走姿势通过脊柱弯曲体育健康康复矫正训练,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办法。

参考文献:

[1] 金相奎.大学生脊柱弯曲体育康复矫正效果的观察[J].大连大学学报.2006.8.

[2] 王珍武.大学生脊柱前后弯曲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大连大学学报.2008.12.

篇8

关键词 核心力量 概念 现状 应用研究

近年来,以核心稳定性及核心力量为代表的一些新的体能训练方法和手段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美国、德国、挪威等国家已从某些方面证明了通过核心稳定性和核心力量训练能使运动员的成绩得到显著提升,这种新的体能训练理论引起了我国竞技体育领域的广泛关注,并得到了相关学者的认可。

通过查阅(2000-2016)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对近16年来核心力量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主要表现在: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核心区域和核心肌群

对于核心区域的界定,大多数研究将核心区域定位在腰椎―骨盆―髋关节位置;也有一些研究认为,核心区域是指包括胸廓和脊柱在内的整个躯干。还有的研究认为,核心区域是指人体的中间环节,是以腰椎―骨盆―髋关节为主体,包括附着在它们周围的肌肉、肌腱及韧带系统,具体还可以进一步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综合上述观点,笔者将核心区域界定为:在人体双肩与双髋关节之间的整个躯干以及骨盆区域。核心区域确定了,所涉及的肌群也就明确了。核心肌群就是肌肉的起点或止点位于核心区域间的肌群。

(二)核心力量

普遍研究认为,核心力量是一种与上、下肢力量并列的力量能力,是一种新出现的力量能力,它在稳定机体核心区域部位的同时使其产生最有效的位移及旋转,并且作为人体运动链中最重要的环,担负着控制机体稳定,自身发力,传递力量的作用。美国等国家的学者研究认为,将构成或提高核心稳定性的力量能力定义为核心力量;还有的研究认为,核心力量是功能训练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综合上述观点,笔者认为:核心力量并不单纯是一种力量,而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表现,是以稳定人体核心区域,完成动作时保持和控制人体特定的身体姿态,并且利用自身是人体运动链上的重要环节,不仅能传递能量,而且去主动发力,为四肢及其它肌群提供能量的能力。

二、核心力量的研究现状

在我国体育科研领域,对“核心力量”的研究已有六、七年的时间,体育类关于“核心力量”的研究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涉及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领域,其中对于运动训练的研究最多。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体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了核心力量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开始从各个角度对核心力量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一)核心力量的起源

核心力量的概念起源于对核心稳定性的研究。早在20世纪60年代,Holds worth就开始研究脊柱稳定性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并创立了脊柱二柱理论。20世纪80年代早期,Denis提出了三柱理论。1992年,他又提出核心稳定性的概念和“三亚系模型”理论,认为脊柱的稳定系统由被动亚系、主动亚系和神经控制亚系3个部分组成。2006年kibler把核心稳定性的概念引入到竞技运动中。并在阐述中提出:核心稳定性是指运动员在运动中控制躯干部位和骨盆肌肉的稳定状态,从而使力量的产生、传递和控制达到最佳化的一种能力。核心力量训练是针对身体核心区域进行的力量、稳定、平衡等能力的训练。

(二)核心力量的作用

黎涌明在《论核心力量训练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训练――起源・问题・发展》中认为:核心力量对运动技术具有关键的支持作用;通过机体各环节之间力量的有效传递,可以提高机体工作效率;核心力量的增强可以提高肌肉的稳定、平衡和协调能力,能够预防运动损伤;林华等在《核心力量训练原理初探》中指出:核心力量训练是体能训练的热点,它对全面均衡地发展核心肌群的力量和身体核心区域的平衡、稳定性非常有效,是提高运动能力,防止运动损伤的有效训练方法手段。

以上研究表明:核心力量对于身体基本姿势的保持、身体各部位、环节的力量传递,身体协调地完成各式各样的动作都起着支撑、稳定的作用,它在整个运动链发力之前首先发力,对四肢的协同配合及整合用力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篇9

随着我国竞技体育事业不断发展,体能-核心力量训练在竞技体育的各个运动项目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逐渐显示出重要作用和意义。核心力量训练计划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在运动中使许多的肌肉群协调的做功,而不是在完成像重力举动作时将某个关节孤立起来做功,稳定性训练的目的就是要动员躯干深层的小肌群参与运动。核心力量的训练就是要努力使整个肌体协调起来,确保运动员在做动作时让核心区域肌群起到稳定躯体、传输能量的作用。应根据所构成核心区域肌群的特性,以及它在系统训练体系中所起的作用出发。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黑龙江省摔跤队运动员40名,其中男运动员20名,女运动员20名。

2.研究方法

访问黑龙江省摔跤队总教练王长生教授。通过对专家组进行调查、访谈,以及文献资料研究表明,把仰卧起坐、背肌两头起、平板卧推、负重半蹲作为评定摔跤运动员核心区域力量训练水平的测试指标。根据每名运动员自身的前后测试数据运用SPASS15.0进行数据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核心区域力量训练内容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调查数据显示,目前运动员在核心区域力量训练内容上的改进有10%的运动员表示继续目前这种训练,42%的运动员表示需要有一定的改进幅度,42%的运动员表示需要有很大幅度去改进核心力量训练内容。由数据结果可知,表2运动员在核心区域力量训练内容方面缺乏对训练内容的分析及改进,因此在日常训练中要加强核心区域力量训练内容的大幅改进,强化核心力量训练知识的积累。

2.核心区域力量训练内容、方法的单调程度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调查数据显示,73%的运动员认为核心区域力量从训练内容、训练方法上非常单调。22%的运动员认为核心区域力量训练内容、方法不单调,不会感到枯燥,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5%的运动员认为核心区域力量训练内容、方法比较丰富,继续保持训练内容及训练方法的实施运用。

由数据结果可知,表3运动员在核心区域力量训练内容、方法单调方面调查中,过于单一化,加强核心力量知识的学习外,根据训练原则、项目运动规律思考、总结一套具有专项特点的训练内容及方法,日常训练中应根据项目特点、规律、训练原则合理安排训练内容,运用适当方法。

3.对核心区域力量训练方法、手段需增加幅度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调查数据显示,摔跤队运动员中,10%的运动员认为在核心区域力量训练方法、手段方面不需增加,50%的运动员认为核心区域力量训练方法、手段需进一步增加丰富性,一定的增加幅度,保证其训练方法、手段的新鲜感。40%的运动员中认为核心区域力量训练方法、手段足够丰富,需改进增加的幅度相对较小。

由数据结果可知,表4运动员对核心区域力量训练方法、手段需增加幅度方面的观点中一致认为大幅完善、改进,需进一步对训练方法、训练手段进行细致分析、思考,因此在日常训练中要加强核心区域力量知识的积累与学习,以及对项目规律、训练原则的重新认识。

三、结论与建议

1.通过系统的力量训练,核心区域力量训练和传统力量训练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然而核心区域力量提高幅度更大。通过实验证实核心区域力量得到了有效提高。

2.根据摔跤运动特点分析,总结出有针对性的核心区域力量训练方法与手段,掌握更多关于核心区域力量训练方面知识。

3.黑龙江摔跤运动员对核心区域力量训练的认识不够,训练方法、内容、手段需进一步制定核心区域力量训练计划时应充分考虑自身项目特点,结合具体运动形式与力量链接模式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来发展运动员的核心力量水平,并尽量使之做到专项化、最佳效益化。

4.在核心区域力量训练中,充分发挥最大能力结合更多的训练方法、手段、内容进行训练,避免训练的单一化,充实核心区域力量训练过程。

5.在进行核心区域力量训练时教练员应注重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进行训练,在训练方案的制定上不应急功近利,避免造成运动员的意外受伤。

参考文献:

[1]Travis Brown Core strength.learning the

overheadsquatNSCN’s Performance

Training Journal[J]. 2006,(5):46-50.

[2]JimStoppani,PHD. Encyclopediaof

musclestrength[M].USA: Human

Kinetics,2006.

[3]袁守龙,刘爱杰. 高水平竞技体能训练

[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6:

1-2.

[4]郑钦凯. 初探核心稳定性和核心力量

及其作用[J].科技信息,2009,(9):484-485.

[5]曹志勇.摔跤与力学[J]. 河北医学院学

报,1994,(1):25-28.

[6]王培亮. 对摔跤运动员力量训练的初

篇10

随着核心力量训练在体育舞蹈训练中逐步兴起,专家学者对“核心”和“核心力量”这两个词语进行了不同的定义。对于核心,我国学者陈小平从人体解剖学的角度将其定义为其是人体的躯干部位,对于人体来说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核心力量的概念则来源于核心稳定性,是人们在运动过程中,通过身体的核心部位为四肢的运动提供一个支点,让上下肢都能够发挥自己的力量,保持身体重心的稳定。核心稳定性的优劣取决于核心部位的肌肉、韧带和结缔组织的力量,以及其相互之间的协作也就是核心力量。

一、核心力量训练对提高体育舞蹈稳定性的作用研究

1.有助于锻炼人体机能。加强核心力量训练,有助于人体机能保持平衡。人们在运动的过程中,身体有可能处于不平衡状态。运动开始之前,人的身体会根据运动的方式进行一定的姿态调整,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姿势协调对运动的干扰。核心力量的训练对于提高人体机能的平衡性有一定帮助,并且在体育舞蹈这种快速多变的运动中,旋转、快速移动重心等变化都需要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平衡性来维持,核心力量的训练不仅可以稳定运动员的重心,还可以提高身体的平衡和稳定,保持运动中躯干位置不改变。2.有助于控制身体稳定性。核心力量训练的方法,相比于传统的专项力量训练方法来说,主要是在提高腰腹、髋关节这两项核心部位能力上面有非常明显的效果。同时,在核心力量训练的过程中,人体的肌肉得以适当的放松,张弛有度,在完成不同类型的舞蹈动作的时候,可以熟练地控制自己的肌肉,进而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完成同一种类型的动作的时候,运动员可以根据自身条件来控制肌肉力量的大小,同样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3.有助于提高肌肉质量,增加肌肉协调性。核心力量训练可以提高肌肉的质量,增强肌肉协调的能力。在体育舞蹈训练的过程中,很多的学生和运动员都因为肌肉过大,影响在体育舞蹈表演过程中形态美的展现。而通过适当的核心力量训练能够使运动员肌肉处于平衡状态,并且找到支撑点,保持其稳定性。不仅仅能够增强肌肉的力量,同时还能够使得舞蹈具有一定的形态美,让观众能够得到视觉享受。

二、结合核心力量训练对提高体育舞蹈稳定性教学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