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0 16:16:5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独立学院开设《公共关系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较系统地学习公共关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巧,正确理解公共关系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性质和重要作用,培养现代公共关系意识,完善学生的公共关系素质;提高实际的公关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进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提高大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独立学院《公共关系学》的课程体系及其特点
《公共关系学》课程体系可划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公共关系基础理论部分,二是公共关系实务部分。基础理论部分体系结构如下:公共关系概述,包括公共关系的基本涵义、科学范畴、基本特征、历史与现状总结;根据公共关系的基本内涵分别从公共关系的运作主体、客体、手段、目的、职能与原则、程序详细展开与论述。二是公共关系实务部分,具体包括:人际沟通技巧,包括公关语言基本原理、口语和书面表达技巧、人际吸引、人际沟通、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及障碍排除等;公关礼仪,包括仪表、仪容、仪态、及礼仪基本规范等内容;公关策划与公共关系专题活动,如公共关系主题策划、新闻会策划、庆典活动策划、展览会策划、赞助活动策划、开放参观活动策划等。公共关系具有实践、专业和社会管理三个维度,其本质属性是沟通与协调。实践的公共关系主要在于公共关系实务的服务、行动和问题操作,形成良好的公众环境;专业的公共关系主要在于公共关系专业的知识、价值和技能,密切组织与公众的关系,赢得组织良好的信誉;社会管理的公共关系借助于社会传播、社会规范、社会秩序建立组织与公众的良好合作关系,以确保组织的社会信誉,更好地发挥组织形象力的作用,保证组织自身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独立学院《公共关系学》课程体系应注重第二大部分,即实务部分,第一部分的教学是为第二部分服务的。
二、独立学院《公共关系学》的教学策略
1.影像学习
影像学习是指借助视频的教学手段来学习《公共关系学》这门课程,影像学习可增加公共关系教学的趣味性。由于课时的有限性,所以不允许大量观看教学视频,所以我们特别介绍同学们在课外自学过程中可以观看教学视频,重点理解公共关系礼仪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一些基本技巧。此外,介绍广告策划方面的教学视频以增加自主学习的趣味性。介绍公共关系教学电影给同学们也是可行的办法。通过影像学增加了《公共关系学》教学的趣味性,调查发现同学们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很高。
2.案例教学
用案例教学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教学中,针对教材相对比较单薄的特点,我们充分利用教师精选的案例作为教学辅助资料,以加强教学的趣味性。这种教学方法生动形象,具有典型示范作用,能深化理论学习,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最终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顺应社会潮流、把握瞬息万变市场的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在案例的选择上并不局限于教材,并始终坚持案例的“真实性、现实性、实践性、典型性、可读性、系统性”的原则,同时还重视学生的参与,既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切磋讨论,又鼓励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还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起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教学中我们经常提醒同学们关注中国公关网、中国国际公关协会网、中国传播学术网等,进行实时跟踪分析,教师的教学效果比原来更好。
3.实战策划
在探索有特色的公共关系教学和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进行着思考和实践。公共关系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和学科,它需要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体系的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着重实践操作能力和动手解决现实中所存在问题的能力培养和锻炼。这就需要我们在配置教学资源和确定发展方向的时候,确立科研与教学互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教学思路,并且找到一个能够把知识传授和能力锻炼相结合的公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课程授课中,我们有目的地增加实战策划作业,使同学们的公关策划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今后走向社会适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浙江理工大学110周年校庆公关策划书》、《杭州市志愿者协会高校巡回慰问演出》、《藤王阁茶楼的公关策划》等案例的策划等,都是相当不错的策划案例。我们还把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与具有成长性的产业或行业相结合,针对2008年奥运商机和体育产业的繁荣,我们开展“大型赛事公关活动策划研究”项目,引导师生关注目前或即将出现的热点行业。通过实践策划,同学们的策划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教学过程让学生品味到《公共关系学》这门课程的趣味性非常重要,所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非常重要。几年来我们选择的北京大学《实用公共关系学》教材,由于内容太陈旧,从前年开始我们选取了复旦大学的公共关系学教材,因为复旦大学的教材内容更新颖实践性也较强。今年我们主编的教材《公共关系学》在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里面增加了大量的实战训练题,以提高独立学院同学们的实战策划分析能力。
三、结语
人为设计教学情境,为学生创设实战演练平台。如模拟策划“金牌秘书大赛”、“杭州电子科大校庆庆典”、处理“突发性公关危机”等,鼓励学生之间为完成学习任务,自由组合成若干专题小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沟通,拿出活动策划方案,并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相互尊重、互相协调与合作。通过对学生的大量访谈发现,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有所增加,对社会对企业、各类组织的公共关系认识有所增加,对他们以后的社会工作大有帮助。
参考文献:
[1]卢雪萍.谈在公共关系中注重实践教学[J].职业教育,2007,(5).
办公室是一个单位联系上下、沟通左右的运转枢纽和综合办事机构。新时期,新阶段,办公室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工作任务更艰巨、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办公室工作人员素质的优劣,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单位工作的正常运转、形象和声誉。一个合格的办公室工作人员除应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团队精神、作风正派、道德高尚等必要的素质和良好的知识结构、心理素质、适应工作职责的能力以外,还应具备服务意识、整体意识、效率意识、自律意识、信息意识、公关意识、保密意识和学习意识。
一、服务意识
服务是办公室工作的本质属性,综合服务是办公室的基本职责。办公室工作人员必须真正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为领导服务,为各部门和基层服务,为职工群众服务”的思想,把服务于整体和服务于群众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各方面满意为标准,认真负责地对待各方面交办的工作,正确地做事,做正确的事。对领导交办的工作要认真对待,按时完成,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对各部门和职工群众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要端正态度,平等待人。再者要尽职尽责,认真倾听,有效沟通,能办的事及时办,不能办的事及时请示汇报后再作处理。三是要坚持实事求是、高度负责的原则,按规章办事,按程序运作,把服务贯穿在工作过程中。
二、整体意识
办公室是一个承上启下、联系左右、协调内外、保证整体工作正常有序运转的枢纽,每一项工作都是一个多部门共同协作的项目。因此,在工作中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正确处理各方关系,做到顾全大局。牢记办公室工作无小事,凡事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通过综合协调,保证上下之间、横向之间目标一致,齐心合力完成各项任务。
三、效率意识
办公室的日常工作主要表现在办文、办事、办会上。办文要及时、准确、安全、规范;办事要周到、严谨、遵章、守纪;办会要细致、周密、注重细节的落实。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各项工作,不仅是办公室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也是办公室工作人员工作能力的体现。
四、自律意识
办公室是机关单位的门面和窗口,办公室人员的工作作风、服务态度、办事质量不仅体现着个人的文化修养、道德水准和精神面貌,而且代表着单位的形象。因此,办公室工作人员必须要规范个人的行为,强化自律意识,做到自尊、自重、自强、自律,受得了寂寞和委屈,正确对待来自于各方面的压力以及工作的压力,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忠于职守,努力提升个人素养,展现良好形象。
五、信息意识
准确、及时、全面地提供信息是办公室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日常工作中,围绕单位中心工作要有意识地广泛收集信息、积累信息、交流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全面、客观、多角度的分析,辨析出有效信息。只有做到信息充实、准确,工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六、公关意识
公共关系是指单位面对社会有关方面和公众的协调,即对外协调。公关工作是办公室工作的内容之一,它是建设现代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是单位取得与公众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支持和合作的手段,也是提高单位认知度、美誉度的手段。在日常工作中,办公室人员必须树立和强化公共关系意识,用公共关系的理念指导自己的行为,运用公共关系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
七、保密意识
办公室人员接触内部文件多,参加重要会议多,接触各类机密多,这就要求办公室人员要明确本系统、本单位的保密范围,加强纪律观念,强化保密意识,严格执行保密规定,严守机密。教育考试院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决定了所有工作人员更要加强保密工作。
八、学习意识
学习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不断地更新知识、提高技能、提升素质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需要,也是办公室工作的需要。办公室工作庞杂琐碎,涉及面广,位置特殊,办公室工作人员更应牢固树立学习意识,加强理论学习,提升理论水平和理性思维能力;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应对全方位工作的本领;向身边的领导学习,学习他们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养成勤学、善思、肯干的敬业思想和从业习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体育公共关系的兴起源于体育产业带来的巨大经济价值,体育产业以其吸引注意力、跨国界整合资源和拉动经济的能力,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投资热点,加之全球体育赛事的增多,对国家之间的交流有重要意义。我国越来越重视体育运动,体育公共关系的教育成为重中之重。因此,很多综合性大学和专业体育院校都开设了体育公共关系课程,作为必修课或限选课。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一方面,公共关系学涵盖了大众传播学、广告学、企业管理学、市场营销学、消费心理学、新闻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体现出学科交叉性和综合性;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公共关系理论可以指导公共关系实践活动的开展,体现了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体育公共关系作为公共关系学的一个分支,广泛应用于体育公共关系活动,如国际和国内的体育赛事、体育明星的危机公关等,具有受众关注度高、国际化程度高的特点,其本质属性是通过体育传播或体育沟通来实现主体与客体的良好关系。
1高校体育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中从事体育公共关系教学的师资主要有3方面的问题。其一是缺乏具有专业体育公共关系系统知识的教师。课程教学大多由其他专业的教师兼任,没有经过系统的体育公共关系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这些非体育专业的教师体育知识较缺乏,做案例分析时既不能与学生有效地互动,又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知识点与案例的关系;其二是从事公共关系教学的教师都承担了3~4门其他的专业课,不能专心研究这一门学科,这势必影响对体育公共关系教学的质量;其三是教师在高校里很难接触到大型体育赛事和其他体育活动,缺乏实践参与的经验,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只能纸上谈兵,实践应用性不强。
1.2教学内容设置
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体育公共关系基本同于公共关系学的课程设置,包括八章内容,分别是《公共关系概论》《体育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体育公共关系的原则》《体育公共关系中的公众关系》《体育公共关系策划》《体育公关实务》《体育公关专职机构与人员素质》《体育公共关系分类举要》。表面上看,内容非常全面,但实际上还缺少一些重要内容,如危机公关和公关礼仪。对体育专业的学生而言,这样的内容设置有点繁杂,因为体育特长生的文化知识水平有限,理论课程之外还需要大量的时间用于体育训练。所以,越简单明了的课程内容设置越容易被学生接受。1.3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问题对于这门课程,大多高校采取的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课程气氛较差,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不强,学生缺乏思考空间,自主学习能力也较差。在考核方式上,仍采用单纯的理论课考试方式,没有实践操作的测验,学生通过背理论知识点即可拿到高分,没有真正测试出学生的公关能力。
2高校体育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
2.1师资队伍的建设改革
由学校组织邀请校外一些经验丰富、长期从事公共关系工作的专家,分期分批对公共关系教师进行系统性培训;也可聘请这些专家作为客座教授,给学生开讲座,弥补教师队伍的不足;还可以安排专业教师去校外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学习,增加实战工作经验。除此以外,安排没有开设的公共关系专业,只开设此门课程的院校的教师去设有公共关系专业的高校进修学习。
2.2教学内容的转变
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要受到课时的限制,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就必须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目前,体育公共关系学的课时安排一般为32个课时,无法完全涵盖公共关系的所有知识点,所以必须对章节进行压缩整合。体育公共关系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5大块。第1部分是公共关系原理,主要论述什么是公共关系、公共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公共关系的职能和原则,这部分是课程的基础,应占总课时的20%。第2部分是体育公共关系策划与实务,即公共关系的4步工作法,主要讲解如何策划公共关系活动、有哪些策略和手段、以及公关人员的素质和要求,最后是公共关系专题活动。这部分内容实践应用性最强,是整个课程的重点,所以安排占总课时的50%。第3部分是体育公共关系分类举要,包括职业足球俱乐部的公共关系概述、社区体育公共关系和体育赛事的推广,这部分内容体现了专业性,学生兴趣比较浓厚,所以占总课时的20%。第4部分是危机公关,通过具体的体育危机公关的实例,分析如何进行危机公关,化解危机,这个内容相对重要,可占总课时的10%。第5部分是公共关系礼仪,这部分不是重点内容,而且浅显易懂,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形象气质和个人修养,以便今后更好地从事公共关系工作。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挂上公关礼仪视频,让学生自己课余时间自学,从而掌握最基本的公关礼仪要领。
2.3教学方法的转变
2.3.1案例教学法
结合公共关系理论以及教学要求设计授课案例,精选一些经典案例作为分析范本。从案例引入到案例讨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到与教师的互动教学中来。例如,在讲解公共关系职能和原则时,笔者选取了“你会坐吗?”“一身红衣的客人”“卖斧子给总统”等有趣的实例。教师先陈述案例,学生分析讨论,得出每个案例分别反映了哪一个知识点,最后教师总结,通过这个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讲解公共关系策划时,列举了“可口可乐世界杯护旗手活动”“李宁‘花小钱办大事’”的机智品牌推广活动、“广东亚运会开幕式”“姚明代言联通CDMA”等活动,通过分析这些活动的举办过程、创意方法,开拓学生的思维,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意潜质。
2.3.2模拟教学法
教师设计教学情境,为学生创设实战演练平台,地点选择在公关实训室。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形式,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组4~5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例如,在教授公共关系实务章节时,模拟“新闻会”或“记者招待会”现场,以体育赛事的筹备作为新闻主题,每组同学负责不同的工作任务,由学生自主分配,如投票选出1位同学扮演新闻发言人,1组同学负责布置现场,1组同学负责搜集会需要的资料,2~3组同学扮演记者,1组同学负责现场维护,1组同学负责会后的整理工作。讲授公关策划方案时,模拟实践工作中的提案方式。首先,以小组形式完成策划书的写作,策划的主题可以围绕运动品牌的推广、体育赛事的策划、体育赞助项目的策划等。策划书包括以下部分内容:公关活动目标、公关活动主题、公关活动公众、公关活动传播渠道、公关活动具体实施方案、时间、场地和人员的配备、经费预算和公关活动评估。策划完成后,将其以PPT的形式展现,学生利用教室的多媒体设备进行解说,并接受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的提问,最后由教师总结和点评。
2.3.3多媒体教学法
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改变枯燥的“灌输式”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首先,教师可建立学生QQ群,在群里课程安排的消息,为学生答疑;其次,教师可建立个人微信公众账号,定时一些好的文章,包括最新的公关资讯、经典案例、公关名书推荐等,供学生课余时间自主学习;最后,教师将自己的E-mail地址公布给学生,方便学生交电子版作业,对于想单独咨询问题的同学也可以单独回复。
2.3.4调整考核评价体系
采用考查与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根据不同的内容设定不同的考核方式。考试内容分为2部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考勤、实训课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综合打分,占总成绩的30%;公共关系原理部分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占总成绩的40%,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公共关系策划与实务采用开卷考试方式,每位学生撰写策划书,由教师进行评分,作为期末成绩,占总分数的30%。
参考文献:
[1]李道魁.公共关系学教程[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罗春霞.关于“公共关系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安康学院学报,2012,24(1):119-122.
[3]张丹,侯胜田,朱文涛.公共关系学教学改革探索研究[J].经济师,2010(7):124-125.
[4]郭海鹰.公共关系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18(5):39-41.
关键词 国有企业 民营企业 企业捐赠
一、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捐赠理念的差异分析
企业捐赠是企业在履行基本社会责任的基础上,将一定数量的财、物、服务等自愿赠给与企业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受赠者,用于慈善公益事业的一种行为。近年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扶贫济困、抗洪救灾、抗击“非典”、抗震救灾、残疾人救助、环境保护、希望工程,以及社区福利事业等方面,积极捐赠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了不可否认的成绩,日趋成为推动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捐赠理念方面存在很大不同。
1.国有企业捐赠理念
国有企业的捐赠行为主要是以“企业公民”理念为支撑的,其含义是,企业的成功与社会的健康发展密切相关。企业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回报社会。企业公民的要素构成,有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两大类。国际惯例中,国有企业仅仅是指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或联邦政府投资或参与控制的企业;而在中国,国有企业还包括由地方政府投资参与控制的企业。它的资本全部或主要由国家投入,其全部资本或主要股份归国家所有。这同其他全部或主要由民间社会(组织与个人)投资的企业不同。国有企业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在履行经济责任的同时,还要更好地承担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国有企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人的发展的基础之上,必须营造和谐的内外部环境,树立负责任的大公司形象,在企业公民建设中率先垂范,体现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发挥骨干和支柱作用。
2.民营企业捐赠理念
民营企业的捐赠行为更多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这是因为民营企业是在我国的转型经济体制的夹缝中成长起来的一批企业,相对于处于优势的国有企业来说,民营企业无论是在控制资源、外部环境、政府关联方面,都有很大的压力。另一方面,迫于外界对民营企业外部性的关注,民营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的呼声日趋高涨,民营企业通过社会捐赠来适应外部环境,避免受公众指责,规避风险的同时,积累了企业社会资本和政治资本。实际上,这种不同的捐赠理念,主要是基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企业的性质、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企业与环境的关系、企业与政府的关系、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关系五个变量基本假设方面的差异(见表1)。
二、国营企业、民营企业捐赠动机的比较
企业捐赠是企业在履行基本社会责任的基础上,将一定数额的资金、实物或者服务捐赠给需要帮助的对象、某个领域或某些社区。虽然我国慈善捐赠水平不断增长,但与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根据美国慈善2008(GivingUSA2008)的统计,2007年美国慈善捐赠总额为 3064亿美元,占到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2%,而同期我国2007年的慈善捐赠总额为309亿元人民币,2008年的慈善捐赠总额是2007年的3.5倍,达到1070亿元人民币,也只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0.356%。这也表明,在我国发展慈善事业具有很大的潜力。通过在对样本经过深入研究之后,我们发现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捐赠动机上有很大的差异。根据捐赠动机的不同,可以把捐赠型公司分为:经济动因主导型、制度动因主导型、道德动主因导型和平衡型等四种类型,用以表示企业社会责任的不同特质。
1.国有企业捐赠动机
国有企业以其特有的属性,即国有企业作为一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同时具有营利法人和公益法人的特点。其营利性体现为追求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其公益性体现为国有企业的设立通常是为了实现国家调节经济的目标,起着调和国发经济各个方面发展的作用。国有企业具有一定的行政性。国有企业的本质属性和特征决定了国有企业不是经济动因主导型而是制度动因主导型和道德动因主导型。其捐赠动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捐赠有助于国企维系生存权,有利于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自然灾害频频多发的我国,完全依靠政府保障机制是完全不够的。在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时,国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骨干,必须作发挥支柱和带头作用,告别义(社会责任)利(经济责任)对立,从义利并存、义利共溶走向义利共生,是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导向。
二是国有企业必须承担更多的道德责任。根据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国有企业拥有更多的公共资源使用权利,故其应当承担多于民营企业但实质是与资源权利对等和道德责任,如环境保护、社会就业、所得税、社会捐赠等等;再者,国有企业具有赢利与非赢利的双重属性,因而国有企业的道德底线是义利并存(谋利不违法,谋义不损利),国有企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义利共生(谋义不为谋利而利自生),这既是国有企业应有的道德觉悟,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国有企业提出来的伦理要求。
三是提高国有企业品牌美誉度、品牌偏好度、品牌满意度。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
其经济属性决定了它必须追求利润,实现价值最大化。价值最大化高于利润最大化,它是在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使得企业品牌美誉度、品牌偏好度、品牌满意度、社会形象等的最大化。这就使得国有企业必须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使其经济属性不断扩展为社会属性,不断提高竞争力,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2.民营企业捐赠动机
民营企业是在我国转型经济体制下迅速成长起来的一批经济实体,相对于国有企业而言,民营企业没有丰厚的资源和政府的庇护,没有很深的政治背景,没有政府强力的扶持。政府经济部门似乎更关注引进外资和经济开发区的基础建设,因为这些直接关系到政府官员的政绩。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民营企业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和属性决定了民营企业捐赠属于经济动因主导型。
一是获得政治关联。长期以来,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这直接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民营企业通过公益捐赠这样的方式,积极寻求政治资本,得到融资便利、政府救济和补贴、税收优惠和市场影响力等方面的利益,从而增加民营企业的价值。同时,政府在无形之中为政治关联企业提供了一种隐性担保,使得这些拥有政治关联的企业在危机时更容易获得政府的经济救助,降低了这些企业在一些资源稀缺行业的准入壁垒。
二是响应政府号召。民营企业作为行为主体,必须利用各种信息传播途径和手段与政府进行双向的信息交流,以取得政府的信任、支持和合作,从而为企业建立良好的外部政治环境,促进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政府是依法对整个社会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的社会组织,任何其他社会组织都必须服从它的统一管理和领导。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尤其是民营企业,必须得到政府的任可与支持,当政府就一些社会问题或者危机向社会发出倡议和号召时,企业会有很强的政治压力。这种压力在我国尤其突出,原因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管理模式还没有完全转变,政府在社会领域依然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政府力量的强大,致使民营企业迫于政治压力,不得不对政府的号召做出回应,以谋求一种和谐、安全的政府公共关系。相对于国外企业将捐赠视了一种企业形为的观点,我国的企业捐赠受政府驱动较多。
三是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品牌占有率。相对于品牌知名度很高的国有企业来说,民营企业通过公益捐赠来提高其品牌知名度,进而提高品牌占有率,直接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快速改善企业绩效,最终实现社会利益和企业绩效的双赢,提升其品牌价值。就像汶川地震后,原本只在广东一带盛行的王老吉凉茶,竟一夜之间脱销,这归要结底还要源于震后加多宝第一时间向灾区捐赠1亿元,使其品牌知名度迅速提升,品牌占有率迅速提高。而另一方面万科却迫于消费者压力和舆论压力,为了维持品牌形象,不得不二次捐赠。这种捐赠动机的不同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见表2)。
三、结论
文章基于“5•12”大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的捐赠数据,深入分析了国营企业不同的捐赠理念:国营企业以“企业公民”理论为支撑,而民营企业更多地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不同的捐赠动机:主要有基本动机、外部压力和自身提升三个方面的动机;以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本质属性不同;由此形成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不同的捐赠模式,但在这种不同的捐赠模式如何影响公司声誉方面还未做出探讨。
参考文献:
[1]孙万欣.企业捐赠的动因与机制研究.特区经济.2009(03).
[2]樊建峰,田志龙.灾害事件、规模与企业慈善捐助:中国背景.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102-107.
中图分类号:G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7-0230-01
高校办公室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有着自身的特点与规律。研究探讨这些特点与规律,不仅对高校办公室工作具有重要的理性思考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参考作用。
为此,笔者不揣浅薄,根据个人多年来高校办公室的工作实践,提出若干思考性见解,以作引玉之砖。
一、行政办公与服务意识
高校办公室工作,以行政办公为中心。而行政办公的实质又是行政管理,即主要承办行政性事务,例如文秘工作、联络工作等等。
从本质属性而言,高校办公室本身就是一个服务性机构,是院校行政领导班子的“参谋部”,办公室主任就如同是“参谋长”,办公室人员就是“作战参谋”,无论是“参谋长”还是“作战参谋”,都必须既为“行政长官”服务,又为全体“指战员”――全校教职员工服务。
因此,高校办公室工作首先就要贯彻“管理就是服务、服务就是管理”的思想方针,寓管理于服务,以服务促管理,在行政办公中不断强化服务意识。
一方面,要严格地进行科学管理,通过分析研究,明确职责分工,制定工作标准,实行岗位责任制,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另一方面,要实行人性化管理,以服务意识为生命与灵魂。在人群关系、公共关系中做好协调工作,起到重要的情感桥梁与工作枢纽作用。
二、高校办公与文化意识
我国的办公室,指机关、学校、企业等单位内办理行政性事务的部门。
高校办公室,作为高等学府内办理行政性事务的部门,理应具有高校自身的特点――较高的文化含量与文化品位。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兴起一股“文化热”,这乃是“知识经济”的21世纪时展的大趋势。高校办公室理应率先垂范,使自己的工作强化文化意识,并富有文化底蕴。
所谓“文化”,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大概念,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辞海》缩印本)。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方式,通过符号使人们传承,构成了人类群体的突出成就,其核心与实质是经过历史选择的价值体系。这正如19世纪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所谓文明或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原始文化》)
因此,高校办公室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必须不断强化自身的文化修养,从而使自己的工作带有浓厚的文化品位与文化底蕴,以此凸显高校办公室的个性,张扬其与众不同的文化品格。
三、自动办公与科技意识
[中图分类号]F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7-0024-02
中国自加入WTO后,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国与世界的融合度不断深入,中国生产企业对品牌及其相应权利的关注与重视日益凸显。既然是一种事关生命线的无形资产,研究与实践品牌与法律政策的关系的命题,成为一项根基工作。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法律政策为公共品牌提供更加有效的机制保护。
既然本文的核心在于研究法律政策为公共品牌提供更加有效的机制保护及其关系问题,那么,完全有必要谈谈品牌的内在属性内容。
1公众品牌的法律属性剖析
从消费经济学的角度看来,所谓品牌,可以理解为商品在消费过程中形成的主体理念,此种消费主体理念还可以为消费者带来消费心理层面的利益。人类社会从物品社会化进入产品社会化,再发展到商品社会化,直至当今的信息社会化,社会人群精神理念的创造可以造就巨大的物质财富,品牌就是此类财富的精神形态。也正因为如此,品牌才能成为无形资产。
从社会生产单位的角度分析,品牌的法律属性具有典型的知识产权的特点。从产权的角度而言,品牌是一类无形资产,是生产企业法人财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无论在国内还是世界范围,生产企业具备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生产者市场占有比例和市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其中,品牌外部标识部分价值的法律属性体现在商品的商标专用权、外观专利权、生产企业的名称权、商号权、域名权、宣传著作权等内容。
截至2011年年底,作为中国通信产业的代表,华为累计在全球申请专利达47322件,授权23522件,其中国外专利10978件,在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授权专利5415件,PCT(专利合作条约)申请10650件。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2011年全球PCT知识产权申请状况报告,中兴通讯和华为公司2011年分别提交了2826和1831项专利申请,排公司专利申请量第一和第三位。专利申请量最能说明IT公司实力,多年的技术积累,华为和中兴某些领域已经具有了与跨国公司竞争的实力――这就是品牌的力量。
2法律政策的保障作用在品牌使用(运营)过程中同样至关重要
公共品牌产生之初,是为区别产品和服务。而在当代商品社会化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品牌存在的目的,则是为了市场竞争。现代市场经济以品牌竞争为主流,品牌竞争已经取代了单纯的商品实物竞争。品牌商品能否在市场角逐中生存发展,取决于消费者对其的认同效应的强弱。因此,法律与政策是否能在商品品牌的使用过程中发挥作用?发挥何种程度的作用?成为研究品牌与法律政策研究关系的基础课题之一。
法律政策对品牌所能提供的保护,是品牌自身适用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品牌使用,也称品牌适用或品牌运营,是品牌创建发展的过程,是商品价值增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品牌定位、品牌规划、品牌管理都是品牌生存发展的基础。
法律与政策对品牌起到的保障,是品牌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关键因素,是品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机制安全屏障。具体谈来,法律政策保障公众品牌,是对品牌所有者和合法使用者进行资格保护,防止各种可能的侵害与侵权行为。在品牌的适用过程中,通过法律与政策来保障公众品牌的社会功能,可能发生在侵害与侵权行为之前、之中与之后。当然,从消费利益的角度来看,预见性的法律政策保障,其效率是最高的。
3公众品牌与法律政策关系的考察
就中国目前的立法体系来看,关于品牌受到法律政策保护的范围,涉及当前国家和地方立法、行政机关制定的品牌保护各要素的法律规章,还涉及中国参加的国际公约和双边多边条约。
3.1关于知名商号的法律政策保障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的不正当手段从事市场交易,损害竞争对手。我国《产品质量法》第18条和第25条规定,生产者和销售者不得伪造产地,不得伪造或者仿冒他人的厂名厂址。值得注意的是,知名商号目前在中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法律术语,对知名商号以地方行政规章形式提出权利保护的还限于少数省份,如《浙江省企业商号管理和保护规定》。
3.2关于企业徽标的法律政策保障企业徽标不同于服务商标,企业徽标也可以作为服务商标使用,也可以在具体商品上使用。作为商标,只有当其特征符合《商标法》的有关规定时才能作为服务或商品商标注册取得商标专用权。
3.3关于品牌商标的法律政策保障目前,我国商品商标的权利内容和范围通常是指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范围。我国《商标法》第51条规定:注册商标的专用权,以核准注册的商标和核定使用的商标为限。
3.4关于品牌域名权的法律政策保障
域名是网络概念,但已经具备类似品牌标识物的特征。未经域名权利人许可,使用与他人域名相同的文字作为企业商标商号的,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我国还加入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专利合作条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等国际公约、条约或协定,为品牌保护所产生的国际性纠纷的解决增加了新的途径。
公众品牌要受到法律政策的更有效保护,必须以品牌所有者和品牌经营者作为主要推动力进行法律救济,在此基础上,途径是多元化的――包括立法保护、行政执法保护、司法保护、民商法保护、经济法保护、刑法保护等。
(1)建立并完善专门针对公众品牌的知识产权法律政策机构,调整并给予各种品牌标记应有的市场法律地位,完善品牌标记的确权程序和条件。改善目前分散烦琐的品牌标识登记制度,使登记立法系统化,发挥品牌标识登记对商业标记法律行为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在立法上使得不同商业标记法律法规之间的外部冲突为一部完整法律的内部协调。
(2)完善品牌管理法律责任的设定和执法手段的选定,切实解决商业规避现象,建立地方层级的品牌标记的确权机关,在法律政策规章上承认商号权、知名商品特有标识权、品牌地理标志权和域名权,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品牌分类标记注册和备案系统。
中图分类号: G80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5-0030-06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Basic Theory about Sports Art――A conceptual analysis on Sports Art
LI Min1,MA Hongtao2
(1.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Henan University,Kai feng 475001,Henan China;2.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 hina)
Abstract: This research startsfrom the inevitability issued by sport arts and the significance and function ofsport arts and uses the method of documentation,expert interviews,questionnai re survey,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so on.Based on the nature of sportsand sport function,the art essence,logic principles and people’s the contempo rary sport art demand trends and so on,the paper defines the essential attribut e of “sport art" concept from two aspects of the broad and chivalrous concept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de velopment of sport art subject and sport artistic conduct
Key words:sport; art; sport art; concept
体育艺术现象从古至今层出不穷,从公元前5世纪雅典人米隆制作的《掷铁饼者》,至 第29届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诞生,体育艺术现象随处可见。现代奥林匹克委员会第 一任主席就是由希腊诗人维凯拉斯(D•Vikelas)担任的,1920-1936年间,艺术比赛(建 筑、文学、音乐、绘画、雕塑)已经成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由此可见,体育从来就没 有脱离艺术而独自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体育与艺术的结合更加紧密,体育艺术越来越受 到了更多人的关注。但何谓体育艺术?依据什么标准 来确定哪些是体育艺术,哪些不是体育艺术?体育艺术涉及哪些领域?如何分类?我国体育 艺术院系专业如何设置?各专业课程如何确立?等基本理论问题至今还未得到深入研究。其 中,概念是研究问题的基础。只有明确了所研究问题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和明确界定了所研究 问题的范围和内容,才能使研究有明确的方向,也才能弄清楚研究问题的主体、客体(对象 )和本质。因此,本研究主要对“体育艺术”概念进行深入剖析、明确阐释、科学界定,为 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体育中大量存在的艺术现象和艺术实体等为研究对象,以体育界和艺术界的相关专家 为调研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专家访谈法 为了深入了解艺术、体育、体育艺术的本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对体育艺术概念的界 定,设计了体育学、艺术学等两个方面的专家访谈提纲,并走访了有关体育学、艺术学方面 的专家(表1),从不同层面、不同学科角度探索体育艺术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1.2.2 问卷调查法 针对体育艺术的概念等体育艺术理论体系中的相关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0份 ,其中,体育学专家22份,艺术学专家18份,回收36份,有效回收率90%,达到统计学 要求(表2)。问卷设计的内容效度得到了80.5%的专家认可(表3)。
为了检验专家填写问卷的信度,我们随机抽取部分专家进行电话回访,就他们所填写问卷中 的一些问题询问他们的答案,根据对照前后两次的答案基本一致,达到统计学的信度检验要 求。
1.2.3 逻辑分析法 运用分析法,揭示了体育艺术基本理论的内在机制;运用归纳法对体育中艺术现象进行 归纳,探讨体育艺术的基本规律与一般要求,并采用定义法,对“体育艺术”及其相关概念 给出定义。
1.2.4 数理统计法 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获得相关统计数据,对体育艺术现象及其相关内容进行统计 分析,从而找出体育艺术的规律,总结体育艺术的概念。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艺术”概念产生的必然性 “体育艺术”概念的产生也有它自己的内因与外因。它的内因,主要是人们对艺术的 本质和体育的本质的不断认识,并把这种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它的外因,主要是当今社会 对体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还要能够健心、娱心;对艺术的要求更 加广泛,一方面要保持现有的艺术类别,同时,还要开发更广泛的艺术领域,于是体育就成 为艺术重点开发的领域之一。“体育”、“艺术”的这种内、外因的共同发展,就促使了“ 体育艺术”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2.1.1 从体育的发展史来看,体育的发展离不开艺术 翻开体育史和艺术史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和体育是同源的,体育的发展从来就没有脱离 过艺术而独自发展。艺术在体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原始社会的体育和艺术在萌芽中就有着不解之缘,它们都是伴随着生产劳动而产生。如 :体育和舞蹈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都产生于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宗教、巫术等。原始的 体育活动与原始的音乐、舞蹈、雕刻、绘画、游戏、宗教等有密切联系。人类脱离野蛮的原 始社会后,进入了比较文明的奴隶社会,体育活动和艺术活动逐步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 成为专门的社会活动形式,同时两种活动又总是形影不离,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如体 育与舞蹈在封建社会以后分道扬镳,体育走上了竞技、健身、身体教育的体育道路,创造了 奥林匹克为代表的、灿烂的体育文化,而舞蹈走上了民间舞、宫廷舞、表演舞、现代舞等多 姿多彩的艺术道路。但到了近现代,体育与舞蹈之间出现了文化融合的趋势,出现了介于两 者之间的活动,如花样滑冰、花样游泳、冰上芭蕾、雪上芭蕾、韵律体操、健美操、迪斯 科、霹雳舞、太空舞、国标舞,包括中国的大秧歌,都反映了这种融合的趋势。由于舞蹈的 娱乐性、节奏性,以及舞蹈动作的内容丰富、流派众多,舞蹈已成为现代体育的重要手段。 2.1.2 根据艺术种类的演变趋势来看,体育艺术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艺术种类从原初起就是一种不断诞生的过程。艺术种类是一个渐进的多元发生演变而来 的,这是因为作为艺术活动直接根源的人性结构,尤其是文化心理结构,就是多因素融合而 成的动态结构。文化心理结构是相对稳定的,又是浮动的,有常数又有变数,从而制约和影 响艺术种类演变,不断诞生新的艺术种类。文化心理结构求新求变是艺术形式和艺术种类不 断推陈出新的一个基本原因。
另外,艺术只有与具体的事物相结合,才会有具体的意义。如艺术与建筑相结合成为建 筑艺术、艺术与舞蹈相结合成为舞蹈艺术、艺术文学相结合成为文学艺术等等。目前现实生 活中所出现的艺术种类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随着经济、文化和人的心理结构不断诞生 的过程。
当今社会物质文化、科技文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体育在现代社会中作用是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不可比的。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也在随 着发生很大的变动,对体育的需求也不再是单一的健身目的,而是集健身、娱乐、审美等多 种目的为一体。人们文化心理结构的变动及对体育的多种需求为体育艺术理论的诞生或出现 创造和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体育与艺术结合成为体育艺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体育艺术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发展成为必需。
2.1.3 当今社会,体育发展空前高涨,人们对体育消费需求的复杂化和多样化,为体艺 术产生创造了良好的时机 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工作时间越来越短,休闲娱 乐的时间越来越多,体育发展空前高涨,人们参与体育、关注体育的热情和对体育的需求也 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在群众体育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物质生活和 精神生活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人们在高标准追求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健康的同时,人 们更希望对体育锻炼的内容和形式都要更加符合美的标准。体育不但承担着消耗人体肌肉能 量的方式,而且还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慰籍。如:有人在跑步的过程中不但追求健身的目的, 还在问自己跑步的姿势是否好看;人们在打球的过程中会问:“我的这个姿势酷吧”等现象 。另一方面,人们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不断追求新的锻炼方式,不愿意重复着某一种方 式,于是各种形式的体育项目呈现了人们的眼前,如:印度人把古老的肚皮舞简单改进成肚 皮健身操,美国人把美国黑人在工作之余随时随地进行放松的舞蹈改编成街舞健身操等等, 加速了体育与艺术的融合。
在竞技体育方面,体育与艺术的融合不但要满足竞技的需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要满 足人们精神上的审美需要。人们在观赏体育比赛寻求激烈对抗给人们带来刺激的体育项目的 同时,也更希望欣赏到高难度技术和完美艺术相结合的能够满足人们精神上的审美需要的体 育项目。如为了满足人们审美的需求,艺术体操、体育舞蹈、跳水、自由体操、花样游泳等 项目在难度和艺术方面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竞技体育为了提高人们观赏各种体育 比赛的兴趣和积极性,创造出既有比赛性,又有审美性的新型运动项目。如:NBA 篮球赛场 间啦啦操。
正是为了迎合人们对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需求的复杂化和多样化,体育自身也在理论和 实践方面不断丰富、发展和壮大,涌现出大批的新兴体育项目和体育学科。如当今出现的体 育管理学、体育传媒学、体育美学等新的体育学科。同时,也为体育艺术学的产生创造了良 好的条件。
2.1.4 体育的商业化趋势和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加速了体育与艺术的融合行为来源于动机和目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和 艺术的商机被不少投资商看好。同时,体育和艺术为了更好的发展自己也积极的走向市场, 满足市场的需求,并努力用各种办法尽可能的占有和扩大自己的市场。体育在不断扩大自己 消费市场的过程中,依据目前消费者的体育审美需求,不断把体育艺术化以吸引更多的消费 者。如各种大型运动会或比赛前都会安排一些文艺演出,目的是吸引更多人的眼球。如北京 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无与伦比”的文艺演出给全世界人民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艺术 也在考虑在不断满足消费者欣赏的基础上,如何让消费者参与进来。于是舞蹈家把复杂的舞 蹈步伐简单化,创编出好看实用的健身舞蹈。如:健身房中常用的拉丁健身操、街舞健身操 等。
2.1.5 国内体育院校体育艺术系的成立,使体育艺术理论研究成为必需 目前,国内几所体育院校已成立了体育艺术系。显然,体育院校成立体育艺术系迎合了 现代化体育发展的需要,迎合了日益增长的人们对经济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说明体育界人士 已敏感地捕捉到社会对体育艺术的强烈渴盼与青睐的信息,但这种出现还主要是自发的、感 性的,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目前几所院校体育艺术系开设的专业就能看出这问题。 如广州体育学院体育艺术系开设的专业有健美操、竞技体操、体育舞蹈、街舞、啦啦队、模 特艺术与公共关系等专业,武汉体育学院体育艺术系开设有表演(体育舞蹈)、体育教育和 运动训练三个专业,北京体育大学体育艺术系主要开设有体育表演专业等。从这些院校体育 艺术系所开设专业可以看出,存在较大差异,这说明人们对体育艺术的认识还存在很大差异 ,还仅处于探索阶段。如何界定体育艺术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体育艺术系应涉及哪些领域? 应开设哪些专业和课程等许多问题还没有解决。这是典型的理论研究滞后于社会实践的现 象。究竟哪些专业属于体育艺术,哪些专业不应归类于体育艺术都还没搞清楚。“什么是体 育艺术”这个问题也许很好回答,我们可以随便拿出一幅关于体育的绘画或雕塑称之为体育 艺术,而且也不会有太多的人提出反对意见。反之,如果有人问“体育艺术是什么”时,也 许我们会想很长时间也不一定能得出完整的答案。体育艺术现象在当今社会虽然随处可见, 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对体育艺术的理论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对体育艺术的概念、本质、 研究范围以及涉及的领域等许多问题还不清楚。所以,体育院校体育艺术系专业设置出现的 这些问题,使对体育艺术理论的研究成为了必需。
2.2 “体育艺术”概念提出与界定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2.2.1 有利于引导艺术工作者更好地关注体育,并以体育为素材进行艺术创作,进而推 进体育文化的广泛传播 艺术作品通常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源源不断地给予社会、时代和人生以力量、智慧 、文明与美。人类艺术创作发展的史实证明:能够流传至今并在艺术发展史上占有一席地位 的艺术作品,无一不具有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化与审美功能,无一不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历 史起到过一定的影响和推进作用。在过去的历史中,艺术家们和艺术工作者也曾自觉与不自 觉地以体育为素材创造艺术作品,彰显“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鼓舞人们的干劲 。比如,以体育为素材的体育摄影、体育美术、体育雕塑展等体育艺术展在我国已经开展了 六届,这些作品的展出大大宣扬了体育中的真、善、美,激发了参观人群的体育热情,激励 着人们的体育参与行为。
然而,这些艺术作品的创作多是自发性,还没有明确的理论引导,还没有形成一种特有 的“艺术”形式。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有其艺术创作的规律与 特征。因此,把“体育艺术”作为专门概念提出来,并对其进行内涵与外延的界定,探寻体 育艺术创作的规律和特点,将有利于引导更多的艺术工作者自觉地从事反映体育的艺术作品 创作,并将这些体育艺术作品推向更广泛的人群,将使更多的人们了解体育,热爱体育,参 与体育。
2.2.2 有利于引导体育工作者自觉把艺术元素更好地融入体育,增强体育的艺术化效果“体育艺术”概念的提出与界定,不仅有利于促进艺术工作者广泛进行体育艺术作品的 创作,同时,它还有利于引导体育工作者自觉把艺术元素更好地融入体育,增强体育的艺术 化效果,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体育活动。从近年来,我国一些体育项目(如跳水、健美操、 花样滑冰等)的比赛规则看,艺术分的比重总体有增加的趋势,更增加了其可观赏性。体育 工作者们也在不断创造新的、把体育与艺术融合程度高的体育项目,如蹦床运动、轮滑、体 育舞蹈、木兰拳等来满足人们对体育的艺术化需求。
2.2.3 有利于我国体育院系体育艺术专业的学科建设与发展 目前,我国已有近1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体育艺术专业,虽然各个学校专业设置名称不一 ,但都是以把艺术更多地融入体育,创造新的、艺术性强的专业为出发点。然而,由于 “ 体育艺术”还没有被明确界定,其本质、内涵揭示不清,因此,也导致了各个学校设置的专 业设置差异很大,有的设置体育艺术表演专业、有的设置艺术体育教育专业、有的设置模特 艺 术与公共关系专业等。从这些专业的设置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体育艺术”的理解是“仁者 见仁,智者见智”。那么,若对“体育艺术”概念进行合理界定,深入了解其内涵与外延将 会给体育艺术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重要参考或依据。
2.2.4 艺术性有利于引导体育观众或体育参与者对体育的艺术化欣赏,进而增强自身体 育活动 体育观众或体育参与者是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若体育比赛或体育活动没 有观众,或没有人愿意参加体育活动,那么,显然体育文化也得不到发展。而当今人们对体 育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其中体育的“艺术观赏性”就是人们对体育的新的需求,因此,体育 要增加艺术性。但体育在增加艺术性的同时,还要把体育艺术的特殊性展示给体育观众或体 育参与者,以引导他们能够更好的观赏或参与体育活动并增加自身体育活动的艺术性,“体 育艺术”概念的提出与界定就有利于引导人们对体育艺术的认识。
2.2.5 有利于丰富体育文化的内涵,拓展体育科研活动的研究领域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在不断深入的,“体育艺术”作为一个正式的概念提出并进行界 定,正是人们对体育文化认识的深入,它开辟了体育文化的又一领域,大大丰富了体育文化 的内涵。这也说明人们对体育的认识更加深入,对体育文化的开发更加全面,给体育融入更 多积极因素。可以预知,“体育艺术”将会是今后体育文化中又一蓬勃发展的领域,它也将 会开发出更多体育艺术产品,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它也将大大拓展了体育科研活动的研究领 域。2.3 界定“体育艺术”概念的主要依据
2.3.1 依据体育的本质和体育本质功能 体育的本质,是指体育本身特有的不同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对体育本质的认识,国 内外不少思想家、教育家等做了大量的研究。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体育本质的认识基本上达成了一致,即体育是教育和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体育的本质在于通过运动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的目的,不仅有利于人的现代化,也能成为国民经济的增长点,推动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体 育价值观也由“增强体质”向“促进健康”转变,由“健身”向“健身、健心”转变,更加 重视人的体育感受、体育审美及愉悦身心。当今,国内外对“体育”概念的界定比较一致的 定义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 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的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它是社会总文化的一部分 ,其发展受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制约,也为一定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
体育本质和体育本质功能的不断丰富与扩展,势必需要采用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来实现 其本质和功能的扩展需要,体育艺术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所产生的。因此,体育艺术的本质 、内涵与外延的界定也必须依据体育本质和体育功能本质的变化而确定。
2.3.2 依据艺术的本质 目前,关于艺术本质的认识,不同的艺术家有不同的看法(表4)。目前,国内学者比较认 同此观点。此观点主要包括:1)艺术的社会本质,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2)艺术的形象本 质;3)艺术的情感本质;4)艺术的审美本质。 总之,艺术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艺术 家、观众和艺术作品是艺术的非常重要的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2.3.3 依据逻辑学概念定义原理与方法 概念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是指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 和外延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定义是明确概念内涵的方法,概念的内涵是事物特有属性的反 映,明确概念的内涵,就明确了事物的特有属性。
定义一般由被定义概念(指被揭示其内涵的那个概念)、定义概念(指用以揭示被定义 项内涵的概念)和定义联项(指用来联合被定义项和定义项的词,通常用“是”表示)组成 。在这里,还有弄清楚上位概念(属概念)和下位概念(种概念)。上位概念(属概念)指 具有从属关系的两个概念中间外延较大的概念;下位概念(种概念)和上位概念(属概念) 相对,指具有从属关系的两个概念中间外延较小的概念。
下定义,最基本的方法是属加种差定义法,可以用公式表示:被定义项=种差+邻近属概 念。定义的步骤主要有三步:1)首先找出包含被定义对象的较大的一个事物类,即找出 被定义对象的属;2)找出这个属中区分这个种与其他种的差别(种差);3)把属和种 差加在一起,就得到要定义的概念。
我们在对“体育艺术”概念下定义时,同样要遵循概念定义的四个基本原则:1)被 定义项与定义项的外延必须是全同关系;2)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 3)定义项应使用清楚确切的概念,不能使用比喻;4)对正概念下定义一般不能使用否 定句。
2.3.4 依据当今人们对体育的艺术化需求趋势 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我们知道,人的需要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其顺序 是: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这样一种由低向高的过程。当人类的生存需要不再成 为需要问题时,自然就会产生享受需要。这种享受不仅包括物质的,更包括精神的,追求物 质的享受是低层面的,追求精神的享受则是高层面的。古人云:“食必常安,然后求着;衣 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由于体育需要处在人类需要的较高层次,是一 种超越性需要,所以体育审美需要的满足引起的是一种心境的畅快,超越性的快乐,即审美 ,这种超越性所带来的效应,是审美主体(人)对体育运动的一种功利态度、实利 意识的一种暂时超脱,是主体对个人,私利意识的不断净化、陶冶,从而体现为一种超 越的人生态度、心灵境界。同时,体育的审美本身也有一个不断超越的过程,从耳目直 观的快乐(观赏比赛)和心意领悟的(参与体育锻炼),再到理想人格、心灵境界的快 乐。这种由心理机能快乐再到心灵精神快乐的不断超越,走向极致,便是“自乐”、“健心 ”、“无乐”的境界,是人与社会体育的全面精神发展。
因此,对“体育艺术”概念的定义应该考虑当今社会对体育的艺术化需求,应在体育艺 术的内涵中明确人们的这种艺术审美需求。
2.4 “体育艺术”概念的定义、内涵与外延
2.4.1 “体育艺术”概念的定义 依据前面逻辑学对概念下定义的最基本的方法――属加种差定义法,即公式表示:被定 义项=种差+邻近属概念,我们对“体育艺术”概念定义进行分析:
1)“体育艺术”概念的“邻近属概念”。
我们分析认为,“体育艺术”的“邻近属概念”应是“体育和艺术”。因为,“体育艺 术”的本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艺术向体育领域的扩展与延伸,即艺术进驻体育领域进行 创作;二是,体育主动吸收艺术的元素,并作为其重要的构成因素,提高其对体育参与者的 吸引力。体育艺术也正是以这两种形式存在。
2)“体育艺术”概念的“种差”。
“体育艺术”概念的种差是“体育或体育相关领域的”。这就是说,首先,体育艺术是 反映的“体育或体育相关领域的”艺术现象和艺术行为,而不是其他领域的。
通过对体育艺术的“邻近属概念”和“种差”的分析,我们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 体育艺术”概念进行定义。
2.4.1.1 广义的体育艺术的概念 从体育作为艺术的素材来看,体育渗透艺术的各个领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如从古至今出现了体育建筑艺术、体育雕塑艺术、体育绘画艺术、体育音乐艺术以及体育 文学等。 首先,从奥运会与艺术的关系来分析体育艺术。从古代奥运会的兴起到现代奥运会的鼎盛, 艺术已经成为奥运会的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奥运会与艺术的关系具体情况见表5 。
古代奥运会 雕塑艺术 《掷铁饼者》、《雅典娜与玛耳绪耳斯》、《达拉斯》、《荷 矛者》、《束发的运动员》、《刮油污的竞技者》、《古希腊的混斗者》、《昂弗拉的阿波 罗》等。
绘画艺术 由于绘画难以保留,能够保存到今天的只有些彩绘的陶器(如潘亚森纳克 出土的赤陶花瓶)、保存在意大利波隆瓜考古博物馆的《少年拳击比赛》以及雅典考古学博 物馆的墓室壁画等极为稀少的文物。
建筑艺术 阿波罗波里斯神庙建筑群,其中最著名的雅典娜神庙就在其中。文学艺术 《伊里亚特》、《奥德赛》、《奥林匹克竞技者颂》等。
奥林匹克仪式中的艺术 在古代奥运会上,为庆祝奥运会的举行或者祭祀活动,在 奥运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上进行大型的文艺演出,仪式上有舞蹈、音乐、诗朗诵等艺术活动 。
现代奥运会 雕塑艺术 《美国运动员》、《箭手赫拉克勒斯》、《胜利的欢呼》、《 奥林匹克》、《奥林匹克之门》、《千钧一箭》、《走向世界》、《奥林匹克激情》、《好 风景》、《足球》、《游泳》、《体操》、《射箭》、《少女与足球》等。
绘画艺术 《苏联体操家》、《萨马兰奇和奥林匹克精神》、《中产阶级的奥林匹克 》、《敏捷的运动员》、《跑步者》、《尤里西斯》、《在雨中》、《奥林匹克运动的传统 与历史》、《飞翔中的高台滑雪运动员》、《奥林匹克之梦》、《亚特兰大之星―奥林匹克 公园》等。
建筑艺术 伦敦西区的“白城”体育场、温布利体育场、罗马奥运会体育建筑、慕尼 黑的奥林匹克公园、北京正在施工之中“巢”型体育场等。
文学艺术 《奥林匹克颂诗》、《体育颂》、《奥运会之歌》、《安特卫普奥运会》 、《众神的赞美》、《奥运竞技》、《走向奥运会之神》、《奥运会之歌》、《英雄交响曲 》、《奥运会竞技史》、《阿尔高森的勇士们》、《奔跑的人们》、《南非》等。音乐艺术 《阿波罗赞歌》、奥运会会歌、奥运会主题曲、入场式伴奏曲、韵律体操 、花样游泳、马术盛装舞步、花样滑冰等体育项目的“背景音乐”等。
奥林匹克收藏中的艺术 奥林匹克集邮奥林匹克纪念币和纪念品
奥林匹克仪式中的艺术 奥运圣火的点燃、火炬的传递及火炬的制作成为奥林匹克 运 动与人类文化艺术融合的一个切入点;戏剧、歌舞等文体表演成为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中 较为丰富的艺术形式;奥运会颁奖仪式中也融入了较为丰富的艺术形式,其文化艺术的氛围 也十分浓厚。
其次,从历史的发展趋势看,体育与艺术经历了 结合―分离―结合的道路。人类之初,体育和艺术没有明显的界限,这一点我们察看体育与 舞蹈的起源便可以得出,那时的一种活动往往具有多种性质。社会的进步使体育和艺术曾经 分离了很多年,但科学技术既不断分化又不断综合的大趋势,使得体育与艺术近年来联系越 来越紧密。艺术和体育互相渗透,各取所需。艺术和体育同属娱乐消费市场的两大块,在市 场经济条件下,体育和艺术的娱乐功能和经济价值被充分挖掘。在经济利益面前,体育和艺 术必然会导致市场竞争、抢占市场、争取消费群体等现象。体育会借鉴艺术的东西为己所用 ,艺术借鉴体育的东西来抢占大众健身市场。如当前社会上的健身馆和从事健身、健美形体 教练工作的不是体育界的就是舞蹈界的人士。这种外在的竞争促进了双方的进步,同时也加 速了它们的融合。体育与艺术的这种融合必然会导致体育艺术成一体的结局――即体育艺术 。
综上所述,广义的体育艺术的概念是:体育艺术是指体育及体育相关领域的各种各样的 艺术现象和艺术化体育运动的总称。它是体育与艺术的一门交叉学科,是艺术学与体育学两 门学科的有机融合、深化,从而提升的新的学科层次,是体育和艺术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义的体育艺术包含如下两个方面的含义:
1)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广义的体育艺术一方面是指所有的与体育文化活动有关的 一切艺术现象和艺术活动的总称,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建筑艺术是通过建筑物的体积 布局、比例关系、空间组合、结构形式和种种装饰而构成统一的实体形象,反映一定历史时 代和民族风貌的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的实用性造型艺术。那么体育建筑艺术便是为组织大型的 体育赛事或够建体育活动场所而构建的既实用又美观的建筑物。
2)广义的体育艺术另一方面是指所有的加入审美元素和艺术元素的体育活动的总称,是 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活动中加入审美元素和艺术元素的案例很多,这类体育艺术与一 般的艺术活动有很多共同点,所以也可以把这类体育项目称为艺术化体育运动。 2.4.1.2 狭义的体育艺术的概念 从古代艺术的概念来看,西方现代意义上的art(艺术)一词源自拉丁文ars,而拉丁 文一词又可以追溯到希腊文techne。在古代语言中,与techne或ars相对应的art其核心含义 是技巧、技艺、工艺和技术,甚至是诡计和奸计;任何产生值得称道的、体现出独创性的( 精神和物质)产品的人类实践活动都可以叫做“艺术”。于是便有了医药艺术、战争艺术、 爱的艺术、政治家的艺术等等。从当前艺术在体育领域的应用范围或者体育与艺术的结合点 来看,狭义的体育艺术和古代艺术的含义似乎有很多相通之处,并且体育艺术的产生和其他 艺术门类的产生似乎有着相同的渊源。当前艺术渗入体育并为体育所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 方面:
1)艺术的审美本质开始渗入体育并在体育中广泛使用。我们都知道“美是一切艺术 必不可少的本质特征”。艺术作品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对美的发现与创造的过程,但美并 不是体育的本质特征,审美原理被广泛的应用体育中的一些领域也是最近才被关注的。电视 、电影、计算机等多媒体的出现使得体育比赛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体育作为一种文化成为 现代文明社会人们生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使体育赛事更具观赏性,审美原理被广泛的 应用与体育中。如动作美是健美操美的核心,体形美是动作美的基础,音乐美、服饰美是健 美操运动必要的条件,精神美是健美操的灵魂,人体美是健美操的本质等。
2)舞蹈、音乐、雕塑、美术等艺术项目已被广泛的应用与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中。艺 术中的舞蹈美、音乐美和雕塑美在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之中起着装饰和调节作用。科学技术的 进步,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劳动时间的缩短使人们有了更多的 时间去从事各种体育、娱乐 、休闲活动,以抵御现代文明病对人体的危害。一些新兴的体 育项目融入大量的艺术成分,不但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而且还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 愉悦身心。如健美操、花样滑冰、艺术体操、体操、花样游泳、跳水、体育舞蹈等等。
由此得出,狭义的体育艺术是一种以审美规范化了的有组织、有节奏的身体练习为基本 手段,以体现人的身体运动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含有较强审美元素和艺术元素的社 会体育文化活动。它是广义体育艺术概念中的“艺术化体育运动”,即体育表演艺术。
狭义体育艺术的概念包含三层含义:
其一,狭义的体育艺术首先是一种社会体育文化活动。它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了体 育的本质属性和功能,即健身性、教育性、文化性、竞赛性、技能性、娱乐性、社会性等属 性。
其二,它是一种以审美规范化了的有组织、有节奏的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社会体育文化 活动。这类体育活动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体育活动,而不是盲目地、随意地一种身体练习活 动,而且这种身体练习活动的动作、组织形式等是经过审美化选择的身体动作。它是体育自 身不断进化发展和进一步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双重作用的结果。它不但能使参加着达 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而且还可以雕塑锻炼者的体形,培养锻炼者的审美能力,愉悦心情、满 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其三,它是含有较强的审美元素和艺术元素的社会体育活动。在比赛中,它既能体现激 烈运动竞赛 “更快、更高、更强” 的体育精神,又体现出很强的艺术欣赏成分。审美是对 现实的理性超越,体育的每一个动作都来自现实生活,体育艺术的每一个运动项目的每一个 动作都有可能是经过审美加工选择的,并不是直接来自现实生活中的非常实用的体育动作。 如健美操中的跑步的动作,并不是直接选用100米短跑或长跑中的跑步动作,而是经过审美 选择和审美加工过的吸腿跳、后踢腿跳或跑跳步等动作。体育运动中加入艺术元素从古至今 都有,如在我国唐朝,人们蹴鞠时就配上鼓乐,以提高该项目的节奏性和观赏性。现代体育 运动项目加如艺术元素的项目很多,如艺术体操、自由体操、花样游泳、花样滑冰、健美操 等等许多项目中不但融入了音乐、舞蹈等元素,而且这些项目的造型动作还融入了雕塑、绘 画等大量的艺术元素。
2.4.2 “体育艺术”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概念的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事物的本质属性表现着事物的本质,是 客观存在的,而这种客观存在的本质属性一旦被人们认识并反映到概念中,就构成了概念的 内涵。如,“商品”概念的内涵是“用来进行交换的劳动产品”。作为实体概念,体育艺术 的内涵是对“体育艺术”对象特有属性的反映,即一个个具体的“体育艺术活动、体育艺术 现象、艺术化的体育活动”的特有属性的反映。从艺术学角度讲,体育艺术的特有属性是: 社会性、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那么体育艺术的内涵就会有社会性、形象性、情感性和 审美性。从体育学的角度讲,体育艺术的特有属性是:审美性、健身性、教育性、竞技性等 等。那么体育艺术的内涵中就会有审美性、健身性、教育性、竞技性等等。因此,体育艺术 的特有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体育艺术有多少属性,那么它就会有多少内涵。广义的体育艺术 非常复杂,它有两大块组成:一是体育作为艺术的素材的体育艺术,这类体育艺术是艺术的 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是艺术作为体育的元素的体育艺术,这类体育艺术一般是指艺术化 的体育表演,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广义的体育表演艺术有多重属性,它内涵也具 有多重性。
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类。也就是人们常讲的概念的适用 范围。例如,“商品”的外延指一切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那么,作为实体概念,体育艺术 概念的外延就是“体育艺术”所反映的每一个对象,即古今中外的一切以“体育”为艺术素 材的所有的艺术现象和艺术活动、一切以“艺术”作为体育的元素的所有体育活动、一切加 入大量审美元素的体育运动等等。
3 结 论
体育艺术的内涵是对“体育艺术”对象特有属性的反映,即一个个具体的“体育艺术活 动、体育艺术现象、艺术化的体育活动”的特有属性的反映。体育艺术概念的外延就是“体 育艺术”所反映的每一个对象,即古今中外的一切以“体育”为艺术素材的所有的艺术现象 和艺术活动、一切以“艺术”作为体育的元素的所有体育活动、一切加入大量审美元素的体 育运动等等。根据“体育艺术”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从广义与侠义两个方面对“体育艺术” 概念进行了界定。广义的体育艺术的概念是:体育艺术是指体育及体育相关领域的各种各样 的艺术现象和艺术化体育运动的总称。它是体育与艺术的一门交叉学科,是艺术学与体育学 两门学科的有机融合、深化,从而提升的新的学科层次,是体育和艺术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 狭义的“体育艺术”的概念是:一种以审美规范化了的有组织、有节奏的身体练习为基 本手段,以体现人的身体运动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含有较强审美元素和艺术元素的 社会体育文化活动。它是广义体育艺术概念中的“艺术化体育运动”,即体育表演艺术。
参考文献:
[1]寇永俊,牛亚莉.论体育与艺术[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 (01).
[2] 孙会山.现代社会体育与艺术的关系与应用[J].齐鲁艺苑,2004(02).
[3] 卢元镇.体育人类学[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4] 曲健.论体育与艺术双向融合的文化内涵[J].艺术教育,2005(05).
[5] 金文轩.论艺术与体育[J].青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2001(04).
[6] 胡飞燕,左从现.新时期对艺术体育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05).
[7] 翟廷立,李 芳,罗元翔等.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武汉体 育学院学报,2006(01).
[8] 黄宽柔,胡小明,李佐惠等.我国大型运动会开幕式表演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J].体育学刊,2003(01).
[9] 胡小明.体育美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
[10] 陈琦,鲁长芬.新时期体育价值观转变与体育本质、功能和目的[J].体育学刊, 2006(2).
[11] 王春燕,潘绍伟.体育为何而存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体育本质研究综述[ J]. 体育文化导刊,2006(7).
[12] 杨琪.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4.
[13] 倪旭芬.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适应2005年国际评分规则艺术价值走向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
[14] 庾宗庆.艺术本体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11 .
城建档案对于考察过去、建设现在、规划未来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目前,随着人们档案意识的不断增强,城建档案已被全社会所重视,利用率逐年增加,城建档案的价值也越来越体现出来。城建档案是城市建设的真实历史记录,它的本质属性是原始记录性,也正因为它是原始记录,所以城建档案在土地权属、房地产管理中具有的历史凭证作用和解决纠纷的法律证据的权威作用,也就构成了档案的基本价值—凭证价值。“只有在城建档案馆看到确凿的原始档案凭证,我们才能心服口服的接受。”城建档案是城市发展的轨迹,是进行城市规划的基础。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也是城市建设的总蓝图。但是要编制好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要研究城市的建设发展史,还要熟悉城市已有的各项工程设施水平,以及构成城市的各项社会、经济内容和历史文化等因素。这些基础资料的来源,主要是依据城建档案和调查,也只有依靠这些基础资料,经分析、研究论证,才能编制出城市的总体规划。城建档案的具体价值体现一是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详细数据、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二是为工程项目的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开发商等查询工程施工中形成的工程档案。三是为施工业主资质的申报、为小区的商品房业主调阅相邻的地上、地下的构筑物工程档案。四是为百姓购买商品房、进行房屋买卖、房屋装修、进行维权活动提供工程图纸。如土地管理、房产管理部门在为单位、百姓办理相关产权证登记,为取得土地来源、建房时间的准确信息,要求城建档案馆提供测绘地形图,在商业网点进行再装修时,利用房建工程档案,查询消防审核,验收凭证等等。
二、做好城建档案开发利用的措施
1.丰富优化馆藏,开展城市记忆工程。
城建档案资源是城建档案馆弘扬城市建设文化的根本,应积极丰富并优化馆藏资源,构建能反映城市建设历史文化并具有当地特色文化的馆藏结构。由于我国城建档案馆大多自上世纪80年代始建,馆藏资源有各种缺漏,特别是缺乏珍贵的城建档案。因此,应采取各种措施,丰富优化馆藏,真正成为城市的记忆。通过征集、整理、研究城市建设、规划中形成的资料,并以多媒体形式和数据库技术,真实记录城市历史面貌,反映城市的发展变化。保存城市永恒记忆的历史使命。另外,要集中管理各类城建档案,广开收集渠道。城建档案馆将分散在各个城建部门的档案集中统一管理,应拥有完整、齐全的规划、房地产、地下管线、公用设施、工程建筑、工程地质、园林绿化等各类城建档案构成城建档案相对的完整性。还要建立城建档案目录中心,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2.加大宣传力度,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积极参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科学研究工作促进城市建设文化的积累和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建立城市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举办历史地图、老照片等珍贵历史城建档案展览等大型城市文化活动,强化城建档案馆的文化传播功能。建设信息网,宣传利用城建档案的咨询,介绍城建档案工作、办事程序等,使社会了解城建档案工作的性质和职能,使公民能有针对性地利用城建档案。并能通过网络实现档案信息的快速准确的服务,提高市民对利用档案的认知度。积极拍摄与建设工程有关的照片,制作反映城市建设成就的专题片等,面向社会,让更多的人直观地认识城建档案,积极利用城建档案,扩大城建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宣传城市发展的巨大成就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其次,要积极开展城建档案编研工作,系统地提高档案信息。对城建档案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加工、综合整理,使城建档案信息系统化、精炼化。有利于检索和提高查全率、查准率。不断提高编研水平,扩大利用范围,高效能地为用户提供利用,是诸多载体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一种方式,是强化城建档案利用高效率社会化的手段和新的途径。
3.增强服务意识,树立档案馆的文化形象工程。
档案工作者具备依法治档的行政能力、知识技术能力、信息时代的工作能力、公共关系能力、工作的创新能力,这是城建档案工作在新形势下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迎接挑战,把握机遇的关键。城建档案工作者服务社会,明确社会发展方向,建立起满足公共服务需要,科学合理、高效科学地服务体系。一是要清楚家底;二要与时俱进。对自身文化知识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有自我调整、完善,并不断汲取新知的能力,及时准确地把握经济建设中对城建档案信息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运用当代先进的技术主动开发档案利用的新途径,新方法。能够真正做到经济建设中各项建设活动发展到哪里,服务工作就能够提前延伸到哪里。立足以精湛的技术能力,丰富的学识知识,开拓性地做好每一份工作,奉献才具有实际意义。
受传统医疗服务方式的影响,中国式的医疗服务提供方式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医疗服务提供方式与服务对象存在不稳定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对象不固定。患者采取医保或自费的诊疗支付方式,在寻求医疗服务时可以任意选择到不同等级的医疗机构和不同的医生就诊。这使得很多一级或社区医院“门可罗雀”,而一些大型公立医院则出现“人满为患”的情况,患者没有得到有效分流,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与紧张,降低了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一些危重患者得不到及时救治,加剧了医患矛盾。
1.2患者与医生的角色心理因素特点在医患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患者的病人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患者心理上的无力与弱小感,进而对医生产生一定的依赖情绪,同时,在焦虑情绪的影响下,容易将诊疗过程理想化,忽略诊疗过程与医患关系中患方应承担的责任,一旦诊疗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患者便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对医生甚至医学产生抵触、攻击心理。另一方面,在患者情绪的感染下,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容易产生一定程度上的无力感与焦虑情绪,一旦感受到患者的攻击性,医生自身也会形成受伤与抵抗心理,从而引发医患纠纷。在长期紧张的医患关系的心理影响下,医生容易产生一定程度上的职业倦怠,表现为工作情感耗竭与个人成就感下降,在诊疗工作中更多地借助先进仪器,而缺少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导致医患关系疏远、紧张,沟通受阻。
1.3舆论导向的偏斜,加剧了医患矛盾
一直以来,医患关系都是社会各界关心的敏感话题,而突发性医疗安全事件更是在第一时间得到广泛的关注。当今,媒体作为信息的传播介质,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增强了新闻透明度,然而,一些媒体为谋取舆论效应,对于医疗安全事件进行夸大、失实的报道,使舆论导向偏斜,医患紧张关系加剧,矛盾尖锐与扩大化,导致医疗安全事件的影响范围由个体扩展至广泛。缺乏客观、公正基石的舆论目标导向,过度加重医疗行业的利益渲染,使医疗服务商品化,会大大破坏整个医疗群体的公信度。当患者怀着不信任的态度就医时,医患沟通自医患诊疗关系建立之初便必然存在隔阂,这势必会对患者的整个诊疗过程造成不良影响,另一方面,更会影响到医生的诊疗行为。与此同时,在突发性公共关系危机面前,医院及相关医疗机构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沟通机制,在处理相关事件时疲于应对,效果甚微,进而导致医院信誉度受损、医患矛盾尖锐化。
1.4患者对诊疗效果的预期与全民医疗知识普及程度脱节
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对疾病的早期诊断更加重视,患者在就医时对疾病诊疗过程及效果普遍寄予较高的预期,而另一方面,由于患者自身医疗知识的不足,对诊疗过程的复杂程度不甚了解,一旦诊疗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高额医疗费用的压力下,便会提出维权主张,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甚至产生医患纠纷。
1.5新时期医患关系的表现形式复杂化
从本质属性上来讲,医患关系不仅仅是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它更是一种涵盖了经济、法律、文化以及道德伦理关系于一体的社会关系。伴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发展,医患关系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含义。从患者求医到康复离院,医患之间的沟通均是以诊疗活动为基础,以人文情感交流为纽带,但是受客观环境变化与大众知识结构的影响,医患关系呈现出多种表现形式:将医患关系仅仅当做一种契约与买卖关系,患者的就医过程便是消费契约的履行过程,忽略了医患之间的情感沟通;将医患关系视为一种情感的依赖关系,对于医生而言,医者不仅仅是治疗疾病的医匠,更是富有情感、充满人文关怀的医师,医师在救治病患的同时,努力争取与维持患者的信任与依赖,对于患者而言,充分尊重医师的专业权威,并理解与信赖医师;在发生医患纠纷时,医患之间产生信任危机,医患关系矛盾的扩大化,患者表现出对医生的不信任,在诊疗过程中采取不配合或过激的态度,而医生在紧张的医患关系中则可能会出现过度或防御性医疗行为,由此医患矛盾会以多种形式显现出来。
1.6伴随医院类型及科室病种的不同,医患关系呈现不同的特点
从医院业务范围的划分情况来讲,医院可分为综合性医院与专科医院。对于综合性医院来讲,医院从事多病种的诊疗,其内部科室较多,病种较为繁杂,因而医患关系往往也以多种形式呈现:对于一些患慢性病、老年性疾病的患者,伴随其病情的加重与病程的加长,容易产生对疾病的消极抵触,并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医生形成被动依赖情绪,情感变得脆弱,对疾病的恐惧性增强,在情感上对医生的依赖性增强,而医生从患者入院到逐渐熟悉,伴随患者病情的变化,也经历了一个渐变的心理过程,医患关系呈现出一定的持久性、渐变性与相对稳定性;对于一些发病急、病情变化较快的病患,患者及患者家属往往随着病情的变化产生情绪起伏,这种情绪起伏往往是表现得比较强烈,进而直接影响着医患关系的变化与发展;相对于综合性医院医患关系的多样性,专科医院医患关系则由于病种及科室设置的相对单一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由于当前医学学科的交叉性与关联性逐渐增强,许多专科医院也逐步向小型综合性医院方向发展,伴随着病种的增多与临床科室规模的不断扩大,专科医院的医患关系模式也逐步趋于多元化。
2发展和谐医患关系的方法与对策
2.1仿效新西兰的双重服务供给制度,在缓解医患关系的前提下,改善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式
结合国情、地情,在医疗服务的提供上设置以一级社区医院、全科医生为主导的“第一线”,为患者提供就诊导航,整合各级医院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同时,对于大型公立医院,在诊疗服务上采取“优先评估制”以及非急重症患者“预约诊疗制”,根据患者疾病的病种及初诊情况,对诊疗效果进行预先评估,进而为患者制定诊疗方案,优化预约诊疗各项环节,减少因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而引发的医患矛盾;另一方面,医疗服务可及性的提高也可大大延长医患交往的持续性,增强医患关系的亲密度与信任感,降低医患纠纷发生的概率。
2.2医患双方适度“移情”以达“共情”
重塑良好和谐的医患关系,医患双方要首先做到“移情”,适度换位思考。医方在明确医生职责,保持良好职业操守的同时,主动并建设性地体会患者的需求与感受,以包容的心态去应对患者因生理疾病而引起的心理上的退行,理解患者对医者的依赖及对病痛的焦虑,正确引导患者配合医生实施诊疗行为,同时,医务人员也应做好自身的情绪管理,及时对自身的焦虑心态与攻击性情绪进行安抚与净化;对于患者而言,则首先要认同自身的角色与责任,在理解医生、尊重医生的基础之上,明白医生也是“人”,要从人的角度出发看待医患关系,保持理性、自主的就医心态,由此才能促进医患双方适应各自角色,在医患关系中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
2.3建立医疗机构新闻发言人制度
在以医患纠纷为主导的突发性公共关系危机面前,相关医疗服务机构要完善医院内部的危机应对程序和日常预警机制,结合医院自身特点,建立起一套成熟的医疗机构新闻发言人制度,通过科学的制度培训,使医院管理者立足专业知识,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妥善协调医患关系,以积极、从容的态度应对各种突发医疗安全事件与医患矛盾,正面地引导媒体舆论导向,化解医患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氛围。
广告新闻化,就是写作者出于某种目的、要求而故意忽视广告特性,用新闻的形式或手法来刊登广告。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市场的发展要求广告商在媒体上宣传自己的商品,而新闻媒体在与市场经济接轨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社会职责和经济利益,进行一系列的广告宣传。根据出发点和层次不同,将广告新闻化分为两类。
一、纯商业广告新闻化的表现形式
1.用新闻手法来表现广告
这里的新闻手法,主要是指用描述性的语言客观地报道本是广告性的内容或者采用新闻式的标题来刊登广告。一般来说,媒体是企业的一种特殊的公关对象,有很多公关活动需要媒体来进行,而这样的稿件,原则上是不用付费的。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对媒体的公关被套上“封口费”、“辛劳费”等名目,使公关异化;媒体为了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就会在新闻写作上动手脚,甚至于有些新闻从业人员为了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主动异化广告和新闻来吸引广告商;更有甚者,有的广告采用新闻中的“专访”形式做广告。这与权威的专访的定义完全背离。传统意识上的专访,是记者请新闻人物就专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是一种以特别强调的方式获取独家新闻的手段,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专访的特点在一个“专”字,重点是一个访。人物专访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又要强调其可读性。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关于“某某医院”、“开业庆典”的专访,是专访“泛”化,不再神圣。
2.形式上与新闻编排在一起的广告
这种形式的广告多以报纸媒体为常见,主要体现在版面的编排上,上半版是介绍、赞扬企业和商家的文章,下半版是这家企业或者商家的广告。
无论是在手法上,还是在编排上混淆广告和新闻,他们都是牺牲新闻的特性来替广告商做宣传。当然以上这些,都是比较浅层次的广告新闻化,还有一些比较有技术含量的。
二、以提高企业、媒体自身形象而策划或者组织一些活动,用新闻的形式进行宣传
1.企业为了提高自身形象或促销产品,策划一些新闻事件或行为,邀请或吸引媒体报道
如医疗机构主动组织“义诊”活动,媒体通过“公关”手段来取得媒体的报道等。这类广告有一定的新闻价值,它的直接目的并不在于销售并获取利润,而是为了提高企业的形象,建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它是以新闻的形式出现的,所以受众更容易相信,相比真正的广告来讲,它的“杀伤力”更大。
2.媒体为了提高自身形象或取得经济效益而策划或者组织一些活动,用新闻的形式进行宣传
此类广告是指以广大受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策划一些公益活动,在前期以新闻的形式进行宣传。这类广告带有公益性质,是还有利民的表现,有利于提高媒体自身的形象,也有利于社会效益的提高。
无论是简单地用描述性的语言客观地报道本是广告性的内容,或者采用新闻式的标题来刊登广告,形式上与新闻编排在一起的广告,还是通过策划,以提升自身形象或回馈大众为目标的新闻化广告,它们都是广告新闻化的几种表现形式。
三、广告新闻化产生的动因
翻开现代纸质媒体,广告新闻化的现象随处可见。广告和新闻虽然都注重信息传播和对新闻媒体的依赖,但是从其发展历程看,广告新闻化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广告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它不仅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传播商品信息的手段,并且是一种投资行为,其通过与消费者的双向沟通,达到促销和树立品牌形象的目的。新闻则是“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以广大受众和社会整体利益为原则,使受众了解世界上最新动态,掌握信息,以决定自己的行动。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广告和新闻有了切合点,根据主体的不同,这里我们从以下三方面讨论:
1.广告市场内部的竞争与合作以及体制监管的失衡,使广告新闻化成为可能
(1)广告市场内部白热化的竞争
广告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广告”大约于20世纪20年代被译介入中国,其最初含义是“广而告之”。最初的广告简单、通俗。随着广告业的速猛发展和市场的激烈竞争,企业竞争也日趋自热化。竞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业内竞争,即广告公司与广告公司之间的竞争;二是广告公司与媒体的竞争;三是企业之间的竞争。
(2)广告与纸质媒介的关系演变为广告新闻化提供条件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新媒介都相继诞生,但历史悠久的纸质媒介,它并不是随着新媒介的诞生而消亡,而是与其相生相长的。在现代社会,纸质媒介依然作为公信力很大的媒介而存在,它仍然是企业宣传产品的首选,依然可以通过控制主流话语来影响受众对环境的感知。而作为一种商业信息的传播,广告必须依附于大众传播媒介才能实现自身的存在。根据广告的自身需要,纸质媒介也是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大众媒介是广告目标实现的助推器,同时,大众媒介的产业化经营,也使它脱离不了广告这一经济来源。由于这一特殊关系,广告和媒介就会相互制约,主要表现在:对于纸质媒介来说,作为传播媒介中的一种,它拥有自身的话语权,它为广告信息传播提供了最具劝服力和影响力的平台,顺理成章地成为广告与受众之间的沟通体系和交换结构。也正因为纸质媒介在利润回报和制作成本的压力下,对广告资源产生拥有的渴望。为了利益的最大化,“广告新闻化”也就有了可能。
(3)广告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监管制度上的漏洞
现行广告法律法规存在着规范性条款不健全或者操作性差的问题,从而调查取证难,如何区分新闻和广告也比较难。199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十三条规定:“广告应该具有识别性,能够使消费者辨别其为广告。大众传播媒介不得以新闻报道形式广告。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广告应当有广告标记,与其他非广告信息相区别,不得使消费者产生误解”。这些规定只把广告的刊登提出了相应而笼统的要求,但是没有规定广告标记的大小、形状、如何操作等。除此之外,监管不到位和公共关系的模糊使广告市场的不规范现象越来越严重,也是造就广告新闻化的原因。
2.纸质媒体市场化和集团化为广告新闻化提供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媒业快速发展,电视、广播的播出机构和播出时间快速增长,报纸、杂志的发行种类与发行量也增长迅速,图书出版业更是蓬勃发展。同时,新型媒体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及国外大型媒体集团的不断渗透,使我国纸质媒体行业面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作为广告宣传的主要载体――纸质媒介,助长广告新闻化的原因有:
(1)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存在缺陷
我国的新闻媒体的性质是“企业化经营,事业化管理”。对新闻媒体而言,广告不仅是其承载的传播内容,而且更是其主要的精神支柱。这种模式强调责任的明确分工、节约成本,但同时也容易造成责任承担上的脱节和不和谐,在流水线上生产,使责任的承担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愈来愈难。
(2)媒体间的竞争使纸质媒体未能幸免
作为传统媒体的纸质媒体,它的公信力是不言而喻的,但由各类媒体的发展和新型媒体的产生,加上纸质媒介的纸张、印刷等成本的上升,就需要更多的经济效益来补给。更有甚者,有些媒介为了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故意忽视社会效益,打着公关和补助的口号,以普查或公关的形式替企业刊发失实的广告来获取费用,这样的现象也并不罕见。
3.受众的角色和消费心理转变是广告新闻化产生的重要原因
(1)受众与企业的关系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