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0 16:16:5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我们先说说美吧!美,即美感,其本身是主观的,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意识。同样一幅画,两个不一样的人看了之后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所看出的美感也是不一样的,就是这个道理。而设计之美,就是设计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一些人的审美要求。
美还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美,这种意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文化、人文的发展而发展的,且其存在的理由于都是以这些为基础。而且反作用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因为这种反作用,所以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审美风格,如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而这些审美风格又不断促进人们的审美标准的变化。反反复复,推动着人们的审美标准向前发展着。所以说,美具有强烈的社会性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从最原始的审美风格不断向前发展着,在这个漫漫的长河中,当一种风格适合了大多数人的审美要求,那它必然照就人们形成新的审美情趣,新的审美体系大约19世纪60、70年代开始,那些生活在这世界上的男女们,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主义那些冷漠的简单,他们需要感性的发泄、需要理想的寄托、需要有情感的生活方式,于是这个世界上又诞生了一个新的审美标准——后现代主义。
这种变化照射到建筑领域便形成了后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建筑的出现,绝非是一种偶然,孤立的现象,前面提了,它有其深刻的历史与社会根源。人类建筑活动总是是和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状况紧密的相联系的,古典主义是手工业社会产物;现代主义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后现代主义是信息社会的产物。这不是单纯从科学技术这一方面的因素来考虑问题的,而是综合了诅多因素的影响才得出这样的结论的,在诸多因素中。首先是社会的需要,即建筑主要是为了满足什么样的社会要求而生产的。
70年代开始西方世界发生了一次经济结构的调整,重心从物质生产的第一,第二产业转向以非物质生产为主要特征的第三产业。从底技术产业转向高科技产业,产品也从标准化,定形化转化多样化和个性化;从生产高投入,高能耗的产品转向低能耗、服价值大、技术密集型产品,从战后50年代的“数量革命”,迈向70年代的”质量革命.经济结构的调整,使企业出现小型化和分散化的倾向,并出现信息化的同样,这些变化也反映到思想意识等上层建筑领域,它促使了社会的传统观念和价值标准的转变,这就是以信息为中心的价值观念体系,逐渐取代了工业社会以物质为中心的价值观念体系,“信息消费型”的审美观逐渐取代了“物质消费型”的审美观。
到70年代末,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西方已由消费的一化、大众化转向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阶段。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广告、设计等非物质价值,也占具商品价值相当大的一部分。所有这些,都表明人们从求“量”转化为求“质”;从物质追求转化为精神追求;从非此即彼的选择转向多样化审美情趣的满足,凡此种种都促进了个性化和多样化审美观的兴起,从而导致当今世界审美观念的嬗变与更迭。
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经济的匮乏和严重的房荒而促使社会接受了现代建筑的话,那么在经济高度发达,甚至物质过剩的60年代,那种单一化和无个性的国际式建筑就再也无法适应新的审美追求了。另一方面,高额的“剩余资本”也为建筑的标新立异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为了刺激国内需求,垄断财团也常将大量资金倾注于建筑行业,以图缓解经济危机。这些都有效地建筑风格向个性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以满足人们各异的审美追求。
随着经济宽裕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国际上还出现了一股旅游热和寻根热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古建筑和文物古迹也得到人们的重视,于是古典艺术、传统文化、风土人情又再次升温,历史主义、新乡土主义也先后登台亮相在西方社会,广告已成为商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商品的知名度与“时髦性”是创造“附加价值”的关键,而广告恰恰是引导社会审美趋势重要手段,凭借他可以创造高额“附加价值”。在这方面,建筑能以其巨大形象而发挥独特的效果,他犹如商品,要以新奇的形象推销建筑师的创作,作为广告,他又能代表企业的实力,起到招揽顾客的作用。 转贴于
2、后现代形式适合当代人的心理要求
现代艺术纯粹抽象的艺术形式来源于早期工业化的需求,这种文化从起源就带有反人类的背景,将人们从圣洁的教堂里驱除逼入恶臭的工厂车间,将人们从对天堂的美好幻想中押运到残酷的现实中。将弯曲反复的自然曲线的审美流放到僵硬的直线形式。这种文化的背后是人性的缺失。传统文化内涵不是一种的直接的难于理解的抽象关系,而是一种亲切的、民俗的,内心真正需要的人文关怀。后现代实际上中和了这样一种矛盾关系,它可以将的现代文明形式与传统的文化内涵结合。从而产生了文化的一种表象畸形的延续,目前短时间里满足了人们掩耳盗铃般的虚荣心。现代艺术终将成为历史,当代的文化对现代艺术是一种延续,也可以说是一种叛逆,在当代的文化体系里,体现了后工业的文明特征。由于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逐渐的感受到了空间和时间的非传统性,在当下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置身于各种真实的和虚拟的多重的文化空间中,感受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也可以在虚拟的时间中领略时间的变迁和展望。如此多的感受和体验,使得我们的审美体系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对时间和空间中不在是单一的线性的感受,而是多种交错的复杂的感知体验。人们并不在乎这种体验的真假,不在乎这种文化的伦理性,人们只是一味的去咀嚼,并不在乎它的味道。我们千辛万苦的为自己编造了一个美丽的谎言,然后笃信它是真实的。“生态”这个词不应该只是存在与自然里,目前在人的文化意识层面,“文化生态”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而且这种文化的可持续性,也成为了我们急需拯救的对象,恢复传统的文化观念,文化伦理成为了每一个民族需要面对的刻不容缓的课题。如果我们丧失自己的文化道德,作为一个种族存在的意义也就不大了。但是现实中这种文化的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甚至成为了当下我国民族文化的标签。这种杂交文化渗透到了我们的发梢,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了我们心理需求。当下文化的审美也不是纯粹的视觉形式,逐渐的过渡到一种体验,一种综合各种感觉的深层的体验,成为了当下所谓的美感形式。欣赏者从主要通过审美知觉的视觉感知,过渡到通过身体的亲身体验去形成特殊的艺术感受,是除了视觉之外还要综合触觉味觉等综合的知觉体验。这是当代的艺术家需要去尝试和感悟的。艺术的语言体系发生了深层的变革,多角度的阐释理解一个本质的现象,文化呈现了爆炸式的罗列,没有答案成为了唯一的答案。
1.极简主义概述
极简主义设计不是简单或简陋的设计,而是去除一切不必要的装饰和技巧,以呈现出对象最接近木质的纯粹和精华,简约而绝不简单。那些看似极度简约的线条和形状,其背后包含着深层复杂的思考及精准的计算,有时为了达到对“简约质朴”的精神追求,甚至不惜费时耗料,以实现形式与功能、设计与素材、物质与精神的精确平衡。从这一点来说,极简主义并不是简单地“朴素”,而是一种极度物质享受过后,反过来追求“清心寡欲”的另一种形式的“奢侈”。
极简主义在某种程度上与日本的禅宗文化是相同的。日本人将禅宗思维和审美情趣深深地融入到品包装设计“无中生有”的设计理念正是禅宗“无念为宗”思想的反映,其设计以自然、简约为设计原则,追求素朴的禅味,营造了富有现代意味的“禅境”。
2.关于“无印良品”
无印良品(MUJI)这个被越来越多人所知晓的日本品牌主要从事的是商品的制造和销售,作为日本的本土品牌,最开始是1980年西友百货的自有品牌,像顾客提供一种“经济实惠”的产品,使品牌能更加贴近日本的生活,不浮夸崇尚潮流。“无印”在日文中的意思是没有花纹的含义,引申为无品牌;而“良品”则是优质产品的含义。它的成功一方面来源于与众不同的设计理念―追求自然,还原产品的本质;以朴素的态度来对待消费者;在精神上赋予产品独特的“禅”文化,表达了对“禅”文化的崇拜和敬仰。
“无印良品”,之所以如此成功,在于它倡导了一种生活的哲学。它不强调所谓的流行,而是以平实简约的设计原则还原商品价值的本质意义,并将其品牌理念升华至文化层面。虽然“无印良品”标榜平实,反对浮华,但它的售价其实并不是特别低廉―比起奢侈品牌来当然要低得多,但比起人多数人众品牌来还贵出很多。这也说明了人们对极简主义精神上的追求的认同。
3.无印良品的设计理念
无印良品(MUJI),无印在日文中是没有花纹的意思,日本店名“无印”意为无品牌。无印良品的设计以“无中生有”为设计理念,即设计源于平淡的生活,又以极简主义的形式、自然质朴而适用的设计服务于生活。具体表现为设计的“真、朴、素”思想,“真”指设计的合理性,注重以人为本,以理性的态度利用资源,简化生产过程和制作程序,“致力于实现的是一种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能接受的深入而细致的合理性”;“朴”指设计的自然性,设计回归本性,去除浮华而还原本质,简单的设计让人一目了然,十分贴近生活;“素”指设计的形象性,摒弃华丽,删繁就简,无论是形态、材质还是色彩都力求纯净简单,以极简主义的包装形象寻求新的设计美学观。
4.自然朴实的材料美
当代极简主义注重使用环保材料,同时只对材质进行最低限度的加工,以保留材质本身的美感。为了带给人平实、放松、自然的感受,人量使用天然材质,如棉、麻材、月旨、藤、再生纸等;为追求简洁的质感,也常选择玻璃、木、树、不锈钢等光滑平整的材质、选用何种材质的原则是能让材质木身特性最人化地发挥出产品的功能性,同时能把这种和谐的感受带给使用者。
5.纯净简洁的色彩美
无印良品包装的色彩设计讲究单纯化,除了无印良品红色方块白字的品牌标识外,在每种包装中一般采用单一的色相,很少使用几种色彩的并置与对比,而对半透明材料的偏好使整体呈现了异常纯净的色彩意象,“隐喻着设计师对于揣测使用者的需求,并想象其与环境的互动融合关系,既隐晦暖昧不明确又似乎隐约可见的一种朦胧美感”。
6.简约精炼的形态美
无印良品的创始人原研哉说:“我的设计概念是删除多余的东西,不需要多余的东西让设计变得复杂。”无印良品包装设计正是遵循了简约的原则,以渐趋近于“无”的包装形象展现出来。从造型设计来看,无印良品的包装造型基本采用规则的常用形态,没有任何艺术的夸张与渲染,力求形式简洁,以商品本色示人。无印良品的很多日用品多采用统一、简单的打包方式出售,透明或半透明的塑料包装将商品的内容直接显现出来,包装的形可谓简约到极致。从包装结构来看,淡化日本传统包装设计中纤巧、别具匠心的折叠意识,减少包装结构的复杂性,使商品尽可能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装饰设计来看,无印良品的包装设计以“素饰”为主,即设计中淡化一切装饰的意味,没有繁褥华丽的设计图案,没有柔美精致的装饰线条,没有新颖别致的文字设计,其包装设计中唯一可见的装饰也就是印有无印良品标识的商品标签,一切装饰语言都趋向于“无”。
7.结语
今天,在许多人的眼里,极简主义己不再仅仅是一种设计风格,还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代名词。极度的物质享受为中心的价值观被抛弃,物欲也被淡化,追求的是清心寡欲以换取精神上的高雅与富足。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极简设计是目前的潮流,也是未来的趋势。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过度设计充斥市场,无印良品的设计可谓是由绚烂至极中归于平淡,以其特有的素朴美学反映了质朴纯粹的生活方式设计,对当代的设计美学产生了深远的意义和影晌。(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198-01
一、后现代主义建筑
(一)定义
后现代主义建筑是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与现代主义建筑相背离的建筑总称。以文丘里,格雷夫斯和约翰逊等建筑大师为代表。在尊重历史的名义下,后现代大师们重新提倡建筑设计的复古和折衷,即在建筑中追求自由性与多元性,突破建筑的惯常做法。
(二)发展现状
后现代主义建筑从上世纪60年代起到现在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改革开放以后,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得到了迅速发展,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后现代主义建筑。
(三)我国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不足
1、设计理念肤浅
许多后现代主义建筑只是片面的、肤浅的采用后现代主义元素。如西洋风格的建筑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柱式、山花、檐口、线脚;民族风格的建筑无论大小、规模,都采用白墙灰瓦、翘檐瑞兽。这些与建筑本身毫不统一的风格装饰会使建筑看起来庸俗、低劣。
2、设计规模浪费
许多大型后现代主义建筑在设计上盲目追求形式,设计规模庞大,一味地追求形式,空间设计上存在大量死角,一方面建筑面积庞大;另一方面内部规划不当,使用面积不足。
二、节能创新型社会
“节能是国家发展经济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国家鼓励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节能创新型社会,是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方向,对于我国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节能创新型社会定义
节能创新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发展模式。
(二)节能创新型社会对建筑的要求
节能创新型社会对于建筑设计而言,同样有着几个方面的要求:建筑的节能标准要有所加强;土地资源浪费减少;建筑成本要有效控制。
三、节能创新型社会中后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
(一)功能上的人性化与科技化
建筑的功能性设计是建筑设计的核心,后现代主义建筑在抛弃现代主义建筑的冷漠、理性同时,要注重功能上的人性化与科技化设计。当代社会倡导以人为本,人性化设计成为重中之重,它是科学和艺术、技术与人性的互相融合。
(二)风格上的本土化与国际化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信息、文化、经济的交流,国际化趋势必然影响着现代化进程,东西方文化交流产生了剧烈的冲撞。建筑风格的本土化表现为建筑地域性加强,民族文化特征的体现及民族精神的传承。
(三)视觉上的独特性与协调性
建筑设计必须要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文化习俗、已有建筑和谐共处。一方面应当注意保护旧城及历史名地,另一方面可以大力倡导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独特性和奇异性。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建筑文化源远流长。
(四)文化上的传承性与创新性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载体,它起着传播文化特色的作用。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设计师大量运用“符号”、“变形”的设计手法,以“文脉”的理念,尝试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表达。在后现代建筑的设计上,我们既要衔接历史,也要展望未来,这样才能设计出具有时代特征、文化内涵的后现代主义建筑。
(五)理念上的抽象性与超前性
装饰是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一个最为典型的特征,这是后现代主义在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上大量利用历史装饰动机进行折衷主义式的设计风格。后现代主义在古典主义风格上采取创新装饰手法,以人文理念为设计元素,达到审美设计视觉上强烈的撞击,从而满足人们的心理享受,这种设计手法并不是纯粹的复古主义,而是采用中庸设计手法,将各种历史文化色彩和设计中技术手法作为一种隐喻,是现代主义设计综合性发展的体现,它主张把历史传统文脉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创了建筑艺术的另一个新阶段。它兴起于西方国家70年代,于90年代初之后开始衰退。后现代主义的装饰风格体现了对于文化的极大的包容性,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传统文化和通俗文化,运用的设计手法更是不拘一格:从变形、借鉴,戏谑、夸张和象征的描述等,以及到多种历史风格的整合拼接……如设计家菲利浦•约翰逊(PhilipJohnson)设计的著名的纽约美国电报电话大厦———AT&T大厦,该建筑设计具有后现代主义设计的所有的显著特征:历史主义、装饰主义、折衷主义和娱乐性等,广泛采用古罗马、文艺复兴、哥特式等风格细节,达到古典主义的装饰特色。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装饰在艺术设计中的地位逐渐复兴。后现代主义重视设计符号的“语义”表达,力图使设计成为一种象征手段或语义学的“隐喻”。例如,索德萨斯著名的“孟菲斯”设计小组代表的产品设计“机器人书架”,就是以比拟的手法设计而成。用索德萨斯的话来说,设计是生活方式的显示体现,他以自己的创作表现“生活的隐喻”,赋予形式、造型和装饰风格以象征意义。确实,未来艺术设计方向的探索本质上就是对生活方式的设计,而适宜的装饰正是设计美好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它会让人们走向的更加艺术化的、充满诗意的生活。
另一些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作品,以一种特殊的形式造成人们想象的空间,强调形态的隐喻和象征意义。如丹麦设计师伍重1956年设计的著名的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外部造型采用“仿生后现代主义之文化艺术设计理念研究崔立东(上海市工艺美院环境艺术学院,上海200000)摘要:后现代主义设计从人文理念出发,通过风格迥异、方法独特、多元文化结合美学形成的新时代设计格局,她远远超出了简单作品的普通功能性和纯粹的外观表现形式,而是人性化和精髓文化的升华。人文思想是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中心设计理念,以人为核心,延续了历史文脉,并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是矛盾性、复杂性和多元化的统一,设计作品诠释人心灵的回归,使人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爱,使建筑、艺术、人性得以完美结合和统一。设计”手法,远望如重重叠叠白帆泊港,整体造型与周边优美的环境相得益彰。还有洛杉矶的“太平洋设计中心”,在两座巨大的建筑上采用绿色、蓝色的玻璃幕墙,造成所谓“蓝色鲸鱼”的强烈生态主义象征,这些设计除了具备本身使用合理的功能外,都企图通过被精神化提炼的观念形态达到一种诗歌般的象征与隐喻。
2欢乐与情趣———后现代主义多元化艺术设计的精神层次追求
当代社会不断进步和快速发展,人们开始由物质享受过渡到更高的精神层面,现代设计产品仅仅具备使用功能已经远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发展的需要,人们在多元化的社会里,设计作品不仅是单纯的使用功能,更重要的是和设计作品的情感交流。在今天的欧洲设计界,有这样的类似的多元化装饰艺术设计经典范例也不无存在,其幽默滑稽的存在形式,带给人们另类的情趣与欢乐。例如,法国文化部直属的法国巴黎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在两个世纪的悠久灿烂历史文化传承下,作为法国首都巴黎的唯一一所多学科综合性国立高等艺术院校,在坚定不移的秉承国际主义,现代主义的欧洲传统经典教学模式的第二阶段硕士学位学科点十个专业的同时,于2011年初成功推出了其第三阶段博士学位研究方向的11个专业设置:《设计,构想,创造,与未来》《公共空间关系设计:景观装置》《城市设计》《景观规划设计》《虚拟现实设计》《运动与空间》《三维设计历史》《数字运动现实》《现实中的数码图形》《综合材料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等。同时被摒弃的原称为后学位方向专业(post-diplome)如:色彩设计与家具设计等,由于缺乏学科建设的完整性和深度及广度,和第二阶段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学科点无连贯性,又不可能作为真正学位研究方向的设置,终究犹如流星飞逝昙花一现般,消失在巴黎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历史里。随着人们对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情感要素的比重越来越大,产品的附加值也会越来越多,对设计师的设计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富有情趣化设计的产品的出现是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设计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后现代主义设计倡导艺术、文化和自然的重逢,将诗意田园惬意的生活重新回归,使人重新融于自然,如将美丽的晨曦引入中庭;缥缈的晚霞引入殿堂;用夸张的色彩和造型,唤起人们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和未来的憧憬。设计中的趣味性、艺术性赋予了作品,使作品具有灵感而变得更人性化,这种欢乐与情感的交融;艺术和文化的交织,激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3内涵与个性———后现代主义多元化艺术设计的自我价值实现
在这个设计创意纷繁的世界里,除了寻找更新奇更能打动观者的灵感,似乎没有别的办法能让设计师安静下来。人本主义思想主张个性解放、自我价值的实现。后现代设计者常常在作品中彰显自己的个性,凸显狂想自由、离经叛道,“反叛惯常的审美方式,破坏僵硬的标尺,强调艺术形式的陌生化和不可重复性,是后现代设计观念的主要特征。”后现代主义设计具有诗情画意、夸张离奇的感性特色;同时依靠工艺材料、色彩图案创造个性特色,各具形态和文化艺术情趣。因每个人的个性差异、年龄差别、兴趣爱好决定了其对事物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的迥异,也就会使改变对设计作品的不同看法和转变。故此当代设计者应以人文设计为核心,广开思路,别出心裁地设计出丰富多彩的作品以满足人们各种层次的需求,实现创意生活中的各种美好愿望。
4文脉的延续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多元化艺术设计的文化回溯
在功能主义至上、“少就是多”的时代,传统被视为“历史的包袱”,现代主义设计摈弃一切历史,以反传统的激进姿态试图重新诠释这个世界。而后现代主义则认为“不懂历史才会否定历史”,今天的设计离不开历史文化的熏陶,我们更应尊重历史文脉、善于从中学习借鉴。后现代主义设计主张延续历史文脉,使传统的古典雅致和当今的时尚风韵相融合,创造性地设计出古今中外风味并存的艺术佳作,美国建筑设计大师,后现代主义理论基础奠定者罗伯特•文丘里认为当今建筑设计应崇尚历史文化和时代元素相结合,才能使设计富有生命力,采取折衷主义,渗透设计当中,避免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单调、浮躁、刻意做作的弊端。美国杰出的后现代主义设计大师查尔斯•穆尔设计的新奥尔良市著名的“意大利广场”,是个典型的折衷主义作品,把古罗马拱门、科林斯、爱奥尼柱头等历史元素和现代的霓虹、各具特色的灯饰相结合,形成地域性的文化特色。另一美国建筑家迈克•格里夫斯1980-1982年设计的奥勒冈州波特兰市的公共服务中心,采取了现代的结构和绚丽的装饰元素和古典装饰材料,使得建筑凸显多元化、折衷主义色彩。现代主义风格引领设计潮流已近一个世纪,从赖特的“流水山庄”,到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校舍,勒•柯布西耶的萨沃伊别墅,都充分体现了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审美观也越来越高,现代主义讲究功能性;后现代主义以历史文化为基础,并和现代的设计元素以折衷思想得以呈现,已渐成为设计主流。
5以人为设计中心———后现代主义多元化艺术设计的永恒主题
以人为设计中心,使人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怀,从人的需求出发,设计作品的功能性、时尚性、创新性、细节性的处理都以人性为永恒的主题,多元化的语境下处理好人和物和谐共处的关系,在文化艺术的烘托下,满足人的各种心理精神享受和现实物质享受,使物最终服务于人,人服务于物的共赢局面。人性化设计采用科技手段为人们提供人性化产品,产品赋予了生命和灵感,人们的心灵得到更高的升华和人格应有的尊重。
6后现代主义设计在中国
1.浅析后现代主义建筑与母亲住宅
20世纪60-70年代世界设计界设计流派层出不穷,人们都在努力的找寻一种符合当时人们审美需求的设计形式。在各种流派的碰撞的环境下诞生了所谓的“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 与此同时,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以他撰写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被视为“后现代建筑的宣言书”。为了阐释自己的建筑设计理念,他设计建造了“母亲住宅”,成为后现代主义最早的建筑和其理论的诠释者。
2.文丘里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审美
后现代主义大师文丘里对设计的理解是“二元化”的,对建筑的理解是复杂与矛盾的。他注重建筑本身更深层次的内涵和对传统的继承以及建筑环境所表达的内涵上,即对一种建筑情感的追求。他是用现代的手法把古典的建筑语言抽象化,运用到当时的建筑中,可以说是当时的一种创新。但是这种创新不是全新的,而是在古典建筑形式基础上作的一定程度的创新。
文丘里设计的建筑总是与社会、文化相关。他的创意灵感来源于所有的历史建筑和现有模式,因此他所设计的建筑既有个性,又与当地环境紧密相连。后现代主义设计认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采用装饰
文丘里说“既然在技术不先进的古代尚能运用丰富的装饰来表现建筑,而我们拥有先进的技术和材料,为何还要拒绝装饰?” 。他认为:“大事简化的结果是产生大批平淡的建筑少使人厌烦……能深刻有力地满足人们心灵的简练的美,都来自内在的复杂性”。[1]文丘里的这一思想直接表现在了他的建筑中。他采用抽象的传统符号来做建筑的装饰,创造出既富有内涵,又富有情感的建筑形式。
2.2具有象征性和隐喻性
后现代主义的最注重的是符号的隐喻性,“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比之明喻更为贴切。明喻在形式上只是相类的关系,隐喻在形式上却是相合的关系。”[2]建筑设计中,以其充满隐喻的符号思维将现实功能需求形式化为合乎人性、承载意义的“物”。 隐喻的过程即是“开放的无穷无尽的象征活动”。[3]后现代主义利用不同装饰与符号,其目的不是为了实现单一的实用或审美,而是两种结合后带给作为符号动物的人内在的启发和对根性的物质和精神的肯定。从而实现这种传统元素的符号化来“隐喻”实现当代设计之美的独特价值。
2.3建筑的“二元化”
后现代在设计过程中,即是物质与精神双向引导的一种既复杂又矛盾的状态。后现代主义利用各种传统符号组合到建筑的物上,其实是利用各种符号本身的张力和互相的传染力来表达复杂与矛盾,这种“‘张力’是从物理学中借用的概念,它是指液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其内部两个部分之间互相牵引的力。”[4]卡西尔在《人论》中这样表述,人类“更多地生活在对未来的疑惑和恐惧、悬念和希望之中,而不是生活在回想中或我们的当下经验之中。它在人类生活中引入了一个相异于一切其它生物的不确定成分。”[5]而后现代主义便是在建筑中引入了一些相异的成分,使其建筑成为一个二元体。
2.4注重文脉使建筑与现有环境融合。
对文脉的注重是后现代设计的另一大特征,也是在后现代建筑理论和实践中经常出现的表达词。在建筑中即强调空间环境的整体及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具体体现为建筑注重地域性、传统文化、民族特色、注重与自然环境的统一和交流,通过建筑环境中的情调渲染,消除人与高技术之间的情感对立,找回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寄托,塑造出一个既合乎潮流又具有生态化品质生活环境。
3.母亲住宅建筑语言对后现代主义理念的诠释
文丘里说“这是我的母亲住宅,它有很多层面,运用了必要的符号来表达信息,体现了对建筑作为一种遮蔽物的理解。”它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于建筑的理解方式,它体现了文丘里所提出的“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以及“以非传统手法对待传统“的主张。(见图1)
图1母亲住宅正面(Photo by Matt Wargo )http:///node/666
图2母亲建筑元素分析 作者自绘
3.1装饰与隐喻(见图2)
3.1.1拱门
在现代建筑,拱门只能表现为结构性拱顶。在这里拱门简化为一道弧线,隐喻古典建筑的拱券。这里利用古典对称的形式和传统装饰的抽象元素,具有隐喻的象征性意义。
3.1.2破山花
古代建筑山花上的装饰往往有着具体的内容,很多时候它们讲述了对神的理解。而文丘里创造性地在母亲住宅山墙是为了隐喻帕拉第奥式的对称,山花正中央留了一道阴影缺口,似乎将建筑物分为两半,入口门洞上方虽有过梁,弧线式的拱券,又似乎有意将左右两部分连为整体,成为互相矛盾的处理手法。
3.1.3坡屋顶
住宅采用大跨度的坡顶形式,在传统概念中坡顶是可以遮风挡雨的符号,在这里的使用具有实际的排水功能。也是“家”的一种隐喻。
3.2建筑的二元性(见图2)
3.2.1窗户
外墙壁不同的位置设置了大小和形状不相同的窗户和穿孔,右边是以五个窗口正方形組成。但左边的则是一个小窗口和由四个方形所結合成的大窗口。这里窗的设置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虽然在分割的方式是不相同的但是在面积比例上卻是完全不同,这种 “平衡而不对称” 处理手法就是一种矛盾性和复杂性的体现。
3.2.2烟囱
在强调对称轴线的细部有圆拱、横梁和方门洞,在偏离轴线中心位置设置了烟囱,这违背了整体对称的外部形式,其实这也就是对称与不对称间的矛盾对比。
3.3文脉和环境
除了建筑装饰语言,主要表现在建筑色彩和材料上,文丘里说:“建筑形式的语言不应该抽象地独立于外部世界,而必须依靠和植根于周围环境之中,能与历史传统引起联系。”[6]建筑位于美国宾西法利亚费城栗子山上,绿树环绕,环境优美,建筑从建筑外形到材料运用都来自当地传统,并与当地房屋的形式相协调;建筑采用暖色系黄褐色点缀白色,给人以温和高雅的感觉,创造了一种朴素无华的气氛,给人一种亲切感。与周围的绿色环境融合在一起,进一步扩大建筑的含糊不清和复杂性。
4.结语:
在母亲住宅设计中,后现代主义所采用的设计手法都显示出来,文丘里在设计中他把这些传统的元素抽象成一种装饰符号隐晦的表现建筑与人一样的内在情感。通过非传统的手法组合传统部件,用抽象手法运用传统装饰,从而表达建筑的隐喻和象征性。这些后现代主义理念的设计手法对当今建筑设计在文化性和传统性上的创造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文丘里著,周卜颐译.5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6〔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年.P4
[2]本书编写组.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3]万书元.当代西方建筑美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P841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200-01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从最原始的审美风格不断向前发展着,当一种风格适合了大多数人的审美要求,它必然照就人们形成新的审美情趣,于是这个世界上又诞生了一个新的审美标准――后现代主义。
一、后现代主义概念
真正的建筑美学新风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酝酿并于六、七十年代开始劲吹的、经过“二战”结束后的头几年的探索,到现代主义后期,无论是建筑实践还是建筑理论,都在酝酿着对原有审美理想和审美标准的超越“这种超越最典划的实例便是”1955年落成的由勒・柯布西耶设计创作的朗香教堂门这与他的二十年代《走向新建筑》的理论主张迥异其趣,甚至背道而驰正如吴焕加教授所指出的,“勒・柯布西耶二战之后建筑风格上的变化正是表现了一种新的美学观念,新的艺术价值观。概括地说,可以认为勒氏从当年的崇尚机器美学转而赞赏手工劳作之美;从显示现代化派头转而追求古风和原始情调;从主张清晰表达转而爱好浑沌模糊,从理性主导转向非理性主导这些显然是十分重大的风格变化、美学观念的变化和艺术价值观的变化”。
二、后现代主义的建筑特征
对于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特征,人们并无一致的理解。美国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
1976年,在美国俄亥俄州建成的奥柏林学院爱伦美术馆扩建部分与旧馆相连,墙面的颜色、图案与原有建筑有所呼应。在一处转角上,孤立地安置着一根木制的 、变了形的爱奥尼式柱子,短粗矮胖,滑稽可笑,得到一个绰号叫“米老鼠爱奥尼”。这一处理体现着文丘里提倡的手法:它是一个片段、一种装饰、一个象征,也是“通过非传统的方式组合传统部件”的例子。
三、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观点
当代西方建筑审美的变异,受到信息社会极其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特别是在商业高度发达、竞争极为激烈的商品化社会,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同时还要挖空心思使产品造型独特,以刺激人们的购买欲。这不仅导致了审美观念的嬗变,同时也必然影响到建筑。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无论是建筑本身仰或建筑设计,都毫无例外地成为商品。因此,在这种价值规律影响下,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便应运而生了。
关于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论观点,吴焕加先生曾概括出五个主要方面:
(1)强调建筑随时代而发展变化,现代建筑要同社会的条件与需要相适应
(2)号召建筑师要重视建筑物的实用功能,关心有关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3)主张在建筑设计和建筑艺术创作中发挥现代材料、结构和新技术的特质
(4)主张坚决抛开历史的建筑风格和样式的束缚,按照今日的建筑逻辑,灵活自由地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与创作
(5)主张建筑师借鉴现代造型艺术和技术美学的成就,创造工业时代的建筑新风格,结合现代主义时期建筑创作实例,通过对现代主义建筑许多代表人物的理论主张的分析,我们可深刻地感受到现代主义建筑所刻留的工业化社会的时代烙印、工业化发展时期,人们追求的是技术革新和提高生产效益。
四、后现代主义中的美学研究
后现代建筑的美感,首先是在色彩。色彩本身就是具有非常强烈的表现欲望的,它是建筑最直接、明了的表现手段给人最强烈的视觉冲击。产品的包装、工业产品、广告宣传、电视节目都带有非常强烈的欲望色彩,为了迎合消费者,建筑也带着丰富多样的色彩,色彩大胆、夸张,五颜六色的建筑到处可见了,而且打破了传统的建筑用色。
一、现代主义建筑的起源及主要思想
在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社会经济条件下,建筑发展中久已存在的各种矛盾激化了,创造新建筑的历史任务更加尖锐地摆在建筑师的面前。在这种形势下,一批思想敏锐而且具有一定建筑经验的年青建筑师,在前人革新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系统而彻底的建筑改革主张,向保守思想猛烈开火。
德国的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和法国的勒•柯布西耶是这些人中间的突出代表。
这些建筑师的设计思想并不完全一致,但是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一)重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并以此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提高建筑设计的科学性,注重建筑使用时的方便和效率;(二)注意发挥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的性能特点,例如,框架结构中的墙是不承重的,在建筑设计中就充分运用这个特点而解决不按传统承重墙的方式去对待它;(三)主张努力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造出合用的房屋,把建筑的经济性提到重要的高度;(四)主张创造建筑新风格,坚决反对套用历史上的建筑样式。强调建筑形式与内容(功能、材料、结构、工艺)的一致性,主张灵活自由地处理建筑造型,突破传统的建筑构图格式;(五)认为建筑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建筑空间比建筑平面或立面更重要。强调建筑艺术处理的重点应该从平面和立面构图转到空间和体量的总体构图方面,并且在处理立体构图时考虑到人观察建筑过程中的时间因素,产生了“空间――时间”的建筑构图理论。(六)废弃表面的外加的建筑装饰,认为建筑美的基础在于建筑处理的合理性和逻辑性。
这样一些建筑观点被人称为建筑中的“功能主义”或“理性主义”,不过更多的人则称之为“现代主义”。
二、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与历史价值
20世纪20年代中期,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等人设计和建造了一些具有新风格的建筑。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校舍、勒•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巴黎瑞士学生宿舍和他的日内瓦国际联盟大厦设计方案、密斯•凡•德•罗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等。在这三位建筑师的影响下,在20年代后期,欧洲一些年轻的建筑师,如芬兰建筑师阿尔托也设计出一些优秀的新型建筑。
与学院派建筑师不同,格罗皮乌斯等人对大量建造的普通居民需要的住房相当关心。1927年,在密斯•凡•德•罗主持下,在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了住宅展览会,对于住宅建筑研究工作和新建筑风格的形成都产生很大影响。1928年,来自12个国家的42名革新派建筑师代表在瑞士集会,成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现代主义建筑”一名也四处传播。
在20世纪20~30年代,持有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建筑师设计出来的建筑作品,有一些相近的形式特征,如平屋顶,不对称的布局,光洁的白墙面,简单的檐部处理,大小不一的玻璃窗,很少用或完全不用装饰线脚等等。这样的建筑形象一时间在许多国家出现。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从西欧向世界其他地区迅速传播。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先是在实用为主的建筑类型如工厂厂房、中小学校校舍、医院建筑、图书馆建筑以及大量建造的住宅建筑中得到推行;到了50年代,在纪念性和国家性的建筑中也得到实现,如联合国总部大厦和巴西议会大厦。现代主义思潮到了二十世纪中叶,在世界建筑潮流中占据主导地位。
现代建筑四位大师,除了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外,还有美国的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他的代表作是流水别墅、古根海姆美术馆等。
三、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反思――新的建筑流派诞生
1、 后现代主义建筑
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 ,提出了一套与现代主义建筑针锋相对的建筑理论和主张,在建筑界特别是年轻的建筑师和建筑系学生中,引起了震动和响应。到二十世纪70年代,建筑界中反对和背离现代主义的倾向更加强烈。对于这种倾向,曾经有过不同的称呼,如“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之后”和“后现代主义”,以后者用得较广。
对于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特征,人们并无一致的理解。美国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
现在,一般认为真正给后现代主义提出比较完整指导思想的还是文丘里,虽然他本人不愿被人看作后现代主义者,但他的言论在启发和推动后现代主义运动方面,有极重要的作用。
2、 新理性主义建筑
新理性主义酝酿、发源于60年代的意大利,主要成员包括C•艾莫尼诺、G•格拉西、A•罗西和卢森堡的R•克里尔、L•克里尔等人,其中尤以罗西和克里尔兄弟为代表。它与诞生在美国的后现代主义构成了当今世界建筑思潮的两大倾向。
在发展的语境中谈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建筑与古典主义建筑的关系,这三者必然会按时间的先后顺序相互影响。文章主要是在狭义的的古典主义语境里讨论古典主义建筑,即运用“纯正”的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样式和古典柱式的建筑,主要是法国古典主义建筑以及其他地区受其影响的建筑。现代主义建筑和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讨论范围则是约定俗成的以20世纪中叶为分割点的两种建筑风格,这不是指一种学说或学派,而是指一个时代、一种文化处境和现象,它们甚至并不是主流趋势而是一种泛文化的情绪和感受。下面笔者简要地从传承和区别这两个方面来谈这三者的关系。
一、传承与延伸
现代主义建筑在风格上倾向于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是一些适应工业化的新建筑。在人们对混凝土和玻璃失去兴趣以后,后现代主义作为从现代主义分化出来的三个造型风格中重要的一支(另外两个是传统派和晚期现代派),主张将最新的技术与装饰相结合,重新启用了山形墙、古典式的柱子和拱券。
现在,一般认为真正给后现代主义建筑提出较完整指导思想的是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他提倡保持传统,要“利用传统部件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通过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等等。实际上,后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基本创作方法就是“创新可能就意味着从旧的现存东西中挑挑拣拣”。
物质上的传承是不可否认的,建筑理念上的复兴也是有据可证的。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巴黎的全面改造应属于典型的“整体规划”。许多法国古典建筑诞生于此时期,如凯旋门附近的星形广场等。这一改造使得城市布局更加合理,交通状况大为改观。“二战”给欧洲许多城市以毁灭性的打击,这使得“整体规划”又重新流行起来,如英国的考文垂市、瑞典的魏林比新城等。
我们可以说古典主义建筑元素、风格甚至理念是被后现代建筑师提炼和运用的,而其中的新古典主义建筑是逐渐变化发展的过渡产物,除了明显地运用装饰元素以外,贯穿古典主义建筑、现代主义建筑和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还有建筑师都在追求完美自然的几何形,在风格上追求质朴、实用、大气,强调建筑的社会公共性以及对黄金比例的运用。
二、区别与进步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现代工业交通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对房屋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的运用使得从19世纪中叶起建筑师就开始大量使用钢铁、水泥、玻璃和其他工业材料,代替了古典主义常用的石头、木头、砖。欣欣向荣的现代文化与现代建筑最终取代了逐步堕落为有貌无神的折中主义的古典主义建筑。
除了材料上的区别之外,建筑结构上也有了明显的不同。铁强度更大,相对轻便,更便于加工。在钢筋混凝土发明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奇迹在不断被重新创造。混凝土预制件在现代派时期就为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和密斯所青睐,在他们的建筑中常常可以见到混凝土预制件的影子,尤其是在柯布西耶的建筑作品中最为常见。它的出现使几千年来一直延续的“现场―砖―石”的盖房子的方式遭到淘汰。另外,新出现的结构还有受力合理、节省耗材、轮廓流畅的悬索结构,以及几乎是“密斯风格”代名词的金属玻璃幕墙等。
一方面,建筑结构的进步使得房屋的建筑设计自由度更大,使得以前不可能完成的建筑设计变为可能,各种思潮、学派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如兴起于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开始于比利时的新艺术运动、奥地利的维也纳学派、美国的芝加哥学派以及德意志制造联盟等。另一方面,这也使得建筑的数量大幅度增长。
然而部分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只注重功能、技术和经济的影响,忽视和切断了新建筑和传统建筑的联系,不能满足一般大众对建筑的要求。特别是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很多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并不比传统建筑经济实惠,它反映的产业革命和工业化时期的要求已经被一些发达国家超越,人们将更高的要求寄托在后现代主义建筑上。
后现代主义建筑中的高度工业技术风格要求建筑师不仅在建筑上使用新技术,而且在美学上极力表现新技术。其主张采用最新的材料建造体量轻、用料省、能快速灵活地被装配与改造的建筑。为解决城市用地紧张的问题,用预制标准化构件装配成的大型、多层的“巨型结构”出现了。
其实,关于现代和后现代的争议一直不断:现代主义把建筑设计和建筑艺术创作同社会物质生产条件结合起来是正确的,建筑师也的确应该关心社会问题。相反,后现代主义者所关心的是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而忽略了许多实际问题。后现代派里的典雅主义(即新古典主义)主要指后现代建筑师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来使现代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端庄与典雅的庄严感。特别是约翰逊强调的“建筑是艺术”,其提倡突破现代主义建筑的原则,形式遵循思想而不是功能或理性。
参考文献:
[1] 牛耘.议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借鉴古典主义风格的后现代主义建筑[J]. 大众文艺. 2010(04)
1.2波普艺术的特点波普艺术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对待消费时代与信息时代的文化,并通过现实的形象拉近了艺术与公众的距离,使艺术脱离原来高雅的外衣和为贵族专享的特性。波普艺术意味着抽象艺术为代表的现代主义的完结,开始了后现代主义的新阶段。波普是现代的,但是它的消费性和符号又是后现代的,正如世界上的其他事物一样,这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
1.3波普艺术在后现代主义设计上的重要性波普艺术在后现代主义设计上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对创作中个体主体的确立。设计师和艺术家以个体生命的体验取代了任何形式的集体模式,加深和拓展了生活与艺术之间关系的现实感和深度。其次,强化了艺术语言的重要作用,色彩、材料等在艺术设计中不再仅仅是承载意义的形式和工具,而是艺术家和设计师想象力、创造力与生存交锋的重要事实。再次,对影响艺术的文化背景和不同阶层文化的关注,开阔了设计艺术创作的精神领域,使艺术设计进一步实现了由“艺术性”到“文化性”的升华。波普不仅是一股强大的艺术潮流和设计潮流,更是一股强大的文化潮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波普艺术导致了后现代主义的产生。
2波普艺术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2.1意大利广场建筑的波普艺术结合是与历史上的波普艺术同出一源的,或者说是流行艺术在建筑领域里的反映。查尔斯•摩尔设计的意大利广场是波普艺术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的经典案例,主要运用到了多元拼贴的手法。广场柱廊的柱子用多种不同材料(不锈钢片、水泥、瓷片、镜面、氖光灯管等)替代石头柱身,用霓虹灯取代科林斯式柱头上的圆球,甚至在拱的上方塑了两张大师本人的面具,水从其口中喷出,使其好像是神话中在罗马喷泉中的野兽一样。在色彩上,摩尔将古典主义和美国的通俗文化结合在一起,古典建筑词汇的感严被其周身鲜艳的色彩和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戏剧性地消解,娱乐挤走了严肃,意大利广场有剧院式的效果,创造了欢乐的气氛,张扬了快乐的主题。在商业气息的表达上,这位后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则在不同的罗马柱式上运用了大量商业味极浓的霓虹灯,夜晚,这里呈现出快乐、浪漫和商业化的氛围,吸引了大批居民和游客的驻足。波普建筑的另一商业化表现是运用明亮、艳俗甚至刺眼的“原色调”来引人注目和标新立异。
2.2美国迪斯尼集团总部矶崎新设计的美国迪斯尼集团总部,建筑造型生动活泼,色彩绮丽斑驳。这座建筑物的主体是蓝白相间的长条形的4层办公楼,横跨于水池之上。建筑中部体形穿插错动,围绕着一个扭曲的锥状塔楼布置。塔楼周身施以粉红和淡绿的色彩,绿色块上并有深蓝色的斜向分格线。塔楼顶部露天,有一个带有指针的鲜黄的顶冠,塔楼内壁有时间刻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日暑。一个深蓝色的方形体块穿过塔楼,在塔楼上形成斜线。主体建筑前有一个深棕色的方形体块,建筑物的主入口部分即在这里,入口是一个伸出的米老鼠耳朵的造型,十分活泼。(图2)在色彩上,建筑周身色彩明艳富丽,立面颜色丰富多彩,色彩纯度高。整个建筑形象非常卡通化,有一种欢乐的气氛,给人带来无穷的喜悦,成为对孩子和成人同样具有吸引力的地方。在商业气息的表达上,运用到了波普艺术的浅显明晰、简单快乐。这种解析式的造型与艳丽的色彩来引人驻足,营造了很好的游览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