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方法模板(10篇)

时间:2023-07-20 16:16:5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方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方法

篇1

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办学质量却没有跟上规模发展的步伐,“同质化”和“高大全”等现象严重[1]。地方高校面临办学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获取社会资源能力有限等问题,培养出来的学生研究能力不足,不能满足行业企业的技能要求,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长此以往,会给地方高校带来不良影响,产生生源危机和就业危机[2]。在此背景下,我国于2013年成立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2014年教育部在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启动实施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

二、高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面临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其人才培养方向、课程教学也随之发生转变。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法课程之一,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在现代幼儿教育理念下,遵循音乐学习规律及儿童音乐心理发展特点,设计和组织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以开发幼儿的音乐潜能,使他们掌握一定的音乐基本知识、技能,并促进幼儿的身体、智力、情感[3]等全面发展的幼儿园教师。可见,幼儿园教师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技能并重。但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体现出高理论水平、低教学能力的特点[4],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方面也体现出同样的特点,这与课程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递、忽视实践能力培养有关。对此,我们应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教学进行反思,使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教学向实践型、应用型转变,突出教学策略的实践性。

三、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的实践策略

基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及幼儿园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课程教学应秉承“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更加重视实践技能、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探索转型发展背景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策略。

(一)全方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音乐素养是幼儿教师开展音乐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学前教育专业大三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及弹、唱等技能,需要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中得到巩固与运用。为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及在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能力,教师可采用如下教学策略:

1.课前展示活动

为增加学生在组织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方面的经验,教师可在授课前安排课前展示活动,作为后期模拟实训环节的热身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2.课上随机抽查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虽然学生已学习了音乐相关课程,但其视唱能力还很弱。为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其加强课后练习,教师可在授课环节中安排5-8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歌曲视唱的抽查。应注意,该课程重在如何“教”而非音乐技能本身,教师不宜“舍本取末”,在这个环节花过多时间与精力。

3.有针对性地筛查

在授课过程中涉及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内容时,教师可随即对学生展开筛查。如讲到节奏教学时让学生演示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节奏与速度,讲到儿童最早、最易掌握的小三度音程时,提问学生关于音程的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筛查。

(二)开展参与式的音乐教育流派教学

世界著名儿童音乐教育流派的内容可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是学生需掌握并学会运用的课程内容。在掌握基本原理基础上的参与式教学方式可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其具体操作思路如下:在音乐教育流派理论学习后,选择适合学前儿童的课例,由教师充当“幼儿教师”,学生充当“幼儿”,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如在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中可选取课例《藏起来的歌曲》,教师选择学生熟悉的儿歌,出示双方约定的信号,学生在歌唱的某一环节停止发声,教师出示“取消手势”后,学生继续歌唱。在奥尔夫、达尔克罗兹及其他儿童音乐教育流派的教学中也可采用类似的参与式教学设计,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达到认知、行为与态度上的改变[5]。

(三)多维度进行幼儿园教育见习

幼儿园教育见习是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专业接纳度[6],有利于学生获得专业认同,发展专业情意;可增进学生对幼儿、幼儿教师及幼儿教师的工作的认识与了解,促进其对幼儿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深化认识。为了使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幼儿园课程见习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可制订多维度的幼儿园音乐教育观摩学习计划,并与幼儿园协商做好相应安排,具体如下:

1.幼儿园的整体环境布置。马拉古奇指出环境具有教育功能,因此,教师可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观察幼儿园的整体环境布置,挖掘现有环境布置中的音乐教育功能,讨论其潜在的音乐教育功能及其实现手段,并形成观摩学习报告。

2.集体音乐教学活动观摩与研讨。教师组织学生对幼儿园四大音乐教育活动类型进行观摩学习。学生与幼儿教师及授课教师结合该教学活动展开研讨,进一步掌握幼儿园集体音乐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的策略及方法。

3.音乐活动区域环境布置及其活动指导。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对活动区环境布置与材料投放、幼儿的表现、教师的指导三方面进行分工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最后,全体小组成员将观察所得统整为一个完整的观摩学习报告。

4.生活环节中的音乐教育。此环节教师可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每人观摩几名幼儿在生活环节中的音乐表现,记录教师的指导行为与策略,并提出在生活环节中进行音乐教育的方法。

(四)理论讲授与模拟实训交叉展开

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四大类音乐教学活动的方案设计、组织与实施,提高学习的时效性,教师可在理论讲授后安排学生小组合作: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并开展模拟教学。具体操作如下图所示:

(五)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进行研讨的教学方法[8]。案例教学法具有高度的模拟性,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创造性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中的应用具体如下:

1.教学视频的应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选择典型的教学视频作为案例进行分析,通过研讨,帮助学生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可选择的教学视频有不同流派音乐教育的典型教学视频和不同类型音乐教学活动的优秀教学视频等。

2.观摩见习的案例教学。前文中提到幼儿园见习活动中的幼儿园环境创设、音乐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材料投放与活动指导及集体音乐教学活动都可作为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教师要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

3.模拟实训环节的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方法,在此环节的应用更是“重中之重”,学生的模拟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开展教学最真实、最鲜活、最具有教育价值的案例。教师在模拟教学活动结束后,安排小组讨论,最后针对该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过程进行集体评议,集体评议的内容有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与活动延伸,通过讨论与评议,使学生更全面、更充分地掌握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的要点。

在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突出综合性和实用性,这不仅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而且符合幼儿园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期待,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步伐。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又要考虑学科自身的特性,往综合性、实践性、应用型等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大学不应只比“大”不比“学”[J].职业技术教育,2011,(27).

[2]曲殿彬,赵玉石.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25-28.

[3]黄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4-35.

[4]党爱娣.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法课程教学的反思与改革[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1,(7):113-116.

[5]曾琦.参与式教师培训的理念及实践价值[J].全球教育展望,2005,(7):18-20.

[6]张丽莉.幼儿园见习对师范生专业学习与就业期望影响的调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8):47-50.

篇2

作为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用于学前儿童教育之中,有利于学前儿童在愉快的环境中快乐的学习,锻炼积极思维能力,得到身心发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目前,学前教育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音乐教育仍是学前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现状

对于目前儿童音乐教育现状可从学校、教师、家庭三方面来阐释。首先是学校方面。目前从整体来看,大部分幼儿园已经开设了音乐课程,但是学校在音乐教育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音乐教育具有功利性。一些学校办音乐课就是为了赚取额外费用,增加幼儿园的经济效益,而不是单纯的为了幼儿的音乐素养的培养[1]。二是音乐课程教材不规范。由于学校选取音乐教材比较随意,导致教师达不到原设计的教学效果。三是教学设施配备不足。由于经济问题,大部分幼儿园都没有专用的音乐教室,更别说投入多媒体教学设施了。总之,学校在这些方面出现的问题严重的制约了孩子在音乐方面的发展。其次是教师方面。当前,幼儿园教师大都是职业技能学校毕业,掌握了一定的幼儿教育理论知识,但是该师资队伍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教师对音乐教育的认识比较片面,没有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还是偏重于技能方面的训练[2]。第二,教师的音乐素养还有待提高。目前,河北省受过音乐专业训练的幼教并不多,大部分教师在基本的音乐素质方面都不合格。第三,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传统。就现在发展形式来看,常规性音乐课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仍占有广大的市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幼儿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还是遵循之前单一的教学模式,不能让幼儿有视、听等方面的享受,也就不能很好的接受音乐教育的熏陶。最后是家庭方面。我们知道,幼儿最初的启蒙老师就是自己的父母。因此,家庭音乐教育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家长在音乐教育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其一是对家庭音乐教育认识不足。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家长也开始注重对孩子音乐方面的培养,但是仅限于表面层次的弹、唱、跳、演等,而没有从基础的艺术修养来培养。其二是家庭音乐氛围不足。虽然有些家长有同孩子一起欣赏音乐的意愿,但是由于其音乐教育知识的缺乏,致使其不能和孩子进行有效的音乐交流,因此没有形成良好的家庭音乐氛围。

二、对策

为进一步提高河北省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水平,让幼儿能够在愉悦的氛围中享受音乐,本人针对我省学前幼儿音乐教育的现状,总结了以下几点对策。

1、明确音乐教育的地位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教育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出来。音乐教育可以诱发幼儿的想象力,促进幼儿智慧的的开发,陶冶幼儿的艺术情操。因此,必须提高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让儿童在音乐教育中快乐的成长。首先,教育部门要提高认识,制定并颁布相关的规划决定。其次,学校要加强管理,制定相关规定。再次,教师要明确音乐教育目标,提高音乐教育水平。最后,家长要削减功利性思想,让孩子真正地享受音乐。

2、改善音乐教学条件

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学设施对教育教学的高效进行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大学前儿童音乐教学的资源投入,以改善音乐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学前儿童教育条件主要需要以下几方面的支持:一是需要学校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创建有利于幼儿音乐教育发展的环境;二是需要社会各界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支持;三是需要家长的支持。只有积极争取一切力量,才能够保证学前儿童音乐教学的质量。

3、加强音乐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育的主体就是教师[3]。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需要教授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利于提高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水平。首先,幼儿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要改善自己的世界观,要热爱幼儿音乐教育事业,关心并爱护每一位孩子,以此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其次,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学前儿童音乐教师要掌握好有关音乐教育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知识技能和教育学科知识,以此来提高音乐教育教学的质量。最后,要加强教师组织队伍的管理。幼儿园应建立并完善教研管理制度,丰富教研形式,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以此来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机制,以提高幼儿音乐教师的业务素养。

4、营造良好的家庭音乐教育氛围

家庭是孩子成长学习的启蒙地,也是孩子最早接受音乐艺术熏陶的地方。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音乐教育氛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家庭音乐教育理念,以丰富学前儿童的艺术审美,促进学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其次,要掌握好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并从其自身特点出发,培养孩子的音乐兴趣。最后,要创建良好的家庭音乐教育条件,利用现代化的设备来丰富音乐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让孩子在音乐中健康成长。

三、总结

总之,加强音乐教育是提高学前儿童教育水平的必然选择,是符合培养全面创造人才目标的,对孩子整体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具有重大的作用。虽然河北省现在的学前音乐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是,我相信,通过各领域人员的共同努力,这些问题将不成问题,音乐教育的未来是光明的。

作者:阎妍 单位:石家庄学院

参考文献:

篇3

迄今为止,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对儿童艺术各领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在儿童动漫、儿童影视、儿童广告、儿童游戏、儿童音乐、儿童美术等方面都做出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使得儿童艺术越来越成为儿童精神生活重要的一部分。但是,从近些年看,针对儿童音乐艺术的研究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存在缩水现象。造成儿童艺术整体研究结构上的失衡。以下将简要评述儿童音乐艺术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

一、从审美与快乐角度进行的研究

“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重音乐与幼儿生活的联系,注重幼儿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的有机整合,提倡幼儿自主地感受、体验、探索和创造音乐,鼓励幼儿独有的个人感受和个性化的表现方式,并综合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帮助幼儿形成完整的审美心理结构等等。现代先进的教育理论为该课程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成果有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楼必生、屠美如《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李亚丽《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学法的探索》、金亚文《音乐教学审美功效研究》、周洁嫦《音乐教学要善于创造美》、林白玲《从审美的角度调动学生音乐的兴趣》、程英《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初探》、陈岚《谈音乐审美教学法》、郑丽《幼儿音乐游戏中的审美体验》。

二、从教学策略角度进行的研究

在儿童音乐领域,如何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一直是儿童音乐领域广泛关注的一个话题。这方面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可以说也是最多的。为了能更清楚地呈现,笔者对其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归纳:1.以国外著名教学法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覃晓宁《铃木音乐教学法给音乐教育的启示》、李琦《浅谈奥尔夫的元素性音乐教育》、刘文靖《奥尔夫教学法浅识》、娜仁其木格《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中小学音乐教学》、梁燕《柯达伊的音乐教育思想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影响》、徐颖《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给我们的启示》、陆建珍《美国综合音乐感在教学中的运用》、崔伟《探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音乐教育观》、谢春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幼儿的启发》。察觉民《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构成》。2.以针对目前儿童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刘莉萍《音乐教育存在问题及创新途径研究》、张卫民《点击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的异化现象》、张占春《音乐课程改革中的“反音乐教育”现象》、赵大刚《谈幼儿音乐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误区》、吴欣光《小学音乐教学误区》、侯杰《对综合艺术课程改革的几点反思》。3.以教材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赵继红《幼师音乐教材改革初探》、韩天寿、吴霞飞《从幼儿音乐教材视角谈学前教育管理缺失――对当前幼儿园音乐教材错误问题调查分析》、《小问题、大思考――对当前幼儿园音乐教材错误问题的调查分析》、王信东《云南省小学音乐美术乡土教材建设与研究》。4.以儿童舞蹈教学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夏珊珊《浅谈幼儿舞蹈能力的形成与培养》、吴婉媚《儿童舞蹈教育浅探》、陈波《浅谈幼儿舞蹈的童趣性》、王萍《浅谈幼儿舞蹈的学与教》、赵焕生《浅谈幼儿舞蹈的编排技法》、齐娟《幼儿舞蹈教学新探索》、商策《浅谈幼儿舞蹈的创编艺术》、杨秀敏《幼儿舞蹈教学的生命线》、樊星《论基本功训练与幼儿舞蹈教材开发》、文畅《兴趣培养―幼儿舞蹈教学的成功所在》、朱宝仙《少儿舞蹈活动的几点思考》。5.以儿童钢琴教学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张应辉《儿童钢琴现状思考》、康晓蕴《浅谈儿童钢琴教学》、姜晓琳《怎样培养儿童的钢琴兴趣》、张丹宁《儿童钢琴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初步研究》、陈宇兰《谈儿童钢琴教学中情感因素的作用》、杨振《谈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下的儿童钢琴教学》、罗魏《论儿童钢琴教学中创造性音乐思维的培养》、海宏《儿童钢琴教学中的几个心理问题》、李斯娜《学前儿童钢琴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薛瑾《儿童钢琴学习心理问题初探》。6.以儿童声乐教学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田丹《儿童声乐教学中良好心理状态的培养》、臧欢《儿童声乐快乐教学初探》、魏桂珍《谈儿童声乐教学》、唐建平《儿童声乐教学的作用与训练方法》、赫嵘《关于从事儿童声乐教学工作的初浅探析》、张郁《儿童歌唱教学与训练》、李福《论赏识教育在儿童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宁馨磊《声乐早期教育中的快乐教学》、秦玮蔚《儿童声乐教育中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李宝秀《浅谈儿童歌唱教学及兴趣的激发》、陶小卫《儿童学习声乐的教学体会》。

三、从儿童音乐心理角度进行的研究

儿童音乐心理研究是儿童音乐教育的基础课题。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进行的:1. 从幼儿自身审美心理建构的角度,来说明幼儿音乐审美心理功能的发展与培育。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研究》、杜悦艳《论学前儿童音乐审美经验的建构》、薛瑾《钢琴教育与儿童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研究》、郭蓉《关于音乐审美心理过程几个问题的研究》、宁晓芬《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培养音乐内心听觉能力》、魏欣《论音乐审美教育的心理功能》、尹娟《浅议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化教学》、孔起英《论儿童审美与艺术行为的心理机制》、印小青《论儿童审美心理结构发展的三个标志及特点》、张富生《音乐美育中的心理因素分析》。2.从幼儿智力发展的角度,来研究音乐教育对于幼儿智力发展的作用。王子婴《幼儿音乐创造力教学设计的行动研究》、郑虹《儿童音乐创造力培养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验》、霍华德•加德纳《艺术•心理•创造力》、张琴《儿歌教学如何启迪幼儿智力》、何化均《音乐―开发幼儿智力的一把钥匙》、陈瑞委《音乐训练可以促进幼儿智力发展》、李芳《音乐教育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杨望舒《幼儿多元智能中的音乐领域》、肖庆玲《舞蹈教育与多元智能发展的关系》、武艳《多元智能理论对舞蹈教育的启示》。3.非智力因素对儿童音乐心理的作用与影响。张静《在音乐活动发展幼儿非智力因素》、张双琴《歌唱于幼儿非智力因素培养》、王诗春《浅谈钢琴学习对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孙伟《幼儿民间艺术教育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李馨怡《幼儿钢琴教育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分析》,余红梅《挖掘音乐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4.从美育的角度探讨音乐教育对儿童审美心理发展的作用。修海林《美育与音乐教育的若干理论问题》、秦艳《幼儿音乐素质的结构与要素分析》、沈建洲《幼儿艺术教育的性质》,李小琰《童心•童话》,张殿柱《美育与儿童的全面发展》。

从上述研究成果看,我们可以看到从教学策略角度研究儿童音乐艺术教学的研究者是最多的。可以说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一般的选题范围。因为这一选题的研究者多是从事普通音乐教育的工作者,在自己的研究或工作范围内选题,自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从研究内容上看,大家研究的内容多是对儿童音乐艺术教学实践的思考与反思。当然,这其中不乏研究角度新颖、论述精彩的论文,但数量少之又少,绝大部分感觉难有新意。因此,要想在这一领域进行突破,必须要求研究者避免材料的堆积,避免对问题表面的分析,应突破传统儿童音乐艺术实践的研究模式,过于阐述具体而细微的问题,而忽略将儿童音乐艺术领域中的理性思考纳入到实践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去,利用理性层面的辩证性思维来看待儿童音乐艺术感性层面的问题,从而获得客观、深入的结果。其次,从审美角度进行的研究成果也是很多的。“审美”是这些年来音乐教育领域出现的热门词语,可以说针对音乐教育中审美层面的研究超过了任何一个时期,这是人们对音乐教育本质了解越来越清楚的表现。很多研究者纷纷从审美的角度展开对音乐教学的分析,其中又以对基础音乐审美教育的研究最多。在“审美”这个热点、焦点上选题,这本身就意味着更受人关注,因而成功的可能性也就更大。我们看到在2004年郭声健博士撰写的《音乐教育论》书中,就对审美教育做了深刻的分析,明确提出了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此后,更多的著作与论文开始对音乐教育中的审美价值展开研究,获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从目前的研究现状看,针对这方面的研究虽然数量很多,但往往多是泛泛而谈或者说是现象罗列。许多论文有人云亦云,跟着别人跑的感觉。因此,如要从审美角度进行思考,必须要求研究者能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观点,或者在别人不同的层面上选题,或者要从新的角度选题。从学科边缘或交叉点上选题,已成为未来儿童音乐艺术研究领域的一个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试图从两门甚至更多的相关学科上进行较深较独到的研究,也形成了一批有一定水准的科研成果。比如郭蓉《关于音乐审美心理过程几个问题的研究》、宁晓芬《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培养音乐内心听觉能力》、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研究》等论文中涉及的学科就包括了心理学、艺术学、教育学等知识内容。其实,在儿童音乐艺术研究领域里,完全可以将其他学科知识结合起来,这样会有效避免撞车,较易获得突破和取得成果。比如湖南师范大学吴跃跃教授国家教育部课题《音乐教育对少年犯的教化功能及实践研究》将音乐教育学、犯罪心理学结合起来。魏豪扬硕士论文《社会音乐教育之音乐艺术培训市场营销研究》是将音乐教育学、文化策划学、市场营销学结合起来,对社会音乐教育活动中包含的客观存在的市场经营管理实践和现象进行解释和阐述。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填补空白的价值。当然,这类选题要求研究者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能跨学科综合与分析。否者,就会感觉一知半解而生拉硬扯,牵强附会。最后,从冷门和盲点上选题,也是目前儿童音乐艺术研究的一个方向。冷门和盲点,或是因为远离当时的焦点、热点,或是一时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问题。或是尚未被绝大多数人意识到的问题。这样的研究成果在儿童音乐艺术研究领域有,但还不多。比如以上列举的论文张琴《儿歌教学如何启迪幼儿智力》、何化均《音乐―开发幼儿智力的一把钥匙》、陈瑞委《音乐训练可以促进幼儿智力发展》、肖庆玲《舞蹈教育与多元智能发展的关系》就是这样的体现。这样的选题由于有其本身的价值所在,一旦其价值被人发现,研究出成果,便会向热门和焦点转化。儿童音乐艺术研究领域相信这类选题还不少。

综上所述,从审美与快乐角度进行的研究和从教学策略角度进行的研究,占据着勿庸置疑的主导性地位。这样的研究成为热点,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从国外儿童音乐艺术研究的内容来看,艺术与多学科知识的结合,特别是将心理学的实证方法运用于儿童音乐艺术研究领域,已成为研究的常态。因此,开阔我们的研究视野,增加更多有价值的学术研究生长点,是我们儿童音乐艺术研究者急需要做的工作。毕竟,儿童艺术的发展,需要丰富的可能性;儿童音乐艺术的研究,亦当如此。

参考文献:

[1]周世斌.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音

乐出版社,2006

[2]郭声健.艺术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楼必生、屠美如.学前幼儿艺术综合教育研究【M】.北

篇4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因此,和其它学科教育具有共同的特点,然而,也会有其特殊性存在,但是,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指的是儿童音乐;第二,指的是通过音乐来进行教育。由此看来,我们不可以将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简单地理解为知识与技能的音乐教育,也不能脱离音乐自身的特殊性和儿童音乐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音乐教育,我们必须要将上述两方面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才可以充分实现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在教育中,学科是帮助儿童达到既定目标的媒体,音乐教育也是如此。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必须要严格按照学前教育的整体目标,遵循学前儿童教育的发展规律,与此同时,更要充分体现出自身的发展规律。

1学前幼儿音乐教学的发展及现状

1.1学前音乐教育在我国的发展

“学堂乐歌”时期可以说是我国的学前音乐教育的起源时期,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我国的学前教育理论主要以前苏联的学前教育理论为借鉴,强调学前音乐教育的道德教育和审美功能以及音乐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普及。学前音乐教育一方面继续强调思想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对音乐知识与技能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增强。

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我国正处于时期,受此影响,学前音乐教育的政治教育功能被放到最突出的位置,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也被纳入政治运动的范畴。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我国处于改革开放初期,这时期教育界首次提出了创造教育与智力教育,并逐渐成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首要目标,通过音乐知识的学习和音乐技能的训练来开发学生潜能成为学校音乐教育理论探讨的热门话题。这种认识也深深影响到这个时代及以后的社会音乐教育。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外文化艺术活动交流的频繁与深入,西方的一些教育理论与实践不断地被介绍到我国,这进一步推动了我国音乐教育改革。

90年代以来,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新方向,使每个公民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是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这一时期,我国学前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开始活跃起来,教育界人士越来越认识到早期音乐教育在人一生成长与发展中的意义,这方面的学术理论专著、论文和有关的音像教材也越来越多。

1.2学前幼儿音乐教学的现状

学前幼儿音乐教学是针对幼儿音乐能力开发与欣赏能力提高的一种重要途径,在新时期,也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时机,学前幼儿音乐教学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各级教育与行政发展部门,都建立了幼儿音乐教学发展管理平台,建立了咨询服务于幼儿教研部门,转变了传统的教学职能,提高了幼儿音乐教学的发展动力,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幼儿音乐教学的状况,但是新推出的教学方式与制度,根本无法可依,造成了学前幼儿音乐教学的混乱。第二、社会中涌现出厂一大批幼儿优秀音乐教师,积累了许多成功的幼儿音乐教育教学经验,幼儿音乐教学队伍中存在很多理论与实际不能很好结合的教师,这些教师无法成为真正的幼儿导师。第三、幼儿音乐教学实践在向前发展,有效推动r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教学发展,新编写的教材对幼儿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具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幼儿园的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也相应提高,满足了幼儿的教育需求,幼儿园教师与幼儿园舌理者从本质上支持了国家的教育整改工作,推动了幼儿园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我国幼儿音乐教育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在部分地区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2实现学前优质音乐教学的条件

第一、对教师的教学素质有一定的要求与标准,教师必须要有较强的创新发展思索能力,要针对教学方式进行大胆的创新与思考,要挖掘教材中的精髓与内容,了解教学中的重要信心,教师要具备将音乐信息转化为教学手段的能力,拥有较好的语言艺术表达能力与激情的表演能力,要综合运用各类学科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有效性。

第二、要规范幼儿教学,保证幼儿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学习默契度等。

第三、对师生关系的配合:师生之间平等、信任、尊重、和谐。

第四、对教学设备的投入:需要有更多地能展现音乐、渲染音乐气氛的教具、学具。

3音乐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价值的分析

教育指的是有计划的对受教育的对象进行影响,同时,让受教育者在思想、情感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的过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幼儿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不管从社会方面,还是从儿童方面来分析,都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3.1促进学前儿童的大脑发展

当代脑学专家通过实验研究证明,人脑两半球功能有很大的区别,并且分工也大不相同。通常情况下,大脑的左半球用于对语言、概念、分析性思维活动等;而对于右半脑来说,则是掌控音乐、空间视觉、距离分析等较为综合性的思维互动。尽管人脑两个半球功能有区别,然而,它们却并不能分割,大脑必须在两半球机能在协同的状况下才可以发挥功用。然而,传统教育过于重视语言学习、抽象思维能力等的训练,从而忽略了对音乐感知、思维能力发展等的活动,这样一来,学前儿童右半脑潜能将不能得到开发,并且还会影响到人的大脑的工作能力。由此看来,重视大脑功能开发的音乐教育,才能促进学前儿童的大脑发展。

3.2 增进身体健康

学前儿童对于音乐的学习不能脱离身体运动而实现。特别是在进行乐器表演时,能够更好地锻炼儿童各个部位的肌肉、骨骼等,从而大大提高神经系统的反应速度以及协调能力,进一步增强各个器官的耐受能力。即使是唱歌活动,也能够对学前儿童的发音、呼吸等器官发育起到促进的作用,增进学前儿童的身体健康。

3.3 音乐教育有利于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

通过大量实践证明,音乐教育对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一首好歌曲就如同一首好的诗歌。当学前儿童在学习优秀歌曲时,既可以积累大量音乐词汇,又扩大了词汇容量,进而大大提高了对文学语言的运用的能力。

3.4 音乐教育有利于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指的是完全不同于他人独特、整体的特点。其中,个性化成为学前儿童人格发展的一个侧面,同时也是个体在心理或者生理上获得独立的一个发展过程,重点是强调个体的特点、个人发展、独特性等。在学前阶段,其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培养儿童对周围事务持有的态度以及兴趣,音乐教育活动在此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5 音乐教育有利于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篇5

    学前音乐教育的作用

    (一)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富含深刻的情感内涵,传递着优良的传统美德,对学前儿童进行相关方面的音乐作品教学,能够让学前儿童深切领悟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甚至能够促使儿童在行动上进行效仿。如《小乌鸦爱妈妈》是一首很有寓意的儿歌,歌词很朴实的记叙了小乌鸦照顾年老妈妈的细节,歌词简单易记,同时传达了浓浓的亲情,学前儿童通过学习这首儿歌在生活中会效仿小乌鸦的行为,学会关爱父母。再如《我的好妈妈》这首儿歌同样传达了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学前儿童会在潜意识中受到歌词的影响,并付诸到实际行为中。如此,这样的学前音乐教育有利于实现品德教育,从而使学前儿童形成健康、良好的道德品质。(二)提高学前儿童的审美情趣,培养学前儿童的艺术才能学前音乐教育,既是一种纯粹的音乐教育,又是一种审美教育。在对学前儿童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让儿童能够充分感受音乐中所蕴含美及音乐所带来的欢乐,教师会选择一些具有审美趣味的音乐作品进行教学,并且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前儿童与老师一起参与到情境中感受音乐作品中美的意境,实现审美教育,进而提高学前儿童的审美情趣。如《春天在哪里》是一首非常有意境的儿童歌曲,老师在教授这首歌曲时可以根据学前儿童的心理特征和音乐审美教育目标来创设教学情境。首先让儿童熟悉歌词内容,然后让儿童动手绘画出歌词中提到的大自然物种,如红太阳、小燕子、小花、小鸟等等,绘画完之后让儿童选择自己喜欢的物种并扮演这个角色。教师可以一边教儿童演唱这首歌,一边与儿童一起随着音乐自由舞蹈。这样的音乐课堂教学就变得丰富多彩,儿童能够切身感受到大自然的绚丽多姿,从而获得审美体验,同时儿童还能够在学唱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中的欢乐情感,在不知不觉中既提高了儿童的审美情趣,又在情境活动中挖掘与培养了儿童的其它艺术才能。(三)拓展学前儿童的认知领域,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优秀的儿童音乐作品虽然通俗简单,但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融入了一些关于自然、社会、情感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学前儿童可以通过学习儿童歌曲来增加对课外知识的了解。学校开展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不仅能够调动学前儿童的学习兴趣,而且拓展了学前儿童的认知领域,丰富了儿童的生活常识。此外,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还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创作歌词,这样的儿歌能够引起学前儿童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无限想象,并将这些想象与现实生活相衔接。如在歌曲《飞呀飞》中,歌词的创作就采用了提问的方式。在歌词中有这样的提问:“小鸟怎样飞?飞机怎样飞?飞船怎样飞?”教师在教儿童唱这首歌前可以先让儿童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并且让他们对其进行模仿,以调动儿童的学习兴趣,然后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来给儿童具体的展示,这样有利于调动儿童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四)促进学前儿童身体各方面的健康、协调发展音乐作品题材丰富、风格多样,因此在实际的学前儿童音乐教学中需要教师选择恰当的、适合学前儿童的音乐作品。而在实际的音乐课堂上,教师往往选择那些欢快、抒情、旋律优美的儿童歌曲进行教学,这有利于促进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在教学中也不是纯粹的歌唱教学与理论分析,而是采用教师与儿童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边弹奏歌曲边鼓励儿童跟随音乐随意舞动,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儿童的想象力,而且还能够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同时还能够提高儿童的身体协调能力。此外,对儿童进行听歌、唱歌的训练,能够提高儿童的听觉能力,在歌唱过程中注重技巧与姿态,能够调整儿童的呼吸节奏,有利于儿童身体的健康成长。

    学前音乐教育中要遵循的教学原则

    在音乐教学中,应以感性原则为辅助,根据学前儿童的认知特点与规律来设计教学模式,利用感性的教育方法、手段、活动来进行教学。音乐是一种抽象化与形象化的艺术,学前儿童的年龄较小、认知能力较低,因此教师应先采用感性的教学方法让儿童获得感性认识,然后循序渐进,也让儿童将音乐放到实际的生活体验中,从而对音乐有一个形象化的认识,最终从音乐中获得情感共鸣,实现理性认识的目的。遵循全面发展原则音乐教育具有多种教学属性,不仅要求教师要注重音乐性与技能性的教学,而且要求与知识性教学相统一,以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同时也是一种极具表现力的艺术,因此在进行音乐教育时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与表现能力。教师应创设能够充分发挥儿童主观能动性的音乐教学模式,让儿童在课堂上发散思维跟随音乐一起律动,从而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遵循开放式、个性化的教育原则学前儿童正处于一个思维活跃、活泼好动的阶段,因此需要遵循开放式的教育原则,对学前儿童进行科学的音乐教育。教师可以根据学前儿童的发展特征来开展音乐教学,创建各式各样的集体音乐活动,让儿童积极、主动地加入到活动中,在活动中体验音乐带来的乐趣,并在活动中学习相关音乐知识与技能。由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因此还需要教师遵循个性化的教育原则,在学的过程中注重儿童的个性化发展,以鼓励儿童为主,使儿童在一个宽松的氛围中学习。学前教育是整个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加大对学前儿童的教育力度。同时,在提倡素质教育的教学背景下,发展学前音乐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枢纽,因此需要学校及教师共同努力实现学前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与任务。作为学前教育的一个分支,学前音乐教育形成了自身的独特规律,在对学前儿童进行音乐教育的时候,教师应严格遵循各自的发展规律,实现两者的和谐发展。教师应当将音乐性、知识性、技能性相结合,既要注重对儿童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又要注重将音乐教学与其它科目的教学相衔接,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通过学前音乐教育儿童不仅掌握了基本的音乐知识与演唱技巧,而且还能促进对儿童品德教育、审美教育及课外知识的拓展,这对于儿童的后期发展具有极大的益处。

篇6

(一)有助于学前儿童身心的发展

1.音乐教育可促进幼儿的德育发展音乐通过鲜明的音乐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让幼儿在感受音乐形象的同时,认识生活,认识自然,陶冶情操,培养幼儿多方面的优良品质。从诸多的音乐活动(歌曲、歌表演、音乐游戏)中,使幼儿接受了品德和情感的教育,培养了爱祖国、爱师长、爱集体、爱劳动、互助互爱、关心他人,有礼貌、守纪律、讲卫生等多方面的优良品质和生活习惯。2.音乐教育可促进幼儿身体的健康成长生理学家和医学家研究证明,音乐可以引起幼儿血液循环加速和呼吸的变化。优美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兴奋的感觉,带给幼儿活泼开心的氛围。当幼儿听到节奏感极强的音乐后,会不由自主的手舞足蹈,促进了血液的流动循环。长期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音乐游戏、表演、歌曲、舞蹈、音乐体操等),幼儿手脚的协调性会得到很大地发展,促进了大脑的发育,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因此在幼儿的各项活动中,有必要配有相应的音乐以达到不同的效果。

(二)有助于促进学前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1.促进学前儿童记忆力的发展在音乐活动中为了再现老师教学内容,儿童要集中注意力观察老师的示范,记住歌词、曲调、动作或者配器方案;为了能准确开始演唱或演奏,儿童要努力记住歌曲或乐曲的前奏;为了使身体动作符合音乐的情感和结构,儿童要注意倾听和记住与动作有关的音乐的特点等。这一切都将有助于儿童记忆力的发展。2.促进学前儿童想象、联想能力的发展音乐活动离不开想象与联想,而想象又是学前儿童从音乐活动中获得快乐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过程,实质上是对音乐的感受和所导致的想像力的一种延展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在幼儿的脑子里,形成无穷的形象画面。培养学幼儿的音乐思维能力,并以此为基础,激发幼儿对生活、对周围一切事物的敏锐的洞察力。如创造性律动便是一项需要丰富想象力的活动。当儿童随着音乐表演时,他们常常会自觉地将音乐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交融,既而陶醉于充满乐趣的想象活动之中。假如让儿童跟随《玩具兵进行曲》进行律动,我们便会惊喜地发现孩子们能创造出诸如坚强有力的变形金刚、有趣的小木偶、活泼可爱的小动物等玩具形象,而这些生动有趣的玩具形象正是儿童凭借其生活联想和艺术想象而创造出来的。3.促进学前儿童感知能力的发展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活动主要是通过听觉器官来进行的。因此音乐认识活动首先就建立在听觉感知的基础上。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为幼儿提供参与音乐活动的机会,并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他们集中注意力进行听觉探究,使幼儿听辨声音的能力和自觉性得到提高。声音无处不在,让儿童亲自去感受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如钟表声、脚步声、风声、雨声、动物的叫声等,感知并结合节奏体验二拍、三拍、四拍音乐的不同,并配合身体动作来表现,让幼儿感知威武、雄壮有力的音乐,舒缓、轻柔的音乐和圆舞曲等不同的风格。

(三)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前儿童语言发展

一首好的歌曲往往又同样是一首好的诗歌,幼儿在大量接触优秀歌曲和有节奏的诗歌朗诵的过程中,不仅积累了音乐词汇,而且扩大了词汇的积累,增加了对文学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如果教师在叫幼儿唱歌时,能坚持正确的咬字吐字,对儿童养成口齿清楚的语言表达习惯有帮助。此外,语言与音乐同样具有高低、强弱、快慢、音乐变化等表情因素,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有许多机会促进幼儿认识这些表情因素,这对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是有益的。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现状

目前,学前教育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音乐教育仍是学前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一)教学设施不足

音乐教学设施是制约音乐教育成败的关键之一。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农村幼儿园主要办园方式是由乡镇、村小学主导开办的,私人个体开办的方式也越来越多。但由于经费有限,多数幼儿园没有专用的音乐教室,没有开展音乐活动所需的乐器、音像资料及音响设备等,甚至一些私人幼儿园的桌椅都不符合学前儿童音乐活动时正确姿势的要求。

(二)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1.学历情况在对福建永安县幼儿园的调查中发现,该地区农村幼儿园的音乐课老师0-2人的占86%,3-5人的占10%,6-10人的占1%,未选择的占3%。师资匮乏,教学水平低下。而且幼儿园的学历情况差异较大,小学、初中学历的老师约占20%;高中及幼师学历老师约占65%;大专学历老师15%。数据表明,农村幼儿园教师的整体学历明显偏低。2.专业技能幼儿园忽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配备专业音乐类教师的学校很少,兼任音乐教师的居多,音乐教学的能力相对较弱。只是完成教学任务,会唱几首歌,教一两个简单的幼儿舞蹈。

(三)活动形式过于单一,课时安排岑差不齐

1.歌舞表演活动成为音乐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在大多数幼儿园,音乐活动形式单一,跳舞、唱歌,这似乎是一个共识。简单的几个肢体动作,简单的几个音阶音符,不足以扛起素质教育的大梁。2.音乐课程设置不合理一是音乐课安排没有遵从幼儿心理特征,课程体制僵化;二是音乐课经常被其他活动或语文、数学等“主课”挤占。这样就很难保质保量完成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活动。

(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存在较大问题

教师拿到一首歌曲总想着快点把它教给孩子们,总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来传授,很少考虑培养学前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音乐课堂变成了童声大合唱。无论是说话、唱歌、打节奏、舞蹈等,都是不断地练习、练习、再练习,机械地进行着训练,一味的让孩子们来模仿。虽然通过大量的模仿练习能使学前儿童牢固地掌握知识,但这些牢固的思维模式很难被学前儿童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五)音乐教育中缺少创造性的能力培养

音乐教学过程需要创新,但教师们限于自身素质的制约,不能通过创造性地去引导学前儿童创造性地学,不能设计一套适合儿童的教学方案来促进儿童创造性的培养。这些固定的音乐教育模式禁锢了老师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忽略了学前儿童自身所具有的音乐天性,阻碍了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发挥。

三、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各幼儿园对教学设施的投入

1.加大政府监督力度一是加强对农村幼儿园建设的指导和监督,制定具体的政策文件,规范办园的相关手续、证件及办园条件,保证办园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二是督促其在对学前儿童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对音乐教育的投入和引导,设立音乐教育专项经费。并且添置儿童学习音乐时必要的音乐器材,努力改善音乐教育条件,保障音乐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严格把关各幼儿园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其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上来。2.加强设施建设,提高教师待遇一是要提高自身素质,转变落后观念,不能只为获得最大利润而忽视了音乐教育的投入。要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对塑造儿童人格的重要性,其发展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整个幼儿园教育的发展水平。二是为学前儿童开辟一个足够开展音乐游戏的活动场所,在空间上使儿童更加的自由,让他们能过在轻松愉快的艺术氛围中进行音乐活动的学习和创造。合理分配每个班级的人数,配置钢琴或者电子琴,环境设计要富有艺术性,室内墙壁上可以挂置关于音乐的图片或者音乐家画像,拓宽渠道聘用专职音乐教师。三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改善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努力提高工资待遇。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尽量缩小与本地公办教师工资的差距,这样才能招聘到高素质的儿童教师,增强教师的上进心和积极性,使她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前儿童的音乐教学当中。

(二)抓好音乐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教师业务素质、思想觉悟、事业心、责任感如何,将直接影响未来学前儿童教育事业的质量,因此必须抓好音乐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有的幼儿园尚没有自行组织培训的条件,可以采取园外培训方式和学历提升等途径。我校已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旨在全方位提高幼儿教师教学水平,着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打造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幼儿教师人才队伍,幼儿园可以组织或个人自行参加学习培训。根据幼儿教师的实际需求,为教师安排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利用当地文化馆或音乐中心,定期举办音乐欣赏会,广泛地欣赏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增加知识面,提高音乐专业水平。

(三)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安排课时教学

合理安排音乐课时及其教学内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那么作为音乐教育者就应当充分重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首先在音乐课时间的安排上要遵循规律,不应拘泥于教学思维的模式化,不应把进行音乐课的时间点安排的过于集中和固定。一星期五个课时日,可根据学前儿童灵活好动、不受约束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儿童情绪的兴奋与低落,适时调整教学科目,随机插入音乐学习活动,寓教于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教师不能随便占用或取消儿童们的音乐课活动,要充分尊重学前儿童学习音乐的权利。其次还要合理安排每节课时所要进行的内容。儿童由于年龄小,自我认知能力较差,师生对话,交流感情是他们学习音乐的前提。儿童熟悉音乐活动材料,老师要引导儿童分析音乐活动材料的风格,发挥儿童的创作力,表现的内容等,并调动儿童的表现力,用身体动作表达他们所体会到得音乐材料。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教育活动,实现教学方法的改变

采用积极的方法,努力做到通过渗透日常生活而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不再通过单纯的重复去掌握知识,而是通过解决各种各样有趣的、有意义的课题来掌握知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从语言和音乐的律动因素中,将知识性、趣味性、情境性和活动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音乐教学活动生动活泼。总的来说“音乐有法亦无法,贵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去创造,贵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去妙用”,让儿童以更大的热情与兴趣和音乐教学活动互动起来,以丰富他们的个性空间。

(五)成为幼儿创作能力的培养者

每一位教师都应重视幼儿音乐教育,力争把每一节音乐课上好,寓教于乐,寓教于玩,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并轻松愉快地健康成长。一是营造音乐活动所需的最佳环境。为了充分发挥创作能力,学前儿童在从事音乐活动时要有合适的环境,有条理、有动感的布置一些五线谱、音符等,除了音乐学习时间,还可以在休息、吃法、课外活动等合适的时间播放适合学前儿童欣赏的歌曲或音乐电影等,同时音乐教师还要营造自由宽松的气氛,鼓励个人特色和思维独立,欣赏儿童的创造性。二是课堂学习活动要有创造性。要培养学前儿童的创新能力,那么就得开展各种创造性课堂活动。音乐教师在组织音乐活动时,一定要让儿童“动”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让他们自己唱、跳、奏、想,自己自由表达情感、旋律和歌词,并为常见的儿童歌曲创作新的歌词和新的身体动作等。在活动中儿童接触的音乐材料要适合他们的年龄阶段,能够有助于他们理解和接受,这样的创造性活动才能更有利于激发学前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篇7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6-0083-01

在差异教学中,教师扮演着推动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教师在差异教学中教学策略的实施,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差异教学的实施效果。本文特提出如下具体策略和思考。

如果学生学习任务的难度与学生在某方面的能力和理解力(准备水平)相当,或者学习任务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兴趣),以及如果学习任务能鼓励学生以偏好的学习方式(学习风格)进行学习,那么他们的学习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因此,我们应该立足于学前儿童音乐能力的差异为他们提供开放性的音乐学习内容。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学前儿童音乐教学应该是开放式的、充满活力的,而不是封闭的、没有生气的,学习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音乐能力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要考虑幼儿的现实音乐学习的需要,又要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要面对所有幼儿,又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儿童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音乐美的熏陶和培养,尤其是对有音乐天赋的儿童要注意发展他们的音乐潜能。因此,在选择幼儿音乐学习内容时应该注意。

第一,同样的内容,针对不同的幼儿,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每个学生的智能强项是不同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他们各自的强项进行教学,用学生擅长的方式来完成教学。就拿《玛丽有只小羔羊》的教学为例,当幼儿学会歌曲后,我们可以请语言方面有天赋的学生为歌曲创编新的歌词,请有律动天赋的学生创造一段律动舞蹈,请擅长绘画的同学画一副小动物像,请喜欢演唱的学生为大家演唱等等。儿童虽然在一起共同学习同一首作品,但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个体音乐能力差异,用不的形式去教同一教学内容。

第二,根据幼儿音乐能力差异,对教材进行弹性加工。音乐教师可以根据幼儿音乐能力的强弱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删减和综合。同样的内容对有的儿童来说很简单,但是对有的儿童而言却很困难。教师应该建立自己的差异化音乐资源库,使学习内容与幼儿达到高度的匹配,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潜能。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独特感受以及特长去把握教材,可以增加也可以减少,以满足不同程度孩子的不同需要。学前音乐教师还可以在儿童集体的主体性或者单元性音乐活动中加入动画片或者绘画等视觉艺术的手段的运用,让儿童可以更加细腻、准确的去理解音乐作品。

当然,在为学前儿童选择学习内容时,一定要把握好几个原则:第一,必须能够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需要,并能为幼儿的感受提供生动、感性、形象的基础。第二,必须符合实际,与儿童生活相关的而不是那些无意义的,或者适合以后学习的。第三,要考虑幼儿智力和情感上的整体性,同时尊重音乐学科自身的基本体系,将“浅显的、然而又是必要的、科学的、准确的、生动的、简约的、内赋情感内涵和发展动机的音乐知识教给幼儿”。第四,必须体现幼儿教育活动性,实践性的特点,内容选择上要注意游戏性和趣味性,还要注意灵活性和伸缩性,每个作品都不是僵死的、固定不变的东西,而是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理解和发展的。如结合现在热播的幼儿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天线宝宝等),将剧中的人物形象引入到相近形象的音乐作品(歌曲狼与小兔,小红帽等)中来,这样不进能更大的激起学前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也可引导学前儿童在家庭生活中进行自觉的学习和联系每个学前儿童的音乐能力都是存在差异的,他们在不同的年龄段所表现出来的音乐能力的发展是十分显著的。仅仅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音乐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这是一个客观事实。而且,由于不同的儿童对音乐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使得他们在表现音乐时呈现出明显的个体的差异。

目前在学前儿童音乐教学方法上存在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教师过分关注音乐以外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而离开了音乐的本义。要为学生创设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活动,不仅要使用传统的唱歌教学活动,还有创造生动有趣的唱游,律动,音乐游戏,节奏乐器演奏,舞蹈,音乐创编等活动。以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活动照顾到每一个幼儿的差异。

第一,如果幼儿一起合作开展某个音乐游戏或者创编活动,可以考虑把班上的学生分成或个小组。小组人数少,学生就有更多的机会参与音乐活动,这使得教师的管理更加便利,也助于幼儿更有效率的开展各种音乐活动。

第二、灵活掌握和不同小组一起工作的时间。教师不必把时间平均分配给各个小组。时间的分配应该依据每个小组对直接教学及教师反馈的需要程度而定。

第三、尽可能把时间分配给那些需要更多指导的小组,对其他只需要教师少量指导的学生,可以设计更为多样的音乐活动让他们自己去做。

第四、用幼儿的语言向孩子说明学生在弹性分组学习时要遵守什么样的行为准则。

第五、指导幼儿在什么时候可以用什么方式向教师求助。建立一种方式,让学生明白教师什么时候有空,可以回答他们的问题或提出反馈意见。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背景音乐的播放和停止来建立这种方式,还可以利用一般上课时惯用的节奏乐器(铃鼓)来建立

如果差异教学的方法和策略能被每一位学前音乐教师所掌握,那么学生们将会打下较为坚实的音乐学习基础,我们的社会也能获得巨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美]Carol Ann Tomlisllno著,刘颂译.多元能力课堂中的差异教学.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 2003.

[3]朱智贤、林崇德.儿童心理学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篇8

随着国家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和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更重要的是音乐教育能够促进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和谐发展。使幼儿在音乐中不仅掌握了一定的音乐和知识、而其能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及基本素质。

一、幼儿音乐教育的含义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作为学前儿童的一个方面和要素,既要遵照儿童教育的总目标,遵循学前儿童的一般规律,又要体现字迹的特殊规律--用音乐进行教育和教儿童音乐。

一方面,通过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让儿童认识表现音乐的各种符号和手段,掌握一些必要的演奏技巧,同时学会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培养和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和音乐才能。它是学前儿童的总要任务。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音乐教育承担这样一些音乐本身的教育目的。

另一方面,儿童学习音乐的过程,不仅是儿童逐步学会认识音乐、把握音乐、养成对音乐的积极态度的过程,更是儿童外在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获得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促进儿童全面、和谐、整体的发展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音乐教育更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手段。以音乐为手段,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是指除了教给儿童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技能技巧,感受表现等音乐本身的东西以外,还必须使儿童在精神与心灵等方面获得更多有益的东西。

二、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举世闻名的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著名的德裔美国科学家,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经典感言是:"没有早期的音乐教育,干什么都一事无成"。人的成长和教育是分不开的,教育环境越优越越能促进人的发展。

(1)音乐可以提高孩子的记忆力。日本著名音乐家铃木镇一曾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请一些刚生过孩子的母亲给婴儿听一些古典音乐中的作品,循环反复的放给婴儿听,不断的给他们讲解。直到婴儿5个月时,又进一步实验,把一些他们没有听过的曲子夹在已经听熟的曲子中放给他们听,当他们听到那些没有听到的曲子时,婴儿脸上带着惊讶和不安的神情,而听到那些熟悉的曲子时,他们则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2)音乐可以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国外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组5岁的孩子中,每天听一首儿童古典音乐。过一段时间后,在测这些孩子的注意力,这些孩子的注意力的集中时间是未经过训练孩子的4倍。婴幼儿的注意力不仅短暂,而且很容易转移,所以选择极具亲和力的音乐使孩子的注意力得到持续增长。

三、音乐教育对幼儿的成长作用

音乐是美育的组成部分,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美育能培养人对自然界、社会生活、文艺作品正确的审美观点,是培养人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一般地说,幼儿通过艺术形象接受的教育往往是最难忘的,而音乐正具有这样的功能,它可以直接地影响儿童的感情,帮助儿童在无意识中认识周围的世界,产生道德与美的经验。幼儿园音乐教育包括唱歌、韵律活动、音乐游戏、轻打型音乐、音乐欣赏等。

四、幼儿音乐教育的特点

(1)幼儿音乐教育要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规律。幼儿音乐必须以幼儿发展的生理、心理特点、幼儿教育的原则、方法基本理论为指导工作,违反这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教育工作或事倍功半,或收效甚微,甚至给幼儿带来心理、生理上的损伤。

(2)寓教于乐也是幼儿教育的特点。音乐教育具有娱乐性特点是吸引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利用音乐的娱乐性特点引导幼儿在乐中学,在玩中学,把音乐教育寓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中,学的高兴,学有所得,引导幼儿在生活愉快的,具有艺术特点的教育活动中受教育,把教育寓于欢乐音乐活动之中,把"乐"作为幼儿进行教育的最有效的手段,从而使幼儿变得活泼开朗、身心健康发展、精神得到满足,德、智、体、美等方面同时受到教育。

篇9

费尔德曼的非普遍性发展理论扩展了以往发展心理学的认知发展观,强调在研究儿童发展中的普遍性问题的同时,应特别重视研究儿童发展中的非普遍性问题。普遍性领域的发展是人人都可以达到的,而在非普遍性领域,就并非人人都能达到相同的发展,因为这需要个体特殊的条件和持续的外部支持(如教育)。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改变了传统的智力观念,指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问题、生产和创造成果所需的能力。”他认为,“人的智力是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一组智力”,Il]共有七种或更多,其中最主要的是语言智能(un,istieIntelli罗nee)、逻辑一数理智能(肠gieal一mathematiealIntelli-罗nee)、空间智能(SpatialIntelli罗nee)、身体一动觉智能(Bodily一kinesthetieInrelli罗nee)、音乐智能(MusiealIntelli罗nee)、内省智能ontrapersonalIn-telligenee)、人际交往智能(InterPersonalIntelli-gence)。音乐智能是一种独特的智能。

非普遍性发展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音乐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第一,非普遍性发展理论“帮助教师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更多样化地观察、了解儿童的智能结构特征和强项,如对在音乐方面有特长的儿童提供个别化的教育方案打下基础。”【噪二,多元智能理论以一视同仁的方式看待“七智”,把长期以来相对不受重视的音乐教育提到应有的位置,而不仅仅是以往所认为的那种以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智力。第三,多种智力是相对独立的,但不是孤立的,“几乎每一种文化角色或任何尖端产品的产生都需要各种智能和技能的结合。”因此,音乐教育需要综合运用学生的各种智力,而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也离不开音乐智能的辅助。第四,加德纳认为,创造力是智力的核心,智力发展离不开创造力的发展。在音乐活动中,创造力的培养同样被摆在重要位置。因此,音乐教育中,不能只是知识、技能的训练和灌输的模式化教学,还应注重审美和创作能力的培养,让孩子学会“艺术的生活”。

以非普遍性发展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的多彩光谱项目研究始于1984年,分别从多元智能的各个领域出发,给学前和小学低年级儿童开发了一套新的课程和评价方法,并根据儿童的兴趣和特点调整课程和活动设计。在多年的实践中,多彩光谱项目被广泛应用,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多彩光谱项目中的音乐活动

多彩光谱项目按多元智能理论把智能分为八个领域,根据八个领域的不同特点设计了不同的学习和评价活动。在音乐领域中,多彩光谱同样提出了详细的设计方案。现从目标、内容、手段、评价等方面对多彩光谱中的音乐活动作简要阐述。

(一)明确的目标

多彩光谱项目认为,学校音乐活动的目标在于培养三种能力—演奏、音乐感知、作曲,这三种能力是决定成功的“关键能力”。

1.音乐感知:包括培养“对音乐变化的敏锐性”、“对速度和节奏类型的敏锐性”、“分辨音高”、“辨认音乐及音乐家的风格”、“辨认不同的乐器和声音”。

2.音乐演奏、演唱:‘能保持准确的音高”、“能保持准确的速度和节奏”、“演唱和演奏乐器时富有表现力”、“能再认和再现歌曲或其他音乐作品的音乐特性”。

3.音乐创作:“创造出有开端、、结尾的音乐作品”、“创造简单的记谱体系”。l3]

(二)丰富的学习内容

根据以上目标,多彩光谱项目设计了相应的学习内容:音乐感知方面,有“音筒配对”、“‘画’音乐”、“探究乐器的音乐”等;演奏音乐方面,有“梳子和纸雷”、“韵律诗”、“五音阶合奏”等;作曲方面,有记谱、节奏型、为电影配乐等。还有一个特别的项目—“带回家的活动”,有“我听到火车开来的声音”、“家庭音乐”等内容。I4J

(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途径

为适应不同儿童的不同兴趣、需要和发展水平,多彩光谱项目探索出多种音乐教学手段:

1.个别式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注重幼儿在音乐方面的个别差异,要求教师了解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其所需的教材、教法、评价,促进其音乐智能的提升。

2.“搭建桥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而多元智力之问虽是相互独立的,但并不彼此孤立。因此,可以建立儿童智能强项与其他学科领域之问的联系,以强项带动弱项。这样,我们首先要找出儿童的智能强项;然后,一方面进一步发展其智能强项,另一方面“搭建桥梁”,即“利用儿童在其强项领域的经验,引导他进人其他广泛的学习活动中”。l习例如,可以利用儿童对节奏的敏感性,使其在跟随音乐的运动中锻炼身体。而目_,这不是单方向的,如果一个儿童的强项在其他领域,就可以通过那个领域的成功体验“搭建桥梁”,使其进人音乐领域的学习。

3.“带回家的活动”。它强调儿童与家长共享有关儿童智能强项的信息和培养的方法,提出一起活动的建议。如“家庭音乐”这个活动,让孩子对自己家里和别人家里的各类歌曲进行收集和比较,学习和感受各类音乐,可拓展孩子的知识和兴趣。

另外,在活动方式上,多彩光谱项目既有自由游戏,又有结构性活动;既有儿童为主的小组活动、大组活动,又有教师指导的小组活动、大组活动等。

(四)客观准确的评价活动

1.两个评佑方面—创作性刚量、感知测量根据所要求的“关键能力”,多彩光谱项目进行相应的“关键能力鉴别”。创作性测量利用专门设计的活动深人考察,更全面地挖掘儿童音乐创作中所需的各种能力。活动分两个时段进行:第一时段,先获得对儿童的总体印象,再对其表演逐乐句地评价,寻找其音乐智能的个别差异;第二时段,专门针对音乐智能强项的儿童进行,进一步发现其潜能。感知测量通过音乐感知活动进行,旨在评价儿童辨别音乐差异的能力,分为五个部分:“歌曲识别”、“错误识别”、“敲击匹配”、“听音匹配”、“自由敲击”。‘“以上测量都使用观察表及录音,以便评价更客观准确。

2.多彩光谱文件夹

多彩光谱项目为每个儿童创制一个文件夹或档案袋,里面可以装有关于这个儿童的各方面信息。而对于音乐活动,我们可以收集关于这个儿童的录音带、录像带、音乐活动的照片、作品以及教师记录等,帮助教师了解孩子的智能强项,有效地对孩子进行评价。

多彩光谱项目在儿童学习及评价方面,都体现出与以往学习、评价不同的特点。正是由于这种独到之处,它给美国教育带来了活力,为音乐教育提供了不少启示。它在美国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功,也被广泛应用于世界范围幼儿园的教学与评价。

三、多彩光谱项目对我国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启示

(一)必须更新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和学习内容

每一种教育成功与否取决于它所确定的目标是否适合儿童并最终得以实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工作规程》的实施,幼教改革的进行,推动了我国幼教事业的发展。然而,在实际中存在一些问题:反复批判“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却导致部分教师忽视儿童知识技能的学习,走向另一极端;一直呼吁激发幼儿的创造性,却往往进行单纯的模仿和训练—“所谓创造,只能停留在说的层面上”。原因很多,但我们必须达成共识,即教育目标应当更加明确具体,学习内容必须适应教育目标。明确具体的目标才能使教师在音乐教育中有的放矢,避免误解;相应的丰富的学习内容才能使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多彩光谱项目明确制定了感知、演奏(唱)、创作方面的目标,并依此设计相应的培养感知、演奏(唱)、创作能力的教学内容,努力将目标落到实处。它不仅立足于当前,更立足于每一位孩子的长远发展,进行切实有效的音乐教育。我们有必要为孩子今后学习、欣赏音乐创造必要条件,使音乐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因此,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和学习内容的更新尤为重要。

(二)应丰富音乐教育手段和途径

在教学手段方面,多彩光谱项目也体现出自己的特色,具体表现在“搭建桥梁”、“带回家的活动”以及录音机、录音带的使用等方面。

“搭建桥梁”实际上就是建立儿童智能强项的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问的关系,以至各学科之间可以互相促进,用强项带动弱项。我国目前的教育方式往往能够找出智能强项,但在用强项带动弱项方面做得不够。这也是“学科化”带来的不良后果—“学科之问壁垒森严,缺乏有机联系,把儿童心智结构分割成许多支离破碎的部分,不能融合和迁移,不仅艺术、科学、社会几大领域存在分裂,即使是艺术学科门类之间(美术、音乐、文学等),艺术学科结构之问(美学、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创作)也存在难以弥合的鸿沟。”171现在,新大纲强调“各领域内容相互渗透”。2002年6月18日,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中国委员会与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今日之儿童艺术教育”国际研讨会也大力呼吁“学科生态”,要使“不同学科之问互生互补、相互融合、平衡和谐”。‘8J而如果要达到“相互渗透”,实现“学科生态”,我们可以“搭建桥梁”:一方面,看到“音乐教育对多元智能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通过多学科的结合促进音乐智能的发展”。l9]在课程设计中,同样可以把多种智力领域和不同学科教学相结合,设计发展学生多方面智力的综合课程,以利于学生从智力强项出发,带动弱项发展,使学生能够较好地运用并发展自己的每一种智力。

“带回家的活动”其实是一种家园联系,但却是多彩光谱项目的特色。家园联系虽是我国幼儿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目前在音乐教学中利用家长的力量却少之又少。多彩光谱项目的这种作法,使家庭、学校共同担负起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和音乐熏陶的责任。音乐是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将音乐教育带回家,会使学习更丰富。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唱从幼儿园带回的歌,跳在幼儿园里学会的舞,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幼儿园多开展“带回家的活动”,不仅对促进幼儿园教学、更对提高孩子的音乐修养大有裨益。

我国传统的音乐教育方式通常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这种教育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音乐是感性的,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学习音乐的人自己去体会与感悟。而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学生想像力的发挥。选择多种音乐风格的唱片放给孩子听,让孩子自己去体验每种音乐的情境,大胆地想像,将促进孩子音乐能力的发展。“画”音乐这个活动,就是极好的·从欣赏到想像、让孩子去体验的例子。

(三)应探索更佳的评价

我国传统的音乐教育评估面单一,以儿童在某一方面达到什么程度来衡量音乐教育质量的高低,单纯重视表现或音乐活动技能或音乐活动结果。它忽视儿童综合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评估,也不能体现对艺术的兴趣和欣赏水平提高的要求,评估十分片面。多彩光谱项目倡导从多方面评价儿童的学习,也注重音乐创造、感知方面的评价。它的评价理念是“尽量扩展儿童智能概念的范围,提供一个在广阔领域内评价智能的实用技术,改变那种不考虑人所处的环境和文化,总是孤立地与人所从事的实际社会活动相分离地进行评价的方法”,〔’oJ为我国学前音乐教育评价提供了有力的参照。

一种评价手段如果合适,将大大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设置多彩光谱文件夹,注重对孩子的形成性评价,模糊了课程和评价的界限。评价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行,评价的结果也更加真实客观。录音带和录音机的使用也提高了评价的效度。例如,在唱歌活动中将儿童唱的歌录下,不仅减轻了评价过程中的负担,还可以为活动之后进行评价提供依据。

评价是为找到智能强项,为个别教育做准备,而非为评价而评价,更不是为了鉴别音乐天才或音乐低能儿。多彩光谱项目的评价做法理清了评价的观念,为因材施教做准备,同样值得借鉴。

(四)要摆正音乐教育在整个学前儿童教育中的位置

篇10

以往发展心理学的认知发展观,强调在研究儿童发展中的普遍性问题的同时,应特别重视研究儿童发展中的非普遍性问题。普遍性领域的发展是人人都可以达到的,而在非普遍性领域,就并非人人都能达到相同的发展,因为这需要个体特殊的条件和持续的外部支持(如教育)。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改变了传统的智力观念,指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问题、生产和创造成果所需的能力。”他认为,“人的智力是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一组智力”,Il]共有七种或更多,其中最主要的是语言智能(un,istieIntelli罗nee)、逻辑一数理智能(肠gieal一mathematiealIntelli-罗nee)、空间智能(SpatialIntelli罗nee)、身体一动觉智能(Bodily一kinesthetieInrelli罗nee)、音乐智能(MusiealIntelli罗nee)、内省智能ontrapersonalIn-telligenee)、人际交往智能(InterPersonalIntelli-gence)。音乐智能是一种独特的智能。非普遍性发展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音乐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第一,非普遍性发展理论“帮助教师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更多样化地观察、了解儿童的智能结构特征和强项,如对在音乐方面有特长的儿童提供个别化的教育方案打下基础。”第二,多元智能理论以一视同仁的方式看待“七智”,把长期以来相对不受重视的音乐教育提到应有的位置,而不仅仅是以往所认为的那种以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智力。第三,多种智力是相对独立的,但不是孤立的,“几乎每一种文化角色或任何尖端产品的产生都需要各种智能和技能的结合。”因此,音乐教育需要综合运用学生的各种智力,而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也离不开音乐智能的辅助。第四,加德纳认为,创造力是智力的核心,智力发展离不开创造力的发展。在音乐活动中,创造力的培养同样被摆在重要位置。因此,音乐教育中,不能只是知识、技能的训练和灌输的模式化教学,还应注重审美和创作能力的培养,让孩子学会“艺术的生活”。以非普遍性发展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的多彩光谱项目研究始于1984年,分别从多元智能的各个领域出发,给学前和小学低年级儿童开发了一套新的课程和评价方法,并根据儿童的兴趣和特点调整课程和活动设计。在多年的实践中,多彩光谱项目被广泛应用,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多彩光谱项目中的音乐活动

多彩光谱项目按多元智能理论把智能分为八个领域,根据八个领域的不同特点设计了不同的学习和评价活动。在音乐领域中,多彩光谱同样提出了详细的设计方案。现从目标、内容、手段、评价等方面对多彩光谱中的音乐活动作简要阐述。

(一)明确的目标

多彩光谱项目认为,学校音乐活动的目标在于培养三种能力—演奏、音乐感知、作曲,这三种能力是决定成功的“关键能力”。

1.音乐感知:包括培养“对音乐变化的敏锐性”、“对速度和节奏类型的敏锐性”、“分辨音高”、“辨认音乐及音乐家的风格”、“辨认不同的乐器和声音”。

2.音乐演奏、演唱:‘能保持准确的音高”、“能保持准确的速度和节奏”、“演唱和演奏乐器时富有表现力”、“能再认和再现歌曲或其他音乐作品的音乐特性”。

3.音乐创作:“创造出有开端、、结尾的音乐作品”、“创造简单的记谱体系”。l3]

(二)丰富的学习内容

根据以上目标,多彩光谱项目设计了相应的学习内容:音乐感知方面,有“音筒配对”、“‘画’音乐”、“探究乐器的音乐”等;演奏音乐方面,有“梳子和纸雷”、“韵律诗”、“五音阶合奏”等;作曲方面,有记谱、节奏型、为电影配乐等。还有一个特别的项目—“带回家的活动”,有“我听到火车开来的声音”、“家庭音乐”等内容。I4J

(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途径

为适应不同儿童的不同兴趣、需要和发展水平,多彩光谱项目探索出多种音乐教学手段:

1.个别式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注重幼儿在音乐方面的个别差异,要求教师了解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其所需的教材、教法、评价,促进其音乐智能的提升。

2.“搭建桥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而多元智力之问虽是相互独立的,但并不彼此孤立。因此,可以建立儿童智能强项与其他学科领域之问的联系,以强项带动弱项。这样,我们首先要找出儿童的智能强项;然后,一方面进一步发展其智能强项,另一方面“搭建桥梁”,即“利用儿童在其强项领域的经验,引导他进人其他广泛的学习活动中”。例如,可以利用儿童对节奏的敏感性,使其在跟随音乐的运动中锻炼身体。而目_,这不是单方向的,如果一个儿童的强项在其他领域,就可以通过那个领域的成功体验“搭建桥梁”,使其进人音乐领域的学习。

3.“带回家的活动”。它强调儿童与家长共享有关儿童智能强项的信息和培养的方法,提出一起活动的建议。如“家庭音乐”这个活动,让孩子对自己家里和别人家里的各类歌曲进行收集和比较,学习和感受各类音乐,可拓展孩子的知识和兴趣。另外,在活动方式上,多彩光谱项目既有自由游戏,又有结构性活动;既有儿童为主的小组活动、大组活动,又有教师指导的小组活动、大组活动等。

(四)客观准确的评价活动

1.两个评佑方面—创作性刚量、感知测量

根据所要求的“关键能力”,多彩光谱项目进行相应的“关键能力鉴别”。创作性测量利用专门设计的活动深人考察,更全面地挖掘儿童音乐创作中所需的各种能力。活动分两个时段进行:第一时段,先获得对儿童的总体印象,再对其表演逐乐句地评价,寻找其音乐智能的个别差异;第二时段,专门针对音乐智能强项的儿童进行,进一步发现其潜能。感知测量通过音乐感知活动进行,旨在评价儿童辨别音乐差异的能力,分为五个部分:“歌曲识别”、“错误识别”、“敲击匹配”、“听音匹配”、“自由敲击”。‘“以上测量都使用观察表及录音,以便评价更客观准确。

2.多彩光谱文件夹

多彩光谱项目为每个儿童创制一个文件夹或档案袋,里面可以装有关于这个儿童的各方面信息。而对于音乐活动,我们可以收集关于这个儿童的录音带、录像带、音乐活动的照片、作品以及教师记录等,帮助教师了解孩子的智能强项,有效地对孩子进行评价。多彩光谱项目在儿童学习及评价方面,都体现出与以往学习、评价不同的特点。正是由于这种独到之处,它给美国教育带来了活力,为音乐教育提供了不少启示。它在美国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功,也被广泛应用于世界范围幼儿园的教学与评价。

三、多彩光谱项目对我国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启示

(一)必须更新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和学习内容

每一种教育成功与否取决于它所确定的目标是否适合儿童并最终得以实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工作规程》的实施,幼教改革的进行,推动了我国幼教事业的发展。然而,在实际中存在一些问题:反复批判“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却导致部分教师忽视儿童知识技能的学习,走向另一极端;一直呼吁激发幼儿的创造性,却往往进行单纯的模仿和训练—“所谓创造,只能停留在说的层面上”。原因很多,但我们必须达成共识,即教育目标应当更加明确具体,学习内容必须适应教育目标。明确具体的目标才能使教师在音乐教育中有的放矢,避免误解;相应的丰富的学习内容才能使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多彩光谱项目明确制定了感知、演奏(唱)、创作方面的目标,并依此设计相应的培养感知、演奏(唱)、创作能力的教学内容,努力将目标落到实处。它不仅立足于当前,更立足于每一位孩子的长远发展,进行切实有效的音乐教育。我们有必要为孩子今后学习、欣赏音乐创造必要条件,使音乐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因此,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和学习内容的更新尤为重要。

(二)习应丰富音乐教育手段和途径

在教学手段方面,多彩光谱项目也体现出自己的特色,具体表现在“搭建桥梁”、“带回家的活动”以及录音机、录音带的使用等方面。“搭建桥梁”实际上就是建立儿童智能强项的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问的关系,以至各学科之间可以互相促进,用强项带动弱项。我国目前的教育方式往往能够找出智能强项,但在用强项带动弱项方面做得不够。这也是“学科化”带来的不良后果—“学科之问壁垒森严,缺乏有机联系,把儿童心智结构分割成许多支离破碎的部分,不能融合和迁移,不仅艺术、科学、社会几大领域存在分裂,即使是艺术学科门类之间(美术、音乐、文学等),艺术学科结构之问(美学、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创作)也存在难以弥合的鸿沟。”171现在,新大纲强调“各领域内容相互渗透”。2002年6月18日,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中国委员会与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今日之儿童艺术教育”国际研讨会也大力呼吁“学科生态”,要使“不同学科之问互生互补、相互融合、平衡和谐”。‘8J而如果要达到“相互渗透”,实现“学科生态”,我们可以“搭建桥梁”:一方面,看到“音乐教育对多元智能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通过多学科的结合促进音乐智能的发展”。l9]在课程设计中,同样可以把多种智力领域和不同学科教学相结合,设计发展学生多方面智力的综合课程,以利于学生从智力强项出发,带动弱项发展,使学生能够较好地运用并发展自己的每一种智力。“带回家的活动”其实是一种家园联系,但却是多彩光谱项目的特色。家园联系虽是我国幼儿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目前在音乐教学中利用家长的力量却少之又少。多彩光谱项目的这种作法,使家庭、学校共同担负起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和音乐熏陶的责任。音乐是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将音乐教育带回家,会使学习更丰富。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唱从幼儿园带回的歌,跳在幼儿园里学会的舞,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幼儿园多开展“带回家的活动”,不仅对促进幼儿园教学、更对提高孩子的音乐修养大有裨益。我国传统的音乐教育方式通常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这种教育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音乐是感性的,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学习音乐的人自己去体会与感悟。而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学生想像力的发挥。选择多种音乐风格的唱片放给孩子听,让孩子自己去体验每种音乐的情境,大胆地想像,将促进孩子音乐能力的发展。“画”音乐这个活动,就是极好的从欣赏到想像、让孩子去体验的例子。

(三)应探索更佳的评价

我国传统的音乐教育评估面单一,以儿童在某一方面达到什么程度来衡量音乐教育质量的高低,单纯重视表现或音乐活动技能或音乐活动结果。它忽视儿童综合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评估,也不能体现对艺术的兴趣和欣赏水平提高的要求,评估十分片面。多彩光谱项目倡导从多方面评价儿童的学习,也注重音乐创造、感知方面的评价。它的评价理念是“尽量扩展儿童智能概念的范围,提供一个在广阔领域内评价智能的实用技术,改变那种不考虑人所处的环境和文化,总是孤立地与人所从事的实际社会活动相分离地进行评价的方法”,为我国学前音乐教育评价提供了有力的参照。一种评价手段如果合适,将大大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设置多彩光谱文件夹,注重对孩子的形成性评价,模糊了课程和评价的界限。评价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行,评价的结果也更加真实客观。录音带和录音机的使用也提高了评价的效度。例如,在唱歌活动中将儿童唱的歌录下,不仅减轻了评价过程中的负担,还可以为活动之后进行评价提供依据。评价是为找到智能强项,为个别教育做准备,而非为评价而评价,更不是为了鉴别音乐天才或音乐低能儿。多彩光谱项目的评价做法理清了评价的观念,为因材施教做准备,同样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