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1 16:49:0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理财分析方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企业中的财务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地对企业中的经营情况进行预测、控制、分析以及相应的核实,通过上述工作内容的进行,财务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地提升企业经营过程中资金的使用情况,进一步实现企业的资金保值以及资金升值等。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建设过程中,有效地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我国新形势以及新的社会体制促进下,企业运行过程中围绕着财务管理工作为中心的工作经营模式已经成为了我国企业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共识问题。我国的财务管理工作由国家集中进行管理到目前的企业管理,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发展过程。我们从财务管理工作地位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会发展,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环境的改变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的地位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在经济社会中是以竞争主体的形式参与其中,这样就要求企业在竞争过程中对于经营以及盈利等问题要自己掌控,同时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还要进行企业的自我约束以及不断发展,让企业占用的社会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带来经济回报。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实现经济收益最大化,企业的不断发展就要让企业在资金的使用以及运行上给予足够的重视,有效地控制运行成本,提升企业的运行收益。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我国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配合和参与。
1 我国企业决策过程中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需求
1.1 财务管理工作要对现行的财税政策,为企业的运行执行者提供意见
在企业的运行管理工作中,财务管理工作不仅仅是执行上级领导的工作指示,还要客观地分析企业运行过程中的资金运行状况,真实的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利用专业的财务管理知识来深度阐析现行的财务税收政策,在现行政策中发现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对于相关运行数据的深度分析,准确客观的为企业执行者提供财务战略决策数据以及信息。
1.2 财务管理工作要对风险管控准确的把握,为企业的运行执行者提供意见
在我国的企业运行过程中,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对企业的资金安全运行进行保障和管控,对于企业的财务风险能够有效地进行规避。财务管理部门要针对财务预算同企业的业务部门有效的合作以及沟通,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企业财务管理的科学性以及有效性,在现有财务规定的保障下,灵活地同企业业务部门进行沟通合作,让企业原有的机械式财务管理变成灵活多变的财务管理,为企业的运行执行者提供相关的业务财政数据。
1.3 财务管理工作要对财务管理工作的本质进行深入研究,为企业的运行执行者提供有效的财务建议
企业运行模式的改变最主要的核心内容就是对企业财务管理方式的改变。在现代化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要对过去成本优先的财务管理工作理念进行转变,逐渐地运用绩效优先的财务管理工作模式。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必须要通过合理科学的资本管理来为企业创造效益,要避免过度节省成本的方式来进行企业的经营管理,要让企业的资本紧密地同资本市场有效结合,财务管理部门要通过这种方式来拓宽企业的发展渠道以及融资渠道,为企业的发展助力。
1.4 财务管理工作要对专业的财务需求进行准确的掌控,为企业的运行执行者提供专业的财务数据
现有的财务管理工作主要是将企业运行过程中的各种数据汇编成册,以财务报表的方式提供给企业的管理者进行企业进一步发展分析以及决策。需要指出的是财务报表仅仅是一张数据纸。我们要深入地分析报表数据背后的内容,将数据中隐藏的内容发觉出来,让财务报表能够以专业财务管理的形式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1.5 财务管理工作要对企业的财务运行健康情况进行分析,为企业的运行执行者提供财务风险参考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财务危机,在这种状况下,我们的财务管理工作就要及时地了解和掌握企业的财务健康状况,对于企业的潜在财务问题有效规避和处理。企业要想建立健全企业的财务健康状况控制就要强化财务管理的控制措施,形成一套完整的企业财务报表制度,分季度或者月度来进行财务报表的上报工作,让企业的管理者能够有效地控制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制定相应的规避以及控制措施。
2 我国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方法
2.1 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要建立其符合现代化企业发展和创新的专业会计团队
专业的会计团度要有现代化的财务管理理念,最主要的还是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念。在现代化管理理念执行的基础上捋顺企业的财务管理创新方式,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来让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过程中。
2.2 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要以预算为中心进行全面科学的财务预算管理
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预算管理是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这样能够有效地整合企业的资本资源,控制企业的运行资本。财务预算工作主要有三个主要的内容。第一个是要对企业的经营财务预算进行编制和审核;第二个是要对财务预算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执行;第三个是要对企业各个时期的财务决算进行认真科学的编制。
2.3 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要对企业的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控,让企业的资本保值
现代企业的国有资产,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对资本进行管理可以有效地保证企业所有者的权益,使企业各项资本性支出都建立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特别要保证和发挥投资项目的最佳效益,确保资本的保值增值。
2.4 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要强化会计工作的管理,不断地参与企业的运行决策工作
管理会计是一个对信息进行搜索、分类、汇总、分析和报告的管理系统。现代企业的经营思路不仅在于眼前利益,而且着眼于企业长远规划和战略思考。财务管理要以管理会计为基础,建立会计核算体系,以正确反映企业理财情况和经营成果。
2.5 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要对企业的运行成本进行控制,提升企业的运行经济效益
成本费用控制是指对企业成本费用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监督、检查、纠偏活动,是企业成本费用管理的重要环节。它是保证目标成本和成本费用计划实现的重要措施;是保证成本费用核算真实准确的必要条件;是促进降低成本费用的有效途径。
2.6 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要不断地捋顺同企业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根据产权明晰的原则和企业财产委托经营制度的要求,财务部门与会计部门必须是分设的。财务管理部门还要明确划分与企业管理、生产销售和决策等部门之间的职权范围,形成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分工明确、相互协调的管理网络系统。
参考文献
[1]王巍.中国并购报告2006[M].北京:中国邮电出版社,2006,12.
[2]哈特维尔・亨利三世.企业并购和国际会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
引言
孔子曰:“欲速不达”,“过犹不及”。讲的是凡事皆有限度,做过了头就事与愿违。在哲学上,有“度”的概念,说的是此事物区别于彼事物、此性质变化为彼性质、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界限所在。政治家要设定利益的边界,外交家要守住谈判的底线,老百姓讲做事要有“分寸”。对企业理财而言,到处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界限”:法规界限、道德界限、财务界限等。只有了解这些界限、熟悉这些界限、掌握这些界限,才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使企业经营立于不败之地。通过财务临界分析,财务人员能够进一步地了解和掌握基于财务视角的企业行为边界,进而发挥出合法理财、科学理财的职能作用。
一、财务临界分析的概念及其种类
财务临界分析是指对财务指标从有利方面向不利方面或从不利方面向有利方面转变的边际分析,其目的是使企业管理层能够更好地履行决策和控制职能。
根据分析的内容或方法特征,财务临界分析可以分成比率临界分析、极值临界分析、盈亏临界分析和转折临界分析四类。
比率临界分析是利用财务比率对某方面的财务状况进行比较、判断、揭示其变化的趋势与程度、寻找导致其变化的原因,提出加大或减少其变化的措施。其具体方法有:盈利能力比率分析、偿债能力比率分析、营运效率比率分析、发展能力比率分析、财务比率综合分析。
极值临界分析是确定在一定条件下收益最大或成本最低或资源利用最佳的相关变量数值点或数量范围。其具体方法有:图解法、列表法、代数法、微分法、测试法、单纯型法。其具体用途有:最佳材料采购批量分析、最佳生产批量分析、最佳保险储备量分析、最佳现金持有量分析、最佳质量控制标准分析、最佳设备使用年限分析、最佳资源分配方案分析、最优产品定价分析等。
盈亏临界分析是通过对影响并决定利润的价格、销售量、固定成本、变动成本、产品结构等相关因素的分析,来确认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模型(即本量利数量关系模型),然后利用经过检验证明可靠的具体的本量利数量关系模型,来预测、选择或控制有关变量的变化趋势和变化程度。
转折临界分析是确定在一定条件下不同方案优劣比较的转折点,为管理者进行经营预测、决策、控制与绩效考评提供依据。其具体方法有:图解法、测试法、代数法,等等。其用途有:不同技术或工艺或设备的选择、设备更新与否的决策、企业继续营业抑或歇业的决策等。
二、比率临界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企业的经济活动必然带来与之相关的各种要素资源的数量变化,不同要素之间在变化过程中彼此影响,相互间的数量关系可以通过财务比率及其变化反映出来。财务比率是两个以绝对数表现的财务指标之比。如销售利润率就是利润与销售收入之比。通常,人们根据财务指标的内容和用途将财务比率分为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财务比率、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财务比率、反映企业营运能力的财务比率和反映企业发展能力的财务比率四类。如果管理需要,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类。如将盈利能力分为投入类盈利能力和产出类盈利能力,将偿债能力分为长期偿债能力、短期偿债能力、即期偿债能力等。还可以将四种分类进行综合,以雷达图的形式来反映,用综合系数来分析。
在四种分类下,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财务比率有:销售利润率、销售净利率、产品销售利润率、销售成本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利润率、流动资产利润率、固定资产利润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每股收益、每股股利等;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财务比率有: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有形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等;反映企业营运能力的财务比率有: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原材料周转率、在产品周转率等;反映企业发展能力的财务比率有:销售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利润增长率、每股净资产增长率等。
上述每个财务比率的数值及其变化都反映出具体的经济含义,表示出企业机体的某一方面状况。好比身高、体重、血压、心率、白细胞、红细胞、甘油三脂、尿酸等等指标反映出身体状况一样。因此,财务比率的数值高低就有了正常、良好、优秀、较差、很差等含义的表达。广义地讲,财务比率临界分析是指对不同等级表达之间相互转换的分析。狭义地说,财务比率临界分析就是对财务比率的正常值与恶化的异常值之间界限的确认及分析。
财务比率临界分析有两个层次,一是对比标杆比率进行分析,二是对比异常值界限进行分析。前者旨在取得或保持竞争优势,后者旨在维持企业的正常经营。标杆比率的确认有三种方式:一是取行业的平均值,二是取竞争对手的数值,三是取符合目标管理要求的数值。以行业平均值为界限进行临界分析,为的是取得或保持企业在行业里的竞争优势;以竞争对手的财务比率数值为界限进行临界分析,为的是取得或保持对竞争对手的优势;以符合目标管理要求的数值为界限进行临界分析,为的是实现企业目标。对比标杆比率进行的财务比率临界分析,是进攻性的分析;对比异常值界限进行的财务比率临界分析,则是防御性的分析。需要指出,异常值界限的确认有两种:一种是绝对的异常值界限,一种是相对的异常值界限。绝对异常值界限如销售利润率等于0,资产负债率等于50%,流动比率等于2,速动比率等于1,等等。相对异常值界限则需要根据具体的行业数值和政策法规来确认。
三、极值临界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所谓极值,就是某经济变量在一定条件下的最大数值或最小数值。对管理而言,找到了极值点,就为企业调整政策、采取措施、实施行为控制提供了依据,从而避免“过犹不及”或“努力不够”,以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
在收入大于成本的总前提下,当收入曲线的增长斜率总是大于成本曲线增长斜率时,收益没有极值点。此时,收益的增长将伴随收入的增长而来。当收入曲线增长斜率小于或等于成本曲线增长斜率时,收益将出现极值点。此时,收益的极值点将取决于成本曲线。成本曲线是不同业务量水平下总成本的变化轨迹。总成本是由不同的成本项目汇总而成的。根据成本项目与业务量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不同的成本项目之间将呈现两种关系:彼此相容并共同增长,彼此相斥并此增彼减。二者此消彼长的共同作用,使总成本曲线呈现U型,在U的底部,形成总成本的最低点和总收益的最高点。
极值临界分析的方法有图解法、列表法、代数法、微分法、测试法、单纯型法等。
(一)图解法
即将所要解决问题的相关变量和约束条件数值用图表示。根据条件和极值表现方式的不同,极值图解法可以分为微分极值图解法和线性规划图解法。其中,微分极值图解法可与列表法、代数法、微分法归为一类,是其数量关系的图像表示;线性规划图解法则与单纯型法归为一类。
1.微分极值图解法示意。相关存货总成本由采购订货成本和储存保管成本构成。采购订货成本与采购批量呈反向变动,采购批量越大、采购批次越少,采购订货成本越低;储存保管成本则与采购批量呈正向变动,采购批量越大、采购批次越少,储存保管成本越高。由于两类费用的此增彼减,使得相关存货总成本呈U型(图1)。相关存货总成本最低点就是最佳采购批量。
2.线性规划图解法举例。某企业生产A、B两种产品,A产品的销售价格20元/件,单位变动成本12元/件,单位边际贡献8元/件,单位产品耗用工时2小时/件,单位小时边际贡献4元/件,订货量400件;B产品的销售价格30元/件,单位变动成本25元/件,单位边际贡献5元/件,单位产品耗用工时4小时/件,单位小时边际贡献1.25元/件,订货量300件。在决策期内企业最大生产能力为1 200小时,要求合理安排A、B两种产品的生产。设CM代表所求最大边际贡献,x代表A产品产量,y代表B产品产量,则目标函数:
CM=8x+5y
约束条件:x≤400,y≤300,2x+4y≤1 200,x≥0,y≥0
将约束条件绘制成图2,得到含有可行解的四个顶点。分别解出:(0,0)顶点的CM=8×0+5×0=0;
(0,300)顶点的CM=8×0+5×300=1 500;(400,0)顶点的CM=8×400+5×0=3 200;(400,100)顶点的CM=8×400+5×100=3 700,此为最大值,所以安排A产品生产400件、B产品生产100件为最佳。
(二)列表法
列表法是将相关变量的取值细分化并以表格形式直观表现出来,由此寻找和确认极值点,这也是边际分析的一种形式。以质量成本为例。产品质量成本由预防成本、检验成本、内部损失、外部损失四个成本项目组成。根据成本习性分析,预防成本与检验成本彼此相容并与产品质量水平成正向变动,即预防检验成本越高,产品质量水平也越高;内部损失与外部损失彼此相容并与产品质量成反向变动,即产品质量水平越低,内部外部损失越高。由于预防检验成本与内部外部损失这两类成本呈此增彼减的相斥关系,因此必然导致二者之和的质量成本出现U型图像,这就可以利用经验数据统计的列表法来确认最佳的成本值(例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当产品一级品率为98%时质量成本最低。需要说明的是,这是在不同一级品率的产品销售价格均不变的条件下才能得到的结论。如果是优质优价,此极值就不存在。
(三)代数法
代数法是根据已经确定的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式,代入具体数值来计算其结果的方法。以最佳材料采购批量的确认为例。设D为材料采购年度需要量,x为采购批量,k为每次订货成本,p为材料单价,F1为订货固定成本,b为单位储存变动成本,F2为固定储存成本,Y为存货总成本,y为相关存货成本。则:
Y =F1+(D/x)k + D・p + F2 + (x/2) ・b
将上式中与x无关的变量去掉,于是有:
y =(D/x) ・k +(x/2) ・b,注:这里的y是管理会计意义的相关存货成本。
由于相关采购订货成本(D/x) ・k与相关储存保管成
本(x/2) ・b之间呈此增彼减的互斥关系,所以二者之和的相关存货成本y必然呈现U型图像,根据统计规律,当相关采购订货成本=相关储存保管成本时,二者之和最低。
最佳订货次数=81 000/9 000=9(次)
最佳订货周期=360/9=40(天)
最佳占用资金=(9 000/2) ×10=45 000(元)。
(四)微分法
(五)测试法
在企业产能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安排产能资源用途的依据是单位产能资源边际贡献,即边际贡献最大化。企业产品生产安排大致会面临四种情形:单一产品单一步骤,单一产品多个步骤,多种产品单一步骤,多种产品多个步骤。在单一产品单一步骤情形下,产品生产安排可直接根据需求与产能来决定;在单一产品多个步骤情形下,面临的是每一步骤结束之后产品是出售还是进一步加工的决策,这可以用差量分析法解决;在多种产品单一步骤情形下,可以根据不同产品的单位产能资源所产生的边际贡献高低来排序,即优先安排生产单位产能资源边际贡献高的产品,依次类推,直至产能资源利用完毕;在多种产品多个步骤情形下,又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每种产品的单位产能资源边际贡献在各步骤里的排序都相同;第二种,每种产品的单位产能资源边际贡献在各步骤里的排序不相同。前者,仍然可以根据产品的单位产能资源边际贡献高低来安排生产;后者,则要用到测试法。
测试法的应用常见于两种产品在两个加工步骤里的生产安排。测试的程序是:先分别测试所有资源都优先某一种产品的生产,然后依据边际贡献更大的方案来寻找此退彼进的数量分界点――边际贡献最大的生产组合,即为所求。
例2:某企业生产A、B两种产品,它们分别要经过甲、乙两个车间进行加工。有关数据见表2。
分析:甲车间的工时用于生产A产品,单位小时边际贡献为2.5元/小时;甲车间的工时用于生产B产品,单位小时边际贡献为6元/小时;乙车间的工时用于生产A产品,单位小时边际贡献为5元/小时;乙车间的工时用于生产B产品,单位小时边际贡献为2元/小时。
从甲车间角度,应优先安排B产品生产;从乙车间角度,应优先安排A产品生产。可见,需要用测试法解决。
第一次测试,优先安排A产品生产。测试结果见表3。
第三次测试。因为优先安排B产品生产的边际贡献大于优先安排A产品生产,所以第三次测试就要从优先安排B产品生产的方案出发,来调整产能资源的用途,并尽可能地将产能资源充分利用。路径是减B增A。减少1件B产品,可以增产1.5件A产品,净增加边际贡献4.5元/件(1.5×5-1×3),因而可行。又由于减少1件B产品、增产1.5件A产品需要净消耗甲车间2.5小时(生产1.5件A产品消耗甲车间3小时-减产1件B产品退回0.5小时),所以减产B产品=1 000小时/2.5小时=400(件),增加A产品=400×1.5=600(件)。测试结果见表5。
结论:安排生产A产品600件,B产品2 100件,资源利用效益(边际贡献)最大。
(六)单纯型法
与线性规划图解法同理。基本思路是:先求得一个基本可行解(即图解法中的顶点),再利用有关判别定理判断它是否为最优解,如果是,计算终止;如果不是,就要迭代到相邻顶点进行判断;依此类推,直至求出最优解。举例说明。某企业在计划期要安排A、B两种产品生产,A产品单位边际贡献为2元,B产品单位边际贡献为3元,其他相关数据见表6。
解:设A产品产量为x1,B产品产量为x2,边际贡献为Z,则
目标函数max Z=2x1+3x2
约束条件x1+2 x2≤8,4 x1≤16,4 x2≤12, x1,x2≥0
将目标函数标准化 max Z=2 x1+3 x2+x3+x4+x5
满足 x1+2 x2+x3=8,4 x1+x4=16,4 x2+x5=12,x j (j=1,2,3,4)≥0
这里的x3,x4,x5是引进的辅助变量,其中,x3是剩余设备台时,x4是剩余甲材料,x5是剩余乙材料。在约束方程中,x3,x4,x5这三个变量的系数列向量恰好构成一个可行基,使其成为基变量,x1,x2便是非基变量,于是由上述标准化约束条件可得:
x3=8-x1-2 x2,x4=16-4 x1,x5=12-4 x2
代入max Z=2 x1+3 x2+x3+x4+x5,得Z=2 x1+3 x2+0,令非基变量为0,解出Z=0,第一个基础可行解X (0)=
(0,0,8,16,12)T,这表明企业没有安排A、B产品生产,资源量不变,边际贡献为0。在Z=2 x1+3 x2+0中,非基变量的系数为正,目标函数值还有增大的可能,于是选择系数最大的x2为换入变量;在标准化约束条件里,当x2取值为3时,可使x5为0,于是选择x5为换出变量。
于是,将x3=8-x1-2 x2,x4=16-4 x1,x5=12-4 x2调整变形为:
x3=2-x1+0.5 x5,x4=16-4 x1,x2=3-0.25 x5,将其代入max Z=2 x1+3 x2+x3+x4+x5,令x1=x5=0,解出Z=9,第二个基础可行解X(1)=(0,3,2,16,0)T。由于目标
函数中非基变量x1的系数为正,说明目标函数值还可以增大。重复上述过程,确定调出、调入变量继续迭代。最后得到Z=14,可行解X(3)=(4,2,0,0,4)T,即安排A产品生产4件,B产品生产2件,将设备台时和甲材料耗用完,乙材料剩余4公斤。
在实际工作中,计算极值点的作用主要在于提供一个决策和行为选择的参照系。
【参考文献】
[1] 余绪缨.管理会计[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2] 周立基,倪加勋.现代管理决策方法[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
[论文摘要]加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要在财务控制的基础上把握集团财务管理的脉络。笔者从财务控制的地位入手,提出了如何加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方法。
一、财务控制的地位
(一)财务控制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自我调节和自我制约的内在机制,处于企业管理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位置,尤其对于集团企业来讲。财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生产、技术、人事、供应、销售、财务等工作各不相同,应按照不同的工作性质、内容、范围和实现的条件进行控制,而财务控制是一种价值控制,可将不同岗位、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业务活动相结合。进行综合控制,它是内部控制的中心环节。财务控制的综合性最终表现为其控制内容都归结在资产、利润成本这些综合价值指标上。
(二)财务控制在财务管理中的地位
财务管理内容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表达。从资金运动过程分析,财务管理包括资金筹措、资金投放、资金营运、收入分配等;从管理环节分析,财务管理包括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等。在上述各种内容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什么,理论界也有不同观点:有人认为是筹措、投资与分配;有人认为是财务决策:也有人认为是财务控制。笔者赞成第三种观点。其原因:一是由于企业内部的多层次关系使财务管理划分为出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多个层次。从企业内部的角度分析,财务管理主要属于经营者和财务经理层次。而他们的基本职责是落实董事会的战略决策。实施公司预算,所以称其为执行型,而不是决策型。二是在企业财务活动中,必然会与各方发生各种经济关系,只有解决和协调好企业内部各行为主体之间、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集团之间的矛盾。才能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财务控制的任务就是通过调节、沟通和合作使个别、分散的财务行动整合统一起来,追求企业短期或长期的财务目标。所以,财务控制在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在企业集团组织规模扩大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只有科学、合理地进行财务控制,才能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若财务控制不严,资源浪费现象就会发生甚至出现败德行为,使组织目标难以实现,所以认真研究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有效的财务控制方法,创建科学合理的财务控制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二、财务控制的方法
(一)合理配置财务管理权限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要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权利制衡机制,有权力,就应有制衡。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股东会、董事会、经理人和监事会在各自的一定范围内独立行使权力,承担相应责任,享有相应利益;同时又彼此制约,谁都没有无限的权力,从而有效保护各方权益,达到相互协调和制约的作用,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公司财务管理权可分为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财务监督权。财务决策权包括财务战略决策和财务战术决策。财务战略决策必须集中在股东会和董事会,而一般的或日常的财务决策则可授权经理层来作出。经理层在实施董事会的战略决策时必须采用职能专门化的授权实施体制。即日常的财务活动主要由职能化的财务管理部门来负责实施,并以责任中心和责任制的形式细化到具体部门和岗位。
财务监督权在公司内部是分散配置的,包括横向财务监督、纵向财务监督、内部审计监督和员工财务监督。其中,横向财务监督是在公司治理结构内部相平行的组织机构之间进行的财务监督和约束行为,包括供、产、销部门之间的相互约束及会计部门的常规监督;纵向财务监督是公司内部上级组织或个人对下级组织或个人的财务监督约束行为;内部审计的监督是审计部门通过内部常规稽核、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监督审查企业的会计报表等手段,对会计及其他部门实施内部控制。员工监督是基层群众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的民主监督,是群众理财理念的具体化,有利于强化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但它是一种软性监督,须辅之于激励方式。
上述权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合理配置和落实,否则就会权责不清,导致企业管理混乱,加大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甚至使企业倒闭。在现代企业中权力的合理配置必须以合理的股权结构为基础。“一股独大”的情况下是很难建立合理的权力制衡机制的。
(二)完善内部财务制度
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内部监督的重要环节,要严防有章不循,将已订立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遇到具体问题多强调灵活性,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制度建设须遵循相对稳定和动态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从经济学的观点看,财务制度的制订和选择过程是一个相关利益者根据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为自身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进行博弈斗争的过程。通过多次博弈之后,使制度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社会公认程度日益提高,纳什均衡点逐步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最终趋向于“帕累托”最优状态。
(三)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和考核
0 前言
作为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管理相当重要的一部分组成,事业单位也是发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平台。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到计划经济的很大程度影响,我国现阶段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并没有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成型和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发展而趋于完善,反而越来越无法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因而,探讨当前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分析相应的解决方案,对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来说是相当有必要的。
1 事业单位会计财务管理工作现存问题
(1)财政预算编制混乱,财务指标不够统一
在当前的不少事业单位,其都存在预算编制不被重视,财政预算编制混乱、毫无规范性可言的现象。对于事业单位来说,财政预算工作是行政单位或者区域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非常关键的医患,但是,当下我国各级事业单位预算编制都特别混乱,缺乏统一的变准。在各行政事业单位,其所指定的财务指标也不够统一,使得预算编制人员在支出预算安排方面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导致实际开支同预算数据相比较差距很大,不少该支出的款项没有支出,不必要支出的款项却被重复支出,造成不少国家项目在实际经济效果方面同预期相差很大,不利于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
(2)固定资产管理不当,资产流失现象严重
在当下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其并没有规范的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办法,造成非常严重的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购置固定资产的制约机制尚未有效建立,主要表现为在当下的政府采购方面不合理采购情况十分严重,而且政府采购制度的制定也较为混乱,难以实现应有的效果。第二,不少单位的固定资产账目并不足够科学准确,存在很严重的账目和实际情况脱节的现象。在会计财务管理工作方面,不少事业单位并没有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纳入其财务管理过程中,而是将其划归行政事业支出的范畴,不存在固定资产这一科目。还有的单位虽然已经购入固定资产,但其没有将固定资产项目进行及时计入,导致其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存在较大的问题。第三,固定资产重复购买现象非常普遍,正是因为不少行政事业单位并不重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使得单位内部的固定资产重购现象较为严重,不少固定资产在配置之后并没有得到充分应用,反而将其闲置,这就造成了资金和资源的巨大浪费,也不利于单位财务管理效率的提高。
(3)财会人员素质偏低,财务内控体系紊乱
财会人员素质较低,不能满足相应的单位财会管理工作的需求,这是导致当前事业单位的会计财务管理工作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行政事业单位,其业务量和业务种类较之于企业单位都非常简单,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事业单位对于财会人员的要求就比较低,使得事业单位的高层次会计人才十分缺乏,而且事业单位财会管理人员的文凭率较之企业单位也是非常低的,这也就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产生了进一步的限制作用。此外,不少事业单位的财务内控体系十分紊乱,主要表现为:第一,会计记录体系并不健全,会计原始凭证管理工作缺乏时效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第二,对于单位账务的核实工作非常不规范,正是由于对原始凭证的管理工作存在偏差,使得原始凭证不真实的现象较为严重,也就导致单位的帐表账务不真实、不可靠,很大程度上违背了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可靠性的原则,也不利于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提升和完善。
2 提高事业单位会计财务管理工作有效性方法分析
(1)优化财务管理制度设计,完善财务约束机制
针对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混乱的现象,其应从优化财务管理制度设计、完善财务约束机制等方面着手加以解决。事业单位应该在充分了解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前提下,结合国家宏观管理的思想和基础,建立针对性和现实性较强的会计核算流程和财务管理制度。在行政事业单位,无论是预算工作的编制、执行、评价或者监督,还是资金筹集使用、制定并且实施财务计划以及分配审批权限和单位财产、管理单位流动资金等工作,其都应具体而明确地加以规定。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方面,其应体现可操作性和适应性的基本原则,同时要与单位的日常会计核算工作实际情况相吻合,这样才能够对单位的财务管理行为进行切实有效地约束和控制,同时也有利于避免单位出现各种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此外,对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岗位和薄弱环节,管理人员也应加强控制,将不相容职务彻底分离,实行责任细化制度,做到责任到人,保证资金安全。单位的所有资产定期都要进行核对,要真正做到账实相符,还要完善会计核算流程和财务管理制度的评价机制,及时对现行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和改进,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保驾护航。
(2)加强财务检查控制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其应在内部确立专职审核监督财务工作的人员或者成立专门管理财务状况的机构,应严格制定单位财务管理的程序和步骤,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强化部门责任制度。为进一步有效加强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检查和控制,单位应加强对支出标准的严格控制工作,同时还要进一步增强对财政预算的执行力度。此外,事业单位还应该定期全面审查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进行以此单位内部的财务检查工作,并且将检查的结果向职工大会或者行政办公大会进行通报,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讨论响应的改进措施,这样才能确保单位的财务检查控制工作时刻处于较高的工作水准,更有利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为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效率,单位应进一步加强会计集中核算制度,通过对会计业务的处理程序和会计人员的管理体制进行改变,进而对会计监督和核算等工作加以强化,从根本上杜绝事业单位铺张浪费、胡乱花钱等腐败现象,确保通过最小的会计核算和监督成本取得最大的财务管理工作效率。
(3)强化财务管理队伍建设,健全财务内控体系
强化财务管理队伍建设,健全单位财务内控体系,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首先,事业单位管理者应不断增强依法理财和财务管理的能力,提高自身对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自觉性,要带头对相关的财务管理法律和制度进行认真学习,从根本上重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其次,对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和财会人员,单位也应加强对其的培养教育,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的工作素质和能力,还要有计划地吸收一批高质量、高学历、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人员改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岗位人员能力缺乏的现状。最后,事业单位还应进一步健全单位的财务内控体系,结合单位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财务管理策略,从根本上避免事业单位资金违规使用的现象,有效保障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时刻处于较高的水准,促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进步的情况下,同时结合事业单位会计财务管理工作先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笔者认为相关部门和单位管理者有必要对事业单位的日常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加强重视,不断提高其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并且要在此基础上优化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增强对会计核算和财务控制的检查控制工作,还要不断完善事业单位的财务内控体系建设。通过这样的方式,事业单位才可以将其会计财务管理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更好促进事业单位财务管控体系的发展。
【关键词】
电力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体系
1 不同财务分析主体有不同财务分析目的
财务报表分析是通过一定的分析方法使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达到决策有用性的一种手段。其主要目的在于:
(1)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揭示财务活动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为改善经营管理提供方向和线索;
(2)预测企业未来的报酬和风险,为债权人、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决策提供基础资料;
(3)检查企业的预算完成情况,考核经理人员业绩,为完善合理的激励机制提供帮助;
(4)对比经营同类商品不同企业(或有可比性企业)之间的财务指标优劣、差距情况,为找出标杆指标或标杆企业提供依据。
财务报表分析的以上4个不同目标,预示了财务分析内容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是由财务分析主体关注重点的不同造成的。对企业投资者而言,财务分析最根本的目的是看企业的盈利能力状况,包括公司现在和可预期未来盈利及这些盈利趋势的稳定性,他们对公司财务状况及其分派股利和避免破产能力也十分关心。
对投资多个经营相同业务子公司的母公司而言,财务分析的目的还在于分析不同企业之间的差距,便于合理下达各类考核指标值及制定各类指标的标杆值,侧重于此。
从公司角度来看,管理者则必须借助报表评价公司目前的财务状况,并根据目前的财务状况评价可能存在的机会;同时,财务经理尤其关心公司各种资产的投资回报和资金管理效率。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财务分析主体不同,在其特定利益主题约束下,财务分析的内容将呈现出不同特点。
2 现行主要的财务报表分析体系及分析方法
无论财务分析主体是谁,为了评价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都需要对公司财务的健康状况进行多方位检查——核实各项财务数据、计算各项财务比率并通过各种比较得到所需信息。就目前而言,我国财务报表分析体系主要由企业盈利能力、企业偿债能力、企业营运能力及企业发展能力等指标构成。而分析方法主要是比率分析法。测度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主要是以“会计利润”为核心的一系列比率,如主营业务利润率、投资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市盈率等。由于会计利润受行业、资产规模、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会计处理方法的影响,因而会计利润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可比性。
3 财务报表指标分析体系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3.1 充分应用现金流量的分析
现金流量和会计利润反映了不同维度的会计信息,二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现实环境下从发展及实务角度看,现金流量分析及经营安全分析应加入到现行财务报表分析体系中。这是因为,企业经营获取的现金及其等价物较之会计利润,从理论上讲,更具客观性与稳健性;从实务上讲,分析现金流量,有助于投资者客观了解和评价企业获取现金及其等价物的能力,并据以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正确评估企业收益及风险,对债权人来说,分析企业现金流量有助于稳健评价企业的支付能力、偿债能力和周转能力,进而测量企业经营安全程度。具体而言,在目前的分析指标体系中,可加入若干现金流量分析指标,以补充前述盈利能力指标和完善前述偿债能力的指标,来充分揭示正常的经营活动带给企业的现金及其等价物。
3.2 引用多年的报表数据和不同项目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就分析方法而言,在使用财务比率方法分析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外,结构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法将被更多运用。结构分析法是把常规的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项目表示为百分比,进行财务分析的一种方法。它可以评价公司一段时期财务报表百分比的水平和趋势,让使用者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存在潜在的改善或恶化有充分的认识。时间序列分析法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时间序列分析是将某一现象所发生的数量变化,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以揭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现象的发展规律,从而预测现象发展的方向及其数量。
3.3 注重实物量指标与经济效益指标结合分析
企业的经济效益指标如主营业务收入、成本的增减是建立在产品销售数量、销售单价的变化基础之上,因此对此类指标分析应结合实物量指标一起加以分析,对远距离输送还应考虑实物量损耗指标。如电力的售电量线损指标,在电网企业目前没有单独的输配电价,靠购售电差价倒挤的输配电价空间,输配电线损的高低直接挤占企业输配电价的盈利空间,而目前电网企业购售差价很低,且电量很大一部分靠远距离输送,尤其应注意线损的分析。
购电单价为320元/(kW ·h),则购售电差价为130元/(kW ·h),输电线损率为7%,折算消耗输配电价空间22.4元/(kW ·h),则此笔买卖不考虑其他成本,扣除线损成本后毛利107.6元/(kW ·h),而线损成本已占输配电价空间的17.2%。
3.4 考虑收益的组成部分中偶发性收益和持续性收益
企业的收益中除正常的经营业务收入外,往往持有一次性的偶发性收益,如营业外收入、其他业务收益、资产处置收益等,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需引起注意,区别于正常的主营业务收益。
3.5 注意不同财务会计主体之间数据的可比性
同样的利润水平,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不同,运用的税收优惠政策不同,利润内涵不同。如经营较好的企业,采用盈余管理策略,通过提高折旧率等提前回收投资成本,增加了企业现金流,而减少了企业的利润。因此,要实现企业之间的比较,报表使用者必须识别不同企业的会计政策和程序上存在的差异,然后在比较分析之前还需要对这些差异进行调整。
3.6 企业集团公司需合理设计报表格式
财务报表分析引用的数据绝大部分是财务报表数据,因此报表格式、体系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应加强企业财务报表的合理设计,尤其是企业的内部管理报表,使其反映的数据具有可读性、可比性,能够反映其真实内涵。
4 结束语
总的来看,不同分析主体可以在我们新设计的指标体系中选择不同的指标得到自己最关注的信息。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今后的财务报表分析在全面性原则的指导下会注重以下两方面内容——注重现金指标与传统指标的结合分析、运用,特别重视现金流量指标;结合使用各种分析方法,注重企业的动态财务分析。
一、财务分析的概念理解
(一)财务分析的含义
财务分析,是指财务分析主体利用会计资料及与之有关的其他数据资料,通过计算财务指标,采用一定的方法对企业财务活动中的各种经济关系及财务活动结果进行分析、评价,为财务决策、财务诊断、咨询、评估、监督、控制提供所需财务信息。其实质是财务分析主体对会计信息进一步进行加工、运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财务分析主体对财务分析的要求就是财务分析所要达到的目的。
(二)财务分析的主体
财务分析主体是与企业主体有关的、需要分析信息的部门、单位、法人、自然人等。可分为外部和内部两大类。外部分析主体一般包括债权人、股东、其他企业、会计师事务所、政府及其有关机构;内部分析主体一般为企业管理者、企业所有者、职工等。财务分析主体不同,其分析的内容亦有所侧重,财务分析主体决定财务分析的内容。
(三)财务分析的内容
财务分析的内容主要据信息使用者的不同而分为外部分析内容、内部分析内容,另可设置专题分析内容。由于只有在企业提高了经济效益时,企业才可能有较强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国家、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各方相关者的利益实现才有保证,因此现代财务分析的重心由外部分析转向内部分析。财务分析的内、外信息使用者进行财务分析时虽有不同的侧重,但也有共同的要求,都要求财务分析能够揭示出企业的经营趋势、资产与负债,及资产与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关系、企业的盈利能力等。企业的内部分析内容可包容外部分析内容,反之则不然。这主要是因为外部信息需求者目标的不同及对内部信息资料的不可得。企业的外部分析是企业外部利益集团根据各自的要求对企业进行分析,内部分析则主要为管理当局制定政策提供依据。此外,针对企业具体情况还可设置专题分析。银行对企业偿债能力和收益能力的分析,投资者对企业发展潜力和经营管理水平的分析,股民对企业投资收益能力和利润分配情况的分析,经营者对企业经营现状的分析,等等,都是对企业经营成果及经营状况的分析。经营成果是企业产、供、销各环节业务活动的成果,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或效益,一般由实现利润的数额来表示。企业的财务状况,揭示企业资金运筹、分配、调度和管理的现状,是企业资金在时间上和数量上相互协调情况的描述和反映,一般由企业的资集结构和平衡情况来揭示。
因此,财务分析,简言之,是对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分析。
二、财务分析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意义
当前企业的管理已经不仅仅关系着经营者和国家两个方面了,同时还关系着企业员工的利益以及股东、股民的合法权益。企业财务信息的公开已经越来越为人民大众所关注,这也是当代企业经营发展的社会立足点。从另一方面来讲企业财务信息的透明、公开也是国家税务部门对企业经营的基本要求。因此说做好财务分析是企业合法化经营的首要条件。
(一)财务分析能够提供依据,利于决策
财务分析要在报表资料齐全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企业财务人员要充分运用多种科学分析方法,为企业提供有理有据,富有说明力和建设性的财务分析报告。要经常深入实际、经过调查、发现经营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分析要有的放矢,讲求实效,针对性强,反映问题直截了当。因此,财务分析是对企业最近资产、资本的基本状况以及运营的情况进行信息的收集及整理的过程。这些信息最终以各种财务报表的形式传递到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手中,对企业管理者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资本运营的状况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通过对财务信息的分析与判断,可以检索出企业在经营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不足之处,从而做出正确的管理决策或者是调整方案,以保证企业的合理运转。
(二)财务分析能够提前预测,规避风险
财务分析在企业管理中应用可以加强事前预测分析,提高资金使用效果。企业会计要从以往的事后反映和监督的旧框框中解脱出来,开展事前预测和决策。决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关系到企业的命运。决策的制定来源于科学的预测。会计人员要用准确的资料,科学的方法做出会计预测,当好企业的参谋。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总会因为外部的经营环境的变迁或者是内部的影响因素的变化而产生这样或者是那样的经营风险。比如说,资金周转能力下降造成资本的积压、现金流吃紧面临断裂、资本利用率低下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以及市场开发受阻造成资金回流减慢等等。 财务风险作为企业经营风险的重要内容, 也是企业各种风险最终的表现形式。
(三)财务分析能够有效建立财务制度,提高人员素质
企业目前已建立了财务分析制度,但还很不健全。在企业中应设立岗位做专门财务分析研究,并且配备专业的财务分析人员,注重培养财务分析能力是根本,对内及对外报表等财务分析数据来源合理修正的能力,也要注重培养其综合分析能力,充分发挥财务分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其次,应在制度中明确财务分析的目的、任务,明确财务分析人员的目标和责任;再次,应在制度中明确对分析工作质量的要求。不论是方法的选择,还是指标的确定,企业应有科学和统一的规范。
三、财务分析方法在企业管理应用
财务分析首先是为管理者提供财务数据报表,明确其决策与控制的内容为构建基于管理者决策与控制的财务分析体系奠定了基础。因此,基于管理者决策与控制的财务分析体系可由资本经营财务分析、资产经营财务分析、商品经营财务分析和产品经营财务分析四部分构成。此外,还有经济增加值分析与杜邦财务分析方法。
(一)基于管理者决策与控制财务分析类型
资产经营的财务分析:资产经营的财务分析分为经营状况、经营效率和经营风险的分析。对资产结构和规模分析和资产项目的分析,是企业资产的经营状况分析;对资产营运和经营能力和资产总报酬率的总资产周转率进行分析就是企业的经营效率分析; 对于企业资产经营中因为不利和不确定因素,有可能对企业经营带来负面的影响,是企业的资产经营风险分析。
资本经营的财务分析:反映资本经营的盈利能力而对净资产的收益率进行分析是资本经
营的效率分析,效率分析的指标还包括资本成本、资本收益、经营贡献、市场盈利、每股收益率等,是企业家进行资本经营决策的重要来源。 资本经营的财务分析还包含对财务风险进行分析的经营风险分析; 对资本规模和结构状况进行分析的经营状况分析。
商品经营的财务分析:通过围绕反映商品经营效率的营业成本利润率和营业收入利润所进行的分析,是商品经营的效率分析。这个分析过程,包括对营业收入息税前利润率、营业收入净利润率、成本费用的利润率和百元收入的成本等;此外,商品经营的财务分析,以及对营业收入结构和规模、市场占有率、产品销售价格和产销平衡分析的商品经营情况的分析,加上以市场风险、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账龄为主要内容进行的商品经营风险分析。
产品经营的财务分析: 一般是对于企业生产过程里的产品和投入进行有效性的效率分析,具体就是对于反映生产水平的技术、成本和生产效率等指标进行分析类比;对经营风险主要通过生产停工损失、废品损失和产品积压率来加以分析, 判别这些环节对于产品在生产经营中的风险程度;对产品结构、生产规模、产品的质量和成本进行垂直和水平的分析,是对产品经营状况的有效评估。
(二)经济增加值分析
EVA是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的英文缩写。简单地说,EVA就是企业税后净经营利润扣除经营资本成本债务成本和股本成本)后的余额。EVA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一个公司只有在其资本收益超过为获得该收益所投入的资本的全部成本时,才能为股东带来价值。与其他财务分析工具相比,EVA理论是站在股东的立场上来考察公司的经济价值。运用EVA衡量企业业绩是否增加的基本思路是:投资者从公司至少应该获得其投资的机会成本。EVA为正,表示企业的经营者增中了企业的价值,同时也为股东创造了财富;如果EVA值为负,说明企业发生了经济亏损,企业的价值遭到损害,同时股东的财富也受到侵蚀。如果EVA为零,说明企业的利润仅能满足债权人和投资者预期获得的收益。
EVA指标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第一,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EVA考核体系,鼓励企业家及经营管理者把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最高目标。国资委引入该体系,是抑制国有企业经营行为短期化、过分追求利润指标、盲目向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领域投资的重要调控手段,与原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目标比较更进了一步。第二,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国资委指出,目前央资企业存在“重复投资、盲目规模扩张的冲动”,“部分央企在成熟产业重复投资,把股东财富浪费在低效率的生产能力扩张上;通过大幅度增加投资,扩大企业规模,从而增加企业所控制的资源量。第三,对融资决策的影响。对融资的影响就是降低资本成本。融资包括股权融资、债权融资、信用融资三种方式,其中的信用融资方式一般没有资金成本。合理组合三种融资方式,优化资本结构,有效使用财务杠杆,成为降低资本的重要途径。此外对企业的资产管理和成本管理都有影响。
(三)杜邦财务分析
杜邦财务分析方法是由美国杜邦公司经理创造出的一种财务分析方法,是一种分解财务比率,而不是另外建立新的财务指标的方法,它可以用于各种财务比率的分解。其基本原理是将财务指标作为一个系统,将财务分析与评价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全面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在全面财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全面财务评价,使评价者对公司的财务状况有深入而相互联系的认识,有效地进行财务决策。
用公式可表示如下:权益净利率=资产净利率x权益乘数=销售净利率x资产周转率x权益乘数
从上述公式可以看出,决定权益净利率高低的因素有3个方面: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这样分解之后,可以把权益净利率这样一项综合性指标发生升、降变化的原因具体化,比仅用一项综合性指标更能说明问题。
杜邦分析图体现了权益净利率和企业销售规模、成本水平、资产营运、资本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因素构成一个相互依存的系统,只有把这些系统内各因素的关系安排好、协调好,才能使权益净利率达到最大,才能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理财目标。
传统的杜邦财务分析是面向外部以提供综合信息为主的一种财务分析方法,但它不能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经过改进后的杜邦财务系统有如下优点:其一,将销售净利率进一步分解为安全边际率、贡献毛益率和所得税三个因素,在对销售利润进行分析时,可以直接利用管理会计资料,转向以成本形态为基础的分析,从而有利于进行短期经营决策、计划、控制,并能分析税收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其二,将销售净利率进一步分解为贡献毛益率、经营杠杆系数和所得税三个因素,不仅能够分析企业再生产的边际贡献能力,而且
能够分析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从而更加有利于决策;其三,突出了成本费用按形态归类的方法,在进行分析时,有助于促进企业管理会计工作的进一步展开和管理会计资料的充分利用,弥补企业重核算轻分析的行为缺陷;其四,由于采用变动成本法,将成本中的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相关成本与无关成本明确分开,从而便于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
参考文献:
[1]苗舒婷.财务分析在企业经营与管理中的运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4,04.
引言
目前,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改革和发展时期,随着金融危机以及现代科学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竞争也日渐激烈起来,有效控制成本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成本控制在当代企业竞争中,管理地位和费用控制也逐渐成为企业发展重点,成本费用管理控制是经济活动过程中,对成本进行有效预测、分析、控制考核的综合性管理工作,如何做好成本款里控制工作,以降低产品成本为核心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尤为重要。本文以财务分析的方式对成本费用管理控制进行详细分析,同时提出有针对性的增加成本费用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1.财务分析法分析成本费用管理的意义
随着企业飞速发展,成本费用不断增加,降低了企业利润也浪费了企业资源,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因此,以财务分析管理成本费用,是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费用控制是企业根据拟定目标,协调组织生产经营过程,是费用控制在预计目标之内,用最小的消耗带给企业更大的利益。因此,成本费用管理控制尤为重要。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成本费用控制有数以经济范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成本内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当前企业现代化管理对企业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如,重视成本费用控制推进管理技术进步等。作为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的重要方式,相对而言,成本费用控制已经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低投入高产出也是企业盈利过程中一直追求的目标。但相对而言,产量高不等于效益好。这是因为产量的增加,成本也在增加,当成本超越了产品价值,产量越多亏损就越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产品成本费用控制已经成为企业首要关注的事项。材料的消耗和设备的利用程度都直接影响到成本费用。因此,以财务分析方法分析成本费用,找出浪费与节约经验,改善生产经营环节,对企业成本费用控制尤为重要。
首先,成本费用控制能促进企业效益增长。作为经济组织,所追求的就是利润和盈利,成本费用是企业盈利与否的关键。目前,成本费用在企业竞争中占较大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竞争能力。因此,降低和控制成本费用,能促进企业整体经济效益提升和利润增加。
其次,成本费用控制能促进企业竞争能力。众所周知,成本费用决定产品价格。如果企业成本费用较低,价格相对较低。物美价廉的产品能让企业在市场竞争浪潮中站稳脚跟。因此,成本费用控制能提升企业利润,在价格战中占据优势。同时,强化成本费用控制,能减少生产成本,利于节能减排等政策的落实,满足节约型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需要。如,当稀有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消耗过程中,成本控制的关键在于保护资源消耗过程,贡献一部分社会力量。
2.如何加强成本费用控制
2.1提升企业成本费用控制意识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部门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并得到高层领导的重视。企业日常事务都是由企业员工负责执行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成本费用控制水平。因此要加强成本费用控制水平,加强宣传力度,使得成本费用控制深入人心,自觉参与到成本费用控制之中。
2.2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减少成本费用
信息技术控制企业成本费用,首先通过信息技术代替手工操作,便于高校准确的完成工作,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减少资源浪费。如,财务软件替代手工记账的方式就是最好的例子。其次,利用信息技术及时取得市场信息,做好决策和预测工作,避免市场风险发生。也能不免预测不准而造成的决策失误。通过信息手段能改进业务方式和业务流程,减低费用。如,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通过信息技术促进销售和生产,实现对费用的控制。
2.3加强预算管理
根据实际费用指标,企业各部门应编制成本费用预算。以企业实际发展为依托,忽略历史费用和现实费用,从零开始,对各项支出进行独立性分析,防止不合理费用浪费现象出现,确保成本费用控制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在年度费用预算过程中,及时进行会议审查,确定预算后不能随意更改。
2.4加强费用形成控制
首先强化采购控制。对采购过程实行归口管理,在批量采购过程中,以降低运输费用为主。利用定点采购的方式确保物资质量和交货日期。企业应该讲静态物资采购与动态物资采购进行归档及调整,将不符合规定的渠道来源进行优化。其次,强化存储过程中控制。一般情况下,企业物资存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相对于不同材料而言,制定不同标准尤为重要。如,按照不同的季节环境,制定不同的库存方式,降低和减少资金浪费。
3.财务分析在成本费用管理中的应用
2013年,某公司的管理费用共计608万元,其中额度较大的费用为管理人员工资,展总费用的45%,五险一金所占比例为9%,机动车使用费用及办公费用分别占9%和7%。电话费用占总费用的6%。分析其原因如下:首先,管理费用中五险一金和管理人员工资比例较大。随着我国物价的持续增长,公司相应的上调管理人员工资,其中以中层以上干部工资上调幅度较大,使得工资成本有所增加。其次,可控费用中,办公费用、机动车使用费及电话费用是额度较大的几项。作为保障公司车辆安全的重要措施,车辆保险费用较大。因此在选择保险公司时要充分考虑保险公司的偿还能力和信用度。同时重点控制项目为车辆维修费和汽油费。在2013年公司办公费用为40万元,主要是一次偿还2012年所购买办公家具及办公用品,在偿还之后此项费用将大幅度下降。电话费主要用于销售业务上,同时,也包括内部沟通和分公司与分公司之间的沟通。
通过分析,管理费用,可以找到相对应的自出不合理或支出较大的项目,方面引起财务部门的注意,在第一时间加强成本控制管理。传统成本费用管理往往只注重企业内部财物、人力等低费用控制,忽视了战略成本管理。以上述企业为例,将战略成本费用管理为核心,站在企业战略层面上,合理考虑费用的支出,提出有力的削减依据,在改变当前费用的基础上,将企业竞争与费用控制相结合,加强战略成本管理,有助于财务管理工作中,成本费用的节约与控制。
4.结论
综上所述,相对企业而言,成本费用管理始终贯穿企业整个经济活动过程。成本费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收支和偿还到期债务等问题,决定了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和推进。企业将强成本费用控制管理,并对其进行总结分析能有效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利用财务分析法加强成本费用管理,首先要建立有针对性的成本效益理念,创建专业化的会计管理机构,拓展成本费用的管理范畴,并以当代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为核心。总之,以财务分析方法加强成本费用管理能完善企业战略目标的推进,提升企业总体经济效益的同时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作者单位:山东鲁泰煤业有限公司太平煤矿)
参考文献:
[1] 石新武.论现代成本管理模式[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10.
[2] 欧阳清,杨雄胜.成本会计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2.建筑材料检测实验室科学管理方法探究
2.1建筑材料检测实验室需要做好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档案管理工作
在对建筑材料检测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选择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要求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还要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保障建筑工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此外,人们还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和相关的档案管理工作,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对建筑材料检测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的时候,人们主要是从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专业知识,数据信息处理手段以及相关的防火工作等同各个方面进行要求,而且在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的时候,我们一般都是采用“老带新”或者开办培训班的方法,对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然后,我们在通过档案管理的方法来对工作人员的相关信息和发展清理进行记录归档。第二,对工业人员进行相应的业务考试是十分重要的,这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人们的工作能力,还能有效的保证建筑材料的质量。并且为了方便对工作人员的业绩管理,人们就通过档案管理的方法,将工作人员的信息资料和工作情况记录下来。第三,建立一个档案信息系统,通过档案信息收集、处理、管理和运输的方式,对建筑材料检测和工作人员的相关信息资料进行定期收集处理,尽可能的保障技术信息的完整性,使得人们在建筑材料检测工作的过程中,提高相应的科学依据。在一般情况下,工作人员的技术档案信息质量都是保管在办公室当中,并且有着健全的查阅审批制度,只有经过实验室主任的许可才能对技术信息进行查阅,这也大幅度的增加了建筑材料档案信息的保密性。
2.2建筑材料检测实验室需要做好管理评审工作
建筑材料检测实验管理评审的目的是对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进行评审,不断改进和完善管理体系,确保质量方针和目标的实现并满足客户的要求。建筑材料检测实验管理评审每年不少于一次。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可增加管理评审频次,组织临时管理评审:(1)机构发生变动、资源和体制发生重大变化时;(2)发生重大质量事故、客户对检测质量的投诉连续发生时;(3)法律、法规、认可标准发生重大修改时;(4)管理体系不能有效运行、内部审核中发现严重不符合时。建筑材料检测实验管理评审的内容主要包括:评审目的、依据和内容、参加评审人员、评审时间安排、有关评审准备工作要求等。建筑材料检测实验评审会议前3天由质量负责人根据评审输入的要求,组织收集评审资料,并将有关评审文件发至参加评审人员。评审会议由实验室主任主持,一般要求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参加,不定期评审由组织者决定参加人员。参加评审人员应进行适当分工,评审方式为召开评审会议和查阅有关资料,按评审计划及评审内容逐项评审,展开分析、讨论并对管理体系的适应性、有效性作出评价,确定改进目标,对存在或潜在的不符合项提出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确定责任人和完成期限。评审组应对评审情况进行记录,并对评审内容做出评价,由质量负责人编制评审报告。评审结束后,质量负责人根据需修正和调整的内容,指定相关科室或人员按程序进行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修订,负责落实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确保在约定的时间内实施,并对其有效性和适应性进行验证。
2.3建筑材料检测实验室需做好实验室科学管理程序的制定工作
建筑材料检测实验室管理程序制定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实验室内务管理,保证实验室环境条件和设施便于检测工作正常运行,并符合有关安全、健康、环保的要求。建筑材料检测实验室管理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验室内务管理。实验室工作人员应经常打扫、整理实验室,保持地面、桌面、仪器设备表面的整洁和各种仪器、设备、器皿的有序放置。实验操作时,应着工作服。实验室内严禁吸烟,不准放置与实验无关的杂物,不得进行与实验无关的活动。实验室内应配备相应的消防设施且布局合理、取用方便,各检测科室负责水、电、气、暖、消防器材等各种设施的日常性检查,实验后及时切断设备的水、电、气源。(2)检测实验室危险品需做好管理。实验室的危险品的申购、领用按程序和规程执行。各检测科室应对领用的危险品指定专人妥善保管。危险品试剂不能放在敞开式实验架上,应置于隔离室或隔离柜内。剧必须保存于保险柜内,两人共管。保管人员要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从理想的美好到现实的残酷,巨大的落差极易使新入职的毕业生出现错误心态、甚至是心理失衡,盲目自大、眼高手低、牢骚抱怨、犹豫不决等等,屡见不鲜,成为角色转变的绊脚石。
王某2002年名牌大学毕业后到一家石油企业工作,工作中总是排斥毫无技术含量的事务性工作,认为是浪费时间,而一起毕业于二本学校的学生没有这样的优越感,从测量钻具等点滴小事做起,在积累一定实践经验后,开始参与和组织现场技术服务,进行技术创新和工具改进,5年过去了,其他同事一步一个台阶地走上了室主任、项目经理甚至是基层领导岗位,王某却因为缺乏现场经验,一事无成,让优势变成了劣势,为“眼高手低”的错误心态付出了代价。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在“天下知”美丽梦想的鼓舞下,很多毕业生抬高了对事业的憧憬、对工作的期盼,总认为工作应该是丰富多彩、意义重大的,对现实的判断脱离了客观实际,迟缓了进入角色的进度。这个案例说明新毕业生容易盲目自大的同时,也反映出该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缺失。针对新毕业生容易产生的自满、眼高手低问题,企业应帮助新入厂员工客观分析供过于求的就业形势,引导他们认清高材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学习成绩只是过去一个侧面的体现,再高的文凭也仅是一块敲门砖而已。教育职场新丁时刻保持“空杯心态”,忘记自己过往的成绩和所学,从零开始,脚踏实地,在艰苦的工作岗位不断砥砺精神、积累经验、丰满人格;要善于借助“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宝贵的精神财富,用正能量鼓舞和激励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事业观,扎根基层,创业奉献;要认真介绍企业发展形势和人才成长路线,帮助新毕业生在现实环境中重新规划自己的未来,及时确定符合实际的努力方向、奋斗目标,尽快进入工作角色。
二、注重培养综合能力,全面发展,做到文武兼备
跟踪调研某重点本科院校2004年机械专业毕业生10年职场成长情况,62人中当过学生干部、参加过各种社团、组织沟通能力强的11名毕业生发展远远好于单一成绩突出的毕业生,这种现象在其他专业的毕业生中也体现明显。再以辽宁省某科研单位为例,从2002年到2008年共招收博士、硕士、本科毕业生68人,同样的发展机会,扎根一线、善于总结创新、表达能力突出的毕业生在企业发展中发挥了更大作用,优先得到了提拔,从提拔顺序看打破了学历和资历高低的限制。两组数据证明了毕业生职场发展好坏与综合能力高低几乎成正比,与学生阶段包打天下的成绩,关系并不明显。
“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当今社会制胜职场的法宝是综合能力。政府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出于对一线辛苦程度和综合性人才培养考虑,在薪酬待遇、职称评定、职务提拔等政策上都大幅倾斜基层和一线具备实践经验的人才。按照企业发展实际需求,遵循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针对新毕业生实践经验短板和创新能力、组织沟通能力、总结表达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企业要刻意强化新入厂员工综合能力培养,有目的地将其安排到基层一线岗位实践锻炼,给青年人“压担子”;发挥中石油“导师带徒”的优良传统,用先进榜样言传身教;发挥团委、工会的职能作用,有针对地组织青年科技论文比赛、多媒体制作比赛等,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竞技氛围,为年轻人成长进步搭建平台;同时要在薪酬待遇、职业晋级等政策上倾斜基层岗位,注重考察综合能力。
三、遵守职场规则,善于合作,在团队发展中顺势而为
2010年、2011年,国内某石油钻探企业外部市场组织对一线20支钻井队伍进行了专题抽样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员工队伍稳定、凝聚力强的12支一线井队在生产组织、钻井提速、安全管理等方面均业绩突出,是外部市场生产、技术、经营指标的主要创造者,员工士气高昂、各司其职,干群关系融洽,钻井队与钻井液、录井、技服队伍配合顺畅,基层基础工作扎实,管理规范。同时,员工职业晋升的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基层队伍。自2011年开始,该钻探公司外部市场将队伍的团队意识作为作业绩效优秀队伍建设的重要标准,取得明显效果,为区域市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力基础。
2.财务风险结构性质识别矩阵。根据某项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及其给企业经营造成影响的严重性,可以确定出该财务风险的结构性质,财务风险的结构性质可以表示为低、中等、显著、高四个等级(周爱丽,2004)。相应的,可以把企业每一种财务风险的结构性质用风险估计矩阵表示。
3.专家调查法。专家调查法又称为特尔斐法(Delp,是由美国兰德公司的达尔基(N.Dalkey)和赫尔默于1964年正式提出的。这种方法是采用系统的程序,草拟调查提纲,提供背景材料,轮番征询不同专家的预测意见,最后汇总得出预测结果。财务风险专家调查法就是企业组织专家对内外环境进行分析,辨明企业是否存在引起财务风险发生的因素,发现财务风险的征兆,以此预测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在财务风险定性分析中,一般采用标准调查法,即通过专家对导致某个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同时对所有企业都有意义、普遍适用的原因和问题进行分析。
二、定量分析方法
国外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较早,而且这些研究成果主要是用于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构建。主要经历了单变量预警模型、多变量预警模型、Logistic预警模型、非统计模式预警模型、混合模式及其比较和非财务指标的财务预警模型等几个阶段。
1.单变量预警模型。单变量(Univariate)分析通常指用单一的财务比率值或者趋势来预测或判定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最早的财务危机预测研究是所做的单变量破产预测模型,他以19家公司为样本,运用单个财务比率将样本分为破产和非破产两组,结果发现判别能力最高的是净利润/股东权益和股东权益/负债两个比率,而且在经营失败之前3年这些比率就呈现出显著差异。但是,这类早期研究仅仅是属于描述性分析范畴(程涛,。Beaver(1966)使用由79家公司组成的样本,分别检验了反映公司不同财务特征的6组30个变量对公司破产前l一5年的预测能力,他发现最好的判别变量是现金流量/负债和净利润/总资产两个比率。在国内,陈静对27家ST公司和27家非ST公司,使用1995—1997年的财务报表数据,进行了单变量分析和二元线性判别分析,研究发现,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四项财务指标的预测能力较强。
单变量模型分析较为简单,但不能综合说明公司整体财务状况,在运用过程中容易受主观选择因素影响,出现对于同一公司想选择不同的预测指标得出不同结论的情况,因此,运用单变量模型,指标选择决定此方法运用的成败。
2.多变量预警模型。多变量预警模型,又称模型,即运用多种财务比率指标加权汇总而构造多元线性函数公式来预测财务危机。该模型最早是由开始研究的,他从流动性、获利能力、财务杠杆、偿债能力和活动性五个方面选用了22个变量作为预测备选变量,通过对1946-1965年间33家破产制造企业和33家非破产配对企业的研究分析,根据误判率最小的原则,最终确定营运资产/资产总额、留存收益/资产总额、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股东权益市场价值/总负债账面价值和销售收入/资产总额5个变量作为判别变量,构建了Z-Score模型。但由于模型的变量并未包含风险概念,也没有考虑企业规模效果,故超过两年以上对于企业危机的预测力大幅下降。Altman,HaldemanandNarayanan(1977)等便加以修正,加入了公司规模与盈余稳定性两个变量,建立Zeta模型。经过实证研究,预测前几年的能力大大提高。
Altman模型提出之后,很多专家对它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证,结合本国企业实际建立了本地股市适用的多元判别模型,如日本开发银行的破产预测模型。我国学者周首华等在Z分数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考虑了现金流量变动情况指标,选用1977-1990年的62家公司,即31家破产公司和相对应的同一年度、同一行业及相近净销售额的31家非破产公司,构建了一个财务预警新模型一F模型,并以会计资料库中1990年以来4160家公司数据作为检验样本进行了验证,其F模型的准确率高达近70<%,弥补了Z模型的不足。
3.Logistic模型。多变量预警模型考虑了多项指标衡量公司经营的绩效,在分析预测上也有显著的效果,但其自变量通常难以符合正态分布的假设,故后续学者便建立了一些新模型,如Logistic模型。Logistic模型是采用了一系列的财务指标来预测财务危机发生的概率,然后根据银行、投资者等的风险偏好程度设定风险警戒线,以此对分析对象进行风险定位与决策。
美国学者Ohlson(1980)首先运用Logistic模型进行研究。他选取了1970—1976年间制造业105家财务危机公司与2058家正常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公司规模、资本结构、经营绩效及流动性对企业发生财务危机具有显者的预测能力。继Ohlson之后,Gentry,、CaseyandBartczak、Zavgren也米用类似方法进行研究。
我国在这方面比较有代表的学者包括姜秀华、孙铮等。他们以2000年11月20日为基准点,选取了在沪深证券交易所被实施ST的42家上市公司,同时从两市所有非ST公司中随机选出42家配对公司。在13个原始财务比率的基础上,筛选出毛利率、其他应收款与总资产的比率、短期借款与总资产的比率及股权集中系数四个指标建立Lo-判别模型。该模型在财务危机发生前1年对ST公司与非ST公司的回判准确率分别为88.1%c和80.95%c;线性函数却具有其本身不能克服的两个问题:固定影响假设和完全线性补偿假设。正由于这两个缺陷使得模型的分类和预测能力有限。基于此,齐治平等(2002)建立了含有二次项和交叉项的Logistic模型,该模型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投资者、基金经理们进行财务危机、信用风险预测分析。
这种模型克服了单变量和多变量预警模型中自变量服从多元正态分布和两组间协方差相等的假设的局限性,使财务预警得到了重大改进。但Logistic模型用于企业财务风险预测的缺点是计算程序较为复杂,使用该模型前需要根据企业实际财务数据做大量转换工作。
4.非统计模式预警模型。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发展,国外在财务失败预警模型方面突破了传统的统计方法模型,建立了一些非统计方法模型,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神经网络模型的运用。
神经网络模型是一套人工智慧系统,以模拟生物神经系统的模式,利用不断重复的训练过程,使本身能够透过经验的积累达到学习的效果。Tam和Kiang(1992)应用这种方法对得克萨斯银行的财务危机案例进行预测;Ahman、Mar-co和Varetto(1994)也用这种方法对意大利的企业进行了财务危机的分析预测。由于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好的纠错能力,这些研究与以往的线形分析模型相比都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关于神经网络模型应用的研究,杨保安等(2001)将BP 神经网络分析方法运用到商业银行贷款风险中有关财务信息预警信号中,构建了非线性财务预警模式。喻胜华等利用神经网络方法对财务风险进行了识别。该研究表明,网络特征识别的准确率为80%,该网络对财务健康公司的判断的准确率为100%c。杨淑娥(2005)采用BP人工神经网络工具,以120家上市公司作为建模样本,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产管理能力、主营业务鲜明程度、公司增长能力6个方面,选取了15个备选财务指标,通过剔除未通过T显著性检验的速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以及资本保值增值率5个指标,将保留下来的10个财务指标作为建模的原始变量,并使用同期60家公司作为检验样本建立了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的模型对同一建模样本和检验样本的预测精度相比有很大的提高。
5.非财务指标的财务预警模型。以财务指标来建构预警模型,往往容易因财务报表资料不真实,而使财务发生危机的公司在预警模型上无法完全事前预警,因此,考虑非财务指标的加入,希望能够提高预警模型的准确与时效性。在非财务指标变量使用上,大致可分为公司治理因素(如交叉持股、股权结构、董事会组织、管理变量等),以及会计师信息等。Gilson(1989)认为高层管理者如CEO总经理或总裁等离职也可以作为财务危机的指标,他以1979年至1984年共381家发生财务危机的公司为样本,发现52%公司的有高级管理人员异动之情形而正常公司只有19%。Shumway(2001)以会计变量和市场变量两类变量应用Logistic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运用会计和市场两类变量可以提高破产公司预测的准确性。
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还较少。叶银华等(1997)指出关联方股权交易是一种权益问题,并由此推论,关联方股权交易比率愈高,利益输送愈严重,隐含伤害公司生存的可能性愈高。其2002年的研究又指出,公司治理不佳的企业,控制股东会出现持续伤害公司价值的行为,亦即挪用资金及非常规关联方交易,将减少增强公司竞争力的投资,而危及公司生产力及获利能力,若控制股东没有考虑上述现象,则其所决定伤害公司价值的金额过大时,会增加公司产生财务危机的概率。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