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1 16:49:1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国外银行业发展现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053-02
一、碳金融的发展背景及其概念
1.碳金融的发展背景。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并建立了旨在减排温室气体的三个灵活合作机制――国际排放机制(IET)、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联合履行机制(JI),并且允许各国采取以下四种减排方式:(1)两个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排放额度买卖的“排放权交易”,即难以完成削减任务的国家,可以花钱从超额完成任务的国家买进超出的额度。(2)以“净排放量”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即从本国实际排放量中扣除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3)可以采用绿色开发机制,促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减排温室气体。(4)可以采用“集团方式”,即欧盟内部的许多国家可视为一个整体,采取有的国家削减、有的国家增加的方法,在总体上完成减排任务。
《京都议定书》及与之相适应的各国国内的气候政策的重要意义在于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京都议定书》以及各国国内的气候政策以法规的形式限制了各国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而从经济角度出发,这些法规和制度框架又催生出一个以二氧化碳排放权或排放配额为主的权益交易市场。因此,可以认为碳金融是各国企业或机构在碳减排义务的压力之下或政府推动低碳经济的动力之下,通过市场化的手段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完成减排任务所进行的碳排放权交易的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所衍生出来的其他金融活动。
2.碳金融的概念。碳金融的概念始于西方发达国家,英国政府于2003年颁布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并定义了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指通过提高能源效率、转变能源结构、发展低碳技术、产品及服务,确保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同时削减温室气体的排放。作为市场手段的一个重要方面,低碳金融近年来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中国处于碳经济的初级阶段,因此对碳金融并无统一概念,一般来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碳金融是指企业间就政府分配的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排放权或排放配额进行市场交易所导致的金融活动;而广义的碳金融泛指服务于限制碳排放的所有金融活动,既包括与“碳排放”有关的各类权益的交易及其金融衍生交易,也包括基于温室气体减排的直接投融资活动、为强制性或自愿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企业或机构提供的金融中介服务等。本文认为,所谓碳金融是指碳与减少碳排放有关的所有金融交易活动,既包括传统的碳排放权(CDM)和绿色贷款业务,也包括发展低碳能源项目的投融资活动以及相关的担保、咨询服务等相关活动。商业银行碳金融指的就是商业银行涉及低碳经济发展的业务活动。
二、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1.国外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据世界银行预测:全球碳交易在2010―2012年间,市场规模每年可达到600亿美元以上。2009年6月英国新能源财务公司研究报告预测,全球碳交易市场2020年将达到3.5万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基于庞大的碳金融市场,国外银行围绕碳减排权已先行一步。如荷兰银行、德意志银行、美洲银行等欧美银行不仅在思想层面高度重视开展碳金融业务所带来的巨大收益,而且成立专门的碳金融事业部来开拓碳金融业务,在直接投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碳理财产品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同时,伴随着碳金融业务量的不断扩大,欧美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到碳金融发展的第二阶段――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碳金融高级发展阶段。与此同时,新兴市场地区也不甘落后,韩国和印度的商业银行在政府支持下也相继推出了“碳银行”发展的具体规划。
2.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相对于国外银行的深度参与,尽管中国有极其丰富和极具有潜力的碳减排资源和碳减排市场,但碳金融市场及业务发展相对落后。据世界银行测算,如果发达国家2012年要完成50亿吨减排目标,其中至少30亿吨来自购买中国减排指标。中国每年可提供1.5亿~2.25亿吨CO2核定减排额度,这意味着每年碳减排交易的保守估计就可高达23亿美元。而中国金融业涉及碳金融领域最多的还是在节能减排项目贷款等绿色信贷方面。除此之外,只有少数银行(如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发展了CDM咨询中介及相关项目,个别银行(如中国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推出了基于碳交易的理财产品。
由此可见,虽然国内银行业在碳金融方面有所动作,但都没有深入到核心部分,对碳金融相关专业知识及政策法规缺乏深度了解,碳交易制度、碳交易场所和碳交易平台还处于初级阶段。相关领域项目业务能力严重不足,没有碳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金融衍生品创新,碳金融业务难与国际金融机构抗衡,使中国银行业面临着全球碳金融及其定价权缺失带来的严峻挑战。
三、中国银行业发展碳金融业务策略选择
1.制定政策,鼓励碳金融业务快速发展。为应对国外碳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中国在碳金融业务方面也进行了创新实验、出台了许多政策,鼓励金融业通过信贷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优化信贷结构,提高信贷质量,增强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中国银监会于2007年12月了《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人民银行、银监会在2010年6月联合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支持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2009年中国金融论坛上,旗帜鲜明地支持低碳金融服务创新,要求银行业成为低碳理念推广的践行者和低碳金融服务的创新者。
2.创新碳金融业务模式,提高银行竞争力。中国商业银行的碳金融业务创新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1)融资支持。融资支持服务主要用于解决低碳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短缺问题,包括CERs收益权质押贷款、有追索权保理融资、CDM项目所需设备的融资租赁等具体形式。国内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业务一般都遵循此模式。(2)财务顾问。财务顾问服务是在融资支持之外,提供项目咨询服务,协助国内企业寻找合适的投资方或匹配国外CERs的购买方等。2009年7月浦发银行以财务顾问方式为陕西两个装机容量近7万千瓦的水电项目引进CDM开发和交易专业机构,为项目业主争取交易价格并促成CERs买卖双方签署《减排量购买协议》(ERPA),为项目业主带来每年160万欧元的额外售碳收入[2]。(3)理财产品。理财产品服务是针对目标客户开发并销售的资金投资与管理计划。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推出的收益率挂钩海外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的理财产品就属于该类业务。(4)账户托管。账户托管服务是为满足碳交易资金管理需求,适应买家、卖家和中间商对资金监督、汇划需要推出的金融服务。国内拥有托管证券基金经验的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参与碳托管业务。
3.利用市场机制,合作开发碳金融业务。碳金融业务的发展离不开碳交易市场的整体发展。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利用市场机制,综合债券、票据、股权、信托等除信贷以外的融资工具,同时逐步引进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投资,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当与逐步发展起来的国内碳排放权交易机构合作,创新新的金融产品,如以结算和业务为突破口,协助交易所研究和借鉴国际上的碳交易机制,建立较完善的交易制度,并适时推出碳交易衍生工具,以此提升中国在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定价和议价能力。
4.熟悉规则,创新碳金融服务。按照国际规则提升绿色信贷,目前中国银行业开展的碳金融业务基本以绿色信贷为主,一些银行虽已制定发展绿色信贷业务的规划和操作规则,但由于碳交易市场的交易规则、价格标准仍主要由国际大型金融机构把控,中国银行业处于竞争弱势。目前,首先,应当认清和细分中国低碳产业的主要客户(主要包括新能源板块和节能减排板块),同时注重不断培育新的客户。其次,应尽快制定行业普遍认同的环境影响评估标准。然后,不断探索碳金融融资的担保方式,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不断创新,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选择。
5.积极探索,大力发展碳金融的中间业务。中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相对于传统业务目前处于不断上升阶段,但比较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在产品的多样性和盈利性上都处于劣势,涉及碳金融业务的更是少之又少。
四、中国银行业发展碳金融应注意的问题
1.低碳经济的产业链通常比较长,子行业更多,市场边界更复杂,其投融资运行不仅要求传统的企业投融资合作、项目投融资合作,而且更需要大产业思维和多行业投融资合作,如政策性金融、银团贷款、产业合作基金、国家投资基金等高端投融资工具的突破和推进。
2.碳金融对市场的开放性、规范性和体系性要求更高,需要高等级的金融工具和市场风险管理水平,中国银行业应当努力提高对碳金融的认识和国际规则的熟悉运用,借中国将上海发展“两个中心”的国家战略,同时可以允许部分外资商业银行适度参与“碳金融”衍生市场交易。
3.低碳金融的法律规范及实施细则目前尚未成熟,没有形成强制性要求。另外银行对企业对社会和环境影响的评估仍然没有标准化的标准,因此从政策层面上应当促进相关规范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傅苏颖,刘明康.银行业要成为低碳金融服务践行者和创新者[N].证券日报,2009-12-23(A2).
关键词:外资银行;中国银行业;影响
一、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根据我国银监会的数据统计,截止2010年底,共有45个国家和地区的185家银行在我国设立了216个代表处。14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我国设立了37个外商独资银行(其中下设223家分行)、2家合资银行(其中下设6家分行,1家附属机构)、1家外商独资财务公司。另有25个国家和地区的74家外国银行在我国设立了90家分行。(如表1所示)
同时,44家外国银行分行、35家外资法人银行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56家外资银行获准从事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业务。
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达到1.74万亿元,同比增长29.13%,占全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2.55%。由此可见,外资银行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外资银行给我国银行业带来的机遇
1、增强市场竞争,有利于我国银行的体制改革
外资银行在产品创新和经营管理方面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外资银行的进入给国内银行带来了较大的竞争压力,迫使国内银行自助创新,积极开拓新的业务,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2、有利于我国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
创新是促进金融发展、提高金融业效率的重要手段。外资银行由于历史原因和所在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都具有雄厚的实力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这对于我国国内银行的发展来说,可以学习、借鉴外资银行的先进技术和不断创新的金融产品,尤其是主导现代国际金融市场主流的金融衍生工具和相关产品。
3、有利于国内银行的国际化发展
外资银行的进入为我国银行业走向国际化提供了可能,根据WTO的互惠原则,我国银行在海外开展业务会相对受到较为宽松的政策限制。国内银行在海外设立分行或网店有利于提升我国银行的品牌化建设,同时推进我国银行的国际化道路。
三、外资银行给我国银行业带来的挑战
1、业务方面
外资银行进入我国,会加剧银行业的竞争,外资银行实行混业经营,具有多样化的服务和金融产品,能够做到针对不同客户的实际需求提供差异化的个性化服务,吸引众多的客户,例如,美国的花旗银行就有300多种金融产品供顾客选择。所以在业务方面,外资银行相比国内银行来说,最大的优势就是中间业务发展较为成熟,服务较为完善。
2、人才建设方面
外资银行在我国开展业务,必然会选择优秀的国内人员为其开展业务,以便更快的熟悉我国市场,占领我国的金融市场。同时外资银行非常重视人才的培训,且拥有优厚的福利待遇和舒适的工作环境,同时提供出国培训、旅游等机遇,从而吸引了大量的国内银行的优秀人才。国内银行的人才流失也反映了这一点。
3、金融监管方面
自2006年12月11日开始,我国已经全面履行了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承诺,外资银行的大规模进入,银行业将呈现出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这对于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及水平提出了较大的挑战。
四、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策略
1、转变银行的经营理念
面对外资银行的挑战,国内银行应该加快转变银行的经营理念,树立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不断推出具有高附加值的新产品,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个性化服务。此外,国内银行还应该牢固树立以市场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不断研究市场变化,了解市场动态,帮助企业和客户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走出一条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健康发展之路。
2、大力发展股份制和民营银行
随着我国银行业的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的进入使得国内银行在金融市场上的垄断优势逐渐丧失。因此,监管当局应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大力发展股份制和民营银行,培养与外资银行竞争的新生力量。与此同时,国内银行之间也必须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通过合作加强业务交流,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加强与外资银行的合作
为了达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目的,中外资银行之间应该建立一种股权上相互配合、业务上相互渗透的新型合作关系。外资银行通过积极入股国内银行可以利用国内银行的客户资源和经营网络,加快实现本土化经营。同样,国内银行也可以利用外资银行的外汇资金优势和国际网络资源,进入国际金融市场。此外,国内银行也可以利用外资银行在国际业务方面的优势,克服自己在国际结算等业务方面的不足。外资银行也可以利用国内银行在人民币业务方面的优势,获得票据贴现等方面的业务,从而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4、实施人才发展的战略
随着外资银行不断进入我国,国内银行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与管理,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科学的收入分配制度、绩效考核制度以及人才激励制度,防止人才的流失。同时,国内银行还应该加快引进国外管理人才,为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进程提供坚实的后备力量。此外,国内也应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员工提供广阔的发展前景,使其发挥最大的潜能。
参考文献:
[1]李晓峰,王维,严佳佳.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经科
学,2006年第8期
[2]黄宪,熊福平.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的经营动机和经营策略分析[J].金融研究,2005年
第2期
中图分类号:F83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6)10-0055-02
网络银行,又称网上银行或者在线银行,是在世纪之交出现在电子商务领域的最新金融服务方式。它取代传统商业银行利用店堂前台提供金融服务的模式,利用国际互联网,设立面向客户的虚拟银行柜台,为客户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其服务范围几乎囊括所有的银行业务,如:转账、查询、外汇交易、咨询、金融分析等。网络银行有着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将会引领网络金融不断地向前发展。如何选取方向,把握机遇,运用整合资源,迎接新的挑战,发展壮大我国的网络银行事业,将是我国银行业发展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
一、美国网络银行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1995年10月18日,全球首家以网络银行冠名的金融组织――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以下简称SFNB)在美国打开了它的虚拟之门,它标志着一种新的银行模式诞生。[1]最初SFNB通过S1数据处理和客户服务中心只能提供基本的互联网对账服务,后来又增加了利息核对储蓄账户、存款凭证、货币市场账户和信用卡功能。在推销网上银行服务时,面临的主要挑战还是消费者对安全性问题的忧虑,对此,SFNB实施了一系列策略,赢得了客户对网上银行的信心。
1.资金的安全性。SFNB向存款人保证其资金的安全性,承诺对于未经授权的资金转移、银行错误或安全性破坏,它将提供100%的赔偿。
2.网络安全系统。SFNB提供了一个三个层次的网络安全系统,以保护在互联网上进行的交易。首先,对通过公共网络传送的信息进行加密,当通过互联网在客户和银行之间传送数据时,加密可以阻止其他人浏览或修改信息。其次,防火墙和过滤器构成了该体系结构的第二层。此外,可信的操作系统通过“隔离客户账号”为储存在银行(即保管库)的信息提供了保护。由于SFNB不必维持成百上千的物理营业网点,所以它能够在客户服务和支持方面作出更多的投入。通过安全的上网设备,客户能够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登录该金融机构并访问自己的账户,完成电子账单支付、购买存款凭证、查询账单和对账单、跟踪特定的股票等。
3.提供财务管理工具。SFNB的另一个优点是,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界面来获取个人财务管理工具。比如,SFNB自动更新账户信息;为客户提供工具,以管理预算、对账单进行分类、生成客户化的消费报告单;以及为客户提供最新的、个人财务的在线评估。正因为这些便利措施吸引了很多存款和客户,SFNB一年后总共开设了大约7000个账户,总存款额超过2000万美元,增长速度极快。
为了将网上银行的优点传达给消费者,SFNB把“旗标广告”放在了各种流行的Web站点上,其中包括Web搜索引擎和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商的主页。[2]它使用有趣的形象设计、激励性的口号、提供各式奖品的产品知识竞赛以及其他娱乐项目来突出互联网银行的便利性和技术优势。作为对在线宣传战略的补充,SFNB还利用其他的机制来收集客户的反馈信息,其中包括有关收费和利率的在线调查、对服务的贝塔测试以及用来确定客户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收入水平、上网时间等)的在线注册簿。这样,SFNB不仅使客户了解到其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而且提高了美国网络银行自身品牌的知名度。
二、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现状、优势及局限性
1.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现状。1996年2月,中国银行在国际互联网上建立了主页,首先在互联网上信息。1998年3月,中国银行网上银行服务系统成功办理了第一笔国际互联网间的电子交易,从而拉开我国网络银行业的序幕。目前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等都已在国际互联网上设立网站。国内最为成功的网络银行服务,目前应属招商银行的“一网通”。招商银行自1996年底就开始在网上开发一些在线服务系统,已形成了由网上企业银行、网上个人银行大众版、网上个人银行专业版、网上支付系统、网上商城、网上证券等组成的较为完善的体系结构。
2.我国网络银行的优势。一是交易网络和机构网点多。我国网络银行形式都是分支型网络银行,其交易网络和机构网点多,而且银行业务的网络化能够延伸和提高传统银行业务。二是业务方式演变迅速。我国商业银行网站几乎一开始就进入了动态、交互式信息检索阶段,在这一阶段停留的时间很短,然后进入在线业务信息查询阶段,并与电子商务的发展紧密结合,迅速完成从一般网站向网络银行的转变,既节省了客户办理时间,也提高了操作效率。三是逐步性成长发展。国外银行从传统银行发展到网络银行,一般由银行办公自动化直接发展到网络银行阶段。而我国网络银行根据我国特点逐步经历了银行办公自动化、内部网络电子银行和网络银行三个阶段,结合国内顾客实际需要,积累了一定网络操作经验。[3]
3.我国网络银行发展自身存在的局限性。主要有:一是缺乏具备网络知识和金融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二是法律法规滞后。虽然我国为了适应网络银行发展需要,颁布了不少相关的法律法规,如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200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等法律法规,但是对于网络银行的发展而言,仍缺乏可操作性和指导性。三是产品服务种类匮乏。目前我国网上银行业务主要是简单的支付业务,没有发挥网上银行应有的功能。产品主要是账务查询、转账服务、交费、银证转账等,没有推出具有网上银行特色的新产品。四是顾客群体面窄。我国个人上网客户集中在收入较高、受过良好教育、乐于接受新事物的20―35岁的青年,但网上交易的人数屈指可数。五是安全风险难以控制。尽管我国商业银行网站均采取了多种安全措施,但技术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存在,使用户对网络银行的安全性、可靠性及个人隐私权的保护持怀疑态度。六是监管难以到位。由于网络银行没有了地域的限定,可以提供足不出户的服务,银行业监管部门传统的监管模式与手段已不能完全适应网络银行,需要针对网络实际情况提出新的监管模式。
三、美国网络银行的发展对我国网络银行业的启示
1.加强人才培养。网络银行业务的顺利进行,不仅需要完备的金融知识,更需要具备丰富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在网络银行网站建设和维护方面,要有具备计算机和网络硬件知识的人才;在网络银行网页和网络金融新产品开发方面,要有具备计算机软件开发知识和银行业务知识的人才。这是网络银行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提高网络银行应对风险的手段。我国首先要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网络尖英界的人才;其次要加大对网络高校的投入,加强网络高校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再次通过选派优秀人才到高等院校有针对性地培养,或到国外高等院校学习、进修;最后通过岗位考核进行优胜劣汰,建立起人才储备档案。
2.完善法律法规。为了鼓励和支持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避免限制性的政策或立法,规范和引导国内商业银行有序开展网络银行业务,我国金融机构必须对现有的相关金融法律规章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完善,制订和修改网络银行相应法律法规,明确消费者、商家、银行和清算机构的权利和义务,建立专门的网络银行准入制度,制定网络安全标准,建立安全认证体系等。
3.创新服务方式。为客户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服务可以推进网络银行的快速发展,网络银行应不断创新产品服务方式,真正做到“一网通”、“金融e通道”和“互联通”,扩大账户管理、投资服务、消费信贷等各个方面的产品服务,并相应增加产品服务方式和种类。
4.扩大消费群体。如何增加网络消费群体,扩大消费群体面,对于快速提高网络银行收入尤为重要。在区域性上,不仅要在发达城市,而且要在山区农村挖掘消费群体;在个体上,既要面向白领阶层,又要面向学生和老年人,有针对性地增加产品服务种类,按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消费群体面越广,需求种类就会越多,银行赚取的收益和手续费收入也会相应增加。
5.降低安全风险。为促进网络银行的快速发展,我国既要加大对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又要建立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将网络银行安全风险降到最低。同时建立风险承诺赔偿机制,这样才能消除客户对网络银行的顾虑,赢得客户的信任。
6.增强监管合作。网络银行资金日趋庞大和资金流动速度加快,且无国界之分,面对这样的形势,我国金融管理机构既要对网络银行自然的跨洲、跨国界的业务和客户延伸所引发的监管规则冲突进行协商与调整,更要与国外金融监管当局在信息分享、跨境执法协助和经验交流等方面进行情况交流,切磋网络监管措施,加强监管合作。
参考文献:
--------------------------------------------------------------------------------
一、银行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银行业规模不断扩大,竞争力不断提升,截至2012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为133.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0.3万亿元,增长17.9%;负债总额为125.0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8.9万亿元,增长17.8%。截至2013年12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到151.35万亿元,比2012年同期增长13.27%,负债总额达141.18万亿元,同比增12.99%。同时,银行业公司治理结构逐渐完善,基础管理能力年得到加强,内部控制机制也在不断完善,风险管理能力得到改善,金融服务水平稳步提升。银监会的监管框架也逐步成熟。但是,中国银行业在稳步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高利差掩盖了银行经营风险
政府的调控,宏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导致我国银行业盈利大幅提高,不断攀升的利润掩盖了银行经营存在的风险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导致银行在评价贷款风险时往往过于乐观。银行业的高息差实质上是政府资源错配引发的现象。华创证券测算称,在2010年银行股的业绩增长中,按照业绩贡献因素进行大致划分,业务规模扩张贡献20%,息差扩大贡献5%。预计银行股2011年业绩仍然能够获得30%的增长,但业务规模扩张贡献下降到15%,息差扩大贡献上升到10%。
2.贷款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
截至2013年上半年,十大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普遍“双升”。上半年十大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增至4116.64亿元,较2012年末增加354.68亿元,增幅达到9.43%,不良贷款率较2012年末上升0.02个百分点至0.95%。不良贷款的上升意味着银行贷款的信用风险上升,贷款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
二、面临的挑战
1.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意味着资金的价格将由市场决定,而银行为了吸收存款必定相互竞争,形成供不应求的情况,存款利率的上升一方面导致了利差的缩小,另一方面,“银行的利率市场化会通过传导链条影响所有的银行定价机制,并间接影响所有商品和服务。”
另外,民生银行行长洪崎表示,“中国的商业银行同质化严重,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将可能造成存款利率增速超过贷款利率增速,导致利差缩小,从而演变成一场利率大战。而迫于经营压力,银行会向高风险领域投资,如果风险管理不善,可能就会导致破产,这种情况在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是经常出现的。”
2.金融脱媒
随着经济金融化、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主要金融中介的重要地位在相对降低,证券市场以及大型财团公司的功能日益显现。为了追逐较高的收益,降低融资成本,企业或个人往往会选择跳过银行,直接融资或持有证券资产,而大型财团公司的出现更是分流了银行的村、贷款量,对银行业务造成冲击。
3.互联网金融的崛起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金融从无到有,以井喷之势迅速发展,互联网金融产品多的令人眼花缭乱,支付产品有支付宝、财付通、微博钱包、P2P贷款等;理财产品有余额宝、点融网、人人贷、拍拍贷等,涉及基金,保险以及股票等多个行业。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银行业的发展。
首先,互联网理财产品与银行的理财产品相竞争。支付宝与天弘基金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底,余额宝客户数达4303万人,基金规模达1853亿元。高收益、零门槛理财、无需手续费以及随时消费等特点,极大冲击了现有银行的理财产品。
其次,互联网金融的理想方式是供给方与需求方直接交易。而银行则是一种间接融资贷款的机构,其盈利以存贷利差和中间业务费用为主。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若跨过了银行业与证券公司,传统金融业也将面临挑战。
最后,第三方支付已经具备网上清算的能力,银行卡将无用武之地。
三、应对之策
1.提升利率风险管理能力
近年来,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出现上升情况。为了应对这一现象,银行应该提升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和资金定价能力以及利率风险管理能力。在对企业贷款前,对抵押品进行准确估值,核实贷款企业的信用度,改变贷款监控方式,将风险控制到最小。
2.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由于政府的调控,宏观经济的发展,使我国银行的利润主要来源于高利差收入。为了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业的冲击,银行业必须转变发展方向,提高中间业务贡献度,降低对利差收入的依赖。大力发展零售业务,来带动中间业务的发展,以应对利差缩小的局面。
3.控制经营成本
为应对上述的问题,银行内部必须实施实施精细化管理,在利差缩小的同时,严密控制各项经营成本,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占有优势。
4.发挥银行业的传统优势
虽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银行业造成一定的冲击,但二者的经营却有着不同的特点。互联网金融主要是利用客户体验以及大数据快速的进行产品创新,并利用平台和流量的优势,将新产品迅速推出市场。而银行则凭借在几十年的经营中积累下来的资本和强大基的客户础等优势占据着大部分市场份额。银行所拥有的资本与客户基础仍然是令互联网金融羡慕不已。因此银行业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大对业务和客户的掌控能力,除此之外,银行还应该推动业务电子化,打造自身的互联网渠道。
参考文献:
[1]召平.“十二五”时期中国银行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J].银行家,2012,(1)3034
[2]马蔚华.银行业面临新洗礼[J].财经,2014,(1)
[3]新华社.银行如何迎接利率市场化.新华网.20130913/20140219
[4]童明军.银行如何加强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J].经营与管理,2012,(2):7273
【关键词】
世界金融;银行;混业经营
现阶段,我国银行经营模式仍然是以分业经营为主,但是由分业经营转变为混业经营已经成为我国银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并且这一趋势已经得到了我国金融监管机构的认可,同时国家所颁布的法律法规也使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的合作与交流不断加深,我国银行的混业经营已经初见端倪,但是距离国外发达的混业经营水平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因此,探讨如何加强我国银行的混业经营建设,带有一定的紧迫性。
1 我国银行实施混业经营的必然性
由于混业经营更能适应世界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所以它在运营的过程中,具有强大的动力与优势。目前,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和地区,比如美国、日本、欧盟等等,已经实现或者正在实现由分业经营朝着混业经营的方向转化,从而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规模效益,使自身的综合实力大幅度提高。因此,无论是从遵循国际惯例来看,还是从顺应世界金融发展趋势来看,我国银行实行混业经营都有其必然性。
1.1 我国银行实行混业经营是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客观要求
随着世界金融业的迅速发展,金融手段不断创新,金融产品的内涵日益丰富,这就要求世界各国银行业必须拓展自己的业务,增加银行产品与服务的科技含量,因此,混业经营成为世界金融业发展的主流发展模式。人类社会进入20 世纪90 年代,国际间的金融并购日益频繁,并购不但产生了众多金融巨头,同时金融领域的竞争也进入了白热化的状态,银行想要提高竞争力,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就必须要不断满足客户需求,为其提供更加优质、满意的产品与服务,而混业经营能够使银行经营向着全能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所以,银行实行混业经营是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客观要求。
1.2 实行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目前,我国银行业多数还实行的是分业经营模式,随着我国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银行业的要求不断提高,分业经营已经不能够适应银行发展的客观需求,而出现了种种弊端,迫切需要对分业经营这样管理模式进行改进。而混业经营一方面是世界各国银行业的最佳选择,另一方面也适应我国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所以,混业经营已经成为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2 我国银行加强混业经营的建议
2.1 银行实行混业经营要有条理的进行,绝不能一蹴而就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政策倾斜,为我国银行实施混业经营营造了良好环境,从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混业必须有步骤,条理清晰的进行,绝对不能一蹴而就。笔者认为银行实施混业经营可以分以下三个步骤:一是在现有的法律框架,金融法规,金融产品、技术之下,对银行的主要业务进行拓展。二是选择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广混业经营模式。三是不断推广混业经营模式,使混业经营模式覆盖整个银行领域。总之,我国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绝对不能盲目,要制定一个符合我国银行发展现状的规则,从而推动我国金融业实现科学、合理、有计划、全面的改革。
2.2 健全法律制度,为银行混业经营的落实提供法律环境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法制体系也日趋完善。尤其是近些年出台的法令政策来看,标志着我国的金融法律体系也日趋完善,比如《商业银行法》、《保险法》以及《证券法》等等,但是就保证我国银行混业经营的相关法律法规来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体系来保证银行混业经营的落实,那么必然会导致不正当竞争以及非法竞争,从而使银行领域陷入混乱,因此,必须要加强相关的法律制度建设。
2.3 建立健全监管体系
目前,我国对金融行业的监管工作虽然分工较为明确,但是属于多头管理,一方面容易造成重复管理,另一方面也容易形成管理的真空地带。但是,如果撤销或者合并几个职能部门归入中国银行管理体系之中,由银行管理体系统一进行监督、管理,虽然加强了避免了上述问题的出现,但是很容易造成监督管理不够深入,又重新回到了以前粗放型管理的老路子上。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考虑,改进现有的监管方式,引入倾向政策传导机制,也就是要人民银行、保监会、证监会三大监管部分并行监督职能的情况下,使其在一个金融控股企业的控制之下,对各类金融机构跨行业进行经营,并且国家货币委员会要有针对性的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整,使资金能够在金融机构之间自由流通,以此来达到监督管理的目的。
2.4 加强从业人员的队伍建设
从业人员的素质,是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重要保证。随着我国银行业务的不断拓展,以及金融产业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产业的创新浪潮无论是对金融监管行业的从业人员,还是对银行业的从业人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金融监管行业来说,必须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金融监管部门要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从业人员组织培训教育工作,培训的内容要包括金融知识、监管方式、方法、相关的金融法规以及道德素质的培训,确保每一位员工都能够适应本岗位的要求;从银行从业人员的角度来说,首先要做到持证上岗,也就是说在岗人员必须要拥有相关的执业证书,银行要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其组织培训,培训的内容要包括执行道德建设、金融知识、国家的法律政策、学习国外成熟的混业经营管理经验等等。
3 总结
综上所述,混业经营已经成为银行未来发展的必须趋势,我国银行必须要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加快建设的步伐。我们可以从银行实行混业经营要有条理性;健全法律制度,为银行混业经营的落实提供法律环境;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加强从业人员的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必然会推动我国金融产业朝着健康、平稳、良性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章玺.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模式的现实选择和发展策略.商场现代化,2011(05)
[2]云凤生.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发展及其SWOT 分析.北方经济,2008(17)
[3]王欣.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现状与展望.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2)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经济合作日益加深,外资银行开始不断转变经营发展模式,从分业管制向混合经营模式转变,并开始大规模的涌入中国银行市场,与国内银行业展开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等多方面更为激烈的的竞争,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带来很大的危机。其实金融全球化不断深入带给我们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和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加快,必然会催生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巨大改变。我国商业银行将会从自身的发展特点出发,以经济的均衡发展为制定了银行经营转型的科学策略,从而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个性化服务,促进综合经营效益的稳步提升。
一、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发展现状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银行业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战略定位不够明确,优势不突出,营销机制尚不完善等问题。从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进行分析,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业务品种少,质量低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主要经营的是存贷款业务,如信息咨询、财务顾问、金融衍生业务等高科技、高收益、功能全的中间业务很少,并且中间业务的发展也很慢,对业务产品的创新水平都相对较低,银行的贷款资金来源主要是居民存款,从而使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和自由资本率低,存在着高额的不良资产现象,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存在极大的潜在风险性。
(二)规模小,产权结构单一
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规模小,实力有限,既无法与四大国内银行平等竞争,更不可能参与国际竞争。同时在产权结构上,由于产权主体具有单一性和不可交易性,使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主体缺位,经济效率较低,降低了商业银行的赢利点,影响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三)服务水平低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服务水平上与国外银行存在极大的差距,对银行的优质客户和优质资产没有进行科学的管理,导致商业银行的综合化服务水平较差。同时商业银行不能满足客户提供全面性的服务,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更不可能使银行与客户增加了解和联系,使商业银行错失投资、增加收益的机会。
(四)高素质金融人才缺失
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的高素质金融人才较为短缺,导致银行的国际化程度不法提高,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电子化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在网络银行经营和其他银行和金融机构在海外的分支机构数量较少,无法形成跨国经营规模,这也是高素质金融人才缺失的主要原因。
二、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趋势
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来看,国际金融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商业银行在未来发展经营上将会向着全能化、国际化、规模化、新技术化方向发展。
一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全能化。面对金融业的激烈竞争,商业银行的重要趋势是从专业化向全能化方向发展,将会采取混业经营的模式,对金融产品的多样化进行金融创新,使客户能够享受到存、贷款,投资、保险和证券等广泛的金融服务。
二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国际化。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国内业务日趋完善,将会使商业银行的业务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加大对跨国银行的设置的财力、人力、物力方面的投入,增设大量的海外分支机构,从而使我国商业银行能够区于国际化,提高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三是,商业银行发展的规模化。面对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规模经济是商业银行发展成败的重要因素,加强银行之间的并购重组,实现优势资源的互补性,从而使商业银行经营规模加大,向世界范围内集中和垄断,以便在日趋激烈的全球金融业版图扩张竞争中抢先一步。
四是,商业银行业发展的高新技术化。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水平也有了新的提升,促使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和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经营方向由传统的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
三、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对策
(一)明确市场定位,加快推进转型
市场定位是企业竞争的赢利点。为此,商业银行面对国内外银行业的激烈竞争,必须要对金融市场进行全新的审视和衡量,根据不同地区的金融生态状况,按照“适度、理性、有效”的原则,有选择地开拓业务空间,并更加重视基础管理和风险控制。同时银行还要进行对经济资本的优化配置,加强对风险调整资本收益率和经济增加值的管理,大力推进引言业务资源的管理改革,从而使我国商业银行能够符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态势,赢得更多的多元化的收入增长点。
(二)发挥自身优势,开展混业经营模式
为了使我国商业银行能够向全球金融机构发展,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寻求更多的发展空间,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充分利用商业银行机构网点和计算机网络系统以及所拥有的一批优质客户群体优势,采用多种手段推进商业银行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开发出适应新兴市场经济的金融工具,采取渐进的原则,保证我国商业银行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顺利转变,为我国商业银行向国际化金融接轨打好有利基础。
(三)加快产品创新,提高服务技能
我国商业银行要想扩大规模生产,赢得更多的客户资源,就要通过对银行产业的业务创新和扩展,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丰富银行金融品种,经营方式要从以储蓄存款为主向个人负债业务、个人资金业务、个人理财业务及中间业务综合经营转变,并以做大做强资产业务和理财业务为手段,带动个人银行业务全面发展。从而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服务水平,为不同客户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增强与外资银行的竞争力。
(四)重视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革新,对社会各界经济的发展都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其中对金融市场的发展也无外乎是一把有利的竞争武器。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混业经营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努力提高我国金融业的电子化、信息化水平,使金融机构的创新成为可能。商业银行可以设置网上银行业务,客户足不出户就可以上网进行个人业务存储、网络购物支付、引用卡业务办理等等,为客户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服务,提高了商业银行的工作效率。
(五)重视对高素质金融人才的培养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改革离不开高素质金融人才的管理,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跨国银行的增设都需要高素质金融人才的支持和管理。为此,我国商业银行要扩宽招聘渠道,吸纳更多高素质人才,不仅能够熟练掌握金融技术,而且还能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同时还要定期对商业银行的内部员工进行培训,逐步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为我国商业银行改革提供有利人力基础。
结语:
通过以上对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可见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将会向着全能化、国际化、规模化、新技术化方向发展,将会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化经济发展进行接轨,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地位,同时这种发展趋势也加快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改革,采取渐进的原则,逐步向混业经营模式转变,从而使商业银行在科学的发展战略中稳健经营,更好的应对金融风险,使商业银行获取更高的赢利点,提升银行业间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郭宏伟;;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2010;(29):12-13.
[2]高自强;张明贵;;中小银行经营转型的趋势[J];中国金融;2011;(04):17-18.
[3]李钧锋;陆晖明;丁全喜;陈志英;徐君;;天津市中小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研究[J];华北金融;2012;(05):10-11.
一、引言
为追求市场竞争力的增强和经营效益的提高,几乎所有商业银行都不同程度地追求“做大”。这一点,在处于转轨经济的中国尤甚。在这种大环境下,社区银行的生存和发展遇到了极大的挑战,由此产生了一个问题:社区银行在中国是否有发展前景?其在中国赖以生存的土壤是什么?在中国发展社区银行,可行的发展模式有何独特性?在我国现有商业银行的结构框架下,如何发展社区银行使得银行总体结构最优,实现市场资源的合理化配置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共同关心的重要议题。从已有文献看,目前业内对于在中国发展社区银行的可行性和前景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本文希望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对我国的社区银行发展可行性以及发展模式做出进一步的阐述和说明。
本文的剩余部分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介绍了社区银行的起源和地位;第三部分阐述了社区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第四部分对我国发展社区银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条件进行分析;第五部分探讨了在我国发展社区银行的模式;第六部分得出研究结论,总结了全文的研究思想;第七部分从政府宏观调控角度出发,试给出政策建议。
二、社区银行的起源和地位
“社区银行”(Community Banks)一词最先起源于美国,现在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金融发达国家普遍存在。所谓“社区”并非我们通常字面所理解的城市社区概念,而是泛指城市或乡村居民的聚居区域。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ICBA.Independent Community Banks of America)给社区银行作出如下定义:社区银行是独立的、由当地拥有并运营,其资产从少于1000万到数十亿美元不等的机构。现在所说的“社区银行”主要指那些资产规模较小、区域集中度较高的、拥有关系型信贷优势、主要为经营区域内中小企业和居民家庭服务的地方性小型商业银行。
众所周知,美国的商业银行体系十分发达,主要包括跨国银行、全国性银行、超级区域性银行、区域性银行以及社区银行,其中社区银行的比例最高,占比超过90%,是美国商业银行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在银行体系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尽管近30年来由于银行业的大规模并购和破产导致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出现较大波动,加上大银行实行经营地理范围的扩张策略,导致美国社区银行的数量大幅度减少,行业份额有所下降,但其持有的资产和存款总量仍在增加,总体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美国社区银行业之所以如此兴旺,是因为大银行由于市场定位和规模特点无法有效满足遍布全美的数量众多小企业的各种服务要求,而在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美国市场,社区银行能够为广大小企业提供重要的信贷支持,因此能得以在激烈的银行激烈竞争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其他金融机构发达的国家,如欧洲各国及日本等。这些国家和政府都相继出台了大力支持发展社区银行的政策,由此说明社区银行的发展前景依旧十分乐观,其在未来的银行业发展中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我国社区银行发展现状
我国民间并没有“社区银行”这种说法,我国学者根据国际社区银行的相关定义,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为社区银行赋予了新的含义。巴曙松(2002)认为,社区银行是在一定地区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按照市场化原则独立运营、主要服务业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康卫华(2005)认为,社区银行是从当地住户和企业吸收存款并向当地住户和企业提供交易服务的金融机构。
对比国内外相关研究对“社区银行”的定义可发现,我国的社区银行主要是指类似城市信用社或区域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然面,由于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和机制还不健全,特别是社会信用制度的不完善和自身体制以及经营机制上的一些问题,这些中小银行与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社区银行还存在较大的差异,属于不规范的“准社区银行”。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已经有一部分的城市农村信用社和商业银行逐步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开始立足于转制和科学发展;而美国社区银行的成功则为这些银行的转型注入了一剂强心剂,促使这些银行在社区银行发展的道路上更加积极地探索。但是,由于我国银行业发展时间较短,先期发展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制约痕迹明显,在转换和发展的过程中,遭遇了很多问题。如社区银行市场定位不明确,并没有所谓的“区域”概念,盲目追求“做大做强”,同时这一理念还迅速扩展到了整个行业,产生系统性偏差。这些银行并没有把为社区中小企业、家庭和个人提供金融支持和金融服务作为发展战略的重点,因此最终陷入和大型银行的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了银行业结构分布不合理的现状;其次,由于受限于资产规模和创新能力等因素,我国现有社区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够,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比较单一,功能缺乏,影响了这些银行为社区企业、居民提供优质便利的金融服务的能力,加上各项产品之间的关联度不足,造成对客户投入成本的巨大浪费;最重要的是,社区银行与大银行在资本构成、组织形式、市场定位、经营地域范围等一系列关键问题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我国现有的金融法律法规对各种银行机构采取无差异化的统一规范,忽视了这种差异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阻碍了社区银行的建立和发展,对社区银行的运营管理也无法有效监管。
综上所述,我国社区银行的发展只能说是处于初步萌芽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异,面临问题和困难较多,总体发展速度较为缓慢。
四、我国社区银行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虽然我国的商业银行目前碰到了很多问题,但不代表这条路是行不通的;相反,社区银行发展的可行性值得更加积极的探索。中国的金融市场发展需要社区银行的出现,规范的社区银行对完善中国银行业结构会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发展社区银行不仅可以满足多层次的金融产品需求和个性化金融服务,还可以增强银行业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建立一个以中小金融机构为主体的金融体系,能够很大程度上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同时还能改善我国基层金融空洞化、金融服务出现真空的局面。因此,发展社区银行成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随着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对区域经济的分化整合愈加显著。传统的行政区域划分受到了市场经济区域划分的强烈冲击,不同区域由于其经济发展状况不同,人口构成不同,产业结构存在差别,对本地区的金融服务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分析中国目前的金融发展现状可发现,我国发展社区银行具备条件已经成熟,完全可以建立科学规范的社区银行。
首先,中国中小企业的广泛存在及其融资需求客观上为社区银行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市场条件。近年来,特别是加入WTO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扩张壮大,其在经济增长、吸收就业等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它们所面临的融资环境并不宽松。大型银行日益将融资的重点转向大型公司,中小企业面临发展机会虽多,但资金运转困难,无法顺利获得贷款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长期发展,而建立以中小企业为主要融资对象的社区银行则能够客观上促进市场竞争的充分展开,增加市场活力。研究表明,小型银行在发放中小企业贷款时较之大型银行更有优势,为其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市场机会。
其次,社区银行由于规模小,资金量有限,所需资本不高,便于民间资本进入和市场竞争的充分展开。我国之前对银行业发展制约较多,银行多是国家资产,民间资本不能顺利进入银行业,但社区银行进入壁垒较低,降低了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的门槛,有利于提高银行业本身活力,促使大小银行在竞争中各自发挥优势,有针对性地定位市场,保证银行所提供金融服务质量的提高,在银行投资者获利和银行客户满意两方面达到双赢的结果。
最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相对于中西部等不发达地区,东南部和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快更好,这种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型银行将发展重点放在了相对发达的地区,造成了资源分配的极度不合理,越是不发达的地区,越需要充足的资金,当地却缺乏有力的金融机构保障其资金运用,这些企业苦于借款无门,加速向东南部移动,进一步加剧了不发达地区的经济落后;更有甚者,本来急需资金的不发达地区的资金通过大型银行的分支机构网络,被转移到资金已经比较充裕的发达地区,导致地区差距越来越大。这种恶性循环会造成国家总体经济发展的隐患,影响社会安定和谐,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社区银行能够填补金融服务的缺口,其“吸当地,用当地”的资金运营模式,能够缓解之前这种虹吸现象及其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促进市场经济平稳有序的向前发展。
总而言之,社区银行已成为当前金融业改变其二元结构,促进银行结构全面调整,缓解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解决的最佳途径之一,我国现已具备培育社区银行的肥沃土壤和便利条件,因此应该加快步伐,为社区银行的成长创造健康的环境。
五、我国社区银行的发展模式
社区银行在美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这不代表其在中国的发展模式也要照搬美国。对此,学者针对中国当前的银行业发展现状提出了一些建议:钱水土、李国文(2006)认为社区银行的设立途径有三种:由民营企业资本组建、将现有小型金融机构进行改造、由民间非正规金融引导为社区银行;彭路(2007)借鉴美国社区银行在拉动不发达地区和不发达部门经济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认为我国为解决经济结构的二元性和金融结构的二元性,应把社区银行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金融支撑,以求社区银行与地方经济的协同发展。
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应该根据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程度决定社区银行的发展路径。首先,在银行的规模和数量问题上,由于发达地区银行众多,目前分工不清,竞争同质化现象严重,因此可主要采取改造的方式,将原有的小规模区域银行进行调整和改制,使其逐步规范,成为符合要求的社区银行;而在不发达地区,当地银行数量有限,可新建与改造并举,将现存诸如信用社等经营管理不善的小银行进行统一整合和规划,加强监督和管理,制定制度化和科学化的发展路径,同时新建一批符合要求的社区银行,从头开始建立有利于其区别旧有银行,同时更容易吸纳新的人才和建立新的管理制度。
其次,通过总结我国前期银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对社区银行的产权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社区银行产权模式的核心是公司的产权组织形式,社区银行的产权归属决定其内部权力的分配和制衡,是银行最重要的核心内容。国外社区银行的产权组织形式一般都是股份制,按照股份制公司“两权分离”的要求进行法人治理结构的构建,按照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实行商业化经营管理。我国由于地区间历史因索、文化差异及贫富差距较大,社区银行的设立可因地制宜地探索股份制与合作制结合的模式。一些全国中心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县、地级市的中小金融机构经过重新整合,可以组建成股份制模式的社区银行;一些区域中心城市和经济较发达的县、地级市的中小银行机构经过重新整合,可以组建成股份合作制模式的社区银行;在广大县域和金融不发达地区应把农村信用社转化为合作制的乡村社区银行。
最后,社区银行应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体系。对于所有银行来说,导致其产生危机的根本原因就是不能有效控制风险:社区银行规模小,资金量有限,风险抵抗力弱,一旦发生风险,会迅速陷入破产危机。因此,社区银行的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对风险的防范和控制。社区银行由于行业集中度和贷款风险集中度较高,贷款金额较小,贷款客户比较分散,应制定规范的信贷管理政策、程序并严格执行;同时,应把企业的有限责任转变为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以及大股东个人的无限责任;集中全力搜集客户信息,清除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坏账损失,从而有效避免可能出现的信用风险。同时,社区银行还要严格控制存贷款比率,保证资产负债的期限相匹配,保持足够的资本充足率,达到规避流动性风险的目的。
六、研究结论
一、前言
自从柬埔寨进行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各个经济部门进行结构性变革,包括金融体系改革。自此,柬埔寨银行业体系不断发展,1996年出台柬埔寨国家银行法,到现在已经拥有36商业银行、8个代表处、13专业银行、54个小额信贷机构和23保险公司。本文将对柬埔寨的银行治理结构对绩效的影响进行说明。
二、柬埔寨银行业发展现状
20世纪60年代我国经济走强计划经济政府,银行和外面部门被国优化。柬埔寨受过三次国内战争,战争结束之后国家再次开放银行系统。1975年国家银行被关闭。自此,银行业体制改革,1996年国民议会通过组织和传导国家银行法。199g年成为东盟成员国,2004年成为世贸组织成员。NBC编制了符合金融业(2001-2010)年蓝图,金融业发展战略的推进与柬埔寨的公众信心融入全球金融体系。近年来银行业发展较快,银行机构日益,实力日益增强,逐渐成为制定货币政策。
三、目前柬埔寨金融体系
(一)柬埔寨国家银行历史。1954年柬埔寨国家银行(NBC)成立,1955年起NBC全面投入使用。1975年NBC被关闭,货币和市场被废除。1979年中央银行重新开业柬埔寨人民银行柬埔寨银行单一银行系统。1991年第一家私营商业银行成立为NBC与泰国暹罗商业银行的合资企业。1996年由于颁布了《柬埔寨国家银行组织法》,NBC成为中央银行。
(二)柬埔寨国家银行的双重作用。央行主要任务是保持价格稳定,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和交易政策授权,许可,规范和监管银行,财务机构,清算人和审计师,监督支付系统并加强银行同业付款,发行国家货币和管理国际储备。
(三)柬埔寨国家银行的货币政策。汇率政策管理浮动,偶尔NBC介入市场维持汇率稳定,外汇政策,自由派外汇市场上的国外汇款没有限制,利率自由派,作为最后贷款人,NBC仅向瑞尔商业银行提供贷款;利率为每月0.50%或每年6%,支付制度经济高度现金支票是NBC的主要支付工具,在美元和瑞尔之间运行结算所。
(四)柬埔寨y行体系结构。所有的银行,无论是专业的,商业的还是微型金融机构,都是在柬埔寨国家银行(NBC)的支持下进行的,这个银行是注册,许可和管理的。经济和财政部以及柬埔寨国家银行(NBC)银行规范和服务。IMF和世界银行也在柬埔寨开展业务。银行业主要由“银行与金融机构法,,(LBFI)制定。
(五)柬埔寨银行业稳定。每年的NBC报告显示,该组织履行其作为该国中央银行维持价格稳定的使命,2013年通货膨胀率约为4%。国家银行管理下的柬埔寨外汇储备从15年前的3.78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初的41亿美元。NBC表示,这足以覆盖该国进口的四个多月,达到了柬埔寨一个国家所达到的财富的高峰。报告还透露,柬埔寨商业银行贷款在2012年从58.8亿美元增长了26%,达到74亿美元。
四、银行治理结构对绩效的影响
(一)股权结构。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基础,是指股权的性质,和股权集中度,股东极度分散,没有任何单个股东的持股比例超过10%,过于分散的股权容易导致股东实施监督的资本大于监督所获收益,使得公司绩效变化随时能通过股票价格反映,潜在的恶意接管威胁也对管理层施加了监督作用。股权相关集中,即公司拥有几个持股比例在10%至50%之间的大股东,但没有一个股东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大股东之间相互制衡。
(二)董事会治理。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主体机制,董事会制度关系到公司权利的平衡,决定了董事会是否能够发挥作用。董事会规模越大越好,因为规模越大,就会能包括各方股东的代表,于防止个别股东侵害其他股东利益的现象发生也许较多的懂事人数能够使董事会在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等多个方面起到相辅相成的效果,提升总体的水平,但是规模过大也可能带来越多的影响,是指过多的人数增加懂事之间沟通和协调的难度,而降低工作效率。董事会的规模缩小对绩效的提升有好处。
(三)监事会治理。董事会经理层掌握着决策权和经营权,监事会则拥有监督权,其成员由股东与职工选任,负责监督评估董事会和经理层的表现。由于监事与董事不允许兼任,所以能够形成有效的制衡关系,减低擅权决策的可能性。在采取德日模式的公司治理结构中,监事会主要以监督董事会运作与决策的方式对绩效施加影响。
关键词:
投资银行;发展现状;对策
1投资银行的概述
中国投资银行其通俗含义为:中国的“投资银行”行业。其组织形式可以是证券公司也包括金融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在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机构。上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证券业务逐渐从商业银行业务中的投资业务部分离出来,蓬勃发展,形成以证券流通、交换为主的中介机构体系,至此,券商逐渐成为中国投资银行行业的核心。因此通常认为投资银行由商业银行演变而来,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投资银行的核心功能是金融中介并在经济体系中寻求资源配置的最佳途径。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资金供需、企业调整、产业集散等作用。
2我国投资银行现状及问题分析
随着国内外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对经济的积极调控和人民投资意识的提升,目前我国投资银行处于繁荣的发展阶段。证监会全面支持新三板文件的出台、亚投行协议的签署,无一不在表明我国投资银行在经济发展的高速轨道上前行。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投资银行比较,我国仍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在投资银行的产生和成长中,证券市场起到关键性作用,可以说它滋养了投资银行这颗时代的种子。我们以证券公司的近况为代表可以更具体的反映我国投资银行的现状。
2.1我国证券公司规模从2011年到2015年上半年,我国证券公司的数量呈稳定增长趋势,与之相应的总资产、净资产和净资本也逐年递增。4年半期间,证券公司数量的增长率为14.68%,总资产增长率为426.75%,净资产增长率为106.35%,净资本增长率为147.83%。表1分别列出2011年到2015年上半年我国证券公司的数量、总资产、净资产、净资本的具体数据,更能直观反映出投资银行发展的现状。从2013年到2015上半年期间我国证券公司收入的主体为买卖证券业务和证券投资收益。其中买卖证券收入为总收入的主体,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分别为:47.68%、40.32%、47.94%,相比于上年同期2014年买卖证券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有所下降,而与2014年相比2015年呈上升趋势。相比于上年同期2014年的净利润年增长率为119.34%,2014末至2015上半年的净利润半年增长率为58.66%,由此可见净利润的增长率小幅下降。下表是2013年到2015年上半年证券公司收入的组成及相关数据,更客观反映出我国证券公司收入的实际情况。
2.2我国证券业的监管法律法规我国证券法的内容不全面,对投资的对象、投资行为等规范的不够明确和具体。现行的相关法律仍是2005年10月27日修订的《证券法》。而我国证券行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很多方面在现行的法律中还没有完整的规章制度,法律的不健全将不能给证券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也将影响投资银行发展的进程。
2.3对比国外投资银行我国投行存在的问题中国投资银行业从1987年才初见模型,而美国投资银行在19世纪中期已经存在。相比于成熟的市场,我国的投资银行的国际地位有待提高,尤其在当前历史时期,更需要借鉴国外投资银行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去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
2.3.1中国投资银行发展史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投资银行的发展在时间轨道中日趋完善。表4为我国投资银行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阶段及发行监管制度,由此可以更加明晰我国投资银行所经历程。
2.3.2中信证券与摩根士丹利对比根据中美两国投资银行的在本国地位、业绩排名和知名度等,中国以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美国以摩根士丹利为代表,通过对两国代表投行的公司规模和业绩结构等比较,从而对中美两国投资银行进行探究。(1)公司规模。中信证券:1995年10月25日在北京成立。其子公司很多,如:中信金通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中信证券国际有限公司、中信万通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等。包括所属子公司在内,中信证券在境内合计拥有165家证券营业部、61家证券服务部和4家期货营业部。摩根士丹利:最初成立于1981年,前身要追溯到1924年。公司总部设在纽约,它的区域办事处的分支机构遍布全美,主要办事处在伦敦、东京、中国香港等其他金融中心城市。客户群包括:公司、政府、金融机构和个人。(2)业绩对比。截至2014年末,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总收入为395亿元,净利润为161亿元,上一年同期净利润53亿元。截至2014年12月31日,MorganStanley全年净收入为343亿美元,上一年同期为325亿美元。全年持续经营业务盈利62亿美元,上一年同期盈利为30亿美元。相比于上年同期,公司股票销售和交易业务表现稳健,投资银行业务表现为强劲态势,固定收益及大宗商品销售和交易业务也呈上升趋势。(3)人才储备。中信证券在人才招聘更倾向于有经验人士,而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及培养方面不及摩根士丹利。摩根士丹利为吸引人才开展很多项目,如:在亚太区,率先推出与著名大学合办、致力于培养当地杰出年轻商业人才的“摩根士丹利商业精英培训计划”。由此可见摩根士丹利对发掘培养人才的重视。(4)我国投资银行存在问题。
根据以上中信证券和摩根士丹利的对比,可以看出我国投资银行有很多不足,以下主要探讨我国投资银行规模、业务的发展、专业人才储备及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①投资银行规模局限。我国投资银行目标定位局限于国内。国外大型投资银的行分支机构或者子公司遍布全球,而我国投行服务对象大多仅限于国内客户,公司设立地点多在国内,很少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开拓国外市场。市场的局限性这一因素也影响我国投资银行的规模,这也造成资源配置、利用不够充分,产品和资金运作缓慢。②缺少作为投资银行的核心业务量。我国的投资银行目前处于低端业务过度竞争,高端业务涉足很浅阶段。国内券商业务基本以证券的本源业务为主,这种单一化的业务模式使券商之间竞争激烈,收益下降。目前,我国投资银行收入中佣金收入占总收入的40.88%,而投资型、创新型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微乎其微,这与西方发达国家中的投资银行收入比例明显不同,如高盛、摩根士丹利的营业收入中创新型、投资型业务收入是总收入的主体。国内券商现有的主体业务过分依赖于通道,真正深入挖掘资源配置———投资银行的核心功能的业务偏少。③缺少专业人才和创新型业务。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在经济领域,脑力密集度非常高的金融行业,专业的金融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中国投行的精英比较匮乏,目前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人员多数是边学边干,缺乏系统专业的训练。国内投资银行的研究人员大多来自于学府和政府机构,实践经验不足,在其研究的领域上总会有“学院派”、“传统派”的痕迹。有一定风险管理理论基础但不能将理论熟练应用于实践,专业人才的稀缺直接导致我国投资银行的创新型业务展开的进程很慢,绝大多数投资银行的主力军仍是传统型业务。④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目前我国投资银行行业的相关法律还有待完善,对行业的定位不够明确。如:《证券法》对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没有明确的定义而是用列举的方式界定,笼统的法律法规无法对业务操作不规范等违法行为给予及时准确的有力惩治。在投资银行业高速发展、竞争加剧的今天,法律不健全、监管不到位,很难做到公平竞争,也无法给我国投行的发展提供稳定长久的保障。
3我国投资银行发展的对策
3.1目标定位在国际我国投资银行的发展趋势应遵循“走出去,引进来”。打开国门,积极的加强与国际的交流、合作,不仅可以提高我国投行的市场占有率更能促进我国投行更好、更快的发展。投行向国际市场进军,更需要我们有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体系,而这些都可以在国外发达市场中找到参照获取经验。真正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适应市场的发展并根据自身特色,准确定位,确立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和市场地位。
3.2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活化剂。现今我国投资银行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加强人才的培养。具有良好专业知识、敏捷的思维、创新能力及丰富经验投的行经营者和管理者是投资银行发展核心竞争力。我国可以通过外派学习、加强专业训练等手段提高现有投行人员的能力,同样也要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减少人才流失。
3.3扩大投资银行业务规模我国投资银行的业务应呈现“专”和“广”的发展趋势。成熟的行业无论在横向还是纵向都会有一定深度。很多国外的投资银行,其业务范围宽泛、产品的种类多样而且会开创出自己的优势领域。如:高盛的招牌性业务是收购与兼并,摩根士丹利是股票的承销与资产管理。美国的一些小型投资银行也在探寻自身的发展路径,如:所罗门兄弟在资产抵押债券领域占据一定的专业优势。在丰富业务种类的同时也要加强业务的专业度并积极探寻适合自身的特色业务,从而进一步提升业绩。
3.4法律法规的完善利润与风险就像孪生兄弟,总是相生相伴。次贷危机爆发时,美国排名前五的大投行中,雷曼兄弟和贝尔斯登破产,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高盛和摩根斯坦利被迫转制为银行控股公司,它们的命运,充分显示出投资银行在发展中健全风险控制机制的必要性。虽然次贷危机给美国的经济造成重大创伤,但其恢复的速度相对来讲也很迅速,原因之一就是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体制。金融风险主要由两方面因素,一是信息不对称,二是杠杆的过度使用。那么为保障中国金融业持续稳固的发展,一定要在这两方面做出具体的方案。在借鉴国外相关法律的同时更要根据中国的国情及特色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规范。
参考文献
[1]叶至夏.关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投资银行风险管理的探讨[Z].黑龙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支行,2015-06-09.
[2]舒胜晖,李刚.经济转型期我国投资银行发展探析[Z].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2015,(04).
[3]程克群,栾敬东,曹彩龙.中国投资银行业务发展探析[J].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3,(03).
[4]李先龙,王立莹.浅谈我国投资银行面临问题及应对措施[J].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14-07-11.
[5]王旭.我国投资银行业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D].桂林:桂林理工大学,2015,(04).
[6]钱宇.我国投资银行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财经大学,2014.
[7]曹晓飞.投资银行的国际比较及其对中国投行的启示•基于中信证券与高盛集团的比较分析[Z].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014,(08).
1研究背景
中国银行业协会在2015年3月15日了《2014年度中国银行业服务改进情况报告》,表明2014年年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网上银行交易608.46亿笔,同比增加21.59%,交易金额同比增加17.05%。由此可知,随着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电子化金融服务更加方便快捷且越来越深受广大人民所喜爱,促使我国银行业等金融机构的离柜率飞速上升。伴随着网上银行的不断发展与广泛使用,使得网上银行的弊端也被暴露出来,例如:安全性、可靠性、监管机构的监督和执行能力以及其他问题的出现都是网上银行发展所面临需要去解决的。
2网上银行产生的问题
2.1 外部因素
网上银行法治建设相对落后。我国设计计算机和网络领域的立法工作较为落后,有关的金融法律、法规很少,所以往往会产生法律风险。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不能如约履行合同而引发争议、诉讼等法律纠纷,使得商业银行的经济受损。目前,《商业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法》都没有系统的对有关网上银行的业务进行相关规定,只有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部门规章――《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提及,这就造成了当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与客户发生纠纷时因没有法律依据而处于尴尬位置的局面。
监管不足容易引发监管风险。主要表现在对金融监管当局的影响和对资本管制的影响。(1)对金融监管当局的影响。网上银行主要是通过无纸化操作来交易,监管数据不能准确反映银行实际经营情况,导致我国监管当局对银行业务难以核查。(2)对资本管制的影响。在资本管制条件下,逃避管制又是一个我国监管当局面临的风险。例如,当事人可以通过网络支付和提款的方式达到不受限制的目的;跨国金融机构通过网上银行进行异地、境外吸收存款和支付以及结算功能来逃避国内的经营管制。这些都会导致我国的资本管制出现漏洞,从而使得资本管制手段丧失意义。
2.2内部因素
网上银行业务品种创新不足。目前银行仅仅把网络当做一种销售方式或渠道,造成了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品种创新不足,缺少科技含量高、未能适应客户个性化需求的网络银行新产品和新服务等传统业务的局限依然存在。目前网上银行的主要I务只是对传统业务做了形式上的转换,以查询、转账以及代缴费业务为主,对客户而言缺乏吸引力。
网上银行网络环境存在技术风险。(1)常规风险。常规风险是银行应用系统的基本问题,主要有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网络结构设计、应用系统详细设计、软硬件选型配置等。(2)操作系统风险。目前银行网络系统采用安全等级为C2级的操作系统,是相对安全、严密的系统,比如:Unix、windows NT等。但也有疏漏,好比许多银行业务虽采用Unit网络系统,却无法阻止黑客利用网络监听器材获取重要信息。(3)机群系统风险。主要是指在网上银行系统运行过程中所涉及的如web以及域名解析服务器、防火墙系统、邮件服务器等诸多功能各异的硬件和软件系统互相在不间断的稳健运行。
3网上银行发展对策
3.1外部因素
政府需要与商业银行合作,加大力度宣传网上交易安全的相关知识。主要措施是:一个是加大对网络安全基本知识的宣传,促使社会公众更好的了解网络、掌握基本的网络安全知识和技能;另一个是在消费者使用网上银行的过程中,通过业务提示、风险揭示等渠道来告知消费者关于各类风险的防范知识。
为了使得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法律的保障,需要制定和完善网上银行的法律法规。一是需要加强对市场准入、网络安全等方面的规定;二是在吸取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对产品设计、交易流程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
目前我国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主要适用于监管传统银行,对于网上银行来说适用性低。因此,监管机构需要加强金融、司法、政府等监管部门的协调合作,制定出相应的监管规定;第三,制定信息披露制度,要求银行必须在相应的网站对网上银行存在的风险和防范措施进行披露。
3.2内部因素
(1)管理方面。面对银行业发展的目前经济环境,不仅需要提高网上银行的经营水平以及网上银行业务品种的创新,而且需要进行网上银行业务的管理者需要汲取更多的专业知识,借鉴有利的管理经验,同时还应该对管理者进行专业的考试,确保管理者的知识技能、管理水平等各个方面能够得到全面发展。优秀的银行经营管理者可以提高银行业务的经营水平,促进银行业的经济快速的进步,推动网上银行的成长。
(2)技术方面。第一,网上银行必须做好对客户的网上认证工作;第二,着重解决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会遇到的泄密问题;第三,不断完善和改进计算机的防火墙技术。
4研究结论
本文分别从内外部两个方面分析了网上银行发展过程中所存在问题,并相应从内外部提出了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梁东皓.我国网上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华北金融,2009
[2]邹湘豫.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及相关问题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0:345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