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开放概念股模板(10篇)

时间:2023-07-21 16:49:1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金融开放概念股,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金融开放概念股

篇1

互联网支付概念股是本周市场最美丽的风景。“中国互联网金融论坛”消息称央行再发27张支付牌照,其中外资公司的出现是一种行业开放的信号,刺激了本周移动支付、4G概念股、电子商务概念股联袂走强。以腾邦国际、号百控股为龙头的在线旅游概念股、以深圳华强、深赛格为代表的电子商务概念股,以中科金财为代表的电子支付概念股,以富春通信、日海通讯、邦讯技术为龙头的4G概念股涨幅居前。

篇2

但神话终究是神话,终究是要走下神坛的,随着9月底上海自贸区的正式挂牌,一些政策“试金石”,自贸区概念股开始告别前期的普涨阶段进入后期的结构性行情。10月的最后一周,上海自贸区概念股依旧走弱,自贸区板块跌幅逾2%领跌两市,截止到10月25日,外高桥跌逾8%,陆家嘴跌逾7%,东方明珠、浦东金桥、华贸物流跌逾5%,板块个股近全线下跌。分析人士指出,目前三季报正在密集公布,并且临近年底,投资者关注的焦点越来越集中于公司的业绩,那些业绩尚未体现、估值脱离市场平均水平的题材股对投资者缺乏吸引力,且由于前期涨幅非常大,因此面临的获利盘套现压力也相对较大。

“见光死”行情再次上演

此前因上海自贸区概念的刺激,上海地产板块曾经接连上涨。其中与自贸区关联较大的外高桥,更是连续拉出了12个涨停。其股价从涨停前一日的13.5元/股最高上涨至64.16元/股。除此之外,浦东建设、陆家嘴等上海本地地产股也纷纷走出了翻倍行情。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巨大涨幅之下,调整如影随形。随着利好逐渐兑现,资金流入枯竭,上海自贸区概念股迎来了暴涨过后的最强调整。截止到10月26日收盘,所有概念股悉数下跌,外高桥、华贸物流、上港集团等16股报收跌停。对于前期上海自贸区地产股的疯狂上涨,有分析人士认识,有一部分人把自贸区理解成简单的“炒地皮”,单方面认为,自贸区的“得道成仙”必然会带来区内及周边土地的增值,但随着9月29日上海自贸区将正式挂牌,尤其是以上海自贸区概念股炒作的地产股出现了“见光死”的现象。“随着9月29日的到来,概念股全面普涨的阶段已经结束,大面积跌停正是获利资金集中出逃所致。在上海自贸区概念股加速赶顶后出现大幅调整,同时考虑到利好即将兑现,上海自贸区概念股或将在此构筑顶部,接下来的调整或将十分剧烈。”

对于自贸区的投资,有人把它比作“炼丹炉”,“在试验区内,政府将致力于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企业在发展时的限制少了,但享受的扶持也没有了。那些依赖于权力庇护的企业在试验区很难发展好,只有创新能力强的企业才能脱颖而出。”一位市场分析人士认为。

金融业成后市最大亮点

那么究竟哪些板块个股才值得投资者关注呢?多位受访人士指出,相比贸易、地产,金融才是自贸区的最大看点。据了解,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36家单位首批入驻,其中有11家金融机构。市场人士预期,自贸区将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先行先试。同时,推动金融服务业对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和外资金融机构全面开放。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这些改革将给银行带来很大机遇。包括离岸业务等新的领域将给银行带来新的盈利点。此外,银行中间业务也会有不小的增长空间。“通过自贸区这个平台,国内企业到海外去投资,或者海外机构到境内投资,商业银行都可以为其提供结算等方面的服务。”目前,浦发银行已申请成立上海自贸区分行,其他的银行也跃跃欲试。

相关专家认为,上海自贸区给保险业带来“搭车”机会。尤其是国际贸易和货运吞吐量的发展对产险而言机遇更大,包括航运险、离岸险等险种都可能成为自贸区建设中的重点保险项目。此外,险资参与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也将是一大看点。

插排:上海自贸区给保险业带来“搭车”机会。尤其是国际贸易和货运吞吐量的发展对产险而言机遇更大,包括航运险、离岸险等险种都可能成为自贸区建设中的重点保险项目。此外,险资参与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也将是一大看点。

Tips:行业股解析

物产中大

第一个是融资租赁业的放开,准备在自贸区做融资租赁的企业,肯定是有好处的,物产中大有租赁公司,有期货公司,已经准备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在这样的情况下,定位于做生产上的平台型企业,它的优势就是利用,保税区或者是自贸区的贸易量的增加,带动自身业绩的增加。

浦发银行

区域本土优势非常重要,另外它也是国内获得离岸业务牌照的四家银行之一。

百视通

篇3

上海自贸区获批的消息一经公开,沉寂多时的上海本地股就像坐上了火箭,股价直冲云霄,而事实上,这些上海本地股并非与自贸区概念能真正搭上界。谁又是“真的英雄”?谁将从自贸区真正受益?

“制度红利”:由内及外

中信国际的研究报告指出,刚刚获批的试验区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尽管自贸区的一些详细政策细则还未出,但自贸试验区将比此前的综合保税区和其他试验区更加开放,将推动税收创新、监管创新、行政法规创新,包括可能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区内货物自由流动、试行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开放等,预计也有利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突破。

短期看,上海自贸区主要受益的区域还是集中在自贸区内部,以外高桥地区为核心扩展至洋山港临港新城与机场保税区。上海自贸区设立有助增强区域经济活力,助力区域经济增长,间接使区域零售行业及相关服务行业受益。中长期看,若复制自贸区经验,将上海自贸区范围扩大至全市,则区域零售行业有望直接受益:区域内税收优势将使商品价格具备竞争优势,有助于拉动区域内商品销售;在区域商品价格优势带动下,来沪消费人数规模有望增加,这将提升区域零售行业景气度,本地零售行业有望中长期受益。更长期看,上海自贸区随后或将辐射至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区域。伴随着新的试点区域得到逐步扩大,“制度红利”有望辐射至全国。与自贸区直接相关的贸易、航运、港口、物流、建筑、地产、金融等领域有望受益。

受上海自贸区以及金改等消息刺激,周一,相关个股出现大幅上涨,尤其是沉寂多时的上海本地股集体发力,并有22只相关个股涨停。陆家嘴、浦东金桥、界龙实业、申达股份、上港集团、华贸物流、龙头股份、爱建股份等众多上海本地股直奔涨停。周二,自贸区相关概念股继续飙升,冲击涨停个股有所分化,数量较周一明显减少。陆家嘴、浦东金桥、东方创业、锦江投资、华贸物流、上港集团、海博股份、龙头股份、东方航空、徐家汇等14只个股涨停。

追寻三条主线

上海自贸区启动已然箭在弦上,而自贸区概念股也已然坐上了“火箭”。那么究竟哪些个股将真正受益于自贸区?记者建议循着三条主线寻找投资机遇。

第一条主线:服务贸易。

上海保税区域协会会长卞祖耀表示,未来在试验区内,将按照“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高效管住,区内自由流动”的要求,改革现行的一线进境货物“先申报、后入区”的海关监管模式,允许企业“先入区,再申报”,最大限度地提升一线进出境便利程度和物流效率。

业内人士指出,除了提高贸易便利化程度外,上海自贸区还可以探索拓展功能,对新型贸易业态先行先试。尤其在服务贸易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上海某投资公司负责人介绍,现在企业家得到的信息是,与贸易相关的很多行业将取消行业准入审批,只要符合法律规定就能从事相关行业。“如果是这样,那将极大激发经济活力。贸易和服务业将率先受益。”该人士称。

长信基金策略分析师表示,自贸区涉及多个服务行业,如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和社会服务领域。届时,境内企业境外投资更为便利,投资数量及金额将进一步提高。

至于密切相关的板块,长信基金交通运输行业分析师谢恒先生认为,上海自贸区破题对离岸贸易、港口物流类上市公司无疑是大促进。自贸区将有效带动长三角发展,随着洋山港成为国际中转港,离岸金融发达后会大大提升客、货吞吐量,对港口、物流产业的发展影响显而易见,如上港集团、上海物贸、浦东建设、上海机场、东方航空、亚通股份等业务和估值均得以提升。

此外,相关上海贸易公司也应得到投资者的关注。

宝钢股份董事长何文波 8月26日在网上业绩说明会上表示,上海自贸区是国家推进市场化改革和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战略举措。对于宝钢这样一个多元化、国际化钢铁公司是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宝钢旗下华宝投资、财务公司,原料、钢铁销售等业务板块都可以从中获得制度红利。

第二条主线:拥有大量土地的公司。

上海本地股中有多家公司在自贸区内有大量土地,这些土地价值重估为相关公司业绩转折带来的机会也不容小觑。

浙商证券房地产分析师戴方告诉记者:“这总体来说是利好,因为它出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智慧分析师谢祖平表示:“由于上海自贸区涉及新的服务业平台,在人口密集、集中分布的地区,会带动地产业价格的上涨。”

目前来看,拥有土地直接利好的上市公司有外高桥、上港集团、浦东机场、浦东金桥、界龙实业、陆家嘴等。

第三条主线:金融改革。

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今后会出台怎样的优惠政策并不是最关键的,重要的是该怎样体现开放式的安排,与主要国际货币、经贸兼容,全球性兼容“零关税”,以及自贸区未来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和资本项下的开放,境内基金将可直接向境外投资者募资,注册在自贸区内的境内基金甚至可直接募集外币。这些均意味着自贸区将实行大刀阔斧的金融改革。

8月9日,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金融十条”的指导意见,上海出台42条措施,明确上海要结合自贸区建设的要求,争取先行先试,使国家金融改革、创新的有关部署在上海最先落地。在支持自贸区建设方面方案提出,以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为重点,进一步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推进外汇管理简政放权,完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外汇管理制度。

相关个股有浦发银行、龙头股份、上海三毛、锦江投资、上海物贸等。

篇4

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的建设是中国又一次升级版的改革开放,意义深远。如果能够顺利推进,一定能够为全国性的改革破局,会带来新一轮改革的巨大的示范效应。其核心就是“金融”改革,由此带动贸易自由化、税制改革、外资开放、经济结构调整、政府职能转变等一系列变更……

在上海自贸区,试点法人的人民币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利率市场化、开放外资银行、民营银行。无疑是在革现有银行的命,更加市场化、自由的金融机构,无疑可以丰富企业的融资渠道;而老百姓的投资渠道也活了,目前金融界的“影子银行”等问题也就能解决。

篇5

    由此可见,尽管加入WTO对宏观经济是长期利好,但对不同行业来说,入关所带来的影响差别很大。首先,入关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上市公司将受益匪浅,主要包括纺织、服装、外贸、食品、家电、机电、资源等,这些劳动力密集产业将会如鱼得水;其次,国际化程度较低、受到较高保护的农业部门、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部门,如汽车、仪器、建筑、畜牧业、仪表、棉花、小麦等产业将受到巨大的冲击,相关上市公司将受较大程度影响。再次,一些垄断型行业将受到更剧烈的冲击,如金融、保险、证券、电信、铁路、医院等。因此,产业升级、行业整合逐步将成为一种潮流,各行业将面临着重新洗牌。

篇6

历经14年艰辛,中国加入WTO的全部法律文件终于9月17日通过,只等11月份的多哈会议上正式通过法律文件,中国就是WTO的正式成员了。加入WTO,在对中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的同时,也必将对国内股市产生复杂的冲击,B股市场也不例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指出,在未来10年间,加入WTO将使中国GDP增长每年约提高0.5个百分点以上,而国外的研究机构则认为,加入WTO可能使中国的GDP增加2个百分点。不久前,世界银行对中国进入WTO后商品贸易自由化进行了评估,其中有以下结论:一是加入WTO后,中国在世界出口中的份额将从1995年的3.7%上升到2005年的6.3%;二是中国惟一能从市场准入中获益的只有纺织品和服装品出口,在世界出口市场的份额将提高到43%。

由此可见,尽管加入WTO对宏观经济是长期利好,但对不同行业来说,入关所带来的影响差别很大。首先,入关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上市公司将受益匪浅,主要包括纺织、服装、外贸、食品、家电、机电、资源等,这些劳动力密集产业将会如鱼得水;其次,国际化程度较低、受到较高保护的农业部门、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部门,如汽车、仪器、建筑、畜牧业、仪表、棉花、小麦等产业将受到巨大的冲击,相关上市公司将受较大程度影响。再次,一些垄断型行业将受到更剧烈的冲击,如金融、保险、证券、电信、铁路、医院等。因此,产业升级、行业整合逐步将成为一种潮流,各行业将面临着重新洗牌。

就B股市场来说,入关将为他带来新的机遇。首先,在3至5年后,国内金融证券行业将对外开放,B股作为国内股市对外开放的窗口,相对B股来说,其价格优势对外资更有吸引力,相比A股增值潜力更大。其次,随着入关3至5年后人民币兑换外币条件的进一步放宽,以及更远的将来人民币的自由兑换。未来A、B合并是大势所趋。在这种背景下,国内大量资金必然选择更为便宜的B股,对B股形成长期利好;再次,入关对相关受益的板块是一个中长期的利好。例如,加入WTO将对纺织、服装等板块带来如下机遇:一是配额取消带来出口增长。多年来我国纺织业出口受到配额限制的严重束缚。2005年取消配额限制后,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空间将被空前地拓展。据预测,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纺织品出口将增长82%,服装出口增长93%;二是有利于改善出口环境。目前发达国家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设置了重重障碍。入关后,多边最惠国待遇意味着我国可以得到世贸组织内100多个成员国的最惠国待遇。具体到B股上市公司中,茉织华B、帝贤B、雷伊B、鄂绒B、鲁泰B等以出口为主的纺织服装类B股公司将会从受益匪浅。此外,入关对深赤湾B、招商局B等港口业的发展是实质性利好,由于进出口规模的扩大而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

当然,我们在抓住机遇的同时,也必须正视入关后对大部分行业所带来的直接冲击。从市场表现看,尽管A、B股市场中的WTO概念股不时走强,但对投资者号召力却极其有限。市场对这一板块的挖掘更多也是概念炒作。由于WTO概念已经过较长期的运作,纺织、服装、港口、资源等WTO板块大多都已在市场有过一定表现。在这种情况下,WTO概念股在入关前后持续走俏的可能性很小。相反,由于目前国内外股市环境不断趋坏,所以,不排除WTO板块主力借入关之利好大肆出货,就像前期申奥板块一样。笔者认为,短期内对WTO板块不宜抱过高期望。

篇7

打开一扇半掩的门

国际板“狼”来了,市场恐慌了,投资者困惑了。“我听说过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也听说过金融板块、高科技板块,甚至新疆板块、海南板块等。这些板都是咋回事?”股民小张被股市中层出不穷的概念给搞昏了头。

此板非彼板

同样是板,含义存在差别。部分原因在于中文的博大精深而造成的理解不易,放在英文中就好理解了。主板、创业板和国际板属于同一类概念,英文分别译作main board、second board和international board;板块则被译作sector,如高科技板块就是high-tech sector。

Board强调异质性,板与板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特征,如主板和创业板对上市企业的资质和条件做了不同的规定;Sector强调同质性,同一板块内具有某一共同特征。

在股市中,板块是指具有某一共同特征的股票,被称为XX板块或XX概念股,它们因相同的特征而在价格走势中呈现较大的联动性。板块的划分是多样的,如按行业划分,有钢铁板块、水泥板块等;按地域划分,有边疆概念股、首都概念股等;按经营状况,有绩优板块、亏损板块。一家上市公司往往因为其不同题材而归属于若干个不同的板块。如四川长虹,既属于绩优板块又属于家电板块。根据划分范围的大小,板块之间也存在交错关系,如生物制药板块中的个股,理所当然包含在高科技板块之列。

境外企业搭板上岸

国际板指境外企业在国内发行上市的板块。这些境外企业在国内上市后,因其“境外”性质而被划分为“国际板”。

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至今仍是个半封闭系统,遵循了“以我为主、中心突破”的发展原则,境内企业可以走出去(红筹股是一种典型形式),境外企业却走不进来(如果不算三资企业)。在这个大学堂中,先是官办了大学(主板),随后是中学(中小板和创业板),下一步到底是小学(新三板)还是留学研究生院和博士后流动站(国际板),一度颇为踌躇。现在看来似乎国际板已抢占了先机。

资本无国界,市场应该为全球的资本和企业服务。国际板开通,将打开中国资本市场之门。微软、可口可乐等全球著名公司就可以在中国挂牌上市,中国人得以真正成为这些公司的股东。

争论何时休

在推出之前,对国际板的争论将不会停止。纵览两个月来的呼声,有实事求是之辩,也有局部利益之争。在创业板花落深交所后,国际板被深深地打上了上交所印记。为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中抢占有利位置,上海媒体频频采用“凝成共识”和“呼之欲出”等字眼,急切态度可见一斑。同样表现积极的,还有事关切身利益的国内外投行。

国际板“招生”开张,焦点不外集中在几方面:是成立专门的留学研究生院和博士后流动站,还是作为大学中的留学生院?生源有哪些?以汉语还是以英语授课?是自主招生还是接受委托培训?入学门槛有多高?

国际板还是国际板块

如果是国际板,那将是地位平行于主板的存在,并特指上海国际板。对上市公司的资质以及上市程序等方面做出专门规定,有新的发行规则和不同的监管制度,以区别于主板和创业板等。如果是国际板块,显然是主板的一部分,各方面要求与主板同,也就是说,赋予了境外企业在中国上市的国民待遇。

谁是上市主体

高盛5月30日研报称,国际板将会集中在红筹股、恒生指数成分股和重要的跨国公司股。报告援引彭博社、路透社等媒体报道称,目前对国际板表现出兴趣的公司包括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移动、中信泰富、汇丰银行、长江实业、沃尔玛、通用电气和联合利华。另有消息人士透露,首批在国际板上市公司将以大型跨国公司为主,从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回归的红筹公司可能成为第二批。

综合来看,重要的跨国公司股和红筹股均被认为是国际板的“招生对象”,至于谁将成为第一批“留学生”,尚存在争议。最终的结果可能演变成国际板的第一股给跨国公司,显得名正言顺;红筹股在国际板的发展前期占据多数,这更符合中国实际。

重要的跨国公司股从国际惯例来看,国际板主要定义于蓝筹板、大市值板,主要为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提供二次甚至多次挂牌上市的机会,因此应先让公认的、位于世界500强之列的优秀大公司挂牌,重点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以及与中国有重要经贸往来的国家和地区的优质企业。

红筹股红筹股这一概念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中国香港证券市场。中国在国际上有时被称为红色中国,相应地,中国香港和国际投资者把在境外注册、在香港上市的那些带有中国大陆概念的股票称为红筹股。红筹股是特殊时期中国企业走出去寻求境外融资的产物,具有“白皮红心”的双重概念,多为资质优良的大国企和著名民营企业。在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可借国际板顺势回归。

发行方式:IPO还是CDR

国外企业在国际板上市可以有两种方式:首次发行上市(IPO)或发行存托凭证(CDR)。CDR是指在境外上市公司将部分已发行股票托管在中国保管银行,在上交所上市、供境内投资者买卖的投资凭证。

CDR制度的核心是基础股票和存托凭证之间的相互转换,这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货币兑换问题,而中国资本项目的外汇管制将导致CDR与基础股票无法相互替代,最终可能出现A股和H股市场上相同公司股价、市盈率出现巨大差异的情况,易于引发套利行为。此外,CDR发行属于存量发行,市值也不计入交易所,无法通过扩大总市值和交易量来提升金融中心的地位。

换言之,CDR相当于美国大学招了学生,然后通过签定委托协议的方式让这些学生在中国大学接受留学教育。这显然只是一种初级和补充形式,不能成为主流。监管部门及潜在的上市企业都倾向于采取IPO形式。

计价方式:美元还是人民币

部分学者认为,国际板以美元计价交易等于在国内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美元蓄水池”,有利于从藏汇于国到藏汇于民转变,并为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创造条件。但以人民币计价的呼声显然更高。

证监会官员曾明确表示,国际板发行的是以人民币计价的股票,而非以外币计价的股票。外国留学生在中国,授课时用英语还是汉语?答案显而易见。文化教育领域尚且如此,市场权力更要分毫必争。任何一个国家的市场,都必须有自主的定价权。用美元计价,中国就会拱手让出市场定价权。著名财经评论员、本刊编委叶檀说得好,“用人民币计价,起码是把人民币国际化推进了一大步,而用美元计价,则是一大退步。如果藏汇于民后,民众手中拥有的美元增加,我们应该让美元与人民币更自由地兑换,而不是来替美联储操心,为美元推出更多的区域化投资理财产品。”

上市门槛

上海证券交易所国际发展部总监石晓成表示:“规则的制定将参照国际通行的一些做法,对想要挂牌的公司设置一定的门槛,比如会对公司的资产规模、在行业领域中的竞争地位等做出一些规定。交易所会考虑世界500强或者200强的企业。”

在具体的财务要求方面,根据证监会此前披露的草案,在国际板上市的公司市值在人民币300亿元以上;公司发行前3年净利润总计要达到人民币30亿元以上;公司发行前最近1年净利润在人民币10亿元以上。这些上市门槛均指向大型跨国公司。

据了解,国际板将实行审批制度,公司挂牌后也将实行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并统一采用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

国际板海外发展

发展无定式

篇8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7.024

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加快,全球资本市场更加成熟和开放,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跨国上市融资。但是,国际审计监管体系的不完善为跨国上市企业财务舞弊提供了可乘之机。从2010年开始,多家在美上市的中国概念股公司因涉嫌造假遭到美国监管机构的调查和诉讼,造成中国概念股诚信危机,暴露出跨境审计监管的不足所导致的巨大问题。近年来,美国监管机构以配合调查为由,向“四大”中国所等会计师事务所直接索要相关审计工作底稿,在遭到“四大”中国所以违反中国法律为由拒绝后便“四大”中国所,由此导致了中美跨境审计监管冲突的发生。

1中美跨境审计监管问题概述

1.1中美跨境审计监管冲突的由来

中美跨境审计监管冲突源于中概股遭遇集体做空。由于美国资本市场发达,上市条件宽松,所以吸引了大量中国概念股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但从2010年6月开始,浑水、香橼等做空机构以财务造假为由,做空“中概股”,导致了“中概股”危机。截至2012年底,在美国的纽交所、纳斯达克和美国证券交易所三处主板上市的中国概念股共有280家左右,其中因财务造假、破产、未满足上市条件等原因退市的就有45家,有多家在美上市公司的审计师辞职或曝光其审计对象的财务造假问题。在此背景下,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以下简称“PCAOB”)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以下简称“SEC”)于2010年7月开始,对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进行调查,并对多家中国公司提讼。为了搜集涉嫌财务造假公司的相关资料,美国监管机构要求“四大”中国所等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相关审计工作底稿,而根据中国法律的规定,中国会计师事务所拒绝向美国监管机构提供审计工作底稿,由此导致了中美跨境审计监管冲突的发生。

1.2中美跨境审计监管问题的相关进程

中美就跨境审计监管问题的接触可以追溯到2007年,从2007年开始,PCAOB就开始和中国证券监管层对跨境审计监管问题进行讨论。中美两国就跨境审计监管问题所发生的冲突和磋商如表1所示。

2中美跨境审计监管冲突的原因

2.1两国相关法律存在冲突

根据美国《萨班斯法案》第106节的规定,所有为在美国上市的公司提供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包括外国会计师事务所)都要在PCAOB注册,同时要接受PCAOB的监管,必须按照规定向其提供审计工作底稿。但是,根据中国证监会、国家保密局和国家档案局联合的《关于加强在境外发行证券与上市相关保密和档案管理工作的规定》第六条规定,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包括“四大”中国所)如果要将工作底稿提供给境外机构或个人,就必须通过中国官方部门的批准间接向境外提供工作底稿,因此包括“四大”中国所在内的中国会计师事务所一直拒绝向PCAOB直接提供审计工作底稿,由此导致了中美跨境审计监管冲突的发生。

2.2美国跨境监管方式侵犯中国

国家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内外事务,管理自己国家的最高权力。中美跨境审计监管的冲突正是中美国家冲突在金融领域的体现,是美国法律规定的跨境监管侵犯了我国的国家。从中美在跨境审计监管方面的进展来看,中国在跨境审计监管方面始终与美国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如与美方签署执法合作备忘录,配合美方的监管而向美方提供相关审计工作底稿等。但是,美方在向“四大”中国所等中国境内会计师事务所直接索要审计工作底稿被拒后暂停“四大”中国所对在美上市公司的审计业务,而不是通过中国证监会等政府机构进行友好的沟通与合作,充分体现了美国的“长臂管辖”原则。《萨班斯法案》第106条便是美国“长臂管辖”原则的又一典型应用,使中概股基于语言、法律、商业环境及审计成本考量下对中国事务所审计服务的“自然选择”,演变为美国证券法律对中国事务所实施域外管辖的正当解释。这是美国霸权主义在监管领域的延伸,是对我国的侵犯,我国为了维护国家而对美国的监管方式表示反对的做法与美国的监管意愿相违背,导致跨境审计监管冲突的发生和不断升级。

2.3中美两国监管责任不对等

中美两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和开放程度不同,美国资本市场高度发达且完全对外开放,仅中国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就有五百多家。而中国资本市场尚未推出国际版,目前还没有任何外国公司在中国挂牌上市,因此中美两国在跨境审计监管方面的责任并不对等。美方对中国概念股的审计监管负有主要责任,对于跨境审计监管的需求非常强烈,而中方没有监管外国上市公司的需求,对境外中国概念股与审计师行为也没有直接的监督责任,但为了维护中国概念股及审计师的声誉,中国监管机构会适当采取一定的行为来配合境外监管层,但不会耗费太多成本。从当前两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中美跨境审计监管问题实际上是美国单方面将监管权限扩展到中国,从而削弱中国监管机构的监管权力。而中国政府一方面为了保留自己的监管权力,保证日后的谈判砝码;另一方面为了维护中国概念股及审计师的声誉,降低美国政府的制裁措施带来的损失,只会采取合作的方式,而非美方想要的完全让渡监管权,从而双方的冲突不可避免。

3解决中美跨境审计监管冲突的途径

3.1确定趋同的跨境审计监管标准

统一的跨境审计监管标准不仅可以降低监管成本,还可以增加彼此之间的监管信任,从而为消除中美两国间的监管分歧,实现等效监管铺平道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使用同一套会计、审计准则是大势所趋。我国一直在为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审计准则的趋同而努力,2006年2月财政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中国审计准则,便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审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之后积极保持与国际准则的修订保持同步。而美国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的进程非常缓慢,美国会计准则在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中一直试图影响和控制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从而达到控制性趋同,在审计准则方面,PCAOB并]有实现本国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的明确计划。美国如果实现与国际准则的趋同将会给两国跨境审计监管的合作带来实质性进展,为实现两国等效监管奠定基础。

3.2进一步完善两国跨境审计监管法律规范

由于中国资本市场不健全,目前并没有其他国家的公司在中国上市,只有中国公司在国外上市和注册,因此中国在跨境审计监管方面的法律规范很不健全,监管措施相对缺乏。这种监管漏洞为境外上市中国公司的财务舞弊埋下隐患,进而加剧了中美跨境审计监管的冲突。因此中国应该完善跨境审计监管方面的法律规范,加强对境外上市中国公司和境外执业审计师的监管,从而减少财务舞弊现象的发生,缓和中美跨境审计监管的冲突。当然,美国方面也应完善自己的监管法规,限制自己的监管权限,加强与其他国家监管机构的合作,而不是将监管之手延伸到其他国家,形成“长臂管辖”,这样才能缓解跨境审计监管的冲突。

3.3积极推动对话机制,加强相互沟通合作

中美跨境审计监管冲突由于涉及到两国法律和的冲突,短期内无法彻底解决,因此加强两国监管机构的沟通交流,积极推动两国对话机制可以有效缓解两国监管冲突,进而加强跨境监管合作。从中美双方将近5年的接触来看,沟通对促进中美跨境审计监管合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双方在加强双方会计合作,强化人员交流,积极推动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并协调双方在国际务报告准则中的立场等方面,达成了许多共识。本文认为,中美两国监管机构应建立常态化的对话机制,定期进行沟通,对于在监管中发现的问题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及时交换观点,交流监管经验和监管理念。一方面,美国应该放弃长期坚持的单边规定和单边监管,认同以观察的方式来了解中国的监管过程;另一方面,中国也应积极到美国去观察他们的监管过程,充分了解他们的监管理念和监管方法,找出两国之间存在的差异,改善并提高国内的监管水平。

3.4积极推进国际性审计监管合作组织的建立

积极推进国际性审计监管合作组织的建立是解决跨境审计监管冲突的有效途径。目前,在国际审计领域也存在一些国际性组织,如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独立审计监管机构国际论坛(IFIAR)、国际证券

监管委员会(IOSCO)。但是这些国际组织主要集中在国际会计审计准则的制定与协调方面,并未涉及到跨境审计监管方面的实质性工作,且缺乏代表性和权威性,难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监管合作。因此,必须建立起全球性的跨境审计监管国际合作组织,为国家间的谈判提供流程和制度支持,为监管工作制定相关规则和方法,为各国审计监管机构提供技术帮助,针对出现的各种矛盾与问题进行协商和调解等。并且,所建立的国际合作组织应当具有权威性和采取强制措施的权力,使其的协议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参考文献

[1]马德芳,徐伟.中国概念股诚信危机与跨境审计监管合作机制设计策略[J].中国审计评论,2014,(2):3949.

[2]李晟.中美跨境审计监管僵局的形成、内在矛盾与可能的合作模式[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5,36(1):113117.

[3]陈秧秧.中概股跨境审计监管及其风险防范[J].证券法苑,2014,12(3):364387.

[4]孙铮.中国企业境外上市、会计准则趋同与会计审计跨境监管――由中概股风波谈起[J].新会计,2014(2):26.

篇9

苏宁云商:机构、游资相互对决

三个月涨幅超过200%,在三季度,苏宁云商(002024)无疑是一只超级大牛股。在开放平台、互联网金融、民营银行、O2O、大数据等一系列的概念支撑下,苏宁云商一改此前绵绵不休的跌势,强势上攻。但博傻总有坍塌的一天,最终公司股价止步14.33元/股的近期高位,开始下行调整。

公司最近公布的三季报显示,2013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24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0.65%;净利亏损1.08亿元,同比大幅减少73.41%;不及市场预期。从公司公布三季报后,诸多券商的研究报告来看,整体态度偏谨慎。同时,20余家机构预测苏宁云商2013年度净利润极有可能比去年大幅下滑76%。

虽然当前A股市场颇有“以题材为荣,以业绩为耻;以炒作为荣,以价值为耻”的意味,但是巨大的涨幅和业绩跌幅形成如此强烈的反差还是让投资者很纠结。

记者注意到,统计期内,10月31日该股跌停,11月1日再度大跌8.5%,而11月5日则接近涨停。大幅的涨跌背后,其实是机构的纠结以及机构和游资之间的博弈。

交易数据显示,10月31日,共有5家机构现身,其中买1席位的机构买入1.23亿元,卖出席位的机构分别卖出2.19亿元、9329万元、8282万元和5393万元,当天国泰君安深圳深南东路证券营业部买入1.08亿元。11月5日,现身卖2和卖3的机构分别卖出3035万元和2593万元,国泰君安交易单元(0100000)买入1.12亿元。当天,位列买2-买5席位的四家证券公司的营业部合计买入2.70亿元。

苏宁云商为实现“全入口”布局以及更进一步的“云商”转型,投入了巨额资金,仅2013年前三季度,苏宁云商的投资额就跃升至106亿元之巨,但转型是否能够成功仍然是未知数。

尽管仍有不少券商研报认为,公司三季度不及市场预期是受大家电销售疲软(6 月份节能补贴政策推出)以及关闭门店(1-9 月关店150 家)的影响,但公司战略转型持续深化,未来表现值得期待。但记者注意到,苏宁云商的三季报显示,全国社保基金的身影荡然无存。而在二季度,两只全国社保基金组合还合计持有苏宁云商过亿股股票。

电商分析师认为,不管苏宁怎么做,用户在苏宁买东西,关注的只是其商品、价格和服务的好坏。零售做好了,其他的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零售做不好,光靠堆砌概念,短时间内确实可以将股价炒高,但长期来看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收购重组再次炒热游戏概念股

早在9月13,本刊刊出《手游概念股缺乏盈利 拿什么来支撑高估值?》一文,指出手游概念股已被严重高估,此后以中青宝(300052)为代表的游戏概念股开始逐步进入下行通道,10月中旬以来,创业板展开连续调整,高处不胜寒的手游概念股跌跌不休,草根股民雷立刚重仓博瑞传播(600880),但最终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故事让人唏嘘不已,游戏概念股成了烫手山芋。

但是,梅花伞(002174)收购重组的消息犹如一颗石子掉进了沉寂的水塘,再次掀起了层层涟漪。

尽管收购的溢价接近33倍,但投身游戏“怀抱”的梅花伞依然吸引了大量资金追捧。复牌后的梅花伞连续拉出6个涨停板,统计期内也拉出一个涨停板。这与前仆后继的游资和机构击鼓传花紧密相关。

公开交易信息显示,10月31日,共有两家机构分别现身买3和买5席位,分别买入956万元和708万元。当天,买1席位的中信证券杭州延安路证券营业部则买入4214万元。但机构很快后来居上加大了买入金额。11月4日,三家机构现身买1、买3和买5席位,分别买入2167万元、1616万元和1047万元。次日,位列买1和买3的机构席位买入2511万元和1982万元,同时国泰君安交易单元(227002)买入746万元。但在11月5日,卖出梅花伞金额最大的前5名中,有两家机构现身,分别卖出2921万元和795万元。

此外,拟以19.20亿元收购上海三七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顺荣股份(002555)也连续拉出多个涨停板。但顺荣股份作为一家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溢价26倍收购网游公司,也引发了诸多质疑。

28只个股的区间换手率超30%

篇10

日前,国内首家多品牌经济型酒店汉庭连锁酒店在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上市。上市首日收于13.92美元,较发行价12.25美元上涨13.63%,融资金额达1.1亿美元。成为2010年在纳市登陆的首家中国公司。

然而,并非所有中国企业的赴美之路都一帆风顺。原定于今年1月在纽交所上市的江西上饶晶科能源无限期推迟了IPO(首次公开募股)计划。而此前,重庆大全新能源以及深圳创益科技也先后宣布延后登陆纽约股市计划。

或许那些未上市的企业反倒应该庆幸,因为在海外投资人眼里,中国概念股的金字招牌不那么吸金了。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纽约股市上的“中国概念股”分化趋势明显,只有少数受投资者极度追捧,大多数则是无人问津、几无交易。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新加坡等其他国家的证券交易所。

海外上市到底是福是祸。其中一些勇闯海外的企业是不是本应固守本土呢?

海外淘金

“5年之内一定要上市!”江苏宝缦卧室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陆维祖让人把这几个字绣在西服内侧,以随时提醒自己“上市是头等大事”。

资本市场的“魔力”让人无法抗拒。上市给企业开辟了一条持续、稳定和高效的融资渠道,一旦搭上资本市场的“引擎”,要飞起来也就指日可待了。于是“上市”成了许多企业家的梦想。而到资本更加充裕的海外上市,则是那些实力型企业的梦想。

“当时我们花费了整个上市融资额近7%的成本,才成功上市。”辽宁万得汽车董事、财务总监袁辉对《IT时代周刊》表示,“而现在,我们对美国资本市场越来越熟悉,最近一次我们仅花了5%的成本就在市场上成功融资7500万美元。”

境外上市一本万利的资金诱惑,国内上市审批过程的不稳定,加上近年来海外交易所频频向中国企业抛出“橄榄枝”,中国企业又一次涌起了海外上市的。

清科数据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09年前11个月,共有62家中国企业在海外9个市场上市,合计融资203.17亿美元。与2008年同期相比,上市数量增加25家,融资额则增加了1.94倍。今年一季度,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热潮继续,包括大连星源船舶燃料有限公司、21世纪不动产等公司先后在纽约股市进行IPO。此外,纳斯达克、香港主板和香港创业板今年的IPO“成绩单”分别是8家、40家和7家,而去年分别只有3家、23家和1家。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境外资本市场上市的中国公司有1000多家,市值超过6000亿美元(约合4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在美国主要市场(纽约交易所、纳斯达克交易所以及两个场外交易市场)中,具有中国背景的上市公司已达约500家。中石油、中石化、中医电信、中国移动等在香港上市的大型中国国企,在美只是以存托凭证(ADR)方式上市,其他中国概念股主要以中小型公司为主。

现实跟理想总有一定的距离。企业漂洋过海赴美上市是瞄准了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资本市场,但市场残酷,很多公司上市后的股价长期低迷,无法得到美国市场的足够重视。这让花费了巨额佣金上市的中国企业颇为感慨。

得意者寡 失宠者众

本刊记者查看近一年来的美股交易情况及各大分析机构的股票评级,发现500家赴美上市公司中只有百度、新浪、网易、搜狐、盛大、无锡尚德、新东方、携程、分众传媒等为美国投资者所熟悉,交投活跃,其余绝大多数不在美国投资者的视线范围之内.它们的股票乏人问津。

更为惨淡的是,今年初美国投资公司Pali oapital发表分析报告称,广而告之、掌上灵通、橡果国际、九城、侨兴环球、九城关贸6只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概念股目前市值已经低于净现金头寸(指股票净现金值)。这意味着部分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概念股完全不被美国投资者看好。

业内人士分析,按照美国市场的投资习惯,5美元通常是一道槛,一只股票股价一旦跌破5美元,就很少有机构关注,交易量也会很小――这些公司的股票很可能长期徘徊在一个较低的价位上。

另外,由于美国《萨班斯法案》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严格要求,这也致使九城、华奥物种、昆明圣火药业、晶澳太阳能以及台湾医疗设备公司Aceumy等正遭集体诉讼,官司缠身,股价下滑。而以万得汽车、哈尔滨电机、中国阀门等企业为代表的中小市值型公司,本来就被业内称为“半死不活”的上市公司,它们在行业内具有的竞争实力有限,在国内就很少有人关注,更何况海外投资人。

财经评论家周俊生认为中国概念股在海外成交量稀少属于正常现象。首先,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全球股市一直萎靡不振,就目前美国等国家的股市来看,部分股票没有什么成交量也是常态;其次,对于投资者来说,总是挑自己熟悉的股票来买卖。由于信息披露不够完善,海外投资者对中国企业有隔膜,对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股市的投资者来说,中国的公司是陌生的,交易清淡,或者说不及他们的本土股票交易活跃,这都是正常现象。

但是,数据显示,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真正有交易量的只有150家,几无交易的比例反倒高达60%。业内正在努力,试图挽救这些半死不活的上市公司。因此,在北京和纽约两个隔太平洋相望的城市,最近不约而同成立了两个关于中国海外上市公司的行业协会(北京的中国海外上市公司协会和纽约的中美上市公司总裁协会)。两家协会成立的目的出奇地一致――帮助在美国上市的诸多中国公司或者是正在谋求在美上市融资的中国企业,解决遇到的问题、瓶颈与困惑。

由此可见,上市是一剂良药,但并非适合每一家企业。

海外上市需谨慎

一般而言,在一个高度开放的市场,企业在哪一个地方上市,不必作太多考虑。但是,中国股市还不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市场,因此,中国企业是选择在海外上市,还是在国内上市,就应该有谨慎的考量。

周俊生认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企业应该在国内上市,其他企业必须考虑在哪里筹资更方便。就目前来说,由于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在流动性方面更有活力,特别是对海外热钱更有吸引力,因此在国内上市可能反而能够筹集到更多的资金。企业上市,最重要的应该看这个企业的经营方向在哪里。“我国一些海外上市股票之所以交易冷清,与这些企业在海外并无业务开展也有很大关系。”周俊生说。

另外,企业上市之后也不能从此高枕无忧,只等着收钱,还要进行积极的自我营销。

“成功上市只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投资者关系公司Dragon Gate行政副总裁朱丽洁说,“美国的投资者离得远,无法想象中国公司的实际情况,对公司的包装和营销就变得特别重要。”她还建议,在上市前后,对公司股份的营销应该是非常系统的。从公司的简介资料到财务数据指标、业务模式和增长方式,都需要精心修订,再系统并有针对性地向相应子行业的投资基金进行推介。

而那些自我营销不够积极,或者没有很好地用资本市场可以理解的语言来进行沟通的中国企业,其真正价值就常常不会被投资者所了解,从而造成其股价的长期低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