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课堂教学模板(10篇)

时间:2023-07-21 16:49:2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双减课堂教学,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双减课堂教学

篇1

【关键词】

新疆 教育 双语班 双语 课堂教学

随着新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已成为势在必行之势,作为民汉合校的一名教师,从事教学工作二十多年,虽然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过很多问题,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在双语班开展双语教学这种挑战却是史无前例的, 那么怎样在双语班开展双语教学,让双语教学课堂“活”起来呢?下面就本人在双语班执教《新疆》课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知彼知己 因材施教

目前双语教学面临着双重困难,因为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活动的过程,在双语班实施汉语授课,对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要求较高,学生不仅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理解课程知识,还要在课堂上对所学知识进行交流、应用。这对于汉语水平较差、严重缺乏汉语言环境、大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说更是极大的挑战。首先,民族学生用汉语学了有语言障碍,实际应用能力相对薄弱,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其次,教师还不能完全适应双语教学的要求,成为“民汉兼通”的教师。因此,双语教师必须是一位复合型教师,才能更好地胜任这项工作,从而顺利地开展双语教学。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我校双语班全部课程采用汉语授课加授母语课,这不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严峻的考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我教你学的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全方位地应用汉语的能力,并主动积极地融入到汉语课堂教学中来,使师生之间形成良好互动的教学氛围。

三、深化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手段

开展双语教学,需要教师在不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不断创新和丰富教学手段,才能有效提高双语教学课堂效果。

1.重视开讲的艺术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如果有好的开头,往往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能使学生兴趣倍增,例如我在讲《火焰山》一课时,我让学生用汉语、维语两种不同的语言讲述关于孙悟空和铁扇公主的故事,教师和其他学生做补充,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达到。因此,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应该结合学生的汉语实际掌握情况精心设计导入,多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为线索,让学生在主动的能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挖掘潜能,树立自信,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2. 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自然的汉语交际中学习知识

学生的学习不单纯是一个获得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积极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来,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执教《新疆活化石》一课时,以小学生最喜爱看的动画片为切入点,指名学生上台给同学们讲述在动画片中了解到的有关恐龙的知识,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汉语交流,同学们争先恐后,畅所欲言地讲述自己的见闻与大家分享,最后教师出示有关恐龙的挂图,以图画的形式再现称霸一时的恐龙。完成知识目标向能力目标的转化,体现了双语教学和课程改革相结合的关键所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组织学生在自然的汉语交际中学习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我参与,我快乐,我展示,我精彩,我自信,我成功”的学习观。这也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主的“生本教育”理念,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各类情境活动中掌握知识,升华情感。

3.强化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既可以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又可以压缩教学时间,为学生提供更多时间开展学习活动。多媒体技术中的电声教学、音频或视频制品,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平时汉语基础不是很好的同学以及平时不太愿意开口说汉语的同学都能很容易投入到这种语言环境中展开学习。同时还可以通过图片与文本的交互出现,让鲜活的感性材料再现生活场景,给学生强烈的视觉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实现双语教学与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降低学生在汉语理解上的难度,真正达到双语教学目的,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四、建立动感课堂,坚持课堂因互动而精彩

《新疆》课是一门地方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在使用汉语进行授课时,除了把握学科特点之外,还应特别注意研究和把握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把自己所了解的家乡的风土人情、地域特征、自然资源、交通运输、文化、教育、历史等方面的知识用不同语言在小组中进行合作交流。另外,教师可以收集大量的有关《新疆》课的资源,并且有效利用这些资源,把课堂引向生活,让生活实际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我在教学《神秘大峡谷》《湖怪之谜》《五彩湾》《天池》等旅游景点这些课时,我把在旅游中的一些视频、照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语言去评价教师的作品,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汉语听、说、理解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表现力,这对学生进行双语学习起着积极的作用。

篇2

二、课程现状与改革的原因

路基路面工程总课时为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为56学时,实验教学8学时。以往各学期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是期末考试占80%,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占20%。

在几年的课程建设中,对本课程的导向是向实践靠拢,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验和实践内容,如连续地进行大学生科研训练,加强生产实践环节的投入与管理等。但总体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和权重还是不平衡,往往造成学生卷面分较高而动手实践能力却很差的局面,学生自己也有一种考试后什么都没有学到的感觉。究其原因就是动手机会和实践内容太少,把实践性很强的工程知识看成了僵化的应付考试的符号,瞬时记忆,考试后就释放掉,没有让学生真正掌握将来要用的东西。由此看来期末考试成绩并不能真实说明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水平和能力,评价客观性有待提高。

因此,有必要对本课程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以及考核方式方面的改革,改变这种现状的方式之一就是让学生到现场或实验室,让他们亲自动手,研究知识、操作知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产生知识、固化知识、升华知识。

三、具体改革内容与改革目标

通过论证,本课程改革的目标主要是通过增加学生的动手实践环节与时间,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固化与升华;通过调整考核方式的权重和比例实现对学生考核的客观性。

具体改革的内容:一是活化课本知识,将路基路面工程教材中的知识点制成可动手操作的实物,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把知识做出来,这一实践过程既是学习,也是巩固和创造;二是改变成绩考核的权重比例和考核环节,结构分的组成应为结构分=期末考试卷面分(50%)+试验成绩(20%)+动手(制)操作(20%)+出勤和作业(10%)。

具体实施方案是组织交通土建2009级的学生实施课程改革,将课堂讲授与学生第二课堂(实验室动手操作)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的第二课堂成为理论教学的有益、有效的补充和推动力;量化第二课堂的考核指标,使考试、试验、平时表现、第二课堂考核有机结合,客观合理。

具体实施方法是总结整理教材中的工程知识点,将知识点拟定为制作项目;将64名学生分成16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两个制作项目;定时完成制作任务,根据成果优劣和制作多少评定动手实践成绩,如果有创新可加分。将学生作品搬到理论课堂讲解,并辅助教学。

四、改革过程

按照既定的方案和方法有条不紊地执行,是课程改革的关键。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参照模型来学习,使教师能用模型展示来讲解,首先任课教师将整个课程的内容提炼出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的项目,本门课程共被选出32个项目供学生动手制作。接着着手准备材料,任课教师从自己的科研经费中拿出一定资金购置原材料,同时从各个施工和装修工地拾取些边角余料,以节约和资源最大化为原则,做好开工前的准备。然后根据学生的自由时间,分批分组到实验室完成本组的制作任务,由任课教师亲自到场考勤和指导(任课教师的工作时间和工作量增加很多),以便为学生的动手操作部分评价和打分。经过8个批次的紧张工作,学生的作品全部完成。尽管有粗糙和不完美之处,但这一过程足以使学生获益良多。在此后的理论课堂上都多了一道风景,一道师生共鉴共研的风景。

五、改革成果

通过一个学期的改革运行,路基路面课程教学收到了良好的实际效果,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以及教师教学效果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和提升作用。学生共制作了32件课外实物作品,制作过程有照片、录像跟踪,并建立了陈列室。结合学生的作品,理论课堂生动、活泼,留有实况录像。

在开展第二课堂方面,积极围绕本课程的教材,让学生将知识制作出来,激发学生的制作和创作热忱与激情,是创造、是研究、也是巨大的锻炼。以模型制作为手段和载体,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学习研究的状态下,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和分解,形象生动,仿佛置身于工程师指导和参与设计施工的状态当中,学生既是设计者,工程师,也是力工、电工、瓦工。生产实践中能用到的角色大都能在制作中体现出来。

具体实施中需要把握:1.要有明确的目标。本课程由于实践性较强,目标就是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动手操作的过程,体验在生产实践中边做、边学、边思考的过程,锻炼其解决问题的能力。2.要有明确的丰富的动手操作内容。本课程动手操作内容就是教材中的各种构件、结构模型,让学生把静态的文字或图片,制作成生动的有灵气的自己亲自用心打造的模型。3.要有明确的执行计划。本课程改革确立前,对学生动手操作的计划安排就已经确定了,包括分组、制作内容、制作完成时间。4.要有明确的实验室开放计划。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得益于实验中心的阶段性全天候开放政策,保证了学生在不耽误课堂教学的前提下选择不同时间分批分组完成制作任务。5.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实验室仪器设备较多,水电气一应俱全,一定要规范学生的行为,特别是在安全方面,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岗位操作习惯,包括仪器设备操作、水电气使用操作。6.要有明确的考核手段。本课程改革为了客观公正反映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的表现,对每一组学生的操作实况及作品进行拍照、录像,以利于对其考核评分。

理论课堂教学方面,将学生制作的模型和作品带到课堂,让制作者讲解体会和对知识的理解,这是给学生的一种荣誉和鼓励,再以总结的方式讲授专业知识,使学生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机结合,大大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从期末考试的答卷效果来看,没有学生犯原则性的错误,对本门课程知识的掌握总体较好,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平均提高8%。

六、结束语

本课程改革完成了既定内容和目标,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大大增强,同时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也空前高涨,锻炼了科学研究能力,对课堂教学效果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鉴于此次改革的成功经验,逐步在交通土建其他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推行这样的教学培养模式和考核评价模式,会促使双课堂教学不断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小嫣.开放实验室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20(1:100-101.

[2]庄青竹.谈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设计与仓Ⅱ新型人才培养[J]. 商业时代.2008(20):65-66.

篇3

“活动”主要指内隐的思维活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和外显的物质活动(观察、操作、交流、实验、游戏等),这两种活动是相辅相成和互相促进的。建构主义关于创新的理论认为: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作出某些调整再重组建构成别出心裁的想法,能为创新打下基础。

1.在活动中创设情景。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强,新奇事物的刺激会唤起求知的欲望的特点,借助活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具体形象和富有感情性的教学环境氛围,促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所学的新知识,进入学习角色。情景的创设,教师可以根据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把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原型、活动情景和矛盾冲突中去。

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必须对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进行设计和组织,将书本上的内容转化为具有探索性的数学问题,创造一个宜于学生进行建构活动的情境,让学生自觉进入角色,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舞台上全身心地投入,以完成所预想的数学建构活动。

2.在活动中探求新知。

教师要让学生在引导下,主动运用感觉器官,视、听、触、摸,让数学事实、数学现象、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在学生的头脑中得到反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创设和谐、活泼,师生民主、平等的氛围,使学生在活泼的精神态度下使能力充分得到发展,潜能得到开发。教师要达到以下几个要求:全员参与操作,加强个、组交流,教师点拨设疑,学生解疑提问,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求。

由于学生各自认知结构上的差异,由于思考问题时角度上的不同,往往会造成一定的认知冲突。通过辩论与教师的适当指导,相互合作,可形成一个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解答。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知识,可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主动建构自己新的认知结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避免活动只停留在表面的现象,应引导学生去发现、探讨一些高层次的结论,如:数学思想、规律、定理、法则、公式等。

3.在活动中完善结构。

教师可采用活动的形式,让各组推荐代表发言,通过追问与板书,强化新知识的清晰度与稳定性,引导学生把理性知识系统化,并归纳总结所发现的规律,完善新的认知结构。到此学生经历了一个“操作、表象、语言”的过程,教师应使外显和内隐两种活动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得到逐步提高。

4.在活动中迁移应用。

教师应通过活动,进一步内化巩固知识,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运用知识时,教师可以采用操作型、练习型、迁移型、比较型、讨论型和创作型,这些方法的合理有效使用都能促进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二、“活动”的课堂渗透“双基”教学

在当今评价体制还未定性,仍需要面临升学考试的前提下,“双基”教学仍然是教学质量的生命线。“双基”教学必须渗透于“活动”的课堂中。

1.创设情境,引入概念,运用迁移,掌握概念。

对于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教师应尽量在活动的课堂中创设情境,引入概念教学。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透过事物的外部形象,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在活动中,教师应组织学生分析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再运用概念指导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概念,以达到知识结构的完善。教师应共同与学生将分散学习的各个概念串成线,组织成知识网络运用迁移,在运用迁移中加深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篇4

1.启动建模。全体教师轮流到本市道德课堂实践代表学校实地观摩课堂;以班主任为核心,联合任课教师,合理划分 4~6人学习小组;指导小组建章立制,实行小组捆绑式评价;培训学习小组长,开展“兵教兵”活动;制定《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规范》。

2.落实规范。全面落实《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规范》和《课堂教学操作规程》;全面落实《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规范》,保证每位学生课堂学习的规范性和参与度;建立教师评价体系和学习小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落实规范,推进改革;选派学校主管教学领导及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培训,深化道德课堂的理解。

3.总结完善。全面启动高效课堂改革评价机制,推动“双主六环”模式课堂常态化;改革教案模式,全面推广《教&学案》,严格按《教&学案》要求备课;课改“扶贫”,对验收不合格的教师、小组、学生进行帮扶;总结学习小组管理经验,推广先进学习小组经验;发现课改典型,树标立模;全面总结课改进展情况,守正纠偏。

4.深化创新。推广典型教师的做法,发挥带头作用;总结本校道德课堂改革经验,逐步完善“双主六环”课堂教学模式。

二、“双主六环”课堂教学模式的六个环节

1.自主学习。学生以教材和学案为对象,初步完成基本预习任务,圈定关键问题。

2.讨论交流。形成整体目标、重点难点,记录、提交有价值的问题。

3.共同探究。围绕目标和重点难点,按小组分派具体学习任务,围绕学习任务,组内分工合作、共同探究。

4.展示提升。各小组展示学习结果,在借鉴、分享、质疑、对抗中提升。

5.练习巩固。对学习内容及时练习,巩固掌握学习内容。

6.达标测评。依据学习目标,检测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再次达成目标。

三、课堂教学基本步骤操作规程及要求

1.自主学习。教师须明确告知学生学习内容、要求、方法,辅以导学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做好学习笔记;必须保证独立学习、独立思考。

2.讨论交流。教师指导学组织小组成员交流学习成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交流过程中,既要学会倾听,更要学会表达,对其他小组的问题也要敢于回答和质疑。

3.共同探究。教师根据确定的目标,分小组分配任务,任务必须明确,要求必须具体,然后巡视;学生接受任务后,先独立思考,然后组内交流解决问题,记录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对于小组的共性问题,进行共同探究,然后对照版面,对本小组即将展示的内容,进行预展,确定展示方式,展示过程中人员分工。

4.展示提升。教师根据分配的任务组织展示,保证展示问题的共性,提高课堂的最大效率;允许学生充分发言,保护学生积极性;把握优、中、差学生的展示机会,尊重、鼓励每个发言的学生。学生展示要积极踊跃,力争简洁明了;要勇于提问、质疑、讨论;要学会倾听。展示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点评激励学生;通过追问引发学生的思考,实现知识的拓展、延伸、拔高;通过点拨促成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理解;通过举一反三总结规律、方法;通过评价促成学生的积极参与、大胆质疑、合作分享、借鉴提升。

5.练习巩固。教师要在小组展示后,给学生留有全面学习、训练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能把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掌握,个别问题个别讲解。学生在全班展示后,抓紧时间把自己组外的学习内容进行学习,保证学习的全面性、整体性,避免遗漏。

6.达标测评。教师每节课都要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检测,及时反馈矫正,尤其要关注学困生的达标情况;达标测评可以采用组内问答、对子互查、小测、板演等多种形式完成。

四、“双主六环”课堂教学模式的三个关键

1.先学。教师通过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对学习章节的研究制定导学案,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导学案,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初步把握文本,形成学习目标,并初步达成学习目标。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再次确定学习目标,并通过预习交流再次达成学习目标;对于不能达成的目标,有价值的问题予以搜集整理,然后通过展示再度达成。

篇5

主动性

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是时代所趋,形势所逼。《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号召“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越来越普及于中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显示了它独有的优越性:它给孩子创设了一个融声、图、文于一体的认知环境,它把枯燥的文字演绎成精美的画面,它让无声的作品显得更为多姿,它大大扩大了课堂容量,这些都是常规的教学手段所无法企及的。但是,这种“不着一字”(不用写粉笔字),是否真能“尽得风流”呢?未必!

国人凡事都讲究中庸之道,这中庸之道的精髓就是要恰到好处,语文课堂中的多媒体教学也不例外。语文教学是目的,多媒体是手段,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如果让多媒体主宰课堂,主宰学生,而忽略文本的存在,那难免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试想:多媒体画面再优美,声音再悦耳,它也只不过是教者对文本的演绎。就如将名著搬上荧幕一样,编剧总会融入自己的理解,重新加工,创造出自己眼中的文学形象。而接受美学的观点认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为了教者眼中的一个“哈姆雷特”,而击碎学生心中无数个“哈姆雷特”是不是太得不偿失呢?要知道:语文教学的审美意义和现代化手段的审美教育意义是各有所长的,更是无法互相取代的。音像手段的审美效果往往比较直接,但作用的效果缺乏深度;语言手段的审美相比较间接,但作用的效果具有深刻性。如果我们简单地以音像手段来代替、省略或缩短学生的阅读过程,看起来似乎是给了学生阅读的便捷,其实是剥夺了他们进行阅读再创造的机会,扼杀了他们这方面的才能。我们有什么权利在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的同时,折断他们想象的翅膀呢?更何况有些教学课件纯粹是照片大展览,彻底破坏了文章的格调,甚至偏离了文章的体裁,有些音像的内容与课文内容“形”似而“神”不似,很难与课文的思想感情相吻合。

在多媒体主宰的课堂上,教者严格执行着自己预定的程序,很多时候不能有效地结合学生课堂上的实际表现,调整自己的教学程序,同时对有些步骤的导入,对有些问题答案的启发诱导都有“引君入瓮”之嫌。而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习得的过程,学生通过体验感悟获得语文素养,这个过程是教师无法代替的,也不是教师通过点击鼠标就能达到的。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课堂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学习,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会认识并建构自己的认识,而不是被动到接受。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所以,能熟练使用多媒体并不意味着你就拥有了跟上时代潮流的新的教学理念,而一旦缺乏了新的教学理念,充其量,你只能算是“穿新鞋走老路”。你仍然会“把学生的思维捆绑住。把活生生的孩子变成机器人,把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个性、灵气都给打碎掉”(于漪)。这就要求课堂教学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性的教学,要求教师也由以前的演讲师,布道者真正变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从而真正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尊重学生的兴趣,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再者,多媒体教室是教室,但更象一个小小的电影院,为了让屏幕上的画面更加清楚,我们必须拉上厚厚的窗帘。在这样一个宽敞但不明亮的环境中,会给人一种什么感觉了?压抑,甚至是窒息。这种昏昏然中,又怎能激发学生阅读、领悟作品的兴趣呢,更何况有些教者早已把文本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多媒体教学是一柄双刃剑,如何恰到好处地使用好这新式武器,是我们该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必须时刻牢记它只是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其最终目的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而那种无视教育本质规律和学生身心特点的要求,大张旗鼓地盲目开发,无限制地扩大课堂容量,其结果必然是适得其反。要知道东西再好,吃多了也会不舒服,语文课堂的教学也应注意营养的搭配,语文应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而不仅是容量。

其次,多媒体教学中有着精彩的画面,但课堂中更应有教者精彩的语言。教者犹如解说员,自身语言的感染力是不可忽视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就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只有教者语言的优美,才能熏陶出学生优美的语言,我们应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吸取知识的甘泉,我们应能让学生如坐春风,而不是如坐针毡。

总之,多媒体教学大大活跃了语文课堂,但课堂不是一味地追求热闹,更要有门道。语文教学也需要装潢,但千万别忘了语文课的本质是语言实践课,多媒体辅助手段的使用必须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根本目的服务。在教改浪潮中,要改,更要继承,传统教学并非一无是处,我们不应该把孩子连同洗澡水一起倒掉,我们应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只有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我们才能“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达到培养大批具有21世纪能力素质的人才(即创新人才)的目的”。

参考资料: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6

为此,我们语文教师在研究课堂主题内容的同时,不能忽略对“双语”(导语和结束语)的精心设计,为了让语文课堂更具有趣味性、延伸性,真正让学生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想做更深入的探究,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对“双语”进行设计。

一、“双语”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有

(一)、精炼性原则

“双语”的的设计必须做到“精”“准”,只有“精确”地对准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语言加工,这样才能让学生很快进入课堂情境,并且及时把握课堂学习的核心内容。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双语”的设计,除了要严格遵循新课程标准意外,要切合学生的认知实际,用语文的专业理论知识配合相关的语言实际运用,实现“双语”的有效性。

(三)、延伸性原则

“双语”的设计,必须能够使在课堂的第一阶段,学生能够从“导语”中延伸对课文的学习,在课堂的最后阶段,学生能够从“结束语”中找到课外延伸的途径。

(四)、整体性原则

“双语”的设计,应该做到首尾呼应,这样,不仅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整体,让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成为一个体系,更能突显语文知识的整体特点,便于对总体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二、“双语”设计的内容和方法

(一)依据文体类型设计“双语”

在教学不同类型的文章时,设计与文章同类型的导语和结束语,更加利于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从“导语”中得到启发,从“结束语”中获得知识的巩固。比如学习写景散文《春》时,教师可以设计一段有关《春》的景物描写作为导语,让学生由“语中景”进入“文中景”,在“结束语”时,可以设计一段其他季节中的景色,比如《夏》《秋》《冬》等景物,但是结合下一课《济南的冬天》,教师完全可以设计一段《冬》的景色,来引发学生对下一课的探究兴趣。

(二)抓住教学重心设计“双语”

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都提前设计好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这样,我们完全可以依据教学重点设计“双语”,让学生在关注“导语”时明确学习的重心,让学生在回顾“结束语”时,重温教学的重点。比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因为本课主要是为了揭示在那个社会环境下的很多愚蠢的虚伪的人,他们为了各自的私欲而说谎。教师可以抓住这一中心设计导语,让学生明确“不同环境早就不同的人,许多大人因为私欲做了荒唐的事”,同时在设计结束语时,教师要进一步抓这一主题,然后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提升,在结束语时进行升华,让学生像那个纯真的孩子一样,保持童真,正直。

(三)结合思想教育设计“双语”

篇7

就我国当下而言,传统教学模式仍主要是以面授教育为主,然而随着我国考试模式及内容的灵活多变,面授式教学由于老师及基础设施的局限,已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至此网络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在此环境条件下,要想实现传统教学与新兴网络教学模式两者逐渐合同、优势互补,双互动式教学方式已成为其未来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

一、网上课堂和面授课堂双互动教学法的内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2013年学校提出了“社会化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中,提出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生机互动”和“学生和社会互动”的教学模式。

开放教育学院2013年在开放教育省开课中践行了“四动”教学模式,通过对网上课堂和面授课堂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的探索,构建网上课堂和面授课堂双互动教学方法,来探索和应用“四动”教学模式。设计是以全面系统完成课程教学内容的面授教学课堂和网上教学课堂――“两堂”为主线;以突出重点、讲解难点、引领要点的实时教学环节和非实时教学环节――“双环”为平行主线;以培养能力、塑造素质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师互动”的人与人互动和“人、计算机、资源互动”的人与资源互动――“双互动”为桥梁,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网上课堂和面授课堂双互动教学方法。

如图所示:外侧三角形线为实时教学环节(学生――计算机――教师,教师――资源――学生),内侧三角形为非实时教学环节(教师――计算机――资源,学生――计算机――资源),外圆为人与资源互动(学生――计算机――资源,教师――计算机――资源)。

二、网上课堂和面授课堂双互动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2013年,开放教育学院在开设的124门课程中,对网上课堂和面授课堂双互动教学方法进行实践探索。

(一)面授教学课堂的建设

远程开放教育是不同于传统教育的一种全新的现代教育形式。它的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这种新的模式必然要引发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变。与此同时,由于网络资源的日趋丰富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开放教育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愈来愈广。因此,面授教学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中,是在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前提下的一种辅措施。我们的面授教学一定要纳入整个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链条中去,使面授教学真正收到良好的效果。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下面授教学的特点,决定了面授只能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引路”,而不能是“课堂上面面俱到讲解问题”。因此在课程面授教学中应完成以下教学任务:1、指导学生尽快掌握这门课程的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方式,适应其课程特点。2、注意做好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运用、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式的运用,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授课的艺术与技巧。3、在照顾教材系统的前提下,按一定的教学目的,结合学生的实际,讲清、讲透课程的重点、难点、疑点,帮助学生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扫除学习中遇到的障碍。面授教学的形式可以采取专题讨论、讲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在2013年开放教育学院开放教育所开设的124门省开课程中,强化了面授课堂的教学设计,重点抓了以教学资源光盘为主要形式的教学资源整合,使学生有内容可学。在面授课堂的组织上,打破了以往教学为主,学生被动听课的模式。基于学生学习基础的不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同,在本学期采取以学生为中心,个别化导学为主要方式,教师全过程服务为特点的面授课堂教学形式。

(二)网上教学课堂的建设

多种媒体的网上学习资源是进行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建立网上课堂和面授课堂双互动教学模式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强调网上资源的一体化设计,是指对网上各种教学资源的科学设置及有效组合。其重要意义是:可以补充完善文字教材的缺欠,保证课程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充分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务实是指设计的网上资源不仅结构设置科学,而且更有实用性,注重提高知识信息的针对性、新颖性,减少重叠性,陈旧性。在2013年开设的124门课程中,按照一定的进度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自学,还设计了自学导读、作业讲评、期末复习、视频课程等栏目、为了帮助学生检测相应阶段的学习效果,除作业外还安排了两次在线考试。在网上教学的组织过程中,以网上课堂为主要形式,将教师在面授课堂的内容搬到网上,同时根据网络的特点,进行以“师生”、“生生”和“生机”为主要形式教学模式探索。

网上教学课堂的建设一年多,效果非常好。通过对180名学生和11名教师的调查,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三)实时教学环节和非实时教学环节的实现

远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辅导,学生的小组学习,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是远程教学中重要的辅助教学环节。这些教学活动交流的方式有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几种,有实时交流也有非实时交流,可采用的方式比较多。教学通过面授教学、即时通讯软件(QQ)、电子论坛(BBS)三种方式实现实时教学环节,通过电子论坛(BBS)、电子邮件(E-mail)实现非实时教学环节。

值得指出的是通过通讯软件(QQ)、电子论坛(BBS)建立视频的教师实时辅导,将学生的在线学习由非实时辅导转化为非实时辅导与实时辅导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多、更直接地得到教师的帮助,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更贴近、形象。

老师在与学生交互的论坛中,得到了在平时难于得到的信息,学生的各种见解,无形中给老师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参考资料,在这种特别适合他们的品味的环境中,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随之高涨,学习效率显著提高。

(四)双互动的加强和督促

“教育以人为本”是人类千百年来的理想。从孔子到苏格拉底,从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杜威到今日的每一个教育者,人们一直追求着尊重学生、促进人充分发展的完满教育。“以人为本”首先就要确认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确保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其次是要注重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虽然信息媒体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更多地体现为人―机交互或是人―机―人交互,但是技术的应用并未改变人与人互动的本质,技术只是为学生个体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创造环境。[1]

以培养能力、塑造素质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师互动”的人与人互动和“人、计算机、资源互动”的人与资源互动――“双互动”为桥梁,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两堂双环―双互动”教学模式。此模式下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教学资源学习,和同学、教师一起讨论、交流,以实现教与学的互动。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人与教学资源之间的互相交往、互相沟通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将被动学习变成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活动。

互动教学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人与人之间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师互动”,另一个是“人、计算机、资源互动”的人与资源互动。在2003年接手这门课程起,我就开始注意资源的建设,建设了网络课程、网上学习环境、建设了丰富的网上课堂等多种媒体资源,学校的计算机、网络设备等支持服务很完善。随着远程教育的开展,随着“两堂双环―双互动”教学模式在课程中的应用,我感觉我们也需要更加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2]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采用了多种方法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互。首先每天中午12点,教师准时登陆QQ和电大在线的BBS讨论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也在这个时间登陆,在QQ的课程群中不只讨论课程问题,也谈事业、家庭、交友、休闲等等问题,大家就象好朋友一样。我们还经常使用视频或语音聊天,大家象天天联系的朋友一样,成为一个集体。有的学生没有QQ号,不会使用,我就帮他申请,教会他使用,使每个学生不掉队,共同解决学习、工作甚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进而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仅要善于利用一些手段和方式方法来引导学生、来吸引学生进行学习,教师还要能够主控整个学习过程,掌握教学进程并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网上课堂和面授课堂双互动教学方法在开放教育省开课程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经验。既符合远程学习的要求,又在实践中优化了学习方式,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正如学生调查所说:这种教学模式优化了学习过程,促进了我们教学创新与改革,刺激我们探索更新更好的教学方式,应用更恰当实用的教育技术,寻找更好的理论支持。使自己的教学、学习与工作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真正做到了“教”与“学”相长。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要求教师精心设计两堂、双环、双互动,适时更新教学观念,兼收并蓄教学改革成果,要付出大大超过课程规定课时的劳动量,要求教师有很强的责任感与奉献精神。(作者单位:辽宁省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海森.论网络时代高等教育教与学模式的创新[J]. 成人高教学刊,2003,(2):26-39

[2]刘永泽,吴大军,刘淑莲,刘媛媛.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4 (6)

篇8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一:设计艺术字,想想贺卡送给谁;活动二:修改艺术字内容,我想对您说;活动三:改变艺术字形状与颜色,用心美化表心意。

上课伊始,我呈现了三个设计初稿,并邀请学生做参谋选择适合的字体做贺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该环节中,学生认为“贺卡2”使用的艺术字恰当、醒目、美观、合理,最适合制作贺卡。这样就使学生初步了解了贺卡艺术字的选择标准,为后续的制作贺卡做铺垫。

然而,在接下来的制作贺卡的过程中,学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对艺术字的颜色不满意,不会调整艺术字的大小,无法将普通字体转换为“艺术字”等。这些问题又恰恰是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接着,从学生的问题中来,到学生的实践中去,我利用三个活动,以学生的需求为依据,展开实践教学。在学生上机操作、互助合作的学习活动中,我以伙伴的身份,走到学生中间,观察他们的进步和创意。例如,有学生设计出与众不同的竖排艺术字,我会请他为大家展示操作方法;有学生对艺术字向上倾斜的形状不满意,我鼓励他在全班范围内提出问题,并引入活动三,让学生一起来解决问题。

利用“小老师”,互助同进步

信息技术课堂上,分组合作学习是比较常用的教学方式,但是分组的意义不是为了比赛、加分,而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因此,我鼓励完成任务的小组成员去当“小老师”,帮助组内、组外的更多同学,实现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在最后拓展练习环节的“艺术字创意设计大赛”中,我引导学生欣赏全班同学的作品,从伙伴们的设计中“找灵感”“抓亮点”,让学生一发现好作品,就记录相应的计算机号码,并推荐给大家共同欣赏。这样,学生们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欣赏、学习,不仅能够提升学习自信心,也能够培养沟通能力。

巧抓生成机会,延伸榜样引领

在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我积极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现的问题做出回馈。尤其是在交流、演示环节,我真诚地表扬学生的可取之处,并对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引导性建议。

例如,一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将普通文字转换成艺术字的新方法。我就引导学生评价这种方法的好处,并请他把方法分享给大家。分享后,我继续追问:“怎样把艺术字变得稍微小一点?你能教教我吗?”从而引导学生一起将“调整图片大小”的方法应用到“调整艺术字大小”的操作中。

又如,一位学生在演示“插入艺术字”时表现得很出色,只是有个别计算机用语不标准。首先,我和学生们一起对其表示肯定和赞赏,然后委婉地提出建议,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在这之后,班上有位“数学小才子”在回答问题时所用的语言非常简洁、标准。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非常在意教师的评价和建议,也非常注重对榜样示范的效仿。因此,教师及时、准确地捕捉教学生成的机会和信息,并巧妙地将其转化为学习的资源和动力,一定能够提高教学效率,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结语

当然,课堂是生态化的,每一节课都会有或多或少的遗憾和不足。就本节课而言,我觉得存在两点不足:一是由于时间有限,学生对艺术字作品的设计和修改还不够完善;二是文字素材较多,学生在阅读和选用时,耽误了时间。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努力实施“教学双主体”理念,激发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原动力,建构自主、自学、自由的高效课堂,打造和谐、开放、真实的生态化课堂,使教学具有更强的生命性、生长性和生成性。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控制工程基础;双语教学;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083-02

《控制工程基础》是机械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和系统动态性能分析的能力。它是机电专业的基础课程,如果能够良好地掌握课程中的英文词汇和知识点的英文形式,必将有利于机电专业其他英文资料的学习,实现课程的国际化对接。一些控制工程基础的双语教学改革被开展,例如: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课程考核形式三方面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在理论教学中增加机械工程案例教学,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实物器件与软件相结合的方式[1]。探索了双语课程的师资水平、授课材料和教学方法等,分析了不同阶段中英文授课和学生作业的中英文所占比例[2]。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 Mode,FCM)[3]是近年来在世界各国兴起的一种教学模式,在翻转课堂中,课堂时间主要由实验和课内讨论等活动所填充,而传统的课堂讲解则通过微课等形式在课外时间完成。把翻转课堂模式引入控制工程基础的双语教学,教师进行知识点概要讲解,学生在课外根据微视频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基于案例进行讨论和交流,开展翻转课堂双语教学实践。

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内容抽象,部分知识点难以理解。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包含的内容较多,包括系统动态数学模型、系统时间和频率特性分析、系统稳定性分析、系统相对误差分析和系统综合与校正等,是一门综合性和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一般开设于大三上学期,内容包含很多较难理解的概念、数学公式、理论推导和复杂图形等。学生如果对基本知识掌握不牢固,就会感到该课程学习困难。

2.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学生学习兴趣低。由于学时短和教学任务紧凑,控制工程基础课堂经常采取讲授教学模式。虽然教师授课和学生听课是我国教育界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但是,这种单向的授课方式无法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导致学生探索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较弱;而教师尝试改变教学模式,通常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和付出多倍的备课时间,投入较大。

3.专业课程的国际化对接能力弱。课程国际化是拓展学生国际视野的重要方式,但我国目前高校课程缺乏国际化。在全中文的专业课教学中,学生很少能够了解专业学术英语,不能及时了解国外先进的工程理念和前沿技术的发展,缺乏与国际的接轨;且某些高校的研究生招生考试中指定的控制工程基础专业课教材为英文教材,全中文教学不利于学生的深造与个人发展。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

1.课程人数设置。上课人数对于翻转课堂具有重要影响,翻转课堂适合采用小班授课。采用层次型班级开课模式,即开设1―2个小班,每个小班人数限制在20―30人左右,进行翻转课堂双语教学。另外,开设1―2个60―90人的班级,以中文教学为主,配合少量双语教学。学生英语水平是英语授课一个关键要素,应选拔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进入小班授课,可以将雅思或大学英语四、六级等作为选拔标准。注意,分层次专业课授课仅是在双语教学准备不太充分的情况下,作为试点和过渡的一种形式。经过几轮授课,待双语课程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完善之后,应实施全面的翻转课堂双语教学,充分体现教育公平。

2.翻转课堂实施形式。翻转课堂包括课外和课堂两个环节。在课外环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抽取和总结出重要的知识点,依据知识点制作成微视频和设计课前练习题,学生根据微视频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并完成相应的练习题。课堂环节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师生互动和学生小组合作。针对控制工程基础,可在每章抽取3―5个核心知识点,教师通过实例、理论、应用和启发思考题等,把知识点讲透,为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提供基础。

3.双语教学的教材选用与课件形式。实行双语教学首先要选择一本经典的英文原版教材。英文原版教材信息量大且内容繁多,而中文教材则相对简练,为了充分发挥两种教材各自的优势:(1)选用英文教材作为主讲教材[4],提炼英文教材中的知识点,配合英文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点的概要性讲解和案例研讨,学生必须在课外借助微视频等资料进行知识点的自主学习;(2)选用中文经典教材作为参考书,且中英文教材的习题可配合使用;(3)多媒体课件采用全英文的制作方式,简练展示关键的专业词汇及相关定义。

4.控制工程基础的实验。控制工程基础的实验教学内容包括典型系统时间响应、二阶系统频率响应和控制系统校正。实验是理解控制原理的一种直观形式,而软件实验有助于课堂讲授和学生上机操作仿真。通过Matlab软件可以有效简化实验教学,采用Matlab可以使知识点生动形象地表示出来,有利于学生直观清晰地理解和掌握抽象难懂的知识点。

三、教学实施效果的讨论

1.课程网站平台有助于推动翻转课堂双语教学的实施。课程网站可以划分为用户模块、交流学习模块、资源模块、监督模块等,例如,在资源模块中,学生可以找到教学微视频、教学课件、课程习题、课程优秀文章等资料。课程网站平台是教学资源的存储体,表现在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智能手机等途径获取微视频资源;课程网站中的留言板、学生问题和教师解答资源形成了一种知识库,可以对后续年级的专业课学习提供良好的借鉴。

2.微视频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直接影响学生课前学习的效率与积极性。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参考教材,抽炼和总结出每章节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点与难点,对知识点相关内容进行整合简化。需要讲解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公式、文字PPT,配合动画或者视频播放的形式,丰富微视频的效果以避免视频枯燥。每个微视频包含1个知识点,时间大致在8―15分钟左右。在微视频授课中,对于某一个知识点尽可能从多角度讲解,这样有助于避免知识的单调性。例如,讲解控制系统稳定性时,教师除了讲解通过理论计算来分析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以外,也可以引入基于Matlab和LABVIEW的实验,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调动学生对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

3.翻转课堂的专业课双语教学要增加课堂研讨和小组项目作业的环节。根据控制工程基础内容,设计典型案例,建立案例库,使用生动、形象的案例调动学生课堂研讨的积极性。要改变学生课堂参与和活跃度低的现状,仅靠知识点提问是不够的,必须通过一些实际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案例,来体现知识点在实际中被运用的情况。另外,小组项目作业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设置4―6人的小组,以章节为单位给每个小组设计不同的协作作业。小组成员在课后时间通过资料查找、讨论分析,完成项目作业并形成PPT资料。各小组在课堂上进行项目作业汇报,形成各小组之间相互学习和竞争的效果。教师要注意小组项目作业的合理的难度和工作量,并把个人完成情况反映到学生的平时成绩中。

参考文献:

[1]李泽,杨歆豪.“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2):109-110.

篇10

[中图分类号] X9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3-0142-02

一、前言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将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有机结合组成教学的双课堂,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1]“安全系统工程”作为安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在研究生招生考试以及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评价师资格考试中都占有重要地位。[2] [3]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多采用课堂传输式教学,受学时较少、专业特色等限制,教师很难全面系统地讲解该课程的理论、方法及应用。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有机结合开展双课堂混合式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平台和更多更前沿的资源,使他们接触和学习到不同领域的安全技术及应用实例。本文结合现已在昆明理工大学开展的“安全系统工程”混合式教学实践情况,详细介绍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以及提高混合式教学质量的措施。

二、“安全系统工程”双课堂混合式教学的实施模式

为了使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有效衔接和互补,在充分考虑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特点和功能后,笔者对混合式教学进行了精心设计,如图1所示,课程实施过程包括课前准备、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多元评价四个环节。

(一)课前准备

为了保障双课堂混合式教学的顺利开展,笔者编写了与教学配套使用的课程讲义,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学设计对于混合式教学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尤其要考虑如何选择合适的任务和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学习。“安全系统工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为: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将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和思考题在网络平台上,让学生提前准备和预习;学生则将遇到的问题在平台上。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只讲解重点、难点部分以及学生提出的问题,剩下内容留给学生课下利用网络平台自学;每节课留有15~20分钟时间进行提问答疑、讨论交流及作品展示。网络教学环节,教师在教学平台上布置学习任务、讨论话题,学生则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提问咨询,参与交流讨论。

(二)课堂教学

本课程重点开展以下四个方面的课堂教学环节:1.课程部分讲授。教师只讲授重点和难点内容,剩余内容由学生课下自学或由学生轮流上台讲授,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2.案例教学。由于本课程与工程实践联系紧密,因此在教学中建立了很多结合工程案例的教学模块,如针对某一起煤矿瓦斯爆炸事故,让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讨论事故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思考如何建造并化简瓦斯爆炸事故树。3.学生小组协作研究。为了推进“安全系统工程”课程的研究性教学,针对课堂讲授的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的重要内容,教师选取若干研究专题,如“加油站储罐区危险性分析与对策研究”、“矿山顶板跨落事故树分析”等,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科研小组,每组负责一个专题,小组成员通过课下查找资料、协作完成相关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或科技论文,然后在教师的组织下,由每个小组的代表介绍研究项目的主要内容及成果,并回答同学们的提问。4.课堂讨论。该环节融入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及学生作品展示中,教师选择有争论的且能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问题,并且正确引导讨论方向和内容。讨论可先在学习小组成员内部进行,然后小组之间交叉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分析。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地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

(三)网络教学

课堂上未讲内容的学习、课程扩展资料的自主学习、提问答疑、交流讨论、模拟测试等都可在网络平台上完成。1.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在课下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预习、复习或拓展学习,是网络教学平台最重要的功能。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围绕学习目标开展自主性学习,也可以与学习小组其他成员进行协作学习,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2.答疑解惑。对于课堂上不好意思提问的、课下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就业考研等问题,均可在网络平台咨询教师,教师将汇总的问答资料在平台上供其他学生参考。3.在线交流讨论。在网络教学实践中,每周由教师或学习小组发起专题讨论,讨论话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包括理论及应用问题、具有争论性的问题、答案多元的问题等。4.因材施教。为了促进所有学生都能有效地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个人信息、学习基础、活动记录、生涯规划等情况,提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并开展相应的辅导。5.作品展示。学生可将自己的学习心得、研究报告、科技论文等成果到网络平台供其他学生参考学习。6.在线测试。学生通过在线测试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教师通过查看学生的测试结果能够了解学生的常见错误,以用于改进教学。

(四)多元评价

“安全系统工程”课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应从不同方面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多次评价。[4]本课程将课堂综合能力测评、网络学习测评及期末考试测评三种方式相结合,按照3∶3∶4的比例进行综合评分。1.课堂综合能力测评,包括课堂提问、专题讨论或演讲表现、论文宣讲及问答等方面。论文宣讲环节可由教师和其他小组的成员对宣讲小组进行评价,每个小组之间互相评价。2.网络学习测评。教师通过查看和统计学生登陆次数、浏览下载课程资源的情况、平时作业完成情况、专题讨论中的表现、提出和解答问题的情况等内容,可以了解并评价学生平时开展网络学习的态度及效果。3.期末考试测评。“安全系统工程”的混合式教学减轻了期末考试的分量,并且重点考核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以及综合素质能力。

三、提高混合式教学质量的措施

由于混合式教学涉及教师、学生、网络支撑平台及优质教学资源等相互影响的多个因素,只有促使各因素不断优化调整、协调发展,才能循环式地逐步提高混合式教学的质量。本文针对目前混合式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以下四条改进措施。1.提高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的能力。对于初次开展混合式教学的教师,可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根据混合式教学的要求和特点对其进行专题培训。教师通过观看教学视频或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系统地学习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方法、网络互动技巧以及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互补衔接方法等。2.调研学生需求,优化网络教学资源。提前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收集学生感兴趣的、希望深入了解的资料,逐渐优化网络资源,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混合式教学。3.掌握教学特点,完善教学设计。混合式教学的课堂讲授区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不再进行系统讲解,而是通过讲解课程的核心内容,对学生的网络自主学习进行引导和呼应。这需要教师综合考虑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互补和衔接,完善教学设计,全面合理地掌控教学过程。4.加强在线交流和互动。教师应经常登录网络平台,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组织和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交流,并针对学生参与和表现情况进行考核评价。

四、结语

混合式教学将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有机结合组成双课堂,极大地完善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实践表明,“安全系统工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既弥补了原有课堂教学的缺陷,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混合式教学在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可以通过加强教师培训、优化网络资源、改进教学设计等措施逐渐改进和完善。

[ 参 考 文 献 ]

[1] 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2] 邓奇根,牛国庆.“安全系统工程”课程的教与学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