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1 16:49:2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标准农田建设简报,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整个项目从2019年10月份开工建设,到2019年12月份全面竣工,工作进展顺利,实现了业主、施工方和群众三满意。
主要做法:一是谋划早。自工程设计之初,镇工作组全程参与,现场规划、丈量、登记,摸底,涉及清障农户41户,青苗补偿面积57亩,采伐成材树木2900多棵,移栽未成材树木300多棵,做到心里有底有数。
二是发动早。
工程启动之前召开群众代表会议,争取群众支持。让涉及清障农户提前介入认领,全部登记造册,明晰到户,协调解决争议问题,及时兑付补偿政策,对于遗留问题镇政府全部收底,把群众工作做在前面,做在当面。
三是严把质量关。
镇成立由六名群众代表参与的工程质量监督组,全程参与群众关心的工程建设,高标准严要求,共同监督工程质量,提高了群众的满意度。同时,群众也更加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形成了良性互动。
一、项目管理情况
(一) 设立专门机构,强化组织管理。
为切实做好***县实施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建设项目工作,成立由县政府县长为组长,常务副县长和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县发改局、农牧局、水利局、财政局、国土局、住建局、粮食局、审计局为成员的规划建设项目领导小组,负责规划建设项目的全面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发改局农村科,负责规划建设项目的日常管理、组织实施、综合协调、检查验收等工作。
(二)严格执行“四制”,切实加强项目管理。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了“建设项目法人制”“建设项目招投标制”、“合同制”和“工程监理制”“四制”管理。在项目规划、设计过程中,领导小组办公室首先会同行业主管部门、设计部门和受益乡(镇)、村对工程的选址、方案制定和需地方协调配合的事宜进行“三落实”,增强了项目实施的可操作性,有效防止了项目计划下达后落实难和计划一经下达后项目变更现象的发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领导小组办公室经常会同工程监理单位深入施工现场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指出,确保了工程快速有效的实施,保证了建设工程高质量高标准完成。
(三)规范财务管理,确保资金安全有效。
制定了***县实施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制度。设立了银行专户,聘用专业会计人员单独管理,进行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实行了按工程进度进行价款结算的资金拨付方式,有效杜绝了专项资金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
二、项目资金到位情况
截止到2014年9月三年工程已全部竣工交付使用。累计到位资金2449.5万元,占总投资的80.6%,其中2010年933.5万元,2011年666万元已全部到位,2013年到位850万元。
目前,2010年工程已通过县级预验收,2011年工程已完成竣工决算报告编制、决算审计等工作,待内业资料整理结束后即可组织县级预验收工作,2013年工程正在进行资金拨付申请和价款结算阶段,下步将开展竣工决算报告编制和决算审计等工作。
二、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
我区2020年省级下达高标准农田任务6.3万亩,总投资7950万元。项目涉及6个乡镇、12个村屯,建设内容包括明渠衬砌、涵闸、泵站、输电线路、硬化路面等。目前已完成工程量93%,预计11月末陆续竣工结算。
2021年对上争取高标准农田任务6.92万亩,项目总投资8900万元。项目涉及7乡镇、8村屯,建设内容包括田间路、桥涵、渠道衬砌、泵站等,目前已经完成工程量55%(76.4%是包含2020年结转工程量),计划12月末前完成工程量的65%以上。
三、畜牧产业发展情况
省农委成立项目领导组,同时成立了由吉林农业大学、中科院长春地理所和吉林省农科院有关专家组成的技术指导组。各试点县也分别成立项目领导组和专家指导组,建立责任包保制度,每个项目区确定包保责任人,分片分户包保。为调动各方积极性,各项目县将合作社作为实施主体,发挥社会化服务组织力量,集中连片组织实施。同时,将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和机械深松、高标准农田建设、村屯环境整治等项目整合,综合配套应用技术,提升效果。在开展秸秆腐熟堆沤工作时,与畜禽养殖企业和养殖大户合作,充分利用有机肥资源,就地就近集中堆沤,降低有机肥还田成本。
――抢抓进度,推进项目任务落实
吉林省土肥站制定《玉米秸秆翻压还田春季保墒技术指导意见》和《玉米大豆轮作除草剂药害防治技术指导意见》,并在春节前下发至项目所在乡镇。各项目县(市、区)抓住去年秋收有利时机,抢时间、抢进度,精心组织,全力推进。截至目前,各项目县共投入大马力拖拉机120多台,秸秆粉碎还田机60多台,液压翻转犁80多台,偏置重耙30多台,重镇压器30多台,完成秸秆粉碎翻压还田10.3万亩,秸秆腐熟堆沤9.7万亩,采集土壤样品5000多个,商品有机肥、秸秆腐熟剂等补贴物资招标基本结束,耕地质量固定监测点开工建设。
――注重宣传,确保项目取得实效
今年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完成新建高标准农田1万亩、丘陵山区开发高效农业1.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7万亩、扶持4-5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扶持2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工作任务,争取1个土地治理增量项目,实现争取财政资金共计5500万元以上的目标,带动其它各类资金投入农业5.2亿元。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突出连片规模开发,提升高标准农田装备新水平
2013年,土地治理项目要紧紧围绕“三条线、三大片、30万亩”的总体规划思路,集中连片规模开发,提升开发总体效益。即以249省道、323省道、古镇大道和沿湖大道“三条线”沿线开发为辐射,形成东部时集、邵店、阿湖、高流等镇10亩高标准农田,西部草桥、港头、瓦窑、合沟等镇10亩高标准农田,中部新店、棋盘、马陵山、唐店、新安镇10万亩高标准农田,共计建成三大片、30万亩的连片高标准农田项目区,使之在全省区域开发规模中居领先位次。通过3-5年时间,达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水利设施配套齐全,旱能灌、涝能排,田间道路平整畅通、土壤肥沃、树木成林的目标,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的装备配套水平。坚持以建设高标准农田、发展现代园区建设、加快科技能力提升、大力扶持农民专合组织为重点,以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强化工作质量、提高管理水平为突破口,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为主线,努力实现“规模开发上台阶、产业开发有亮点、园区开发创品牌”的总体目标。按照工业化思路谋划、产业化思路实施、市场化思路推进,实行规模开发、产业开发、科技开发,努力把土地治理项目区建成发展现代农业重要基地,为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今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安排在草桥镇,建设面积1万亩,总投资1342.85万元,其中财政投资1200万元。一般土地治理项目,安排在邵店镇和港头镇,建设面积1.7万亩,总投资1664.3万元,财政投资1513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项目,安排在瓦窑镇,建设面积0.15万亩,总投资146.85万元,财政投资133.5万元。项目总投资3154万元,其中财政投资2846.5万元。积极争取增量项目一个,财政投资不低于500万元,面积不低于0.5万亩。2013年,要继续保持第一,全省领先位次,争创全国一流,实现全面发展。
二、坚持区域特色开发,做强丘陵山区开发新品牌
2013年,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要紧紧围绕“巩固马陵山,提升踢球山,突破北马陵”的总体规划思路,集中布局,集中打造,推进规模开发、特色开发、产业开发、效益开发,即以马陵山、踢球山和北马陵山3大片区为辐射,发展壮大水蜜桃、花卉苗木、生态观光、中草药和优质葡萄5大主导产业,积极实施“巩固、提高、突破”6字方针。对马陵山项目区,要放大规模再提升,使之充分发挥丘陵山区区域特色规模效应,进一步巩固发展生态有机茶、生态观光游、休闲自驾游,提升山区整体形象,打造山区农业开发新亮点;提升踢球山项目区的品位,重点在绿化、硬化、产业化、文化、美化等方面做好文章,率先在全省实现集生产、观光、销售、文化为一体的丘陵山区现代农业园区;要沿205国道和323省道加强对北马陵山项目区的连片规模开发力度,做强做亮鲜切花、中草药、葡萄等3大产业,使北马陵山项目区产业化经营水平实现新突破。把丘陵山项目区建成四季花果飘香、游人留连忘返的现代农业观光园、产业园。今年,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计划治理面积1.5万亩,总投资5000万元,其中争取省财政投资1500万元。今年的工作要确保第一,全省领先,全面发展。
三、围绕产业效益开发,确保产业化项目建设新突破
2013年,是我市农业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突破年,要紧紧围绕“四个扶持、两个重点、一个突破”总体规划思路,实现产业化项目建设新突破,即突出扶持“产业园区、扶持加工园区、扶持流通市场、扶持专业合作组织”四个扶持,要突出“重选项、重规范”两个重点,实现“争取资金数量和项目建设质量”上的突破。
按照产业园区结构调整“大、高、新、特”的要求,把项目区基础设施的高标准建设、高层次配套和产业链建设结合起来,注重农业综合开发和其他支农资金的有效整合,扶持培育瓦窑、草桥、港头、时集、高流等镇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致力把园区建成农业科技成果集成区、转化区和示范区;积极扶持运作规范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具有产业特色和区域优势的农产品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带动产加销,促进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培育、引导龙头企业向经济技术开发区、无锡—工业园以及农产品加工集中区集聚、集群、集约发展,重点扶持卫岗、鲁花、明帝、远大、阿勇、良晨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拓展完善服务功能,推动市场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通过几年的扶持,将北方农产品批发市场打造“国家级”农副产品博览中心,培育壮大时集果蔬、高流花木等交易市场。
2013年,财政补助项目主要为实施卫岗乳品有限公司9600吨发酵乳饮料加工扩建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养殖基地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其中财政投资410万元。财政贴息项目主要扶持鲁花浓香花生油有限公司、远大前程牧业有限公司等具有带动功能和特色的产业化龙头企业,贴息资金争取200万元以上。今年的产业化项目建设要保持“全省一流、第一”的工作目标。
四、不断强化工作措施,实现农业开发工作新跨越
要紧紧围绕工作目标,理清工作思路,排定工作措施,结合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实际,全面贯彻省局开发局长会议精神,推进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实现新的跨越。
(一)进一步推进“三权分离’机制改革,推动农开事业不断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要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按照省局要求,积极与省局、市局对接,结合自身实际,明确工作流程、实施步骤和操作要点,切实将“三权分离"改革的理念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杜绝少数人说了算,确保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二)不断加强规范化管理,切实提升开发水平。按照“三权分离”新的管理体制的要求,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全面清理废止不合时宜的制度、规定,加快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科学的管理章程和办法。在入库管理上,坚持注重调查摸底与乡镇推荐相结合,坚持注重平时入库与集中入库相结合,坚持注重资源禀赋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进一步提高科学规划水平,做到成熟一个,入库一个,形成可进可出、动态可控的管理机制。在立项管理上,坚持“连续投入,滚动开发,连线成面”这一思路,把一批产业基础好、乡镇(企业)积极性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项目率先立项,充分发挥建设效益。在计划管理上,严格按照批复计划和省文件精神组织招标和实施,对确需调整变更的项目,严格按照各级管理权限履行报批手续,保证计划的严肃性。在工程管理上,积极推行主管部门、镇村、监理、群众四位一体的质量监管体系,实行质量进度保证金制度,严格管理考核。积极探索“统一调配,分段监理,联合验收”的工作机制,切实提高工程质量和监管效率,增强工程建设的计划性,维护合同的严肃性,强化工程进度管理,加快工程建设。在项目移交管护上,根据受益范围及时办理完工工程、苗木移交手续,将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人落到实处。积极推行电灌站、机电井等受益主体明确工程的产权拍卖、承包和苗木分户承包机制,多形式地筹措管护资金,确保项目效益长效发挥。要严肃认真执行好制度,高度重视执行制度的“首次效应”,努力增强制度的刚性、减少弹性。加大对执行各项制度情况的监督检查,通过制度的严格执行,规范对农业开发工作的管理,不断以制度的健全完善和执行保障农开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积极创建农业综合开发文化工程,引领农业综合开发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要在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精心搭建好以振奋精神、鼓舞士气为核心的导向载体,以播种温暖、爱心互助为核心的关爱载体,以树立典型、创建品牌为核心的争先载体,以提升素质、增强本领为核心的培训载体,以陶冶性情、丰富生活为核心的文体载体,以提升形象、推动发展为核心的宣传载体。着力用创新文化铸农开之魂,使之内化于心、外践于行。通过创新农开文化,最大程度地体现人文关怀,不断增强农业综合开发的“软实力",提高全系统干部职工的幸福指数,激发全系统干部职工爱岗敬业、主动作为,致力用文化引领农业综合开发事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进一步明确农业综合开发文化建设工作任务。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提炼农业综合开发文化核心价值理念、开发精神、开发形象、开发品牌等,形成一系列农业综合开发文化要素,并充分利用市农业资源开发网站、局机关会议室、文化走廊、项目区等各类载体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建设活动。不断充实完善农业综合开发文化建设理论,丰富文化要素内涵,使农业综合开发文化建设规范化、制度化。搭建优质高效的服务平台,建立和谐有序的工作规范,培育精诚合作的农发队伍,树立廉洁高效的农发形象,激发全市农业综合开发乘势而上,创造“全国一流、全省领先、全面发展”的农发品牌。
(四)创新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机制,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综合效益。要摒弃“有多少钱就办多少事”的陈旧观念,牢固树立“办多少事就要筹多少钱”的现代意识。着力推进投资机制创新,按照项目区建设需要,以丘陵山区、各个产业园区(土地治理、产业化项目扶持支持的产业园和基地等)为主要载体,积极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在引进单体项目上取得重大突破,以此拓展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内涵,提升发展质态。其他各类项目也都要遴选、打造一定比例的单体项目典型,借“力”发展农开事业,不断放大开发的综合效益。
积极探索农民利益联结机制,结合实际情况,在省级项目中,试点推行从扶持的资金中拿出一定的比例用于企业自身发展,一定的比例以项目区农民入股等方式参与收益分配,并逐步向国家项目延伸。积极推动项目资金整合机制,按照“统一规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加强部门协调,为其它支农资金进入项目区发展农业生产创造有利条件。积极推进以农民为主体的开发运行机制,让农民直接参与项目前期规划、工程质量监理、工程运行管护等,把管护主体和公益性工程管护资金落到实处,让一家一户农民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不让国家财政投资让极个别人受益。
实施“先建后补”运行机制。选择“基础好、实力强、效益高”的项目单位进行“先建后补”试点,完善项目管理手续,确保资金运行安全,切实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五)强力打造农业综合开发品牌创建工程,推动农开工作不断迈上新层次。要积极向省局、市局汇报和洽谈衔接,认真调整有关项目安排导向,扶持一批以各种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为重点的示范工程,打造一批农业综合开发优质产品,着力创建属于自身的新品牌。通过品牌创建提升农业综合开发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以品牌创建推动农开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层次。通过集聚农民专合组织试点项目、市级财政以奖代补项目、市财政专项扶持资金等,进一步提高瓦窑新农村试点项目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整体建设标准和规模效益,大力提升踢球山项目区的品位,加大宣传力度,争取成为全省开发系统首批认证命名的园区,不断增强农业开发在全社会的影响力。
五、狠抓工作措施落实,取得宣传信息工作新成效
要进一步抬高定位、提升标准,在建好用好自身载体的同时,突出省级以上主流媒体,加强沟通和联系,传递并放大农开人的声音。要在《中国农业综合开发》杂志发表文章3篇以上;在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农民日报及新华日报、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不少于5次;在农业开发简报上用稿1次以上;在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日报宣传报道农业综合开发工作5次以上;在市委、市政府两办信息上稿5次以上;邀请市人大或政协视察农业开发工作1次以上;编发<<农业综合开发简报>>36期以上;在省农业资源开发网站发表信息20条以上、和文章5条以上;在省开发网市级平台上稿100篇以上;省农业开发网站及市级平台全年点击率不少于3000次。
突出宣传重点,紧紧围绕“三权分离"改革、农开文化、项目建设典型,以及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进行开拓性的深度挖掘、集成性的宣传报道、持久性的媒体聚焦,不断扩大农开工作的对外影响,争取党委政府、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与支持,调动各方力量推动农开事业不断实现新的跨越。要强化措施,一是要把宣传信息工作当做项目工作牢牢抓在手上。要始终把宣传信息工作摆在农业开发项目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列入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并一同进行考核。安排专项经费保障宣传信息工作需要。二是要明确目标任务,强化考核。制定《市2013年度农业综合开发宣传信息工作要点》,对宣传信息工作的目标和重点提出具体要求。制定《市2013年度农业综合开发宣传信息工作考核办法》,对宣传信息工作实行量化管理。实行“一票否决”,凡宣传信息工作末位的个人,年度考核不得评优评先。要加强工作调度,及时对各科室及每个同志的投稿和被采用率等情况进行通报,按时兑现稿费。三是要加大奖惩力度,严格督促指导。实行上稿激励机制,在《中国农业综合开发》杂志、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上稿每篇奖励1000元;在《农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财经报》、《新华日报》、电视台《新时空》上稿每篇奖励600元;在《日报》主要版面、电视台《新闻》上稿,每篇奖励200元。四是要加强宣传信息人员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制定年度宣传信息工作业务培训计划。邀请不同级别的媒体编辑来局举办宣传信息培训讲座。同时聘请资深新闻撰稿人为我局业余通讯员。
2013年,农业综合开发宣传信息工作要确保在开发系统第一、全省第一、全国有影响。
六、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培树农开队伍新形象
要进一步推进新时期农开事业跨越发展,对全市广大农开干部职工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要在更高的层次上推进新一轮思想大解放。要推动农开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只有让一切有利于创新的思维充分涌流,让一切有利于发展的活力竞相进发,农开事业的发展后劲才能更足。一是要根据需要解放思想,致力解决“思想不解放”的问题。思想不解放是保守,结果只会导致保守僵化、因循守旧,无法有效解决发展变化中遇到的任何问题。二是要针对难题解放思想,致力解决“思想假解放”的问题。思想假解放是虚伪,口上说要解放思想,实际做却墨守成规,容易的事也会变得复杂,简单的事也会变得困难。三是要从我做起解放思想,致力解决“思想不会解放”的问题。思想不会解放是无知,有的人虽然能够认识到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却找不到阻碍发展的主要症结和破解难题的有效办法,结果贻误了发展进程。农开干部职工要做思想解放的表率、锐意创新的表率,以解放思想来推动实践,以实践锤炼来解放思想,做到有的放矢、因需而解,切中要害、据难而解,以身作则、从己而解,以思想的与时俱进推动农开事业再上新的台阶。
(二)要着力提升干部队伍的能力水准。当前,我们农开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越来越多,要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不仅思想观念要跟上节拍,知识水平更要有一个大的提升。广大农业开发干部职工都要把更新知识作为必修课,争做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的人才。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努力学习、认真工作、诚恳待人、干净做事”的新型农业开发人。把学习教育放在第一位,制定年度学习教育计划,规定学习时间、内容和形式。2013年全局力争学习40次以上,80个学时,学习文章50篇以上,论坛发言40人次以上,交流干部职工学习心得体会和感受文章50篇以上。打造学习平台,坚持每周一学习制度,每周一全局人员大学习两个课时以上。创办学习论坛,以每周一学习作为平台,积极引导、鼓励干部职工在论坛上踊跃发言,谈学习、谈感受、谈心得、谈收获,互相交流学习。创新学习方法,创建丰富多样的学习载体,采取异彩纷呈的学习形式,把个人自学与领导授课相结合,把“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继续邀请大专院校教授、专家来局机关有针对性的进行业务培训;组织全体人员到大专院校学习有关业务知识或外出考察学习。明确学习内容,要注重学习农业开发方面的知识,学习项目规划设计、项目建议书编报、工程施工等具体业务知识,进一步提高全体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服务三农的本领,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超前谋划、探索和研究农开事业发展带有方向性、根本性的问题,努力掌握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元素,进一步推动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三)要切实增强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要在任务、矛盾、困难、风险和挑战面前具备勇挑重担、敢于负责的精神。广大农开干部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要时时以事业为重、对发展负责,做到在成绩面前不自满、任务面前不推诿、困难面前不退缩、矛盾面前不回避,切实担当起应负的责任,继续发扬“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农开人精神,对工作要做到精益求精,毫不懈怠,确保每一项决策不在自己手中落实有偏差、每一项工作不在自己手中推进有延误、每一项任务不在自己手中完成打折扣;要在思想高度、工作深度、落实力度、待人诚度的修炼上狠下功夫,以此促进工作、推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 S5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158-02
一、在棉花高产创建活动中取得的基本经验
1.在播前准备工作中高度重视破雪工作,为棉花适期早播创造良好条件
兵团第六师一五团红粘土地块面积大。针对红粘土地块,在二月下旬,也就是最低气温在-10℃左右,采用重型缺口耙破雪,消除春季积雪融化时产生的镜面效应,促使积雪早化,延长土壤冻融交替时间,增加土壤风化层,促使地表水分快速挥发,有利于早整地早播种,实现抓早苗。
这项措施在我团已经实施十年。在实施这项措施前,都是沙土地播完以后,再播红粘土地,等到红粘土地能机车了,已经是四月下旬,适期早播无从谈起。自从实施这项措施后,只要温度适宜,就可以播种,打破了红粘土地难以早播的瓶颈。
2.在适期早播的基础上,狠抓一个“快”字
“快”字要体现在滴灌安装和滴水上。快速安装地面管件,快速滴出苗水。团场要求各连队做到边播种边安装,播完一块安装一块,时间不超过2天。俗话说:“春争日,夏争时”,早一天滴水就能早一天出苗,真正达到适期早播的目的。在播种前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必须要做,那就是地埋管道的试压工作,检查管道是否正常。秋翻整地时有可能损坏管道出水立管,或是秋季管道排水不彻底,造成地埋管道冻裂,一旦播完种准备滴水才发现管道不正常,即便维修再及时,也需要一天一夜的时间,这样就难以体现出“快”字。
3.棉花苗期管理强调一个“早”字
苗期各项工作突出“早”字,早定苗、早中耕、早化调,严格落实各项植保措施。
3.1早定苗:两片子叶展平后开始定苗,1片真叶结束,质量要求去弱苗留壮苗、去病苗留健苗、一穴一株,严禁留双株。
3.2早中耕:当全田80%的棉苗出土即可进行,深度14―16厘米,护苗带8―10厘米,中耕深度要一次到位,做到不铲苗、不埋苗、不拉沟、不留隔墙、不起大土块,达到行间平、松、碎的质量要求。
3.3早化调:坚持促控结合、因苗调控和“早、轻、勤”的原则,促进棉花根系下扎,降低果枝始节高度。苗期化调2次,两片子叶展平进行第一次化调,缩节胺亩用量0.5―0.8克;3―4真叶进行第二次化调,缩节胺用亩量1―1.5克。每次化调可配磷酸二氢钾进行根外追肥,促苗早发,壮而不旺。机采棉第一次化调在2片真叶开始。
3.4及时蹲苗:5月中下旬,根据棉花长势及时进行蹲苗,时间20―30天,个别棉田因长势情况灵活掌握,长势较差的棉田可适当缩短蹲苗期。
4.棉花蕾期管理主要是做好“稳”字
棉花进入蕾期后,尤其是株高稍矮棉田,有些种植户沉不住气,开始水肥齐攻,极易造成棉花徒长,难以塑造理想株型。
这个时期的“稳”字主要体现在管理者的心态上。只要棉花长势长相正常,在蹲苗期结束,开始滴水时,只滴清水,促进棉花生长稳健,促使早现蕾,现大蕾。进入初花期后,可酌情滴施1―2公斤棉花滴灌专用肥。对长势偏弱棉田,每次滴水时结合根外追肥,再滴施棉花滴灌专用肥1―2公斤,促弱苗升级。
5.重施花铃肥
打顶后棉花很快进入盛花结铃期,这个时期是棉花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是需水需肥高峰期,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从7月5日打顶结束到8月上旬这一个月的时间,施肥量要占到全部追肥量的70―80%。我团棉花追肥主要以棉花滴灌专用肥为主,每亩平均追肥量在50公斤以上,也就是在这一个月的时间内,每亩追肥量在35公斤以上。
此外,在重施花铃肥的基础上,为了防止棉株早衰,还要看苗补施盖顶肥,以争取多结一些盖顶桃。通常对缺肥而有早衰趋势的棉田,或者中下部棉铃严重脱落的棉田,应早施盖顶肥,力争多结盖顶桃;对长势好,肥力足,后劲大的棉田,则应少施或不施,以免贪青晚熟。盖顶肥不宜施得太迟,一般在立秋前后施用,早衰棉田应适当提前,同时还应根据棉株生长情况和秋后的天气变化严格控制用量,如用量过多,反而会引起“二次生长”,不利于棉铃的充实成长,使铃重减轻,品质也会变劣。一般亩施专用肥5―8公斤。
6.重视综合植保工作
棉花植保工作始终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把着力点放在预防工作上。根据预测预报,制定预防措施,定期下发《农业简报》,对植保工作进行指导。通过植保工作检查,确保预防措施落到实处,使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始终控制在可控阶段。
7.因地制宜,科学决策,强化管理,抓好各项技术措施的到位率和时效性
在棉花田管工作中,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科学决策。田管关键时期,团场农业技术人员按照包片片区下连蹲点,督促、检查和指导连队田管各项工作,先后对全团农作物整地播种、中耕、滴水、施肥、植保等关键性工作进行综合性大检查9次,提高了各项关键性技术措施的到位率和时效性,作物产量得到大幅度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高产条田的创建,在回头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在棉花管理工作当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1.职工群众文化程度参差不齐,部分职工群众思想保守,接受能力较弱;
2.各项技术措施的到位率和时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今后打算
1.加大对职工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职工群众的综合素质。首先利用“科技之冬”活动对职工进行培训,变冬闲为冬忙,提高职工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其次在田管不同阶段召开现场会,对职工进行现场培训。三是利用广播、电视、开展科技讲座、下发各种资料等多种途径不断提高职工群众的综合素质。
1 项目区基本情况
1.1 实施地点
实施地点选择在西秀区水稻主产区旧州镇沿刑江河流域的浪塘村、五翠村、旧州村、文星村、茶坡村、高车村六个村,涉及农户3905户。该示范片海拔1250~1280m,水源光照条件好,土壤肥沃,地势相对平坦,坝区大。灌溉水源有型江河流域、仙人坝水利沟渠、鹅项水库自流灌溉。项目示范区内有县道安顺至旧州至刘官公路贯穿境内,并村村通乡村公路,交通方便,通信、电力、水利设施条件优越,农田基础条件较好,辐射带动能力强,农户在种植水稻夺高产上有一定基础和积极性,是西秀区水稻主产区之一。
1.2 实施前生产与技术推广情况
实施前,该区域农户在科学种田水平上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优选良种、培育分蘖壮秧、合理密植、施肥上偏氮、少磷、缺钾、无微肥、追肥时大都采用一次性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科学管水、挖水晒田控制无效分蘖、叶面喷肥等方面存在不足,致使这一区域水稻常年平均667㎡产量550~600kg,少数好的田块667㎡产量仅达650kg左右。
实施前各项技术推广指标统计为:杂交水稻品种覆盖率100%,水稻旱育秧技术覆盖率63.5%,水稻规范化栽插覆盖率83.2%,水稻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83.2%,水稻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79.5%,机耕机插机收覆盖率43.3%,旱育保姆物化技术覆盖率36.8%,生态旱育秧技术覆盖率达62.5%。
2 实施成效
2.1 示范片考核指标
2.1.1 规模
水稻连片示范667hm2。
2.1.2 单产
连片示范平均667㎡产量720kg以上,老示范区示范片较上年单产增产2%以上,新示范区示范片较上年单产增产10%以上,均较常规栽培增产20%以上。
2.1.3 总产
辐射带动全县均衡增产。
2.1.4 技术指标
杂交水稻优良品种覆盖率100%,水稻旱育秧技术覆盖率100%,水稻规范化栽插覆盖率100%,水稻测土配方覆盖率100%,水稻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100%,机耕机插机收覆盖率比上年提高20%以上,超级稻、旱育保姆包种、无纺布覆盖、沼肥应用、缓控释肥料等技术有较大的示范面积。
2.1.5 标准化、专业化水平与技术培训
每个万亩示范片制定一张技术模式图进行标准化生产,至少有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或5户种粮大户,骨干培训不少于500人次,一般培训不少于3000人次。
2.1.6 宣传、资料、档案
项目实施区域要有宣传标牌和规划图,编写宣传简报10期以上,并在报刊、网络、电视等媒体上报到5次以上。项目落实地点、面积、培训、生产管理、测产验收、项目总结等有关资料要建档立案,示范户要有花名册。
2.2 项目实施完成情况
2.2.1 项目实施规模完成情况
实施结果统计,实际完成700hm2,比考核指标667 hm2超33hm2,超5%。项目涉及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浪塘村、五翠村、旧州村、文星村、茶坡村和高车村,涉及农户3905户;其中浪塘村:116hm2,551户;五翠村:110hm2,583户;旧州村:143hm2,923户;文星村:175hm2,834户;茶坡村:78hm2,495户;高车村:78hm2,519户。
2.2.2 项目产量完成情况
成熟时,项目实施小组按照《贵州省粮食高产创建测产验收实施办法》,在项目领导小组的领导下,高度重视,全力以赴,抓测产验收工作。
(1)省专家组临田测产验收结果:2012年9月25日,贵州省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邀请省、市有关领导和专家组成验收组,对我区承担实施的该项目进行了现场测产验收。验收组按贵州省粮食高产创建测产验收实施办法,听取了我区项目实施情况汇报,审阅了我区理论测产自测结果和有关档案,实地察看了项目区水稻生长情况,根据项目区稻田自然分布,水稻田间长势分三个片区,分别随机抽取高、中、低各三块共九块田进行了实割实测,产量实测结果如下:①五翠片区:农户王学明, 面积533㎡,品种湘优109,667㎡产量814.48kg;农户杨武科,面积867㎡,品种湘优109,667㎡产量775.57kg;农户唐正武,面积1067㎡,品种T优300,667㎡产量696.70kg。②文星片区:农户汪自明, 面积667㎡,品种湘优109,667㎡产量852.39kg;农户杨启珍,面积733㎡,品种科优21,667㎡产量846.85kg;农户张进忠,面积533㎡,品种科优21,667㎡产量844.50kg。③茶坡片区:农户刘开祥, 面积1000㎡,品种湘优109,667㎡产量819.59kg;农户郭秀汝,面积733㎡,品种T优300,667㎡产量769.34kg;农户朱祥, 面积1533㎡,品种湘优109,667㎡产量645.46kg。
以上三个片区共九块,面积7667㎡,加权平均667㎡产量764.72kg。最高亩产田块为文星村汪自明田,667㎡产量852.39kg。省专家组对项目区水稻长势情况评价:项目区水稻整体长势均匀,全面推广应用了大穗型杂交优良品种、新型旱育秧、宽窄行拉绳打点定距、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在今年栽后长期多雨低温、病虫害发生较重的情况下,由于各项配套措施得力,特别是病虫害统防统治、排水晒田和施肥抓得扎实,技术指导到位,项目区水稻生长明显好于往年,增产效果明显,达到了目标要求。
(2)项目验收结果:我区按照省要求,分六个片区抽样测产验收,项目共计验收50个样本,其中:上等样本14个,验收面积12667㎡,收获稻谷15572.45kg,平均667㎡产量819.60kg,代表项目面积188.12hm2,占26.874%;中等样本28个,验收面积2.7hm2,收获稻谷30429.51kg,平均667㎡产量755.08kg,代表项目面积399hm2,占57.001%;下等样本8个,验收面积0.76hm2,收获稻谷7794.24kg,平均667㎡产量683.71kg,代表项目面积113hm2,占16.125%。共计验收面积4.7hm2,代表面积700hm2,总产稻谷7989565kg,加权平均667㎡产量760.91kg,比考核指标平均单产720kg超40.91kg,超5.68%;较上年项目单产745.83kg增15.08kg,增2.02%;较常规栽培单产560kg增200.91kg,增35.88%,全面完成项目单产考核指标,总产辐射带动全县均衡增产。
2.2.3 技术指标完成情况
项目实施重点抓技术配套,全面提高技术到位率。完成5个100%。即:①杂交水稻优良品种覆盖率达100%,其中超级稻占55%;②水稻旱育秧技术覆盖率达100%,较实施前提高36.5%;③水稻规范化栽插覆盖率达100%,较实施前提高16.8%;④水稻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100%,较实施前提高16.8%;⑤水稻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100%,较实施前提高20.5%;⑥机耕机插机收覆盖率65%,较上年提高21.7%;⑦超级稻、旱育保姆包种、无纺布覆盖、沼肥应用、缓控释肥料等技术有较大的示范面积。旱育保姆物化技术覆盖率达42.8%,较实施前提高6%;生态旱育秧技术覆盖率达63.8%,较实施前提高1.3%。全面完成各项技术指标。
2.2.4 标准化、专业化水平与技术培训
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统一制定一张技术模式图,技术人员“按图施工”,实行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因地制宜与全国种粮大户何少文及刘官乡水桥村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结合,在项目区实施6.7hm2的水稻机插秧示范片,从播种到收割,全程实现机械化操作;同时,与省、市龙头企业——安顺市西秀区树锋粮油有限公司相结合,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订单模式,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积极探索社会化服务新模式;按不同的农时季节,采取集中培训、分村培训、召开现场会培训等相结合,分步骤开展面对面、手把手的技术指导,共举办技术培训38期(次),累计培训骨干人数1200余人(次),一般培训56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万余份。
2.2.5 宣传、资料、档案完成情况
项目的规划、实施、验收过程中,在主要路段、村委公示栏等地方,张贴宣传标语100余幅,组织发动高产创建宣传5场(次),大力宣传开展高产创建活动的意义;指派专人负责搞好项目区的规划、造册登记,绘制规划图、实施图,撰写培训资料,田间管理记载,图片收集,完成测产验收资料、项目总结等,建立健全项目档案资料;按农业部和省要求在项目区醒目位置制立标牌,便于农户了解高产创建工作;及时编写简报10期;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12次报道高产创建项目,使高产创建活动家喻户晓。
2.3 经济、技术、社会、生态效益
2.3.1 经济效益
通过实施水稻高产创建项目,有效地促进了项目区水稻增产、农民增收,农民对高产创建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通过效益分析得出:项目区较对照新增总产量1794600kg,新增总产值536.57万元,新净增总产值362.27万元,项目纯收益1314.94万元,新增纯收益358.57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2.22,新增投入与新增总产值比1:3.08,推广费用与新增纯收益比1:38.76,新增投入与新增纯收益比1:2.06,新增费用与新增纯收益比1:2.01。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2.3.2 技术效益
通过对当今水稻生产先进技术的集成推广,主攻单产,从选种—育苗—配方施肥—精确定量栽培—改变以往的一次性追肥,实行目标产量施肥—科学管水—及时排水晒田控制无效分蘖—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增施钾肥—叶面喷肥等技术措施,达到了预期目的和效果,万亩水稻高产创建项目获得平均667㎡产量760.91kg的成绩,技术效益显著。
2.3.3社会效益
项目区张贴宣传标语100余幅,发动高产创建宣传5场(次),采取局集中培训、到乡镇培训、到村培训,共计举办技术培训38期(次),累计培训骨干人数1200余人(次),一般培训56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万余份,通过技术培训良种良法一起推,科学防治病虫害,科学管水,农民得到了技术指导;项目区水稻增产、农民增收,提高了农民种稻的积极性。项目参加办点人数29人,落实配套资金物化补助18.5万元,通过突出抓好“四个结合,两个突破”,即抓好与农机的结合、与产业化的结合、与种粮大户的结合,与新技术的结合,实现了产量与效益的突破,对项目区和周边村寨乃至非项目区群众影响很大,社会效果很好。
2.3.4生态效益
项目通过选用适宜当地种植的超级稻和抗性强的大穗型杂交水稻高产品种、生态旱育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科学管水等技术,不选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实施生态农业,重视保护生态环境,项目的实施达到了较好的生态效益。
3 主要做法
3.1 组织措施
3.1.1 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实施小组
西秀区政府和农业局领导及市农技站高度重视,加大力度,抽调精兵强将实施该项目。领导小组由西秀区人民政府分管农业的副区长担任组长,区农业局、旧州镇镇长任副组长,成员单位由区科技局、统计局、区财政局组成。实施小组组长由区农业局分管副局长担任,农技站人员负责组织实施。
3.1.2 责任落实、分工明确
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检查督促村干部和所涉农户的思想工作、行政措施。技术实施小组负责规划、造册登记、宣传发动、技术培训、物资发放、技术指导、搞示范,负责高产指挥田、资料收集及总结工作。日常工作由农艺师胡绪琴具体负责组织与主持技术实施。
3.1.3 行政与技术相结合
对项目所涉及的6个村实行行政负责和技术负责责任制。每个村明确聘请一名农科示范户配合包村技术员,由包村技术员、村干部、聘请农科户具体抓。
3.1.4 加强项目监管,健全考核机制
项目领导小组分别在项目实施的前期、中期、后期对项目进行督促检查,对项目区包村技术人员实行目标考核,将考核情况作为年终考评、评优等的重要内容,强化技术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技术人员的参与热情,确保包村技术人员各负其责、各尽所能。
3.1.5 强化宣传,开展技术培训,确保技术到位率
在项目的规划、实施、验收过程中,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高产创建的政策措施、典型事例、成功经验、实施效果,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组织召开了各村村支两委、村民代表、科技示范户、种粮大户及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人员参加的高产创建宣传发动5场(次),张贴宣传标语100余幅,大力宣传高产创建活动的意义;采取局集中培训、到乡镇培训,到村培训,共计举办技术培训38期(次),累计培训骨干人数1200余人(次),一般培训56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万余份,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报道12次,做到高产创建深入人心,任务、目的、技术家喻户晓和技术到田,确保技术到位率。
3.1.6 建立高产创建指挥田,开展超高产竞赛,组织观摩交流
(1)建立高产创建指挥田。对项目实施小组全体人员分片区分村每人都负责一块高产指挥田,并插牌,牌上写明技术负责人和农户的姓名,以起到示范与引领的作用。
(2)开展超高产竞赛。为了抓好2012年水稻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和充分调动和鼓励项目区农户的积极性,经区农业局研究决定,在项目区开展水稻高产竞赛活动,凡667㎡产量达900kg以上的农户都给予奖励。在667㎡产量900kg以上的农户中,根据产量的高低,评出前三名,给予重奖:一等奖2000元,二等奖1500元,三等奖1000元,其余的都给予达标鼓励奖500元。
(3)组织观摩交流,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根据水稻生长各阶段的特点开展技术培训,加强指导,组织各村村干部、科技示范户、种粮大户、农技人员等相互到各片区现场观摩,交流经验。
3.1.7 项目痕迹管理
认真搞好规划,造册登记,做好图片收集和物资发放公示,建立健全项目档案资料,搞好项目痕迹管理;做到示范区有实施图、规划图;完成编写简报10期;在示范区醒目的位置,按农业部和省要求制立标牌,标明主推品种、技术、负责人等信息,便于农户了解高产创建工作。
3.2 技术措施
抓好技术组装配套,首先突出无纺布、旱育保姆旱育秧。按照高产创建实施方案中工作进度的安排及高产创建技术方案要求,项目区首先突出推广无纺布、旱育保姆旱育秧技术,在旧州镇浪塘村清水组规划、落实育苗0.7hm2,召开技术培训会和现场会,然后六村推进。项目技术措施参照省技术方案并结合前3年承担实施该项目的经验上制定了《西秀区2012年万亩水稻高产创建栽培技术方案》,按技术方案实施。
3.2.1 选择适宜品种,做好种子处理
选用适宜当地种植的超级稻及高产杂交稻品种湘优109、T优300、金优527、科优21,作好种子处理。
(1)适时播种。于清明前后播种,采用保温旱育秧和旱育两段秧,培育分蘖壮秧。
(2)适龄移栽。根据项目区耕作制为稻油两熟特点,于5月下旬~6月上旬,秧苗叶片为6.1~7.1叶龄移栽。
(3)合理密植,规范栽插。根据项目田块肥力,中等、中上等田每667㎡1.3万窝,规格为(33cm×20cm)×19cm,中等田每667㎡1.38万窝,规格为(30cm×20cm)×19cm,另寨脚田,肥田掌握在1.1~1.2万窝。一律实行宽窄行拉绳打点定距插秧,对各村指挥田特制300根打点绳子和配套600把标尺发到农户,用宽窄行标尺拉一行栽一行,实行精确定量栽培。每窝基本苗,秧苗发儿多的栽1粒谷苗,发儿少的强调栽2谷粒苗,确保每667㎡基本苗达6万以上。
(4)根据测土结果,实行N.P.K配方施肥。要求在667㎡施优质农家肥1000kg基础上,总施肥量为667㎡施尿素12.5kg、复合肥50kg、钾肥20kg。控氮增磷钾,采取前促、中控、后补,具体为基肥667㎡施复合肥50kg、钾肥10kg,秧苗返青后667㎡追尿素7.5kg,孕穗中期667㎡施尿素5kg、钾肥5kg,齐穗后667㎡施钾肥5kg作壮籽肥。
(5)科学管水:一律实行浅水栽秧,后渗水返青,一周(返青后)立即放薄水促发儿,足苗控水晒田。拔节孕穗期至抽穗杨花期保持寸水(浅水层),齐穗后干湿壮籽。
(6)实施叶面喷肥。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于灌浆初期喷一次。
(7)实行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要求,根据水稻生长期病虫害发生规律对农户进行了立枯病、苗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穗颈瘟等病虫害防治的技术培训及项目区的综合防治, 确保水稻安全生长。今年6月以来,我区多雨低温,病虫害发生较重,尤其是稻飞虱、稻瘟病的为害,项目实施小组人员不辞辛苦,多方精心选药,积极组织农户防治,使项目区水稻处于正常生长状态。
与常规栽培技术比较,上述八项技术措施常规栽培未完全做到,特别是精确定量栽培、测土配方目标产量施肥、科学管水控水晒田、叶面喷肥等常规栽培未做到。
3.3 创新工作机制,开展专业化社会化服务
依托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组织开展高产创建,探索社会化服务新模式。积极推进高产创建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结合,实现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配套。结合项目区实际,因地制宜与全国种粮大户何少文及刘官乡水桥村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结合,在项目区实施6.7hm2的水稻机插秧示范片,从播种到收割,全程实现机械化操作。同时,与省、市龙头企业——安顺市西秀区树锋粮油有限公司相结合,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订单模式,探索社会化服务新模式,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3.4 搞好试验研究,完善技术措施
项目区通过开展品比、播期、密度、栽培模式、施肥等多种类型试验,筛选适宜当地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完善技术措施方案,为高产创建提供技术支撑。
4 存在问题、经验启示及建议
4.1 存在问题
(1)自然条件的影响。今年6月以来我区多雨低温,导致秧苗生长缓慢、分蘖差,到控水晒田时,有部分田块的有效穗未达到目标产量要求;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阴雨连绵,严重影响了水稻正常的收割时节及项目区相关配套的新技术的试验验收。
(2)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抗风险能力差,坝区坝田创高产条件需要改善。虽然项目所选区域坝田光热水、交通和群众科技意识相对有一定基础,但坝田中沟渠、机耕道欠缺,抗风险能力差,给高产创建带来影响。山区特殊的自然条件是制约粮食增产再上新台阶的重要因素。
(3)农资价格因素。由于农资价格上涨,水稻生产纯收入比较效益低,相当农户不愿意多投入,突出表现在N、P、K配方购买钾肥少、足苗控水晒田和抽水灌田、叶面喷肥上不愿多花工日。
(4)劳力及多投工投劳问题。高产创建比常规栽培必然要多花工日,由于农业纯收入低,外出打工经商的青壮年多,农忙和农事季节对高产创建的实施有影响。
(5)栽插深浅不规范。部分田块栽插过深,降低了秧苗的低位分蘖,导致秧苗分蘖差。
(6)项目资金到位滞后,工作开展有一定的困难。
4.2 经验启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