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1 16:49:2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水利水电工程创新创业,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近年来,不少学校将相同、相近的学科门类,同院系或不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进行招生。大类招生模式下,学生入校先经过1~2年的基础培养,再进行专业分流[1-2]。石河子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将原有的土木工程和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合并为“土木工程类”;将原有的水利水电工程和农业水利工程合并为“水利工程类”,在2019年招生的过程中就按照上述两个专业类开展招生工作。新的招生模式决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课程体系必须进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如何设置,有待深入探究[3]。本文以我院“水利工程类”大类招生下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优化为例展开具体论述。
一、大类招生背景下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原则
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研教相长的原则,全面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以开放办学的原则,扩展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举的原则,促进文理渗透、理工融合;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原则,注重实践能力提高。
二、大类招生背景下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策略
(一)修订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2019版水利工程专业基于“立足兵团,服务新疆、面向全国、辐射中亚”的办学定位,坚持“以兵团精神育人,为维稳戍边服务”的办学特色,着眼于国家及边疆地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发展的需要,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掌握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理论和知识的,具有计算机和外语应用技能的,具备扎实水利水电工程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宽广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突出的,能够承担社会责任的,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创业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一定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能在水利水电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管理和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同时,毕业后经过5年左右实际工作锻炼,具备解决复杂水利工程问题的工作能力,能够在工作团队中作为技术骨干或管理者有效地发挥作用。
(二)优化课程体系我院水利工程专业采用2+2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大一、大二的时候主要完成通识类课程和部分专业基础课
学校立足涉农专业,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和个人需求的新变化,坚持“多条腿走路”,做强做大传统专业,培育新专业。
如充分利用中国汽车行业发展迅猛的趋势,开设汽车运用与维修以及汽车美容与装潢专业,通过深化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几年来,培养了4 000多名实用型汽修人才。又如利用云南省丰富的水能资源优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开设水利水电专业,培养水利水电工程的勘测、施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人才。
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红河州具有加速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良好条件。学校牢牢把握时代赋予的机遇,着眼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需求,新开设电子商务、农产品营销与储运等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专业,今年还准备申报养老服务专业,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为地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校还与阿里巴巴集团签订了“百城千校、百万英才”电商人才培训的合作协议,着重培养学生外贸实战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并为学生提供外贸企业就业机会。学校围绕市场需求,以推动城镇失业人员和大学生创业培训为重点,定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016年共计培训16 000余人,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技术业务骨干和熟练工人。
二、接企业岗位,推进产教融合
职业教育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环节。
学校通过教学实习、工学交替、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多种模式,与弥勒唐氏特种养殖场、福建冠捷科技集团等省内外多个企业开展校企合作。
根据专业设置和实习教学需求,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了云南牛牛牧业、鑫驰汽车修理厂等20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采用订单培养,与企业合作开设冠名班,与蒙自老寨乡政府、天安果业公司合作的“苹果班”,与厦门冠捷集团合作开设的“冠捷班”,有针对性、有重点地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培养学生,为学生毕业后迅速投入工作状态,适应工作需求打下坚实基础。
目前,学校与国内30多家知名企业联合办学,与 10余家省内龙头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使学生与用人单位、学校与社会之间互惠共享,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三、对接产业升级,服务地方经济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095-03
一、概述
华北电力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是继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之后兴办的第二个水利专业,2006年经教育部审批,于2007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2007级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按照2006版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专业课程,《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是这些专业课程中的一门必修课,这版培养计划安排是56学时(3.5学分),没有课程设计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2006版培养计划应用一年后,到2008年开始对2006版培养计划进行修订,制订2008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这门课程的时代性、实践性和知识更新性都较强的特点,将2008版的《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的课程调整为48学时(3学分),另外增设了1周(1学分)的课程设计。依据新修订的2008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华北电力大学2009年开始实施433核心课程建设计划,433核心课程包括4门公共基础课、3门专业基础课和3门专业课。其中,《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成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433核心课程之一,经过2年的建设,该课程顺利地通过了学校433核心课程的验收,目前该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改革正逐步进入优化完善阶段。
《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课程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完成了基础知识学习后接触的主要专业课之一,是水文学及水资源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程建设
《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课程建设包括教学大纲、教材、课程设计任务书、教师队伍建设等内容。
1.教学大纲的制定。根据2008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以电力学科为主的“大电力”特色,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要为“水电”做基础性工作的宗旨,在2006版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重新编制了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的教学大纲,对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的基本要求和课程的内容进行了细化和规定。要求掌握水资源评价的概念、方法等,其中主要包括地表水资源量的计算和评价、地下水资源量的分析和评价、区域的水资源及水质评价等,掌握国民经济生产、居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需水预测,以及水资源供需分析方法,初步了解水资源分配及优化配置的模型和方法,掌握现代水资源管理的相关基本理论、经验和制度方法等。
2.教材的选择。目前,国内正式出版的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方面的教材主要有:(1)朱岐武主编,由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的《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该教材主要是按照国家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特点编写完成的。(2)高桂霞主编,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该教材适合于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3)李彦彬等编写,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该教材涵盖了水资源评价与管理以及水资源利用方面的主要内容。
在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方面的教材中也包含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方面的内容,这方面的教材主要有:(1)左其亭等编著,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该教材包含了水资源评价、社会经济发展预测、水资源系统分析方法、水资源规划以及水资源管理方面的内容。(2)董增川主编,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该教材包含了水资源的概念及分类、特点,水资源评价的概念及方法,水资源需水预测、供需平衡分析,水资源优化配置,水资源系统运行调度、综合规划、管理及水资源科持续利用等内容。(3)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编制的《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是一本很好的指导水资源评价与规划工作的工具书[1]。这些教材涉及的面较广,基本涵盖了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方面的相关内容,但是作为本科生的教材,内容上既要有一定的广度,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深度,更关键的是内容一定能反映最新的相关理论或技术方法,鉴于此,笔者主编了华北电力大学《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校内教材,该教材突出了《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这门课程的时代性和实用性,强调了《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是一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课程,内容方面包含了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水资源综合评价等,着重介绍评价的数据资料准备、评价的程序,评价的新方法中包括物元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属性识别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法和信息熵法等6种方法;水资源管理的内容增加了目前我国最新的水资源最严格管理以及“三条红线”制度等方面,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新的水资源评价方法及水资源管理的理念将不断出现。
3.课程设计任务书。根据华北电力大学强化“重实践,强能力”的办学特色,依据一周5天的设计周期编制了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的课程设计任务书,其内容包含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基本数据资料、课程设计要求以及时间安排等设计内容,具体包括水文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及处理、不同保证率下水资源量的计算、可利用地表(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需水量的计算及预测、供水需水平衡分析、水资源管理对策和措施的制定等内容。
4.教师队伍建设。经过6年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由3~4名副教授以上的中青年教师组成的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教学的教师团队,由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以及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专业背景的具有博士学位的年轻老师投入到一线教学的工作中来,可以充分利用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对该课程的不同的理解方面,使课程教学能够集思广益,使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效果更为显著。
三、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
1.课程学时数较少。我国高等学校在“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要求下,基本都压缩了专业课的学时数[2]。一般3学分都是48学时,要想把水资源评价的基本理论、评价方法、评价程序以及水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等全面详细地教授给学生,难度比较大,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需要补充很多课外的基础知识,比如补充经济学方面的知识,以满足水价理论方面的教学要求;补充优化原理与方法的知识,以满足水资源优化配置方面的学习等;补充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方面的知识,以满足水资源数量评价方面的学习等。
2..教学内容相对滞后。由于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方面不断涌现出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规范等,但高校的专业课教材一旦选定就要使用几年,难免出现教学内容相对滞后的情况发生,其教学内容还偏重于传统的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的基本原理及技术方法的讲解,而对诸如水安全评价、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发以及制度建设等新理论、新技术的介绍较少,造成学生在校所掌握的知识滞后于当前学科发展进程[1]。
3.学科交叉性较强。随着水资源的紧缺,水资源问题的日益突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不断提高,使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越来越成为一门理论内容交叉性强、应用面广的课程,涉及到水与资源、水与环境、水与生态、水与经济、水与社会等诸多方面,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技术尤其是电子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3S”技术的发展,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的任务越来越复杂和多样。
4.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较低。从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听课中只是去记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程,而不是针对具体的水资源问题去寻求和思考具有针对性的对策或措施,主要是为了期末考试的试题而去听课,这样就使得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愿望,而是为了考出好的成绩而去学习,缺少对目前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将水资源管好、用好提出自己的、具有原创性的想法和建议。
四、教学改革
针对课程教学中出现的以上几方面问题,笔者逐渐从教材的改革、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考试方式的改革和鼓励学生申报创新创业项目等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1.教材改革。如前所述,笔者编制了一本校内教材,将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引入到教材中来,比如在需水预测中,对于河道内生态需水量的计算方法,加入了改进的湿周法、Tennan法、以及流量历时曲线法等[3];对于水资源管理中的加入了水权理论以及我们国家从2011年开始实施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理论的“三条红线”制度等,以尽量减少教材与实际工作的滞后性。
2.教学手段的多样化。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以及图形图像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现代教学逐步摆脱了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发和利用电子讲义、电子课件、水资源水工程方面的录像、图片、以及多媒体PPT课件等,尽量将比较抽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难以理解的技术方法等用形象的多媒体形式表达出来,使学生更便于理解和明白,以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并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由被动的“听”变为主动的“学”。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课时的不足[2]。
3.考试方式的改革。为了防止学生只是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原理和公式,以应付期末考试的试题,我校改革了传统的闭卷考试的方式,采取老师统一命题或自命题的方式撰写课程论文,课程论文要有统一的格式和内容,内容要包括摘要、英文摘要、正文、参考文献,其中摘要必须在200~300字之内,而且要有研究意义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结论四部分,参考文献在20~30篇以上,而且英文文献要占一半左右,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掌握撰写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为撰写毕业学位论文打下扎实的基础,也为本科生参加各种竞赛、发表学术论文提供必要的支撑。
4.鼓励学生申报创新创业项目。由于水资源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和交叉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多发现跟水有关的问题,先后指导10多名学生根据水与环境、水与生态等方面的知识,申请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其中2项获得国家级优秀的好成绩,而且以这些创新创业项目为依托发表的SCI或EI收录学术论文3篇,增强了学生学习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的兴趣。
五、结语
根据华北电力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的课程教学经验,本文对这门433核心课程包括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选择、教学手段、考试方式以及如何鼓励大学生申报创新创业项目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按照《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丰富、拓展和必要补充,逐渐培养学生对水资源专业领域的了解和把握,通过撰写课程论文逐步实现本科生独立完成学术文献的总结和综述、完成研究方法的实现、研究结果的阐述以及研究结论的得出的能力,真正培养本科生的实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窦明,左其亭,李桂秋.水资源规划与管理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6):91-94.
0、引言
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已经成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的核心问题,是专业认证结果正确性和合理性的重要保障。已有研究调查评价了民航安全工程毕业要求达成度,但是上述研究中并没有对其毕业要求达成度较低的原因进行分析,也没有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因此,分析民航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低的原因,提出改进建议是有效提高民航安全工程培养水平的关键。
一、民航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要求未达成原因调查
民航安全工程毕业要求达成度较低的领域主要为:国际视野、综合分析和创新能力、危机与突发事件的能力3个方面。毕业要求未能达成的原因通过文献分析、访谈得到,包括:学生管理制度不完善,对学生的引导措施不足;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实力不足;实验条件不完善、信息资源不充足、实践创新平台缺乏;未开展多种强化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实践环节;未给学生提供充实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毕业设计训练;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社会实践、课外科技活动的激励措施不足;未建立健全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和毕业生信息反馈机制;未设立探究式和开放式的实践环节;未加强学生在内部反馈中的地位;反馈信息响应未机制化;培养计划个性化不足;未建立健全学校外部反馈保障体系等。基于上述考虑,设计了此次调查的问卷。
二、民航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要求未达成原因分析
依据执行培养方案版本的不同,特将参与调查的学生分为四组,继而得到民航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要求未达成原因在不同学生群体中的对比分析,(1)实验实践、创新环节是毕业要求未达成度的主要原因超过50%的调查者认为毕业要求未达成的原因为实验条件的缺乏(53%)、创新创业不足(50.8%);除了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超过30%的调查者认为未达成的原因还包括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39%)、毕业设计训练不足(37.6%)、工程设计实践环节不足(30.8%)。(2)2007-2011年毕业学生和在校大四学生在部分毕业要求未达成原因方面的比例高于其他学生2007-2011年毕业的学生认为实验条件缺乏(94.1%)、创新创业不足(88.2%)是毕业要求未达成的主要原因的比例远高于其他学生平均的比例(37%、36.3%)。在校大四学生认为工程设计实践环节(35.3%)、培养计划个性化不足(33.3%)等方面是毕业要求未达成的主要原因,其比例高于除2007-2011年以外的其他已毕业学生(24.7%,16.9%)。(3)2012-2016年毕业学生在部分毕业要求未达成原因方面的比例低于其他学生2016年毕业学生认为培养计划个性化不足(14.3%)、学生管理(12.2%)、教学质量监控反馈(4.1%)、学校外部反馈保障(8.2%)等方面是毕业要求未达成的主要原因的比例低于的其他学生(28%,24.7%,19.2%,18.7%)。2012-2015年毕业学生认为反馈信息响应(3.8%)造成毕业要求未能达成的比率明显低于其他学生(13%)。
三、民航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改进建议
(1)重构毕业要求与培养方案中课程及课程目标的关系,确保所有课程目标实现可达成毕业要求。针对现有学生对课程适应性和满意度评分结果与相应毕业要求达成度评分没有对应关系的情况,重新梳理、完善每一门课程的课程目标,以及每一门课程的内容、考核点、目标与毕业要求达成度的关系,确保所有课程目标实现可达成毕业要求。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建立由任课教师通过考试试卷分析和成绩分析、作业、课堂表现等对所讲授的每一门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评价机制,即毕业要求直接评价体系,将直接评价的结果和通过问卷、访谈等间接评价的结合有机结合,作为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的最终评价结果。(2)不断完善实验、实践条件,继续鼓励创新创业活动,持续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加大投入,新建、扩建安全工程实验室。利用校友资源,依托于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平台,利用学校的资源,与学校所在地的航空公司、机场、空管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努力开拓学生社会实践的基地。鼓励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激发教师尤其是科研项目和成果较多的教师担任创新创业指导老师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设立各项机制,让安全工程专业工程类课程回归本位,使学生在培养的过程中,更多地参与工程实践,持续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跃飞,黄斌,孙旭辉,等.工业工程专业毕业要求达成情况的定量评价研究[J].科技视界,2016(26):88-89.
[2]陈芳,郭娜.民航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J].劳动保障世界,2017(9).
[3]张志勇,刘志强,杜荣华.基于毕业要求达成的车辆工程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反向设计[J].科教导刊,2015(35).
[4]王理萍,龙晓敏,范春梅.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解析——以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为例[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6,31(5).
[5]张玺.基于成果导向理念的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J].课程教育研究,2016(19).
[6]根丽,王艳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3):76-79.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9)04B-0006-02
一、水利工程造价课程要求
水利工程造价是高职学校水利工程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重要作用和地位可见一斑。本课程不但理论性强,而且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同时实践性也很强,与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等课程又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该门课程涉及国家及水利行业主管部门颁布的法律法规的数量比较多,而且各个地方的基础单价(人、机、料)也有所不同,并且会用到各种定额手册和费率表格,因此,在课程教学中也要达到学中有做、做中有学的目的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我们的课程培养目标是,经过本课程学习后,学生能对未来即将进入的水利行业有所了解,毕业后可以顺利进入对口行业从事水利工程造价、施工价款核算等工作,尤其是为水利工程造价行业的相关岗位工作做好充分预备,也为学生专业课程之后的顶岗实习、毕业实习、进入社会后能胜任水利工程造价岗位工作起到支撑作用。本课程的学习训练能使学生具备水利工程造价行业相关岗位的工作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和创新创业能力,并且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自我学习的能力。
二、课程目前的现状和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造价这门课程不仅是理论性和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而且也是一门经济性、政策性极强的课程,该课程的难度在专业课中属于中上层次。本课程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掌握水利工程概预算、工程招标标底、工程投标报价、工程施工阶段性价款编制核对、工程竣工结算等工程造价的编制方法与技能,为将来从事的工作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
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无论未来是进入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水务项目运营维护单位、水利工程施工单位、水利工程监理单位还是工程造价咨询单位等相关单位,都必须具备全面的水利造价方面的基本知识,才能去从事水利工程造价相关工作。这就要求学生首先要了解水利工程造价的系统性基础知识,掌握水利建设项目划分内容及划分方法,能够根据工程项目实际情况编制包括人工、材料等基础单价、土石方等工程单价,然后能结合不同的工作岗位性质和侧重点,编制相应的水利工程概预算、施工图预算、招标标底和投标报价等不同阶段的工程造价,从而满足各种工作的需要。综上所述,水利工程造价的毕业生一般来说必须具备施工组织、施工技术、工程识图、工程制图、计价以及熟练使用计算机办公软件等方面和技能知识。
然而,在各个单位对学生提出了更高标准和要求的情况下,反观我们的教育成果,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大多需要重新学习,所以并不能真正受到企业的青睐,背后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理论重于实践,而理论难度又较大,因此导致毕业生基本上什么都不会做,这些学生的知识能力并不能满足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可见,水利工程造价课程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进一步改革。使课时安排和课程设计(包括理论课与实训课)能满足岗位对人才的切实需求。
三、课程改进的建议和措施
为了培养出更能适应企业要求,适应岗位实际需求的学生,笔者建议可以在如下几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和尝试。
(一)以案例为导向教学
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尽量使用实际水利工程的案例,在教学中以任务为导向,创设工作情景,根据实际工程中完成该工作的思路、方法、步骤等来进行授课,从而去激发学生的内在求知欲,并要及时鼓励学生,增加学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二)为学生提供团队研讨、交流、学习和实践创新的机会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个单位独立完成项目任务,并把项目任务分解为若干个学习型的工作任务,以任务结果为导向,使学生融入岗位角色中,以互助合作的方式去完成任务,并计入成绩。学生在编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概预算中合适定额如何选取、混凝土砂石料如何计量等问题,通过教师启发,学生之间互相讨论,能在思想的互相碰撞中发现错误并想办法修正,让问题不断得以解决,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与解决问题,同时也从学习中感受到乐趣。
(三)安排专门的实训环节,并保证足够的课时进行动手实践
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合理地安排实训项目,并适量地选取相应的案例和题材,比如,混凝土坝工程概算书的编制、某涵洞工程量清单的编制等不同水工建(构)筑物的概预算书或工程量清单的实际编制,从而在时间和知识点上集中训练学生对水利工程造价各项文件的编制能力,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不同项目阶段的造价深度的理解,使课程更加贴近工作实际。
(四)加入更多信息化教学手段,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
教学手段只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更加卓有成效,而随着我们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很多教学软件和多功能教學系统被开发出来并推向市场,我们可以有选择性地利用新的技术和方法进行教学,比如,可以应用office软件来进行造价清单编制,用Excel表格编制公式来减少重复计算量,让学生不但学会利用更多的信息技术手段,而且更能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还比如可以利用手机终端的一些信息化软件系统对学生的学习和训练过程进行监测,能够对课堂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拓展,做到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复习全过程的学习,并且能针对整个过程的学习情况反馈结果,掌握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个性化辅导。
(五)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增加BIM课程
BIM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化工具,该技术的英文全称是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国内较为一致的中文翻译为:建筑信息模型。该技术能绘制三维立体图,并且计算速度快,准确率高,可以精确计划,减少浪费,还能模拟施工,在现实中发挥有效的协同作用,甚至在风险投资管理、招投标管理、设计管理中均有应用,工程中能用于工程结算、工程变更和工程竣工决算管理。
因此,若可以增加BIM学习,对造价工作进行辅助和优化,让学生掌握更先进的技术和技能,成为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的人才。
(六)学好前导课程
针对这一全社会性的问题,不同的学者和专家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学者曹洪军(2008)则从专业设置预测的方向对大学生结构性失业进行了探讨,提出专业设置预测系统的必要性。①冯皓(2009)从本科专业设置和社会市场需求的角度进行了探讨。②吴越(2010)等人则根据高校专业结构提出了各种调整转型方案和措施。③曾鸿鹄(2012)等人提出了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④问美琴和苌庆辉(2013)等人则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关于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定位相结合的模式,以此来解决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⑤在以往的学者研究当中,都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定量分析。没有结合“高校—学生—社会—高校”的循环培养过程,也没有具体的数学关系模型。本文将以贵州省生产总值构成和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为基础,以高校现有专业和新增专业为导向,确定其产业发展趋势。再结合现今劳动力市场各行业需求人员情况,然后以各行业为基础分析行业中高校的专业,从而确定高校所需培养的专业对口人才。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2 对贵州省高校专业设置情况进行分析
2.1 贵州省高校专业设置现状
据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报道,截至2013年12月,贵州省本科专业共207个。从2012年以来,贵州省启动普通高校本科专业预警退出机制。2014年贵州省普通高校本科被列入预警专业包括:会计学、教育技术学、文化产业管理、保险、运动训练、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汉语言文学、音乐学、体育教育等10个专业。也就意味着这些专业的毕业生由于不符合市场需求从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2.2 贵州省高校新增专业现状
根据高教司官方网站统计,2010年到2013年,贵州省各高校共增加255个专业(含相同专业)。通过对贵州省8所高校4年新增专业数进行分析,综合型大学和师范类大学新增的专业较多,例如贵州大学、安顺学院、贵州师范大学、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它们分别新增了13个、14个、15个、15个。其共同的特点是主要以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专业为主。贵州省各高校都趋于向综合型大学发展,特别是师范类高校。例如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和安顺学院新增的除教育学与文学3个专业外都是工学、理学、管理学。而以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主的贵州财经大学也新增了日语、艺术设计、传播学等5个文学类专业。新增专业数最少的为医学类高校,例如调查的高校如遵义医学院和贵阳中医学院仅为8个和4个。
就此提出四个问题:(1)高校设置专业是否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2)是否具有相关学科专业为依托。(3)是否有稳定的社会人才需求。(4)是否依据地方或区域经济的发展。面对众多的疑惑,我们得出结论就是,高校以不断地新增专业来扩大招生规模,实现大学生的规模化生产,以此来促进高校的发展,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出路在哪里这个严峻问题。
3 对贵州省行业发展和新开项目进行分析
3.1 贵州省行业发展趋势
根据贵州省历年年鉴统计得知,贵州省2010年至2012年各行业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最大的是建筑业,平均增长率为21.23%,其次为工业和营利业,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6.37%和16.30%。由此可以看出贵州省以建筑业、工业、营利员为主的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同时,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金融业也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针对这一趋势,贵州省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办学特色,适当增设相关专业,以此扩大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
3.2 贵州省固定资产新开项目发展趋势
从贵州省2010年至2012年按产业分投资50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新开项目数来看,新开项目数最多的产业为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平均每年新开项目数为1313个。其次为制造业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分别为1305个和1271个。而平均新开项目数最少的为金融业,仅为23个。结合贵州省发展战略来看,随着贵州提出加快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发展路线以来,贵州省大量引进各项新开项目,特别是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从这些新增项目可以看出贵州省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进一步说明了贵州省高校需要大力培养新增产业中所需要的专业对口人才,为新增投资项目做好人才保障。做到高校人才培养与贵州省未来发展趋势相吻合,结合自身办学宗旨,适当新增时代适应型专业,不盲目的向综合型大学发展,做到特色办学或区域性办学。
4 从贵州省劳动力市场需求人员进行分析
根据贵州省2009年至2012年统计年鉴计算各行业市场平均需求人员得出,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平均需求量最大。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金融业等产业需求人员最少。2010年至2012年,从各行业劳动力市场需求人员平均增长率来看,增长率最快的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从业人员,平均每年增长率达到48.63%。其次为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0.37%、39.17%、39.13%。而增长率呈反向增长的行业为制造业与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平均每年下降了2.5%和4.5%。由此可以分析未来发展趋势将向农、林、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等行业转移。意味着在未来的发展当中,相关专业的市场需求人才需求量比较大,高校 根据自身办学定位调整专业,提供合适的专业对口人才。
5 高校专业对口人才培养要求的对策建议
5.1 弘扬高校特色办学,严格控制新增专业布点数目
高校作为一个人才输出的地方,应以培养专业扎实、技术过硬、素质良好的人才为主要目标。那么就需要弘扬高校特色办学的观念,根据办学初衷,作好人才培养定位。提高特色专业的建设,以办出特色、办出文化、办出认可为目标。以特色办学来吸引专业人才,以特色办学来扩大招生,以特色办学提高声誉。同时,在任何一所高校申请新设专业时,应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具备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稳定的社会人才需求;有相关学科专业为依托;有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必需的专职教师队伍及教学辅助人员。
5.2 完善贵州省产业新增项目投资登记,提高工科类专业建设
社会发展走向决定高校毕业生走向,那么在社会产业新增投资项目中,我们必须做好登记、预测和跟踪。通过对贵州省行业发展趋势和新开项目来看,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贵州省各高校特别欠缺农、林、制造业、采矿业、电力、建筑业、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批发和零售业、现代服务业等等所急需的专业。由此可知以建筑业、工业、交通运输业为首的行业就可以带动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例如采矿工程、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等等专业。而在这些工科专业中,需要结合贵州各高校的办学特色和定位,例如贵州大学和贵州师范大学可以提高相关方面专业的设置和对口人才培养。
5.3 完善市场人员需求与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对口机制
市场人员的需求决定了高校专业人才的供给,那么就需要建立市场人员需求与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对口机制。通过贵州省劳动力市场需求人员来看,贵州省主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和工业强省为发展战略,意味着需要的技术人才将以工科类为主。而贵州省各高校专业如英语、计算机、会计学、保险、运动训练、教育技术学、文化产业管理、音乐学、汉语言文学、体育教育等等专业出现重复设置,使得相关专业人才供过于求而面临失业。所以,必须建立完善的市场人员需求与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对口机制,以此来降低大学生的失业率。
基金项目:贵州财经大学2013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310671018)
注释
① 曹洪军.建立高校专业设置预测系统的理性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8.3:30-32.
② 冯皓.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间的错位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2:24-26.
高等学校本科培养方案是培养本科人才的总体设计蓝图,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和从事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高水平的培养方案应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体现先进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培养方案修订是总结反思原方案的经验和不足、系统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契机和手段。
河海大学是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部属全国重点大学。学校以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为指引,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确立全面发展理念、多样化人才理念和研究性教学理念,以生为本,面向需求,科学构建2012版具有河海特色的“刚柔相济”的本科培养方案,积极探索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深入学习,开展全面调研
学校自2011年6月起历时1年,经过学习研讨、调研分析、修订论证、审议答辩、修改完善、定稿印制6个阶段,至2012年7月完成了2012版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从2012级本科生开始实施。
为更好地推进2012版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学校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调研活动,主要分为教务处牵头的整体调研和学院牵头的专业调研,两类调研同步进行。
一方面,教务处从方案整体设计出发,先后至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等多所“985工程”高校及与我校相似的行业性高校实地调研,同时展开国外知名大学先进教学经验的网络调研,基本情况见表1;并且召开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座谈会,了解学生需求和教师建议等。
另一方面,各学院积极开展专业调研活动,明确要求各专业调查分析国内外排名前十的相同专业,分析其人才培养现状,并对照自身进行本专业的优劣势分析;同时开展对行业企业的调研,了解经济社会对专业人才的新需求。
通过前期充分学习与调研,我校了解了当前“985工程”高校以及国外知名大学在人才培养改革方面的新举措,探索了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多样性、国际化人才的新趋势,明确了未来本科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指明了2012版培养方案修订改革的方向。
为切实加强对各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指导,学校还要求各专业重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明确要求成员由相关政府部门、高校、科研单位、企业等机构的有关专家及本校教师组成,其中校外成员至少占1/3,且必须有1名外国专家。这样从组织上确保人才培养契合社会、行业的新需求,并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培养高水平本科人才。
二、更新观念,明确修订思路
学校坚持“致高、致用、致远”的教育理念,努力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协调发展。
一要更新培养观念,明晰改革方向。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提供多样化培养途径;树立系统培养观念,加强校企合作、与科研院所合作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
二要以需求为导向,明确专业定位。新方案要求各专业充分分析所面临的学生发展需求、行业发展需求、国家发展需求以及国际发展趋势,明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继承发扬本专业的好传统、好做法,形成本专业的办学特色;同时,梳理以往方案不适应新需求之处,理清培养方案修订的思路和重点。
三要优化课程结构,努力柔性多样。新方案运用弹性教育理念、个性教育理念、社会价值理念构建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个性化需求,减少必修学分,增设选修学分;扩大选修权限、实施全校性选修;注重学科交叉,推行跨学科/跨专业选修;注重文理交融,强化通识课程选修
四要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创新能力。新方案着重培养学生发现新知、运用真知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实践创新能力;独立设置各类实践环节和项目训练型课程,增强学生科研训练,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等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列入培养方案;大力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完善企业培养方案,鼓励学生走进企业,提高培养实效。
五要以学生为本,激发学习主动性。新方案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实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让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要增加国际元素,培养国际视野。新方案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致力于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的国际化人才:加强国际规则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开设全英文课程、增设专业国际规范课程、国际文化课程;支持与国外大学间的学分互认等。
三、科学构思,确立方案框架
培养方案修订的核心和落脚点是课程框架体系。本次修订工作中,我校以生为本,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三元结合”的培养模式,实施“精炼理论讲授,强化实践教学,倡导自主研学”的培养方式,科学构建2012版培养方案课程框架体系。
1. 方案总框架
总学分数由原来的180左右改为165左右。课程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个性课程、实践课程、素质拓展课程组成,具体如表2。
2. 通识课程框架
通识课程由公共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构成,旨在加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贯通和融合,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批判能力和创新精神,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心智培育、健全人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具体如表3。
(1)大学英语类课程。学分数由16改为9。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将英语课程分为基础英语课程和拓展英语课程,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级教学、小班化教学。前3个学期每学期开设基础英语课程3学分,此后广泛开设外语类选修课和专业方面的双语课程、全英文课程等。对于大一期间已通过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可不再修读大学基础英语,但必须选修拓展英语课程,以保证修满分的英语课程。
(2)计算机信息类课程。学分数由5改为3。以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为目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教学平台,开设程序设计课程,各专业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程序语言。此后,鼓励各专业开设结合本专业的软件类课程。
(3)军事类课程。学分数4不变。以增强国防意识和军事素质的实效为目标,改革教学方式,将学分分为1(课堂)+1(实践)+2(军训)。
(4)思政类课程。学分数16不变。以增强思想道德品质和素质的实效为目标,改革教学方式,将学分分为10(课堂)+6(实践),将学分分布到4年,其中6个实践学分要统筹安排、注重效果。
3. 实践课程框架
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教学实验(或教学实践)、技能训练、工程训练、科研训练、社会实践与创新训练等模块,是培养学生的工程与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重要环节,具体见表4。
四、整体优化,彰显方案特色
1. 研制个性化课程模块,提供个性化学习课程体系
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新方案专门设置个性课程模块。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择修读一定学分的课程,理工类学生至少修读18学分、经管人文类学生至少修读23学分。个性课程模块包括专业内选修课、专业外选修课。
专业内选修课是本专业推荐选修的课程,理工类专业分学术研究型与工程技术型两类,经管人文类专业分学术研究型与应用技术型两类,且与相关专业方向结合设计,供本专业不同方向的不同发展类型学生修读。
专业外选修课是为培养交叉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而设,含跨学科/专业课程、国际交流学习、辅修专业。其中,跨学科/专业课程指学生在全校范围内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修读的课程;国际交流学习指学校认可学生在国外交流学习期间修读的相关课程,并按等额学分认同。学校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读跨学科/专业课程或参与国际交流学习3~6学分。
2. 构建首席教授负责制的核心课程体系,推进精品化专业教育
为切实提高我校专业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学校全力打造核心课程体系。核心课程体系是奠定学生专业素养的最为重要的课程。每门核心课程采取首席教授负责制,并 成立课程组或教学团队开展建设,团队成员由老、中、青三代教师组成。
核心课程体系包括公共核心课程、通识选修课核心课程、学科基础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公共核心课程指培养学生基本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关键课程;通识选修课核心课程指丰富学生通识知识结构的关键课程;学科基础核心课程指奠定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关键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指使学生掌握专业核心知识与技术能力所需的关键课程。
学校共建立核心课程237门,其中公共核心课程9门、通识选修课核心课程30门、学科基础核心课程54门、专业核心课程144门,构成了具有“河海”特色的核心课程体系。
3. 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新方案将理工科专业的实践教学课时比重增加到25%以上,文科专业的实践教学课时比重增加到20%以上。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教学实验、技能训练、工程训练、科研训练、社会实践与创新训练等模块。
学校给学生提供诸多机会,让其进入科研与工程实训项目中,真实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科研素养与实践能力;积极加强卓越工程师实效性培养,为试点专业单独设置培养方案;开设创新教育课程、搭建专利孵化平台,鼓励学生展开创新科研训练,并计入一定学分。
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激发实践创新潜能,鼓励参与创业实践活动,新方案制订《素质拓展学分的实施及认定办法》,素质拓展学分含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只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学术科技、道德修养、文艺体育等活动均能获取相应学分。
4. 开设新生研讨课,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
新方案中推行了新生研讨课,现已开设37门课程,如“水问题论坛”、“走进水的世界”、“化学与生活”、“走进数学”等。新生研讨课旨在让新生入学后即与专业教授见面,尽快融入大学学术氛围,了解学科发展动向,发掘自身研究潜能。新生研讨课不仅使新生学到专业知识、了解学科的前沿问题和本质问题,更重要的是让新生通过高水平教授的引导,在主动参与和充分交流中启发研究和探索的兴趣,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5. 加强大学英语改革,开设全英语课程、专业,增强学生国际交流能力
为培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国际交流能力,学校制订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实行分级教学、分类培养,改革教学模式,完善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体系及教学评估体系。具体要求如下:大学英语课程学分调整为9个学分,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时间;学生按成绩分为三级,小班化教学;大学英语课程内容模块化,含“综合英语课程(读、写、听、说、译)”模块和“语言应用及语言文化类拓展课程”模块。
为加快学校国际化进程,推进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的实施,2012版培养方案还要求每个专业至少开设了2门全英语课程,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等学校传统优势专业中还将开设全英语专业,同时,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短期国际访学、交流、会议和比赛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