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1 16:49:2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国内贸易问题,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F71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4-0041-02
一、国内信用证发展状况
20世纪70年代末,国内信用证推出。当时一同推出并使用的还有商业汇票。由于当时国内信用程度较低,经济欠发达,信用证暂时没有被列为一种结算工具。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制定颁布了《国内信用证结算办法》,正式将信用证引入国内贸易结算,但此时信用证仍然遭受市场的冷落,2007年国内的信用证发展依然很缓慢,只有几家银行参与到信用证业务当中。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2010年以来信用证业务才得到突飞猛进的进展,2011年的1月到9月全国开证量已超过了8千亿元人民币,虽然与以往相比量上有了大的突破,但在国内贸易结算市场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银行承兑汇票。或许这与后者的央行大力推广有关。但不可否认,国内信用证有其自身的硬伤,与庞大的国际信用证业务量相比,它也只是处于起步阶段。
二、国内信用证规模较小的原因分析
从功能和特点上来说,我国的国内信用证业务与国际信用证并无大的差异,但为什么在国外广泛使用的信用证在我国的发展却严重滞后,甚至频频触礁,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用证自身业务存在一定的缺陷。国内信用证在制定初是参照了UPC500的原则,但是还是有很多差异,这些差异使得国内信用证实际操作中产生很多问题。首先,手续繁杂,结算时间长,成本高。信用证与国内现行的各种结算方式相比,无疑手续繁杂,时间较长,不能满足企业快速收回资本的需求。此外,跨系统银行间的信用证通知、交单和资金清偿的渠道不畅通,造成结算速度更加缓慢。成本上,除了通知费略低外,其他费率基本都与国际信用证相当,明显高于国内贸易的其他结算方式,特别是商业银行从自身的利益出发,通常会要求开证申请人提前缴纳绝大部分甚至是全部的开证保证金,以期达到占有对方资金的目的,但这对开证申请人来说却造成了流动资金的积压,使得国内信用证的吸引力下降。其次,与国际贸易中使用的信用证相比,由于运输方式的不同,国内信用证的使用上会存在单据的缺失,由此造成审核单据时的标准不统一。国际贸易信用证一般都为跟单信用证,所谓的单是指附有货运单据,这种信用证是仅凭货运单据就可以付款的。但是在国内贸易中,货物运输方式多采用的是公路或铁路,基本不存在海洋运输。提单代表货物所有权,有了提单等于拥有货物。国内贸易信用证缺乏提单,贸易就无法顺畅完成。此外,国内信用证结算时,在单据审核上缺乏统一标准,一旦发生业务纠纷,同样的问题,同样的货物,但是在不同地方的法院或者甚至是由不同的法官来审理,结果都不相同。审核单据标准的缺失,使得信用证业务中起重要作用的不是单据的质量保证,而是银行之间及银企之间的信用合作关系,这大大阻滞了业务的发展。
2.阻碍信用证发展的环境因素。(1)国内立法滞后,潜在较大的法律风险,从立法上来看,目前关于国内信用证上的规范仅有一个《国内信用证结算办法》,这只是一个规章制度,并不是法律。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其修订也相对滞后,这就对国内信用证的使用人约束不足。和另一种结算工具汇票相比,无论从立法上还是从配套体系上都稍显落后。银行承兑汇票已经非常成熟,信用度也较高,商业汇票在《票据法》有专门章节规定,司法解释也比较详细。而国内信用证除了在有关法律中对信用证诈骗有相对应的惩罚外,对于鼓励政策或配套措施一直缺失。(2)人员素质限制,信用证有很强的专业性,但一旦操作熟练又相对简单。国际贸易中的频繁使用使得企业和银行中专门进行国际结算业务的人员对其非常熟悉。但是如前所述,对于并不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来说,对信用证缺乏了解,而更多使用的是汇票,托收承付,汇兑或者直接现金交易。长期的习惯及对国内信用证知识的不了解使得人们存在抗拒心理。(3)金融机构推广热情不高。近年来,银行承兑汇票在监管部门的大力推广下已经获得广泛应用,国内信用证却受到相关部门的冷待。由于缺乏相应的运行标准,商业银行即使想开展该业务,也发现无章可循,只能自己摸索,银行自然就失去了推广的动力。作为唯一的规范,《国内信用证结算办法》近年来修订较少,明显落后于当前经济时代的发展。因此国内信用证经常被打入“冷宫”。
三、关于发展国内信用证的建议
在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接轨的过程中,国内市场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逐步成熟,交易各方将充分认识到国内信用证在技术含量、灵活性、风险控制、对交易各方等综合效能方面的优越性。所以尽管国内信用证业务在开展中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但金融业务创新确实有无法阻挡的趋势。我们要从信用证业务本身出发,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和规则,提供适合信用证发展的大环境。
1.简化国内信用证的相关手续,缩短结算时间。与国内现行的结算方式相比较而言,国内信用证的手续烦琐,办理时间较长。我们把国内信用的规范《国内信用证结算办法》和国际贸易中信用证的使用规范UCP500《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国际商会第500号出版物》做详细比较后发现,两者的基本内容几乎一致。也就是说,国内信用证并没有基于国内贸易的特点有自己的结算方式,而是跟国际信用证操作方式几乎一样。举例来说,国际信用证作用中,卖方交单议付的时间,一般是装运日后15天之内,当然也可以买卖双方约定。这个15天的约定是基于跨国贸易,两国之间距离较远以及海洋运输较慢等特点制定的。而国内贸易中不存在这些问题,运输多采用铁路,距离短速度快,所以可以将交单议付期缩短,如3~5天。另外,现代通讯技术在银行间的使用,也可以促进国内信用证流程的缩短,如电报索偿业务可以督促合同的尽早履行。
2.充分利用社会分工的成果,弥补国内信用证单据上的缺憾。在目前国内信用证业务中缺乏像海运提单一样的货权凭证,是货物的转移不能仅仅依靠单据的转换,增加了买方装让货物的不便,同时也增加了银行的风险。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利用第三方机构,对国内贸易来说,大量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与第三方检验机构出现,大大方便了合同的进程。买卖双方可以在合同中约定把运输交由第三方物流公司,或者把检验业务交由第三方检验机构,并出具相应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报告作为议付单据。此外,随着信用平台的建立和规范,还可以尝试通过限制提单的格式,使其能够作为物权凭证,这样银行就可以掌握货物的物权,也可以使因资信问题而无法为企业减免保证金开证的问题得到缓解。
3.加强国内立法及司法保护。如前所述,国内信用证存在法律缺失。对于国内信用证唯一的依据,《国内信用证结算办法》要加以充实完善,要体现出与国际信用证应用的不同之处,同时还要结合国内贸易的特点。对国内信用证欺诈行为加大惩处力度,但同时最重要的是要有对使用国内信用证的奖励措施。既要吸收国际信用证的优点,又要体现出其自身特点,同时与其他国内结算方式的使用方式要区别开来。加大信用证欺诈和诈骗行为的惩处,出台有关司法解释,为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提供依据,为当事人有关国内信用证行为提供法律边界。
4.准确定位目标客户,加大营销宣传和市场推广的力度。只有对目标客户的精确定位,才能使营销有的放矢。鉴于国际贸易信用证已经使用相对成熟,所以可以从一些跨国公司或外贸企业入手,这些企业已经熟悉了国际贸易信用证,因此对国内信用证更加容易接受。其次,商业银行应是推广主力,对于同在本银行系统开户的陌生交易伙伴,可积极推荐交易双方使用国内信用证控制交易风险。除此之外还可以将国内信用证有机嵌入企业的供应链,以大型企业为核心重点开发其下游企业即供应商、经销商或产品消费厂商,改变其传统思维方式,实行替代战略,逐步用国内信用证替代银行承兑汇票。
5.加强培训,先内后外,培育市场。国内信用证是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一种结算方式,因此在对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上要求较高。要想推广这项业务,必然要对人员进行培训。尤其是法律方面的培训,在流程设计上,手续操作上以及如何更好地让客户接受这样一种结算方式上都是需要重点学习的。建立一支具有良好业务水平的营销和结算队伍对国内信用证的推广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信用证结算办法[R].1997.
[2]徐秀琼.国际结算[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3]阙水深.银行结算通论[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
[4]陈伯诚,钱中先,许臻.票据与结算[M].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90.
[5]王水松,费国忠.企事业单位与银行往来手册[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
一、我国产业内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一直保持了较高的贸易份额,其中对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工业国之间的贸易占总贸易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2001年中国就有57%的出口贸易和52.3%的进口贸易是同这些国家进行的,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贸易也保持了相对稳定的份额。与此同时,国际市场上粗加工低附加值产品和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的价格剪刀差日益拉大,包括中国在内的价格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一方面迫使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彼此恶性竞争;另一方面又屡屡启用反倾销、反规避的诉讼程序以遏制发展中国家产品的出口。所以中国在产业内贸易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尤为重要的问题表现如下。
1.差异产品没有特色且技术含量低
所谓差异产品,指那些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用途也基本相同,存在着替代性但是不能完全替代的产品。我国产品的差异性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水平的花色、款式等的差异;二是纵向的质量差异。水平差异主要是由于同类产品相同属性的不同组合;纵向差异则是由于同类产品技术资本、技术密集度的不同,质量高的产品资本、技术含量也较高。由于我国企业对技术的应用水平较低,所以无论是对水平差异的产品还是对纵向差异的产品的生产都不能达到其所要求的标准,因此我们应该运用高科技生产具有自己特色的且技术含量较高的差异性产品。
2.产业结构水平低,缺少竞争力
由于本国的科技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很多发达国家能够生产具有很高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的高技术或高技术密集度产品,而我国却处于很低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上,其中最具有规模经济效益且差异产品特征显著的也只有汽车、机床等,但是它们所占的比重也很有限。这表明中国在这些产品上还缺乏国际竞争力,即使在高贸易保护下,也是进口多出口少。产业的分工首先是从产业的国内分工,发展到产业间的全球分工,又发展到产业内的全球分工,当这种分工所需要的要素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
3.受传统贸易理论的影响
受传统贸易理论的影响,一方面导致了人们对水平型国际分工的意义认识不足,过分强调比较优势与经济互补在对外经贸活动中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该指导思想也影响了对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信心和有效措施的制定与实施。从目前看,我国劳动力和部分自然资源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可以生产和出口一些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仅仅按照比较利益进行分工和贸易还是远远不够的。在国际交换中,初级产品和低加工产品的贸易条件正相对的甚至是绝对的下降,而且,由于我国人均资源贫乏,劳动力素质较低,立足于以资源和劳动密集为基础的比较优势正在削弱,对外贸易格局的变化会造成我国产业结构的滞后,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4.缺乏产业内贸易的支撑型产业和产业群
国外很多有竞争力的产业都有庞大的支持性产业和产业群,而我国的很多产业主要集中于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服装,属于加工型的贸易,只是单独生产某一种产品,缺乏技术含量,没有发展其相应的产业群。要提高我国的产业内贸易,仅仅从单一的产业来说是不可以的,应该和其他产业密切联系起来。
5.缺乏高度内部化的大型跨国公司和巨型企业
贸易内部化是跨国公司重要的竞争优势之一。跨国公司为了克服外部市场的不完善,以内部化市场作为外部市场的替代,通过内部交易和转移定价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我国许多企业存在着产业集中度低、规模不经济问题。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很低,产品出口的能力差,缺乏规模经济,自然贸易内部化程度也很低。这种状况,无论对企业,还是对整个国家来说,都缺乏合理的经济性,影响出口效益的提高。二、促进和发展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对策
1.大力发展国内产业内贸易,实现规模经营战略
我国为了达到产业的规模经济,可以先在国内实现产业内贸易,进而推广到在国际上实现产业内贸易。凡是国内能够生产,而且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技术水平的产品或工序,都可以在同一产业内进行交换,从而在国内实现产业内贸易。同时,国内不能生产的产品或者是还没达到相应的技术水平生产的产品还需要进口。主动适量进口部分先进的产品既可以对国内同类产品生产企业形成压力,也可以更好的引导国内消费结构和生产结构高级化。从国内产业内贸易到国际产业内贸易,不失为发展规模经济的好方法。
2.实施差异产品战略,促进国际产业内贸易发展
产品的差异化是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一般地说,对垂直型差异产品的需求要受到消费者收入的制约;而对水平型差异产品的需求则受消费者偏好的影响。因此,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应考虑到消费者的收入和消费者偏好的因素来加强和扩大差异产品生产,从而促进我国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我国从发达国家进口高质量的产业内产品,而向发达国家出口低质量的产业内产品;与中国同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产业内贸易的产品流动方向相反,我国从发展中国家进口低质量的产业内产品,向这些国家出口高质量的产业内产品。由于中国企业产品的差异化程度不大,产品价格往往只是发达国家最终零售价格的1/4或1/5,因而失去了获得较多利润的机会。
3.实施产业化战略,促进贸易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低水平是制约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根本原因。实行产业化战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以产业结构促进贸易结构的升级,对于推动产业内贸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调整产业结构,要特别重视调整和提高工业结构,致力于缓解基础产业的瓶颈制约,并加快支柱产业的发展。为促进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产业结构,使其能更好的适应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应调整产业政策,加强国际合作;密切出口产业与国内产业的联系;加大技术投入力度,提高产业层次和产业水平。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离不开我国现有的经济技术基础和产业基础。我国应该尽快实现由产业间贸易为主到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转变;由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到以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为主的转变。
4.培育和建造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巨型企业
跨国公司是商品经济和生产社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国际化的必然结果。我国企业的研究开发的投入不足,产品缺乏高技术含量,无论是规模还是竞争能力都不足以与国外的跨国公司抗衡,这对我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提出了严峻挑战。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中,中国的企业只有尽快将自己打造成跨国集团公司,才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我国培育和建造由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巨型企业提供了机会,巨大的市场需求和经济规模都为建造大型跨国集团公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经济的强大需要一批民族工业在世界市场上站稳脚跟。首先,推动外向型企业向跨国经营和跨国生产转变;其次,培育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积极、稳妥地转向跨国公司;这些都需要企业和国家的共同合作。
5.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
技术创新与高新技术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没有科技进步的产业发展只会使低效益的,必须以科技进步作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使其能自我发展与提高。举个例子,由于在机床工业中大量采用了电子控制技术,德国、英国和意大利所生产的机床在准确性、可靠性、和适应性方面均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而我国的机床产业则没有运用这些高新技术,因此处于落后的状态。正因为我国技术水平落后、产品附加值低、企业对高新技术的应用反应迟缓,所以实行科技创新战略就显得非常迫切。我国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创造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我国产业内贸易的水平。在发展高新技术、高新产品上,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经济潜力巨大。为此,应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改善劳动力队伍的素质,不仅可以提高本国资本的利用效率,加快技术吸收和创新,而且可以为发展产业内贸易奠定重要的基础,最终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随着改革开放在我国的展开,我国国内的中小企业的科技水平以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的数量一直在不断的增长,解决了许多地方就业难的问题,同时中小企业的国际贸易的发展也对我国的国民经济以及全球的经济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根据调查显示,国内许多的中小企业在贸易融资上一直很难,根据调查结果,相关部门应该积极的采取措施解决该问题。
1 我国国内中小企业贸易融资问题的现状分析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国内发展政策的实施,使得我国经济能够更深的融入现今的国际社会,同时,国内企业对于全球经济市场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使得企业能够中分的利用国际资源发展市场竞争力,增强国际经济合作,促使国际贸易融资快速发展的根源还在于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但是在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资金却受到了制约,贸易融资难是所有中小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现阶段,国内学者根据以往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融资上遇到的问题,依据具体的情况分别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总结各方面的意见,主要的问题有,目前贸易融资难的原因主要在于,企业对于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缺乏有力的支持,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对于国内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的支持力度不够,同时还有国内中小企业的自身缺陷例如:企业的资产信用度不够、市场竞争力不强、企业的财务政策制度不健全、财务报表数据的可信度达不到金融机构的信任等等,这些都是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难的主要根源。
2 国际贸易融资的概述
一直以来,在国际市场上,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演变一直都在,确切来说,国际贸易的发展史就是贸易融资的成长史,贸易融资一直是国际贸易的一种金融方式,它有着能够促进国内进出口贸易发展的重要作用,贸易融资一般是指在国际贸易结算业务的各个环节中,能够为国内进出口贸易提供所需的资金以及融通渠道的一种资金融通活动。国际贸易融资和一般的信贷管理不同,有着鲜明地业务特点,贸易融资主要强调控制企业的货物流以及资金流,具有业务流转快以及自偿性强的特点,能够在进出口的各环节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深入,时效性强,对于业务要求的背景一定要清晰,有明确的还款来源;另外,贸易融资还有着多种化的融资方式,这种多样化的让融资方式不仅为贸易企业的业务提供了便利条件,而且也为国内等行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带来了丰厚的收益,更甚者推动了国际上的结算业务的快速发展。
3 国内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贸易业务的范围扩大,国内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主要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中小企业贸易融资的后期资金补给不足
20世纪70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移位固定汇率为主要内容而崩溃,逐渐的浮动汇率开始取代固定汇率,呈现出了剧烈波动的局面,以至于引发了一系列的经济风险,为规避这种经济风险,就必须要使得贸易融资与金融衍生工具相结合,同时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多样化的融资方式的需求也为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的后期补给资金不足,造成了现代的金融市场不得不采取更为创新性的手段进行改进,尤其近年来,金融理论在国际贸易市场上的发展以及计算机通信技术的不断突破,为这种创新性的而结合手段提供了技术支持。国际贸易融资与金融衍生工具的相结合的发展趋势成为现今国际市场上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
3.2 中小企业贸易融资方式出现形式单一的趋势
一般而言,国内中小企业的进出口融资已经成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主要内容,我们主要采取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方式,借助直接融资通过货币市场发行商业票据等货币工具以及间接融资通过商业银行等专业机构提供专门融资服务为媒介进行企业的贸易融资。但是,从目前的货币市场上看,企业的进入门槛由于货币市场的不完善必须付出极大的成本,同时企业要上市也需要很大的资金保障,从我国中小企业的自身条件出发,现今上市的中小企业基本上都是由于资金的需求不能满足而导致不能上市。融资形式的单一是导致这些结果的主要原因。
3.3 能够给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金融机构较少,没有足够的融资工具
与当今的国际贸易市场相比,我国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市场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融资方式上都与之有着巨大的差距,发达国家日益繁多的融资方式主要体现在,发达国家能够为企业提供足够的金融融资机构,而我国的中小企业由于一直以来采用传统的融资方式,即采用信用证结算与融资相结合的方式为主,融资品种少,而且功能单一,没有与之相适应的金融工具做辅助,再加上国内金融机构发展的缓慢,技术规模的限制造成了金融机构不能为企业提供融资渠道。
4 国内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建议
4.1 改进中小企业贸易融资体系,借鉴国际融资经验
由于世界各国的文化背景不同,经济实力以及经济的发展阶段也高低不一,同时由于各国政府对于贸易的支持力度的不同也使得国际贸易融资在国内中小企业的实施上存在较大差异,为进一步改善国内中小企业的这种现状,我们鼻息要不断地吸取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建立属于中小企业自己的国际贸易融资体系。为此,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有:注重进出口银行对于国内中小企业贸易融资的支持,通过采取各种优惠的信贷政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金融手段不断地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为进一步的加强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提供有力的保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进出口银行资金不足的缺陷,适时的减轻政府压力,将整个社会闲置的资金吸收进入中小企业,促进融资体系的建立,为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提供信用支持,用少的财政支出利用信用性高的中介结构建立杠杆效应,这样才能够调动更多的社会资金,不断地完善金融贸易融资体系。
4.2 改进政府对于中小企业贸易融资的支持力度
根据多方面的调查显示,只有在政府支持下的贸易融资才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纵观国内外各大型企业融资发展快的经验,就可以知道,政府应该设立专门的金融融资机构,不断地扶持国内中小企业的发展,并能够通过法律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资金支持,主要的融资渠道有:政府补贴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政府贷款援助等,为中小企业开辟直接的融资渠道。另外,政府应该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贸易融资服务,为他们提供国际市场上贸易融资支持的机会,通过举办各种研讨会以及报告会议,将国内外金融市场上的具体情况分析清楚,帮助中小企业在国内外找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建立进出口服务中心机构,通过对目标市场的调研情况,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并且政府应该定期的统计分析公布各时段的经济数据。
4.3 改进国内中小企业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发展速度
现阶段,出口信贷与信用保险两大促销手段被认为是国际贸易融资的重要手段,出口信用保险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保障,并能够适时的规避风险,保证充足的资金支持,这样有利ide保障了进出口商的收汇安全。另外为保证中小企业在贸易融资上的顺利进行,贸易融资应该坚持一定的原则:坚持本国产品出口的原则、坚持审贷分离的原则、坚持融资多元化的原则、坚持竞争原则。根据这些原则不断地尽快完善国际贸易融资担保机制,由于中小企业贷款具有时间紧、管理成本高、信贷风险高的特点,建立完善的贷款担保机制,最终才能够在积极筹建信贷的基础上,更适时的规避金融风险,为中小企业争取更多的融资条件。
4.4 改进贸易融资的产品评价系统,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商业银行必须针对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性,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产品评价系统,不断地完善融资风险控制机制,通过不同类别的国际贸易融资手段为产品作担保,根据所带来的风险不同,针对每一种业务建立各自的评价系统,通过相对权值的大小给出改进建议,同时为中小企业管理层提供融资建议,为进一步的企业融资做好防范准备工作,另外也可以通过改进宣传方式的不同,为各种融资业务制定合适的方式,提供与之相适应的衍生工具,不断地扩大市场上的融资占有率,拓宽结算手段,引导企业采用出口保险业务,满足企业资金需求,完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增强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积极性,在规避风险的前提下更好的进行贸易融资。
5 结束语
在我国当前的国民经济以及市场经济结构中,中小企业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应当不断深化自身财务管理,提高信誉及经营素质,取得银行更高的信任度。国家相关管理部门也应扩大对中小企业国际贸易的扶持力度,为其贸易融资提供更多便捷。通过改进贸易融资产品评价系统,对产品担保做出更加细致科学的分析,在做好支持的条件下也有风险防范措施。在国家部门、银行以及企业自身三者的共同努力下,国内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必定会有可靠的资金保证和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一、我国有机食品贸易现状
有机食品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如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FOAM)认证的食品。有机食品含有机食品原料(有机农产品)和有机加工食品两个层次,包括粮食、蔬菜、水果、禽畜产品、水产品、奶制品、加工食品、调料等。
我国1990年通过向荷兰出口浙江省临安县生产的红茶和绿茶开始有机食品的出口,其出口额一直呈逐年增加的态势。从1995年的30万美元,上升至2006年的3.5亿美元,年出口增长率在50%以上。出口的主要种类有大豆、茶叶、蔬菜、杂粮等,出口的主要对象是美国、日本和欧盟国家。目前,国内主要有南京国环、中绿华夏、圆通认证、万泰认证等27家认证机构,认证受到环保部、农业部、认监委的多方管理。2007年新认证有机食品企业285家,产品1,113个,分别比2006年增加35%和9.2%,有机食品企业总数达到692家,产品总数达到3,010个,分别增长33.1%和32.1%。
目前,全球有机食品市场正在以年均20%~30%的速度增长,预计2010年将达到1,000亿美元。与此同时,我国有机产品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需求量逐年增加,我国的蔬菜、有机稻米、杂粮、茶叶等农副产品和核桃油、山茶油、蜂蜜等加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2006年我国有机食品出口额3.5亿美元,仅占国际有机市场份额的0.7%。据统计,我国有机食品占全部食品的市场份额还不到0.1%,远远低于2%的世界平均水平,而在有些发达国家,其市场份额已达到5%~10%。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15年,我国的有机食品占国内食品市场的比例有望达到1.0%~1.5%,出口的有机食品占全球有机食品国际贸易的份额则有望达到3.0%,甚至更高。
二、我国有机食品贸易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有机食品发展正处于向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全面推进阶段,市场环境越来越好,市场覆盖面也越来越大,而且有机食品在质量标准和品牌影响力上都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具备了扩大出口的技术条件。因此,我国有机食品有着巨大的国际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但是,由于我国发展有机食品事业只有十多年的历程,经验、技术等各方面都还存在许多不足,使得有机食品出口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有机食品贸易面临国外“绿色壁垒”的威胁。目前,我国的主要出口贸易伙伴如日本、美国、德国、韩国、新加坡、英国等,大多数是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成员”,也是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最为盛行的地区。他们凭借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垄断优势,以保护资源和环境为由,先后制定了严格的环境标准,并通过WTO将贸易与环保紧密挂钩,以抵消由于劳动力价格、运输和原材料价格等其他国际贸易竞争因素给本国产品带来的不利影响。由于我国出口产品很难在短期内达到发达国家的环境质量标准,这将使我国的外贸出口市场面临缩小的可能。由于达不到进口国技术条件和安全性指标的要求,在有机食品中,只有约占10%的AA级绿色食品才能达到国外的有机食品标准,才与国际标准相接轨;其余90%的A级绿色食品,难以被国外市场广泛接受,使我国近几年来有大量有机食品(主要是A级绿色食品)出口受阻。
(二)有机贸易出口企业治理机制不规范。我国有机贸易出口企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有机品牌经营的理念和能力较弱,呈现出了“小规模、大群体,小生产、大市场”的格局。在出口贸易中,许多企业缺少技术力量的支撑,大部分企业采取的是“以量取胜”、“靠出口数量扩张为主”的低价战略;而我国有机食品本来具有比较优势,但出口企业大多缺乏对国际绿色食品市场的深度调研和总体把握,相互之间盲目竞争,自相压价,客观上存在倾销倾向,给我国有机食品出口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有机食品出口的产品结构不合理且缺乏创新品种。目前,有机食品产品、销售额都有大幅上升,但是相对于农产品和食品总量来说,有机食品发展的规模、生产总量和开发面积都比较小,只占全国大宗农产品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2%左右。而且有机食品的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品种单一,粗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同类产品品牌繁杂、著名品牌少等,无法满足人们对食品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对我国绿色食品产品出口多样化形成了障碍。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新品种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大多数企业出口产品中传统产品多、创新产品少,深加工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国际市场消费多样化的需要。
(四)有机食品认证标准体系不完善,且现行出口体制不顺。我国目前的认证体制存在认证过程复杂、技术落后、对认证企业和生产企业监督不力以及认证诚信问题。这些问题使得我国的认证标准至今仍未得到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认可,难以与国际接轨,使得有机食品出口渠道不畅。同时,我国对外开放政策使得出口体系仍不能适应开放的市场经济的要求,造成生产与贸易相分离,这也使得绿色食品出口难度增加。
三、对我国有机食品出口的建议
随着国际市场对有机食品需求量的加大、我国政府及消费者对环境保护和食品质量安全意识的提高,以及我国生态农业和生态建设的良好基础,我国的有机食品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随着我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有机食品产业的竞争将成为农产品竞争的焦点。
第一,破除绿色贸易壁垒,扩大有机食品出口贸易。一方面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对绿色贸易壁垒信息的收集和对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有机食品法规、标准、认证体系的研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另一方面企业应转变观念,通过实行绿色生产、绿色管理、绿色营销,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第二,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力度,调整有机食品产品结构。加强有机食品的基础研究,对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加工技术进行攻关,开发新的符合国际标准的有机食品。在开发AA级绿色食品的同时,推进A级绿色食品与国际有机食品接轨;同时,政府应加大技术的推广,提高有机食品产业化标准。
第三,规范出口企业管理,实施有机品牌战略。加大政府对有机食品产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扩大有机食品企业规模,提高我国有机食品国际竞争力。同时,有机食品企业应积极采取措施,有意识地扩大和宣传产品商标,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绿色食品标志的国际知名度,为我国绿色食品进入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第四,坚持和完善有机食品认证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有机食品国际认证步伐。我国要参照国际标准和法规,加快健全我国有机食品管理的办法和法规体系,对外与外国政府的有机食品相关法规对接互认,对内规范有机食品的生产和质量控制。由于只有通过进口国标准的认证才可以出口其他国家,所以我国标准应该保持与国外标准一致性,从而提高企业认证的效率,提高绿色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通过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组织市场推介、品牌整体形象宣传等,使我国绿色产品标准和认证准则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为绿色食品的国际化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业务流程控制缺失。和一般的贸易企业不同,国际贸易公司的业务流程具有特殊性,从出口前的准备工作、国际贸易合同的商讨工作、报验和备货过程、审证和催证过程、订仓租船到最后的报关、保险和协议过程都是一般贸易企业业务流程不具备的。但是,我国一些国际贸易公司并没有针对其业务流程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工作中难以对上述流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规范,很可能导致交易难以顺利实现,最终使得国际贸易公司绩效偏离预期目标,内部控制制度在业务流程阶段的缺失甚至会导致竞争对于趁虚而人,利用交易对于国家严格的法律、法规条纹来建构贸易壁垒,使得我国的国际贸易公司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第二,内部控制组织结构失衡。企业在进行计划、决策、执行和控制过程中的基本职能结构和流程构成的基本结构就是组织结构,国际贸易公司在内部控制制度上具有特殊性,公司在设置岗位时应该考虑不同的职能要求,并对各个岗位的关键环节进行明确的权责确定。我国的国际贸易公司在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上海很不完善,在内部控制程序的控制上还存在着严重的缺失现象。
第三,风险控制能力较差。一些国际贸易公司在风险预防和控制中表现薄弱,归根结底这是因为这些公司在收集和传递风险信息的过程中相对滞后,风险应急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在风险控制的决策上一般比较随意性,科学性较差,风险应对过程中措施不够完善,最终甚至造成公司财务混乱,企业管理难以为继,这些问题使得国际贸易公司的管理效率受到严重的影响。
二、完善国际贸易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第一,加强对业务历程的控制。国际贸易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业务流程建设有直接的关系,内部控制制度能否顺利实施取决工能否针对业务流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国际贸易公司业务流程复杂、环节多样、持续时间长,具有较大的风险,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国际贸易公司业务流程的控制。业务人员禁止包办业务全过程,交易决策和政策应该更加科学、合理,在出口业务中应该做好出口前准备工作,签订出口合同,对生产和运输进行合理安排,办好保险工作,并对这个过程进行控制和协调,保证交易的顺利进行。国际贸易公司应该尽可能拜托依赖业务人员的可能性,让业务过程处于系统控制之下。
2004年11月,在老过举行的第十次东盟首脑会议,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济部长们签署的《中国一东盟全可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货物贸易协议的签署表明,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真正启动。这将大大促进区域产业内分工的发展和深化,从而进一步推动双边贸易从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的转化。
一、产业内贸易的定义
在理论界中产业内贸易的定义从不同角度阐述有多种定义的方法,本文主要介绍以SITC为基础的定义。
该定义突出了在过去经验分析中所采用的现变统计方法,即以SITC第三层为区分产业的标准。很显然,这种定义在人们进行历史资料分析和经验研究中,可以起简化程序和统一标准的效果,但也容易引起争议。因为,SITC与SIC毕竟不是同一概念。SITC(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只是为了简化统计方法和统一口径而专门设计的指标体系,其功能是能够较好的把世界贸易商品准确的区分为初级产品和制成品,但却不能在任何分解层次上构成一个完整的产业含义;SIC(联合国产业分类标准)是一种界定和区分产业类别的专门设计。所以在SITC第三层次内所包括的产品往往是在生产替代和消费替代上存在很大差异。
二、我国与东墨恻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
本文数据来源于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COMTRADE Database),具体分类方法以联合国第三次修订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Rev.#3 SITC)为基础。在十大类商品中,SITCO-4大多为初级产品,SITC5和SITC7大多为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的制成品,SITC6和SITC8大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制成品。本文分析的制造业生产的制成品包括了SITC5-8类商品。
(一)产业内贸易测定指数
对产业内贸易的经验性和统计性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代表人物有沃顿恩(Verdoorn.1960),米歇里(Micbacly,1962),巴拉萨(1966),格鲁贝尔和劳尔(Crubel和Lloyd,1975)等,他们都建立了各自的测量指标。其中,格鲁贝尔一劳艾尔指标是迄今为止最具权威的产业内贸易测量指标,简称GL.其表达式为:
(二)中国东盟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总体趋势
由于中国和东盟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双方制成品生产能力的增强、各种关税非关税壁垒的降低、跨国公司建立国际生产网络等多种因素的共同推动,中国和东盟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指数从1992年的0.2236上升至2002年的0.4728。虽然2002年以后指数有所下降,但双方产业内贸易确实有了相当大发展。2002年以后指数下降可能是因为中国人世以后,市场准入的进一步放开对双方产业问贸易的促进作用大于产业内贸易,因为中国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基本上亦出现了这种趋势。
从国别来看,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的高低与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新加坡是东盟各国中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其主导产业是资本与技术密集度较高的产业,非电力机械、电力机械和运输设备是附加值居前三位的产业,在许多方面已经表现出发达国家的特征。中国与新加坡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在东盟国家中最高,2000年达到0.5114,贸易模式以产业内贸易为主。
马来西亚2002年取代新加坡成为中国在东盟中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与其产业内贸易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发展相对对来说比较缓慢,并且具有很大的波动性,2002年产业内贸易指数升至最高,达到0.4511,其余年份都低0.40,与中国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有相当大的差距。
中国与泰国的贸易额仅次于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是中国在东盟中重要的贸易伙伴。中泰两国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发展非常平稳,一直处于上升趋势,指数由1992年0.1941上升至2005年的0.4190。
中国与菲律宾、印尼的产业内贸易发展要逊色许多。中菲两国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曾经发展到较高的水平,2000年指数达0.4396,以后出现大幅下降,2002年和2005年分别只有0.1940和0.2301。中国与印尼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在这五个国家中大部分年份是最低的。中国与这两个国家产业内贸易不发达,说明中国与这两个国家以产业间互补性为主,产业内分工协作还不是很发达。
三、我国与东盟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动因
(一)制造业的规模经济是产业内贸易发展的重要基础
从微观经济的角度来讲,产品的中均成本会受到生产规模的影响。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把一种生产要素连续的投入到生产中时,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产品的平均成本会下降,我们称之为“规模报酬递增”,也就是“规模经济”。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和东盟各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和东盟国家中的新,马、泰、菲、印尼等国家出现了以产业集聚、企业并购为特征的内外规模经济现象。
(二)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就一般而言,经济一体化对促进产业内贸易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一体化水平越高,产业内贸易规模越大。因为,随着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提高,企业生产可以更充分地在最小有效规模(MES)上进行。另一方而,一体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不仅使人们的需求模式和消费行为有日益密切的文化和经济交往中发生变化,为差别化产业提供了需求条件;同时,也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各成员国间的流动,从而扩大了产业内投资规模,使产业内分工与交换得到发展
(三)中国与东盟的地缘优势
金哲松利用“重力模型”回归检验表明:中国出口流向及其规模与对方国家的经济规模和收入水平呈正相关,与地理上的距离呈负相关。地理距离的远近会影响双边的贸易规模,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尤为深远,因为产业内贸易,特别是差别产品内贸易,主要是消费者在相似价格水平下对同一产品不同变休的偏好所拉动的,这种对产品变体偏好的程度往往取决于价格交叉弹性的强弱,而远距离运输所导致的价格大幅度上涨,会使这些变体产品间交叉弹性系数下降,从而抑制产业内贸易发展。我国与东盟地缘相邻,文化相同,经济交往密切,为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
(四)扩大规模效应
上文已经提到规模经济是产业内贸易得以开展的原因和基础。我国的许多企业还未达到规模收益递增阶段,处下规模不经济状态,或是规模太小。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内部规模经济或外部规模经济,对于不完全竞争行业的企业和己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要充分利用组织管理,车间操作、统一销售、专业分工的潜在优势,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扩大产出。
(五)实施品牌战略,促进差异化产品的创造
唐总:国内贸易信用保险的推出,是为了顺应新的形势和变化。
首先是满足市场的需求。对出口企业而言,其出口贸易可以得到出口信用保险的保障,但其国内采购和国内销售同样需要配套的保障。
第二是遵从国家的政策导向。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第七天,中国政府成立了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公司成立伊始,中国信保的定位就是一家政策性信用保险公司,配合国家外交、外贸、产业、财政、金融等政策是中国信保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对国内贸易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出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使中国信保能够通过承保政策和费率机制体现国家政策导向,配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实施,能够有力保障国内贸易的整体发展。
第三是为了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来看,国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一些不利因素阻碍着国内贸易的顺利发展,尤其是信用风险制约着国内贸易发展,如企业间的信用信息还不够畅通,企业间的恶意拖欠、商业欺诈和三角债等仍屡见不鲜,企业的债务追偿和损失补偿手段还比较单一。我国正在努力建设一个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而国内贸易信用保险可以为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发挥有效作用。
针对以上情况,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和新要求,经批准,中国信保推出了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业务。在原有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基础上开办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业务,标志着中国信保开始为企业提供包括出口环节和国内贸易环节在内的全方位信用管理服务。
记者:内贸险具有保障国内贸易安全的作用,要使内贸险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要正确认识当前我国国内贸易发形势,我想这也是您所关注的。
唐总:是的。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贸易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与国内贸易信用保险密切相关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贸易规模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0年的约3.4万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约8.9万亿元。社会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国内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对贸易规则的规范化和信用保障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买方市场对国内贸易的影响逐步深入。我国经济的总体格局已转入买方市场,企业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急剧变化。为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取得竞争优势,企业对信用支付方式和融资的需求变得更加强烈,对信用管理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
第三,国内贸易发展存在区域差异。一是城乡之间的结构性差异,二是区域性结构差异。国内贸易发展这些区域差异情况,为国内贸易的支持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信用保险机构推进内贸险业务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四,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业态快速发展。2005年我国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集团(企业)数达到1 416家,国美、百联、苏宁、华润、大商、家乐福、物美、华联、沃尔玛、易初莲花、麦德龙、大中等一批知名连锁零售企业发展十分迅猛。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业态对资金周转、资金安全,以及交易效率、交易规模都有很高要求,零售企业以及其上游供应商对信用风险的保障需求越来越迫切。
第五,国内贸易信用风险凸显。我国国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同时信用风险也凸显出来。据测算,我国每年因企业逃废债务、合同欺诈等信用问题造成的贸易损失数额很大。截至2007年8月底,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净额36 726亿元,同比增长19.5%。国内贸易快速发展在为我国经济增添新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新问题。如应收账款不断扩大,占用大量流动资金,企业缺乏抗风险能力。
记者:那么,国内贸易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唐总:这既有微观的原因也有宏观的原因。市场以信用为连接纽带,但我国的信用状况还不容乐观。从微观方面,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很多企业面临“销售难、收款更难”的双重困境。一方面,为争取客户订单,企业需要越来越多地赊销;另一方面,客户拖欠账款,占压企业大量流动资金,使企业面临巨大的商业风险。信用问题困扰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从宏观方面,我国市场经济和社会信用体系还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记者:请您谈谈国内贸易信用保险承保哪些风险?对企业具有哪些方面的功能?
唐总: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保障的是企业的应收账款安全,承保的风险主要是买家信用风险,包括因买方破产、无力偿付债务以及买方拖欠货款而产生的商业风险。国内贸易信用保险的基本功能就是当上述风险发生时,在企业难以收回货款,造成应收账款损失时,提供损失补偿。具体说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主要包括4方面的功能:
一是市场拓展功能。通过中国信保庞大的信息网络,企业可以方便地得到买家的资信情况,对买家持续跟踪,从资金实力、信用程度、道德风险等多方面对买家做出全面评估,选择更多优质的新买家,达到拓展市场的目的。
二是融资便利功能。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采用“应收账款+信用保险”的融资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帮助企业扩大融资渠道。由于信用保险作后盾,众多银行已纷纷开展“信用保险项下的贸易融资”,企业可以借助内贸险,更容易取得银行融资的认可,获得贸易融资。同时,企业也可以借助中国信保的信用审核,提升供应商对其资信评价,接受其信用采购方式,从而也间接满足了其融资需要。
[关键词]:国内贸易 品牌 构建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国内贸易量快速增长,为开展国内贸易融资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积极推进国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对于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促进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转变,实现某银行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贸易融资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分层管理原则。选定核心企业分层次、分区域试点,即二级分行组织选定在本区域内的核心企业,省分行选定在全行范围的核心企业。二是交易风险和客户风险控制相结合的原则。从以企业资信为核心的主体准入控制转变为对交易风险和客户风险控制相结合,注重对第一还款来源(贸易所衍生的未来现金流)的分析和对交易过程中物流、资金流的有效监控。三是效率原则。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简化流程,提高效率。
一、国内贸易融资产品介绍
国内贸易融资业务包括国内保理、发票融资、国内信用证和国内信用证项下打包贷款、卖方融资、买方融资、国内订单融资、商品融资、应受租赁款保理、退税应收款融资等10类产品。
(一)国内保理业务
国内保理业务是指境内销货方(债权人)将其因向境内购货方(债务人)销售商品、提供服务或其他原因所产生的应收账款转让给某银行,由某银行为销货方提供应收账款融资及商业资信调查、应收账款管理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二)国内发票融资
国内发票融资是指境内销货方(借款人)在不让渡应收账款债权情况下,以其在国内商品交易中所产生的发票为凭证,并以发票所对应的应收账款为第一还款来源,由银行为其提供的短期贷款。
(三)国内信用证
国内信用证是指开证行依照申请人的申请开出的,凭符合信用证条款的单据支付的付款承诺。国内信用证为不可撤销、不可转让的跟单信用证。
(四)国内信用证项下打包贷款
国内信用证项下打包贷款指银行应卖方(国内信用证受益人)的申请,以其收到的信用证项下的预期销货款作为还款来源,为解决卖方在货物发运前,因支付采购款、组织生产、货物运输等资金需要而向其发放的短期贷款。
(五)国内信用证项下卖方融资
国内信用证项下卖方融资是指银行有追索权地对延期付款国内信用证项下应收账款进行的融资。卖方融资业务分为议付和非议付两种类型。卖方融资(议付)是指银行在单证一致、单单一致的条件下,扣除议付利息和手续费后有追索权地向受益人给付对价的行为。卖方融资(非议付)是指在信用证及其项下单据存在不符点或不能确认单证一致的情况下,在受到开证行(保兑行,下同)的到期付款确认书后,有追索权地对国内信用证项下单据进行的融资。
(六)国内信用证项下买方融资
国内信用证项下买方融资指银行应开证申请人要求,与其达成国内信用证项下单据及货物所有权归我行所有的协议后,银行以信托收据的方式向其释放单据并先行对外付款的行为。
(七)国内订单融资
国内订单融资是指银行为支持客户(卖方)按期履行订单项下业务,向符合条件的客户发放短期融资,用于满足其在货物发运前支付原材料采购款、组织生产、货物运输等的资金需求。
(八)商品融资
商品融资是指基于银行委托第三方监管人对借款人合法拥有的储备物、存货或交易应收的商品进行监管,以商品价值作为首要还款保障而进行的结构性短期融资业务(不包括期交所标准仓单质押融资)。
(九)应收租赁款保理
应收租赁款保理是客户(出租人)与承租人形成融资租赁关系的前提下,客户将融资租赁合同项下未到期的应收租赁款债权转让给银行,由银行收取租金并向客户提供融资、商业资信调查及应收租赁款管理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十)退税应收款融资
退税应收款融资是指银行为满足客户因出口贸易或国内贸易中产生的退税款未能及时到账而出现的短期融资需求,以退税应收款为还款来源,向符合条件客户发放的短期融资。
二、国内贸易融资与传统流动资金对比分析
国内贸易融资业务区别于传统信贷管理的三个转变:一是从客户层面深入到交易层面。二是将贷前风险控制延伸到对贷款操作环节及单据的控制、贷款发放后对物流、资金流的跟踪监控。三是从对单个企业的考察转向对上下游交易对手、整个交易链的考察,更加全面地、动态地把握和控制风险。
三、国内贸易融资业务市场分析
国内贸易快速增长为银行开展贸易融资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据商务部统计,2010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5.45万亿元,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为36.1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4%、19.6%。随着传统信贷市场竞争日趋饱和,贸易融资成为中外资银行争相切入的市场热点,谁能尽快抢占这一新兴市场,就能取得未来业务发展的竞争优势。
四、国内贸易融资业务竞争对手分析
国内主要银行均开办了国内贸易融资业务,各行各有特色,有相同的产品也有不同的产品。
(一)中国建设银行
供应链业务(国内贸易融资业务)产品:金银仓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国内保理、法人账户透支、动产质押融资、订单融资、电子商务融资(e贷通)、仓单融资、保兑仓融资、保单融资。
(二)中国农业银行
贸易融资业务产品:仓单质押短期信用、应收账款融资、提货担保、订单融资、国际保理、打包放款等。
(三)中国银行
国内贸易金融产品:授信开立国内信用证、国内信用证议付、国内信用证买方押汇、国内信用证卖方押汇、国内商业发票贴现、国内综合保理、国内信用证打包贷款、国内信用证等。
(四)深圳发展银行
国内贸易融资产品:商票贴现、标准仓单质押融资、保理、动产抵(质)押、贴现、经销商融资产品、未来提货权质押、先票后货等。
(五)招商银行
贸易链融资产品:保兑仓业务、仓单质押担保信贷业务、动产抵押(质押)贷款、国内保理业务、鉴证贷款和鉴证承诺、买方付息票据贴现提前兑付、买方信贷卖方付息业务、卖方信贷买方付息业务、汽车销售商融资业务、商品提货权融资业务、他方代偿业务等。
(六)民生银行
贸易金融产品:应收账款融资、物流融资、信保融资、国际保理、国内信用证、应收账款池融资、国内保理等。
五、国内贸易融资业务SWOT分析
SWOT分析即强弱危机综合分析法,是一种企业竞争态势分析方法,是市场营销的基础分析方法之一,通过评价企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竞争市场上的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用以在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前对企业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以及竞争优势
的定位。 SWOT分析方法是一种企业内部分析方法,即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其中,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
国内贸易融资SWOT分析
优势(Strengths):
结算基础:最大的结算银行(人民币结算市场占比40%以上)。
客户资源:最大的人民币贷款行(6万户公司信贷客户,其中小企业客户3.3万户)。
存量优势:改造传统流动资金贷款,存量替代潜力巨大(一般流动资金贷款约1.2万亿元)。
渠道优势:机构网点分布广,可随供应链延伸提供全过程、一体化配套服务。
科技优势:信息科技领先,贸易融资电子化服务和管理具有较好基础。
产品优势:基础产品体系日渐形成。
弱势(Weaknesses):
认知度:企业对国内贸易融资认知度不高,认为与传统流动资金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相比,需提供的资料多,手续繁琐,不可背书转让,不实用、便捷,主观上不接受国内信用证结算。
价格:各行的核心竞争客户,企业询价,例如去年底对云铜股份营销我行:开证0.5‰,融资利率2.35‰(总行设定);光大:开证1‰,融资利率1.3‰(还有议价空间)我行无价格优势
产品:国内贸易融资是一项新业务,遇到的问题较多。
机会(Opportunities):
全国有2300户国内贸易融资客户,6万户公司信贷客户,300万公司客户,超过1500万户工商企业。
威胁(Threats):
交易风险:交易不能实现,导致贸易融资出现风险。
企业资信风险:融资主体不愿意和不能偿还融资的风险。
单证风险:信用证结算方式下的融资面临信用证下单证的风险。
法律风险:属于新兴业务,面临较多尚待明确的法律问题。
市场风险:市场环境变化,商品价格波动导致交易履约意愿下降。
关联风险:利用内部的关联交易,虚构贸易背景套曲银行融资。
六、国内贸易融资产品的核心价值
从以企业资信为核心的主体准入控制转向交易风险和企业信用风险控制相结合,注重对第一还款来源(贸易所衍生的未来现金流)的分析和对交易过程中物流、资金流的有效控制。
区别于传统信贷管理的三个转变:
(一)从客户层面深入到交易层面;
(二)将贷前风险控制延伸到对贷款操作环节及单据的控制、贷款发放后对物流、资金流的跟踪监控;
(三)从对单个企业的考察转向对上下游交易对手、整个交易链的考察,更加全面地、动态地把握和控制风险。
银行的营销、调查、审查、审批、贷后监控要适应贸易融资业务的要求,实现由关注客户信用风险为主的风险控制到关注操作风险管理为主的转变。
对于银行:1.开拓新的信贷市场。2.逐步替代一般流动资金贷款。3.深化信贷结构调整,减少经济资本占用。4.丰富融资产品,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和收益水平。5.依托交易链拓展客户群。6.与企业交易过程结合紧密,有利于及时进入和退出。
对于客户:1.克服资信准入门槛的约束。2.利用银行信用支持的杠杆效应,小企业可做大生意。3.减少资金占用,节约资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4.可向交易对手提供更优惠的交易条件,有利于竞争客户和业务5.依托供应链关系帮助核心企业稳定上下游客户关系。6.流程简化,业务办理效率较高。
七、国内贸易融资业务品牌定位及延伸策略
品牌定位:打造国内第一贸易融资银行。
延伸策略:
(一)加大激励考核力度:纳入分行绩效考核、灵活的规模管理、继续降低经济资本占用系数、让利和优惠。
(二)明确贸易融资的政策:将试点政策、加快发展意见、项目供应链等政策进行整合;改变业务不均衡的现状。
(三)加大传统流动资金的分流改造力度:营运资金贷款10%、周转限额贷款20%、临时贷款30%、小企业周转贷款的30%的转化比例要求。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国内贸易不断发展,买方主导的赊销结算方式日益盛行,应收账款带来的收款风险以及资金占压等问题一直都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难题之一,融信达业务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应收账款融资及管理领域又一重要创新,该业务是指中国银行凭卖方已向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投保信用保险的应收账款,向卖方提供的资金融通业务。该产品充分发挥了银行融资及保险公司信用风险控制等比较优势,帮助企业解决短期资金融通、买方信用风险防范等难题。
在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大多数行业都需要进行和国际环境相适应的改革和创新,只有实现了有效的改革与创新,才能够与国际环境更加适应。国内的贸易行业要想和国际贸易实现接轨,贸易术语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一、贸易术语的概况
我国的国内贸易如果想实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正确运用贸易术语,对贸易术语的概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目前来说,国内的对外贸易方面的工作人员最常用的贸易术语就是FoB、CFR、CIF这几种,运用这几种术语的概率甚至超过了十分之九。但是,FCA、CPT、CIP这几种贸易术语的使用频率却非常低,只有极少的几个发达国家在他们的贸易活动当中能够运用,大多数像我们国家一样的发展中国家都没有运用这些贸易术语。正是由于贸易术语的不统一,在贸易的实际过程当中,贸易术语很多时候会被滥用,如此一来造成的局面也会相当混乱。在我国企业的贸易活动当中,贸易术语的滥用和不规范运用都造成了贸易活动非常混乱的情况。特别是外贸企业的工作过程当中,贸易术语的滥用导致贸易活动混乱的情况随处可见,这种情况对于企业的贸易活动的正常进行来说有着非常大的弊端,会给贸易活动带来极大的隐患并会产生贸易方面的严重的纠纷。基于以上的情况,企业在进行贸易活动的过程当中一定要非常小心,要尽量选择正确、合理的贸易术语去完成贸易的过程,这是让贸易过程更加成功、完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不常用的FCA、CPT、CIP这部分术语与FOB、CFR、CIF这三种常见的贸易术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例如在交货风险、所有权等方面。FOB、CFR、CIF这些术语对于海运贸易活动非常适宜,在这种模式下,货物只要是越过了船舷,风险就已经得到了转移。货物完全装上船以后,船舶公司会将清洁提单签发完毕,此时卖方的交货义务才得到了有效的履行。FCA、CPT、CIP这部分术语的运用范围就更加广泛了,空运、多式联运等各种运输方式都可以运用这些贸易术语,在卖方把将要运的货物转移到了承运方的时候,风险就已经得到了转移,此时交货的任务就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履行,贸易过程中的风险也可以有效得到降低。把货交给承运方的这种形式能够使出口商的工作实现更加便利的发展。进口商收货的周期也能够有效的缩短,同时货物的安全也能够得到更好的保证。所以说,根据贸易的运输方式等实际情况运用正确的、合适的、科学的贸易术语能够使交货速度变得更快,这对于开拓市场和贸易事业的繁荣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
二、贸易术语在国内贸易中的运用
国内贸易也确实需要运用一定的贸易用语,在国际贸易的过程当中,企业可以对多种贸易术语进行选择。一般来说,最常用的还是FOB、CFR、CIF这几种。虽然国际商会非常希望大家运用FCA,CPT,CIP术语,但是在推广的这十几年的时间当中,仅仅少数的发达国家会运用这种术语。当然,这是因为涉及到了很多原因。在这种情况之下,国内贸易的过程当中应当怎样运用贸易术语,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真实的处理业务的过程当中,贸易术语的运用甚至会影响到企业的经济利益,所以说,买卖双方必须对这个问题高度重视。国内的企业在进行贸易的过程当中,一定要适当的、科学的运用贸易术语,争取在灵活运用贸易术语的基础上,使贸易活动更加成功。
(一)对于运输的方式必须要有适当的选择
要让贸易得到很好的运用,就必须对运输的方式进行一个适当的选择。根据前文我们对贸易术语的分析可以得知,根据国际上的规定,每一种术语所表达的运输方式都是不同的。例如国内贸易的过程当中,由于地理条件的因素,多数的商品都以内陆运输的方式来完成贸易的过程,近些年来,国内的高速公路获得了更加飞速的发展,所以说公路运输的方式以及铁路运输的方式在国内来说已经成为了贸易活动当中最重要的两种方式。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国的内陆地区应当选择FCA、CPT、CIP这样的术语来完成运输。而那些需要通过海上运输或者是内河运输去完成的贸易活动,就应当选用FOB、CFR、CIF这样的术语去完成。如果一旦选择的贸易术语与实际情况并不符合,那么就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术语在整个过程当中就很难被解释出来,这样买方和卖方就容易在交接货物的过程当中因为义务解释不清而引发一定的纠纷,这也会使贸易进入到一种困境当中,甚至会造成一定的损失。
(二)对于市场竞争力一定要充分考虑
工作人员将贸易术语运用到国内贸易当中时,一定要对于市场竞争力进行充分的考虑。有些销售起来有一定困难的产品不仅仅在支付货款时会有一定的优惠,在交货的时候也有可能会有一定的优惠。所以说,在这样的情况下贸易的方式可以送货上门,这就涉及到D组术语。如果产品足够紧俏,那么就可以采用让买方自己到卖方处提取货物,这就需要用到F组术语。总之,要把市场竞争力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考虑进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国际贸易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和国际贸易相适应的贸易术语也实现了更好的发展与创新。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内的贸易也在飞速发展的过程当中。为了让国内的贸易行业能够与世界接轨并获得更大的进步,我们一定要把贸易术语有效的运用到国内的贸易过程当中。这样,我国的贸易行业一定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玲俐.浅谈贸易术语在国内贸易中的应用[J].北方经贸,2016,(1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