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财会知识模板(10篇)

时间:2023-07-23 09:15:5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基本财会知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基本财会知识

篇1

眼下社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对医院会计制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旧制度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医院财务管理的发展需要,我国于2010年开始试点执行新《医院会计制度》。经近几年来各地的时间可以看出,新《医院会计制度》相较于旧制度来说成本费用科目更加合理,可以有效控制医院成本费用的支出,对医院财会成本核算的改革和实施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本文对此作了深入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一、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对医院成本核算的积极影响

(一)对成本核算进行了有效规范

新会计制度中对医院会计权责给出了明确规定,并将其作为基础进一步明确了相关会计要素,其中包括有资产、负债、收入净资产以及费用支出。彻底取消了收实现制,对费用和收入实施了科学合理的配比,有效改善了传统核算方法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提高了医院成本核算的规范化、谨慎性、配比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以及可靠性,避免虚假信息造成的不良影响。除此之外还有一定会计科目也发生了变化,促使科目可以和成本相互对应,例如:将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扣科目关联到一起,这样可以直接且明显的反映出固定资产地损耗和使用情况。取消部分会计科目,提高了会计核算的精度,例如:取消了“药品进销差价”科目,改变了“药品支出”和“药品收入”的核算方式,调整了传统的药品售价核算,这样一来就可以有效控制了医院的虚假开支,大大提高了药品的根本职能。

(二)实现了科学化的成本核算

新制度的实施也进一步强调了医院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要求在日常工作中对于每一项费用的支出都要严格执行相应的预算说明。新制度对于和国家的对接比较注重,这种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成本核算的实施。除此之外也完善了财务报表内容,加强了成本核算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审计报告等相关资料一一俱全,有效提高了医院财政报表的合法性以及所发表文书的公允性。

二、新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成本管理意识淡薄

医院相关管理人员对于成本管理意识较为淡薄,成本核算的基础较差,成本核算意识严重不足。甚至有些职工一致认为成本核算工作是财会部门的事情与其他部门业务扯不上丝毫关系,使成本核算工作遭到了严重忽视。导致在医院管理过程中频频出现注重收入忽略支出现象。不利于医院财务工作的管理和发展。

(二)医院成本管理尚未明确职能,成本信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现在绝大多数的医院对于成本核算都不是很重视,并未全过程的实施,只是事后在进行核算,这样一来成本核算所反映的信息也只局限于事后成本,对于事前和事中成本来说并未有清楚的揭示和分析,同时缺乏严格的成本考核。对于药品、材料、物资等的耗费没有控制,一味购入,不计产出,导致出现了严重的资源占用、资源浪费等现象。

(三)医院成本核算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

医院成本管理工作极具多样性和专业性,分工较为精细,使得成本核算包含超大的数据信息量,同时众所周知医疗服务是按照项目收费,成本要素一时难以界定,导致传统的手工核算无法适应目前的需要,只能使用计算机程序来完成相关工作,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医院在成本管理体系上尚未完整,缺乏科学性,有待改进。

三、对于医院成本核算过程中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缓解成本信息的局限性

新制度规定成本价格必须要在医疗服务价格之上,道理上来讲成本不能完全决定医疗服务的价格,定价太高群众肯定无法接受。但是如果为了降低价格而降低服务质量也是违背伦理道德与医疗改革要求的,再一点如果在保证质量的同时降低价格也不利于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营。因此医院可以据此实施“差别定价法”,以成本为基础,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实施“统一定价法”,根据差别进行买单,根据基本原则提供医疗服务,对于难以解决的费用问题和社会公平问题则由政府来解决。除此之外新制度的实施也重新规定了药品的核算方法,实施个体计价方法,这种方法的实施影响着药品的生产效率,对于这种现象,可以采用实际成本法对药品采购进行计量。

(二)重点培养工作人员的成本核算意识由于医院职工对于成本核算工作缺乏较高的认识,因此领导层必须要将财务人员的成本核算意识培养作为重点,加强人员培训与管理,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现在有很多的医院职工

都认为成本核算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与其他部门毫无关系,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如果每个人都只顾自己的工作,相互之间缺乏沟通,成本核算工作就会难以完成根本目标,严重者会影响到整个医院的未来发展,对此,工作人员的成本核算意识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医院必须要从多方面实施,大力提倡相关人员学习新会计制度的重点知识内容以及最新要求,从多方面增强工作人员的成本意识、会计意识以及法律意识,定期组织相关教育培训,加强计算机等信息软件的技能教育,保证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以及职业道德素质,保证医院成本核算工作可以得到顺利实施。

(三)完善成本核算制度

医院新会计制度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建立在旧制度之上的,尚未完善,基础较为薄弱,导致整个医疗系统缺乏严格的控制,严重影响到了最终的核算质量。对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应该在很多方面结合国家相关制度的要求,以医院的实际事务为基础,不断完善成本核算制度,尽可能的提高医院成本核算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从根本上满足新制度的最新要求。

四、结束语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新制度的实施虽然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但是仍旧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此,医院内部必须要团结协作,共同努力,针对存在的问题作出有效改善,使新会计制度下的医院成本核算为我国的医疗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孙筱芬,医院新会计制度下成本核算问题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2(4):170-172.

[2]胡静,李诗,李长庭.简论新医院会计制度下的成本核算[J].华人时刊(中旬刊),2012(5):48-49.

[3]刘敬华.新《医院会计制度》成本核算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4):88-90

篇2

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主要体现在重视程度不足、认识程度不够、制度有待健全、考核体系不完善等环节。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重视程度不足

重视程度不足是导致我国部分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众所周知会计成本控制可以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决策制定提供丰富的数据信息资源,但是如果企业对这一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则很难发挥出这一工作本身的作用。除此之外,重视程度不足带来的问题还体现在其使得企业的经营利润难以稳定的攀升。另外,如果企业对于财务管理模式的重视程度不够则会导致其无法及时地发现财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更不用提针对这些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因此,如果企业不对财务管理模式给予足够的重视则会导致企业的经营活动出现许多本来不必要的成本支出。

(二)认识程度不够

认识程度不够主要是指部分企业管理层对会计成本和财务管理的认识不够全面,或者是不够准确。通常来说会计成本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所有成本,这一成本的内容通常包括了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所产生原料、员工工资、广告、租金等支出。而如果企业的管理层对其概念没有清晰的认识则会使得企业的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管理与整合,最终导致了企业的管理工作整体效果不佳。

(三)制度有待健全

制度有待健全主要是指我国部分企业在日常工作中没有合理的建立健全会计成本控制体系。除此之外,制度有待健全主要还体现在目前我国诸多企业仍旧存在着对于会计成本和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除此之外,制度有待健全还体现在我国部分企业内部缺乏一套完善的相关制度,这进一步说明了其各项措施也亟待改善,特别是成本控制和财务管理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中。因此,导致对成本控制和财务管理的严格监督也就无从谈起,最终导致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低下。

(四)考核体系不完善

考核体系不完善对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众所周知,完善的企业成本控制的考核体系才能够有效地提高会计成本控制绩效,而我国现今仍旧存在着部分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这一问题的存在会使得其自身的成本控制和财务管理也就失去了开展的动力和抑制力。除此之外,考核体系不完善还体现在我国部分企业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考核力度也不够。因此,在这一前提下对基于会计成本控制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应用就很有必要性了。

二、基于会计成本控制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基于会计成本控制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包括诸多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革新管理方式、优化成本分析、完善预算管理、重视人才培养等内容。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基于会计成本控制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进行了分析。

(一)革新管理方式

革新管理方式是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改良的基础和前提。在革新管理方式的过程中最为首要的工作就是要在企业原有的财务管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创新来对其管理方式进行合理的发展。除此之外,在革新管理方式的过程中,企业的管理层自身也应当发挥领头羊的作用,从而能够在结合企业的组织架构以及业务、生产等各企业部门的前提下,更加明确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内容并且能够在此基础上做好企业的财务管理规划工作。另外,在革新管理方式的过程中,企业内部应当注重实行财务管理工作的具体化责任制度,从而能够更好地将业务目标分解到各部门岗位中,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提高。

(二)优化成本分析

优化成本分析对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改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优化成本分析的过程中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当注重切实做好会计成本的分析工作。除此之外,在优化成本分析的过程中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首先应当注重确保企业的成本核算资料的齐全性,然后再以此为依据和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划分出构成企业成本支出的主要内容。另外,在优化成本分析的过程中,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当通过综合对比分析和因素分析以及连锁替代等多种分析方法来确保企业成本支出分析的全面性和准确性。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成本分析的过程中,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当秉持全面综合、重点兼顾、动态分析、全程涵盖等原则,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企业财务成本分析的准确性与可靠性的提升。

(三)完善预算管理

完善预算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改良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完善预算管理的过程中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当深刻地认识到预算是做好会计成本控制工作的极为重要的方面。除此之外,在完善预算管理的过程中,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当注重在成本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成本控制工作的重点,并在此基础上依据各种成本支出项目来合理地编制企业的预算计划。另外,在完善预算管理的过程中,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当切实理解支出计划才是控制会计成本支出的源头,并且这一工作对保证财务收支的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而能够通过对成本支出进行控制来进一步保证企业财务管理的平衡性。

(四)重视人才培养

重视人才培养是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改良的重中之重。在重视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企业应当注重优先培养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除此之外,在重视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应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现实基础上,通过结合信息化时代的需求,进一步对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知识培训,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优先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另外,在重视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企业对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自身也应当注重加强长期学习,最终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效率的日益进步。

三、结束语

篇3

(一)企业管理者对会计成本和财务管理的认识不够全面准确

会计成本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所有成本,它包括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所产生原料、员工工资、广告、租金等支出。简而言之,就是公司账户上的所有支出。会计成本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因而,对企业成本的控制需要企业所有工作人员的参与。而现实问题却是由于一些企业管理者自身没有充分认识到会计成本和财务管理两者之间的联系,而使得企业的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管理和整合,造成企业的管理工作效果不理想。

(二)企业没有建立健全会计成本控制的有关制度

目前很多企业还存在对会计成本和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企业内部自然也就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相关制度,各项措施也亟待改善,特别是成本控制和财务管理没有很好的融合在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中,对成本控制和财务管理的严格监督也就无从谈起。

(三)企业成本控制的考核体系不完善

会计成本控制绩效的提高,财务管理模式的进一步优化这些都需要在成本控制的考核制度下进行。但仍有部分企业尚未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致使企业会计成本控制工作在没有参照的情况下盲目进行,企业的成本控制和财务管理也就失去了开展的动力。

二、构建会计成本控制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意义

一方面,会计成本控制可以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决策制定提供丰富的数据信息资源,在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优化以及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上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以促进企业经营利润的迅速攀升。另一方面,基于会计成本控制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可以为财务管理工作做出正确的定位,创新改革企业的经营模式,使得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能够及时的发现财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最后企业对会计成本的控制还能极大的减少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一些不必要的成本支出,使企业的财务资源可以重新整合以更好的节约会计成本,进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基于会计成本控制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措施

(一)改革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方式

构建基于会计成本控制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首要的就是要在原有的财务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企业的管理层应发挥出领头羊的作用,结合企业的组织架构以及业务、生产等各企业部门,明确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做好科学的财务管理规划。在企业内部应实行财务管理工作的责任具体化,将业务目标分解到各部门岗位中,而对成本控制的分析应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企业还应制定相关的财务管理监督制度,通过各部门的日常工作汇报以及定期检查,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切实做好会计成本的分析工作

会计成本的分析工作是保证会计成本控制效果的重要手段,同时这也是会计成本控制工作的基本内容。而要做好企业成本分析工作,首要的就是要确保企业的成本核算资料的齐全性,然后依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划分出构成企业成本支出的主要内容。在进行会计成本的分析工作时应综合对比分析、因素分析、连锁替代等多种分析方法的特点,选用一种最佳的方式以保证对企业成本支出分析的全面和准确性。另外,还需注意的是在进行成本分析时应秉持全面综合、重点兼顾、动态分析、全程涵盖等原则,确保成本分析的准确性,以确保会计成本控制工作的顺利展开。

(三)切实做好企业的预算工作

预算是做好会计成本控制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在成本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明确成本控制工作的重点,并依据各种成本支出项目,来编制企业的预算计划。科学的预算以及合理的成本支出内容、支出计划是控制会计成本支出的源头,这对保证财务收支的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预算管理工作的根本就是要保证把预算计划真正落到实处,因而企业管理者应依据相关的考核、监督等制度,确保预算在会计成本控制过程中的贯彻执行,使企业的会计成本在一定的控制范围内。

(四)培养高素质的财务管理团队

篇4

通常情况下,企业外汇会计业务涉及出口收汇和进口付汇。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企业基本外汇业务的简化处理过程举例如下。

[例1]某企业属增值税一般纳税企业,记账本位币为人民币,外币交易采用交易日即期汇率折算,在某一会计期间内发生两笔涉及进出口的业务,期初进口原材料600吨,每吨价格2000美元,当日即期汇率为1美元=6.5元人民币,并支付进口关税1000000元人民币,进口增值税2000000元人民币,货款已经支付,关税和增值税由银行存款支付。期中出口销售商品10000件,每件销售价格为200美元,该商品计算成本为1000元人民币,当日的即期汇率为1美元=6.5元人民币,企业享受出口免征关税和增值税优惠,货款已收到,企业在当期结汇,结汇时汇率仍为1美元=6.5元人民币(为了计算方便,此例假设三个时点的汇率相同),企业在当期期末不保留外汇收入。

由于企业当期结汇,不保留外汇收入,所以进口时要购入外汇,即换汇。其进口业务会计分录如下(记账本位币为人民币)

企业进行上述会计处理后,会形成收汇与付汇的差额80万美元(进口付汇120万美元,出口收汇200万美元),企业在本期进出口业务实现利润300万元人民币,通过结汇以人民币形式获得现金流和资产,其财富已实现,储备在企业并归企业所有和支配。

由于我国处于贸易顺差地位,所以从整体看,所有涉外企业在会计期间经过类似上例的会计处理后,出口收汇和进口付汇会形成差额,此差额经过结汇后企业以人民币获得了差额并增加了企业财富,财富归于社会,并在社会中流通。

二、中央银行参与后涉及的进出口会计处理

根据我国中央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的简化资产负债表(如表1)。分析表中中央银行的会计要素,结合我国目前的结售汇制度并以典型和最直接的进出口贸易为例分析。

承例1,假设该企业进出口业务涉及三个当事方,即出口企业、进口企业和我国外汇管理部门(中央银行),三方在涉及进出口业务时其会计处理过程及资产变化情况如下(为方便分析,会计处理进行了简化,即不考虑收入、成本等影响利润的因素和税收等因素):

经过上述会计处理过程,对于国内企业,结合例1前面会计处理,已经有了理性的认识,即国内企业在实现与国外企业进出口业务后,通过与中央银行的结汇和换汇交易,将进出口业务实现的增值(或称为利润)已兑换为人民币转移到企业,中央银行参与的结汇和换汇交易未出现将企业财富截留的过程。

中央银行在企业结汇和换汇后,资产负债表中的美元资产(外汇)增加80万美元,与美元资产(外汇)等额增加的是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央行负债(央行票据),在这一外汇储备实现的过程中,中央银行只是通过发行债务或者票据获得人民币后从企业手中购买美元,中央银行起到货币转换作用,自身只是货币符号在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和负债的同增。同时,从中央银行对进出口业务的会计处理及资产变化,可以看到我国外汇储备形成的两个基本途径:第一是贸易顺差,这里可以称为数量差,即出口增加的美元资产(外汇)大于进口支付的美元资产(外汇),差额停留在中央银行报表美元资产(外汇)项目,形成外汇储备,这是我国外汇储备形成的最主要形式;第二是出口之后,在某个期间或某一截止日还未形成有效的进口与之相对应,这样的差额是由于时间造成的,这里可以称为时间差,时间差直接形成外汇储备,但会在未来一定期间内会形成进口与之对应。通过两种基本途径,中央银行基本外汇储备形成,并和从事进出口的企业分离,分离后中央银行外汇储备未占有企业财富或社会财富,只是中央银行资产报表上外汇的增加和负债的增加,且是等额增加。

三、外汇储备的使用及财富本质

近些年,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且我国政府所持美元债权也不断增加以及美元贬值的背景下,社会上有许多呼声,主张我国政府应将所持美元债权减少并大量购买国外资产,或者将外汇储备用于增加国内福利,或者购买外国福利用于国民享受等等。这些想法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也是对外汇储备本质的错误认识。

首先,从财务视角看,伴随中央银行美元资产增加的是负债的等值增加,这样的同增同减,只是改换了资产的存在空间,而非财富的增加,也就是中央银行只不过是利用手中借来(主要通过发债)的人民币资产置换下了美元资产,付出了人民币,这只是数字和币种符号的改变而已,如果非要将中央银行所持美元用于消费,就会导致一份财富企业消费一次,在中央银行控制下再消费一次,财富被虚拟并进行消费后,通货膨胀产生。

其次,假设将美元债权减少后大量进口国内所需生产生活物资,表面上看,似乎是将我国中央银行所持的美元资产进行与国外物资的交换,而实质上是中央银行向国内商业银行借钱(最终通过多发行人民币实现)后到国际市场上消费,这会造成整个世界的结构性通货膨胀。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角度看,中央银行若将美元资产在国内赠出后投入消费,结果是消费结束后资产表中资产消失,而负债无法解决,不符合会计基本常识,如果以人民欠债的形式分配美元资产让国民享受国外资产,将会使国内人民变成中央银行债务人,其实就是国内欠债消费。

再次,如果将央行所持的美元资产直接购买国外福利然后发放给国民享受,这种福利必须到国外才能享受,大规模的享受国外福利,不但有国外能否承担的问题,同样还是产生“分资产”的问题,结果仍然是央行无钱可兑付商业银行,若依靠增发行货币,结构性膨胀随即产生。

国内企业在一段时期内仅有出口或者出口大于进口,企业获得利润,并通过结汇使利润归于企业,企业财富实现。同时,中央银行美元资产(外汇)迅速增加,伴随中央银行美元资产增加的还有等额负债的增加,这是外汇储备形成的实质。从会计处理视角对一些流行观点进行分析后,要明确外汇储备作为财富已经分配与企业,不能随意用来再次消费,理性的解决外汇储备是央行将外汇储备通过增加正常的国际贸易中的进口业务,增加国内急需和短缺物资的进口,逐渐消化外汇储备,实现国内经济的发展和满足国内需求。并且,即使作为我国外汇储备主体的美元不断贬值,中央银行也只能进行外汇存在形式的改变,而不能改变外汇储备本质进行随意消费。

篇5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核算、会计分析和会计信息反馈对经营盈亏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大,对会计改革和财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以满足新形势对会计改革的需要,是实施《会计法》的关键,我们认为,会计人要尽快实行六个转变。

一、在知识结构上,由"窄浅型"向"广深型"转变, 目前,大多数在职财会人员知识水平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一是知识面偏窄,较少了解本专业之外的相邻知识和各类新兴的边缘知识;二是有系统专业知识的人才也比较少。目前财会队伍中还有不少人未能掌握系统工程、价值工程、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现代科学的管理方法。这样的知识现状已很难适应会计改革的要求。改革的不断深入,迫切要求每个财会人员努力拓宽知识面,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之成为纵横均衡的"广深型"的财务管理人才。

二、在业务能力上,由"单一型"向"多能型"转变, 一专多能是提高管理效能的重要手段。为此,每个财会人员必须掌握管理学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善于运用经济管理及现代管理知识、方法和手段,解决财会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对处理各种具体问题要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财会部门要建立财会人员业务档案,以增强财会人员的使命感,保证每个财会人员在胜任本职工作的同时,向多能型方向发展,使财会人员逐步达到能够独挡一面,达到一专多能的业务水平。

三、在实际工作中,由"学问型"向"实用型"转变, 近几年来各类财经院校为财会队伍输送了一些新的血液,这无疑使财会队伍的整体化水平有较大的提高。但文凭、学问与工作能力并不能划上等号。因此,各单位要尽力在提高财会人员的调查研究、组织管理、处理具体事务等能力上多下功夫。一方面,要多让新上任的财务人员深入实际,独立完成一些工作任务,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有目的地让新上任的财会人员处理一些日常事务性工作。通过处理比较繁琐的、不同类别的、经常会碰到的具体工作,来提高他们的办事能力,以促使财会人员尽快由"学问型"向"实用型"转变。

篇6

一、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

对企业财会竞争优势起关键作用的知识和能力被认为是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源于企业的财会资源和财会管理能力,是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综合的结果。它的核心是财会人员的知识和素质,它的保障措施是财会管理制度,它的基本条件是财会资源要素。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财会管理的应变力、财会战略管理能力、财会资源要素组织能力等方面。

财务核心竞争能力,归根到底就是在企业内、外部的理财环境下,以企业财务战略为指导,在企业内部借助一种高效率的运行机制,充分有效地调动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财务资源并使其协调运行,形成企业自身基本财务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财务绩效所考核的企业财务能力的本质,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支持。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处于核心地位、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甚至全局的竞争力。

二、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的内容

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在本质上是企业各项基本财务能力长期协调、整合的结果,因此具备企业的基本财务能力是凝聚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的基本前提。由于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财务能力理应构成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的基础在于企业自身的基本财务能力。财务能力是企业所拥有的关于财务管理工作的独特知识、经验的有机结合。独特性是指财务管理者根据本企业的经营环境,运用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所创造的本企业特有的财务管理方法,这些方法经过不断的积累与升华,最终形成企业的财务核心竞争能力,其基本包括财务运营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和财务应变能力。

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企业财会组织的学习能力,这是开拓新的竞争优势的根本,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策略或行为意义上的学习,即“博弈学习”,它是指企业财会组织在与其他企业的博弈过程中,从所获得的经验中学习,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或行为方式;其二是各种专业财会知识及相关知识的学习。这两种学习的基础都是企业财会人员个人的认知学习。而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的高低将决定企业是否具备财会核心竞争力。企业财会学习力是企业为了形成其财会核心竞争力,围绕信息和知识所采取各种行动的能力。企业财会部门作为一个知识集合体,其知识存量决定了其管理创新能力的强弱,从而最终在市场竞争中体现其竞争力的大小。

实现内部财务控制和管理信息化。随着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赋予了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以新的内涵。我们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应当紧紧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借鉴跨国公司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先进经验,使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全面实现信息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核心竞争力会计就是企业从管理经济学的角度,运用会计的独特方法,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并对其进行评价和控制的活动。核心竞争力会计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期决策和企业管理者重视和强化对核心竞争力的管理。鉴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建立核心竞争力会计体系并对核心竞争力进行识别、确认、计量和报告已经势在必行。我国企业应尽快建立核心竞争力会计,确立核心竞争力会计的认识和观念。在实践中探索和完善对核心竞争力的会计核算。

业务流程再造(BPR)作为企业组织工作流程的改进哲学及相关活动,突破了传统的劳动分工的作法,强调以流程导向替代原有的职能导向模式,为企业经营管理开创了一个全新思路。业务流程再造不仅需要从企业原材料储运、生产制造、产成品储运、市场、销售、售后服务等方面研究流程再造,而且要在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采购等方面进行重新整合。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贯穿于生产经营及价值创造全过程,同样存在如何改变原有管理模式、创新业务流程的问题。否则,财务流程就不能更好地控制、协调企业生产经营工作。

总之,公司发展需要构建良好的财务核心竞争能力,从而给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带来巨大的实惠,促进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陈劲,许庆瑞.企业核心能力测度方法述评[J].科技管理研究.2000(1)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117-02

财务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在当前的高校课程体系中,财务管理不但是财会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非财会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大学生应掌握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由于财务管理课程综合性强,加之非财会专业学生相关先修课程不足,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正确的目标可以引导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对财会专业而言,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理财实践进行基本分析和操作,从而培养具有现财理念、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财务管理人才.目前,对非财会专业的教学目标定位还不够准确,没有将财务管理与特定的专业联系起来,大部分都是参照财会专业的教学目标,对财务管理与非财会专业的联系认识不清。教师在授课时常常照搬财会专业财务管理的教学目标,很少考虑非财会专业学生在未来工作和生活对财务管理知识的需要.

(二)课程衔接不合理。对于财会专业而言,在内容上注意了先修课程和后继课程之间的衔接,财务管

理课程一般安排在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税法等课程之后,同时也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而对非财会专业来说,在开设财务管理课程时,通常只开设基础会计学和中级财务会计学,有的甚至只开设会计学原理,由于没有前期课程(如中级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作铺垫,财会知识储备不足。课程衔接不合理,导致非财会专业的学生普遍感觉学习财务管理课程困难,很多原理不能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三)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由于在教学目标上没有将非财会专业和财会专业区分开来,所以在教材的选用及教学内容上通常也不作区分。财务管理课程不分专业,通常都使用同一种教材,教学内容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导致非财会专业的学生学习财务管理时普遍感觉很吃力,甚至有少数学生出现厌学情绪。非财会专业与财会专业相比,两者的学习目标不同,学习基础也存在差异,再加上课时的有限和学生基础相对较差,他们就很难系统的掌握本课程的知识。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觉得太专业、太系统,进而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较差。

(四)教学方法陈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目前,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灌输;这种做法偏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教师费时费力,学生由于先前的知识储备不足,难以形成教学的互动,对教师的讲解缺乏兴趣。,而且教学中实际案例较少,使学生感到财务管理高深莫测,从而产生畏难情绪,深入学习不顺利,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有些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需要补充一些管理会计或成本会计方面的内容,但由于课时有限,只能采用单一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二、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财务管理作为管理类非财会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开设该课程的非财会专业主要是管理类学生,这类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知识和能力的人才,他们需要的基本能力是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的问题,财务管理活动只是辅助其实施管理能力的一个手段。因此教学目标是培养懂财会、会用财会知识的经济管理类人才。财务管理可以拓展其知识面,丰富其知识结构,但是不需要全面掌握,只需从财务管理的知识框架结构出发,了解财务管理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就可以了。因此,在教材的选用上应主要以基础性教程为主,而且书中的理论要成熟、案例要生动、习题要简练。此外,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针对非财会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基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通过学习,学生需了解财务管理的基本理念、主要内容,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在读懂财务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决策,为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服务。

(二)完善培养方案,处理好各课程间的衔接问题

财务管理作为管理类非财会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其内容和专业课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很多只学过会计学原理和中级财务会计学的非财会专业学生来说,就会存在课程之间的衔接问题。在安排课程时应加强与专业教师的沟通,征求他们的意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及专业特点,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比如,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财务管理之前往往只学过会计学原理,教师在讲授财务管理课程时,就需要在授课内容上作一些调整,增加相关会计类的课程(如中级财务会计学或管理会计学)增加课时,以解决课程之间的衔接问题。

(三)改革教学方法,适量引入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非财会专业的学生在未学习财务管理之前,他们所具有的往往是一种朴素而不稳定的兴趣,一旦在深入学习不顺利,就有可能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案例教学是指教师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的宗旨,遵循教学要求,以案例教材,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的研讨,使学生充分理解的重要教学形式,是一种易操作的实践教学方法。通过剖析典型的企业财务案例,可以加深学生对财务理论的理解,扩展知识面,训练学生身临其境地解决问题,并且由于案例源于实践,问题没有统一答案,可以锻炼学生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进行决策,增强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学教学的特点,教师应先制定好案例教学计划,明确涉及主要知识点和讨论的问题,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由于课时的有限,所以尽可能将案例教学所占的课时放在课外。教师必须精选案例,降低案例专业性,紧密结合当前企业的实际和社会热点问题,课堂上学生采用分组讨论,为每一个组员分配任务;讨论过程中,教师着重引导和帮助,为讨论创造自由宽松的条件,促进学生对知识吸收理解;讨论结束后,教师适当总结,并要求各组同学写出案例报告。

(四)完善考核方式

目前,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成绩主要取决于期末考试成绩,而期末考试主要是对相关概念等基础性内容的考核,学生考前突击复习,最终也能轻松及格,这种考试实质是鼓励学生死记硬背,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期末考试作为衡量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标准和依据之一的教学评价机制,在对学生培养的环节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先进的教学模式,如果没有科学的考核机制与之匹配就无法真正落实其教育理念。针对非财会专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丰富考核方式,配合多样化学习。期末考试可以适当地降低难度,并减少考试得分在最终成绩中的权重,甚至可以将期末考试改为实践报告、案例分析报告等形式,引导学生在实践、研究环节多投入精力。

总之,通过财务管理教学的改革,激发非财会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对创新型综合管理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108-02

伴随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实现了快速发展,并在经济运行与金融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各院校财会专业本科的培养中也越来越重视金融衍生工具相关课程的教学。由于培养体系、既有教学惯例等制约,财会专业金融衍生工具课程在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设计等方面尚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分析财会专业的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探析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财会专业本科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不明确。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是财会专业高年级学生的知识拓展性课程,注重学生对金融衍生工具及其市场基础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课程定位于基础知识的梳理与掌握,不以高难度的定价理论为重点,不以市场投资技术为特色。在实践中存在金融衍生工具课程定位过于强调理论性,甚至将其视同于金融专业金融工程课程的现象。过于注重理论教学的课程定位,使得课程成为了一门以理论定价为核心的理论课程,一方面加大了财会专业学生的学习难度,特别是部分金融衍生工具定价理论的数学要求明显高出其常用数学范围,会形成较大学习压力;另一方面以理论定价为核心的理论课程可能会使得学生既无法与其他课程知识融会贯通,又未形成对衍生工具市场较直观全面的认识。

金融衍生工具课程对金融专业而言是一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明确。而财会专业的金融衍生工具教学缺乏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授课时往往参照金融专业金融衍生工具的教学目标,甚至直接移植金融专业的课程教学目标,而对财会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考虑不足。过高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增加财会专业学生的学习负担,极易造成学生学习困难,形成抵触情绪;另一方面也使得教师面临课程预设与实际严重脱节的困境。

2.课程衔接不够合理。金融衍生工具是金融理论体系的重要一环,通常是学习过相关基础金融知识后的高级课程。在金融专业培养中,由于课程体系完整,在金融衍生工具内容上注意了与先修课程的衔接,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目前国内院校财会专业本科生开设的金融衍生工具课程多数作为选修课程或者在金融市场学等课程内设章节,通常前置课程设置较少。而培养体系中前置课程缺乏极易造成金融衍生工具课程衔接不合理。课程衔接不合理导致财会专业学生普遍感觉学习金融衍生工具课程存在困难,学习效果不良,难以达成教学目标。学生也难以通过课程学习真正掌握基本原理,形成对金融衍生工具策略的深刻认识。

3.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足。由于定位和教学目标上的不明确,未能将财会专业与金融专业有效区分,直接导致在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材选用,特别教学内容设置上未能有效针对财会专业的需求。部分教学中出现选用金融工程教材作为财会专业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材,教学内容等同金融专业的现象。其结果往往导致财会专业学生普遍感觉金融衍生工具课程学习吃力。甚至一些学生课程开始时兴趣浓郁,随着课程逐步推进学习越来越吃力,乃至出现抵触情绪。财会专业的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学诉求与金融专业存在较大不同,两个专业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目标存在差异。因此在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上要充分考虑财会专业的特点与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财会专业教学不宜过度强调衍生工具定价方法,特别是涉及期权定价理论部分不宜难度过高。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基本原理和策略的构建方面,引导学生建立合理衍生工具运用思维方式。

4.教学方法有待革新。财会专业的金融衍生工具教学由于教学目标、课程衔接和内容设计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教师教学方法创新,不少教师被迫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偏重知识技能传授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由于学生基础知识储备不足,教师费时费力的讲解并不能有效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特别是一些教师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在教学内容中需要补充一些基础知识,而课时的限制直接导致课堂教学成了“满堂灌”。结果是教师辛苦、学生吃力而成效不佳。

二、财会专业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与策略

1.明确专业的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是引领课程教学与学生培养的纲领。课程教学改革必须首先明确改革的基础与方向。在当前,金融衍生工具课程主要定位于财会专业的知识拓展课程。其培养目标是让财会专业学生了解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掌握基本概念与方法,理解基本的衍生工具策略。因此,课程教学的目标是“懂”而非“做”。通过课程教学与培养,使得财会专业学生了解金融衍生工具基本概念与主要内容,掌握基本方法与策略。培养的重点是让财会专业学生懂得金融衍生工具,为其今后运用衍生工具解决财务问题打好基础。

2.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处理好课程衔接问题。作为财会专业其本身财务类专业课程较多,直接在培养方案中参照金融专业添加相关课程形成金融衍生工具教学知识体系的可行性不高。因此,要真正改进财会专业金融衍生工具教学中的衔接问题就必须对专业培养课程体系进行梳理,整理出各课程涉及金融衍生工具相关知识的内容,对相关知识的衔接进行分析与安排。在各相关课程教学中有意识地适当强化相关知识的教学,为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学打好基础。建议修订与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将金融衍生工具课程独立开设,并适当增加课时,以解决课程衔接问题。

3.强化课程教学的专业针对性。财会专业的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学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在教学的广度、深度和侧重点方面与金融专业有所区别,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体现财会专业的需求。财会专业的金融衍生工具课程定位于知识拓展课程,因此在教学广度上要有所调整。以拓展财会专业学生视野拓展知识领域为出发点,在讲解远期、期货、期权及互换等基础衍生工具的同时,适当拓展知识面,将可转换债券、雇员股权激励计划等隐含衍生工具特性的金融产品纳入教学范畴。一方面,可以结合实例引发学生对衍生工具应用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为财会专业学生拓展知识、理解企业财务策略提供基础。在教学广度控制方面,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可以采用一些简单的实践性问题引导学生课外查找资料,拓展知识面。在教学深度方面,财会专业学生的衍生工具教学不宜过多要求。教学深度可结合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学生兴趣进行适当调整。可以结合财会专业资产价值衡量问题分析实物期权的应用问题。在教学侧重点方面,结合财会专业的特点以及我国衍生工具市场发展情况,可以将金融远期、互换、期货及期权的基本原理与策略作为重点。其中,期权是衍生工具教学的难点,结合专业需求,应侧重于期权基本原理,不宜将期权定价和组合期权的应用作为重点。

4.革新教学方法,强化案例教学。在明确专业的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财会专业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学要求和学生的特点,革新教学方法,实施多样化教学。通过教学方法改革,建立以教师讲授为主体,学生积极参与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体系。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呈现方式,将抽象画的知识运用形象化的声音、图像媒体展示出来,从形式上将课堂丰富化。在教学过程中强化案例教学,通过案例的分析,一方面,激起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实现专业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与运用的结合。

财会专业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案例教学可以采用课堂案例教学与专题研讨两种形式进行。课堂案例教学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需求,有所选择和侧重。在具体案例选择方面,应尽量选择学生容易接受的案例,如热销电子产品订购等案例。专题研讨式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一定基础知识后,设置一定的案例背景,提出研讨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展开专题研讨的教学方式。采用专题研讨式案例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思路、讨论相关问题,一方面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通过研讨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根据专题研讨的具体实施情况可以分为课堂专题研讨与研究型作业展示两个基本类型。课堂专题研讨所选案例要达到“精、小和活”的要求。“精”是指选题要精确,贴合教学内容要求。“小”是选题小,能够让学生迅速掌握案例内容,就少数几个要点展开研讨。“活”是通过案例分析研讨达到知识活用的目的。无论采用何种案例教学方法,教师必须是研讨进度的控制者,通过教师对研讨进程的合理调控,避免研讨的偏差或者课堂教学偏离的发生。

三、财会专业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财会专业本科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学改革问题事实上是由既有专业突破传统教学体系引入其他相关专业知识时的偏差与不顺畅而引发的,是必须得到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在教学改革上要以自上而下推行。首先明确财会专业的金融衍生工具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为整体教学开展奠定基础。其次,从专业培养方案设置层面确定金融衍生工具课程的教学内容范畴,并处理好课程衔接问题。最后,通过课程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使得教学内容适应财会专业需求,教学方法适应学生实际。通过教学内容改革推动方法变革,借助方法变革支撑财会专业金融衍生工具课程培养革新。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8012601

1 中职财会教学困惑

1.1 中职学校生源不够稳定,素质不是很高

中职学校是在九年的义务教育后进行的教育,它的学历程度与高中学校是同个级别的,可长久以来,很多家长均是通过普通的高中学校高考来获得大学深造的,不想让孩子过早进入职业学校进行职业素能的培养,再加上近些年的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让中职学校的生源受到了很大影响,随着招生门槛不断降低,或者没有门槛,实行免试入学,这样就使得所招来学生很多是初中毕业未考上高中或者没有毕业学生,其基础知识要差些,综合素质也就降低了。这些学生年龄比较小,与社会经济及生活基本上还没接触过,对经济问题考虑较少,对财会专业方面的经济术语及专业术语从未听到过,这样就给财会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

1.2 学生财会专业学习及实习困难局面

财会是门实践性及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础之上,能够具备一定操作的技能,要想达到这个要求,理论教学是不可或缺的,实践也是很重要的。通常财会工作要有三个方面能力,一是财会的基本功能力,主要有电脑及手工要完成的基本操作,像原始凭证及记账凭证填制,明细账、总账及日记账登记,账户设置,结账及对账工作;二是财会工作的全过程运用能力,依据企业及事业单位实际需求,进行账户设置、账户登记、凭证填制、报表编制及资料及装订凭证的保管等工作;三是财务分析及管理能力,像财务预策及决策、财务的考评等。这些方面主要要求中职学生掌握前两方面能力,要求学生学会凭证填制、账薄登记及对账结账工作,在这三个方面里,第一方面为最基本能力,需要进行大量实践操作,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进入公司及工厂进行实际体验实习,可很多财会实习点均会涉及到会计及财务等岗位,而这些岗位中的很多资料是需要对外保密的,实习点又比较多及分散,这就是使得学生实习单位不能有效落实,内容不能接触等难题,而且企事业单位也不欢迎来实习及插手工作,这就是使得学生实习动手能力少的原因所在。

1.3 就业偏差问题

随着社会竞争激烈程度增加,中职生毕业后,真正从事相关财会工作的很少,这主要是学生实践能力不足,进行业务独立处理的能力不高,在学校期间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相脱节,学生自信心不足,既希望能找到财会工作,但又怕无法胜任,很多中职生放弃了所学财会专业,改行从事营销及收银等其他工作。

2 中职财会教学困惑对策

2.1 树立教学新观念,完善财会教学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财会人才需求仍是比较多的,要把市场需求作为教学导向,教学课程要设计合理科学,实施专业培养,在课程设置时,要把实践操作能力作为培养主要目标,并且多联系企业及公司,尽量安排学生的实地实习。对财会教学内容实施改革,把纯理论的教学给予缩短,依照就业岗位要求来实践培养,实践及理论结合,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以致用,打下良好理论基础。对教学方法及手段也要进行改革,教师实践操作的能力及理论知识的融合能力进行培养,在教学中运用更加灵活,让学生能够把所学应用到实践当中,还能够在实践里熟悉有关理论知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职业信心。

2.2 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并加强实践教学

财会专业是门理论性比较强,数字较多,并且政策性强的学科,其内容总显得要乏味一些,学生大多是听从家长安排来学习的,自身学习积极性并不是很高,教师进行备课的时候,要对学生学习兴趣及需要,还有理解能力等进行综合分析,再对教学过程给予精心设计,并采取科学合理教学方法进行组织教学,像多媒体的应用,模拟及演示教学方法实施,对实际工作里会遇到的问题进行设计,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师并给予指导,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扩展,还培养了学生对问题分析及解决的能力。中职财会教学一般为三年,在第一年时间里,可以进行财会基本知识学习及基本功训练,像明细账、凭证填制、总账及日记账等方法训练,在第二学年,很多专业课程均学完了,这时应该进行综合实习,主要是在学校里进行综合模拟的实习,当第三年的时候,就应该进入公司及企业进行实地实习,且要顶岗实习,从而弥补学校学习中的不足。

2.3 改善学生学习评价方式

在中职财会教学中,很多学校所采用的与普通高中一样,传统笔试考核模式,这使得中职生学习仍是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对实践操作学习比较轻视现象还存在,对中职学习的考核模式进行改善是势在必行的,为提高中职生积极性及学习兴趣,应把考核分为实践考核、日常考核及理论考核等,并按照一定比例分配,尤其是应加强实践考核比例,让学生重视财会技能操作,并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3 结语

财会专业是门理论性及实践性均很强的学科,作为技能教育的中职教育,在理论教学基础上,应该更加重财会实践教学,让中职生能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成有效操作技能,从而为将来财会职业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篇10

关键词 企业单位 财务管理 会计人员 综合素质

在我国企业单位财会从业人员中,中高级职称人员较少,大部分都为初级职称人员,知识结构、学历水平和业务水平偏低。这就要求企业单位财会人员思想观念必须发生转变,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以下,本文就对企业单位财会人员的现状进行分析,同时提出相应提高财会人员综合素质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一、企业单位财会人员现状及素质问题

(一)法律意识淡薄,知识面较窄

我国企业单位内部的财会人员,其在日常的财会工作中,很少实行岗位的轮换。财会人员虽然能够充分掌握、灵活运用其所处岗位的专业技能,但对于其他部门与岗位的业务知识缺乏了解,从而难以提高综合业务能力,知识面较为狭隘。一些企业单位的财会人员,往往法律意识不足,对于国家、企业所蒙受的经济损失视而不见。此外,部分财会人员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与责任,盲目听从上级办事,对于自身的利益与职权不够了解。

(二)财会队伍的结构不合理,管理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的企业单位,其内部财会队伍的人均年龄较高、业务水平不一,甚至有一些财会人员并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与培训,缺少完备的财会核算知识、管理水平较低。由于年龄较大,对于新的业务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较慢,一些财会工作还停留在守旧的记账、算账、报账的模式中。与此同时,虽然财会队伍每年都在吸取新鲜血液,招聘了一些应届大学生,但由于实践经验不足,其所学的理论知识难以有效利用,财会工作已然在沿用守旧模式,从而难以提高财会队伍的整体水平。

(三)财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较差

企业单位针对其内部的财会人员,虽然每年都开展了教育、培训工作,但往往流于形式、走个过场,加上部分财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较低,从而难以达到培训效果。而一些财会人员即使参加了职称考核、学历教育,但由于学习的积极性不足,往往难以将所学知识有效运用至实际的工作中。此外,由于财会人员掌管企业单位的资金、账目,其往往存在自以为是、态度恶劣、嚣张跋扈的现象,基本职业道德丧失。一些企业实际的财会工作,已然停留在事后核算的模式上,使财会人员难以及时、准确的向上级领导提供数据信息,财会管理缺乏有效性,无法为企业提供真实、可靠的决策依据。

二、提高企业单位财会人员素质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财会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

企业应针对内部的财会人员展开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培养财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强调日常财会工作的态度,从而使财会人员对于自身所处岗位,能够充分行使其职权与职责,更加积极的学习专业知识,以此保证正常的财会工作纪律、质量与效率,从而避免违法、违规现象的产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与工作环境。

(二)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工作

作为一切财会工作的基础,企业需要定期开展财会人员的专业知识更新学习、业务技能的培训工作。首先,应根据企业自身会计活动的特点与情况,针对常规的财会工作,进一步巩固基本知识。其次,应根据社会经济环境的需要,围绕新的业务知识与技能,展开业务能力培训,进一步提高财会工作的效率与质量。财会人员,只有不断突破自我、提升业务水平,才能确保事前预测的全面性、事中核算的真实性,以及事后分析与考核的准确性、有效性,从而更好的的完成财会工作。

此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外贸易交流的频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应每年定期组织海外培训、深造,学习更加先进的业务技术、全新的知识与理念,从而进一步促进企业现代化的实现。财会人员应对国家的相关政策、宏观调控措施等法律、规范、制度有一定的了解,从而使财会工作更加严谨、合法。在市场经济下,若要成为全能型综合素质人才,财会人员应对其他部门的专业知识与业务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对企业生产经营的知识、理念、流程有一定的认识,以便参与经营管理,实行监督职能。

(三)信息化技术的学习与应用

随着全球信息化时代的临近,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子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领域,进一步促进了企业财会工作的改革。现代企业为实现财会工作信息化,应针对计算机系统、电算技术、网络系统、财会软件等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展开财会人员的培训工作。此外,针对企业自身的特点、情况、需要解决的问题,让财会人员熟练操作数据信息的录入与存储、财务分析与报表的编制等基本的财会工作流程。随着现代化程度的加深,财会工作信息化将是我国企业必然的发展方向。

(四)严格执行用人选拔制,实施奖惩机制

企业内部财会人员的招聘环节,作为保证财会人员职业素质的第一关,应严格执行用人选拔制,从中挑选业务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新进人才并持证上岗。在日常的会计工作中,企业单位应定期开展业务考核,根据其结果实施奖惩制度,增加所有财会人员的紧迫感、提高财会工作的积极性,从而避免违规操作、不负责现象的产生,有助于整个财会团队素质的提高,由此确保财会工作的效率与质量。此外,还可执行约束机制,针对各个财会岗位制定责任目标,提出具体的约束性标准与条件并签订责任状,对于违反规定、没有实现责任目标的财会人员,给予适当处罚,以此警示他人。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