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3 09:16:0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世界经济高速发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国际上广泛接受的规则,在自然资源控制权和定价权、国际贸易自由化、发行人民币债券、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以及利用高额外汇储备等问题上制定出一系列系统的、专业化的、国际化的战略,从而提升中国经济的整体实力。
纵观当今世界经济大势,不同的观察者基本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世界经济在不平衡中高速发展。
过去近十年来,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速接近历史纪录。但是,高速增长的背后是世界经济的失衡。这种不平衡性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以美国为首的部分发达国家保持着高水平甚至创纪录的贸易逆差,这实际上是得益于它们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因为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如此高的贸易逆差一定会带来国际收支的危机乃至金融危机;其二,为了弥补贸易逆差,美国等发达国家从世界上平均收入相对较低的国家吸引了大量资金。正是这种贸易和资金上的双逆差,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不平衡的基本格局。这样的基本格局,不仅带来了令人深思的世界经济道德问题,即穷人在补贴富人,中国在补贴美国,也带来了世界经济是否能够持续发展的忧虑。
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下中国处于弱势
中国作为一个赶超发达国家的后来者,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处于弱势地位,这是不争的事实,且在当前世界经济失衡的大势下表现尤其明显。这种弱势格局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中,以下三个方面尤为突出:
第一,中国作为一个高速发展的经济体,人均自然资源储量和产量高度稀缺(中国资源储量不稀缺的品种屈指可数,其中包括稀土矿),日益依赖国际市场的供给,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资源进口大国。然而,中国不仅在国际上基本还没有成规模地获得矿产资源的所有权,也没有有效地获得以资源为价值基础的大公司的非控股股份,甚至在国际原材料市场上,中国公司的价格谈判权还很低。
第二,尽管中国是世界上主要的贸易顺差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进口国和出口国之一,但是,中国在国际贸易问题上却常常处于被动为本国贸易迅速发展而辩解的状态。在WTO的多边谈判中,中国的声音非常微弱,甚至被印度这样的国际贸易地位远低于中国的国家所掩盖。
第三,尽管中国是当今世界一个主要的资金输出国和储蓄剩余国,中国经济的总体储蓄率和储蓄总量在世界名列前茅,但是,中国经济整体对外的储蓄盈余和资本流出却以美元为主,辅之以欧元和日元,而不是以人民币为储蓄形式。这意味着,整个中国经济将承担巨大的汇率波动风险。这一问题的本质在于,尽管中国是储蓄大国,但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却是一个弱势国――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交易中顶多是一种地区化而非国际化的货币。所以,中国的对外储蓄只能以美元等外币计价。当美元汇率贬值的时候,美国的债务在缩水,这就是中国经济巨大的损失。
世界经济失衡就是中国改变弱势地位的最好机会
事实上,当任何一个后起经济大国面对这种经济实力日益上升与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弱势地位不相称的局面时,她必须而且只能通过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来打破。
换言之,如果世界经济平稳发展,美国经济和欧洲经济既没有巨额的贸易逆差,也没有大量的资金流入,而中国经济也没有如此高的过剩储蓄和资金外流,那么,国际贸易体系、资源定价体系和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就没有任何理由改变,结果便是世界经济格局不会发生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今世界经济的失衡,恰恰是中国这个后起之秀大幅提高国际影响力和改善我们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弱势地位的绝好机遇。
具体说来,正是因为中国已经成为资源进口大国,才使得中国有能力组织其资源进口企业与资源出口国进行集体谈判,提高我们的资源定价的谈判能力;正是因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和贸易顺差国之一,才使得中国在贸易谈判中有发言权,并起到独特的作用;正是因为中国在过去十年中保持了贸易和资本项目的剩余,才使得中国有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从而有可能影响国际金融格局,才有可能逐步考虑在全球范围内获得部分资源的所有权、控制权,或者相关公司的部分股权;正是因为不断上升的贸易顺差使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才使得人民币有可能成为国际化的货币,从而打破国际金融和货币市场的基本格局。
在用好现行规则中改变格局
必须看到,以中国经济短期内作出牺牲的世界经济不平衡,只是为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提供了一种可能,这种可能要转化成现实,必须通过中国政府、企业、学界的共同努力,包括系统的、专业化的、国际化的一系列政策和战略的引导。这其中的主要原则有三条:
第一,要仔细研究世界经济中各主要运行机制的基本规律,包括资源所有权以及控制权的获得,资源产品的定价、贸易自由化的谈判和进程,国际金融与货币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只有真正搞清楚这些基本规律之后,中国经济才能够打破现有的格局,变被动为主动。
第二,要打破中国目前经济地位上的弱势,必须严格按照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的运行规则和体制办事。原因很简单,由于中国是后来者,不可能要求、至少是不大可能在短期内改变现行的规则。在现行规则中,中国尤其要研究基本的、短期内改变可能性很小的规则,包括资源定价的期货市场运作,国际贸易中基本合同和交易结算的原则,国际经济中发行证券的基本原则,各国中央银行的基本运行规则(包括外汇储备资产运用的规律)和相互的政策协调机制,国际贸易双边及多边谈判的基本规则,等等。
第三,也是更为重要的一条是,要充分利用国际上广泛接受的规则,利用当前的不平衡性,从战略的高度制定出一系列政策,来提升中国经济的整体实力,从而占据更好的国际地位。
具体说来,中国政府与民间需要在以下几方面仔细研究,认真论证,争取有所突破。
第一,在资源定价问题上,可以考虑要求中国主要的资源进口企业自发而非政府组织地建立自己的行业协会,同时建立相应的期货定价的基金,包括吸引一部分外资。在资本项目限制的情况下建立这种基金,有利于帮助中国的资源进口企业获得更好的定价权。同时研究世界资源性跨国公司运行的基本规律,可以考虑动用部分外汇储备,适当参股于此类公司,不仅对冲资源价格上涨的风险,而且通过进入此类公司的董事会近距离地观察和学习它们运行的经验,为中国未来建立跨国资源性大
企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在国际贸易问题上,要把握中国的根本利益,要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贸易体系进一步的自由化的最大受益者,因为我们处在世界生产链的低端,在外资与外贸方面,我们是世界上最开放的经济体之一。以此,中国应该成为一个独特的桥梁,扮演一个独特的角色,成为一个连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谈判桥梁,努力促成下一步国际贸易自由化谈判的成功。在这样的谈判中,我们应该比以印度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在道德性宣传上定位更高,比以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更加务实。中国应该成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同的第三极,超脱于他们之间的争议,成为世界独特的新的领导力量。
第三,特别重要的而且极具可操作性的,同时也是笔者近期反复讨论的:要利用好中国当前高额的官方外汇储备和人民币长期升值的压力,变坏事为好事,以这两项基本因素为后盾,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或大企业(如中石油)债券,从而推动人民币计价的资产进入到国际主要金融机构的资产组合中,尤其是中央银行的资产组合中,在国际上培育人民币的二级市场,将以人民币升值投机为目标的短期资金引导到二级市场上去,从而避免资金冲击中国实体经济。这一做法最重要的目的是大力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争取在10年内让人民币计价的资产成为世界主要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的一部分,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主要交易金融工具,成为新兴市场国家金融资产的标杆。如此,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打破国际金融市场上中国经济的弱势格局,才能一步步地使中国经济远离由国际收支危机所带来的金融危机。
事实上,中国经济在多年发展中以巨大需求和产出,对贸易伙伴国给予了经济发展和就业方面的帮助。从2001―2011年10年间,中国平均每年进口在7500亿美元,给中国的贸易伙伴制造出1400万的就业机会。中国的廉价产品也为其他贸易伙伴带来了巨大好处。中美贸易10年间使美国消费者节省了大概6000亿美元,每一年使得每一户欧洲家庭大概可以节省300欧元。
随着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投资走出去的步伐也越来越快,带动了世界经济增长。中国在海外投资创造了一些奇迹。最近国际舆论谈的最多的就是非洲经济的增长,可是如果没有中国在非洲巨大的投资,今天的非洲可能还是被遗忘的角落。
根据最近国际组织的估计,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约27.8%,是当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美国当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只有15.3%。
经过长时间低迷徘徊后,当前世界经济在低位运行中逐渐企稳。2014年世界经济维持了上年度的缓慢复苏,同时经济增长格局分化显著。全球劳动力市场总体改善,物价稳中有降,部分经济体开始面临通缩风险。大宗商品价格急剧下滑,贸易进入低速增长通道,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亦缺乏动力,债务水平仍处于高位。
从主要经济体国家情况看,美国经济复苏巩固;欧元区经济低位运行;日本经济与其增长目标相差较远,进而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出现分化;巴西和俄罗斯经济出现大幅下滑;中国增速放慢但仍维持较高增长速度;印度经济增速则有所提升。
据预测,2015年全球贸易增长率在3.5%―4%之间;美元短期内升值,欧元和日元短期内贬值应是高概率事件,而人民币双向波动有可能成为常态;新兴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主要拉动力量,而巴西、阿根廷、土耳其“蝙蝠三国”有可能面临最严重的外部冲击。
2015年全球经济复苏大幅回暖的概率较小,相比2014年,经济增速基本持平或小幅上扬的可能性较大。
日前,中国社科院财贸研究所研究员倪鹏飞博士在扬州举行的第5届城市竞争力国际论坛上表示。当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了《2007/2008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
据了解,本次报告涉及全球5大洲、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个代表了当今世界不同地域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使用了 GDP 的规模、人均GDP、跨国公司的劳动指数、专利申请数、价格优势、人均增长率等9项客观指标对全球500个城市的竞争力进行研究。
报告显示,在全球城市竞争力排名中,中国有59座城市进入500强。和两年前的排名相比,中国一线城市排名大幅上升,上海从两年前的第69位跃居第41位,北京从第70位上升至第66位,深圳由第73名升至第64名。
在一些局部指数排名中,中国城市也表现不俗。例如在跨国公司落户指数前10名中,北京列第9、上海第10;人力资源竞争力前20名中,北京列第16;软件环境竞争力前10名的城市中,香港位居第3;全球联系竞争力前20名的城市中,上海排14,香港排17;全球10个最成功的城市,深圳和扬州占据两席。
相关专家也表示,如今,中国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竞争力不断提高,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
竞争力增长快速
令人瞩目的是,报告中,中国的一些城市竞争力增长最快。在2001~2005年GDP5年增长世界 20名中,中国包头、呼和浩特、烟台、东莞、 中山、惠州、潍坊 等15个城市成为近5年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城市。
倪鹏飞表示,从竞争力增长排名看出,中国城市的发展,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沿海地区优先发展转变为各地齐头并进共同发展。西部的包头、呼和浩特,中部的南昌、芜湖,已与东部沿海发达城市齐头并进,共同引领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使得中国各个区域经济发展覆盖面逐渐扩大。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经济对外开放方面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就是人民币升值问题。中国作为经济增长较快的发展中国家,人民币升值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在世界经济危机过程中,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为保证贸易出口额都采取本币贬值的措施,而人民币不降反升,这表明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雄厚实力。人民币升值有利有弊,不能简单的说人民币升值对中国不利。从长远利益看,人民币升值对中国是有利的,只是要把握好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和机会,尽力减少损害面。
一、人民币升值的客观原因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币升值问题也应运而生,特别是美国金融危机后人民币升值的呼声越来越高。如何处理好人民币升值问题是中国能否保持高速发展的关键。要想处理好人民币升值问题,首先要正确、客观看待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一)国际竞争力提高推动了人民币升值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国民生产总值年年创下新高,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进出口贸易额大幅攀升。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的最大优势是人力资源丰富。制造业迅速发展,已在世界经济链中占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地位。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增大,国际竞争能力日见突显,这客观上要求人民币升值。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6—2010)和国家统计公布的相关数据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不断增加,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增长速度更加迅速,这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国际地位不断加强。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快速提升,要求人民币币值也要相应的提升。这不单是对中国国际地位的肯定,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中国贸易顺差扩大要求人民币升值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在出口贸易迅速增长的同时,外贸顺差迅速扩大。大规模出口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中国创下了大量的财富,也使外汇储备规模不断增加。自1995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一直呈现顺差局面,特别是2005年以后,中国贸易顺差额持续扩大,给中国带来了巨额的外汇储备。如表2所示,2005年中国贸易顺差为1019亿美元,2007年中国外贸顺差额为2618亿美元, 2009年顺差额1961亿美元,外汇储备更是持续增加。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末中国的外汇储备已达23992亿美元。持续增加的巨额外汇储备,加剧了汇率、财政、通胀和政治等外汇治理风险,而要规避这些外汇治理风险需要实施如财富基金的战略投资、藏汇于民、外汇储备多元化和扩大内需等有效措施。为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减少储备的汇率风险,人民币也应适当升值。
注:表中数据分别摘自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治理局及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三)世界主要国家货币贬值推动人民币升值
美国的金融体系是非常发达的,美元又是世界通用货币,世界各国持有大量美元外汇。美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支柱,美国出现经济危机,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世界各国的经济。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各国的货币均开始贬值。美国经济的衰退必然导致美元的贬值,这无疑推动了人民币的升值。2010年欧洲的债务危机又将欧洲经济推向深渊,致使欧元兑美元汇率大幅下降,这又给人民币升值带来压力。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发展的有利因素
(一)提高人民币的国际货币地位
人民币的正常升值有利于中国经济地位的提升。就像日元升值一样,虽然日元升值有可能抑制日本经济增长,但是日本政府并没有始终抵制日元升值。日元升值提高了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使其成为国际外汇储备中的重要币种,由此所带来的利益是长期存在的,中国应趁此机会使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另一方面,美国不断地利用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将风险转嫁到别国。人民币升值后,可以增加中国在世界经济体中的话语权,可以有效地阻止美国的风险转嫁。
(二)改善进口贸易条件
中国进出口贸易连年保持巨额顺差,以美国为首的贸易逆差国家以平衡贸易为理由,不断对中国实行贸易制裁。中国目前正进入重工业化时代,对能源和大宗原材料的需求迅速增加。目前,世界经济正处在恢复时期,美元仍有不断贬值的可能,将直接促使国际市场的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这对中国以后的发展极其不利。中国的出口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与其说中国是出口贸易大国,不如说中国是廉价出口国内资源,长此以往中国将变成资源极度贫乏的国家。人民币升值增加中国购买力,可以进口更多能源和原材料,丰富中国贫乏的稀缺资源。同时,进口增加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内需的增加又可降低中国对外国市场的依赖度。
(三)降低出口成品的生产成本
在经济学理论中,本币币值的升高使国内的商品价格相对昂贵,国外商品的价格相对便宜,人民币升值有利于中国的进口。中国大部分出口产品的原材料都来自于进口,进口成本降低就间接的降低了出口成本。另外,中国初级产品的出口小于进口,而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大于进口,并且由表3可以看出工业品的出口顺差大于初级产品出口的逆差,实现贸易盈余。当人民币升值后,国外初级产品价格会更加便宜,中国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空间。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9网站
(四)优化经济结构
人民币升值后中国原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想保住原有市场份额,就必须提高生产技术和模式,向高科技生产进军。企业可以较之以前用更少的钱购买进口设备,有利于企业设备的淘旧更新,提高企业竞争力。人民币升值促进企业研发高新尖技术,优化中国的经济结构。
(五)有利于增加国内财富
人民币升值后,中国国内所有财富都会有所增加,包括居民手中的货币财富、固定资产、国内资源等。由于我国拥有大量外汇储备,其大部分是美元,如果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失一部分外汇资产,然而人民币升值后中国国内总资产的增加肯定会大于外汇的损失。人民币升值后,中国购买力增加,可以从国外大量购买国内稀缺资源,为今后的国际资源拥有奠定基础。
(六)降低外汇储备的风险
我们还要了解一下什么是【世界经济周期】而【宏观调控】是为了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才产生的。世界现在一共是出现了5次世界经济周期,每次的周期的时间大概十年很稳定,但是第五次十年后应该出现的第六次【经济周期】却迟迟不来,全世界也都在寻找第六次【世界经济周期】在09年的时候最为激烈,大国都在发展工业,扶持新能源,新材料科研项目,因此也建立了很多工业园。但都未获得有效的“成功”到现在全世界商业大亨政府都将第六次【世界经济周期】看齐网络,认为网络还将担任第六次【世界经济周期】因此中国要经济改革,全世界也都在努力。中国的【新型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互联网+】【大数据】都是这次经济改革的提出来,也正是刚刚开始做了。
美国是现代服务贸易最为发达的国家,无论其服务贸易的进出口额、服务贸易额的增长率还是服务贸易对GDP的贡献率都远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2009 年美国服务贸易总额达到507486亿美元, 2008年服务贸易出口额达到5220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14%,服务贸易进口额达到3640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额的10.5%。在资本、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服务业部门中, 美国更是重要的参与者。2007 年在美国服务出口中, 版权和许可证、保险、金融、通讯、计算机和信息等部门出口额为1725.01 亿美元, 占美国服务出口总额的34.17%。美国在这些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CSI在2007年1月31号的新闻中称美国的服务贸易至少从美国政府有详细统计数据以来都是处于贸易顺差,美国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大的和最具竞争力的服务出口国。
一、美国服务贸易的现状及特点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美国服务贸易总额大、增长快、顺差多。美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额基本上在世界的排名都是第一位的,出口额最高已达到4791.5亿美元。(2)美国服务贸易结构合理。美国的众多服务贸易行业均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保险、计算机和信息、金融、其他商业服务、个人文化和休闲、通讯、建筑、交通运输、旅游和版税和许可证等。(3)政府高度重视服务贸易的发展。美国的服务贸易对于美国的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政府也高度重视服务贸易的发展。美国国会贸易立法和行政部门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要减少本国的巨额贸易逆差和增强出口竞争力,因此服务业出口也成为目前美国政府促进贸易和本国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服务贸易方向有多元化发展趋势。以贸易的地理作为考量标准,美国的对外服务贸易伙伴逐渐趋于多元化。(4)服务贸易均衡发展对经济贡献率高。从2000年到2005年,美国服务贸易的出口额分别为2959.7亿美元、2830.6亿美元、2887.9亿美元、2993.9亿美元、3409.4亿美元、3767.9亿美元,服务贸易出口额呈现逐年增长的势头,美国的服务贸易基本都是顺差。服务业十分发达,服务业的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政府重视服务贸易的发展,部门优势得以发挥。美国的服务贸易可以迅速的发展并且对本国的经济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与美国政府的扶持政策是息息相关的。美国政府主要通过宣传、立法、设立专门机构等手段,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体系和管理机制。为了给本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其能够快速形成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为以后能够从服务贸易方面获取更多的利润。在颁布的法令及法案中比较重要的是1994年制定的对外贸易法案――《乌拉圭回合协定法》及1994克林顿总统向国会递交了《国家出口战略实施报告》。在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谈判的时候美国依靠自身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实力,实施多边主义、双边主义和区域主义策略,对他国施压,以满足自身需求。在经过历时8年的谈判后终于在1994年4月15日的摩洛哥正式达成并签署了第一个服务贸易国际规范框架――《服务贸易总协定》,由此美国在服务贸易开辟出了新的空间。
二、现阶段美国的服务贸易政策所体现的主要特点
(1)通过制定政策刺激服务贸易的增长,保持服务贸易全球领先的优势。美国根据本国的自身优势和经济增长需要而制定的支持服务贸易政策,这些服务贸易政策中作用居于首位的是:历年《国家出口战略》报告的所有战略、策略、政策、具体措施。(2)支持服务贸易中的重点产业,保持服务贸易出口的全球竞争力。(3)制定服务贸易统计的法律法规支持服务贸易的发展。198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际投资和服务贸易调查法》就是一个重要的起点。现在美国已经建立了世界上最为完备,最为科学的统计体系,并且还会根据自身服务贸易的发展不断的改进完善统计体系。(4)建立高度发达的出口促进体系及对重大的服务出口项目实施扶持政策。
美国通过这一系列的努力使得自身的服务贸易高速发展,其中一些优势产业更是远远地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其中美国的旅游收入多年来一直是世界的第一位,2007年的旅游收入到达了1067.36亿美元。美国在2005年的金融服务出口额达到398.78亿美元,2006年达到474.39亿美元,2007年达到582.66亿美元保持增长趋势。美国的交通运输业在2005-2007年间6225.51亿美元上升为 771.72亿美元,成为服务业中出口额较高的产业。
对美国而言高速发展的服务贸易不仅对经济有着卓越的贡献,更对本国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及就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仅为产业结构为例:服务贸易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各个服务业的发展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其中一个行业在占据着国内市场直至国内市场饱和后,就会寻求向国外市场发展,在国外市场获得收益后又会回到本国积极的发展更先进的服务产品。国内企业研发新产品或者服务升级后又会投放到国外市场,这样循环上升,就会出现有产品带动行业,而行业又会促使产业结构向着更加优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可以看出美国在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服务贸易的发展是对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宪,程大中.中国服务经济报告Zoos[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56-58.
[2]程大中.服务业就业与服务贸易出口:关于中国和美国的对比分析[J].世界经济,2000(11):49-52.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增长沿着其一定的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在整体上呈现出“高位平缓”的特点,与改革开放前相比,经济增长的质量有了很大提高。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新千年以来,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总体特征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此背景下,总结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新特点、分析引起这些新变化的深层次原因、预测今后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态势以及总结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关性对我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有极为重要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
鉴于统计资料的限制和我国学者研究经济周期问题的通行做法,本文选用GDP增长率作为衡量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指标来分析问题。采用“谷―谷”法(从经济增长率的一个最低点到另一个最低点)可以把我国改革开放后的GDP增长率划分为四个周期:1982-1986年为第一个周期;1987-1989年为第二个周期;1990-2001年为第三个周期;2002年至今为第四个周期(见图1)。
从图1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波动幅度大,周期短,前两个周期在短短的八年时间里创造了12.3%的波幅,正如图1中出现的“高位―平缓”型波动。“高位”说明中国经济的“增长力”增强,“平缓”说明中国经济的“稳定性”增强。
下面简要分析一下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1978年改革开放的大刀阔斧让持久封闭的中国经济一时难以接受,经过三年多的时间,政策成效开始显现出来,百废待兴,以至于在1985年经济增长达到16.2%的高位,迫使中央“急刹车”。第二周期是第一周期的延续,其动力同样源自于改革开放释放出来的无限活力,但由于1989年经济自由化思潮的蔓延,造成了国民经济的急速下滑。在第三周期中,市场体制改革对国民经济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又一次为国民经济的增长注入了巨大的动力,推动了国民经济长达十几年的高速增长。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导致了中国经济的下滑。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的前三个周期主要是由国内经济体制的改革造成的,那么第四个周期则是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无限机遇,2001年中国加入WTO是中国全面国际化的开端,从此中国走上了一条稳健而高速的国民经济增长之路,不断创造中国经济增长的神话。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性
自改革开放至今的30年时间里,我国经济经历了从大幅波动到高位稳定增长的一个优化过程。在这期间,中国经济同时也经历了与世界经济相磨合的过程,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以及代表世界经济方向的美国欧盟经济的发展的相关性经历了一个从几乎不相关到相关性小,再到相关性大的过程。笔者将从两个方面来予以分析。
首先,对1980-2007年世界及主要国家地区GDP增长率折线图进行分析(如图2)。
图2清楚的描绘出了1980年以来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关性。我国经济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初期甚至是改革开放以后的整个20世纪末期所表现出的大幅震荡与世界经济总体走势很不协调,只有在进入新千年以后,其走势才出现趋同的迹象,也就是说,新千年以后我国经济才成为世界经济的一角,才真正开始融入到世界经济的大潮之中。
为了再次验证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关程度,笔者利用线性回归分析分别对中国GDP与世界及主要国家地区GDP的不同阶段进行了相关度检验,分析后得出的相关系数R2(见表1)。
表1相关系数反映出的我国与世界及主要国家地区经济的相关性正好与第一个模型所显示的趋于一致。在上世纪末期也就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关性很低,其发展的趋势几乎没有趋同性。而在新千年,即第四个周期开始后的几年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关性达到0.7019的水平,欧盟的相关性也达到了0.5772的高位。之所以与美国的相关性没有显示出来,是因为次贷危机给美国造成了最为直接的经济下滑,这在经济周期上升阶段是个特例。经济周期不能全面的反映两国经济的相关性,但这并不能否认中美两国经济存在高相关性的事实。
第四个周期高相关性是有原因的。新世纪的到来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改革开放20多年的积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辉煌的成效,政府的宏观调控,各项政策法律法规也得到了补充和完善,这一切让国外资本看见了中国开放的诚意,同时有WTO协议的保障,再加上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FDI开始大量流入(如表2),并且带动了加工贸易的发展,由于中国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使外来者获得了真正的实惠,于是便出现了良性的循环,其他各种与国际相融合的项目也快速发展起来。就国内而言,全面融入世界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比较优势,也看到了比国内市场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以及国外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技术,诱使国内企业大胆的尝试“走出去”战略。出口进口大幅度增长(见表2),技术、管理、理念的革新,人才的交流如火如荼。所以新世纪的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保持着极大的相关性,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融合,相互影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商务部官方网站,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GDP)依据当年年末中国人民银行外汇中间价(人民币兑美元)计算得出。)
在当前我国新一轮经济周期的扩张下,这种稳定高速的经济增长与相关度能不能延续下去,能坚持多长时间呢?在我国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要分析这个问题,必须结合国内外多种因素。
国内因素。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稳定的高增长,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市场化体制改革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了无限的活力,特别是市场化与世界经济的接轨给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产品、技术等)。中国内地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内需增长以及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空间大,这些都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会在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另外,中国的特殊体制,决定了宏观调控的有效性,这在很多发达国家都是达不到的。所有这些因素必将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
国际因素。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2002年进入了一个新的周期,经济增长屡屡突破历史高位,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美国,通过降低储备率等措施以及由于美元贬值带来的进口的增长已经填补了次贷危机带来的损失(第三季度GDP增长3.9%)。日本从“失去的十年”中刚走出来,经济增长势头良好。欧盟一体化进程加速,资源整合效果凸显,经济增长同样强劲,2006年出现3.2%的高速增长,预计2007年不会低于3%。更为重要的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超高速增长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金砖四国”2006年的增长贡献率占到了全球的一半以上,东盟经济发展前景明朗,非洲经济也出现的久违的好转。所以,在未来的几年世界经济只会平缓的波动,预计2007、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分别达到5%和4.5%。这给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下的新一轮周期下,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高位增长,波动性将会与世界经济保持更加紧密的关联性。世界经济的增长会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无限的机遇和空间,会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态势合轨迹。我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个巨大的经济体,但同样会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甚至在不久的将来会与美国一样决定世界经济的走向。尽管在今后的几年我国经济形势可能进入温和调整期(明年下半年或后年),但新一轮周期将会延续,我国经济将继续在高位平稳波动并与世界经济的波动遥相辉映,并将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铂金:宏观经济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 N・格里高利・曼昆:宏观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 Nordhaus W:The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J].Reveiw of Economic Studies,1975.
[4] 王少平:我国实际GDP的时间趋势与周期演变[J].经济研究,1999(7).
[5] 邹卫星、房林:我国经济增长的特征、可持续性与潜在增长率估算:一个综述[J].经济学家,2007(4).
[6] 王守坤、常云昆、梁文凤:中国GDP年度数据的周期性分解与制度阐释:1978-2005[J].经济学家,2007(4).
[7] 刘恒、陈述云: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新态势[J].管理世界,2003(3).
[8] 任志祥:国经济波动与世界经济周期的协动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4.
[9] 姚红烈: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研究[D].四川大学,2006.
[10] 崔友平: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原因探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7(7).
[11] 浪南、刘宏伟: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非对称性和持续性研究[J].经济研究,2007(4).
本文以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为大的背景,论述了世界经济日渐联系紧密及一体化的进程中,我国对外贸易的形式和现状,通过分析我国对外贸易的优势和不足,得出在铁矿石进口方面,我国国内企业资金短缺,在贸易交易过程中,贸易融资非常必要。延伸出矿产品贸易的融资决策必要性和手段方式。
一、矿产品融资决策的经济背景
我国虽然是世界第一大铁矿石生产国,储量总数较大。但矿产品位低,质量差,是贫矿所占比列较大。而且矿产资源的分布相对集中分布在辽东、冀北和川西地区。其次,我国矿床类型繁多,矿石类型相对复杂。绝大多数的矿石要经过选择矿产后才能进行最终的冶炼,这样一来,矿产品的开发投资大,生产成本提高,在同样的世界市场环境下缺乏市场竞争力。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的铁矿石的总产出量仍然远远不能满足国内钢铁工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国铁矿石不得不依赖从国外进口。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仍属于能源资源密集型模式,对能源资源消耗量非常大,产品大多是资源型为主,由于国内矿产品资源储量不足且开发较久,对于外国进口矿产资源的依赖较严重。而矿产资源的成本价格是非常高昂的,所以在进口矿产资源时,融资是十分必要的[1]。
二、国际矿产品融资的主要方式
授信开证。这种方式主要是银行为客户在授信额度内减免保证金同时对外开立信用证。提货担保。这种方式主要用于用信用证结算的贸易中,即当货物先于货运单据到达目的地时,进口商向开证行申请,为其向承运人出具的保证性文件,承担由于先行放货引起的赔偿责任。出口押汇业务,这是与提货担保相反的一种方式,是由信用证的受益人在货物装运后,向开证行索偿以收回货款的一种贸易融资业务。这需要信用证的受益人将全套货运单据质押给所在地银行,银行行扣除利息及有关费用后,再将货款预先支付给受益人。
三、我国矿产品贸易融资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在世界经济越来越丰富的当今社会,我国贸易融资的方式太过单一,缺乏多样性。国际贸易是动态中的贸易,无论是它的品种、规模、方式都在不断地向更高、更多、更复杂的方向发展。国际上通用的贸易融资方式更是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开始不断尝试新的贸易融资方式并且从中受益。但是我国的贸易融资特别是固定资产贸易融资基本上仍然倾向于以传统的融资方式为主。主要是以信用证结算与融资相结合的方式,这样的融资方式不仅品种少,而且功能单一,跟现阶段高速发展的世界经济步调无法保持一致[2]。
我国的贸易融资行业和市场分散单一,没有一个统一、集中的贸易融资市场供企业尽情发挥。在这种市场形式下,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融资时,贸易融资的资产的流通自由,买卖双方主要在自己的市场网络里进行融资。这种方式使得企业之间缺乏竞争性,增加了暗箱操作的可能性。不利于建设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贸易融资市场来满足企业的贸易融资需求。 国际贸易融资的对象过于集中也是目前我国贸易融资存在的一大难题。国际贸易融资办理的手续烦琐,融资条件相对较为苛刻,为申请国际贸易融资,企业需经历复杂的过程。相应的办理条件也有很多的限制,办理手续期限太长、效率较低[3]。
面对融资的困境,国家应加大财政投入。确保对基础性工作的投入数额,同时积极鼓励社会资金用于商收性勘查,力求扭转地质勘查滞后、资源保证程度下降的局面。
同时国家要采取各种措施降低矿业企业上市融资的条件。保证更多的矿业企业可以加入到融资队伍中。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金融证券管理部门、股票交易部门及金融投资机构对矿业融资政策规则的制定完善和上市矿业公司的监督管理职能,推动勘查资本市场的逐步建立。积极支持和鼓励勘探公司、矿业公司到国际矿业资本市场上融资。确保矿业企业融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家还要采取特殊政策,对于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超大型、特大型能源、冶金、有色、化工矿山和战略性矿产,国有资本应占主导地位,保持国有资产的绝对优势,国家应积极大规模注入资本金或进行债转股。但其局部经济实体及其他经济组成部分不应排除和其他经济成分合资。新建重点大型骨干矿山主要由国家投入,同时吸收其他资产的注入[4]。
四、结语
当前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态势之下,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崛起市场广阔。对矿产品资源等能源资源的进口依赖也相对较大。认清当前我国对外矿产贸易融资的不足并及时改进对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李岩.贸易融资的快速通道.出口经理人.2008(02):201-202.
四川经济降速是必然的。因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作为西部龙头省份的四川,经济发展多年处于不断加速甚至“奔跑”状态。GDP总量从1991年突破1千亿元到2003年突破5千亿元用了12年,而到2007年突破1万亿元仅用4年,特别是到2011年“翻番”、迈上2万亿元大关也仅用4年。这种加速度是全国少有的。虽然有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恢复重建中高强度巨额投资拉动的特殊原因,但这种加速增长无论如何也该缓缓了!
对此,我们不仅不应惊诧,反而应该高兴――适度的增速、高质量的增长才能真正可持续!
四川经济目标大幅降速的原因
适应国家宏观战略调整的需要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在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时,也开始出现资源消耗过多、环境容量透支、社会矛盾凸显等一些问题,需要适当“休整”。加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发展整体趋缓,复苏进程艰难,因此,我国顺应国内外形势,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主动调低经济增速,引导全国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及信息化相互协调、同步发展,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实,最近3年以来,全国一些省市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开始主动降低经济增速了。四川理当顺应国家宏观战略的这一重大调整,主动作为,调低增速,推动转型升级、科学发展。
四川省委省政府理性决策的结果
一方面,四川经过最近十余年的高速发展,经济总量基数已经较大,再保持10%以上的高速发展既十分困难,也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从广东、江苏等经济大省的发展来看,其经济总量超过2万亿元以后普遍出现过增速的减缓,而四川的经济总量超过2万亿元以后已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
而且,与全国其他许多区域一样,四川在此高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过度依赖增加投资、产能低层次扩张等粗放发展以及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因此,要真正贯彻落实“多点多极支撑发展、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创新驱动”三大发展战略,必须适当降低增速,为调结构、转方式、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另一方面,支持四川继续高增长的因素几乎不再。四川不仅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优势相对减弱,资源环境约束明显趋紧,而且面临着进一步化解过剩产能、防控债务风险、加快改善民生的多重艰巨任务,特别是灾后重建等突发性巨额投资拉动增长已不再可能。而在全球全国经济发展趋缓的大背景下,要像过去那样大规模招商引资和新增重大建设项目也十分困难,同时推进城镇化、着力扩大内需等也需要一个渐进的较长过程。
无须赘述,增速减缓已是不可逆转之势。因此,适当降低增速是四川省委省政府非常理性、明智的决策,这也是需要巨大的勇气的。
链接看点:
这(下调经济增长目标)是地方权衡经济发展与要素资源制约之后做出的主动调控,为转方式、调结构留出了空间。更重要的是,这与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不再简单“以GDP论英雄”密切相关。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世界各国的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亚太经济已被公认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核心,如果亚太实现贸易和投资的极大自由,亚太的各价值链将形成极大规模的资源配置,必然会给亚太各成员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驱动力,推动国亚太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亚太自贸区的建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如今APEC各成员国的自贸区大致可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以美国为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这是一种高质量、强约束的制度性合作。另一部分是以东盟为主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是一种自愿、灵活、开放、浅制度化的东亚方式的合作。剩余的成员国则是二者之外的,形成的双边的多变的自贸区。亚太自贸区自2006年被提出一直难以有所实质性进展,究其原因就是各国有着较大的利益分歧。APEC的21个成员国在历史文化、经济水平、国家体制、资源禀赋等方面均有着巨大的差异,各自出于本国的利益需求,因此形成了很多双边的,三边的,次区域的自贸区。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更大程度上的市场开放则意味着对本国市场的巨大冲击,国外的产品和服务进入国内,本国的企业就会面临严峻挑战,甚至会导致失业率的上升,因此发展中国家更多的考虑市场准入,投资环境等因素。而发达国家需要的则是宽松的投资环境,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商品原料,所以美国试图通过TPP进行全面开放和边界内规则的统一。所以推进亚太自贸区的建成,处理好各个成员国的利益关系成为关键。
亚太自贸区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如今的APEC已涵盖28亿人口,经济总量占全球的57%,对外贸易总量占全球的46%,成为世界经济的增长的重要动力,亚太经济对世界经济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由1994年提出的茂物目标就可以看出,实现贸易自由和投资的自由化对于每个国家的重要性。亚太自贸区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对外贸易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收入和资本总量的增加,还会促进技术的创新,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拉动本国就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于发达国家而言,自由的对外贸易和投资将加速资本的运转,利于寻找廉价的劳动力和商品原料。亚太自贸区将加速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的高速运转,形成极大规模的资源配置,促进人员,硬件软件的高速流通,推动经济的高速发展。
为亚太自贸区夯实基础。亚太自贸区成立的前提就是各成员国建立起战略互信,对外贸易中考虑到并且处理好每一方的利益,才能促进亚太经济的增长。大力加强亚太伙伴关系,共同规划发展愿景,打造合作平台,应对全球性挑战,谋求联动发展,继续发扬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打造发展创新、利益融合、增长联动的开放型亚太经济格局,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为实现共同进步、发展、繁荣的亚太梦想而不懈努力。区域经济一体化一直是亚太地区长期保持强劲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深入合作,共同发展将促进亚太地区实现平衡的、包容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推动亚太地区经济进一步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