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统计学笔记模板(10篇)

时间:2023-07-23 09:16:0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社会统计学笔记,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社会统计学笔记

篇1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不同的学科研究的领域可能相同,但是研究的角度是不一样的。要弄清劳动社会学与劳动经济学看问题角度的不同之处,首先我们要弄清两门学科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内容。

“劳动社会学”是一门立足劳动社会,研究劳动者、劳动者行为、劳动关系、劳动组织、劳动制度和劳动社会的过程,揭示劳动社会的结构、功能及运动规律的分支社会学”豍在生产和劳动的世界里,劳动者不仅仅进行经济行为,而且进行广泛的社会活动。劳动社会学就是以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和视角来对这些活动进行分析。“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豎劳动经济学以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手段来研究劳动领域的现象和问题。它将注意力投向人们工作的范围以及变换工作的行为,如就业、失业、劳动力供求、人力资本投资等。

笼统的说,劳动社会学与劳动经济学都研究劳动领域的现象和问题。劳动经济学和劳动社会学都对劳动者行为、劳动组织等感兴趣。但是,两者观察和研究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

在劳动力方面,劳动社会学中用“劳动者”代替“劳动力”更加合适。劳动经济学与劳动社会学在研究劳动力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区别:在劳动社会学中,劳动者被看成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人,他们的性别特征,民族特征,社会关系特征等都将被考虑进去。例如,研究劳动者的社会结构,社会化过程等。 在劳动经济学分析中,劳动力被假设为同质的,在劳动市场上工人可以相互取代,一般不考虑劳动力各种社会特征,而把关注点集中在生产率这一概念上。这样做的目的是简化分析,便于建立经济模型。劳动社会学认为人是复杂的。每个劳动者在劳动社会中都扮演着一定的社会角色。而角色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就成了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劳动者的行为选择会受到与其他人互动和交流的影响,并不是独立的。“劳动社会学的重要任务是揭示劳动者与各社会变量之间的关系。”豏例如,企业文化对劳动者行为的影响,职业声望对劳动者择业的影响等等。这种社会变量会涉及到他人的评价、态度和看法,而这些态度和看法的产生过程又离不开劳动者之间的互动。在劳动经济学中,通常假设人是理性的,人们的行为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而且人的行为选择是不受其他人影响的,是独立的。劳动经济学主要研究劳动力与各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总的来说,劳动社会学更加注重劳动者的社会特征、“社会性”,劳动者之间的互动,影响。而劳动经济学更加关注劳动力的经济特征,“独立性”。

在社会分工方面,劳动社会学关注的是职业分层,例如职业声望和职业地位对劳动者择业的影响,职业分层造成的社会分化、收入差距扩大等。劳动社会学认为任何一项职业都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并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资源和社会报酬,正是这些职位的社会功能和社会报酬促成了职业分层。而劳动经济学主要关注劳动分工。经济学认为职业分工能够使劳动资源效用最大化,提高生产率,是因为发挥了劳动者的比较优势。

在对工资的研究方面,劳动社会学关注同工同酬、收入差距、地区不平等、工资歧视等社会问题。而劳动经济学把工资看成是经济成本,看成是劳动力的价格、报酬。主要研究工资决定理论,如效率工资,工资与生产率之间关系等等。

总的来说,劳动社会学关注的是社会效益,如何使社会运行在最佳水平;而劳动经济学注重的是经济效益,如何以最小的劳动投入获得产出最大化。

在就业和劳动力流动方面,劳动社会学与劳动经济学也有不同之处。劳动经济学假设劳动力择业主要是基于工资报酬、经济水平考虑,以此来构造劳动供给模型,工资高,则劳动力供给多。劳动经济学认为劳动力流动也是因为较高的工资报酬水平驱动,通过构造劳动力模型,计算流动净收益现值。我们可以看出,劳动经济学还是着眼于经济效益来对劳动力流动和就业进行研究的。而劳动社会学认为,劳动者择业不仅仅考虑工资报酬,还会考虑地缘关系,业缘关系,职业声望高低等因素。劳动者可能更倾向于选择职业声望更高的工作,选择拥有适合自己企业文化的工作。

关于失业方面的研究,劳动经济学主要研究失业类型和失业原因。在失业类型方面,劳动经济学通过构造贝弗里奇曲线表明失业人数怎样在经济周期中的变化。在失业原因方面,劳动经济学通过斯蒂格勒模型、麦克尔模型等工作搜寻模型来解释失业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出劳动经济学更多的使用构建经济模型的形式对失业进行研究。而劳动社会学可能会偏重于研究失业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考虑建立积极的就业制度(包括用工制度、雇佣制度、退休制度等)保障劳动者就业机会,以及建立失业保障制度,保障失去工作的劳动者的基本生活水平,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劳动社会学与劳动经济学在研究问题的角度上有很大区别:劳动社会学以社会学视角和基本原理研究劳动领域的问题,更加关注劳动者得社会特征、劳动者之间的互动、劳动制度的社会效益等。而劳动经济学主要是以经济学视角研究劳动领域问题,通常是通过建立经济模型,运用计量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更加关注效率、成本、经济收益。但是两门学科都是属于劳动科学的两个方面,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互相交叉和渗透,研究劳动领域问题时,应该运用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注释:

篇2

一、学习统计软件对培养创新型统计人才的重要性

1、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大量信息充斥在我们周围,无论是在政府统计部门还是企业统计部门,已经都离不开计算机和统计分析软件,计算机和统计软件相结合的信息处理,逐渐成为统计相关部门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可见,社会需要能够熟练使用统计分析软件的本科生、研究生,我们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所以统计分析软件是每个统计学学生的必修课。

2、统计学科自身发展的需求

20年前,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学习经济计量学、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课程都要进行手工计算,最多使用计算器辅助,本文由收集整理使得计算速度非常慢,也无法处理复杂的问题,这无形中已经阻碍了统计学在实践中的应用。随着电脑的普及,统计软件开发和应用得到快速发展,鉴于统计分析软件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现在的经济和统计研究中,已经是没有统计软件寸步难行。所以,教会学生使用统计分析软件,已经成为统计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3、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统计教学中加强统计软件分析课程,省去了繁杂枯燥的计算过程,有利于培养统计专业本科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提高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直接提升统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和工作能力,提高社会对统计专业的认可度。

4、为其他学科提供技术支持

近年来,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相关专业都在积极开设统计分析软件课程,在统计应用软件的支持下统计分析方法不再显得那么冰冷和难以接近,其他学科出于应用的目的也完全能够通过软件驾驭统计分析方法。所以非统计专业的学生同样需要开设统计分析软件课程。

二、统计软件的分类

统计分析软件有很多种,一般本科高校通常会开设excel、spss、eviews、sas、r等,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软件高年级学生可以自学的程度对其进行以下分类:

1、可以进行自学的软件

例如:excel,各高校给低年级学生开设的计算机基础相关课程中涉及到该软件,所以学生在了解基本电子表格知识和工具栏菜单操作的基础上,又学过统计学原理,参考excel书籍,自己按图索骥应该没有问题。严格来说excel不能算作统计应用软件,他只是带有部分简单的统计分析和图表分析功能,并且不用另外再进行特别安装,任何一台装有office的电脑都可以直接进入excel界面直接操作。

2、可以在老师指导下,在统计专业课程中穿插学习的软件

例如:spss、eviews等专业软件,这类软件一般会在多元统计分析、经济计量学、时间序列等课程中理论部分讲完后,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在机房半自学即可完成,因为虽然是专业软件,但是多为菜单操作,只要理论部分理解好,操作起来较为简单。

3、需要老师全程在机房上课教授的软件

例如:sas,这类软件的特点是软件包较大,功能较多,入门较难,学生自学较为困难,即使想穿插在专业课程中进行,学时也不够,所以必须独立开设为软件课程。

三、统计软件课程的特点

1、软件多为全英文,学生有畏难情绪

统计软件除了excel以外,多为英文版本,有的软件虽然声称已经汉化,其实也仅仅是前两层菜单汉化而已,其主体应用部分仍为英文。因为统计学的专业词汇较为生僻,学生不熟悉,也不愿意去记,因此学习时往往有为难情绪,这已经成为了学生学习统计软件的主要障碍。

2、操作性较强,易学易忘

软件课程操作性强,老师在前面做一步,学生在下面也做一步,老师做完了,学生也跟着做完了,如果当时就让学生重新操作一遍,他们也能够作对,都觉得很简单,甚至不愿意多花精力练习。但是间隔了几次课之后,再考察学生做一遍,很多同学就忘记了,所以学习统计软件必须要做课堂笔记,记清楚每个步骤,而且要多做练习,这样才能熟悉软件应用的特点。

3、学习统计软件必须有统计学基础

虽然软件课程注重的是操作,不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去计算推导,但是学生必须了解各种统计分析方法的原理内涵,然后才能正确解释软件给出的分析结果,最后才能较为恰当的运用分析结果得出一定的结论。例如,如果学生没有学过假设检验,或者学过忘记了,那么很多统计分析的结果是否有效判断起来就会有困难。很多同学只会死记硬背:p检验值越小越好,t、f检验值越大越好……这样往往会得出不恰当的结论。

4、实践性较强,需要大量案例

由于软件操作所有的运算都由电脑完成,给我们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所以有必要也有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给学生添加大量实际的、有趣的案例。这样作,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转贴于

四、高年级大学生的特点

1、计算机基础较好,所以往往忽视软件课程

当代的大学生普遍计算机基础较好,有些学生在小学就开始接触电脑,在上大学之前很多学生可谓精通电脑,这使得他们往往在心里忽视软件课程,认为没什么好学的,只要自己翻翻书什么都能解决。但是,每当要交实验报告时,就会问个不停,既挤占了真正有问题的同学的学习时间,又增加了老师的教学工作量。

2、英文不好,看着软件就头痛,失去学习兴趣

有部分高年级的学生,英文基础不好,一看英文就头疼,所以对全英文的软件马上就失去了兴趣。也就不想认真学习,只是在记忆操作步骤,企图期末考试蒙混过关。他们没有意识到社会对应用型统计人才的真正需求。

3、精力不易集中,联网教学控制难度大

在机房上课的共同特点就是学生精力不易集中,因为大家都在网上,而且机器或者全部背对老师,或者部分背对老师,很难监控学生是在听课还是在网上做其他活动。所以教师要想办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能的话教师上课要多走动。

4、软件应用可开发性强,学生缺乏学习能动性

任何一个软件,老师都不可能也没必要把所有菜单的所有选项全部示范给学生,所以软件课堂教学的一个特点就是学生一定要多练习,多琢磨,自己可以尝试不同的选项有什么样不同的结果。但是,目前很多大学生很多都缺乏学习的能动性,老师教什么就做什么,自己一点都不肯多想想,作业抄袭。

五、教师在统计软件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选择合适的教材

选择合适的教材,教师“教”和学生“学”都会轻松不少。软件课程的教材不太好选,既要有理论部分,又不能占得篇幅过多,还要有上机操作部分,主要步骤和结果解释要清楚,尽量减少学生记笔记的次数。

2、用课堂控制类软件,控制学生听课

学生如果看不见老师,只听见声音,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会产生困意,所以不能只坐在电脑前不动,要在幕布上指点,多走动,提高学生注意力。

3、请学生记住操作步骤,记笔记

现在,很多学生没有记笔记的习惯,不太会学习,不知道那里应该标记、那里应该添加内容,过分相信自己的头脑,所以老师要时时提醒那里应该标记,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课后复习。

4、案例教学,提升兴趣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明白统计分析方法的用途,除了教材上的案例,教师最好针对当今的热点问题,学生可能感兴趣的问题,形成案例,并随时更新。

篇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如何科学地测定社会经济现象,如何科学地设置指标,如何对社会经济问题进行统计分析显得尤其重要。统计理论和方法已经渗透到许多学科领域,统计学成为当代最活跃的学科之一。统计方法已成为经贸、金融、管理等许多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统计学》作为普通高校经管类专业必修核心基础课程之一,其培养目标是能为社会输送具有统计思维和统计应用能力的经管人才。统计活动主要分为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等三个步骤。作为研究客观事物数据特征和数量关系的方法论科学,它是各专业、各行业整理分析数据所必须使用的一种重要工具,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但是,由于教学理念的影响和条件的制约,作为应用型统计人才培养起点和基础的高校统计学本科教学中存在较多的问题。目前大多数经管类统计学教学,仍偏重于统计理论知识讲授,忽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偏离了该门课程的培养目标。独立学院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院校,如何改进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方法,如何适应时展的需要,为社会输送更高质量的毕业生,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1 当前统计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

客观的说,在中国,社会经济统计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从无到有并逐步发展不过几十年时间,它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但在当前的统计学教学过程中,仍重视统计理论的学习,而统计实践的教学相对落后,因而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只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实践能力为核心,对统计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进行改革创新,才能对症下药,解决上述问题。

1.2 缺乏灵活的教学模式

目前,各独立学院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从教学目的方面来看,许多教师往往只注重统计基本原理和方法的传授,很少考虑如何使得学生养成统计思维模式,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统计实践水平。而从教学内容上看,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内容大多是抽象地介绍概念、理论与方法,很少涉及到统计与学生所学专业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因此,造成学生对统计学的意义和作用难以深入理解。从教学方式上分析,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中仍较为普遍,学生机械的记笔记、背笔记,考试考笔记,这样的教学方式缩小了学生思考、分析、判断的空间,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缺乏科学的考核方式

统计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要注重学科交叉,以学科的整体发展与综合化发展为出发点,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对统计学的影响及在统计学领域中的运用。独立学院的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多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核内容多注重对基本知识点的考察,而忽视对统计方法综合应用能力的测试。在这样的考核方式中,学生通过短期突击强化可能能够取得不错的考试成绩,但是却未必得到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统计学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2.1 案例教学法的引入

案例教学法是实现统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手段。统计案例一般可分为调查型案例、描述型案例、解题型案例、综合型案例等。这种教学法的特点在于:教学内容以实际案例为研究对象,可以在课前引入与所学章节内容相关的小案例,由案例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出本部分需要学习的统计原理和方法;也可在章节结束后,由教师根据所讲内容编写一些案例,由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或解答,教师做归纳和总结;或者也可让学生自己通过调查研究,收集案例素材,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和专业指导。要寻找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的案例,要使案例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协调一致,通过案例教学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要做好案例教学,教师在课前必须做充分的准备,以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2.2 项目教学法的运用

统计学作为一门方法论的学科,收集、整理、分析数据是统计工作的主要过程。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要研究的问题和观察的变量往往是给定的。然而在实际研究工作中,这些步骤包括数据获取过程往往是最困难的。因此,我们可以将项目教学法引入。美国学者R.L.奥特与M.朗格内克将统计学理解为“从数据中学习的科学”,这一学习过程包含四个环节,即1.设计数据收集过程;2.准备用于分析的数据;3.分析数据;4.解释数据分析的结果。两位学者提出的从数据中获取知识的“四步法”体现了项目教学的精髓。

与案例教学法相比,项目教学法更加重视学生的数据收集(包括二手数据或次级资料的收集整理)能力的培养,它要求学生就某一个实际问题设计一份调查问卷,进一步组织调查从而获得数据。由于调查环节在实证研究中往往是最耗费时间和经费的,因此,它从根本上决定了一项实证研究的质量乃至成败。数据收集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干中学”。教师需要在问卷设计、调查组织、数据收集方式方法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调查问卷设计、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设计问卷、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基本技能,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应用统计理论开展统计调查和分析的调查研究能力。

2.3 软件操作能力的培养

统计学的教学活动多半是围绕着数据展开的。由于概念多、图表多、公式多、计算过程繁琐、难教难学、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使统计学教学面临严峻的困境。随着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大大减轻了统计运算的工作量,同时也使计算结果更为精确。因此,统计学教学的重点应由统计理论的传授逐步转向统计应用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在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计算的基本原理后,大量的复杂的计算可交由计算机去完成。目前现有的统计分析软件有Excel、Spss、Minitab等,但是Excel是最易得的,无论是在多媒体教室或机房或者学生自己的计算机上,一般都安装有现成的Excel软件,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节省学生大量的时间,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一些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具体化、简单化,可以完成那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难以完成的任务,并且教师的课堂操作、演示还可以激发学生课后动手的兴趣。

2.4 考核方式的转变

教学观念的改变将会引导教学过程进行改变,教学过程的改变包括要求考核方式也必须做出相应改革。以前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学生、学校三方只关注最后的结课考试的书面成绩,而改革后的考核方式应包含全方位的考核因素: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调查研究、数据分析、书面考试等形式,全方位的考核有利于学生全程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具体的考核可分为:理论知识部分可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实践部分可以用撰写调查报告、案例分析考评和计算机操作等形式。通过多种考核形式与方式,将大大提高学生的统计学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水平。

3 结语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的学科。对于独立学院经管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数理基础相对薄弱。传统的教学方式加大了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难度。对现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需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各独立学院应改革现有的教学方式,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强化实践能力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塑造既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适应社会各行业所需要的实用型统计人才。

【参考文献】

[1]谷冠鹏,等.基于研究过程的统计学教学模式[J].旅游学刊,2006(12):63-66.

篇4

在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领域,SAS统计软件被誉于国际标准软件之一,并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卫生、金融、管理、生产、科研等领域。熟练应用SAS软件成为统计师等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是各统计专业大学生应该掌握的“谋生本领”。在我院,SAS统计软件已经被设为统计学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本人深刻体会到,为了有效地进行SAS统计软件的教学,不能简单地照搬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要针对SAS教学的特点,尽量采用一些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应注意将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下面结合SAS教学的特点,简要论述教学中内容与形式结合的问题。

1 SAS教学的基本内容与形式

从内容来看,SAS软件的具体教学包括:SAS软件的安装和运行;SAS数据集的管理;SAS的描述统计功能;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典型相关分析与对应分析;聚类分析与判别分析;属性数据分析等。课程主要介绍使用Insight模块、Analyst模块和编程方法来完成常用统计分析功能。

对于SAS的这些教学内容,首先要求教师要全面、系统地掌握与SAS相关的统计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透彻理解SAS这些基本内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熟悉SAS软件的特点、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同时,还要求教师能熟练操作幻灯机、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器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站在一定高度来指导学生。

SAS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还要求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上机操作。针对这一特点,教学过程主要采取的是机房上课的形式,即由教师主讲,学生单人单机进行操作。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因这门课程涉及到的统计理论知识较多,包含信息量大,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技术来进行辅助教学。在传统统计学教学中,大量的统计数据运算往往是一大难点。运用多媒体教学只需借用一定的SAS软件,就可以将大容量的统计数据运算由计算机处理完成,能大大缩短演示图表、统计计算的时间,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通过调用SAS统计软件,就可以把学生带入模型模拟的场景,各种模型曲线及趋势图就会呈现在学生面前,形象生动,能达到普通教学模式无法达到的效果。

2 SAS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能否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课前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是关键。根据SAS统计软件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制作多媒体课件应注意如下基本问题。

首先,对课程所要讲授的内容,课件要列出重、难点,阐述所用到的统计原理和基本思想,并力求做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其次,课件中应包含SAS基本操作的步骤。不同于其他课程,SAS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因此在课件中应图解出SAS各种统计方法的基本操作步骤,以方便学生对SAS操作的学习。学生只有在学会基本操作的基础上,才能灵活运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课件对输出结果要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由于SAS软件结果输出的图表较多,且为全英文显示,学生对输出结果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解释清楚图表中各项指标和专业术语的含义。最后,课件应补充适当的内容以适应科技发展和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有时教材版本与机房所装版本并不相同,教师有必要对不同版本的SAS软件的功能和操作变化作一些补充,不断的充实教学内容。

3 SAS多媒体的演示与教学

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而多媒体的演示则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在SAS软件教学中,进行多媒体演示要注意以下问题:

篇5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过窄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上需要愈来愈多的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出的学生既要具备一定的统计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又要具备能够运用现代统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目前在统计学教学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现象,相当于老师在教室让学生想像着如何开机床的道理是一样的,以至于学生创造能力、应变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都偏低。

2.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统计学教学仍然是以教师在教室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输,“启发式”教学方法,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都无异于纸上谈兵。在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发展与变化,案例多年来一层不变,教会了理论知识,却忽视了应用知识。

在教学手段上,统计教学至今还没有与现代计算机教学相结合。教学中幻灯、多媒体、网络等电化教学手段运用太少。

3.考试形式和方法过于单一

目前统计学课程的考试形式和方法基本上是以闭卷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虽然这种考试模式较充分地考虑了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并将其与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相结合,易于组织教学,但它由于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容易使理论脱离实际。由于考试内容严格按照考试大纲,主要以课本上理论知识为主,这就导致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前沿知识较少,甚至教师课堂讲课本,学生课后背课本,其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培养。

二、统计学教学改革途径

1.合理设置课程,调整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教学中,几乎每堂课都是老师唱主角,讲课满堂灌,学生除了记笔记之外很少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虽然很多,但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印象的却很少,更不要说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上要有所选择和侧重,突出重点,让出更多时间给学生自学,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

统计学与数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计算机等多门学科息息相关,让学生通过统计课程的学习对专业技能要有真实的帮助。在课本方面应有所侧重,比如会计专业的统计学课本中应增加更多财务方面的统计应用知识,市场营销专业的统计课本侧重市场调查分析的案例。在例题中学生遇到与其他学科相关联的问题,可以促进他们主动学习其他有关课程,从而扩大知识领域,丰富知识内涵,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教师应注意将讲授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问题探究式教学、训练与实践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结合起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传授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本班作为样本采集的对象,由教师设计模拟课题,学生在设计调查方案的基础上,组成若干调查小组,在校园内正式进行一次统计调查活动。从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调查方法的选择,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计算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总结或体会的形成,全部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整个过程,熟悉工作程序,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深化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效果很好。

老师讲课的过程中也要多注重课本知识在学生身边事物的应用分析,举例子也要切记用学生看得到摸得着的真实案例做为导入内容,这样才会拉近学生与统计之间的距离,认识到学习统计学这门课程的深刻意义。

3.考核方式也要改变

传统的统计学考核方式主要围绕书本知识在理论和方法上做文章,从教学到考核以“书”为本,考试一过关,好像就认为掌握了统计学的知识,具备了统计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其实不然,因为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学生的统计素质和能力很难通过笔试考出来。统计学从内容上主要包括两大组成部分:理论知识和综合应用。统计学的考核应围绕这两部分内容而展开,当然这两部分内容各有侧重。

(1)理论知识的考核

统计学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概念、作用、种类、特点、原则和程序等,这部分可笔试进行,但要注重把理论知识尽量转化为实际问题去测试,考查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

(2)综合应用能力考核

1)撰写调查报告。调查是统计的经常性工作,无论在政府机关,还是在企事业单位,都需要开展调查,以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调查的结果往往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去反映,调查报告既体现学生的写作水平,又反映他们的专业水平。在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中,让他们对调查工作亲身感受,并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去考核他们,这样会比单纯说教方式更好。

篇6

一、统计教学与EViews软件结合的必要性

统计学作为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论学科,在财经类或经济管理类非统计专业中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或专业核心课普遍开设。然而,目前我国在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在统计学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造成学生学完统计学之后,难以理解统计学的意义和作用,具体的应用更是无从着手,致使“上课抄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现象十分普遍,统计学对专业的帮助自然也无从谈起。第二,基础教学课程受课时限制不能系统开设,统计学学习难度增加。在财经类或经济管理类非统计专业虽开设了统计学课程,但这门课程的基础教学课程,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计算方法等因受教学时数的限制不能系统地开设。因此,学生对于统计学中的大量公式推导内容的学习相当吃力,增加了学习难度,致使学生对统计学课程普遍产生厌烦情绪。第三,无法适应统计信息大量化和统计分析方法复杂化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对统计信息大量化、决策科学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显然,传统的手工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已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同时,统计分析方法也日益复杂性,传统的计算器计算无法胜任如此繁琐的工作。

将软件使用引入统计学教学中,可以解决传统统计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迅速提高学生的统计素质。1999年6月,由国家统计局统计教育中心主任王吉利率领的中国统计教育赴韩国考察团,在对韩国的统计教育情况进行考察调研后也提出,我国的统计教育也应大力开展计算机统计应用分析软件的教育。

EViews是当今世界上最流行的计量经济学软件之一。EViews是Econometric Views的缩写,直译为计量经济学观察,或称为计量经济学软件包。它的本意是对社会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数量规律,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和技术进行“观察”。EViews是QMS(Quantitative Micro Software)公司研制的在Windows下专门从事统计分析、做图、数据处理、预测、模拟和建模的工具。EViews的Windows版本,除具有Windows软件的共同特点之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简捷直观。采用窗口方式管理程序运行的全过程,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同时也使简单的操作具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易于操作。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可以通过对“菜单”、“对话框”的操作完成,无须自己编写程序。只要掌握基本windows操作方法,粗通统计分析原理,就可以应用软件得到具有专业水准的统计分析结果。

教学简单。EViews 的命令语句、子命令及选择项的选择,绝大部分由“对话框”的操作完成,教学中无须花大量时间记忆统计分析的各种命令、过程、选择项等。资源共享。EViews还具有强大的图表功能以及数据库的互接功能,可以实现与其他应用程序的资源共享。

方法丰富。提供了从简单描述统计到多因素统计分析等各种不同的统计分析方法,还有强大的编辑功能,可产生各种统计报表和形象直观的统计图形。显然,统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EViews的特点,决定了在统计学教学中探讨与EViews教学结合的必要性。

二、EViews软件在统计实践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EViews软件在统计教学实践中是否可行,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来阐述EViews软件在统计实践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收入消费关系是学生较熟悉的经济现象,现以城镇居民1985~2006年间的收入消费关系为例,对其相应的统计指标进行分析,以增强非统计专业学生对该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总共包括3个原始经济变量,即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现价)YT、全年人均消费性支出(现价)XT以及消费价格指数CC(1985年为基期)。本文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86~2007)。

(一)文件建立和数据处理

首先,在EViews中建立Workfile,即点击File/new/Workfile,便出现对话框。然后,输入数据的频率,以及开始和结束的日期。本文采用的是时间序列,因此在Workfile frequency栏中点选Annual项,然后在Start date中输入1985,End date中输入2006。

然后,点击Quick/Empty Group(Edit Series),此时打开一个空白表格,则可在表格上输入数据,并把3列数据分别命名为YT、XT和CC。由于YT和XT数据没有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现将对其进行消费价格指数化处理,生成新的时间序列IT和CT,即点击Quick/Generate Series,此时出现一个对话框,在对话框中输入生成新变量的公式:IT=YT*100/CC和CT=XT*100/CC,即可得到新的时间序列IT和CT。

(二)一般统计检验

在对经济变量IT和CT进行回归分析之前,可对它们进行一般统计检验。同时选择IT和CT变量,然后,点击Open/as group打开数据组。接着,点击View/Descriptive Stats/Common Sample,此时出现关于两个变量IT和CT的统计量表格。下面以IT为例对相关统计量进行描述:

1、均值(Mean)。IT=IT,其中N为样本容量。IT的均值为1525.528元。

2、中位数(Median)。是中心位置的量度,当观测值个数为奇数时,中位数是当数据按由低到高(或由高到低)排列时,位于中间的数据点。当观测值个数为偶数时,中位数一般是两个中间数据的平均值。IT样本观测数为22,IT中位数为1363.655元。

3、最大值(Maximum)。该组数据中的最大值。IT最大值为3090.407元。

4、最小值(Minimum)。该组数据中的最小值。IT最小值为739.1元。

5、标准差(Std.Dev)。σIT= ,IT的标准差为692.9551元。

6、偏度(Skewness)。S= 3,如果概率密度函数是对称的,S值为0;正的S意味着序列分布有长的右拖尾(右偏),负的S意味着序列分布有长的左拖尾(左偏)。IT偏度为0.826468,表明IT分布为右偏。这可以从均值和中位数的比较进一步证实这一点。

7、峰度(Kurtosis)。K= 4。对于正态分布,K=3。如果K值大于3,分布的凸起程度大于标准正态分布;如果K值小于3,分布相对于标准正态分布是平坦的。IT峰度为2.592805,表明分布相对于标准正态分布是平坦。

8、JB统计量(Jarque-Bera)。正态分布比较正式的检验:JB= S2+ (K-3)2。其中,S和K是IT的偏度与峰度,M是产生样本序列时用到的估计系数的个数。在零假设下,JB统计量服从自由度为2的x2分布。如果JB统计量大于该x2分布的临界值,则拒绝服从正态分布的原假设。IT的JB统计量为2.656506,其拒绝正态分布的概率为73.506%,可认为IT不服从正态分布。

(三)参数估计及统计参数检验

利用EViews进行参数估计与上述一般统计量计算是十分方便的。建立IT和CT的线性回归方程,其中β为回归系数,C为截距。

CT=C+β*IT①

在EViews主菜单上选择Quick/Estimate Equation,出现Equation Specification对话框,先后输入被解释变量CT、截距C和解释变量IT。在Method栏选择Least Squares(最小二乘法),得到参数估计及统计参数值。

在给定α=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回归方程式①通过了F统计检验,系数β和截距C都通过了t统计检验,而且修正的拟和优度R2(Adjusted R-squared)高达0.998847,说明回归方程拟和较好,可用于解释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消费之间的关系。如我国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697668,表明城镇居民每增加一元可支配收入时,有0.697668元用于消费。

从以上案例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将统计学的基本理论与EViews的具体使用有机结合是可行的,使学生在运用EViews进行统计分析时,既能了解相应统计方法的理论基础,又能迅速提高学生的统计实践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统计素质。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在统计教学实践中运用EViews软件可以达到以下学习效果:

(一)激发学习热情

EViews软件与统计教学相结合,这区别于以往统计教学中的枯燥学习过程。而且,EViews软件简单易学,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更能有成就感,激发出更大的学习热情。

(二)提高应用能力

对于学生,尤其是经济与管理类的非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其更需要掌握的是如何运用,而不仅仅是纯粹的、抽象的统计理论。而且,非统计专业统计学的教学时间非常有限。如果结合EViews软件,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既掌握统计学的基础知识,建立统计思想,又能熟练地应用统计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三)提高教学效率

统计教学与EViews软件教学内容相结合,避开了统计算法教学的困难,通过EViews软件完成数据计算、分析、制表、制图等,与过去使用计算器处理的数据量无法相比。而且,利用现代先进的方法操作,节省更多的时间,可增加更多的教学内容及较复杂的实验设计等内容。

因此,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力推广统计实验教学,在统计教学中引入软件教学,如EViews,是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和方法综合应用能力的根本途径。具体地说就是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设计实验,注重实效。把计算机基础、数据库等课程作为统计学的先行课,并加强计算机应用环节的教学,同时加强统计电算化教学,并建立统计模拟实验室,从而有利于统计实践课程或案例教学的实施,提高学生对统计学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提高教学效率。第二,培养观察能力,鼓励创新求异。学生可以自行设计实验,在课外采集样本,课堂内外相结合上机操作实践,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讨论,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统计素质、计算机实践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目的。第三,加强知识衔接,注重整体架构。统计教学与软件使用相结合应加强知识点衔接,保证知识架构完整。此外,应根据财经类非统计专业的学生不同专业的要

求,设计相应的案例分析。在保证统计学知识架构完整性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怀伟.统计学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张晓峒.EViews使用指南[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张权中.对普通财经类高校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的思考[J].铜陵学院学报,2006(5).

篇7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2

中职教育是面向职业就业的教育,是为实现学生今后在专业岗位上的专业技能进行专业知识、技术的教育,主要是培养生产建设方面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几乎所有中职学校都将这一目的作为自身教育的目标。统计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的专业课之一,也是经济管理专业课中比较重要的知识构成部分,将收集,整理以及对社会经济特征的分析结合在一起。但是因为课程内容的原因,很容易使学生对严密的体系,丰富抽象的概念,以及复杂繁琐的运算感到枯燥。所以,在统计学教育中,应该依据专业培养计划,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教育力度,与实际结合,将应用能力培养作为第一目的,保证学生掌握统计学知识,可以在日后的经济问题的处理中充分应用。

一、统计学教育现状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在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现如今中职学校的统计学教育一般作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存在于众多学科教育中间,统计学课程的开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辅助其他科目的学习,对于很多会计、经济方面专业的中职学生,统计学是需要掌握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但如今,统计学科目的教育在中职学校并没有很好的效果,统计学现今的不良发展状况除了由于统计法规宣传不够、专业人才质量和实际社会需求不成正比、统计数据质量不好以外,还有就是因为教育模式、机构、功能、标准、资源、过程等多方面的不足造成的。另外就是中职学校的生源一般都是基础知识水平不高,个人能力不强,在理解统计知识的时候存在一定困难,实际操作能力也比较弱,再有是因为不是主要专业课,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这门课程。为了提高中职统计学教育的质量,我们要从专业的角度对这类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确定问题所在,提升改革程度,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中职学校统计学科目教学的稳定发展。

二、中职统计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统计学教育目的不明确

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对具备良好素质和实际业务水平的应用性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这就要求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时不但要保证学生掌握专业的统计知识,还要有相当强的实际应用能力。但是现在的统计学教育,一般都是注重理论知识教育,忽略学生的个人能力的培养,表现在学生的创造应变能力,动手实践管理能力,探究解决问题能力都相对较低。

(二)统计学教育教学方式单调

现在国内的统计教学一般都是教师在课堂口头讲授为主,直接将知识灌输给学生,不能够很好的应用启发式教学的教育方式,师生之间几乎没有互相交流。在统计学的教育中,对理论内容的重视,而对实践能力,教学发展变化方面的重视不够。 教学内容一成不变,没有新意。教育手段也停留在过去的形式上,不能运用现代教育工具形象的展示教育内容,影响学生的知识吸收效果。

(三)考核方式方法没有新意

现在统计学考试基本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核,这种方式虽然可以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或许可以促进学生明确的发展过程,使教学组织变得较为容易。但是因为考试内容严格依照大纲要求,不能考核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不了学生的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统计学教育改革的对策

(一)调整课程设置,完善教学内容

在过去的统计学教育中,基本都是以教师为主,直接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在课堂上一味地记课堂笔记,几乎没有思考知识的时间,虽然教师讲了满满一堂课的内容,但是学生的记忆却并不深刻,完全掌握知识与并能实际应用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在统计学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细致选择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的部分,增加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兴致。

统计学作为一门比较重要的学科,与多门学科存在联系,包括数学,会计学,市场营销以及计算机等学科都有关系,通过统计课程的学习要达到帮助其他课程的知识的吸收掌握。就要在教学的时候依据不同学科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在会计专业教学中要加强统计教学教育中的财务应用的统计知识;在进行市场营销的统计教育时要提高对市场调查统计的教学内容,以此扩大知识范围,不断丰富知识储备,进而构建学生的主动思考的习惯,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现教育实践的互相融合

中职统计学教师应该将多种教育技术、教学方式结合起来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可以通过基本的讲授,课堂的启发,问题的探寻,实践的进行,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几方面来实现教育目的。在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的同时要提升学生实际水平能力的培养,加强技术应用能力。

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个班集体看成一个样本,确定设计模拟课题,让学生进行调查。由学生自己设计调查方案,自行进行小组分配,自行进行调查统计。包括调查目的,对象,单位以及调查的方法,数据的整合,最后的计算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对撰写调查报告,数据的统计整理和分析研究都由学生参与,掌握工作程序,通过自身的实践加强理解认识,更好的吸收专业知识理论,提升教学效果。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尽量将课本所讲和实际生活两者相结合,在教学中尽量运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类比教学,最好是真实存在的事情,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接近统计学,进行统计学学习,更重要的是深刻意识到学习这门功课的意义。

(三)改变考试方式

过去的教育成果检验方式一般都是考查学生对书本内容的掌握,尤其是书本理论知识以及介绍的方法,所有考试的内容都和学习的书本有关,正确的回答出书本理论知识的问题,并不意味着掌握了统计应用能力,统计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其中涵盖的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是普通考试检测不出来的。一般统计学只是理论和实际应用两部分组成,所以考核也要对这两方面进行考察。

首先是考察统计学知识理论,这方面的概念、定义、统计作用、研究方法、特点、原则、工作步骤等都是考试的内容,最好将抽象的概念知识通过实际问题体现出来,保证学生通过理解概念来回答问题。

其次是考查学生的实际综合能力,调查的最终目的是获得调查结果,通过报告的形式进行反馈,不管在什么地方,调查报告是最好体现事物根本特征和发展状况的体现,这就考验着学生的写作和专业知识两方面的能力。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对不是统计专业的学生进行授课的时候,采用调查报告的形式,考察效果是最有效的。另外现代教育教学工具的辅助也是有一定效果的,在统计学教育中,计算机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除了要在教学中保证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统计学理论,还要锻炼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统计调查、整理和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依照教学的阶段性特点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锻炼学生进行图表绘制,计算统计指标,使用统计软件的能力。所以,在对统计学知识能力进行考察的时候,将是否能使用计算机类的现代办公工具看作是考察的一项,也是很有必要的。

(四)实施创新型教育改革

在中职学校中普及并提升统计学教育是今后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领导的支持与重视,以及相关部门的配合帮助才有可能实施完善。所以,最后我要提出自己在教学教育指导中的实际教学方式细节的看法。

第一,要强调统计学教育的基本思想,在统计学教育中将抽样方法,概率初步、描述、推断、非参数统计与表格使用融合在一起,同时与教学案例相结合,争取可以系统全面地给学生讲解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和统计方法。第二,是统计学教育的基本途径,目前来看一般学校的统计学教育都是以《应用统计方法》作为选修课,以培养塑造学生的统计意识,传授学生统计方法,一般的统计学教育把课时控制在54到72小时为宜。第三,是统计学教育的目标,在教学中使学生通过对《应用统计方法》进行学习,从基础上了解统计学,构建基本的统计意识,可以采用兼得的统计方法,将应用广泛的表格技术应用到实际的统计工作中。第四,是统计学教育题材的选取,这方面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习惯,教学目的,学生水平,教育实践自行确定,一定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争取达到最好的效果。第五,教师要不断提升自我,进行统计学教育的老师一定要加强自身学习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统计学的不断创新发展,对教师的教育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要不断加强自我学习,随时掌握相关技术的更新。最后要进行统计学习评价,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由学到做,由理论到实践,变革传统考试方式,将调查报告的制作撰写作为考察的重要方面,使学生可以从统计的各个方面掌握统计要点,提升统计能力,最大限度的表现学习成果。

在中职学校的职业性教育过程中,专业构建和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进行实践教学,这一点被独立出来,提升了实践教学在教学建设和改革中的地位。很多学校都开设了统计学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统计学的社会教育进程。另外,加强统计学教育可以实现统计工作者的价值最大化,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的发展。通过全文分析我们可知,只有在根本上对教育教学观念进行改革,提出符合中职学生心理特点和自身能力的教育方法,才能改变当今统计学教学的不良现状,使之成为应用性强的专业学科。

参考文献:

[1]王新华,刘红红.统计学教育学改革的研讨[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4).

篇8

统计学是一门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它几乎被应用到所有的学科领域[1]。作为一种决策工具,可以帮助企业进行数据分析,了解企业的发展现状,促进企业管理持续改进、不断创新,因而统计技术能帮助企业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有效性,如在设计阶段的市场预测、可行性分析、方案设计、小批量生产等;在销售阶段的营销策略研究、预期销售额的测算、顾客回报率的评价和风险分析等[4]。因而,应用统计学课程被设为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专业必修基础课程,对经管类的学生而言,培养其统计思维,训练其应用统计方法,使用计算机工具解决社会经济和管理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但长期以来,统计学的教学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其结果是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公式概念,应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普遍欠缺,不会用统计方法或滥用统计方法的现象特别严重。利用统计软件Excel和SPSS在经济管理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结合Excel和SPSS开展统计学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经管类专业“应用统计学”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存在着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是缺乏与统计软件的有机结合。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统计软件在统计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但目前的经管类专业统计教材基本上都遵循从基本概念到计算公式、例子等编著方式,形式上更像数学类教科书,具有丰富统计学案例及计算机软件如Excel、SPSS等为工具解决统计问题的教材更是凤毛麟角。而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也是对基础强调得比较多,软件介绍以及上机操作应用较少,学校不安排实验课程或实验课时量较少,这使得统计软件的应用成为统计教学中的瓶颈问题,这一问题与市场的需求相违背。

二是经管类学生数理基础较薄弱,在学习应用统计学前,就对课程产生恐惧感,认为该门课程枯燥难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学生基本上会为了应付考试而对概念和公式进行死记硬背。大部分高校统计学的教学方式仍采用传统单向灌输方式。教学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老师“一张嘴”、“一支粉笔”在“黑板”上推演,学生则在课堂上“埋头记笔记”,课后“背概念”、“做习题”等,课堂气氛较沉闷,这种机械式“教”和“学”的方法不利于学生统计思维的训练机统计分析能力的培养,与社会需要的经济管理人才的新要求不相符合[6]。

三是高校经管类课程基本上都采用了小组案例分析或小组作业讲解的教学方式,然而小组内完成作业的往往就一两个同学,搭便车现象无处不在,掌握所学知识点的也往往就一小部分同学,小组作业变得华而不实。

二、结合统计软件开展应用统计学教学的必要性

如前所述,经管类专业“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应用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相背离。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解释统计资料,并能从中得出结论的基本技能。教师在讲解应用统计学这门课程的时候,应紧密结合这一目标,尽量减少数理上的推到论证,着重讲解统计方法的应用及其在计算机上如何实现,让学生在Excel、SPSS等计算机软件操作过程中去体会数据整理、分析的统计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统计理论讲授的枯燥性,统计软件的将统计数据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Excel2007或2010、汉化版SPSS操作界面友好,操作方法简便、输出结果简洁,还可以进行不同程度的美化。最重要的是Excel和SPSS只需要掌握基本的概念和方法就可以进行统计分析,省去了人工进行复杂数学计算的过程,也省去了画图的过程与时间。而且Excel和SPSS更注重菜单式操作,不需要编程实现计算,学生更容易掌握。顺应统计学的发展趋势,以及社会对统计人才的能力要求,结合统计软件开展统计教学体现了以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为主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切实提高学生统计分析的能力。

三、结合统计软件开展统计学教学的方式与途径

1.选择适用的教材

不要选用数理推导过多的统计教材,而应加强案例教学,侧重介绍统计方法的适用性和对统计软件的输出结果进行解释与推断。国内教材如贾俊平编著的《统计学基础》内容编排得较为不错,注重案例教学,但只有一些基本的Excel操作步骤,缺乏SPSS软件的操作步骤。然而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结合统计案例,通过Excel和SPSS软件来进行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吸收和消化。比如,讲解关于调查问卷的设计,如果纯粹从理论上讲解问卷设计的方法、原则,难免落于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可以拿些现实中的问卷以幻灯片的形式放映出来讲解、剖析并组织学生讨论,这样的教学形式更鲜活生动[2]。当然,多媒体课件的设计、统计学案例的准备以及在Excel和SPSS软件中演示也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分小组开展统计学基础学习与课后巩固,并采用抽查组内成员的形式进行考核

对于经管类学生,开展这门课程的最重要意义是使他们形成统计学思维,利用统计学来解决实际的经济和管理类问题。因而在对应用统计学这门课程的考核,不应仅仅停留在基础理论概念等的考核上,更重要的是考核学生对方法的掌握与应用程度[5]。结合我院学生应用统计学学习情况,我们可以通过小组完成作业,抽查个人到讲成习题讲解的方法来完成考核。具体的考核方式有以下几个步骤:1)将全班同学按5-7人的规模进行分组;2)每完成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就给各小组布置上机操作的作业;3)安排习题课,从每组中抽点一位同学讲解老师布置给所在小组的作业;4)要求学生不仅小组完成作业,而且组内成员必须掌握解题方法,并且能讲出来让全班同学明白;5)根据学生习题讲解的表现情况给出相应的成绩评定,并把此成绩作为小组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这种方式,加强了团队内的合作,迫使组内的同学自己动手操作,掌握数据分析、数据解释与数据推断的过程,杜绝搭便车的现象。而且以小组作业的方式在课堂上让同学们自己进行知识点的讲解,一方面分享了学习经验,巩固了应用统计学的基础,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总结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模式。

3.采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将采集到的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的真实事例,加以典型化处理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案例,以供学生们分析、思考、讨论并作出各自判断的一种教学模式[3]。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统计学的案例教学法可分几个阶段进行:

1)案例讨论前的准备阶段。教师根据课堂教(下转第243页)(上接第240页)学要求选好案例,在理论课讲解完成后,教师将相关案例发给学生,给予学生以充足的课外时间了解案例的背景,统计数据的构成,指标之间的关系等。师生双方的充足准备是案例教学成果的重要基础;

2)案例分析讨论阶段。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提出问题存在的各种可能性,探讨可利用的统计方法,找出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根据案例中提供的数据和材料进行分析、解释、判断,进行决策等。

案例分析过程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讨论过程,教师要善于在讨论过程中启发和引导。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吸纳知识、运用知识的主动出击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辨、分析应用理论知识的综合能力。

四、结论

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应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选用适当的教材,使传统的理论教学与Excel和SPSS等软件有机结合,增加课堂的趣味性,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分组展开统计课后练习与知识巩固,使学生养成互帮互助、共同分享,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合理设置统计案例,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经管类的应用统计学教师,应结合统计思想、统计软件和统计案例的教学法来进行应用统计学的课程讲授。不仅要有扎实的统计理论基础,还应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从经济管理的专业出发,设计符合学生专业的案例;具备熟练应用Excel和SPSS统计软件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加强知识的深度,拓宽知识的广度。

应用统计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更重视对软件输出结果的理解和分析,对统计分析结果的理解及其现实意义的解释比工具的掌握更为重要。做到让学生学会用数据来分析管理的现象和经济意义,为决策提供参考的依据。顺应社会对统计人才的能力要求,切实提高学生应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贾俊平.统计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袁俊.企业统计方法的实践与应用[J].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02(10):23-27.

[3]罗亚非,朱远程.经济管理专业“应用统计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统计教育,2005(08):

19-21.

[4]欧阳敏华,祝建文.SPSS软件在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J].统计与咨询,2007(5):72-73.

篇9

《生物统计学》文字教材是我们在积累了多年教学经验、教学素材的基础上撰写的,并根据学生接受情况和学科发展需求不断修订和更新的。自1997年编著第一版《生物统计学》以来,我们已经出了四版。在第一版中,教材内容主要侧重于各种统计方法的应用,在统计原理方面,一般只作概念上的介绍和公式的简单推导,对较复杂的公式则只给出公式,主要目的是让从事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读者全面了解统计学原理,并结合实例,重点了解和掌握各种常用统计方法。

2000年,在对第一版进行增补的基础上,我们又出版了第二版《生物统计学》,不仅对原有章节进行了较大的调整,而且还增加了统计学词汇和术语索引,并在书后附上了各章思考练习题的部分答案。

2005年第三版《生物统计学》内容进一步丰富,增加了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倒数函数和通经分析等,为了与统计软件的迅速发展保持同步,对全书的统计学名词和术语增加了英文标注,重排了中英文对照索引,以便于读者的学习和检索。

在此基础上,本教材被多家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生物类相关专业作为了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或考研参考书目,读者和用户的反映都比较好。为此,《生物统计学》(第四版)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并于2008年出版。这一版教材在前三版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强化基础、突出重点、注重应用、通俗易懂”的特点,做了较大的调整:一方面更加突出了非统计专业本科教学的重点,精简了多元统计分析等较深的内容和几个不常用试验设计及统计分析的方法,增强了教材的针对性[4];另一方面,章节调整上主要考虑方便于课程教学的因素,使内容更加循序渐进;第三,内容调整上兼顾生命科学领域的各个专业资料,更换了部分例题和习题,增强了本书的学科适应性。可以说,我们的《生物统计学》文字教材在十余年的不断修订中精益求精,日臻完善,成为了一本适用于生命科学各分支学科的、理论性与实用性并举的工具书。

二、深化多媒体教学实践,完善立体化教材的教学手段

《生物统计学》是数学和生命科学交叉的一门学科,所以教材中有大量的数学公式、逻辑推导、数据计算等,相对于生命科学的其它分支学科来说比较抽象,甚至难于理解。所以以前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时,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不易集中,有时还会出现因听不懂而昏昏欲睡的现象。如何把《生物统计学》课程上好,把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一直是困惑着统计学老师的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等院校的办学条件和设施也越来越好。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多媒体教学设备在许多高校得到了普及,我们也从2002年开始采用PowerPoint课件进行《生物统计学》的课堂教学。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我们着重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立足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

也就是说,生物统计学的PowerPoint课件紧扣教学大纲,基本和教材保持一致,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不用手忙脚乱地记笔记,而主要是对当堂讲授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忆;同时PowerPoint课件上的内容也不完全是文字教材的“大搬家”,而主要是根据教学思路,借助动画、图形、色彩、声音等形象性的手段,来传达统计分析知识的逻辑关系和理性思维[5],使课件的动、形、色、声等有机融合为一体,对学生的视觉、听觉形成多感官的刺激,让学生在赏心悦目的过程中轻松接受和掌握了统计学的知识。

(二)开阔思维,扩增课堂信息量

多媒体教学过程摒弃了传统板书中老师在黑板前“奋笔疾书”,学生在下面“无奈等待”的局面,节约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因此我们在制作PowerPoint课件时,在原有文字教材基础上又补充了部分生命科学相关的例题,比如在第四章“假设检验”中,我们以孟德尔第一遗传定律的数据分别进行了二项分布的假设检验和频率的假设检验两种检验计算,又在第五章中对同一例题再次进行了χ2检验计算,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帮助他们增进对统计学理论的理解,促进对统计方法的活学活用。

三、编撰配套教辅教材,加强立体化教材的巩固与应用

随着生物统计学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广泛应用,目前已涌现出许多版本的生物统计学教材,但关于生物统计学的教学辅导书却非常少,许多读者在理论学习之余,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教辅材料进行知识拓展和课后训练。为此,在出版《生物统计学》(第四版)的同时,我们同时编著了《生物统计学学习指导》,作为配套的教辅材料和参考书,进一步加强了原教材知识内容的拓展、细化和训练。这本《学习指导》每个章节的安排与原教材相同,内容包括目的要求、内容概要、本章重点、难点评析、例题解析、习题解答、自我测验等六部分内容。这本教辅材料主要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一)突出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针对生物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运用凝练的语言突出了主要教学内容和重点,以便于读者进行重点掌握和课后复习;同时针对难于理解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讲解,对概念内涵、公式推导等来龙去脉进行了详细阐述,有助于读者理清思路,加深对统计原理的理解,掌握统计公式的推导,将统计知识融会贯通起来。

(二)精选例题进行详细解析

我们在多年教学和科研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生物统计学素材,根据本科生、研究生及高校教师的实际情况,精心选择、编写了各类典型例题,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逐步求解,帮助读者巩固理论知识,熟练掌握解题步骤。

(三)加强课后的习题训练

本书在选择典型例题同时,对《生物统计学》(第四版)每章的思考练习题做出了较为详尽的解答,同时订正了第三版思考练习题参考答案中的部分错误。另外在习题答案后还精心选择了一些填空、判断、名词解释、单向选择、计算等题型,方便学生对各章的概念、公式、统计方法进行自我测验,以促进读者熟练掌握生物统计学的理论知识,强化统计方法的应用,使生物统计学的实用性得到充分体现。

四、构建网络课程平台,实现立体化教材的时空突破

现代社会是信息的社会,网络的普及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课程是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与学理论的课程。2003年,我们借助我校资助的网络课程平台,开始建设基于Web的《生物统计学》课程。在网络课程中,我们设计了课程简介、教师简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教材及参考书籍、授课教案及教学课件、练习与思考、相关链接等几个模块,其内容不仅包括了教材本身,还包括部分教学资源在内,可以让学生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拥有更全面和深刻的了解,帮助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和习题训练,巩固课堂知识,有效解决了学生“吃不了”和“不够吃”之间的矛盾,实现了学生普遍性和特殊性学习需求的统一,充分发挥了网络课程的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优点,实现了《生物统计学》立体化教材的时空突破。

几年来,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已初步形成了适合我校特点的《生物统计学》立体化教材建设的构架(图1)。这次教材建设不仅使我校本科生物统计学课程质量得到了一次较大的提升,使课程的教学资源得到了极大丰富,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教材改革,也使我们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有效促进了教学过程的师生互动,切实提高了我校《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基本素质。

同时,为了顺应生命科学对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要求的提升,我们的《生物统计学》立体化教材建设也需要不断推陈出新,今后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深化:

篇10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problem oriented care on rehabilita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after laparoscopic radical gastrectomy.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80 patients underwent laparoscopic radical gastrectomy in Shengji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2014 to January 2015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nursing ways,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each group had 40 cases.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On the bs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problem oriented care. The general situation and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after surgery, life quality evaluatio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indwelling catheter time after surgery, hospital stays, diet recovery time, bowel sounds recovery time, postoperative anal exhaust time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On admission, the quality of life scores of each dimension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1 week after surgery, the quality of life scores had all enhanced than on admission in the two groups, and which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On admission, th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ore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1 week after surgery, th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ores had all reduced than on admission in the two groups, and which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Adopting problem oriented care for patients underwent laparoscopic radical gastrectomy can promote their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al recovery, shorten th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enhance the quality of life, also improve patient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mood.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Problem oriented care; Laparoscopic radical gastrectomy; Quality of life; Rehabilitation

胃癌在我国恶性肿瘤中发病率较高,在消化道肿瘤中居首位,每年我国所有恶性肿瘤患者中约1/4死于胃癌[1]。目前,手术切除是胃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传统的开腹手术具有较明显缺点,包括手术创伤大、术后愈合慢、并发症多等,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与传统手术相比,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具有明显优点,包括手术创伤及出血量小、术后恢复快、患者住院时间短且经济负担较小等,在临床已得到较广泛应用[2]。目前,随着医疗技术及理念的进步,生存时间不在是评价治疗效果的唯一标准,生活质量成为癌症患者越来越关注的问题,护理在手术疗效及患者康复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3]。以问题为导向的护理作为循证医学的基础,是一种先找出患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再制订对应护理对策的科学护理方式[4]。本研究对2014年1月~2015年1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患者40例行以问题为导向的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于我院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患者80例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胃镜检查,取活检组织经病理确诊为胃癌。排除有肺、心、肾等重要器官病变的患者;有肝脏或其他部位侵犯征象的患者。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40例。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55.9±7.2)岁;肿瘤位置:18例位于胃底及贲门部,13例位于胃体部,9例位于胃窦及幽门部;手术方式:16例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13例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1例行近端胃大部切除术。观察组,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龄(56.7±7.9)岁;肿瘤位置:17例位于胃底及贲门部,13例位于胃体部,10例位于胃窦及幽门部;手术方式:15例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14例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1例行近端胃大部切除术。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手术方法

患者全麻下给予气管插管,取仰卧位,略分开双腿。常规消毒铺巾,建立二氧化碳气腹,然后植入腹腔镜器械,行腹腔探查,完成肿瘤的定位并清扫淋巴结。上腹部建立辅助切口约5 cm,将网膜整块移除,行全胃或胃大部分切除术,重建消化道。术后常规放置腹腔内引流管,止血、冲洗、缝合创口。标本送病检。

1.2.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以问题为导向的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2.1 成立护理小组 首先根据护士的年资及技术水平等,对科室护士进行分组,每组设1名组长,6名组员。实施护士长行一级管理,组长行二级管理的方式,实现逐层递进式监督、管理,促进良性竞争[5]。事先由护士长召开座谈会,要求所有组员一同参与,对研究组成员进行集中培训,明确各成员分工以及集中讨论制度[6]。

1.2.2.2 评估患者并提出问题 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应主动地进行自我介绍,建立与患者及患者家属的信任关系。由责任护士全面评估患者情况,掌握患者的一般信息、疾病情况、手术情况及护理需求等,采用自行设计的健康需求问卷调查患者对胃癌病因、手术治疗情况及术后康复方法等掌握情况,同时,调查患者对自我护理重要性的认知情况。询问进行自我管理目前最大的需求是什么?哪些因素会阻碍其进行自我管理?评估胃癌术后患者焦虑抑郁状况。

1.2.2.3 告知患者疾病危害和行为改变益处 ①术后6 h待患者病情稳定后,责任护士对患者及患者家属再次强调留置导管的目的及意义、留置时间及管理方法,增强患者对管道的自我保护意识[7]。采用活动挂图、教育展板或健康手册的形式传授胃癌患者术后康复的健康知识,包括卧位、饮食、术后治疗、切口及管道护理、并发症预防等内容,告知患者预防胃癌复发等知识,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能力。指导患者家属胃癌术后护理的基本方法,使其参与到术后护理中[8]。②责任护士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自我管理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鼓励患者参与到自我管理中来,告知患者健康的行为方式与用药同等重要,患者行为改变的短期效应,并向患者展示循证证据,以鼓励他们参与治疗和护理。

1.2.2.4 制订目标及具体行动 与患者一起共同制订干预计划,包括个体化的自我管理目标,鼓励患者寻求亲戚朋友的支持。术后快速康复的护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早期进食:嘱家属在患者清醒后6 h,即可以给予其温开水漱口,润湿口腔,以减少口干情况。术后10 h可给予生理盐水口服,每2小时1次,每次20~30 mL。术后1 d给予流质饮食,可选择的流质包括米汤、稀粥、藕粉、果汁及清淡的菜汤等[9];进食过程中需观察患者有无出现恶心、呕吐等情况,待其排气后即可给予半流质饮食。待患者饮食恢复正常后,向其介绍尽量食用抗癌的食物。②早期运动:在患者麻醉未清醒前,指导家属帮助患者行被动的下肢运动,轻轻按摩患者小腿腓肠肌。术后待患者清醒后,告知患者开展术后早期运动的目的及意义,指导其运动方法,争取得到患者配合[10]。鼓励患者行可耐受的轻微活动,包括自主活动四肢及翻身等活动,活动频率为每2小时1次,根据患者情况,家属可予以协助。术后2 d即可鼓励患者下床活动。③早期镇痛:术后观察患者,待其病情稳定后,指导家属对其足底和四肢进行局部按摩,从而改善局部血运,增加患者被动活动量,减少疼痛。指导患者及家属规范使用镇痛泵[11]。④心理护理:指导患者行情绪自我控制管理。护士采取诱导式提问的方式,深入患者的内心境界,引导患者倾吐自己当前心境,在沟通的过程中,护士指导患者在情绪波动最明显时释放压抑已久的情绪,可以采用哭诉的方式宣泄内心的负面情感。在病房中播放柔美的轻音乐,舒缓患者情绪。护士指导患者每日养成记录自我照护项目的工作,即找一本空白的笔记本,写上日期,按照从清晨醒来直至晚上入睡这一段时间内所发生的事件,包括膳食构成、身体不适症状、情感状况等内容。护士则仔细地查阅患者每天所记录的日记情况,并摘录其在自我照护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践行错误的行为模式[12]。在自我照护操作方面,若从其日记中发现存有不足之处,护士可开展现场示范,以保证患者能实时掌握相关理论及技能。

1.3 观察指标

1.3.1 两组术后一般情况及胃肠功能比较

观察指标包括留置尿管时间、住院时间、饮食恢复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

1.3.2 生活质量评价

于患者住院时及术后1周采用SF-36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13]调查,包括8个维度36个条目,分为生理健康和精神健康两类,维度包括躯体健康、躯体角色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健康、躯体疼痛、情绪角色功能、精力及总体健康。评分为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健康状况越好。

1.3.3 患者焦虑、抑郁情况评价

于患者住院时及术后1周采用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14]、抑郁自评量表(SDS)[14]进行焦虑、抑郁评分。SAS量表共20个条目采用1~4级评分,标准分=粗分(20个条目得分相加后得粗分)×1.25;其中,轻度焦虑为5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一般情况及胃肠功能比较

观察组术后留置尿管时间、住院时间、饮食恢复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入院时生活质量评分各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周两组生活质量较入院时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术后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情况比较

两组入院时所有患者均有焦虑、抑郁情绪,且有中、重度焦虑及抑郁者各8例,每组各4例。术后1周观察组焦虑28例,抑郁26例,且均为轻度;对照组焦虑32例,抑郁34例,且有1例两项评分均为中度水平。

两组入院时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周两组焦虑、抑郁评分较入院时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术后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 讨论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是首选的胃癌根治手术方法,具有各种优点,包括切口小、愈合快、组织粘连较少、瘢痕小等[15],但是仍难以避免术后疼痛,加之引流管的刺激造成患者恶心、呕吐等症状,给患者带来痛苦。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抑郁、恐惧等一系列负面情绪,严重者甚至影响手术疗效和术后康复 。因此,制订合理有效的护理方案,提高护理水平,是保障患者术后早期恢复和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