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3 09:16:0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采购管理相关基础理论,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转型,中国企业正在积极探索自身的战略转型路径。面对资源不断匮乏,粗放式生产难以持续的严峻态势,中国企业正在努力从商业模式、管理模式及产品模式等多领域尝试转型发展。在2012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贯穿全文强调了民航企业要改革创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升自身价值创造能力。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了“国有企业要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我们知道,企业集中采购具有着发挥规模效应、降低集团综合成本、再造价值链管理流程、增强企业活力等特点,是现代企业集团提高效率与效益的基本取向,已成为了很多大型集团企业提高竞争优势的一种有益尝试。
但是,我国民航类大型企业在集中采购管理工作上尚处于探索阶段,它需要向国内相关行业的企业集团学习借鉴管理经验,不断打造具有民航行业特点的企业集采管理模式。笔者通过对政府及中央大型企业集团的集中采购的了解和研究,在本文中尝试着对如何理解集中采购管理的涵义,集中采购管理的主要模式,国内大型企业集中采购的特征及未来应采取的措施等问题作以简单分析,供读者参考。
二、集中采购涵义及相关研究理论
(一)“集中采购”涵义
笔者认为,所谓“集中采购”简单的理解就是指同一企业内部或同一企业集团内部的采购工作集中化。这里的“集中”有两种情况,一种就是指将采购权利汇总,设立专职部门负责各分部的采购,在组织结构上设立采购总部负责安排所有采购工作,执行则可以由成员企业或下属部门完成。另一种则是指将分散的、有限的人力、供应商等采购资源集中起来,并汇总各自的采购需求,以一个“量”的优势,优秀人才与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采购交易中的选择权和话语权,从而降低采购成本,获得优质、全面的供应商产品和服务。如果说第一种是集中采购的“形”,那么第二种则是集中采购的“神”,只有形神兼备,才能有效地发挥集中采购的优势,形成良性循环,提升采购效益。
对于民航企业来讲,笔者认为集中采购就是通过整合全企业内具有战略性并具有一定规模、与民航运输保障服务相关的重要货物及服务项目,统一由企业集团通过组织实施、授权实施或全流程管理等方式来实施集中采购工作,实现集团集采综合效益最大化目标。
(二)相关研究理论
企业集中采购其实是经济学中节省交易成本以及帕累托改进在现实中的一个典型运用。在研究理论中,集中采购研究主要依托于集成管理理论和采购管理基础理论。20世纪50年代末期,国外就有专家学者对项目集成管理这一提法出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美国的哈灵顿博士首次提出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e Systems, CIMS)概念,以提高企业生产制造系统柔性和灵敏反应为目将功能、过程、信息、组织、物流、资源和决策等进行集成的综合系统。这是集中采购管理中“集成”的思想来源。
采购管理基础理论主要经历了从“库存采购管理”逐步发展到了“供应链采购管理”的过程。在科技和管理水平相对不高、以生产为导向的市场环境下,以最小化库存成本为管理目标。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市场开始由生产导向型转变为需求导向型,需求的多样性显现出来。众多企业间针对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展开了一定程度的竞争。为了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也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此时的采购管理者多从供应链的协调角度对采购活动进行管理,从而进行优势积聚。马丁·克里斯托弗(Martin Christopher)认为 “供应链是由各个相关组织形成的网络,包括相互联系的上游组织及下游组织,他们处在不同的活动及过程中,为顾客的产品或服务创造最终价值。”
三、集中采购模式主要类型
我国集中采购工作首先从政府机构开始实施,逐步在企业领域推广。通过对中央、地方政府机构以及相关中央大型企业集中采购模式的研究,可以看出各级政府主要通过目录管理、限额管理等方式实现政府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管理。大型企业集团主要通过部门式、职能式和中心式等管控模式来实现对全集团集中采购管理工作的统筹。
(一)政府机构集中采购模式
政府采购模式大致分为三种,即集中采购、分散采购、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模式。自2002年我国《政府采购法》颁布施行以来,国内以政府单位为代表的各类企事业单位呈现出采购集中化的发展趋势。我国政府采购采用的集中采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管理。在这里,重点介绍政府机构集中采购模式。政府集中采购管理在采购范围上主要采取“目录管理”,在操作方式上主要采用“采购机构”采购的模式。
财政部每隔两年都会《中央预算单位集中采购目录及标准的通知》,明确规定集中采购目录内的采购项目须委托集中采购机构实施采购。
(二)大型企业集中采购模式
近几年,特别是国内大型国有企业纷纷探索建立集中采购管理模式。在采购范围上,主要通过建立“分级集采目录”来有效划分集中采购中集团总部与二级公司的工作界面。作为企业集团公司总部兼具有全集团行政职管理能又具有全集团经营管理职能,集中采购管理模式依据各企业特点也不尽相同。总结归纳主要有以下三种:
图1、大型企业集团集中采购管理三种模式
每个企业集中采购不同的管控模式,带来的是集中采购业务模式也不同,主要包括集中定价、分开采购;集中订货、分开收货付款;集中订货、分开收货、集中付款;集中采购后调拨等业务模式。这从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各企业集团对信息流、资金流和物资流的管控深度。
四、我国企业集团集中采购特征
在研究中发现,国内许多大型企业集团在集团采购工作中,都在或多或少地实行集中采购的管理模式,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一)降本增效效果明显
企业集团通过集中采购降低了采购成本,增加了企业利润,打造了优势的产品原料供应链,强化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石化、中国移动等超大型央企每年上千亿的采购规模,年均节约率达5%以上。中国国电集团通过集中采购,能够将通用物资价格平均降低15%左右,有效提升了企业盈利能力。
(二)集中采购规模逐步扩大
伴随着集中采购规模效益的提升,各大型企业纷纷逐步扩大自身集中采购规模,扩编一级集中采购目录范围,试图进一步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充分发挥集团效应。万科集团自2001年起尝试基于战略采购的集中采购,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逐步推广到了区域集中采购和年度集中采购,并取得良好的效益。
(三)组织协调难度逐步加大
随着采购规模的扩大,组织协调难度也在逐步加大。跨地域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交织,集团内成员单位不可预见的采购计划的变更,采购价格市场变化频率的加快等不确定因素,都需要集中采购组织重新审定采购方案,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召开协调会议,调整采购时间、方式等安排,这对集中采购组织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集中采购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
由于国内企业集团的集中采购尚未有成功标杆作为参考,且科学的集中采购关系到企业集团项发展方向、战略考核和经营管理创新等目标的实现。在现实中,由于信息不对称,采购组织方式不当、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博弈、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等因素,我国企业集团整体集中采购规模效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五、民航企业加强集中采购管理的举措
结合对相关机构及企业的集中采购的研究与借鉴,笔者认为民航企业应加快集中采购探索步伐,通过集中采购的有效管理与实施,不断增强企业活力和提升企业效益。具体举措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加强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企业集团应从建立机制、完善制度、集中市场、整合资源中不断探索集中采购模式。在基础工作方面,应实现“五个统一”的目标,即统一信息平台、统一供应商管理、统一专家库咨询、统一业务流程和统一物资标准。加快制订并完善企业集团《集中采购管理办法》、《供应商管理办法》《物资结算管理办法》等相关的规章制度。
图2、集中采购管理“五统一”基础建设
(二)加强采购计划的预算管理
在企业集团各类大宗物资的计划编制过程中,应提前组织企业集团下属各成员单位对下一年度的物资需求进行分析与预测,研究消耗规律,超前制定年度物资需求计划,为集中采购顺利实施提供保障。加强采购预算的执行控制,减小全年采购实际发生额与采购预算的偏差,发挥采购预算、采购计划的统筹监控作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6-0031-03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不断加快,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大大加强,生产和销售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直接推动了采购和供应链的全球化,对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对采购人员的能力和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在采购与供应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存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严重滞后于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制约了采购与供应管理战略地位的提升。因此,探索满足市场需求的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机制势在必行。
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国际贸易日益活跃,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和国际供应链系统的重要环节,成为许多跨国企业的全球采购基地。国际采购、工商企业采购、政府采购这三大需求,已经促使采购管理队伍的迅速壮大,并由原来的区域性向全球性扩展。一方面,大批外资、合资企业涌入,他们对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和行业经验的采购人员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另一方面,众多国内企业逐步认识到采购成本节约对企业经营的重要价值,必须迅速提高自身采购人员的素质和技能,以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同时,采购与供应管理岗位涉及面广,无论何种性质的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都有采购行为,都需要采购与供应管理方面的人才。
随着政府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化,政府机构加强了对采购行为的规范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自实施以来得到快速推广,在节约财政资金、加强廉政建设方面成效显著。通过规范的符合国际市场运行准则的采购行为增加营销价值、获取政府订单、进入国际市场已成为企业提升核心价值的有效手段。改革及有序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对加速培养专业化和复合型政府采购人才、加强政府采购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国采购职业人员需求巨大,高级采购职业人员短缺尤为严重。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尤其是采购计划、采购项目管理、招标投标、谈判签约、物料监控、成本控制等方面的专业采购人员是非常稀缺的。
高校毕业生是采购专业人才的主要来源,但我国高校的采购专业建设已经严重滞后于人才市场的需求。教育部1998年公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没有列入采购专业,2004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在财经大类里也没有列入采购专业。虽然一些高校尝试在其他专业下开设采购管理方向,或者被批准为目录外新专业,但数量不多,其所培养的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全国自学考试涉及采购与供应管理专业,但覆盖的范围和影响力比较有限;职业培训主要以职业资格认证为主,而职业资格证书种类较多,认证费用高昂,良莠不齐。上述因素交汇在一起,影响了采购人才市场的规模和质量,制约了我国采购职业的发展和采购管理水平的提高。一方面,采购人才需求的猛增,另一方面,教育滞后导致的人才供给不足以及人才职业素质和能力的不足,由此产生了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高职院校培养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必要性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专业人才与团队的开发是采购与供应管理发展的基础。转型期的采购与供应管理,其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增加对人才素质的开创性、主动性和应变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采购方面的人才总体素质普遍很低,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知识覆盖面和专业能力比较欠缺,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在国内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2009年《中国采购发展报告》显示,我国采购管理的总体水平仍不高,表现为一些采购绩效指标不高;采购绩效与公司目标设计的结合不够紧密;采购部门在组织中的战略作用并未充分显现;采购管理与供应商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程度不高等等。成本控制是采购对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贡献,商品质量、原材料市场和人才问题则是采购管理面临的三大主要挑战。
基于采购与供应对企业成本的节约效用,高层领导应更加重视采购与供应管理的战略性特征,以更加开放的眼光和创新的思路,加快培养和储备具有战略思考能力的采购与供应专业人才,构筑更具全球性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为解决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人才的供需矛盾,必须通过政府、企业和高校的共同努力,构建多途径、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以适应全球化背景下采购与供应管理向供应链和价值链升级的需要。
高职院校服务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专业及培养方向,依据职业能力和素质构建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进行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弥补高等教育对采购专业人才培养的短板,推动高职院校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需求驱动的高职院校采购与
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定位和建设理念 (1)专业定位。以供应链中的采购与供应活动为工作内容,以完成采购与物资供应为任务,为工商企业、政府机构和外资企业培养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人才,以提高采购与供应效率,发挥采购利润杠杆效应,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2)建设理念。以市场需求和职业资格为导向,以典型采购与供应流程(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任务驱动模块化设计理念,设计7个任务模块,并提炼每个模块对应的职业能力,构建融理论知识、工作任务、职业能力于一体的“工作任务驱动教学与实践实境耦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目标 主要培养掌握现代采购与供应管理的最新理论知识和技术,熟悉采购相关业务环境及采购与供应业务运作流程,具有供应商开发、采购与供应、库存控制等核心职业能力,并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及英语应用能力,在工商企业、政府机构和跨国企业从事需求分析、采购计划、采购谈判与招标、供应商管理、库存管理、物料供应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专业人才。
职业范围和职业发展 在工商企业、政府机构和跨国企业从事需求分析、采购计划、采购谈判与招标、供应商管理、库存管理、物料供应等工作,起步岗位是从事基层操作的采购员、采购助理。随着经验的积累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可以按照采购职业的职业发展规划向管理级和规划级岗位晋升,具体如表1所示。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具体如表2所示。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以典型的采购与供应流程为主线,按照任务驱动模块化教学设计理念,对7个流程环节对应的工作任务进行细化和提炼,确定每个工作任务对应的职业能力,并依据工作任务及其职业能力,设计了相匹配的12个任务模块与课程以及相对应的实训、实践课程。为了加强对采购与供应基础理论的理解,还设置了4门基础课程。由于政府采购、工商企业采购和国际采购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别,因此应根据不同采购类型的特点设置相应的特色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和实践活动。具体如图1所示。
引入职业资格认证 为加快采购人才的技能培训,规范采购行为,统一操作标准,提高采购人员的职业素质,必须对从事采购行业的人员实行资格化管理。采购职业资格认证有利于提高采购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同时应按照采购职业资格标准整顿现有的采购队伍,进一步规范采购管理,使采购人员的操作技术与技能更加趋于正规化、规范化。为了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采购专业人才,高职院校要做好采购职业资格的认证和对接,鼓励学生获取采购职业资格,将有助于毕业生职业素质的提高,为进入采购职业奠定基础;高校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对接,可使毕业生能顺利地向采购职业人员转变,而采购职业资格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是构建采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重要基础。目前采购职业资格认证有三种国外证书和三种国内证书,国外证书包括:英国皇家采购与供应学会的CIPS认证;美国采购供应协会的 CPM(注册采购经理)认证;国际贸易中心(ITC)的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国际资格认证。国内证书包括: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国家采购师职业认证;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和教育部考试中心联合颁发的CPS证书;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采购师认证。这些证书各具特色和适合范围,有的还有实际工作经验和学历方面的要求,对在校学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校资源和特色选择符合条件的证书,并实现证书与教学的对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采购知识和能力,为将来的认证奠定基础。
纵观采购与供应的战略作用和发展趋势,国际采购、工商企业采购和政府采购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内涵,要分别研究其运作流程和管理模式以及相匹配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因此,做好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培养,加强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的统一协调,构建多层次、优势互补的人才培养体系非常重要,这也是未来采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何黎明.应对采购与物流管理的未来[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1):62-65.
[2]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采购发展报告(2009)[R].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3-18.
[3]倪东生.构建我国国际化采购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5(10):32-35.
[4]宋玉卿.采购管理专业建设研究[J].物流技术,2010(9):146-147.
[5]倪东生.政府采购领域专业教育的作为与突破[J].中国流通经济,2011(8):79-83.
[6]冯华,宋玉卿,郭红莲.建设“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专业”的必要性研究[J].经济师,2005(5):119.
[7]况敏.对职业导向的高职档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1(18):49-51.
[8]王焕琦,杜培革,张丽华,安丽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1(14):12-14.
[9]魏银霞,郭庆.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20):38-39.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ituation; teaching reform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和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的一种高等教育形式。由于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原因和当前高职教育迅猛发展的态势,加之高职教育本身性质、特点及条件要求,不免出现难以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相融合的窘境。一方面学生在校学习失去主动性和兴趣性,另一方面毕业生很难尽快与工作岗位融合接轨,这些现状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和阻碍了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基于情感和认知相互作用情绪心理学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设计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题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要求再现或塑造的教学情境,要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喜闻乐见、愿意主动思考、乐于接受,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进行课堂知识的学习及专业技能的练习。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将实际生产工作中的各个工作岗位、工作过程中各个具体工作环节的真实情境再现或塑造于教学课堂中。通过学生参与真实或类似真实的工作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从而帮助和引导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和相关的专业技能。
1 《采购与供应管理》课程采用情境化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农产品等原材料流通量和产品流通量陡增,物流管理人才成为推动和促进商品流通的紧缺型人才。通过调查和统计,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根据自己所处的区域及行业特色有着鲜明的办学特点,如侧重于农产品流通、企业物流管理、特殊商品物流、国际货运、物流市场开发等,但无一例外地开设了诸如《采购管理》、《采购管理实务》或《采购与供应管理》等相关课程。
采购与供应管理课程一般在第一或第二学期开设,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接触较早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对于绝大多数高职学生而言,在学习专业课程之前对该专业、行业、企业或某个具体工作岗位缺乏感性认知。即便有的学校开设了物流企业认知等课程,但也很难在学生脑海中镌刻对该工作流程的烙印,从而影响学生对采购及供应管理课程的学习。第一,采购及采购管理能力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技能,同时该课程也是运输管理实务、仓储管理实务、配送管理实务等后续专业课学习的基础。第二,不能忽视当前高职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方面的被动性。斯滕伯格认为:实践性智力是能使一个人产生解决实际工作和生活中问题的能力。高职学生更喜欢实践的学习方式而不是抽象的学习方式。斯帝特?高德斯采用“坎菲尔德学习风格量表”对商业学校学生学习方式进行研究,发现商业学校学生更喜欢“直接经验”这种学习方式,而不喜欢听讲、阅读等其他学习方式。第三,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融为一体还存在着相当的困难,很难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尤其是采购与供应管理课程表现的更为突出,使得学生所学和企业所需出现严重的脱节。
根据采购与供应管理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特点,结合学生初学专业课程存在感性认识困难的现状,尝试采用情境化教学模式开展采购与供应管理课程教学,有利于满足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需求,有利于培养同学们掌握采购及采购管理的专业核心技能,有利于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和强化专业意识。
2 《采购与供应管理》课程情境化教学设计实例
采购与供应管理是一门工作流程清晰、工作逻辑性强、工作环节相互影响和制约的专业实操性极强的课程。依据职业能力目标,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要求按采购作业流程和采购管理模块进行如下情境化教学设计。
2.1 基于角色扮演的“采购流程”情境设计
各个企业的采购流程会因为企业性质、生产经营规模、岗位职责不同而不完全一致,但其基本流程大致为:需求确认、需求说明、供应商预选、价格洽谈、下订单、订单跟催、交货验收、退货处理、结案和存档及维护等10个环节。该情境设计先将全班同学按10名同学一组进行分组,剩余同学可以当选为评委;再将采购流程中的10个环节的工作内容分别写在10块纸板上,但不能出现采购流程环节名称。活动开始,每位同学抽出一张纸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抽出纸片上描述的工作内容说出环节名称以及本环节的前一环节下一环节名称;再要求该组10名同学按照自己所抽出的环节内容依据采购流程程序排队;评委评分(主要评分点为各组排序所用时间和排序的正确性及个人回答问题的正确性);最后由老师对情景活动进行点评。
2.2 基于招标采购的“采购方式”情境设计
采购方式的种类很多,其中招标采购方式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的比较广泛,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招标采购模拟情境的设计,帮助学生对招标采购方法、步骤和关键点注意事项等有深刻的了解,达到教学的目的。投标采购流程如图1所示。
首先布置好工作情境能满足实现招投标、开标、唱标、评标、决标和谈判、信息公布等基本要求,然后根据招标采购工作流程需要将全班同学分好组,其中投标人不得少于3人,评标人员要具备技术、工程、经济、法律、商务等方面的知识,且由不得少于5人以上的单数人员组成。根据实际情况,假设各投标单位都通过资格预审,直接进入投标阶段。
投标人在课前根据招标要求做好投标书,上课后待活动宣布开始时即提交经封装签章好的投标书。唱标人公开投标人标底,评标人按照招标文件确定的评标标准和方法对投标文件进行比较并综合评审,唱标人根据评标人评标情况公布评标结果,公示中标单位并简单接受未中标单位的提问和解答,组织中标单位进行采购合同的签订。
2.3 基于采购谈判的“模拟谈判”情境设计
采购谈判是在确定供应商之后企业就商品的品种、规格、质量、数量、包装、价格、交货日期、运输方式、付款条件及方式、售后服务等具体事项与供应商进行反复洽谈,最终达成合作协议的过程。采购谈判是采购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决定着采购物品的质量及质量保证、成交价格、交货日期、交货方式、付款方式等重要内容。通过模拟谈判,培养学生具备采购谈判方案的制定、谈判目标的确定、谈判资料的准备、谈判策略的运用、谈判过程中突况所需紧急预案的制定及应用等专业技能。
根据采购谈判要求的基本原则,将全班同学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5~7名学生,其余的学生为观摩团成员(将在采购谈判结束后对谈判过程和结果进行评析)。4个小组中,其中1组为采购方,另外3组为确定邀请参加采购谈判的供应商,所有参加采购模拟谈判的学生要按事先分工准备好模拟技术、工程、商务、法律、财务、书记员、谈判首席代表等角色。首先,谈判小组事先制定好谈判方案,方案中要明确采购谈判的程序、内容、合同草案条款等。然后谈判双方就满足标的物的技术要求、质量指标、商定合同条款、采购价格、付款方式、交货方式等具体内容进行谈判。最后根据符合采购需求、质量和服务相等的报价最低的原则确定供应商。
3 情境化教学改革实效
依据情境化教学改革的要求和方法,还可以将采购与供应管理课程中的采购需求确定、采购计划编制、(上接第138页)采购合同签订、供应商选择及考核、采购绩效评估等采购流程或管理模块进行情境化设计,应用于实际的教学当中。
笔者在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2013、2014级物流管理专业4个班级的采购与供应管理课程教学实践中采用了情境化方式教学,虽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需要继续改进的地方,但还是收到了较大的实效。
3.1 教学相长,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过去纯粹的“理论+实践”教学靠老师语言讲解、设计案例分析等方式将知识点和技能点传授给学生或指导学生练习、提高专业技能。长此以往,使教师停留在一本教案讲几年,一个案例重复用的应付式教学的层面上,不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基于情境化教学的方式,督促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工作岗位,了解并掌握各企业、各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再此基础上设置模拟的工作情境,才能更接近真实的工作岗位要求,进而有助于教学质量提高的同时,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3.2 情境模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 物资采购运作机制欠缺
1.1 供应商的管理有待加强
主要负责物资采购的后勤财务部门,无法在完成自身工作的同时兼顾价格供应商的管理,这就造成了对于价格供应商管理和监督工作的不足。物资采购部门在正常的采购程序之外,还应当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可以对供应商采用分级的管理办法,注重对加个供应商的维护,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1.2 竞价模式存在不足
目前,由于种种情况的影响,物资采购多简单化,跳过了询价竞价的程序,给物资管理带来了很多不稳定因素。选择稳定的、性价比高的价格供应商在物资采购管理的过程中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针对重要物资的采购要更加慎重,在严格选择的前提下,还应该选择多家,进行价格、质量、后续服务等多方面的综合对比,从而择优采购。
1.3 管理体系构建还存在不足
1.3.1 对物资源头缺乏有力管理
大多电力企业从询价、竞价、初步确定供应商、综合考虑、确定供应商每一个物资采购环节都是采购部门内部人员负责的,在询价对象等选择,都缺乏有效的监督,造成物资采购管理上的一些漏洞,不利于电力物资管理的有效实现。
1.3.2 采购价格很难把握
大部分企业的采购计划,就是计划中提供采购价格是历史采购价格的加权平均价格,现在很多电力企业物资管理部门并没有对物资的采购制定一系列的价格标准体制,对数据的真实性缺乏控制,应当注重于监督体制的建立。
2 改善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的方法
2.1 实现物资的集约化管理
实现物资的集约化管理,可以加强物资管理部门对物资实施有效的保管和验收,能够及时的对缺失物资并进行补充。可以对物资的使用有计划的管理,还有利于对于物资的回收管理。实现集约化可以对物资的采购渠道进行有效的整合,在监督体系中强化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推行物资集中管理,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及时为企业决策层提供有效、确实、精确的物资消耗分析, 把企业运作的注意力投放在资金与产品的“投入产出比”,从而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消耗定额与企业预算,实现企业经济、物资、人力资源的最大优化配置。
在推行物资集中化管理的过程中,为管理人员和基层单位的工作人员接触创造了条件,在沟通过程中,了解基层的物资使用情况、将信息及时的传达给物资采购部门,掌握物资的成本控制、日常损耗的实际情况,加强电力专业知识的学习,在环境中明确和规范电力物资管理的重要责任,建立起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在各部门的有效协同工作下,确保电力企业的稳定发展。
2.2 加强物资的计划性管理
物资的计划性是要贯穿于物资采购的整个过程,包括物资的采购、发放、使用、消耗、破损、储备等,这就需要管理部门将电力企业的生产建设投资总量各个方面都考虑其中,在保证严肃性、条理性和实效性的前提下,计算出物资材料的消耗与利用率,物资的采购也要严格按照计划运行,实行预算的定额控制,实现实时化的合理配置。
2.3 实现信息化的物资管理
将网络的优势积极的融合到物资管理工作中,把物资的计划、采购、仓储、发放,产品供应商的管理都纳入到整个网络管理之中,加强的物资信息的准确性与即时性,灵活地运用网络共享信息资源,逐步改善企业的管理环节。从而实现物资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网络化、信息化,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却提高了工作的准确性,避免了很多人为因素的影响。
3 电力物资企业发展现状
大多数的电力企业实行的都是零库存制度,在多种产业下专门成立相应的物资销售企业,所有电力物资的采购、保管、供应、销售统一由该企业扎口管理。包括多种产业在内的所有部门所需物资都必须向物资企业申报采购计划,物资企业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取配供、组织招标或零星采购等,月终凭各部门的领料单由财务部门分类开票同主业及各多产企业进行结算,结算方式一般为统一加收一定比例的“仓储费”。这种物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符合国电企业竭力发展电力多经产业,减轻主业负担的战略要求。增加了多经产值,壮大了多产企业队伍,安置了部分人员,减轻了企业工资压力,为多经企业物资经营和管理,筑起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
改变了财供合一的模式,统一了采购、存放、发料程序和手续,明确了物资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从而改变了以前的分散管理模式,一方面便于领导经营决策,另一方面节约了大量人力与物力。
主要物资由省、市企业统一配供,以及规范招投标程序,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从而减少了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在理论上降低了材料的购价,节约了各项工程成本。
实行物资统一配供与亲自组织采购,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所供物资质量,为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和客户工程安全运行奠定了基础。
4 提升电力物资企业管理水平的建议
4.1 明确电力物资企业的定位
电力物资企业其主要服务对象就是各个电力企业,这就要求把电力物资企业建成面向市场(包括母体企业的内部市场),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进行高效率的运作,完全置身于市场环境的社会化服务企业。电力物资企业首先要确保电力企业所需的各项物资,保质保量,按期到位。为电力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4.2 加强物资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加强物资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是提高物资管理水平的关键。这需要提高物资管理人员业务理论水平、经营管理能力,使其适应信息时代物资管理需求,同时还要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做到公正平等、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精益求精。其中要求物资管理人员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具体的表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有一定的学历水平。学历水平代表着一个人的文化知识结构和职业素养它反映了系统地学完了某一层次、某一种学科的专业知识掌握了某些职业技术能力。充分发挥专业技能的资源优势为提高工作质量加快工作的进度而打下良好的基础并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尽快适应现代物资管理工作的需要。
(2)有一定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熟悉企业生产的全过程以及生产材料的加工工艺。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根据行业的特点,建立起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横向工作流程。形成系统化的物资管理资源整合,将极大地增强企业物资管理的服务职能。
(3)具有较为系统的物资管理的基本常识和实务技能。企业物资管理工作涉及到最多的业务就是各种财务票据这是最根本的基础性工作。所以必须做好物资台账工作并且严格按照单据的格式逐页逐项地书写准确无误,还需物资管理人员能熟练快速地计算出物资的储备定额,为财务经济核算而提供依据。除此以外物资人员还必须掌握所存储物资的技术特性。了解物资的技术特点、工艺流程、使用方法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和要领,这样不仅使物资人员能够履行一般化的物资管理相关作业,同时还能够真正担负起物资流程优化、物资资源的有效合理控制、物资增值服务等的现代物资管理工作的职能。
(4)较好地掌握仓库物资管理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了解某些相关产业或学科的知识。了解国内外物资管理的新成就、新发展能够善于引进和开发国外先进的物资管理技术具有现代科学管理意识并运用现代化的物资管理方式、方法。这样使物资管理人员成为既懂得最基本的物资管理方式与方法,又善于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手段与方法的应用型物资管理人才。
5 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科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3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6)06-0136-03
一、亚特兰大技术学院采购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
位于美国佐治亚州首府的亚特兰大技术学院是佐治亚州职业教育系统联盟(TCSG)中的23所社区学院之一,是一所公立的两年制社区学院。学院行政机构设有人事处、教务处、宣传处、学工处、对外交流处、继教院等,拥有人文科学系、工业运输技术系、商业与公共服务系和健康与公共服务技术系,设有100多个专业,通常一门专业的课程由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三部分组成。
亚特兰大技术学院如同美国大多数社区学院一样,设置了多种学制,分别为:1ASSOCIATED DEGREE―副学士学位,学制一般为2年,学生修满相应的学分,取得副学士学位证书,相当我国的大专文凭。此外,在美国社区学院所修学分与普通本科大学实现了学分互认,便于学生转学。2DIPLOMA―文凭教育。学制一般为1―2年,学生修满学分后取得相应的毕业证书,但不能获取学位,学生毕业后一般直接就业。3CERTIFICATION―从业执照教育。这种情况是学生在社区学院进行时间不等的短期学习,也修有学分,但只可以获得相应的从业执照,其学习目的是为获取就业岗位。
本文以该校采购专业为例,介绍亚特兰大技术学院该专业副学士学位的课程设置情况(见表1)。
由表1可知,亚特兰大技术学院采购专业的基础课分为语言与交流、行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和数学三部分,共15学分,占总学分的1/4左右;专业课程共11门,共34学分,占总学分的一半以上,大部分课程均为45学时、3学分;选修课程有7门,共有9―11学分,占总学分的1/6左右。
二、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采购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
与亚特兰大技术学院课程设置不同的是,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采购专业的课程模块分为通识通修课程、技术平台课程、专项能力课程、个性化学习课程和其他环节五个模块。
1通识通修课程。包括英语、数学、计算机、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职场交流技巧和军事理论等,共17门课程,51学分。
2技术平台课程。包括现代物流管理、采购管理、物流服务营销、仓储与配送实务、运输实务、国际贸易实务、供应链管理/物流法律法规、物流技术实训、物流业务运作综合实训等,共17门课程,395学分。
3专项能力课程。包括企业资源规划、物流成本管理、国际物流、物联网技术应用、采购过程与合同管理、采购战术与运营、采购绩效测量与商业分析、物流系统规划综合实训、采购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与毕业项目等,共10门课程,485学分。
4个性化学习课程和其他环节。包括7门选修课程和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等,共8学分。
三、两校课程设置的异同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两校采购专业的课程设置均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三大模块。基础课程侧重人文和自然科学,专业课程注重专业技能,而选修课程则注重学生后续发展空间的提升。两校采购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相同点,但不同之处也较为明显。
1学制不同,课程数量和课时有所差别。我国职业院校普遍都是三年的学习时间,比美国社区学院的学习时间多一年,所以课程门数和课时总数都较多,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采购专业的课时总数约为2500学时,课程门数为50门, 150学分。而亚特兰大技术学院采购专业的课时总数约为1000学时,课程门数为23门, 60学分。
2基础课程设置不同。亚特兰大技术学院采购专业的基础课程共5门,15学分,所占比例为1/4,可见虽然课程门数较大,但学分比例并不低。而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采购专业基础课程有17门,51学分,所占比例为1/3。基础课程不仅涵盖英语、数学和计算机等,还包含政治理论、军事理论、体育、劳动周等具有我国特色的课程。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两国的办学体制不同,所招收的生源情况也不同,使得两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别。尽管美国社区学院侧重于学生的技能培养,但并不忽视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
3专业课程设置差别较大。(1)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课门数都多,多达27门,每门课主要以32或48学时为主;而对方只有11门,每门课普遍以45课时为主,个别课程为75课时或90课时。(2)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所开设的课程中有为数不少的实训课程,而对方所开设的专业课程没有单独的实训课程,实训包含在理论课时中。可见,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课程门类更多,涉及面更广,但每门课的授课时长较短。
此外,由于佐治亚州职业教育系统联盟(TCSG)每月都会根据需要对联盟内社区学院的专业设置进行更新,以此亚特兰大技术学院专业课程的开设与内容的选定较于我校调整更快。
4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选修课程所占比例远低于亚特兰大技术学院比例。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专业选修课程总学分只有8分,比例约占5%,而亚特兰大技术学院选修课程所占比例高达17%。可见,亚特兰大技术学院注重选修课程的开设,注重学生今后发展空间的提升。由于美国社区的学生在取得副学士学位之后,可以申请去普通大学授受本科教育,继续后两年的本科教育并获得本科文凭,即“2+2”模块,所以美国社区学院副学士学位的课程开设也考虑到部分学生的后续发展情况。尽管我国高等职业学院也存在各种类型的专科教育和普通大学本科教育的衔接,如专接本、专转本、自考等形式,但鲜少做到学分互认,学生在取得专科文凭后,无法自由申请相应的本科专业,只能通过考试才能继续接受大学教育。
四、启示和借鉴
当前,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模式在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有着较好的影响,为众多国家所借鉴和效仿,特别是社区学院服务于社区和地方经济所起的作用,以及“2+2”模式(即职业教育与大学本科教育相衔接的模式)更令人称赞。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较晚,但发展速度却很快。据统计,我国当前职业院校的数量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我国职业教育服务于地方社会和经济的作用却没有较大的发挥出来。要借鉴美国社区学院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办学模式,了解和学习社区学院课程体系的设置非常关键。通过前面对亚特兰大技术学院和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采购专业的对比分析,笔者认为:
1职业教育有别于大学本科教育,课程设置应视学生学习目的而有所区别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多数直接就业,但还存在一大群学生有着继续升学的愿望,可通过自考、专转本、专接本等途径接受更高的教育。从我校采购专业大量实训课程的开设可知,我国当前的高等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中侧重于技能的培养,减少专业理论课,这给有升学意愿的学生带来不利影响,使其基础理论知识较为薄弱,在后续的本科教育中学业负担较重。尽管美国社区学院也非常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但社区学院会根据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学制(副学士学位、文凭教育和从业执照教育)进行学习。今后,我国职业院校课程的设置应借鉴社区学院,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开设课程。
2实践课程的设置应更贴合于工作实际
当前,我国众多的高等职业院校为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非常注重实践课程的开设,以仿真实训室、实训软件以及开办校办工厂等多种模式开设大量的实训课程,使学生能够更快掌握工作流程,但学校需要不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购买或开发这些教学场所和设备。亚特兰大技术学院学生的实训课程并不单独开设,而是涵盖在专业课程中,通过大量聘请来自企业的人员,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对外经营(或者对校内师生服务)的真实工作场所来提高学生的技能。据笔者了解,亚特兰大技术学院全职教师员工有300余人,而兼职教师也有300多人,大量的来自企业一线的教师使得学生所学知识始终与实际工作场景紧密联系。我们应借鉴亚特兰大技术学院这一做法,通过大量聘请企业一线人员,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让企业为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环节提供方便,同时为企业源源不断的输送所需人才来回馈当地企业和社会。
3适当减少课程的门数,提高选修课程所占比例
从目前两校采购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来看,亚特兰大技术学院所开设的课程数量为23门,还不到我校的一半,每门课的课时相对较平均,一般以45课时较多见,少数课为75课时或90课时。我校所开设的课程中,基础理论课就多达17门,专业课程包括技术平台课和专业能力课,共27门,所开设的专业课程种类繁多,学生在许多方面都有所涉及,却不精。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正在试点注册入学制度,学生利用工作之外的时间来学校学习成为普遍现象,而门数众多、内容繁杂的课程体系显然不适合,精而少的课程门数才更适用。此外,可以加大选修课的比例,通过在线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可以方便地通过互联网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选修一部分课程,获得相应的学分和技能。
五、结语
课程改革是我国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核心,也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根本,了解美国社区学院的课程特色,并从中获得适应我国职业教育特点的办学经验,探索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创建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这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建设路径。
[参考文献]
[1] . 美国社区学院的课程设置及其启示[J].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58-61.
[2] 朱丽丽. 浅谈美国社区学院实践课程建设对我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启示[J]. 中国成人教育,2014(14):129-131.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物流行业每年需要新增一线操作技能人员约110万人,而目前国内高校校物流专业毕业生人数约40万,远无法满足企业用人需求。近年来,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也加大了对物流教育的重视,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物流管理纳入了第一类学科分类。作为新兴的学科,物流教育开设时间相对较短,如何将物流教育与人力资源需求紧密衔接是目前开设物流教育的各院校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1.应用型本科物流实践教学的作用
1.1物流业是跨行业的复合型服务行业,环节复杂繁多,岗位技能要求高,操作性强。王在勤(2010)认为物流人才市场需求的这种变化催生了物流实践教学的改革。无论是从事物流业务管理,还是评价和选择物流技术方案、进行物流系统分析以及进行物流系统规划设计,都要求物流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在我国物流从业人员中,75%的人员从事操作性岗位工作。根据物流的职业特点和要求,需要在教学中坚持以实践教学为中心,以实习实训基地为依托,重点强化实践教学,培植专业特色,既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更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
1.2实践教学是实现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肖怀云(2011)认为需要通过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来培养物流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物流职业的特点决定了高等教育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就是培养具有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熟练掌握现代运输和配送的操作技能,能够设计物流解决方案及相关物流软硬件操作技术,胜任物流业务及管理岗位的技能型人才。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惟一选择,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
1.3 实践教学是培养物流人才职业技能的重要环节,教育部把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关键指标之一。郑春龙、邵红艳(2007)认为高等教育应该系统地培养学生包括实践能力在内的全面能力。加强实验教学,对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十分重要。实践教学过程就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过程,通过让学生在模拟教学和现场教学中充当某一岗位角色,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才能既让学生获得参与物流工作的经验,又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差距,从而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物流管理的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
2.应用型本科物流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的实践
2.1课程设计改革——校企共建
(1)邀请来自物流行业的资深高级管理人员参与课程计划的制定,聘请符合条件的企业管理者担任专业课程教授或讲师。
(2) 在原有的教学课程结构设置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专业课程的数量和质量,尤其是增加理论课程中实践教学的比重。正如贺政纲等(2009)所强调的那样,在课程设计时必须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即结合多门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地分析,最后得出针对某一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比如在《采购管理》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分组讨论案例,并制定出较合理的采购策略、采购计划;引导学生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价格谈判、供应商选择、采购合同签订等,以此通过亲身参与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通过动手实践演练加强学生对采购流程的全方位了解,以及更准确地掌握采购相关的沟通、文书、法律等相关知识和技能。
2.2建设基于流程的物流综合实训室
赵淑雯、刘航(2011)强调应对物流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强化,尤其是要加强物流专业实验室的建设。物流技术和设备更新发展速度很快,因此,在实训室建设时不能片面追求购买采用最新技术的设备,而应以流程为中心建设物流实训室。实训内容设计将包括采购管理、库存管理、运输管理、流通加工管理等基本物流业务,主要实训设备构成包括:现代化立体仓库;现代仓储常用各种基本设备,同时还配备电子标签辅助拣选系统、RFID无线射频管理系统、POS销售管理系统等。通过“物流综合实训”课程的训练,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系统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供应链协同能力。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目前已建成了面积超过300平方米的物流综合实训室,实训课程完整再现了基于供应链的采购、运输、仓储、流通加工和配送等业务流程,一方面锻炼学生业务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对企业经营环境有更全面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企业管理的大局观,正确认识企业竞争优势及其获取途径。
2.3建设基于角色扮演的3D模拟实验教学模式
采用3D虚拟同步仿真控制系统进行教学,不仅符合了当今应用型本科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群体特性,极大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习效果,更使学生可以直观了解到企业实际运行过程,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岗位适应能力,以最大限度地实现高校培养效果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融合。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目前已开设的课程有《3D仓储管理》、《3D运输管理》、《3D国际货代》、《3D集装箱码头》、《3D国际物流》实训课程。
2.4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田刚(2009)认为一体化的物流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基于两部分: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同时他也坦承校企合作一直是实践教学的难点。物流管理专业需要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这些能力需要在实践活动中逐渐积累,因此,学生在校外实习、实训的经历对于其能力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校外实训基地的选择和建设,以及实训过程的控制过程中,通过与企业的共同参与和协作,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管理文件,同时,对于学生的实训过程和实训效果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评估和总结,以提升校外实训基地的效果。
朱正伟等(2007)探讨了构建“校企共赢”的校外实训的可行性。目前,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与格力电器全资子公司凯邦电机有限公司、近铁(中国)、宝运通物流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定期派学生到以上单位参观实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5 物流专家讲座与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相结合
定期邀请物流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学生开办讲座,以使学生紧跟国际物流和国内物流最新发展趋势和方向,始终站在物流领域发展的前沿。截止目前,吉林大学珠海学院邀请的讲座专家有: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首席顾问丁俊发教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陈功玉教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前院长薛华成教授,澳门科技大学行政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庞川教授等。
恰如贺政纲等(2009)所强调,大学讲座不仅需要邀请学界的专家教授,同时也需要来自资深从业者的声音。因此,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每年多次组织学生参观国际著名企业,如盐田港港口集团、蛇口港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近铁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广汽丰田有限公司等企业。学生通过听讲座和到企业参观可以开拓眼界,增长见识,同时也可提高个人专业素养。
2.6将职业技能大赛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纳入实践教学体系
肖怀云(2010)认为通过物流设计大赛等有代表性的实践活动搭建新的课堂,能有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程建芳(2007)通过对国外经验的总结,认为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和高等教育结合在一起的“双证书”教育应成为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在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时也充分重视职业技能大赛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重要性,除参加“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外,已成功开展两届面向全校的院级“物流设计大赛”;每年均开展“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的培训教育工作,整体通过率90%以上,在全国培训单位中名列前茅。
3.结束语
通过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引入企业资深高级管理人员共同完成,确保专业课程设置符合社会和行业需求;建立基于流程的综合实训课程和提高学生参与性的3D模拟教学模式,并与职业技能大赛、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等有机结合,辅以大学讲座和企业参观,构建起一种全新的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立体式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当然,除了上述谈及的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实践教学模式外,还有其他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样值得深入探析。
本文是“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教改项目《物流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85-86.
[2]朱正伟,刘东燕,何敏等.加强高校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1):76-78.
[3]程建芳.借鉴国外经验强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J].中国高教研究,2007,(8):54-55.
[4]贺政纲,廖伟,张小强等.高校物流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构建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31(8):158-159.
[5]樊俊花,刘瑛莹.物流实践教学中的组织问题研究[J].职业时空,2010,06(10):115-116.
[6]田刚.校内实训为主、校企合作为辅的物流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探讨[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27(4):70-72.
[7]肖怀云.基于能力培养的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11,(4):250-251
[8]赵淑雯,刘航.高等学校物流专业深化实践教学探讨[J].对外经贸,2011,(12):148-149.
[9]王在勤.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0,29(27):188-188.
作者简介:
陶章(1983-),男,汉族,四川,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物流与信息管理系,硕士研究生。
二、参加实习班级、人数及实习形式
(一)实习班级及人数:D04营销1、2班,共计76人。
(二)实习形式:系部集中统一实习与学生自己联系单位分散实习相结合。
1、推荐实习就业
由学院、系部统一联系实习单位,原则上实习与就业紧密结合,对于不服从分配的毕业生,不再参与第二次分配,学生必须自行寻找实习单位。
目前的实习单位有:
xx集团等。
带队教师:
2、自找单位,自行实习。
由学生自行联系单位,自愿组成实习小组,进行与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有关的实习活动。
具体指导教师:
三、市场营销专业实习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组员:
实习小组的任务是:
(一)帮助联系或落实实习单位,安排学生实习;
(二)检查实习进度,反馈实习意见,帮助解决学生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三)联系实习指导老师及有关事项;
(四)考核学生实习成果。
四、市场营销专业毕业实习时间及进程安排
系部实习就业动员大会定在20XX年1月9日下午14:00—15:00,地点6306教室。实习分为二个阶段,即毕业实习阶段和毕业论文撰写、答辩阶段。每一阶段的实习内容和主要目标如下:
(一)毕业实习阶段(20XX年2月10日至20XX年4月10日):所有学生均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岗位上进行实岗操作。具体实习单位原则上由学生根据本人实际情况、并结合日后工作意向自行确定。自行安排实习单位的学生须在2月20日前把实习单位接受函交与辅导员;没有联系到实习单位者,与辅导员联系,由系部协调安排。
1、实习要求:
通过实习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已学习过的市场营销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进一步缩小理论教学与企业营销实践的差距,为以后学生很快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成为优秀的营销管理人才打下基础。
2、实习内容:
(1)在实习指导教师和所在实习单位有关管理人员的指导下,深入到企业营销活动的有关部门与科室的具体业务中去,进行实岗操作,尽快适应相关岗位要求和熟悉岗位技能。
(2)实习期间撰写实习报告,字数不少于XX字。
(3)结合工商系网站给出的论文参考题目、也可自行设计初步确定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
3、实习报告格式要求:
(1)封面:论文题目(字体3号)、系别、班级、姓名、学号。字体为:黑体、四号。
(2)正文:仿宋、小四号。
(3)纸张:A4。用微机打印。
(4)实习报告中须有实习单位对毕业生的实习鉴定(实习单位盖章),指导教师对实习报告写出评语,并根据实习情况评定成绩。
(5)实习报告不少于2千字,上交一式三份。
(二)毕业论文写作、答辩阶段(20XX年4月10日至20XX年5月26日):
1、毕业论文写作目的
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完成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学生的总结性独立作业。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是:
(1)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完整性;
(2)检验学生专科阶段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
(3)对学生科研能力的综合训练和全面检验
3、毕业论文要求
(1)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搜集、整理毕业论文题目的相关资料,拟订毕业论文的提纲,撰写毕业论文。
(2)毕业论文结构布局的基本格式由标题、中文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四个方面内容构成(具体参见工商系网站上的论文指导书)。
(3)在论文的撰写方面,要运用所学到的基本理论,对实际问题作具体的分析,把观点和材料密切结合起来,力求做到:观点明确,材料可靠,分析透彻,论证有利,结论科学。论文不少于3千字。
(4)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毕业论文,要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凡毕业论文的书面主要内容为抄袭,或弄虚作假,伪造数据者,成绩以不及格论处。
4、毕业论文选题。各位同学请参考以下论文题目作为你的毕业论文选题,也可以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题目。毕业论文的参考选题见附表一。
五、实习成绩考核
A企业通过固本强基,狠抓内控工作,借助《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颁布,充分按照《规范》要求首先确立了内部控制目标,然后通过建立制度、加强人员培训为突破点,重新构建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向管理求效益,以资金流动作为主线,结合企业实际在采购管理、销售管理、成本管理等环节开展内控措施,提高资金运转效率,使企业由原来粗放型管理转变为现代化精细型管理,在原有设备、生产技术等条件下使经济效益实现大幅提升年产值和利税,在当地同行业中均居前列。以下是笔者就A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工作的探讨。
一、完善制度,提高素质,为企业开展内部控制措施夯实基础
(一)建立内控制度,完善内控制度体系
内部控制是在制度管理思想的启迪下,由企业自己建立的基于企业内部管理需要的一系列管理制度、程序和方法的总和。可以说,内部控制必须以制度管理为基础,要想建立规范化的内部控制体系,企业必须首先建立涵盖企业各个环节的制度管理体系。
A企业原来管理较为粗放,管理制度仅涵盖物资领用、收款、付款以及员工出入管理等方面13项,涵盖面较窄;在日常管理中,对制度落实的监督考核并不严格,导致制度未能发挥约束功能。《基本规范》颁布后,企业决定按照要求加强内部控制,首先组织专门力量并外聘专家结合企业生产管理实际,建立了基本制度框架;同时,企业利用3个月时间作为制度落实适应期,组织合理性建议活动,由全体员工对各项制度内容不完善和不符合企业实际的条款进行讨论,提出意见或建议,由专门力量进行修改完善,力求制度体系符合企业管理实际。最终,建立了涵盖企业管理各个环节,由87项制度构成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管理制度汇编》,使企业生产活动各个方面有章可循。随后,企业针对员工纪律意识不高的现象,利用1个月的时间组织开展了由厂级、车间级、班组级构成的三级制度教育模式,就制度体系的内容对员工开展培训,确保企业各项制度内容广为人知、深入人心,保证各项制度得以全面落实。
随着企业制度体系的完善以及全面落实,企业内部管理逐步迈向正规化、全面化,形成了由企业发展战略、制度体系构成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内部控制打下了制度基础。
(二)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内控管理水平
内部控制的实施,必须要有一支熟悉内部控制措施和企业实际情况的团队。从本企业实际来看,熟悉企业实际情况的都是那些工作时间较长,岁数较大的老员工,而熟悉内部控制理论的又都是一些刚毕业不久,工作经验欠缺的年轻大学生。要想建立一支战斗力强的内部控制团队,企业就必须解决两者的融合问题,即避免老员工固执己见,维护既得利益;又要消除新员工生搬硬套、冒险蛮干的现象。这样,企业一方面需要加强内控小组的组织领导,确保协调得当,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引进外部资源、加强培训,协调提高内控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要想建立一支内控团队,首要措施就是加强组织领导,由企业重要领导担任内控小组组长;其次,就是选定由老员工和新大学生构成的实干力量;然后,外聘内部控制专家对企业内控小组进行全面的培训,确保内控人员掌握相关知识文化;同时,企业可加强激励机制,促使内控人员以内部控制基础理论、基本规范为指引,借鉴社会先进经验结合企业实际自我学习、自我积累、探索创新,不断增强工作主观能动性,提高个人素质和企业内控水平。
A企业通过如上措施,建立了一支敢打能拼,执行力、创新力俱优的内部控制队伍,为企业深入实施内部控制措施打下了人员素质基础。
二、以资金流动为主线,从采购、产品销售、财务管理等环节入手加强内部控制,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制度完善和内控团队建立为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为企业进一步对具体业务活动,实施相应地控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有了好的制度和人员,内部控制工作并不一定就能做好,关键在于落实和执行。企业生产经营是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标,内部控制的目标则是要提升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与资金流动具有直接勾稽关系。所以,笔者认为,企业在打造内部控制基础后,应以资金流动作为内部控制的主线,从物资采购、成品销售以及财务管理等几方面入手开展内部控制措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一)创新采购管理,减少管理环节和物资存量
一般而言,采购是企业资金流动的初始重要环节,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环节,企业可以将采购业务作为内部控制的入手点,做为整体内控措施开展的序幕,减少资金占用,大幅提高企业资金周转速度,实现物资“零库存”。
(二)加强销售管理,做好信用控制,建立销售责任制
销售是企业生存的关键所在,没有销售实现的资金流入,企业就没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企业的内部控制,同样也需要将销售管理的规范作为关键一环,这样才能顺利实现产品的销售和货款的回收,减少呆账、坏账,实现资产增值,为企业实现发展提供更好的前景。
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如何开拓市场、扩展销售渠道是销售管理的重点,而如何及时回收货款则是销售管理的难点。A企业通过加强客户信用管理、建立销售责任制、规范销售以及收款业务流程等措施的开展,在产品产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协调扩展产品销售渠道,保证了产销量的匹配,实现了货款回收率100%的骄人成绩。
(三)规范财务管理,加强成本控制
作为制造型企业,要想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必须控制生产成本;要想保证正常的生产进度,必须做好货币资金的合理调配使用,这些都是财务管理的范畴。所以,企业不断提升经济效益,必须在内部控制中规范财务管理,从而为成本控制措施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划定人员职责、规范资金管理
货币资金的特点是流动性强,尤其是现金和银行存款随时可以用于购买商品、劳务和清算债务,而与现金息息相关的出纳岗位是贪污挪用行为的高发环节。为避免资金的非法流失,保证其高效运用,企业在加强内部控制措施时,必须建立规范、科学、高效的会计管理体系,消除企业资金管理上的漏洞,不给宵小之辈以可乘之机。A企业主要通过如下环节规范会计分工:
一是按照国家会计科目相关要求对会计账目进行重新编订,秉承钱、物、账分离的原则对会计人员进行重新分工,彻底消除了原来出纳人员兼管部分现金账目现象。
二是实行会计岗位责任制。有些会计工作人员责任心较差,在以往工作中时常发生记账错误等现象。为此,企业实行了会计责任制,并建立了绩效考核机制,将工作情况直接与其绩效工资挂钩,大幅提高了会计人员的责任意识。
三是加强印章的管理。企业施行印章双人领取、使用制度,在经济业务发生时,会计主管印章和法人印章必须由两人同时领取,并作相关记录,加强相互牵制。
四是开通网上银行。企业法人和会计主管可以不定时查对银行存款数额,同时可以直接查对银行对账单真伪,彻底消除出纳岗位营私舞弊现象,加强企业资金的安全性。
通过以上环节工作的开展,企业在原有会计人员基础上建立了规范化、科学化的财务管理流程,提高了企业会计核算精准度、效率和货币资金的安全性。
2.对成本费用进行深入分析,寻找降低成本费用的有效途径
一是会计从单纯核算职能转变为管理职能。会计管理涵盖企业经济、生产业务的各个环节,是企业领导的智囊团队。原来企业会计主要承担成本核算和账目管理,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职责不断扩展到成本预测与控制等更多方面。对此,企业应当充分发挥企业岗位职能,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运用各种会计计算方法加强对成本管理,使会计从单纯的核算职能提升为管理职能。
二是引入全面成本管理理念,施行岗位消耗定额化。在企业既往生产管理模式中,只有厂级领导和财务人员能真正接触到产品成本,造成企业中下级员工整体成本意识淡薄。而提高成本意识的最便捷途径就是引入全面成本管理理念,施行岗位消耗定额化,将成本与每一名员工的绩效挂钩。企业原来施行的绩效工资只与员工产量和工作时间挂钩,由于各人技术水平不一,物资使用情况相差较大,甚至部分岗位物资浪费现象严重。对此,企业组织会计人员确定了钢管生产各个环节的生产单位成本,并以此作为基数计算各岗位操作人员考核指标,并纳入员工绩效考核范畴,一举改变了原来部分员工“干的多、废的多”的现象,同时掀起了一阵员工自主学技术、用技术的热潮,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一、《商品学》的课程定位
《商品学》是经贸类专业的基础课,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也是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技术学科。对于物流管理专业而言,因为商品是物流的主要对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掌握识别物流商品、评价检验商品质量、商品的储存与养护技能,强化学生的物流商品仓储和运输操作技能。学好《商品学》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仓储与配送管理》、《供应链管理》、《采购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也有助于学生考取物流师等职业资格证书。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现状
现代物流业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现代物流业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对于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投资环境,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物流业的蓬勃发展,导致对物流人才的迫切需求。目前物流专业人才(包括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但是目前由于绝大多数院校开设物流专业的时间不长、物流实习设施设备比较匮乏,很多学校甚至连叉车或者一套传送设备、货架都没有就开设了物流专业,绝大多数学校只能停留在理论知识的教学层面或停留在比较粗浅的实践教学阶段上,比如带学生去企业参观就算实践课了,其学习内容与职业岗位之间的关系是间接的,有的甚至是脱节的。导致学生择业能力差,自我完善和发展能力低,不能适应物流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的课程教学改革必须改变和提升物流专业的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适应市场发展的新形势的需要。
三、《商品学》课程在物流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编写缺乏实践性
《商品学》是物流管理专业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体系涉及商品学基础理论知识、商品分类与编码知识、商品质量与标准知识、商品检验与评价知识,商品储存与养护知识,商品包装知识,具体常见商品属性、使用、保管养护、物流管理等知识。但是在现有教材编制中大部分教材侧重于商品理论知识的讲授,忽略实践操作的指导,甚至很多内容和物流管理其他课程重复,关键在于没有弄清《商品学》这门的课程的专业使命,从而弱化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传统单一,枯燥乏味
关注《商品学》课程并对其进行开发与建设,时间非常短暂,就目前来说与课程相关的软硬件搭配、组合,都与现代企业的要求存在着较大差距。大部分院校的《商品学》授课计划中没有安排实验,或者安排的实验课时过少。即使有实验课程或者课程设计课程,要么采取案例讨论,要么进行企业参观。一是因为物流管理所涉及商品涵盖范围非常广泛,二是因为《商品学》作为物流专业的课程课时少并非专业必修课,学校不可能对这样一门基础课程投入大量的实训资源。另一方面在《商品学》的课程教学中没有现成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同时也缺乏系统且成熟的商品管理案例使教学效果锦上添花。
(三)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
现有的商品学任课教师因为缺少进修、培训以及到企业实践的机会,从而导致对具体商品的认知、实际操作与实施缺乏深刻的认识。《商品学》内容涉及食品、纺织、化工、机电设备、家用电器、医药等众多领域,具有涉及面广和实践性强等特点。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
(四)考核方式守旧不全面
《商品学》的考核方式多数仍然遵循传统笔试的考核方式,部分学生依靠考前突击、死记硬背固然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此种考核方式不能全面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程度,更不能激发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动力。所以,应该在考核方式上逐步进行改革,加强学生课堂参与、课堂表现以及实践能力的考核,着重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程度。
四、《商品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教材的改革创新
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着力于培养从事采购管理、物流企业管理、物流市场营销、物流配送、运输调度、仓储管理等的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应用型的人才。要求学生具有扎实全面的物流专业知识、技能过硬、有组织协调能力的富有创新精神。《商品学》作业物流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应在教材的编写中体现培养学生三大能力的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常见物流商品和大宗物流商品及特殊商品的品类、性能、商品识别、储运管理等基本知识,掌握其正确的装卸、储存及运输方面的相关技能,并能够根据商品的基本性能进行物流管理。
B.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程知识的系统学习,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和解决管理和经济活动中涉及商品科学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对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中商品采购、管理和经营的能力。
C.素质目标:通过课堂教学、课堂操作、课外作业的系统训练,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二)加强《商品学》的实践教学力度
《商品学》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该课程的授课必须在传统课堂讲授模式的基础上,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部分商品,让学生对这些商品进行介绍。关于一个具体商品,从商品属性认知、主要产地、销地、主要运输方式、包装方法、储存养护的要点、装卸搬运所要用的设施设备等方面进行展开。具体方法可以利用机房上网搜索、课后实地调研等。真正让一类商品能够为学生门所熟知,为以后走向具体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基础。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组建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应遵循自主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方针,加强对现有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管理制度,为教师下企业锻炼创造机会;不定期从各个行业选聘有丰富工作经验,又有一定教学能力的专家为学生进行相关讲座,或者参与教学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开发等。
(四)推行“立体式”考试制度
《商品学》课程的考核需要推行“立体式”考核,一方面,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要考核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所以,在考核方式上,既要有对理论知识的考核,也要有对技能能力的考核。理论知识考核可以适当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但要合理分配平时成绩的分值并注意成绩形成的严肃性、客观性和公正性。技能考核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每上一部分理论知识内容后进行一次阶段性的考核,也可以采用期末一次性考核。在内容上,应尽可能地选择能够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项目。比如让学生撰写某商品的物流管理方案,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了解、认知商品的物流管理的方面,体现了物流管理能力与商品知识的综合运用。
五、结论
《商品学》的课程改革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进行改革,才能使高职物流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不断提高从而增强物流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总之要以学生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能这样的课程改革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作者单位:徐州开放大学)
参考文献:
[1] 万融.商品学概论(第4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中图分类号]U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4-0157-02
1 引 言
我国早在2010年7月29日就正式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在第二部分“发展任务”第六章“职业教育”中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出学生应在掌握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我们从历年毕业学生所反馈的信息和对物流企业人才需求调研的结果来看,物流企业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熟练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精神等等。基于此,对于承担高等职业教育任务的我们在校内只有通过建立物流综合实训室并对接物流企业岗位,以企业岗位需求并依据职业标准开发设计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内容,在综合实训室中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效对接,努力培养出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的合格毕业生。
为此,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内按企业标准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该基地主要由建筑面积近312平方米的物流综合实训室(其场地布局如图所示)和400多平方米的物流管理实训室组成。该物流校内实训基地具备实验实训教学、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和专业技能竞赛等各项功能。在实验实训过程中,通过学生模拟物流企业中各岗位角色,使学生掌握物流各环节的基本操作,熟悉物流信息管理的基本流程,熟练掌握物流设备的基本原理和操作。通过与理论的结合,深化学生对现代物流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物流管理水平和操作能力。2 基于任务驱动教学要求的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创新办学体制,鼓励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建高等职业学校……;……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比重应达到总学分(学时)的一半以上。为此,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联合同类或相近专业的职业院校和从事流通与服务业企业,以及相关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等法人单位,组建了湖南现代商务职业教育集团。我们充分利用集团资源,组建了由物流企业负责人、核心岗位责任人、物流领域专家学者等共同组成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委员会。在“专建委”的有力指导下,我们通过对人才市场的需求调查、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校企合作企业的建议等制定了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物流企业认知实训、专业核心课程校内实验实训、职业技能实践课、顶岗实训(毕业实习)四部分,具体情况如表1~表3所示。
3 基于物流企业岗位需求的实践课程开发
通过对毕业生参加工作的物流企业,结合职教集团中的物流企业,当前高职物流专业毕业生进入物流企业主要从事的工作有:采购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物流信息管理、国际货运和物流市场开发7个方面,其具体工作岗位见表4。
根据对物流企业用人部门主管、毕业生反馈的信息和校企合作企业的建议和要求,我们总结并分析得出:要想使毕业生毕业时能做到零距离上岗,就必须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扎实的实验实训提升专业技能,练就符合物流企业岗位需求的本领。因此,在物流校内实训基地内分设了物流信息实训室、物流沙盘实训室、采购模拟谈判实训室、普通仓储实训区、流通加工实训区、电子标签拣货区、理货区、条码/RFID及单证制作实训区9大实验实训室(区)。并开发出相应的实践课程,满足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验实训的要求。
4 基于物流生产作业流程要求的实践课程开发
当前很多高职学院重项目申报,轻实训基地建设,如何有效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已有的实验实训条件开发单元实验实训模块再将各单元实验实训模块按照物流企业业务作业流程要求开发实践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物流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主要包括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四类。下面以供应物流的业务流程为核心,主要开发模拟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的运作,同时通过简单的加工,模拟生产物流的过程,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掌握现代物流中主要环节与活动,熟悉第三方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具体运作、管理,理解商流、实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关系,同时了解企业(生产)物流的过程。
供应物流由原材料采购、运输、入库、库存管理、配送5个主要流程组成,其生产流程为:制造商向供应商采购原材料供应商送货到制造商指定的配送中心配送中心仓库收货并进行各种库内作业(上架、移库等)配送中心进行库存管理制造商根据生产需求向配送中心下达原材料需求指令配送中心向生产线进行配送。为此根据供应物流生产作业流程可以开发出请购单制作、订单有效性分析、合并订单、采购申请、收货验货、储位分配、组托(RF组托)、上架(RF上架)、订单处理、拣货(包括托盘货架拣货、大地货位拣货、轻型货架拣货、电子标签拣选拣货等拣货模式)、看板生产、打包、配送、条码/RFID及单证制作等各种单元实验实训项目。这些单元实验实训项目可以作为相应专业核心课程的实验课程,也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各类各种综合实训,满足物流专业技能竞赛、学生毕业综合实训、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以及社会培训与鉴定等实践课程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