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3 09:16:2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危职业医疗保险,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果然送到医院,医生诊断是血管瘤。可是这种病并不列在工伤保险范围里,她身无分文,而保洁公司又不愿意垫付,因此躺在病床上几天,医院一直迟迟不给手术。她年迈的母亲从乡下赶来,照料女儿之余,就是往保洁公司跑,一去就跟人跳着脚地吵,无果。
她的哥哥找到云南省总工会的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由工会相关领导签字批示垫付了手术费,才终于得以施行手术。
手术后的小芹虚弱地躺在病床上。她一个劲儿地后悔,“要是当时我不那么快就好了……”她得的病刚好和工伤范围内的病打了个球,但人是不能选择自己得什么病的。
大观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医保窗口处。一名男子正忐忑不安地向工作人员咨询有关医保转续的问题。他是一名出租车司机,坐着的时间比站着的时间多,饮食很不规律,噪音、灰尘、尾气,每天都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虽然每周休息一天,他就抓紧时间在羽毛球场上挥拍如雨,但年届45,他觉得自己的身体一天一天在走下坡路。
自打一年前从某地州县市举家迁至昆明,在原地交得好好的医保忽然就断了线。在陌生的城市,陌生的地方,他不知道如何存续上原有的医保关系。有朋友告诉他可以异地转续,也有人告诉他不可以,他这次想来听听,政府怎么说。
小企业职工、农民工、自由职业者,这三类人群或多或少处在医保政策的阳光辐照不到的角落,成了医保的边缘人群,而他们普遍工资低,收入不稳定,社会保险缺失,是一群暴露在高危环境下的人群。
仅就统计数据比较健全的农民工群体来说,来自2007年云南省职工医疗互助活动理论研讨会上的数据表明,“2007年,全省300万农民工,只有32.8%签订了劳动合同,极少数购买了基本社会保险,月平均工资为662元。全省建筑、采掘业中,农民工约占80%,建筑施工伤亡的事故中90%为农民工,接触职业危害的劳动者中有80%以上是一线农民工。而我省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主要针对的是城镇企业的职工和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大多数农民工仍然被排除在制度安排之外。”
2护理风险相关因素
护理工作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疾病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以及医学技术的局限性,是得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职能的拓展和新技术新业务的推广应用,使护理风险越来越大。
2.1患者因家所致的风险
2.1.1患者疾病因素所致的风险
在临床上经常看到,相同的疾病有不同的症状,不同的疾病却有相同的症状,疾病的发展转归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护理行为始终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患者个体的不确定性也易造成护理风险,如高度过敏体质患者,有应用药物时发生过敏反应的危险。
2.1.2患者就医行为所致的风险
护理仁作是一项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护理活动的正常进行有赖于患者密切配合和支持。如患者有冒险的行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护理过程的风险将会上升。另外,老年患者及婴幼儿因视听触觉等感知能力差也会产生不安全因素,使护理过程风险加大。
2.2护理行为所致的风险
2.2.1护理行为特殊性、局限性所致的风险
护理管理方面:各项制度建立不全,落实不力;部分护理工作制度、护理常规未及时更新,可操作性不强;病房注册护士配备不足,未达到卫生部的配备要求;环节质量管理存在不足,如停电时护士对重病人的处理,重病人在转运途中的安全问题等存在不足。
2.2.2护理人员自身素质方面
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不强,体现在护理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掌握不够,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护理人员专科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应急处理能力不足,工作态度不够严谨等;护理人员在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到位现象,表现为危重病人未及时加床栏,操作后未及时洗手;护士沟通技巧不够引起护理纠纷等。
2.3护理行为系统因素所致的风险
在医院系统中,医疗设备运行及医疗服务实践是一个动态过程,所有人员、设备、服务都存在着风险。如管理者思想麻痹,风险意识淡薄,管理环节上未形成相应的应对风险计划和措施,风险来临时,协调能力不够,不能迅速有效地处理危机;医护人员藕合也是风险高危环节;呼叫系统突然出现故障而延误病人抢救;电极板灼伤病人;地面湿滑致病人跌倒等。
3护理风险管理程序
3.1护理风险识别
护理风险识别是护理风险管理的基础,其主要任务是对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进行系统地连续识别和归类,并分析产生护理风险的原因和过程。让护士在发生风险发生前普钟长鸣;同时也便于管理者制定详细周密的风险管理制度、计划,实施全面、系统地管理控制,降低风险的发生,防患于未然。如护士在日常工作中会遇到患者投诉的情况,护理管理者应将这类情况进行归类、分析,确定风险的性质。根据发生的原因,可分为直接风险和间接风险。直接风险主要来自于护士自身,如工作中由于过度疲劳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导致操作失误;由于知识面局限,遇到问题时缺乏应变能力,导致错误出现。间接风险主要来自于医院其他部门,包括药房、设备、后勤,如药物使用方法写错,护理设备未及时维修,采购的护理用品存在质量问题等。常用的护理风险识别技术有:通过从多年积累的临床资料人手,分析和明确各类风险事件的易发部位、环节、时间和人员等;应用工作流程图法,包括综合流程图及高风险部分的详细流程图,全面分析各个环节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通过设计专门调杳表,调查关键人员,掌握可能发生事件的信息。
3.2护理风险衡量与评价
护理风险评价是在明确可能出现的风险后,对风险发生的可能及造成损失的严重性进行估计。对护理风险进行定量分析和描述,根据护理风险发生的概率、危害程度确定风险等级,为选择护理风险管理措施提供决策依据。临床常见的护理高风险事件为(l)给药错误,包括给错病人药物或把药物给错病人、给错剂量、给错途径和漏给药物等。(2)病人以外类事件,包括压疮、跌倒、烫伤、坠床、导管脱落及药物外渗等。(3)护理服务类事件,包括护士巡视不及时,病情观察不仔细,沟通不到位和缺乏责任心等。(4)技术操类事件,包括技术操作不熟练、漏掉操作等。进行护理风险衡量与评价,可以使护理管理者关注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关键环节,尤其是发生率高、损失严重的护理风险。
3.3护理风险处理
护理风险处理是护理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风险处理是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基础上采取的应对风险事件的措施。主要包括风险预防和风险处置两方面的内容。
3.3.1护理风险预防
在识别和评价的基础上,在风险事件出现前采取一系列防范措施,以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重点是着力于建立起更规范、更安全的医疗环境和风险管理体系。如通过护理风险教育、风险监控和管理,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风险责任,加强护理设备的维护等达到风险预防的目的。建立护理风险预警系统,实现医院护理风险的准确识别和及时呈报,预防和解决护理风险,减少风险事件带来的损失。这是一种积极的更实用的风险处理方法。
3.3.2护理风险抑制
护理风险抑制指在护理风险发生时或发生后采取措施,减少损失程度的行为。由于护理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所以风险抑制是处理护理风险的必要方法。
3.3.3风险处置
风险处置包括自留风险和风险转移两种方式。医疗机构将风险损失的责任自我承担与消化,为自留风险;将风险责任转移给其他机构,如购买医疗保险等,为风险转移。其实质是将医院个体医疗风险转移给全行业共同承担,实现医疗损害赔偿的社会化分担,提高医疗赔偿能力。
3.4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护理风险效果评价是指对风险管理手段的实用性和效益性进行分析、检查、评估和修正,为下一个周期提供更好的决策,是对护理风险管理效果的验证。可采用不定期理论考试,进行护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和行为的考核;对患者进行满意度问卷;实施质量检查和护理文件抽检等形式对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进行评价。
4护理风险管理对策
4.1健全护理风险管理机制
4.1.1建立护理风险管理组织
建立多方位、多途径、多视角的护理风险管理组织,成立护理安全管理委员会、专职风险管理人员、科室风险管理小组3个层次管理组织。建立风险信息网络,及时发现护理安全隐患,体现预防为主的原则,把护理不安全事件的消极处理变为发生前处理的积极预防。护理管理者应将害怕风险呈报转变为积极皇报;护士将“怕出错”的意识转变为积极思考“哪里可能出错”,护士所实施的护理技术操作都应优先考虑病人的安全。
4.1、2制定护理风险管理计划、明确护理风险管瑰职责
由专人负责具体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分析护理现状及问题,制定护理风险管理计划,明确护理风险防范措施等,并按计划进行医院护理风险管理军作。实施护理质量的监控,采取对策。在差错发生频率高的阶段,如输液高峰期、护十过于疲劳时应加强人力投人,合理调整人力结构,实行弹性排班。对容易导致工作人员和病人危害的环境,应给予改善及行为引导,如护士配制化疗药物时佩戴防护用具,正确使用利器盒防止针刺伤害,地面湿滑时竖立“慎防滑倒”警示牌等,避免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4.2重新修订和完善护理常规、护理规章制度,制定安全管理规定
建立完善的护理风险预普制度和信息网络,抓好安全管理关键环节,对护理风险实现前瞻性管理和全程动态管理,将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中。在充分分析评估的基础上,找出高危环节、高危人群、高危时段和高危部门,分析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问题,重新修订和完善现行的护理常规、护理规章制度,制定节假日护理安全管理规定;制定突发及意外事件应急颈案、病人意外事故报告表、压疮评估表、预防跌倒评估评分表及病区安全管理规定等。建立护理特殊治疗知情同意书,如置人PICC管操作前,护士进行解释沟通,家属或病人须在同意书上签字。
4.3持续护理教育培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与能力
缺少培训可能导致对医疗护理风险估计不足或选用不适当的操作,从而引发意外。从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人手,对在职人员进行持续护理教育与风险意识的培训,将已发生的风险事件作为最好的风险教育素材,吸取教训,防患于未然。不断增强护士的责任感与灭心度,提高法律意识,提高护士防范护理风险的能力,减少系统的内部人为因素而引发的护理风险事件。
4.4加强护患沟通,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及时、正确、有效地沟通是缓解护患矛盾、避免纠纷的重要途径,认真、耐心地对待病人的要求与疑问,优化服务流程,完善服务模式,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降低护理风险的有效措施。因此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和护理风险告知制度,维护病人知情同意权,实行签字认可制度,使护患双方共同承担风险,建立共同抵御风险的共同体。
4.5建立安全的医护服务系统,确保病人安全
1.1医疗质量问题医疗质量不是导致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但是也确实存在。导致医疗质量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医学本身的复杂性,至今还没能明确有些罕见疾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及诊治方法,导致漏诊、误诊;另一方面是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造成的误诊误治,这必然会导致医疗纠纷,影响医患关系。
1.2医疗服务态度医务人员服务态度直接影响医患关系,有研究显示在紧张的医患关系中,67.87%的患者认为是医生的服务态度差引起的。导致医生服务态度较差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医生工作压力大。北京大学精神卫生所的一项调查表明,医务人员的躯体症状和焦虑抑郁评分均明显高于其他人员。特别是在三级医院,由于上班工作时间长,接诊患者过多,医生焦虑、烦躁而失去耐心,影响了医患之间的交流。二是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在云南有62.3%的医务人员出现职业倦怠和职业倦怠倾向,工作消极,对患者态度冷漠。另外职业倦怠还可导致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及依从性降低,这必然会加据医患矛盾,影响医患关系的和谐。
1.3医患沟通从医生方面来看医患沟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种。一种是沟通不充分。在2005年2月6日卫生部首次公布了对一批国家级大型医疗机构服务、费用状况和综合管理情况的调查结果,医院职工认为导致医患纠纷的主要原因中,医患沟通不足占50.56%,医疗费用过高占49.72%,服务态度不佳占33.61%,技术水平欠缺占17.56%。医患沟通不足跟医生工作繁忙、负担过重有关,但更多的是医生的服务意识欠缺。二是医务人员语言使用不当,有研究显示有84.1%医方、68.6%的患方把“医务人员的语言不当”作为影响医患关系医方因素中的首位因素。
2解决对策
2.1改变“以药养医”的体制,提高医疗劳务价值补偿一方面要求政府加大投入,提高医疗劳务价值补偿并取消药品加成的政策,改变“以药养医”机制。目前我国实行医药合一的体制,药品收入成为医疗机构收入的主要来源。解决“以药养医”体制带来的弊端,就要从根本上切断医生的处方行为和其经济利益之间的联系,将医药分开,实行“以医养医”,最终形成医药分业制度。另一方面还要调整财政补助对象与方式。将财政补助的对象,从目前的补助供方———医疗机构为主,转向补助需方—患者为主;补助的方式上,从提供服务转向购买服务。这样一来,患者在就医时将有更大的选择权和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诱导需求。
2.2改革供方的付费方式,实施按病种付费按服务项目付费加快了医疗费用的增长,加重了患者的医疗负担。而按项目付费制度通过制定预付标准来控制医疗服务提供者的总支出,并以此来强迫其承担经济风险,自觉规范自己的行医行为。它在控制医疗费用,提高医疗效率和医疗管理水平方面都有明显的作用。美国实施按病种付费后,医疗费用的增长率由1983年前的16%~18%降到7%~8%;Medicare住院总费用的增长速度从1983年的18.5%降至1990年的5.7%。国内目前也有很多这方面的实践。
2.3建立医疗风险保障基金医疗风险保障基金的建立将医疗风险转移到保险公司,医生有了医疗责任保险以后,即便是医生存在医疗过错,有医疗保险公司负责费用的赔付,可以大大降低医生的工作压力和经济风险,从而减少医生因害怕风险而开一些不必要的化验或检查、回避收治高危病人、回避高危病人等带来的医疗纠纷。美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医疗风险保障基金制度,医疗责任险的理赔率在80%以上,医疗纠纷发生率仅为7%。
2.4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对于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可以借用企业管理中的连续质量改进方法,严格操作规范,不断完善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医疗服务诊疗水平。同时还要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培养他们的主动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1 血液透析患者面临的护理安全问题
护理人员安全理念陈旧滞后,缺乏风险意识和预见事故发生的能力;护理操作无菌概念淡漠,游击习惯较浓;查对制度不严格;专科技术操作流程不规范;各项制度不完善;护理人员严重不足;专科护理人员培训不规范。
2 护理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2.1 影响血液透析护理安全的社会因素
服务对象的社会成分复杂,有部分患者由于长期疾病的折磨和经济费用的困扰存在不良心态,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诉讼热情高涨,是发生医疗纠纷的危险因素。而护理人员面临是,要求举证倒置,同时血液透析操作属于医疗高风险有创性的操作,是高科技的产物,并且还在不断的发展中,具有操作治疗的局限性,与患者的期望值发生矛盾。
2.2 影响血液透析护理安全的护理因素
护理工作本身点多面广,琐碎复杂,①、高危时段:日常的工作中遇节假日、单独值班、考试前、休假前,干扰多。②、高危人员:护理人员的个人能力有差异,心理素质差,情绪不稳定,能力低是发生隐患的高危人员。③、高危患者:高龄、危重、无陪护、心理障碍、交流困难。④、高危操作:血液净化治疗是通过建立体外循环完成的,是一项有创的操作,具有高风险性,出血风险,术后透析患者无肝素会给操作带来难度和风险。⑤、高危意识:由于患者长期固定的门诊患者,护理操作具有重复性,
工作人员往往对某些危险现象视而不见,不善于识别危险因素,安全意识淡。
目前我院规范了血液透析基础护理操作,其操作流程设计原则:遵循无菌、科学、简单的原则,方便护理人员应用,同时要求护士着装整洁、举止端庄、在操作前洗手、戴口罩,其规范管理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安全第一。
3 操作流程:
3.1 血液透析操作物品
3.1.1 物品准备 血液透析器、血液透析管路、14~16G穿刺针、透析护理包、2000ml生理盐水、一次性冲洗管、消毒物品、止血带等。
3.1.2 要求 护理人员在血液透析治疗前准备物品,认真检查各种物品型号、规格、包装是否完好,有效期、核对患者姓名。
3.2 上机
3.2.1 开机自检,检查透析机电路连接。
3.2.2 检查透析液浓度、有效期,正确连接AB透析液。
3.2.3 血液透析器和管路的安装 安装原则:检查各种透析耗材外包装有效期、型号,连接动脉管路,连接时注意按管路顺序逐一打开一个小帽连接一接头,避免接口暴露时间过长,外循环管路方法确保血液透析器和透析管路不被污染,管路不打褶,走向清晰,无漏血和扭曲现象。操作时严格无菌操作原则
3.2.4 密闭式预冲 操作原则:采用密闭式预冲洗,透析器和管路形成闭式循环。所有接口不能暴露于空气中。预冲洗液流向为动脉端 透析器 静脉端;排净透析器和管路中的空气,清除透析器中的贴壁小气泡,清除微小颗粒;预冲量。严格按照透析器说明书中的要求使用预冲量。
3.2.5 穿刺血管操作程序 血管通路是患者的生命。我院常用的血管通路是动静脉内瘘和直穿,保持通路中的畅通需要护理人员精湛的技术和高度的责任心。穿刺时严格无菌操作,如穿刺不成功尽量避免重复尝试。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2-0142-02
新一轮健康普查显示,我国从业人员疾病发生率普遍提高,一些特殊行业从业者常会发生多种疾病,严重影响了在职人员的健康水平。针对职业疾病或意外伤亡事件多发的局势,国家要求用人单位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制度,为在职人员提供良好的医疗保障机制,使其能积极投身企业现代化经营改革中。供电企业员工常会遇到危险性作业任务,鼓励职工参与医疗保险对其本身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保障措施,同时也为企业福利政策改革提供了条件。
1 我国供电企业发展现状
供电系统是传输电能给用户使用的主要服务平台,借助供电系统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能源调控失误造成的资源浪费率。供电单位是电能供应管理的主要部门,其应当以安全调度管理为中心,加快新时期安全供电作业的建设改革,保障地区用电传输的安全性与高效性。在所有电网调度中,雷击是自然界对电网破坏的常见问题,自然雷电瞬间引起的强大电流,可造成供电线路烧坏、变压器烧损等。另外,若供电设施长时间暴露野外作业,也会因雨水、冰冻、暴晒等因素,逐渐产生不同形式的危害,进而对电力传输带来诸多的损坏作用。表面上,电力系统故障对供电设备造成的危害,实质上也是电工人员作业面临的一大隐患,每年我国超过30万电力从业人员,因电力检修与维护操作而发生意外事故,涉及赔偿金额超过2000万,这对于供电企业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损失。如何在供电企业经营中建立安全保障机制,这就必须要借助医疗保险,既能减小员工伤亡治疗费用的支出,也能降低了企业承当的风险损失。
2 医疗保险的作用
政府除了借助国家辅助政策外,也借助了金融业提供的医疗保险服务,倡导员工参与医疗保险活动以提高生活保障指数,以获得更多方面的生活保障。虽然医疗保险属于盈利性的保险模式,但因其意外赔偿额度较高而受到了社会的认可,并且在城市地区已经普遍推广开来。基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开放性,保险公司开始将市场战略中心转移到企业区域。结合企业发展情况,医疗保险的具体作用:
2.1 保障员工生活
传统观念认为,保障供电企业快速发展应依赖于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给予的帮助,以社会保障基金为基础向员工提供物质帮助,解决其实际生活的基本需要。伴随着社会改造进程的加快,国家财政支出中心转移到了经济事业发展中,对社会保障体系提供的专项基金额度略有控制,若长期依赖于社会保障基金解决企业居民的生活问题,这在现实执行中是很难实现的。未来企业保障制度应借助医疗保险功能的发挥,为员工提供国家资助以外的保险服务。医疗保险属于盈利性的经济组织,但其经过较长时间的改革发展,已经逐渐形成相对完善的保险服务体系,可根据客户的实际需要提供专项保险服务,充分保障了员工投保的利益。
2.2 加快企业改革
电力行业发展关系着我国事业建设的整体实力。新时期为了解决企业医疗保险改革存在的困境,地方政府开始拟定相关的社会保障机制,确保员工在改革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医疗保险融入供电企业经营与发展,这对于新企业建设而言是现代化改革的重要内容,能够为完善企业社会保障机制提供更多的支持。大部分保险公司在保险业务方面拟定了一套完整的方案,可以向员工提供诸多保险服务,加快了新企业面貌的改革进程。例如,保险公司在推广企业业务期间,提供了理财保险、健康保险、定期寿险、意外保险、少儿保险和养老保险六大类,几乎涵盖了企业保险机制的各项内容。
3 电企业职工参与医疗保险的必要性
医疗保险是指通过国家立法,按照强制性社会保险原则,及“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筹资原则,运用医疗资金,保证人们公平的获得适当的医疗服务的社会保险制度。换言之,医疗保险就是当劳动者生病或受到伤害后,由国家或社会提供医疗服务或经济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根据供电企业经营特点,企业员工参与医疗保险必要性分析需结合企业、员工等双方面。
3.1 提高生产效率
对于生产型企业来说,生产效率与收益高低成正比,全面提升日常生产效率是电力行业改革的重点。员工参与医疗保险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医疗保险是社会进步、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又会进一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一方面医疗保险解除了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使其安心工作,从而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劳动者的身心健康,保证了劳动力正常再生产。
3.2 维持收入均衡
我国目前依旧坚持着“按劳分配”的大生产模式,供电企业在员工薪资分配方面必须保持均衡性,这样才能缓解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矛盾。职员参与医疗保险能够有效调节收入差别,体现社会公平性,使供电企业员工共同参与生产活动,且相处融洽。例如,医疗保险通过征收医疗保险费和偿付医疗保险服务费用来调节收入差别,是政府一种重要的收入再分配的手段。
3.3 保障社会安定
保险本身就是对意外事故的安全保障,参与医疗保险是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医疗保险对患病的劳动者给予经济上的帮助,有助于消除因疾病带来的社会不安定因素,是调整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的重要社会机制。就供电企业来说,部分员工在工作中会接触到高危性任务,特别是电力故障检修与调试人员,常常发生触电伤亡。借助医疗保险可对意外伤亡者提供救治保障,维护了社会安定与和谐。
3.4 促进和谐建设
当前,我国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开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医疗保险是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手段。医疗保险和社会互助共济的社会制度,通过在参保人之间分摊疾病费用风险,体现出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新型社会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此外,保险公司利用投保人缴纳的保险金,可支援国家其他事业发展,为各类基础设施改造活动提供了资金方面的
保障。
3.5 优化资金收支
从相反角度来说,若供电企业员工积极参与医疗保险,促使企业创建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这对于内部资金收支也具有调控作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由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构成,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全部计入个人账户。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建立统筹基金,另一部分划入个人账户。划入个人账户的比例一般为用人单位缴费的30%左右,这样就强化了企业资金收支分配的有效性。
4 保险公司需积极调整业务模式
市场营销是保险公司推销产品的主要方式,拟定市场营销方案有助于加快保险产品的销售速度,并且全面提高产品的有效销售率。保险公司向供电企业推广保险业务的经验不足,所编制的营销方案与供电企业实况存在很大的差异。具体表现:一是方法,营销方式不合理直接影响了业务推广的成效,保险公司未考虑供电企业员工投保意识的局限性,对企业保险业务的宣传力度不足,减弱了员工积极参与商业投保的意识;二是优惠,首次投保缺少足够的优惠力度,削弱了供电单位员工参加商业投保的兴趣,也降低了保险产品的销售量。保险公司应深入分析供电企业潜在的保险市场以及供电企业员工参与投保具备的潜在收益,保险公司在业务模式方面需及时进行有效的调整。从实际业务推广情况分析,保险公司应当针对供电企业的实况拟定业务方案,这样才能向供电企业全面推广医疗保险业务。不仅方便了企业职工的保险服务,也能为自身业务创造更多的收益。
5 结语
电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能源之一,搞好电能资源优化配置是供电企业经营改革的重点。为了促进企业职工参与电力生产活动的积极性,企业必须要为员工提供优越的福利待遇,使其在职业岗位上实现个人价值,并且对未来职业道路提供人生保障。供电企业要深入分析员工参与医疗保险的必要性,以及企业内部投保资金额度的综合控制,编制适合供电企业员工投保的医疗保险方案,这有助于企业资金的合理周转。
参考文献
[1] 薛原,赵虹.积极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省劳动厅副厅长张列加答本刊记者问[J].劳动理论与实践,1999,(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对象为虹口区常住居民(在虹口区居住6个月以上),年龄为15~69岁。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抽样,先抽取虹口区广中和曲阳街道作为监测点,每个监测点抽取4个居委会,每个抽中的居委会中随机抽取3个居民小组,在每个居民小组中抽取40户作为调查户,在抽取的调查户中采用KISH表法确定1名15~69岁居民进行调查。
1.2 方法
培训调查员,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进行入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对象一般人口学特征、医疗保险方式、高血压患病情况及高血压知识知晓情况等。
1.3 质量控制和统计分析
为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抽取5%的调查问卷进行卷面质控和现场质控,问卷95%以上的内容正确、真实时为合格,若不合格则退回重做。数据用EPI-Data录入, 用SPSS 11.5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指标包括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影响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高血压知识得分情况(
表1高血压知识影响因素赋值表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1.1 人口学特征 本次共调查虹口区户籍人口960人,958人完成了调查,其中男性458人(47.81%),女性500人(52.19%),平均年龄为(47.13±14.33)岁。41.79%的对象为初中及以下文化,43.77%的对象为高中/中专毕业,14.44%的对象为大专及以上文化。20.56%的对象为单身,74.32%的对象为在婚,5.12%的对象为其他(离婚、丧偶等);5.11%的对象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7.83%的为商业、服务业人员,5.53%的为单位负责人,10.96%的为办事人员,7.83%的为专业技术人员,8.14%的为在校学生,10.96%的对象为未就业人员,34.55%的为退休人员,9.08%的为其他职业人群。
2.1.2 高血压患病、血压测定情况和医疗保健方式 17.75%的调查对象患有高血压,其中男性为20.31%,女性为15.40%,女性高血压患病率低于男性(P=0.0471)。19.31%的对象表示从来没有测过血压,8.25%的对象12个月前测过血压;其中35岁以上14.61%的对象从来没测过血压,7.51%的12个月前测过血压,5.03%的记不清是否测过血压。 57.52%的对象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3.65%的为公费医疗,21.71%的为劳保医疗,3.44%的对象享受其他医疗保险方式, 13.67%的不享受卫生保健。
2.2 高血压知识掌握情况
2.2.1 高血压知识知晓率情况 调查发现68.89%的对象知道高血压诊断标准,58.89%的对象知道开始每年测一次血压的年龄;28.39%的对象知道吸烟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31.52%的对象知道超重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48.96%的对象知道适当运动可以控制高血压,37.16%对象知道限制酒精的摄入可以控制高血压,32.05%的对象知道戒烟可以控制高血压(表2)。
2.2.2 不同人口学特征人群高血压知识掌握情况 给高血压知识得分评分,每答对1题得5分,共20题,答错或不知道者得0分,计算出知识得分。按照回答及格与否,将知识得分分为2类:
表2高血压知识知晓率情况
表3不同人口学特征人群高血压知识掌握情况
2.2.3 是否高血压患者 被诊断为高血压的患者44.12%对象高血压知识得分为≥60分,非高血压患者中45.69%的对象高血压知识得分为≥60分,两组人群高血压知识无统计学差异。不同医疗保健方式人群高血压知识不同,63.64%享受其他保险人群高血压知识得分为≥60分,不享受医疗保险的人群仅31.30%的对象高血压知识得分≥60分,不同医疗保险方式的人群高血压知识得分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4)。
表4 高血压患者及不同医疗保险方式者高血压知识得分例数
2.3 多因素分析
以高血压知识得分作为应变量(
3 讨论
高血压病是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本次调查发现15~69岁人群中17.75%的调查对象患有高血压,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这与顾东风等[2]研究一致 。本次调查对象中19.31%从来没有测过血压,8.25%的对象12个月前测过血压,其中35岁以上14.61%的对象从来没测过血压,7.51%的12个月前测过血压,5.03%记不清是否测过血压,这可能会导致本次报告患病率偏低,另外也说明居民对于自己血压还不够关注。提示我们进一步宣传35岁首诊测压的重要性,使居民意识到监测血压的重要性,提高35岁以上人群测压的比例。
调查发现,居民普遍高血压病知识知晓率低,仅45.41%的对象知识总分大于60分,仅28.39%的对象认为吸烟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32.05%认为控制高血压应当戒烟,37.16%的对象认为控制高血压应当限制酒精的摄入, 大部分对象对烟酒与高血压的关系还缺乏一定的
表5高血压知识得分影响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知识。在高血压病并发症知识方面仅30.38%知道会并发肾病,仅22.44%知道会引发视网膜病变。根据现代健康教育学理论,良好的知识可以促进形成正确的信念,并能指导形成有利健康的行为[3] ,所以尚需在社区中进行长久的、系统的、适应不同文化层次的、形式多样的宣传和健康教育,不断提高社区居民高血压相关知识水平,进而促其形成正确的信念,最终形成有利于控制高血压的健康行为。
调查发现,文化程度越高高血压知识掌握越好,这与罗雷等[4]研究结果一致。提示对于不同特点和不同知识层次的人应给予不同内容和不同形式的干预。高学历,高受教育水平人群获取知识来源广泛,理解与接受新知识能力强,在这一人群中可以开展偏重于疾病专业知识的宣传,而高血压干预重点应放在低教育水平的人群中,不断提高社区居民防治高血压的自我保健能力。参与不同医疗保险的人群高血压知识得分不同。调查发现,享受其他保险人群高血压知识得分最高,其他医疗保险为商业健康保险,可能与这组人群对自身的健康更关心有关。调查发现,不同职业人群高血压知识得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我们高血压健康教育不能按不同的职业进行,也不能限于在工作场所进行,而要在社区开展并且做到人群全覆盖。国内外资料均表明,控制高血压病发病率最有效的策略,是在社区人群中实施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导、以高血压病防治为重点的干预措施[5,6],从而实现在一般人群中预防高血压病的发生,在高危人群中降低血压的水平以及提高高血压病人的管理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并最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4 参考文献
[1]Kaplan NM, Stamler J. Prevention of coronary heart bisease [M]. Philadelphia W.B. Saunders Company,1983:67-80.
[2]顾东风,Jiang He, 吴锡桂, 等. 中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和控制状况[J].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3,37(2): 84-89.
[3]黄敬亭. 健康教育学[M]. 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2, 135381.
[4]罗雷, 张玉润, 栾荣生, 等. 社区高血压现症病人干预与管理研究[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4 ,20 (5) ,496-508.
在生活中我们时常可以听到各种意外事故的消息,一旦身体受到了损伤,劳动者就失去了劳动能力,就会失去收入来源,还会给家庭造成经济负担,甚至可能引发一系列的严重后果。所以为了让大家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国家为人们提供了社会保障。在近些年的实行中,可以看到社会保险引起了很好的反响,人们真正地得到了保障,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社会的稳定发展。
一、社会保险的定义
保险行业为社会和经济提供了一些补偿的产业,给一些特殊的人群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补偿,现在很多的人群都会为自己购买一份人身保险。我国的社会保险,是由我国的政府提倡与实施,这中间使用了一定的强制手段,强制一些人的收入形成了社会保险基金,这样被保险人可以从基金在一定的程度上获得补偿,是一种再分配的制度,主要是保证物质和劳动力的再生产能力,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1]。
二、社会保险的分类
(一)养老保险社会保险中的养老保险部分,根据我国的法律实行的一个项目,为了保障我国的居民生活,在劳动工作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劳动工作年龄时,或者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退出了劳动岗位,无法再进行劳动,为了保证他们的生活,国家建立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其中一部分,也是社会保险中的一种。该保险类型的目的是给予没有经济能力无法保障晚年生活的老年人以一定的社会保障,让他们能够在晚年也有稳定的收入来维持生计。
(二)医疗保险医疗保险一般指基本医疗保险,是为了补偿劳动者因疾病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而建立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通过用人单位与个人缴费,建立医疗保险基金,参保人员患病就诊发生医疗费用后,由医疗保险机构对其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在现在这个看病难治病更难的社会,医疗保险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人们的经济难题,真正做到了为人们提供便利。解决了一部分人因为看病导致的家庭贫困情况,为人们减轻负担。并且体现出了我们国家对于人们的关心,真正做到了为人民服务。
(三)失业保险失业保险是通过个人缴费以及用人单位、国家补贴等途径而建立起来的失业险基金,这个险种可以帮助暂时失去工作的劳动者提供一些资金上的补助,并通过专业训练、职业介绍等手段为其再就业创造条件的制度。由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就业人员逐渐增多,各企业单位也随之提高了用人要求,失业人员的数量也随之增多,失业保险就是为了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让他们在没有工作的日子里也能维持生计[2]。
(四)工伤保险工伤险就是工作者在工作时或是规定的特殊情况下,身体受到了意外的伤害而失去了劳动能力或是死亡时,还有因职业病而暂时不能工作时,这些人可以获得国家以及社会提供的赔偿以及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险种。特别是做高危工作的人群,他们经常面临着安全的威胁,工伤保险对他们的生活提供了一定保障。
(五)生育保险生育险就是在工作中怀孕以及分娩的妇女,暂时离开工作岗位,国家以及社会会为这些妇女提供生育津贴、产假以及相应的医疗服务的一种社会险种。在现代社会,怀孕或分娩的妇女会暂时失去劳动力,为了保障女性的权利,国家设立了生育保险,给女性提供保障。
三、社会保险的重要性
(一)社会保险能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广大劳动者们建立了各种保障,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人们的生活。避免了因为缺乏社会保障造成的一系列问题,让人们的心理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安慰,可以说很好的维持了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社会保险有利于保证社会劳动力再生产顺利进行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有时候难免会发生意外,而一旦他们受伤就会导致生产的暂停。社会保险可以在劳动者遇到事故的时候给予一定的补偿,使其基本生活能够得到保障,在他们康复后即可以恢复劳动力再生产。
(三)社会保险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社会上是一定会存在贫富差距的,因为不同的人在文化水平,身体素质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为了避免部分人群无法保障基本生活,社会保险会对经济收入较低或没有的人群进行补助,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一定程度上实现社会公平。
各民委员会、镇辖各单位要建立健全村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组织体系和工作网络。要坚持“抓系统、系统抓”和“谁主管、谁负责,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设立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机构,并在外来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企业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从而使全镇真正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行政、综治部门组织协调、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互相配合、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全镇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格局。
二、建立完善相关工作机制
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规范化建设,确保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深入推进。要在不断完善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成员单位工作例会制度、联席会议制度、工作情况日常报送和重大情况及时报告等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各成员单位协作配合机制、流动人口形势分析研判评估机制、重点人头的教育、改造、管控的重点管控机制、流动人口中重点人头的登记、教育监管和衔接制度、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和流动人口流入地和流出地工作对接协调工作等机制。
三、努力构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综合信息共享平台
各村民委员会和各相关成员单位在反复调查研究、论证和协调的基础上,按照“完整、准确、鲜活”的要求,不断整合各种资源,深化和扩大流动人口信息采集渠道,实现流动人口数据的实时采集,及时更新,建立健全信息采集、录入、变更、传输等一系列工作程序和规范,构建包括暂住登记、治安管理、计划生育、劳动就业、房屋租赁登记备案、税收征管等信息资源于一体,融信息采集、整理传递、分析预测、定期、跨部门、跨系统共享等功能为一身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综合信息共享平台。
四、大力加强流动人口协管员队伍建设
各村民委员会和镇辖各单位要按照要求,紧紧依托村综治办(站),落实好办公场地和相应的办公设施,并配备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工作人员。同时,在镇综治办(站)的领导和派出所的指导下,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努力打造一支能抓会管的高素质的基层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队伍。
五、加大服务保障和维权工作
各村民委员会、镇辖各单位要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认真落实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补助政策,加强针对性的培训,努力提高转移就业的稳定性;积极开展多种就业服务专项行动,拓展转移就业渠道,多渠道吸纳农民工就近转移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认真落实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加快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切实加大创业扶持指导,大力提升返乡农民工创业能力,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积极采取多种措施,继续搞好流动人口的房屋居住、户籍户口、子女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政治生活、权益维护等服务。要继续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完善农民工工伤预防、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工伤待遇补偿、医疗保险等政策,扩大农民工养老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覆盖面,解决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推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进社区活动,畅通流动人口寻求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的渠道,加强法律援助工作站建设,方便流动人口就近依法申请法律援助。以农民工家庭和留守人员为重点,加快建设留守妇女儿童、空巢老人的帮扶体系;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对流浪儿童、智障人员和精神病人的保护性救助。加强对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监督管理工作,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活动,依法查处拖欠、克扣流动人口工资行为。加大对用人单位特别是高危行业职业安全、卫生环境的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强迫流动人口超时、超强度劳动和违章作业、违反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规定、使用童工等违法行为。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完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依法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强化对拐卖拐骗流动人口、强迫流动人口劳动以及针对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和流动残疾人的各类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及时受理并认真查处侵害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各类违法犯罪案件,依法严厉打击侵害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
六、强化登记清理及治安管理
要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大力推行出租房屋分层次管理,坚持“以房管人、以户定人”等工作模式,适时开展流动暂住人口、出租房屋清理整治,建立健全出租房屋信息服务管理体系,进一步规范房屋租赁市场秩序,加强流动暂住人口、出租房屋登记办证信息化管理。要按照“谁出租、谁负责”原则,通过采取与出租户签订责任书和建立责任追究制、用人单位自主管理、村级自治管理等工作方式,强化住房安全保障和各项管理责任的落实。
有人将医改称之为“泥潭”,因为在医疗过程中的利益相关人多,且利益链条长,如果放任金钱冲破对人生命尊重的伦理底线,则会导致几败俱伤的结果。
最近发生的“魏则西事件”进一步暴露了中国医疗体制缺乏伦理约束导致的制度缺陷,公立医院不公益,敞开大门任由庸医承包,合谋挣钱。再如上海市某大型公立医院里,还有患者在CT室里跌倒致伤,不仅没有做跌倒风险量表记录,反而有医务人员嘲笑患者。
在今天的中国,有医务人员不自重,也有恶性伤害医务人员事件,更有医生改行、医学院招不到学生等问题。一旦白衣天使变为不受尊重的高危职业,伴随人均医生数量的减少,看病将变得越来越难。在进入老龄社会和大健康产业发展期的背景下,不可忽略医患关系恶化对社会伦理和经济发展造成的危害。
在经济落后的古巴,医疗服务业十分发达;在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医疗服务业没有高利润(向海外推销的药品和医用器材除外),大部分医疗机构属于非公非私的社会企业。回顾中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医改过程,教训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公立医院不公益,挤占市场空间;二是私营医院难生存,滥用市场机制。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报告,鲜有“领导”与“管理”的提法,多见“公共治理”和“社会治理”,这是转变治国文化的信号。
中国医疗要走治理之路,可以从改善医患关系做起,回归“医疗非交易、药品非商品、医生是公共服务薪酬标杆”的医疗文化,按照医疗服务过程的每个环节检讨相关政策的利益导向,建立合理补偿利益相关人的综合治理机制,实现医患共赢。2009年医改方案方向正确、三明医改方案切入点很好,但都需要综合治理机制为其保驾护航。 智能审核促“三医联动”
诊疗信息不对称,是实现医疗服务治理的最大难题,医保智能审核解决了这个问题。“智”在将诊疗标准、用药数据和医保政策等智慧成果纳入知识库,通过专家库及时修正知识库,将知识库信息化,制成软件嵌入医保基金、医生工作站和对接健康档案;“能”在从而提高医生、医院和医保的工作能力。
三医联动需要建立在互惠共赢的利益链条上,智能审核系统为医患保打造了利益链条。
一是指导医生工作,释放医生负担和提高服务质量。医生可以基于知识库做诊断,释放了医生记忆条条框框的时间和心理负担,同时也规范了医疗行为;超标药品将被亮黄灯以提示,医生可以对疑似处方说明自己的理由,甚至启动专家工作机制快速作出判断,为医生合理行为放行,为日后修订知识库和目录奠定基础。
二是提高医疗过程的可视性,协助医院提高管理能力,增加服务数量、提高服务安全和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提升医疗机构的竞争力,并可以基于大数据从经验医疗走向循证医疗。
三是提高医疗保险的管理服务能力,走进医疗机构学会与医生对话,使监督从事后走到事前、从扣费走向指导以协助,从抽查到全程时时监督;一旦医保获得诊断大数据,既可以找到正态分布的中间值,成为制定费率的依据;并找到抑制道德风险(抑制大处方、防止欺诈基金)、合理配置资源(合理补偿各级医疗机构、家庭医生、医养中的医护服务等)、建立医疗服务协议定价机制,合理补偿医生、医院、患者、药物等。今后,无论医生在公立或私营、大医院或诊所、本地或外地,均可以纳入医疗保险协议机构;但是,只要用医保一分钱,必须纳入智能审核范围,在有效监督下使用医疗保险基金。
四是为医药器械企业发展打造健康的外部环境,大数据为评价和证明药物的疗效和成本提供了条件,优质药物可以迅速被认知。最后,最大的受益人是患者。
总之,信息共享是促进“三医联动”的内生机制。 治理目标及指标体系
医疗支出不具有刚性,应当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清华医疗保障发展指数中有综合治理指标,由宏观(政府)、中观(财政和医保基金)和微观(医疗机构)三个维度和三个一级指标组成。
首先来看宏观指标:医疗费用与地方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医疗费用增长率。
用1978年-2014年的GDP和医疗费用增长率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2014年医疗费用增长率应为人均GDP增长率的116%,即9.04%。
一、争取领导重视,加大政策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强化养老、医疗保险的征缴力度,完善落实各类基金支出内控制度
全年度加大了社会保障相关法律、法规和中央、省、市相关政策的宣传,发放社保、医保、工伤等方面政策宣传资料18000余份,出动宣传车2次,组织企业职工工伤保险知识培训2场,职工代表参加人数120人次,走村串户宣讲政策40余次,做到了政策、法律、法规知晓率达到95%以上。召开大、小会议10余次,大型会议特邀党、政主要负责人出席,同时争取资金对社会保障事业工作的投入。中心各项硬件设施设备齐全,全面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建立健全了各项基金支出的报销联审制度、风险评估制度、基金安全监控制度,确保了全年基金支出健康安全,管好了老百姓的救命钱。
二、强化公共服务意识,抓好了社会保险征缴扩面和各类基金的促额支付
1、全年度新农保收缴率达到85%,收缴新农保保费170万元,为4家企事业单位办理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业务,征缴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费42万元,为全镇5628位60岁以上的老年人搞好了养老金领取认证工作,发放基本养老金490.86万元,做到零差错。
2、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以上,参保人数达36947人,收缴医疗保险保费221.682万元,为全镇240余人次意外伤害和统筹区外就医的患者提供了优质服务,报销医疗费用115万元,市内定点医疗机构报销各类医疗费用450余万元。
3、为全镇46家高危花炮、矿山等行业职工1500人办理了工伤保险业务,征缴工伤保险保费128万元,办理工伤认定业务8例,协助市工伤保险中心支付理赔金160万元。
三、积极拓展公共职能,逐步加强公共平台建设
1、全年度,为全镇16—60岁的适龄劳动力建立了电子档案,积极主动与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衔接,在就业指导、职业技能培训、小额担保贷款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输出劳动力达18500人次,为12户创业和就业人员办理贴息贷款75万元。
2、全年度,在市老龄会的具体指导下,我中心围绕“六个老有”的方针和市老龄委的工作目标,认真贯彻实施《老年人权益保险法》,对全镇80岁以上的低保老人,9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实行动态管理,及时上报高龄补贴发放,共发放高龄补贴20余万元,同时指导各村(社区)老年协会在活动开展、自身维权、公益行动、环境卫生督导等方面积极发挥余热。17个村级会长工作主动、得力扎实,全镇17个村在第25个老年节期间均开展了庆祝大会。为全镇65岁以上的老年人申报办理了《老年优待证》,办证率达到100%,积极维护了老年人合法权益,镇内敬老爱老氛围浓厚。
四、认真贯彻落实《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积极参与用人单位职工维权行动,完善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
全年度,为全镇外出务工人员宣讲维权政策,强化外出务工人员的法律维权意识。认真配合市劳动监察大队为农民工讨薪和劳资纠纷解决的专项行动。平时通过深入企业,及时掌握信息,及时化解矛盾2起,同时加大有关法律、法规宣传力度,确保了全年度辖区内无劳资纠纷、无恶意欠薪、无重大工伤认定事故悬而未决,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创造了平安和谐的劳动关系。
五、积极主动、认真履职,完成了党委、政府交办的其他中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