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思路模板(10篇)

时间:2023-07-23 09:16:2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思路,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思路

篇1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7-0300-01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西吉县作为宁夏南部山区贫困县,经济基础差,底子薄,发展农村经济工作任务艰巨。近年来,西吉县委、县政府针对该县工作实际,分析当前农村经济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和问题,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使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笔者作为一名农村经济工作者,对西吉县发展现代农业及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就如何做好今后的农村经济工作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议和意见。

1 西吉县农村经济工作发展现状

西吉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地处六盘山西麓,属黄土高原干旱丘陵区,地势南低北高,海拔1 688~2 633 m,县域总面积3 144 km2。主要地貌类型有葫芦河川道平原区、西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和东北部土石山区3个地貌类型。年平均气温为5.3 ℃,年平均降水量427.9 mm。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自然灾害较为频繁,尤以干旱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水资源和矿产资源较为贫乏。全县辖3个镇16个乡,4个居委会,306个行政村,1 90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1万人,其中回族占52%,农业人口占94%,是全区人口第一大县、少数民族聚居县和国家级重点扶贫开发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西吉县各族人民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经济快速发展,事业繁荣进步,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形成了马铃薯、草畜、劳务、西芹等优势主导产业,农村经济发展迅速。2012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 658元,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2 农村经济发展制约因素

宁夏南部的西吉县,地域偏僻,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生产受地理地质气候的影响十分强烈,农业生产的效率相对较低。广种薄收、靠天吃饭是农民群众长期以来的生产生活模式。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贫困地区的财力、物力投入不断加大,县域经济有了明显的好转,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也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农村经济发展还面临一些制约因素。

2.1 传统的思想观念落后

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及农户“重生产、轻销售”的观念和做法制约着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影响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2.2 文化、科技素质低

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较低制约着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1-2]。40岁以上的男女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人数比例高,并且大部分青壮年多以外出务工为主要生活支撑。在广大农村,留在家里的人均为“6789”部队(即儿童、妇女和老弱病残)。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着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2.3 农业生产化程度低

缺乏规模较大的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的带动示范作用,农民靠单打独斗,使农业生产和市场联系不密切,农业生产达不到规模,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2.4 农业科技水平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生产经营粗放,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装备难以推广,机械化普及推广率不高。过去建设的一些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新的设施增加很少,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很少且呈减少趋势,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

2.5 农业生产效益低,农村债务多

尽管近年来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效益有所提高,农民得到了实惠,但与工业、商业、服务业等产业相比,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仍然较低[3]。农村债务现象普遍存在,影响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3 建议

3.1 加大对农村的项目和科技投入

一方面要加大新农村建设的项目和资金投入,向贫困地区倾斜,用于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另一方面,加大对农村的科技投入[4],加大对农业科技队伍及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和管理。

3.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加大水利等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变农民靠天收成的状况,使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挖掘潜力、拓宽增收渠道、提高收益、增加收入。

3.3 大力发展优势农业、特色农业,确保农民增收

改变传统养殖种植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突出一村一品。不断引进新品种,有专业、有规模化生产,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以特色主导产业的壮大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增加农村经济收入。

3.4 大力培育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

培养农村亟需的实用型人才,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培养一批懂生产、懂市场的社会主义新农民,一方面是“请进来”,根据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聘请省、市有关专家到田间地头针对生产实际举办讲座,不断更新农民的知识,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另一方面是“送出去”,利用淡季或农闲时间,组织有专长、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村实用型人才到农业发达地区进行学习并参加培训,学习外地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不断提高实用型人才的自身素质,培训农业生产亟需的实用人才队伍[5]。

3.5 积极做好村集体债务消化工作

当前村级负债面广、量大,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消化村级债务。

4 参考文献

[1] 于武盛,杨培奇,崔焕颖.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8(5):69-74.

[2] 颜立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加快发展的思路建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11):64-65.

篇2

1 当前农村经济的现状

1.1 经营规模小 耕地资源的有限性,使得劳动力与土地资源的配置比例失衡。

1.2 资金比较短缺 我国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工农产品“剪刀差”过大,城乡的不平衡发展,使我国农业落后,农民不富裕。

1.3 剩余劳动力过多,富余劳动力就业困难 由于小城镇建设滞后,城镇化速度慢。致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及非农产业转移受阻,大量农村劳动力仍然滞留于农村、农业。

1.4 农村就业与创业具有一致性 农业本身工作环境条件差、经济效益低,人们本来就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而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就业时反而有更多更高的要求,这就大大降低了农民后代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1.5 分工协作和组织化程度偏低 近几年,农业产业化经营被普遍认为是发展市场农业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难以有效地与农民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一体化组织,农民走向市场面临着许多困难。

1.6 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 一部分乡村不通车、不通电、不通水、不通电话、不通广播电视,尤其是偏远地区,项目安排少、资金投入少,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很差,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很弱。尽管“十五”以来对农林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对农田水利投入仍显不足。

1.7 农民增收的渠道太小 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大部分乡村对引导和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没有大的举措,群众缺乏市场意识,把家庭经营性收入仍然视为唯一的增收渠道。小城镇建设相对滞后,对个体私营企业、乡镇企业等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不够得力,群众参与二、三产业的机会很少,就业渠道狭窄,工资性收入仍然很低。

2 现代化技术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2.1 科技力量不足 科技力量不足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科技服务滞后,这也是全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共性问题。一是农民缺乏及时有效的科技指导,直接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和农村生产效益的提高;二是农业科研成果远离农民,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农业运行与服务机制不适应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2.2 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资金短缺仍是制约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瓶颈。引导和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科技的有效机制还没有形成。相当一部分农业项目转化存在着有计划无资金的情况,使成果转化工作较为被动。

2.3 农民整体素质偏低,科技成果转化力量薄弱 目前,农村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低、整体素质不高,因此。接受农业科技的能力较差,阻碍了农业科技在农村的推广。减缓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程。同时,还普遍存在基层农技成果转化体系薄弱,转化人员非专化的问题。此外,地方农技推广人员工资待遇较差,出现专业农技人员外流的现象。

3 应用现代化科技全面改造传统农业

科技进步将为农业生产带来新的变化,突出表现在:一是共享信息技术的运用,将全面改善传统农业在时空条件上的弱势;二是现代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的运用,将空前拓展农业的劳动对象和生产领域。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创新时,需要注以下几点:

3.1 运用高新技术的利益来激励农民对科技的重视 在农业生产中是否采用高新技术,取决于使用高新技术获得的收益是否太于支付的费用。如果大于,他便具有采用高新技术的动力,反之,则缺乏动力。由于农户经营规模超小型化,生产具有很强的自给、半自给性,加之无论是自主研究还足引进开发高新技术.所花的费用都较高,大多数农户对高新技术的需求通常是不足的。因此在有效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基础上,推行“公司+基地十农户”的生产方式,可以有效解决单个家庭使用高新技术的动力不足问题。

3.2 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的市场转让机制 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商品化、产业化,最终归缩在市场。由于高新技术的技术属性不同,其市场效能和产业化程度也存在高低差别。对于那些市场效能和产业化程度高的高新技术项目,国家应通过明晰产权、对科研单位实行企业化改革和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等办法,促其按照市场机制来进行研发、转让和推广。

3.3 建立对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补贴扶持体系 现阶段我国农业企业化水平低,农户及企业承载技术风险的能力弱,要求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创新及扩散给予有力的支持。从世界范围看,目前太多数国家政府都承担着对农业科研包括高新技术研究的财政支持责任,并成为农业科研的主要投资者。在我国,由于高新技术市场转让机制和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有一个过程,政府应当更多地承担起这方面的责任。

3.4 抓好有带动辐射作用的农业科技园区 建设农业科技园区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的农业发展新模式,是农、业技术组装的载体,是与市场连接的纽带,是现代农业科技信息的辐射源,是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的基地,对周边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示范与带动作用。因此,园区建设既是我市现阶段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载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进程的现实需要,也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政府应加大对园区的支持力度,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加快对园区急需人才的引进培养,吸收鼓励省外尤其是我市科研优秀人才不向外流。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交流,提高同区的整体科技水平。

参考文献

[1]邓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J].集团经济研究,2007(20).

篇3

1 当前农村经济的现状

1.1 经营规模小 耕地资源的有限性,使得劳动力与土地资源的配置比例失衡。

1.2 资金比较短缺 我国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工农产品“剪刀差”过大,城乡的不平衡发展,使我国农业落后,农民不富裕。

1.3 剩余劳动力过多,富余劳动力就业困难 由于小城镇建设滞后,城镇化速度慢。致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及非农产业转移受阻,大量农村劳动力仍然滞留于农村、农业。

1.4 农村就业与创业具有一致性 农业本身工作环境条件差、经济效益低,人们本来就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而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就业时反而有更多更高的要求,这就大大降低了农民后代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1.5 分工协作和组织化程度偏低 近几年,农业产业化经营被普遍认为是发展市场农业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难以有效地与农民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一体化组织,农民走向市场面临着许多困难。

1.6 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 一部分乡村不通车、不通电、不通水、不通电话、不通广播电视,尤其是偏远地区,项目安排少、资金投入少,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很差,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很弱。尽管“十五”以来对农林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对农田水利投入仍显不足。

1.7 农民增收的渠道太小 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大部分乡村对引导和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没有大的举措,群众缺乏市场意识,把家庭经营性收入仍然视为唯一的增收渠道。小城镇建设相对滞后,对个体私营企业、乡镇企业等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不够得力,群众参与二、三产业的机会很少,就业渠道狭窄,工资性收入仍然很低。

2 现代化技术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2.1 科技力量不足 科技力量不足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科技服务滞后,这也是全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共性问题。一是农民缺乏及时有效的科技指导,直接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和农村生产效益的提高;二是农业科研成果远离农民,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农业运行与服务机制不适应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2.2 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资金短缺仍是制约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瓶颈。引导和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科技的有效机制还没有形成。相当一部分农业项目转化存在着有计划无资金的情况,使成果转化工作较为被动。

2.3 农民整体素质偏低,科技成果转化力量薄弱 目前,农村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低、整体素质不高,因此。接受农业科技的能力较差,阻碍了农业科技在农村的推广。减缓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程。同时,还普遍存在基层农技成果转化体系薄弱,转化人员非专化的问题。此外,地方农技推广人员工资待遇较差,出现专业农技人员外流的现象。

3 应用现代化科技全面改造传统农业

科技进步将为农业生产带来新的变化,突出表现在:一是共享信息技术的运用,将全面改善传统农业在时空条件上的弱势;二是现代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的运用,将空前拓展农业的劳动对象和生产领域。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创新时,需要注以下几点:

3.1 运用高新技术的利益来激励农民对科技的重视 在农业生产中是否采用高新技术,取决于使用高新技术获得的收益是否太于支付的费用。如果大于,他便具有采用高新技术的动力,反之,则缺乏动力。由于农户经营规模超小型化,生产具有很强的自给、半自给性,加之无论是自主研究还足引进开发高新技术.所花的费用都较高,大多数农户对高新技术的需求通常是不足的。因此在有效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基础上,推行“公司+基地十农户”的生产方式,可以有效解决单个家庭使用高新技术的动力不足问题。

3.2 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的市场转让机制 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商品化、产业化,最终归缩在市场。由于高新技术的技术属性不同,其市场效能和产业化程度也存在高低差别。对于那些市场效能和产业化程度高的高新技术项目,国家应通过明晰产权、对科研单位实行企业化改革和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等办法,促其按照市场机制来进行研发、转让和推广。

3.3 建立对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补贴扶持体系 现阶段我国农业企业化水平低,农户及企业承载技术风险的能力弱,要求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创新及扩散给予有力的支持。从世界范围看,目前太多数国家政府都承担着对农业科研包括高新技术研究的财政支持责任,并成为农业科研的主要投资者。在我国,由于高新技术市场转让机制和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有一个过程,政府应当更多地承担起这方面的责任。

3.4 抓好有带动辐射作用的农业科技园区 建设农业科技园区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的农业发展新模式,是农、业技术组装的载体,是与市场连接的纽带,是现代农业科技信息的辐射源,是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的基地,对周边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示范与带动作用。因此,园区建设既是我市现阶段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载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进程的现实需要,也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政府应加大对园区的支持力度,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加快对园区急需人才的引进培养,吸收鼓励省外尤其是我市科研优秀人才不向外流。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交流,提高同区的整体科技水平。

[1]邓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J].集团经济研究,2007(20).

严立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加快发展的思路建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11).

篇4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而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本身的多种缺陷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改革、完善目前的农村金融体系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而改革的问题是多方面的,需要各经济主体相互间加强协作,从自身改革出发,加强宏观调控,维持金融市场秩序,共同推进农村金融体系改革步伐,共创一个竞争有序、合作有益、监管有力、运行有效的农村良好金融生态环境,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一、我国农村金融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正规农村金融供给有限,农村金融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

1.大型商业银行农村物理网点缩减,支农作用弱化。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改革中,国有金融机构开始大规模撤出农村和农业(林毅夫,2003),金融物理网点大幅度缩减,以甘肃省为例,工商银行县级支行由2000年的78个减少到2006年的50个;中国银行县级支行由2000年的11个减少到2006年的3个;建设银行县辖办事处、分理处由2000年的194个减少到2006年的98个(查祥德、陈秉谱、杨清,2010);新型股份制银行如中信银行、招商银行等县域网点为零。商业银行物理网点的巨减导致其农村金融供给大幅度降低、支农作用弱化。

2.农村合作性金融自身问题严重,支农作用乏力。一是随着大型商业银行县及以下金融机构的不断撤并,农村金融市场出现了农村信用社一家独大的垄断局面,以2007年为例,全国县域金融服务网点为12.4万个,农村信用社县域网点数为5.2万个,占比41.5%,而农业银行县域网点1.31万个,占比仅为10.6%(脱明忠、李煦燕,2009),垄断不仅造成了农村金融供给创新不足的问题,而且也导致了过高的均衡价格,金融抑制明显;二是农村信用社自身存在多方面问题,产权不清晰、股权设置不合理、硬件设施不配套、内控制度不健全、员工素质层次低等各方面的原因致使其经营的高风险性,再加上农村金融市场信用水平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惜贷”现象;三是其他农村合作金融的问题更为严峻,以农村资金互助社为例,不但数量极其有限,而且资金供求存在巨大缺口,发展令人担忧。农村合作性金融的这些自身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应有作用。

3.农村商业金融发展缓慢,支农作用微弱。虽然近年来农村商业银行与村镇银行等有了较好的发展,但是绝对数量依然非常有限,截至2009年9月末,全国共组建农村商业银行29家,农村合作银行181家,由于规模所限,供给能力远远不足,支农作用微弱。

4.政策性银行政策不合理,支农业务单一。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目前主要局限于政策性信贷,提供政策性信贷的专业机构也只有农业发展银行一家,而其业务又主要集中在粮棉油收购,其他诸如对农村提供基础设施贷款和对农业技术研发提供贷款等方面均未涉及,实质上已退化为单一的“粮食银行”,相当于“粮食储备和收购系统”的“出纳员”(白钦先,2006),支农业务单一。

5.其他农村金融中介组织发展不健全,支农力度不足。如小额贷款公司、租赁、资产评估、信息咨询等在农村发展迟缓,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抵押物评估不便等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这离不开农村市场的低收益性,但也与政府的支持力度不足有关,如过高的准入门槛加大了其进入的难度。

(二)非正规金融异常发展,农村金融市场秩序混乱

农村正规金融供给不足引致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异常发展,2007年国务院发展中心课题组的一项调查显示:从农户借款的渠道来看,正规的借款占到了52.6%,其中,信用社借款占41.9%,非正规渠道占到了47.4%,其中,亲友借款是最重要的,占到了45.9%,可见非正规金融所占农村融资市场份额巨大。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约束,非正规农村金融无序运行,秩序混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政府缺乏分门别类的管理制度,“一刀切”的管理形式在很多时候抑制了“积极型”非正规金融支农服务的积极性。

(三)农村资金外流数量巨大,非农化现象严重

篇5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业、农村和农民在经济发展中遇到了一些新问题,出现了一些新情况,这些问题的由来、现状如何,及其如何解决,将关系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三农”问题的由来

三农问题即是指农村、农民、农业问题。90年代中期,中央政府逐渐感到财力不足,为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全面推行分税制改革(国税与地税分开,中央与地方在税收分成中较以前占更大比重),此项改革使地方尤其是乡镇财政日益空虚;同时,与城市经济发展得到国家大量投入支持相比,国家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投入太少,乡村落后的基本公共设施的建设也得靠农民自己集资或摊派解决,农民负担问题便再次凸显。加上国企改革遇到巨大困难,亚洲金融风波接踵而至,工人大量下岗分流,城市经济增长放缓,就业机会减少。种种困难,酿造成了我们非常关注的“三农问题”。

二、三农问题的现状

归纳起来,我国目前的“三农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钱。

自古以来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比较效益差,难以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所以农业是弱质产业。目前,我国农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技术装备和劳动生产率水平都比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用机械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二是农业生态恶化,抗灾害能力差、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严重,圈地之风肆虐,人均耕地面积锐减等。

(二)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

目前,我国农村发展现状主要有:一是农产品品质较差。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农产品供给由过去长期、全面的短缺转为结构性、地区性和阶段性的过剩。我国农产品虽然在产量上呈大幅度增长趋势,但产品质量长期处于低下水平,导致产品积压。二是农村劳动力过剩。我国的劳动力众多,剩余劳动力大都集中在农业和其他传统产业部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最大的问题就是劳动力就业问题。从总体看,我国已经出现劳动力供给持续减少的趋势。三是农村生产性投资不足。

(三)农民问题,直接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

农民收入低、增长慢,一是因为粮食、棉花等农产品生产太多,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增产不增收;二是城镇化进程滞后,城市人口相对少,购买农产品的城市消费群体相对比重太低;三是城市企业开工不足,乡镇企业有很多破产,劳动力转移困难,没有非农就业收入,农民增收陷入停滞。

从上面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三农的发展是艰难缓慢的,这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任务。农村能否有更好的发展、农业能否更好的进步、农民能否更好的安居乐业就在于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如何。这些问题是环环相扣的,有着内在的联系。我们应集中精力去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突破性发展。

三、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对策

三农问题的现状是农业和农村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反映,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究竟如何走出三农困境?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继续深化农村改革。

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核心是进一步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之本,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权益和农业的发展稳定。我们必须坚决落实中央制定的相关政策和《农村土地承包法》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在这个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引导土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

(二)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要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积极探索农民增收新思路,不断拓展增收渠道。要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充分挖掘农业的内部增收潜力。要鼓励、支持和引导农村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促进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要进一步组织实施好退耕还林工程,在逐步改善农业生态条件的同时,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要继续坚持开发开放式扶贫方针,加强贫困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积极稳妥地推进“易地扶贫”,引导和支持边远山区的贫困群众向相对富裕的地区迁移;继续搞好科教扶贫和帮促扶贫,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特别是三峡库区移民工作,农村移民安稳致富的任务十分繁重,要用好用活现有移民政策,积极动脑筋、想办法、添措施,千方百计实现农村移民安稳致富。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目前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农业生产方面尚投入不足,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较弱,“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得到解决。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一是加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着力解决旱区乡镇的人畜饮水问题,加快农村自来水化建设步伐。二是加强乡村公路建设,继续实施乡镇公路改造工程,增大通车村的比例,提高村级公路通行能力。三是加强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推进各种项目建设,兴建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好的水利工程,搞好各项整治工作,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增加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面积。四是加强农网改造和农村水、电、通讯等建设。五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好退耕还林和荒山荒地造林,搞好天然林保护。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广泛推广农业机械,推进小型农业机械家庭化、农业机械服务专业化,提高农业劳动效益。

上面所列的是我国三农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果要切实解决我国农业落后、农村条件差、农民生活质量低的问题,必须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来。当然,解决三农问题是全社会的问题,不是一个人或一部分人的关注,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人都来关注。因为三农问题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单单是农村问题了,它关系到我国整个国民经济下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2-0061-03

引言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农业也不例外。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尤其在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的支持作用越来越显著。1996年实施《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之后,中国农村金融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共同发展,以民间借贷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体系,为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改革深化和金融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中国农村金融也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与中国农村经济之间的矛盾也不断激化,如,贫富、城乡的双重二元金融格局,农村金融风险补偿机制不到位,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弱化,大量农村金融机构退出农村市场,农村劳动力、土地和资金等所谓的三要素大量外流等等,这突出的就是农村金融生态问题。所谓农村金融生态是指农村金融与农村环境之间一切关系(社会、经济与生态相结合,起促进或制约作用)的总和,是各种农村金融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及其内部金融组织相互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 [1]。这个系统的问题和矛盾盘根错节,日益突出,可以说农村金融仍然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所以这种缺乏生态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没有真正解决三农问题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农村资金也没有真正支持农村金融的生态发展。因此如果继续目前这种农村金融体系,不仅农村金融体系将无法可持续发展,而且将严重制约新农村建设,阻碍城乡一体化进程。基于此背景,本文在分析中国农村金融生态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化解中国农村金融生态问题的改革措施,对进一步完善中国农村金融生态体系,推动对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农村金融生态发展现状及问题

1.农村金融业务单一,服务网点少,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多层次全方位各县域的金融需求。在农村金融机构中,金融业务长期以来主要局限于存款和贷款这两类传统的金融业务,而诸如保险、信托、租赁、信用担保、咨询、有价证券发行与买卖、资本运营、外汇等金融产品的发展却严重滞后[2],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中多层次和全方位的金融需求。其次,农村金融机构的网点本来就很少,又加上很多金融机构在商业化改革下撤离农村,致使服务网点不断地减少。据统计,截至2007年末,全国县域金融机构的网点数为12.4万个,比2004年减少9 811个,全国有2 868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机构,出现了金融服务的真空,约占全国乡镇总数的7% [3],这导致很多农村根本无法享受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

2.农村资金外流,农村金融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功能很弱。一方面,由于农业投资风险大、成本高、收益少、资金周转慢的特点以及农村资金缺乏有效担保和抵押、金融机构的趋利性等原因,使得贷款的风险较大;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服务于大量分散小农和小企业,交易规模小、次数频繁,面临着较高的运营成本。所以,很多农村金融机构离开了农村,或者只存不贷,造成了农村金融并不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加剧了农村信贷资金不足,或者这从根本上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次由于农村金融体系的畸形发展,不仅农村资金不能服务于农业生产的需求,而且宝贵的有限的农村资金仍呈“抽血”倒流之势,致使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向其非农村行业转移。从国家统计局2001―2008年的数据来看,在农村金融合作机构人民币货款中用于农业货款只占40%左右;截至2009年6月末,县域金融机构的存差为377.5亿元,比2000年末增加321.6亿元;2009年6月末县域金融机构的存贷比仅为54.6%。农村金融合作机构的贷款规模远远小于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规模,尤其是急需资金支持的农业基础设施贷款等方面的支持远远不够。

3.农村金融机构机制不完善,管理服务水平低下,缺乏活力。由于农村金融机构从农村撤离,每个县域所拥有的农村金融机构数量缩减,很多县域成了一两个农村金融机构“独占市场”的局势,竞争不充分,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不断弱化,与新农村建设要求相距甚远,让农民分享不到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的成果。主要表现在:(1)农村金融机构的结算渠道还拘泥在一些小额分散的小客户,仍以传统结算工具为主,现金、汇兑结算占主导地位,没有实行信用卡、通存通兑、银证通等支付结算工具,给一些交易活跃、资金流量大的客户结算带来诸多不便;(2)农村金融机构电子化建设步伐缓慢,科技含量不高,大部分业务操作还停留在原始的手工操作方式,办理业务存在时间长、效率低、灵活性差、差错率高;(3)由于历史、经济效益等原因,农村信用社普遍员工素质较低,不少员工无业务基础,也无必要的法律意识,职工经营意识、业务能力、市场经济和现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要求不适应,难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尤其是对农户的信息、技术、市场等服务可以说基本上是空白;(4)贷款难为民间借贷生存提供了土壤和发展空间 [5]。

4.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恶劣。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金融支持经济的效果。然而,当前中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非常恶劣,如,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不完善;担保体系不健全,金融债权缺乏保护;农村信用管理滞后,征信体系不健全;信息披露失真,银企关系变异;经济金融错位,诱发金融风险;贷款操作程序不规范,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缺乏;农村保险市场不发达,贷款监管方法失效;行政力量介入普遍,影响金融机构业务开展……等等,这一系列问题反映了中国农村的金融生态环境进入了一种缺乏自我管理与自我发展机制的生态环境管理困境,这种困境不仅客观地决定了追求成本的最小化、收益最大化的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贷款投放动力不足,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相差甚远 [3],同时造成一直以来的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局势,影响中国农村金融系统有序健康可持续运行,据人民银行统计,2007年末,全部县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平均占比13.4%,远高于同期全国四家大型商业银行8.4%的不良贷款率平均水平 [2]。因此,中国农村无法实现农村金融机构交易规模的扩张,进而表现为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率逐渐下降,农村资金不断外流等现象 [5]。

5.农业经济主体面临多重投资矛盾,难以实现风险、收益、成本的最优组合。作为“经济人”来说,经济主体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然则农业经济主体由于农业生产的弱质性决定了其投资的高成本、高风险、低收益、低市场化,所以农业经济主体有区别于其他经济主体而面临的高风险与低收益之间的矛盾、高成本与低收益之间的矛盾,这两种矛盾使得农业经济主体在农村实现风险、收益、成本的最优化组合的可能性减小,又加上农村金融机构出于控制风险的目的,制定了许多发放贷款的限制条件,因此农业经济主体还要面临高风险与拒绝风险的矛盾。多重投资的矛盾,使得农业经济主体难以实现风险、收益、成本的最优组合 [4]。

二、中国农村金融生态优化的改革措施

从目前中国农村金融生态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来看,既有来自主观的原因,也有来自客观的原因,既有政府行为造成的,也有金融机构带来的,还有农业本身弱质性决定的。所以要改变目前中国农村金融生态现状,解决其存在的问题,要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因素着手,系统全面地考虑,立法机构、地方政府、银行、企业、个人等多方参与,坚持增量改革方向、努力构建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生态体系和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坚持存量改革方向、努力构建运行健康的农村金融机构和资金充裕的农村金融市场,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促进农业及农村保险和农村信贷市场的共同发展等多种改革战略共同实行,逐步达到中国农村金融生态系统全面优化的目标。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措施:

1.系统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多元竞争性农村金融生态体系。以需求为导向的多元竞争性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是破解当前农村金融生态困局的关键,但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深化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改革,提高其服务农村的深度和广度 [8]。对任何一个正规的农村金融机构,既要有其独立参与市场竞争的权利,又应赋予其服务农村的责任和义务,可要求其按农村存储量的一定比例投资农村。但只有多元化主体的金融参与才能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特别是内生农村金融组织的参与是关键,在农村民间资金准入和利率市场化前提下,实现农村民间资金资本化基础上的多模式组合。尤其是适合农村特点的微小型合作金融组织与商业金融组织。其次,基于农村多样化需求开发多元化金融产品。农村金融机构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牢固树立为三农服务的宗旨,深化农村金融机构体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切实转换经营机制,转变经营思路和经营作风,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拓宽服务领域、改善服务方式、增加服务品种、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重点满足差异化、多样性、全方位的新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如启动并适度创新保险、信托、租赁、外汇、信用担保、资本运营、有价证券发行与买卖等服务,也要大力培育农村资本市场,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筹集农业发展资金。

2.以制度创新优化农村金融生态信用环境。创新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动力,也是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现代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信用关系已经成为现代经济中最普遍、最基本的经济关系。农村金融信用缺失、信用危机直接危及农村金融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农村金融生态信用环境通过制度创新来培育:一是建立正向激励和逆向惩戒机制,促进银企融资良性循环。通过不断完善和规范信用等级评审,评定“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信用企业”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工作,不同等级给予不同的政策,对评为信用用户的提供包括贷款、银行卡、结算汇兑等一揽子金融服务便利及费用优惠政策;对金融信用等级度差的,在信贷支持上实行疏远政策,甚至通过媒体公开曝光,实施停止贷款、停止开户、停止结算等措施予以制裁 [7],这样吸引更多的用户诚实守信。二是不断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监管,要由粗放型监管向制度化、法律化监管转变,建立和完善风险性监管指标和评价体系,有效发挥农村金融监管的作用。由封闭型监管向开放透明型监管转变,加强监管机构间的信息共享,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 [4]。三是推动农村企业加快市场化改革,协助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标准的审计、会计、信息披露标准,规范企业改制破产行为。四是提高农村金融机构人员的素质,及时掌握并向农民宣传准确实用的农业经济、科技信息,确保支农资金发挥其效益,收回容易。五是降低准入门槛,鼓励多种所有制形式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建立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六是建立以当地政府为领导,工商、税务、财政、公安、检察、法院、金融机构、新闻媒体等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的工作体系,从制度、体制和机制上为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提供保障。

3.健全农村金融法制政策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生态环境。完善的法律政策制度是优化农村金融体系健康有序运行的有力保障和行为准则,必须大力加强农村经济金融建设的立法工作,健全法制与政策体系建设,为农村金融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处理和协调农村经济金融事务中要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一方面要制定相关的农村金融法制和政策调整农村金融机构“支农”的职能定位,提高其综合功能和规模效益,缓减“瓶颈”制约,为农业加快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和先决条件,同时保障农民以及相关农村经济主体真正享受农村金融机构带来的利益,改变贷款难或只存不贷或限制性贷款等农村金融机构定位不准的现状,防止农村资金外流;另一方面要制定相关的农村金融法制和政策保障农村金融机构的权益,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提高失信者的违约成本,减少不良资产,制止和打击各种逃债、赖债、废债、骗债、恶意欠息等失信行为。

4.完善农村保险体系和运行机制,创新农业保险种类,降低农业生产投资风险。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弱质产业,为了降低农业生产中的风险,必须完善农村保险体系和运行机制,创新农业保险种类,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保险,给农业发展提供保障。如可以建立以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为主,以商业性农业保险公司为辅的组织体系,以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有效增强农民抵御和防范风险的能力;又如通过对农业提供保险补贴,增强农业抗风险的能力,支持农业的稳定健康发展。也可以建立国家和省级两级农业保险发展基金,在财政补贴之外,支付农民的保费补贴和农业保险部门的超额赔款补贴 [6]。同时,还要加快农村担保机构的组建,探索创新信贷担保方式,切实解决融资担保难的问题。农村金融机构要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研究推出多种担保办法,如实行动产抵押、权益质押、应收货款质押或农地等担保形式,运用联保、担保基金和风险保证金等联合增信方式,为农户与成长中的中小企业取得发展资金提供便利。

结语

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目前,在中国城乡差距比较大、二元经济结构仍然存在的现实情况下,农村金融由于历史局限性和现实发展水平的制约依然处于中国金融发展的弱势地位,不仅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没有起到应有的支持作用,而且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产生了不少的矛盾,且日益加剧,这与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本意相违背,也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背离,所以,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全面改革和创新是目前金融体系中面临的最大挑战和迫切任务。建立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生态体系,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刘伦.如何优化中国农村金融生态[J].金融与经济,2006,(3):45-47.

[2]王利丽.当前形势下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09,(35):59-61.

[3]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EB/OL].中国人民银行网站,2008-09.

[4]刘维芳.构建完善的新农村全融体策[J].决策与信息,2008,(11):6.

[5]张红伟.李太后.基于金融抑制视角的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及创新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171-174.

[6]康书生,卢钦.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J].经济研究参考,2009,(69):30-33.

[7]严璐.论中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J].商业时代,2006,(22):6.

[8]张乐柱,任成龙.中国农村金融生态优化路径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06,(2):73-75.

Study on Eco-development Status and Reform Measures in Rural Finance

FU Wen-ye

篇7

中图分类号:F32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046-1

1 全市村级体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通过深入调查,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村级班子过硬

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一定规模的村,都有一个善谋事、肯干事、能成事的村级班子特别是村支部书记,并且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得越快,班子战斗力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越强,在群众中的威信也越高。

1.2 发展路子选得准

发展好的村虽然情况千差万别,但都能紧密结合本地的资源和条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制定各具特色的发展规划,选准集体经济发展方向和项目。

1.3 资源条件比较好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取得成功的村,大多具备一定的资源条件。而资源相对匮乏、没有特色产业的乡镇,村级集体经济几乎空白,基本都是空壳村。

1.4 发展环境较宽松

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放开了领域,给农村改革发展带来了大好机遇,进一步调动了农村干部群众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

1.5 村级财务管得严

在调查中发现凡是集体经济发展好的村,他们在千方百计拓宽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来源渠道的同时,狠抓村级财务管理工作,严格执行三资制度,坚持开源节流不动摇,使村级集体经济积累不断增多。

2 全市村级体经济发展的新型模式

我市新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种类型,分别为土地经营型、资本运营型、资源开发型、兴办企业型、服务创收型。

2.1 土地经营型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可以走依法利用经营土地资源之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政策,进行正确的引导、扶持。合理兴建群众生活服务设施、休闲娱乐设施等二、三产业设施,增加集体收入;地处偏远的资源,开发后采取集体统一经营或承包经营。

2.2 资本运营型

对村集体闲置的房产等设施,要采取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盘活,使村集体存量资产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增加村集体收入。

2.3 资源开发型

要从分开发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由村集体单独或吸收其他资金参股进行开发,开发后采取集体统一经营或承包经营,最终还是增加村集体收入。

2.4 兴办企业型

鼓励具备能力的村兴办企业,通过开发合作等进行市场化经营,增加村集体收入。

2.5 服务创收型

创办多种形式的村级经营实体,围绕村域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有偿社会化服务。如可采取入股合作分红形式。就是要引导村集体以资金注入、资产入股等方式带头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合作社产业项目建设。要加强与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可以土地、房产等资产入股,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以上就是我市村级体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全市村级体经济发展的新型模式。多年来我市各村立足本地资源条件优势,创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思路新方法,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进一步增强了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促进了全市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茂军,许相慧,李桂芬.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及措施[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6).

[2] 黄莉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加快富民强村步伐[J].江苏农村经济,2011,(01).

[3] 彭海红.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的现状及发展前景[J].江苏农村经济,2011,(01).

[4] 王德祥,张建忠.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发展趋势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5] 龚欣一.新时期城中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制度困境与突破[J].法制与社会,2011,(08).

[6] 步芬清.推进股份合作制发展村集体经济[J].江苏农村经济,2011,(04).

[7] 洪猛,黄诗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3).

[8] 郑有贵.如何破解村集体经济发展滞缓难题[J].村委主任,2011,(14).

[9] 齐力,梅林海.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条件、现存问题及改革措施研究[J].南方农村,2009,(01).

[10] 高富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农村集体经济的转型——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法律思考[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11] 张贵龙.创新农村镇级集体“三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J].上海农村经济,2012,(08).

[12] 张平.为新农村建设助力——浅谈土地整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国土资源通讯,2006,(05).

[13] 高伟.我国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必要性和模式选择[J].南方经济,2002,(08).

篇8

引言

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强力支撑,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农村金融却面临着边缘化和抑制现象,不仅难以分享农村经济增长带来的效益,反而其滞后与缺乏良性互动现象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及抑制问题

南阳市属于典型的农业大市和人口大市,农村经济份额很大,南阳市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居河南省首位,但南阳市人均经济指标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大而不强是南阳市农村经济主要特征。虽然近几年来,农民纯收入增加速度加快,但仍存在着较大的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与全国相比,南阳工农差距和城乡差距仅处于低水平的相对均衡状态,而且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也相对滞后,以城带乡、以工哺农的基础薄弱。随着南阳市政府提出的"农村家园行动计划"的实施开展,各涉农金融机构大胆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满足"三农"金融服务需求,但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缓慢,处于抑制状态,难以充分发挥其作用。具体表现在:①农村金融机构网点缩减,功能弱化,同时国有商业银行逐渐退出农村金融市场,涉农网点呈现缩减现象。②贷款结构不合理,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总体呈现出农户一边倒等较为突出的信贷结构失衡问题,用于农村交通和农业水利建设的贷款还不到总贷款金额的 5%.③农村金融市场引力不强,信贷市场缺乏竞争,市场化进程严重滞后,供给刚性趋于增强。④农村民间借贷暗流涌动,日趋凸显。农村金融功能的缺位,使得非农倾向加重,民间借贷迅速活跃起来。

二、农村金融服务抑制原因分析

1. 农民多元化的金融需求日益上升

近年来,农村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农民市场经济意识也逐渐增强,跨地区交易、非现金交易现象屡见不鲜。而金融机构从农村市场的加速退出,县以下农村甚至存多贷少、只存不贷现象严重,使得金融服务业务急剧萎缩。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弱化与农民金融多元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抑制了农村金融服务发展。

2. 农村资金大量外流

从农村金融投入角度看,用于农村投资的主要资金主要来源于农村信用社、民间借贷和农户渠道;从资金组织角度看,农村经济流失严重,银行类金融机构是县域资金流出的主要渠道。一面是农村资金的大量外流,另一面是农业投入的严重不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也成为农村金融抑制的主要因素之一。

3. 金融机构风险防范限制了农户、乡镇企业扩大再生产

农村金融机构较倾向于以抵押或担保的方式发放贷款,这种以信用形式发放的贷款额度较小,其中农村信用社就是采取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这样一来,农户仅有的住房可作为不动产被抵押,如果农户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扩大规模再贷款时就很难再进行抵押,而村镇企业建筑土地属集体所有,既不能流转也不能抵押,使得农户和村镇企业扩大再生产时就无法通过抵押再次获得贷款支持。

4. 农村保险滞后

农业是受自然灾害影响最脆弱的行业,农村是防灾减灾的薄弱地带,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随时都面临着自然风险和经营风险双重风险压力,在当前金融危机下,风险又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同时又经受着国际市场的冲击。而与此同时,我国针对农业方面的保险制度还不健全,农业投资项目风险转移机制和风险分散渠道不完善,当农业生产遇到自然灾害或市场波动影响时,农户归还贷款能力下降,风险直接转嫁于农村金融机构。

5. 农村贷款利率水平总体偏高

当前,尽管村镇银行发展较快,但农村信用社还是农业、农户提供信贷服务的主要金融机构,但较高的利率水平,使得农业和农民承受的利息负担较重,这一现象实际上与中央支农惠农政策是相互矛盾的。

三、解决农村金融抑制的思路和对策

1. 构建农村资金循环和回流机制

首先要破解资金短缺问题,建立农村资金循环和回流机制,加速农村资本的形成,巩固农村金融资金存量,尽可能的减少农村金融流向城市。而且,要充分发挥群众作用,放松农村金融管制,鼓励内生型形式的农村金融成长,保证涉农金融机构新增存款能切实用于当地贷款,并通过反向约束考核措施要求金融机构给予农村经济可量化的信贷支持,坚持互助、合作发展,继续大力发展弄粗小额信贷和合作金融,并增加政策性和商业性方面的金融补充。

2. 建立多层次、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

建立相对分散且适应农业生产需要的金融体系,盘活现有金融机构,抑制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市场的缩减,加快拓展农发行、村镇银行等业务范围,同时逐步增强农村信用社改革及资本实力。而且,要进一步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引导控股村镇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发展,鼓励非正规金融组织如合作性、互及民间借贷等发展由政府部门出台法律准入、税收优惠、贴息及损失补偿等一系列措施,加快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成长。

3. 开发多样化的农村金融产品和工具

必须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市场和服务及运作机制的创新,开发多样化的农村金融产品和工具。要分离和整合传统存贷类产品功能,发展咨询、信用担保、信托、期货、保险、租赁、外汇服务品种,以发行股票和债券的方式实现农村资金筹集,拓宽农村融资渠道;充分利用电子化结算渠道以及金融机构丰富的信息、快捷便捷的信息传递等优势,组建农业总结、市场信息网络等,做好农业技术指导、农产品销售信息咨询等服务。

4. 加大国家政策、力量扶持

政府部门有责任和义务扶持和帮助农村金融发展,可给予各类涉农金融组织与商业性金融机构同等待遇,鼓励其快速成长,允许并支持民间资本以独立自主经营方式进入金融业,严禁对这些民间资本组织制定具有歧视、限制性的条款。同时,还要成立农业担保机构,建立商业性及农村互助型担保机构的农业贷款担保体系,充分发挥省级财政资金调度引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县域机构担保能力;而且,还要进一步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加大政府政策性财政投入,促进商业性保险涉入农业生产领域,推动农业政策性保险业务的开展。

篇9

关键词:农村金融;问题;解决对策;金融抑制

引言

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强力支撑,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农村金融却面临着边缘化和抑制现象,不仅难以分享农村经济增长带来的效益,反而其滞后与缺乏良性互动现象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及抑制问题

南阳市属于典型的农业大市和人口大市,农村经济份额很大,南阳市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居河南省首位,但南阳市人均经济指标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大而不强是南阳市农村经济主要特征。虽然近几年来,农民纯收入增加速度加快,但仍存在着较大的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与全国相比,南阳工农差距和城乡差距仅处于低水平的相对均衡状态,而且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也相对滞后,以城带乡、以工哺农的基础薄弱。随着南阳市政府提出的农村家园行动计划的实施开展,各涉农金融机构大胆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满足三农金融服务需求,但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缓慢,处于抑制状态,难以充分发挥其作用。具体表现在:①农村金融机构网点缩减,功能弱化,同时国有商业银行逐渐退出农村金融市场,涉农网点呈现缩减现象。②贷款结构不合理,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总体呈现出农户一边倒等较为突出的信贷结构失衡问题,用于农村交通和农业水利建设的贷款还不到总贷款金额的5%。③农村金融市场引力不强,信贷市场缺乏竞争,市场化进程严重滞后,供给刚性趋于增强。④农村民间借贷暗流涌动,日趋凸显。农村金融功能的缺位,使得非农倾向加重,民间借贷迅速活跃起来。

二、农村金融服务抑制原因分析

1、农民多元化的金融需求日益上升

近年来,农村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农民市场经济意识也逐渐增强,跨地区交易、非现金交易现象屡见不鲜。而金融机构从农村市场的加速退出,县以下农村甚至存多贷少、只存不贷现象严重,使得金融服务业务急剧萎缩。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弱化与农民金融多元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抑制了农村金融服务发展。

2、农村资金大量外流

从农村金融投入角度看,用于农村投资的主要资金主要来源于农村信用社、民间借贷和农户渠道;从资金组织角度看,农村经济流失严重,银行类金融机构是县域资金流出的主要渠道。一面是农村资金的大量外流,另一面是农业投入的严重不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也成为农村金融抑制的主要因素之一。

3、金融机构风险防范限制了农户、乡镇企业扩大再生产

农村金融机构较倾向于以抵押或担保的方式发放贷款,这种以信用形式发放的贷款额度较小,其中农村信用社就是采取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这样一来,农户仅有的住房可作为不动产被抵押,如果农户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扩大规模再贷款时就很难再进行抵押,而村镇企业建筑土地属集体所有,既不能流转也不能抵押,使得农户和村镇企业扩大再生产时就无法通过抵押再次获得贷款支持。

4、农村保险滞后

农业是受自然灾害影响最脆弱的行业,农村是防灾减灾的薄弱地带,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随时都面临着自然风险和经营风险双重风险压力,在当前金融危机下,风险又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同时又经受着国际市场的冲击。而与此同时,我国针对农业方面的保险制度还不健全,农业投资项目风险转移机制和风险分散渠道不完善,当农业生产遇到自然灾害或市场波动影响时,农户归还贷款能力下降,风险直接转嫁于农村金融机构。

5、农村贷款利率水平总体偏高

当前,尽管村镇银行发展较快,但农村信用社还是农业、农户提供信贷服务的主要金融机构,但较高的利率水平,使得农业和农民承受的利息负担较重,这一现象实际上与中央支农惠农政策是相互矛盾的。

三、解决农村金融抑制的思路和对策

1、构建农村资金循环和回流机制

首先要破解资金短缺问题,建立农村资金循环和回流机制,加速农村资本的形成,巩固农村金融资金存量,尽可能的减少农村金融流向城市。而且,要充分发挥群众作用,放松农村金融管制,鼓励内生型形式的农村金融成长,保证涉农金融机构新增存款能切实用于当地贷款,并通过反向约束考核措施要求金融机构给予农村经济可量化的信贷支持,坚持互助、合作发展,继续大力发展弄粗小额信贷和合作金融,并增加政策性和商业性方面的金融补充。

2、建立多层次、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

建立相对分散且适应农业生产需要的金融体系,盘活现有金融机构,抑制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市场的缩减,加快拓展农发行、村镇银行等业务范围,同时逐步增强农村信用社改革及资本实力。而且,要进一步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引导控股村镇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发展,鼓励非正规金融组织如合作性、互及民间借贷等发展由政府部门出台法律准入、税收优惠、贴息及损失补偿等一系列措施,加快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成长。

3、开发多样化的农村金融产品和工具

必须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市场和服务及运作机制的创新,开发多样化的农村金融产品和工具。要分离和整合传统存贷类产品功能,发展咨询、信用担保、信托、期货、保险、租赁、外汇服务品种,以发行股票和债券的方式实现农村资金筹集,拓宽农村融资渠道;充分利用电子化结算渠道以及金融机构丰富的信息、快捷便捷的信息传递等优势,组建农业总结、市场信息网络等,做好农业技术指导、农产品销售信息咨询等服务。

4、加大国家政策、力量扶持

篇10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1-0246-01

精河县农机合作社,在农机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切入点,以农机标准化作业抓手,全力为农业发展提供支持。但是,在具体的推广过程中,还存在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影响着农机技术的高效推广,另一方面还会直接影响到农机合作社的服务质量,因此,在坚持党和政府的领导规划下,就必须要结合自身实际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优化,促进服务质量提高。

1 精河县农机合作社的发展情况

2014年末全县拥有农机总动力305099.86千瓦,在册各类拖拉机10498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4857台,小型拖拉机5641台,配套机具12325部。稻麦联合收割机17台;玉米联合收获机11台,棉花收获机47台。大中型机具配套比1:1.34,农机装备向质量、环保、效益型转变,结构更趋优化。在2015年,农机推广的重点主要有三方面内容:

首先,整个春播期,应用拖拉机自动驾驶卫星导航系统播种小麦14700亩,棉花32030亩。机播作业的效果非常明显。此外,拖拉机自动驾驶卫星导航系统的精准性和可靠性完全显现了出来,起到了预期的示范作用。

其次,棉花全程机械化工作 。今年新引进棉花收获机50台;引进180马力拖拉机3台;大型机采模式精播机32台;高地隙拖拉机3台;安装农机自动驾驶卫星定位导航仪5套。推广机采棉种植模式60.81万亩,精量播种75万亩。

第三,枸杞采摘机研发工作 。已经研发枸杞采摘机样机2台,并在去年秋季试验采收的基础上又做技术改进、完善和后续的接收、转运、升运等部分,计划在秋季进行采收试验。

2 农机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精河县农机合作社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还存在有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农机合作社的整体发展状况还不能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自身的影响力和带动力明显不足,而且自身的主体结构也过于单一化,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后勤保障人员等等,使得农机技术推广工作难以全面落实,也就导致了农机服务的单一性,出现了农机农忙时不够用、农闲时闲置的状况;其次,精河县地区的农业种植大多是以棉花为主,而在机采棉技术的推广方面,推广的力度和范围明显不足,农民的成本投入和劳动强度并没有降低;第三,该地区的农村自然路段安全隐患多,日常的维护管理工作力度不够,很容易造成农机设备在使用中出现问题,引发安全事故;第三,农机技术推广中,对于新技术的宣传力度不够,农民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对于新技术、新设备的认知较少,采购欲望不高。例如自动驾驶卫星导航系统就是一种新出现的技术,它的应用效果非常显著,但是,部分农机手对使用和操作卫星导航系统并不是很熟练,而且在基站建设方面,各个基站之间的距离过远,导致卫星导航系统的信号源不能覆盖到所有作业区,影响到推广效果。

3 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建议和对策

3.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机推广服务质量

农机合作社在新形势下,要遵循“农业生产,农机先行”的工作原则,紧紧围绕棉花全程机械化这一中心,制定各项合理策略并将其落实到位。具体来讲,首先,对现有的农机合作社部门进行健全优化,进一步完善领导班子的组织分工,将各自的职责细化,明确分工,确保各项管理的高效化;其次,对于新的农机设备进行及时了解,并将相关技术第一时间向农民宣传,让农民群众了解到新技术新设备的优势所在,在认知上接受并愿意采购,同时农机合作社也要提高在农机推广过程中的服务水平,实行全过程服务模式,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第三,围绕春耕备耕工作召开会议,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思路,把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人人有责任,层层抓落实,全力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2 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行政效能

(1)加强人员培训。选派技术骨干参加业务培训,增强了干部职工的业务素质。组织农机管理、培训、技术推广人员赴乌市等地考察学习,增进技术人员的知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2)不断加强自身的行风、政风建设,积极打造“和谐型”机关。(3)深入开展赴基层转变工作作风,服务群众活动。力所能及地帮助基层单位解决实际困难。(4)进一步加大了事关群众利益的人事任免、干部评优、重要决策和财务收支等情况的公开力度,坚持大、小事上会讨论制度,让群众有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力求办事公道、公正、公平,不断提高行政效能。(5)积极推行AB岗制,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3.3 做好基础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积极发挥项目实施的带动作用,抓好棉花和枸杞产业的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加快枸杞采摘机的田间应用步伐,与此同时,还要继续推广普及自动驾驶卫星导航技术。对于农村自然道路也要加大日常巡视和监督监管力度,对于存在的安全隐患要及时消除,为农机设备的推广和应用创造有利条件,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

4 总结

农机合作社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它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精河县农机合作社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不断创新服务机制,加强农机技术推广,实现了自身服务水平的提升,为该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