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市场研究模板(10篇)

时间:2023-07-23 09:16:2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休闲农业市场研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休闲农业市场研究

篇1

1休闲农场的发展过程

休闲农业是由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而诞生的新型产业。发展休闲农场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是有利的。目前,休闲农场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还很不成熟,存在着许多缺陷,需要更加系统、全面的规划。

2休闲农场的特性

2.1季节性

农场的植物随季节变化而交迭更替,有些动物在春天苏醒,冬天冬眠。随24节气播种秋收,这些都体现了农场的季节性。

2.2地域性

根据不同地区纬度的不同,各个地方的动植物为了适应环境形成了不同的习性。热带植物如棕榈树喜阳、耐阴;温带植物如小麦则是秋种冬长、春秀夏实。

2.3生长性

植物的一生要经历播种、萌芽、茁壮成长、开花结果等几个阶段,动物的一生也经历着从出生到死亡的各个阶段,万物随时间推移都会形成一定的生长规律。

2.4活动性

飞禽走兽都会通过走、跳、爬等一系列活动表现出其生命力,植物也可从随风而动等方面观察到其活动性。

2.5景观性

大自然多姿多彩,花朵的香气、叶子的苍翠、动物们或娇憨或敏捷的姿态都让人赏心悦目,极具观赏价值。

2.6实用性

本草纲目记载了1892种药物,其中大多数以植物根茎或叶为药。植物不仅可以入药,还是人们食物的主要来源。动物的肉、血、皮毛对人而言也有很多用途。

2.7知识性

人类经过长时间对自然界的探索,掌握了关于植物习性、季节变化、生命活动、资源利用等多方面的知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8文化性

人类作为万物之灵,为自然界中的一些事物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如“梅兰竹菊四君子”,在这里梅兰竹菊不仅仅是植物,更寄托了人们对高尚道德的景仰与追求。

3如何打造农场的特点

3.1利用农场季节性,推出四季特色产业

春夏秋冬各不相同,春天赏花,夏季捕鱼,秋季赏枫,冬季玩雪。还可以在不同的节日举办特色活动。

3.2让游客有参与感,增加回访率

给有意愿的游客领养一小片土地,自己播种喜欢的植物,平时农场主可代为照顾,游客有时间时可到农场亲自料理。1a后收获果实,使游客参与到植物的生长过程之中,了解植物的生长习性和规律。

3.3让游客与农场动物互动,增加趣味性

可以让游客亲自体验挤牛奶的乐趣,或者发展骑马项目,但这些体验项目必须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进行。

3.4利用农场的产业优势,开展特色美食制作活动

如药膳、精油、竹筒饭之类的特色美食,还可以为农场设计一些纪念品,给农场设置一个品牌形象,使游客加深对农场的印象,扩大农场知名度。

3.5利用农场的知识性,开设一些兴趣体验班

为游客们展示并讲解一些动植物的生长习性,及历史典故知识,满足游客对科学知识面的需求。

4建立农场企业化管理体系

篇2

国外休闲农业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休闲农业起源于19世纪,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目前在欧美、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最为盛行(方世敏),当前国外学者对休闲农业的概念、产品和功能的开发、市场研究、可持续性发展和宏观政策等方面的研究比较充分,获得较多的研究成果。国外休闲农业的具体研究成果归纳如下:

产品和功能开发研究。A.Hjalager(1996)研究认为休闲农业是在多功能农业的基础上,由农业多样化经营形成的。乡村旅游因其规模小、特色设施、环保主义而形成富有创新性的旅游产品。但其潜力还未能充分发挥。C.Hegarty(2005)在对波兰和爱尔兰作了比较研究后认为,休闲农业产业多样性决定了休闲农业发展的潜力,但其多样性则取决于区域资源及客源市场条件。麦基(N.G.McGehee,2004)认为农场主拥有土地、经济上依赖于农场经营、休闲农业深受大众欢迎,是刺激休闲农业发展的推动因素。

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关于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国外多数学者认为虽然有诸如物价上涨的负面影响,但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转型与发展起了一定推动作用。文化是休闲发展的重要内容,应在保护的基础上充分挖掘。JohnTribe(2000)认为,随着旅游规模的扩大,乡村性将受到削弱。T.J.Forsyth(1995)对泰国北部的一个小山村的研究表明:旅游业不能使最贫穷的小农户致富,但它可使那些有能力通过雇佣劳动力发展旅游业的农户增加收入,发展旅游可能使农村社会进一步贫富分化,并因提高土地利用强度或环保意识的增强可能导致环境退化或环境改善。

宏观管理政策研究。在欧洲,政府扶持乡村旅游的措施主要是制定开发政策,提供人力、财政支持,设置专门管理、服务机构等。休闲农业产品的质量保证制度方面研究较多。英国约有10000个农场提供膳宿服务,但一半多的经营者未参加任何质量保证监督计划。AlizaFleischer(2005)对基于农业生产活动的乡村旅游企业与放弃农业生产活动的旅游企业的比较研究证实:基于农业生产活动的乡村旅游企业经营业绩更好。

休闲农业服务质量研究。当前国外学者在休闲农业的服务质量的研究文献较少。但已有的文献揭示了服务质量对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Reichel(2000)则采Gronroos(1984)的观点,以技术质量及功能质量维度衡量服务质量,并参考Fleischer(1993)技术性及功能性二维度下之衡量问项,拟定休闲农业观光服务质量属性的问项;Akama&Kieti(2003)探讨肯亚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狩猎旅行游客服务质量满意度,服务质量衡量维度采用了Parasuraman(1988)服务质量五维度,并参考SERVQUAL问项,以服务为导向,配合国家公园特殊性来拟定服务质量属性;Maryam(2003)则是探讨参与生态旅游之期望服务质量,经因子分析,将参与生态旅游者所期望的服务质量归纳出六项维度,分别为生态有形性、确实性、可靠性、反应性、同理心及有形性等方面,并将其命名为“ECOSERV”,为生态旅游服务质量建立了一个指向性的方向,其中生态有形性为生态旅游服务质量中最受游客重视的一个维度,游客对生态有形性的重视所表现的行为对环境是友善的、具有较小破坏的,该篇论文验证了应用服务质量于生态旅游研究的可行性。

其他研究。这些研究主要包括了地理位置、休闲农业分类等等方面。国外研究在早、中期基本局限在产业的界定和政策支持上,随着该产业的逐步成熟,研究重点偏向于具体经营的角度,主要还是围绕顾客,如何在一个新兴产业中嫁接成熟的服务理念,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于从微观角度分析企业服务营销的质量问题,仅仅停留在服务质量与休闲农业的相关性分析,为对服务质量评估维度和休闲农业绩效的关系进行因果关系论证。

篇3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7003902

1引言

国内对于乡村旅游的概念也是众说纷纭。何景明(2003)比较了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和理解,认为“乡村性(urarilty)”应该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的标志。刘德谦(2006)对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概念进行辨析,并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作了如下界定:“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国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有相似之处但又有一定的差异。

鉴于乡村旅游概念的不确定,本文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不做定论,而是采用国际上公认的乡村旅游的广义概念即:将农业旅游、休闲农业等视为乡村旅游的一种类型,以期在相对广阔的视野中对乡村旅游进行梳理。

2资料来源

近几年来,乡村旅游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关于乡村旅游研究的论文也是汗牛充栋。笔者对旅游学刊和Tourism Management这两个国内外旅游类权威期刊分别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旅游”与“Rural Tourism”、“Agri-tourism”、“Farm Tourism”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分别找到108篇和30篇(2003-2013)乡村旅游相关文章。根据知网文献分析中心分析结果以及笔者整理得出近几年乡村旅游研究的四大内容,即:开发与发展模式研究、品牌形象与市场研究、利益相关者与社区参与研究、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研究。

3乡村旅游研究内容

3.1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对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国际上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主要有三种:政府推动型、市场驱动型、混合成长型。而我国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邹统钎(2005)比较了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发展历程、发展模式与政府规制办法,指出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乡村旅游发展呈现出“大规模扩张,低水平发展”的状态,缺乏特色、商业化与环境污染是乡村旅游的主要问题。何景明(2005)分析了成都“农家乐”这一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对“农家乐”的发展历程、现状、存在的问题、未来可能的转变做出分析。

黄亮等(2006)在研究西双版纳傣族园时也提出了“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并指出民族文化生态游是一种符合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模式。王云才(2006)分析了当下乡村旅游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乡村旅游产品的新模式。王铁,张宪玉(2009)对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开发的决策路径研究,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是城市周边乡村地区发展旅游的一种模式。文章的研究结果指出了影响这一模式开发的主要因素,并为城市周边的乡村是否可以开发以及如何开发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提供指导意义。张骁鸣,保继刚(2009)运用“起点―动力”假说解释了乡村为何要选择旅游这条发展道路或发展模式以及为何要转变为旅游为主导的乡村。Baoren Su(苏宝仁)(2011)研究了中国乡村旅游,选取六个不同的地区,提出了六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并且分析了“农家乐”这一中国特色的乡村旅游,解释了乡村旅游对于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3.2利益相关者与社区参与

篇4

“十一五”期间,全县农业总产值由16.08亿元增至24.09亿元,增长49.8%;农业增加值由10.12亿元增长到16.45亿元,增长62.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351元增长到7322元,增长68.3%。这组数据显示了衡山县农业经济的不凡实力,而科技在农业发展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日前,记者在衡山县采访时了解到,该县正蓄势待发向现代科技农业强县迈进,计划到2015年,全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以上。

搭建服务平台

针对特色产业,衡山县积极搭建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建立农业信息服务机制、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推动农业科技发展。

至2011年,衡山县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信息服务机制,农技站分类别地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如超级稻种植信息服务、蔬菜基地信息服务、农牧养殖信息服务等。组织农技员及时调查掌握当地农民、涉农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需求信息,农资产品、农产品价格及供求信息,农业技术服务信息等农业相关信息,建立信息管理档案;及时、准确地向广大农民和涉农企业有价值的农业相关信息;建立区域农业信息网络,综合农业信息,实现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与农户、涉农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信息对接;对农业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及时走访反馈。

衡山湘旗农牧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曾春华介绍,每年县科技局农机推广员给农户进行养殖技术、解决病害及冰鲜加工方面的指导,这种方式提高了农业企业在生产、加工上的科技水准,促进了民间传统养殖和现代加工技术的结合。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养殖模式,在技术指导上,上传下达,农技员亲自指导,保证了产品在源头上的高品质。2011年,公司的“衡山黄鸡冷鲜加工技术”获得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这与农技员的指导密不可分。

为壮大科技人才队伍,衡山县全力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培养了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现代农业劳动者队伍,强化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支撑。近十年来,共开办农产品加工员、畜禽繁殖员、农村经纪人、农机操作维修员等18个专业培训班300多期,培训农民24000多人,建成各类专业村126个,受训农户人均年收入增加600多元。

此外,县科技局还积极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一方面,力促高校专家指导解决农业技术难题,进行项目合作;另一方面,引进农业院校人才,提高企业员工的农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衡山县逢缘草艺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康诗林告诉记者,2011年,公司加强了与湖南农业大学的联系,在席草项目研发上与农大生物科学技术学院进行深入合作,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市场价值。

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科技是产品质量的保证,科研创新能大大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为开拓市场提供支撑。

席草栽培在衡山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一直以家庭作坊式的零散店面加工销售,产业化程度不高。为做大做强这一特色产业,县支农资金整合协调领导小组、县农业局、县科技局等相关部门,在深入调研后,将席草作为特色产业在开拓市场上先行试点,建立席草协会,加强工艺创新水平,提高产品质量。 “公司的席草产品分为多种档次,比如有特殊材质及编花工艺的席草在国内和日韩销售,而有一种材质一般的席草草垫作为沙滩凉席出口到美国。”康诗林说,“针对不同的市场研究不同的加工工艺,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目前,全县拥有席草加工机械5000多台(套),年加工床席、坐垫、地垫,枕头、枕巾等系列产品1600余万件,年创产值3亿元,纯收入上亿元。相关席草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欧美等地,为华中地区较大的草席制品出口基地之一。店门席草生产基地常年种植面积3.2万亩,年产量2.88万吨,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美国市场,年出口100余万件,创产值80多万美元。县科技局工会主席彭红雷告诉记者,衡山席草产业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生产、加工、销售体系,产量和品质迅速提高,不仅畅销全国,还打开了国外市场,是全县农产品的排头兵。

构建现代农业保障体系

篇5

一、云南省咖啡产业发展现状

云南省咖啡种植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云南咖啡从分散种植逐步趋于集中,形成了普洱、保山、临沧、德宏四大核心主产区,主产区咖啡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到全省的85%以上。2014年云南省咖啡种植面积已达183万亩,比2010年的64万亩增长3倍,产量11.8万吨,云南省咖啡种植面积、产量均占全国的99%以上。2014年咖啡出口48429吨,出口创汇14591万美元,出口创汇比上年略有增长,成为仅次于蔬菜、烟草的第三位创汇农产品,全省咖啡种植农户30多万户,咖农超过100万人,咖啡产业已经成为云南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之一。根据全球咖啡的产销形势分析,到2020年云南咖啡种植面积有望达到250万亩以上,年产咖啡生豆20万吨,出口创汇3亿美元以上,总产值将突破350亿元。

在咖啡种植面积、产量、出口创汇额迅速增长的同时,咖啡企业也同步壮大。据数据资料显示,目前有12家省级咖啡龙头企业,云南省已有18家咖啡加工企业获得了全国QS质量认证,全省咖啡初加工能力超过15万吨,精深加工能力超过2万吨。

二、基于钻石模型的云南省咖啡产业竞争力分析

1、生产要素分析

云南省西部和南部地处北纬15°至北回归线之间,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2000米,地形以山地、坡地为主,且起伏较大、日照充足、雨量丰富、昼夜温差大,与世界优质咖啡盛产国哥伦比亚的自然地理条件极其相似,特别适合小粒咖啡的生长。在土地资源方面,云南热区土地面积达8.11万平方公里,其中适宜咖啡种植的耕地面积约34万公顷。目前尚有大量的咖啡宜植土地资源可开发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适宜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土地资源为云南成为全国产量最大、品质最好的咖啡产出基地奠定了基础。

2、需求条件分析

(1)国外市场需求

云南咖啡生豆主要出口欧美、亚洲、俄罗斯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欧洲是云南省小粒咖啡的主要消费市场,其中德国是云南咖啡豆的最大出口国,比利时、法国分别是云南咖啡豆的第二、第三大出口国,此外,美国、沙特阿拉伯等国对云南省咖啡生豆的需求一直较稳定。

(2)国内市场需求

据资料显示,中国咖啡年人均消费量仅为50克,不及西欧等咖啡消费大国人均消费量的1/100。欧睿国际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消费约45亿杯咖啡,远低于北美1339亿杯的水平,从2014―2019年,预计中国咖啡消费量将增加18%,而美国只会增加0.9%,中国消费市场的规模和吸引力,使得咖啡加盟行业正以25%的速度增长,也让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开始入驻中国市场,星巴克在中国大陆已有823家店,希望到2019年能达到3000家。

3、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分析

随着咖啡种植规模的扩大及前期建设与发展,云南咖啡加工能力也得到不断增强。云南省已培育出一批咖啡生产加工企业,咖啡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2011年云南德宏后谷咖啡公司建成1.3万吨速溶咖啡粉生产线,成为全国最大的咖啡深加工与研发基地,已获授权的3件实用新型专利在公司建成投产的深加工生产线中全面运用。目前普洱爱伲咖啡公司已建成国内最大的焙炒咖啡生产线,德宏后谷咖啡公司已建成速溶咖啡生产线4条,年生产能力11000吨。

4、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性对手分析

(1)产品开发

云南咖啡要想在世界咖啡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另辟蹊径,开拓属于云南咖啡的新“蓝海市场”。在这方面,普洱咖啡研究所已经迈出了开拓者的领先步伐。他们以科技为引领,依托实力雄厚的科研团队、与企业结盟,细分咖啡消费市场,开发出了区别于星巴克、雀巢等国际大牌的咖啡新产品,如速溶纯珍核桃咖啡伴侣、咖啡核桃乳饮品等,改变了消费者对传统咖啡产品的认识,获得了大批新老顾客的青睐。

(2)市场定位

近两年,云南咖啡市场流通最大的亮点是通过电子商务这一渠道销售咖啡系列产品的数量增长迅速。零售商在淘宝商城、京东商城、当当网、亚马逊等电子商务平台开设网络店铺,或分销或直销云南咖啡系列产品。超市、百货商场、便利店等传统分销渠道和咖啡馆、咖啡连锁店是云南速溶咖啡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云南咖啡烘焙豆和烘焙粉产品主要是通过咖啡馆和咖啡连锁经营店进入销售终端,有少数通过咖啡专卖店的方式进行销售。

(3)战略行动

后谷咖啡公司沿着“速溶咖啡+贴牌加工+超市”的大众路线,以速溶咖啡为主打产品,以自主和贴牌加工为发展方向,以超市为主要销售渠道,走大众化消费路线,扩大市场规模。普洱爱伲咖啡有限公司积极探索“顶级咖啡+咖啡庄园+咖啡馆”的精品路线,以开发顶级咖啡品牌为着力点,以建设咖啡庄园为载体,以布局大城市咖啡馆为切入点,营造咖啡文化氛围,打响曼中田咖啡品牌,走精品形象路线,打造咖啡品牌内涵。

5、政府扶持因素分析

云南省政府2009年制定了《云南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中把咖啡列为生物产业中的重点产业。2011年云南省制定了《云南省咖啡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作为指导云南咖啡产业发展的纲要。国家也十分重视云南咖啡产业发展,2007年农业部制定的《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年),把云南西南部列为咖啡发展的重点区域,采取多渠道、多种方式支持云南咖啡的种植、加工和科研能力建设。同时,西部大开发、科技兴农、退耕还林、生态保护以及农业结构调整等一系列国家宏观政策也为咖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

6、产业发展机会分析

中国进出口银行云南分行作为一家支持国际经济合作的政策性金融银行,近年来大力支持云南咖啡产业,累计投放了27亿元,支持面从种植、加工、销售等多环节到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从咖啡品牌打造到支持企业深加工发展,为云南省咖啡产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近年来,为积极响应参与国家“一路一带”战略,进出口银行以咖啡为载体,打造全新的中欧国际货运通道,开创了云南通往欧洲各国贸易大通道的里程碑。中欧专列的开通一方面为将云南打造成全球咖啡仓储中心成为可能,通过支持咖啡出口国际专列,可以把云南打造成亚洲乃至全球咖啡产业的采购集散地;另一方面开辟了云南通往欧洲的“陆上丝绸之路”,大大缩短了从云南到欧洲的货物运输时间,使咖啡国际贸易更加便利,加速了贸易资金的周转,也为更多东南亚国家的货物出口提供了通往欧洲的通道。

三、提升云南省咖啡产业竞争力的建议

1、制定规范化的栽培管理规程,出台统一的行业质量标准

云南咖啡单纯依靠产量竞争难以在世界咖啡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云南要将咖啡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咖啡产业,必须走优质、精品咖啡的发展之路。为保证咖啡种植和加工质量标准化建设的推动,建议如下。

(1)培育组建由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联合的咖啡产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和农科教相结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对云南咖啡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进行联合科技攻关。

(2)在咖啡生产种植的适宜区或优势区建立咖啡标准化生产建设示范区,加强政府、企业对咖农的生产指导和技术培训,进行种植和加工质量标准化试验、示范和推广。

2、建立市场开发与产品开发联动机制,开辟咖啡市场新“蓝海”

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短板在市场。确立市场驱动的产业发展战略、加速产品开发商业化进程、开辟咖啡市场新“蓝海”领域、培育自主市场,是实现云南咖啡产业升级的关键。

(1)成立省级咖啡市场研究部。成立专门的市场研究部门,由学术界、企业界的战略管理专家组成研究团队,独立开展市场调研;或借助外部管理咨询服务外包,寻找消费者需求和引导消费需求,挖掘咖啡市场新“蓝海”,创造云南咖啡新市场,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咖啡市场竞争结构,实现成本驱动发展战略向市场驱动发展战略转型,以咖啡市场开发带动咖啡产业开发。

(2)建立咖啡新产品孵化基地。应充分理解和运用现代竞争战略理论,打好云南咖啡的差异化和专业化之牌,从现有和潜在的消费者需求和驱动出发,不断研发新产品,并为新产品的商业化创造良好的孵化环境。

3、推进咖啡电子交易中心建设,改变市场弱势地位

创新咖啡传统的流通方式和交易模式,通过电子交易促进市场信息对称,改变目前云南在咖啡交易中的弱势地位,积极争取成为价格形成中心,获得咖啡价格的话语权。

(1)尽快搭建咖啡现货交易平台。加快方案设计和规则制定,尽快搭建咖啡现货交易平台。咖啡现货交易平台下设包括收储(由第三方及银行监管的)、仓库、物流和拍卖中心,同时在普洱、德宏等咖啡主产区设立分中心。

(2)构建云南的咖啡期货交易平台。在现货交易平台的基础上,实现咖啡现货交割并逐步扩大交易量,待现货平台充分发育后,构建属于云南的咖啡期货交易平台,使得云南咖啡豆价格权不再受制于美国期货市场,通过金融手段来抵御各种风险。

4、借力云南旅游产业优势,建设具有云南特色的咖啡馆和咖啡庄园

云南咖啡发展可借力云南旅游休闲业的发展顺势而上,建设一批具有云南特色的咖啡馆和咖啡庄园。

(1)建设一批咖啡庄园,实施“点”的布局。将咖啡庄园的建设与云南旅游线路的安排有效衔接,在一定程度上咖啡庄园可以分流部分游客的住宿、休闲需求。

(2)建设一批咖啡馆,完成“面”的覆盖。与咖啡庄园相比,咖啡馆的布局有很大的灵活性,在各旅游景点、各交通枢纽均可实现,作为云南咖啡的窗口,咖啡馆有助于树立和传播云南咖啡历史和云南咖啡文化。

篇6

国发2号对“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定位的表述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探索特色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子,努力把贵州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这一目标的确定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解读:

首先,贵州省旅游业发展迅速。2011年,贵州省实现旅游总收入1429.48亿元,同比增长34.7%:接待旅游总人数1.7亿人次,同比增长31.8%。较2010年,贵州省在旅游收入、接待人数增速分别高于全国13.9个百分点和19.3个百分点;总收入和接待人数在全国排名为15位和19位。而2001年贵州省旅游收入仅有81.46亿元,接待旅游总人数也仅有2021.5万人。贵州省从旅游业弱省跨入了旅游大省,旅游业在全国的影响力逐渐增强,为建设文化旅游创新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贵州省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贵州山川秀美,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凉爽气候、原生植被、飞瀑流泉、溪水深潭、高山峡谷、溶洞天坑等等,构成建设贵州休闲度假目的地的物质基础。贵州更为吸引人的是在自然环境多样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化多样性,以稻鱼共生系统为代表的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完美地体现了山地农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资源利用技术体系,原著民村落中的建筑、森林、农田、民俗等文化景观要素,共同构成了贵州最具国际竞争力的村落文化景观遗产,成为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的文化资源基础。

第三,贵州旅游服务业初具规模。近十年来,贵州旅游交通条件改善显著,已基本形成联接各重点旅游区的高速公路网络,旅游公路网也基本成型,各重要旅游区已建成5个支线机场,客运高速铁路也开工建设,提高了贵州旅游的市场竞争能力。旅游接待设施不断完善,已有星级饭店344家,客房25569间,床位数46100张,接待能力明显提高。游客接待设施已基本建成,在贵阳、各地州市驻地及县城和热点旅游区建成游客信息中心,在各主要景点建成游客中心,提供导游和搬运服务、景区自然状况解说、设备租赁服务、为骑马旅游准备的马和马厩、紧急救助服务等。

二、“文化旅游创新区”建设的任务

为实现贵州旅游发展战略目标,将贵州建设成为“文化旅游创新区”,必须创新思路,开拓新市场,探索新模式,整合既有资源,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

首先,创新旅游业发展思路。对“文化旅游创新区”的深刻解读是创新旅游发展思路的前提。“文化旅游”与一般旅游的重要差异是:创意,将资源、环境、市场、社会背景等诸多因素整合,结合市场需求和竞争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的约束,创造符合市场文化消费倾向的“文化旅游”产品,引领文化旅游消费市场,“夏威夷蜜月度假胜地”是成功案例。“创新区”既是指将贵州省作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试验区,更是指整合最具备条件旅游景区,形成贵州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因此,贵州文化旅游业发展思路应定位在:创意、整合和重点推动三个方面。

其次,开拓新市场。由于国内观光游市场增长迅速,推动旅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旅游收入持续增长,多年来对旅游市场的研究与分析都集中在游客数量、客源地、游客行为等方面,对以消费意愿为主的旅游新市场研究长期停滞。世界休闲客的目光始终集中在“阳光、海滩、雪山”为主的自然美景,文化观光的热点也始终是“法老、玛雅、兵马俑”等世界杰出遗产的天下,贵州既有的旅游资源显然不能参与到传统休闲文化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必须开拓新的休闲消费市场。从旅游消费市场看,随着物质生活改善与寿命的不断延长,生活压力不断增加,健康问题成为现代人关注的焦点,养生文化旅游将成为新的市场热点,吸引都市人寻找恢复身心健康的旅游方式。同时,大量城市家庭将休闲旅游作为重要的消费活动,市场急需要满足增进家庭情感的益智、体验性旅游产品,是体验型文化旅游市场亟待开发。

第三,探索新模式。贵州旅游发展为世界创造了旅游扶贫新模式,带动了一批传统文化保留较好村寨的经济发展,村落的少部分人因旅游改变了生活模式,增加了经济收入,基础设施条件也得到根本的改善,促进了旅游目的地的社会进步与经济增长。但是,村落文化旅游也面临着困境,景点同质化导致“西江兴起与肇兴和巴拉河流域的衰落”并行的现象,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的模式与结果也成为旅游部门与文化部门争论的焦点,旅游生计造成村落内部巨大的贫富差距,这些问题需要探索新模式加以解决。此外,贵州旅游业培育市场化程度不足,主要依靠政府扶持,急需探索以市场为主导的推动模式。

第四,整合既有资源。贵州有“公园省”的美誉,自然美景与民族村落星罗棋布,全省各县、甚至各乡都能够找到“景点”,旅行社推介的景区就多达360处,以黔东南州为最,达到120个。除黄果树景区外,大多数景区是近10年发展起来的,基础设施投入大、景区规模小、同质性高,急需根据消费市场特征进行整合,以不同特色吸引各类休闲游客。同时,单个景区的投资规模均较小、旅游接待设施共享度低、管理成本高、政府偏好主导景区建设等等问题也需要在新一轮资源整合中进行调整。

篇7

北京郊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近些年来,通过自筹和招商引资等方式,各区县利用各自资源优势,如自然风光、长城文化及其遗迹、宗教寺庙、陵墓等资源,陆续开发建成了一些景点,旅游景区和宾馆饭店接待服务都达到了一定规模。目前,全市郊区已有2000多个观光农业园区、220多个民俗旅游村、2万多民俗旅游户,乡村旅游的交通、餐饮、旅游条件都大为改善。2004年,北京仅观光农业收入就超过30亿元,从事民俗旅游和观光农业的农民将近10万人,接待民俗旅游客人893.9万人次;郊区民俗旅游收入达到7.57亿元。

北京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对郊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它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它放大了农业产品价值,增加了农民收入,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就业渠道。它还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交通运输业、建材、餐饮业、文化娱乐业、商业服务业、食品加工业、信息产业等的发展。

二、休闲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北京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总体态势很好,但毋庸置疑,休闲旅游发展的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这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规划缺乏可操作性,总体经济效益较差

科学有效的旅游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秩序和效率。各区县目前大都完成了旅游规划设计工作,但旅游开发基本上仍处于乡自为战、村自为战、户自为战的阶段,缺乏统筹规划、统一管理。这些规划目前存在的共性问题是:(1)重视形象、理念的设计,对具体景区如何根据自身特色,进行旅游规划建设,缺乏可操作性。(2)规划的实施没有落到实处。(3)规划层次低,缺乏可视性、动态性,没有利用计算机GIS、技术,将规划结果展示给领导决策者和技术人员,达到两者的互动和意见的反馈。这些问题的存在,就造成一些地方的乡村旅游因开发密度过高和重复建设等问题而惨淡经营。还有一些地方的投资者只注意旅游资源本身的旅游价值,而没有考虑旅游要素的空间匹配和组织,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

2.管理机构不健全,经营秩序不规范

在有些地方,乡村休闲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处于管理的真空状态。这种状况一方面与乡村休闲旅游经营的分散性有关,另一方面是现行旅游管理体制造成的。在我国现行管理体制下,乡村旅游资源分别隶属于农业、林业、水利等多个部门,而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后所形成的成果作为旅游产品又是旅游管理部门管理的对象。由于法律规章的阙如,从而造成了经营者经营无法可依,游客的权利无法得到保护,政府行政部门管理无章可循,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

3.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产品项目功能单调

乡村休闲旅游的内涵本来非常丰富,理应具有旅游观光、度假休闲、参与体验、增长知识、增强体质等多种功能。但在实际上,不少地方把乡村休闲旅游等同于“农家乐”,把“农家乐”等同于到农家去吃饭。目前北京乡村休闲旅游的主体方式是观光旅游,而可供游人参与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娱乐活动很少,整个观光过程缺乏知识性和趣味性;同时,丰富的各种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对其深度的挖掘不够,使活动形式过于单调。另外,部分经营者盲目追随其他成功经营乡村旅游的地区,不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搞特色经营,没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竞争优势。

4.郊区区县基础设施薄弱,旅游配套服务不规范

当前制约部分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问题之一是基础设施落后。道路、停车场、洗手间、工具室、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如怀柔山区部分发展农家乐的乡村至国道的公路路面狭窄,在路面改造过程中,乡村愿意自筹资金将路面拓宽,但有关部门未加以考虑(鄢毅平,2001)。另外,因为城乡生活方式差异等原因,从乡村休闲旅游兴起之日起,其卫生状况就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在服务方面,很多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和从业人员从未受过正规的服务培训,对旅游行业的服务规范和要求知之甚少,服务意识不强,服务程序不规范,经常引起游客的不满甚至投诉。

5.营销意识不强,营销手段落后

市场研究不足,宣传促销力度不大,且方式单一,是制约北京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因素。由于乡村旅游地域分散、经营规模小,而且资金不足,专业人才匮乏,致使乡村旅游经营者无力从事全面的市场调查研究。从而导致乡村休闲旅游营销乏力,缺乏系统性,更没有充分利用“绿色营销”、“文化营销”和“网络营销”等新的营销方式。尽管有不少经营者在互联网上设立了宣传网页,取得了一定的营销效果,但由于网页的知名度有限,再加上信息量少、网页内容更新缓慢等原因,还无法对乡村休闲旅游形成强有力的支撑。这就使得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和旅游者双双蒙受效率损失。

6.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阻碍了休闲旅游业的发展

虽说乡村休闲旅游投资相对较少,见效较快,但并不是说不需要资金,尤其是建设上规模、上档次的乡村旅游区,既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又需对外宣传促销,必须有一定的资金保证。目前郊区旅游投资基本上是村集体、农户自筹,与日益兴旺的休闲产业相比,家庭单门独户经营,规模有限,信息缺乏,没有能力也不可能拿出多余的资金进行广告宣传和基础设施建设。

7.旅游带来的环境问题急待整治

资源与环境保护问题是伴随旅游业同步发展的老问题,乡村休闲旅游也不可避免。古老村落的村民为更多的接待游客增盖民居,威胁着村落的传统结构和应有的风格与环境氛围;固体垃圾、污水对水源的污染随着游客的增多日益加重。

三、北京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对策分析

要解决上述突出问题,保证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可采取以下方面的措施:

1.遵循乡村休闲旅游开发的规律,用大产业大系统的观点对乡村休闲旅游进行科学规划

将整个郊区休闲旅游作为郊区经济一个支柱产业,建立整体的框架体系。应由政府牵头,做好北京郊区休闲旅游宏观规划,各区域有各区域的特色,避免雷同和重复建设;山区、平原休闲重点应有不同,农业观光旅游和民俗旅游也要有不同。各区县由政府出面,采取逆向思维方式,对本区域的旅游业及产品进行整体的策划、设计和包装,对分散的旅游路线尤其要通过合理的组合,形成主题鲜明的旅游产品。

2.加强对乡村旅游的管理,规范其经营行为

乡村休闲旅游区政府职能部门要把乡村休闲旅游的管理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明确责任,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要强化、协调、管理、服务职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服务机制。可制定旨在规范乡村休闲旅游经营行为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主管部门的作用和权限,从法律上保证政府主管机构有效地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使乡村旅游的发展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组织地区性的乡村休闲旅游同业公会,制定乡村休闲旅游经营公约,通过行业自律来规范经营者的经营行为。

3.优化休闲旅游产品结构,多元化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乡村自然原始的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本是有别于城市景观的最突出特征,也是乡村休闲旅游得以兴旺发达的根基。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过程中必须认真分析旅游乡村的历史发展过程,挖掘其特色魅力及其表现形式,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乡村旅游产品。同时要多元化地开发休闲旅游产品项目,以供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选择。

4.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促进服务标准化

交通、水电、餐饮、住宿、通讯等行业与乡村旅游业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要加大对设施方面的投入,加强乡村休闲旅游区公共设施与食宿设施的建设。应与交通部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城市市民游客出游提供方便。在食宿设施建设上,要注意旅游环境和接待设施的卫生标准。要通过职业培训使从业人员熟悉并掌握从迎客到送客的礼节和用语,了解一定的旅游常识和风土人情知识,促进乡村旅游服务的程序化、规范化和人文化。通过提高经营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素质,改善乡村旅游的管理和服务,为旅游者提供一个更安全、更卫生的旅游环境。

5.加强包装和宣传工作,采用现代化的营销手段

强化旅游促销理念,有重点、有步骤、多渠道、全方位地利用好旅游宣传媒体,拓展乡村休闲旅游客源市场。建议由地方政府或乡村旅游的同业公会进行统一的宣传促销,在有影响的宣传媒体开辟一个栏目,分年度或季度(月)专门宣传郊区整体的休闲旅游形象,穿插介绍一些经营得较好的景区、观光园区。除了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多种渠道进行促销宣传之外,还应该充分考虑到游客朋友之间的口碑宣传,如利用Web2.0技术构建旅游信息交流网上社区等。

6.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乡村休闲旅游的投资力度

资金是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条件之一,资金缺乏制约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从而影响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乡村旅游开发可通过四条渠道筹集资金:第一,由政府部门统筹,把对旅游业的扶持列入财政预算方案中,确保旅游业的扶持资金能够持续。第二,通过不同形式的招商引资,给乡村旅游开发注入新鲜“血液”。第三,鼓励村民出资合股联营,这有助于增强村民的责任感。第四,建立民间贷款信用制度,简化办证手续。在整体规划的指导下,充分利用有限资金完善旅游设施。

7.加大环境治理力度,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乡村休闲旅游是以生态、观光农业为背景或载体的旅游形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尤为重要。一方面要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激发其对所在社区和地方文化的自尊、自爱和自豪感,提高其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对游客要加强尊重接待地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宣传教育,以保持乡村休闲旅游在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可以根据景区内植被、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划分核心区、缓冲区、旅游区。核心区严禁游客进入,缓冲区允许部分科研人员进入,而一般旅游者只允许在旅游区内活动。核定旅游区的环境容量,在旅游旺季超过环境容量时,实行旅游者预约制度。

休闲旅游作为旅游活动的高级层次,目前正成为北京市民的主要旅游活动内容。由于休闲旅游活动的初创性,活动区域的特定性,活动内容的特殊性,活动时间的经常性,如何使这项活动能够健康、有序、持续发展,推动郊区经济发展,还需要做多方面的基础研究,多部门的通力合作。

参考文献:

[1]伍延基:休闲、旅游及其相关概念辨析.旅游学刊,2006.12

[2]刘丽丽李红:北京郊区休闲旅游产业发展问题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4.2

[3]黄郁成顾晓和郭安禧:农村社区旅游开发模式比较研究.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6

[4]王宏星崔凤军:我国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及其影响研究.大学学报,2005.1

[5]梁明珠:观光农园旅游开发问题探讨.暨南学报(哲社版),1999.6

[6]林伯明:关于发展桂林乡村旅游的思考.社会科学家,1999.4

篇8

本文通过对明清陕西庙会市场的发展进程、规模与组织形式、时间结构与地域差异的考察,剖析了明清时期陕西庙会市场的时代特点及其在市场体系中的地位,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了庙会市场在西部环境相对闭塞的省区商品流通中所起到的特殊作用。通过对陕南、关中两区庙会市场发展的不同轨迹,初步分析了在不同的商品流通渠道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市场体系,以及庙会市场在其中所发挥的截然不同的作用。

关键词:明清     陕西      庙会市场      市场体系    区域不平衡性

【“摘要”为3号黑体、居中、字间空1格;下空一行,内容不少于400字,小4号宋体,两端对齐, 行间距1.5倍数。下空一行】

【“关键词”:小4号黑体。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行间距1.5倍数。下空一行】

【请插入页眉页脚。页眉:内容为   北方民族大学:论文题目,页脚内容为页码,居中。】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tourism-marketing is becoming the key factor of the tourism. Tourism is stepping into the era of marketing orientation.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believes that tourism-marketing is the prime problem on NingXia tourism. The article expatiates on the marketing strategies, design of the NingXia tourism, market identification and promoting.

KEY WORDS: NingXia      Tourism marketing      Ideas marketing

【英文摘要另起一页,要求: 】

【Abstract 小4号Arial 体,加粗,居中,内容用 Times New Roman 字体, 行间距1.5倍数,下空一行,两端对齐】

【关键词(Key words 小4号Arial 体,加粗,内容用Times New Roman 字体,  行间距1.5倍数, 中间用空格隔开。其余与中文格式相同,两端对齐】

 

【目录另起一页,“目录”为小2号黑体、居中、字间空2格;下空一行】

【内容小4号宋体。下空一行为章、节、小节及其开始页码。 行间距1.5倍数。】

【请采用自动插入目录格式。目录争取在一页内结束】

 

目  录

一  导论.................................................................................. 5

(一) 研究背景和研究内容............................................................... 5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5

1.“乡村旅游”与“农业旅游”...................................................... 6

2.“农家乐”...................................................................... 7

 

二  孔雀村农家乐现状调查.................................................................. 7

(一) 调查背景......................................................................... 8

(二) 调查方法......................................................................... 8

(三) 基本资源情况的考查............................................................... 8

(四) 农家乐经营业主的基本素质分析与经营概况分析....................................... 9

1. 基本素质分析................................................................... 9

2. 孔雀村“农家乐”经营情况分析.................................................. 10

(五) 客源市场消费和满意感的调查分析.................................................. 10

1. 客源市场消费的调查分析........................................................ 10

2. 旅游产品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11

3. 旅游产品意见分析.............................................................. 12

 

三  孔雀村在“农家乐”经营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13

(一) 孔雀村资源破坏严重, 政府及村民旅游资源开发意识薄弱.............................. 13

(二) 农家乐经营业主基本素质较低,队伍老龄化严重...................................... 14

(三) 经营产品单一雷同,投资巨大,政府补贴微少........................................ 14

(四) 客源市场结构呈老龄化且家庭结构复杂.............................................. 15

 

四  孔雀村农家乐旅游开发对策及建议....................................................... 16

(一) 利用资源优势,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加强政府补助与引导.............................. 16

(二) 提高经营者的基本素质,将经营队伍年轻化.......................................... 16

(三) 拓宽客源市场,定价适宜,树立口碑效应............................................ 17

(四) 改善卫生环境,增加乡土气息...................................................... 17

结语..................................................................................... 19

致谢语................................................................................... 19

参考文献................................................................................. 20

附录..................................................................................... 21

(一)农家乐旅游顾客问卷调查.......................................................... 21

(二)访谈问卷........................................................................ 22

 

 

 

明清陕西庙会市场研究

管理学院 **级**专业   ***(姓名)

例上:[论文另起一页,题目为小2号黑体、居中;下空一行]

[署名:文章第二行  小4号宋体 居中, 行间距1.5倍数。下空一行]

前  言

庙会也叫庙市,是伴随寺院或宫观的宗教活动而出现的商品交易场所。从字面上我们已不难理解,庙会的发展是以宗教的繁荣为基础,而市场交易则是借助寺庙做依托。中国史籍中最早将庙会追溯到西周时期1。目前史学界基本认同,庙会的出现大致在魏晋时期,唐代已基本定型,无论北方还是江南均存在庙会活动。宋代以后,庙会在城乡间得到普遍发展。

【“前言”二字为三号黑体,居中,字间空2格;下空一行】

【论文内容:内容不宜过多,小4号宋体, 行间距1.5倍数, 段首行缩进2格,两端对齐】

  一 明清陕西庙会市场的发展进程

庙会也叫庙市,是伴随寺院或宫观的宗教活动而出现的商品交易场所。从字面上我们已不难理解,庙会的发展是以宗教的繁荣为基础,而市场交易则是借助寺庙做依托。中国史籍中最早将庙会追溯到西周时期1。目前史学界基本认同,庙会的出现大致在魏晋时期,唐代已基本定型,无论北方还是江南均存在庙会活动。宋代以后,庙会在城乡间得到普遍发展。

【标题一, 黑体三号,居中】

【内容:内容宋体小四号, 标题一下面必须跟上一段或两段,三段赘述的文字内容,然后再起标题二内容,两端对齐】

 

(一)明清陕西庙会市场的发展进程

庙会也叫庙市,是伴随寺院或宫观的宗教活动而出现的商品交易场所。从字面上我们已不难理解,庙会的发展是以宗教的繁荣为基础,而市场交易则是借助寺庙做依托。中国史籍中最早将庙会追溯到西周时期1。目前史学界基本认同,庙会的出现大致在魏晋时期,唐代已基本定型,无论北方还是江南均存在庙会活动。宋代以后,庙会在城乡间得到普遍发展。

【标题二, 黑体三号,居左】

【内容:内容宋体小四号, 标题二下面必须跟上一段或两段,三段赘述的文字内容,然后再起标题三内容, 行间距1.5倍数,两端对齐,】

 

1. 明清陕西庙会市场的发展进

庙会也叫庙市,是伴随寺院或宫观的宗教活动而出现的商品交易场所。从字面上我们已不难理解,庙会的发展是以宗教的繁荣为基础,而市场交易则是借助寺庙做依托。中国史籍中最早将庙会追溯到西周时期1。目前史学界基本认同,庙会的出现大致在魏晋时期,唐代已基本定型,无论北方还是江南均存在庙会活动。宋代以后,庙会在城乡间得到普遍发展。

【标题三, 黑体小三号,居左】

【内容:内容宋体小四号, 标题三下面必须跟上一段或两段,三段赘述的文字内容,然后再起下面的标题内容, 行间距1.5倍数,两端对齐】

 

 

结   论

上文只是就《三号汉墓》遣策释文和注释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初步的梳理。并提出了一些很不成熟的看法。由于本文体例所限,有些问题并没有作专门的讨论,在此作一简单的说明。由于本人学力所限,三号墓遣策中的一些问题,只好存疑待考。本文所讨论的“问题”本身可能也存在问题,敬请大家指正。

【“结论”二字为三号黑体,居中,字间空2格】

【下空一行。内容:小4号宋体,  行间距1.5倍数, 段首行缩进2格,两端对齐】

【标题一,标题二,标题三, 结论,致谢语之间行距请根据美观度适当空出两至三行】

致  谢

本论文从立题到论文撰写整个过程都是在导师李井会教授,高礼让教授和于洪梅讲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特别是李井会教授在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都给予我极大的关怀和帮助,在传授我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我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及创新能力,为我今后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开阔了我的视野。导师敏捷的思维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两年半来,我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无不凝聚着李井会教授的心血,我将最诚挚的谢意奉献给我的导师。

【“结论”二字为三号黑体,居中,字间空2格】

【下空一行。内容:小4号宋体,  行间距1.5倍数, 段首行缩进2格,两端对齐】

【标题一,标题二,标题三, 结论,致谢语之间行距请根据美观度适当空出两至三行】

1. “乡村旅游”与“农业旅游”“农业旅游”是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场景等为主要吸引物的活动。农业旅游与农业资源、农业技术、农业产品、农业区位及农村文化密切相连(李天元,2003)[1]。由于观光农业发展较快,人们常把“农业旅游”称为“观光农业”(黎小苏,1987)。观光农业是近几十年来兴起的一种融农业经营与观光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它以农业种植为依托,把农业经营和观光有机地结合起来,吸引游客前去观赏,是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韦庆远(1983)指出:尽管“观光农业”与“农业旅游”意趣基本一致,但由于“观光农业”反映的是传统“观光型”旅游形式,无法体现当代农业旅游参与性、娱乐性、休闲性等特征,也无法体现旅游的农场、园地、森林等不同风貌。规范的称呼是“农业旅游”,它不仅包括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度假农业,也包括农业修学、农业考察、农业科研等形式。应该看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农业旅游概念的内涵在不断扩大,最初只把田园风光、农事活动作为农业旅游的吸引物,后来加入农村的建筑、农村的习俗,然后又加入农村的文化等等。

【注释:采用脚注(插入—引用—脚注和尾注,选脚注,编号格式选1、2、3、4、5)】

【脚注必须是和文章中的引用以及参考文献相对称,严禁胡编乱造】

【引用书本著作顺序为:(作者,著作名,版次(第一版不标注)[M], 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起止页码.】

【引用期刊顺序为:作者,题名[J],期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始页码。】

【引用网址顺序为:作者,题名[J],网址名,年份,插入网址,具体到文章html格式,例如:宁夏日报,银川市抽查六成“农家乐”卫生状况堪忧[EB/OL,2003,nxein.com/sxjj/ychs/200809/29436.html】其他情况参见《学术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

例下:(文中红字引用出自以下脚注-例上)

参考文献

[1] 李天元.旅游学概论(第五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150-155.

[2] 黎小苏.陕西之特产—牲畜[J].山西:陕行汇刊,1988,7(2):25-29.

[3]宁夏日报,银川市抽查六成“农家乐”卫生状况堪忧[EB/OL],2003, nxein.com/sxjj/ychs/200809/29436.html【“参考文献”四字,4号黑体,居中。下空一行。 内容5号宋体,  行间距1.5倍数]

【引用的文献顺序,参考著作为:(作者.著作名.版次(第一版不标注)[M].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起止页码.】

【引用期刊为:(作者.题名[J].期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引用网址顺序为:作者,题名[J],网址名,年份,插入网址,具体到文章html格式】其他情况参见《学术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

 

附   录

[1] 陕西省旅游地图

[2] 陕西省庙会市场调查问卷情况说明

篇9

我省各地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的方法和过程不同,农业技术经济发展水平也各有差异。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适应技术进步和资源能源循环利用的要求,认真总结探索有效的生产经营模式。

(1)空间协调模式。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根据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按照农产品的适应性,把农、林、牧、渔等各业生产在平面或立体空间上进行科学搭配和布局,使土地资源在平面和立体方向最大化,使空气、光能、生物种群等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增加农产品生产的载体,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具体可分为空间种植模式、空间养殖模式和空间种养模式三种:空间种植模式是根据农作物间的互利共生,建立一个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产业结构,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如农作物间作、套作和轮作模式等。空间养殖模式是在一定空间内养殖动物的层次配置,或在一定时间内的生产有机配合。常见的有:陆地立体圈养模式(如鸡舍上层、猪舍下层、鱼池底层)组合、水体立体养殖模式(如鸭上层、鱼下层、珠蚌底层)组合。空间种养模式,则是在一定空间内栽培植物与养殖动物按一定方式配置的生产结构。如稻――鱼共生组合、稻――鸭共育模式等。

(2)时间利用模式。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时间也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时间利用模式根据各种资源、有关农作物和动物的时间节律,采用栽培措施和工程技术等手段,巧用天时,合理利用时间组合和季节更迭,以实现生产项目周年合理搭配,最终获得效益的最大化。一是时间结合模式。把不同的农作物或同作物的不同品种,按其各自不同的生长时间进行科学合理搭配,使前后茬尽量结合,以便多季多次地生产出产品,发挥土地的最大效用。二是时间轮换模式。根据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防除病虫杂草危害,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的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对同一田块按一定顺序,逐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复种方式。如水旱轮作,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轮作等模式。三是人工季节调控模式。为利用农产品供应的季节差,通过人工环境控制手段,营造满足作物(动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客观条件,这样可以增加特别是在自然条件不适宜的条件下,增加农业产出,保障市场供应。

(3)物质能量循环模式。这是按照生物链和能量链的流动而设计的生产模式。它根据生态学原理,在一个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构成的生产体系内,充分利用生物之间、生物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运用系统内外的能量资源,科学有序地调度,推动包括废弃物在内的各种物质和能量的经济转化,实现农业增值。具体为:一是种植业内部链式循环。主要是指在作物及食用菌等生产体系中物质的多向循环利用。如大田作物秸秆、棉籽壳等用作培养食用菌的原料,食用菌产后留下的菌渣和废物再作大田肥料等。二是养殖业内部链式循环。主要利用畜禽养殖中产生的粪便废弃物,作为其他畜禽、渔业养殖的饲料或营养材料,实现废物利用良性循环。三是种养业结合链式循环。这种循环在种植业和养殖业之间发生。一般有畜禽――渔――作物食用菌循环、禽――畜――渔――果循环等。四是种养沼三结合链式循环。利用沼气厌氧发酵等功能,连接种养有关环节,既产生能源,又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等。

(4)要素集约模式。这种模式是充分考虑土地、劳动、资金、技术、能量等单方要素或多个要素之间在功能和数量上的相互关系,使各要素互利共生、协调发展,提高自我组织能力,增殖自然资源,维持高质效益,形成持续稳定高产的多元化农业。

(5)功能拓展模式。农业具有生产、生态和生活功能。在农产品市场约束日趋严重的情况下,要求农业在生产粮食等大宗农产品、满足社会食品需求的同时,发挥涵养水源、防止洪涝灾害、处理有机废弃物、净化空气、提供绿色景观等美化环境功能,发挥提供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增加收入的功能。当前,农业功能拓展最主要的形式,就是依托原有现代农业园区、高效生态农业基地等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开发“农家乐”游乐活动,突出野趣、乐趣、闲趣,提供科普教育、度假、休憩、游乐、就餐、住宿等服务,提供亲近自然、感受农村气息的休闲观光场所。

高效生态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划分不是绝对的,而且在实践中,农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也不是单一的,而是以某种模式为主导,其他模式兼而有之,优势互补,混合发展,以达到资源配置最优化、效益最大化。

高效生态农业的推进机制

从浙江实际出发,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构筑六大机制,加快建成高效生态农业的产业体系。

(1)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构筑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工业生产的最大特点是生产过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产品形态的整齐划一、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效生态农业最重要的属性。借助工业化理念,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最关键的就是要把企业化的质量管理模式引入农业领域,实施标准化生产。一是完善标准化制度。建立一套与名牌产品相适应的质量管理制度和办法,通过标准化的手段来规范从种子到加工、包装的全过程,生产出外观统一、内质良好的优质农产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广泛引进、推广国际通用的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技术以及良好的管理规范,鼓励生产经营者积极争取相关认证,取得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入场券”。二是全面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产品认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为抓手,建立一大批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全面推行标准化模式图、生产档案记录等,形成稳定的农产品质量生产基础。三是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备、服务便捷的原则,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和农业质检机构,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全过程的监测,形成政府管理和市场约束的“倒逼”机制,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

(2)培育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构筑龙头带动机制。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是由生产经营主体的素质和组织形式决定的。我省人多地少,传统的农户多,其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难以与市场对接。必须以组织化、规模化为方向,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批发市场等适应产业化要求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创新组织形式,一头对接市场,一头连接农户,形成“龙型”的生产经营体系。一是加速土地规模经营。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合理引导土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扩大农户经营规模,发展订单农业,形成集中连片种养的条件,便于基础设施改善和设施农业发展,吸引资本、技术等要素投入。二是以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引导农户自主联合。加强农业合作文化建设,扶持和帮助农民走合作的路子,根据农田、园地、林地等资源优势和不同的区域生产特点,在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组织形式。三是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扩大合作。在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同时,把重点放在带动功能的发挥,放在建设与农户的连接机制上。大力发展“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形式,促进龙头企业壮大与农民增收相协调,避免企业与民争利,实现农企互动、优势互补、产销对接,形成带动规范生产、促进农户增收的组织机制。

(3)加快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构筑农业科技促进机制。科技是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它不仅包括生产技术,还包括加工、贮运、种子种苗、种养模式等技术,不仅包括技术本身,还包括创新推广技术的能力。一是要明确技术创新和研发重点。科技开发不应为技术而技术,而要提高有效性、适应性,重点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重大问题。加快研发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先进适用技术和技术模式。加强科技协作攻关,力求在种子种苗、农产品精深加工保鲜、标准化、质量安全、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开发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二是要实行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对接。生产实际中的技术问题能及时反馈,并得到科研部门的及时响应。科研部门的研究成果能及时得到生产部门的示范和推广应用,提高转化率。其中,很重要的是根据农业区域化布局的要求,完善农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技组织及人员素质,创建高效的农技推广服务平台。三是要提高农民应用科技的能力。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增强专业技能和吸纳现代科技的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普及。

篇10

我名叫xxx,xxx业助理工程师。今天我有幸来这里是参加竞选xxx副乡长职位的。面对大家,我想讲两点:第一点,向大家汇报一下这次参加集中调研的体会;第二点,讲一下在xxx副乡长这个职位上我将如何履职。首先,我向大家汇报一下这次参加集中调研的体会:这次,我到xxx参加集中调研,主要任务是在认识xxx了解xxx同时也确定了一个调研主题——即关于增强xxx经济发展后劲的思考。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论文)府的正确领导下,xxx乡带领一万两千九百多勤劳淳朴的xxx人民在经济建设核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上取得可喜成绩。农业发展初步形成了食用菌、锥栗、无公害蔬菜三大农产品基地,乡镇企业方兴艾、各项事业长足发展,社会治安稳定,人民生活在实现基本小康得基础上,正向宽裕型小康迈进。

所有这些,都为xxx乡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得基础。通过一天得集中调研,加上以前对xxx感性认识,我就如何增强xxx乡经济发展后劲作了初步思考,认为xxx乡发展经济必须重点抓好四项工作。

一是壮大特色农业生产基地。要进一步加强食用菌、锥栗、无公害蔬菜这三大农产品得质量安全宣传,充分利用农村社会服务联动网得信息资源,加强市场研究,通过注册农产品品牌整合生产要素、培养营销大户及农产品经纪人队伍,组建专业营销公司,引导种植大户向经济实体转变,把三大农产品扶上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的发展轨道。

二是做活库区经济这篇文章。要积极引进客商,开发休闲避暑旅游项目,同时要加强与水库业主的协商,大力发展库区养殖业。

三是立足资源开发,化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要依托现有竹木加工厂和根雕厂,充分合理地开发竹木资源。大力扶持竹木资源深加工、高山种球、花卉开发等项目。

四是唱响边贸这场大戏。特别是梨洋村边贸活动十分活跃,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引导和规范运作,努力建设我县第一以食用菌、木材为主地边贸市场。

这些肤浅地思路,有待我就任副乡长职位后进一步的深化,我恳请大家提出指导。

接下来,我讲第二点。

如果我有幸当选为xxx乡副乡长,我将如何履职:

首先,我将把学习放在突出的位置。

在学习内容上,我将侧重于学习马列主义、毛泽(论文)东思想、邓小(论文)平理论和江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论述,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同时,认真学习领导科学和农业农村政策,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科学安排学习时间,确保学习与工作两不误。在学习方式上,我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农业农村工作第一线,了解乡情,吃透乡情,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实践。

第二,力足职责分工,当好乡两委主要领导的助手。

一是摆正位置,严格服从乡两委成员分工决定,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党的农业农村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认真落实县委、县政(论文)府和乡两委的工作部署,自觉接受乡人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

二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在乡党委、政(论文)府的集体领导下开展工作,做到讲团结、讲大局、讲工作,讲风格,实实在在地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

三是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诚心诚意与农民兄弟交朋友,虚心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确保分管工作都能做到顺乎民意,贴近民心。

四是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想办法、重服务、勤协调,认真实践江总书记关于“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论述”,努力促进xxx经济繁荣和农民增收。

树立浓厚的项目经济意识,做到勤想、勤跑、很落实,切实协助乡两委主要领导抓好分管的主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