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笔记模板(10篇)

时间:2023-07-24 16:14:3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家庭教育笔记,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家庭教育笔记

篇1

1.中美家庭教育目的比较

中国家庭教育的目的。中国家庭比较注重家庭观念,孝顺老人成为家长培养孩子的重要品质。在家庭关系中,家长一般要教育孩子应该听长辈的话,不去质疑长辈的决定,严重者甚至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并不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水平。此外,中国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事业有成,为社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受中国传统考试制度影响,中国家长教育孩子的目的就是能在各种考试中取得高分,参加各种特长班的学习也并非是为了解放孩子天性,而是为了“考级”。在生活中,中国家长不注重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一般孩子并不做家务,家长认为做家务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学生学习。孩子的独立动手能力并不是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在这种教育目的的影响下,中国孩子一般是尊礼忠孝、学习成绩优秀,但是不太善于独立思考。

美国家庭教育的目的。在生活方面,美国父母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美国孩子从小就跟父母分开睡觉,坚持被要求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在思想方面,美国父母往往尊重孩子的想法,更希望孩子能独立思考,具备判断是非的能力,是否跟父母的观点一致并非是最重要的。在学习方面,美国父母鼓励孩子创新,不以考试成绩评价孩子,积极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中美家庭教育内容比较

中国家庭教育的内容。中国家庭教育的目的决定了家庭教育的内容比较单一。虽说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基本都是以学习成绩为先。在日常教育中,思想方面,家长会向孩子灌输“学习为人生第一要务”的思想,在考试中要在成绩方面“敢为人先”。在行动中,家长会将家庭变成学校的衍生品,给学生买各种试题,帮助其提高成绩。在培养道理品质方面,家长会要求孩子读各种名人故事,用古人的高尚品格来影响孩子。

美国家庭教育的内容。较之中国的家庭教育,美国的家庭教育内容相对丰富。在孩子进入学校之前,美国家长就会身体力行地带着孩子参加户外运动,带领孩子发现大自然的美、运动的美,帮助他们对整个世界产生自己的认知,激发学习欲望。等孩子进入学校,家长比较注重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通常会利用课余时间,举办家庭聚会。

3.中美家庭教育方式比较

中国家庭教育的方式。总的来说,中国父母对孩子是“服从性教育”。这体现在两个方面:孩子服从父母和父母服从孩子。从一方面来讲,有些父母是通过言语来说服孩子来服从自己的意志,当孩子的想法同父母发生冲突时,父母往往会找孩子聊天,通过讲道理来达到说服孩子的目的;还有一些父母通过斥责、体罚等方式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意志。从另外一方面来讲,当学生的学习成绩上比较让父母满意之后,父母会无条件服从孩子。不让他们做家务,不惜花重金为孩子配置各N奢侈品作为学习成绩好的奖励。据调查,在中国高校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成绩优秀,但是人际关系不和谐、生活不能自理。

美国家庭教育的方式。首先,美国父母通常采用平等的教育方式。在教育犯错的孩子时,认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采用平等的姿态同孩子对话的。其次,美国父母通常使用鼓励性教育。孩子的自信心是一生的财富。当孩子在学习或者其他方面遭受挫折时,美国父母从来不会过分苛责孩子,而是鼓励孩子从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最后,美国父母更注重言传身教。比如,在学习方面,父母会陪着孩子一起创新,分享创造的快乐。

二、美国家庭教育对中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是受中国传统思想以及现阶段中国国情影响的,其存在是有道理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式传统家庭教育中弊端逐渐显现,我们需要借鉴美国家庭教育的优势。

1.我们要改变家庭教育理念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作为家长我们有责任教育他们,为他们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培育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是孩子具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同孩子平等的地位,打破父母孩子之间的代沟,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好朋友。比如,在选择特长班学习时,家长不应该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而是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选择,并且在特长学习过程中,不应该以考级为目的,我们应该坚持以让学生自己找到人生方向、快乐成长为目的。不论何时,当孩子跟我们发生意见分歧时,我们不应该立马加以斥责,而是要耐心听取孩子的想法,理性地分析对错。

2.我们要树立更合理的教育目标

目前几乎所有中国父母的教育目标都是培养孩子的考试能力,考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等。其实这是片面的。美国父母更注重孩子的学习能力、习惯,创新能力,这些品质都是目前我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必备的素质。目前,在孩子取得成功的道路上,“知识”不能一枝独秀,道德品质、身体和心理素质、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都十分重要。中国父母应该突破考试对孩子的限制,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此外,我们应该坚持让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道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我们要改变家庭教育方式

篇2

近几年,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时代,网络化学习成为人们获得信息与知识的主要途径。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学习的环境和手段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一个利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正在推广,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开始走向整合,运用强大的网络资源进行网络化教育已成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趋势,一个追求线条清晰,目标明确,过程紧凑,内容丰富的理想教学板块被得到利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在我们学校的中职教育中,我们应用多媒体网络对各种教学信息资源进行检索、设计和传递,充分有效的对教学资源进行组织、利用和管理。最突出的表现在计算机学科的教学中,教师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网络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网络为载体,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对学生知识的获取、情感的交流、合作精神的培养以及实践技能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代表着现代教学技术发展的方向。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网络逐渐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3G和4G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应用,使越来越多的人们投入到网络这个无限的空间中。网络时代,为我们的学生创造了一种自主式的学习环境,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已成为一种趋势和发展方向。教学实践也证明:97%以上的孩子喜欢网络学习。不久的将来,这种教学模式也会在我们农村中学展开。

一、网络教学模式的优势

网络技术进入教学领域,将使教育从过去的“学校选择适合教学的人”向“个体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转变,它对整个教育所产生的影响绝不是局部的或表层的,而是更深层面上的。它对学习的主体以及教师本身,是机遇,也是一种绝对的挑战!

(1)学习主体的变化。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式主宰课堂,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学生因为学习精力不能长时间地集中,致使课堂效率不高,不能体现因材施教的理念,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网络教学模式则以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视野,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蕴藏着强大的生命力。

(2)学习时空的变化。网络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通过Internet“触摸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意地点通过网络自由地学习,可以得到每个学科第一流教师的指导,可以向世界上最权威的专家请教,可以借阅世界上最著名图书馆(例如美国国会图书馆或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的电子图书甚至拷贝下来,还可以从世界上的任何角落获取最新的信息和资料。它突破了传统教学中,学习人数与学习地点的限制,同时,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使学生学习变得很容易。

(3)自学能力的变化。网络教学这种模式,以学生自学为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通过他们自己的实践实现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通过独立地观察,独立地判断,独立地思考,同时参与活动、参与讨论、展示自己的能力、展现自己的学习和思考的成果。反复在这样的情景中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

(4)学习效率的变化。网络教学模式,以文字、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形式为知识载体,符合人类的联想思维,促使学生的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获取信息,使孩子们快速地理解学习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我们在教给学生一个物理公式时,我们得把它写在黑板上,这样的学习具体,但学生就是感到乏味枯燥,有的学生不愿去记忆,即使记忆也是瞬间的,印象不太深刻。如果是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手,从网络资源上找到这个公式,就很容易记住也会努力地记住,并且记忆的比较牢固。

(5)学习资源的变化。网络知识浩如烟海,但不管是那方面的,只要通过搜索引擎都可以找到,并能把所需的资料下载下来。互联网上,有许多不同层次的学校,开设了各式各样的课程,有各式各样的视频资源,有各式各样的丰富的教学课件,可以满足不同程度的学习者的要求。学生走进互联网,可以听到世界各地不同教师的讲课,可以阅读到世界各地不同的教科书。这些资源本身就对学生有相当的吸引力,加之学习的手段是一种极其热门的社会化行为――上网,很适合学生的探索心理特点,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师应有的态度

我们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想要在网络环境中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须做到:

(1)要有自己的教学资源库。我们可以将一些优秀的教学软件、素材、教学课件、优秀课堂教学实录以及名师公开课资料、录像转化成网上资源,建立为教学资源库。以便有针对性地查询和为己所用。同时整理归类后放到教学资源库中,又使我们的网络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成为师生们资源共享,吸取营养、增长技能的加油站。

(2)要自觉转变角色。教师应该成为孩子们学习过程的导学者,引导学生_定学习目标,组织学生讨论,指导学生辩证地认识网络知识,帮助学生去粗取精。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师生是平等互动的,教师是首席。教师不再是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教师几乎没有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可言。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化变成了。

(3)要自觉转变观念。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探索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计划、组织、管理、评价自己的学习,从而正确评价自己。师生的合作关系变得更加开放,传统的师道尊严将不复存在。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网络教学模式毕竟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和学中必然会出现诸多问题。需要我们教师和学生尽快适应,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才能真正体现网络教学模式的优势。

(1)师生适应的问题。我们早已习惯了口耳相传的教学方法,面对网络中大容量的知识链,对师生的接受程度与归纳整理能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有关资料表明,互联网每天新增网页超过300万页。网络学习资源,尽管非常丰富、更新非常快,但往往泥沙俱下,鱼目混珠。为了得到一条有用的信息,我们常常要以浏览大量无关的信息为代价。我们教师在制作学习资源时要深入研究,明确教学目标,突出重点难点,并且要控制学习资源的量,要指导学生选择好的、适合自己的教学资源。

(2)学习过程的控制问题。网络知识,采用的是非线性超文本方式,这使得孩子们学习的随意性很大;另外网页上的广告非常诱人,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大,尽管我们不断教育学生,要自觉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仍然避免不了注意力的分散。据我课下了解,现在学生去上网,大部分都在看视频、玩游戏、QQ聊天,比较理想的是看网络小说,真正查阅资料、学习知识的很少。故而,加强对学生上网的引导与控制,是实施网络教学模式的前提关键。需要我们做好大量的工作,这样对我们教师的能力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之,在网络环境下实施教学,是一个需要不断摸索、不断创新的新的课题,只有充分发挥好网络教学的优势,才能真正演绎“授人以渔”的教育真谛。只有成功的教育,才能收获教育的成功。我们期待一种崭新的教与学的教育形态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参考文献:

[1]汪小刚.基于网络虚拟空间的学与教[J].远程教育杂志,2003(03)

篇3

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识码:A

二十一世纪,我国致力于市场经济的建构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这些都对我国法律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中国法律制度改革一个难得的契机。价格听证作为直接关系公众民生、规范政府定价行为,提高政府价格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和透明度有力措施,对于扩大公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起着重要作用。

一、中美价格听证制度的历史轨迹

(一)我国的价格听证制度的历史发展。

我国于1998年5月1日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标志着我国正式建立了价格听证制度。该法对价格听证的适用范围、听证组织机关、听证会参加人、法律效力等作了原则性规定,为我国价格听证制度的建设和实践提供了基础框架。2001年8月1日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颁布了《政府价格决策听证暂行办法》,此办法经修订并于2002年12月1日正式实施《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办法》,该办法对听证的解释、适用范围、听证原则、听证程序等作出了具体规定,为我国价格听证的实施提供了较完备的法律依据。因价格听证主要集中在如:交通景点票价、水电气收费、电信网络费率等关系公众切身利益的方面,所以自价格听证确立以来受到了全国公众的关注,而在各地召开的成千上万场听证会也证实了这点。但在实际中,价格听证会效果却与公众期待的价格听证会差距很大,往往听证会后的结果都是“涨价”,这让公众认为目前的价格听证制度只是在走过场、摆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

(二)美国的价格听证制度的历史发展。

美国听证制度又称为费率听证,法理源于美国“正当法律程序”(due process of law) 及美国《宪法修正案》第5条规定:“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宪法修正案》第14条规定:“任何州不得未经正当法律程序而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而具体的费率听证则始于1946年《联邦行政程序法》,该法首次以成文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行政听证程序,强调对于一切可能影响公众利益的事项都要经过听证程序。且在第553条、第556条和第557条规定了行政机构制定规章的正式听证程序:又被称为“审判式听证程序”,其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其“准司法化”, 即行政机关仿照法院的审讯程序,进行提交证据和反询问证人的听证程序和非正式听证程序:行政机关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法律极少强迫行政机关必须这样做,在听证方式上,行政机关可以选择它认为恰当的方式听取利害关系人的陈述和反驳意见。而后来,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上述两种程序的变通和结合的混合听证程序:行政机关在制定规章时采用通信、舆论评论、口头评论、会议评论以及听证等公众参与方式听取意见。上述的制度在美国行政立法实践中及立法听证制度的设计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当代中美价格听证制度的比较

(一)启动价格听证程序。

1、中国的启动价格听证程序。

目前,中国的价格听证只能由定价机关(主管部门)提起,作为消费者并无权启动。该模式让政府部门和企业实质上主导了价格听证,使原本应当在听证关系中平等的消费者处于了附属地位,仅仅能对调价幅度进行选择。而参加人的产生方式也不透明,虽表明采取自主报名、随机选取、推荐等方式,但决定权还是在定价机关。定价机关一般不公布随机选取的规则,使得公众无从知晓参加人到底是如何选出来,且没有明确听证会参加人的标准和条件及参加人数和人员构成比例,均使得实际听证效果也难以保障,导致“涨价会”频繁出现的。

2、美国的启动价格听证程序。

美国提起价格听证可由受规制企业或者消费者提出,而规制机构接受价格调整申请后进入立案便正式启动。当然,规制机构本身也可以作为主体启动程序。如受规制企业想提起价格听证,一方面须至少提前60天,另一方面还须刊登公告及告知公众获取详细信息的方式。在受理后到正式立案的这段时间,规制机构可自己调查受规制企业,也可委托其他机构调查。而若规制机构接受受规制企业申请,则登记并通知利害关系人。利害关系人30天内提出异议,再根据规则适用灵活处理、自动通过、召开听证会得出价格听证结论。

(二)价格听证会前的程序。

1、中国的价格听证会前程序。

中国在这个阶段听证办法规定在听证会举行30日前公告参加人、旁听人员及新闻媒体的具体报名办法、名额和产生方式;在听证会举行15日前公告举行的时间、地点、定价听证方案要点、听证会参加人和听证人名单的时间。

2、美国的价格听证会前程序。

美国在此阶段规制机构至少提前60天公告,通知各利害关系人,因正式价格听证程序包含复杂且庞杂的数据,较长的准备时间,可将案件的情况、听证事项、参加人程序上权利义务明确。同时,还规定了不予通知的情形,有效地保证了公众的知情、参与权。

(三)价格听证会进行程序。

1、中国的价格听证会进行程序。

中国听证会的议程如下:主持人宣布事项及纪律,介绍参加人、听证人;定价听证方案提出人陈述定价听证方案;定价成本监审人介绍定价成本监审结论及相关情况;听证会参加人对定价听证方案发表意见,进行询问;主持人总结发言;最后听证会参加人审阅涉及本人的听证笔录并签字。

2、美国的价格听证会进行程序。

美国的听证程序分为正式听证和非正式听证。在正式听证中,美国的行政法官主持听证会,他拥有的听证的权利有:主持宣誓;签发传票;记录或命令记录法庭外证言;规定听证过程;主持解决或简化争端的会议;处理程序上的问题;作出决定或建议性的决定等。

(四)价格听证会监督程序。

1、中国价格听证会后的监督程序。

中国听证会监督程序是缺失的。公众对价格听证中提出的异议、参加人信息、意见采纳情况及理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是否违反了程序、是否有、询私舞弊等行为规定并不明确。

2、美国价格听证会后的监督程序。

美国听证程序中正式听证类似于司法审判,要求行政机关以听证记录作为作出行政决定的依据,“证言的记录、物证以及程序进行中提出的一切文书和申请书”构成行政机关作出决定依据。而程序若出现违反规定、歪曲的问题,则可以通过行政方式解决。

三、我国价格听证制度的完善

(一)增加消费者为启动价格听证主体。

针对现有的价格以公用事业经营者提出或价格主管部门为主体,消费者只被动应对、选择接受或者不接受的情况,应增加消费者作为提起主体,使得消费者具有提起资格,从而保证所调整的价格合理、让公众所接受。

(二)适当延长听证会前程序的时间。

根据实际情况,至少应在听证会举行30日,将举行的时间、地点、定价听证方案要点、听证会参加人和听证人名单的时间进行公布;45日前公告参加人、旁听人员及新闻媒体的具体报名办法、名额和产生方式。使得参加人理解听证材料,掌握更多的信息。

(三)实行多次议价完善进行程序。

目前,我国一般听证会只举行一次,大量存在“走过场”的情况。参加人常常出现准备不足、质疑意见难以发表的情况,应采取多次听证,使消费者一方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同时完善价格听证信息公开及进行制度,并制作介绍宣传册予以公开, 让消费者一方对价格听证制度有更多的了解。

(四)完善司法监督机制保障正确实施。

为避免价格听证流于形式,依法应确立价格听证的救济与保障机制。引入价格听证的司法监督制度,使价格听证会具有可诉性以完善价格听证救济机制,确立价格听证整体过程及最终结果的司法监督制度。

四、结语

尽管我国价格听证还处于初级阶段,在价格听证制度中还存在许多空白。不能因为现在它不完善、结果不尽如人意就停止对其完善的脚步,在吸收美国听证制度中得到些许启发、提出些许意见,也不失为一种进步。

(作者:贵州师范大学法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篇4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期是孩子性格的萌芽时期。在婴儿期虽然能看到幼儿性格的差异,但是这些差异是不明显及不稳定的,因此谈不上性格的形成,只能说是性格萌芽的表现。进入幼儿期后由于语言、思维、动作的迅速发展,家庭、幼儿园等对幼儿提出许多要求,幼儿的自我意识、道德意识日益增强,心理活动的独立性、目的性、自制力逐渐发展,出现显著的性格特征,它标志着幼儿性格的初步形成。

有人认为,幼儿的性格是先天的。的确,很多孩子在性格上与亲人,特别是与父、母很类似。这里有遗传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性格是环境和教育影响的结果,它是对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一种反映。人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他不断反映环境和教育影响的过程。

一、家庭教育环境对幼儿性格影响的具体体现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所处的地位、生活条件与生活方式,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日常言行、性格特征等都会在孩子的性格上打上烙印。

1.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日常言行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家庭教育在幼儿性格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良的家庭教育是幼儿不良性格的源泉。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如果父母的品德或行为不良,孩子在与他们的接触中会受到这些不良品行的影响,形成不良的性格。

2.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幼儿性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众所周知,父母的职责是教育子女,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生理、心理的发展以及性格的形成与父母的言传身教有密切的关系。在家庭里父母的行为举止时时刻刻都在影响、教育孩子,孩子如果形成良好的性格就会对他以后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是孩子们“第一课堂”,在幼儿性格的形成时期,家长的言行举止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家长的言行举止保持一致,孩子才能形成良好的品行。

3.父母性格特征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小孩子的学习主要靠模仿,因此,家长的性格特征将对孩子产生直接的影响。由于性格的不同,家长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也会不同。一般说来,孩子和母亲接触得多,所产生的影响是:温柔、热情,但缺少刚毅性;思想细腻而胆量小,按规矩办事,怕与陌生人接触。所以,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影响作用不能相互取代。

4.家庭的环境、气氛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影响非常明显。如果父母的生活习惯不好,那么再好的教育方法也是毫无用处的。只有营造和谐、良好的家庭环境、气氛,才能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

二、家庭教育模式对幼儿性格影响的差异性

我国学者将家庭教养模式划分为四种类型:民主型的教养模式、专制型的教养模式、放任型的教养模式和溺爱型的教养模式。不同的教养模式将对幼儿的性格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将结合一些案例说明不同教养模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1.民主型教养模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持这种教养模式的父母用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孩子,鼓励孩子的独立性和进取心。当孩子与自己的意见不一致时,父母不是一味压制,而是循循善诱。

2.专制型教养模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在专制型的家庭中,父母是权威,凡事由他们说了算,孩子要绝对地服从他们,否则就会受到打骂。在这种模式下成长的孩子内向、孤僻,不能融入集体生活中去,即使融入到集体生活,也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3.放任型教养模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他们冷漠、自我控制能力差、做事容易冲动、不遵守纪律、情绪不稳定,幼儿的这些不良的性格特征会使他们发生一些不良的行为,如因为人际关系受挫产生侵犯行为。此外,这类儿童与父母的沟通少,更容易让他们形成内向、冷淡、兴趣狭隘等性格特征。

4.溺爱型教养模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在这种家庭里,父母给孩子过多的保护,他们迁就孩子,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都会满足。在父母溺爱、娇宠下成长的孩子,他们的性格是消极、依赖、没有责任感与耐力、做事缺乏坚强的意志;他们缺乏自理能力、自私自利;他们很难适应集体生活、不能被别人接纳;他们自己不能独立地解决问题,遇事优柔寡断。

三、促进幼儿形成良好性格的措施与手段

1.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正确的儿童观是维护儿童的人格尊严、发展儿童的独立性、培养儿童的竞争意识与丰富儿童的内心世界。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家长要打破传统的重视幼儿知识的获取而忽视幼儿能力培养的教育观念,通过多种途径全面掌握幼儿的规律、特点,了解最新的幼儿教育动态,树立新的儿童观。由于幼儿处在发展期,需要家长的引导,但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可以把孩子当成容器,任意灌注,或把孩子当成泥土任意塑造。家长要从内心深处尊重孩子,努力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认真研究和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真正的需要;家长要相信孩子具有发展的潜力,他们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茁壮成长。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心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学习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营造适合幼儿成长与发展的环境,促进幼儿发展。

2.家长应注意营造和谐、平等的家庭环境。

为了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应给孩子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环境。日本著名幼儿教育家井得胜曾说:“促进孩子早期发育,用不着专门做某些事,最好的开端也是你能做到的,就是创造一个愉快的家庭氛围与和睦的夫妻关系。”家长应努力营造和谐、平等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家庭环境中生活和学习,让幼儿成为快乐的人。

3.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

父母是孩子模仿的榜样,父母的言行都呈现在孩子的眼里,父母的不良行为肯定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要求幼儿做什么事,自己必须首先做到,给子女做表率。

4.注意选择科学的教养方式。

不同的教养模式对幼儿的性格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我们必须采取合理的教养模式促进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民主型的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相处和睦,关系融洽,孩子在这种环境中容易感到轻松快乐,他们可以尽情地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活动,对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达到培养幼儿良好性格的特征。

(1)给予儿童充分的自由空间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给予孩子“话语权”,遇事特别是关于孩子的事情时要与孩子共同商量,征求他们的意见,让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父母不要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2)恰当运用表扬与批评

表扬是鼓励幼儿进步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父母用表扬肯定孩子的优点,鼓励孩子进步,孩子乐于接受,因而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表扬也要把握一个度,如果孩子犯了错,家长仍然一味地表扬,不仅会使孩子养成自以为是的性格,还会使表扬丧失其原有的激励作用。长此以往,幼儿就不会重视表扬,教育效果就会大大降低。

(3)科学的心理引导

引导,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心理疏导。父母的引导,尤其是母亲的科学引导,有利于幼儿对不良行为形成约束,这样幼儿有了合理的约束,不会做出一些不利于良好性格形成的行为。

在幼儿性格形成的过程中,尤其是3~6岁幼儿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家长、幼儿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使自己的态度和言行成为幼儿良好性格形成的积极因素,促使幼儿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性格。

参考文献:

[1]史爱荣,孙宏碧.教育个性化和教学策略[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34-66.

[2]李传银.普通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49-252.

[3]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5-31.

[4]依田明,郭洁敏译.母子关系与幼儿性格[J].上海社科院信息所,1995,(5):10-11.

[5]刘金花.上海市与横滨市幼儿性格特征和家庭环境因子关系的比较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4):51-58.

[6]张锋等.家庭教育结构对初中学生性格展影响的测验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29):63-68.

[7]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5.

篇5

第一轨是课本识字,第二轨称为环境识字,它要求一、二年级学生通过看动画片、少儿节目,阅读“自读课本”和拼音读物,通过吃糖果,喝饮料,跑商店,看广告,外出探亲、旅游,每天认识一个字,上不封顶,多多益善,鼓励多识字。我们学校为环境识字制作了识字本,有了这样的本子,家长就可以与子女在轻松的环境下,如同游戏般地识得一个字。有位家长,为了子女多识字,用楷书为家里的日常用品贴上标签,这样孩子不到一个月就全都认识了,教师测验他,竟能写出60多个字。反过来,又大大促进了“双轨”教学,为课本识字做了很好的准备。

二、阅读“双轨”

第一轨是课堂阅读,第二轨是自由阅读,二者的关系是课内“教给学生读”,课外“学生自己读”;课内举其一,课外反其三;课内学方法,课外练能力;课内以精取胜,课外以“博”取胜,使其相辅相成,优势互补。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传统的语文教学太局限于课本,应提倡大量阅读课外书。“双轨”教学把课外阅读看得很重,甚至可以说超过了课堂阅读,它是通过办手抄报,做读书笔记,开展“谈天说地”来巩固发展课外阅读的,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再把读孤立于听说写之外,而是注意发挥其整体效应。

三、作文“双轨”

篇6

一、做好宣传发动,营造优良阅读环境

读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国内外许多学者对阅读进行研究,认为对刚步入书海的未知者要有目的、有系统地宣传和推荐适合他们的读物,并教给他们一定的读书方法。有了合适的阅读内容,加以科学的方法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轻松地在书海中遨游,更好地获取知识。

1.寄送亲子共读倡议书

为了让家长认识到亲子读书活动的意义并积极地参与其中,学校给家长寄送了《亲子共读倡议书》,旨在呼吁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亲子共读倡议书从环境、时间、方法上给予家长全面指导,主要内容包括为孩子建立温馨、舒适的阅读环境,设置一个家庭图书架,并适时添置一定数量的好书;每天抽出20―30分钟的时间与孩子共同阅读,充分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父母和孩子相互监督读书情况,并用亲子阅读记录本记录下来,使老师能清楚地了解到每位学生家庭的亲子共读情况。

2.推荐精选阅读书目

学校科学选取家长和孩子必读书籍及推荐书目目录。2016学年,学校选定的家长必读书籍为《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学生的必读书籍为中华经典诗文。学生必读书籍又分为高低年级,低年级学生读《三字经》《弟子规》,高年级学生则读《道德经》以及学校编写的校本课程《古诗古韵考级手册》。并且在学校编撰的《亲子共读》阅读记录本上列出了家长和孩子每周的必读内容,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列出推荐选读书目,并将之挂在班级QQ群,供其自由选择。

3.倡导自主选择

学校鼓励学生和家长多到书店和图书馆读书,因为书店和图书馆书籍种类多且有具体的分类,孩子很容易选择适合自己年龄段的书籍。而且,这些地方的读书氛围浓厚,孩子能够接受最好的熏陶。从而使得亲子共读活动遍布每一个角落,不仅在学校和家里,也可以延伸到社会上。在图书馆选择阅读书目时,我们鼓励孩子要“多元化”。不同类别的书对孩子有不同的教育作用,童话故事类的图书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使孩子明辨是非,发展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知识类的图书可以开阔幼儿的眼界,启迪孩子的智慧;散文诗歌类的图书可以使孩子体会到语言的丰富和优美。

鼓励学生和家长走进图书馆,多样化选择阅读书目,旨在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养。不仅要学好课本知识,还要尽可能通过广泛的阅读开阔思维,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创新亲子共读形式,激发主动参与意识

良好的习惯离不开家庭的影响,亲子共读活动取得成效一定要有家庭的配合。所以家长要坚持做好阅读的榜样,用实际行动教育孩子,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健康成长。为此,学校充分发挥班级家委会委员的作用,创新亲子共读方式,激励家长主动参与阅读,全力打造亲子共读氛围。

1.方法指В提升家长素养

第一,聘请专家指导。家长学校不定期地邀请古田县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家教专家或本校的讲师、指导师开展亲子共读专题讲座,呼吁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教给家长阅读方法并解决家长在家庭教育、亲子共读中遇到的问题;第二,开展示范教学。教师开展家长进课堂示范阅读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利用一些可行的指导策略和孩子互动来完成集体阅读活动。教师把平时对阅读活动的一些想法与指导要求告诉家长。通过教师的示范阅读,家长逐渐掌握了一些亲子共读的阅读方法,学会在阅读中和孩子互动,从而使得亲子共读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

2.网络展示,激励家长主动参与

为了吸引更多的家长主动参与到亲子共读活动中,学校各个班级都建立了班级亲子共读QQ群。活动之初,每天晚上由班级家委会主任安排一位家委会成员和他的孩子通过手机朗读,录音传至QQ群。每个班级的5个家委会成员每天轮流在QQ群里朗读。如今,家长非常乐意在QQ群里和孩子一起朗读,和大家分享阅读时光。许多家长还将自己和孩子在一起阅读的温馨场面拍摄下来,上传QQ群,让大家共同见证、分享、交流。这样,不仅增进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也为孩子的成长留下了美好回忆。

3.丰富活动,激发孩子阅读乐趣

每逢节假日,家委会都会策划丰富且有意义的亲子活动,组织家长们带领孩子走出家庭参观,促进亲子共读更加贴近生活。比如:三八妇女节时,组织家长和孩子一起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在自然中学会感恩;国庆节时,带领孩子们拜访光荣院老革命先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班级开展亲子共读成果展示会、亲子朗诵会擂台赛、亲子手抄报比赛、亲子日记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孩子和父母提供共同展示的机会。这些活动不仅让孩子认识到生活是一本百科全书,同时也激发了家长对亲子共读活动的兴趣。

三、注重反馈交流,提高亲子共读质量

为使亲子共读活动向深度发展,学校除推荐书籍、传授读书方法外,还增加了反馈交流指导,来提高亲子共读的质量。

1.家庭亲子监督

为了保证亲子共读的有效实施,学校还建立了亲子监督机制编撰并印发了《亲子共读》记录本,要求家长和孩子每天要一起阅读并填写“亲子共读记录表”。左边表格填写孩子的阅读情况(包括阅读书目、阅读时间统计),由家长监督签字,右边表格填写家长的阅读情况(包括阅读书目、阅读时间统计),由孩子监督签字。学生和家长在完成阅读任务后,在亲子共读本上记录下自己的阅读收获,或者记下读书笔记。这种亲子相互监督的阅读方式有效促进了亲子共读的落实。

2.家长读书交流

家长学校每两个月开展一次家长读书交流会。通过这个平台,家长们可以相互交流经验、心得。交流内容主要包括亲子共读的收获,与孩子一起读书的快乐感受,自己的读书成长过程以及怎样培养孩子浓厚的阅读兴趣。除此之外,还可以讲述“亲子阅读”过程中发生的故事等。

3.教师批阅反馈

虽然亲子共读的主要参与者是学生和家长,但是教师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教师时常利用语文课把亲子共读的阅读理念传达给学生,利用班队会总结每周亲子共读笔记的记录情况,利用QQ群表扬做得好的学生及家长,利用课余时间批阅亲子共读笔记,利用阅读课参观写得规范的亲子共读笔记,利用家长会赏读精妙的读书笔记。通过教师的努力,家长对亲子共读更加重视了。

4.书香家庭评选

每个家庭只要坚持一学期能认真完成亲子共读记录本里面的任务,有阅读,有记录,检查孩子能背下本学期的必读经典内容,就能被评为班级“书香家庭”。

篇7

幼小衔接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一个不能被忽视的关键教育时期,幼小衔接并不只是幼儿园和小学的事,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因素都对其产生影响,其中家长作为与幼儿关系最紧密的人,其作用尤其不能忽视,能否做好幼小衔接,让幼儿顺利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学习与生活中,是对家长能力的一个不小的考验。幼儿在幼小衔接阶段的生活习惯、自理能力、身体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社会适应等诸方面的准备都离不开家长的言传身教和智慧引导。

1.幼小衔接中幼儿面临的挑战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幼儿所面临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方式有了巨大的改变。对幼儿来说,幼儿园相对柔软、自由,所有的设置与布置更符合幼儿的特点,教室里有专门的阅读区、玩具角、手工房……幼儿教师的教学没有固定的课程和课本,而是根据幼儿的需要进行与其身心发展特征相适应、生动有趣的主题教学,教学的游戏性很强,对幼儿学习考核的标准也更具弹性,幼儿在玩中学,身心都能自由放松,幼儿的学习压力较小。而当幼儿进入小学,从学习环境到学习内容都面临一个全新的改变。小学的环境设置更注重对秩序感和学习氛围的追求,教室布置简洁明快,为减少对学生注意力的分散,也不再如幼儿园般摆放各种各样的玩具。幼儿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和玩具,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的失落情绪。再加上小学学科教学往往更关注拓展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知识技巧和学习方法,会对幼儿的算数、识字、语言、动脑等能力存在较大要求,因此教学的游戏性、趣味性等特征不能充分表现出来,学习教学趣味性相比起幼儿园来说大大降低,并且小学一节课的教学的时间更长,需要学生较长时间地集中个人精力努力跟上教师的节奏。同时进入小学后,学生也开始面对学习质量的标准考核,在标准的分数面前,压力感必然会骤增,会存在一定的心理负担,这也是很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的因素所在。新的环境、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师、新的同学,都会使处在这个特殊阶段的学生感到不安,甚至适应不良。家长应该协助学生尽快解决这些困惑,让处在幼小衔接阶段的学生能够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小学的学习和生活中获得集体感、信任感,顺利渡过这个特殊的阶段。

2.幼小衔接中家庭教育的现状

(1)对小学和幼儿园的区别不了解将幼儿园和小学对比可知,它们在教学、管理的模式,师生及同伴的关系等方面都有着明显差异。差别有师生关系、学习方式、行为规范、社会结构等方面的断层。这些断层属于幼小衔接内的重点,但大部分家长对这一问题的了解不够充分,最后便让幼小衔接阶段的家庭教育无法科学开展。在家长了解两个阶段的实际差别后,才能将家庭教育更好地开展起来。(2)未能正确认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儿童发展属于连续式的阶段性过程,在各阶段内既有交叉也会有差异。因此,小学和幼儿园虽然存在差异,但它们也存在相似之处,而家长应该逐步引导儿童由幼儿园往小学低年级进行过渡。在实际生活中,更多的家长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实际特点不够了解,会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有着较大期望,但往往刚进入小学的学生无法满足家长的期待。此时,若家长对幼儿过分苛责便容易让他们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让幼儿出现学习上的消极情绪。(3)对幼小衔接的认识过于片面化在一些家长的认识中,幼小衔接便是对小学内容的提前教授,但这一片面认识导致了部分幼儿园小学化和幼儿园儿童家庭教育小学化的倾向,也使得幼小衔接时的重点没有被抓住。在幼小衔接中,不但包括儿童在智育、知识方面的衔接,也包括他们在德体美劳上的衔接,更包括儿童在心智、习惯、品德等方面的衔接,进行幼小衔接家庭教育的引导时要有的放矢,抓住重点。(4)超前学习小学内容小学知识与幼儿园的知识显然有着极大的差异,小学知识和幼儿园相比要更加系统、复杂,在小学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而幼儿园阶段,不论是智力、学习能力还是思维能力都显然未发育好,进行系统知识的学习只是在揠苗助长,不利于他们之后的学习。但是很多家长却忽视了这一点,他们只看到了如果孩子不在幼儿园阶段就开始进行一些知识的学习,将会在之后的小学阶段跟不上其他的孩子。他们一味地追求在幼儿阶段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给他们报很多的辅导班,让他们超前学习小学方面的知识。虽然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并且超前学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幼儿园和小学知识之间的断层,但是也有不利影响。当从幼儿园步入小学阶段后,面对熟悉的知识会感觉索然无味,对学习失去兴趣。(5)没有做好生活习惯上的过渡幼儿园主要实行保教结合原则,当幼儿步入小学之后就不会再有保教老师的帮助,再加上小学阶段有着严格的规范制度,他们需要遵循小学的所有规律,按时上课、下课,作业按时完成,等等。但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经常会出现上课迟到、上课讲话以及作业无法及时完成等情况。家长需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减少他们在进入小学之后不适应的情况。

3.幼小衔接中家庭教育的对策

(1)正确认识儿童的发展特点对儿童来讲,他们的身心发展属于阶段性、连续性,并有循序渐进特征的过程。当家长全面了解这个阶段儿童的实际身心发展特点后,才能将幼小衔接的教育做好,避免对儿童进入小学后存在过高要求使其自信受挫,出现厌学等情绪。要教育好孩子,家长自身先要学习,家长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特点的全面了解,是在儿童幼小衔接这个特殊时期做好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础。(2)正确认识小学和幼儿园对家长来讲,应该对小学、幼儿园进行正确区别,对小学和幼儿园中改变的学习环境、作息时间、学习方式等方面有所了解,对儿童前往小学之后有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前考虑,然后给孩子创造学习和适应的良好条件,尝试针对性地做好衔接,如小学课堂上往往需要儿童在40分钟内较好地遵守课堂纪律,保持较为集中的注意力,儿童不能再像在幼儿园中一般自由自在。为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也可以尝试在孩子的学习、休息等方面,带领孩子制定和小学生活相似的规定,并为其解释各项规定制定的原因和作用,让孩子在逐步遵守规则的过程中,对未来的小学生活有提前的认识。又如,在小学阶段,儿童的学科学习会有家庭作业,家长可以陪伴孩子每天抽出一个固定的时间在家庭中自主学习或进行亲子阅读,陪伴孩子一起对当天所掌握的幼儿园知识、技能进行复习实践,并帮其养成喜爱阅读的习惯,等等。(3)为儿童创设幼小衔接的平台和环境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家长还需要有意识地为孩子当代家庭教育创设良好的过渡平台及环境,让幼儿得到和外界交流的更多机会,促使儿童提高自身交往能力。对个人发展来讲,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良好的沟通能力都十分关键,会对个人人际交往等的能力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若儿童在进入小学后,不能积极地参与班级活动,认为自己不被班集体所接受及喜欢。因此,家长应该对孩子做好正确的引导,带领他们多参与社区内、社会中的公益等活动,让他们能在参与集体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愉快的活动氛围,可以和他人主动积极地交流,促进互助关系的良好建立。比如,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定期带领孩子前往图书馆、科技馆等地方,让其自主选择想要阅读的书籍,请教馆内人员一些知识问题,使其大方地和人进行交往,为孩子未来的小学生活打好基础。(4)协助儿童适应不同的环境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家长应该尽快引导儿童,使其对小学的学习环境、生活进行适应,让孩子培养乐观得性格,提高自信心,让他们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家长可以尝试鼓励孩子进行艺术技能学习,鼓励儿童在学会某项技能后在班级内进行表演,并让孩子经过自身努力学会弹一首曲子、会画一幅画等,逐步提高其荣誉感和自信心,让其可以从内心深处得到喜悦的感觉。在家长的协助下,最终儿童便能主动适应小学的学习及生活。比如,在幼儿即将升入小学的时候,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前往小学附近进行观察,观察小学的校园、教师和学生,大概了解小学的教学时间等内容。若孩子有一些正在上小学的表姐表哥,家长也可以带领孩子去和这些学生交往交流,让他更深入地接触小学生的生活,从小学生的口中了解到小学的特点,从而让儿童能从心理上做好准备,对小学生活更为向往。(5)以身作则成为儿童的榜样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家长是对孩子最了解的人,也必然是孩子模仿学习的重要榜样。因此家长需要以身作则,发挥自身示范性的重要作用,对孩子的兴趣进行积极挖掘,让孩子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和融入。家长也应该积极地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幼儿能以积极的热情探索知识的海洋并进行实践。在小学阶段对知识技能的学习显得非常重要,小学的学习任务也明显会比幼儿园更重。为让孩子对小学生活更为适应,家长要在生活、学习等方面为幼儿做好榜样。比如,小学要求儿童可以大量阅读,并尝试做好阅读笔记,那么在家庭中,家长便可以带领孩子进行阅读,鼓励孩子和自己一样做阅读笔记,让他用简单的文字和图画来完成笔记。此外,小学生活要求儿童早起不赖床,在不生病等前提下应该每天都前往学校上学。家长便可以在作息时间等方面为孩子做出榜样,让孩子也能改正不想上学等错误观念,让他们尽快适应小学生活。最后,小学要求儿童可以实现知识技能、身体素质的同步发展,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要带领孩子培养热爱运动的好习惯,让孩子每日或每周定期地进行跳绳、打球、踢毽子等的运动,使其拥有更好的身体素质,以便更好地适应小学的体育课。(6)家长要关注儿童的各项表现幼小衔接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家长要对幼小衔接中孩子的表现多加关怀及关注。首先,家长要对孩子的实际身心状态及时关注,对其情绪进行观察,针对性地尝试协助孩子处理内心的困惑。比如,在幼小衔接的阶段中,一些儿童会因对小学生活的不了解而出现分离焦虑和恐惧,他们可能会出现不想离开幼儿园,哭闹着不愿意去上学的状况。家长便要及时了解孩子的情绪,加以疏导,尽快帮助孩子克服分离的恐惧。其次,家长要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行关注,如果发现孩子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要尽快帮助孩子纠正,让孩子可以顺利地实现过渡,为其小学的生活及学习打好基础。比如,有些孩子在刚进入小学的时候做作业不专心,喜欢一边玩玩具一边做作业,家长就要在其形成习惯前加以纠正,帮助其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4.结语

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家庭教育会对幼儿产生很大的影响,需要家长对此充分关注。在现阶段,幼小衔接阶段内的家庭教育效果不佳,家长存在不能对小学、幼儿园的差异进行正确区分,也不能正确认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等不足。为改变此类状况,家长应改变观念,积极学习幼小衔接中和家庭教育相关的知识内容,而幼儿园和小学教师也需要对家长做好指导,以家校合作为本,让家庭教育更好地开展起来,让儿童更顺利地度过幼小衔接时期。

参考文献

篇8

因此,要进一步寻找普适性更强的用语原则,这个原则不仅要能够将礼貌原则包容在其中,而且还要能对合作原则当中的不足进行补充。于是得体原则便应运而生。著名学者朱明海曾提出,不论交际行为人在交谈时是遵循了哪一种用语原则,检验交际是否有效的最终原则为得体原则,得体的约束力较为强大。得体原则指的是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交际双方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而选择不同的语言进行交际,以使交际效果实现最佳⑥。另一位学者曾指出,语言得体原则不应是语言礼貌原则范围之下的一个原则,而应是用语时的一个最高原则。当前已经有许多学术论著当中提到了得体原则,如学者何兆熊曾强调,当对礼貌用语进行讨论时,应当考虑语言得体。在语言得体的含义方面,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著名学者索振羽认为评价是否得体的一个硬性标准为交际效果能否实现最优。在特定交际对象、交际场合以及交际意图当中,表达的语言能够实现最优的交际效果,便可以称之为得体;他还指出得体语言表达应符合具体语境需要,并可以在谈话时采用间接方式。而朱明海则指出交际双方在交际时的语言应与交际文化、场合以及具体人际关系相切合,做到以上要求即为得体。

家庭教育当中,确保语言得体的前提

(一)父母要注意保持自身用语的规范以及文明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因此父母应意识到要为孩子树立正确榜样。孩子在学习使用语言时,听为第一步,随后孩子就会进行相应的模仿;所以当孩子在场时,父母就不能太随便地讲话,更不能将粗话挂在嘴边,如果一个孩子常说粗话或者骂人,当将其错误纠正之后,只能保持两天至三天,这多半是因为父母在家庭当中言传身教所得到的结果。

(二)父母应与孩子多进行交流,以对孩子所使用的交际言语保持足够敏感性父母应尽可能与孩子多进行交流,因为这不仅能使孩子在情感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还可以为孩子创造更多表达语言的机会,以保证得体用语的顺利实现。这里的交流,应是相互的,尽量多谈孩子感兴趣的东西,以对孩子所使用的交际言语保持足够敏感性,从而促进交际。

(三)在与孩子进行交谈时,应认真倾听如果情绪氛围较为良好,就能够保证孩子顺利使用语言。对此,父母应尽量安排一些时间与孩子进行交谈,并对孩子说的话进行耐心倾听,以便进一步了解孩子。让孩子在温馨以及放松的氛围当中进行谈话,从而实现家庭教育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机械化纠正以及批评孩子在表达时所出现的语言形式以及语言内容,更要避免嘲笑孩子所说的话语。

家庭教育当中运用语言得体原则的准则

著名学者索振羽在研究用语原则的过程中,将语言得体原则划分为三个准则,即克制用语准则、幽默用语准则以及礼貌用语准则。索振羽还进一步指出,在交际当中,人们会为了迎合具体语境所提出的要求,而不得不在交际时运用间接的语言方式,以保证实现最优交际效果。笔者认为将以上三条准则运用于家庭教育当中是极为恰当的。克制用语准则、幽默用语准则以及礼貌用语准则左右着交际所能够达到的实际效果。下文将从以上三个准则入手,探讨家庭教育当中运用语言得体原则的方法。

(一)克制准则的运用在交谈中使用克制准则的目的在于避免父母对孩子所犯的错误进行直接训斥以及批评,并使父母与孩子在进行交谈时的尴尬气氛得到缓和。例如以下两则对话就正好体现了这一点。第一则:孩子说:“我需要好好练字了”父亲说:“是吗?可是目前你的字看起来有上有下以及有大有小,有圈有点,是好风景呀!”孩子说:“这不是有意贬我么,现在我已经决定改变风格了呀”。在以上对话中,父亲并没有将孩子的字所存在的缺点直接地指出来,而是用了反语“上有下以及有大有小,有圈有点”,孩子在经过善意的“嘲讽”后,受到了教育。第二则:孩子说:“糟了!今天的菜做得太咸了,本来是想露一下手艺的”,母亲说:“还不错,没什么大不了的,盐反正也不贵呀”,孩子说:“下次做菜的时候要注意了”。以上对话中孩子学习做菜本是一件好事,再加上孩子在做咸后之后也产生了自责,孩子也想做好菜,但是能力有限。即使孩子做的不尽如人意,母亲也没有必要对其手艺进行直接训斥,采用善意批评的方法能实现更优交际效果。

篇9

一、“问题学生”的定义

我们通常把在学习、性格、思想道德等方面经常出现某些障碍或在日常学习和中不能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漠视校规校纪、法制观念淡薄、逆反心理较强、意志薄弱、在学习上不求上进、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自控能力极低、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出现反复重犯错误的这类学生,视为“问题学生”这些被视为“问题学生”的问题是如何产生的,现就这方面问题作如下探讨。

二、“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

“问题学生”不是与生具有,出现的原因是极其复杂多样的。许多研究者用大量的理论和实践表明,问题的形成主要和以下方面因素有关:

1.家庭因素,“问题学生”所出现的种种问题的根源主要在家庭,家庭教育的偏跛和家庭残缺以及特殊家庭的形成,是问题的根源之一。父母文化程度的高低、有无不良习惯、隔代培养等都是学生问题产生的不利因素。赵克林认为:“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影响至关重要,父母教育孩子的态度、方法以及行为的影响,是孩子产生不良行为的根本问题”。

2.学校因素,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制度上存在着很多缺陷,给学校的教育带来很多不利的因素。首先,由于义务教育的推行,许多学生更多地知道自己的权利,,学校在惩戒学生方面有了一定的局限,对学生的威慑力一再降温,缺乏了必要惩戒的说服教育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会显得苍白无力。

3.社会因素,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生活环境,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其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决定了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起决定作用。比如,追星求酷的娱乐世界,使学生不注重追求内在修养,只注重外在表现。网络上的种种不良信息、虚拟游戏、在社会上的所谓江湖哥们义气、帮派意识、暴力解决问题等不良东西渗入学生脑中。

三、“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

1.施以真爱,了解宽容

只要我们对他们的情感是真挚和积极的,就会给他们增添信心,有利于他们的发展。尤其是“问题学生”往往都会对自己身边存在的人不信任和排斥,在行为上拒绝与身边的人合作,这时如果站在他们的立场,认真聆听那他们的心声,宽容他们的缺点,给以尊重和信赖,让他们从心底接纳我们,愿和我们做朋友,这样教育转化成功就有了可能。

2.家庭、学校和社会育理念,明确各自责任

学校在学生的成长中起着主导作用,家庭更是学生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相互支持的教育体系,是当今大教育的共同任务和历史使命,育理念,各自履行职责,共同实现教育目标,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做到:(1)家庭方面,因为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整个成长中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地更新教育孩子的观念,要密切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活动,通过学校家长会、家长联系制度等方式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和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力争做到家校教育优势互补。(2)学校方面,在学生教育中,家庭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不同的家庭会培养出不同的学生。因为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中度过,所以,学校必须随时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情况,建立起长效的家校教育联系机制,最大限度上与家长在教育观念上达成一致,取得家长的支持,减轻学校教育的难度,全面了解学生在家的思想动向,及时调整和改变学校的教育策略,强化教育效果。(3)社会方面,学校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的摇篮,学校的人才培养策略和目标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质,学生的素质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社会是个大课堂,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课堂辅导“问题学生”

首先,要在课前对问题孩子进行心理辅导。心理辅导你像问题行为矫正那样完全以改变外部行为表现为目标,而是以通过改变学生的认知、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来改变学生的外部行为的一种方法。其次,在课堂上对问题孩子进行悉心关注。课堂纪律管理,教师责无旁贷,课堂管理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所以课堂纪律,老师要积极地介入管理,机智地干预,用引导、说服、调节的方法进行正面教育。课堂管理很大程度上就是对问题学生的管理,管理好了问题学生,让问题学生不再是问题学生,课堂教学就会顺风顺水,取得师生都满意的教学效果。

课堂纪律的管理,一般说来要多种方法并用,让学生猜不着你要用什么办法来处理违规行为。课堂管理常用的方法:1.预防。在问题孩子问题行为还没出现之前,有针对性地提示、指导、鼓励,增强问题孩子自我调控的心理准备。2.提醒。对问题学生不过多的关注,只是提醒大家要注意学习,应该做好笔记。比如,上课时有孩子玩手机,老师可以提醒学生:“笔记要做到本子,不能做到手机上哟。”玩手机的学生自然就会收好手机,做好笔记。3.暗示。老师发现有学生不守纪律时,可以边讲课边走到他旁边,或使眼色,或轻轻敲他桌子,或故意提高声调,或悄悄指一下课本,或停顿下,引导问题孩子的注意,让他明白老师在注意他。4.幽默。老师在针对某一违纪行为,用适当的幽默手段,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孩子们在快乐接受教育。

最后,要在课后对问题孩子进行鼓励性评价。问题学生恨老师,是因为老师经常性的责备他,批评他,甚至惩戒他。问题孩子在课堂上表现好了,就是优秀孩子,就要给予表扬、鼓励。话语要亲切自然,要有关爱喜悦之情。

总之,学生的问题形成虽然复杂,只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共同引导,“问题学生”将不复存在。

参考文献

[1]霍丽娟.“问题学生”的成因与道德教育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

篇10

开家长会的前几天,老师们是最忙的,当然最忙的是班主任:忙着准备汇报材料,准备与家长们沟通和交流的内容,忙着布置教室等等。家长们也是要忙的,他们要安排好手头上的事,挤出时间来参加这一两个小时的会议。

作为老师来说,家长会开过了,也就意味着一项任务结束了,可能不太会注意家长们的反应。家长们的反应当然也是不一样的,而这些反应也不可能反馈到老师那里,可能只有参加过会议的家长心里最清楚。

老师们为了开好家长会的确是费尽了心思,那么,什么样的家长会才是家长们所需要的?家长会怎样开才有效?家长会难道仅仅承担一个“汇报”、让家长们“知晓”或安排任务的功能?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首先,要弄清楚家长们最需要什么。当前,随着“家委会”、家校联系本、班级联系群、微信群等家校联系方式的建立,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更加紧密,学校管理与班级管理的透明度越来越高,“汇报”的必要性大大削弱。家长们最渴望知道的是孩子问题背后的“症结”和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其次,我们要弄清楚召开家长会的目的是什么。家长会的主要目的,如果用一句话来说清楚,应该是“为获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学校教育无论是出于功利性目的还是出于孩子发展的长远目标,都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与支持。因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大多来自于家庭,来自于家长,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家长们是最关注孩子的教育的,然而,面对孩子的问题往往束手无策;信息化时代让孩子们睁大了好奇的眼睛看世界,然而正是如潮水般的信息的裹胁,使得教育变得更加复杂,让家长们难以应对;孩子的许多问题根源于家庭,而绝大多数的家长却浑然不知或不愿意承认,有的即使是知道,可又不明白该从哪里做起……教育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问题,然后才是教育方法的问题,家庭教育也是如此。如此说来,家长会可不可以承担起一点“家长培训”的责任,让我们的家长在教育思想上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让他们在家庭教育方法上有一点点改进呢?对此,许多学校已经认识到这一点,成立了家长学校,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家长培训,这是很有意义的。

前段时间,班里召开家长会,我尝试着作了一些改革:简要汇报班级与学生情况后,针对五年级孩子普遍存在的问题做了一个“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教育,从良好的习惯开始”的讲座,讲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讲了家庭教育对于儿童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并结合具体的案例向家长们讲解了一些家庭教育以及家校配合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家长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听惯了“汇报式”发言的家长们听得非常认真,而且出现了令人感动的情景:平时的家长会,能做笔记的家长是难得一见的,玩手机甚至打接电话的都大有人在。但在这次的家长会上,一部分家长开始做笔记了,那些没有准备的家长也在孩子的书桌里翻找纸笔。几张简单的PPT,被家长们视为重要资料摄入手机中。

会后,几位家长通过微信或短信表达了他们的参会感受:“第一次开这样的家长培训会,我们太需要了!”“一次家长会让我发现了家庭教育的问题,给我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听了老师的讲座,才知道自己的问题有多大。要是孩子上一年级的时候我们能够明白这些就好了。真希望这样的家长会能多开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