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模板(10篇)

时间:2023-07-24 16:14:4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劳动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劳动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篇1

那么,劳动教育在家庭背景下应生成什么呢?我们要本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与立场,即通过现象看本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纷繁复杂、光怪陆离的各种家庭教育背景下的劳动教育变式,我们就会发现在家庭教育背景下的劳动教育其实就是培养孩子受用一生的劳动习惯。这些劳动习惯应该包括:高大上的劳动意识;历久弥新的劳动兴趣;自我服务的劳动习惯;劳动中难能可贵的合作精神。前两者是构建孩子劳动习惯的前提与基础,后两者是家庭教育背景下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应然结果。

劳动教育在家庭背景下的生成应注意什么呢?

一是对孩子劳动意识的养成要及时、及早。现下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都比较金贵,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于是在家中凡事都被父母包揽,唯恐孩子在劳作中受伤害和受委屈,家长头脑中固有的“树大自然直”的思想就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被越来越放大。呈现在家庭情境中是不断上演的不让孩子在家庭中干活,孩子只管吃好、穿好、玩好就行的肥皂剧。岂不知家长的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不让孩子干家务会使孩子缺少必要的最起码的初级劳动锻炼,天长日久就助长了娇气与颓废之气,固化、定型了懒惰的坏习惯,甚至影响到日后上学读书的行为习惯,以至于波及学校教师对孩子管理以及家长自身对孩子的教养。因此,针对家庭背景中劳动教育的这一现实情况,首先要做的就是及时及早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索尼公司创始人、日本教育家深大曾说:“早期获得的信息会像血肉一样长在脑内,长期发挥作用。”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也从儿童发展心理学角度作过精辟的论述:“儿童出生后头3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儿童整个一生中的任何阶段……如果从生命的变化、生命的适应性和对外界的征服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来看,人的功能在0~3岁这一阶段实际上比3岁以后直到死亡的各个阶段的总和还要长,从这一点上来讲,我们可以把这3年看作是人的一生。”

二是对孩子的劳动兴趣的养成要警钟长鸣,不可懈怠。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尔基也重复过这句话。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也曾说:“学习最好的激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某种兴趣,就会对该事物或活动表现积极肯定的情绪。”基于此,这就警示我们父母在家庭背景下对孩子的劳动兴趣的养成金钟长鸣,不可懈怠。家长要懂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同,家庭教育的不同往往表现在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教育方式的情感化,教育方式的多样化三个方面。因此,家庭中劳动兴趣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究其主要原因是家庭对孩子劳动兴趣的养成既无计划性也无组织性,是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在亲情感召下、在没有剧本的前提下自然而然地演绎的。这种家庭劳动教育的环境极容易造成家长对孩子劳动兴趣养成上或掉以轻心,或放任自流,或野蛮生长。为此家长必须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兴趣;教育孩子对自己的劳动学会欣赏;发现劳动中蕴藏的一切机会,用激将法激活孩子沉睡已久的劳动欲望,盘活孩子的劳动冲动;创设情境,让孩子把家庭劳动的感受及时用有效地方式(如口头的、书面的、音像的、电子的等)表达出来;让孩子发现家庭劳动的特殊意义与价值。

篇2

关键词:教师队伍;家庭教育;指导水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72-01

家庭教育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不仅仅给予了儿女生命,他们还必须要承担起教育和管理子女的责任,规范子女的行为习惯,提升子女的道德修养,使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完善的人格。但是,我国家庭教育目前还存在的问题,为了克服这些问题,通过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为家庭教育提供支持,是中学学校管理者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必须要得到高度重视。

一、优化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近些年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错位和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导致了“教子难”现象。特别是一部分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关于亲子情感与行为的困惑日益严重,几i一年甚至几百年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受到严重挑战,给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努力办好家长学校,增强家庭教育实效,满足家长需求,已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家庭教育研究部门和广大家庭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而家长学校指导教师的职责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家庭教育的知识传授、问题咨询、信息服务、活动组织等指导活动,以科学的方法帮助父母做好家庭教育。所以,提高对家庭教育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对于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尤为重要。

二、建设适应家庭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教师队伍的对策

在家庭教育事业方面,如果想要取得一定的成果,那么对于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以及家庭教育的内涵建设都具有一定的要求,同时对家庭的教育质量还有一定的要求。

为了实现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家庭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进行相应的研究分析,得到如下几点措施。

1.加强中学家长学校专职指导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工作

在整个家庭教育中,中学的班主任以及相关的管理人员对家长起到一个指导作用,所以,要想家庭教育能够取得一个良好的效果,那么就需要家长进行专业化的培训。

(1)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对家庭教育指导教师的在职培训工作。教育部门应该将家庭教育指导老师的培训添加到整体的培训中,为指导老师制定一系列的适合的培训计划,将中学学校等专业机构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使得整个培训计划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最终帮助家庭指导老师提高教学的能力以及转换教育观念,进而能够顺利的进行家庭教育。帮助家庭教育的指导老师能够明确教育的目标,在新形式的培训下充实自己。最终,要将家庭教育等相关的内容写到中学的相关教材中,帮助一些相关人员的进修。

(2)中学学校应该在现有的资源下为老师提高专业的学习机会,并且鼓励老师积极的参与其中,进而能够不断的提高家庭教育中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中学学校应该将家庭教育的有关内容适当的引入到中学的教学中,使得中学的老师和学生能够对家庭教育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比如,可以在中学的课程中设置一节“班主任工作”的课程,使得中学的学生能够与家庭教育有一个近距离的接触,对家庭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的掌握,还可以在中学学校中开设专业的家庭教育研究课,为家庭教育的指导人员和研究人员提供一个有利的工作环境。

(3)将家庭教育作为一个考核要点来对中学学校的教学水平进行考核,可以在整个县或者市内定期的举办关于家庭教育指导的优秀评选活动,对一些表现突出者进行表扬,同时还促进了中学老师在家庭教育工作中的积极性。

2.做好中学家长学校兼职指导教师的遴选和聘任工作

在整个家庭教育中,兼职指导老师也是其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因为兼职指导老师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帮助指导老师打开教学的视野和格局。兼职指导老师主要是指由中学学校聘请的一些在家庭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权威以及指导能力的老师,可以是一些家庭教育的专家也可以是一些家庭教育的研究人员。当然对于兼职指导老师的聘请,需要一个严格的聘任标准和遴选程序。这样才能够保证兼职老师的专业性。

(1)聘任标准

首先,作为家庭教育的兼职指导老师要对家庭教育这份事业充满热忱,能够将自己的全身心都投入到家庭教育工作中,对这份工作充满责任和奉献精神;其次,在家庭教育中要对家庭教育的观念以及方法进行科学的使用和普及,能够为学生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做指导,帮助家长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帮助家长制定系列的人才培养方法;最后,要在家庭教育的开展过程中还能够不断的进行研究,进而能够不断的优化家庭教育的方式,使得家庭教育能够真正的取得效果。

(2)遴选程序

首先针对家庭教育中薄弱的地方进行一些初步人选的拟定,然后对这些初步人选进行一些相关知识和能力的考试和评估,最后,确定聘任的人员并与其签订相关的劳动合同,颁发聘任书,同时在相关的教育部门进行备案。中学的家庭教育想要取得一个良好的效果,那么离不开一个综合素质高的指导老师的队伍,所以要保证指导老师的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够在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的同时能够为社会的发展添砖加瓦。在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理论内容的讲授,还要主要实践的技术要领,使得家长在多方面的素质都能够提升,进而为学生创建一个具有和谐文化的家庭环境。然而,针对家庭教育所提出的这些要求,能够真正达到这个水平的人少之又少,进而使得家庭教育不能够落实到位,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对家庭教育指导老师的队伍建设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三、结束语

本文首先对家庭教育重要性进行了分析,接着对提升教师队伍建设,为家庭教育提供支持的相关对策进行了分析,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相关中学管理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篇3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重视以“孝悌”、“忠义”、“仁爱”为主要行为规范,以父母兄长的言传身教为主要方式,集中体现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教育理念中,强调父母、兄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榜样示范作用。

一、传统家庭教育观产生的根源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

首先,传统农耕生产方式的影响。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传统经济是一种十分典型的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在我国传统社会,生产方式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相对独立的家庭经济体是儿童接受教育及成长发展的主要场所,儿童从父母等长辈那里受到勤劳、俭朴品质的教育,并且学到各种生产劳动技能。可以说,传统的生产方式是家庭教育思想的产生的决定因素。

其次,传统的生活方式的影响。我国的传统生产方式决定了传统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以家庭为单位,生产和消费封闭循环,自给自足。在家庭中,由于生产是第一位的、是家庭存在的保障,生活由生产所支配,并服务于生产。家庭生活和物质生产是直接统一的,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基本活动是吃、穿、住和劳动。传统的生活方式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在家庭内得以体现。古人传授给儿童一生中所需要掌握的各种生活技能和要领。因此,传统的生活方式是传统我国社会家庭教育的直接条件。

第三,传统社会和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传统的社会文化观念以儒家文化为基础,讲求“忠、孝、义、仁、礼”等伦理纲。传统社会中人们的家庭观念强,对家庭的依赖性大。在家庭与个人及社会的关系中,往往把家族视为枢纽和关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服从于“齐家”,“齐家”又是为“治国平天下”之本。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对儿童的教育是首先着眼于“成人”,然后才是“成才”,而且通常将道德教育与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培养儿童劳动、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等方面的文明行为,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品质。

二、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理念、原则与方法

1.传统家庭教育的理念

我国古代的家庭是缩小了的社会,它集生育、生活、生产的功能于一身,整个国家实际上也是以无数个分散的家庭为基础的。可以说,家庭发展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维护家庭的利益是家庭成员的重要使命。家庭中的每一成员都要有安身立命的责任感,也接受着这种观念的教育。

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一直将德育放在首位。讲究儿童的“认识上的笃信、意志上的锻炼与感情上的陶冶”三个环节,把加强“知”、“情”、“意”的修养与锻炼作为儿童德育的主要内容。

2.传统家庭教育的原则

其一,重视早期教育的原则。我国传统家庭重视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孔子提出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精辟见解,后来的颜之推提出,在孩子生下来以后,就要用仁孝礼义来要求他们,当儿童知道了颜色,懂得了喜怒之后,便要开始教育他们。这一原则对于今天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都有深远影响。

其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原则。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方式有言教和身教两种,并且特别重视身教的作用,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谈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它强调家长要以身作则,才能教育好后代。

其三,维护家庭集体利益的原则。在我国传统家庭中,父母教育儿童要主动地维护家庭与集体的利益,要做一个“仁孝”的人。要志存高远、孝顺长辈,要维护家庭、集体乃至国家的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家庭、集体的利益产生不一致的情况时,个人利益要主动地服从整个家庭、社会集体的利益。

3.传统家庭教育的方法

其一,严格教导,反对溺爱的教育方法。严格教导、反对溺爱的教育方法在我国古代的家庭教育中非常普遍。史称康熙皇帝教子严格有方,为家庭教育中的楷模。他要求皇子们“从小就在劳动和艰苦环境中锻炼,并习惯于食用粗糙的肉类”,正是这种严格教导、杜绝溺爱的家风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接班人。

其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式的教育方法。古代家庭教育的内容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由于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差,易于接受直观形象教育。因此,道德教育不能采取长篇大论的说教,而应“行不言之教”。父母兄长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儿童,这种榜样教育的效果胜过言教。

其三,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在处理家庭教育爱与教的矛盾方面,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形成了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古人用“严父”和“家严”来形容父亲,用“慈母”和“家慈”来形容母亲。而司马光说过,“慈而不训,失尊之义;训而不慈,害亲之理。慈训曲全,尊亲斯备。”就是指父母只有慈严结合,才具备了大义和亲情,是完整的家教。

三、传统家庭教育观的现代价值

1.要重视儿童的品德培养

传统教育非常重视对儿童良好品格的培养。家庭教育中,父母首先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然后才是其他教育的问题。反观今天我们的家庭教育,一些家长并没有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只是片面的重视智力开发,简单的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孩子将来的发展就好,结果造成有些孩子“高分低能”,有些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眼光狭隘”毛病;还有些孩子因学习压力过大,导致性格孤僻,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可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加强儿童智力开发的同时,应重视对儿童的品德教育,让他们学会做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孩子今后的发展和幸福。

2.重言传身教,身体力行

父母长辈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并加以借鉴和利用。对于儿童而言,终日与父母相伴,父母一言一行,他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有样学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长辈要牢记“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并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

3.教育儿童应磨练其意志,锤炼其情感

清代名臣身居要职,家庭富足,但其对子女要求却是异常严格,不搞任何特殊。认为,现在让孩子多吃一点苦,多在困境中磨练,能让孩子将来少受点苦。尽管平时常年在外,但他会定期给儿女们写家书,通过家书来教育子女,即著名的《家书》。后来,的子女们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今天,我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大幅提高,年轻的父母们对孩子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然而,溺爱式的教育,虽然极大的满足了儿童的物质需求,却忽略了对儿童意志的磨练。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儿童,意志一般比较薄弱,情感淡泊,遇到困难往往手足无措,无所适从。父母的本意是为了孩子好,殊不知这样一来反而害了孩子。由此可见,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在关注其物质条件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儿童意志的磨练和情感锤炼,唯有这样,孩子才会健康地成长,长大后顺利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篇4

现在的家庭教育有一些误区会经常地出现,家长们都有一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之心,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大大地超过了孩子们的承受能力,往往就会把孩子的优点给忽视了,极其严重地影响了孩子们的健康发展。因此,幼儿的家庭教育至关重要。下面结合本人的工作实际及其他人的家庭教育经验,谈谈幼儿家庭教育的几点拙见。

一、家长要学会赏识自己的宝贝

如今的家长,对孩子要求太高,每天从幼儿园接孩子回家的路上就问孩子:“今天你学什么了?”“你学得怎么样?”“会不会?”等等。当孩子回答不清楚时,就会批评孩子什么笨啦,为什么学不会啦,是不是不认真啊等等,甚至还拿别人家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家的孩子对比,让孩子的自尊受到一定的伤害。还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总给孩子找缺点,日子久了,就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消极心理,他对什么事情都会不感兴趣。所以,做家长的一定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鼓励孩子,让孩子在赏识中长大。

身为孩子的家长要学会赏识自己的宝贝,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记得女儿刚刚懂事,我会在每件事上不断表扬和鼓励她,随着孩子不断成长和懂事,我发现孩子无论说话还是做事都会很自信,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时她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次发明创造,都显得与众不同。

二、家长要深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作为家长都应知道,每个孩子都是在我们的家中学会怎样走路,学会如何说话,学会一些行为习惯。在家庭获得自己身体的发育、心理的发展、个性的形成。可以说,游戏、学习、劳动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三种主要形式。家庭不仅为孩子提供了人生最初的游戏和学习场所,而且引导孩子从游戏过渡到劳动,都是由家庭教育

而成。

篇5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让素质教育走进家庭,使家庭教育也能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学校、家庭、社会横向沟通,共同担负起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任,已成为众多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共识。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家庭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喜人局面,但是,也不能不看到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影响,目前,在家庭教育中仍存在着种种问题,有的甚至步入了家庭教育的误区,我们清醒地认识,家庭教育的现状呼唤着学校担任起家庭教育指导的重任。

笔者就本校初中学生家庭状况、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情况及家长对学校的认识和要求,展开实践调查。

一、调查结果分析

1.从家庭基本情况来看

一是学生的家庭结构大多为是双亲结构,这样的家庭,利于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教育空间,也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实施;二是多数学生家庭关系和睦协调;三是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多数家庭的人均月收入在600元以上,这样的经济条件为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奠定了物质基础;四是父母亲文化水平和职业状况不高。

调查表明,家长的受教育水平低,仅有24.4%的家长接受过相当于高中水平的教育,其余74.6%以上的家长的学历水平在初中以下,有6.1%的家长根本不识字。这方面的不利因素,使得学生在家庭中很难接受科学、系统的家庭教育。

另外,父母亲的职业概况也是家庭环境的一个基本要素。我们大致将职业分为:工厂企业、行政事业机关干部、个体经营和农民等其他劳动者几个部分。

结果表明,这个比例大致同上述父母亲的学历层次一致,说明了父母亲的学历同其职业相对应。调查表明,一组成绩较好的学生,与一组成绩较差的学生相比,其父母亲有着较高的高学历比例。

2.从家庭教育观念来看

首先,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在认识层面上,几乎人人都认为教育孩子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在教育目标上,“望子成龙”,希望孩子尽快成才仍然是当今家庭教育的主旋律。以家庭智力投资为例,尽管有些的家庭经济收入并不十分富裕,但为了子女舍得花钱,良好的物质条件均有利于学生发展。但是,从家庭经常进行的文娱活动来看,学生在家庭中的文娱活动种类少,层次较低,不利于学生文明行为、高雅性情的培养与陶冶。

其次,家庭教育的方向。培养孩子已越来越受重视,但未形成共识。

第三,家庭教育的期望值。总的看来,父母亲对孩子的期望的平均值都大大高于现实。

3.从家庭教育实践来看

第一,家庭教育者的作用。普遍情况表明:首先,在家里经常教育孩子的是孩子母亲,约占其家庭总数的85.3%;其次,才是孩子父亲,约占46.1%。这可能与父母亲的工作和生活特点以及孩子的年龄有着直接的关系。有的学生父母亲,由于工作和生活忙碌,时间紧张,苦恼于没有足够的时间教育自己的孩子。这说明家庭教育孩子目前主要还是依托于孩子的母亲。作为孩子母亲的教育方法和思想,更大程度影响了孩子的品质,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

第二,家庭教育的方法。家长忽视身教重言教,无能为力也不负责任。

调查显示,当孩子的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有57%的家长帮助孩子找原因,有32.2%的家长口头批评孩子,有9.5%的家长采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在孩子顶撞家长时,有82.2%的家长对孩子进行说理,有16.1%的家长采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有2.5%的家长无所谓。说明部分学生家长的教育行为、态度、观念确实存在问题,而且只重外表不重本质。

另外,目前有一半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感到力不从心,想不出比较好的教育方法,有50.4%的家长不知道教育方法,36%的家长没时间教育孩子,12.8%的家庭夫妇意见不一致。除了希望老师配合教育外,不太想学习或模仿成功的教育方法,从中体现了家长对子女不负责任的一面。由此可以看出开展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与互补研究活动,是十分有意义的。

第三,家庭教育效果。通过家庭教育,不少家庭的教育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成效。数据显示,81%的家长认为孩子不能理解和尊重家长。

4.家庭关系方面,越来越疏远,处理事情比较民主。

(1)随着子女年龄的增加,代沟也在加深,家长与子女间的关系在疏远,由此看来亲子关系必须加强。

(2)家长与子女谈论的话题大多是学习方面的内容,日常琐事的较少,而且,随着子女年级的升高,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越来越少

(3)在处理问题时家长还是比较民主,如当子女提出不同意见时,大部分家长会和子女一起讨论。

5.与学校关系。家长选择比较理智,对学校普遍满意。对学校的工作、师资力量及具体的某项管理制度,绝大多数家长表

示认同或满意,保障和促进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

家长的种种观念、态度及行为会制约并影响孩子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同时也不利于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由此可以看出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改善家长的教育态度,改变家长的教育行为势在必行。

二、调查启示

第一,家庭教育关键在其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由于物质生活的丰盈,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子女容易受到父母长辈的过分溺爱。加之望子成龙和竞争意识强烈,也容易形成父母们的过高期望以及进行过度教育。这就是目前有些家庭在教育上所陷入的误区。诚然,能够教育加之愿意教育构成了家庭教育的强大动力,但是,如果缺乏科学观念的正确引导,也可能“欲速而不达”,甚至导致走向反面。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我们认为,最有效和最佳的途径就是间接教育孩子的父母,塑造孩子的家庭环境。让父母大人们首先懂得教育孩子的基本原理,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是教育好孩子的关键之关键。目前,年轻父母学历层次较高虽然值得欣慰,但并等于说他们就具备了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和全部知识,其中有些父母还相差很大距离。

第二,对家长正确观念教育刻不容缓。

首先,引导和教育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很多家庭充分已认识到德性与能力的培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然而,一旦它与孩子的学业发生矛盾时,这个重心又发生了位移。在许多家庭父母和子女交流时,言必称分数和成绩者仍不在少数。应该看到,在家庭教育的背后,还有着升学、中考和就业的杠杆,往往起着制约的作用。因此,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互相制约的,也是互相配合的。

篇6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3-0074-04

家庭教育不是家庭的唯一职能,却是家庭的重要职责。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家庭(主要指父母)对个体(一般指儿童青少年)产生的影响作用。”①同时,在血缘关系中父母与子女之间双向沟通的互动教育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笔者正是以上述关于家庭教育论述为基础,结合武定县傈僳族家庭教育的实际,采用调查问卷和实地访谈的形式,总结了傈僳族家庭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一步加深傈僳族家庭教育在民族文化中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认识,并就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一、武定县傈僳族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

傈僳族是云南省武定县第二大少数民族,人口约13400万,占全县人口的4.2%。武定县傈僳族主要居住在东坡乡、环州乡、己衣乡、白路乡等4个乡镇。②为了能够较全面地了解武定傈僳族家庭教育的状况,笔者分别选取了己衣乡、东坡乡、白路乡为调查研究对象,力图从傈僳族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积极因素和不足之处对调查情况作分析总结,基本情况如下:

(一)傈僳族家庭教育中的积极因素

傈僳族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祖国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在家庭教育中,他有着自己特殊的教育方式,并在民族教育文化中发挥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1. 家庭教育内容的民族性。从大的方面来说,民族性是对国家文化认同的基础。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傈僳族形成了包括民族习俗、节庆仪式、传统节日等特色的民族文化。如傈僳族节日众多,规模较大的有阔时节、火把节等节日。阔时节是傈僳族语音译,“岁首”新年之意,是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节日期间,一般都要酿制水酒,杀鸡宰猪,舂粑粑,准备各种丰富的食品,还要采摘与全家男人人数相同的松树枝插在门口,寓寄祛除疾病,幸福吉祥。同时,武定傈僳族大多居住于金沙江两岸的高山上,以农业为主,因而傈僳族家庭从小注重对孩子进行劳动技能方面的教育。傈僳族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就注意带着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家庭劳动,如生火煮饭、清点牛羊数目、喂养家畜等等,逐渐培养傈僳族孩子的劳动技能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除此之外,武定傈僳族家庭教育中,不仅重视子女对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劳动技能的教授,还注意培养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教育熏陶。如武定傈僳族家长首先希望自己的孩子要学会做人,因而武定傈僳族家庭十分重视对孩子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傈僳族家庭从小对孩子进行尊老爱幼,互帮互助,诚实守信等方面的教育。他们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才能够在社会立足。

2. 家庭教育方式的通俗性。教育方式是实现教育内容的一种策略和方法。对于青少年来说,除了学校的课堂教育外,他们更多的时间接受的是家庭成员,包括父母、亲戚朋友等长辈与他们之间的互动式的家庭教育。然而,家庭成员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精神境界都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成员会随着各自所接触的对象的性格特点而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地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如在思想道德方面,武定傈僳族家庭十分重视长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他们在言行举止上经常会用“看得见,容易模仿的”方式坚持身体力行,从言传身教中帮助孩子成长成材,并在家庭中为孩子树立标杆和榜样。在武定傈僳族的生活方式中,家庭教育方式的通俗性,也是一大特色。如吃完晚饭后大家都喜欢围坐在火塘边,长辈们常常以此机会来讲述一些民间故事或真实的事情,通过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让孩子从故事中明辨是非,学会如何做人做事。

3. 家庭教育主体的多元化。从一般意义上讲,长辈与子女之间的互动都是家庭教育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笔者这里的主体主要是指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因为通过笔者走访调查发现,傈僳族长期以来都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家庭,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家庭稳定,离婚率低,单亲家庭少。因此,傈僳族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孩子从小能够得到父母的关爱,父母成为家庭教育的主体。武定傈僳族家庭几代人居住在一起,爷爷奶奶也成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同时武定傈僳族地区还存在族长制,傈僳族族长的威望也对本族家庭教育起到震慑作用,因而使得傈僳族孩子得以在家庭教育中获得相对不同于其他家庭的教育。

(二)傈僳族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希望,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摇篮。改革开放以来,傈僳族的经济文化发展相比过去有了明显的提高,特别是在教育资源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改善,家庭教育也获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在家庭教育经费投入、教育的途径与教育内容等方面,相比于社会教育的整体发展,其进步性还是很有限的。

1. 家庭教育经费投入低。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家庭经济的好坏不是教育成功的必然保证,却是教育的基础。家庭对孩子教育上投入的多少往往也反映着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为此,笔者对武定县傈僳族家庭教育投入也作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来看图1,义务教育实施以来,国家承担了孩子们受教育的大部分费用,而购置孩子的学习用具、课外书籍等费用则仍由家庭承担。但调查结果显示,武定县大部分农村傈僳族家庭都较少购置课外书籍,父母对孩子教育费用的投入占家庭收入比例较低,平均每年给每个孩子投入的教育费用仅115元。可见,课外知识量的摄取和教育经费的投入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知识面的拓展。

图1 武定县傈僳族家庭父母对子女教育投入的统计(%)

2. 家庭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按照一般的意义上来说,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可分为四种类型:溺爱型:这类家长对子女百般娇宠,宠得多,约束得少,甚至对孩子的错误和缺点也加以庇护。③民主型:家长与孩子同志式相处,互相尊重、理解。④权威型:这类家长按照自己的阅历和意志严厉管教子女,他们相信棍棒下面出孝子,对子女出现的错误轻则批评,重则打骂,孩子凡事都要服从家长的管教。③放任型:这类家长一味注重以宽松放任的态度对待子女,对孩子不闻不问,任由其自由发展。④

一般认为,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家庭教育主要是溺爱型为主,更多的是对子女的疼爱和迁就。但调查显示,当前武定县傈僳族家庭教育中较少迁就溺爱孩子,略有权威倾向,其中溺爱型的占18.3%,权威型的占41.2%,但以民主型的方式相处的依旧很少,仅占20.7%。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一方面,傈僳族家庭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从而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表现出一定的分化;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与傈僳族自身的风俗习惯息息相关。

3. 教育内容的不平衡性。教育内容是在家庭中长辈向子女教授的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灌输的思想观点和培养的行为习惯的总和。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了解傈僳族家庭教育内容的实际情况,笔者对傈僳族家庭教育主要涉及的劳动技能、文化知识、思想品德等方面进行了访谈和调查。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有32.5%的人认为把教育内容的重点放在了“良好的品行、健康的个人品质”;还有29.8%和29.1%的人选择了教育内容应该是“日常的家务劳动或简单的劳动教育”和“传统道德规范与风俗习惯”方面。可见,大多数家长认为他们可以主动实施有效的教育内容:对孩子的教育、日常劳动的培养,身体和精神健康及文化知识更有价值。武定县傈僳族家庭重视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其次是注意日常的家务劳动,以及传统的伦理道德教育,但对现代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视相对缺乏。

图2 武定县傈僳族家长对孩子教育内容的统计(%)

二、武定县傈僳族家庭教育的现状、原因分析及对策

通过对现状的描述,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傈僳族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使我们的调查更加有效,有必要进一步挖掘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一)家庭教育经济环境相对较差

经济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该地区的发展现状。武定傈僳族主要居住在金沙江两岸的峡谷中,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自己特殊的历史地位和较为稳定的经济文化生活。以经济作物为例,玉米、荞麦、高粱还有少量的水稻成为武定县傈僳族地区主要种植物,但长期封闭半封闭的状态使得武定傈僳族地区生产社会化水平相对较低。虽然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傈僳族地区人民的自我发展意识,但是旧经济模式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束缚和半封闭状态的地域限制所产生的瓶颈效应依旧存在。特别是在经济发展较快的今天,其副作用日益突出,致使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既面临着经济大发展的机遇又面临着一场严峻挑战。从整个国民经济来看,少数民族地区与沿海内地经济差距有不断拉大的趋势。受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尤其是武定傈僳族自身所处的地理、社会环境使得武定傈僳族地区经济发展依旧落后,投入教育的费用依旧不容乐观。可见,傈僳族家庭教育经费投入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方面是经济基础差,家庭贫困,第二个方面是家庭经费预算没有向教育倾斜。

(二)父母文化水平有待提高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导,父母文化素质的高低对孩子起到不容小觑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武定县傈僳族家庭父母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尤其是母亲。这与当今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很不适应。从父母的职业类型来看,家长多在家务农,其他职业类型相对偏低。父母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对家庭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文化水平低对家庭教育是十分不利的。

表1 武定傈僳族家庭父母文化程度和职业类型

孩子一生获得怎样的成长、发展与父母所受教育程度及素质的高低是密不可分的。调查显示,今天的傈僳族中小学家长,有90%出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受时代、环境的影响,且又在祖国最偏远并且贫困的傈僳族地区,使得他们所获得的教育是十分有限的。笔者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只有35%左右的傈僳族家长具备最基本的教育知识,而大部分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方式上采用的往往是沿袭前辈对自己的教育方式。且传统的傈僳族家庭教育传授封建迷信思想,不利于青少年形成科学的思想观念。一方面,傈僳族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会不自觉地灌输一些封建思想,例如“男主外,女主内”;“女孩子读书就是帮夫家读”等等。另一方面,傈僳族家庭教育的教育者本身的知识面很窄,他们传授的一些知识是不科学的而且是毫无道理的,例如,“孕妇不能吃小兔肉”;“小孩不能吃鸡脚,吃了鸡脚以后写字不好”。再加上傈僳族人口中绝大多数生活在农村,弱势文化代代相传,绝大部分教育主体(父母)的综合素质与现代家庭教育理念有差距,传统的教育观念在家长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绝对权威,命令主义、家长主义等陈旧落后的思想严重束缚家长教育思想的科学性。调查显示,傈僳族家庭教育中对孩子从小智育方面的教育相对缺乏,更多的父母关注的是子女的劳动,而对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等内容,父母认为是学校的事,殊不知对孩子早期的智力开发非常重要。

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往往反映着一个人文化知识水平的高低。对家庭教育重视与否不仅仅受到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影响,也受到生活经验、社会阅历的影响,但总的来说,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家庭教育起着关键的影响。据一项调查显示,初中文化水平的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上大学(包括大专),而对研究生不做高要求。而高中文化程度的母亲则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大学毕业后能够继续深造。由此可见,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尤其是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对家庭教育有着重大的影响。

(三)长辈的教育观念有待更新

教育观念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先进的教育观念对教育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而落后的不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观念则起到相反的作用。影响教育观念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受到个人的知识水平、文化素养、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影响。傈僳族人民由于长期处于封闭半封闭的生活环境中,获取外界信息较少,使得在长期的发展中步伐缓慢,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相对落后。

家庭教育质量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息息相关,但不可否认家长的教育观念在家庭教育这个小环境中仍然对家庭教育起着重要作用。教育目的的实现受家长教育观念的影响,绝大多数家长在家庭教育目的的出发点上都是好的,但教育观念的差异使得良好的教育目的不一定能如愿以偿地实现。同时,家长教育观念的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家庭教育的效果,而且也对家庭教育方式产生影响。一般说来,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往往相伴随的也是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例如放任型家庭教育只注意发展孩子的个性,而忽视了一些错误言行的及时纠正,从而导致孩子不能明辨是非,养成不正确的行为习惯。

三、针对武定县傈僳族家庭教育问题所提出的对策

分析问题是为了查找原因和提出对策。通过现状描述和原因查找,我们对傈僳族家庭教育的基本情况有了适当的了解,为此,我们需要优化家庭教育的经济环境和更新父母的文化素质来进一步提高傈僳族家庭教育的实效性。

(一)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武定傈僳族多居住在高寒山区,经济落后,生活贫困。实施义务教育以来,依靠国家优惠政策,多数家庭基本能保证孩子入学,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但课外书籍、学习用品依然是很难得到满足。教育的可行性在很大程度上依然由家庭经济基础决定。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把增加家庭经济收入放在第一位。例如可通过生产、种植、养殖等来增加收入,还可通过扶贫计划等方式促进傈僳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增加教育投入在家庭收入中的比例,让武定县傈僳族的孩子也能有好的条件学习。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摇篮,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长期的、终身的。⑤调查显示,武定傈僳族家庭文化环境较为贫乏,父母文化水平偏低。(下转9页)(上接76页)要丰富家庭文化环境,关键在于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我们要积极、充分的利用农村现有教育资源,开展各种活动。如,添置家庭文化传播媒介,家长外出接触社会,开办扫盲培训班等。

(二)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思想决定观念。在傈僳族的家庭教育中,首先需要树立正面教育与适当管束相结合的观念。孩子处于成长阶段,尚未完全明辨是非,因而言行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错误。这就要求家长能够从孩子的身心特征出发,管束不能太过苛刻。不能过狠过严,而应该以正面教育和疏导为主。同时,孩子懂事以后,希望得到家长的赞美和表扬。适当的赞美和正面的评价能有效地激发儿童的正能量,进而形成良好的习惯,增强自信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孩子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以获取更大成功,这对于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十分必要的。

另一方面,树立面向未来的教育观念。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竞争的社会,家长应该破除传统的封闭式教育观念,树立面向未来的教育观念。家长应摒弃“教育只是学校责任的误区,有意识地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经常与子女谈心,进行情感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时指出他们的不良习惯,有意识地通过父母的言行举止、行为习惯、处世态度等家庭教育方法影响子女,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未来融入社会做好准备。

(三)注重家庭教育与傈僳族文化渗透

武定县傈僳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家庭教育要继承并发扬本民族优良传统。一方面武定傈僳族的祖辈们通过日常生活及言行举止,已经将民族文化与家庭教育有效结合,但仍然显得单调和枯燥,缺乏科学性。在傈僳族的家庭教育中,可以探索将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色结合起来,如武定县傈僳族中知识文化水平高的人能够带头将家庭教育和民族文化的传承结合起来,使教育更加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让傈僳族文化永远发扬优秀的一面,在社会中显示其独特的风格。另一方面,受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大潮的影响,一些家长的教育脱离本民族的实际,甚至一些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干不干家务劳动都可以。应该清楚地看到,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要有意识地对后代进行传承。

家庭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场所,是我们学习与这世界上的人们相处永不闭户的学校。教育好下一代,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家庭幸福的需要。进行傈僳族家庭教育研究,目的在于总结傈僳族家庭教育的优势,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为提高傈僳族家庭教育提供有效的参考。

注释:

①邓佐君.家庭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7.

②网址:http://.

篇7

中国分类号:G61

s

随着独生子女的不断增多,幼儿渐渐成为一个家庭的核心,承载着家庭的希望以及社会、国家的未来,幼儿教育的科学性显现出“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然而,受工作压力大和生活节奏快的诸多困扰,很多家长无法为幼儿构建科学化的家庭环境,甚至不负责任地将幼儿送到爷爷奶奶家,造成亲子教育的弱化,直接影响了幼儿的科学发展。

一、幼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在家庭生活中家长作为幼儿的启蒙老师能够培养幼儿健康的人格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认知习惯、交流习惯等,能够直接决定着幼儿社会化发展的起点和发展速度。因此,家长的教育理念是幼儿快乐成长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在家庭生活中家长的关爱意识、担当意识以及责任意识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给予幼儿积极的影响,从而实现“身教胜言教”的良好教育效果,为幼儿树立学习和效仿的人生榜样,增强幼儿发展的实效性。

最后,家庭教育是幼儿成长的第一课堂,是幼儿学习知识、体验情感、认识社会的起点。因此,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对“像白纸一样纯洁的”幼儿能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而最优化的家庭教育无疑就是幼儿“全速前进”的推进剂。

二、构建最优化家庭教育的有效策略

“温情的家庭氛围是幼儿快乐成长的源泉,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接触的时间与机会都很多,家庭无疑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因此,家庭教育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对孩子的个性、品质与健康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①

(一)构建关爱、开放、和谐的家庭环境

首先,父母要帮助幼儿种下爱的种子,让幼儿在父母的忙碌中感知到爱的存在和情感的交流,为幼儿塑造一颗充满热情与关爱、内涵丰富的心灵,为幼儿爱父母、爱家、爱社会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父母还要引导幼儿学会通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表达自己对父母的关爱,例如,父母下班回家时,幼儿可以帮助父母拿拖鞋,还可以告诉爸爸今晚几点有球赛,告诉妈妈今晚几点有选秀节目等。

其次,父母在讨论家庭事务过程中要注意发扬民主集中制,不能搞“一言堂”和“霸权主义”,甚至还可以让幼儿发言参与家庭事务的处理过程,让幼儿在参与家庭事务的过程中了解父母的辛劳,通过引导幼儿关心家庭事务培养幼儿关心父母的良好习惯。例如,父母可以咨询幼儿回家看爷爷奶奶时需要买些什么东西,通过幼儿的积极思考,提高幼儿对家人的关怀意识以及如何给人买礼物的常识。

最后,父母在家庭生活中还要注意和谐,不能吵架,更不能打架,积极构建和谐、文明的家庭生活,帮助幼儿形成温文尔雅、落落大方、知书达理的良好性格,杜绝偏激情绪对幼儿的快乐成长产生负面影响。事实证明:在父母经常吵架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偏激性格和孤僻性格,不懂得如何与人交流和沟通,在语言和行为上常具有一定的攻击性和危害性,极容易造成人生的悲剧。

(二)借助生活琐事集聚幼儿成长正能量

首先,父母要注意培养幼儿的生活能力自理能力,并以此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培养幼儿乐观、积极、主动的良好性格,消除幼儿在问题面前的畏难情绪,勇敢地面对生活中和成长中的诸多问题。父母要引导幼儿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循序渐进,并适时给予语言上的表扬,激发幼儿勇敢面对困难的主动意识和旺盛的斗志。例如,很多幼儿胆小,遇到生人不敢说话,父母可以带领幼儿多到公园去玩,在与一些慈眉善目的爷爷、奶奶的交流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其次,经济社会的残酷竞争需要任何一个社会个体都要具备较强的耐压能力,不但要乐观积极微笑着面对挑战,还要拥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韧意志,因此,父母还要注意“从小就培养孩子坚强、执着、不服输的精神,学会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打击和挫折,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地朝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奋进”。②例如,父母可以通过幼儿学习系纽扣等小事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并通过幼儿独立解决一个个问题而培养幼儿乐观、自信的性格。

最后,父母要在现实生活中主动寻找教育时机,积极塑造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幼儿在盖完小房子后自觉地把积木摆放整齐,并收入箱子中。父母要对幼儿的进步大加赞赏,表扬幼儿爱劳动、爱整洁、体贴父母,用赏识教育给予幼儿成长的动力和发展的目标。父母要注重幼儿的思想教育,要遵循“先成人后成才”的教育规律,帮助幼儿收获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责任意识。

(三)让游戏成为亲子教育的主阵地

游戏是幼儿的至爱,而情感交流是亲子教育走向成功的最佳途径,因此,游戏成为亲子教育的主阵地,父母在游戏中与幼儿一起娱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游戏的家庭氛围是一种具有良好氛围的家庭生活环境,每个家庭成员在其中都拥有温馨、宽松、愉快的心情,能体验到一种游戏者的发自内心的快乐”。③父母可以和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游戏,以《熊出没》游戏为例,父母扮演熊大或熊二,幼儿扮演光头强,伐木工具是塑料电锯,将客厅装饰为森林,卧室就是光头强的小木屋,故事情节和电视上差不多。游戏不但能够强化幼儿与父母的“血肉亲情”,也能够形成密切的玩伴友谊。另外,父母还可以通过自制玩具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从而实现幼儿的快乐游戏和幸福成长。

总之,父母积极探究家庭教育的最优化之路,通过人性化、科学化的家庭氛围感召幼儿的科学发展意识,引导幼儿在生活琐事的磨练中、在家庭游戏的参与中与父母快乐合作、幸福交流,真正实现幼儿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注释

①惠琴.《浅谈幼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与方法》.《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年,第7期,第229页

②柯君.《培养未来的男子汉》.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版,第99页

③李丽.《让游戏成为幼儿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年,第8期,第78-80页

参考文献

篇8

目前,教育正呈现出一种逐渐趋于幼龄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孩子的学前教育问题。在学前教育中,家庭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父母的行为举止,将是孩子在教育启蒙阶段最好的范本,因此,在幼儿的学前教育中,家庭教育也应引起家长的重视。

家庭教育是幼儿人生中的第一课。在这一阶段中,父母所扮演的角色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幼儿在正式接受系统的教育之前,他们与生俱来的学习方法就是模仿,从言行举止,到行为习惯,幼儿在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耳濡目染的就会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式。所以,家长一定要重视孩子学前教育中家庭教育的这一重要环节。良好的家庭教育会使孩子养成一种良好的自我修养,对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言行举止等方面都具有良性积极的促进作用,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以后接受学校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氛围

家庭对于幼儿来说,是人生的起点,他们从家庭开始,一步步地去进行对世界的感知。家庭是一种自由形式的课堂,幼儿的学习过程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因此,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需要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行为习惯,为孩子做好榜样。例如,家长需要做到在孩子面前不吸烟,一方面是为了孩子的健康,另一方面是为了不将坏习惯暴露在孩子面前。还有,家长需要做到不在孩子面前争吵。有研究表明,青少年中,有过犯罪记录的孩子,大都是家庭不幸福的。父母在孩子面前因为琐事而争吵,甚至大打出手,都会在孩子的心理上造成一定的伤害,从而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父母应特别注意在孩子面前的形象,有问题及时沟通,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美满的家庭氛围,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三、辨别是非

在幼儿的家庭教育中,需要保持幼儿心灵纯真的一面,但是在孩子逐渐长大的过程中,也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让孩子认识到这个世界丑陋的一面,让孩子具有一定的明辨是非的能力。但是,在进行这项教育的同时,家长需要特别注意孩子的心态,不要让孩子被负面的情绪所控制,而是让孩子仍然能够保持积极阳光的心理状态,加强心理辅导,使心灵变得强大,健康而快乐地成长。

四、自己动手

目前,一些家庭中,普遍存在父母外出上班,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孩子的情况,这种情况容易导致由于祖辈的过分溺爱,造成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些孩子甚至养成浪费粮食、不尊重长辈等等的坏习惯,这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相当恶劣的影响。因此,在家庭教育中,除了对幼儿进行道德素质方面的教育之外,还要注重培养他们自己独立生活的习惯和能力,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幼儿通过身体力行的劳动,体会到长辈的辛苦和关爱。与此同时,还要培养幼儿尊老爱幼的性格,教育他们去帮助长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等。在这种教育下,易于培养幼儿自尊、自强、尊老爱幼等性格特征,为幼儿以后的素质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加强沟通

学前教育阶段中的幼儿,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对父母有着极大的依赖,许多孩子在遇到困难时都是通过号啕大哭引起长辈的注意,然后通过长辈的帮助使问题得到解决。家长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应该锻炼孩子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动手能力,同时激发幼儿在面对问题时进行思考的能力。例如,幼儿在和小伙伴闹矛盾的时候,家长的第一反应不应该是追究谁对谁错,而是让孩子表述事情的经过,然后站在客观的角度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做错的孩子向小伙伴道歉,教育孩子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要勇敢地承认错误,并积极改正。并且在事情过后,通过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给孩子仔细分析事情的经过,告诉他怎样做才是正确的。这样,在孩子下一次面对类似的问题时,就能通过自身的能力使问题得到解决。

篇9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实施胎教的国家,流传着“孟母三迁”、“陶母拒鱼”、“岳母刺字”等关于母亲教育子女成人成材的故事,说明母亲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在现代家庭中,母亲作为孩子的照顾者和教育者,承担着教养子女的重任,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都在接受着母亲的教育和影响。这种自觉和不自觉、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的教育随时随地影响着子女,对孩子的习惯、品行等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现状

在我国古代,“母以子贵”这一传统思想使母亲从小就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希望他们将来能成为贵人以光宗耀祖,并奠定自己在夫家的地位。在现行知识经济社会里,随着妇女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增强。又因为处于独生子女时代,母亲意识到社会竞争的残酷性,大都很重视家庭教育。在与孩子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她们细心抚养孩子并督促孩子的学习,为孩子升学、就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母亲作为承担孩子家庭教育的主要责任者,又表现出许多令人反思的地方。母亲用她女性的细腻安抚着孩子的心灵,包办着孩子一切,许多母亲以孩子考试成绩优异为荣,若孩子考试成绩稍有不如意,表现出焦虑、烦躁,恨铁不成刚的歇斯底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母亲仍然持有学习第一的思想,最关注的还是孩子的学习,49%的中学生母亲和67%的小学生母亲选择了在家与孩子交流最多的话题是孩子的学习,95%的中学生母亲主要通过作业和考试成绩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①。由于母亲与子女的特殊自然关系,在家庭教育中承担了育儿的主要责任。然而,妇女也要参与社会工作、人际交往等社会活动,许多母亲重视孩子教育,却苦于没有时间或不得其法;或者重视对孩子智力发展,忽略情感和道德方面的培养,造成教育中许多不理想的后果,有可能使教育陷入亡羊补牢的再教育之中。

二、母亲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实生活中,大部分母亲全心全意去培育孩子,但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一些调查表明,极少数孩子最恨的人是自己的妈妈;大学毕业后不工作的啃老族也在增加;一有困难就自寻短见的大有人在。这与我们的母亲在家庭教育中存在“忙、盲、茫”现象有关。

(一)母亲“忙”于家庭教育。

在现在这个提倡晚婚晚育的独生子女时代里,几代人宠爱着一个孩子,做母亲的更愿意穷尽所有,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尽其所能给予孩子最好的照顾,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交友,生怕孩子受了半点委屈。从怀孕开始,就幻想着自己的孩子将来成龙成凤。打从孩子上幼儿园起,每天督促孩子学习新知识,并以孩子学会一个字一首儿歌而骄傲。正式接受义务教育后,母亲更是不愿“输在起跑线上”,她们总是拉着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

1.母亲“忙”于孩子的饮食起居。

大部分母亲劳累一天,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督促孩子写作业,招呼一家人吃饭,收拾了餐桌,然后给孩子端茶倒水递水果。等孩子做完作业,妈妈再伺候洗漱、整理床铺,孩子躺下了,妈妈则为孩子装书包……学习固然重要,但孩子学会自理也是成人成才过程中的重要部分。

2.母亲“忙”于帮助孩子完成在学校本应该尽的义务。

学校里轮到孩子值日的时候,一些妈妈拿着扫帚、抹布、铁锹等工具亲自上阵,有些孩子还站在旁边观看,有些孩子干脆一边玩去了,久而久之,他们就认为这些事情与自己无关。这种没有责任感的孩子,书本知识学习得再好也没有意义。

3.母亲忙于安排孩子的课外时间。

母亲在孩子的周末、寒暑假等课外时间里,为孩子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安排得满满的,孩子没有一点消化时间,牛儿吃草也需反咀,许多孩子无法接受。

4.母亲忙于孩子的人际关系。

孩子在学校与同学发生一点不愉快时,做妈妈的一定会亲自出马去解决。有些母亲总在一些节日里想办法去亲近孩子的任课老师,为孩子能当上班干或者坐好位置给老师送礼,等等。不正当的人际关系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公平竞争,让孩子是非不分。

以上列举的场景,在生活中非常普遍。做母亲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为雄鹰翱翔,可是,都如此“忙碌”去做的话,不是在培养“雄鹰”,只是在造就“雏燕”,因为母亲的“忙”而剥夺了孩子动手的能力与体验生活的机会。上海市特级校长、成功教育倡导者、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说:“恰恰是聪明妈妈教出傻孩子,因为她们太聪明,很多地方代替了孩子,把孩子圈养起来,使孩子的社会适应性越来越差。”

(二)母亲“盲”于家庭教育。

母亲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孩子,不遵循教育规律办事。目前社会上流行两种对待孩子前途的观点,一种是“龙生龙凤生凤”的观念,许多家长期待孩子复制自己的成功之路,想象自己孩子的成功模式并强加到孩子身上,她们认为自己的孩子天生就很聪明,只要考上一所名牌大学,人生必定成功。为了孩子的前途,有的母亲放弃工作陪读,负责照顾孩子的生活、监督孩子的学习、控制孩子的交友。要求孩子只要认真读书、考试成绩理想就好,包办生活中其他一切事宜。另一种母亲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她们把自己人生的不如意全归结为没有上名牌大学。网上曾有这样的一个故事,说一位母亲因当年复读多年才上大学,到毕业时因年龄偏大被一些单位所拒,当她有了女儿后,立志培育,在女儿8岁时强训修完小学课程,计划一年学完初中课程。孩子不爱说话,到哪里都扯着妈妈的衣服,没有自己的想法,全由妈妈代言。

面对孩子的成长,母亲总是最紧张的人。她们不停地把自己孩子的成绩与他人成绩作比较,并把各种教育理念在自己孩子身上试验,结果越来越不理想,把自己都弄糊涂了,并不自觉地把这种紧张情绪传染给孩子,给孩子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他与众不同的基因。爱孩子必须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喜好,母亲过多、过度的保护只会使孩子养成依赖的习惯,无法发挥创造性思维,这样就会阻碍孩子的个性成熟,限制孩子的人格独立。

(三)母亲“茫”于家庭教育。

母亲对待成长中的孩子,应该有预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对人才需求是变动的,家庭教育实际上是处于动态之中的,孩子不同时期会表现出不同的特性,母亲应该具有多元价值观去评价孩子,而现阶段母亲在家庭教育中主要以物质价值选择作为教育孩子的唯一标准,唯考试分数高于一切。她们把所有孩子的成功定为一个标准――考上名牌大学就是成功,这种“家长情结”代替着孩子的思考,使孩子的判断力也在成人强制灌输下迷失。当孩子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或者上某种不感兴趣的培训班时,除了默默忍受外别无他法,一旦考试成绩出现下滑时,有些母亲会冷嘲热讽伤害孩子,当孩子被激怒后,会与亲人大吵大闹,甚至选择离家出走,导致青少年犯罪率增加。这时母亲们迷茫了:“孩子是怎么啦?我们这样地付出,为什么孩子就是不领情呢?”时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多,他们的父母为了孩子不受穷,多选择出外打工,赚钱给孩子买新衣服、买好吃的、盖楼房,可是孩子们不快乐,他们幼小的心灵里缺少家庭的温暖。孩子们同样有一个迷惑:“我们的父母爱过我吗?”

在矛盾日积月累的渐进过程中,孩子形成了自己片面的思考及偏激的解决问题方法,更多地考虑自己的得失,不愿意去实实在在地工作,幻想一夜成名的奇迹,高不成低不就,眼高手低;有的人在成年了还依赖父母而生活。爱护子女,这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母鸡也会教小鸡捉虫觅食的技能,可是一些母亲却忘了。

三、母亲在家庭教育中问题的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由过去的贫穷慢慢走向富裕,教育条件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很多母亲自己在学生时代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在就业时深知知识的重要性,于是就将本人未成就大业的惋惜、对周围有才学人士的羡慕,以及对自己晚年生活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儿女身上,过早地给孩子设计了“美好前途”,导致孩子生活在重压之下。孩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共同完成,特别是家庭教育中作为孩子主要施教者的母亲来说,必面要按教育规律去办事,在孩子成长的不同时期,引导并挖掘孩子的潜能,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培养孩子成为社会合格的劳动者。具体分析母亲在孩子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如下。

(一)过度娇惯溺爱,阻碍孩子长大。

生命中有不能承受之轻,孩子也是一样,太轻松优越的生活,太多的宠惯会让他们患上“软骨病”,自古英雄多磨难,他们需要社会的历练,需要风雨的吹打,让他们变得更坚强、更勇敢。越是爱孩子越是要懂得溺爱不是真正伟大的爱。中国多数母亲给孩子的爱仅仅局限于表面。比如,怕孩子吃苦、怕孩子受累、怕孩子被人看不起等,这些事情本来应该让孩子通过自己的能力去解决,这样有利于让孩子学会做人的起码道理,但是,我们的母亲们往往用包办代替来解决问题。以为替孩子做了,孩子就不用吃苦受累了,殊不知,孩子在安逸中逐渐地失去了能力,失去了品格,成了“温水中的青蛙”。真正的爱是注重培养孩子的能力和品格,让孩子能堂堂正正地做人,让他们学会自立,去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不懂因材施教,教育功利性太强。

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遗传是智力差异的重要因素,但个人品质、勤奋、责任心等非遗传因素与智力有正相关。”孩子作为生物存在个体,他的能力包括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学习,每个孩子所表现出的兴趣都不尽相同,母亲可以引导孩子去发挥他自己的长处,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只要孩子在他自己的领域里做好,生活得快乐就好。现实生活中许多母亲却不尊重孩子的实际情况,人家孩子学什么我的孩子就学什么,在孩子身上赋予了太多的功利色彩。她们没有真正关心孩子的兴趣所在,单纯从自己的期许出发,抹杀了孩子的主动性。《战国策》中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母亲要为孩子一辈子负责,要考虑孩子的长远利益,不能目光短浅,现在有一些中小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产生各种怪现象,有的得了抑郁症甚至自杀,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母亲们只看到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父母们在一起就会攀比谁的孩子学会的东西多,这种缺乏兴趣的被动学习,对孩子来说只能是事倍功半。现在是个终身学习的年代,一个人活到老学到老,并非在某个时期的学习就能满足一生所用,孩子更重要的是学会主动学习、自我教育,而不是填鸭式的强塞学习。

(三)忽视“知行”的关系,理论学习与动手能力分离。

知与行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对重要范畴。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一知行观的新命题,在他看来,行动能产生理论、发展理论;理论要通过行动才能发挥它的作用,丰富它的内容。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对他们是有百利而无一害,每一个成功人士的事业都是靠自己脚踏实地一点点做出来的。试想对一个孩子讲如何游泳孩子就会了吗?许多母亲把做一些家务事和学习看成是一对矛盾,认为孩子洗洗自己的衣服或扫扫地会耽搁学习时间;还有一些母亲认为做家务事是没出息的表现,有本事的孩子应该是考好大学做上流社会的人,再说即使要做,以后学就是了。这样剥夺了孩子锻炼自我的机会,压制了孩子自主发展的精神。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对于提升孩子的能力、提高学习成绩很有帮助。因为孩子通过自己动手可以享受劳动带来战果的,且能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自信心,乐观面对生活。劳动可以锻炼身体,让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劳动可以增强孩子的责任心,从而体谅父母的辛苦,学会为成人而担负责任。在劳动过程中能避免过多的沉思苦想,缓解学习的压力,促进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不仅要重视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母亲也应该努力干出自己的事业,用行动去教育孩子远胜于空洞的说教。

四、促进母亲在家庭教育作用的建议

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美化人的灵魂,施教者对受教者的教育只能是美化而不是刻画;只能是影响而不是塑造;只能是祝愿而不能是代步。为了解决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困惑,社会要关注以下三点。

(一)在实现途径上加强母亲教育和培训。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里说:“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意思是说任何一个施教者都应该与时俱进,作为家庭教育中的主要施教者的母亲也应该终身学习各种知识。但是,中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约定俗成认为适龄结婚的妇女就适合当母亲。目前社会上没有一所专门对父母进行培训教育的机构,好像女人有生孩子的特性就有当好母亲的能力。事实上,所有的母亲也是由女孩子长大成人的,她们在起初扮演母亲这一角色时,是懵懂茫然的,除了回忆自己的母亲所作所为以外,就是相互攀比习得。有时在一些为了赚钱的教育培训机构功利的广告灌输育子经验下,多选择一些不适合孩子特性的方法去下工夫,甚至把孩子逼上了绝路。我们的社会应该给母亲提供帮助,最合理、成本最低的方法就是把这项职能赋予给孩子的学校与社区,老师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联系中应起到主动作用,教会母亲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有哪些表现,树立母亲爱孩子应该为孩子一生成长着想的信念,对孩子的要求必须符合孩子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过高的目标水平会使孩子经受太多的挫败感,最终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压抑和怨恨,稍有困难,孩子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母亲应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成长环境,不要让过高的期望值压垮孩子稚嫩的肩膀;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孩子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有权决定自己的未来。母亲不能因为尽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而包办孩子的一生,更不能把自己一生未完成的理想和抱负强加在孩子身上。社区也要经常策划一些亲子活动,提醒母亲不要让伟大的母爱变成溺爱,孩子有谋生的本领且身心健康快乐就是成功,诠释培养孩子的能力和品格的重要性,让孩子学会自立,去创造自己人生的财富才是伟大的爱。

(二)在社会制度上提供母亲的福利保障。

母亲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有照顾和抚育孩子的义务。为了孩子的成长付出了毕生精力,有的母亲辞职做起了全职太太,隔断了与社会的联系;有的母亲边工作边抚育孩子,导致自己荒废了专业或者某一技能不能提高被社会淘汰;有的母亲因为自己工作压力大,在管教孩子过程中失控;有的母亲宠着孩子、代办孩子的一切,因为家里只有一个孩子,是几代人的希望,是全家的宝贝,不能让孩子累着苦着。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表明母亲在照顾和抚育孩子的过程是惶恐、紧张、茫然的,这样的不良情绪肯定会影响对孩子的教育。我们的母亲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困惑,缘于自身的安全受到威胁,如果在社会上不能取得一席之地的话,意味着现在或将来都可能没有生活来源;如果配偶不重视自己,年纪大了谋生就更艰难;如果孩子长大了不能谋得较好的社会地位和较高的收入,就没有能力赡养父母;如果孩子有个什么闪失,那么一切都完了。母亲不自觉地把这样的担忧放进了教养孩子之中,自己焦虑之余也让孩子有压力。如果社会机制在这方面给予保障,相信我们的母亲在育儿方面就会做得更好。

(三)在观念上改变对成功的看法。

社会需要的是具备各种能力的平凡人,而不只是成名、成功的人。当今,网络的发达及教育的普及,提供给了人们多种学习途径,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在减小,成名成功往往青睐于那些个性坚韧、吃苦耐劳、把兴趣当做终身事业的人,他们不仅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会身体力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相同的人,教育就要帮助人们去挖掘自己的潜能,让孩子拥有生存的能力、全面成长,从而快乐、从容地度过人生中的每一天,这就是成功的教育。母亲应升华自己积极进取的精神感召下一代的生命,做到不娇惯溺爱孩子,因材施教,为孩子的成长开辟一方晴朗的天空,看到孩子的进步、协助孩子达到个人人生的成功。这里的成功就是指个体能自食其力,身心健康快乐地生活。

爱因斯坦说:“教育应当是把发展独立人格、和谐人格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而不是将取得专门知识放在首位。”母亲在教育子女时,应该根据子女、家庭不同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发扬女性温柔、细腻、有韧性的长处,避免作为女人易于纠结小事,对孩子的事情和和选择插手太多,干预太多的缺点。“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之能想;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孩子的嘴巴使之能说;解放孩子的时间和空间,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学习的东西”(陶行知)。这种良好的育子情绪,不但有利于自身的生活,对家庭、社会的和谐也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朱春红,杜学元.母亲教育:现状成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青海社会科学,2008,(1).

参考文献:

[1]涂雪峰,谭英论.陶行知的中西文化观[J].湖北教育学院,2006,(5).

[2]朱春红,杜学元.母亲教育:现状成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08,(1).

[3]程斯辉.教育热点难点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

篇10

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应该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部分共同组成。而在中国,随着孩子的出生和成长,教育的矛盾性、片面性和扼杀性已经不容忽视地摆在人们面前。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学校教育水平及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农村家庭教育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始终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

分析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是解决农村家庭教育问题的关键。本文的研究基于2007年7月20日至2007年8月1日对安徽省宿松县五里中学,长铺中学,响堂小学部分学生、家长及老师进行的随机调研结果。此次调研的326个样本中,家长102人,学生224人。学生中男女比例为5:4,其中高中阶段的平均年龄为15.4岁,初中阶段为12.2岁,小学阶段为9.3岁,学生样本在个教育阶段即高中、初中、小学的所占比例分别是2:3:3,在访谈的家长样本中,其中父母83人,其他家庭成员19人。

(一)家庭教育目标――跳出农门

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学习走出农村,在这些家庭中48%是核心家庭,“农村生活太苦,农民太累”,“考大学,赚大钱”,城市中优越的生活环境和较好的发展机遇成了孩子学习的最终目标。调查显示,92.1%的家长希望子女能跳出农门走进城市,“城市最优化”成为不变的主题,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过早的感受城市的优越性,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想方设法将孩子送入城市的私立学校。根据孩子自身的条件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为他们确立一个正确的教育目标,这是做好农村家庭教育工作首应解决的问题。

(二)家庭教育主题――配合文化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现阶段农村高中生的父母大多出生在60年代,由于特殊历史环境的影响,他们整体的文化素质水平较低,有将近一半的父母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可想而知他们根本无法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给予孩子必要的帮助;而对于初中生和小学生而言,父母已有的知识以无法满足孩子的需要。现在农村中的许多父母已认识到在科学技术水平日新月异的今日知识的重要性,并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成为他们的弥补措施,有89.2%的家长确定不会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有57%的父母不要求自己的孩子干农活,有58.8%的父母支持孩子在假期上辅导班,37.2%的学生曾经有过或现在有自己的家教老师,家庭教育中智力投资增加了,孩子课余辅导的质量提高了。但相对之下,孩子的学习负担也随之加重了,学校减负,父母加压,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的孩子难免会出现厌学、逃学现象。知识爆炸的时代家长们感到了没有知识的压力,高强度的学习负担下孩子也感到学习的压力,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找适度的平衡迫在眉睫。

(三)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及地位

根据美国之音(VOA)、英国广播公司(BBC)和英国医学杂志等权威媒体及学术期刊的最新报道推知,母亲的文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孩子的胎教问题。首先,文盲的母亲无从得知胎教的意义和方法。其次,低文化水平的母亲不能给与胎儿良好的语言环境,须知母亲说话的语气和内容都会影响孩子以后的语言教养。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双方对子女有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许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指出母亲对孩子有着全面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研究表明,母亲的素质对孩子的十二项主要心理品质能够产生全面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在占12%的文盲和半文盲家庭中女性的文盲率为67%,调查的所有母亲样本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到总人数的80.8%,而小学文化程度占绝大部分比例。随着中国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务工,在转移的劳动力中男性占大多数,家庭教育的重任自然落在了女性的身上,照顾家庭、干农活、教育孩子等家庭负担一下子全落到她们的身上。母亲还须面对强大的压力,一方面必然导致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胎教及出生后的家庭教育;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强化了妇女对自身所属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认同,许多女性的重男轻女观念比男性更加强烈,这样的角色期望与角色认同的理念必然会对家庭教育产生负面的影响。

(四)对新事物的认知落差

现代社会报刊、网络铺天盖地,新文化、新知识层出不穷,易于接受外部新鲜事物的孩子由于自身认知能力的局限难免会出现错误,而对于外部新鲜事物本身就接受比较慢的农村父母们,他们也难以帮助孩子真确认清它们的本质,不免在家庭成员的之间双向学习过程之中出现子女对长辈们的误导,从而给家庭教育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失误。以网络为例,调查结果显示有66.1%的父母知道网络但并没有亲自用过,只有19.6%的父母表示自己曾经接触过网络,对一般的网络知识略有所知,还有13.3%的父母竟对网络一无所知。

(五)攀比――学习方向误导动力

家长相聚,谈话的主题之一就是孩子的学习,有的家长把分数和在班级或学校之中的排名作为判断孩子学习的唯一标准,这不仅加大了孩子的学习压力而且会误导孩子的学习方向,扼制孩子兴趣的培养和特长的发挥。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有65.1%的家长对孩子考试的成绩非常重视或重视,在望子成龙心理的驱使下有许多的家长用经济手段作为孩子学习的动力,孩子的学习成绩直接与经济利益挂钩,这无疑会加重家庭的负担。

(六)农村学校无奈的双重角色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学校教育是个体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个体在接受学校规范教育的同时,家庭教育仍时刻伴随着个人的成长,让孩子“学会做人”这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的奋斗目标,如果二者能够很好的配合,必然对个人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但遗憾的是,农村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似乎责任不清,一方面教师承担着学校教育的义务,另一方面农村的家长们又将家庭教育的部分职能推脱给学校,许多父母认为学校应当对孩子的成长负全责,学校一身挑两担,扮演双重的角色。

调查结果显示,当孩子犯错误后有46.8%的家长选择了立即向老师寻求帮助。帮助父母教育孩子这是老师的职责,许多老师反映有些农村家长将孩子送进学校时好像将孩子的教育权全部移交给了老师,家长对老师的信任有利于学校与家长联合起来对孩子因材施教,但农村家长对老师信任的前提值得深思。近年来随着农村进城打工浪潮的不断兴起,许多的农村家长常年在外打工根本没时间教育孩子,而对孩子的教育长辈们的教育理念又无法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学校就成了他们的求救站。除此之外许多家长还认为“我们把孩子送进学校,交了学费学校应该对孩子的全部负责”,“管孩子这是老师的义务”。

农村学校作为遍布城乡基层的公共机构,在培养孩子的同时还承担着面向广大农民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创造能力的重要任务。向孩子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保证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但真正要使孩子学会做人,这仅仅靠学校教育是难以完成的,家庭教育有着其它教育形态无法弥补的内容,学校如何通过提高家长的文化认识水平来引导孩子的成长,这是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重要条件。实质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教育的内容上不应该有十分明显的界限,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应尝试着将两者结合,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

二、改进农村家庭教育对策

目前中国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与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年。在15―64岁的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全国有8500万文盲半文盲,3/4以上集中在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家级贫困县。在这些地区许多父母的文化素质水平较低,面对现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他们已亲身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开始尊重知识,注重德行,试图通过自己最大的努力使自己的子女能够德才兼备,但是由于受客观环境――家庭教育观念及主观因素――文化水平较低的局限以至他们蹊径难寻。结合本次调查的实际及我国部分地区在家庭教育方面取得的经验,文章尝试提出以下建议:

(一)改变农村教育教学环境

通过学校教育来引导家庭教育的正确方向。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数,1993年全国城市小学生的人均经费为476.1元,农村为250.4元,差距为1.9倍。到1999年,两者的差距扩大到3.1倍,绝对金额分1492.2元:476.1元。李岚清曾在回答中国青年报记者关于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问题时指出。从1995年开始到‘十五’期间,仅中央财政就安排了89亿元,加上地方配套资金共198亿元,实施了两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2001年至2002年,中央财政投入30亿元,用于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今后还将继续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计划在4年内解决农村中小学危房问题。中央财政还拨款3.64亿元,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2年示范试点项目”,2002年以后将进一步加大投入,缩小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差距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二)鼓励农村兴办儿童教育机构

相对延长学校正规化教育的时间,可以暂时缓解父母家庭教育知识贫乏的压力。但现存农村幼儿园布局分散、规模小、效益低、职责不清、管理不顺。先进的教育信息得不到共享,教育资源浪费严重。建立适应农村学前教育现代化需要的办园新体制,更好地推进幼儿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幼儿园质量,为农村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建立家长教育培训机构

在学校中建立家长学校,通过专业的学校社会工作者向家长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信息,用学校和学生的“文明”带动家庭和家长的“文明”建设。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家庭教育咨询等形式展开工作,主要工作目标应包括帮助家长树立“为国教子”的家庭教育观念;通过定期的培训来提高父母在子女成长方面所需的基本知识;提出关于家庭教育的建议,并且组织学生和班主任对家长的家庭教育进行评比;加强家长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比如组织学生给父母写信,让学生对家长的不良行有正确认识,向家长提出合理的建议;使家长认清现在的教育及就业现状;对孩子加强“三农”教育,使他们真正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变不利为动力。

(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妇女联合会的作用

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当地妇女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转变她们的观念,改变她们对固有的、不正确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认同,从而充分发挥妇女在家庭教育中作用。

(五)文化反哺――“我来教教父母”

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过程,施教与受教育者之间应冲破传统的“家长改造制”模式的局限,这样才有利于教育双方的沟通,寻找合适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模式。

调查显示(见表3),有77%的学生表示当自己的父母与他们的观点出现分歧时或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懂的问题时,他们愿意向自己的父母耐心的解释或与父母商讨,而大部分的父母也能接受孩子的意见。家庭教育过程中的相互学习,一方面有利于农村父母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

(六)采用“示范性教育”与“规范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学校可邀请家庭教育比较成功的家长与其他家长分享教育成功的经验;学校不断规范家访制度,改变以往班主任负责制的固定模式,由专业的学校社工人员对学生家长进行帮助,建立家庭教育档案,定期回访,及时评估;开设家庭教育热线,方便家长进行随时咨询。

三、结论

国外有一句名言:人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二爱型”巨人(爱迪生和爱因斯坦),就看你的耐心、信心和决心。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我国正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农村中、小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发展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总目标的实现。本文从一个小范围对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目的是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引起全社会对农村中小学家庭教育的重视。农村地区的家庭教育,不仅需要政府在财力、政策上的投入与关注,而且需要全社会特别是农村家长们的支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是当前教育永远不变的口号。

参考文献:

1、张健鹏.都是爸爸妈妈的错[M].学苑出版社,2001.

2、赵石屏.家教[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林国煽.现代社会学[M].重庆大学出版社,1990.

4、马长英.大学生问题[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5、刘中华.家庭教育的真空谁来填补[N].中国教育报,2004-04-14.

6、仲原.关于农村家庭教育思想[EB/OL].家庭教育网,2003-06-12.

7、苏欣.教育专家妙谈家庭教育新理念[EB/OL].人民网,2003-11-19.

8、张建新.孩能否健康成长家长以身作则是关键[EB/OL].新华网,2004-02-05.

9、姚颖.让孩子自己选择――坐圆凳面还是小板凳[N].新民晚报,2003-12-12.

10、王红飞.农村家庭教育的困境[N].中国青年报,2004-09-20.

11、毛丽利.农村家庭教育情况不容乐观[J].教研与进修,2003(17-18).

12、Diave.Bittger.Education in Poor Areas.An Educational System Grappling with Poverty[M].China Perspectives,1995.

13、Country Report on the Child Development in China(2003-2004).

14、镇江句容市农村教育工作调查研究[EB/OL].中国妇女网,2003-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