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治理模板(10篇)

时间:2023-07-24 16:14:5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金融科技治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金融科技治理

篇1

金融产业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产业,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其发展速度对三种产业发展速度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刺激和改变产业结构。文章阐述了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针对金融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有建设性意义的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希望这些理论能在客观现实中得到验证并在市场经济实践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一)内涵

金融产业是第三产业的分支,属于服务业范畴,包括银行、基金、信托、券商、外汇商、期货中介等行业。金融业与产业发展密切融合,互动发展,共创价值。产融结合,产业为本,金融为用,产融一体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金融产业有其独特的资本运作形式,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解决方案;二是金融产业实现了资源资本化、资产资本化、知识产权资本化、未来价值资本化四个过程的蜕变;三是金融产业按照三个投资阶段涉足工业企业、农业企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第一个阶段是前期的资金融通过程,为资金所需企业和单位疏通资金渠道,实现资源的初步资本化过程,中期投资主要是实现资源整合过程,培育具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的经济增长点,后期是在前期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实现价值增值和放大。在每一个阶段,资本投资额度、投资进度都不同,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这些事宜。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按照金融产业的发展规律,科学合理的利用金融手段,以社会环境效益和经济效应并重为前提,充分发挥金融资本的刺激和调节作用,创新金融服务产品种类和形式,实现金融产业的良性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金融产业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社会发展实践中,金融产业为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挥提供资金支持,对于这些行业的技术水平提升和产业规模的扩大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可以说,现代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支持。但我国实行市场经济的过程比较短,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对于市场经济的建设还处在摸索阶段,金融体系也相对简单和初级,并存在一些共性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阻碍了金融产业的良性发展,也成为现在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总的来看,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金融产业结构不合理、融资结构的失衡。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时间较短,金融产业结构也不完善,并且呈现结构失衡问题。一方面是银行在金融产业机构中所占的比例较大,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租赁业等非银行金融产业所占比重则偏低;另一方面,在银行等金融体系中,国有控股或股份制银行所占的比例较大,私人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所占的比例较小。中国金融市场在融资方式和证券品种上存在两方面结构性问题:第一,间接融资比重过高,直接融资发展缓慢。从国内金融市场整体融资结构来看,例如2004年国内金融机构新增贷款规模约为3万亿元,占整个国内金融市场融资总量的83%,而同期股票、国债、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的新增规模只占融资总量的17%;第二,在资本市场中,债券市场发展滞后于股票市场发展,在债券市场内部的直接融资中,政府债券以及准政府债券发展较快,比重过高,而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明显滞后。这种金融结构不利于规避金融风险,发挥金融资本的作用。

2.金融资本覆盖面小。金融机构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经济发展,当前我国很多产业发展面临资金紧缺的困难,企业科技进步推动力量不足,例如很多小微型企业,企业资金少、企业规模小、管理不规范,这些企业要想得到快速发展,必须解决资金和技术问题,但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对这些小企业的贷款条件较高,这些小企业很难达到,国有银行几乎是不参股和投资中小规模的私营企业的,他们偏好于大型国有企业。而基金、信托、债券等行业公司对这些小企业的投资也很慎重和挑剔,并且这些投资的偏好也不一而足,同时这些资金公司的投资时间相对较短,往往希望在短时间内能实现投资回收,他们对投资的回报率要求也相对较高。这些投资机构不论是在产业领域、投资规模、投资方式上差距都很大,但不管他们选择何种投资方式、选择那些类型的企业,仍然有绝大部分的企业资金需求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金融机构的投资覆盖面小,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需要解决的问题。

3.金融市场法制法规不完善。金融产业发展与工业企业、农业企业、第三产业发展息息相关,形成了错综复杂的金融关系、管理关系,这就要求必须具备完善的、合理的法律法规对其经济行为予以约束。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速度巨变,原有的那些抽象的、概括的、定型的法律法规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国家相关政策如果没有长期性和连贯性,投资者无法做出长期的投资规划和决策,这也促成了短期投资的偏好,造成金融资本长期在产业表层游离,没有深入到经济发展的内部进行渗透和融合,金融资本发挥的作用有限。另外,由于我国金融法律法规不健全,也滋生了部分违法行为。由于对于违法行为的制裁和惩戒力度不够,很多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违法违规收益远远大于违法违规风险,他们就会冒险而为之。

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机制

(一)创新金融产业发展理念

1.金融产业要形成市场经济竞争观。竞争是企业生存的不二法则,没有竞争就没有积极意义上的进步。金融市场应鼓励更多的资本机构开展竞争,通过金融机构不断学习和提升,积累市场经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金融产业发展要抛弃狭义的有形竞争力观,树立“知识能力”、“无形资产”、“人力资本”、“创造需求”的无形竞争力观;要抛弃金融产业核心竞争力就是金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与质量的单一竞争力观,树立核心竞争力内生于整个金融系统的竞争力观。

2.金融产业要形成市场经济发展合作观。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金融产业资本需求量不断增大,产业范围不断拓展,更多的金融产业通过一定的合作机制结合,共同推进产业发展。通过金融集团、战略联盟、行业俱乐部、行业协会、业务等多种形式,形成寡头主导,大中小并存,合作竞争的金融市场格局,提高金融产业组织化程度。

3.金融产业发展要树立集约化的发展观。金融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数量上的急剧增长、规模上的扩大、地域的拓展、业务范围的开拓这种粗放型的经营理念,更应该建立以顾客为中心,以效益为指标的集约化、内涵式的金融产业发展观;增强金融业服务质量。

(二)实现金融产业和其他产业的高度渗透与融合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商品经济市场交换空间和潜力不断拓展,金融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运作机制不断成熟和完善,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也日益增强,传统的产业结构正面临重大调整,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高端服务等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在项目合作阶段,合作方要采用国家环保部政策支持下的新型环境综合服务投资模式大力开发市场,并促进关联企业的发展,获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三重效应,实现项目公司(和集团公司)、金融机构、关联企业的三赢和多赢。

(三)改变金融产业管理结构并创新金融产业管理方式

1.实现金融产业组织变革,建设金融企业的现代公司法人治理制度和结构。明确责任、义务体系,建立利益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规范企业的主体行为,实现结构和功能对应。

2.我们不仅要从技术创新角度推动金融工具、业务的创新,还要从金融企业制度和管理创新的角度,推动金融机构、职能创新。要创新金融管理机制,增强金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打破政府保护、行业垄断的不利局面,建立起真正开放的、市场化的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一体化、国有经济和私营经济一体化的全新格局。以市场为导向,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等互利的原则,充分利用有效政策资源、市场资源、技术资源、资金资源,促进科学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同步推进政府支持、资质条件、国家课题支持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与工艺优化,培育新兴的市场主体,实现正现金流和高回报率。吸引更多的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不断汇聚,形成资本叠加效应。

(四)优化金融产业发展规划和金融决策体系

金融产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我国在加强金融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对金融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在市场准入、税收政策、人力资本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利用中小金融机构经营机制灵活、专业化程度高的优点,发展不同类型、不同梯度的金融产业,满足金融市场多层次金融资源需求。鼓励金融机构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和决策机制,提高专业化决策和管理水平。金融企业要建立风险监控和规避机制,以减少投资风险。投资时:第一,要掌握企业的基本信息,包括公司历史沿革,公司控股股东与其他主要股东或实质控制人的基本情况,公司组织机构设置和员工情况。第二,掌握公司财务状况,包括:会计主体及报表体系,公司最近三年经审计财务报告(如有)或财务报表,历史经营情况,公司目前经营状况。第三,关注环保问题,正在履行的重大合同,历史上及正在进行的重大诉讼,主要关联交易及同业竞争情况。第四,对企业进行风险分析。包括资源风险、行业风险、竞争风险、财务风险、政策风险、管理风险、破产风险。同时,在金融监管法制化、程序化基础上,依靠现代科技,加快监管手段电子化、网络化步伐,建立金融预警系统,促进金融经济健康发展。

(五)完善金融产业发展法制法规

我国目前要遵循公平竞争的原则,建立起从界定和保护产权,维护自由、平等的市场交易,促进公开、透明的金融市场形成,到规范金融决策秩序、金融机构和人员行为等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的法律法规体系,为金融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法制保障。特别是针对目前金融市场法律界定不明确,违法成本较低的现象,提高法律的震慑性,增加违法惩戒的力度,加大对受损者的补偿,以此有效控制交易禁止行为、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所产生的金融市场风险。同时,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增加信息的公开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减少金融市场风险。金融机构也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监管,培养具有高素质、强学习能力、业务精湛的新型金融人才。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阐述了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针对金融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有建设性意义的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金融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30多年的时间内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科技实力的提升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但是在产业的发展中,逐渐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阻碍了我国金融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金融产业发展与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密切相关,金融产业的兴衰成败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必须进行金融产业管理观念、管理机制、管理政策创新,转变金融企业粗犷式发展模式,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节约化发展模式,实现专业化、科学化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在客观现实中得到验证并在市场经济实践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篇2

1.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技术创新机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技术创新能力与先进外资银行相比,在创新组织管理机制方面仍有不小的差距,直接影响到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还没有成立专门从事金融产品研发的部门,所有产品都由各业务部门归口管理,产品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整合,导致金融产品创新缺乏整体规划,产品功能整合不够,难以形成对市场具有“冲击力”的“拳头型”产品。

其次,新产品开发流程不完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在产品开发前缺乏有关产品创意的内、外测试,缺乏对产品目标客户的量化调查,也缺乏对其他竞争者产品的市场调研;二是表现在产品开发之后、全面推广之前缺乏全面的营销组织计划,缺乏必要的市场试销和反馈的过程;三是缺乏产品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分析。

再次,缺乏对技术创新产品的系统化管理。由于缺乏有效的机制来协调各业务部门协同完成某些产品的创新,使有些新产品,特别是高技术含量的电子银行产品、投资银行业务产品、金融衍生产品的设计和营销等缺乏系统化管理。另外,由于缺乏全行产品的统一管理,使我国商业银行的各类产品系列的决策会因为信息不全而出现失误。

2.商业银行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2.1市场导向原则。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活动是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的,金融产品创新也必须围绕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企业、个人的具体金融服务需求展开。

2.2统一、集中、集约原则。对产品研发工作,要实行统一管理,集中研发,集约经营。要围绕整体目标统一规划,发挥人才、资金等资源的集中优势,避免产品研发的随意性和重复建设,这是研发精品的技术保证和物质保证。

2.3前瞻性原则。金融新产品开发具有技术密集的特点,研发一个高质量的产品,投入大,时间长,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客户需求千差万别,金融产品的升级和更新换代是不可避免的。要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就必须具有前瞻性的眼光,注意产品的可兼容性和可扩展性。

2.4效益性原则。追求经营效益是商业银行工作的出发点和目标,研发产品,最终目的是赢得效益,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应该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如果有的产品占用了资源或付出了大量劳动却没有带来多少存款或收益,甚至还赔钱,那么这个产品就不是成功的,就不值得推广。

2.5安全性原则。金融新产品研发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将制度建设与产品开发同步进行,对各种可能引发风险的环节要进行充分的分析研究,落实相应的监控手段。同时要制定应急措施和风险补偿机制,在风险出现时能够尽快制止。当技术手段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时,不要急于开发和推出风险过高的产品。

3.建立科学的金融产品创新机制的具体内容

3.1要强化商业银行内部的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要求全体员工都要有金融产品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因为只有人人都具有了金融产品创新意识,大家才会留意国内外的各种金融产品信息,才能认真分析研究现有金融产品的利弊、才会产生改造现有产品的冲动;同样,只有人人都具有了金融产品服务意识,大家才会热情地向每一位新老顾客进行宣传,才能积极地营销新产品、改进新产品。

3.2构建金融产品创新技术平台和组织架构。第一,成立金融创新委员会或相应的职能部门。该委员会(部门)负责审核新产品开发的可行性,决定是否上报总行或者施行试点,决定新产品的开发设计和新产品开发小组的组成和解散,协调各专业之间的关系等,发挥对新产品审核、监督和推进的功能。第二,成立专门的产品研发部门,该部门按产品的大类进行组织细分,主要由产品经理组成。商业银行内部的研究开发机构应具备三大功能:信息中心,负责各类信息的搜索、整理、分析与反馈,为高级管理层决策提供参考,为客户经理管理营销提供指导。第三,组建跨部门的新产品开发小组,该小组可以在金融创新委员会的授权下,由产品研发部门负责牵头组建。该小组主要是商业银行为完成某跨部门的特定产品开发任务,从各部门抽调人员组成由小组经理领导的工作组,参加小组的有关人员一般受本部门和小组负责人的共同领导。在开发任务完成后小组撤销,产品移交产品研发部的相关产品经理,小组成员重新回到各自岗位。

3.3要建立科学的跟踪分析机制,加大新产品研究力度。市场研究是产品创新的基础,要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系统性。商业银行都应建立高度灵敏的信息收集、反馈及处理系统,研究社会经济环境,密切跟踪国际国内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注意学习国内外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最新成果。必须突破传统的产品研究的思维局限,不但要调点客户、重点行业,而且要调查潜在客户、新兴行业。通过了解市场,分析市场,把握市场,实现高质量的产品设计,研发出名牌金融产品。通过建立科学的跟踪分析机制,理顺新产品开发机制,使新产品研发工作朝着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3.4引入银行品牌竞争策略。一是银行品牌竞争策略必须纳入商业银行的整体战略中,并得到其他相关策略有效的配合;二是要建立专业的银行品牌管理部门,主要包括建立战略性品牌管理部门和培养品牌经理;三是要明确并全力维护品牌的核心价值。银行品牌核心价值决定了银行品牌定位,是银行品牌个性化的体现,具有独一无二、难以模仿的特质,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客户对银行品牌的忠诚度,塑造银行的品牌形象和产品品牌服务。

3.5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同步进行。要建立有效的银行风险内控机制,要形成良好的管理监督和合规文化,把银行风险的内部控制纳入到银行的整个文化之中。要建立有效的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借助数据仓库等银行业务信息处理系统建立起对新业务的监测系统,并通过风险评估模型对业务创新风险做出正确的评估。将控制活动和责任相分离,高级管理层将责任划分明确,避免让同一员工承担相互冲突的职责。并且要求高级管理层能及时的发现和调整这种潜在的责任冲突的情况,使其冲突最小化并进行严密的监管。

3.6建立科学的产品成本效益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产品成本效益评价和定价体系对于商业银行金融技术创新能力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较为常用的是推行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进行产品成本效益评价。作业成本法的首要作用就在于根据多重的成本动因将共同成本分配到商业银行每一项作业、产品或服务,不仅能够准确反映每一项产品、服务所消耗的资源,而且引人了有效的客户盈利能力分析,通过成本动因将全部成本合理地分配到客户,使银行能够及时掌握哪些属于盈利产品、盈利客户及其利润贡献的大小。因此,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使得商业银行能在成本效益评价的基础上及时做出扩张或收缩某些业务或产品的决策。同时也能在产品营销中通过合理的差别定价,对客户进行筛选,有效实施市场细分战略。

参考文献:

篇3

一、聚合多方资源,建立科技金融服务合作模式

为积极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我行大力加强与政府主管部门、民间社团的合作,汇聚多方资源,积极建立科技金融服务合作机制。

一是今年4月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承诺在未来三年向园区内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不少于人民币500亿元的意向性授信支持,进一步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缓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是积极参与由中关村管委会、中关村发展集团、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协会等牵头举办的“中关村TOP100”、“中关村创业之星”评选活动。我行已连续两年为参选企业提供金融顾问服务,得到了企业的广泛好评。

三是2011年会同中关村担保公司、国家开发银行、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北京信托、国信证券等机构联合发起设立开放式的“科技金融创新平台”。立足合作创新,凝聚各方力量,沟通探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债务融资、股权融资、财务顾问、PE主理银行、并购顾问等在内的全方位金融服务。

四是与北京中关村企业信用促进会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其今年创新推出的中关村小微企业集合信贷计划,目前已与10余家企业开展合作,批量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

五是与海淀区上地工商联合作,于今年5月联合举办“科技通”信用贷款签约仪式,走访其会员企业70余家,目前已为10户企业发放信用贷款2300万元。

六是与全球网开展业务接洽,积极探讨基于网络平台形式开展融资服务支持中关村示范区、海淀区、西城区内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模式。

二、集中专业力量,做大做强科技金融专营机构

为更有效支持中小微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企业发展,我行自2008年起便开始深入市场调研,并结合企业需求特点及银行业务模式在北京同业中创新性提出专业化经营的理念,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聚集的中关村“一区十园”中,陆续成立10家小企业金融业务中心,并提供“专职人员、专属产品、专业服务”的金融支持。通过模式创新、集中专业力量,使得我行服务中小微企业的能力和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做大规模、做出亮点、做响品牌”的思路指引下,10家中心进行了各具特色的业务探索。如中关村中心紧密依托各类商协会创新产品批量服务客户,2011年末贷款余额突破20亿元;开发区中心通过与网商平台对接拓展了新市场、并提高了业务受理效率;截至2012年9月末,10家中心的小企业贷款余额、客户数量分别占全行的51%和42%,其中科技型小企业的贷款余额和客户数量更是分别占到全行的69%和60%,高于其他行业小企业贷款水平。

三、加大创新力度,提高科技金融产品竞争力

为了满足更多科技型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我行不断创新,开发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产品和业务,切实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多元化选择。

一是推出“科技通”信用贷款产品。针对科技型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的“轻资产”及有效担保不足的特点,我行于今年二季度创新推出信用贷款产品“科技通”,该产品适用于北京地区高科技企业,贷款额度最高可达500万元,期限最长1年,主要关注企业实质风险及第一还款来源、看重企业核心技术实力及未来成长性,产品无需提供抵押担保,同时对于符合相关条件的企业还可以申请中关村管委会、北京市经信委及部分区县政府的贷款贴息,因此一经推出便得到了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广泛赞扬及政府相关部门高度认可。在6月底推向市场后,短短4个月全行“科技通”已审批通过近40户企业、金额超过1.1亿元,其中27户企业已实现放款超过7000万元,在市场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二是推出组合担保业务,满足企业资金需求。针对区域内优质存量抵押贷款科技型企业,我行推出“抵押+保证”、“抵押+信用”的“组合担保”业务,通过引入专业担保公司为第二抵押权人增加保证方式融资及根据企业合作历史、发展潜力提供信用贷款,在防控风险的前提下放大了抵押物融资额度,满足企业资金需求。

三是大力开展集合信托业务,降低科技企业融资成本。2010年底我行与中关村科技担保有限公司、北京国际信托有限公司等合作创新推出中小企业信托贷款,有效支持北京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创新,该融资模式获得了北京市经信委的大力支持和鼓励,科技企业在获得上述信托贷款后,可向政府申请贴息,有效降低了融资成本,丰富了融资渠道。今年前9个月我行已为近30户企业办理超过2.8亿元集合信托贷款,帮助企业有效降低融资成本。

四是推出“置业通”产品,满足科技型企业中长期融资需求。针对科技型企业购置固定资产的中长期贷款需求,我行于2011年推出“置业通”业务,用于科技型企业购置标准厂房,金额最高可达2000万元,期限最长可达5年,该产品可有效解决企业一次性付款购房对于生产经营现金流影响,得到了企业高度的认可。目前已在联东U谷工业区、通州枢密院工业区、中关村昌平园“企业墅”园区开展该项业务,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强化内外合作,提升科技金融服务水平

针对包括科技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业务需求“短、频、急”的特点,我行不断完善内部机制,缩短业务流程,提高处理效率、加大考核力度。在审批机制方面实行“差别授权、垂直审批”模式,根据风险管理水平给予支行差别的信贷额度审批权限,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同时在分行设立小企业信贷专职审批岗,并向支行选派审批人,通过审批流程前移,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缩短审批时效。在信贷流程方面设立小企业信贷业务绿色通道,实行“双人调查、一人审查、双人签批”的5人审批流程,大幅缩短业务环节。在业务考核方面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相关指标考核权重并设置专项奖励鼓励业务投放,同时切分专项规模保障中小企业信贷额度。

除上述措施外,我行广泛聚集行内外各专业、机构条线力量,整合各方优势,积极探索中小企业私募债、融资租赁等金融产品,广泛开展与创投机构、券商的业务合作,全力提升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综合金融服务水平。目前已与北京市经信委、首创担保等就私募债、融资租开展初期业务调研,与启迪、达晨等创投机构进行业务对接,探讨投贷联合、股权质押等创新产品,我行将在大力推动融资业务的同时全力提升科技企业综合金融服务水平,满足企业全面金融业务需求。

五、未来发展愿景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4-0074-03

一、调研背景

金融学在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校会计电算化、会计与统计、财务信息管理等专业在大一和大二学期开设这门课,但是据笔者多年的教学观察,这门课程开设的效果并不理想,存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不强,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欠缺,重理论,轻实践,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够,与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社会和市场要求的综合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脱节。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对金融学课程的兴趣,并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新问题。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基于以上问题,从高职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出发,笔者针对本系2011级会计电算化专业班级进行了详细的问卷调查,问卷发放60份,收回60份,有效问卷57份。问卷调查内容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共计12个小问题,用于调查高职非金融专业金融学课程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实施的效果。

(一)课程内容方面

从调查结果来看,认为会计专业与金融专业授课内容有区别的调查对象比例达到82%,当被问及“您选择学习金融实务课程希望学习到的内容是什么”时,67%的调查对象选择了“作为会计专业了解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选项,33%的调查对象希望学习“投资理财方面的知识”。具体调研结果如图1~图3所示。

图1会计专业与金融专业授课内容区别度

图2在金融学课程上希望学习到的内容

图3会计类专业开设金融类课程必要性

金融专业的学生学习金融学课程是为未来从事金融工作做准备;而非金融专业学习金融学课程侧重于和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个人今后发展的实际应用。就会计电算化专业来说,今后的工作有和银行业务的往来,需要掌握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运行原理以及银行汇票、支票、本票等凭证等金融工具。

(二)教学方式和手段方面

在对金融课程教学方式和手段的调查中,有33%的调查对象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涉及的实践部分较少。87%的调查对象认为实践教学环节设计“非常有必要”。调查对象在回答“您认为金融课程应该用到的教学方法”时,对于“多媒体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实践教学”和“小组作业主讲式”四种教学方式的人数分别占31%、32%、35%和2%,具体调研结果如图4~图6所示:

图4教师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结合情况

图5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的必要性

图6金融课程教学方法

从以上的统计情况来看,金融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偏重理论的介绍,实践部分较少。非金融专业的教学基本上没有关于商业银行模拟实习,证券和期货模拟交易等实践部分,学生对于金融学的认识仅仅是感性认识,对今后来专业知识的发展和金融学知识的运用都没有什么作用,有悖于教学目标。

(三)教学效果方面

第三部分是关于教学效果方面,调查对象对于开设金融课程的收获给予了肯定,近一半调查对象认为学习完有收获较大,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选择“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够”的占到了45%,选择“课堂的参与性不强、互动不够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的占到了35%;考核方式中,42%的调查对象认为应该是“平时表现与考试相结合”。 具体调研结果如图7~图9所示。

图7学习收获

图8金融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图9课程考核方式

就以上的统计数据结果可以看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还是非常有收获的,不但在专业知识上有所收获,而且掌握了日常生活中投资理财所需要的金融知识。但是这门课程授课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课堂的参度不强,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实践教学效果差,学生自主能动性不够等问题。分析原因,主要是实践性课程开展欠缺,学生兴趣低,缺乏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结论与启示

对本次问卷调研所搜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非金融专业(以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的金融学课程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整合教学内容突出课程实用性, 根据会计专业特点精选授课内容

针对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应突出重点与难点,突出与会计专业相关的内容,突出本课程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整个金融学课程的脉络。其次,要讲授会计电算专业学生需要介绍的金融学知识,重点讲授金融机构运作流程,了解银行汇票、支票、本票等凭证。同时,除了满足专业需求外,还可以为满足今后个人投资理财的需要讲授关于利率与汇率的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因此,我系教师要根据专业特点编写出适合会计专业学生的金融学教材。

(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教学手段改革

一方面,采取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方式。以资本市场为例,最好的方式就是进行股票、债券的模拟交易,每位学生可以上网注册,拥有一定的虚拟资本,运用这些虚拟资本进行与实际资本市场数据同步的股票的买卖。这样学生加深了理论知识,又在实践中掌握了投资方法,还可以意识到投资可以获得收益但是任何投资都有风险性。在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模拟实习中,可以让学生在银行办理实际相关业务,以及办理汇款、理财、交纳水电费等表外业务。这部分可以考虑非金融专业的学科需要,适当增加计算机操作实践课程,具体如表1所示。

表1非金融专业金融学实践教学的内容与课时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教学内容课时数

商业银行基本业务资产负债业务4课时

证券市场股票,债券模拟交易4课时

另一方面,可以进行学生参与讨论式的课程教学和参与调查式的教学。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效果可能会事半功倍。例如,讲到金融工具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实物,然后根据实际案例让学生正确填制凭证,让学生了解企业申请票据的时间,申请的程序和如何办理结算。对于非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满足今后投资理财的需要对他们来说更有实际的意义,因此,可以让学生对各个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进行调查,对比分析各种理财产品的优势,调查分析支付宝的运作模式,等等,真正让学生感受到金融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树立投资理财的意识。

(三)构建“全过程―全方位―全面考核”的考核体系,科学评估学生学习状况

好的教学方法更需要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予以保障。金融学课程重在实践,构建“全过程―全方位―全面考核”的考核体系非常有必要。关注教学过程,重点是考核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参与度和投入程度。因此,考核的方式应该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态度。目前我校有实践学时的课程,平时成绩已占总成绩的60%,收效较好。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非金融专业金融课程教学应按照专业培养要求,构建适合自身专业要求的内容体系,丰富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改善教学方法,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全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胡民,刘青.非金融学专业“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6):90-92.

篇5

很多科任老师和学生都认为中等职业学校《金融基础》课不好教和不好学。原因在于它的基础知识和原理是通过从历史到现代的金融变革历程的发展层面来阐述的,专业名词概念多,具体可操作性的内容少。如果一直沿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教学成效就较低。如何提高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的热情,这是一直困扰笔者的问题。而课例研究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观察视角和研究方法。

“课例研究作为一种分享的研究方式,旨在通过研究化解教学难题,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1]从课例研究的学习材料和研究成果得知,“课例研究是一种自内向外的课程改革,即由学校在内部发起。这种由内而外,由下而上的草根式的课程改革,是课例研究的一个重要特色”“了解课例研究的最佳方式,莫过于亲自尝试”。[2]如何进行课例研究,才能达到有效教学呢?首先要对课例研究的内涵和特征进行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一、课例研究的核心概念

根据马晴梅、程可拉、胡庆芳等人的观点[3-4],课例研究有如下概念:(1)课例研究关注的是面向学生的总体素质塑造,而不是某个学科成绩的提高。(2)着重了解学生的学习思路和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授课表现。(3)认真思考面向学生的长期目标。(4)研究最佳的、现成的课。研究课为教师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去观摩学习同行的教学经验。(5)培养教学知能。(6)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不论研究课成功与否,无论是上课者还是听课者,研究课都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特别是换位的思考和合作交流过程的碰撞与相互启迪。(7)培养观察学生的眼睛。在研究课上,教师会在教室里搜寻学生学习动机和行为的信息。当教师在研究课上仔细观察学生的这些信息时,教师就有更多的机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教学问题。

(8)教师在课例研究中“走出自我”,通过同事和学生的眼睛审视自己的教学。(9)课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二、如何在金融基础课程中运用课例研究改进教学

课例研究选择的课例应是认真思考面向学生的长期目标。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历史重任;如果学生对专业基础课都毫无兴趣,那对今后专业主干课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也会影响到学生将来的就业和发展前景。

在本学期初,笔者借一次校级公开课的契机,对课例研究进行了尝试。笔者选择了学生对专业基础课无兴趣这一问题作为课例研究的切入点,在制订教学目标,选取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要素时,都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对现有的教材内容作调整、改造。在确定主题的过程中,笔者将“基金组织”这一教学内容进行充实和整合,设计了让“学生以投资人的身份投资基金”这一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一模拟的教学环境里,以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完成投资三个基金产品项目的任务。具体做法是:

(一)布置课前学生自主学习活动

大部分的中职学生在学习的自觉性和学习的方法上是比较欠缺的。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笔者布置学生课前浏览基金公司的网站,以增加更多的感性认识,同时向学生提供网上的有关线索,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以贴近生活现实为载体进行教学

如何让学生迅速进入模拟情境中学习,根据开放式基金投资的特点,笔者设计了一个导入环节:“如果有1000元钱你就能投资基金”。这个较低的投资门槛使学生感觉到在实际的生活中自己也可能有条件进行基金投资,学生们跃跃欲试地想了解更多的情况。

借此机会,笔者向学生介绍了对风险承受力不同程度的三种基金投资者类型的划分。然后发给各小组一张模拟的基金公司的基金风险测评表,并设定每个小组用虚拟1万元现金进行投资。

这就顺利地进入到第一个教学环节:参与模拟“风险评估”的测试和确定本小组的投资组合。学生们热烈地开展了讨论。你一言我一语,“我选A”“我选D”“为什么”的声音此起彼伏,课堂上学生表现出从未有的活力。其中一个上课从未用心听课的学生也禁不住地提出问题。

因此,以一种学生感兴趣并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参与的活动为引导,就较容易地诱导学生学习和探究专业知识的欲望。利用这个机会,教师因势利导地讲述课程的知识点,顺利地进入教学过程。

在课堂中,学生进入“基金投资人”的角色,根据自身资金较少,投资经验不足的情况,大部分小组选择了稳健型的投资组合。

(三)以任务为主线,多种教法和学法并用进行课堂教学

在风险评估环节后,笔者播放PowerPoint课件进行任务的引导,学生们依次进入基金申购环节、基金计算环节、小组汇报环节和工作评价环节。

整堂课学生都处于积极和好学的状态。从课后回收的教学材料上看到,学生基本学会了基金投资的步骤和方法,达到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本课例采用的教法是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即在完成基金投资的项目和模拟投资的情境中,教学策略是先教后学、边教边学。

学法是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体验学习法。例如为了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笔者编制了岗位分配表,由各小组长进行角色分配。小组的划分由笔者事先按好、中、差生搭配,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和得到提高。

三、课例研究的研讨

(一)集体的反思

公开课后,我校财经科的全体教师集中讨论和反思。由笔者进行教学设计的主题说明,自评成功之处和不足;其余教师轮流发言,讨论气氛热烈。与过去评课不同的是,大家侧重的是对课堂上学生学习动机、行为信息的解读和讨论。如导入环节新颖,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甚至平时成绩较差的学生都代表小组积极发言,说明合作式的小组学习,使学生有了集体归属感;学生们学习很投入,说明这堂课是成功的。同时大家也围绕课例的不足之处进行讨论和建议。如各小组的学习进度不一致,操作步骤书还要更详细周详,对学生的指导会更好;还建议在公开课之前召集各学习小组的组长开会,预先提示操作规程。总之,从丰富的集体智慧中,课例研究“实现了教师群体资源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可以让每一个参与者收获更多的思考和方法”。[5]

(二)个人的体会

通过实践,笔者对课例研究有了新的认识:

1.课例研究的问题必须是课堂上普遍存在的教学问题

这次课例反映的是《金融基础》教学改进的问题,即如何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热情。在中职教学中,大多数专业课,只要专业性较强的且操作少的课程,学生都会表现出厌学的情绪和行为。究竟是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内容和策略的问题,还是教师没有把握好学生的兴趣和困难的问题,这要通过课例研究来探讨。同学的“观点、态度、反应和感受为我们进行专业实践的反思提供了丰富的材料。”[6]

2.课例研究要借助于教育理论的原理和方法的应用

本课例问题的解决,是通过让学生合作学习、体验式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因为教学内容是“紧密地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学生事必躬亲的体验学习为基础,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7]因此这个问题的解决还在于扩展和整合教材内容。

(三)学生的收获

“我们小组个个都很棒,虽然有争论,最后还是合作完成了

任务。”

“原来我对金融专业很茫然,现在我觉得能赚大钱的人很不简单。以后我要认真学好金融知识。”

“有个别同学不参加讨论。但总的来说,小组讨论还是使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

在该课例中,课前准备让学生有了初步自主学习的行动;课堂中,学生体会了有兴趣的学习过程,不但学习了专业知识,还学习了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合作式学习。

课例研究使教师在课堂改革中,不再是“单枪匹马”,而是教师们共同完成活动。让每一个教师聚焦真实的课堂,参与课例研究,享受课例研究带给我们的快乐和成就感。

参考文献:

[1]安桂清.课例研究主题的确立[J].人民教育,2010(21):40.

[2]霍海洪.课例研究在美国:挑战、对策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9(3):31.

[3]马晴梅,程可拉.课例研究中需要明确的核心概念[J].当代教育论坛,2008(8):24-26.

[4]胡庆芳.课例研究的作用、特征和必要条件[J].外国教学研究,2006(4):29-31.

[5]安桂清,桑雪洁.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之二:教案的合作设计[J].人民教育,2010(22):47.

[6]王洁.教师的课例研究旨趣与过程[J].中国教育学刊,2009(10):83.

[7]李志厚.变革课堂教学方式[M].广州:广东省出版集团,2010.

篇6

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农田水利建设、维护投入不足、工程老化、管理主体不明确、产权不明等问题严重阻碍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开展和良性作用的发挥,探索扩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融资渠道势在必行。

一、农田水利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财政投入难以满足需要

一方面,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灌溉、防洪防涝、水土保持、效益农业等方面都需投资兴建农田水利设施;另一方面,现有农田水利设施需要加以维护,部分设施经过多年运行已经超过了设计年限,需要更新换代。而锦州市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来源较为单一,主要为财政投入,且多为省级以上财政资金拨付,不能满足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需要。每年各县(市)虽按照实际需求向上级财政报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需要计划,但财政资金经过层层分配之后到达基层水利部门的额度已经很低,远不能满足农田水利建设的需要。

(二)分散经营和集体受益的矛盾阻碍了信贷资金介入

除农村信用社在春耕、备耕期间为农户打小井等家庭水利建设提供了额度为数千元的小额贷款以外,其他金融机构均未进入农田水利建设领域。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具有公益性,受益主体广泛,金融机构无从追索信贷资产权益。

(三)农田水利工程老化、管理主体不明确

我市现有农田水利设施多兴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部分已达到或超过正常使用年限,运行效益衰减。同时,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长期以来是按照“国家投入、集体管理、农户用水”的模式进行建设和管理。实行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逐渐退出管理地位,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主体缺位。

二、金融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的可行性研究

金融支持来推进农田水利建设的可行性要具体考虑农田水利工程的性质和受益主体,只有特定的金融机构针对特定类型的农田水利工程提供信贷支持才是可能的切入点。总的来说,公益性质不强、受益主体明确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是适合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支持的领域。而政策性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地方城市商业银行是比较适合对农田水利建设给予信贷支持的金融主体。

(一)支持受益主体明确的工程

农田水利工程中的水源工程和干支斗等各级输水配套渠系工程属于公共工程,而直接向农户供水的毛渠、农渠中的一小部分属于农户自用工程。对于公共工程,由于其公益性质较强,受益主体广泛,不适合商业化运作模式,应主要依靠财政投入来建设和维护。对于农户自用工程,如受益主体清晰可界定,则可以考虑金融机构通过信贷资金投入加以解决。在明确主体,政策措施和配套制度完备的情况下,政策银行和商业银行可发放农村基础设施贷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支持农村水网、电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改造。

(二)支持带有明显经营性质或以农民互助合作组织为承贷主体的工程

一些以向乡村企业、果园、蔬菜基地、种植场等供水为主的灌站、方塘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兴建,具有明显商业性,金融机构可以考虑给予信贷资金支持。在配套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如农民用水协会、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可作为承贷主体。

(三)支持农户单独进行的家庭水利工程

农户家庭进行的打小井、建小型方塘等工程,所需资金额度较小,可由地区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机构通过小额贷款满足其资金需求。

(四)通过政策性银行财政支农

可以把财政支农资金变成对农发行贷款的贴息和损失弥补,使地方财政较少的投入得到数倍于财政投入的信贷支持,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三、配套政策建议

无论财政投入、农民自建还是金融支持,最终的目的是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真正发挥农田水利设施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仅仅研究如何保障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多种渠道解决目前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才能有效的推进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保障工程的后期运行和维护。

一是制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法》,以国家法律形式确定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广大农民再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中的利益关系、投资主体、投资规模,从而解决管理缺位、部门之间工作不协调的问题。

篇7

一、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是直接融资的比重不高。循环经济企业仍主要通过银行信贷市场获取发展资金,缺乏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支持,缺少丰富的融资方式;其次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滞后。无法满足循环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再次是金融业开放程度有限。循环经济发展难以获得更为有力的外部资金支持。

另一方面,由于循环经济运行是有风险的经济行为,循环经济应用技术的探索和推广处在科学技术的前沿,存在着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自然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因此,循环经济的风险投资离不开政府的调控和支持。但由政府主办风险投资,会受到财政资金的制约,且效率低下,道德风险程度和成本较高,还会抑制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的积极性。

(二)主要原因分析

1,宏观调控支持欠缺。在当前经济生活中,政府官员把追求个人政治利益最大化预期渗入了政府行为之中,行政权力在寻租动机的支配下频频干预市场,公共政策的执行反而偏离了应有的目标。对循环经济发展重视不足,政策扶持不到位,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大量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向城镇固定资产建设和传统经济发展领域,造成循环经济发展大大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

2,各种金融机构信贷支持难以保证。尽管,我国政府允许投资主体多元化,但由于过去缺乏相应的激励和保障措施,很少有政府之外的资金投资于循环经济项目。循环经济投融资的资金主要靠财政注入,缺少社会财力的支持,由于财政收支矛盾尖锐,财政不得不优先保证基本职能的需要,从而导致财政预算无法拿出更多的资金作为循环经济投融资资金。同时,循环经济投融资缺乏市场性融资手段,一方面造成一些紧迫的问题难以解决,另一方面使大量的社会闲置资金找不到投资方向,而一些重大的循环经济项目,还要依靠国外贷款来解决。

我国当前已经形成了国家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以及多种形式的非正规金融组织活动的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但同时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这些金融机构的改革和建设并不很完善,金融机构之间因业务范围、竞争结构的差异,未形成有机的竞争互补机制,难以对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信贷资金支持。

3,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缺乏创新。目前,我国大多数金融机构针对循环经济项目融资的产品、业务和服务品种较少,尤其是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技术设备落后,高素质的金融服务人才缺乏,金融创新不足。

4,循环经济发展缺乏资本市场助力。循环经济是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而资本市场在有效配置资源的过程中发挥着其他市场无法与其比拟的作用。近几年来,资本市场的资金融通规模逐年扩大,但资本市场发展迟缓,循环经济项目融资渠道过窄。目前,欠发达地区尚无较大的区域性资本市场,证券化融资渠道不畅,资金融通主要依靠银行间接融资。

5,信用担保环境有待改善。虽然近年来我国金融监管水平不断上升,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市场不断完善,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当前我国的社会信用环境欠佳,不良资产比例偏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效果。特别是我国的信用担保机制不健全,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缺失,无法对循环经济提供有效的避险机制,在极大程度上制约着金融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二、金融支持循环经济良性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是加大财政投资力度,保障循环经济快速发展。各级地方政府应紧紧抓住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趋势,结合区域资源实际争取国债项目,积极发放配套贷款,支持招商引资项目的建设,积极提供配套流动资金及金融服务。此外,国家也可以通过财政贴息、税收优惠或建立专项基金等方式,鼓励商业银行将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支持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弥补因放贷于循环经济领域而造成的利益损失。

以政府引导,市场推动为原则,实现循环经济投融资主体多元化。设立循环经济投资专项基金。积极组建循环经济专业投资公司。尽快探索建立中央、地方或跨地区的循环经济投资公司,进一步强化政府对循环经济投资的宏观调控能力。

(二)有效加强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对循环经济发展的作用

加强政策性银行对于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首先通过现有政策性银行,主要是国家开发银行的优势,来强化对循环经济的政策性或廉价资金支持,弱化投入循环经济生产的金融资本的逐利性,从而帮助相关市场体制的形成。其次,建立专门的循环经济发展银行,弥补政府投融资的不足。

各商业银行要及时调整经营理念和营销模式,重新拟定资金成本系数和利润考核制度,引导其分支机构把循环经济项目和高新环保技术产业作为重点支持对象,逐步加大其信贷投入。还要不断进行金融业务的创新,为循环经济量身定制各种新型金融产品,进一步提升商业银行对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

加快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发展,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生态经济建设的支持,大力支持循环经济农业企业的发展。抓紧完善再贷款的产品设计和担保形式,将支持范围扩大到

农产品加工、流通、包装等领域,使其成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完善农村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信贷支持主体。

(三)加快有利于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资本市场建设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循环经济企业对证券、保险、信托、理财以及资本运作等方面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不断拓展业务,为工业化提供银行所无法提供的现代金融服务。针对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可充分利用BOT和TOT方式,加强对循环经济项目建设的管理。同时,积极吸收国内外资金共同参与建设和运行,最终形成政府、企业、社会有机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格局。

积极探索能够提高环境质量、转移环境风险、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创新,开发出成功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并形成合适的产品结构。如国外目前常见的绿色抵押等银行类环境金融产品、生态基金等基金类环境金融产品、巨灾债券(巨灾风险证券化)、天气衍生品和排放减少信用等金融衍生品。

(四)改善循环经济与金融互动发展的保障体系

篇8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一、引言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指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没有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企业新会计准则》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可供出售金融公允价值变动应当计入所有者权益,作为其他综合收益,不构成当期利润。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会计环境的变化,金融工具及其衍生金融工具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收入费用观所提供的信息已经不能满足决策的需要。目前,我国会计准则趋向于资产负债观,资产负债观注重交易实质,要求首先界定每笔交易或事项发生后对企业财务和经营状况产生的影响及其后果。即使这种变动是暂时性的未实现的也要体现企业收益的变动。因此对于可供出售金融公允价值变动会计上予以反映就理所当然的了。但这里有个问题,即为什么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而不计入当期损益呢?其实这是出于向财务报表使用者传递真实可靠的企业经营信息的考虑。

二、案例及分析

[例]2014年10月13日,润泽公司从二级市场购入一批大海公司发行的股票500万股。取得时公允价值为每股7.4元,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为每股0.4元。另支付交易费用8万元,全部以银行存款支付。2014年12月31日,该股票公允价值上升为每股7.9元。2015年3月31日该股票公允价值下降为每股6.9元。甲公司将所购股票划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一)依据题意,2014年12月31日股票公允价值变动为7.9元每股。则按照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可供出售金融公允价值变动应当计入所有者权益,作为其他综合收益,不构成当期利润。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可做分录为,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4420000贷:其他综合收益4420000。

分析:根据《企业新会计准则》规定,当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增加时,我们将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科目的贷方。原因如下,首先从其他综合收益的定义来解释,其他综合收益是指企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未在损益中确认的各项利得和损失扣除所得说影响后的净额。也就是说,以后能够计入损益类的情况,但是还不符合结转损益类的情况,就应该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其次,我们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来看,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当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增加且变动幅度大时,如果按照先前的确认规则,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这样就会影响到利润表。从而使企业利润大大增加,增加企业的效益。影响企业股价。而这些都将在企业财务报表中反映,这样就会给财务报表使用者传递一个不真实、客观的会计信息。

(二)2015年3月31日该股票公允价值为每股6.9元,则会计分录为借:其他综合收益5000000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5000000。

分析:当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减少时,我们将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科目的借方。如果企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减少且幅度较大但不至于提减值准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按照先前的确认原则,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这样就会影响到利润表,企业需要在利润表中确认大量的损失。因为按照公允价值反映,同时将公允价值计入到利润表,企业的损益就会出现大幅度波动,就会严重影响到企业的业绩,进而影响企业的股价。对企业造成很不利的影响。投资者可能会撤资,使企业资金减少,影响公司正常运转。

因此,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是不合理的。当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幅度较大时,则会使企业损益出现大幅度的波动。因此,考虑到各方的利益,我们重新规定了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处理方法,即用公允价值反映,但是不能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直接计入利润表。而是在未处置计入资产负债表的其他综合收益予以反映企业收益的变动,并在利润表项目中计入以后期间重分类计入当期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

三、结语

在期末,股票价格上下波动,公允价值也会随之变动,但此时所产生的差额即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并没有真正的实现,是一种潜在的差异。因此规定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大大地压缩了企业利用市场价格波动随意调节利润的空间,也贯彻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理念。笔者希望通过本文介绍,能够让会计工作者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处理有个更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9-0086-02

金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枢纽。随着我国金融改革深化,在金融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张、分工不断细化的背景下,金融教学出现了微观化的趋势。高校金融学专业如何逐步打造专业特色和优势,立足本科教育,争取创办高学历教育,是现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根据金融改革和金融行业发展的趋势,密切关注金融学本科教育的最新动向,布局适应发展的全新教学模式,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是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1一个趋势:金融学本科教育的应用型转变

1.1金融学本身的转变带动该专业本科教育向应用型转变在我国,金融学科的研究对象一直有“宏观”和“微观”之争。宏观金融主要关注理论问题或宏观问题,其中货币金融理论正在成为其理论研究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货币经济学、金融经济学、国际金融经济学等作为新的重要课程来开设,金融学正在与经济学融为一体;微观金融主要关注金融领域的实践问题或微观问题,尤其是关注金融市场上的各类金融活动。将金融学与公司管理相结合,资本市场、投资学、公司财务、金融工程、期权期货等课程成为金融学中的重要课程。正确认识“宏观”和“微观”之争,深刻理解争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是正确确定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经之路。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深入,金融市场规模扩大,市场的种类增多,金融工具不断创新,金融业内部分工的深化,金融产业规模不断扩展,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支柱。同时,大量的已上市公司和未上市公司的存在,迫切需要解决投融资决策和管理问题,金融学呈现出了微观化、实用化的发展趋势。微观金融活动在快速发展,金融本科教育在金融学本身的转变后也走向了新的方向,向应用型转变是金融学本科教育的大势所趋。

1.2社会需求与就业压力促使金融学本科教育向应用型转变应用型大学的宗旨是培养紧密适应社会需求的操作型人才,与研究型大学培养的研究型和创新型人才共同满足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金融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从社会时代的需求和地区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具体的培养目标应注重适应向应用型的转变,在传统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具有一定职业能力学生。这样经过本科阶段培养的学生才不至于被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所淘汰。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缓解就业率对本科教育产生的压力。

综上所述,金融学本科教育向应用型转变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因此,顺应这一趋势重新审视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职业能力培养:应用型教育不可或缺的利器

从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向应用型转变的趋势看,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无疑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应用型培养的目标就是要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能够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满足金融机构和其他企业的中低级岗位需要。当前的传统本科教育在课程设置、授课方式、考核教学效果方面基本能够做到全面、系统、细致地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但是从本科教育应用型的角度看,大多数学生均是要从事实际工作的。随着金融业的复杂性提高,企业的规模扩大,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分析技术,才能胜任金融业的工作。而在传统的金融教学模式中,对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足,缺乏系统性;同时,强调技术能力培养并不是否定掌握基本的经济和宏观金融理论,而是要根据本科教学的特点,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理论框架和概念体系,并通过技术手段,加强对理论的应用能力。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职业能力的定位应结合本科毕业生就业方向,定位于培养和训练满足金融行业中低级岗位要求的技术和能力。

3职业能力培养与传统本科教育:拓展与融合

深刻认识和正确处理职业能力培养与传统本科教育之间的关系是教学模式创新的关键。

首先,加强职业能力培养,对提高教学水平,加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在传统的金融学和经济学理论授课中,由于缺乏技术工具和实践环节,课程往往成为概念的堆积,理论的海洋。大多数学生无法从感性上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只是盲目地记忆和背诵,最终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这样的过程周而复始,使读书成为考试游戏。表面看来学生的学业并不重,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理论授课并不需要投入太多精力,在考试前集中突击就能够通过考试。实际的后果呢?即便是考试通过的学生也只是当时对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记忆,考试过后很容易就忘记,而且由于没有“动手做”的认知过程,学生对所学过的课程还是一片茫然。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既增强了学科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也提高了课程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受到扎实的基本技能训练;同时,加强技术能力培养也有助于形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加强学生的压力和动力,以适应金融行业的特殊要求,增强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其次,加强职业能力培养,并不是忽视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忽视学生理论素养的培养,不是降低对理论知识掌握的考核要求,而是要进一步提高理论性课程的教学效率,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以职业能力训练加强对理论性课程的理解,并为具有理论研究兴趣的同学提供技术支持。依此目标而设立的教学模式对从事理论性课程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课程的理论框架,而且要掌握实践工作中用到的技术工具和相关的分析手段。这样就形成了对教师工作的压力和动力,从而促进教师教学和研究水平的提高。在本科阶段,在掌握基本的专业基础理论外,将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兼顾沟通能力的培养,其培养目标就是能适应社会需要,具有金融行业工作基本技术能力的人才。当前,需重点研究的问题有:加强本科生理论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如何在理论教育基础上融合职业能力培养;制定新增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4现阶段教学模式选择

由于硬件设施条件的限制,很多教学模式只能是纸上谈兵,在实践中无法应用。依照以上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的,传统的讲授、练习、反馈模式无法满足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根据现阶段已经具备的条件,在以下方面需要适当改进和创新。

4.1案例教学应渗透到各门专业课

教学环节中使用案例分析,能够在理论与实践中构筑起畅通的桥梁,能够使学生直观、快速地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有些教师认为某些课程理论性很强,无法使用案例教学。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理论终究要走向实践,尤其是本科教育,应该有很强的实践性。当然要注意选定的案例要随金融形势的变化而有所不同,而且要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并且是当时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这样容易引起学生共鸣。

4.2增加实验学时和实习环节

〖JP+1实验是学生“动手做”的教学环节,比起理论授课,学生更希望能亲自体会,亲自感受。增加实验不仅是增加实验课时,而是要从更广的、更高的角度设计实验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在有限的实验课上体会更多的理论知识的应用。实习是实验的拓展,相当于在更开放的实验室里“动手做”。本科生的实习更重要的是在专业实践的同时进行社会实践,为将来走入社会工作积累实践经验。

4.3多种教学方式交叉运用

传统的集中理论授课方式在本科教学中仍然是主流,但是这种单一的方式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参与热情,以被动的心态来学习。所以其他教学方式的运用可以打破单调的灌输式教学,比如独立学习,在校经验学习,同学互教,专题讨论等。

参考文献:

[1]唐瑜冲,罗孝玲,张黄.行为金融学理论研究述评[J].中国市场,2008(13).

[2]牛正,吕少杰.经济学方法论和金融学方法论[J].中国市场,2010(28).

[3]卢颖,赵冰梅.对行为金融学的思考[J].中国市场,2006(48).

[4]杨雪.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礼仪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市场,2011(52).

[5]杨雪莱.在金融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市场,2008(35).

[6]伍孟林.地方应用型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时代金融,201129.

篇10

企业的金融资产有很多,但由于企业初始成本取得时对金融资产买入的目的和预期所持有的期限不同,所以企业对的金融资产进行了不同的分类。比如企业购入为了近期出售的股票、债券,其目的是为了赚取短期差价的,风险较大,投资收益不确定的资产,企业应将其归入交易性金融资产;而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企业购入的收益固定,风险较低的债券;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往往是指企业购入时认定就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而且且没有划分为以持有至到期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贷款、应收款项的金融资产。企业金融资产一旦分类后,一般情况下是不得随意变改的。

本文主要探讨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刚才前面也提到一般情况下,金融资产分类后,一般是不得随意改变的,但由于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由于有些企业没有一定的能力将原归入到持有至到期的金融资产持有到期或其他原因,而导致原归入准备持有至到期的股票或债券要提前出售一部分,而导致金融资产在持有时间上及初始购入时的目的等其他因素发生了变化,所以这时我们就应考虑对企业的金融资产进行重新分类,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

例1:天祥公司于2008年1月1日购入一项5年期的债券,票面金额为440万元,公允价值为360万元,交易费用为20万元,每年可按照票面利率收到固定利息16万元。该项债券在5年内不能提前兑付,平均市场利率为6.96%。2011年12月31日,由于被投资企业信用状况恶化,天祥公司准备不在持有该项投资,并决定将该项资产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该项资产在2011年12月31日的公允价值为432万元。

1、(1)天祥公司2008年1月1日购入债券的会计处理为:借:持有至到期投资(面值)440;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60;贷:银行存款380。(2)天祥公司2008年12月31日利息的会计处理为:借:应收利息 16;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10.45;贷:投资收益 26.45。

2、天祥公司2009年12月31日的利息的会计处理:借:应收利息 16;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11.18; 贷:投资收益 27.18。

3、天祥公司2010年12月31日的利息的会计处理:借:应收利息16;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11.95;贷:投资收益27.95。

4、天祥公司在2011年12月31日应对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可供出售金额资产的会计处理为:借:可供出售金额资产(债券投资) 432;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26.42;贷:持有至到期投资(面值)440;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8.42。

例2:A公司2012年1月1日以2100万元购买B公司发行的面值为2000万元的债券,票面利率为6%,实际利率为5%,期限5年,按年付息、到期还本,另发生相关税费20万元。2012年1月1日购入该债券时,A公司将该资产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2012年12月31日,A公司所持有B公司债券市值下降为1800万元。2013年1月1日,A公司将持有的B公司债券的20%按照市价对外出售,当日全部债券的市值为1900万元。

1、 A公司2012年1月1日购入债券时的会计处理为:借:持有至到期投资(面值)2000;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120;贷:银行存款 2120。

2、A公司2012年12月31日所按照实际利率法进行的会计处理为:(1)借:应收利息 120(2000*6%);贷:投资收益 106(2120*5);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14。(2)借:资产减值损失 306;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306(2120-14-1800)。

3、A公司2013年1月1日会计处理为:(1)借:银行存款

380;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61.2;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21.2;贷:持有至到期投资(面值 )400;贷:投资收益

20。(2)①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80;贷:资产减值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