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分析基本方法模板(10篇)

时间:2023-07-24 16:14:5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动态分析基本方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动态分析基本方法

篇1

生产效率的测度方法包括两大类:一是参数法包括计量经济学法和随机边界法。另一种是非参数法如数据包络分析(DEA)。而Malmquist指数法,不仅可以分析不同时期决策单元的效率演化,而且可以更加详细地了解提高综合生产率的源泉,在国外,J.David Cummins,Sharon Tennyson,Mary A Weiss对美国寿险业的效率进行了研究,Mansor S A,Radam以马来西亚保险企业为样本对其生产率和效率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在国内学者中,陈璐和赵旭各自用malmquist指数研究过寿险和非寿险公司在不同时间段内内的动态效率。由于研究样本和时间段的差异,各学者对保险企业效率和生产率研究的结论不尽一致。但是,把malmquist指数应用于基本医疗保险,研究其动态效率的文章还不多见。笔者认为,作为公共经济范畴的基本医疗保险同样要强调投入产出,只不过其产出指标不应该是商业利润,资金结余,而应该是覆盖率,赔付率这些具有公共利益性质的指标。本文试图运用Malmquist指数法,根据2003~20066年中国基本医疗投入与产出的数据,估计出基本医疗保险的生产率增长及其构成的变化,以评价基本医疗保险近年来生产力水平及其变化趋势。

一、基本模型与方法

Malmquist指数是由瑞典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Sten Malmquist于1953年提出的,被广泛应用于投入产出方面的分析,在效率的动态变化的研究领域被广泛应用。

Malmquist生产力指数可将生产力成长分解为来自技术的进步与相对效率的改善。由于生产技术会随时间演进而进步,且生产集合或市场也会因时间的改变而有所变化,因此若能对不同决策单元做跨期分析的模式,将能了解该决策单元在随时间与市场的改变之际,其本身在生产集合中的相对效率地位,以寻求更积极的改善。

二、投入产出指标的设定和数据来源

医疗保险的投入产出比跟企业业务上的投入产出不一样,企业考虑的是投入投了多少钱在广告上面,市场份额收回多少,销售值是多少,是追求微观个体经济利益最大化。而基本医疗保险是政府运作的一项公民福利,怎么来看它的效益呢?从公共经济学角度看,基本医疗保险的目标是以有限的医疗资源为所有人提供最基本的医疗保障,即公平和有效地配置稀缺的医疗资源,寻求平等与经济效率的恰当平衡,可以理解为“在平等中注入一些合理性,在效率中注入一些人道”。所以我们用覆盖率来体现医疗保险的广度,用赔付率来体现保障深度。站在政府的角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政府要首先投放一定量资金,本文用政府财政支出中的社会保障资金,卫生资金以及政府的隐形税收来衡量政府投入。这些资金会发挥杠杆效应,带动企业,个人的保险支出,从而搭建起基本医疗保险的大致框架。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设定的投入指标是:

1.政府财政中的社会保障变量:各地区政府财政中的社会保障支出:该指标反映政府财政对社会保障投入的力度。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一般在40%-55%,亚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国家1996年的比例在30%左右,虽然社会保障除了基本医疗保险外,还包括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内容,但他们都对全民健康水平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所以预期该指标体现正效应。

2.各地区人均政府隐形税收补贴:税收优惠政策的核心目的在于国家通过税式支出,鼓励和刺激健康保险需求和购买。从经济学角度看讲,税收既具有替代效应,也有收入效应。如果政府对健康保险的供给方进行税收补贴,降低供给方成本进而降低健康保险商品的价格,此时税收产生的替代效应可以增加消费者的购买。如果政府直接对消费者进行税收补贴,相当于增加了消费者的购买力,体现的是收入效应。本文中对税收优惠政策效果的实证分析,其逻辑顺序是:第一步,税收补贴增加了家庭的健康保险需求,第二步,增加的健康保险需求进一步的提高了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和医疗资源的利用率,第三步,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又会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的赔付率,提高了全民的福利。

3.政府财政中的卫生支出变量:改革开放后,从绝对水平上看,中国政府对卫生的支出总体上呈逐年增加的趋势。1979-2004年,中国政府财政预算内对卫生的名义支出总量增长约31倍。但是,如果剔除通货膨胀的影响之后,2004年比1979年实际增长约7倍,实际增长率为8。2%,要低于经济增长的平均水平。从政府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来看,1983年后至1995年,除了中间少数年份之外,这一比值一直处于下降的态势,并在1995年达到历史最低水平(0.66%)。1995年后,情况有所改观,但是直到2004年,政府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仍只有0。.95%,尚未超过1979年的水平。政府的卫生支出会带来卫生资源总量的增加,促进医疗保险生产率的增长。

产出变量:

1.医疗保险覆盖率:该项指标反映政府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面,理论上医疗保险覆盖率应是100%。

2.医疗保险支付率:该项指标反映医疗保险机构承担投保人的医疗费用比例。国际上承担比例普遍在80%左右。

数据来源主要有:2003-2007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卫生年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三、实证分析结果

本论文运用deap软件计算了每一家保险公司全要素生产率逐年变化的情况。从表2和表3列出的2003~2006年基本医疗保险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中,Malmquist指数被分解为EC和TC。EC为效率的进步,衡量了决策单位是否更靠近当期的生产前沿面进行生产,当EC>1时,表明决策单位的生产更接近生产前沿面,TC为技术的进步,代表两个时期内生产前沿面的移动,这种效应表明了技术的创新。

表1给出了样本省份2003~2006年的Malmquist生产力指数及其分解,Malmquist指数被分解为EC和TC,即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三个时间区间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575、0.885、0.82反映了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生产力是在2005年上升后有一点下滑,整体效率是上升的。

进一步分析看,首先,样本省份的生产力增长主要来源于效率进步。时间越往后,各省份的EC中大于1的值出现的越多。第一期只有7个省份,第二期变成13个省份,第三期20个,这反映了基本医疗保险生产力的提升是以运营效率的提升为主的,在1998年刚实行医疗保险之初,医疗保险基金在缴纳与支出经常出现不平衡,医疗保险基金管理被挪用、医疗费用支付长时期滞后等,政府支持力度弱,医疗机构诱导需求严重,统筹基金保障程度低,个人账户支付能力弱,起付标准较高,限额报销范围太大严重影响了医疗保险的效率改进。近几年来政府加强了对医疗服务的管理,制定了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标准,对提供基本医疗保险服务的服务机构、药店进行资格认定并允许参加职工进行选择。为配合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国家同时推动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的改革。通过建立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机制和药品生产流通的市场运行机制,努力实现“用比较低兼的费用提供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的目标,实现了效率改进。

其次,技术进步一开始有提升,之后又下降。三个区间的平均值分别是0.637,0.903,0.768。说明近几年基本医疗保险的创新力度不够,虽然政府努力通过加强管理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的运营效率,并且确有成效。但是医改的缺失导致保险人,被保险人和医疗提供者(医院)之间存在的委托关系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由政府财政投入和经营收入相结合,药品收益和医技收益共同核算的补偿机制引发的过度用药和过度检查的弊端。另一方面,医疗资源提供者的长期单一的局面导致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难以取得合理利用,而一个健全的基本医疗体系不可能没有社区医疗,其主要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预防、康复、保健、宣教、计划生育。总之,医改方案迟迟不能出炉和执行――这种制度性造成的浪费,降低了卫生资源利用的效率,进而影响到医疗保险的技术改进。

第二阶段,我们把样本省份按东西部分开,先来看全生产力指数在三个区间的平均值,东部地区是0.6048,0.9046,0.8545。总趋势是上升,在2005年有小幅下滑。西部大开发地区是0.5469,0.8689,0.7895,绝对水平低于东部,但发展趋势相同。再来分析生产力源泉。东部地区EC,TC,TFP的三年平均值分别是1.0135,0.7840,0.7880。西部地区EC,TC,TFP的三年平均值0.9783,0.7576,0.7351,可以看出无论是东部省份还是西部省份,带动Malmquist生产力指数增加的不仅有“效率改善”的贡献还有“技术进步”的贡献,只不过效率改善明显大于技术进步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东部地区生产力比西部地区生产力增长得更快。不管是效率的进步还是技术前沿面的移动都要快,这表明东部地区在基本医疗保险的运营和创新上已经领先一步。这当然和东部地区雄厚的经济实力,优秀的人力资源密不可分。但我们要注意到某些个体,比如北京江苏的效率进步反而低于云南,这样的省份。

四、结论

本文通过运用Malmquist指数对基本医疗保险2003~2006年的生产力动态变化进行了实证计算,并把生产力分解为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结果表明,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的Malmquist生产力指数长期看是增长的,增长主要是由效率的改善实现的。从分地区的角度看,东部地区在基本医疗保险的运营和创新上已经领先一步。从可持续发展的视野看,提高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生产力,前提是要需要医疗改革来理顺保险人,被保险人和医院三方的关系,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基本医疗的创新。

参考文献:

[1]侯晋,朱磊.我国保险公司经营效率的非寿险的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4(4):108―112.

[2]李克成.国内寿险公司经营效率实证分析[J].保险研究,2005(2):37―41.

[3]姚树洁,冯根福,韩钟伟.中国保险业效率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5(7):56―65.

[4]魏权龄,DEA数据包罗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59-164.

[5]韩松,王稳.几种技术效率测量方法的比较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4)147-151.

[6]陈璐.中国保险业效率动态变化的Malmquist指数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5(5):40―44.

[7]赵家敏,康鹏.对我国财产保险业生产率的评价与分析―――基于Malmquist指数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5(11):81-82.

[8]J.David Cummins, Sharon Tennyson,Mary A Weiss. Consolidation and efficiency in the US life insurance industry[ 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1999 (23) : 325- 327.

篇2

[分类号]G350

竞争情报分析是将大量零散的,有时看起来似乎毫无意义的信息集中、对比和重新组合,从而发现新的意义的过程。企业面对的大部分信息都要经过分析处理,否则信息本身没有任何价值,甚至会暗含风险。分析是竞争情报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环。要进行竞争情报分析必须选择相应的方法、工具,科学、严谨地逐步展开。

1 竞争情报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从研究竞争情报之初,就对竞争情报分析产生了兴趣。近20年来,出现了大量以竞争情报为基础的分析技术方面的文献。有代表性的研究有:Babette E.Bensoussan与Craig s,Fleisher阐述了分析与竞争情报及战略的关联,将企业可用的竞争情报分析方法分为24种。他们认为,在使用各种分析方法过程中不只是搜集数据,而要以数据来获取竞争优势;分析中可以得到真正转化为行动的成果;预测与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必须使用竞争情报分析方法。Dale Fehringer认为,竞争情报人员并不缺少情报分析方法,但如何选择并有效利用各种方法却是一个难题。ErikGlitman认为,分析方法与工具是全球竞争情报的基本构成要素,需要跨文化边界地整合不同的分析方法。Peter Read认为,真正有效的分析方法应该具备几个特征:简单、顾客参与、个性化、搜集与输出数据的针对性、良好的逻辑。John J.McGonade与CarolynM.Vella列举了企业常用的40种竞争情报分析方法。此外,竞争情报领域出现的较新技术,如源自军事领域的“战争游戏法”和“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战略分析”也受到国外学者的关注。国内学者对于竞争情报分析方法也较重视。现有研究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对于某种特定的竞争情报分析工具的研究;第二类是对竞争情报各种分析方法的整合研究。其中第一类有代表性的是王知津与严贝妮设计的企业竞争情报战争游戏的概念框架。王晓琳研究了竞争情报投资组合分析法。孙建军与柯青研究了情景分析法,王知津等阐述了利用价值链分析法开展竞争情报研究的一般步骤。第二类是对竞争情报各种分析方法的整合研究,代表性的研究有包昌火等的《竞争对手分析论纲》一文,提出能力、市场和时间的CMT三维分析法。吴晓伟等从复杂性、可操作性、正确性、时效性与经济性5个角度去评价竞争情报分析方法。钱军总结了37种竞争情报分析方法的谱系关系。

纵观现有的国内外学者对于竞争情报分析方法的研究,的确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但不足之处也显见:①对于竞争情报分析的研究仅集中于分析方法的介绍;②囿于静态的研究视角,多集中于SWOT、定标比超等分析方法的重复介绍,未置于动态复杂环境的视阈下;③指出常用方法与工具的不足,却未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针对上述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与特点,本文从企业竞争的现实环境特点人手,构建基于战争游戏法的竞争情报动态分析模型,旨在为企业在动态复杂环境下开展竞争情报分析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2 复杂环境催生竞争情报动态分析方法

2.1 动态复杂环境下企业竞争的新动向

21世纪,由于全球市场化、经济国际化、商业手段现代化、技术进步飞速化以及制度、市场等原因,使全球企业战略决策都具有不可预测性、复杂性和快速变化三大特征。企业所处的大环境是一种难以、甚至无法定义的状态。在这种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变成了一种动态的竞争,某企业采取的一系列竞争行动,引起竞争对手的一系列反应,这些反应又会影响到原先行动的企业,这是一种竞争互动的过程。在动态竞争中,关键问题是“互动”而非“行动”。竞争主要是竞争对手之间的互动,企业的表现不再仅仅取决于对手之间的静态资源和实力,更重要的是竞争的互动;竞争对手只能在互动中寻求暂时的优势;寻求暂时优势的办法包括改变规则和创新。

2.2 竞争情报分析思维范式由静态转为动态

面对企业竞争的新动向,要想在当前环境中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单纯依靠利用确定的、静态的思维方式已经不够了。以战争游戏法为代表的竞争情报模拟方法为企业应对不确定性提供了解决方案。战争游戏法是为了适应商业环境而由军事战争游戏法演化而来的。它可以帮助一个企业制定实时动态的、战略的、可操作的、战术的计划及实施方案,战争游戏法是商业环境下角色扮演的模拟过程。在战争游戏法实施过程中,可以看到企业的行动与现实世界的互动情况,也可看到企业资产在企业内外部配置的有效性。通过游戏能够改变参与者的视角和观念,更多地从对手和市场的角度考虑竞争战略和行动,使人们摆脱了惯性思维,是一种放眼长远利益和长期发展的有力工具。由于战争游戏法这种动态、仿真的方法特性,它逐渐成为应对新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的动态有效的分析手段。

3 基于战争游戏法的竞争情报动态分析模型

3.1 基于战争游戏法的竞争情报动态分析模型

传统的竞争情报分析是在静态环境下,以竞争对手分析为主,从竞争对手的识别起步,历经竞争对手现行战略分析、对手相关能力分析、对手意图分析。这种机制是一种正向、静态机制。但在动态复杂环境中,各种竞争力的关系更加复杂、纠结,若仅仅关注竞争对手动向,而忽视动态环境中其他因素的影响,则分析的结果不具有任何实践价值。因而需要在静态分析机制上进行扩展,充分考虑动态竞争环境的影响和作用。利用战争游戏法对竞争情报进行动态分析,制定企业动态决策,应当遵循一定的流程,基于战争游戏法的竞争情报动态分析模型如图1所示:

动态的竞争情报分析始于各种竞争力的触发。第一步要界定竞争环境的要素。行业中每一个企业或多或少地都必须应付各种力量的威胁,宏观上有政府的方针政策、社会、经济、技术、市场趋势等因素,微观上有行业现有的竞争状况、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客户的议价能力、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新进入者的威胁等,这些因素是企业的竞争驱动力,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相应地,这些力量构成了企业所处的外部竞争环境。同时,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文化等因素,是内部的竞争环境。企业的竞争环境则是由各种力构成的内外部环境总和。

第二步,跟踪与监测指标。传统的竞争情报分析仅仅聚焦于竞争对手的跟踪与监测,这远远不够。竞争情报动态分析需要对于复杂动态的竞争环境中涉及到的每种力中包含的影响因素进行识别、筛选、细分,进而将这些影响因素整合成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进行

跟踪与监测。

第三步,竞争信号解析与评估。对于各种指标的动态实时变化所释放的竞争信号进行解析进而评估,这个步骤的首要功能在于创造竞争情报,分析人员在各类指标的基础上,结合特定的环境背景而得出准确的信号,再由这些信号的解析处理而得到最终的竞争情报。竞争情报动态分析的竞争信号分析历经信号背景、信号意图、信号推论、信号信度、信号动机,最终获知竞争环境中信号释放者的真正意图。

第四步,关键情报主题识别。通过对信号动机的挖掘,识别关键情报主题(KITs),进而确定了情报需求,明晰了竞争情报分析的工作重点,有效的情报分析非面面俱到,而是集中于企业运作的1~2个关键领域。识别了关键情报主题,则将企业所处的抽象而复杂动态竞争环境成功地转化成了竞争情报分析的主题。

第五步,信息采集。根据关键情报主题确定游戏模拟的主题,围绕竞争对手、市场环境、第三方等模拟对象进行情报搜集。情报搜集的内容包括市场环境、竞争对手、己方与对方的现实处境、第三方情况等。搜集的信息源非常广泛,可以是行业研究、年度报告、公司网站、公开出版物等公开渠道。

第六步,竞争情报的战争游戏模拟。采集到所需信息后,进行筛选、分析、提取,形成游戏运作的基本信息库,从而实施战争游戏。在实施过程中,把参加游戏的人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扮演本公司、特定的竞争对手、第三方以及消费者等,各方根据自己面临的竞争对手和商业环境,充分利用游戏前采集的相关信息,提出自己的战略和规划,采取相应的行动,再根据消费者的反应和裁判的判定决定胜负。该法没有专门的规则,现实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在游戏中都可能出现。

第七步,动态竞争分析。通过游戏中本企业、竞争对手、市场、消费者之间直接而实时的互动,明晰本企业与竞争对手之间竞争态势,以较为激烈的对抗形式完整地展示了企业的整个竞争过程,有助于参与者与分析人员直观地了解竞争态势和决策过程中的不足,实现实时动态竞争分析。

第八步,提炼分析结果。游戏后的总结围绕着本企业分析、竞争对手分析、动态竞争互动分析的结果,一方面提出可能性影响概率表来简述竞争对手的一系列行为或其他相关事件或趋势,以及每种预测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拿出本企业具体的行动方案,包括通过战争游戏识别出的开发机会、阻止或压制竞争对手行动,或者减少其他风险或威胁的行动。

最后,依据动态分析结果,制定企业战略决策。企业做出本公司的战略决策或者预知未来本公司战略方向的变革,实现动态环境中企业决策的制定。

3.2 竞争对手分析模式

了解竞争对手才能获得真正的竞争智慧,实施竞争情报战争游戏可以对竞争对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结构化、动态的分析,获得竞争对手未来战略的最贴近的可能图景。基于战争游戏法的动态竞争分析中竞争对手分析模式如图2所示:

第一步,确定竞争领域:在同一行业中,识别直接竞争对手、潜在竞争对手、生产替代品的竞争对手;第二步,在宏观层次上对某个特定竞争对手进行分析:分析竞争对手的不同组成,确定对现有与未来战略最为关键的影响;第三步,在微观层次上对该竞争对手进行分析:即细化与细致的竞争对手全景描绘,需要嵌入战争游戏的情节、脚本才能形成竞争对手未来市场战略的分析结果。具体包括以下要素分析:①竞争对手市场战略(包括竞争对手位于或打算进入哪些产品一顾客细分市场;在上述细分市场它如何竞争?在这些细分市场的意图为何?上述分析结果能够阐释任一公司的市场战略,包括范围、态势与目标;②资产;③能力与竞争力;④技术;⑤组织结构;⑥文化;⑦设想;⑧活动/价值链;⑨联盟与专门关系;⑩网络;⑨未来市场战略。根据竞争对手的全部信息,构建竞争对手情势;确定每种情势的情节、驱动力、逻辑与最终状态;评估与理解竞争对手情势;确定竞争对手的结局;确定聚焦公司的不同情势的可能影响。

3.3 本企业分析模式

在竞争情报动态分析中,一个重要要素是开展游戏的本企业所具备的属性是否会促使对手们对其行动做出反应,本企业作为战争游戏的发起者,其本身要有明确的定位。在实施战争游戏和动态竞争分析中,本企业首先需要对自身的几个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与界定。如表1所示:

本企业分析项目主要包括企业的基本情况、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企业未来的活动方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四个要素,最终以swOT分析、四角分析、盲点识别等分析框架作为总结,形成本企业情势分析报告,写入战争游戏手册中。通过四个要素所涉及的问题梳理和回答,使参与战争游戏的人员充分了解其所代表企业的真实状况,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出企业的进攻或反击等行动。需要注意的是,动态竞争情报分析关注动态竞争环境、竞争对手行动,但绝不意味着忽视企业自身,否则进行的相关分析活动本末倒置,最终往往流于形式。因此,在竞争情报战争游戏中本企业的情势分析是动态分析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3.4 竞争互动分析模式

利用战争游戏法可以身临其境地对企业的竞争互动进行分析。游戏参与的基本小组一般有四种:本公司小组、竞争对手小组、市场小组与控制小组。一些游戏还可以设置潜在竞争对手小组,也称为百搭牌小组。其中,本公司小组代表本企业发动进攻或进行反击,而竞争对手小组代表主要竞争对手企业进行行动。市场小组代表供应商、用户等市场相关利益方,其作用是反映企业与竞争对手及其他小组等互动带来的市场竞争态势和未来变化趋势。在每轮游戏结束时,市场团队都按照企业和竞争对手互动情况来确定企业市场份额的变化。控制小组游戏中并不扮演角色,它提供如资源配置、规则设计、工具等确保游戏顺利进行的必要支持和指导,并负责整理及汇报游戏分析的主要结果。

小组在游戏中的互动是现实动态复杂环境下企业竞争互动的全景体现,各小组的互动关系如图3所示:

如图3所示,在战争游戏的竞争互动中,本公司小组、竞争者小组首先做出行动。竞争对手的行动包括建立的筹码情况;与其他分组是否同盟;采取防守还是进攻的策略和措施等。本公司小组的行动主要是执行企业战略。这些行动直接反映给市场小组,市场小组获知了本公司小组、竞争者小组的商业行动,站在市场的用户、供应商、相关利益方的立场,在本组专家分析的基础上,对各种风险、收益进行定量评估,进而响应本公司小组与竞争者小组,形成驱动市场的态势,并计算出市场份额。在市场小组反应的同时,本公司小组与竞争者小组还要准备下步行动。控制小组在游戏中负责消息传递,在一轮行动结束后,形成的各种表格,计算出竞争者小组行动的内在影响,并把市场小组与计算出的影响数据提交给所有的参与者,供其做好下一步行动的准备,进入下一个回合的游戏。控制小组在整个游戏进程中会通过E-mail随时把各小组的行动传达给其他参与小组,实现与现实世界一样“实时”。游戏中的所有参与小组正是通过上述“互动”与

“联动”的方式,获知游戏中其他小组的行动,实现竞争互动分析。

4 结语

在动态复杂环境中,竞争优势是不断创建与更迭的,企业要保持历久弥坚的竞争力,需要在竞争互动的过程中利用竞争情报动态分析获取更多、更新、更强的竞争优势。本文提出的竞争情报动态分析模型建立在非线性、非连续性的战争游戏法实施的基础之上,利用战争游戏法进行本企业分析、竞争对手分析、竞争互动行为分析共同构成了竞争情报的动态分析。本文的研究是一种基础性的工作,旨在为企业在竞争情报工作中开展竞争情报动态分析做一些理论铺垫。

参考文献:

[I]曾忠禄,企业情报管理:战胜竞争对手的秘密武器,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137

[2]Bensoussan E B,F1eisher s c,Analysls Without Paralysis:10Tools lo Make Better Strateglc Decisions,New Y0rk:FT Press,2008:23

[3]Fehnnger D,chOOSlng HfId using CI anaJvsis techniques Competitive InteU~gence Magazine,2007,10(6):39-41

[4]Glitman E,Analysis tools:Essential components ofglobal CI,Coinpetiive Jntellingnce Magazine,2008,11(2):50-51

[5]Gljltman E,Merging di盯erent ldnalvsis tools across cultural boundaties,Competltlve Intelligenee Magazine。2006,9(1):40-41

[6]Read P.Analysis frameworks that work

competmve IntelligenceMagazine,2002,5(5):20-23

[7]McGonagle J J,Vella c M,Bottom Line Competitive Inku’lgenee,London:Quiolllm B00ks,2002:120

[8]Pierrette B,chdstlne A H competltl‘ve Inteul。genee,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lon Science and nchnology,2002,36:353-390

[9]王知津,严贝妮,谢瑶,等,企业竞争情报战争游戏的概念框架设计情报科学,2008,26(10):1441-1446

[10]王晓琳竞争情报分析方法之投资组合分析法,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33):88-89

[11]孙建军,柯青,不完全信息环境下的情报分析方法,图书情报工作,2007,5l(2):63-66,120

[12]王知津,张收棉,企业竞争情报研究的有力工具――价值链分析法,情报理论与实践,2005,28(4):439-443

[13]包昌火,谢新洲竞争对手分析论纲,情报学报,2003,22(2):103-114

篇3

1 结构动态分析的研究对象

机械动态设计是正在发展中的一项新技术,它涉及到现代动态分析、计算机技术、产品结构动力学理论、设计方法学等众多学科范围,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动态设计理论、方法和体系,许多问题尚需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以下结合文献[1~4]的论述,对机械动态设计发展与现状作简要评述。

目前,国外在结构动态分析设计领域的研究十分活跃,特别是美国、西欧等一些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关于结构动态分析设计问题的研究,并将其列为结构设计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结构动态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①建立一个切合实际的结构动力学模型;②选择有效的结构动态设计方法[1]。机械结构动态设计的一般大体过程是:对满足工作性能要求的产品初步设计图样,或就需要改进的产品结构实物进行实体建模,并作动态特性分析。然后,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给出其动态特性的要求或预定的动态特性目标,再按结构动力学“逆问题”方法直接求解结构设计参数,或按结构动力学“正问题”分析方法,进行结构修改与修改后结构的动态特性预测,其结构的修改与预测往往需要反复多次,直到满足各项设计要求为止,从而得到一个具有良好静、动态特性的产品设计方案。

2 结构振动系统的建模

2.1 有限单元法。结构振动系统的建模问题是结构动态设计的基础,目前建模的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采用有限元法,这种方法首先将连续的弹性体离散化,然后从能量原理出发建立起整体控制方程,利用数值方法求解,得到结构的参数。该方法的优点是可在结构设计之初,根据设计图纸,预知产品的动态性能,预估振动、噪声的强度和其它动态问题,并可在图纸阶段改变结构形状以消除或抑制这些问题。该方法是一种近似解法,但就其计算精度来看,基本能够满足使用者的要求。对复杂结构,这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分析方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建立在有限元原理上的结构分析软件已经相当成熟(如:IDEAS、ADINA、NASTRAN、SAP、ANSYS等),它们已卓有成效地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汽车和机床等工程结构的动态分析。

然而,对大型复杂结构而言,由于材料物理参数的不确定性,边界条件的近似处理、接头及连接处的连接参数估计不准确,以及缺乏阻尼参数等原因,要想直接依据图样资料建立一个能准确反映结构动态特性的有限元模型是比较困难的,其计算精度也难以保证。

2.2 试验模态分析法。近10多年来,由于动态测试、信号处理、计算机辅助实验等技术的迅速提高,试验建模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因此结构动力学分析的另一种有效的方法是试验模态分析法。该方法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确定系统动态特性的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它是在结构上选择有限个试验点,在一点或多点进行激励,在所有点测量系统的输出响应,通过对测量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建立结构系统离散的数学模型。

这种模型能较准确的描述实际系统,分析结果也较可靠,但该法客观上要求有一个实际模型,因而提高了建模成本,同时由于实测信息的不完整,导致模型的不完备,往往只能反映真实系统的低阶模态特性,难以适应大型复杂结构。

2.3 基于试验数据的有限元模型修正法。鉴于上述两种方法的优缺点,现代的发展趋势是把有限元方法和试验模态分析技术有机结合起来,用有限元方法建立先验模型,而用实测的动态数据通过不同方法对其先验模型进行修正,利用修正后的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构的动态特性和响应,进行结构的优化设计[1,5]。目前,一些较复杂结构系统的实验模态分析和动态特性有限元分析在国内外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5]。用实验模态分析结果修正机体有限元模型的方法,在机体有限元建模上已得到实际应用,从而为进行机体动力响应计算奠定了基础。

基于实验数据的结构有限元模型修正,近30年来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大量的修正方法,这些方法从修正的对象来说,大体上可分为矩阵型与设计参数型两大类。矩阵型方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据一定的准则和结构动力学关系来修正有限元模型的质量矩阵和刚度矩阵,使修正后的有限元模型计算的模态参数与实验结果一致。这类方法首先由Berman等人于1971年提出,而由Caesar(1986)、Kaba(1985)和张(1988)等设法改进。虽然在数学上该方法可达到由修正后的有限元模型计算的模态参数与实验结果相一致的目的,但其修正后的质量与刚度矩阵已失去了明确的物理意义,因此修正后的模型很难用于结构的动态设计;而设计参数型直接对结构的材料、截面形状和几何尺寸等参数进行修正,该类方法可直接应用于结构动态设计,例如Colluins(1974年)、曾(1991)、陈(1994年,1996年)等人曾用实验模态参数辨识结构的设计参数,Ewins(1990年)、Link(1992年)等人曾用频率响应函数进行过结构设计参数的识别。该方法属于基于“逆问题”直接求解的动态设计方法。关于结构动态设计的“正问题”,即结构修改与修改结构的重分析,是目前较为广泛的一类动态设计方法。例如:有关结构修改的灵敏度分析(Fox1968年提出),修改结构重分析中用到的基于小参数的矩阵摄动法(Rayleigh为先驱)等等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3 结构动态分析在工程领域的应用

目前对结构进行动态分析时,应用较为广泛的是利用有限元的方法,建立模型后,在对结构静态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模态分析、冲击载荷作用下的结构分析等等。这种分析方法已成功地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汽车和机床等工程结构的动态分析。

参考文献

[1] 陈新.机械结构动态设计理论方法及应用.北京:机械出版社,1997

[2] 张连山.关于国内抽油机发展趋向的几个问题.石油机械,2003,24(2)

[3] 萧南平.对游梁式抽油机节能问题的探讨.石油机械,2000,25(3)

篇4

中图分类号:TM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1)1210159-02

0 引言

随着我国电力系统的高速发展,超高压电网以及特高压电网已经被投入运行,电力系统的电压稳定性问题更加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对电网可靠性和供电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对电力系统的电压稳定性进行分析具有着极其重要的实际意义。电力系统电压稳定问题的分析方法主要有静态分析法和动态分析法。静态分析法主要是通过系统潮流方程进行理论上的分析,而动态分析法则是通过各种仿真软件来进行更加直观的的分析。

1 静态分析法

电压稳定静态分析是将电压稳定看做是一个潮流方程是否存在可行解的问题,因此潮流方程的临界潮流解就被看作是电压稳定的极限。静态分析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这种方法能够很容易的给出电压稳定的裕度指标及灵敏度指标等信息。静态分析的基本模型就是电力系统潮流方程或扩展的潮流方程。静态分析的主要方法有灵敏度法、潮流多解分析法、连续潮流法[1,2,3]、奇异值分解(特征值分析)法[4,5,6]以及非线性规划法[7]等。以上各种分析方法在静态电压稳定分析中均用到的比较多,但是本质上都是将电力系统的潮流极限值来当作电压稳定的临界点。

2 动态分析法

随着人们对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的不断研究,逐渐意识到对电压稳定不能只进行静态的分析,因为电压失稳在本质上是一个动态性的问题,在分析种必须充分考虑各种电气元件的动态特性,才能更深刻的分析电压失稳的过程及本质。电力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的动态元器件,所以一定要准确的考虑各种动态元器件对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的影响,而且要作基于非线性微分方程的动态分析。电压稳定动态分析法主要有时域仿真法和能量函数法等[4,7,8]。

1)时域仿真法

时域仿真分析法通常被用来分析电力系统的暂态电压稳定性,主要是用来分析电压失稳过程的动态特征和机理,以此来验证理论的准确性,以及其它电压稳定性分析方法的正确性。时域仿真分析法是以系统的非线性方程组为基础,保持系统的非线性特征且考虑系统中各元器件的动态作用,采用微积分方程的方法,利用各种仿真软件获取到各种变量随时间变化的波形图。目前电力系统动态仿真软件比较多,常用的主要有MATLAB、PSCAD/EMTDC、PSAPAC、EMTP/ATP、BPA和PSASP等。研究者们对电压失稳的机理认识是不同的,而且他们建立的仿真数学模型也会存在着很多不同点,因此他们对系统失稳的仿真结果经常存在的差异。时域仿真法考虑到了电网中功率的传送和电网负荷的极限,并考虑到了系统中元器件的动态特性,所以它是研究系统电压稳定性的比较严谨的分析方法,所以,在电压失稳原因还未不明确的时候,更应该用这种方法来分析系统电压失稳的原因。

2)能量函数法

能量函数法是速度很快就能确定系统稳定性分析方法,它是通过计算系统发生故障之后,能量值与临界能量值之差来分析系统的电压稳定性。能量函数法能够识别系统中的电压稳定薄弱区域,而且能比较系统之间的电压稳定性,但如果电网中的动态特性比较复杂且损耗较大时能量函数就会失准,所以这种分析方法目前局限于进行电压稳定性和电压失稳点的基础性分析。

3 仿真实例

本文以经典的WSCC三机九节点系统电网为仿真对象,如图1所示,利用使用时域仿真发来分析SVC对系统电压稳定性的影响。

图1 美国西部电网WSCC三机九节点系统

负荷突变是电网中非常常见的一种扰动,尤其是在工厂比较多的地方,或者是在季节交替的时期。此本仿真方案选取WSCC三机九节点系统的母线5、母线6和母线8为观察对象,当系统在时间t=2s时发生负荷突变,系统中的负荷均增长一倍。SVC的安装点被选取为母线5。仿真结果如图2到图5所示。

图2 系统负荷突增时bus5节点电压(未安装SVC)

图3 系统负荷突增时bus8节点电压(未安装SVC)

图4 系统负荷突增时bus5节点电压(SVC安装于bus5)

图5 系统负荷突增时bus8节点电压(SVC安装于bus5)

根据图2至图5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当系统中没有安装SVC时,在发生负荷突变的瞬间,各母线电压会大幅的跌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波动后稳定运行在一个较低的电压水平。

2)当系统中安装有SVC时,在系统发生负荷突增的瞬间,SVC会迅速响应向系统注入大量无功来有效地减小电压的跌落,从而能使系统电压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稳定。

3)装设有SVC的母线,其电压恢复效果的最为明显,静止无功补偿装置SVC既能使它被安装的到的母线迅速恢复稳定,也能使其它母线电压迅速恢复。

参考文献:

[1]CRAIG A A,TAPAN S K.Determination of power system coherent bus groups by novel sensitivity-based method for voltage stability assessment.IEEE Trans.on Power Systems.2003,18(3):1157-1164.

[2]段献忠,电压稳定问题的激励和建模及使用算法研究,华中理工大学,1992.

[3]Tamura Y,Mori H 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Voltage Instability

and Multipe Load Flow Solution in Electric Power System.IEEE Trans PAS,1983,12(5).

[4]周双喜、朱凌志、郭锡玖、王小海等,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及其控制,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5]Bogovic M.M,Phadke A.G.Voltage Stability Assessment Through Measurement of A Reduced State Vector.IEEE Trans.On PWRS,1990,5(4).

[6]Gao B, Morison G.K. Voltage Stability Evaluation Using Modal Analysis.IEEE Trans.on PWRS,1992,7(4).

[7]何仰赞、段献忠,再论电压崩溃现象的机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1995,7(1).

篇5

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一、注意每个环节

1、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

2、独立做题,要独立地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

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要花费一些时间,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3、物理过程,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

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有的画草图就可以了,有的要画精确图,要动用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以显示几何关系。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状态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间断的,而动态分析是活的、连续的。

二、多进行记忆

很多在学习物理时存在一个误区,就是物理没有什么需要记得东西,只需要会做题就可以了。这是不多的,物理中也有很多需要各位同学记忆的东西,如基本概念,常用规律等等,所以在学习物理时要多进行记忆,并且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这样也可以节省各位很多的时间与精力。

三、重视观察和实验

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特别是来源于观察和实验。要认真观察物理现象,分析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要认真做好物理学生实验,学会使用仪器和处理数据,了解用实验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总之,只要我们虚心好学,积极主动,踏实认真,在对知识的理解上下功夫,要多思考,多研究,讲求科学的学习方法,多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注重知识的应用,是一定能够学好高中物理的。

快速提高高中物理成绩的技巧分享(一)三个基本。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关于基本概念,举一个例子。比如说速率。它有两个意思:一是表示速度的大小;二是表示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如在匀速圆周运动中),而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指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关于基本规律,比如说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有两个经常用到V=s/t、V=(vo+vt)/2。

前者是定义式,适用于任何情况,后者是导出式,只适用于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情况。再说一下基本方法,比如说研究中学问题是常采用的整体法和隔离法,就是一个典型的相辅形成的方法。最后再谈一个问题,属于三个基本之外的问题。

就是我们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总结出一些简练易记实用的推论或论断,对帮助解题和学好物理是非常有用的。如,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降低;同一根绳上张力相等;加速度为零时速度最大;洛仑兹力不做功等等。

(二)独立做题。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三)物理过程。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有的画草图就可以了,有的要画精确图,要动用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以显示几何关系。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状态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间断的,而动态分析是活的、连续的。

学习高中物理的小窍门1、见物思理,多观察,多思考,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物理讲的是“万物之理”,在我们身边到处都蕴含着丰富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理知识。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好奇之心,注意观察各种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多抬头看看天空,你就会发现物理中的“力、热、电、光、原”知识在生活当中处处都有。一旦养成用物理知识解决身边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的习惯,你就会发现原来物理这么有魅力,这么有趣。

2、学会从“定义”去寻找错因。

打好基础。对于基本公式,规律,概念要特别重视。“死记知识永远学不好物理!”最聪明的学生都会从基本公式和概念上去寻找错误的根源,并且能够做到从一个错题能复习一大片知识——这是一个学生学习物理是否开窍的最重要的标志!

3、把“陌生”变成“透彻”!

遇到陌生的概念,比如“势能”“电势”“电势差”等等先不要排斥,要先去真心接纳它,再通过听老师讲解、对比、应用理解它。要有一种“不破楼兰誓不还”的决心和“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研究精神。这样时间长了,应用多了,陌生的就变成了透彻的了。

4、把“错题”变成“熟题”!

建立错题本,在建立错题本时,不要两天打鱼三天晒网,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尤其注意建立错题本的方法和技巧,要有自己的创新、智慧以及汗水凝结在里面,力求做到赏心悦目,让人看了赞不绝口,自己看了会赞美自己的杰作。并且要常翻常看,每看一次就缩小一次错题的范围,最后错题越来越少,直至所有的“错题”变成“熟题”!以后再遇到类似问题,就会触类旁通,永不忘却。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164-02

一、引言

单管共射放大电路是“电子学”课程中最基本的知识点,同时也是最核心的内容。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同学对这一块知识点的认识比较分散,对共射放大电路几种组态之间的联系不太清楚,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当学到后续更多其他形式的放大电路时更是无从下手。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对共射放大电路的几种组态进行深入分析,找到它们的有机联系,从而引导学生对这一块知识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二、单管共射放大电路的整体分析方法

单管共射放大电路的分析通常是按照“先静态”、“后动态”的原则,首先画出电路的直流通路,在直流通路里计算静态工作点并验证晶体管是否工作在放大区,只有静态工作点设置合适才可进行动态分析[1]。动态分析时先画出交流通路,再根据求解问题的特点来选择图解法或是微变等效电路法进行分析求解。其中图解法一般多用于分析输出幅值比较大而工作频率不太高的情况。微变等效电路法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将晶体管的特性线性化,建立线性模型,用线性电路的分析方法来分析晶体管电路[2]。本文采用微变等效电路法对放大电路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改进了教学方法,引入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将放大电路的几种组态看成一个有机整体,对比分析电路,找出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优缺点。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放大电路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为今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单管共射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

1.基本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组成。图1是基本共发射极放大电路,该电路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放大电路。首先必须让学生知道电路中每个元件所起的作用。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放大电路的结构。

其中集电极电源U 通过R 和R 分压后,保证三极管工作在放大区,同时向输出信号提供能量。集电极电阻R 的另一个作用是将集电极电流的变化转换为集电极电压的变化,以实现电压放大;隔直电容C 和C 起到交流耦合作用,保证交流信号无阻碍的经过放大电路。

2.基本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放大电路静态分析是通过计算基极电流I 、集电极电流I 、集射极电压U ,来验证三极管是否工作在放大区。通过对基本共发射极放大电路分析发现该电路有一个致命的缺点:由于三极管是一个对温度特别敏感的元件,当温度变化时,将使集电极电流I 发生变化,从而影响静态工作点的稳定性。为了稳定静态工作点,就想到了用基极电流I 来抑制I 的变化,而在电路中只要R 选定后,I 也就固定不变,因此不能稳定静态工作点。所以就引出了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电路如图2所示。

3.引入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的目的。图2是无旁路电容的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在该电路中,基极增加了分压电阻R 和R ,发射极增加了电阻R ,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该电路,教学过程中要对比前面的基本共发射极放大电路,弄清楚R 、R 和R 在电路中的作用以及如何稳定静态工作点的。

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的直流通路如图3所示,为了稳定静态工作点,通常情况下,R 、R 参数的选取应满足I ?垌I ,这样就会使得I ≈I ,而B点电位U ≈ U ,几乎决定于R 和R 对U 的分压,而与环境温度无关[3]。这样当温度升高时,集电极电流I 增大,发射极电流I 必然相应增大,因而发射极电阻上的电压U 随之增大;因为U 基本不变,而U =U -U ,所以U 势必减小,导致基极电流I 减小,I 随之相应减小。结果I随温度变化而增大的部分几乎由于I减小而减小的部分相抵消,I将基本不变,达到稳定静态工作点的目的。

四、单管共射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

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的目的是计算放大电路的动态指标,即输人电阻、输出电阻和电压放大倍数。图4是基本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微变等效电路,从图可以得到其放大倍数的公式如下:

而对无旁路电容的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进行分析后得到其放大倍数的公式如下:

通过对比两式不难发现式(1)的放大倍数的值小于式(2)放大倍数的值。这意味着无旁路电容的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的引入能够稳定静态工作点,但它的缺点是使得放大倍数减小了,这对于放大电路来说不是一件好事。因此我们就想如何在稳定静态工作点的同时又能保持放大倍数不变,于是就有了旁路电容C,其电路如图5所示。在交流通路里R被被C短路,其微变等效电路和图4相类似,得到的电压放大倍数的表达式和式1一样。因此,R和C的作用就是在稳定静态工作点的同时保证了电压放大倍数基本不变。

五、总结

单管共射放大电路是电子学课程中最基本电路之一[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从电路结构入手,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将单管共射放大电路的几种组态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按照“先静后动”的原则,让学生从宏观上掌握放大电路。这样可以使教学过程轻松愉悦,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士文,{国华.一种三极管共射放大电路的讨论[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3,(12):43-45.

篇7

中图分类号:TH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4-0043-02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资源和能源的供应与需求矛盾日益尖锐,成为了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然而作为资源和能源的运输工具之一的带式输送机已经广泛应用到了各个能源运输的领域,而不同的资源运输环境对带式输送机要求也各不相同,为了使用各个环境的应用,各个输送机的系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尤其是高倾角输送线路的设计计算理论能够通用化[1],使得传统的带式输送机具有更大的适用性和更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传统的输送系统的理论基础都是基于静态刚体理论的,他们仅考虑了平稳的工况下的输送机的运行状况,这对于高倾角带式输送机设计是不可行的,因为高倾角的输送机的下运送带的制动力和上输送带的启动力都很大,若在高倾角的输送机设计中不考虑这两种工况,则该设计不适应高倾角带式输送机的应用环境。

本文高倾角带式输送机的动态分析,主要就是结合高倾角输送机的动力特征,分析他在机起制动和运行工况中的动力模型,为设计者提供合理的理论依据,实现可靠、安全的高倾角输送机的设计,这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工程意义。

1 高倾角胶带输送机的发展现状

为了实现在复杂的输送环境中使用高倾角胶带输送方案,国内外很多专家都进行了很深入的研究。其中,日本研制出了压带式的高倾角胶带输送机,该设备增加了压紧输送带,增加了带与传送轴之间磨损,能耗较大,并且设计结果也比较复杂,只能勉强用于短距离的小倾角。美国曾研制出了一款管状带式高倾角输送机,该设计也仅能用于小倾角,当角度大于60°的场合[2],管状带式输送机中间要架设特殊设计的中间架,并要求增加一定数量的托辊和导轮。该设备对送料的要求较高,装载点比较单一,不利于多种场合的灵活应用。

我国对高倾角胶带输送机研究较早的有20世纪80年代的太远重型机械学院提出的基于粘弹性模型建立的带式输送机的整体模型[3],对拉紧状态下的启动张力的动态过程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分析,同时给出了胶带式输送机的动态参数的测试方法。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研究者对胶带式输送机的动态过程进行了系统建模,通过研究设备的力学原理和动态模型,分析了段带过程中的动力学问题。基于此,研究则提出了胶带式输送机的横向震动的理论分析和稳定性条件。并且深入研究了胶带式输送机的间距等参数与速度、托辊直径、张力对输送带横向振动与稳定性的影响,并提出了避免共振的设计方案[4]。

东北大学教授在带式输送机的驱动和拉近装置以及输送机的整个运动过程进行了数学建模,提出了多驱动系统算法,仿真了启动与统计[5]过程,据此设计出了人型带式输送机通用动态分析软件。

与国外相比,高倾角胶带输送装置的设计和研究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技术性能上,我国的高倾角胶带输送机的研究较晚,目前研究的普通带式输送机已经不能满足高效运输的要求,为此研究高倾角胶带输送机的动态模型,并据此设计出能应用到高倾角输送要求环境设备已成为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

2 高倾角胶带输送机的基本结构和力学特点

高倾角带式输送机主要应用于长距离或高差较大的矿上原料输送,高倾角带式输送机的主要组成部件与这些部件的作用[6]如下。

1)波状挡边输送带。承载输送中的输送物质。在普通胶带输送机的平型带的两侧加上波状挡边,相比于普通的输送机的带体具有更大的横向刚度,当输送机压过滚筒在反面向回传送时,挡边可以自由压缩和伸张,以实用于不同形状的几何应用。

2)驱动装置。是输送机中的动力部分,由电机、减速器、逆止器、传动滚筒等组成。其中传动滚筒式是动力传递的主要部件,传动滚筒利用摩擦力带动输送机带运动。

3)改向滚筒、压带轮。改变输送带运行的方向。

4)托辊。托辊支撑输送机上承载的物料,保证其能稳定

传输。

5)拉紧装置。在物料传送的过程中拉紧装置保证输送带和传动滚筒间不打滑,限制输送带在各支承间的垂度,使输送机正常运转。

6)跑偏检测装置。检测皮带运转状态的跑偏情况,在跑偏量异常时报警或停机。

7)打滑检测装置。通过检测输送胶带和传动滚筒之间的速度差,执行相应的动作。如:报警、自动张紧输送带或正常停机。

8)双向拉绳开关。用于沿线紧急停机时的制动。

3 高倾角胶带输送机的力学特性

3.1 高倾角胶带输送机的静态特性[7]

取一段输送带,慢慢地给其加上载荷,得到的载荷压力与应变力的关系为输送带的静态特性。已知静力弹性模量为,力与应力之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同时存在下列关系式。

3.2 高倾角胶带输送机的动态特性

根据上面的分析,高倾角胶带式输送模型是一个复杂的模型,各个方向上的特性差异较大,那么胶带式输送带在载荷压力作用下的动力特性也是复杂的,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具体的特性如下。

1)非线性特性。由上式分析得出载荷压力与应变力不服从胡可定律,动态弹性模量是关于应力的表达式。

2)滞后性。胶带输送机的试压载荷与应力载荷在时间上是不一致的,应力载荷相对滞后,这就是输送机的滞后性。经验发现长久使用的胶式输送带比新的输送带的该特征要明显,长久使用的输送带该特性会稳定下来。

3)蠕变特性。该特性描述的是载荷的应变力与时间的一个关系,在载荷恒力的作用下,应变力随时间成对数特性,慢慢趋近恒定值。

4)松弛特性。该特性也同样描述的是载荷压力与时间的关系,当输送带拉伸到一定的长度后,该形变保持不变,即输送带的长度不变,此时测得的应力逐渐变小。

5)频率特性。通过实验得出输送带施加的载荷的应力与频率之间呈现一定的关系,频率越高,相应的应力也越大。

4 高倾角胶带输送机动态分析方法

高倾角胶带输送机的启动过程的设计是该输送带设计的重要内容,各个受力过程都是在该过程中达到最大,所以目前对高倾角胶带输送机的启动过程的动态分析已经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

标准的设计主要都是把设备的输送带看成一种刚体进行动力学分析,这种设计分析方法只能满足小型的短距离的工程应用。显然对于大型的长距离的工程环境这种设计思想完全不能满足需求,因而对大型的应用场景中必须要采用精确的动态过程的力学分析方法。

高倾角胶带输送机与普通的带式输送机不同,它是一个复杂的机电系统,其启动过程涉及到力学性质,阻力,驱动装置制、动装置的力学特性等大量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启动过程总的平衡过程,启动与制动的连续模型方程,输送机的粘弹性模型。而对粘弹性模型的动态力学分析方法主要有解析法,数值解法和边界。要想对如此的复杂过程进行完整的求解几乎是不可能的,目前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对高倾角输送机的动态模型都是采用的简化模型来分析模型的固有特性。采用比较理想的模型进行分析求解,在实际工程中都采用输送带的连续离散模型进行差分方程的求解。

5 高倾胶带输送机的动力学模型

本文提出一种高倾胶带输送机的动态力学模型,通过该模型可以分析该系统的各个动态参数。

因为高倾胶带输送机上载荷的随机性,所以该简化的力学模型[9]属于一个非线性的离散的震动系统,在分析过程中可以对动态特性进行如下假设。

6.2 工程应用

通过高倾角胶带输送机的动态分析可以为系统的设计和工程应用中提供正确的参数值。采用高倾角胶带输送机的动态模型分析方法对矿产进行长距离运输系统的分析,可以准确的设计输送系统的安全系数,降低了输送机系统的设备投资,提高了输送机系统的控制回路的控制精度,合理设计大角度和长距离的功率,并且可以对系统的各个零部件强度进行设计,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建州,许言威.白坪东翼大巷带式输送机日产万吨提能改造[J].煤矿机械,2014(04).

[2]王爱兵,郑红满,朱维胜,等.大倾角上运带式输送机起动过程的动态分析[J].煤矿机械,2008(03).

[3]陈珏,戴建立.长距离带式输送机动态分析的发展现状[J].煤矿机电,2003(01).

[4]于学武.大倾角带式输送机在煤矿窄巷道的延长改造[J].起重运输机械,2006(11).

[5]王新伟,胡志超.大倾角上运带式输送机的研制[J].矿山机械,2005(06).

[6]李光布.带式输送机系统固有特性的研究[J].起重运输机械,2005(12).

篇8

中图分类号:O7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项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主要技术指标

1.1 研究目标

通过在井下安设监测传感器,并将监测到的信息通过综合监控系统传输到地面监控中心,同时结合通风网络在线监测及预警分析软件,对通风网络的实时变化进行动态解算,并在系统图上清晰、直观、动态地显示各巷道的风量、风速等,便于通风管理人员实时了解井下通风情况;另一方面实现井下巷道、采掘工作面通风安全状况的预警,提醒技术人员及时采取治理措施,防范事故发生,为矿井通风安全管理及安全生产提供科学、先进的管理工具及技术手段。

1.2 研究内容及技术关键

1.2.1 研究内容

①井下主要通风巷道阻力参数考察

巷道通风摩擦阻力是通风网络解算的基础,为了掌握通风状况和通风阻力参数,必须对通风阻力参数进行测定。通风阻力测定方法主要有压差计法和气压计法,其中压差计法数据处理简单且精度高,但所用设备软件多、携带不便、操作复杂,影响测试效率;气压计方法操作简便,省时省力,但测试数据受风流波动影响大,精度较差。考虑到杉木树煤矿实际情况,加之受到现场实际情况的制约,因此在测试中,两种测试方法同时使用。

②通风网络解算模型建立

网络解算模型的建立是进行通风网络解算的前提条件。利用测风求阻法借助测定的巷道风量推算出该部分的阻力参数,力求在工作量最小的情况下得到全部巷道的风阻;利用计算机技术快速便捷的进行测风路线的选择、原始数据处理、精度检验和平差处理,使测量数据满足解算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建立通风网络解算模型。

③通风异常监测及识别模型研究

一是考察通风条件发生变化时,通风监测参数的变化与井下生产的耦合规律,如巷道风阻、风量、风压的变化与采掘、运输、行人、开关风门等的关系,从而建立基于实时监测的通风异常识别模型;二是研究煤与瓦斯突出、风流短路、循环风、风路阻塞等异常情况对通风系统的影响规律,并建立相应识别模型,形成通风系统可靠性动态评价模型。

④矿井通风监测传感器安设

考察、测试通风监测传感器(风速、风流压力传感器)的监测精度、灵敏度及位置、安装方式对监测数据的影响,研究监测位置通风参数变化对其它通风地点的影响规律及范围,调整通风监测传感器布置形式,并规范传感器安设及维护方案。

⑤通风在线监测及分析预警系统建设

利用传感器监测到的实时数据,结合通风网络在线监测动态解算功能,实现动态解算,并在通风系统图上清晰、直观的动态显示各巷道的风量、风速等,便于通风管理人员实时了解井下各巷道的通风情况;同时实现井下巷道通风情况、采掘工作面通风安全状况的预警,以及矿井通风系统可靠性指标的动态计算。

1.2.2 技术关键

①通风网络动态解算技术及解算效率与精度研究;②采掘工作面风压、风量变化与巷道风阻的耦合关系、影响因素等;③巷道风量变化预警研究。

1.3 主要技术指标

①以“采掘工程平面图”为底图,绘制通风系统图;②建立如风门、调节风窗、密闭、主通风机、局部通风机等通风设施图例库;③根据矿井已知风量、主通风机负压、某支路需风量等进行网络解算;④按通风网路解算结果对分支的风流方向、风量、风阻和风压等进行标注;⑤实现根据巷道实时监测及动态解算结果进行风速、风量超限或不足等异常情况的预警。

2通风网络建设方案

2.1基本思路

①测定通风系统基本参数:考察矿井通风系统,对井下主要通风巷道阻力参数进行测定,获取矿井通风系统网络结算基础数据。

②建设矿井通风在线监测分析系统:结合矿井通风系统特征,在现有矿井通风在线监测分析系统基础上,开发矿井通风在线监测分析系统软件,并通过在矿井通风系统主要巷道及关键地点增设风速、风压等传感器,构建矿井通风在线监测分析系统,实现各项功能。

2.2实施步骤

①矿井通风系统基础参数测试;②矿井通风在线监测分析系统构建;③通风系统在线监测;④通风网络动态结算;⑤通风状态异常及通风隐患预警。

2.3关键环节

2.3.1测定通风阻力

①测定方法

包括压差计法和气压计法。

②阻力测定设备

③测定内容

测点绝对静压、基点大气压、测点平均风速、测点大气状态、测点距离、测点巷道断面规格、各测点的标高(由矿方提供)、倾斜压差计系数及刻度读数。

2.3.2 在线监控方案

①矿井通风系统在线监控

在矿井的主要进、回风及风流波动较大的巷道安装风速传感器,监控风量变化,利用通风网络解算软件动态解算风量的变化对其它巷道的影响,并对供风达不到要求的进行提示报警。

②采掘工作面通风在线监控

选取回采工作面和防突掘进工作面作为研究试点,布置相关传感器,进行通风参数监控,研究通风监控参数的变化规律,如采掘、运输、行人、开关风门与巷道风阻、风量、风压的变化等的关系,利用该规律和监控数据对工作面通风安全状况进行评价。

③关键点监控

根据杉木树矿实际生产的需要,在矿井范围内选取关键点连接处进行风压传感器安装,对这些处于非采掘面的区域的突发瓦斯突出或爆炸事故的风压进行监控。一旦发生该类突发事故,且该处风压传感器报警,说明突发事故会进入进风巷,从而可以及时的进行灾变报警。

3项目设备配置要求

除服务器存放机柜和UPS不间断电源、网线、插线板等辅助设备外,另配置设备如下:

4、项目实施效果

通过建立与矿井现有监控系统兼容的矿井通风在线监测分析系统,实时地采集井下通风监控数据,能实时掌握矿井通风系统安全状况,提出矿井风网监测与动态分析预警技术,对矿井通风系统进行动态解算,对风流状态异常及通风隐患进行预警,取得良好效果,为实时掌握矿井通风安全状况提供了技术手段。从而提高了矿井通风系统可靠性。

杉木树矿业公司矿井通风在线监测分析系统建设成功后,将从根本上增强企业安全防护实力,提升矿井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一步提升矿井管控一体化水平。展望明天,杉木树矿业公司在川煤集团芙蓉公司领导下,切实发挥系统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组织智囊、管理精英、安全保障作用,为把杉木树矿井建设成真正“高产高效、本质安全、质量效益”的现代化矿井而努力!

篇9

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关于基本概念、基本规律要熟悉它们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引入?它有什么用?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和那些其他物理量相似或类同?与谁有联系?怎样记忆它?等等。再谈一个问题,属于三个基本之外的问题。就是我们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总结出一些简练易记实用的推论或论断,对帮助解题和学好物理是非常有用的。如,“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降低”;“同一根绳上张力相等”;“加速度为零时速度最大”;“洛仑兹力不做功”等等。

(二)独立做题。

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三)物理过程。

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有的画草图就可以了,有的要画精确图,要动用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以显示几何关系。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状态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间断的,而动态分析是活的、连续的。

(四)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要保存好,作好分类工作,还要作好记号。学习资料的分类包括练习题、试卷、实验报告等等。作记号是指,比方说对练习题吧,一般题不作记号,好题、有价值的题、易错的题,分别作不同的记号,以备今后阅读,作记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五)知识结构。

篇10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特征

    1.战略管理会计着眼于长远目标、注重整体性和全局利益

    战略管理会计应着眼于企业长期发展和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当企业间的竞争已上升到高层次的全局性战略竞争时,抢占市场份额、扩大企业生存空间、追求长远的利益目标己成为企业家最为关注的问题。战略管理会计适应形势的要求,超越了单一会计期间的界限,着重从多种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且以最终利益目标作为企业战略成败的标准,而不在于某一个期间的利润达到最大。它的信息分析完全基于整体利益,不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更不会用集团利益去交换某个成员企业的利益,有时甚至会为顾全大局而支持弃车保帅的决策。战略管理会计放眼长期经济利益,在会计主体和会计目标方面进行大胆的开拓,将管理会计带入了一个新境界。

    2.战略管理会计是外向型的信息系统

    战略管理会计站在战略高度,关注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不局限于本企业这一个环节,而是研究在整个产业价值链中企业上家和下家的信息,努力改善企业的经济环境,强调企业发展与环境变化的协调一致,以求得产业的最优效益。战略管理会计围绕本企业,顾客和竞争对手形成的"战略三角",收集、整理、比较、分析竞争对手有战略相关性的信息,向管理者提供关于本企业与对手间竞争实力的信息,以保持和加强企业市场上的相对竞争优势。战略管理会计强调比较优势,从相对成本到相对市场份额,它所关注的是相对指标的计算和分析,向管理者提供的是比较竞争成本和比较竞争优势的信息。战略管理会计通过对企业内外信息的比较分析,了解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地位的变动。战略管理会计拓展了会计对象的范围,是一种外向型的信息系统。

    3.战略管理会计是对各种相关信息的综合收集和全面分析

    战略管理会计为适应企业战略管理需要,将信息的范围扩展到各种与企业战略决策相关的信息,其中包括货币性质的、非货币性质的:数量的、质量的;物质层面的,非物质层面的,以至有关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的信息。信息来源除了企业内部的财务部门以外。多样的信息来源和信息种类需要多种信息分析方法,因此,不仅财务指标的计算,而是结合了环境分析法、对手分析法、价值链分析法、生命周期分析法、矩阵地位分析法、预警分析法、动因分析法、综合记分法等,这无疑是对现代管理会计的丰富。

    4.战略管理会计体现了动态性、应变性以及方法的灵活性

    任何战略决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应调整,以保 持企业战略决策与环境相适应,为了适应这种需要,战略管理会计采用了较为灵活的方法体系,不仅要联系竞争对手进行"相对成本动态分析"、"顾客盈利性动态分析"和"产品盈利性动态分析",而且采取了一些新方法、如产品生命周期法、经验曲线和价值链分析等。

    三、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

    1.长期、持续地提高整体经济效益是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目标

    战略管理会计目标是在战略管理会计网络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目标,它是引导战略管理会计行为的航标,是战略管理会计系统运行的动力和行为标准。会计与经济效益的"血缘"关系正被广大会计理论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所认识,会计的基本目标就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强烈追求;追求经济效益也是经济管理和企业生产经营的根本目的。但是,会计的基本目标如果直接作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目标,这个定义就显得太宽泛,不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经济效益从时间角度看有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之分,从空间角度看有局部效益和整体效益之分,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目标是长期持续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从概念和性质上它与会计基本目标是相一致,从内容上又有别于会计基本目标,它从自身体系的角度提出了更具体、更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基本目标,这使它从本质上有别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等分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