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表要求模板(10篇)

时间:2023-07-24 16:14:5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财务报表要求,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财务报表要求

篇1

(一)资产 资产是指联邦政府能够控制、体现经济利益或服务的某项资源。资产的定义源于资产的本质――对所有资产而言的基本特性。联邦政府需要财务、经济、人力和其他资源,以帮助其完成任务。在这一背景下,资源是指一个国家、组织或个人的有用或有价值的财产或禀赋,或者是满足需求的某种方法。政府拥有众多资源,但除非其具有资产的基本特性从而满足资产的定义,否则就不是资产。成为联邦政府的资产,某项资源必须具有两个特性:即体现了能供未来使用的经济利益或服务;政府能够获得或控制该经济利益或服务,并否决或管制其他主体的可获得性。如太空不是联邦政府的资产,因为政府不能够否决或管制其他主体进入太空;相反,联邦土地上的自然资源是联邦政府的资产,因为政府能够获得其中的经济利益并根据联邦法律管制其他主体对土地的运用。尽管这类自然资源因不可计量而不能在财务报表中确认,但仍然属于联邦政府的资产。

所有资产都具有的一个特性是其提供经济利益或服务的能力。在该公告中,经济利益可能导致现金、现金等价物、物品或者服务流邦政府,而体现在某资产中的服务可能以其他方式让政府受益。如博物馆、艺术展览馆等资产,经常免费或象征性地收费,向大众提供休闲、教育和研究机会,据以帮助联邦政府完成提供公共服务的任务并实现其目标。一项财产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所能够提供的经济利益或服务,与其所体现的经济利益或服务之间是有差别的。并非所有的财产都体现经济利益或服务,如人们预期设备会提供经济利益或服务,但有时它会陈旧过时或不能使用且没有残值,就不再体现经济利益或服务,也不再满足资产的定义。通过特定的安排,来自资源的经济利益或服务可由政府和另外一个主体共享。

资产的第二个基本特性是控制,即联邦政府能够获得体现在资源中的经济利益或服务,并且能够否决或管制其他主体的可获得性。在施加控制时,政府能够根据资源的性质持有资源,用于交易并获得现金及其等价物、物品或服务,让其他主体使用,从而获得收入,或者用于偿还负债。联邦政府控制体现在某项资源中经济利益或服务的可获得性能力,一般源于法定权利,并且可以为法律条款、合同协议、所有权、或者保护政府利益的其他机制所佐证。然而,法定权利不是确立控制经济利益或服务可获得性的一个先决条件,因为政府还能够以其他的方式施加控制。联邦政府有时不能够控制其从一项资源中所获得的经济利益或服务,因为它不能够否决或管制其他主体的可获得性。在这种情形下,该资源就没有满足联邦政府资产的定义。政府可以通过交换交易获得资源,换出的是其他资源、未来转移资源或提供服务的义务;资源也可能源于政府权力的行使,如征税、罚款;其他事项,如增值也可能产生政府资源。隐含在资产定义和其基本特性中的一个假定是:导致政府能够控制并体现在一项资源中经济利益或服务的可获得性的事件必须已经发生。为了让资源符合资产的条件,政府必须已经获得该资源,或者已经能够否决或管制其他主体或其所导致的利益或服务,如政府的征税权力不是一项资产。

(二)负债 负债是在特定的事件发生或被要求时,联邦政府在可确定的日期向其他主体提供资产或服务的现时义务。联邦政府负债有两个基本特性:向其他主体提供资产或服务的现时义务;何时清算该义务,联邦政府和其他主体之间达成协议或谅解。现时义务是指过去的某项交易或其他事项导致该义务的产生,但还未被清偿。因此,现时义务应当区别于只是未来意图的一种表达,如政府宣布将购置设备。当政府采取具体的行动,作出承诺并影响其他的主体,现时义务就产生了。为了满足负债的第一个基本特性,现时义务必须包括未来向其他主体提供资产(现金及其等价物或物品)或服务。如政府已经同意在某些条件下向其他主体提供资产或服务,但这些条件还没有满足,在该情形下,政府有履行其承诺的现时义务,即使资产或服务的实际提供在未来才发生。

如前所述,某个现时义务要成为联邦政府的负债,必然牵涉到两个单独的主体,因为同一主体不可能同为债务人和债权人。为了满足负债的定义,联邦政府向其他主体提供资产或服务的合同或其他协议必须基于当前的状况,因为负债的一个基本特性是政府有现时的义务,即使在清算负债之前状况可能会发生变动。但是负债以及应计制财务报表的所有其他要素都是基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政府改变现时状况的权力,不会阻止现时义务确认为一项负债。

负债的第二个基本特性是关于义务的清偿所牵涉到的政府和其他主体之间达成协议或谅解。清偿的时间安排通常在合同或其他协议中规定。但在某些情形下,相关方同意,某特定时间或者经过资产或服务接受方的请求,将引发义务的清偿,此时清偿的时间安排就具有不确定性。如果政府和其他主体没有就义务的清偿达成协议或谅解,并且政府可以自由决定是否以及何时清偿义务,那么该政府义务就没有满足负债的定义。除了清偿的时间具有不确定性,许多现时的义务在清偿金额方面也具有不确定性。如清偿某义务所要求的金额可能取决于未来某事件(市场价格下跌的发生与否)。一旦影响清偿时间和金额的或有事件发生,政府有履行义务的责任。清偿时间或金额的不确定性要通过负债的计量予以解决。

(三)净资产、收入和费用 尽管资产和负债的定义源于这些项目的基本特性,但是,净资产、收入和费用的定义源于资产和负债的定义。因此,评估一个项目是否满足净资产、收入和费用的定义时,应当参考其基础资产或负债的定义。

“净资产”是在联邦政府或某个组成主体的资产负债表中所确认总资产和总负债之间的数字差异。净资产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主体经常将财务报告中的净资产进行细分,以提供关于其组成部分的信息。但是,所报告的组成部分以及对净资产的特定解释,取决于特定的财务报告模式及其相应的披露要求。收入是报告期间提供物品或服务、征税或行使其他权力、接受捐赠或者执行其他活动(不包括借款)而导致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或

兼而有之。费用是报告期间提供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提供物品或服务或者执行其他活动(不包括借款的偿还)而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或兼而有之。

现有的准则或实务表明,某些资源的流入和流出应当被报告为利得和损失,而非收入和费用。使用术语利得和损失,其目的一般在于强调某些收入和费用的特殊性质,如特殊或非经常发生的本质,或者产生于一个主体边缘性的或偶发性的活动。

该公告中收入和费用的定义,包括可能报告为利得和损失的项目。利得和损失被认为是收入和损失的子集,而非独立的要素。某些类别的收入和费用是否应当以及在哪些情形下报告为利得和损失,超出了该概念公告的范围。

二、应计制政府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

确认是指在一个主体的财务报表中正式地记录或包含一个要素的程序。对于一项资产或负债,确认包括初始确认和再确认。确认标准是一个项目要在财务报表中确认应当满足的条件。该公告确立的确认标准是:项目满足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项目可计量。在公告中,可计量是指可用货币单位量化。一个项目的计量包括对来自该项目的资源或服务的未来流入或流出的概率进行评估,其所用的方式与所使用的计量属性相一致。但是,评估概率的方法以及适合于某特定项目计量属性的确定,超出了该公告的范围。

为了在财务报表中确认一个项目,满足某个要素的定义是一个必要而非充分的条件。因此,如果一个项目没有满足某个要素的定义,就没有必要考虑该项目是否可计量或应当确认。许多资产、负债或其他要素的存在或其金额也许具有不确定性,但是该公告中的定义和确认标准不要求确定性。“一个要素存在”这一结论,需要根据可获得的证据,判断该项目是否拥有该要素的基本特性。在财务报表中确认的某个要素的计量经常需要估计和分配。计量也可能需要更严格地评估未来资源流入或流出的概率,以提高在财务报表中所确认金额的可靠性。是否确认一个项目也受到重大性、成本效益原则的影响。因此,满足某个要素定义且可计量的某个项目,可能不会被确认。

三、其他有关的问题

篇2

二、编制和列报单独财务报表的主体范围

改进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第41条规定:当母公司根据第10段(母公司豁免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条件)规定选择不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而编制单独财务报表时,其单独财务报表中应披露:(1)财务报表是单独财务报表的事实;所使用的豁免编制合并报表的条款;已经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供公开使用的合并财务报表的公司的名称和所在国家或者主体地址以及可获取上述合并财务报表的地址;(2)列示对子公司、共同控制主体和联营的重大投资的清单,包括名称、公司所在国家或地址,所有权比例以及持有的表决权比例(如果表决权比例与所有权比例不同);以及描述对(2)中所列投资的会计处理方法。

改进后的准则第42条:若母公司(第41段中规定的母公司除外)――编制了合并会计报表的公司――在共同控制主体中由权益的合营者或联营投资者编制单独财务报表,其单独财务报表中应披露:(1)报表是单独财务报表这一事实,以及如果法律没有要求而编制这些报表的原因;(2)列示对公司、共同控制主体和联营的重大投资的清单,包括名称、公司所在国家或地址,所有权比例以及持有的表决权比例(如果表决权比例与所有权比例不同);以及描述对(2)中所列投资的会计处理方法。

从第41条、第42条的规定可以推论:《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中所涉及的单独财务报表是由母公司编制的,并且主体应在以下两种情况下编制单独财务报表:一是在除按照改进后《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国际会计准则第28号》和《国际会计准则第3l号》规定编制和列报合并财务报表(没有豁免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外,母公司、投资者或合营者为某种目的而自愿并且额外编制的和列报的财务报表(在此类财务报表中需要指明所编制的是单独财务报表以及编制此单独财务报表的目的);二是按照改进后《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第10段的规定,豁免编制和列报合并财务报表的母公司编制和列报的财务报表。改进后的准则明确指出,如果主体没有子公司、联营企业或不是合营中的合营者,其编制和列报的财务报表不是《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中所称的“单独财务报表”(在此财务报表中需要说明是单独财务报表)。

以上所称的“豁免编制和列报合并财务报表的母公司”指的是同时满足下面四个条件的公司:(1)母公司本身是全资子公司,或者由另一个主体完全拥有的子公司,并且母公司以外的其他所有者,包括没有表决权的所有者,均被告知且不反对母公司不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本标准相对于改进前的豁免标准:“本身完全由另一个企业拥有的母公司,或几乎完全由另一个企业拥有的母公司在征得本公司少数股权股东同意时,可以豁免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去掉了容易引起歧义的“几乎完全”的字样,增加了实务中准则运用的一致性,增加了实务的可操作性;(2)母公司的债务性工具或权益性工具没有在公开市场(包括国内外的股票交易所或柜台交易市场,包括地方性或区域性的市场)中进行交易;(3)该母公司没有为了在公开市场发行任何种类证券的目的,而将其财务报表在证券委员会或其他监管部门备案或处于备案过程中;(4)该母公司的最终母公司或中间母公司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对外公开的合并财务报表。其中第2、3、4条标准是改进后IAS27新增的内容,提高了豁免编制合并会计表的标准,其核心要求是豁免对象的债务性或权益性工具未进入公开市场的,且豁免对象的最终母公司或中间母公司已经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对外公开的合并财务报表。

从以上条件可以看出,改进豁免标准是在避免未公开上市公司不必要的工作量的同时,保证利益相关者在可以获得进入公开市场的债务性或权益性工具的充分信息。由此可知,对于根据规定需要编制单独财务报表的公司,由于没有可供利益相关者使用的关于公司财务状况和盈利情况的信息,其编制单独财务报表的目的不在于信息的公开。

三、单独财务报表中对子公司、共同控制主体和联营投资的计量

《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要求所有包含在单独财务报表中的投资采用成本法或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中规定的方法(公允价值法)核算。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解释,单独财务报表应该重点关注投资资产的业绩,无论是成本法还是《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所要求的公允价值法都比权益法更能提供相关的信息。成本法能够提供关于投资的股利分配方面的信息;公允价值法则比较准确地反映了该项投资的经济价值。

由于单独财务报表是由有特定目的(如获得投资资产的业绩的相关信息)的母公司或者豁免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母公司编制的,而且权益法提供的信息已经反映在投资者的经济主体财务报表中,因此,要求用成本法核算包含在单独财务报表中的投资或者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核算。例如,如果有特定的投资者需要用单独财务报表来分析和确定来自于子公司的股利收入时,使用成本法也能得到的相关信息。

四、其他准则中涉及单独财务报表的条款

(1)改进后《国际会计准则第34号――中期财务报告》。该准则第14条规定:“如果企业最近期的年度财务报表是合并报表,则中期财务报告应按合并基础来编制,母公司的单独财务报表与最近期的年度财务报告中的合并报表是不一致和不可比的。如果企业的年度财务报告除包括合并财务报表外,还包括母公司的单独财务报表,本准则既不要求也不禁止将母公司的单独财务报表包括在企业的中期财务报告中。”由此可以推论,对于(中期)合并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来说,单独财务报表不是必需的,从(中期)合并财务报表中就能得到他们所需的相关信息。单独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和编制目的都与(中期)合并财务报表不同,除非强制要求,企业可以自行选择是否编制单独财务报表。

篇3

2.财务报表编辑的主要内容。财务报表编制的主要内容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两大类。资产负债表分为账户式资产负债表和报告式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分为单步式利润表和多步式利润表。编辑财务报表要遵循报表的内容,要按格式要求制作。

二、提高财务报表准确性的主要方法

编制财务报表要求规范、准确、及时。财务报表涵盖了企业的连续性经营活动。财务报表编制要明确责任,会计人员在财务报表编制过程中起主导性作用。因此,会计人员的工作准则是财务报表编制的主要约束。会计在编辑报表之前要明确工作任务,明确报表种类,明确计量方法。

1.充分了解企业经营的整体效果,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企业编制财务报表要依靠企业的会计人员。企业会计人员一定要熟悉企业的整体运行情况,要以企业经营情况为编写背景。要全面了解企业的资产情况和负债情况。固定资产代表着企业的固有资本情况,负债情况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利润表示是企业盈利的最好表现。会计人员要对企业充分了解才能第一时间制定财务报表的正确与否,能够判断出财务报表的大致走向和大约的数据数值。会计人员掌握企业经营情况是对企业负责的工作态度。在编制财务报表时要仔细核对原始财务信息资料,对资产、货币、支出、资金、现金流等内容充分掌握。在编制财务报表时要对所有经营内容进行分类和排列。编制资产负债表时,企业的资产项目和权益情况是参考的主要内容。编制财务报表时要注意动态观察。动态观察是会计人员应该运用的重要方法。动态观察要求会计人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报表中反映的财务情况是具有变化性的结果。财务情况是一个变量,财务报表制作业应该运用发展的思维去审查。

2.严格执行编制财务报表的格式标准

编辑财务报表的重点就是遵循财务报表编制的格式要求。财务报表格式是约束报表编辑的主要规定之一。无论是资产负债表还是利润表,财务报表的格式要求都是报表编制的主要内容。在资产负债表的格式要求上,采用横向和纵向的结构。左边代表资产方,右边代表负责方,这样,资产方和负债方的情况就一目了然。财务内容中具有明确的分类和排列,资产项目排列的资金项目、全面资产、票据、账目、预付款项、利息、收据、存货都要明确格式要求。财务报表的要求既是纵向的要求,也是横向的要求。纵向是企业财务工作的开展顺序,横向是各个项目之间的关系。格式的优势就是可以把所有的财务信息达成统一性、一致性,在计算过程中,这种格式要与内容完美融合。

3.对财务报表中的数据进行核对和检查

财务报表中涉及大量的数据。数据在填写完毕之后,会计人员应该对数据内容进行仔细查验核对。我们在工作中经常发现的问题就是数据填写的误差。财务工作不同于其他工作,财务工作的正确性要求极高。数据编写不准确就会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财务报表中的现金数据、款项数据、销售情况等大量记录都要靠数据进行记录。数据填写完毕后,要进行核对和检查,核对检查工作是对已经完成工作的一种检验。可以有效地保证财务报表数据的准确率。

4.会计人员要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提高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实际上就是提高财务报表所含内容的准确性。财务报表的种类很多,因此,财务报表编制要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计算方法是会计知识中难度比较大的项目,但是,掌握好计算方法,可以有效避免计算中出现错误,影响财务报表的准确性。会计人员在日常财务工作中就要注重财务计算知识的学习,并在工作实践中努力尝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5.注重财务报表中项目数字填写的规范性

财务报表具有规范性。在所有的规范的内容中,数字填写是会计人员的基本功。每一名财务人员在学习会计知识的开始,就要学习数字的填写方法。在实际财务工作操作中,数字填写看似是基础性工作,其实却是财务报表的重中之重。

篇4

【关键词】列报 披露 披露框架 主要财务报表 财务报表附注

一、引言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定了列报和披露的某些要求,但现行概念框架则并未统一规范列报和披露。有人认为,上述状况导致具体会计准则并不总是关注正确的披露,而且披露冗长松散,还使得对损益和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缺乏清晰的理念。相关各方建议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以下简称“理事会”)建立披露框架,确保披露与投资者更为相关的信息,并减轻编报者的负担。相关各方认为,披露框架应:(1)提供一套系统的披露框架,以复核披露的必要性,简化披露程序,减少编报成本;(2)考虑披露的成本效益;(3)增加对重要性的讨论,以确保只披露重要的和相关的金额;(4)确定清晰的信息沟通目标,使披露易于理解及具有相关性。

“ 列报”(presentation)是指在主体主要财务报表中披露财务信息。“披露”(disclosure)的含义比列报更为宽泛,是指向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报告主体有用财务信息的过程。财务报表(包括主要财务报表中的金额及描述)和财务报表附注提供的信息,作为一个整体构成披露的形式。财务报表附注披露主要财务报表中未列报的有用信息:(1)主要财务报表中列报项目的明细分解;(2)未确认资产和未确认负债;(3)源于主体已确认以及未确认资产和负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哪些信息在主要财务报表中列报,哪些信息在附注中披露,通常根据特定主体自身的事实和情况而定。

二、主要财务报表的列报

(一)什么是主要财务报表?

现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并未使用“主要财务报表”这一术语。在本讨论稿中,主要财务报表是指:(1)财务状况表;(2)损益和其他综合收益表(或损益表和综合收益表);(3)权益变动表;(4)现金流量表。主要财务报表传递的是关于主体的总括式信息,每一主要财务报表反映这些信息的不同侧面。现行概念框架并未包括主要财务报表列报的相关指引。理事会认为,此类指引有助于其决定某个项目应当于何时在主要财务报表上列报,以及何时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

(二)主要财务报表的目标

基于财务报告的目标,主要财务报表的目标应当是:提供关于已确认资产、负债、权益、收益、费用、权益变动和现金流量的总括信息。已确认资产、负债、权益、收益、费用、权益变动和现金流量在主要财务报表中应分类和汇总,而且分类和汇总的方式应有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作出是否向主体提供资源的决策。已确认资产、负债、权益、收益、费用、权益变动和现金流量的总括信息包括:(1)主体已确认的经济资源及对主体的要求权(即与主体财务状况相关的信息);(2)这些经济资源和要求权的变动,包括主体财务业绩的相关信息;(3)主体管理层解脱其使用主体资源职责的效率和效果情况。由于主要财务报表仅提供已确认要素的总括信息,并未包含未确认的资产和负债。因此,主要财务报表所传递的信息并不完整。财务报表使用者在作出向主体提供资源的决策时,还需要考虑财务报表附注及其他渠道所提供的信息。

(三)财务报表分类和汇总

财务报表列报的一个关键是要有效地传递信息,同时使信息可以理解。通过把财务信息清晰、简洁的分类、描述和列报,可以使信息容易理解。分类是指将具有相同特征的项目进行整理归类。汇总,是指在分类的基础上,将一个类别的各单个项目予以加总。为使主要财务报表中列报的信息具有可理解性,主体应将已确认要素相关的信息分类和汇总,并以总括形式进行列报。汇总的主要优点在于能使主体以可理解的方式披露其经营活动。汇总可以使主体突出强调相关项目及其相互关系,这对于评价其财务状况和财务业绩是很重要的。如果应用恰当,汇总可以综括大量的信息,使主要财务报表更具可理解性。但是,信息汇总后,也会丧失细节。因此,如果进行了不恰当的汇总(例如,把不同类项目予以加总),则会使有用的信息含混不清,有时甚至变成误导性信息。因此,财务报表对信息的汇总,既不应包含大量非重大的细节性信息,也不应加总不同特征的项目。也就是说,汇总不能使有用的信息变得模糊不清。

为了向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其作出向主体提供资源决策相关的信息,对单行项目及其小计进行分类和汇总时,应当基于相同的属性。这些属性包括:(1)项目的功能,即主体进行的主要经营活动(以及此类活动中的资产和负债),比如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制造、广告、市场营销、商业开发或管理;(2)项目的性质,即区分不同项目对类似经济事项有不同反应的经济特征或属性,如批发收入和零售收入;材料、劳务、运输及动力成本;或固定收益投资和权益性投资。(3)项目的计量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主体需要基于个别事实和环境以及对总括水平相关性的评估,来决定主要财务报表列报哪些单行项目、小计和总计。而在某些情况下,理事会可能要求主要财务报表列报某一特定项目(假设其对主体具有重要性)。如果一个项目所提供的信息,对总括性地反映主体财务状况和财务业绩至为必要,对财务报表使用者具有有用性,理事会就会要求主体在主要财务报表中单独列报。

(四)财务报表合并项目抵销

由于财务报表合并项目抵销是合并不同的项目(如资产与负债的抵销、收益与费用的抵销,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的抵销,资本投入与资本分配的抵销),因此理事会认为,在一般情况下,抵销均无法提供评价主体财务状况和财务业绩最有用的信息。但如果抵销后列报,对特定财务状况、交易或其他事项的反映更加忠实可靠,则理事会可能要求予以抵销。另外,如果出于成本- 效益的考虑,必要时理事会也可能允许抵销后列报。

(五)主要财务报表之间关系

任一主要财务报表都不凌驾于其他主要财务报表之上,其地位相同同等重要,财务报表使用者应将其视为一个整体一并阅读分析。通过主要财务报表列报项目的方式方法,有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主体财务状况和财务业绩形成全面的认识。如果各报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报表内列报的各项目之间关系均清晰明了,财务报表使用者就更容易对主体财务状况和财务业绩形成全面的认识。

三、财务报表附注的披露

(一)财务报表附注目标

财务报表附注是对主要财务报表的补充。因此,基于财务报告的目标和主要财务报表的目标,理事会认为财务报表附注的目标,是通过提供以下项目的有用附加信息来补充和支撑主要财务报表:(1)主体资产、负债、权益、收益、费用、权益变动以及现金流量;(2)主体管理层和董事会解脱其使用主体资源职责的效率和效果。为达到有用性,财务报表附注提供的信息,应当有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理解主体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要做到这一点,附注提供的信息应有助于使用者理解管理层为解脱其使用主体资产而采取的行动对主体资产、负债、权益、收益、费用、权益变动及现金流量的影响。此类活动应包括:(1)主体资产免遭不利经济因素(如价格和技术更新)的影响;(2)确保主体遵循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合同。

(二)财务报表附注范围

1. 综合信息. 理事会认为,为实现财务报表附注的目标,理事会应在通用披露准则(如国际会计准则第1 号)或具体会计准则中要求主体披露下列信息:(1)关于报告主体的总体信息(主体资产、负债、权益、收益、费用、权益变动及现金流量;管理层和董事会为解脱职责而使用主体资产的效果);(2)主要财务报表确认的金额,包括这些金额的变动(例如,单行项目的细化分解、向前追溯和调节等);(3)未确认资产和负债的性质和范围;(4)源自已确认、未确认资产和负债风险的性质和范围;(5)影响列报金额或披露金额的方法、假设和判断及其变动。具体会计准则规定的披露指引,目标并非要求主体提供能让财务报表使用者重新计算主要财务报表已确认金额的信息。相反,披露指引应要求主体提供充分的信息,使财务报表使用者能够识别主体财务状况和财务业绩的关键驱动因素,理解源自资产和负债的关键风险,掌握导致财务报表计量存在不确定性的关键事实。

管理层对主体财务业绩和财务状况的评价,对外宣告计划的进展情况和实现计划所采取战略的分析,属于管理层评论,超出了财务报表的范围。

2. 前瞻性信息。财务报表及附注提供了现有资产和负债及其变动方面的信息,附注还进一步提供了已确认金额(明细分解、描述、风险)和已存在但未确认资产和负债的细节性信息。财务报表附注通常不包括计划的、未来的资产和负债信息。前瞻性信息是指与未来相关的信息,如愿景和计划方面的信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务公告——《管理层评述:列报框架》指出,前瞻性信息颇为主观,须通过职业判断方可编报。理事会的初步意见是,只有能够提供报告期末或报告期间已存在资产和负债的相关信息时,才要求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提供前瞻性信息。例如,如果资产和负债的计量系基于未来现金流量,要理解所报告的计量结果,则估计此类现金流量所用的方法、假设和判断方面的信息就是必要的信息。

另外,要理解此类计量的敏感程度,关于未来结果(风险)可变性方面的信息、关于假设和判断程度方面的信息也是需要的。其他类型的前瞻性信息也可能提供相关的信息,如果主体编报的话,应在财务报表之外(如管理层评论)予以列报。

3. 财务报表附注的披露类型。具体会计准则规定披露要求时,理事会将基于项目的不同性质,考虑采用不同的披露形式(例如,二级明细、描述、向前追溯、敏感性分析)。基于财务报表附注的目标以及满足该目标的有用信息类型,下表列示了可能提供有用信息的部分披露类型示例。单项附注可能合并两项或更多披露类型,一种披露类型也可能提供两种有用信息。例如,对一项负债的到期分析,既提供了该义务的进一步信息,也提供了流动性风险信息。类似地,单项附注可能提供一组资产的信息,包括与该组资产的相关交易、源自资产的风险及其会计处理方法。

4. 比较信息。一套完整的财务报表应包括以前期间的信息,即比较信息。允许(有时甚至是必须)额外列报比较信息。比较信息能够提供评价当期财务报表的趋势信息,从而具有相关性。因此,比较信息是主体当期财务报表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财务信息重要性的披露

(一)重要性界定

概念框架第三章规定:“如果信息被遗漏或误报影响使用者基于特定主体财务信息所作出的决策,信息即为重要。换言之,重要性是相关性中与特定主体有关的一个方面,它基于某一主体财务报告中与信息相关的经济业务性质或金额(或二者兼而有之)。因此,本委员会无法为重要性规定一个统一的数量界限,也无法预先裁定特定情况下的重要性。”《国际会计准则第1 号——财务报表列报》规定:(1)如果信息不具重要性,则主体不必提供某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要求的特定披露;(2)当遵循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具体要求不足以让使用者理解特定交易、其他事项或情况对主体财务状况和财务业绩的影响时,主体应当提供额外披露。

(二)重要性披露

理事会认为,现行概念框架已经清晰地阐述了重要性概念,理事会无意修改上述规定,也无意增加其他描述。但许多人认为,实务中对重要性这一概念的运用方式方法,是导致当前财务报告披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通常的看法是,在考虑重要性时未正确运用职业判断,结果是披露了过多不相关信息,而相关信息却又披露不足。因此,理事会正在考虑通过修订具体会计准则,或者培训教育资料,对重要性运用提供更多指导材料。这些指导材料将特别强调以下事项:(1)如果满足某项具体会计准则披露要求的信息不具重要性,主体应予省略;(2)为实现某项具体会计准则的目标或财务报告的目标,具体会计准则可能对重要项目的额外披露提出特别要求;(3)对不重要信息进行披露,可能损害已披露重要信息的可理解性;(4)主要财务报表列报的某单行项目具有重要性,如果仅此而已,那并不必然说明其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有关该项目的披露要求对主体财务报表均具重要性。主体应分别评价每一项披露要求的重要性。

五、披露和列报的形式

(一)披露目标

包括披露和列报的每一项具体会计准则,都应含有清晰的目标,来指导主体确定最佳披露和列报。理事会应当提供指引,帮助主体决定在其财务报表范围内,特定信息是否具有重要性。如果是这样的话,具体会计准则中要求但不重要的某些信息将不予披露。相反,某些重要的信息则需要进行额外披露。

(二)沟通原则

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为达到该目标,具体会计准则中的披露指引,应致力使财务报表披露(包括列报)成为具体会计准则引导下的信息沟通形式,而不仅仅是单纯地遵循具体会计准则特定要求的一种机械形式。因此,在规定具体会计准则的披露指引时,理事会不仅需要考虑在通常情况下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即如实反映相关的信息),还应研究开发能够有效改善此类信息沟通的指南。“有效沟通”,是对“如实反映”这一基本质量特征和“可理解性”、“可比性”这两个强化质量特征的反映。为此,理事会在制定披露要求时应考虑以下沟通原则:(1)披露指引应当致力改善特定主体有用信息的披露。也就是说,披露指引应突出强调交易、事项或情况及其会计处理方法,以改善报表使用者对主体的理解。披露指引不应采用不针对特定主体的程式化格式或通用信息,因为它们会损害有用信息的可理解性。(2)披露指引应当使披露更加清晰、平衡和可理解。披露指引应当给予主体一定的弹性,在不遗漏有用信息、财务报表不必增加不必要篇幅的情况下,披露应尽可能地简洁和直接了当。(3)披露指引应明确,披露的组织方式应向财务报表使用者突出展示重要的信息。因此,如有可能,披露指引应当允许主体自行决定披露的顺序,或单项披露中应强调的重点。(4)各项披露应相互联系。披露指引应当使披露有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理解主要财务报表项目与附注信息的关系。如果可行,披露指引还应要求或允许主体揭示不同附注信息之间的关系。而且如果有可能,还应揭示附注信息与其他公开信息(如管理层评论中的披露)之间的关系。在可能和适当的情况下,具体会计准则应当允许使用交叉索引。(5)披露指引不应使相同的信息重复出现在财务报表的不同部分。理事会在制定新的披露指引时,应对现行具体会计准则进行复审,以使信息的重复降到最低限度。在某些情况下,连接不同的披露(比如交叉索引)是适当的。(6)披露指引应在不削弱所披露信息的有用性的前提下,致力寻求最大程度的可比性。在制定披露指引时,理事会应就信息的主体可比性、期间可比性与给予主体一定弹性(即由主体决定以最可理解的方式披露哪些信息以及如何披露)的必要性之间作出权衡。该权衡将决定理事会是否允许或要求进行某项披露以及某项具体会计准则是否应规定披露的形式(例如,用列表形式披露而不用描述式披露)。

(三)电子形式财务报表

财务报表可以纸质形式也可以电子形式传递。传递形式并不影响财务报表的内容,但影响财务报表信息的可读性。对于大部分财务报表使用者而言,阅读电子形式的财务信息(如通过主体的网页或使用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更容易消化和理解。在制定列报和披露要求时,理事会需要考虑技术的影响,并鼓励提升应用水平、扩大应用范围。理事会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1)信息汇总的顺序和汇总方面的弹性;(2)统一使用术语、总计和小计,以准确识别披露项目和列报项目之间的关系,从而使电子形式财务报表能如实地加以反映。

篇5

我国学者对于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程思敏(2008)在研究美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准则之后,概括了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在AS2中提出的综合审计模式,该模式将财务报表审计、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作为两个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审计体系,通过独立、并行的审计过程来实现两种审计目标,审计人员可以借助财务报表审计来发现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也可以通过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来帮助审计人员制定审计计划和实施审计程序。陈汉文(2010)认为AS2所提出的综合审计的关注点是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以及它与财务报表审计的整合问题,两者密切联系同时又各有重点,一个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另一个针对公司提供的财务报表,审计人员在财务报告内部审计过程中要评价管理层有关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估过程、对内部控制设计与实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得出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审计意见。裘宗舜、周洁 (2011)在对比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之后得出结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不同在于审计内容与范围、审计评价的准确程度、职业判断能力要求等,但两者的目标一致、程序关联、方法类似且相互支持。谢晓燕、张心灵(2012)在比较分析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基础上指出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在审计目标、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证据等方面存在着密切联系,正确、合理的利用两者之间的关联性,推行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整合,有利于节约审计资源和成本,提升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提出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应制定审计业务评价标准,以及配套的审计业务指引和业务指南,促进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整合。张龙平、陈作习(2012)对我国推行内部控制审计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整合有利于提升我国审计工作效率、发挥审计协同效益,进而提升我国审计水平和财务信息质量。

(二)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关系 财务报表是企业与外部沟通的语言,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状况的会计形式的表述。财务报表审计则是受投资人委托,由第三方实行的旨在评价财务报表相关表述真实性、可靠性的业务活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是为了保证内部控制体系发挥应有的作用而进行的一种外部评价机制和程序。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关系表现为:如果审计人员对企业内部控制报告发表无保留意见表明企业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如果审计人员对企业内部控制报告发表非无保留意见时,企业财务报表存在错报的可能性就增加。如果审计人员对企业财务报表出具无保留审计意见,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存在两种可能,一是企业内部控制设计良好并运行有效,在防止和纠正财务报表重大错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内部控制存在漏洞但审计人员在财务报表审计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此时,审计人员对企业内部控制将会出具非无保留意见。但如果审计人员对企业财务报表出具非无保留意见,那么企业内部控制报告肯定存在重大缺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必然是非无保留意见的。

二、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策略

(一)整合审计的必要性 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同属于基于责任方认定的合理保证鉴证业务,这种业务性质上的同质性使得两者具备融合的基础。财务报表审计是注册会计师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通过特定的审计程序和方式对公司财务报表提供信息的公允性、合法性发表审计意见,以提升公司财务报表的可靠性。财务报表审计时需要公司管理层对财务报表反映的交易事项、会计处理、账户余额等事项进行认定,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本质是对管理层的认定、声明进行审计,因此是基于公司管理层的责任方认定业务。注册会计师完成审计过程发表审计无保留意见并不能完成排除公司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因此,是一种高于管理层认定而无法绝对保证财务报表信息可靠性的合理保证鉴证业务。内部控制审计是注册会计师接受企业或者第三方委托对企业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以及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进行鉴证并发表审计意见的业务活动。管理层应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完整性、可靠性作出说明,并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认定,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管理层有关内部控制的声明、认定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

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得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相互支持,财务报表审计结果能够帮助审计人员确定内部控制可能存在漏洞的环节,而内部控制审计的结果可以帮助审计人员优化审计计划和审计程序。整合审计可以有效的降低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量,减少运行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并减低审计风险。同时,在审计过程中收集的证据和实施的测试对于两种审计活动都有效,因此,是一种经济可行、兼顾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共同利益的制度安排,在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运用也证明了该模式的合理性。

(二)整合审计的可行性 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得两者存在很多可以相互利用的地方,在一些关键业务点上具有整合的可行性,具体表现在:

(1)审计目标的一致性。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都是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信息可靠性的合理保证,将两种审计目标结合在一起只需要通过单一的协调流程就能实现,即让同一会计师事务所基于风险导向审计思路对公司进行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实现两种审计目标,即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对企业财务报表可靠性发表审计意见。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三方关系人具有一致性,责任方是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使用者为企业利益相关者,审计过程由注册会计师完成。

(2)审计业务内容的相关性。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存在着业务内容上的重合,审计人员在审计审计程序时需要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有效性测试,并以此作为依据之一来确定审计重点,制定合适的审计程序。同时,如果审计人员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发现重点错报,表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肯定存在重大缺陷,已经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发表无保留意见的应重新进行审计。

(3)审计业务主体的一致性。 AS2以及AS5都要求财务报表审计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由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完成,这是因为财务报表审计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审计报告需要同时,如果将两项审计工作交由不同事务所完成,在审计时间、审计成本、审计协调方面都不合理。由同一事务所负责两项审计有利于节省审计成本和降低审计风险,而且,世界各国的审计实务表明,由不同事务所分别承办两项审计业务不利于审计目标的实现,由同一家事务所同时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为整合审计提供了基础。

(三)整合审计的实施关键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2010)》规定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可以由不同的会计师事务所完成,也可以由同一家会计事务所完成。但由于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之间的关联性(如图1),无论是企业还是会计师事务所都将二者合并在一起进行,而且,《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2010)》显然也注意到这一点,从计划审计工作到完成审计工作的各个业务环节都偏重于整合审计。

财务报表审计基本上与现代审计同步,在审计理论、程序、方法等方面都已经成熟,而且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内部控制审计则是在萨班斯法案颁布之后开始发展起来,虽然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先后AS2和AS5进行了规范,但在实际审计活动中还存在很多不足,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之间的共同点形成了两者整合的关键点,如图2所示,审计证据以及其他重要信息构成了两者之间进行整合的基础,整合审计就是通过通过计划和实施审计程序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支持有关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否有效以及在对财务报表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发表审计意见。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帮助财务报表审计修改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支持分析程序中使用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财务报表审计通过实质性测试程序中发现的问题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提供参考。

(1)审计目标的整合。财务报表审计是由注册会计师实施的旨在保证公司财务报表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公允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是以公允性作为审计目标的,是将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纳入审计范围,对财务报表审计则对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在借鉴国际惯例的基础上将我国内部控制目标定位为: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的合法合规、保证企业资产安全、提高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企业应以内部控制五大目标为指引,建立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并形成评价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则是注册会计师接受第三方委托对公司内部控制审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合理保证鉴证,是以有效性为审计目标的。财务报表的公允性是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体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则是财务报表公允性的保证,两者都服务于为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高质量的财务信息,因此,两者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目标的一致性使得整合审计成为可能。

(2)审计计划的整合。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都需要制定合理的审计计划,在审计计划阶段应做好被审计单位行业状况、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法律环境等重大事项的了解以实现两种审计活动的审计目标。一是确定对内部控制和财务报表同时具有重要影响的事项并分析该事项如何影响审计工作。二是内部控制审计中重点考虑的风险评估、审计工作量、舞弊风险、利用他人审计成果等因素应该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充分利用,内部控制审计确定的高风险领域同样是财务报表审计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三是财务报表审计中的有关舞弊风险的评估结果应作为内部控制审计识别和测试企业层面控制以及选择其他控制进行测试的重要依据。四是财务报表审计的保证程度要高于内部控制审计的保证程度,整合两种审计要求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运用相同的重要性水平。

(3)审计业务的整合。前面的分析中提到财务报表审计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同属于基于责任方的合理保证的鉴证业务,即将重大鉴证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以内。从COSO五要素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到COSO八要素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正逐步向以风险为导向进行转变,而财务报表审计也要求以风险为导向来进行审计前的准备、制定审计工作计划和实施审计程序,因此,致力于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和财务报表提供合理保证鉴证服务的两种审计活动。在审计过程中,可以将一些类似的审计程序同时进行,或合并进行,而由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同时负责两项审计业务为两项审计业务的整合提供了必要条件。

(4)审计程序的整合。内部控制审计要求以风险控制为导向来实施审计程序和控制测试,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审计的基础、控制测试是内部控制审计的核心,而财务报表审计包括风险评估、内部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三个环节,而且在风险评估阶段要求注册会计师全面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在实施实质性程序不能提供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时就需要进行内部控制测试,因此,内部控制测试成为整合审计在实施程序方面的关键整合点。需要说明的是内部控制审计中的内部控制评价和财务报表审计中的内部控制评价可以同时进行,但两者的范围存在差异,财务报表审计对内部控制进行测试限于“所依赖”的内部控制,即当财务报表审计中的某个项目需要测试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时,审计人员才对影响该项目的内部控制进行有效性测试来获取充分的审计证据来支持财务报告的审计意见,因此,财务报表审计中的内部控制测试范围较小,其结果未必足以证明整个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内部控制审计对于内部控制测试的范围要大于财务报表审计进行的内部控制测试范围,整合审计可以通过增加内部控制审计需要“补充”的控制测试来完成整个审计控制测试。

(5)审计方法的整合。财务报表审计采用风险导向审计,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采用自上而下的审计方法。财务报表风险导向审计通过通过询问、检查文件或记录、观察等程序了解评估报表层和认定层存在的高风险领域,进而制定针对报表层风险的总体审计措施和针对认定层风险的审计程序,包括相应的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采用的自上而下的审计方法从了解并测试公司层内部控制开始,然后对报表重要账户控制有效性进行测试,再往下是业务流程和交易控制的有效性测试,从而引导审计人员发现可能导致财务报表及相关列报发生重大错报的账户、交易上。因此,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也具有风险导向的特点,通过风险评估来了解企业内部控制,选取内部控制测试范围,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中对内部控制的相关审计活动有助于财务报表审计的风险评估,而财务报表审计对于高风险领域的风险评估则有助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抓住重点做到有的放矢。

篇6

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企业发展与创新提供保障。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基于自身业务扩张与融合的需要,经常会出现业务合并的情况,这对企业发展形成一定的影响,同时对财务管理工作形成一定的冲击,需要财务管理人员适应企业的发展变化,推助企业创新发展进程。而新会计制度的生成,对企业合并财务报表进行有效的规范,增强企业合并财务报表的工作实践质量。因此,在新会计制度下,企业应重视合并财务报表,依据当前合并财务报表存在的问题,促进新的财务管理方式、模式融入其中,从而达到以新会计准则促进企业合并财务报表实践的有效性模式。

一、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合并财务报表的概述

(一)合并财务报表概述

企业合并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以某一个企业控制、并购另一个企业为依据,实现两个企业及多个企业的重组与重建模式,从而组成新企业集团的发展过程。企业合并分为同一个控制体制下的企业合并以及非同一个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在企业合并过程中,所有工作模式流程都应进行整合与合并。财务管理工作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得到进一步的合并,尤其体现在财务报表工作中,通过财务报表的合并,实现两个或多个企业的经济发展信息融合,使企业经营者从财务报表中知晓企业具体的经营状况,以此为依据,促进企业在合并下实现更好的发展,在时展中促进企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合并财务报表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新常态。

(二)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

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财务报表的合并应具有一定的范围界定,以此为依据促进企业与其他企业进行良好的合并。新会计准则中提出,企业在对财务报表进行合并的过程中,子公司的财务报表应汇总在母公司体系中,由母公司进行财务报表的合并,并加以核算。企业在财务报表合并中,母公司核算财务信息,可采取间接手段及直接手段,相比较传统的财务管理工作模式,合并财务报表中运用的核算方式,更好地反映企业整体经济发展模式。同时,新会计准则中也提出,在企业合并中部分特殊的子公司不能够融入母公司财务报表合并中。譬如,申请破产的子公司等。基于此,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应对这些信息进行考量,以新会计准则为导向,明确财务报表合并的范围与范畴,从而提升企业财务报表合并的工作实践成果。

(三)合并财务报表的方式

在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呈现一定的复杂性。在企业发展中一直是财务管理中的重点与难点工作内容,因此,合并财务报表应运用更好的方式,以财务报表合并的流程为依据,促进财务报表合并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从而提升财务报表合并的水平。通常情况下,财务报表合并的主体有三种,一是母公司观念,二是主体观念,三是业主观念,其中母公司观念在财务报表合并中运用较为广泛,也是一种有效的财务报表合并的方式。公司观念在财务报表合并中运用的范围较为广泛,尤其在现代化技术发展的今天,用先进的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等手段,可增强合并财务报表方式的实际成效。

二、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合并财务报表的变化

(一)细化合并财务报表程序

新会计准则的生成,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标准与规定,细化了财务报表合并的相关规定与制度。在以往会计准则中,只是要求财务报表合并财务状况变动表、合并资产负债表等。而新会计准则对传统快递准则的合并财务报表提出新的建议和要求,要求以母公司为财务报表合并的主体,并提出相关的财务报表合并的编制程序。例如,新会计准则中,母公司在财务报表合并中应将集团的子公司作为多个主体编制,进行逐个公司财务报表的分析与预算,以此降低财务报表核算中存在的失误问题,提升财务报表数据信息的精准性。

(二)合并利润表、资产负债表项目

相比较原版的会计准则体系,新会计制度在财务报表合并中做出了以下的调整。首先,明确了在财务报表合并中母公司持有长期的股权投资权益,作为集团库存股,减库存股为主内容;其次,在库存股列项中增加了内部销售受益负债及纳税主体等信息内容,财务人员权衡这些内容,可以更好地进行财务报表合并,也实现了财务核算预算工作的最终落实;最后,新会计准则中增加了子公司综合收益权益份额的列表,关注子公司在经济发展中的收益,凸显子公司在母公司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三)增强合并现金流量表

在新会计准则中,企业合并财务报表工作的实施,要合并多个子公司现金流量表,根据子公司在发展进程中增加的业务模式,依据子公司当前的经济收入,进行现金流量表的分析,将现金流量表融入财务报表核算中。可以说,新会计准则下,为企业合并财务报表指明了方向,促进传统财务报表合并方式及模式的变更,让财务报表合并更具科学化与针对性。但与此同时,新会计准则的硬性规定也对财务人员工作产生一定的冲击,需要财务人员具有综合财务能力,以此更好地胜任新会计准则下的财务报表合并工作。

三、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合并财务报表的问题现状

(一)合并财务报表制度缺乏完善性

从当前企业发展现状来看,企业较为重视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施,依据财务管理工作及报表工作模式,践行新会计准则,深化对财务报表合并工作的研究,以此推进财务报表合并的规范化科学化,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在企业财务报表合并中,需要依据新会计准则,构建与完善企业合并财务报表制度体系,为企业财务报表合并工作的实施指明路径,也让财务人员在工作实践中做到有章可循。但从当前财务报表合并现状来看,合并财务报表制度缺乏完善性。例如,部分企业较为关注财务报表的核算、合并,但未根据新会计制度实施,使制度体系缺乏完善性,同时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制度体系中的运用也存在不足,影响会计人员工作的规范性。

(二)合并财务报表范围不明确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在实施合并财务报表工作中对其进行明确的范围界定,使财务人员依据新会计制度更好开展财务报表合并工作。从当前企业财务报表合并现状来看,虽然多数企业已经践行了新会计准则,并以新会计准则为财务报表合并的依据,但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会影响到财务报表合并的有效性。例如,一些财务人员受到传统财务会计制度的影响,其在实施财务报表合并的工作中,运用的手段与方式单一,造成企业经营数据失真,影响管理者作出正确决策。

(三)财务人员业务能力有待提升

新会计准则下,对企业合并财务报表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也为企业财务报表合并工作实践指明方向。在此背景下,企业多财务业务及管理模式的整合,对财务人员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其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以更好地胜任新会计制度下的财务报表合并工作。从当前企业合并财务报表现状来看,多数财务人员缺乏管理能力、专业素养,不仅影响了新会计制度在管理中的落实,也反映了财务报表合并工作中的不足。

四、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合并财务报表的实践价值

(一)凸显财务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

企业在发展中,重视财务报表的合并,以新会计制度为导向,通过企业报表的核算与预算工作的实践,精准提供财务报表数据信息,增强财务报表合并工作的实践性和有效性。在时展进程中,企业越来越关注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施,其在企业合并工作中,管理流程、经营模式的变革,通过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施,尤其是财务报表合并工作的实施,更好地明确旗下子公司经营管理模式,依据这些信息整体规划企业的发展及子公司自身经营管理目标,从而促进集团企业的全面发展。对于企业而言,精准的财务报表信息,可作为企业发展的依据,是管理者制定发展战略、实现营销目标的主要信息来源,能够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促进企业现代化、全球化发展进程

新会计制度下,企业合并财务报表工作的实践,对企业整体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企业向现代化国际化发展成为其实践工作的主趋势,在此背景下,企业合并财务报表的实施过程中,如果依据传统的财务管理、核算预算等工作模式,既会给财务人员工作增加一定的难度,也影响财务报表合并的有效实施。而以企业现代化国际化发展为主方向,实施财务报表合并工作,能够促进现代化技术的普及应用,助推财务工作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有利于在先进技术的支撑下,提升财务报表合并工作模式,并以财务工作模式推动企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同时,在“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过程中,也能够促进企业走出国门,将世界先进管理理念运用到财务管理工作中,提升财务报表合并工作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五、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合并财务报表的实施策略

(一)提升认知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合并财务报表工作的实践过程中,要重视践行新的制度,提升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认知,从而在新会计制度支撑下促进企业合并财务报表工作有效实施。首先,企业要重视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施,明确财务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重视财务报表的合并工作实践。其次,企业依据财务管理工作模式,加强新会计准则的分析,明确新会计准则下合并财务报表的具体事项,加强新会计制度的宣传与推广,提升财务人员对新会计准则的认知,做到以新会计准则为目标实施财务报表合并工作。最后,加强对新会计准则及合并财务报表的推广,增强旗下子公司对财务报表合并的认知,以配合母公司开展有序开展工作。

(二)明确财务报表合并范围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报表合并工作的实施应明确合并报表的范围,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相关问题,从而达到企业财务报表合并工作的有效实施。首先,企业实施财务报表合并工作,要依据新会计准则,构建合并流程。其次,企业财务报表合并工作的实施过程中,要不断汲取学习国际先进管理经验与财务工作理念,以此完善企业财务报表合并体制。最后,企业应对当前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以新会计制度为依据,明确财务报表合并的范围。例如,根据企业投资实质性来判定其财务报表合并的范围,改变以往通过投资界定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方式,促进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

在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实施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应加强财务信息化的建设,以先进技术为依据促进财务报表合并方法的革新。同时,建设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以先进技术为依托,缓解财务人员工作压力,使财务人员更好地践行新会计准则,逐步建立先进科学的管理模式。在财务信息化建设中,企业依据合并的工作模式,建构集团性的企业发展模式,依托互联网平台,依据线下工作实践模式与特性,打造网络与线下融合的集团工作模式。其次,针对财务报表合并模式,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子母公司财务报表合并平台,使母公司与子公司的经济信息实现共享和联通,以便及时掌握子公司的经济数据,进行经济数据的针对性核算与分析。最后,实现财务报表合并信息共享,共享的财务信息应具有相同的数据标准,满足子公司与母公司的业务需求,为其发展提供依据,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完善财务报表合并制度体系

在新会计准则下,实施合并财务报表工作的过程中,要重视财务报表合并制度体系的完善。首先,以新会计制度为导向,开展合并财务报表工作,要立足于传统财务报表合并机制,融入共享信息管理条款,促进财务报表合并制度体系的完善,给工作人员财务报表分析和预算工作提供保障。其次,建立全过程的监督管理机制。要将监督管理机制落实到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及时发现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纰漏,增强财务报表合并效率,切实防范合并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风险,有效实施监督管理工作。最后,在完善财务报表合并制度体系中融入人才激励制度,构建财务人员激励制度体系,更好地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财务报表合并工作实践服务。

(五)培养优秀财务人员

新会计准则下,财务人员实施财务报表合并工作,对其工作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以新会计制度准则为依据,根据财务报表合并工作的特性,培养专业的财务人员。要充分发挥财务人员的作用,使其更好地为企业财务报表合并实施提供保障,促进新会计准则落实到企业发展进程中。在培养优秀财务人员的过程中,一方面应重视开展财务人员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培训,不断提升财务人员信息技术能力、财务管理能力,使财务人员具有财务管理的综合素养与能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招聘优秀的财务人员、组建优秀管理工作团队,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水平。

六、结语

在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合并财务报表工作的实施,能够更好地凸显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促进企业有效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高质量高标准推动企业向现代化、市场化、国际化方向迈进。基于此,在企业发展中既要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实施,也要关注财务报表合并工作实践,从而提升企业财务报表合并工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刘东利.前期未实现交易损益在购买日(合并日、处置日)及连续会计期间的抵销[J].商业会计,2021(17):21-25.

[2]李明,方杰,李澍,等.以充分发挥会计职能为原则修订企业合并会计规范[J].财政科学,2021(06):14-25.

[3]郑大喜,田志伟,戴小喆,等.医共体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政策梳理、典型经验与启示[J].中国卫生经济,2021,40(03):89-94.

[4]田丽丽.合并财务报表编制过程中股权投资核算方法调整的会计处理探析[J].财会研究,2021(01):46-48+54.

篇7

一、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报表自身数据存在的局限性

财务报表分析要求分析所依据的各项资料必须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能如实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财务绩效,同时要求搜集的资料详实充分,能客观地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然而,总所周知,企业的财务报表由企业内部人员编制,存在人为因素,表现在自身数据方面主要为以下几点:

1.从信息来源看,财务报表数据存在真实性问题。在企业会计人员编制财务报表时可能会为了企业当期的利益,进行相应的盈余管理处理,使得财务报表数据不能真实的反应企业当期的经营情况。

2.从信息获取时间来看,财务报表数据存在滞后性问题。如果存在物价急剧变动,财务报表分析所提供的财务信息也就不能反映当时真实的成本费用和收益状况,从而导致财务信息的模糊性和滞后性。从历史信息分析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存在着局限性。

3.从信息所处环境来看,财务报表数据存在可比性问题。

企业的财务报表数据不能反应当下国家宏观的经济信息,比如不能剔除通货膨胀率、银行利息率等与企业财务活动密切相关的因素,如果不及时做出处理,很可能使报表使用者产生误解,从而影响财务报表的可比性分析。

4.从信息披露角度来看,财务报表数据存在完整性问题。

财务报表类的科目级次要求是有限的,不可能在有限的表格中反映出所有需要的财务数据,一些没有用货币计量的项目在财务报表中就没有得到体现,但是这些项目却可能对管理者决策产生重大影响。

(二)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存在的局限性

就财务分析最基本或最重要的方法――比率分析法而言,也存在它的不足之处:第一,比率的变动可能仅仅被解释为两个相关因素之间的变动;第二,很难综合反映比率与计算它的会计报表的联系;第三,比率跟人们不可靠的最终印象;第四,比率不能给人们关于会计报表关系的综合观点。

综上所述,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也存在很多局限性,如分析标准和计算口径不统一等等。

(三)财务报表附注存在局限性。财务报表附注是为了便于财务报表使用者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而做的进一步解释。未在财务报表中列示,但根据会计规范要求披露,或者有助于准确、完整理解会计报表的信息都应在附注中披露。而很多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会忽略附注内容的披露,从而导致财务报表分析存在困难。

二、财务报表分析的改进措施

(一)完善财务报表自身内容

财务报表在编制的过程中一定要恪守客观性、完整性、充分性的原则,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在披露的过程中,杜绝人为因素造成的数据错报漏报等,同时在平时财务处理的过程中要小心谨慎,做到保证每笔账目的正确和完整性,并且在报表披露之前还应由专人核查,保证会计数据信息的正确性,减少数据误差的存在。总的来说,在提供财务报表时,要尽可能多地考虑到市场变化可能对数据产生的影响。

(二)提高财务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和可比较性

要提高财务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和可比较性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在分析财务报表时,我们不仅要根据被分析的企业以及同行业其他企业财务报表所列示的数据,借助数学算式对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帮助了解企业的经营、财务状况。同时,我们还应该结合企业的外部信息,如:国家政策及法规、行业信息等,对企业的状况和发展前景进行一个定性地分析。

2、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在分析财务报表时,我们不仅要对某时点或某期间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更应该对不同时点和不同期间的财务数据为依据,通过计算和比较,分析企业不同期间的变化趋势和规律。总的来说,既要注重当期企业状况的分析,还应加强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重视。

篇8

企业化经营事业单位进行合并财务报表的目标是向外部提供单位整体财务信息,满足包括国资、财政、审计等部门管理、监察及决策需求,避免合并报表各部门、各单位之间利用企业内部控股关系,人为控制、改变企业整体财务关键数据,进而粉饰经营指标、考核项目等。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尽快采取有效的财务信息改进策略,提高企业化经营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质量,最终推动单位整体健康有序发展。

一、企业化经营事业单位合并财务报表信息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合并报表数据来源局限

会计核算合并财务报表预算与决算收支数据存在差异,造成合并财务报表中基本建设项目数据不准确,报表只能显示当前在建项目总额数,并不能准确反映基本建设支出的详细数据情况,由于结转在建工程数额与基建支出数额存在时间差异,合并财务报表并不能真实详尽对外披露基本建设情况。

(二)分部报表影响合并质量

企业化经营事业单位合并财务报表是以投资单位及其掌控的子公司的财务报表为基础编制的。部分财务报表的相关性、及时性、准确性、公允性将直接影响合并财务报表的信息质量。在编制财务报表过程中,由于单位所属性质、单位内部控制、决策者指令要求、单位财务制度、相关会计人员水平等原因,财务信息质量无法得到根本保障。例如为了个别特殊需求,以粉饰了的部分财务报表为基础的合并财务报表,其反映的财务信息不具可靠性。

(三)报表数据实用性不强

合并财务报表反映的是所有合并分部的经营业绩和财务情况,并不能确切显示每个合并分部的具体情况,财务审计及利益相关人员不能从报表中得到真实、准确的信息。

二、企业化经营的事业单位合并财务报表信息质量改进策略

(一)提高领导财务信息质量管理理念

国家《会计法》早已明确规定,单位法人或负责人对相关财务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负责。应该从根本上提升企业化经营事业单位负责人的管理理念,从理念到行动上都把财务信息质量放在重要位置,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对单位内部会计行为形成有效约束,从而得到更加真实可靠的会计数据,最大程度减少财务信息报送出现的失误或错误。

(二)统一财务报表信息政策

提升合并财务报表信息质量的前提是统一会计政策,企业化经营的事业单位合并财务报表的制作应当符合《合并准则》的要求,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财务人员需依据《企业会计准则-合并财务报表准则》,作为母公司的企业化经营的事业单位分部合并财务报表需满足《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这种二元体制要求做合并财务报表前要先做好会计科目转换及会计制度的衔接工作,科目转换后母公司与其控制的子公司单位分部财务报表相关信息就保持一致了。

(三)提供专业的财务专项报告

为了让领导更加客观的进行决策及对企业进行业绩评价,全面掌握整个单位、集团营运情况,有必要增加专业的财务专项报告。提供专业的专项分析情况报告,提交财务管理建议书,能够及时准确反映单位内部的组织架构以及管理模式,使相关决策者能够精准决策,因此,要得到准确的合并财务报表信息必须将合并财务报表制度化、格式化。

(四)提{财会人员专业水平

持续提高企业化经营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的综合能力与业务水平,不仅要提升他们的会计职业素养,更要提升财会人员的道德情操,只有这样,才能够有利于财会人员业务成长,编制出更加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这就需要单位定期举办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与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不断提升财会人员业务水平,拓宽职业素质提升渠道,确保企业化经营事业单位财务信息质量得到根本保障。

三、结束语

合并财务报表信息质量改进需要全体财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不仅要在会计实务中改进工作方法,也要在会计理论上改革创新,统一会计政策是前提,提高分部报表质量是基石,完善财务制度是必要途径。在明确理论基础的前提下,注重理论与实务相结合,及时总结报表合并有益的经验,并解决实际问题,以提高企业化经营事业单位合并报表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篇9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市场经济逐渐发展,带动了很多大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一些企业也开始逐渐公开发行股票,在深圳、香港、上海等地进行上市交易,还有一些企业远到纽约等地进行股票上市交易,而一些股份制企业为了更好的满足上市市场的需求,则开始进行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而我国的证监会为了保证股票市场的规范进行,也要求企业在制定会计信息时,使用合并财务报表。与此同时,为满足我国企业集团发展的需要,规范我国上市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的编报,财政部于1995年初实施了《合并财务报表暂行规定》,这是我国合并财务报表的第一个规定。2006年2月,适应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需要,我国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每33号――合并财务报表》。目前,我国各大中型国有企业均采用此项准则。

合并财务报表也是企业财务报表体系中的一部分,除了一般报表的特点外(如报表类型结构大致相同,对报表时间质量要求相同),相对于个别财务报表(指单个非集团化企业单独编制的财务报表),它具有以下特点:

1.合并财务报表主要是集团(子公司与母公司构成的集团)的经营状况、资金使用情况以及财务经营等进行反映,而且反映的对象通常都是由法人群体构成的会计主体,它不仅是经济意义上的主体,同时也是法律意义上的主体。但也有一些个别合并财务报表是对企业经营状况、资金使用情况以及财务经营等进行反映。

2.通常情况下,合并财务报表是由企业集团下的母公司进行编制的,而对于一些个别的财务报表则是由独立法人企业进行编制的。相比来看,合并财务报表是由拥有子公司的母公司进行编制的,而企业则是由独立法人编制的个别财务报表。但这并不是说,未拥有子公司的企业就不需要掌握和提供合并财务报表的资料,因合并报表虽由母公司有关人员着手编制,但要编制好集团的合并报表,却需整个集团上下全体有关财务报表编制及管理人员的相互配合方能完成,如统一执行集团内部会计政策,核实、提供会计期间各级投资变动情况,提供、核实、汇总集团本级与子公司间及子公司与子公司间的关联往来、交易等事项,均需所属子公司为母公司编制合并报表提供详细准确的基础资料。可以说,合并报表的编制,是一项凝聚着集团上下财务报表编制及管理人员心血的综合性工作。

3.合并财务报表以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编制,它们之间的编制方法也不同。企业编制个别财务报表,从设置账簿、编制审核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财务报表,都有一整套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而合并财务报表不同,它是以纳入合并范围的企业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根据其他有关资料,抵消有关的内部交易或事项对个别财务报表的影响而编制的。换句话说,集团合并财务报表的质量,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下属各级企业的个体财务报表(或合并报表)质量。

合并财务报表也不同于汇总财务报表。汇总财务报表主要是指由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所属企业报送的财务报表,对其各项目进行简单加总编制的财务报表。合并财务报表与其相比:

首先,编制目的不同。汇总财务报表的目的主要是满足有关行政部门或国家掌握了解整个行业或整个部门所属企业的财务经营情况的需要,带有一定的行政计划色彩。如省二轻总公司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汇总的全省二轻行业生产经营和财务报表,是基于省二轻行业管理的需要而实施的一种行政管理功能。合并财务报表与其不同,它主要是为了债权人以及所有者对集团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资金流动等情况的了解,满足对象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其次,两者编报范围存在区别。汇总财务报表在编报时,主要是将企业的财务隶属关系作为其编报参考依据,即通过企业在行政管理上是否归属于其管理范围,但并不考虑与该企业是否存在产权、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关联。合并财务报表则是以母公司对另一企业的控制关系作为是否纳入编报范围(即合并范围)的依据,是以产权为纽带的。

最后,两者所采用的编制方法不同。汇总财务报表主要采用简单加总方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则必须采用抵消内部投资、内部交易、内部债仅债务等会计事项对个别财务报表的影响后编制。以二轻集团2010年度报表为例,汇总口径资产总额56亿元,负债29.6亿元,所有者权益26.4亿元。而合并口径资产43.4亿元,负债27.4亿元,所有者权益16亿元。汇总口径营业收入68.6亿元,利润总额4.39亿元。而合并口径营业收入49.6亿元,利润总额3.08亿元。可见,合并会计报表的数据一般要比汇总报表数据小,两者之间的主要差额表现在:其一,非控制的参股企业如杭州市松下马达公司、杭州乐金化妆品公司等按规定不在合并报表内而在汇总报表内反映。其二,合并报表还有抵消内部债权债务投资等8亿元,抵消内部交易6000万元等。

合并财务报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合并财务报表能够对外提供反映由母公司和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的经营情况,从而为债权人以及相关人员提供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数据。而企业在进行控股经营时,子公司与母公司都是以独立法人实体而存在的,并受到法律的认可与保护,因此需要子公司与母公司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制定不同的财务报表,进而对本公司的发展状况进行反映,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财务报表不能将企业集团的整体信息进行反映,只是对个别公司经营情况的反映。因此,要对控股公司的整体经营状况进行了解,则需要将母公司与子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合并,通过合并财务报表提供反映企业集团整体经营的会计信息,以满足企业集团管理当局强化对被控股企业管理的需要。

如果以集团简单的财务汇总数据反映集团的整体财务状况,则会因关联往来、投资等因素,虚增其资产、负债及权益。采用合并财务报表就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其次,合并财务报表有利于避免一些企业集团利用内部控股关系,人为粉饰财务报表情况的发生。具体可以表现在:一些控股企业会因为子公司是其从属公司进而对其进行控制,通过在内部进行价格转移的方式,向子公司进行原材料的销售、高价收购子公司的销售产品等活动,通过转移利润的方式避税。此外,还有一些控股公司在集团内部对其他企业进行高价销售,用来购买其他企业的原材料等,实现亏损的转移。而通过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可以将企业集团内部交易所产生的收入及利润予以抵消,使财务报表反映企业集团真实客观的财务和经营情况,有利于防止和避免控股公司人为操纵利润、粉饰财务报表现象的发生。

集团自2009年度统一会计政策、实施新会计准则以来,只有在编制年度会计报表时才逐级合并编制集团的合并报表,而月度报表中仅以汇总数据反映集团的经营及财务状况。上述处理方法已经不能反映集团日常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也不符合目前国家财务报表的主流趋势。集团领导非常重视联合并财务报表的工作,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其重要性和对我集团的意义。在集团公司领导的大力关心支持下,财务部采取多项措施,加深各级领导的关于合并报表重要性的理念,加强财务人员业务培训,加大事务所审计力度。自2010年下半年开始实行月度会计报表合并,以满足管理层对集团日常管理的需要。2011年度,因联社申请在银行间公开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需提供季度及中期合并报表信息。在公开市场披露联社合并报表信息,既是集团走向资本市场、发展壮大的需要,也是促进各企业管理水平的有力措施之一。及时准确提供各自的(合并)会计报表,也是各企业法定的义务和责任。期待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群策群力,集团的财务管理水平能不断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高级会计实务.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年4月第1版

篇10

中图分类号:F71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5-0145-02

财务报表是企业财务报告的核心,是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它由报表本身及其附注两部分组成,而报表部分,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编制的报表至少有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四张主表)。

财务报表对财务信息的传递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利于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管理者加强经营管理和市场以及政府对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投资都面临着不同的风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财务报表反映了企业已实现的业绩和管理者的水平,完全可以成为对企业评价的依据,有助于减少投资者面临的风险。财务报表必须经独立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签证之后方能对外披露,是一种更为可信的信息来源。财务报表用统一口径的指标,如利润等更直接地反映了各个利益主体的需求。另外,财务报表是资本市场上的公开信息,获取财务报表信息的成本很低。在竞争性、全球化的资本市场条件下,尤其是在目前的全球经济危机时,企业财务报表更加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财务报表是企业会计系统的产物,是进行财务分析与评价的基础。每个企业的会计系统,都受到会计环境和企业会计战略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财务报表会扭曲企业的实际情况。这种财务报表的不足导致财务分析与评价的局限性,进而影响投资决策、经营管理的结果。

一、未考虑通货膨胀因素

现行的会计系统模式遵循“财务资本保全”原则,会计核算的基础是历史成本。但是,通货膨胀影响的加剧与扩展,会计核算的基础发生了动摇。此时,企业的经济资源被扭曲,资产的账面金额脱离了资产的现行成本;产品成本不真实,以原始成本与现行收入相配比的体系,物价上涨造成利润虚多;货币性项目因内含购买力的变化而产生的持有损益未能在财务报表上加以披露。所以,未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财务报表出现了严重的低估资产价值和高估企业收益的现象,不能如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大大地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相关性。

二、可比性较差

会计战略是企业根据环境和经营目标做出的主观选择,各个企业会有不同的会计战略。会计战略包括决定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的选择、补充披露的选择以及报告具体格式的选择。不同的会计战略会导致不同企业财务报表的差异,并影响其可比性。例如,对同一会计事项的账务处理,会计准则允许使用几种不同的规则和程序,企业可以自行选择。包括存货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坏账的计提方法、对外投资的核算方法、所得税会计的核算方法等。会计核算过程中存在会计估计,使得会计报表中的某些数据并不是十分精确的,如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折旧率、净残值率,含有人为主观估计因素。即使在同一集团下的子企业,执行的会计政策也有不同,使用的会计估计方法也有不同。虽然财务报表附注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有一定的表述,但报表使用者未必能完成可比性的调整工作。

三、时效性不强

为了向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企业的经营情况,财务报表采取了定期报告的制度。而如今,随着竞争的加剧、科技的进步和金融工具的日新月异,经济情况发生了急剧变动,企业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会适时转换,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会计能够随着业务变化而变化,提供“实时”信息。财务报表对外披露的财务信息的有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及时性。过时的信息已无助于决策甚至有害于决策。对于财务报表使用者来讲,会计信息的披露和传递是越快越好。例如,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表在年度终了后4个月内对外提供,报表使用者了解的是4个月以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此时已经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了。

四、软性资产未能披露

基于货币计量原因,财务报表只能反映企业的有形资产。而今天企业的资产软性化,无形资产逐渐成为企业创造价值的重要源泉。财务报表对知识产权、产品的竞争力、人才资源的质量和管理、企业的竞争力、产品和技术的创新能力等软性资产未能予以披露。仅靠有形资产,企业已经难以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信息时代呼唤新的竞争驱动力。一个企业对无形资产的开发与利用能力已经成为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主要决定因素。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及所起的作用已不容忽视。特别是在高科技与信息企业里,拥有的人力资本和无形资产对企业整体价值的贡献远比有形资产大。然而,并非所有无形资产都可以用货币加以计量。如利润表反映的是已经实现的收益,排斥或忽视了其他未实现的价值增值,报表使用者无法了解企业重要的软性资产对现在经营及未来发展的信息。

五、资产价值计量滞后

我国会计核算有五种计量属性,即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价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会计规范要求以历史成本反映资产价值,使得财务数据不代表其现行成本或变现价值。公允价值计量因为受生产要素市场不很活跃,相关的公允价值难以取得;市场执法和管理不严;会计人员素质较低等因素造成实施起来困难重重。尽管各种计量属性同时并存,实际上,在财务报表中是成本而不是价值反映着企业的经济活动,可报表使用者(特别是投资者)却更关注企业价值的创造和增加。而财务报表无法直接计量和表现企业的价值。

六、附注及附表信息不全

附注及附表是对四张主表内容的补充说明,涵盖着丰富的信息,它是报表分析的重要材料来源。可附注及附表的信息披露过于简单,甚至不予披露。财务报表主要立足过去的交易与事项,所提供的信息主要是历史性信息,而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总是希望通过财务报表获取更多面向未来的信息,尤其是在新科技、新产品方面。财务报表信息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决策对信息相关性的要求。报表使用者无法在原有的基础上判断企业未来的增长空间。

七、改进的方法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财务报表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同时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其不足之处也越来越突出,目前的财务报表编制要求提供的报表已经不能满足财务报表使用者的需求。针对以上不足之处,笔者提出以下改进方法。

(一)对财务报表加以调整,减轻通货膨胀对财务报表影响

为了减轻通货膨胀对财务报表的影响,采用一定的方法

对财务报表加以调整,以提供真实相关的会计信息。例如:(1)在存货计价方法上,鼓励采用后进先出法。存货采用后进先出可使现行的收入与近期成本相配比,避免了由于通货膨胀使企业存货价值补偿不足而引起的虚盈实亏,使计量的收益较为接近实际。(2)在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上,鼓励采用加速折旧法。这一方法有利于企业固定资产成本在使用期限中加快补偿,避免企业可能遇到的风险,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

(二)分行业建立起标杆性数据,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加强立法,统一企业会计战略,提高财务报表可比性是一种理想化的方法。各个企业面对各自不同的情况,搞一刀切的会计战略显然是不切实际和有背于科学规律的。一个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必须在时刻清晰地知道它在所处行业的竞争环境占据的位置。我们可以建立起分行业的会计战略,出具指导意义的标杆性财务报表数据。这样有利于行业内企业以及集团内企业的比较和分析,增强财务报表的可比性。同时,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增强职业判断能力。

(三)缩短财务报表披露时间,编制财务预算报表

尽可能及时提供财务报表,必要时可以缩短财务报表提供的周期,例如,适当发表临时财务报表,实时财务报表等:编制财务预算报表可弥补报表使用者在经验、技术和对行业了解程度上存在的欠缺,对企业的未来情况做出合理的预计。另外,编制财务预算报表也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一种需要。预测信息虽然缺乏可靠的保证,但毕竟能克服历史信息的不足,增强报表使用者决策与评价的相关性。

(四)加强软性资产披露

除现有报表中以货币计量的信息外,还应披露其他非财务信息。例如,知识产权、产品的竞争力、人才资源的质量和管理、企业的竞争力、产品和技术的创新能力等软性资产等。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有利于报表使用者对企业的综合分析评价及对企业前景的判断。

(五)重视公允价值计量

对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和报告的方法进行逐步转变,将单一的计量属性向多种的计量属性转化,提供多元信息。事实上,我们也正在努力。例如,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广泛地应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更强调信息的相关性、有利于企业资本的保全、更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收益,也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惯例趋同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