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4 16:15:0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惨痛的代价
校园投毒事件:2013年复旦大学研究生林森浩投毒致室友黄洋死亡;1997年,北京大学王晓龙投毒致受害人江林、陆晨光“铊”中毒。
校园踩踏事件:2009年湖南湘乡市私立育才中学踩踏事故8人死亡26人受伤;2006年江西省都昌县中学发生拥挤踩踏事件6人死亡39人受伤;2005年四川通江广纳镇中心小学踩踏事故8人死亡27人受伤;2003年河北邯郸成安县商城中学踩踏事件5人死亡15人受伤。
溺水事件:2010年6月28日到7月3日安徽6天21名学生溺水身亡。2012年6月9日,山东省莱芜市7名初三学生溺水身亡;湖南省邵阳市5名小学生溺水身亡;黑龙江省哈尔滨市4名学生溺水身亡。同一天中16名学生溺水死亡,令人十分痛心。
应急演练防患于未然: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北川中学,1000多名学生被埋在废墟中,尽管战士、武警官兵以及消防队员日以继夜奋力抢救,仍有几百名学生遇难,不能不叫人心痛;而桑枣中学,2323名学生和178名教职工地震发生后仅一分钟左右,全部撤离到空地处,无一伤亡,创造了奇迹。两种不同的结果引起了我们的思考。
校园中一桩桩饱含血与泪的事实,让我们在顿足惋惜的同时,是否会从心底反思“我们的学生怎么了?我们对学生到底有没有进行生存方面的教育?”
二、我国高校开设生存教育的现状
生存教育就是指对受教育者的生存意识、生存知识、生存能力、生存价值等方面进行的教育,保证受教育者不仅在学习、生活中,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能做到“五自”,即自尊、自知、自制、自治、自修。同时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能生存和发展,成为生存好、发展好的个体。
国外对于学生生存教育很重视。许多国家从小学开始就开设生存教育课程;日本、美国的小学要求学生学会游泳,另外一些国家开设了紧急避险课、野外生存课、社会实践课等。然而在我国,现状却不容乐观。一般的小学和初、高中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很少有学校专门开设生存教育课,我国生存教育目前处于起步阶段,有些学校利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防灾自救教育,有些学校以选修课的形式让学生选择性学习野外生存课,普通高校中开设野外生存选修课程的高校不多。毕竟该课程无论从投资、练习环境还是教师能力等方面的要求都是比较高的。总的来说,我国现阶段全方位、多学科结合开展生存教育的学校少之又少。
三、生存教育与体育的关系
“学会生存”是新世纪提出的新口号,而什么是生存,学会生存都要学会什么,怎样才能学会生存等众多问题出现了。新体育教育就是为生存打基础的教育,体育课的任务不仅要教授学生锻炼身体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和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是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充分发展的重要保证。生存教育是在拥有强健体魄的前提下通过生存意识、方法的学习,技术动作的练习达到增强人的生存能力的教育。可见,生存教育与体育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一)体育课在参与人数和练习时间上利于生存教育的开展
体育课在高校中是一门必修课,要求每名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一般学校都设置四个学期的体育课,每个学期开设16周左右,这么长的教学周期无疑在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锻炼和掌握生存技能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体育课在教学形式上利于生存教育的开展
高校体育课在教学形式上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一方面,在理论课的讲授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灾害事故的预防教育;逃生、救生工具的使用方法教育;各种压力的适应和调节方法教育等。另一方面,在室外课中可将理论课所学内容与实践有机结合,利用各种场地、器材和环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亲自体会各种技术动作和操作方法,这样既提高了传授内容的广度,又满足了学生对生存教育的需求,可谓一举两得。
(三)体育课在教学内容上利于生存教育的开展
由于体育课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内容实施的,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渗透生存教育的内容和技能。比如在跳的练习中增加跨和应变能力的训练;在力量训练中增加悬垂、摆动、手指抓力的训练;在灵敏训练中增加滚、爬、翻等特殊内容。此外,一些适合在大学生中开展的户外运动,如定向越野、登山等都可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耐力、吃苦精神及独立解决困难的能力。当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模拟社会突发事件、野外复杂场景使学生践行求救、急救等生存方面的技能。可见,在教学内容上,体育课优于其他课程,便于与生存教育相结合。
四、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生存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加强生存能力培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保障
自1985年国家组织学生体质健康调研以来,我国高校学生从力量、速度、耐力等方面的指标检测都呈持续下降状态,身体素质下降之快令人担忧。其与遗传、环境、运动时间、学习负担等许多因素有关,但是归根结底缺乏体育锻炼还是大学生体质下降,导致生存质量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据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学生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数达到1.6万左右,其中不乏溺水、火灾、交通事故、自杀等原因。但是仍有很多悲剧是可以通过采取预防措施或通过及时的急救技能的运用避免的。因此,生存能力的培养应在学校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体育教师所学的专业知识包含身体活动、运动医学、人体生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只要学习地震、水灾、突发事件等方面的知识,在体育教学中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内容。如:逃生采用奔跑、攀登、爬越、跳跃、游泳等练习;救护采用运动创伤的止血方法、伤口包扎方法、骨折固定方法和运动猝死、溺水的心肺复苏方法等练习。只要大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并合理运用自防自救技能,就必然会减少这些悲剧的发生。
(二)加强生存能力培养是实现高等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
从世界范围看,大学阶段甚至研究生阶段还开设体育课,恐怕只有中国才有,其目的就是增强大学生的体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所以,一直以来,中国的大学一直在探索传统体育的改革之路。在美国,生存教育是与环境教育、社会教育并列的教育内容。在日本,生存教育如游泳、地震时的自我保护、定向越野等内容都非常普及。
在教授不同的生存技能的同时,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自信心、创造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团队沟通能力。与传统教育相比,由于内容活泼、形式多样、贴近自然和生活,生存教育深受广大青少年的欢迎。
从教育手段看,生存教育通常通过学生的体验传达教育理念,以关注学生个体的内心需求和人格发展为目的,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更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刻不容缓。高校应尽量将生存教育纳入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中,结合生存环境、生存意识、生存能力、生存价值和生存精神的培养,采用开放的、灵活多样的主题探讨式教育、多科渗透式教育、实践活动式教育和生存拓展式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生存能力,同时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加强相关理论、技能的学习,打破常规,转换思路,开拓创新,创造性地根据不同的地区和学生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适合该校学生特点的生存教育,培养学生生存能力。学生要积极参与到生存训练中,不断提高生存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社会发展。
(二)建议
1.加大生存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学校领导要不断提高在大学体育课中开展生存教育的战略意识和紧迫感,尽快在体育课教学中确立切实可行的生存教育的总体目标,并敦促教育者有计划地加以实施。
2.加强教师培训,包括师范院校方面和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等方面,还要重视学生骨干的培训,因为学生间互相接触和交流的机会往往更频繁,课外的时间也可以渗透教育和指导。
3.生存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尽量多样化,尽可能地从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意志品质、应变能力、自救能力、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等方面促进学生全方位能力的发展。
4.生存教育内容在时间上要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最好是多给学生创造模拟场景或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的时间与机会就会更多。
参考文献:
[1]胡耀新.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学生生存能力培养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0.6.
教育的重要社会功能之一就是进行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而大学自古以来作为最高的学术团体,又是承载文化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因此,作为大学灵魂的教师,其对于知识与信息的吸收、传递与创造有着直接的责任和使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和知识的更新呈几何级数增长,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知识累积和传播方式的改变,这都使得教师要引领学术前沿变得更加困难。但学术研究和培养学生的使命又使他们不得不紧跟知识的发展速度,并担负起促进知识更新的责任,因此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才能承担起高速信息时代的学术研究,并在知识前沿与历史积淀之间寻找到学术发展的创新点。需要强调的是,即便只成为一个普通的终身学习者,都决非一日之功可得,因此若要成为一个引领学术前沿的高校体育教师,就更应调整好自己的学习生活,不断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一、终身学习与高等体育教育的使命
高等院校是社会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之一,因此它必须承担起教育社会化的职责,应为更多的人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和机会,并致力于培养富有创造性才能的终身学习者。知识的创新,传播和运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使更多的人感到对新知识的渴望。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出现,知识的重要性已为人们所认可。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是学生接受体育教学的最后时期,也是学校体育向社会体育的过渡时期,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
1.新的社会职能――服务于学习社会的建设。那么何谓“学习社会"?学习社会理论的创始者哈钦斯罗伯特・M・哈钦斯,定义为:“所有全体成年男女,仅经常地为他们提供定时制的成人教育是不够的,除此以外,还应以学习成长及人格的构建为目的,并以此目的制定制度,以及更以此制度来促使目的的实现,并由此建立一个朝向价值的转换和成功的社会。”体育教育主要是培养终身锻炼的习惯,保证身体健康,为工作和生活服务。体育教师学习本身就是学习社会的一部分,同时还肩负着培养学习社会的责任。
2.体育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培养终身体育。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的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终身体育的重要一环,是人们奠定终身体育基础的关键时期。要求体育教育系统培养出既具有持续学习能力的,又能不断自我完善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适应时代快速发展的需求,才是符合终身学习时代精神的人。高等体育教育在教学目的、内容和方式等方面就应该为此进行改革,并以此为目标来培养学生,使其成为兼具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性精神的人才。简言之,体育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就是以终身体育为基础的,而终身体育的培养又构成了创新的发展基础。由于任何体育人才的培养都需要体育教师的辛勤培育,这就又为高校体育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决定了大学体育教师在终身学习时代面临前所未有的任务与挑战。打好身体基础; 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学会自主的学习、锻炼; 培养兴趣、爱好,养成锻炼习惯; 培养自我体育意识. 对增进身心健康、增强体质,不仅具有近期(在校期间)的效果,而且具有长远(走向社会以后)的影响
二、高校体育教师终身学习的意义
学习能力就是学会管理知识和处理信息。具体说,你不可能也不需要记住所有的知识,但你可以知道去哪里找你需要的知识,并且能够迅捷地找到;你不可能也不需要了解所有的信息,但你可以知道最重要的信息是什么,并且明确自己该怎么行动。
1、终身学习能使我们克服工作中的困难,解决工作中的新问题。目前学校体育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只凭学过的专业知识显然是不够的,随着现代科学与技术的飞跃发展,学科知识的渗透、交叉,新兴科技成果的不断产生和涌现,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方面去向体育渗透,丰富和发展着体育学科知识和理论体系,使知识的陈旧率空前加速,要适应现代体育教育的需要,体育教师已不能再是仅仅懂得一些运动技能的教师,而就是一个理论扎实、基本功过硬、知识面广、能力超人、经验丰富、技巧通达的教育者,是一个育人的艺术家和教学的工程师,成为德才兼备,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随着科技的进步,象幻灯、摄影、电视、录像、计算机等一大批先进的教学设备正在慢慢渗透到体育教学、体育管理和体育科研中去,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强化科学知识的学习,学会使用计算机,掌握新的教学技术手段以及一些教具的使用方法,并利用先进的技术不断改进教学手段、方法、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2、终身学习能满足我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使我们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世界上最激烈的竞争者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而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必将导致教育的竞争,教育的竞争,实际上就是教师素质和能力的竞争,教师素质的核心标志则又是学历。高学历是当今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教师素质的共同特征,教育部对各个高校的师资都有一定的比例要求,这对于的体育教师,应及时采取各种有利措施,广开渠道,不断学习,努力探索来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现代教育要求体育教师应是一个必须具有强烈时代感,不受固有观点和模式的约束,积极探索、勇于发现、敢于开拓新领域,并在创新中生存,在开拓中发展的科研型教师。科学研究能提高教师的业务、理论水平,促使教师去接受新的知识和信息,了解新的动态、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使体育教学更具有新颖性、丰富性和新时代的气息,同时科研能力也是衡量一名优秀体育教师的重要方面。
3、终身学习能充实我们的精神生活,不断提高生活品质。体育教师被人们称为“人类健美的工程师”,这是对体育教师这个职业的赞誉,既是脑力劳动者又是体力劳动者。在自己终身锻炼的基础上,能够为社会培养大量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进行终身体育,是我们的价值所在。实现自身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是对我们体育工作者的最好褒奖。
参考文献
1.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体育教师形象艺术设计方面的资料,由于专门的书籍资料非常少,所以主要通过网络收集了关于教师形象艺术设计的信息、视频和姊妹学科的相关资料。
1.2观课分析法
通过听、看课,主要为高校体育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课程的实况,进行对比、分析和总结。专家访谈法专门访问权威形象艺术设计人士和资深教师,针对高校对体育教师形象设计的意义和审美的要求进行访谈讨论,总结专家意见和建议并在访问记录的基础上总结整理。
2研究内容
2.1高校体育教师形象的重要性
2.1.1形象艺术设计对教师的作用这里的形象艺术设计是要对教师角色定位、分析、设计,运用美学、美发、美容、化妆、服饰、礼仪等手段塑造具有个人特色的职业形象,旨在全面提升教师的整体形象,升华精神境界。形象设计在教师职业生涯中有着非常重要作用,如识别、归类、吸引等作用。形象传递出的信息是非常广而丰富的,最直观的是的衣着打扮、言行举止、生活方式,甚至是知识层次、家庭出身、价值观念等。学生通过这些形象构成元素在清楚地为教师下着定义:这位教师是否热爱他的职业?是否平易近人?生活习惯好不好?对学生来说是否是可以学习参考的对象……同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大多情况下也会根据对教师印象而将其加以归类,再对这个人加以推论并做出判断。良好的形象总会给人愉悦的感受,内外兼修的形象更够帮助教师获得学生的信任,从而影响学生对教师所教授课程的学习效果,甚至影响学生积极人格的建立,达到美育的目的。2.1.2体育教师形象设计的意义体育课的教学是一种健与美有机结合的教学,健与美同等重要,在体育教学的美育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依靠讲解来传授知识和技能,还需要用形象的肢体语言、身体运动做示范,而依赖教师的形象示范这一点正是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最大区别,所以说体育教师的形象至关重要。在体育课堂上,教师通过大量的形象动作向学生讲解、示范和传递运动的美、身体的美、体育的美、人文的美等,这与其他一些学科单调、枯燥的室内教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2如何设计并发挥积极作用
2.2.1外在的积极作用明确体育教师进行形象塑造的目的,从外在形象入手,进行色彩分析,根据皮肤色、毛发色、瞳孔色等身体色特征测试出最合适的服饰用色范围,包括色彩的明度、纯度、冷暖以及不同色彩在人物身上的面积比。并结合年龄、课程的场合需求、体态特征等,测试出最合适的配色方案。根据五官、神态以及个人服饰风格诊断辅助工具及身材特征,判断与体型,气质,最具有共性的、最适合从头到脚的装扮方式。其中包括人物的服装款式、质地、图案、鞋帽款式。试想如果一个体育教师穿着西装、皮鞋来上课,或是穿着皮衣、高跟鞋,那么学生们一看到这种形象,就对这位老师产生质疑,对这节体育课也就已经失去了信心。所以外在形象最直观、很重要,针对脸型与发型的分析以及饰品、鞋包等综合诊断,帮助人物树立鲜明的个人形象与和谐的着装品位,可以弥补缺陷、美化包装、提升气质,甚至是改头换面。以女性青年教师的形象设计为例:首先,作为一名教师,其形象一定要是端庄、得体的,所以在上体育课时要选择比较干净的妆容、利落的发型、较整洁、运动风的服装和配饰。其次,作为一名女性教师的形象,还应该符合其性别、年龄、身体条件、性格、和审美等,展现其女性魅力的优势,给学生以赏心悦目的感受的同时,注重个人特色的展现,可从适合的且个人喜欢的颜色、款式、图案入手,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后,从青年女教师的角度考虑,形象上还应更富有年轻朝气,可以选择自然妆、清新的发型等,再配合平时的教姿教态,让同学们觉得这位老师很有亲和力,这样从外在形象的设计,能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一开始已经给学生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形象,方便在教学中营造欢快的课堂气氛。2.2.2内在的熏陶影响形象的内在构成包括性格、修养、生活方式、人生观、价值观、爱好等。从内在培养体育教师注重形象的意识,学会如何打造良好的日常形象和职业形象,并养成形成良好的审美习惯。形象是无声的教育,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和教学效果。在高校教育中,学生对形象暗示有着较强的敏感度,如果接收到的视、听信息是不美的、粗鄙的、丑陋的,那么学生会产生反感、不愉悦的情绪,体现在行为上则会不靠近、不接纳,而采取回避和抵触的态度。相反,如果面对的是美好的、端正的,学生们会自然地产生喜欢、羡慕、愉快的情绪,体现在行为上则会主动接近、模仿、学习,所以教师无论在课堂还是课下,都应注意自己的形象的美,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以美的熏陶和启迪,使学生产生向教师学习的动机和欲望,为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好基础。体育教师应该培养注重形象的意识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提升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平。从内在到外在最直观体现就是教师的仪态教姿“仪态属于人的行为美学范畴。它既依赖于人的内在气质的支撑,同时又取决于个人是否接受过规范和严格的体态训练。”仪态的美丑,往往还是鉴别一个人的高雅还是粗俗、是严谨还是轻浮的标准之一。从头到脚,从内到外,小到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大到整体风格和气场,良好的仪态教姿会加强教学效果,达到美育的目的。首先,教师亲切而自信的目光、期待而专注的眼神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安全感,消除恐惧感,在表情的互动、交流中缩短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距离。教师热情洋溢的微笑、友善慈祥的面容可以使学生获得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其次,得体、规范的体育课常用手势动作和口令同时运用,做到动作、语言和口令的统一,能够感染学生,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增强对体育的兴趣。再者,除了此类通用的仪态和教姿之外,体育教师的形象还应该结合具体的专业来设计。以瑜伽专业教师为例,在进行教师形象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瑜伽专业的特点,结合瑜伽的体形塑造心灵修炼和现代形象色彩搭配综合打造内外双修的形象,需遵照潜能瑜伽自知,自律,自我臣服三大支点,从道德,知识,心智模式,形体外貌,口才演讲等核心内容综合塑造。教师对仪态教姿规范不仅会对学生和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在反作用这教师本身,良好的形象使人自信自重,能增强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在长期习惯性地塑造、维持良好形象的意识和行动的积累下,不断积累审美经验和文化内涵,进而由内而外地提升气质,产生更强的气场。
民族传统体育指的是在一定范围内由一个或几个民族进行的,具有民族特色、历史稳定性的体育形式和体育文化活动。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了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过,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的高校中开展,并且有时会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一些高校虽然也开设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但大多以武术等项目为主。由于现代体育运动的影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遇到了一定的挑战,并且没有得到大力推广,因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开展现状并不理想。
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1.传承、保护民族传统文化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有着重要意义。目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出现了边缘化趋势,甚至有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由于缺乏足够的宣传和有效的措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推广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增加相应的教学课程,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民族体育项目,了解不同民族的体育文化知识,熟悉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地方特色和生活习俗,使其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2.丰富高校课程资源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常具有趣味性、竞技性、健身性、休闲性和娱乐性,因而能够丰富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及课程资源。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娱乐、表演、游戏等内容为主,不会受到环境、天气、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因而较容易开展,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如舞龙舞狮运动,其气氛较为欢快,且具有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可以使传统体育教学中严肃、传统的情况得以转变。另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团结协作精神进行培养,这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三、形成高校体育教学特色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多元化、特色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地域性、民俗性较为突出。因此在实际引入的过程中,高校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学校所在地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或是其他民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大力推广,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精髓进行深入挖掘,将其融入高校体育教学当中,从而形成高校体育教学的特色内容。此外,特色化的高校体育教学能够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优化师资力量,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四、落实终身体育教育思想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是落实终身体育教育思想,而高校体育教学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和关键。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落实很有必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多样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能满足不同体质、不同性格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教师要注重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因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高校体育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探寻适合自己的终身锻炼项目和方法,使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实现学校体育和终身体育的统一。
五、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策略
1.强化民族传统体育知识教学
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当注重对民族传统体育知识的讲解,并实现与体育实践的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有更加充分的了解。
2.改进、创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具有民俗性、地域性、民族性的特点。因此,要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高校体育教学当中,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推广和普及;要结合高校的具体情况,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改进和创新。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要与现代体育项目的特点有效融合,使其符合当代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优化、完善民族传统体育教材
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以完整的教材体系作为保障。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要想得到真正地融入和发展,应当对相应的体系进行完善和优化。要对教学内容给予高度关注,使其充分展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项目特色。要大力发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注重对本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所选教学内容的比重、课时等进行合理的安排。在课程编排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程度,积极改进传统教学模式,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校体育教学。
4.合理规划民族传统体育课程
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然而在高校体育专业武术教学中,我们通常会将重点放在对学生身体素质、技术和武术规格的培养上,而忽略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因而在出现问题时不能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作出科学、全面的判断,只是片面强调外在动作的准确性、能力和规格,而没有考虑学生内在的心理因素的影响,没有形成内外兼顾、标本兼治的科学教学方法,致使部分学生因为心理问题未能得到及时解决而耽误正常的学习,甚至对武术学习失去信心与兴趣。因此,在专业武术教学中,充分结合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1.武术在高校体育专业中的特殊性是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较一般学生在武术学习中有其特殊性,因此心理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武术项目本身对学生的协调性、柔韧性和爆发性要求极高,而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有一部分是从普通高中上来的,一方面,学生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年龄相对偏大,身体的柔韧性差,缺乏武术应有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学生自尊心较强,但又不十分成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以掌握的动作时,容易出现反感、急躁的现象,甚至有打退堂鼓的现象发生;其次,体育专业学生的武术训练有别于一般人群的身体锻炼。一般人群的武术锻炼是自主的,不用付出巨大精力,长期坚持可使锻炼者体魄强健,培养锻炼者美好的形体和高雅的气质,增强他们自信、坚韧不拔的精神,促进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因而心理健康状况较好。但体育专业学生的武术行为却是一种不得不去完成的任务,在时间、内容、活动方式上都无法由自己决定,在负荷的量及强度上远远超出了一般性的身体活动,学生面对长时间的练习,身体和心理方面都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容易造成身心的疲惫,从而引起心理和躯体的不适;最后,在实际的武术教学中,教师往往不能正确及时认识到以上两点,缺少对学生的心理方面必要的教育与沟通,使得一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认识武术和做好学好武术的心理准备,一旦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便很难有必胜的信心。
2.高校体育专业武术教学中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途径与方法
2.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武术的认识。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强调学生同自己的过去成绩进行比较,注重个人的努力程度,只要全力以赴并有所进步就是自己一段时间的成功。实践表明,这个方法淡化了个人能力的重要性,强调了个人努力的重要性,使学生更相信努力是进步的原因,因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武术的内在兴趣,并同时激励了学生面对挫折、面对失败时能够坚持不懈、努力学习。
2.2及时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并将提供心理帮助和治疗作为教学的必要环节。
教师要认识到心理问题是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及时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对心理异常的学生早期发现,并及时提供帮助和治疗,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尤其对于一些专业条件不太好的、有自卑感的学生,要让他们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防止消极情绪的产生,让他们立志定向,把目标和憧憬作为他们学习活动的强大动力。这些学生常常是因为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而受到各种批评,造成心理上的扭曲。对于这些学生,教师要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症结所在,要热情帮助,防止过激的批评,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和优点,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自信心,找准学习方法,突破失败心理的障碍,提高学习效果,克服自卑感。这样他们在心理上就会感到老师是关心他们,而不是歧视他们,使之心理上得到一种平衡。
2.3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格。
意志力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是高级而复杂的心理现象。意志力主要是在与后天的生活实践和教育过程中逐渐锻炼而形成的。高校体育专业的部分学生正是由于缺乏坚韧的意志力,才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要学会如何引导学生,时时刻刻灌输“能吃苦”的精神思想,有意识地进行意志坚韧性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对待武术训练时的各种困难,使之能够进行正确的心理克服。意志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学生的自身努力共同作用。
2.4适时引导学生排除困难,使之在战胜困难中获得信心与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渴望拥有绚丽多彩的人生是人们面对并战胜困难的动力,但屡战屡败将会使人们的信念产生动摇,所以,对于成长期的学生,教师应让他们多体会成功的喜悦感觉,从而激发其战胜困难的兴趣。对于学生经常碰到的问题,教师应帮助学生及时寻找原因,并采取适当的调整办法。
3.心理素质培养在高校体育专业武术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
在高校体育专业武术教学中,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重要形式。武术教学并非只是一种单纯的身体训练,更是一种心理训练、感觉训练、思维训练、想象训练和自我意象的训练的一个综合体。身体训练只是一个技术和技巧问题,属于外在因素,而武术心理素质的培养是运用一些特殊方法来改善学生的内心活动,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使其在表演和比赛中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获得最高的心理能量储备,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最终实现个人潜能的正常发挥和超常发挥,属于内在因素。一个人的行为往往是内外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其中内因起到了主要作用。因此,武术教师要正确认识心理素质培养在武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认真研究使其发挥更好的促进作用。
学生在入学时对武术的理解只是处于一个浅层的理解层面上,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比如练习软开度时的疼痛、练习力量时的疲劳和技术动作学习时的反复性等,如果学生因心理素质差而坚持不了,就只会半途而废。比如一个学生遇到某一个动作时,如果他觉得很难,有畏惧感,那么,这个动作肯定学不好。如果教师能及时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矫正,使学生对动作有正确的认识,充满勇气和信心,并坚持不断地练习,这个动作即使再难、再复杂,学生只要有信心完成,就一定会把这个动作学好,只是时间的长短而已。实践表明,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武术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课堂上具有自信和求知欲,不会因惧怕学不会动作而表现出不自信和退缩,能够做到从容、大方、富有表现力地完成动作,也更具规范性;当真正遇到困难时,能够主动进行自我调节,减少烦躁情绪的出现,能够作出正确的分析,并解决问题;心理素质教育还拉近了师生的关系,通过与学生思想上的交流,使学生在情感上更加亲近教师,这也便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与学上进行交流和探讨,有利于武术教学的顺利开展。
4.结语
在高校体育专业武术教学中,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且必要的教育内容,不仅要持之以恒,而且要针对学生不同程度、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这就要求武术教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并将心理素质的培养作为武术教学中的必要环节。成功武术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学会一些技术技能的同时,从内心喜欢武术、理解武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注重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正确的认知能力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并将这种良好的心理素质逐渐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各个领域之中,使其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过程,无论在任何困难中都可以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并积极调动心理积极因素,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在各自的学习道路上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体育课程的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否提高,运动技能是否增强,健康状况是否得到改善等方面。而传统的体育课程关注的是学生的运动技术是否掌握、身体素质是否提高、体育成绩是否进步。前者是以促进学生健康为目标,关注的是学习的全过程;后者是以完成学习任务为目标,关注的是学生的运动技术和身体素质。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由于教材的局限性,许多竞技运动教学内容并不适合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教学内容既陈旧又不实用,因此不受学生的欢迎。不喜欢体育课,对体育课学习兴趣不高,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表现为行为松懈。因此,体育教学改革成为一种必然。
然而,体育教学改革单靠某种教学形式或某种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不能实现的。体育需要强调人们亲自参加体育锻炼,并成为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内容。培养人们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忽视培养学生对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的习惯,就不可能奠定学生终生体育的基础。惟有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做好体育教学。
一、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1.可以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
现在的学生,都希望自己能找个轻松舒适能挣钱的好工作,缺乏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因此,体育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如队列队形练习、“投准游戏”、越野跑等,一方面,学生要承受机体的疲劳与肌肉的酸痛,可以培养坚强的毅力和韧性;另一方面,严格的纪律与规则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性与自制力,帮助学生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注意力,使学生们知道成功并不是唾手可得的囊中之物,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必然充满艰辛和苦涩,在苦难面前勇往直前才能登上成功的顶峰,感受成功的来之不易。
2.培养体育习惯
大学生将来要担当起国家建设的重担,通过锻炼强健体魄,获得健康,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所以,通过课外体育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学生的体育锻炼成为自觉的行为。将来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够促进群众体育的进一步推广和提高,是增加社会体育人口,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关键。
二、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做好体育教学
1.可以充分运用游戏、竞赛的机制。
人有争强好胜的天性,学生喜欢游戏、体育竞赛,他们此时的脑神经活动旺盛,兴奋性高,他们热情洋溢、富于朝气,且集体观念强。此时应可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开展小组学习,互助学习,让学生组成学习队子,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体育之“大”首先要从全面培养学生,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培养学生在生理、心理等各个方面形成终身发展的意向。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必须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老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健康”这个概念,必须充分认识到:健康不公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是保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善状态,确立生理、心理、社会相结合的多维健康观。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到在青少年时期打好体质健康的基础,不仅是我们在学生时期完成学业和幸福生活的需要,同时也是终身健康的需要。并进一步认到增进健康和增强体质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必须通过长期锻炼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实现自身“健康”,不断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
3.培养学生的课外体育精神
从历史上看,中国一直非常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厚的传统、已形成稳定的模式。然而随着中国迈入全球化、现代化、民主化、法治化的历史进程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成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面对和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党的十七大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和新时期中国社会呈现的新特征,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党的十报告提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公民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本文试图从公民教育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方面进行分析论证。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主要是从国家的角度和社会整体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讲解,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在内容上,也忽视了公共精神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学生只从理论上被动地接受国家各种政治制度、方针政策, 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和参与热情。 最后,思想政治课像其他任何课程一样,只是成为一个分数,所不同的是比其他课程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记忆背诵。所以,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普遍的评价是枯燥无味,由此对政治生活产生冷漠感与距离感, 甚至是排斥感。
笔者通过问卷方式对本院不同类型、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200名大学生进行了思想状况问卷调查,并与部分学生进行了个别交谈,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堪忧。
大学生普遍缺乏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意识;缺乏公共意识,他们只为自己着想,只考虑将来能赚多少钱,能谋取什么职位,能过上什么样的日子,工作中能得到多大好处,而不能把个人发展和社会整体进步结合起来;一部分学生盲目地崇洋媚外,希望尽早离开祖国,留学移民海外;很多学生没有远大的理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严重;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产生怀疑,缺乏坚定的信念。
因此,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把大学生真正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任务。
二、公民和公民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3条规定,“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这是一种对公民的法律定义,它规定了成为中国公民的法定要求。关于公民的内涵,学者有不同的概括,但有三点是确定的:第一,公民是指社会人、政治人,他是以社会和国家的一个成员身份而存在的。第二,公民表达了个人与国家之间的一种特定法律关系,并具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第三,公民不仅是一个政治的概念,而且是一个历史的、文化的概念。亚里士多德曾这样定义:公民是一个进能治国,退能守法的人。一个好公民应该懂得作为统治者, 怎样治理自由的人们,而作为自由人之一又须知道怎样接受他人的统治。对于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来说,我们缺乏的正是作为社会-政治人身份意义上的公民教育。然而,学生不是天生就知道什么是公民,如何做一个“好公民”,必须通过公民教育的过程, 才能够逐步产生对公民角色的认同,并进而产生做“好公民”的追求。这正是强调公民教育的原因所在。
三、高校公民教育教什么
1.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是“具有某国国籍,因而根据该国法律享有公民权利和承担公民义务的个人”,所以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应该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对于多数公民来说,国籍是自然获得的,但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却必须经过学习。尤其是现代社会中的国家制度、民主政治和法律体系已经发展到相当复杂的程度,不经过系统的学习,人们对于公民权利有哪些,如何行使和维护公民权利,公民义务是什么,如何履行公民义务很难有清楚的认识。因此,公民权利和公民义务教育是现代公民正常生活的必需。
在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教育中,有两个问题是必须澄清和重视的。第一,强调公民意识的培养。对于什么是权利、什么是义务,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是有明确内容的,但为什么有这些权利和义务,却基本没有涉及,而这正是学生漠视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原因所在。权利是受保护的利益,是做某事或者不做某事的资格。义务是一种负担,是必须做某事或者必须不做某事的要求。学生只有知道了公民为什么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和一定不能做什么,才有自觉把自己作为社会一员的公民主体意识;第二,公民权利与义务并重的教育。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个体对于群体的责任和义务,把某种统一的责任要求传递给学生,甚至灌输给学生,这是一种“义务论”取向的思政教育,更加倾向于责任对于权利的优先性,带来的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是个人的权利和主体性得不到充分伸张,然而当个人权利被忽视,其必然结果恰恰是个体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淡薄。从当下中国高校的教育现实来看,大学生的公共责任意识淡薄、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衰落已成为严峻的问题。所以,在公民教育中,必须在公民义务教育之外同时重视公民权利教育。
2.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爱国主义和引导学生对于国家制度政策的认同。公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忠诚于祖国的公民,因而爱国主义是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在我国,爱国主义一直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公民教育中的爱国主义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爱国主义仍有根本的区别,公民的爱国更加强调公民对于国家权力的监督。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革的深入,导致利益主体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并由此引起的政治价值观念的分化也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生中出现了一些只注重物质利益,对政治冷漠、政治认同度、政治参与积极性较低等现象。“也有的大学生对政治现实不满,试图走体制外的路线来发泄不满, 以非理性的政治冲动来扰乱正常的政治秩序,给个人和国家的政治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公民教育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对于国家制度政策的自觉认同。
3.公民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公民品格和公共精神的培育。公民教育能否卓有成效取决于公民是否积极参与政治过程。迈克尔沃尔泽指出,“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对公共事业的投入是公民美德的关键标志。”所以,在对大学生的公民教育中,公民的概念不仅仅是对“人”作为国家成员的主体存在的肯定,更要对“人”在社会关系领域中“应该做什么”之类的问题给予强调。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班干部的民主选举、学校的管理等来培养学生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意识。
好的公民其核心美德还应该包括责任的品格、妥协的品格、包容的品格。当下,中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期,改革才有出路,发展才能自强,迫切需要培育大学生深化改革的责任与担当,做一个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人类负责、对自然负责的中国公民。妥协的品格意味着观点对立的双方随时准备节制个人或集团的特殊利益而将共同利益置于首位,并甘愿为共同利益做出妥协。当前,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中国在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还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和谐世界的实现在于是否具有包容性的世界公民。为此,公民教育必须注重对大学生包容品格的培养。
好的公民还应具有民主、平等的现代精神, 这种现代精神是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的基本准则, 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
综上所述,在公民教育的内容中所蕴含的权利义务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对国家制度政策的认同教育以及蕴含的妥协品格、包容品格、民主和平等精神等实质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课所追求的价值目标,说明二者的目的同一性,同时公民教育又突破了当前高效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困境,为实现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数学不容易学,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数学又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必须要求学生学好,但是实践证明:学生之所以觉得数学难学,主要在于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缺乏预习这一重要环节,导致学生对教材内容生疏,只要稍微不集中精力投入课堂,就将导致教师费尽精力组织课堂并设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性,但仍然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重视预读环节的设计,帮助学生摆脱学习的困境,这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所在。
数学活动是一个传授知识和汲取知识的渐进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通过学生主体的不断认同并转化为内心自觉行动来完成。教师若能提前向学生预告学习数学知识的内容及所学数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及其在整个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则学生对预习中出现的困惑和存在的疑难问题,只要在听课的过程中仔细留意和多加思考,便可以迎刃而解。由此可见,重视预习环节,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机,帮助他们摆脱学习的困境,开拓其积极向上和努力学习的平台,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编拟预习提纲,明确学习目标
数学知识体系严谨,语言精炼,内容抽象;数学知识环环相扣,技巧性强,其内容前后衔接成螺旋式上升。学生预习觉得比较困难且枯燥乏味,难以从知识的联系、发展和差异中找出本质,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学生往往对预习失去兴趣,最终达不到预习的目的。由此,为了提高预习效果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阅读水平,针对数学知识体系的安排、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及其内在的联系,精心编拟符合学生认知实际的预习提纲,使之明确学习目标并了解学习过程。在此基础上,笔者认真钻研《数学课程标准》,领会其精神实质,大胆改革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以引导学生预习、教师引导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看书,并能将教材中的概念、性质及推理过程基本完成,努力创设一种健康有序、和谐温馨的学习氛围,使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化为现实。
三、指导预习方法,凸现学习效果
编拟预习提纲,为学生的预习指明目标和方向,但更重要的是还是指导学生的预习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个别学生往往出现走马观花的现象,未能在预习中触发灵感,抓住知识要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接受能力和学习基础,逐步介绍预习的各种方法:温故知新预习法,全店批划预习法,质疑预习法,讨论预习法等,刺激学生的兴奋点,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与此同时,适时鼓励学生采取不同的预习经验,促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预习过程中得以强化,得以发展。
四、培养预习习惯,奠定自主性学习基础
探索成功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不失为一条最佳途径。良好的预习习惯一旦形成,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萌芽就处于勃发态势。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质疑与分辨,相互激励,相互启迪的预习途径,,从而导致良好预习习惯的形成,奠定自主性学习基础,将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之火越烧越旺。
五、注重双边活动,收获预习效果
在体育课堂上,教师的情绪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它通过教师的表情对学生起着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因此教师上课应保持良好的心情、丰富的情感和乐观向上的精神,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并引起共鸣。同时教师的情感要与教材的情感因素结合起来,如果离开了教材,那么课堂教学的情感感染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各种体育教材有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在驾驭教材的基础上,善于深挖体育教材的情感因素,使自己的情感与教材的情感因素深化在一起,从中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教材与学生的心,教师与学生的心发生共振,形成一个情感交融、扣人心弦的教学场景,方能引导学生接受教育,达到体育教学所预期的目的。
一、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最佳手段之一
体育教学过程包含着品德形成的五个环节:知、情、行、信、意,因此,学校体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最好手段之一。它可转化为学生学习的执着追求和坚强的意志,它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克服学生的娇气、怕苦怕累、集体观点不强、学习目的不明确等不良倾向,引导学生树立吃苦耐劳、集体主义精神和为祖国建设而锻炼学习的崇高品质。一个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他的动机、意识、胜负观点是受环境及主观因素影响的,社会上的歪风邪气都不无影响着学生体育品德和道德的形成,通过体育教学加以引导,教师以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去影响和指导学生的行动,训练学生的行为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因此,体育教师必须随时随地、课内课外,用教师自身的行动指导学生,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给学生做好榜样。
二、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建立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态度。凡是深受学生尊敬和爱戴的教师,会使学生把对教师的热爱迁移到对教师所上的体育课的热爱。反之会使学生厌恶体育课。因此,良好的、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会出现一种心理相容、思想沟通、情感交流的教学氛围。有了这样的教学氛围就能使师生之间的心理协调一致,心心相印,情情相通,相互包容,成为学生认真上课,努力学习的一种动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依赖学生,建立尊师爱生的良好关系,使课堂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民主和谐的氛围。体育教师作为课堂的控制者,应以自己高尚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并激发出学生积极学习体育知识的热情。因此体育教师还必须具备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等,特别要具有热爱体育事业和热爱学生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动之以情,才能与学生架起情感的桥梁,对学生进行教育才能有良好的基础。
三、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树立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把以教师“教”、“灌”为主的注入式教学,转向以在教师指导下、启发下的启发式教学。把教学的基点定在发展思维和培养能力方面。高校体育教学要立足于现在,面向社会,着眼未来,不只是锻炼学生身体,教会学生某种运动项目技术,而是要注重启发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多边信息沟通、情感交流能够让教师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控制教学过程,促使学生在已有水平上,都有所发展和充分发展的方向迈进,及时带给学生成功的欢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精神。从而使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由理论形态转化为现实的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而促使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快乐体育;原则;必要性
1.前言: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高校作为现代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的摇篮,如何培养出时代所需的人才,是世界高等教育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教育主张以人为本,现代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更是提出了健康第一,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理念。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入,对快乐体育思想的探索逐渐成为时下研究的热点,快乐体育是利用体育的特点与规律,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在师生融洽的氛围中,实现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2.认识快乐体育
2.1内涵:所谓的“快乐体育”指的是在体育教育过程中主张学生可以主动参与运动,并根据自身兴趣、水平与能力选择参与的内容与方式,将人与运动的关系置于正确的水平,审视并理解运动的本质及对人的意义,充分体验运动带来的乐趣,愉快地参与运动、享受运动,最终养成终生运动的好习惯。
2.2来源与发展:“快乐体育”思想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和日本,两国二战失败后,在吸收美、英等国的民主教育思想,以替代战前反人类的军国主义思想基础上诞生的。
2.3原则:(1)教育性:体育教学作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强调体育教学中师生间、学生间存在双向信息交流,所有的知识技能学习和品德教育等只有在师生关系和谐的前提下才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2)趣味性:将教材内容进行加工再创造,实现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趣味化,最终实现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练”,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及心理满足,从而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最终达到“乐学”目的。(3)情境性:人的情感来源于某种情境中,良好的教学情境除了能够丰富大学生的感性认识外,还可以激发其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则可保持旺盛的学习积极性,这是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4)实效性:“快乐体育”除了强调外在的“形式”及“乐教”、“乐学”的氛围,更注重内在的“效益”,即体育教学质量。
3.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快乐体育思想的必要性
快乐体育主张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能够充分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并通过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发其参加运动的自觉性与主动性,逐步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
3.1有利于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大学生思维活跃,主见性强,快乐体育思想的实施能够促使大学生自发体育锻炼的主动行为,此行为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最终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3.2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体育活动过程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建立友谊,增进人际互助和互信,同时快乐体育能够增强人的自信,使人乐观,有利于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从而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3.3实现“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有效手段:在快乐体育教学过程中,强调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尤其重视对其体育锻炼兴趣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帮助大学生在体育实践中锻炼身体的同时,又体验到快乐,并逐步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3.4“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真实体现:快乐体育教学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中单纯知识技能的传授,倡导从情感入手,实施知、情、意并重的人格教育,将轻松的体育教学与快乐体育有机的结合,实现教学方法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充分体现当代体育教学“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4.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快乐体育思想的教学方法
4.1 内容激励法:即利用体育项目固有的特点,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内在魅力,借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直观演示法: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多媒体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和形象化,以此激发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3 竞赛激励法;通过组织课内外的体育活动,帮助大学生在体育竞赛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在竞争中不断提高其身体素质,实现其身心健康发展。
4.4评价激励法:利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充分发挥评价功能,评价时既要注意到学生身体本质的发展,更需注重自主体育锻炼能力的评价,从而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5.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快乐体育思想的对策
将快乐体育思想引入高校体育教学中,需在理解快乐体育精髓的基础上,在教学理念上有所创新,并积极创新教学教法方法,将快乐体育灵魂贯彻其中。
5.1“乐”仅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高校体育课绝非一笑了之的“玩耍”课,而是寓“乐”于增强体质的教育过程,体育教师务必把握好“乐”的尺度,切不可唯“乐”而“乐”,否则,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
5.2根基于大学生学习需要的满足及成功的体验:成功的体验有助于强化大学生克服困难和坚持体育锻炼的信心,从而使其在今后的体育锻炼中态度更为积极和主动,激发进一步获取成功的愿望,所以,实施快乐体育教学时必须强调成功意识的培养,对每次体育课的内容选择和教学方法手段等都尽量做到科学尔合理,符合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内心需求,为大学生的成功体验提供可能性。
5.3合理控制运动负荷:教学实践中不能过分地追求运动强度,安排运动量时应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身心特征,强调在锻炼中寻求快乐,在快乐中获得运动知识与技能。
5.4评价方式科学化:高校大学生个体间存在较大差异,若整齐划一评价不同层次学习者的水平,这对学习者有失公平,又缺乏激励作用,应该根据学习者的进步幅度、努力程度、学习态度等综合评定成绩。
总之:快乐体育着眼于未来,从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内心需求着手,通过体育课程设计逐步培养大学生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养成科学健身的良好习惯,促使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最终实现全面育人的教育思想,因此,快乐体育思想是顺应时展的客观需要,是满足大学生的内心需求,是发挥体育教师能动性的需要,也是因地制宜发展高校学校体育的需要。所以,新时期,各高校体育教学中应该积极摸索,大胆创新,引入快乐体育思想,寓“乐”于大学生的体育技能学习中,借以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
参考文献:
[1]孙忠祥.高校实施快乐体育教学探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
[2]詹崇将.新课标体育教育中实施快乐体育教学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