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建设标准模板(10篇)

时间:2023-07-24 16:15:1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城市绿地建设标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城市绿地建设标准

篇1

一、各采油单位和采气单位生产工艺流程大同小异,设计委托重复,原图纸重复利用率低。

二、项目方案图纸会审不及时,个别项目缺会审资料。

三、设计阶段效率低,进度慢,工程建设周期长。

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油田发展速度快,地面工程工作量急剧增大。“十一五”这5年,共生产油气当量2641万吨,油气产量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平均年增长12.7%。

二、图纸会审多头管理,会审纪要上报不及时。按照油田地面工程设计管理办法,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勘察、初步设计、施工图等均需经过会审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工作。原有的工作流程为:生产单位(建设单位)牵头组织相关公司部门进行会审,也就是说,谁家的项目,就由谁家负责组织会审。由于油田的快速发展,部分新成立单位由于对业务的不熟悉和个别单位工作量的急增,经常出现会审资料不全的现象。

三、缺乏中间沟通环节,工程建设周期长。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CPE)青海分公司前身为青海油田设计院,是油田公司下属的二级单位,原业务主要是服务油田,保证一线生产,两家发生意见分歧协调难度小。2005年前后,随着其并入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CPE),其业务范围逐步扩大,逐渐已经走向市场,对青海油田的投入逐步减少,许多本该上一线认真调研服务的工程项目经常通过电话草草解决,给工程后期施工造成诸多不变。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许多生产单位(建设单位)在敦煌基地没有办公场所,员工回敦煌基本都是正常轮休,跑设计院协调沟通要占用职工轮休时间,职工有情绪,自然影响沟通效果,致使设计周期延长。

推行标准化设计管理,提高油田地面工程建设效率

一、成立专职部门,加强设计管理。2011年初,按股份公司的部署,结合油田产能建设项目、改扩建项目多的特点,为理顺工作关系,提高油田工程建设设计管理水平,决定成立了油田工程建设标准化室(在敦煌基地),精选在生产一线从事多年工程建设项目的优秀人员组成其班子成员。

篇2

2008年后,国内学者开始研究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区域差异。韩旭(2008)依据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地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项指标进行聚类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城市绿地建设水平自东向西呈阶梯状由高到低变化[2]。伍伯妍(2012)利用2007年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对2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建成区绿地面积进行分析,得出我国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布走向由东南至西北逐渐降低的结论[3]。叶骏骅(2013)通过对2010年29个“省市”的城市绿地面积截面数据进行Kruskal-wallis检验,发现我国东、中、西部的城市绿地面积存在明显差异,从东到西呈阶梯状由高到低变化[4]。这些研究工作虽然有效,但仅仅是全国范围的宏观趋势研究,并且研究时间跨度较小,缺少对主要影响因子分析的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研究细化到江苏省的三个区域(苏中、苏南、苏北),使用1990-2010年的统计数据,采用回归分析法,探究江苏地区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区域差异的构成及其变化趋势与人口特征之间的关系,为推进我国城市绿地的均衡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一、指标选取、数据来源及区域划分

(一)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在常用绿地指标使用情况的基础上,参考《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建城[2000]106号)、《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50563―2010)、《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等相关绿地指标使用情况。因“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建成区面积”与“城市人口”数据结合可较好地分析城市绿地建设水平与人口特征的密切关系,所以确立建成区面积、城市人口、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本研究的三项指标;作为研究对象,建成区面积、城市人口的变化反应了城市化的进程,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是揭示城市绿地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研究城市绿地建设,可从经济、生态和社会三个方面分析,选取以上三项指标完全适合对江苏省城市绿地时空演化规律与时段特征关系的研究。

(二)区域划分

为了便于分析江苏省城市绿地时空分布水平区域差异,进行结构分解,按照现在江苏通行的行政区域划分,将其划分为苏北、苏中、苏南三个区域。苏北包括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苏中包括扬州、泰州、南通;苏南包括南京、镇江、苏州、无锡、常州。

(三)数据处理

SPSS(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 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 是世界著名的统计软件之一,包括数据管理、统计分析、图表分析、输出管理等在内的基本统计功能,采用SPSS进行回归性数据处理,具有推广普及价值。用于分析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建成区面积、市区国内生产总值、人口密度、建成区绿地率、城市人口等指标之间彼此影响、制约的规律性特征。

二、人口特征研究

(一)三区域城市绿地建设水平指标分析

江苏省三区域的城市化推进速度快,城市面积在不断扩大,1990年至2010年这20年间,城市建成区域面积逐年扩大,城市人口也随之增长,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保证了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呈现出上升的态势。

(二)三区域城市绿地建设与人口现状

江苏省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增速明显,外来人口多,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建成区面积增势明显,随着江苏省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关注,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增速显著,但人均绿地占有量不容乐观。

(三)各区域城市绿地指标年际演化分析

苏北地区2010年建成区域面积为632.5km2,是1990年的4.7倍;1990年至2010年,城市人口出现先下降后回升的情况;2010年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02.5m2,是1990年的24倍,与苏南接近。

苏中地区2010年建成区域面积272.21km2,是1990年的4.26倍;2010年的城市人口达228.8万人,与1990年114.4万人相比,上涨100%;2010年人均绿地面积增长为46.9m2,虽然增长显著,但与发展更为快速的苏南相比,人均绿地面积还是相对较少。

苏南地区2010年建成区域面积为1420.88km2,较1990年的298.6km2,增加375.8%;2010年的城市人口增加到1086.32万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2010年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12.4m2,城市绿地面积的增长,不但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良好的居住环境, 而且增强了城市景观的自然性。

(四)区域发展总趋势和时段人口特征关系

苏北地区发展分为缓慢和高速两个阶段。1990年至2000年,建成区面积稳步上涨,其中1995年至2000年,增长速度十分缓慢,只增长了8.86km2。进入21世纪,随着苏北调整产业结构,经济发展迅速,加大城市建设,苏北城市建设区面积增速明显上升,2000年至2010年10年间,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了443.34km2;1990年至2000年,苏北城市人口减少270.41万人,为了改变收入状况,劳动力从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向经济发达和收入较高的地区流动。2000年至2010年,苏北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外向型经济,内引外联,城市人口从谷值增加229万人。

苏中近20年城市发展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建成区面积逐年增长,其中2005年至2010年,增长最为快速,五年间增长97.5km2;城市人口在1995年至2000年、2005年至2010年出现负增长(人口数量减少19.41万人)。虽然城市人口在减少,但是城市建设速度没有变缓,2000年至2005年是人口增长最为快速的5年,期间人口涨幅达123.14万人,这是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必然结果;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在这20年里缓慢上升,其中2000年至2005年有小幅回落,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在苏中城市建设中,其值偏小。

苏南1990年至2010年城市发展总量大、速度快。1990年至200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以相对较快的速度增长,2000年至2005年,其增长速度与幅度最大。1990年至1995年,城市人口缓慢上升,1995年至2000年,城市人口增速放缓,其增长率明显低于2000年至2005年(5年间,城市人口增长了626.16万人,2005年,城市人口达到这20年来的峰值),2005年至2010年,城市人口出现大幅回落(城市人口减少122.73万人)。因为苏南地区人力资源过剩,导致流动劳动力资源向其他地区转移。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中也在不断上升,虽然在1990年至1995年处于停滞,但在2005年至2010年增长十分迅速,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增加8万多平方千米,人均绿地面积达到十分可观的水平。

三、城市绿地建设水平时空演化与时段人口因素的联系与制约

(一) 离散分析及模型检验

利用SPSS数据处理软件,分析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建成区面积、城市人口之间的关系,得出城市规模扩张、人口规模变化、经济水平推动,对城市绿地时空演化规律与时段特征的联系与制约的影响。

表1所示是离散分析,,F的值较大,代表着该回归模型是显著,称为失拟性检验。Sig=0.000

(二)线性回归方程及分析

为了分析研究更具科学性,特选取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市区国内生产总值、人口密度等进行综合分析。设Y=人均公共绿地面积,X1=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X2=建成区面积,X3=市区国内生产总值,X4=人口密度,X5=建成区绿地率,X6=城市人口。表2所示的是回归方程的系数,根据这些系数能够得到完整的多元回归方程:

Y=4.896×10-16-0.158X1+1.251X2+ 0.08X3+0.038X4+0.629X5-0.119X6

通过表2可以看出,建成区面积、国内生产总值、人口密度、建成区绿地率与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成正相关,其中城市扩张、建成区面积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正相关影响最为显著,城市人口、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与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成负相关,其中城市人口的增长对人均绿地面积的影响十分显著,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成负相关,是因为城市人口增长的速率大于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

综合分析可得,城市人口的增长是不可逆的,这就要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加大对园林绿地面积的建设,以应对城市人口的扩张。

四、结论和建议

从分析研究来看,江苏省城市绿地建设受到城市扩张和人口激增及城市发展的巨大挑战,城市的急速变化和空间重塑使城市扩张模拟的难度加剧,增加了城市绿地合理规划和布局以适应城市发展需求的难度。面对当前趋势,有以下几点建议:

1.江苏省城市人口密集、建筑密集, 老城区不可能获得大量市内绿地, 重视和加强城郊绿地建设是非常必要和切实可行的。

2.城市人口增长、城市的扩张,在地域上表现为建成区面积的增加和新市区的出现。城市新区的绿地建设应严格按照国家建设用地标准和新区土地利用规划预留大规模绿化用地。

3.苏南地区土地利用率高,在高度利用区,绿地布局应充分利用现代技术, 将绿地袖珍化、分散化、立体化, 同时也要形成相对集中块状绿地, 以提高其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刘云国,刘加利,等.城市绿地规划指标体系研究―以岳阳市为例[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1(1):72-74.

[2]韩旭,唐永琼,陈烈.我国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的区域差异研究[J].规划师,2008,24(7):96-101.

篇3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塑造城市景观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重要的休闲、交往空间,具有生态、美学和功能等价值。绿洲有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如何将其特点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体现出来,本文以博乐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分析绿洲城市的特征,探索绿洲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特色。

2.绿洲城市的基本特征

“绿洲城市”是依托于绿洲的自然条件而形成的城市建成环境。相对于其他城市,绿洲城市普遍出现于干旱缺水的地区。绿洲城市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水资源的主导性,水资源是绿洲城市存在以及不断发展的前提保障。(2)生态环境的恶劣性,导致绿洲城市生态系统较为单一。(3)景观资源的独特性,绿洲城市具有奇特多样的地形地貌,是城市发展建设的物质基础。

3.博乐市城市绿地系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绿地现状

博乐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中部,全市地形为东西走向的四座大小山脉所形成山间谷地,形成高山、低山丘陵、谷地平原相间的复合地貌,全境呈四山、三谷二川的地形地貌特征。市境内的水系(博尔塔拉河流域水系、呼苏图水系和赛里木湖水系)自西向东贯穿全境,水网交错,博乐市周围山地森林植被保存较好,广泛分布的针叶林带、针阔混交林、混生阔叶林、次生灌丛为野生动物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生境。

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城市绿地可分为五大类:公园绿地G1,包括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生产绿地G2;防护绿地G3;附属绿地G4,包括居住绿地、公共设施绿地、工业绿地、仓储绿地、对外交通绿地、道路绿地、市政设施绿地和特殊绿地;其他绿地G5。博乐市中心城市绿地现状指标构成见表1。

表1―中心城区现状绿化指标

备注:2013年城市居住人口为16.56万余人,建成区面积为22.5平方公里。

3.2绿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1)博乐市人均公园绿地已达到国家园林城市基本指标,但现状分布不平衡,并且城区中居住区级公园和小游园不足;

(2)生产绿地虽已达到国家标准,但苗木品种不够丰富;

(3)城市防护绿地建设不合理,工业区与城区之间缺少防护林带;

(4)附属绿地建设水平参差不齐,达标率较低。

4.博乐市绿地系统规划目标及思路

4.1规划目标

规划结合《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的建设需求,依据城市环境肌理与功能布局,充分利用山、水、林、城等自然资源,根据“绿地布局合理、功能设置健全、园林景观优美、生态效益良好”的城市绿地建设要求,构筑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绿地系统空间结构,打造“景秀滨河、繁华中轴、乐道环廊”的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将博乐建成生态环境良好的宜居城市。

4.2规划思路

(1)以目标为导向,打造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制定合理的规划内容,全面推进城市绿地系统的构建。力争2015年通过国家园林城市考核验收。

(2)以数量为基础,提高城市生态绿量是良好城市生态环境的基本保证。在本次规划中,不论是在近期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的目标,还是远期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绿地总量都是一个基本的指标。因此,绿地系统的重点之一是扩大城市绿地面积,特别是老城区的改造和博河新区的建设,以塑造大的环境作为首要任务,保障环境能够同步改善,这才是绿洲城市应有的发展路径。

(3)以质量为突破,提升城市品质。以城市绿地建设为契机来提升城市形象是一个较为可行也比较有效的办法。以水系为骨架,以文化为内涵,切实加强城市绿地建设质量,增加市民的活动场所,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打造现代文明气息浓厚的生态园林城市。

5.博乐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

5.1市域绿地系统布局

以博乐市自然人文资源和现有绿化条件为基础,结合农田林网建设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形成北部自然生态区、中部人文景观与农业生态区及南部自然生态区,通过滨河绿化、山林绿化、交通干线(公路、铁路)绿化、农田林网绿化,形成“三区、五廊、六片”的绿地空间布局框架。(图1)

“三区”:北部自然生态景观区、中部人文景观与农业生态区、南部自然生态景观区。

“五廊”:建设市域绿色生态廊道,以沿铁路、公路、河道两侧的绿化带建设规划市域绿色生态廊道。

“六片”:在市域范围内,依托自然山水和历史人文资源,结合市域森林公园、风景区和大型分蓄洪区的分布特点,规划控制六片对城市生态影响和生态敏感性较大的绿化生态空间。

5.2中心城区绿地系统布局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首先对城市景观要素进行分析,确定出若干个特色景点节点、景观轴线和景观区,然后强化这些节点、轴线和区的景观特征,使得各自的形象概念具形化。其次,利用城市的道路广场系统和绿地水域系统把这些景观节点、轴线和区有序衔接起来,形成一个联系紧密的有机系统。最后,在表现力度上要有大小差异,表现形式上要有差异,形成一种主次鲜明,对比有序的特色景观系统。

根据对博乐市中心城区总体布局结构,充分利用现状发达的水系,结合城市的交通和景观特点,着力营造城市“景秀滨河、繁华中轴、乐道环廊”的绿地系统布局结构。(图2)

“景秀滨河”:以滨水为特征的博乐新滨水优雅空间格局。

“繁华中轴”:以北京路为载体的博乐新中心现代城市风貌格局。

“乐道环廊”:以乐道为串联的水绿相环的博乐新都市公共空间格局。

博乐的生态构架可以概括为“乐道环廊、长藤结瓜、水绿相环、一廊九园”,乐道是结合博乐特色、贯通市区的一种线性绿色开敞空间,是连接水系、湖泊、城市公园绿地、历史文物古迹、山体、城市森林、文化体育设施、配套服务设施等自然和人文资源,集生态保护、体育运动、休闲娱乐、文化体验、科普教育、设施共享等为一体的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复合型、网络式的绿色乐活廊道。

结语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仅要与城市总体规划用地布局相协调,还应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构筑城市特色风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进行规划。本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通过分析和梳理博乐市的总体布局结构和景观要素,挖掘与城市特色相关的内容,从城市场地特征中寻找规划布局特色,展示城市特色风貌个性。

参考文献:

篇4

自1984年我国第一个高尔夫球场在广东中山温泉高尔夫球会问世以来,这种以球场形式存在的特殊绿地类型在我国开始发展。200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暂停新建高尔夫球场的通知》,对高尔夫球场的兴建热潮降了温,但我国已建和在建的高尔夫球场数量约在500-1000个之间[1]。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发〔2009〕44号印发的《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及海南高尔夫旅游产业的规划,是自2004年国家开始限制高尔夫球场建设以来中央政府首次对高尔夫用地政策的调整。2011年8月中旬,央视《经济半小时》在连续聚焦环境水质流失困局的节目中,矛头直指高尔夫球场。高尔夫球场因侵占国有土地、与人争水而再次受到非议。

由于高尔夫球场的特殊性及用地原因等因素,到目前为止,我国颁布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建设部2002年CJJ/T85-2002)以及城市用地分类的国家标准等相关文件都未明确高尔夫球场的用地类型性质。在我国各地的城市总体规划及详细规划中,有将高尔夫球场列为绿地的,也有作为体育用地的,也有单独列出的[1]。因此,我国的高尔夫绿地目前多为市场经济运作,欠缺行政管理,高尔夫球场乱象丛生,在城市绿地系统中“身份”尴尬,城市管理者难以对高尔夫绿地给予恰当的认识。事实上,在现代的高尔夫球场中,草坪和树木占整个球场面积的70%以上,剩余面积由沙坑和水塘构成[2],由于这些水塘一般面积都不大,按照我国公园规范大部分也可列入绿地面积。针对以上现象,本文试就高尔夫绿地相关问题提出探讨,以抛砖引玉。

1.绿地、城市绿地及高尔夫绿地的概念

1.1绿地

绿地是城市用地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是其他用地不可替代的。《辞海》对“绿地”释义为“配合环境创造自然条件,适合种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而形成一定范围的绿化地面或区域,或指凡是生长植物的土地,不论是自然植物的或人工栽培的,包括农林牧生产用地及园林用地,均可成为绿地”[3]。

1.2城市绿地

国家行业标准《园林基本术语标准》(CJJ/T91-2002)规定:城市绿地是“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式,用于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所和美化城市的一种城市用地。”该标准的条文说明中有进一步说明:“广义的城市绿地,指城市规划范围内的各种绿地。”因此,城市绿地实际包括2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另一个是城市规划区之内但在建设用地范围之外,对于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4]。

1.3高尔夫绿地的概念

据文献记载[2、5-13],早期(19世纪前)的高尔夫球场是建在海岸或河口附近,称为林可斯(Links)球场。沙丘、沼泽、岩石、河滩、荒芜地等是这类球场地形地貌的构成元素,树木和草坪较少,没有形成绿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尔夫运动在世界各地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高尔夫运动发展成为一种休闲娱乐活动,高尔夫球场的建造地带自1865年始逐渐向内陆低丘陵台地扩展。这些座落在低丘陵台地的高尔夫球场称为内陆风格(Inland)球场,开始种植或保留了大量的树木、花灌木及草皮,草坪也就成为高尔夫球场的底色。绿地与高尔夫球场渐渐融合为一体,高尔夫绿地由此进入人们的视野,阳光、绿地、湖泊、清新空气成为高尔夫球场的形象。

高尔夫球场发展的现代阶段(1950年至今),虽然仍存在极少量以惩罚型理论设计、缺少绿地的荒漠型、滨海礁岩型等风格的球场。但这类球场既封杀了大量球员,又不符合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也难以引起人们的兴趣。因此随着高尔夫活动的发展,市场经济规律促使发展商和设计师进行反思。1980年代后大量兴起的是赏心悦目的园林式球场,但为了增强球场的刺激性和挑战性,以满足不同水平球员的需要,一个18洞的球场一般保留1~3个惩罚型设计的球洞。目前在全世界约40 000家高尔夫球场中内陆风格球场的数量占70%以上,大多数内陆风格球场都随地形的变化营造景观。我国各地建造的球场主要是由草地、湖泊、沙地、山丘和树木等自然景物构成,风景秀丽宜人。在苏格兰(Scotland),有一半以上的球场(239个)被称为园林球场[2、7]。

由此可见,现代高尔夫以及它的球场的影响是和绿地密切相关的[5],现代高尔夫球场是利用天然地形和自然风光的基础上在开阔的低丘陵台地地带缓坡上建成的,球场内种植大量的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形成了一定范围的绿化区域,符合绿地的标准。在我国《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关于各类绿地的概念定义很具体,很明确,但未涉及高尔夫绿地的概念。我国相关的标准、法规也未对高尔夫绿地进行过清晰明确的界定及概念定义。在以草坪为场地底色的运动场地中除高尔夫球场外,主要还有赛马场(跑马场)、足球场、棒球场等,而高尔夫球场是占地面积最大,拥有乔木、灌木、花卉、草坪等植物种类与数量最多的休闲运动场地。因此,它不同于其他普通的以草坪为场地底色的体育运动场地,更不能等同于其他园林景观绿地,它以一种特殊的城市绿地形式而存在。

综合高尔夫绿地的建造、构成及其功能特点等因素,我们认为高尔夫绿地可定义为:高尔夫绿地是在天然地形和自然风光的基础上,以高尔夫草坪草作为底色,组织合适的景观元素,通过科学规划设计建造的,符合高尔夫运动要求而形成一定范围的区域。因此,高尔夫绿地包含2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在城市或城郊构成了一定的自然景观,绿化环境好。二是能满足高尔夫运动(竞技或练习)与休闲的要求。两者缺一则不作高尔夫绿地论。

2.高尔夫绿地是城市绿地的范畴

由于现代的高尔夫球场是在海边、湖边、林间、风景地、山坡地上建造的,草坪和树木占整个球场面积的70%左右,所以从高尔夫球场以及它的绿地建造及构成特点来看,高尔夫绿地是属于城市绿地或城市园林绿地的范畴,不能因为高尔夫球场的用地性质、管理难度及某些高尔夫球场的违规用地和滥用水资源等负面因素而否定。

2.1我国现行的城市绿地分类

我国城市绿地分类是执行2002年建设部修订颁布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该标准是按绿地的主要功能对绿地进行分类的,并与城市用地分类相对应,应用大类、中类、小类3个层次将绿地分为公园绿地(G1)、生产绿地(G2)、防护绿地(G3)、附属绿地(G4)、其他绿地(G5)五大类,各大类绿地下分别有不同层次的绿地类型。但遗憾的是,自1984年我国第一个高尔夫球场诞生后20多年, 国家城市绿地分类及城市用地分类标准等相关文件未见对高尔夫绿地只言片语。目前在国内有关城市绿地规划及高尔夫球场建设的研究及书刊资料中 [1、2、4、14-37],涉及球场规划及绿地种植设计内容的相关资料也不多。其中最早报道的有高玉忠1995年的“中国高尔夫球场建设的现状与思考”[14],张文英1997年的“高尔夫运动与风景园林纵横谈”[15]及马宗仁1999年的“高尔夫园林功能及园景布局的探讨”[16],在园林绿地规划专业教科书中2001年贾建中的《城市绿地规划设计》[28]是最早涉及高尔夫球场种植设计及球道绿地内容的,2001年吴为廉、潘肖澎的《旅游康体游憩设施设计与管理》[29]一书提到了高尔夫球场建设融入中国园林造园思想,符合生态规律园林化的问题。但到目前为止,尚未见相关文献对高尔夫绿地进行深入、系统的描述。这与高尔夫绿地发展迅速反差强列。由此可见,我国相关行业人士对高尔夫绿地的研究与管理是相对滞后和不足的。

2.2高尔夫绿地用地类型性质探讨

由于高尔夫绿地在我国是近20多年来发展起来以球场形式存在的新型绿地,各地在城市规划中对高尔夫绿地所属的看法不一,在所难免。国家《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建设部2002年CJJ/T85-2002)虽未明确提及高尔夫绿地,我们认为高尔夫绿地偏向G1大类G13中类G137小类中的体育公园,或者更接近于G5大类中的其他绿地。但由于高尔夫绿地是一类特殊的休闲运动场地,它一般不占用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不像市政公园那样以公众游憩为主要功能。也不免费或低价开放,不能等同于其他体育公园。因此,将高尔夫绿地作为体育用地的理由不足,作为体育公园显得牵强。在城市规划或绿地分类中,将高尔夫绿地单独列出,则更有利于城市的建设与管理。如果不把高尔夫绿地进行单列,则明确列入城市绿地G1大类或G5大类(其他绿地)中更为合适。参照我国《公园设计规范》对公园内部用地要求的相关标准,笔者认为绿地率在80%以上、有一定开放性、在建设区用地范围的高尔夫绿地可列入G1大类,在建设用地范围外、不参与建设用地平衡的高尔夫绿地可列入G5大类。退一步说,尽管现实存在的某些高尔夫绿地不一定是合适的,但既然是存在的就应该去正视它,给予足够的认识,不能因为高尔夫球场的负面因素而因噎废食。

3.现代城市绿地系统中高尔夫绿地的规模

我国当前经济发达、对外交流活动活跃的城市,高尔夫绿地以高尔夫球场的形式现实存在于城市建成区或城市近郊。就高尔夫球场占地面积及其绿量来说,已占据城市绿地系统一席之地,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3.1高尔夫绿地面积占城市绿地面积的比重大

城市绿地定额指标反映一个城市的绿化数量和质量,是一个时期的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环境质量的标准,也是城市居民的精神文明标志之一。表1是我国部分园林城市绿地主要指标及高尔夫球场状况,表2是部分国家市政公园与高尔夫球场的面积规模和绿地率数据。

表1数据表明,早在1998年的12个园林城市中,我国标准高尔夫球场平均数已占园林城市市级公园平均数的13.3%,高尔夫球场的面积达园林城市市级公园面积的15.4%以上, 达园林绿地面积的3.5%。2007年深圳市标准的高尔夫球场数量为14个、总面积大于840h(不含练习场和房地产商开发的小区内球场,下同),高尔夫球场个数是市级公园个数的66.7%,高尔夫球场的面积是市级公园面积的22.6%,是市园林绿地面积的8.7%。至2010年底,标准高尔夫球场在我国大陆已遍布除以外的30个省区,共计490个,面积达26000h以上。此外,全国还有高尔夫练习场438个。标准高尔夫球场的绿地率在70%以上,有的达90%以上。由此可见,事实上在我国现代城市持别是经济发达的城市中,高尔夫绿地已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

表2是部分国家市政公园与高尔夫球场的面积规模和绿地率数据比较,表中数据表明,高尔夫球场的规模和绿地率相当大型全市性的市政公园,因此,无论是从高尔夫球场的规模、数量,还是绿地率来看,现代的高尔夫球场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绿地,而且占据了城市绿地系统一席之地。

3.2高尔夫绿地与公园式绿地的绿化三维量相当

20世纪,国内外一直在探讨城市需要多少绿地,需要多少绿量。但是,何谓“绿色量”或“绿量”,各抒己见,尚无法明确统一"绿色量"的内涵。1998年“上海市绿化三维量遥感调查”提出"绿化三维量"的量化值,即指绿色植物所占据的空间体积。相对于平面量(如绿化覆盖率)而言,三维量指标能更好地反映城市绿化在空间结构方面的差异,因而可用于更全面、准确地分析绿化的环境效益[38-43]。绿化的环境效益与三维量值大小是成正比的,不同结构绿地的三维量及环境效益见表3。

据研究[40],绿地中乔(株),灌(株),草(),绿地()配植的最适合比例为不少于1:6:20:29,而隔离片林绿地乔木灌木比例常用1:2。以湖南龙湖高尔夫球场为例,球场占地面积为48.8h,种植骨干树种乔木6500株、灌木30610株[18] ,乔木、灌木、绿地的比例为1:4.7:52.6,其中乔灌木的比例介于绿地最适合比例与隔离片林绿地的最适宜比例之间,与1998年北京城市居住区绿地乔,灌,草,绿地比例[41]1:4.8:6.05:29.56中乔木、灌木的比例相当。虽然有关高尔夫绿地三维量及其环境效益的专项研究未见报道,但从已报道的国内高尔夫球场建设占地面积及植物配置、绿地面积等情况来看,高尔夫绿地的绿化三维量及其环境效益与公园式绿地相当。

4.高尔夫绿地的特色

4.1高尔夫绿地是高尔夫球场的载体和存在形式

现实中,在低丘陵台地地带开阔的缓坡上建成的高尔夫球场,充分利用了天然地形和自然风光,是由草地,湖泊,沙地,山丘和树木等自然景物构成的。绿地与高尔夫球场融为一体,树木、草坪、沙坑和水塘形成一定范围的绿化区域。因此,高尔夫球场是高尔夫绿地的存在形式,绿地是高尔夫球场的载体。山、水、草、木等自然景物是高尔夫球场的构成元素。

4.2高尔夫绿地设计和绿化养护水平高

高尔夫绿地的核心是休闲竞技与自然风光的包容和渗透,设计上是围绕高尔夫活动而展开的,是为实现球员在高尔夫绿地上通过击球的进退得失,体会美观、悦目、愉快、紧张、恐怖、敬畏和力量等感彩的目的而进行合理设计配置的。此外,现代的高尔夫绿地通常与四星、五星级酒店或景区或高档居住区结合,是当地风景秀丽、绿化养护水平高的场所。

5.结语

符合国土规划要求合法建设的高尔夫球场在用地方面主要是利用开发抛荒地,废弃地,不仅减少了土壤,防止水土流失,还起到对原有生态环境进行修补改善、优化美化环境的作用。目前的技术进步,结合我国国情,高尔夫绿地也可以使用“中水”进行灌溉。通过采用新技术,球场转用无公害的有机肥和生物农药进行养护,对环境也不构成危害和污染[44,45]。因此,高尔夫绿地在绿化环境、美化环境方面已成为现代城市绿地系统中的组成部分。绿地是高尔夫球场的载体、是高尔夫球场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球场是高尔夫绿地的存在形式,城市绿地系统不宜忽略以致抛弃高尔夫绿地。

2009年10月9日,国际奥委会宣布高尔夫成为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这是高尔夫1904年出奥运会后时隔百年重返奥运大家庭。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国土与水资源紧张并存的条件下,认真研究高尔夫的对策,合理开展高尔夫运动是必要的。高尔夫本是一项很好的户外运动,可惜在中国把经念歪了。因此,尽快制订高尔夫绿地的相关标准,把高尔夫绿地纳入城市绿地系统中进行规划与严格管理,则有利于国家控制高尔夫球场乱象丛生的局面。

致谢:本文承蒙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王绍增教授指正,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古炎坤教授、深圳大学高尔夫学院马宗仁教授提宝贵意见,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 刘燕、赵民.高尔夫球场规划建设的若干问题[J].国外城市规划,2006,21(1):65-70.

[2] 马宗仁、马宗贵、阳承胜.现代高尔夫草坪科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1-6,318-336.

[3] 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3361.

[4] 孙乃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诌议[J].现代园林,2007,(12):25-26.

[5] 格雷夫斯、科尼什.高尔夫球场设计[M].杜鹏飞、李蕊芳、孟宇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3-52.

[6] 马宗仁.现代高尔夫科学球场设计学原理[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16.

[7] Price R. Golf Business Management in Scotland[M].

Edinburgh: Copy Press, 2003.

[8] Cornish S, Whitten R E.The golf Course[M].Leicester: Leicester Press, 1983.

[9] Price R J. Scotland’s Environment During the las30 000 years [M].Edinburgh: Scottish AcademiPress, 1983.

[10] Smith J A. The Role of Golf Clubs in the Conservatio of Scotland’s National And Cultural Heritage[R].Preceedings Third World Scientific Congress of Golf.London: Human Kinetics, 1998: 729-734.

[11] Campbell A. R&A Must Face up to a Problem[M]. London: Sunday Herald, 2003.

[12] Hamilton D. Glof-Scotland’s Game[M].Scotland: The Partick Press, 1998.

[13] 常向前、马宗仁、刘利等.现代高尔夫草坪科学发展史研究[J].草业科学,2010,(9):45-50.

[14] 高玉忠.中国高尔夫球场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园林,1995,(4):54,28.

[15] 张文英.高尔夫运动与风景园林纵横谈[J].中国园林,1997,(3):55-57.

[16] 马宗仁.高尔夫园林功能及园景布局的探讨[J].草业科学,1999,(6):60-64.

[17] 齐春辉.高尔夫球场的园林植物配置[J].中国花卉园艺,2003.(2):14-15.

[18] 周晨等.内陆森林型高尔夫球场植物景观设计[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186-189.

[19] 谭受清、李钊.高尔夫球场建造与草坪护养[M].湖南: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1-10.

[20] 吴风华、杨久东、关挽齐.基于GIS的高尔夫球场绿地规划[J] .地理空间信息,2005,(8):20-22.

[21] 赖苏玉.高尔夫球场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福建农业科技,2007.(3):73-74.

[22] 舒美英.北京市高尔夫球场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及管理对策[J].广东园林,2005.(6):28-30.

[23] 牛来春、陈贤、车伟光.地被植物与高尔夫球场景观绿化[J].北方园艺,2008.(1):115-117.

[24] 许火龙.高尔夫球场景观营建及植物造景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8.(15):140-143.

[25] 邓小飞、陈伟昌.汕头海湾高尔夫球场绿化设计构思[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59-63.

[26] 马俊.孟祥彬.关于中国体育公园的现代认识[J].中国园林,2005,(4):35-38.

[27] 孟祥彬.于滨.园林中的健康运动空间[J].中国园林,2003.(12):47-50.

[28] 贾建中.城市绿地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16-22;243-257.

[29] 吴为廉、潘肖澎.旅游康体游憩设施设计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8-83.

[30] 马建武.园林绿地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22-27;280-290.

[31] 刘骏、蒲蔚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77;48-175.

[32] 王绍增.城市绿地规划[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5;93-133.

[33]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CJJ48-92公园设计规范 [S].2009:2.

[34] 李敏.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50-166.

[35] 许浩.国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50-51.

[36] 王保忠等.城市绿地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汇刊,2004,2:62-68.

[37] 李永雄、陈明仪、陈俊.试论中国公园的分类与发展趋势[J].中国园林,1996.3:30-32.

[38] 黄晓鸾.城市生存环境绿色量值群的研究(2)[J].中国园林,1998,2:55-57.

[39] 周坚华.城市生存环境绿色量值群的研究(5)[J].中国园林,1998,5:61-63.

[40] 陈自新、苏雪痕、刘少宗等.北京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5)[J].中国园林,1998,1:57-60.

[41] 陈自新、苏雪痕、刘少宗等.北京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1)[J].中国园林,1998,5:57-60.

[42] 张庆费.城市绿色网络及其构建框架[J].城市规划汇刊,2002.1:75-76.

[43] 严玲璋.努力创造有利于城市生态质量的绿色空间环境[J].中国园林,1999.1:1-7.

[44] 郁小平、何莽.生态经济为高尔夫“壮行”[J].生态经济2004,1:60-63.

[45] 吴克祥.中国高尔夫产业可持续发展探析[J].特区经济.2004.9:136-137.

篇5

近些年来,普兰店市在建设大连工业卫星城的过程中,提出了创建“生态城市”和“绿色普兰店”的城市建设思路,其主要目的是利用环境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有效防治和减少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和各种废弃物,实施清洁生产、绿色交通、绿色建筑,促进城市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环境更加清洁、安全、优美、舒适。

1  生态城市与城市绿地系统的关系

1.1  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本意是指生态城市化,就是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从而达到一种稳定有序状态的演进过程。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好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人类住区发展的高级阶段。

1.2  城市绿地和绿地系统

所谓“绿地”《, 辞海》释义为“配合环境创造自然条件,毕业论文 适合种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而形成一定范围的绿化地面或区域”;或指“凡是生长植物的土地,不论是自然植被或人工栽培的,包括农林牧生产用地及园林用地,均可称为绿地”。由此可见“, 绿地”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由树木花草等植物生长所形成的绿色地块,如森林、花园、草地等;二是植物生长占大部的地块,如城市公园、自然风景保护区等;三是农业生产用地。而城市绿地则可理解为位于城市范围(包括城区和郊区) 的绿地。

所谓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包括城市规划用地平衡表中直接反映和不直接反映的) ,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

城市绿地系统多指园林绿地系统,一般由城市公园、花园、道路交通附属绿地、各类企事业单位附属绿地、居住区环境绿地、园林苗圃地、经济林、防护林等各种林地以及城市郊区风景名胜区游览绿地等各种城市园林绿地所组成。作为一个系统,城市绿地的组成应该是全面和完整的,包括城市范围内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生活具有直接影响的所有绿地。

1.3  城市绿地系统对创建生态城市的作用

创建生态城市必须具备一个良好的城市生态系统。但城市生态系统由于自身的先天不足,医学论文是一个不完善的人工生态系统,其物质交换、能量循环和信息传递还要借助外界干扰才能得以完成。城市绿地系统能部分地充当城市生态系统的绿色生产者和分解者,并为外界因子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补充提供方便快捷的通道和舒适清洁的环境。此外,城市绿地系统还可以调节城市小气候、改善城市环境质量、降低城市噪音、杀菌防病、美化城市景观以及提高城市吸引力。因此,城市绿地系统对创建生态城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重视其规划和实施,以期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2  普兰店市围绕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城市绿地系统的实践

2.1  普兰店市生态城市创建标准

普兰店市创建生态城市的标准是围绕社会、经济、自然三方面来确定的。具体有以下十个方面的标准。

一是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城市结构合理,功能协调,所在区域对其有持久支持能力,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相适应。二是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产业结构合理,实现清洁生产。三是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发展模式,实施文明消费,物质、能量利用率及循环利用率高。四是有完善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生活质量高。五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环境质量高,符合生态平衡的要求。六是生态建筑得到广泛应用,有宜人的建筑空间环境。七是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并尊重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习性。八是居民的身心健康、生活满意度高,有一个平等、自由、公正的社会环境。九是居民有自觉的生态保护意识(包括资源意识、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和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念,积极倡导生态价值观,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十是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管理和决策系统,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能力强。

2.2  普兰店市生态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措施

2

2.2.1 多管齐下,增加城市绿量

近两年来,普兰店市加大财政投入,通过规划扩绿、见缝插绿、租地造绿等途径,保持城市各项园林绿化指标的逐年增长。截止目前,全市人均公共绿地9m2 ,绿地率达到42 % ,绿化覆盖率达到39 %以上。城市街道绿化按道路长度普及率、达标率分别在95 %和80 %以上,市区干道绿地率不低于25 % ,居住区和单位庭院绿化绿地率在30 %以上,旧城改建项目绿地率不低于25 %。

2.2.2 讲求特色,提升绿化品位

充分利用普兰店市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的特有条件,坚持“求精、求美、求特、求雅”的原则,打造城市绿化的个性品牌。认真执行《公园设计规范》,突出以植物造景为主、以绿为主、乔灌草结合的绿化理念,使绿化植物群错落有致,公园的绿化面积占陆地面积的70 %以上。在绿化建设过程中,将建筑小品、城市雕塑作为重要内容,与本地的历史文化相融合,赋予绿地建设人性化的内容,丰富、提高城市绿化的韵味和品味。

2.2.3 全民参与,拓展绿色空间

以每年3·12 的“植树节”为依托,广泛发动、全民参与,深入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全方位拓展城市绿色空间。义务植树成活率和保存率均不低于85 % ,建成一批“共青林”、“新婚林”、“巾帼林”、“红领巾林”。广泛开展群众性绿化活动,进一步搞好庭院绿化工作,积极开展绿地认养活动,大力推广城市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和室内摆花养草,构建立体型、复合型的绿色空间。继续开展园林式居住区、花园式单位、园林示范村、绿色小城镇的创建活动。截止目前,园林式居住区达到60 %以上,园林式单位达到70 %以上。积极参与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绿化苗圃和绿化基地,提高生产绿地面积和绿化苗木自给率。全市生产绿地总面积占建成区面积的11 %以上,城市各项绿化美化工程所用花木自给率80 %以上。

2.2.4 依托优势,改善生态环境

充分利用山、水、海及绿心等自然资源优势,坚持“生态优先、分片拓展、绿脉相连、结构整合”的原则,搞好城市大环境绿化,营造山环水绕、绿树成荫、空气清新、四季有花、风光优美的生态城市。以城区总面积6 km2 的绿心保护性开发为核心,实施城市绿楔工程,建设城市生态绿廊,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加强城市山体植被保护,开展林相改造,提高阔叶林比例。加大对大沙河、鞍子河、久寿河、和尚河以及西大坝防洪沟的综合整治,运用疏浚清淤、污水截留等手段,使河水开始变清、河岸开始变绿、环境开始变美。在抓好环境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加大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治理力度,城市大气污染的指数巩固在二级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达到二类以上。

3  普兰店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普兰店市城市绿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由于社会、经济、人为诸因素,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还没有编制科学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指导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创建生态城市有着战略决策性作用,应尽快组织专家编制规划。二是没有理清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经济建设为环境绿化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环境绿化搞好了又为经济建设创造一个舒适怡人的环境,增加城市凝聚力,吸引外资的投入。对此,我们还认识不够,随意侵占甚至破坏公共绿地用来搞建设的现象依然存在。三是城市绿地系统布局不合理。结构决定功能,绿地系统布局的不合理,必然限制其功能的发挥。城市绿地系统要点、线、面相结合,构成网络,只有这样系统内部才能构成有机联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四是城市绿地系统三大指标不高。与全国先进县区相比,普兰店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地率及人均公共绿地的水平还不高,发展空间还很大。五是城市绿地系统中草坪过多。目前普兰店市城市绿化系统中,草皮铺植现象较为普遍。大片草地看上去比较空旷,有异国情调,但过多的草坪必然导致城市生物多样性锐减,城市绿量不够,不能很好地发挥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因此,应提倡以植物造景为主,注重乔、灌、草的主体搭配。

4  绿地系统规划的几点建议

第一,城市绿地系统要“点、线、面”相结合,采用环网式的布局结构。留学生论文对于城市绿地系统来讲,环网式的布局结构可以说是最合理的系统模式。之所以称其合理,原因有四:一是环网结构能够使城市生态系统达到相对的稳定,使系统之间的能流、物流、信息流更安全快捷地流动;二是环网结构能够使景观具有相对的连续性和可达性,使人们随时都能感受到绿色的存在;三是环网结构可以在城市出现灾害的情况下形成避灾与救灾的通道;四是环网结构具有很强的延展性,这恰恰适应了城市发展的动态性,使新建绿地与原有绿地能很好地衔接起来。第二,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注重植物造景。多样性产生稳定性,园林设计要以植物造景为主,合理进行植物搭配。设计者应注重根据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位原理进行植物配置。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配置,不但要从功能和艺术效果上考虑色相、季相、形体、姿态、声觉等多方面的要求,还要从生态学出发,选择合理的树种,注重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比例与搭配。按照多种植物不同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相互作用与影响,注重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的搭配,注重各种植物之间的平面距离,立体结构(乔木、灌木、草本与地被) 及其轮廓线变化等等。第三,继承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城市原有生境。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应继承和发挥城市历史文脉,创造积极向上的城市文化氛围,用以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在地形改造、植物配置、园林小品布置时应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尽量不要破坏原来较好的生境。要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开发,给居民创造一个优美怡人的休闲娱乐空间;另一方面,用开发带动保护,为保护提供必要的资金准备。第四,增强生态意识,完善法规制度。普兰店市当前的城市绿地建设和保护还没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城市园林绿化和经济建设发生冲突时,往往以牺牲绿地为结局,侵占、破坏城市绿地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与公众缺乏生态意识和法制还不够健全密切相关。今后,应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广泛宣传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意识,使公众明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根源上抑制侵占绿地现象的发生。另外,要尽快完善、保护、建设城市绿地系统的有关地方性法规,坚决贯彻绿线规定。

5  结语: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之路

生态城市是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不断加强而逐渐提出来的。它强调的是社会、经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让我们高举这面旗帜,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之路,为我们及子孙后代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空间。

参考文献

[ 1 ] 刘骏.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设计[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年7 月.

[ 2 ] 徐 波. 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定位[J] . 城市规划,2002年第11 期

篇6

近些年来,普兰店市在建设大连工业卫星城的过程中,提出了创建“生态城市”和“绿色普兰店”的城市建设思路,其主要目的是利用环境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有效防治和减少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和各种废弃物,实施清洁生产、绿色交通、绿色建筑,促进城市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环境更加清洁、安全、优美、舒适。

1生态城市与城市绿地系统的关系

1.1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本意是指生态城市化,就是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从而达到一种稳定有序状态的演进过程。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好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人类住区发展的高级阶段。

1.2城市绿地和绿地系统

所谓“绿地”《,辞海》释义为“配合环境创造自然条件,毕业论文适合种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而形成一定范围的绿化地面或区域”;或指“凡是生长植物的土地,不论是自然植被或人工栽培的,包括农林牧生产用地及园林用地,均可称为绿地”。由此可见“,绿地”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由树木花草等植物生长所形成的绿色地块,如森林、花园、草地等;二是植物生长占大部的地块,如城市公园、自然风景保护区等;三是农业生产用地。而城市绿地则可理解为位于城市范围(包括城区和郊区)的绿地。

所谓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包括城市规划用地平衡表中直接反映和不直接反映的),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

城市绿地系统多指园林绿地系统,一般由城市公园、花园、道路交通附属绿地、各类企事业单位附属绿地、居住区环境绿地、园林苗圃地、经济林、防护林等各种林地以及城市郊区风景名胜区游览绿地等各种城市园林绿地所组成。作为一个系统,城市绿地的组成应该是全面和完整的,包括城市范围内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生活具有直接影响的所有绿地。

1.3城市绿地系统对创建生态城市的作用

创建生态城市必须具备一个良好的城市生态系统。但城市生态系统由于自身的先天不足,医学论文是一个不完善的人工生态系统,其物质交换、能量循环和信息传递还要借助外界干扰才能得以完成。城市绿地系统能部分地充当城市生态系统的绿色生产者和分解者,并为外界因子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补充提供方便快捷的通道和舒适清洁的环境。此外,城市绿地系统还可以调节城市小气候、改善城市环境质量、降低城市噪音、杀菌防病、美化城市景观以及提高城市吸引力。因此,城市绿地系统对创建生态城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重视其规划和实施,以期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2普兰店市围绕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城市绿地系统的实践

2.1普兰店市生态城市创建标准

普兰店市创建生态城市的标准是围绕社会、经济、自然三方面来确定的。具体有以下十个方面的标准。

一是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城市结构合理,功能协调,所在区域对其有持久支持能力,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相适应。二是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产业结构合理,实现清洁生产。三是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发展模式,实施文明消费,物质、能量利用率及循环利用率高。四是有完善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生活质量高。五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环境质量高,符合生态平衡的要求。六是生态建筑得到广泛应用,有宜人的建筑空间环境。七是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并尊重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习性。八是居民的身心健康、生活满意度高,有一个平等、自由、公正的社会环境。九是居民有自觉的生态保护意识(包括资源意识、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念,积极倡导生态价值观,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十是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管理和决策系统,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能力强。

2.2普兰店市生态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措施

2

2.2.1多管齐下,增加城市绿量

近两年来,普兰店市加大财政投入,通过规划扩绿、见缝插绿、租地造绿等途径,保持城市各项园林绿化指标的逐年增长。截止目前,全市人均公共绿地9m2,绿地率达到42%,绿化覆盖率达到39%以上。城市街道绿化按道路长度普及率、达标率分别在95%和80%以上,市区干道绿地率不低于25%,居住区和单位庭院绿化绿地率在30%以上,旧城改建项目绿地率不低于25%。

2.2.2讲求特色,提升绿化品位

充分利用普兰店市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的特有条件,坚持“求精、求美、求特、求雅”的原则,打造城市绿化的个性品牌。认真执行《公园设计规范》,突出以植物造景为主、以绿为主、乔灌草结合的绿化理念,使绿化植物群错落有致,公园的绿化面积占陆地面积的70%以上。在绿化建设过程中,将建筑小品、城市雕塑作为重要内容,与本地的历史文化相融合,赋予绿地建设人性化的内容,丰富、提高城市绿化的韵味和品味。

2.2.3全民参与,拓展绿色空间

以每年3·12的“植树节”为依托,广泛发动、全民参与,深入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全方位拓展城市绿色空间。义务植树成活率和保存率均不低于85%,建成一批“共青林”、“新婚林”、“巾帼林”、“红领巾林”。广泛开展群众性绿化活动,进一步搞好庭院绿化工作,积极开展绿地认养活动,大力推广城市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和室内摆花养草,构建立体型、复合型的绿色空间。继续开展园林式居住区、花园式单位、园林示范村、绿色小城镇的创建活动。截止目前,园林式居住区达到60%以上,园林式单位达到70%以上。积极参与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绿化苗圃和绿化基地,提高生产绿地面积和绿化苗木自给率。全市生产绿地总面积占建成区面积的11%以上,城市各项绿化美化工程所用花木自给率80%以上。

2.2.4依托优势,改善生态环境

充分利用山、水、海及绿心等自然资源优势,坚持“生态优先、分片拓展、绿脉相连、结构整合”的原则,搞好城市大环境绿化,营造山环水绕、绿树成荫、空气清新、四季有花、风光优美的生态城市。以城区总面积6km2的绿心保护性开发为核心,实施城市绿楔工程,建设城市生态绿廊,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加强城市山体植被保护,开展林相改造,提高阔叶林比例。加大对大沙河、鞍子河、久寿河、和尚河以及西大坝防洪沟的综合整治,运用疏浚清淤、污水截留等手段,使河水开始变清、河岸开始变绿、环境开始变美。在抓好环境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加大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治理力度,城市大气污染的指数巩固在二级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达到二类以上。

3普兰店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普兰店市城市绿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社会、经济、人为诸因素,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还没有编制科学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指导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创建生态城市有着战略决策性作用,应尽快组织专家编制规划。二是没有理清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经济建设为环境绿化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环境绿化搞好了又为经济建设创造一个舒适怡人的环境,增加城市凝聚力,吸引外资的投入。对此,我们还认识不够,随意侵占甚至破坏公共绿地用来搞建设的现象依然存在。三是城市绿地系统布局不合理。结构决定功能,绿地系统布局的不合理,必然限制其功能的发挥。城市绿地系统要点、线、面相结合,构成网络,只有这样系统内部才能构成有机联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四是城市绿地系统三大指标不高。与全国先进县区相比,普兰店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地率及人均公共绿地的水平还不高,发展空间还很大。五是城市绿地系统中草坪过多。目前普兰店市城市绿化系统中,草皮铺植现象较为普遍。大片草地看上去比较空旷,有异国情调,但过多的草坪必然导致城市生物多样性锐减,城市绿量不够,不能很好地发挥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因此,应提倡以植物造景为主,注重乔、灌、草的主体搭配。

4绿地系统规划的几点建议

第一,城市绿地系统要“点、线、面”相结合,采用环网式的布局结构。留学生论文对于城市绿地系统来讲,环网式的布局结构可以说是最合理的系统模式。之所以称其合理,原因有四:一是环网结构能够使城市生态系统达到相对的稳定,使系统之间的能流、物流、信息流更安全快捷地流动;二是环网结构能够使景观具有相对的连续性和可达性,使人们随时都能感受到绿色的存在;三是环网结构可以在城市出现灾害的情况下形成避灾与救灾的通道;四是环网结构具有很强的延展性,这恰恰适应了城市发展的动态性,使新建绿地与原有绿地能很好地衔接起来。第二,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注重植物造景。多样性产生稳定性,园林设计要以植物造景为主,合理进行植物搭配。设计者应注重根据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位原理进行植物配置。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配置,不但要从功能和艺术效果上考虑色相、季相、形体、姿态、声觉等多方面的要求,还要从生态学出发,选择合理的树种,注重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比例与搭配。按照多种植物不同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相互作用与影响,注重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的搭配,注重各种植物之间的平面距离,立体结构(乔木、灌木、草本与地被)及其轮廓线变化等等。第三,继承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城市原有生境。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应继承和发挥城市历史文脉,创造积极向上的城市文化氛围,用以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在地形改造、植物配置、园林小品布置时应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尽量不要破坏原来较好的生境。要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开发,给居民创造一个优美怡人的休闲娱乐空间;另一方面,用开发带动保护,为保护提供必要的资金准备。第四,增强生态意识,完善法规制度。普兰店市当前的城市绿地建设和保护还没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城市园林绿化和经济建设发生冲突时,往往以牺牲绿地为结局,侵占、破坏城市绿地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与公众缺乏生态意识和法制还不够健全密切相关。今后,应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广泛宣传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意识,使公众明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根源上抑制侵占绿地现象的发生。另外,要尽快完善、保护、建设城市绿地系统的有关地方性法规,坚决贯彻绿线规定。

5结语: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之路

生态城市是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不断加强而逐渐提出来的。它强调的是社会、经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让我们高举这面旗帜,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之路,为我们及子孙后代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空间。

【参考文献】

[1]刘骏.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7月.

[2]徐波.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定位[J].城市规划,2002年第11期

篇7

为加强城市绿地和绿化种植的保护,根据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的规定和国务院原则同意的建设部"关于检查《城市绿化条例》执行情况的通知",特制定本规定。

一、各级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城市绿地和绿化种植的保护、管理,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禁上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占用城市绿地和擅自砍伐、毁坏绿化种植。

二、禁止将城市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风景林地出租或用作抵押。禁止侵占公共绿地搞其他建设项目。禁止将公园绿地用于合资共建。城市国有土地成片出让时,不得包括其中的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和风景林地。

三、城市新建、扩建、改建住宅区和工程项目都应按规定标准及时建设配套绿地。确有困难达不到标准的,须经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按实际造价和环境效益的损失移地给予补偿。

四、因城市总体规划调整,确需占用城市规划绿地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制定调整规划,征得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报经原规划审批单位批准后实施。

五、因建设或特殊原因确需占用城市绿地的单位,应向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落实补偿措施,根据占地规划逐级报经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一次占用城市绿地1公顷以上的,必须经省级主管部门审核报国务院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方可依法办理规划用地手续。行政领导机关要带头保护城市绿地,不得带头占用城市绿地,更不得越权代替主管部门批准占用绿地,或干涉主管部门的审批工作。行政级别超过主管部门需要占用绿地的单位,应报经上一级主管部门批准。

六、因建设或其他需要必须砍伐城市树木和毁坏绿化种植的,必须按规定报经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根据树木或绿化种植的价值和生态效益等综台价值加倍补偿。城市树木大规模的更新,必须经专家论证签署意见后,报省级主管部门批准,并报国务院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七、未经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擅自占用城市绿地和破坏绿化种植的,依照《城市绿化条例》给予处罚。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篇8

1前言

自2002年实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和《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以下简称《纲要》和《标准》)以来,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工作逐步规范与完善,但我们在实践中发现,《纲要》和《标准》在面对我国当前快速城市化背景及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鉴于此,在坚持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与细化的编制原则的基础上,结合规划实践,尝试在《城乡规划法》权限下,通过增加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层次来统筹中心城区与绿地建设,以期达到构建城乡一体化绿地系统的目的。

2 绿地系统内涵及规划目标导向

由于历史原因,绿化、绿地、城市绿地的含义演化及对含义的相互关系的理解及界定存在分化,《标准》的条文解释中称“城市绿地是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它包含2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

规划实践、我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实践及发达国家城市化结果来看,城市一般是由未来一定时期内或更远,城市化空间扩展的城市建设区(包括现状城市建成区、规划的城市建设区、未来城市化发展的城市建设区)、经调整控制的乡村建设区、基本的城乡人居生态环境保存与保护区、基础设施廊道及区域性公共设施控制区、基本农田区以及可能存在的自然与文化景观资源或遗产保存区等区域组成。

因此,我国城市绿地系统内涵可理解为上述区域内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用于改善城乡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起到美化城乡作用的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整体。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主要应针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城市总体规划中空间管制划定的“四区”绿地进行深化与细化、并进行统一布局和安排。其主要目的应是从城乡一体化角度出发、构建支撑乡村区域与中心城区的绿地体系框架与结构、弥补中心城区内城市绿地系统在生态与游憩功能上的不足,并引导城市范围内绿地健康有序的发展,促进城乡绿地一体化的实现。

规划目标导向不明确是导致我国城乡规划“虚化”的根本原因,在绿地系统规划的市域绿地系统规划中表现明显。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的规划目标导向应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沟通中心城区绿地和市域绿地,弥补了中心城区绿地系统与市域绿地系统跨度过大的缺陷,在两者之间起到了过渡、联系的作用。

2)深化与细化对城市规划区“四区”绿地的管控,保障城市规划区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健康的有序发展。

3)有效保护与管控城市规划区内对未来城市结构布局起到关键性引导作用的生态保障区与敏感区绿地,防止城市连片发展,避免城市无序蔓延。

4)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串联各类郊野公园与各种游憩廊道,综合开展各类郊野游憩活动,弥补中心城区的不足。

基于以上的思路,笔者认为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应作为一个独立规划,需将城市中心区绿地系统整体纳入,从结构与城乡互动层面进行总体布局。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应在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的指导下,重点针对城市建设用地平衡内的绿地进行布局,不再探讨《标准》中“其他绿地”类型的布局与控制问题,可克服城市绿地规划指标虚高、重复统计、乱统计的现象。对上述问题的客观理解有助于增强绿地系统规划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有助于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符合我国城市化特征。

3 城市绿地分类分析

《标准》实施以来,其分类的科学性与指导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并有效促进了城市建设区城市绿地的发展。但因城市不断扩大及《标准》中“其他绿地”缺乏明确的细化分类,导致在规划实践中对城市绿地的分类有共识也有分歧,而具体反映在对城市范围内与规划建成区之间的绿地类型划分的归属上。这一认识问题,除不利于开展分层规划与管理外,更重要的是《标准》中的分类很难反映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乡建设与发展对绿地的需要,也很难面对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因城市用地无序扩展、人口大规模集聚以及因城市化带动的农业土地整理等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式对区域与城市造成的生态环境危机与挑战,其与城市总体规划的空间管制要求也难以协调。

为此,绿地系统规划中对城市绿地分类进行了探讨,从统筹发展城乡绿地、一体化构建城乡生态与游憩支撑空间出发,城市自然与人工空间特征,以及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四区”的管制要求,将城市绿地类型按功能划分为5大类18中类(表1),并依此进行了绿地分类分级空间管控规划,其5大类含义分别为:

1)自然与文化资源保护类绿地:该类型是指典型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保护和培育地区,主要包括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

2)乡村旅游与游憩类绿地:该类型是指乡村地区以提供观光游览、娱乐健身、休养疗养、旅游度假、郊游探险等户外游憩活动为其主要功能的地区。

3)人居生态保障类绿地:该类型是指能够控制与引导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保障人居生态环境质量与安全的生态保护与培育区,起到卫生、隔离、安全防护等作用的自然与人工林地与林带。

4)园林生产类绿地:该类型主要指位于城乡建设用地之外,为城乡园林绿化建设供给苗木、花草、种子等的各种独立苗圃等(不合基本农田区苗圃及临时苗圃)。

5)城乡建设用地类绿地:该类型是指城市、镇及乡村建设用地内参与建设用地平衡的各类绿地类型,其含义与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前4类保持一致,相关要求按国家规范执行。

表1六安市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绿地类型划分一览表

从绿地系统规划实践来看,此种分法较好地体现了规划目标导向,协调了土地利用规划、生态功能区划、城市总体规划、生态规划、旅游规划、林业规划、水利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关系,满足了国家分“条块”管理的行政需要,深化与细化了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规划区要达到的目标与“四区”管制内容,可作为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实践的参考。

4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方法分析

长期以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的经典方法就是对绿地现状指标、规模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绿地发展的优势与动力、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围绕绿地分类中的各类绿地进行布局,确定各类绿地指标等。但是城市规划区与城市建成区有别,其问题较复杂,规划目标导向也不同。从上述对城市规划区绿地及规划目标导向的理解来看,其绿地系统布局关键是要采取合理的规划分析与评价方法、拟定可操作的规划布局对策与手段。

4.1 规划分析与评价方法

文章充分参考日本《绿地基本计画》中以绿地基本功能入手的分析评价法后,在城市规划区实践中,尝试并应用“绿地功能效应评价法”来进行单因素、综合因素叠加分析与评价绿地及效应(图1),依据评价结果进行空间上的总体布局,以期使有限的绿地资源发挥综合与最大功能。从绿地基本功能出发,对绿地进行分析评价,有助于使规划布局立足于绿地实际功能,避免了设计师依赖个人感性认识进行分析评价的现象,也避免了评价结果与规划内容脱节,增强了规划布局合理性与可操作性。

4.2 规划布局对策与规划手段

在分析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采取的绿地规划布局对策与规划手段(如景观资源保护、绿道建构等)后,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践中提出了如下空间规划布局对策与规划手段:

1)二优保:强化自然与文化景观资源区的边界与提级安排,依法分类分级优先保护自然与文化景观资源区。

2)三自律:(1)“城市环境自律”:加强城市内部绿地系统建设,减轻城市对区域生态的副效应。(2)“乡村环境自律”:加强农业生产区的管理,培育农游结合型农园区,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3)“景观资源区环境自律”:加强自然与文化景观资源区的建设管理,杜绝对资源的建设性破坏。

3)四廊建:重点保护与建构“蓝、山、紫、游”4类生态与游憩廊道。

4)五区通:重点保护与建构“城域、城城、城乡、城景、景景”5类地区绿色连通廊道。即“城市与区域、城市与城镇、城镇与乡村、城市与景观区、景观区与景观区”间的廊道。

5)网状构:在上述工作基础上,采用绿道修复与重构手法,优化配置绿道结构,并使绿道网络化,满足动植物迁移和传播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求,达到培育多样性物种和营造丰富景观的目的。

6)绿产化:在强调严格保护并不以牺牲资源和生态系统为代价的前提下,依托各类“绿色生态工程”,活用与绿色利用生态与景观资源区,构建类型多样、层次丰富的绿色旅游服务体系及绿色产业链体系。

从绿地系统规划实践来看,此种分法较好地体现了规划目标导向,协调了土地利用规划、生态功能区划、城市总体规划、生态规划、旅游规划、林业规划、水利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关系,满足了国家分“条块”管理的行政需要,深化与细化了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规划区要达到的目标与“四区”管制内容,可作为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实践的参考。

4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方法分析

长期以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的经典方法就是对绿地现状指标、规模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绿地发展的优势与动力、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围绕绿地分类中的各类绿地进行布局,确定各类绿地指标等。但是城市规划区与城市建成区有别,其问题较复杂,规划目标导向也不同。从上述对城市规划区绿地及规划目标导向的理解来看,其绿地系统布局关键是要采取合理的规划分析与评价方法、拟定可操作的规划布局对策与手段。

4.1 规划分析与评价方法

文章充分参考日本《绿地基本计画》中以绿地基本功能入手的分析评价法后,在城市规划区实践中,尝试并应用“绿地功能效应评价法”来进行单因素、综合因素叠加分析与评价绿地及效应(图1),依据评价结果进行空间上的总体布局,以期使有限的绿地资源发挥综合与最大功能。从绿地基本功能出发,对绿地进行分析评价,有助于使规划布局立足于绿地实际功能,避免了设计师依赖个人感性认识进行分析评价的现象,也避免了评价结果与规划内容脱节,增强了规划布局合理性与可操作性。

4.2 规划布局对策与规划手段

在分析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采取的绿地规划布局对策与规划手段(如景观资源保护、绿道建构等)后,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践中提出了如下空间规划布局对策与规划手段:

1)二优保:强化自然与文化景观资源区的边界与提级安排,依法分类分级优先保护自然与文化景观资源区。

2)三自律:(1)“城市环境自律”:加强城市内部绿地系统建设,减轻城市对区域生态的副效应。(2)“乡村环境自律”:加强农业生产区的管理,培育农游结合型农园区,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3)“景观资源区环境自律”:加强自然与文化景观资源区的建设管理,杜绝对资源的建设性破坏。

3)四廊建:重点保护与建构“蓝、山、紫、游”4类生态与游憩廊道。

4)五区通:重点保护与建构“城域、城城、城乡、城景、景景”5类地区绿色连通廊道。即“城市与区域、城市与城镇、城镇与乡村、城市与景观区、景观区与景观区”间的廊道。

篇9

本办法所称城市绿线,是指本市市区各类城市绿地范围的控制线。

第三条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城市绿线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国土、交通、农林、水利、城管执法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助做好城市绿线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第四条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应当确定城市绿化目标和布局,规定城市各类绿地的控制原则,按照规定目标确定绿化用地面积,分层次合理布局公共绿地,确定防护绿地、大型公共绿地等的绿线。

第五条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城市绿线管理的要求,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确定不同类型用地的界线、规定绿地率控制指标和绿化用地界线的具体坐标;在修建性详细规划中确定绿地布局,提出绿化配置的原则或者方案,划定绿地界线。

第六条城市绿线由市规划、建设、国土、交通、农林、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绿化的现状、风景名胜、自然地貌以及已批准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予以划定,按规定程序审批确定。

第七条城市绿线的审批、调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的规定进行。

第八条批准的城市绿线应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监督。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城市绿地、服从城市绿线管理的义务,有监督城市绿线管理、对违反城市绿线管理行为进行检举的权利。

第九条下列区域应划定城市绿线:

(一)现有的和规划的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道路绿地、风景林地;

(二)城市规划区内的水体、湿地等城市生态控制区域;

(三)城市规划区内的风景名胜区、古典园林、古树名木保护范围等。

第十条城市绿线范围内的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风景林地等,必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公园设计规范》等标准,进行绿地建设。

第十一条城市绿线内的用地应予严格控制,不得改作他用,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及批准的规划进行开发建设。

在已划定的城市绿线范围内,有关部门不得违反规定,批准建设项目。因重点工程建设等特殊需要,确需占用城市绿线范围内的绿地、损毁绿化或改变其用地性质的,应组织论证,落实补救措施,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确需临时占用城市绿线内用地的,必须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第十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城市绿地范围内进行拦河截溪、取土采石、设置垃圾堆场、排放污水以及其他对城市生态环境构成破坏活动。

第十三条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职责分工,对城市绿线的控制和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并向市政府及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十四条各类建设工程的配套绿化要与其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不得擅自减少绿化面积,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审查监督力度,达不到规定标准的,不得投入使用。

第十五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改变城市绿线内土地用途、占用或者破坏城市绿地的,由市规划、国土和建设(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分别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十六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在城市绿地范围内进行拦河截溪、取土采石、设置垃圾堆场、排放污水以及其他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活动的,由市建设(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七条当事人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篇10

1 引言

城市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年来却频频出现“看海”的窘况,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广泛关注。而在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中,城市绿地系统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美化城市环境、净化空气、平衡城市生态系统、为城市居民提供休憩游乐场所等作用,同时,在减轻城市内涝及雨水灾害也有较明显的作用[1]。在此背景下,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这是我国继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一系列政策引导的城市理念后出现的新概念[2]。因此基于海绵城市的城市绿地对降低城市径流污染,减轻城市内涝,保持城市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基于海绵城市的概念及内涵,提出了新型城市绿地雨水管理与传统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

2 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及演进历程

2.1 海绵城市概念提出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地表不透水面积不断增加,雨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加之城市市政排水系统不完备,使得城市内涝现象越发严重。近年来,国内许多大中型城市屡遭暴雨而频现内涝灾害,如广州“5・7”暴雨,南京“7・18”暴雨,2016年夏,武汉、北京、重庆等多地再次遭遇暴雨袭击,重启“看海”模式。内城“看海”的景象所付出的代价却是众多遇难的生命和惨重的经济损失,雨洪问题已被推到了城市中生活的每一个人面前。

我国传统的城市建设却不能较好的解决城市内涝和洪水问题,其主要问题在于传统的管道排水设施、防洪设施、排水工程落后以及对雨水资源利用意识的缺乏。管道排水是我国传统的城市排水的主要方式,这种全人力的排水模式依然体现了人定胜天的思维模式。然而,随着人地观念更新,这种滞后的排水系统不能改善城市水生态服务功能,而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逐渐被专业领域的学者提出并推广,成为了国家和地方政府解决城市雨洪综合管理的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

2.2 海绵城市概念及内涵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让城市具备像海绵一样的吸水能力,其概念的产生与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杨阳等人综合国内关于海绵城市的研究和讨论,将海绵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归纳为概念雏形、实践探索、概念发展和概念形成四个阶段[2]。2013年12月,在召开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时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2014年12月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便联合印发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建城函[2014]275号),明确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及建设路径[6]。此后,仇保兴[7]在《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中指出海绵城市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最佳管理措施(BMPs)、低影响开发(LID)和绿色基础设施(GI)是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为构建“海绵城市”提供了战略指导和技术支撑[8]。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主要包括:保护原有生态系统、恢复被破坏的水循环及生态特征以及推行低影响开发[7]。

3 城市绿地系统与城市绿地雨水管理的发展

3.1 城市绿地系统的产生与发展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之一,伴随着城市的产生而产生,其出现便是为了调和人类改造自然建设城市的实际需要和作为自然产物对自然的依赖与保护心理之间的矛盾。对于城市绿地系统的定义,目前尚没有统一概念。李素英综合不同领域对城市绿地系统的定义得出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绿色空间中以植被为主体,以土壤为基质,以自然和人为因素干扰为特征,在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协同作用下所形成的有序整体[9]。此外,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此的释义为城市中由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园林绿地组成的生态系统,用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游憩境域[10]。

城市绿地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早期社会生产力水平底下,经济水平落后,城市规模较小,这一时期的绿地主要出现在达官贵人的宅院之内,其主要功能为满足人们的观赏与休憩,主要以点状的形式分布于城市的各个区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工业企业不断增加,人口集聚现象日趋明显,为城市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城市的快速增长,城市环境问题日渐凸显。于是,在英、法、美等国率先掀起了“城市公园运动”及“田园城市”理念,大量修建城市公@,使得城市绿地逐渐形成规模[11]。城市绿地系统理论也初现于这一阶段。随着信息产业革命的进行,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于城市建设城市绿化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因此,这一阶段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更多的是根据城市规划要求结合城市特色,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12]。

3.2 传统城市绿地系统的不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传统的城市绿地系统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一是现有城市绿地系统雨水管理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研究表明城市绿地系统有美化环境、休憩娱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水土保持、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9]。但传统城市绿地系统依然被作为休憩娱乐和环境美化等方面,其在雨水管理上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传统的城市雨水管理多依赖市政雨水管网系统,注重雨水的收集与快速排放。但随着城市雨水管理观念的转变,雨水已不再是无用之物而是被视作一种资源而加以利用,因此传统的城市绿地系统并没有充分发挥其蓄水、排水和补充地下水的功能。二是传统城市绿地系统要素空间形态单一,金云峰等[13]在对国外的城市绿地系统结构中发现城市绿地系统要素空间形态主要呈现点、线、面3种形态。然而在我国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中,只是对点状要素进行了明确的规范和要求,因此说明我国当前的城市绿地系统要素主要为点状要素。要素单一且要素之间相互隔离使得城市绿地并没有成为一个整体系统,系统功能也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4 城市雨水管理c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趋势

在当前建设海绵城市的背景下,将传统的城市雨水管理系统与现有城市绿地系统整合为城市绿地雨水管理系统是城市绿地与城市雨水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如下。

(1)城市雨水管理系统与城市绿地系统的整合能够保证和促进各自功能的正常发挥,两者在功能上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的。传统城市雨水管理系统由于其蓄水的局限性往往不能及时将短时大量雨水输送出去,因此传统城市雨水管理系统输水功能结合城市绿地系统蓄水功能可实现其各自功能的最大化,因此两者满足实现整合的前提。

(2)两者的整合有助于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实现城市空间的高效可持续利用。无论是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和城市雨水管理系统建设都将占用大量的城市空间,而如果将两者进行空间整合,建立立体的城市可持续绿地雨水管理系统,将大大节约城市空间,提高城市空间利用率。同时,城市绿地系统的线状和面状布局本身也可实现更多的城市生态与社会服务功能,实际上,两者整合之后大幅度提高了城市空间的利用效率。

尽管现有的城市绿地系统与城市雨水管理系统可以实现空间整合,形成城市绿地雨水管理系统,但这种系统依然存在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的地方。首先,现有城市绿地系统,其本身的功能与结构尚不够完善,因此整合后的城市绿地雨水管理系统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也有待进一步提高,这样才能保证其城市雨水管理功能的最大化。其次,现有的城市雨水管理规划与城市绿地建设规划的连接性不强,缺乏统一的城市绿地雨水管理规划,因为城市雨水问题不仅仅是城市排水系统或者城市绿地雨水管理系统的问题,应协调各个系统各个方面的整体功能,才能确保最大程度上解决城市雨水问题。因此,在海绵城市概念下的城市绿地雨水管理系统除了保证系统内部的有序性以外,还应保证其与其他系统的连续性。

5 结语

在建设海绵城市的理念下,现有城市雨水管理系统应当在空间上完成和城市绿地系统的整合,形成城市绿地雨水管理系统。不断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自身功能与结构并实现与城市雨水管理系统的良好对接,同时协调与城市其他系统的关系,实现雨水在复杂城市系统内的有序流动,只有这样,城市绿地雨水管理绿地系统才能整合城市间其他系统来共同解决城市的综合雨水问题。

参考文献:

[1]包志毅, 陈 波. 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与城市减灾防灾[J]. 自然灾害学报, 2004, 13(2): 155~160.

[2]杨 阳, 林广思. 海绵城市概念与思想[J]. 南方建筑, 2015(3): 59~64.

[3]车 伍, 马 震, 王思思,等. 中国城市规划体系中的雨洪控制利用专项规划[J]. 中国给水排水, 2013, 29(2): 8~12.

[4]刘应宗, 李 明, 金宇澄. 城市排水规划中雨水资源化问题探讨[J]. 中国给水排水, 2003, 19(12): 97~98.

[5]宋 云, 俞孔坚. 构建城市雨洪管理系统的景观规划途径:以威海市为例[J]. 城市问题, 2007(8): 64~70.

[6]住房城乡建设部.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S]. 北京:住房城乡建设部, 2014: 4~7.

[7]仇保兴. 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 建设科技, 2015(1): 11~18.

[8]车生泉, 谢长坤, 陈 丹,等. 海绵城市理论与技术发展沿革及构建途径[J]. 中国园林, 2015(6): 11~15

[9]李素英, 王计平, 任慧君, 城市绿地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综述[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3): 377~384.

[10]胡乔木.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M].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8.

[11]马建梅. 现代城市绿地系统结构研究[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05.

[12]卢 艳. 结合地方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研究:以保定市为例[D]. 保定: 河北农业大学, 2007.

[13]金云峰, 周聪慧.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素组织研究[J]. 城市规划学刊, 2013(3): 86~92.

Study on Rainwater Utilization of UrbanGreen Land

System Based on the Sponge City Perspective

Zhou Wei , Zhang Kai, Zhang Lij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