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5 16:32:3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小学教育作为整个人类教育中的基础性环节,对于未来教育事业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讲和实际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教学活动本分不能够脱离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尤其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更是如此,小学生与其他受教育群体相比,更具有精力旺盛、注意力不够集中、学习方法处于初始阶段的特点,同时小学生活泼好动,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待开发,因此,如果小学语文教师能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具体的生活化视角教学,将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注意力,同时也能够深化学生对于教育教学的认知。[1]在生活化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势很明显,主要体现在,能够令以进行课文讲述为主的小学语文课堂更加富有生活气息,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带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能够鼓励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课文和语文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知识和生活的密切关联性,这样才能够在日后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为社会服务。下文将从三个角度进行生活化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一、扩展小学生语文学习和生活视野
对于小学教学而言,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是知识的教学,而是对于小学生视野的扩展,视野的扩展不仅仅包括知识视野的扩展,还包括生活经验视野的扩展,由于小学语文课文的内容通常都是经典之作,与当前小学生接触到的社会接触到的生活都有所不同,可能是年代久远或者与实际生活差距较大的实践,这些文章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视野狭隘自然会导致对于文章理解的问题。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进行课文内容和实际生活的结合,或者结合具体的社会校园现象进行讲解,这样才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阅历,从而扩展小学生的视野。[2]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进行生活经验的积累和观察,同时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资料的查阅和调查,扩展学生的生活视野,这样才能够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宽度和深度,提升教学效果。
二、语文教学实践中融入生活知识
众所周知,语文是所有学科学习的基础性学科,与此同时,语文还具有综合性和结合性强的特点,语文是未来进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必备的技能,同时也是进行生活生产必备的知识,语文教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他学科的教学也都离不开语文教学的良好基础,所谓语文教学的内容正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因此,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重视生活化教学,教师如果能够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融入生活知识,就能够令语文教学更加丰富。在实践过程中,能够令学生结合知识和生活的相关知识,令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对于生活知识有所感悟,对于各知识都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从实用价值和理论价值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三、多种语文教学方式再现生活情境
语文课文是语文教学的主要载体,语文课文的讲授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理解情况和掌握能力,因此,想要在生活化视角下进行语文教学研究,就需要从多种语文课文的教学方式入手,想要学生能够从第一视角进行信息的掌握和感受,就需要将课文转化为客观的事务进行感受,作为语文教师,在日常语文课文教学活动中,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式,通过对于课本内容进行扩展,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对于重要的课文可以利用两三节课堂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话剧表演,令学生更加能够以第一视角而非第三视角感受作者的用意。语文教师还可以结合思想品德相关知识以及科学研究相关知识进行分析,通过各个学科之间的渗透令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进而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小学语文知识的学习。再现课堂情景也可以通过进行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以及课后分角色分析探讨等教学方式实现。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与多个学科相结合,进行生活化视角下小学语文多种方式教学的尝试。
总之,语文教学应当本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则,结合课程标准进行创新生活化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通过优化教学过程,完善教学方法等手段,将生活化落实到小学语文教育的各个环节当中,为学生未来学习生活发展打好基础。
课程代码:0332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书院兴起于
A.秦汉时期 B.南北朝时期
C.宋代 D.明代
2.现行语文课程标准中前三个学段的阶段目标与1993年秋季开始在全国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相比,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汉语拼音提高了要求,增加了内容
B.重提识字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
C.强调阅读的兴趣、积累和感悟
D.“把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
3.语文教材中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有利于思维力、观察力、想象力训练的习题,这一做法开始于
A.80年代 B.50年代
C.90年代 D.60年代
4.北京特级教师马淑珍在拼读音节的教学中采用“找朋友”的方法,她所使用的教学策略是
A.联系儿童的语言读准拼音 B.通过编儿歌的方式学习拼音
C.通过游戏方式学习拼音 D.利用形象教学拼音字母
5.语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以发展其“元认知”,这一做法说明
A.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并及时作出调整
B.学生具有学习的内在动力
C.学生能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自主确定学习进度
D.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上有选择的权利
6.“作文必须放,放之如野马,踶跳跑嗥,不受羁绊,久之必自厌而收束矣。此时加以衔辔,必俯首乐从。”这是我国古代哪位语文教育家的观点?
A.欧阳修 B.谢枋
C.王筠 D.韩愈
7.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口语交际应用的范围和频率得到极大提高,由此可见,口语交际教学将
A.有助于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B.有助于书面交际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协调发展
C.改变目前语文教学中只重目治、忽视口耳训练的现状
D.有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8.下列体现综合性学习特点的一项是
A.复现性 B.个体性
C.被动性 D.群体性
9.属于口语交际的评价要求的一项是
A.有感情 B.临场性
C.正确 D.流利
10.旨在提出改进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的教学研究类型是
A.评价研究 B.发展研究
C.基础研究 D.应用研究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在答题纸相应位置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
11.南北朝时期的《古文观止》是家喻户晓的语文选本。
12.从深层原因看,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名称的变化和政治形势有关。
13.《幼学琼林》是明朝人萧良所编,把常用的词句、成语和典故用对仗的形式加以分类组合。
14.王日休《训蒙法》提出:“小儿读书,若初四句,不必多教遍数,且以教识字为主”体现了“儿童入学集中识字为先”这一传统识字教学经验。
15.萨特“阅读时你在预测,也在等待”这一说法很好地印证了“相互作用”的阅读模式。
16.实践证明,中年级观察作文的形式是素描训练。
17.语文教学是言语教学,而不是语言教学。
18.中年级学生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宜用活动计划、活动总结、专题演讲和简单的研究报告来表达其学习成果。
19.简答题属于论文式试题。
20.弗兰德斯的“互动分类体系”是一种结构性课堂观察方式。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1.语文教育最初的基本内容,就是学习和________文字。
22.现行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一条规定: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________和审美情趣。
23.据研究,课程资源大致可以分为________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
24.建国后我国小学识字量的变化呈V字形,1992年8月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规定的识字要求是________个,成为历史低谷。
25.教师在课外阅读中的作用是选书、阅读和________。
26.上海市的吴立岗等提倡的“作文素描训练”把小学作文教学分为五个阶段,即一年级进行口语训练,二年级进行写话训练,三年级进行________,四年级进行半独立的篇章训练,五、六年级进行独立的命题作文训练。
27.口语交际与书面交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言语形式上和________中的差异。
28.小学生学习语文主要通过两个渠道:一是课堂教学,即以学习教材为主要形式;二是________,即以体验学习和自主活动为主要形式。
29.语文教学评价从评价形式可以分为口试、笔试和________等。
30.根据对变量的控制程度,语文教学实验研究可以分为真实验、________和前实验。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31.语文教学研究
32.口语交际教学
33.听读识字法
34.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个性化教学策略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35.简述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
36.简述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
37.简要分析作文思想内容积蓄系统。
38.简述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
(一)多和学生进行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在学生进行探究时,作为他们中的一员,通过对问题进行讨论,使学生对教师不再充满畏惧,而是把教师当成自己的同伴,从而实现课堂学习的活跃氛围。
(二)关注学生的闪光点,对他们进行激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动态进行认真观察,发现学生的进步和优点并进行表扬,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在课堂环节中敢于发表对知识的看法,敢于和教师进行知识的讨论,使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下进行学习,使课堂氛围和谐、活跃,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开展语文活动,在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为了复习和巩固语文知识,教师可以进行抢答式的提问,学生为了抢答,都积极地思考,有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二、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研究证明,小学生只对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来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积极参与。在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来进行提问,提问的方式要巧妙,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积极地进行思考。有效的问题能够对学生的语文思维发展起到催化的作用,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教学《詹天佑》时,我先用多媒体展示詹天佑的画像,然后让学生猜一猜他是谁,是干什么的?学生积极地讨论起来,并对要学习的内容有了强烈的好奇心。然后我给他们讲述了詹天佑的故事,接着让学生阅读课文,进行探究学习。在求知欲的驱使下,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活动,活跃课堂氛围
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在语文学习中,结合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能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为了获得活动的胜利努力对知识进行探究,从而掌握语文教材中的重难点,提高了语文综合能力。在进行语文活动创设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使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进行知识探究,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在积极的课堂学习中取得不断进步。
(一)采用竞赛方式进行复习,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在进行复习时,教师可以开展“你问我答”的抢答活动,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使他们积极地举手进行回答。同时,学生为了正确回答问题,都进行积极思考,有效复习了之前学过的知识,巩固了已有的知识。
(二)对课文内容进行表演,提高学生的理解
在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探究之后,教师为了让他们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来进行表演。每个小组中的成员都积极地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体会人物的行为语言,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最精彩的表演展现出来。
四、进行合作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要可以采用协作学习、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互相取长补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先让学生通过预习提出问题,并把问题归纳成几方面的问题,接下来把学生分成几组,每组解决一个问题,学生在网上查阅资料、归纳整理,把问题一一解决。这个学习过程就是探究性的学习。通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够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关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等方面的研究专题,主动地参加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如学习了老舍先生的文章,可以引导学生对老舍先生的生平和创作做研究。我们不是强求学生必须提出一些什么新的观点,而是让学生通过研究,知道自己以前没有发现的新的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体验研究过程,学习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逐步养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的探究学习方式,发展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由于我国对信息技术的重视力度以及投资力度在不断提升,我国的科技发展也取得了非常迅速的进步。正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信息化产品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里,其中包括小学语文教育工作中。目前,由于新课改的开展与实施,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逐渐备受重视,为了凸显小学生在日常教学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小学语文教学借助于现代化教学工具,小学语文教学模式逐渐转向信息化教学。如何基于信息化背景下,让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也是当前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里体现出的作用
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注重课堂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教育是学生发展的启蒙式教育,授课对象是六岁至十二岁之间的小学生。由于他们处在人生发展的初级阶段,他们对外界事物不具备正确的辨别能力。在日常教学过程里,教师一定要综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借助于现代化教学工具,让授课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化、具体化。借助于信息化教学平台,可以增加小学语文教学资源,利用图片或者视频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化的教学画面。由于小学生对外界事物没有完全认识,他们具有十分强烈的好奇心理。在日常教学过程里,借助于信息化教学平台一定要能够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理,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加快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2.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授课水平
课堂教学不仅仅体现在教师的“教课”,同时还体现在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学习。借助于信息化教学平台,不但可以帮助小学生培养他们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帮助教师收集丰富的教学资源,学习一些教学方法,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授课质量。在日常教学过程里,小学语文教师能够借助于信息化教学平台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了解教学观念的改革方向。不仅如此,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借助于信息化教学平台,解决自己在日常教学过程里遇到的教学难题,和其他地区或者学校的语文教师互动交流。因此,基于信息化教育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体现在对小学生的帮助作用,同时还能够帮助小学语文教师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促进小学生的人生发展。
3.开拓小学生的视野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里,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主要用来小学语文教材,教室是学习的唯一地点。基于这样教学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不利于课堂教学知识的拓展,同时还能够丰富教学过程。在以往的教学过程里,为了提升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教师往往会利用大自然中事物或者自己创造出该事物,此举虽然能够加深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但是不能够丰富小学生的想象力,帮助他们开拓视野。伴随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具体运用,能够提供丰富地网络教学资源,拓展教学内容,丰富知识体系。
二、基于信息化背景下加快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升的具体策略
1.利用信息化平台搭建自学平台
学习能够体现学习者内心对知识的一种渴望。在学习过程里,不仅需要小学生的“好学”心理,同时还要小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在日常教学过程里,教师要借助于信息化教学平台帮助小学生搭建自学平台,帮助他们创建一种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让他们能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过程里,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自学平台上,学习能够自由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以及对某一个知识的认识,通过自学构建与完善知识体系,提升自学质量。
2.利用信息化平台构建教师培训班
由于我国人口数量众多,城乡之间的教育发展不平衡,使得我国教育质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教育质量的提升不仅仅与教学设备有关,同时还与师资力量有着很大的关系。由于教育的不断普及,一些学校的教师资源根本不能应对学生人数的增长幅度,一位教师有时候需要带领几个班的教学工作,更有甚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提升教学质量,一些学校需要聘请一些临时教师来辅助教学,此举不利于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为了有效改善这种状况,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可以借助于信息化教学平台,创办教师培训班,通过定期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减缓教学压力。
三、总结
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信息化教学产品已经被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然而,由于一些地区的教师文化知识有限,缺乏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因此,要想在小学语文日常教学工作,凸显出信息技术的真正魅力,仍然需要学校与教师的共同努力。基于信息化教育背景下,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对待信息技术的巨大能量,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张卓珍.信息化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J].电子测试,2016,19:184+144.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7-0101-01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一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模式正深刻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生活。为了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误区,在新课程改革下,建立新型语文课堂,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让语文课堂真正从教师“教”为主转变为学生“学”为主,实现新课改的改革目标。
一 小学语文的教学新观念
1.重视学科的开放性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而目前的小学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割裂,过分强调了语文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限制了学生视野与思维的发散性。因此,新课程背景下首先要改变以往教学中片面强调课程内容的倾向,把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结合起来。其次,要把学生的实际需要放在首位来选择语文课程的主干内容,特别重视新时代的正确价值观的传输,把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并尽量与其他学科形成互动的关系,实现语文的开放性教学。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目前的语文课堂教育中的教学互动很多都只是流于形式,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其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都只是单向的,容易造成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导致课堂教学的成效低。在新课程背景下,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倡导合作性学习。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程的模拟、表演、朗诵、讨论、交流等,教师在其中起到主导作用,促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开创学生的创新思维,并重视个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个性发展。
3.倡导课堂情境的创造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感性与理性相结合,这也正是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所要求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情境的创造尤其重要。传统教学中对基础知识的传授或者技能的锻炼并没有关注小学生的个性与天性,没有能够深入学生心灵深处。而情境教学恰恰是给予了学生自己体验、感受、创造的机会,其效果显然比教师生硬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要好。
二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法
1.设计丰富的语文综合活动
语文教学要体现开放性和综合性就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自然,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在现实中去发现、去体会。围绕具体的课文或者学习内容可以设计不同的活动,比如学习《找春天》一课可以引发学生想象校园里的春天是什么样的,组织大家去寻找季节的影子,并在课堂上表达出来自己眼中的春天,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谁的尾巴长时》可以组织学生画一画小动物的尾巴,互相猜一猜画的是什么动物。再比如,学习《乌鸦喝水》这课时,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动手做一个自然科学小实验,乌鸦究竟是怎么喝到水的呢?不仅课堂趣味横生,让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而且加深了语文与艺术、自然等学科的联系,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2.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为了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倡导小组式学习模式。在课前准备中就确定好何时针对什么内容发起怎样的学习小组。先让各个小组成员自己对课堂问题进行思考,再进行小组讨论,形成集体意见后推选一名小组成员来发表意见,如果有不同意见的,鼓励小组之间进行争论,在这种碰撞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需要起到合适的引导作用,把握好讨论的时间,并注意给每位学生平等的发言机会。讨论结束后,教师还应进行点评,表扬表现优秀的学生。
3.模拟情境创设教学
对虚拟的情景的创设,可以以课本剧的形式来进行。比如,《两只小狮子》一课教师在课前先安排学生制作小道具的任务,用画画、剪纸做出森林里的小花小草小树,设置一个森林的布景,使得学生在进行学习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容易进入课文角色。教师准备一些小动物的头像面具,设置小组,分别是勤狮子组、懒狮子组和评委组,把面具分发给学生后让两组学生分别模仿勤狮子、懒狮子,注意不同狮子的语气、神态、动作会有什么区别,以此来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深入体会在课本描述的情景下小狮子的心理感受和情感反应。而对于评委组的学生可以自己来评价两组谁演得更好,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吸引住这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让全部学生都有参与感。有了对模拟情境的体验,学生心中有了丰富的情感,课堂趣味十足,学生对于这一课也会有深刻的印象,这样一定会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 总结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A-
0013-01
生态美育最初是基于人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审美关系调节,探讨人类精神之路的美学分支。二十世纪中后期,生态美育受到语文教育界的关注,旨在促使语文学科的人文底蕴与生态审美观相结合,用以培养青少年与自然、社会、自我和谐共生的自塑能力,从而体现语文教育的均衡性、亲和性以及完整性。
一、小学语文生态美育教学的必要性
小学语文生态美育教学一方面源自青少年审美价值观的培育需求。小学生尚且处于“自然人”阶段,指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样式与行为习惯是学校教育肩负的重大使命之一。小学语文生态美育教学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文本空间,为小学生关照世界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学业才艺、人格健全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贯彻自我修正、调适、锻炼的自塑能力,青少年自塑能力发展需要语文生态美育的参与,以激发小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促使其获得鼓舞自我精神成长的内在力量。
二、生态美育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途径
1.基于人与自然和谐的教学途径
小学语文课文不乏描写大自然生态和谐美的篇章,教师可通过课文教学培育小学生对自然生态的朴实审美意识。以《天鹅的故事》为例,文中呈现了一群天鹅为求生存用身体破冰的壮观场景。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找到审美点,一是有关老天鹅的特写镜头,问问学生老天鹅是如何腾空而起,又怎样用血肉之躯扑打冰面,其中的剧痛需要承受多少次?二是观察更多的天鹅加入了破冰行动,形成鹅群团结合作的场面,让学生发挥想象:它们叫喊些什么?由此明确了课文的审美方向,即对老天鹅勇敢奉献精神,以及鹅群团结拼搏精神的赞扬。文末老人将猎枪挂在墙上三十年,他是为谁而挂?进一步引发学生对珍爱鸟类,保护自然生态的讨论。
2.基于人与社会和谐的教学途径
生态美育中人与社会的和谐应着重对小学生人事交往行为的情感道德培养。以《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为例,课文是一首短小的儿童诗,写了一个少年送给邻居盲婆婆一只蝈蝈,为其带去美妙愉悦感受的事。课文教学应集中在引导学生对“盲”字创设的想象情境中,一是对盲婆婆黑暗生活的想象,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孤单寂寞、困难危险、难过伤心等;二是对蝈蝈美妙歌声引发的想象,比如田野是什么样子的,溪水如何流淌的,盲婆婆对童年的回忆等。对前者的想象指出了少年送蝈蝈的原因,对后者的想象则反映了少年送蝈蝈的效果。两次对比想象激发了学生关爱他人、尊老助残的情操,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如果你的身边也有一位盲婆婆或是其他需要帮助的人,你会为她做什么?由此立足人与社会和谐的审美体验,净化学生心灵,促进学生的自塑能力培养。
3.基于人与自我和谐的途径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潜在智力,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和决问题的能力。随着课堂改革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是较多地考虑如何教,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尤其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然而师生共同研究的过程、学生自主创新地学习都离不开问题这一骨架。一个人若没有疑问,哪来的研究、创新可言?问得多,必然想得多,问得深,必然想得深。所以要使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首先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让学生感知课文
感知是学生认知水平的最浅层面,它是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教学时,引导学生以课文题目、事情的来龙去脉、作者的创作方法等为切入点,进行思考。以对课文内容在整体上有个大致了解,为进一步感悟作好充分准备。
1.1紧扣文章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精炼地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有的准确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它是发现问题的有效切入点。可引导学生紧扣题目思考。如:初学《草船借箭》时,学生提出:谁向谁借箭?是怎样借箭的?借到没有?
1.2追寻事情的来龙去脉。事情的来龙去脉包括时代背景、事情的前因后果等,它能促使学生理清课文层次,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可引导学生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思考。
1.3体会作者的创作方法。创作方法主要包括写作顺序、表现手法、修辞等,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思考,有利于与作者产生共鸣。如:初学《白杨》时,学生提出: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作者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作者使用了哪些修辞?教学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才能为进一步发现打下扎实的基础。否则,学生是很难有所发现的,必将使教学陷入尴尬的冷场。
2让学生感悟课文
感悟是学生认知水平的深层面,它是学生通过对获取的信息进行自我加工,而获得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理性认识。在学生对教材有了充分的感知后,可引导学生以困惑、情结等为突破口,深入探究,准确把握文章内涵。
2.1立足于自我困惑。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提出。它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学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学生提出:课文主要写的并不是爬山虎,为何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让我十五岁那个夏天富有生命和活力,仿佛夏天变长了。是什么意思?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何两次描写满墙的爬山虎?
2.2钟情于千千情结。情感总是与认知相互交织在一起,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或是喜悦,或是悲伤,或是痛恨……教师应善于捕捉契机,引导学生抒怀。如学习《我的战友》时,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心潮澎湃,有的说:“我十分激动!”有的说:“我悲痛万分!”有的说:“我惭愧极了!”有的说:“我无比痛恨!”我紧接着有引导:“你的情感是如何产生的呢?”学生又投入了积极的思考之中。
3让学生鉴赏课文
鉴赏是学生认知水平的高级层面,它是人们对一个美好事物进行感受、理解、评判的过程,其内容主要包括语言、形象、情操等。在学生对教材有了准确的感悟后,可将欣赏和批判为立足点进行思考。在鉴赏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持续发展。
1.用多媒体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双重减负;
2.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想象力;
3.多媒体可以弥补教师自身知识能力不足,提高课堂效率;
4.多媒体可以多角度地表情达意,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力;
5.多媒体可以丰富作业形式;
6.多媒体在运用时需注意的问题;
一、多媒体与课堂内容要有机结合
多媒体的应用应紧密联系课文内容,切不可为了片面追求学生的积极性而忽略课本本身,把多媒体作为讲解、演示教学内容的工具,造成“哗众取宠”的局面。
教师要在充分备课的前提下,考虑教材本身和学生特点,有重点地设计媒体内容,整理课文要点,根据课程的实际需要确定展示多媒体的最佳时机,使多媒体密切反映教学内容,体现学生学习的特点,有效地发挥其辅助教学的积极作用。
二、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抓好早期识字阅读教学,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写作兴趣
学前班要求掌握常用汉字1000个左右,到小学二年级掌握3000多个常用汉字。教材把常用汉字编成儿歌,顺口溜的形式。如:一人大,二人天,木子李,小大尖等。这非常适用学前儿童识字,教师课前设计好游戏方案,上课带着孩子们边学边玩识字游戏,不知不觉中孩子们一学期就掌握1000多个常用汉字了。这样到二年级期末,学生就认识了3000左右个常用汉字,这就为学生们阅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知道关于写作的要求比有了明显的降低,写作训练重点应放在培养小学生的写作 兴趣方面。对小学生的写作要求要由低到高,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要注意从材料入手,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作文评价更要多表扬多鼓励,以肯定成绩为主。如,用红笔圈出用得好的词语,划出写得好的句子;对写得有意思的地方,写上几句发自内心的称赞的话,或者写出自己阅读后的感爱;挑选一些比较好的作文,张贴在作品展览栏中。对那些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要倍加关爱,悉心指导,稍有进步,及时表扬。我班有一个同学写作能力很差,我常在他作文本中写上“能看出,你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只要能多阅读,多积累,你的作文很快就会出现在作品展示栏中的”之类的话,对他鼓舞很大,没过多久,这位同学也能写出像回事的作文了。另外,在劳动中、体育比赛中、美术展览中、作文评比中以及其他丰富多彩的写作活动中,都要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都要尽可能地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与甘甜。
二、借助生活观察,引导写话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要引导学生提高写话兴趣与水平,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观察生活,自由地用笔记下自己的生活所见所想。引导学生贴近生活进行观察,可以有几种作法:①确定范围,连续观察。教师规定一个较宽的范围,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事物观察,写下自己的观察积累,比如让学生观察《我家的小动物》,每于就自己的观察写话。(不给学生限制多少句,能写多少就写多少,能成段就成段);②定点观察,详细写话。教师可以根据训练需要,有针对性地或引导学生观察“校园一角”,按顺序写下自己观看到的景物,或引导学生观察学校的一件花草,注意指导观察其特点。这样的定点,主要是基于群体指导,有利于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的指导。观察某一景物后,指导学生围绕中心进行说话写话练习。
三、因地制宜的运用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1.引导求异、求新思维。学生作文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训练,教师引导学生读懂、读精课文,分析、探讨作者的学作技巧,获得与他人和前人不同的独特的见解,形成求异思维品质。学生作文中只要有一点求异思维的思路、语言,教师应该给予分析指点、表扬鼓励,以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要特别重视学生作文中与众不同的观点和独树一帜的见解,这是学生形成主见意识的幼芽,教师应该加以保护和培植。
2.设立自主自能作文。进行作文的自我训练是学生自我建设、独立奋斗、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的感知、操作、观察、分析、探索,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自主学习不仅智力品质得到发展,首创精神也得到了培养。自主作文,通常可以用日记(周记)的形式来完成,学生自主的选题、选材,取各自想写、好写、乐写的内容,各展所长,发挥各自优势,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不仅极具特色,而且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3.拓展观察思考空间。生活是作文之源,要想作文创新,文章本体的材料必须向生活提取。叶圣陶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而,指导学生作文创新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幅射、导向、延伸功能,把学生作文同学校、社会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会生活、增强实践能力中,提高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拓展主见思路。
四、借助影像进行课后评改,培养学生分析运用写作材料的能力
电教媒体运用于教学,不仅是知识信息的载体,而且是调控教学的有效手段。在作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采集、储存、分析、运用写作材料与方法信息输出、反馈练习情况信息,以强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效果。作文是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评改是学生作文训练的重要环节,它的作用是指导、帮助学生分析、运用写作材料,以不断提高作文质量。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是:学生包写作,教师包评改。其结果是教师疲于奔命而学生收效甚微。如何把教师从评改作文的重负中解脱出来,又能使学生作文水平不断提高,是一个尚未彻底解决的问题。
小学语文是初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与表达能力的手段,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主要课程。在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认知为基本出发点,为他们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收获知识与技能,提升自身的能力。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让课堂连接生活
小学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其不仅是学生学习的知识,还是学生人格成长路上的指路明灯,指引着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从小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引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强烈兴趣。
比如,在学习《沧海日出》这篇课文时,虽然学生没有亲眼所见,很难真切地体会到沧海日出的壮观和美丽,但是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前先观察日出时的情景,体会日出瞬间的美丽,让学生将日常生活中日出的景象与沧海日出相联系,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壮美的景象。
再比如,在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时,由于学生很难体会到诗人李白的依依惜别之情,那么我们在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体验,感受与朋友分别的情景,或者让学生通过扮演角色的方式来真切体会分别时的哀伤之情,加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仅收获了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的兴趣与热情,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二、采取小组合作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受到许多小学教师的青睐。由于小学生天热闹,他们更愿意一起学习一起玩。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对促进小学生的高效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要采用小组合作的模式,需做到以下三点:首先,要对小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由于小学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责任意识,因此教师不能让他们自由结组,而要根据每个小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将其分组,并尽量保证每个小组的综合素质相当,以形成激烈的竞争。其次,在每个小组中选择一个小组长,负责管理督促学生的学习,小组内的组员也要互相监督,提高整个小组的学习水平。最后,在课堂教学中要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积极培养学生与人互动的意识。
比如,在学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时,由于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伽利略发明物理现象的过程,若教师只是让学生读课文,课堂教学就难免枯燥乏味。我在进行这篇课文的教学时,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中验证这个结论。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的现象,直观地体会到两个质量不同的物体在同一高度下落时会同时落地,进而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理论,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学生通过自己参与课堂,与同学合作学习,不仅提高了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还有效地深化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记忆,提高了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的效率与质量。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建良好课堂氛围的基础。教师是小学生的启迪者、引导者,在小学生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并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他们的想法,并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去学习。
比如,在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后,我就让学生在课下阅读安徒生的其他作品,并举办了一节“读书交流课”,让学生将最近所读的故事进行分享,然后评选出讲故事最好的学生,并授予奖章。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课堂环境中进行学习,不仅符合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教学宗旨,还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增加了学生的见识。
另外,由于小学生的心理较脆弱,教师不能严厉地批评小学生,而要给他们适当的鼓励与肯定。比如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他们大多会紧张,这时教师就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要怕说错,回答得不管对错都要给予肯定,学生在教师的不断激励下会更加努力学习,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并且,教师不断的肯定会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心,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总之,在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要做到“以生为本”,教师首先要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从日常生活出发,让小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语文;其次,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最后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小学生在语文课堂找到学习的乐趣。在符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下,培养小学生的学习技能,促进小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