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5 16:32:4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云计算的基础知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关键词】云计算;高职;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教学实施过程必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但现行的教学过程多采取教师集中讲授,学生课堂学习或实训室实践的单一模式。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很难做到针对性较强的并且不受时空限制的教学指导。同时,虽然在高职院校中,实训用软硬件设备投入占教学成的本很大比例,但由于软硬件的更新速度很快,学校很难做到让学生在最先进的硬件设备上采用最主流的软件进行实训学习,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而随着高性能计算产品和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在越来越多的应用领域出现了崭新的应用模式。颠覆、革新了部分传统操作平台和软件。主要表现在传统的PC及桌面应用被不断创新并移植到互联网络中,形成了以云计算为基础的各种云应用[1]。云计算是数据管理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它是一种新型的数据管理计算模型,它在由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实现计算任务,它能够使用户按需要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信息服务等功能,使得我们能够更专注于业务的实现,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开发成本和技术的创新。云计算的出现,为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针对现行的高职教学模式,结合云计算的特征,探讨了基于云计算的高职教学模式改革。
一、云计算的定义
云计算可以定义为以公开的标准和服务为基础,以互联网为媒介,提供安全和快捷的数据存储、网络计算及软件应用服务,从而让互联网这片“云”成为每位网络用户的数据中心、计算中心及软件服务中心[2]。
二、云计算的特点
云计算的核心思想就是服务。因此通过云计算来实现的服务即可以称为云服务。云服务的特点和优势可以表现在以下几点[3]:
1.云端存储数据。数据不必存于用户电脑中,只需存在云计算提供的海量存储空间中。
2.云端软件服务。无数的软件程序均置于云端的服务器中,而且软件架构在各种标准和协议之上,不必下载即可使用,而且可以多人网络协作使用。
3.随时随地提供服务。云计算提供的服务简化了终端用户的硬件配置。只要用户的硬件设备能接入网络并且登陆其云服务平台的账号,就可以享受云服务。
4.个性化的云服务。由于云计算整合了大量网络资源,因此它能够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三、基于云计算的高职教学模式改革
1.基于云计算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有了“云计算”带来的学习环境,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根据就业市场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订制学习计划和使用云端的学习资源。学生只要拥有配置不需很高的终端设备,如电脑,手机等,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进行学习,而不在拘泥于课堂的固定时间,固定模式。
(1)学习内容按需所取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教室或是实训室面对全体同学进行课程讲授,就每一个同学而言,他们接受的课程内容是完全一致的,授课进度是完全同步的。而学生本身的知识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接受能力也有高低差异,这就造成了“好”学生“吃不饱”,总觉得教师的授课内容简单,节奏过慢,希望讲得更深入些。与此相对的“差”学生“吃不了”,认为授课内容难度较大,讲解的节奏太快。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整体,这种矛盾很难调和。而基于云计算的自主式学习,学生通过终端设备,连接云端资源,可以根据需要学习不同的知识课程,也可以根据自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某一门课程进行筛选式学习。这使得学习过程具有了较强的针对性,提高了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
(2)学习时间地点灵活
教学资源存储在云端,学生不必局限在特定的时间与特定的地点进行学习。而是根据自身情况,通过终端设备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特别是现阶段,在高职院校中普遍推行2+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即2年在校学习,其余时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在顶岗实习阶段,学生没有条件回校学习,而在顶岗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可能激发学生再学习的动力,此时,在工作之余,可以通过云端资源,进行自主性学习来弥补知识的欠缺。
2.基于云计算的协作交流教学模式
基于云计算的协作交流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确定学习目标和内容,然后根据学生情况合理地组建学习实验协作小组,让学生们在提供云教学资源的服务器注册账号,形成一个云环境下的学习共同体,并利用云计算平台创设协作学习的环境和资源,协作学习活动以小组形式开展,以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学生实现协作学习的学习工具和在线软件,都可以在支持云计算的网络中获得,同时,师生可以借助多样化的交流工具实现协作学习和交流,方便小组成员在线通讯和协作。
(1)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
在云计算中通过虚拟社区,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互动、分享经验,交流心得,分享各种学习资源,甚至共同完成一个实训项目。学生在社区中可以有多种协作学习方式:一种是寻求帮助,即在学习过程遇到困难,可以向小组中其他学生求助,其他学生将通过回复提问的方式解决问题;另一种是小组讨论的方法,通过即时通讯工具,小组成员就某一个知识点进行讨论交流,从而达到深入学习的目的;再一种就是协同开发,即学习协作小组的学生可以通过云端提供的软件环境,进行某个实训项目的协作开发。
(2)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
在云计算提供的社区中,如果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与教师进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进行网上辅导和答疑。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交流给予学生学习评价与总结,并且可以充分了解学生,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后,才能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并给予恰当的学习指导,实现因材施教。
(3)学生与企业人员的沟通
通过云中虚拟社区,协作学习小组可以邀请一些有经验的企业工作人员加入,通过与其进行沟通交流,可以使学生了解在行业企业中,最主流的技术以及最实际的工作流程,从而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及方式进行调整。
分析机构451 Research的研究调查显示了企业正在增大它们外部存储空间的范围。647位受访企业的技术与IT专业人士中,有35%的受访企业表示正在考虑立即购买云存储。
目前,只有20%的受访者的企业存储在云上,并且预计在两年内,将有33%的企业会存储在云或SaaS环境里。
这种增长有多重的原因。很多企业把云存储视为一种高效或低成本的非活跃或归档数据的存储位置,其中延迟和安全性不是最重要的。但随着云的采用率普遍增长,企业对云存储也有了兴趣。
许多云迁移是SaaS部署或影子IT的结果,而云策略被认为是一个后期零碎添加的东西。此外,具有代表性的SaaS部署与基础架构几乎没有互动,而IT企业的参与往往仅限于安全性。451 Research高级存储技术分析师Steven Hill指出,随着SaaS供应商的潜在复杂性被抽象出来,它们几乎没有考虑到策略。
这导致对云存储的相应方案成了“大杂烩”,也使得许多传统业务没有一个具有管理存储在云上且还在不断增长的关键数据的策略。
独立评估云计算与存储需求
据451 Research调查显示,目前只有16%的受访者总存储容量的一半以上是异地存储,但这个数字预计在未来两年后将提升到26%。
随着存储容量的整体上升,这是一个显著的增长。如今管理存储的方法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了,而分析师们认为,随着更多的关键任务数据和应用程序迁移到云,企业必须采取更长远的战略,在更广泛的商业目标背景下审查云存储。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云存储战略本身无法独立存在,存储和数据必须携手并进,因此存储策略很重要,相应的对存储数据的理解也同样重要。这强调了数据管理策略的需求,尤其是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转向大数据分析的时候。一旦制定了基本策略,也就到了评估云存储需求的时候。
Hill建议应该参考云策略。然,云计算已经打破了主流技术的所有里程碑。比如,CompTIA在2016云计算趋势研究中发现,为了满足企业的需求,90%以上的受访者正在转向云计算,其中的33%正在全面使用云计算。然而在许多方面,云计算仍然处于成熟期的滞后状态。
Hill表示:“我们不应该将云计算视为一个二元决策,应该在适当的时间选择它,去定义云和本地部署能为你做什么。”此外,联合多个托管云、公有云和本地私有云的混合环境不容忽视。关键是要“知道你架构的哪一部分最适合每个模型”。这一决策应该考虑到安全、集成、可管理性、性能、成本以及可扩展性这五个关键问题。
安全至关重要
安全是任何云存储策略最重要的方面。随着任务关键型应用程序和相关的数据上云,云的安全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企业必须围绕存储重新考虑安全性,并从备份恢复的常规安全思维里跳脱出来,从业务连续性和灾难恢复角度来看待它。并不是所有备份数据都同等重要,企业应该确定哪些数据是最关键的,然后做对应的处理。
然后就是保护数据本身的问题。一个系统事实上几乎等同于数据保护,因此企业必须切实了解云供应商为保护其数据并确保合规性所采取的举措。
至少,云供应商应该为正在传输数据和静态数据提供加密,但这往往不够。最终,保护客户业务数据的责任不在于云提供商,而是公司自身确保没有数据泄漏。
在某些情况下,企业可能需要采取行动来解决云计算供应商保护数据的方式――是否可以通过内部保护来增加云提供商所提供的服务,或者可能转向另一个供应商以获得额外的安全性。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安全性很重要,但同时要警惕,太多或是错位的安全性可能会妨碍用户体验甚至对用户体验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寻找平衡也是重要的。
集成和可管理性
因为几乎没有企业会转向全云存储模式,所以企业必须将传统的本地存储与新的基于云的系统进行整合。
本地存储区域网络(SAN)和网络连接存储(NAS)解决方案通常采用块级和文件级存储,而云存储采用的是对象存储。两者之间的数据迁移可能会导致数据丢失,而且还需要可以集成这两个系统的软件。
还有云到云的组件。那些经历过有机云增长的企业,可能正在面对依托存储于多个云内具有多个接入点的数据的应用程序,而将数据从一个云迁移到另一个云可能会带来更多风险。Hill指出,即使云存储通常依靠的是基于对象的模型,除非两个云采用相同的元数据架构,否则迁移数据并不是一件易事――因为它需要导出和导入。
在理想的情况下,对于终端用户,云存储应该在看起来、感觉上、执行上都类似本地存储,数据便于从一个云环境无缝迁移到另一个云环境。如果维护系统的人员不断地在修补或调整应用程序,就会导致资源无法充分利用,停机时间增加并引入新的安全风险。
提到性能,先决条件是要提高速度并降低延迟时间。而且事实上,这些因素对达到性能基准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大型文件从一个云被迁移到另一个云环境的时候。
数据必须以最小化的延迟访问的方式进行存储和备份。集成和可管理性也对性能有直接的影响。对于终端用户,访问的数据应该与任何平台上的应用程序无缝连接。
此外还要考虑可用性。451 Research的调查显示,33%以上的受访者将云计算较好的可用性和弹性列为云计算优势。这里有一个问题,云存储部署的状况是否会影响企业满足其SLA的能力。对于一些数据,一两个小时的停机时间可能影响是最小的;而对于其它数据,即使秒级停机时间的成本也可能是灾难性的。了解它们的差异性很重要,而且要确保采取措施来避免有害的停机。
云计算的成本利弊
许多企业为了节省资金而转向云计算,虽然可能降低设备成本和其它资本支出,但云存储将会增加其它费用,也可能无法节余整体成本。
然而,在2016年,许多公有云供应商大大降低了成本,预计今年会有类似的降价风潮。花点时间去重新审视正在支付存储费用的业务,以及是否满足(或超出)需求。
Hill表示,企业应当在评估成本时考虑带宽和数据迁移。存储数据的价格可能很低,可一旦开始迁移,成本可能会上涨。
不要忽视可扩展性
一、现状分析
随着大学教育由精英制转为大众制后,大学的门槛降低,学生的质量有所下降,尤其是高职生生源不断下降,而企业招工一味地要求高学历,出现了焊工也要大学本科的怪现象。通过几年来高职院校入学学生的表现,可以看到在学习态度方面,由于在初高中时就没有培养起学习兴趣,总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认为自己确实学不好大学课程。实际的表现是,学生不能自觉学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很好地发现课程的内在联系。而现在大部分院校针对高职生的实际仍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那么就无法完成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更谈不上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计算机基础这一公共课作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对于我们转变理念、改革教学模式、研究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教学方法提供了优质的土壤。实践证明,采用多元组合教学方式能有效改善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将多元组合式教学方式的理论基础与实际相结合,探索计算机基础课改革道路
1.教学目标的多元组合
高职生的培养与当前企业对员工的诉求相对应的前提下,办公自动化这一基本技能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中最重要的部分。社会信息化历程促使“培养和提高学生通过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学习的能力,以及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高职院校树立新的里程碑――对学生进行“面向应用、突出实践”的科学教授,开拓教授计算机课程新的发展道路――“多元化、模块化、融合化、网络化”。
2.教学内容的多元组合
以往我们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仅仅围绕计算机基础概述,认识操作系统,Word,Excel和PPT这几部分展开,而现在迅猛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使得原有的知识结构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于一个员工的办公要求,提高在校学生办公自动化水平被提上日程。为此,我校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进行扩充,除了已有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基础,增加了多媒体应用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及应用三个部分,并给出相应的补充课程。
3.教学手段的多元组合
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应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开发和完善包括教学课件、电子化讲义、案例库、教学网站等在内的各种教学手段,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体系保证组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和实施。
但是这些绝不是体现在某种应用的简单堆积。我校将其以“教学课本―辅导教学光盘―互联网教育平台―技术平台”四位一体的体例显现。将各类讲授本领构成一个有机的团体,为展开多元化的教与学的关键部分给予有力的支持。
4.教学方式的多元组合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以语言传递信息、直接感知、实际训练、欣赏活动、引导探究为主的五大类常用的教学方法,力图将讲授过程与课题实践密切结合,将讲课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应用起来,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动手实践相联系;同时充分利用网络作为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学生进行交流的平台,摸索在新形势下标新立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不仅学会计算机知识,还能联系实际掌握使用已有的专业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本领。
联系计算机基础的知识模块,灵活地将各种模式融入教学中,改善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
(1)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高职生知识储备不足,自学能力差,对于新的东西理解的比较慢,这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且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和水平良莠不齐,特别是文科类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操作水平上略低于理科生。考虑到这样的差异,并且研究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手段,比如在一个班级里对一些接受能力差的学生的要求就是尽量把课堂的知识接受了,对于那些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教学目标要订的高些,不仅让他们把课堂知识消化,还要引导他们结合其他知识点任意发挥创作。这样的做法可以达到既照顾了差的学生学习了课堂知识,还可让学习能强的学生得到更好的锻炼,从而慢慢地调动了大部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在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中主要是一些概念和原理,我们将问题探究教学方式应用在这部分。在课堂上,教师只需给他们设定一些需要解答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以进一步增强他们对计算机的了解。例如,电子计算机及其发展这一节,给学生设定这样的问题:“电灯的发明者是谁,计算机的发明者是谁?”一般都能回答出前者,答不出后者,这样就可以引出计算机的发展在整个历史中还是很“年轻的”,它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至今不过70年。
(3)案例教学方法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的学习资源。在教学前,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好奇,让学生自己搜素和组织相关素材,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展示这些实例。例如,在学习用Word来制作网页时,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最有特点的网页拿出来展示,然后大家共同讨论,准备素材,布局页面,局部设计详细到讨论涉及的每一个参数设置,充分地将Word的设置格式、应用对象等知识要点在对案例分析的过程中融会贯通,达到对知识点学习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再单调。这种案例教学方法由于采用具体的例子,真实贴近实际生活,很容易被学生接受,加之其采用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的集全体之力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感。
(4)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在计算机基础课的学习中,我们往往将企划拿来,让学生了解办公软件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是怎么使用的。我们将企划设定为一个任务,学生利用给定的资源围绕这一任务开展学习活动。例如,讲解PPT相关知识的时候,正准备学校开展职业规划大赛,可以将这个比赛带到课堂中来,以职业规划大赛为主题展开案例,先给出素材,让每一个同学都能拿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制作方案,然后再把完整的案例方案拿出来与同学们进行分析探讨。任务驱动法给予学生互相合作、积极介入、发现新兴趣的机会,使学生处于一种思考、探究的状态。我们将这种方法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广泛使用,使课堂教学过程摒弃枯燥,迎来活跃,摒弃“被动教”,迎来“主动学”,改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氛围。
三、实施多元分组教学方式的效果评价
这几年,我校一直致力于对计算机基础这一公共课的教学改革,希望通过改革使学生能够增强主体意识,学习积极性有很大提高,并且学会积累学习经验,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教师能够在这次教学改革中对学生、对课程有一个更全面、更高的认识。通过实施多元分组教学方式,使学生得到很多益处,由于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学校是一名合格的高职生,学会技术的同时学会做人,在社会上是一个合格的劳动者,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为高职院校打造出品牌学校,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P3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4)06-34-04
0 引言
内河航运是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航运市场发展的总体态势,发挥信息化对水路运输行业现代化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以信息资源共享为基础,以信息服务为核心,以现代物联网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促进水路交通运输产业和物联网产业发展为目标,进行智能航运信息服务应用的研究。
物联网是通过基础设施层的各种感知设备感知物体信息,然后利用网络技术将感知获取的海量数据传输至物联网数据中心,物联网信息服务系统整合了海量数据,为各种物联网应用提供信息服务并接收反馈控制[4]。而船联网是物联网的一个典型的应用,船联网以船舶、航道、陆岸设施为基本节点和信息源,结合具有卫星定位系统、无线通信技术的船载智能信息服务,利用船载电子传感装置,通过网络完成信息交换,在网络平台上完成各节点的属性和动/静态信息的进行提取、监管和利用[5]。
1 平台架构
船联网项目采用一个中心、多个省级分节点的部署架构,借助目前成熟的MapReduce计算模型,结合智能航运数据处理的实际需要,本文提出一种两级分布式计算平台:中心和各省分节点之间组成一个船联网全局性的分布式平台;中心节点自身建设为一个局域分布式平台。这里称大平台为全局分布式框架,中心节点的局域平台为中心分布式框架,示意如图1。
船联网全局分布式框架广域部署,通过中心节点调度各省资源,支撑船联网省级航运业务应用,如区域船舶监控、应急指挥等。中心分布式框架在中心节点局域部署,通过中心主节点调度中心分节点资源,支撑项目全局性的业务应用,如综合监管、统计分析等。
这两级分布式计算框架都需要能够处理航运海量的数据,比如船舶船员基本信息、船舶签证、船舶动态感知数据、航运地理信息数据等。从区别上讲,全局分布式框架侧重各省级分节点与中心节点、分节点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中心分布式框架用于完成中心节点各种数据计算任务,并为全局分布式框架的计算调度提供支持。
2 计算模型
2.1 全局分布式框架计算模型
船联网全局分布式框架的计算模型如下。
⑴ 各省级分节点处理各省航运数据,包括数据的整合、清洗、转换等,即分节点可以处理的计算任务直接在分节点完成。
⑵ 中心节点整合各个分节点上报的数据,包括船舶船员基本信息、船舶签证信息、动态感知信息等。
⑶ 船舶船员基本信息、编码等静态数据由中心节点轮询各分节点采集;船舶签证信息、感知信息等动态数据由分节点主动推送。
⑷ 各分节点只与中心节点联系,分节点之间不直接交换数据。
2.1.1 省级分节点的数据处理
省级分节点负责从各省航运业务系统采集数据,完成省一级的数据整合和清洗,同时可以支撑省一级的航运应用。
例如,A省有一GPS系统采集船舶位置信息,则A省分节点负责从该GPS系统采集船舶位置信息并存储,然后完成数据的校验清洗,再按要求将该数据上传中心节点。A省如有另一业务系统只需要本省船舶GPS信息,则直接从A省分节点获取,不需要向船联网中心节点发起请求。
2.1.2 中心节点的数据处理
船联网中心节点负责接收各个省级分节点上传的已初步清洗的数据,然后再作最终的数据整合。由于在各分节点已清洗过,已屏蔽掉大量数据问题,所以中心节点只需要处理少量计算(主要是再一次检验的计算量)即可完成数据整合。
完成整合后的数据在中心节点落地,交由中心节点作进一步的分析处理。船联网在整合数据的基础上提供全局性的数据服务支持,比如跨区域的数据服务。
2.1.3 节点间的数据传输机制
船联网节点间的数据传输将只在中心节点和分节点之间进行,分节点之间相互隔离。中心节点定期轮询各个省级分节点,将船舶基本信息等主数据采集上来(分节点提供相应的数据库接口),并监控各分节点的运行状态。各个省级分节点通过消息服务,定期将签证、感知信息等动态实时数据推送给中心节点。
2.2 中心分布式框架计算模型
船联网中心节点分布式框架计算模型使用目前较为成熟的MapReduce计算模型。目前世界上最快的1TB排序记录就是由基于MapReduce实现的。
MapReduce将计算任务划分为map和reduce两个阶段。map阶段负责“分”,即把复杂的任务分解为若干个“简单的任务”执行。“简单的任务”有以下几个含义:
⑴ 数据或计算规模相对于原任务要大大缩小;
⑵ 就近计算,即任务会被分配到存放了所需数据的节点进行计算;
⑶ 这些小任务可以并行计算,彼此间几乎没有依赖关系。
reduce阶段负责对map阶段输出的结果进行汇总,即将分割开的任务合并,将与一个key关联的一组中间数值集归约为一个更小的数值集,输出最终的计算结果。
2.2.1 MapReduce执行机制[1-3]
通过将Map调用的输入数据自动分割为M个数据片段的集合,Map被分布到多台机器上调用执行。输入的数据片段能够在不同的机器上并行处理。使用分区函数将Map调用产生的中间key值分成R个不同分区,Reduce调用也被分布到多台机器上执行。分区数量和分区函数由用户来指定。
⑴ 计算程序首先调用的MapReduce库将输入文件分成M个数据片段,每个数据片段的大小一般从 16MB到64MB(可以通过备选参数来控制每个数据片段的大小)。然后计算程序在机群中创建大量的程序副本。
⑵ 这些程序副本中有一个特殊的程序-master。副本中其他程序都是worker程序,由master分配任务。有M个map任务和R个reduce任务将被分配,master将一个map任务或reduce任务分配给一个空闲的worker。
⑶ 被分配了map任务的worker程序读取相关的输入数据片段,从输入的数据片段中解析出key/value对,然后把key/value对传递给计算程序自定义的map函数,由map函数生成并输出的中间key/value对,并缓存在内存中。
⑷ 缓存中的key/value对通过分区函数分成R个区域,之后周期性的写入到本地磁盘上。缓存的key/value对在本地磁盘上的存储位置将被回传给master,由master负责把这些存储位置再传送给reduce worker。
⑸ 当reduce worker程序接收到master程序发来的数据存储位置信息后,使用RPC从map worker所在主机的磁盘上读取这些缓存数据。当reduce worker读取了所有的中间数据后,通过对key进行排序后使得具有相同key值的数据聚合在一起。由于许多不同的key值会映射到相同的reduce任务上,因此必须进行排序。如果中间数据太大无法在内存中完成排序,那么就要在外部进行排序。
⑹ reduce worker程序遍历排序后的中间数据,对于每一个惟一的中间key值,reduce worker程序将这个key值和它相关的中间value值的集合传递给用户自定义的reduce函数。reduce函数的输出被追加到所属分区的输出文件。
⑺ 当所有的map和reduce任务都完成之后,master唤醒计算程序。在这个时候,在计算程序里的对MapReduce调用才返回。
2.2.2 结果数据的处理
在成功完成任务之后,MapReduce的输出存放在R个输出文件中(对应每个Reduce任务产生一个输出文件,文件名由用户指定)。如果这些输出不是最终的业务计算结果,则不需要将这R个输出文件合并成一个文件,而是把这些文件作为另外一个MapReduce的输入,或者在另外一个可以处理多个分割文件的分布式应用中使用。
当得出最终的业务计算结果,可能需要将数据迁移到适合业务应用访问的存储中,比如关系型数据库或支持高并发、低响应延迟的NOSQL数据库中。
3 节点故障处理机制
作为一个分布式计算平台必须要能很好地处理节点故障,不能因为某一个节点的故障而导致整个集群的计算任务失败。对于任务本身因为代码缺陷造成的执行失败,当任务执行次数超过一定阈值后便不再执行,不列为节点故障问题。
3.1 中心节点故障
中心节点分布式框架中存在worker和master两类节点角色。
3.1.1 worker故障
master周期性地ping每个worker。如果在一个约定的时间范围内没有收到worker返回的信息,master将把这个worker标记为失效。所有由这个失效的worker完成的map任务被重设为初始的空闲状态,之后这些任务就可以被安排给其他的worker。同样,worker失效时正在运行的map或reduce任务也将被重新置为空闲状态,等待重新调度[2]。
当worker故障时,由于已经完成的map任务的输出存储在这台机器上,map任务的输出已不可访问了,因此必须重新执行。而已经完成的reduce任务的输出存储在全局文件系统上,因此不需要再次执行。
当一个map任务首先被worker A执行,之后由于worker A失效了,又被调度到worker B执行,这个“重新执行”的动作会通知给所有执行reduce任务的worker。任何还没有从worker A读取数据的reduce任务将从worker B读取数据。
MapReduce可以处理大规模worker失效的情况,MapReduce master只需要简单地再次执行那些不可访问的worker的工作,之后继续执行未完成的任务,直到最终完成这个MapReduce操作。
3.1.2 mastre故障
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是,让master周期性的将描述集群计算任务的数据结构的写入磁盘(位于集群以外的位置),即检查点(checkpoint)。如果这个master任务失效了,可以从最后一个检查点(checkpoint)开始启动另一个master进程。然而,由于只有一个master进程,master失效后再恢复是比较麻烦的,因此我们现在的实现是,如果master失效就中止MapReduce运算。客户可以检查到这个状态,并且可以根据需要重新执行MapReduce操作[2]。
当用户提供的map和reduce操作是输入确定性函数(即相同的输入产生相同的输出)时,我们的分布式计算任务在任何情况下的输出都和所有程序以正常的顺序执行所产生的输出是一样的。
3.2 省级分节点故障
基于全局分布式框架的计算模型,如果省级分节点发生故障,则该省的数据将缺失(主要是影响动态感知数据),和该省相关的数据计算任务都将失败。但不会影响其他省与中心节点之间的业务,中心节点仍能保持绝大部分的业务服务能力。
省级分节点需要具备一定的冗灾机制,比如数据库HA、数据备份,以应对分节点故障,保证分节点的不间断运行。同时在省级分节点和中心节点之间的网络设施上也应该有一定的冗余,以应对突发事件。
4 应用场景
以下论述船联网两级分布式计算框架的应用场景,以及在各个场景下集群的计算扩展能力。
4.1 跨省船舶监控
船联网要求实现跨省船舶实现联网监控,比如A省船舶进入B省区域,B省应能够立即获取到该船舶的基本信息和动态感知数据(如GPS)。
在船联网分布式计算框架下,当有船舶跨省行驶,船舶所属省的省级分节点将率先监控到这一行为,分节点会查询该船只的基本信息和签证信息,然后通知中心节点,并开始向中心节点持续发送该船只的动态感知数据。中心节点得到信息后,更新该船只的状态信息,然后联系船舶进入的目的省所在的省级分节点,将船舶基本信息、动态数据也发送给目的省分节点。当船只返回原籍或驶入其他省份,则中心节点变更推送的目的分节点。如此一来,跨省船舶的信息在中心节点和目的省都可以查询和监控,在保证集群线性扩展能力的前提下完成了跨省船舶的监控跟踪。
4.2 航运数据质量分布式管控
智能航运首先需要按照一个统一的数据标准校验其数据质量,通过校验的数据才能应用于应用服务。同时,船联网也需要一套持续可行的数据质量管理机制,保证后续数据处理的规范性。
通过智能航运数据处理的分布式弹性计算框架,可以采取分而治之的方式达到数据质量的管控,同时也能保证整体架构的扩展性。中心节点制定数据质量管控的规范,下发数据标准到各个省级分节点。省级分节点按照数据标准校验并清洗自己负责的部分,转换为符合要求的数据结构,然后将结果数据和数据质量处理报告上报给中心节点。如果省级分节点持续增加,数据在达到一定规模限制后中心节点也可以借助自身的中心分布式框架进行计算扩展。
4.3 海量航运数据挖掘分析
随着海量航运数据的集中,为挖掘数据的内在价值,需要对这些业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如预测建模、关联分析、数据聚类、异常检测等。进行海量航运数据挖掘分析时,两级分布式计算框架通过全局分布式保证了挖掘模型样本的数据质量,然后在中心分布式框架上完成挖掘分析计算。在中心分布式框架上可以结合mahout、R等挖掘分析软件,更快速地完成分析模型的构建。
5 结束语
两级分布式计算平台的设计体系可以在满足当前智能航运数据处理要求的情况下,充分考虑到今后航运信息化发展中数据爆炸性增长时的计算扩展要求。虽然在初期,整个分布式计算平台的建设需要一定的投入(涉及多个省市以及中心节点的建设),但由于具备良好的线性扩展能力,今后的集群扩展成本将非常可控:平台不需要更换升级,只要不断增加节点,即可以提供不断增长的计算能力。随着具体计算需求的落地和实现,智能航运分布式计算平台将充分挖掘航运数据中的价值,为航运业务应用提供更好的数据支撑和运算服务。
参考文献:
[1] L?mmel R. Google's MapReduce programming model―Revisited[J].Science of computer programming,2008.70(1): 1-30
[2] Dean J, Ghemawat S. MapReduce: simplified data processing on
large clusters[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8.51(1):107-113
[3] Urbani J, Kotoulas S, Oren E, et al. Scalable distributed reasoning
中图分类号:D035.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2-0073-03
1 引言
2011年,云南省共有1716名考生参加了2011年10月22日建(构)筑物初级消防员职业技能鉴定基础知识全国统一考试,共有3000余人参加了技能考试,其中1687名考生取得了两项成绩,均为消防控制室从业从员[1]。2012年,云南省有4批共4690名消防控制室从业人员参加了2012年1月14日、4月21日、7月21日、10月20日建(构)筑物消防员职业技能鉴定基础知识全国统一考试,全年共有4581名消防控制室从业人员参加了技能考试,其中4226名考生取得了两项成绩。结合考生基本情况,对2011年1687名和2012年4226名考生的考试成绩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可以为用人单位选聘和培养消防员及相关学校今后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培训提供依据。
2 资料与方法
收集考生学历、年龄、性别、生源地和考试成绩等基本信息,建立Excel数据库。统计2011年1687名和2012年4226名考生各分数段的人数及比例、平均分、标准差等项目,计算不同学历、年龄、性别考生的人数及比例、平均分、标准差、及格率等项目。在此基础上分析考生考试成绩与学历、年龄、性别等关系。
3 结果与分析
3.1 统计结果
考生的考试成绩整体情况见表1、表2,考生的学历、年龄、性别结构及考试成绩见表3~表5。
3.2 结果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与2011相比,2012年的基础知识考试平均分略有下降,而技能考试平均分有所上升,基础知识考试及格率、技能考试及格率、综合成绩及格率有较大幅度下降,基础知识考试优秀率基本持平,技能考试优秀率和综合成绩优秀率有较大幅度上升。总体上看,基础知识考试成绩和综合成绩有所下降。
从基础知识考试成绩分布看,两年的优秀率相当,考生的成绩均主要分布在60~90分之间,而2012年的不合格率较2011年提高6.1%;从技能考试成绩分布看,考生的成绩也均主分布在60~90分之间,与2011相比,2012年超过80分的高分段考生人数比例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不合格率也提高了3.6%,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从学历上看,2012年首次出现硕士学历考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其他各学历层次考生比例与2011年相比没有明显的变化;从考试成绩看,硕士、本科学历考生在基础知识考试和技能考试方面优势明显。
从考生年龄分布上看,考生年龄主要集中在20~49岁,两年中,考生年龄结构相关不大。从基础知识考试成绩上看,50岁以上的高龄段考生成绩下降明显,20岁以下的低龄段考生成绩上升明显,而中青年考生成绩基本持本;从技能考试成绩上看,60岁以上的高龄考生成绩下降明显,20岁以下的低龄段考生成绩上升明显,20~49岁中青年考生成绩有所上升,而50~59岁段考生成绩基本持平。
从性别结构看,考生以男性为主,与2011年相比,女性考生的比例有所提高。在两年的考试中,女性考生的平均分和及格率均高于男性考生。
4 结论
对2011年和2012年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参加建(构)筑物消防员职业技能鉴定的云南考生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和分析表明,与2011年比,2012年考生的基础知识考试成绩和综合成绩有所下降,不合格率有所上升;中青年、高学历考生取得较好的成绩,女性考生的平均分和及格率均高于男性考生,这种现象与2011年相同。
中图分类号:D035.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9-0093-03
Results Analysis on Verification of Professional Technical Ability of First Fire Technical Personnel in Yunnan Province//Wei Zhenhua,Yan Lianyu,Luo Jiwu,Wang Jiachun,Li Shiyou,Yang Fang
Abstract Statistic analysis on the first building fireman occupation skill appraisal examination results of technical personnel of the fire construction and the fire technical service enterprise in 2012. Number, average score, standard deviation and pass rate of all level score interval,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ge, gender were calculated, and rankings were arranged based on the calculation.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score and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ge and gender showed that the basic knowledge examination score of 2889 examinees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skill examination score, the examinees of high educational background, young-middle-aged obtained better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and average score and pass rate of female examinee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male examinee.
Key words fireman; fire technical personnel; occupation skill
2012年,云南省共有4批共3371人次消防施工企业和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技术人员参加了建(构)筑物消防员职业技能鉴定基础知识全国统一考试,共有3086人参加了技能考试,其中2989名考生(其中初级1863人、中级1126人)取得了两项成绩。这是云南自开展建(构)筑物消防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以来,首批建筑消防施工企业和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技术人员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考生。这些考生大多数没有参加基础知识培训,绝大多数考生参加了2天左右的技能培训。结合考生基本情况,对这2989名考生的考试成绩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可以为用人单位选聘和培养消防员及相关培训机构今后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培训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考生学历、年龄、性别、生源地和考试成绩等基本信息,建立Excel数据库。统计2989名考生各分数段的人数及比例、平均分、标准差等项目,计算不同学历、年龄、性别考生的人数及比例、平均分、标准差、及格率等项目。在此基础上分析考生考试成绩与学历、年龄、性别等关系。
2 结果与分析
2.1 统计结果
考生的考试成绩整体情况见表1、表2。考生的学历、年龄、性别结构及考试成绩见表3~表5。
2.2 结果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初级消防员基础知识考试成绩平均分、技能考试成绩平均分、基础知识考试合格率、技能考试合格率、综合成绩合格率均高于中级消防员考试的相应项目;而两个等级考试的优秀率相当。
从表2可以看出,初级消防员基础知识考试分数主要集中在[80,90)、[70,80)、[60,70)3个分数段,人数比例分别为26.3%、24.2%、20.2%,技能考试分数主要集中在[80,90)、[70,80)、[60,70)3个分数段,人数比例分别为25.2%、35.4%、20.4%;中级消防员基础知识考试分数在5个分数段分布较为均匀,人数比例分别为17.2%、24.6%、20.9%、18.6%、18.7%,而技能知识考试分数主要集中在[80,90)、[70,80)、[60,70)3个分数段,人数比例分别为24.2%、29.5%、21%。整体上反映了考生基础知识考试成绩略好于技能考试成绩。
从表3可以看出,初级、中级消防员各学历层次人数从多到少的顺序为专科>本科>中专>高中>初中>职高>技校>硕士>博士,专科和本科学历的考生达到62%以上。消防施工企业和消防技术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整体上高于消防控制室从业人员。从考试结果看,本科、硕士学历考生在基础知识考试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本科、专科、职高学历考生在技能考试方面取得较高的成绩。
从考生年龄结构来看,初级消防员考生平均年龄29岁,年龄最大的考生73岁,年龄最小的考生仅17岁。中级消防员考生平均年龄35岁,年龄最大的考生68岁,年龄最小的考生仅20岁。从表4可以看出,初级消防员考生主要集中在20~29岁、30~39岁2个年龄阶段,达总人数的85.5%;而中级消防员考生主要集中在20~29岁、30~39岁、40~49岁3个年龄阶段,达总人数的93.4%。从各年龄段考生的平均成绩来看,初级考试考生基础知识考试平均分由高到低的顺序分别为≥60岁、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
从考生的性别结构来看,消防施工企业和消防技术服务机构从业人员仍然以男性为主,但女性从业人员的比例较消防控制室从业人员中女性比例高。在初、中级消防员考试中,女性考生的平均分和及格率均高于男性考生,这种成绩分布与2011年的消防控制室从业人员类似。
3 结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3-0157-02
作为沿海发达地区广东省在“十三五”规划中,对广东地区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发展专题规划,提出了适合本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规划设计,提出在十三五区间将广东建设成为全国的云计算大数据创业创新高低,成为世界领先全国一流的云基础设备和云终端核心制造基地。为此,广东制定了珠三角“联云计划”人才支撑计划,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人才和智力支持[1]。根据不完全的统计,2016年广东的云服务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云终端制造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预计到2020年整个广东云计算的产业规模将达到6000亿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基本实现产业规模化。
图1 珠三角地区云计算产业概况
与此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与产业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目前的培养供给无法很好满足产业需求。特别是对人才结构出现严重的倒挂现象,一方面产业所需要的大部分是属于产业下游的技能型的人才,人才的需求结构类似于“金字塔”结构,处于金字塔下方的技能人才占据六七成;另外一方面目前在培养人才上面主要是本科院校,其所培养主要是研究性信息技术人才,云计算人才的供给多集中于产业链的中上游,而下游产业链人才的供给相对偏弱。下游人才主要集中在操作类岗位,主要是技能型岗位,从事重复操作的维护、服务类工作,以虚拟化工程师为主[2]。珠三角地区产业概况如图1所示。
根据招聘网站2016 年12 月的统计,云计算领域人才需求量56%为大专以上,与金字塔结构对应。
1 云计算应用型人才需求现状
云计算技术应用是研究描述大数据分析和处理、分布式应用、并行化应用、虚拟化应用的理论与技术,它把当前各行各业所产生的呈爆炸式增长的海量数据进行分布式并行分析和处理,发掘出海量信息中的数据价值。同时,云计算也具有虚拟化的特征,它把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等领域里面的一些基础设施、硬件资源、软件资源等作为一项服务提供给用户,就像用户使用电力设施或水资源一样,实行按需付费使用。根据云计算技术的特色及高职高专学生培养目标要求。
从所需人才类型上划分,云计算产业所需人才结构主要呈现“金字塔”型。据监测结果显示,应用产业作为云计算发展的重点领域,面对未来云计算产业的飞速发展,企业人才急缺的问题日益显现。以云计算产业应用领域相关的IT 人才需求为例,截至 2016 年下半年,IT 人才的需求量已突破30 万人,其中一线城市IT 人才需求最为明显,上海IT 人才缺口将近7 万人,其次分别为北京、深圳和广州,分别 突破6 万人、3 万人和2.5 万人。目前云计算类岗位的薪酬已居行业前列。应届生工资在4500-5900 之间,整体工资水平在10000-15000 元,远胜行业类似岗位。
国家“十三五”规划将云计算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云计算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云计算专业根据市场人才需求,为广东地区培养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人才[3]。
2 人才培养定位
云计算的产业链是由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软硬件与网络基础设施服务商、云计算业务集成服务商、终端设备厂商等构成,是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链,专业定位非常明确面向国民经济各行业和领域云计算建设的需要,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特色注重培养学生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基本云计算核心理论基础知识,具备使用先进云计算技术和工具进行云计算应用等能力。
目前广东部分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开设了云计算专业,培养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维护、运营的人才;外省的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成都学院、山西职业技术学院等也开设了云计算专业;很多高职高专开设了云计算课程,20多所高职院校已开设云计算专业。以上可看出,高职高专院校的领导及教师都意识云计算技术的重要性和专业的必开性,但由于云计算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云计算这门课程如何定位、如何讲、讲什么还不清楚,相关课程的教师迫切的需要有系统地讲述云计算专业基础知识的教材。市面上的云计算相关图书大多为店销书,偏重产业和技术介绍,没有适合高职高专作为教材的书籍,这一现状大大的制约了高职院校云计算专业的开设和发展,影响了高职层次云计算人才的培养。
因此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的云计算专业的培养目标、核心课程体系应如何建设,经过深入的调研,在云计算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上需要非常明确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学生能力为目标,以平台产品为载体,项目化教学为模式,重点培养具有云计算平台搭建和云计算应用设计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的云计算人才。
3 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思路
3.1 培养模式
按照基于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培养理念培养具有应用技能和创新思维的新型人才,在专业课教学中培育职业素养的意识和手段。在培养模式上采取项目为载体,通过项目作为引领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实现校内校外实训,通过与教学企业的合作,⑵笠嫡媸蛋咐引入到课堂中,完成实训内容后进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企业化教学,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中重点培养具有熟练掌握至少一个国际知名云计算平台技术的云计算系统工程师及云计算系统运维人才,学生通过大量实践操作,熟练掌握设计、开发、规划、安装和管理云计算系统所需的专业知识,可以按照实际需求对云计算平台进行配置、优化以及局部改进的能力,能够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引进云计算系统进行设计、规划、安装和管理。主要可从事云服务提供商、软件开发公司、互联网企业、学校、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云计算系统的规划、设计、开发、搭建和运维。
3.2 产业融合,就业导向
首先人才的培养是以就业为目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专业规划需要体现紧跟市场、一线定位的原则,需要在国内的产业背景为依托,跟产业发展相配套,培养的人才需要满足企业的需求和要求,因此,在专业规划、课程体系等各个环节需要做到“学有所教、教有所能、能有所用”。此外,在专业校企合作方面,需要与真实企业进行合作,实现共同办学、构建课程体系,保证学生在毕业后可以符合企业需求,打造“入学有就业保障、毕业即可就业”校企合作新格局。
校企合作,师资“互聘共培”。通过学校聘任企业工程师承担专业教学任务,企业聘任教师参加项目研发,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3.3不同层次培养
坚持教学改革,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首位,逐步改善教学条件;按照“不同层次”学生具有不同特点进行结合岗位需求的人才分类培养,提高整体专业教学效果,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应用创新型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人才来说,其岗位包括了云计算维护工程师、云计算售后服务工程、云计算测试工程师,可以按照学生对于专业特长和兴趣,设计相应的专业能力,配套相应的教学知识,,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特色注重培养学生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基本云计算核心理论基础知识,具备使用先进云计算技术和工具进行云计算应用等能力。
3.4引入工程项目
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核心就是把工程项目引入教学过程,以项目设计为主线完整地、有衔接地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阶段。目前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还不是特别成熟。为此,根据本专业(方向)人才培养要求,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能力实训、专业核心技能训练、专业综合实践,专业实践教学实训设备主要包括主流的PC 机、服务器、网络互联设备和网络安全等设备等。根据本专业(方向)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实践教学基地主要以“教学企业”、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构成。其中“教学企业”主要承担综合实践和企业真实项目实训,校内实训室主要开展专业基础能力和核心能力训练、校外实训基地主要开展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训练。其中“教学企业”按照企业应用实际环境建设、校内实训室按照校企共建模式建设专业技能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按照企业实际岗位要求建设。
3.5课程体系创新
高职院校云计算应用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上需要按照采用“平台+ 方向”的思路,这个思路是符合高职院校课程特点和要求的。“平台课”需要大部分的学生都具备基础知识和技能,这是以后学生发展的后劲所在“专业课”。此外,在课程体系上需要进一步的创新,在课程的开发上,可以让企业参与进来,共同来开发课程,将企业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场景带入到课程中,更加符合一线定位的理念,真正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打造“校企双主体”的课程体系。遵循“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构建由基本素质、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综合性实践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综合素质等六个模块构成的基于职业岗位(群)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实行工学结合课程资源库建设项目,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和核心课程群的建设。整理专业相关材料和成果,建精品课程建设团队。
3.6校内外一体的“云实训”
全面规划、合理设置和布局校内外实训基地,突出实训基
地共享平台建设,建立一批以专业群为基础的跨专业的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建设中,需要校内实习公司和校外真企业共同参与,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点构建校内实习公司,通过企业真实的案例来让学生做项目,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过程,将课堂搬到企业来利用项目作为载体实现实训目标。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全程参与到人才培养中,利用一线企业市场、资金、场地、设备、项目、人员等的优势,充分利用企业方的资源,在教学中使得学生对实际工作任务、工作场景等有直接认知,实现基于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培养理念。
同时,规范创新实践教学管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4总结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才需求不断增长,对高职院校来说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按照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培养理念培养产业所需要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一、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掌握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是一个合格的专业型人才不可缺少的。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计算机这门课程并不一定要具备扎实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内容基本上是重新开始。兴趣比基础更重要。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如在课堂上能紧跟老师的教学思路,完成一定量的理论和上机作业,可以轻松地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观察到,对计算机怀有一定兴趣的同学,在上机操作与考试中成绩明显领先。那怎样培养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呢?
1.根据学生心理特点选取教学素材
中职学生活泼好动,充满朝气,喜欢接触新的事物。老师在选取教学素材时,要考虑到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选取他们喜欢与熟悉的内容,巧妙地引入到课堂教学与实践中去,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有竞争性的活动与比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尝试在课堂上开展小型的计算机知识竞赛,采用小组比赛,分必答题与抢答题两种类型,邀请学生一起参与主持与记分,学生兴趣深厚,气氛活跃,效果良好。
3.结合计算机应用实际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操作实例和任务
计算机的发展迅速,应用日新月异,计算机课程本身为一门工具性的课程,应根据当前计算机应用的主流(而不是根据教材)来选择计算机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学有所用,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与生活中。学生在操作任务的设计上,也应该考虑实用性原则,让学生通过完成相应的操作任务,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操作中收获自信,提高协作能力。
4.组织相关的计算机兴趣小组
在中职学校中,可以根据开设的计算课程,开设相关的计算机兴趣小组,通过小组活动来进一步培养兴趣与提升能力。
二、重视“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学习
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云计算”作为信息技术领域的一项前沿技术,走进社会多个行业,引起了一系列的行业变革。中职院校是我国培养专业型人才的重要摇篮,其教学工作的质量与实效性直接决定人才的基本素质,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云计算”作为一项新技术,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进行应用,是新时期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发展新需求,也是必要举措。通过“云计算”的应用,从计算机软硬件环境入手,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对现有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进行创新,对传统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弊端进行革除,是新时期提高教学工作实效的重要举措。
1.软件教学
在软件教学工作中,必须将“云计算”技术进行有效的应用,将教学内容与新技术进行融合。在进行操作系统教学中,教师要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压缩,适当对于“云计算”设备的操作进行讲解,例如 WINDOWS 操作系统中“云计算”应用技术的讲解。在应用软件的教学上,教师可以以office 系列软件为例,通过在线办公的实现,让学生了解“云计算”技术对于办公带来的便利,通过对相关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优势与劣势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云计算”技术的概念。另外,软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积极地对手持终端设备中“云计算”技术的应用进行教学,并且联系实际生活中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硬件教学
硬件教学是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学生接触计算机时的第一部分内容。计算机硬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计算机处理器从以往的低频、单核,发展到了现在的高频、多核,处理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应用领域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与此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型硬件设备的出现,结合互联网技术,形成了一个新的互联网生态体系,智能电器的出现,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时俱进讲解新鲜事物,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历程,并且展望计算机领域的发展趋势。在硬件教学中,融入“云计算”概念,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云计算”技术对于社会生活的改变和积极的意义。
3.网络教学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计算机的应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改变了现代社会的信息交互方式。在“云计算”技术应用不断发展的今天,各种智能设备、平板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应用,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满足数据处理与信息交互的需求。教师可以针对网络技术的发展进行教学,并且引入当前火热的移动网络的“4G 技术”,通过结合身边生活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网络技术的发展情况,在学习传统网络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对网络技术发展的认识,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并且确保学生的理解能力可以与时俱进,让学生在日后工作的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与适应能力。
三、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方向
中职学校培养的是直接就业的专业型人才,毕业生应该具备某个职业所要求的专业素质与技能,而且还应能较好地适应社会,具备必需的职业发展能力。在信息技术应用十分普遍、应用层次日渐提高的今天,扎扎实实地学好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对于中职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
作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延伸,课外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手段。传统意义的课外活动侧重于对所学知识内容的预习梳理和复习巩固。课前学生对照教材学习知识点,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预习的进度和效果缺乏有效的监控;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普遍采用誊抄重要知识点、完成练习等作业形式巩固教学重难点,作业完成后还以教师书面批改或口头讲解为主,呈现出形式单一、思路狭窄、评价简单等特点,而忽略了知识的外延性、拓展性、综合性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笔者对江阴市南华中等专业学校15级各专业学生进行了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外学习活动现状的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3份。调查结果显示,73%的学生较少进行该课程的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学生反馈的课外学习活动:23%的学生基本能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预复习,61%的学生漫无目的,无从下手。如何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利用好时间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外学习活动,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值得教师积极探索和尝试。
二、基于云班课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外学习活动实践应用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催生了移动教学技术的变革。蓝墨云班课作为一种即时反馈互动教学APP,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了有力的平台保障。教师邀请学生加入自己创建的班课,通过手机端或PC端向学生推送课程信息(通知、调查问卷)和资源(微视频、音频、图片、导学案等),为学生课前预习搭建支架。课前学生通过移动设备或电脑登录班课,通过微视频、课件、图片等资源的在线学习和参与教师组织的答疑/讨论、头脑风暴等在线活动,完成相关知识点的初步认知,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课后学生在成果展示、即时测试等活动中增进师生交流,提升自信,实现知识的内化提升。利用移动技术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和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和内化知识做出积极贡献。
1.课前铺垫
(1)掌握学情
当代著名的教育家本杰明·布鲁姆认为,“学生具备从事每一个新的学习任务所需的认知条件越充分,他们对该学科的学习就越积极”。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决定着新的知识的输入、理解和接纳,对学习结果及其以后学习都有重大的影响。教师应提前编制调查问卷,通过问卷反馈情况,掌握学生知识储备等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目标。
(2)共享资源
基于课前学情调查,教师有针对性地制作和整合相关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资源,如微视频、课件、动画等,及时推送给学生。学生登录云班课,学习微视频、课件等各类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研究。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实时查看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记录,及时提醒和督促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
(3)答疑解惑
云班课提供了包括即时测试、答疑/讨论及头脑风暴等师生交互活动方式。教师在学生资源学习基础上组织典型问题的答疑、讨论和测试等交互活动。教师可实时参与答疑讨论活动,对学生的讨论交流进行正向引导,同时通过测试活动的即时成绩分析,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课前内化情况,以便适当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通过课前先学,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初步知道了学习要点;教师掌握了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基础及学习难点,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变盲目教学为有针对性教学。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在课前完成初步的认知活动,积极思考遇到的问题,能激发在课堂上主动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探讨的积极性,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2.课后交互
(1)多元评价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成果最终多以电子文档形式呈现,传统教学中难以展示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渐缺失。运用云班课的“作业/小组任务”活动,每个学生都可上传学习成果进行自我展示,教师和其他学生则可适当点“赞”。同时教师对学生成果存在的典型问题在“答疑/讨论”模块进行分析讨论,使学生在交互中提升自信,激发学习的内驱力。
传统测试的评价往往滞后且无法面面俱到,而运用云班课平台知识点测试,可实现学生即时答题,即时评分。教师在平台上本节课的相关知识点测试题,学生用手机或电脑进行在线测试,测试完成后可以给出成绩并分析总体情况,比如每个学生的分数汇总表、每个问题的正确率统计等。这样教师能够即时看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同时也能省时、高效、全面地分析课堂状况。
(2)巩固拓展
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业因环境限制多以抄写为主,无法达到课堂学习知识的巩固内化及问题反思。教师通过云班课布置作业,根据学生知识与能力上的差异,把作业设计成基础作业与拓展作业两个层次。基础作业偏重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积累,为学生必做;拓展作业偏重于综合能力的运用,由学生量度自选,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作业素材包括文字、图片、语音、视频、PPT等多种形式,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学生登录云班课完成电子作业后,教师及时回复学生。优秀作业通过群发的形式让全班学生都能看到,而有些批评性评语只能由学生本人看到,以保护学生自尊心。教师利用学习平台指导学生作业,与学生交流情感,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
三、基于云班课的课外学习活动实践反思
作为即时反馈教学APP,云班课为教师分享教学资源、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通过课前资源,如微视频、课件等,使学习重点容易掌握,难点轻松突破。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测试成绩等实时反馈,使学习过程变得易监控,成效易检测。除面对面的师生交流外,云班课将师生交流从课中拓展到课外,搭建了师生沟通新途径,促进师与生、生与生的融合。
在体验云班课带来便捷的同时,云班课学习也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如课前对资源的科学整合、学生课前资源学习的真实效果、讨论等交互活动参与度的有效把控、学生移动设备的科学使用等问题,仍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科学有效的探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1]肖海彬.布鲁姆教育理论对中国学校体育的借鉴与启示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4(2).
[2]周云虹.基于云班课平台翻转课堂英语口语教学应用研究[J].海外英语,2016(3).
[3]廖素清.课外学习活动的评价与管理策略——以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10).
[4]张锰.会计专业一体化教学初探——云班课翻转课堂[J].职业,2016(2).
[5]孟婷婷.关于蓝墨云班课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几点思考[J].亚太教育,2016(5).
计算机专业领域面广,贴近专业技术的发展水平,是一本难得的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师生必读的专业导论教材。
该书原名为New Perspectives on Computer Concepts,直译可以翻译成“计算机概念的新观点”,透过该书的版本更新,我们也确实在其不同版本中学习到了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观点、新概念、新技术、新发展。
该书自第1版以来,与时俱进,几乎年年都有显著更新,至今已经有13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华章) 在国内出版了该书的第4版 (2003.7) 和第10版 (2008.8) 的中、英文版本。据了解,原书第13版的英文影印版将于2010年底在国内出版,第13版的中文翻译版也将于2011年3月份出版。
1内容全面、时尚
本书是国外著名大学采用的
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导论课教材。以帕尔森、奥加著《计算机文化》第10版为例,本书涉及了计算机科学的诸多方面,详细介绍计算机领域的相关知识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其学科的发展历史。在第10版中,全书共分13章,分别介绍计算机、因特网、Web和电子邮件基础知识,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文件管理、病毒防护和备份,因特网和局域网技术,网页、网站和电子商务,数字媒体,计算机产业,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数据库,计算机编程等内容。
由于原作者与原出版社坚持版本的持续更新,本书总是通过最先进的方法和技术来讲述计算机基础知识,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方法独特,堪称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的百科全书,有助于增强读者对计算机科学的兴趣,也帮助学生对本专业、本学科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2体例清晰、实用
本书在内容安排上既体现了计算机科学的广度,又兼顾了相关主题的深度,同时紧跟当前的技术发展趋势。经过十多版的持续更新,本书的知识内容体例清晰、实用。每章分几个并列的部分,每个部分结束都设计了相应的“快速测试”部分,以巩固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
此外,本书还配套有设计精良的多媒体光盘、网站等。多媒体光盘包含了交互式的英文原版书、练习题库等。光盘中不仅有录像、动画、交互式术语表等,还有评分记录和快速测试答案,学生能马上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教师也可以马上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此外,各章还配有测验、学习提示、实验及相关信息。
3本书的读者
综合考虑教材价格、教学课时数、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习能力等诸方面因素之后,本书可用作高校各专业的计算机导论、计算机基础课的教材,也可供广大计算机爱好者参考使用。
相关课程的任课老师可以把本书作为教学参考书向学生推荐,本书也适合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深化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教材;本书十分适合相关课程的教师用作教学参考书,并且应该保持对不同版本的跟踪了解,从中获取最新信息;建议编写本课程新教材的作者也能充分了解本书的内容。
4图书相关信息
书名:计算机文化(原书第10版)
原书名:New Perspectives on Computer Concepts, 10th Edition, Comprehensive
作者:[美] 帕尔森 (June Jamrich Parsons、奥加 (Dan Oja)
译者:吕云翔、傅尔也
ISBN:978-7-111-2467-9
页数:492
定价:66元
原出版社:Course Technology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2号,邮编:100037)
责编:王春华
装帧:16开平装
出版年:2008-8
5主要内容 (目录)
下面,我们把原书第10版和第4版的主要目录对比列举如下,供读者分析了解,如表1所示。
从上述内容可以发现,本书各个版本之间的发展和变化还是十分明显的,教师可以用作教学参考书或者通过跟踪阅读本书以获得进修提高。
其实,旧版本中的某些教学内容设计,例如第4版中的“用户焦点”和“问题”部分,也是很不错的教学或阅读内容,颇有教学参考价值。因此,与一般教材不同,这本书的不同版本也多了一些收藏价值。
6译者介绍
吕云翔,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软件学院SAP ERP咨询顾问专业主任,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应用科学学院应用信息技术专
业硕士、经济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硕士。具有多年的软件开发、项目管理、计算机教学经验,对IT行业具有较全面的认识。2003年至今任北航软件学院副教授。目前研究领域包括软件工程 IT项目管理。
本书的英文版篇幅较大,翻译中译者对一些内容进行了改编。例如,删去了引论(Orientation)、问题(Issue)、计算机应用(Computer in Context)、实验(New Perspectives Labs)、复习(Review Activities)和网上复习(On the Web)的内容。对这部分内容感兴趣的,可以参考原书的英文(影印)版。
7推荐指数
推荐同行阅读指数:
(注:以为最高。)
在网上搜索读者对本书的评价,大家的认同是一致的,即“作为计算机科学的入门教材是很不错的”,一些国外同行的评论如下。
Martha Lindberg (明尼苏达州立大学) :本书的编写风格非常清晰,章节的划分合理实用。书中包含的技术信息对于那些已经初步了解基本计算机概念的学生既轻松有趣又非常实用。
Gerald Hensel (巴伦西亚社区学院):本书以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将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娓娓道来,每章还辅以精选的示例和插图,是一本内容全面、易学易懂的计算机导论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