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5 16:32:4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体育赛事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如今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不断增加,很多企业意识到必须重视宣传,并积极做宣传,然而宣传方式和投入力度决定了产品的市场认可程度。有学者认为,体育赞助将是当今社会最有效的市场推广策略之一。近几年来各高校体育赛事在企业赞助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激发了在校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欲望。除此之外,还吸引了许多社会上的体育爱好者前来观看,有观众就意味着有市场,而且观众可以为体育赛事本身带来人气,增强比赛氛围。赞助企业投资高校体育赛事正是看中了大学生这一庞大的群体。总体而言,随着赞助商加入高校体育赛事,极大地增强了高校体育赛事的影响力,吸引了众多师生和社会群体的眼球,多方赞助资金数额一直呈上升趋势,提高了体育事业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1-3]。
1赞助、体育赞助及高校体育赞助的概念
赞助是社会组织用提供本钱、产品、设备、设施和免费服务等方式无偿赞助社会事业及社会活动的一种活动,是一种信誉投资,有利于企业改善社会关系。体育赞助我们可以理解为赞助商(企业或社会组织)对体育赛事或运动队提供系列服务支持,例如:资金、技术、设施、设备、产品和相关服务等。同时,体育赛事或运动队允诺赞助商享有相应的权利,包括赛事中进行广告宣传。笔者认为体育赛事赞助是一次平等合作,这种合作由商家和体育组织之间以付出和回报等价交换,以达到共同获益,这也是体育组织、商家、中介机构、目标受众之间的商业互动过程。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可以通过赞助某个体育组织或体育活动,并为其开展一系列营销活动,从而借助这项活动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为其创造良好发展环境。高校体育赛事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属于体育赞助对象的范畴之内。有些学者对高校体育赛事赞助的界定为:商业资本(企业、公司、个人)与高校体育赛事资源(被赞助方包括体育赛事、运动团体、场馆器材等)之间建立的一种互利互惠的商业关系,通过交换资源达到互相得益的双赢目的。高校体育赛事同样具有商业性和公益性两种性质,只不过相对于职业体育赞助和竞技体育赞助而言公益性稍强、商业气息不太浓厚罢了。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以山西省高校体育赛事赞助为对象进行研究。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主要采用文献调查法,查阅各大体育院校学报和科研刊物,统计和分析了很多高校体育产业和赞助方面的资料,为这次研究提供了很多素材。
2.2.2问卷调查法
在山西具有代表性的七个企业和商家(飞利浦、安踏、红牛、可口可乐、李宁、特步、大印象)进行问卷调查,对近几年高校体育赛事有过赞助的企业或商家负责人,通过预约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
2.2.3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采用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山西高校赛事赞助的规模
从表1中可以看出,山西体育赛事赞助呈现以下特点:第一,赞助的内容主要是实物和现金为主,大型、水平较高的体育赛事中才存在技术赞助。这些赞助商偏好影响力较高的高校体育赛事,权衡各大高校师生素质水平可以发现,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财经大学这三所高校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代表着山西高校体育赛事的最高水准。第二,赞助商基本都是以财力雄厚的大企业为主。第三,山西高校体育赞助商主要通过媒体报道、广告宣传和冠名等形式作为回报。第四,山西高校大规模体育赛事相对较少。总体看来,高校体育事业的赞助规模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3.2影响企业对山西高校赛事赞助的因素
3.2.1企业对待赞助高校体育赛事的态度
通过调查有投资高校体育赛事史的企业,结果表明部分企业对此事件态度比较积极,接近一半的企业态度一般,又有少数企业对待此事表示无感。由此可以看出,部分企业对投资高校体育赛事很有兴趣,企业可通过体育赛事使本公司形象得以宣传、展示,能够更好地掌握消费者的需求,这有利于后续产品的销售。然而,也有部分企业对投资体育赛事态度一般或无好感,这表明仍有些企业并不了解体育赛事,这将会影响企业对高校赛事的投资方向和投资数目。
3.2.2赞助商对高校体育事业的选择因素
当企业投资一项高校体育赛事时,会考虑一些现实因素,如学校软件以及硬件实力,社会影响力、声誉等。在现今社会中,市场经济作为一种主要的经济方式存在于社会活动中,当代社会更加注重诚信,投资方首要关注合作者的诚信度和信用度[4-5]。另外除了信誉,投资者也将体育赛事运作水平列入考虑范畴,因为投资的回报直接受赛事经营水平的影响。企业赞助高校体育赛事时,运动方面的项目尤为重要,考察对方是否适合赞助,赞助商首要考虑该赛事是否会提高企业产品的销量,企业文化精神是否与此赞助吻合。举办体育赛事规模大小以及参赛人员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受众(社会群体和高校师生)关注度,从而间接影响企业在市场的知名度。
3.2.3企业对高校体育赛事赞助金额的承受度
山西作为能源大省,受近几年煤炭行业的低迷,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中小企业发展受阻,特别是大规模企业现在负债累累。由于煤炭经济遭遇寒冬,使得以煤炭和钢铁为主导产业的企业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加上企业相对保守,缺少激情和冒险精神,从而对赞助体育赛事缺少了解,难以取得他们的支持和信任。对7所企业和商家问卷调查发现:1.5万元以上的企业投资只占5%,1~1.5万元的占10%,0.5~1万元的占47%,0.5万元以下占38%。此外,由于企业内部严密的管理体制,很多高校体育赛事的组织者几乎没有机会接触相关企业高层领导,无法得到有效沟通,系列服务赞助方面受阻。另外,一些企业即使与学校已经取得联系,但与其他企业相比,实力较弱,也想在市场竞争中树立自己的品牌,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也导致无法得到相应赞助。
3.2.4企业对于高校体育赛事回馈利益的满意度
通过调查发现,企业与赛事组织者合作之后对于所得回馈并不是很满意。结果表明:赞助商更多考虑自己的利益,对于支持高校体育赛事并没有做到相应对等的系列服务支持,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另外,对于企业自身所开展的一系列营销活动仍需改进完善[6]。从企业方来说,对于赞助高校体育事业的预期回报过高、过急,要求马上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看不到效果就打退堂鼓。因此,企业的满意程度就较低。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山西高校体育赛事赞助市场已初步发展,但总体来讲还不太成熟、发展稍微落后、运作水平较低。现阶段高校体育赛事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对赛事的吸引力不足、企业意识不够、赞助中介机构缺乏。但随着高校体育文化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体育市场环境日趋完善和发展。综合以上因素,山西高校体育赛事市场还是很具发展潜力的。
4.2建议
山西高校的体育赛事在市场化的运作中,高校和政府可以在一些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如在政策、条款等方面,从而可以调动赞助企业的积极性。也可以建立有效的中介组织机构,加强媒体的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培养高水平的体育经纪人加入到赞助高校体育赛事的行列,从而影响更多企业投入到赞助高校体育赛事这件事中。另外,企业在选择高校体育赛事时要主动出击,不要错失良机,在选准赞助体育赛事项目的基础上,运用高校的学生积极宣传企业的文化,坚持长期战略规划,树立长远目标,不断巩固品牌形象,以此达到企业和高校双赢的目的。
作者:王英俊 支 强 单位:晋中学院体育学院 忻州师范学院体育系
参考文献
[1]李红涛.我国高校体育赛事赞助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5(6):126-128.
[2]李刚.中国企业赞助国内大型体育赛事的绩效研究——基于事件研究法[J].体育科学,2014,34(8):22-33.
[3]王义平.武汉市高校体育赛事赞助市场现状分析[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2,25(5):20-22.
体育赛事产业核心竞争力是以赛事组委会为生产者,以劳动与设备为投入品,各种人体运动组合为产出品的生产部门,在获得核心竞争优势环境下区别于其他产业,难以被模仿的能力。体育赛事产业核心竞争力具有系统性、价值性、独特性和动态性等特征,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培育与沉淀下来的,与周边其他要素资源互相影响的中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结果。但是,目前体育赛事产业存在诸多问题,如高规格的体育赛事亲民度不够,国际性比赛量大项目多,专门化运动管理团队缺乏。这些问题,都在影响与制约体育赛事产业的发展,本文从独特角度入手,提出体育赛事产业应走战略发展之路,本土品牌之路,合作共赢之路。
一、体育赛事产业环境要素分析
根据索罗与丹尼森等人提出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表达式为Y=f(K,L,R,A),Y为产出增量,K为资本存量,L为劳动力,R为资源增量,A为技术状况。它表达了经济增长需要劳动与资本投入以及技术的支持。因此,体育赛事产业环境要素离不开技术的创新。企业需要提高本身的经营管理技术,优化资源,采用新的生产与销售方式,实现利润。体育赛事产业也需要通过产品创新,运动设备创新、生产资料创新、组织过程创新等实现体育赛事全面创新的技术与能力,以科技带动体育,以体育促进科技,走科技与体育互相协调,共同发展道路。技术的创新离不开制度的创新。体育赛事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之一在于是受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作为国家体育产业,其发展对于提高国际影响力重中之重。政府应该通过产权制度,税收政策,体育赛事文化氛围等制度创新,为体育赛事提供较低运作成本,而税收优惠又将激励各参与主体的市场行为。技术的创新与制度的创新共同带动了体育赛事产业区域创新环境要素的构成:一是硬件创新环境。主要指大型体育活动或赛事所具备的交通、设施、宣传设备等创新。二是社会文化创新。居民的审美标准、价值观、文化水平与心理素质等需要创新形成彼此信任、相互合作的良性发展力量。三是劳动力市场创新。运动员需要积极训练,通过培训,教育,有一定强度的训练达到赛事生产需求。
二、体育赛事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
体育赛事产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相互协调,内部与外部环境资源整合,资本与技术等共同创新的系统能力。体育赛事产业可以实行跨行业的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战略结盟,以收购、合作或者合资等方式进行战略资源的整合,扩大产业的规模,增强产业的实力;在优势竞争方面:体育赛事产业的模式应该向环式发展,即为投入者硬件软件生产者服务口碑文化软件硬件投入者,如此一来,可以降低宣传成本,增加投入者粘性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增加投入者资本投入,并且结合社区商业模式打造品牌优势与规模效应,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在寻求战略优势方面,强化关键成功因素(KSF),体育赛事产业的关键成功因素为高性价比、优质的硬件和软件充分结合。加强硬件设施的改进,通过技术、知识与物质资本的整合,使体育赛事产业有硬件上数量、质量、使用效率的支持。优秀劳动力资源需要不断地运输,通过无形要素与劳动力资源的整合,使各个省市区具有培育特色运动项目与俱乐部的能力,使业余体校,高校,体育中介机构具有培训教练员、裁判员、赛事管理员的能力。良好的社会环境形成,对于体育赛事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至关重要,如前所述,品牌与规模的效应对促进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重要作用,良好的社会环境则从宏观角度,探讨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制度的创新、宣传的意义等,通过建立体育赛事产业文化网络,形成共同的体育文化价值观。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战略结盟,可以形成强大竞争优势的体育企业;通过战略整合,可以达到技术创新、人才培育、制度创新、文化支持等要素协同发展,对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体育赛事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有重要作用;在寻求战略优势方面,既要走共赢之路,也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强化关键成功因素,使体育赛事设施等硬件与网络文化,赛事相关人员的能力等软件高度结合,使劳动力资源不断完善。
三、总结
体育赛事产业核心竞争力,通过技术的创新与制度的创新共同带动了体育赛事产业区域创新环境要素的构成。并通过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战略结盟,战略的整合,增加投入者粘性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增加投入者资本投入,并且结合社区商业模式打造品牌优势与规模效应,形成共同文化价值观念,为中国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体育产业蓬勃发展,体育项目日新月异,越来越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欢迎,热衷体育运动和体育娱乐性活动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奥运会、世界杯、亚运会、世界一级式方程锦标赛等受众范围广、互动性极强的大型体育赛事,已然成为国际社会关注度极高的体育焦点项目。伴随着体育赛事节目如火如荼的发展,体育赛事节目侵权纠纷问题日益凸显,给创作人造成了无尽的困扰。“同案不同判”的现象,有违司法的一致性、权威性,容易降低社会公众对司法机关的信赖。在法理上,引发的争议是:体育赛事直播画面属于“作品”?是属于“电影作品”还是“录像制品”?体育赛事直播画面是否具有独创性?其认定标准是什么?为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司法权威,保护当事人的利益,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判。
二、体育赛事直播画面的作品类型归属——“电影作品”①或“录像制品”
法院在处理体育赛事节目是“作品”还是“制品”的问题上,往往会在电影作品或类电作品与录像制品之间进行一个衡量,通常从“直播画面”的“固定”和“独创性”两个构成要件进行分析。由于我国采取的是“著作权——邻接权”二分立法模式,司法实务中就形成了对独创性高的认定为电影作品或者类电作品;对独创性低的认定为录像制品的局面。两者权利保护范围相差较大,著作权有发表权、署名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广播权、出租权等17项权利;而邻接权仅有出版者权、表演者权、录音录像制作者权及广播组织权4项权利。如果仅从“直播画面”独创性高低程度进行主观判断,将无法保障创作人之间的利益平衡。从客观情况来说,电影作品与录像制品无论从创作方法上,还是成果展示上都有着相同的表现形式。其一两者均由一系列有伴音或者无伴音的画面组成,呈现画面效果没有本质区别;其二两者均摄制在一定介质上,具有固定性。其实,不论录制在胶片上还是通过摄像机现场直播,在观众看来都是一样的,屏幕所显示的都应该受到保护。所以,电影作品与录像制品之间的界限应该被打破,彻底走出立法者的枷锁,统一一个称谓——视听作品③,以此正确司法。就目前现状来看,体育赛事节目的类型归属应该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需要明确的问题。体育赛事与体育赛事节目不能等量齐观,体育赛事不具有著作权法上的属性,不属于著作权客体,体育赛事主要体现了运动员的速度、力量和技巧之美,只能作为竞技活动而不属于作品。有学者从体育赛事类型化分析认为,体育运动的可版权性不能一概而论,应将体育赛事分为对抗体育与艺术体育,前者不受著作权法保护,后者更注重美感的呈现,受著作权法保护。[1]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是作品的“智力成果”,有美感的艺术体育,像花样游泳、艺术体操、自行车特技等体育项目,其本身还是体现在技巧上的运用和发挥,智力成果的创造并不是体育运动的主要目的。倘若将体育赛事纳入著作权法保护范围,那么竞技活动的创作人就会以该动作享有著作权而禁止他人使用,这毫无疑问会对未来的比赛竞技构成阻碍。体育赛事节目显然不同于体育赛事,体育赛事节目是创作团队为了迎合广大观众对高清晰赛事画面的需求,促使观众在视觉与心灵上得到双重享受,而精心编织的一部“剧本”,基于摄像机位置设置,镜头远近取舍、比赛解说和评论、慢动作回放、观众失落或兴奋表情、场外观众互动参与等多元可视因素,通过选择、编排、剪辑等创作形成的一系列有伴音的连续画面,应该说体育赛事节目的创作过程已经具备了创造性。虽然我国著作权法并未将体育赛事节目归为独立的作品类型,但其表现形式上与类电作品相似,应将体育赛事节目纳入类电作品的范畴。
三、体育赛事直播画面独创性的认定标准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4-0103-02
近年来,体育赛事尤其是名牌体育赛事所折射的魅力已成为一种超越国界的语言,而其背后所蕴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并催生 了一个新的经济领域,即“赛事经济”。
目前上海拥有的体育赛事包括中国足球超级联赛上海赛区,F1方程式赛车,网球大师杯,汇丰杯高尔夫球赛和其他的世界级体育赛事。但相比较于欧美国家成熟的体育赛事与赛事地体系,上海在利用体育赛事来营销城市形象还处于探索阶段. 本文将从体育赛事和城市品牌形象的角度分析上海目前的状况,结合国外的成功实例,提出进一步的建议。
1 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1 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现代大型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能显著地促进举办城市的经济发展。1964年东京奥运会,使日本GDP由举办前的每年增长10.01%猛增到了26.1%,经济学家将其称为“东京奥林匹克景象”。悉尼因为2000年奥运会吸引的海外投资高达87亿美元。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体育产业(健身娱乐业,竞赛表演业,体育彩票业,体育用品业,体育保险业,体育信息,人才培训等)产生深远影响。体育消费产生的乘数效应与体育产业关联性带动城市经济社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结构优化.
1.2 加快城市的基础设施的建设
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往往伴随着较大规模的市政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兴建。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不仅要有专业的体育比赛场馆,同时对其它相关的城市基础设施也有高度要求,包括交通,住宿,通讯,生态环境等相关行业。广州为举办2001年第九届全运会投资120亿元人民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修了珠江大桥,全封闭的环城高速公路,新国际机场等,在环境保护上投资50亿元,使整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飞跃的提高。
1.3 增加城市旅游业的旅游收入
2004年F1方程式车赛落户上海后,国际著名的AC尼尔森公司就F1对经济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调查限定在与F1赛事紧密相关的七个行业,即酒店业、旅游业、餐饮/零售业、运输业(汽车租赁、出租车与航空)、展览/会议业、广告业和房地产业。调查结果显示:F1中国站对上海的经济增长和社会效益起了巨大的积极推动作用,除房地产外六个行业在F1期间业务量增额的当期效益为15.3-17.3亿元。
1.4 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和知名度
大型体育赛事前高度的国际媒体关注度和报道,会大幅度地提升举办地的知名度,改善其城市品牌形象。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举办使悉尼的城市品牌形象效益提前了10年,极大地提高了世界各地对悉尼甚至澳大利亚的热情和期望,而悉尼也有效地利用了这个契机,通过各种媒体手段宣传和传播悉尼城市形象,把悉尼成功塑造成为一个引人入胜的旅游城市。澳大利亚更是先后邀请了3000多家国外媒体来到澳洲,由当地官员协助区各地采访,重点是采访都市乡村的一些时尚的变化.这些媒体先后制作了价值约为23亿美元的宣传素材,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很多改变了国际上人们本来印象中对澳大利亚”广阔荒野”的形象,在国际游客中塑造了强烈的现代的带有都市文化的形象。
赛事的成功举办会给城市带来有利的舆论.人们会在赛事于举办地之间产生认知思考,让人看到听到赛事名称就会想到相应的举办地,提高城市的曝光度,提高国内外声誉。
1.5 提高举办地旅游业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城市旅游业的良好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服务和管理水平。大型的体育赛事,尤其是国际性的名牌赛事,往往对一个城市甚至是国家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和考验。赛事主办方一般会通过专业公司对赛事进行整体营销策划,对赛事接待的服务内容和质量等都会进行详细的规定。这些要求和规定会帮助相关行业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逐渐与国际标准接轨。主办城市政府的配合与协调是大赛成功,高质举办的关键环节。
2 大型体育赛事与城市品牌形象
城市形象就是一个城市的内外公众对这个城市的总体的,抽象的,理性概括和评价,也是城市与公众,城市与城市之间传递信息和思想的外在形式。城市形象作为一个地方品牌,是无可估量的无形资产。良好的城市品牌形象能够推动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吸引八方来客来旅游,观光,购物,置业和投资发展。良好的城市形象还将显著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增加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城市管理者为了寻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开始有目的的规划,营销和建设城市。而事件是近年来城市营销者营销城市的一个有力工具,借助事件塑造城市特色,打造品牌形象,从而达到营销城市的效果。体育赛事作为城市的一类特殊事件,它具有资源的稀缺性,影响的广泛性,价值的多元性,容易引起媒体社会的关注,可以作为城市营销的一个有力工具。
中国的城市品牌营销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97年之前的宣传时期,2007年之前的营销推广时期,现在正在全面进入国际化品牌战略升级时期。1997年前,中国几乎没有城市品牌意识,一个城市的知名度主要依靠党政机关的宣传来实现。从1997年后,举办了“香港北京周”、“香港天津周”等大型活动和通过权威媒体对香港城市的整体推介,首次让内地城市认识到城市是可以当作品牌来推广的。2000年,CCTV4的栏目开始出现城市旅游推广广告,城市品牌营销逐渐被大部分城市认可和接纳。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城市整体形象的国际化品牌战略时代悄然到来。
《上海市体育事业发展十五(2000-2005)计划》明确提出“积极申办具有世界一流水平体育赛事的”大赛承办方针,这一方针在“十一五”期间仍然得到贯彻,“十一五”期间将在上海举办的重大国际体育赛事也已经基本确定。
过去十多年中,上海从简单接受国家下达的指令性竞赛任务或者偶尔举办一次大型体育赛事的阶段,进入按城市需求申办和运作赛事,紧密结合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战略性地举办国际体育大赛之路。1995年以前,上海举办的国际体育赛事主要是限于亚洲的洲际比赛。1995年以后,上海举办的世界级体育比赛数量逐渐增加。 而2002年在上海举办的网球大师杯可以被视为上海举办国际体育大赛进入更高层次的标志。“大师杯”赛前在北京,香港,温布尔顿,纽约,东京等地进行了多次路演,新闻会等推广活动;在赛事期间,世界各国媒体都较大篇幅报道了该赛的开幕式和闭幕式,近150个国家和地区的426个电视台对比赛进行了近900个小时的转播,累计观众7000万人次.这些推广活动和宣传报道极好地对外展示了上海作为一个新兴国际大都市的良好形象,为上海市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极大的发展空间,2003年上海市入境游客的大幅增加与这次赛事的成功举办更是密切相关。
对上海而言,韩国的首尔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对象。首尔成功地举办了1986年的第十届亚运会,1988年的奥运会和2002年的世界杯足球赛,通过这些大型的体育赛事不断提升城市的国际形象,积累城市的品牌资产,使城市营销开始快速发展。尤其是2002年日韩世界杯期间,时任韩国总统的金大中亲自给首尔做城市品牌形象代言人,向世界发出”欢迎你到汉城(首尔)来,欢迎你到韩国来。”邀约。
3 如何利用大型体育赛事中进行上海城市品牌营销
3.1 提炼体育赛事,创造城市营销口号
体育赛事的主题和口号通常在赛事申办过程中提出,而这个口号也可以发展成为城市营销口号。广州举办第16届亚运会时,“合作,竞赛与发展”的承办理念向世人传达了广州市政府对于城市未来发展的清晰定位。北京奥运会时的口号是“新北京,新奥运”表述了北京市政府对城市发展的期望。而30届伦敦奥运会的口号是“one city, one world”表达了伦敦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丰富,多元的文化种族背景和海纳百川的心理。
上海目前虽然拥有众多名牌大型体育赛事,但并没有一项能够让人们一听或一看就与上海联系起来,上海应该深度挖掘一到两项赛事,把其内涵与上海的城市形象结合,加深人们的感知印象。
3.2 体育赛事的场馆设施成为城市景观
北京奥运会的“鸟巢”,“水立方”体育馆在北京奥运会结束后成为新的城市景观。而上海虽然拥有众多的体育赛事场馆,但是并没有成为城市的视觉识别符号,由于缺乏独特性,除了建筑本身的功能以外,没有办法作为城市景观来进行营销。
3.3 结合体育赛事,重塑城市人文特色
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为塑造和传播城市的人文特色搭建了平台。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潍坊风筝节,和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等体育赛事主体鲜明,更是体现了当地的城市人文特色。上海的文化一直强调海纳百川,善于吸收外来的文化,如何在引进体育赛事时把这个特点凸现出来,使得赛事既能有国际化的视野,又能有上海的文化特色。
3.4 体育赛事显示出地域特征,塑造城市地缘特色
地缘特色就是本地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与其它区域相比具有的差异性与独特性。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主题歌《手拉手》歌尾采用了朝鲜民歌《阿里郎》里的一句咏唱“阿里郎”,成为了最有名的奥运主题曲。而悉尼奥运会的会徽更是显示出澳大利亚特有的地形地貌和原住居民,反应了当地浓郁的地方特色。上海自上世纪初以来,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地域特色,而逐渐为世界各地所知。所以在上海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不能忽略上海作为赛事地的地域特色。
4 结论
大型体育赛事是一种特殊的,重要的旅游资源,它能为城市举办地带来大量的游客,增加当地的旅游收入,提高举办地的知名度等。在上海向国际大都市迈进的今天,对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的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对上海如何利用大型体育赛事的机会加速发展,塑造良好城市品牌形象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里奥•艾瑞克•亚历山大.体育与城市营销[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2]安海涛,林育祯,曾亚清.大型体育赛事: 现代城市营销的有效途径[J]. 体育营销,2008,(11): 69-70.
[3]李爱君,李燕,李伟.体育赛事文化产业对提升城市经济竞争力的研究[J].商业现代化,2007,(509): 78-79.
[4]周良君,陈小英,周西宽.上海市体育竞赛表演业竞争力的核心[J].体育科研,2007,28(2):43-46.
[5]姚颂平,吴贻刚,沈佳.欧洲发达城市举办国际体育赛事的实践对上海的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6): 1-6.
[6]姚颂平.关于上海举办国际体育大赛的战略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5): 1-5.
[7]肖锋,沈建华,刘静.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旅游的影响[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6):769-771.
[8]肖锋,沈建华.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形象的塑造[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6):745-747.
[9]吴元文,王志成.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旅游业的影响[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22(1):40-41.
[10]刘彦.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22(3):49-52.
[11]尹珉浩.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发展的作用[J].教育杂谈,2008,4(111):181-182.
[12]刘东锋.城市营销中体育赛事与城市品牌联合战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5):39-42.
[13]张雷,陶于.从欧洲杯看多国多城市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模式的发展[J].辽宁体育科技,2009,31(1): 4-6.
[14]制定城市营销战略:首尔两件重大体育赛事的比较[J].北京规划建设,24-27.
美国微软公司的董事长比尔・盖茨2007年在瑞士达沃斯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说,随着在线视频产品的日益发展以及个人电脑和电视的整合,互联网将在5年内给电视带来一场革命,这就是在线网络视频。在接下来的几年,网络视频将以其灵活性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由于网络视频的兴起,现代人花在电视上的时间已经在逐渐减少,尤其是在年轻的用户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种种信息表明了目前网络视频等新媒体发展的强劲势头,网络视频对于我们目前信息传播的三方面(信源、信道、信宿)进行了新的扩展和革新,并因此影响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网络视频转播体育赛事的发展归因于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9年7月数据表明,网络用户规模4.2亿,普及率31.8%;宽带用户数量3.6亿,占网民总体98.1%;网络视频在各种网络应用中位于第五位。今后几年,中国的网络视频市场将形成以大型门户矩阵、专业视频网站和专业化的行业服务提供商为主体的竞争格局。预计到2013年,全球网络视频用户较2007年增长3倍,达到至少10亿人。网络视频直播体育赛事将在这种形势下发展起来。
网络视频直播体育赛事引领体育赛事观看方式演变
国人第一次通过电视观看的世界杯是1978年阿根廷世界杯。当时的中央电视台录播了阿根廷队参加的半决赛以及阿根廷和荷兰之间进行的决赛。4年后1982年的西班牙世界杯,中央电视台第一次直播了世界杯。到了1986年的墨西哥世界杯,央视第一次派遣报道组赴举办国现场报道。以后每届世界杯央视都对其进行转播。时光荏苒,世界杯比赛网络直播真正形成规模是在2006年德国世界杯上。2006年世界杯的转播中,国内一家网络电视公司引进了世界杯网络视频版权,仅仅在6月10日开赛当天,视频流量就突破4000万次点击,总点击量超过2.5亿,比赛直播时每分钟注册用户超过400人,流量之高出乎意料。当时中国的宽带用户已经达到9700万,尽管许多人还在用路由器多台电脑共享一条宽带,但网络电视的基础已经形成,中文互联网开始进入视频时代。
经国际足联(FIFA)和中央电视台授权,中国网络电视家享有在中国大陆地区对2010年南非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比赛(包括但不限于开幕式、闭幕式、比赛赛事以及由赛事衍生的各项活动)通过互联网、手机移动等新媒体平台进行转播(包括实时转播、延时转播和点播)的权利。本届世界杯是全球首次通过新媒体进行直播,是中国新媒体首次进行世界杯全程直播,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首次成为中国大陆地区世界杯独家新媒体转播机构。之后CNTV又开出1500万元网络转播权,腾讯、搜狐、优酷、土豆、酷6这几家网络公司购得,新媒体报道的同步性、专业权威性、互动性和竞争资源正在逐步增强。3G互联网时代到来,球迷们不但可以通过传统的电视机观看球赛,更可以通过无所不在的网络终端收看世界杯球赛。据统计,78.3%的网络视频用户减少了观看传统电视的时间。2010年的南非世界杯上,各大网站纷纷推出世界杯相关视频内容,其中,腾讯网联手CNTV推出世界杯视频直播,结合微博直播、互动评球的方式,让球迷网友告别单一通过电视机观看球赛的时代。网络视频直播是依托宽带网络资源,利用流媒体视频压缩技术手段,将拍摄、录制的音视频信号进行一系列的编码、压缩处理,在互联网上实时播放出去,只要登录网站或者客户端就可以看到现场直播的节目。球迷通过网上观看世界杯直播还可以和主持人、嘉宾以及其他球迷互动在线交流,球迷在网上通过文字提交问题,现场主持人和嘉宾通过视频画面解答球迷的提问,实现文字、语音、视频同步传输。同时还可以观看错过的精彩比赛点播,因此,广大球迷不仅可以在网上像看电视一样收看到实时的视频直播节目,还可以随时点播那些已播出的精彩视频片段,随时再现现场盛况,真正享受个性化、周到的宽带视频服务。
网络视频直播体育赛事的优势
进行网络直播的体育节目信号主要来源于电视媒体,很好地继承了电视媒体的视听全方位感受,体育节目的网络受众可以感受到激烈比赛所带来的感官冲击,比起图文直播而言,让观众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最重要的是,网络视频直播可以克服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单向度和单线程的节目编排特点。在传统的电视直播中,由于电视信号资源的有限性,使得在同一时段不能传送不同的体育赛事节目,对于广大观众而言没有多少选择的自由,一切信号的发送都是在电视台的既定节目计划表里面“顺序的不可变和节目传送的单向都剥夺了观众的观看选择权”。2010网络视频直播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不同赛场、不同媒体的资源都可以通过网络整合到观众的选择列表里面,选择权在观众的手中,真正实现了以体育节目受众为中心,这既符合信息传播的发展大趋势,也是体育节目网络视频直播的魅力所在。
与电视台的转播相比,网络直播有四大优势:第一,网络视频直播可以选择电视台不会转播的比赛,和电视台争夺受众。第二,可以多场比赛同时直播。传统的电视直播只能提供一场比赛的图像信号,网络则可以多场同时进行,只要多打开几个窗口就能实现。据记者了解,随着网速的提高,球迷在一台电脑上同时观看几场比赛正在成为现实。第三,视频点播。电视台的转播虽然会有重播,但时间完全不受观众支配,网络方面的这一优势更是让电视望尘莫及。据搜狐员工介绍,每场比赛结束后,工作人员会将比赛制作成视频文件存成永久链接,放在相应专题中,网友可以直接点击观看。从某个方面说,网络视频已经成为球迷点播节目的第一选择。第四,实时互动也是目前两大媒介关注的一个重点。传统的电视和球迷的互动停留在短信层面,据记者了解,因为上了此前不少“短信陷阱”的当,不少球迷对向电视台发短信还心存顾虑。不过,网络上就不存在这一问题,球迷不花一分钱,在直播页面的相应入口就可以进入和球迷以及主持人的对话,实时在线交流,这也是未来网站视频直播获取和网友互动的最重要的途径。
网络视频直播体育赛事存在的不足
与传统电视对世界杯同步直播相比,网络视频的转播时间要比电视台推迟一段时间。也就是说各网站对世界杯的视频转播仅仅是“点播权”。由于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是国内唯一享有2010年南非世界杯在中国大陆转播权的新媒体,所以任何互联网公司欲播放世界杯节目都必须和CNTV合作。出于对自身权益的一种保护,CNTV仅仅开放了世界杯的点播权,即所有互联网合作伙伴在转播世界杯节目时都会延时3分钟。足球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可欲知性和不断出现的悬念,如果要想通过网络视频来收看世界杯,就可能出现已先知结果再重看过程的情况。而这对一个球迷来说,观看比赛的兴致和激情就会大打折扣。
网上直播比赛,最重要的是版权问题。不过据记者了解,目前很多网站的视频都存在版权问题,打球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以搜狐为例,视频转播比赛得益于和国内专门做视频的网站有合作关系。搜狐支付一定费用,直接将比赛的信号切换到自己的直播页面,此前的片花制作和比赛集锦由搜狐自己完成。不过也有不少网站大打“球”,因为没有版权,这些网站将直播的链接放到博客里面,网友通过点击博客收看视频直播。更有甚者,直接将其他媒体的视频信号链接到页面上,造成对其他媒体的侵权。2006年末,国家相关部门又重申了网络电视的直播规范,将多家网络电视台查封。对于内容上和网络电视非常接近的视频直播而言,这些规定同样适用。
网络视频直播给体育迷提供了一个收看比赛的崭新的途径,但视频画面的流畅程度和清晰度是网络视频直播的一大短板。首先是转播的清晰度很差,整个画面模模糊糊,人物的表情根本看不出,球类要的精彩之处就在于球员很多动作的细节变化,而这点网络直播无法满足。其次是画面的流畅程度太低,比赛画面总是断断续续的,让人看着着急,享受比赛更是无从谈起了。
网络视频直播体育赛事的全新直播模式
直播,是体现赛事报道即时性的重要指标之一。2010年,腾讯网与CNTV联手,成为唯一的世界杯在线视频直播门户网站。由腾讯网独创的“视频+微博+实时数据”三合一“全直播”模式,在同一页面上呈现三种形态的直播资讯,调动用户的深层次参与,用户观看、参与讨论以及利用数据直播分析比赛形势,完成了从“吸引眼球”到“专业性参与”的升级,重新定义互联网在线直播,对未来的门户赛事报道影响深远。腾讯网从2008年奥运会利用腾讯QQ的弹窗消息推送创造了“秒杀”的报道速度,到2010年南非世界杯搭建了一个“门户+IM弹窗+微博”的“秒互动”的播报模式,从强调报道速度到注重用户在第一时间内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和内容贡献,通过关注和参与放大新闻的影响力,是一个质的飞跃。用户对这种快速直接的新闻报道体验与互动的追棒,势必让“秒互动”成为引领今后重大赛事报道的主流模式之一。世界杯报道首现“视频+微博”直播模式,既有文字又有视频,直播内容也不一样,感觉像有好多个主持人在评球,能够从更多的角度去看比赛。南非世界杯期间,腾讯网的前方记者团就分为场内和场外进行微博直播报道,同时国内和在场内的网友也可以参与到直播过程中来,与腾讯网世界杯记者团进行互动。创造用户亲临现场的体验,通过视频直观的感受加上前方记者团的场地报道,为用户打造了一个全新的直播模式,带来更强的现场感受。这种直播模式未来还将引用到其他报道项目中去,而且有可能成为未来网络直播的标杆。业内人士分析,微博直播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字直播,但与此次世界杯许多网站的文字直播不同的是,微博直播并不遵循常规的解说方式,是由众多微博博主构成的直播,所以其角度更加多元,报道的内容也更为丰富,具有趣味性,是传统直播方式的有益补充。
用户对网络视频直播体育赛事的满意度分析
据清华大学媒介调查研究室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在世界杯排行榜、数据分析等产业专业性和比赛前瞻、专题策划、评论等内容专业性方面,腾讯和网易优于新浪、搜狐。其中,视频节目数量、涉及领域、嘉宾分量、后期音效等用户体验方面,腾讯暂时领先,可以看出腾讯的视频无论在流畅度,还是在客户的体验端方面,均处于各大网站的领先地位。从相关媒体满意度的调查中发现,用户对网络电视和电视体育赛事报道的满意度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非常满意方面,对电视的非常满意比例达到63.3%,网络电视为35.9%,比较满意和满意的比例分别为25.5%和29.5%。随着用户需求的提升和技术条件的成熟,用户希望欣赏到更清晰逼真的视频质量。然而,用户数激增后,网速变慢,视频播放不流畅,画面滞缓、卡机现象在所难免,从而造成转播的清晰度较差,整个画面模糊,比赛画面时断时续,带宽和服务器的瓶颈凸显。因此,带宽和传输技术问题仍然是当前制约视频网站发展的关键问题。网络视频这一新兴媒体的出现,对我们原来的转播体制、转播架构和转播模式都提出了挑战。我们要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变化,加强网络高科技传媒的制作和创意,发展网络视频等新兴媒体,为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提供更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关妮、张炜:《网络媒体大型体育赛事的报道探析》,《声屏世界》,2007(6)。
2.易剑东:《大型赛事报道与媒体运行》,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7页。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3—0031—03
Abstract:Through the present analysis of domestic sports event risk and type of risk sports events, the article constructed the sports event risk position model and made a positioning analysis for athletic game risk through the analytic aierarchy process. And it put forword the targeted management and control strategy for the risk design of athletic games according to the positioning analysis results.
Key words:athletic games;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risk position model; positioning analysis
1 体育赛事风险研究现状
体育赛事风险研究在国外大约已有50余年的历史.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方法。但是体育赛事风险只是在几年前才引入我国,因此我国体育赛事风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运作均处于萌芽阶段。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体育赛事风险研究主要存在如下局限性:
第一,国内关于体育赛事风险的研究大都是从宏观的角度展开,而对具体体育赛事风险运作机制的深层次的微观理论问题研究甚少;
第二,我国体育赛事风险研究相对于其他研究领域起步较晚,各种理论尚未完全成熟,就连基本性的体育赛事风险种类划分都尚未形成定论;
第三,国内体育赛事风险管理发展较慢,且赛事风险成功案例不多,因此数据资料来源有效,从而造成该
收稿日期:2011—08—21
作者简介:段立军(1975— ),男,甘肃民勤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和体育教学。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Inst.of PE,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Nanyang 473061,China
领域十分欠缺实证分析的研究成果。
针对这种情况,本研究将结合理论推演和量化分析的方法,对体育赛事风险管理进行探索性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体育赛事风险的归类,体育赛事风险的定位分析,各类体育赛事风险的管理策略确定。
2 体育赛事风险的种类归纳
根据文献综述的结果,目前学术研究对体育赛事风险种类的研究成果可以简单归纳如下:第一,按照体育赛事风险的潜在损失形态分为财产风险、人身风险和责任风险;第二,按体育赛事的风险后果可以分为纯粹性风险和投机风险;第三,按体育赛事风险产生的原因分为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第四,按体育赛事的风险波及范围可分为特定风险和重大风险;第五,按损失产生的原因可分为自然风险和人为风险;第六,按体育赛事风险的可分散程度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第七,按照体育赛事风险来源的不同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等等。
3 体育赛事风险定位模型构建
从申办、举行到赛后这一系列过程中,体育赛事日常运作风险种类甚多,付出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对每一种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是不可能的,对每一种风险都实施相同的管理和控制策略也是不科学的。为了使体育赛事的申办、举行到赛后全部工作流程高效运转,必须对体育赛事中的风险进行准确定位,进而制定不同的管理和控制策略,从而使体育赛事的运作管理更合理,更科学。
对体育赛事风险进行定位,一般是根据风险在体育赛事中的重要性和对外部环境的依赖程度分成四类:关键性风险、杠杆性风险、瓶颈性风险和一般性风险。体育赛事风险定位模型如图1所示。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第28卷第3期
2012年6月 段立军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体育赛事风险定位分析研究
No.3 2012
图1 体育赛事风险定位模型
4 层次分析法的引入和简介
由体育赛事风险定位模型可知,要对各类风险管理的资金投入进行正确衡量,首先就必须对体育赛事流程中的各类风险进行合理定位,也即按照如上图1中所示的四类风险(关键性风险、杠杆性风险、瓶颈性风险和一般性风险)进行正确归类。那么如何评价体育赛事中各类风险的相对重要性以合理归类呢?层次分析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
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提出的,是一种解决多目标的复杂问题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经济、技术、行为、社会和政治等领域的排序、规划、冲突分析。它能将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上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决策方法。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促进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和独特的作用,为我国今后成功开展和举办各种大型体育赛事提供了宝贵经验。大型体育赛事赛前和赛后始终贯穿着财务问题,特别是体育赛事的商业化运作对财务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大型体育赛事运营过程中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对有效防范和规避财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由于一国的政治、经济、法律、人文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体育赛事所面临的风险必然有所不同,因此,尽管大型体育赛事所面临的风险有一定的共性,但是分析体育赛事的风险仍离不开特定国情。此外大型体育赛事具有参赛运动员多、知名度高、观众多、经费高的特点,因此相对于小型体育赛事而言,其风险性更为突出,进行风险管理更显必要。由于大型体育赛事中风险存在的必然性,以及赛事承办者风险主体身份的逐步形成,使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成为必须。而实现有效的风险管理,必须建立在对各种风险充分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
一、什么是大型体育赛事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赛会所从事的与货币有关的或者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活动中存在的风险。总括地说,赛事财务活动包括筹(融)资活动、资金回收活动。由此,赛事财务风险相应地表现为筹资、资金回收等财务活动的未来实际结果偏离预期结果的可能性,而产生筹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在进行外汇资金结算中,受汇率变动的影响,赛会还有可能面临外汇风险。
二、大型体育赛事财务风险的种类
1.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是筹资活动未来实际出现的结果偏离原先预期结果的可能性,最终使赛事组委会未按其与资金供应者所签订的合同等契约中约定的条款来保证资金供应者预期结果的实现。由于所筹集资金的来源和资金结构的不同,赛事组委会将面临的不同的筹资风险。
(1)借入资金风险
大型赛事的借入资金主要是指赛会通过向金融机构借贷而筹集的资金。对借入资金而言,如果赛事组委会在筹得资金后,不能按既定目标取得资金使用效益,而无法按约偿付本息,则有可能被迫承担更高的经济和社会代价,如向银行支付罚息、低价拍卖抵押资产、商业信誉度下降、再次筹得资金的难度加大等。
(2)自有资金风险
赛会自身所拥有的资金。对于自有资金,尽管没有还本付息的问题,但仍存在风险。主要表现在:所筹资金使用效益的不确定性,从而可能无法满足权益所有者期望的投资报酬。
(3)资金结构风险
在赛会筹资总额一定的情况下,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的比例不同,会带来不同的筹资风险。自有资金比例过低,会影响借入资金的偿还,而加大借入资金筹资风险。另一方面,由于借入资金费用不随经营成果的变化而变化且在税前列支,具有所得税抵减效应,从而又加剧了所有者权益变化的不确定性。因此,筹资结构的不同,将给赛会带来不同的筹资风险。一般而言,资产负债率能够大致反映与资金结构有关的筹资风险,资产负债率越大,筹资风险越高,反之越低。因此赛会在进行筹资结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不同的筹资结构带来的不同筹资风险,依据比赛所需资金的数量,以及自有资金状况,合理安排筹资比例,最大限度地降低由筹资结构带来的筹资风险。
2.资金回收风险
资金回收风险是指在赛事这一服务产品向货币转化的过程中,结算资金转化为货币资金时,由于转化时间和金额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风险。体育赛事面对的客户包括终端个体消费者(即现场观众)、商家(包括购买赞助权、广告权和特许标志使用权的企业,以及各层级门票分销商)和媒体。终端个体消费者大多是现金当时交易,成品资金直接转变为货币资金,因而基本不涉及资金回收问题。商家和媒体由于存在赊销和分期付款,就有可能存在一个结算资金向货币资金转化的问题。如果结算资金无法转换成货币资金,那么赛事承办者拿到手的只是一沓沓空头支票,或者会计账簿上的一笔笔坏账、呆账、烂账;如果结算资金转换成货币资金不及时,那么赛事承办者不得不承担额外的资金成本,并且有可能影响赛会的其他资金使用状况。而资金是否能够顺利收回,以及收回的金额和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将受到:客户信用状况,赛会的信用政策和结算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客户信用状况:客户的信用状况通常受客户的品质(表明客户努力履行偿债义务的愿意程度)、能力(客户偿债的财务能力,它主要由客户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决定)、资本(客户所拥有的资本金,主要是有形净资产和获利可能性)和可能影响客户付款能力的外界环境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客户品质好、偿债意愿高,财务和经营状况好,获利能力强,则赛会承担的资金回收风险就小,反之则大。赛会的信用政策:赛会的信用政策一般由信用标准、信用期间等要素构成,这些要素在很大程度上,共同决定了赛会的平均收账期和导致坏账损失的赊销比例。信用标准:是赛会用来衡量客户是否有资格享受商业信用所应具备的最低条件。信用期间:是赛会允许客户可以赊欠账款的时间。在正常情况下,如果赛会降低信用标准,延长信用期间,则有可能刺激需求,提高收入和利润。但是,另一方面不适当地降低信用标准,延长信用期限可能会增加账款回收期,占用在应收账款上的资金亦相应增多,从而既引起资金使用成本(或机会成本)的增加,同时也增加了发生坏账损失的可能性。结算方式:不同的结算方式下,由于结算手续、凭证传递、清算过程的时间和程序上的差别,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结算资金回收的速度。通常结算手段越落后,结算所需时间越长,结算资金向货币资金转化的速度越慢,资金回收风险越大。因此,赛会在制定商家和媒体的赊销或分期付款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商家和媒体的信用状况,合理设计信用政策,正确选择结算方式,以实现结算资金在最短时间内最大额度的回收。
3.外汇风险
外汇风险是指赛会在会计核算中,因一些业务需要在本币与外部之间,或者在不同外币之间核算,而使用不同的汇率所造成的风险。由于体育赛事的不断国际化,赛会时常会与国外运动员、国外观众、国外赞助赏、国外供应商和国外媒体发生各种结算业务。但是不同的国家的货币制度不同,一国货币不能在另一国流通使用,所以外汇就成为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为了清偿国际债权债务,赛会需要将一国货币按一定汇率兑换成另一国货币。但汇率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由于受国际收支平衡、国际利差、通货膨胀率差异、汇率预期、政府干预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汇率变动经常出现并且变动趋势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受汇率变动的经常性和不确定性的影响,涉及国际结算的赛会,将不可避免地面临外汇风险。当收益交易发生日汇率低于会计处理日汇率时,或者支出交易发生日汇率低于会计处理日汇率时,赛事组委会将面临收益减少,支出增加的风险。日本长野冬奥会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日元升值,而使赛事承办者损失预算的30%即是一例。
三、大型体育赛事财务风险的防范
大型体育赛事财务风险一般是由于赛事相关人员的行为失当或自然的不可抗力的因素引起的,其后果是赛会的每一个成员都不希望看到的,其发生一定给赛会带来损失,具有很大的被动性。这类风险是可保风险,通常可以通过购买保险,来进行风险转移。在西方发达国家,针对赛事中常见的纯粹风险的种类,设计的重大赛事保险险种主要有:财务险、运作险、法人责任险、经营保险、环境保险。但是应当看到的是,由于我国的保险业相对欠发达,上述的许多险种目前在我国尚不存在。因此赛事承办者在利用保险进行纯粹风险转移时,应充分考虑我国的保险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保险计划。对于一些风险几率大,但我国尚无相应保险险种的风险,一方面可以通过非保险手段进行风险的规避、分散、转移,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寻求国外赛事合办人,通过国外合伙人在国外购买相应保险进行风险转移。
参考文献:
[1]张敦力: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谢作缈:企业如何防范风险[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中图分类号:G80-0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7)02-0032-06
Abstract:By taking the Chongqing International Marathon in 2015 as an example and combined with input-output model, this paper made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large-scale sport ev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rathon has directly stimulate the economic growth by 0.16 billion yuan, which brings about output value of 0.311 billion yuan, income value of 0.147 billion yuan, tax value of 17.95 million yuan as well as 1636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 economic effect has two characteristics of being "external positive but small" and "internally imbalanced".
Key words: large-scale sport events; economic effect; input-output model;Chongqing Incernational Marathon
大型w育赛事不仅有助于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更能直接地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因此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正逐渐成为各个城市乃至国家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大型体育赛事具有规模大、范围广、时间长以及获得数据难度大等特点,学术界对其研究相对较少,且大多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型体育赛事的本身特征及其影响评价等定性分析方面,结合其他相关学科经典理论对某一特定大型体育赛事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仍是凤毛麟角。
1 文献回顾
学术界关于投入产出模型的研究历史较为悠久,自利昂惕夫提出相关理论并制成投入产出表之后,经过钟契夫、陈锡康等国内外学者的不断完善,已日趋成熟,并被大量运用于分析我国宏观经济活动的经济效应和各部门间内在经济联系等问题[1]。如李世佳运用投入产出法分析消费的就业效应[2],廖明球构建出“节能减排”投入产出模型,并从调整产业结构的层面研究各部门节能减排问题[3]。
综观国内外学者关于大型体育赛事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分析体育赛事的定义、规模划分、综合影响以及评价方法等方面。David C Watt、Roche、Emery以及Johnny Allen等国外学者最先将大型体育赛事等同于事件,并认为事件是发生的不同于任何存在的事情,或是发生的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同时,他们从事件的范围、规模、市场、受众以及媒体覆盖率等多个方面对事件进行分类,并由此延伸至大型体育赛事的研究[4-7]。史立峰、孙有智、鲍明晓等人分别就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或地区整体形象、体育产业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做出了较为深入的研究[8-10],而在经济效益方面则主要体现在田静、赵蓓蓓、黄海燕等学者的研究成果中,他们通过构建相关机制和指标体系,从赛前和赛后两方面对大型体育赛事的经济效应评价方法的选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11-13],为进一步研究大型体育赛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评价方法的选择存在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导致评价结果有失偏颇。
2 模型建立
2.1 模型基础
1)直接消耗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是指生产经营过程中生产第j产品(或产业)部门的单位总产值所直接消耗的第i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其矩阵表达式为A={aij}nxn,它反映了n个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关系[13]。
2)列昂惕夫逆矩阵
列昂惕夫逆矩阵是对生产单位和消费单位互相依存关系进行数量分析的工具,矩阵中的每一个元素表示每生产1个单位j部门的最终产品,需要i部门生产的总产品量,而每一列列元素相加则表示获得1单位的第j个部门的最终产品,需要消耗本部门1单位产品和其他所有部门提供的中间产品之和。因此,列昂惕夫逆矩阵又可以称为投入产出乘数,其基本表现形式为(I-A)-1。
2.2 模型构建
根据列昂惕夫的投入产出分析法可知,最终需求的变化会引起各部门生产总量的变化,故可用最终需求向量与列昂惕夫逆矩阵的乘积反映各部门产出水平,其具体表现形式如式下所示:
上式中,X表示各部门总产出向量,Cij表示列昂惕夫逆矩阵,Y表示最终需求向量。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投入产出模型常被用于各种经济分析和经济预测,如上文中所提到的李世佳、黄海燕等人通过改变最终需求量向量的表现形式,反映某种活动给各部门带来的就业效应和产出效应。基于此,结合投入产出经典理论和所得数据的特殊性,分别用总产出系数、增加值系数、产品利税系数以及劳动投入系数来反映经济效应中的产出效应、所得效应、税收效应和就业效应。
1)产出效应模型
产出效应模型是用来反映由于最终需求的变化所引起的某部门生产总量变化情况的,可以表示为列昂惕夫逆矩阵与各部门的总产出列矩阵的乘积,其数学表达式为X=(I-A)-1Y,其中,X表示各部门总产出向量,Y表示最终需求向量。
2)所得效应模型
所得效应模型是用来反映由于最终需求的变化所引起的某部门增加值变化情况的,可以表示为列昂惕夫逆矩阵与各部门增加值系数列矩阵的乘积。其中,增加值系数是各部门的增加值与该部门的总产出之比,也等于折旧系数、劳动报酬系数和纯收入系数之和,其公式可表示为ayj=yi/xi。
3)税收效应模型
税收效应模型是用来反映由于最终需求的变化所引起的某部门税收变化情况的,可以表示为列昂惕夫逆矩阵与各部门产品利税系数利矩阵的乘积。其中,产品利税系数是每个部门的利税与总投入之比,它可以判断产业的不同性质,其公式可以表示为amj=mj/xj。
4)就业效应模型
就业效应模型是用来反映由于最终需求的变化所引起的某部门就业人数变化情况的,可以表示为列昂惕夫逆矩阵与各部门劳动投入系数列矩阵的乘积。其中,劳动投入系数是指各部门的劳动报酬与总投入之比,其公式可以表示为avj=vj/xj。
2.3 模型补充
通过调查问卷数据所涉及行业的性质特征以及各行业与2010年重庆投入产出表中42部门的相关性高低情况,将42个部门进行了重新分类,通过将相关性低的部门合并统一,形成包含13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具体情况详见表1。在保证新的投入产出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调研数据,综合运用上述模型,准确全面反映重庆国际马拉松所带来的经济效应。
3 数据说明
3.1 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重庆国际马拉松社会效能综合评估小组的实地调研,该小组针对国际马拉松所产生的经济、文化和健康效能问题,设计出反映观众、运动员在比赛期间的消费支出和普通民众对比赛的主观看法,并于国际马拉松赛举办当天在现场分别向现场观众、运动员以及其他市民发放3 000份问卷,最终收回有效问卷2 447份,问卷回收率为81.57%,满足问卷调查的随机性、真实性和科学性等原则,所获得的数据通过了相关的统计检验,数据结果基本符合现实情况。
在接受调查的对象中,运动员为920人,占37.6%,现场观众612人,占25%,普通市民915人,占37.4%(表2)。其中,男性1 121人,占45.8%,女性1 194人,占48.8%,未注明的132人,占5.4%;重庆市内1 662人,占67.9,市外666人,占27.2%,不清楚的为119人,占4.8%。同时,调查对象包含各年龄层、不同教育程度和各行各业人群,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3.2 数据整理及分析
结合实证研究需要和调查数据的特殊性,对调查所得的基础数据进行了整理,分别就运动员和观众在住宿、餐饮、旅游、购物、交通、通讯等行业的消费情况进行了分类。分类结果显示,重庆国际马拉松赛直接带动重庆总产值达1.6亿元,其中包括政府财政支出1 600万。
就运动员的消费情况而言,在重庆国际马拉松期间,运动员的消费总额约为4 291万元,人均消费约为1 226元。其中本地运动员消费总额为1 315万元,人均消费约为163.5元;外地运动员消费总额为2 976万元,人均消费约为372元。从运动员在各行业的消费来看,交通运输业的消费水平最高,约为2 040万元,约占总消费的47.5%,其次分别为购物、住宿、旅游、餐饮等行业(表2)。
就现场观众的消费情况而言,观众在重庆国际马拉松期间的消费总额为10 970万元,人均消费为361元。其中本地观众消费总额为5 299万元,人均消费为129.6元,外地观众消费总额为4 791万元,人均消费为484.8元。从重庆市内外现场观众在各行业的总体消费和人均消费情况来看,第一梯队为住宿、餐饮、购物和旅游业,第二梯队为其他行业,第三梯队为交通和通讯业,且第一、二梯队之间的差异不明显,但第三梯队消费水平相对较低(表3),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长途交通的消费情况。
4 经济效应分析
将上述经过现场访问得到的问卷基础数据按13部门重新分类,结合以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为基础的经济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重庆国际马拉松赛给重庆市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应,其中产出效应约为3.11亿元,所得效应约为1.47亿元,税收效应约为1 795.5万元,解决就业人口约为1 636人。
4.1 产出效应
由各部门的产出效应可以看出,制造部门的产出效应最大,约为1.16亿元,占总产出效应的37%;其次是金融保险业及房地产部门,约占总产出效应的1%;产出效应最小的部门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仅为12.39万元。这表明重庆国际马拉松在各部门间的产出效应差距较大,这与大型体育赛事的特殊性以及重庆市特殊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关联度有很大关系。
通过将观众与运动员所带来的产出效应进行比较发现,观众在制造、住宿以及餐饮等部门的产出效应明显大于运动员,而在农业、金融保险以及铁路、道路、水上、航空运输等部门的情况则刚好相反,两者间的最大差值达2 800万元;通过对比本地和外地的观众与运动员所带来的产出效应发现,本地观众和运动员在制造、批发和零售贸易等部门存在明显优势,而外地观众和运动员在旅游和铁路、道路、水上、航空运输等部门具有相对较强的产出效应。
4.2 所得效应
就各部门的所得效应而言,在13个部门中,排名第一的仍为制造部门,所得效应约为3 464.77f元,其次为金融保险及房地产部门,这与产出效应的排名情况大致相同,但两者所占总体比重有所下降。从按三次产业划分的角度来看,第三产业的所得效应远大于第一、二产业,甚至超过两者之和(表5)。
从观众和运动员的所得效应比较结果来看,两者产生的所得效应大致相当,但其在各部门间的差异均较为明显,尤其体现在制造、金融保险、房地产以及铁路、道路、水上、航空运输等部门;从重庆市内外的观众和运动员所得效应的差异性可以看出,观众的差异性明显程度显著高于运动员。
4.3 税收效应
关于税收效应的实证结果显示,重庆国际马拉松所产生的税收效应约为1 795亿元,其中观众所产生的税收效应为831万元,贡献率为46%;运动员所产生的税收效应为965万元,贡献率为54%。同时,本地观众税收效应仅为外地观众的1/3,而本地运动员税收效应是外地运动员的2倍多(表6)。以上数据表明,观众与运动员所带来的税收效应差异较小,但重庆市内外的调查者所带来的税收效应仍存在较为显著的差距。
就各部门所产生的税收效应而言,制造部门的贡献率仍为最大,其产生的税收效应为821万元,贡献率高达46%,外地观众在制造部门中的贡献率较本地观众偏高。从三次产业划分的角度看,第三产业税收效应的贡献率约为53%,排名仍是第一,但相对于产出效应和所得效应而言,其与第二产业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值得一提的是,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保险及房地产业所产生的税收效应显著高于其他产业,尤其表现在本地运动员方面,这与该产业在重庆所处的支柱地位、大型体育赛事的危险性以及运动员自身的保护意识有一定关联。
4.4 就业效应
从就业效应实证研究的纵向结果来看,重庆国际马拉松所产生的就业总效应为1 636人,其中观众消费解决就业人数为887人,运动员消费解决就业人数为749人,分别占总就业效应的54%和46%,这与税收效应的贡献率结果刚好相反。从地区划分的角度来看,本地观众解决就业人口约占外地观众的4/5,而本地运动员解决就业人数却是外地运动的2倍(表7)。以上分析从另一个层面说明,参加此次重庆国际马拉松赛事的观众数量明显多于运动员,且本地观众拉动就业的能力明显低于外地观众,表明该赛事对外地运动员的吸引能力存在不足。
从就业效应实证研究的横向结果来看,农业部门就业效应为472人,是贡献率最高的部门,约占总就业效应的29%;其次为住宿部门,其就业效应为256人,贡献率约占农业部门的1/2,这与餐饮、制造等部门基本相当。从三次产业划分的角度来看,第三产业贡献率排名仍为第一,占总体的58%,第二、三名依次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这与上述各种效应的情况均有所不同,主要受各产业在其辐射效应以及工资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性影响。
5 结论
结合上述实证结果,本研究从总体评价、外部比较和内部分析三个维度出发,总结出重庆国际马拉松赛经济效应具有“外部正而小”和“内部不均衡”两大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重庆国际马拉松赛产生的经济效应为正,表明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二,相对于2009年上海ATP1000大师赛而言[14],重庆国际马拉松赛所带来的经济效应较小,两者在所得效应和税收效应间的差距尤为显著;其三,重庆国际马拉松赛的经济效应在四大效应、13个部门以及两大消费主体间的差距较为明显,内部均衡化水平偏低。
因此,重庆应将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列入中长期发展规划之中,并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以及优化产业结构等方式,营造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最大限度地释放大型体育赛事的综合社会效能,为有效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做出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钟契夫,陈锡康,刘起运.投入产出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
[2]李世佳.基于投入产出法消费的就业效应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3):12-15.
[3]廖明球.基于“节能减排”的投入产出模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7):26-34.
[4]David C Watt.Event Management In Leisure And Tourism[M].Addison WesteyLongman Limited,1982:2.
[5]Roche Maurice.Mega―Event and Modernity:Olympic and expos in the growth of global culture[M].New York:Routledge,2000:1.
[6]P,R Emery:“Bidding to host a major sports event:strategic investment or complete lottery”in Chris Gratton,Ian Henry,Sport in the city[M].London &new York:routledge,2001:90-108.
[7]Johnny Allen,Festival and special Event Management[M].John Wiley & Sons Australia,Ltd,2002:11.
[8]史立峰,樊东升,赵凡.2014青奥会对南京城市体育发展重大影响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6):143-145.
[9]孙有智.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品牌提升的路径研究――基于城市空间理论视角的探索[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58-163.
[10]鲍明晓,张林.对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理论思考(笔谈)[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7):1-9.
[11]田静,徐成立.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机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12):7-11.
中图分类号:G808.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7-0132-04
Cognitive Analysis on Promotional Campaig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lightly Omni-directional Coverage
WANG Xiao-bo
(Wenzhou Medical College of Sports Science,Wenzhou 325000,Zhejiang China)
Abstract:Based on a case study of evaluation of Amateur Snooker Masters 2010 in Shenzhen,this paper discusses which investigation method, pre-and post survey or simultaneous and comparative survey, shall be applied for the evalua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lightly omni-directional coverag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imultaneous and comparative survey and pre-and post survey can achieve the same effect.
Key words: slightly omni-directional coverage; omni-directional coverage; promotional campaign; recognition analysis; Amateur Snooker Masters
投稿日期:2010-09-17
作者简介:汪小波,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体育赛事在举办前需要进行宣传推广,推广的方式很多,举办一些有意义的推广活动是经常采用的、效果较好的一种方式。如上海网球大师杯赛的球童选拔活动[1]、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征集活动、上海国际田径黄金大奖赛的黄金健身大奖赛等。由于不同推广活动方式,测评的对象、范围不同,因此必然会提出对于这类活动应该采用何种调查和研究方法才能有效反映推广活动的认知效果的问题。认知调查研究的方法很多,从学科看有心理学[2-4]、广告学[5]、消费心理学[6]的认知效果研究。从测评的认知内容看有曝光(到达)[7]、再认和回忆的测评方法。从原始数据获得的角度有实验、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其中在推广活动覆盖面较广的条件下测定再认或回忆时,问卷调查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方法。本文以世界斯诺克・上海大师赛的推广活动――2010年斯诺克业余大师赛深圳分站赛为例,探讨在弱全面覆盖条件下通过市民问卷调查进行认知净效果测定的方法。其中重点讨论干预组和对照组的选择对测定的影响。
1 关于“全面覆盖”和“较弱条件下的有限覆盖”
“全面覆盖”是对活动净效果测评时提出的一个关键概念,但实际情况是,很多活动粗看是全面覆盖,例如电视台、广播台的宣传,其覆盖面包括了需要测评的全部地域,但由于收视(收听)率的关系,并不是人人都接受到这种宣传,这与宣传的力度和持续时间有关。为了区别该概念且更实际的进行调查研究,我们提出“较弱条件下的有限覆盖”的概念。“较弱条件下的有限覆盖”是指在地域上干预是全覆盖的,但针对个人而言并非人人都接受到这一干预,有部分人群并未接受到这种干预,从这部分人群中可找出对照组。“较弱条件下的有限覆盖”有别于“部分覆盖”,“部分覆盖”是指覆盖的部分和未被覆盖的部分有明显的界线,如地域、人群的特征的界线,而“较弱条件下的有限覆盖”则没有这样明确的界线,或者说问卷调查前无法明确是否存在对照组、对照组和干预组是否存在可比性。因为调查研究涉及到干预组和对照组的选择,项目的净效果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净效果干预组的总结果-可比对照组的总结果±设计误差和随机误差(1)
公式(1)中,干预组的总结果是干预发生前后的效果的差额,对照组也一样。针对问卷调查,设计误差是指问卷设计、抽样问卷发放和数据处理中出现的影响净效果的系统性误差,随机误差则是非系统性的偶然发生的原因引起的误差。
从公式中可知正确选择干预组和可比对照组是正确估算净效果的前提和关键。为了保证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可比性,干预组和对照组应满足组成一致、趋向一致、经历过程一致的原则[8]。但在社会研究中,“有时候,随机地从一个普通群体中将实验对象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是不可能的。然而寻找一个与实验组相似的、现有的‘对照组’却是可能的。这种群体就是非同等对照组”[9]。简单讲在社会研究中可尽量按可比原则去找出近似的“可比对照组”。但即使这样,仍然会有一些具体条件约束了干预组和对照组的选择,其中干预是否在样本选择区域是“全面覆盖”很关键。这是因为若干预形成的覆盖是“较弱条件下的有限覆盖”,那么干预在某个区域内是“全面覆盖”,在此区域外则不一定是“全面覆盖”,因此除非在此区域外能找到对照组,否则只能用干预前作为对照组,干预后作为干预组,术语称为“反身控制”。在反身控制中,对净效果的估计来自于对目标人群进行两次或多次的测定。这时公式(1)改作:
净效果干预后参与者体现的总效果-干预前参与者体现的总效果±干预中的其它效果+设计误差和随机误差[8](2)
比较公式(1),除参与者是同一个目标群体外,增加了“干预中的其它效果”,这一效果中最大的因素就是干预前后的时间不同,由于时间不同,因此就不可避免地有许多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除干预外的其它因素的影响存在,从而影响了净效果。通常认为在“有比较组和对照组的前提下,我们并不建议使用‘反身控制’”[8]。
本文试图通过一个实际案例讨论在弱全面覆盖条件下对照组的选择,及不同选择的净效果差异。
2 较弱条件下的有限覆盖的案例分析
本文选择了2010年斯诺克业余大师赛深圳分站赛作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2010年斯诺克业余大师赛是2010年世界斯诺克・上海大师赛的推广活动之一(以下简称推广活动),它于2010年7月16日开始,9月4日结束,在全国13个城市进行海选活动,在另外5个城市举办分站赛,最后于2010年世界斯诺克・上海大师赛开赛前在上海进行总决赛。其中深圳是该推广活动首个分站赛的举办地,此时除世界斯诺克・上海大师赛的官网上有报导外,尚未作大量的推广。应该讲,在深圳分站赛正式推广前,该活动在深圳地区的推广力度很弱。该推广活动定于8月16日(赛前一周)在深圳正式启动宣传,8月23-24日举行为期两天的比赛。为对比研究,在深圳分站赛推广活动启动前的8月15日进行了事前问卷调查,8月23-24日进行了事后调查。
2.1 2010年斯诺克业余大师赛推广情况 从开赛前一周起,该推广活动正式进入宣传期,采用的推广方式包括电视、平面媒体、电台、台球房海报、赞助商(“荣威”汽车)推广活动、网络等,主要情况如下表1所示。
表1 推广活动的宣传方式
为吸引民间的业余选手参加斯诺克业余大师赛,该推广活动在深圳站开赛前1个月就在深圳市的40家台球房张贴了赛事的宣传海报。由于推广地点的局限性,这种方式所带来的干预只能影响到来台球房打球的顾客,因此,总的来说,在深圳分站赛正式推广前,深圳市的市民受到活动的干预很小。经过一周的集中推广和两天的赛事举办之后,该推广活动的干预力度增强。
从推广方式的内容看,宣传的覆盖面涵盖了整个深圳地区,甚至全国,粗看推广活动的干预是全覆盖的,但实际上,在短时间内各种推广方式的到达率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因此,推广活动属于弱全面覆盖条件下的干预。
2.2 问卷发放时间和地点 为测定推广活动的净效果,及比较对照组的选择对净效果的影响,案例分析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进行原始数据的搜集,调查方式为在罗湖区、福田区、宝安区、龙岗区随机街头拦截和台球房定点调查,同时采取了两种调查方法。一组是以推广活动前作为对照组,推广活动后作为干预组,即在开赛一周前(2010年8月15日)进行问卷发放,共发放问卷246份,然后在推广活动结束后的比赛期间(2010年8月23-24日)再次在同样的地点进行问卷发放,共发放239份,这种问卷调查方法称为“事前事后调查”;另一组是以没有接收到推广活动干预的宝安区、龙岗区群体作为可比对照组,发放问卷200份,接收到干预的罗湖区、福田区作为干预组,发放问卷287份,包括事后街头的239份,即只在推广活动正式结束后的比赛期间(2010年8月23-24)进行问卷调查,这种问卷调查方法称为“同时对比调查”。净效果测定的主要内容包括:1)对该推广活动的认知度;2)对世界斯诺克・上海大师赛的认知度;3)对赛事的赞助商――荣威汽车品牌的认知度。
表2 问卷发放情况
事前事后调查选取了深圳的罗湖区(比赛所在区)、福田区的4个调研点前后各发放250问卷(街头拦截),共500份。同时对比调查则选取了深圳的两个市区――罗湖区、福田区和两个郊区――宝安区和龙岗区的8个调研点发放问卷共500份(街头拦截)。当同时采取这两种调查方法时,事后调查的250份问卷与同时对比调查的部分问卷存在重合,因此,全部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733份,其中事前调查有效问卷为246份;同时对比调查中,街头拦截的有效问卷为487份(包括事后调查有效问卷239份),全部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7.7%。所有的调查数据运用SPSS11.5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
2.3 事前事后调查的净效果分析
2.3.1 推广活动对市民认知的影响 通过推广活动,深圳市民对推广活动,以及世界斯诺克・上海大师赛和荣威汽车的品牌认知率均有提升,分别增加了13.4%、14.9%、6.4%。
表3 推广活动对市民认知的影响
2.3.2 推广活动对世界斯诺克・上海大师赛的认知度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不论是事前还是事后调查,知道斯诺克业余大师赛的市民同时知道世界斯诺克・上海大师赛的比例高于不知道斯诺克业余大师赛但知道世界斯诺克・上海大师赛的市民比例。事后调查中,知道斯诺克业余大师赛的市民中, 有61.5%的比例同时又知道世界斯诺克・上海大师赛,而不知道斯诺克业余大师赛的市民中,只有24.8%的市民知道世界斯诺克・上海大师赛。这表明,斯诺克业余大师赛的宣传提升了世界斯诺克・上海大师赛的品牌知名度。
表4 推广活动对世界斯诺克・上海大师赛的认知度影响
总计事前街头知道斯诺克知道67.6%32.4%100%业余大师赛不知道17.9%82.1%100%事后街头知道斯诺克知道61.5%38.5%100%业余大师赛不知道24.8%75.2%100%2.3.3 推广活动对荣威汽车品牌的认知度影响 从表5中可以发现,知道斯诺克业余大师赛的市民中同时又知道荣威汽车品牌的比例高于不知道斯诺克业余大师赛但知道荣威汽车品牌的比例。可见,推广活动的开展,对提升赞助商――荣威汽车品牌的知名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表5 推广活动对荣威汽车品牌的认知度影响
未选总计事前街头知道斯诺克知道61.8%38.2%――100%业余大师赛不知道28.8%71.2%――100%事后街头知道斯诺克知道61.5%35.4%3.1%100%业余大师赛不知道31.6%68.4%――100%2.3.4 对照组与干预组的可比性 问卷调查了解了市民性别、年龄、打台球的频率等有关基本特征,从对照组和干预组的特征比较来看,两组数据有较高的吻合度,具有可比性。
表6 对照组与干预组的特征比较
2.4 同时对比调查的净效果分析
2.4.1 市民对推广活动的认知度 根据调查,推广活动的宣传结束后,市民对斯诺克业余大师赛、世界斯诺克・上海大师赛、荣威汽车品牌的认知度分别为31.2%、39.2%、46.8%。由数据中可以发现郊区的市民对各项指标的认知度高于市区的市民。
表7 市民对推广活动的认知度
2.4.2 推广活动对世界斯诺克・上海大师赛的认知度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与事前事后调查类似,知道斯诺克业余大师赛的比例对世界斯诺克・上海大师赛的认知度比不知道斯诺克业余大师赛的比例要高。
表8 推广活动对世界斯诺克・上海大师赛的认知度影响
总计同时调查(市区)斯诺克业知道62.3%37.7%100%余大师赛不知道29.5%70.5%100%同时调查(郊区)斯诺克业知道73.3%26.7%100%余大师赛不知道20.8%79.2%100%总计斯诺克业知道65.1%34.9%100%余大师赛不知道25.4%74.6%100%2.4.3 推广活动对荣威汽车品牌的认知度影响 根据调查,知道斯诺克业余大师赛的市民中,总计有73.7%的市民知道荣威汽车品牌,而不知道的市民中,仅有34.6%的市民知道荣威汽车品牌。
表9 推广活动对荣威汽车品牌的认知度影响
总计同时调查(市区)斯诺克业知道63.4%33.8%2.8%100%余大师赛不知道32.4%67.6%――100%同时调查(郊区)斯诺克业知道84.0%16.0%――100%余大师赛不知道38.4%61.6%――100%总计斯诺克业知道73.7%25%1.3%100%余大师赛不知道34.6%65.4%――100%2.4.4 对照组与干预组的特征比较 在同时对比调查中,对照组是指不知道斯诺克业余大师赛的市民,干预组是指知道斯诺克业余大师赛的市民。比较这两组的特征,两组特征上在年龄上差异不大,在性别和打台球的频率上存在一定差异。从差异中可以看出干预的特点:一是男性受到干预的比例相对于女性更高;而有打台球习惯的人群相对于不打台球的人群更易受到干预,他们主动接受干预的可能性更大。与事前事后调查相比,在同时对比调查中,基本很难能找到与干预组结构、组成类似的对照组,其原因在于,干预的对象往往具有某些特定的特征,如该推广活动的宣传对象中,男性、有打台球习惯的人群更能主动接受到推广活动的宣传,从而认知该赛事及相关的信息,而存在某些特征的人群,如老年人即赛事的宣传再多,也很难对该推广活动形成认知。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干预组难以难找到与其组成、结构一致的对照组。
表10 对照组与干预组的特征比较
2.5 两种调查方法的比较分析
2.5.1 推广活动的认知效果比较 在两种调查方法下,推广活动以及世界斯诺克・上海大师赛、荣威汽车品牌的认知效果比较如下:
表11 两种调研方法对推广活动认知效果的影响比较
从调查结果来看,两组数据无明显差异,但由于同时对比调查调查的区域更为广泛,这一调查方法可能更能反映真实的情况。
2.5.2 推广活动的影响效果比较 从比较的结果(表12)发现,两者在测定推广活动对世界斯诺克・上海大师赛认知的影响效果的结果无明显差异。
表12 两种调研方法下推广活动对世界斯诺克・上海
大师赛的认知影响效果比较
总计事后调查知道斯诺克知道61.5%38.5%100%业余大师赛不知道24.8%75.2%100%同时对比调查斯诺克业知道65.1%34.9%100%余大师赛不知道25.4%74.6%100%表13 两种调研方法下推广活动对荣威汽车品牌的
认知效果比较
总计事后调查知道斯诺克知道61.5%35.4%3.1%100%业余大师赛不知道31.6%68.4%――100%同时对比调查斯诺克业知道73.7%25%1.3%100%余大师赛不知道34.6%65.4%――100%从比较的结果发现,两者在测定推广活动对荣威汽车品牌认知的影响效果的结果无明显差异。结果均表明,该推广活动在较小的投入下,对世界斯诺克・上海大师赛和荣威汽车的知名度的提升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3 结论与建议
1)较弱条件下的有限覆盖,对照组与干预组的选择,即是采用事前事后调查方法,以事前为对照组事后为干预组,还是采用同时对比调查,以受到干预的为干预组,未受到干预的为对照组对结果的测评无显著的影响。两种调研方法测定出的结果比较吻合,在弱全面覆盖的条件下,两种调研方法均可适用。
2)由于同时调查对比干预的对象往往具有某些特定的特征,导致事前事后调查的对照组与干预组更具可比性。但是并不表明同时调查对比的对照组不存在。以本文的案例而言,建议可以在不影响数据整体的真实性的条件下,对样本进行一定的调整,从而得到类似的对照组。
3)事前事后调查的适用要求较高,往往只适合测评一次性活动,同一活动多次测评则需采用同时对比调查。以2010年斯诺克业余大师赛为例,深圳站为首战分站赛,事前的宣传很弱,可以以事前作为对照组采用事前事后调查方法。但当对接下来的分站赛进行效果测定时,则不适合再使用事前事后调查,因为随着赛事的逐步开展,分站赛在赛前就已受到之前的赛事的影响,即对照组也受到了干预,进而会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4)从时间和成本的角度考虑,事前事后调查所需时间更长,调研的成本可能也较多,因此,从这一角度,同时对比调研方法更为可取。
参考文献:
[1] 〔美〕彼得・罗西.项目评估:方法与技术(第6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208.
[2] 〔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十一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357.
[3] 姚芹.“2007年网球大师杯赛・上海”球童选拔赛认知效果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硕士论文,2008:1.
[4] M.W.爱森克,M.T.基思.认知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8-85.
[5] 吴家舵.华晓慧.体育赛事背景广告暴露时间与记忆效果的实验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报,2009,33(5):24-26.
[6] 陈煊云.认知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70-275.
关键词 CX中国极限赛 体育展示 现场表演 极限运动
一、体育展示的相关理论
(一)体育展示的基本概念
体育展示是在竞赛组织工作发展过程中逐步出现并发展的一个较新的概念,它是通过竞赛现场的播报、音乐、视频、表演等元素的有机组合向现场和电视观众充分展示体育竞赛魅力的方式,同时也是更好地营造比赛气氛,保证比赛顺利进行和使现场观众更好地欣赏和享受主办国文化的重要途径,被国际奥委会称为奥运会的脸面和形象[1]。
(二)体育展示与体育比赛的关系
首先,体育比赛是为收看其赛事的观众提供赛事运行产品和相关服务,竞技水平以及场馆的服务性项目还有各个环节的流畅性都会对比赛的观赏性产生影响。其次,竞技比赛整个流程的完整性才是赛事的主体。在赛前会有文化活动或宣传影片。比赛间歇会穿插一下有趣的视频,提升气势的背景音乐。体育展示能够在全程的赛事直播中起着辅助比赛的作用,更加完整的向观众呈现比赛以及融入比赛的重要作用。最后体育传播在大众媒介时代被认知为以电视转播、新闻报道为主流渠道的传播形态,而体育展示为体育赛事的传播赋予了一个新的注解:“体育即传播”。通过体育展示这个“跨界”载体,使体育这一全球性语言实现着传播内容和传播媒介二位一体的深刻变革[2]。
二、CX中国极限赛体育展示元素分析
(一)CX中国极限赛体育展示现场播报分析
1.解说:CX极限赛在比赛现场都会有不同风格的DJ解说。每轮比赛开始前会解说比赛规则然后介绍每一个滑手、骑手的风格特色以往战绩,再加一点八卦幽默。体现极限赛事的自由特色。2.衔接:每轮比赛结束后都将有现场DJ介绍自己颇为喜爱的音乐或是乐队。有些DJ又是乐队成员,双重身份让CX赛对其更有意义。3.评分:CX极限赛最具有代表性的项目是滑板和小轮车,极限项目同体操、跳水这类运动项目一样是有自己的难度系数,再加评委的打分来评判。
介绍选手 比赛开始 采访裁判 播报分数 采访选手
个人特色 技巧解说 现场点评 公布排名 照片采集
图1 CX中国极限赛体育展示现场播报环节
(二)CX中国极限赛体育展示主题音乐分析
通过音符对观众和选手的听觉进行刺激,达到活跃现场气氛的作用。CX主要选择的主旋律便是摇滚乐。摇滚乐的主要特点是有大量的切分音和低音进行,而其节奏特点中的大量切分音一般是通过电吉他强烈粗犷的失真效果来实现的,从而产生强烈的节奏感,夸张的让每一个在现场的人都毛孔张开,尽情的享受着极限赛带来的。
(三)CX中国极限赛体育展示视频剪辑分析
在随处可见的是CX所有主题故事片。视频短片中拍摄了各个城市的极限爱好者的一天生活,从早到晚是如何提高自己的极限技能的。充分展示了极限运动,正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热衷。在大街小巷的人群中踏着滑板、轮滑、小轮车,享受那种风驰电掣的感觉,在都市的钢铁丛林中闪转腾挪做出各种高难动作,成为周围人目光的焦点。
(四)CX中国极限赛体育展示互动环节分析
为拉近观众和比赛间的距离的互动环节则是赞助商的展台互动时间。这种方式已经成为了所有热爱滑板和生活的年轻人每年来观看比赛必须经历的极限体验。像一些具大众普及度及美誉度的极限品牌都会在主舞台和比赛场地之外设置自己的体验馆,或是贩卖区。甚至在比赛日当天还会打折。对于这些在平日里是大牌的品牌来说已经成为了国内年轻消费群体在极限赛事中消费的首选。
(五)CX中国极限赛体育展示其他展示环节分析
CX-OPEN倡导与传播不畏挫折、勇于挑战、不断超越并实现自我的极限精神理念,作为CX15周年纪念,与国际影像巨头索尼合作重磅推出中国首部城市极限运动纪实影片《肆城记》、《AB Life》。影片由中外著名极限摄影摄像师、明星选手联袂合作,通过自由佩戴式摄像机-索尼“酷拍”HDR-AS15奇妙独特的视角,记录城市最独特的街头极限地形,各具风格的极限动作,高手对决及酷玩生活。
三、结论
体育展示要有平台,需要明确体育展示的主题,主要以极限爱好者为核心,体育展示其实关键就在于如何与在场的观众以及潜力消费者建立和谐互动的关系。应当建立独立的体育展示部门,直接对赛事的体育展示负责,制定统一的体育赛事执行方案,与赞助商沟通协调,共同负责场内外的展示环节,不能让场内场外脱节。提高体育展示内容的制作水平,不能一味的模仿其他普及率较高的联赛,要拥有自主的创新思维来完成体育展示的所有环节。确定明确的健康的体育展示主题,不能过于极端,还是要符合正确的价值观。开拓体育展示的渠道,可以透过不同种类的手段以及多种效果的组合来营造出最佳的展示氛围。
参考文献:
[1] 药宏亮.北京奥运会体育展示运作规律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6(5).
[2] 陆虹.体育赛事竞赛展示传播与变迁[J].新闻记者.2012(01).
[3] 唐青.我国极限运动的发展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