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5 16:32:5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5-0080-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传统教法已不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有领悟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掌握新教学技能,才能担负起增进和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重任。随着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尤其是正处于身心发展的中学生,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会使部分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刻不容缓,不仅事关学校,而且事关家庭、社会。我们只有把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力量调动、联合起来,才能把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抓好。总而言之,当代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二、新课改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进和维护初中生心理健康是每位教师值得冷静深刻思考的一个重大课题。从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不仅仅要完成“老师”的任务,更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及时更新教学思想,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一)更新教学理念
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师应从改变教学观和改变评价观两个方面更新教学理念。第一,改变教学观。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以及参与到活动之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理。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充分引导学生。第二,改变评价观,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初中生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还不能了解,又不善于自觉地主动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各种活动以及教学中,耐心、正确并全面评价学生的进步,对于每个学生的质疑,必须耐心的教导,决不能埋怨或者责备学生,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鼓励,从而增强学生的信心。
(二)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
在学校,教师的言谈举止无不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这就对教师提出了优化自身心理素质的要求。若教师经常闷闷不乐,使学生紧张、情绪易波动、没有热情,甚至先入为主地对学生抱有明显的偏见,这对学生无疑是一场灾难。所以,教师为了在学生的个性发展方面施加有力的影响,以保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必须先培养自身的心理健康才有可能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要以“爱”作为教学的基础,要对学生有耐心,以公正无私、民主、体谅人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利用表扬的方法。甚至应每天检查一下自己的仪容仪表,令人有愉悦感,让学生一听到铃声就有“盼”的感觉,让学生对教师有信任感,有安全感,有仰慕感。只有在人与人之间、人与集体之间情感交流呈现了积极的状态,才能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不断完善自我,竭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
(三)善于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不少初中生自信心较差,主要体现在有的学生由于自己的学习成绩差,就自认为自己不行,产生自卑感。这样的观念十分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善于引导学生,并让他们在参加平时的课堂活动中建立自信心的要求。比如,在平时的一些班级活动中,老师均不参加,让学生自己组织各个环节。长期这样下去,每位学生的潜能都会得到发挥,学生也会逐渐充满信心。这也要求教师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只参与不参加,并在教育过程中善于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我承受能力。这样学生会越做越好,自信心理也会不断增强。另外,教师也应与学生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关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精神要求教师正视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并落实到所有教育活动中去。这也是新课程实施的一项基础工程,只有真正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步入坦途。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这就进一步促使教师在对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作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除了要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行为规范并形成相应的态度和情感外,还应当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善于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更要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生活之中,与学生建立真正的友谊,以适应新时代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志芬.心理健康教育课评价标准的探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03).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2-0039-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心理健康已经逐渐成为衡量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而对处于快速成长阶段的初中生来说,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合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众所周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多数人的自身压力也在不断增多,而初中生更是如此,因为家庭、学校及个人等因素使其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不利于他们自身的全面发展。因此,各学校应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合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进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坚实的人格。
一、关于初中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1.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根据相关调查数据分析可知,当前大多数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都不具备较为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虽然一部分学校有这一职位,但大多都是由其他部门调任过来的,自身不具备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教学经验。长此以往,心理健康教育自然也就成了空谈,无法为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帮助。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并且在升学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教师往往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选择忽视,不对学生心理问题加以引导或是对学生心理问题疏导得不够深入,只关注学生的综合学习成绩,甚至在课时紧张时还会占用正常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时间。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教师自身心理也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无法放下身段,跟学生展开深入的沟通交流,往往都是高高在上,不能听取学生的观点看法,进而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愈加严重。
3. 家庭教育给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
大多数家长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和独生子女观念的影响,重视孩子的物质生活和学习成绩,忽视心理健康,很少有人和孩子进行深入交流,致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4. 不良社会环境给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的途径也日益广泛,进而导致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层出不穷,对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如逃学、酗酒、打架及吸毒等,个别学生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关于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重要性分析
1. 有利于促进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常发展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大多数初中生的生理成熟较早,但心理却严重落后,具有严重的依赖性、幼稚性等特点。同时,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过于重视学生的生理发展情况,忽视了其心理方面的成长教育,进而使其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没有实现有效统一。因此,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实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2. 有利于促进初中生综合素质的健康发展
当下,初中生逃学、厌学及顶撞教师等现象较为普遍,而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出现偏差,进而使其做出了一些极端的行为,尤其是大多数独生子女自身存在着自私、偏僻、骄纵及心胸狭窄等特点,在实际生活及学习中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3. 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不但能对学生进行知识方面的指导学习,更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由此可知,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1.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初中政治课教师若想取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就要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及时改变教师自身的角色,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最大限度地带动学生积极学习。例如:在教学第六课“丰富多样的情绪”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目前的实际学习情况,如考试后的失利、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学习成绩的小进步等情绪,适当引入“一位钢琴家”的故事:“一个钢琴家来到一个城市进行演奏,哪知道,第一次演奏,观众仅仅四成,这对于钢琴家来说实在是非常丢脸的事,也容易对其日后的演奏产生负面影响,影响其自身演奏情绪,致使演奏质量大大降低。然而那位演奏家却没有为此而感到难堪,而是对观众说:‘你们这个城市很有钱啊,一个人都能订到2个座位’,观众们听闻先是一愣,后来则是会心一笑,为钢琴家的幽默和乐观鼓掌。”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不但能有效缓解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看待事物的心态,还能使师生之间的情感得到良好的融洽,进而达到初中政治课教学的最终目的。
2.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深入挖掘心理健康教育
在目前的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大多数教材都包含着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带领学生对其进行深入挖掘,进而促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例如:在教学“为坚强喝彩”一课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的优势,为学生播放《最初的梦想》这一首歌曲,“最初的梦想紧握在手上,最想要去的地方,怎么能在半路就返航,最初的梦想绝对会达到,实现了真的渴望,才能算到过了天堂”。歌词激昂澎湃,听完之后,大多数学生都陷入了沉思安o之中。这时教师再对学生进行提问:“大家从这首歌曲中体会到了什么情感?听完之后自己有什么感悟?”学生在短暂的思考之后就会踊跃发言,最后教师再进行适当的引导:人生路途中总会遇到一些困难,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连面对它的勇气和决心都没有,即使失败了,也要坚强地面对,不放弃总会成功。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展开了有效的政治教学,便于其对政治内容进行理解,还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 做到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进行初中政治课教学时,教师要以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基础,精心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进而充分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其主动融合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并且教师也可以积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和活动展开教学,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会、演讲会及谈论会等,以此来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友好交往礼为先”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平时与朋友进行交往的事例,以演讲的方式展开,如课堂教学之前安排学生制作一份“我是如何与人交往”演讲文稿,通过不同学生的演讲叙述,可以让我们了解到“金钱并不是衡量一切的基础,只有以礼为先才能巩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进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观。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初中政治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还能逐渐提高其主动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实现政治教学的最佳效果。
现阶段,随着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突出,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合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一个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但要关注学生政治知识的提高,更要对其心理健康的发展加以重视,使初中生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进行日常学习,从而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车玉雪.在初中政治课堂上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2,(7):87.
[2] 于海涛.试论初中政治课程改革教学的创新策略[J].卷宗,2016,6(6):511.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Effectiveness of Junior Sc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Moral Courses
ZHAO Jinshi
(Pingyuan Renju Middle School, Meizhou, Guangdong 514621)
Abstract Modern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improve, enrich the material conditions so that the environment for the growth of students than in the past a lot of changes. Junior high students grow and change inside the huge stage, attention and proper psychological growth for students to boot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work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ing content. Moral teach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s a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important mental health program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n how to effectively carry out the work to improve the specific effects of classroom teach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interest to educators. This paper conducted a study and discussion in order to provide good experience for our education workers.
Key words junior moral course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成长处于一个关键的时期,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学生就难免会产生心理问题,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初中阶段对学生思想品德教学的课程,其对于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是深入的。下文对我国当前初中阶段学生普遍心理状态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对策,希望可以更好地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落实,提高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让其更好地实现身心全面发展。
1 现阶段初中学生心理状况
1.1 自我意识较强
初中阶段学生由于其年龄与阅历所限制,其对事物的认知不够全面,并且不能公允地对外界客观事物进行判断,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例如,笔者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部分同学的思想存在偏激的现象,认为周边世界过于负面,思考问题时有失公允,不能以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同学,在班级活动中经常存在独处的现象,不能很好地融入到班集体当中。
1.2 适应能力不足
很多学生由于其生活条件较为优越,成长过程一帆风顺,缺乏足够的吃苦能力,并且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在进入新环境当中,适应能力有所不足。在初一阶段入学时期,很多学生刚刚脱离小学,走入初中校园,在面临新环境当中,出现很多不适应的现象。很多学生不能适应初中校园的生活节奏,并且由于学习压力大,存在厌学、厌烦的心理,难以尽快融入到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当中。
1.3 缺乏足够的情绪控制能力
在面对外界刺激时,如果不能保证足够的情绪控制能力,就会造成过激反应。很多初中学生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对于其心理造成一定的刺激,并且其缺乏足够的自我情绪控制能力,难以保证良好的心理状态。例如,在受到表扬时,学生经常会非常兴奋,手舞足蹈。在受到批评时,往往会非常悲观和失望。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控制自身心态,就会影响其学习和生活。
1.4 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不足
初中阶段学生由于主观意识较强,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不能保证和谐共处。很多学生虽然具有交流的愿望,但是由于方法不佳以及不同因素的影响,造成其人际关系不够融洽。如果学生不能保证人际关系处理水平,就会造成学生的性格孤僻,不能很好地融入到集体生活当中,难以保证其性格健康发展。
1.5 缺乏足够的抗挫折能力
缺乏足够的抗挫折能力是当代初中生一个重要的心理特点,并且对于其以后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由于初中阶段学生的成长过程较为顺利,并没有经历过太多的挫折,从而也就缺乏抵御挫折的能力。很多学生在遇到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时,会产生一系列负面的情绪,意志不够坚定。
2 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第一,塑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当中的重要保证。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保证教学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所交汇,并且逐渐进行渗透,巧妙地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各种心理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且结合现阶段初中学生心理状况,设置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优势,通过组织不同的教学方式,给予充分的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让学生接受正确的心理健康指导。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例如,对于一些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我表现空间,并且在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下,让其实现对自我的认识和肯定,树立自信心。
第二,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为人师表是教师的基本准则,如果教师不能为学生做出良好的榜样,就会对学生造成影响。教师要正视自身树立良好形象的意义,保证对于学生有着积极的影响。初中阶段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心态,并且对于外界环境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想象。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中,必须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来开展教学工作。在遇到一些较为逆反和调皮的学生时,要以平常的心态来看待,为学生的成长带来良好的指引。
第三,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初中思想品德课开展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自我意识水平,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独立性和自主性的需求,但是其内心依然存在偏激以及渴望了解的心态。如果一些不佳的心态不能得到有效的疏导,就会造成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造成学生与学校、家庭之间的矛盾。教师要加强与学生和学生家庭之间的沟通,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通过与家长的交流,实现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其次,要培养学生了解自我的思想。很多初中生在对自我了解和认识的过程中,会存在很多的表面性和片面性,造成一系列心理问题的出现。教师要对于学生进行客观、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清晰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优势,帮助其更好的成长。最后,加强对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挫折是每个人生命历程中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很多意志薄弱的学生,在面对挫折时会出现很多不良的心态。教师在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挫折应对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挫折,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自身的成长。
3 结束语
心理问题逐渐成为了困扰初中阶段学生身心成长的重要问题,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加以重视。在开展思想品德课程的过程中,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融合,让学生受到心灵的净化,实现精神品质层面的成长。心理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良好的心理状态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形成。教师要通过对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手段的创新,有效的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真正的实现课程开展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吴晓初.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快乐阅读,2011(4):88-89.
[2] 王红艳.初中思想品德课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考试周刊,2011(19):164-165.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营造平等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全体参与,以学生为主体,努力营造人性化的教学环境,积极组织师生、生生互动式的教学活动,充分尊重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自觉接受教师的指导。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新颖有趣的教学手段,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他们的情感,培养他们持久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他们体味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功的艰辛,不断增强自主学习的心理需求。
二、通过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一种极大的推动力。在物理教学中,我利用有趣的物理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以大量的演示实验、实例说明物理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选择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实验,如纸盒烧开水实验;用手摸静电球,让头发竖起来实验;“流星雨”小实验;筷子提米实验等。学生对这些现象一时无法解释,教师又暂时不做解释,这就引起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又如,我在讲述“光的反射”时,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式,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学生自己做实验,采集数据,记录并分析数据结果,输入计算机,得到相应的图像资料,通过对比,从中发现光的反射规律。学生通过独立分析、思考、图像资料的处理、试验的总结及互相讨论,得出光的反射定律的要点。这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对物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课堂学习方式,教师必须灵活掌握,结合我主持的全国“十一五”规划《“四自四导”模式下初中物理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先引导学生明确个人学习目标,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这样,学生在合作交流活动中,不仅体验到个人的智慧有限,需要向别人学习,而且能感受到互动分享的快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如我在教授《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一节课时,先让学生明白先学研究的环节:确定目标―设计方案―操作研究―得出结论―分析总结。其中学生的活动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或查阅资料―实验操作或收集资料―分析现象并讨论研究―总结归纳得出结论―获取新知引发新的思考。而教师的活动则是:创设问题情境―点拨指导―反馈信息―适度评价―布置新任务。
托尔斯泰说:“教育的唯一规范就是自由。”只有当学生的心灵处于自由轻松的积极状态下,思维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才有利于使学生产生兴趣,并使之将兴趣转为学习动力,学生才能积极去追问世界、自主探究知识。因此,教师应当以平等之人格、除伪之语言同步实行与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心灵交流。其内容除了曾被视为人类力量之表征的课程知识外,更有激活知识、导向创新的态度、情感、意义和价值生成;其形式更不是含有强加性意味的“灌输”,而是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地位的共享型“对话”。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发扬民主、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中敢于提出问题,才能逐步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进而形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不盲目崇拜的健康心态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对于初中生来说,课堂上难免有许多疑惑或困难:包括一些不太容易理解的概念、复杂的公式、抽象的符号以及难懂的逻辑推理,因此不少学生在数学学习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在教学中,我牢牢抓住这些时机,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如在教学《平面图形》时,大胆让学生独立完成将多边形分割成三角形的任务。“你能不能把多边形分割成三角形。”组织小组讨论,学生经过讨论,畅所欲言。有的同学用了好多种方法分割三角形,也有的同学分成了很多三角形。由于多种结论的产生,学生产生质疑:这些方法是不是都正确?哪种方法最好呢?分割的三角形太多有没有用?等。这样完全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的方法,情绪高涨,同时也发现很多规律。
要善于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调动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在一个一个的认知冲突的解决中不断前进。让学生永远保持“好奇”的天性,不迷信权威,不盲目崇拜,敢于质疑,这本身就是一种健康的心态。
三、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善于交往的能力
二、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家庭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虽然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但在家的时间以及家长的一言一行对他们的影响还是很大的,特别是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已出现了明显的分化,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出现了“三多”现象:一是外出务工的家长多;二是文化水平低的家长多;三是对孩子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这三多对孩子的成长教育可以说是极为不利的,甚至是有害的。同时,现在很多家长缺乏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经验,对子女过度照顾,特别是物质方面,而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特别是成绩方面。还有一种现象是现在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越来越多,这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极易出现消极情感,并且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社会生活。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二)学校
近年来,虽然全国心理健康教育搞得轰轰烈烈,但其实,在很多地区,由于之前心理教育师资匮乏,并且,学校教育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学生心理问题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再加上之前的研究资料的有限,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另外还有部分教师的教育方法过于简单粗暴、处理问题不公、偏爱现象,这也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三、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实践
学生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保持稳定的情绪,积极的心态,能够在面对挫折时有不畏惧的精神,能够与朋友同学和睦相处,能够积极面对环境带来的任何一项挑战。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心态,让学生在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中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一)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健康的心理应是与同学、朋友能够和谐相处,而这种健康的心理源于健康的心理课堂。教师的人格、教师一举一动、课堂的学习氛围都会影响到学生。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平时尽量淡化评价,而是进行实际指导,尤其是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进行积极的指导,会给学生带来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二)发挥学生本身的力量
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对学生的地位轻视,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参与和热情往往进行压制。为此,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转变角色,让学生成为主体,自己成为主导,把学生向前台推,引导他们敞开心扉畅谈心里话,尽情发挥。课堂应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培育下,学生发挥其所长,补充其所短,强壮其身体,充满其情志的积极、健康的课堂。在课堂中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一定是重中之重,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信心,在面对学习中、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时,才能不畏,才能做到淡然,这才是真正的健康心理。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学生具有勇气和信心。而在目前,相当一部分学生经受不起在学习中遇到的挫折,不要说初中生,就是在大学里学生跳楼自杀等情况时而发生,其根本原因就是在其早期发展中挫折教育的缺失。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习进行挫折教育,要让学生懂得人生的长河中,有很多不愉快、不顺利的事情,只要我们用积极的眼光去看待、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迎接光明,让学生明白不能应为面前学习上暂时的困难和挫折而丧失学习的信心。教育学生要拿出勇气和信心,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更应看到自己所拥有的特长与优势。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民族的昌盛和祖国的富强。真正的健康是指人的身体、心理等都处于良好的状态。而大多数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往往偏向于身体的锻炼,而忽视了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在愈发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今天,如何在体育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将其作为体育课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当今的体育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现结合我近年来从事体育教学的经验,就加强初中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谈点个人浅见。
一从小学步入中学后,由小学生到中学生这一角色的迅速转变使得学生普遍存在着与新环境生活不相适应的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耐挫折能力差
由于受社会、家庭、学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今初中生抗挫折的能力比较低,缺少战胜因难的勇气和信心,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二)意志力差
表现在对于某个具体目标有较强进取心但有时往往有始无终。长期发展之后往往易导致“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思想,其对于学习的影响尤为明显。
(三)个人主义思想严重
当代初中生一般为独生子女,个人优越感强,往往存在较重的自私、“自我为中心”、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的,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我有所侧重的加强了对以下几方面的关注:
(一)抗挫能力的培养
抗挫能力是现代心理素质的根本,一个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在遇到困难或失败时,始终能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平衡的心态面对挫折,并主动向挫折挑战,从而体验成功,增强信心。特别是对于心理还处于逐步发展重要时期的中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抗挫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我认为抗挫能力差,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受挫经验有关。即以往曾经有受过挫折经验的学生,当他面临新的挫折时,情绪反应比没有受过挫折的孩子要缓和得多,这就说明,学生经受些挫折更能培养他们抗挫能力。因此在体育课过程中,我总是会着重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情况,并及时通过其他任教老师及家长、学生等多种渠道对其所表现出的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分析,建立相关学生的教育档案,依此有计划、有侧重的进行任务安排、过程监督及按时反馈反馈等形式,逐步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
(二)坚强意志的培养
坚强意志是现代心理素质的前提,培养初中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尤为重要。体育运动普遍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因此对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体育活动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在体育课堂各项目中,通过开始设立较低目标,当学生轻松达标之后,通过表扬、激励等措施,激发学生潜在的信心、毅力,进而完成较高目标,在这逐步提高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相应关注度并随时渗透意志品质培养策略,最终达到使学生的意志力逐步得到培养和提高的目标。
关键词 课程改革 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可以被分为两种,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在健康状态中,不仅有着较为良好的自我感觉,同时还能和社会保持默契和谐的关系;另外一种主要是指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状态的保持,对不健康的心理疾病和行为实现降低的措施。体育活动严重影响着人的心理健康,对此文章对在体育教学中的心理教育的尝试性开展途径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体育活动中的不良心理反应表现
体育活动中的不良心理反应主要存在五种表现形式,分别是恐惧、易怒、自卑、缺少交
流与合作、对体育比赛中的结果无法正视。
体育项目的开展对学生具有一定的要求,并且体育项目中存在难度和强度,而初中生的身体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较为严肃的体育项目中,由于陌生的场地设施和环境等,导致学生对运动项目产生畏惧。我国当前主要是独生子女,个人意识较强,情绪宣泄方式较为直接,同时课程强度较大,负担较重,学生在你体育活动中难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碰撞和磕碰,造成学生之间的矛盾。学生在面对具有一定难度的运动技能和能力中,由于身体素质的原因,出现羞愧、畏惧等感觉。初中生具有独特的心理和生理特征,通常将以自我为中心,在体育活动的安排中不会听取他人的意见,不会交流和合作。同时初中生在学生在这一时期有着较强的虚荣心和自尊心,集体主义精神较强,个人观念较为狭隘。对具有挫败感的比赛结果反映敏感,往往是“只能赢、不能输”。【2】
二、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直面现实
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正视现实的心理品质。初中生往往对比赛结果十分重视,对班级之间的比赛结果更加敏感,教师要了解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学生懂得比赛中都有可能会出现胜负,比赛需要在公平公正的条件下产生相应的结果,比赛结果在出现后是不能依靠人的主观意识而改变的。
(二)开展适当竞争
竞争性是体育项目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竞争中存在失败的懊恼以及胜利的喜悦,但是以上这些都不是体育竞争的真正意义。体育竞争中最重要的是参与者在体育竞争中感受不同的竞争体验,并且学会对不良心态进行适当的调整,为将来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多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不同形式的竞赛活动,适当增加比赛的激烈程度和对抗性,根据学生在性别、体能、技术以及个人能力等综合差异,实施不同比赛形式。比赛前一定要做好运动员的良好准备,树立勇敢和竞争的信心。比赛后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认真评价,保证胜利者不能骄傲,失败者不要气馁。
(三)享受乐趣
心理较为健康的学生通常会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在学习和生活中,并且在学习中获得充分的满足感,初中文化课程同样对学生的体能和智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在出现心理负担时,体育课可以很好的发挥心理调节作用,发挥娱乐和健身效果。同时还要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坚持体育素质要求的方针政策,在教学中多创造新的教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但可以实现身心健康,还能学到一定的技能,体会学习的快乐,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四)对抗挫折
主观意识同实际之间的协调和差距使人产生挫折情绪,依据学生在面对挫折的表现和差异,消极类型中包含了回避型和攻击型;补偿性和可复型属于积极类型。在调节和控制学生的挫折感中具有权威性的积极评价十分有效,对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态度,不断克服消极情绪。克服型学生在面对挫折中,教师要积极的保护学生,避免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一面要不断鼓励学生积极的实现自己的目标;另一面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对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保证学生可以获得成功,同时也能不满于现状。针对回避型的学生关键在于学生有着较强的自卑心理,因此教师要充分研究学生体会成功的,提升学生自信心。对于攻击型学生,一定要防止学生之间发生不必要冲突,教师自身要重点注意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真诚的关爱学生,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的正确性
(五)合作交流
初中体育运动中,学生之间难免会出现多次的协作,协作是体育项目开展中的重要特点,在一场球赛、接力赛或者是游戏中,如果运动员之间不能实现良好的合作和交流,就难以取得胜利。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意识,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要求。对谁上场,谁替换等都有着较为严格的标准。在赛场上,充分发挥个人的技术能力和专长是取得胜利的重要基础,同时还要和队员保持高度的默契。如果同伴在比赛中受到了观众的影响和感染,队友发挥失误的情况下,作为同伴要相互理解和鼓励,切勿出现抱怨和责备的情绪。
三、小结
初中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心理
健康教育,实现其对教学的积极促进。
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师应有正确的学生观,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首先,语文教师应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师一定要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相信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把每一位学生都作为关注的焦点与对象。其次,教师教学时的积极情感对语文教学的效果有促进作用。教师愉快、乐观的情绪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使学生也快乐起来,使学生乐于与老师交往,喜欢听教师讲的课。要强化初中语文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挖掘新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培养健全的人格。
事实上,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了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教材本身就是由生动、形象、富含哲理与情感的文章构建的,学生可通过阅读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体味生活。课文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认知心理的教育,而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他内容。这种教育不是集中有序地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深深地蕴藏在课文中,蕴藏在字里行间的,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其他教育因素综合且并存的。
1.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积极乐观就是以宽宏、接纳、愉悦和积极的心态看待周边的现实世界,能更好地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学生应该振奋精神,充满乐观的信念,只有这样,才会在不断的探索与追求之中,永远保持青春蓬勃的朝气,不断开创新的业绩。要让学生明白,对于过去的一切,要永远以科学的态度总结;以豁达的精神对待;以积极的心理接受;以加倍的努力改善。同时应该相信自己的未来永远是光明的,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过得充实,生活才是愉快、幸福而有意义的。
2.培养学生战胜挫折的能力。
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某些学生常会因学习压力过大、社交能力差、生活失意等而忧郁苦闷紧张,从而产生挫折感,影响身心健康。学生可以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吸取力量,以书中的主人公作为自己行动的楷模,自觉磨炼意志,正确面对眼前的挫折,学会调适心理。当遇到挫折与困难时,首先要接受现实,然后从多方面分析与查找原因,再尽力补救或改变,最终走出困境。
3.培养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和崇高理想。
只有端正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才能对学习感兴趣,才能激励自己自觉学习。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的教育,让每位学生都确定自己的座右铭,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这种“以理想为目标,以动机为动力”的训练方法,最终能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4.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新课程标准突出了“人文性”的特点,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人格,强调教育平等化、民主化、个性化,充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教学中,要针对语文学科特点,把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采取合作式学习,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交流。教育他们遇到争议时,既要据理力争,又要掌握语言分寸;既要各抒己见,又要集思广益,教会学生分享目标,信任别人和做人的责任感。在实践中,学生既学会了与人合作,又学会了关心、鼓励他人,为今后在生活中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多一点理解和尊重,多一点关爱和信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增强自信心,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
5.培养学生坚忍的意志。
目前,初中生生活、学习和交往环境日趋复杂,他们的心理急剧变化,心理负担日益沉重,尤其是日益增加的学业压力,容易使得一些学生意志薄弱,害怕面对困难。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英雄人物事迹的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培养学生坚忍的意志,让学生心中总是感觉到有无穷的动力,而不再充满害怕和畏惧。要不断迎接挑战,不断锤炼意志,成功地踏过人生的每个重要转折点。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引导下,在文学作品的陶冶下,被书中的故事感染,被自信自强的人格力量震撼,悟出作为一名肢体健全、风华正茂的青少年,更要以无穷的斗志和毅力迎接人生的挑战,这有助于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
三、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在中小学的深入开展,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与研究。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一些不良心理现象,学校除了专门开设心理健康课外,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实际上,各科教材中都蕴藏着不少适合于心理健康辅导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有利于实施心理健康辅导的教育情景。只要教师细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以收到心理健康辅导的实效。而政治课教学由于其特定的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更能深入关注学生的心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所谓心理健康,应包括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意志健全、人格完整,自我评价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等主要内容。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然而,心理的变化也会引起一系列生理上的变化,也可能直接影响到生理健康。因此,我们要重视生理健康,也要重视心理健康,身心健康永远是对献身事业者的忠告和要求。
一、充分认识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使学生在学业上高度紧张与繁重,加之家庭教育的偏差,以致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学生的精神世界却有走向另一面的迹象。调查资料显示,有20%左右的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类型各异的心理障碍,近年来中学生因心理障碍不惜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案例时有发生并有上升趋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正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自觉地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灵活地结合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品质施加影响,这是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重要条件。
二、心理健康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明确提出:新课改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并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促进学生不断发展。而要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特别是在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三、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策略
1.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心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对人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要求一个人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为学生适应现代化社会作准备。重视心理承受力的培养。承受力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它是个体对成功或失败的可忍性、可接受性的程度。承受力强与弱不一样,带来的影响也不一样。在教学中,有意识、有分别地设置一些背景,如有意识地让优生接受失败的考验,使他们体验到做任何事情都可能失败,必须倾注出自己的精力,敢于接受失败。
2.树立现代教育教学的观念,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树立现代教育教学观念是政治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学的基础。新一轮课改将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健康的心理、正确的价值观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不再只是 “传道、授业、解惑”,而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成为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者。师生之间应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还要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3.在人生观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通过“人生的真正价值是什么?”、“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等观、点的探讨,让使学生懂得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只有在劳动和奉中在个人与社会统一中、在砥砺自我中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认识劳动和奉献的人是幸福的,劳动和奉献着的人生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激励自己在以后的人生中不懈努力,创造更大的人生价值。
4.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所谓个性,就是指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即每个人心理特点的总和。个性大致包括兴趣、能力、气质与性格等方面。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社会生活条件和个人生活经历等方面的差异,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都是有独特个性的人。表现在对思想政治课的态度上也是千差万别的。发现学生个性的正确方法很多,主要有问卷法、谈心法、观察法等几种。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运用一定的方式把调查获得的信息加以分析、综合,建立起学生的学习档案,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现和掌握学生个性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
总之,教师在政治课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教学艺术。只要我们潜心钻研,一定能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知识教学与情感化的统一,从而教会学生掌握心理调节艺术,避免不良心理现象的产生,自行消除心理障碍。进而在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和谐统一合力的作用下,不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况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全体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政治教师更是责无旁贷。只要我们树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在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会不断提高,从而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