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经营规则模板(10篇)

时间:2023-07-25 16:32:5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商业银行经营规则,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商业银行经营规则

篇1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5-0049-02

随着资本监管和资本约束的不断强化,社会经济结构和金融服务需求的不断变化以及同业竞争加剧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引发了商业银行对传统经营模式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创新要求

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创新意味着发掘出新的市场需求,创造出新的消费群体,创造出新的赢利模式,用全新的方法来完成经营任务,开发出新的产品,提供客户新的服务,或者以新的方式完成银行运作的其他活动。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是仅仅就某一环节进行改良的管理改革。在创新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基于系统的观点,对经营模式的关键环节做出成功创新后,还要对整体商业模式进行审视,并以系统功效最大的原则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创新。一个成功的经营模式创新需要满足有效性、整体性、差异性、适应性和可持续性的创新要求。

1.有效性。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有效性,一方面是指能够较好地识别并满足客户需求,做到客户满意,不断挖掘并提升客户的价值。另一方面,经营模式的有效性还指通过模式的运行能够提高自身和合作伙伴的价值,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包含具有超越竞争者的,体现在竞争全过程的竞争优势,即经营模式应能够有效地平衡银行、客户、合作伙伴和竞争者之间的关系,既要关注客户,又要银行盈利,还要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2.整体性。好的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至少要满足两个必要条件:第一,商业模式必须是一个整体,有一定结构,而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组成因素;第二,商业模式的组成部分之间必须有内在联系,这个内在联系把各组成部分有机地关联起来,使它们互相支持,共同作用,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3.差异性。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差异性是指既具有不同于原有的任何模式的特点,又不容易被竞争对手复制,保持差异,取得竞争优势。这就要求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本身必须具有相对于竞争者而言较为独特的价值取向以及不易被其他竞争对手在短时间内复制和超越的创新特性。

4.适应性。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适应性,是指其应付变化多端的客户需求、宏观环境变化以及市场竞争环境的能力。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今天的模式也许明天被演变成不适用的,甚至成为阻碍银行正常发展的障碍。好的经营模式必须始终保持必要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具有动态匹配的经营模式的银行才能获得成功。

5.可持续性。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不仅要能够难于被其他竞争对手在短时间内复制和超越,还应能够保持一定的持续性。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相对稳定性对维持竞争优势十分重要,频繁调整和更新不仅增加银行成本,还易造成顾客和组织的混乱。这就要求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创新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同时还要进行反复矫正。

一、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创新要求

与制造业企业的价值链相比,商业银行的价值链主要的不同在于基本活动的差异性上。基本活动是涉及商业银行基本业务的活动,它包括资金筹措、资金运作、风险管理、市场营销和金融服务,这些活动都与商业银行价值的直接创造有关,能为商业银行带来直接利润;商业银行的辅助活动,主要包括基础设施、人力资源、金融产品开发等,辅助活动虽然不直接参与价值的创造,但其对商业银行的基本价值创造活动起支持作用。商业银行的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是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单元,是形成其竞争优势的基础。但在商业银行竞争优势的确立上,各种价值活动的作用并不相同,并不是每种价值活动都能为商业银行带来价值增值。在商业银行的价值创造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只是其中某一种或某几种活动,而不是全部活动。这些活动可能是金融产品开发,可能是风险管理,也可能是金融服务。因此,商业银行在进行价值链管理时应把主要资源应用在控制价值链中最关键的几个环节上。价值链思想认为,对于不同的银行,价值链上各链节的重要性是不同的。银行的竞争优势往往是体现在某几个链节上。

三、价值链视角

由于商业银行的产业价值链涵盖了银行能够涉及的所有价值活动,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创新都可以看做是其价值链创新的一部分,因此,这种基于价值链的创新能够直观、清晰、全面地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创新进行理论解释和实践分析。价值链理论的核心是在一个企业众多的“价值活动”中,并不是每一个环节都创造价值。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价值链上价值活动进行细分,清晰地识别出自身价值活动的优劣势,对其内外部价值活动进行优化重组、整合及创新,最终实现有效的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创新。按照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形成方式,可以将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创新的类型分为以下四类:

1.价值链整合型模式创新。这种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创新是在价值链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延长其两端的价值活动(按战略管理的说法是纵向一体化),即向商业银行行业价值链两端的供应商价值链、渠道价值链和顾客价值链延伸,如商业银行加强与企业合作关系,结成战略联盟,银行和企业相互持股,形成稳定的客户群和资金供应来源,或者在某些价值活动的横截面上延展同类价值活动(水平一体化或横向一体化),使商业银行价值链涵盖更多的价值活动,如可以通过与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非金融企业之间的结盟,在不引起边际交付成本的情况下,尽可能衍生出新的产品,一个产品开辟一个市场,由此可扩大收入来源,从而获得成本领先和差异化优势。典型的就是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利用其资源优势(包括客户、技术、人才等),开办保险、证券、理财等新兴业务。之外,商业银行还可以与银行设备、系统制造商合作,如加入各种银行卡组织和同业联盟等,以便能为客户提供最佳的咨询和服务。价值链整合型模式创新将原本在商业银行外部的价值活动纳入其经营范围内,这不仅增加了银行的价值活动,而且扩大了银行与各利益方的关系网络,通过对其有效的制度安排和关系整合可以节省大量的交易费用(如信息搜寻成本、谈判成本等),提高商业银行的整体反应效率,而增强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实力和赢利能力。

2.价值链聚焦型模式创新。价值链聚焦型模式创新,又称价值链分拆型模式创新,是指商业银行考虑到银行的现有核心能力,必须选择一种可操作和长期可行的经营模式,服务和产品线可以是全能的,但是价值链定位必须是具体而聚焦的。商业银行将自身的经营业务定位于原有产业价值链的某一个或几个价值创造环节上,只保留那些核心价值活动(那些具有核心竞争力且难以被模仿的价值活动)和相对优势价值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对价值活动的各利益方尤其是伙伴关系进行重新整合,形成有效的制度安排,如果银行的价值链中某些环节的成本太高,质量太过于平常,一些能提供相同环节的外部服务公司又有很高的效率,通过战略联盟,把这些环节外包给外部服务公司,必定会使经营效率得以提高。

3.价值创新型模式创新。价值创新型模式创新是指商业银行只针对基础价值链上的价值活动进行创新,从而形成其他银行难以学习和模仿的核心能力。需要指出的是,价值创新一般是在几种价值活动间协同进行的,既包括技术层面的创新,又包括组织结构、制度安排、价值理念和企业文化层面的创新,这是其他同业竞争者很难模仿的。这种通过价值创新形成的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可以产生很强的协同效应,不仅提高银行的运营效率,而且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增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加强人力资本的投资,充分利用各种金融工程活动,加快产品创新步伐,保持产品和服务领先的优势,或者利用技术优势,开辟新的渠道模式和业务运行系统,更便捷、更有效地实现与顾客的联系。

4.混合型模式创新。混合型模式创新是指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创新同时涵盖了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模式创新的两种或三种而形成的。面对复杂多变的经营环节,商业银行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期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就必须不断地根据自身优势进行创新。一方面通过价值链的整合、分拆,获得成本领先和管理协同,实现优势互补和灵活反应;另一方面通过价值活动的创新,增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差异化经营能力,为银行和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

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是丰富和细致的,并且它的各个部分要互相支持和促进,改变其中任何一个部分,它就会变成另外一种模式。搞得不好,就可能影响它的有效性。因此,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创新要特别强调其系统性、协调性,无论是价值链整合、价值链聚焦还是价值创新都需要对商业银行整体运营系统的改进,互为促进,互相配合。而且,每一次经营模式的革新都能给商业银行带来一定时间内的竞争优势。但是随着时间的改变,商业银行必须不断地重新思考他的商业设计。

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银行业始终处于一种变化的环境中:规则在变、产品在变、客户在变、经营环境也在变。全球化、信息化、自由化以及网络化的浪潮不断延续,银行业监管的规则也在不断改变,从分业再回到混业,从鼓励金融创新再到传统风险观念的加固,为了适应这种不断的变化,维持自身的良好发展,确切地了解自身如何创造价值和赚取收益是极为重要的。经营模式是创造价值和赚取收益的较为稳定的一整套机制或方式,因此,不创新经营模式,就等于没有未来,特别对于中国的银行业来说,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陆小明.现代商业银行间国际业务合作的新模式[J].国际金融研究,2001,(2).

[2]聂叶.银行再造: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篇2

引言

进入90年代,国际金融业日益呈现创新化、多元化、国际化、功能化的趋势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纳入到全球一体化的经济体系中来。中国商业银行既要加快改革、完善和提高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和运作效率,不断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还要积极准备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浪潮。因此,深刻理解国际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变化的内在机制,掌握其未来演变的方向,及时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改革,提高对外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内涵

所谓商业银行综合,是相对分业而言的,实质上是指商业银行内部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商业银行的综合既涉及经营层面又涉及管理层面。就经营层面而言,即人们所说的商业银行分业经营与商业银行综合经营问题,这是商业银行业经营模式的内核;就监管层而言,既分业监管与统一监管的问题,它涉及商业银行监管体制的选择。狭义的理解,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即银行机构与证券机构可以进入对方领域进行交叉经营;广义的理解,既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机构等商业银行机构都可以进入上述任一业务领域甚至非商业银行领域,进行业务多元化经营。

其实,在商业银行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进军证券领域,而证券机构则可以通过创建共同基金的形式蚕食银行的存款。即使在银行内部,也可以开展一些非证券类的投资银行业务,如项目融资、结构融资、财务顾问、企业兼并顾问和商业银行创新产品等。各种商业银行机构也可以开展“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前的热身运动”——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通过银行转帐业务,开展网上交易业务,利用银行卡、银行存折直接买卖股票,券商委托银行网点代办开户业务,银行承担资金结算和基金托管业务以及在投资银行业务上的合作。

二、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综合经营的动力

银行实行综合经营或分业经营并没有一个固定、统一的标准。对于经营的选择,应该视具体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而定。自从九十年代初国有商业银行开始实行分业经营以来,至今已有近十年的时间,国有商业银行所处的环境及其自身的情况己经发生了许多变化,虽然目前银行实行综合经营要求的条件还不能完全达到,但是,从国际商业银行发展大潮看,银行综合经营己是大势所趋,况且我国政府在银行综合经营上的管制有所松动。现阶段,国有商业银行出于提高其竞争力的考虑,有着实行综合经营的强烈冲动。

(一)应对加入WTO后的竞争

加入WTO之后,中国银行业的开放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正在出现重大的变化:

1、在地域方面,中国加入WTO后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的地域限制;对于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中国加入WTO五年后中国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

2、在业务对象方面,中国加入WTO后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的客户限制;中国加入WTO后将逐渐允许外资银行向中国企业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五年后允许外资银行向所有中国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

3、在业务范围方面,外资银行涉及的银行服务范围包括:接受公众存款和其他应付基金承对;所有类型的贷款,如消费信贷、抵押信贷、商业交易的和融资;商业银行租赁;所有支付和汇划服务,如信用卡、收费卡和借记卡、旅行支票和银行汇票;担保和承兑;其他商业银行服务提供者从事商业银行信息、商业银行数据处理及有关软件的提供和交换。以及对上述所有活动进行的咨询、中介和其他附属服务,如信用调查与分析、投资和有价证券的研究与咨询、为公司收购与重组及制定战略提供建议等全方位商业银行服务。

4、在机构设置方面,中国加入WTO五年后,取消所有现存的对所有权、经营以及外资商业银行机构企业设立形式,包括对分支机构和许可证发放的非审慎措施,即允许更多的外资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进入中国。外资银行将逐步进入中国,最终于2006年可以在任何地点,经营任何商业银行业务。

综合经营的外资商业银行机构进入我国市场,能够全面运用各种商业银行工具为客户服务。与我国商业银行相比,显然他们具有更强的服务功能和竞争力。与西方主要国家全能银行业务范围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局限在相当狭小的范围之内。业务范围存在的局限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提高,这种状况必然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高。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死存亡。

从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来看,不仅在国际商业银行市场上根本无力与西方实行综合经营的银行进行竞争,甚至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也难以应付由于外资银行进入而造成的竞争压力和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有必要根据国际经济商业银行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调整,认真研究和探讨采取综合经营模式。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银行业的保护期即将结束,在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面临进一步开放压力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调整也是为了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使之能够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与外资银行展开竞争。

(二)应对国内其他商业银行机构的竞争

现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依然占据了大部分份额,但其增长速度却远低于证券、保险业等其他商业银行机构。商业银行的传统利润来源无非是存贷款利差。随着各个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不断的商业银行创新和融资证券化趋势,优化传统的利润来源将受到巨大的挑战。

首先,从负债业务方面看,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的发展必然带来商业银行产品多样化,投资方式多元化,符合不同投资人特点的、个性化的商业银行服务业将逐渐开发出来,居民的储蓄会纷纷发生分流投向公债、股票和投资基金等更有利的方向,这样,投资基金、保险公司、货币基金、股票市场和养老基金都将是银行负债业务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由于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股票公司等机构创造出的各种各样存款性质的商业银行投资工具,更能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投资需求,因而,这时银行稳定的资金来源基础发生动摇,银行传统的汇总储蓄、活期存款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随着这些机构的迅猛发展,银行资金来源急剧减少,利差基数减少,银行利差收入会急剧下降,盈利形势恶化,到那时,商业银行就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以求生存和发展,商业银行各业的交叉领域的广大业务空间必会成为其业务发展的重要方面。

其次,从资产业务方面看,由于多元化和资产证券化的需要,银行原有的资产业务,也会受到竞争的压力,如原有的住房消费贷款业务也会渐渐为建筑协会等机构渗透。同时,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迅速,以股票市场为例,证券市场上无论是上市公司总数规模,还是资金规模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证券市场等资本市场的发展会给其他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和大公司直接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筹资提供方便,通过股票市场的直接融资总体呈递增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我国银行的间接商业银行转向直接商业银行这样的一种趋势。虽然,银行在融资方面无论在现在还是将来一段时期内依然占据主要地位,但随着资本市场间接商业银行的发展,这将削弱了银行原来所占有的垄断地位和在融资成本上的比较优势。激烈的竞争已使国际商业银行市场中发生“脱媒”现象,随着银行传统的商业银行媒介作用降低,银行传统业务市场份额缩小,银行盈利也会受到影响。面对融资的证券化,商业银行原有的在商业银行市场的定位发生挑战时,分业压力、综合呼声会随之增加。

再次,从表外业务看,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活动,包括了担保、商业银行衍生工具、贷款承诺、投资银行业务及信托、咨询、结算等。世界范围内,近年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银行一改过去将资产负债管理作为银行关注重点的传统。国外的银行积极通过表外业务寻找利润空间,国外银行的表外业务十分发达一般占到业务收入的30—40%,而我国仅为10%左右,我国银行业的利润来源大部分来自存贷差利自、收入,大约占到90%。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银行出于竞争的压力,为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同时为与国际接轨,我国现在也在渐渐实行通用的巴塞尔协议的做法。提出了对商业银行自有资本比率的要求,表外业务对自有资金的要求较低,有的非或有资产与非或有负债业务对自有资金的要求为零,银行出于逃避对有资本比率的管理要求扩大表外业务成为必然的选择。表外业务包括了商业银行工具的交易以及收费和出售贷款等取得收入的业务,它的商业银行工具有许多是银行与证券结合的产物,如投资银行的部分业务,因而随着不断创新,表外业务的发展将会模糊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的界限,使得分业与综合的篱笆也被逐步拆除。

我国商业银行不断发展,将形成各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的突起,使国有商业银行面临更多的竞争对手,对银行传统业务形成巨大压力,使其不得不大力发展表外业务,进行商业银行创新,扩大业务范围,这就不断形成对原有分业经营模式的突破。

(三)国有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要求

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是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基本要求。在一定的安全性、流动性要求下,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不可忽视,真正的商业银行本质内涵是追求盈利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在趋利避害原则下,实现盈利最大化是其从事经营基本动机,依据前文提到的综合经营具有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和吸引客户的优势,随着分业经营下,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利润空间逐渐缩小,盈利最大化的实

现是建立在其经营领域和业务空间不断拓展基础上的。在当今,商业银行证券化、电子化、信息化和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下,把银行业务发展的空间定位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会抑制商业银行功能的发挥,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这样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竞争实力的银行,分业经营会成为其发展的障碍。同时,经营手段的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使银行综合经营的成本优势日益显现出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商业银行抛弃“分业制”,实行“综合制”提供了技术支持。因而随着商业银行内部机制的不断完善,外部监管的加强,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必然需要综合经营体制的建立。

三、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综合经营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具有业务多元化,商业银行化特征的综合经营战略顺应了世界商业银行经济发展的潮流,以其灵活、多样的全方位服务满足了现代社会的需求,极大地推动了一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专业银行转化为商业银行之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成为各银行发展的宗旨追求利润、自负盈亏必将使各商业银行的经营者的经营观念和体系发生改变,经营的综合性战略已成为一种商业银行的必由之路。另外,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商业银行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国际间商业银行竞争的日趋激烈,组合式商业银行工具的大量涌现,综合经营战略作为一种商业银行领域的新生事物必将受到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的青睐,成为世界商业银行业发展的主流。目前我国正积极复关,与世界经济接轨,复关后,市场领域的垄断地位就要被打破,竞争将日益国际化。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中站稳脚,与强大的外国商业银行机构抗衡,实施灵活、高效独具特色的综合经营战略将成为最佳选择。

(一)在资产业务方面

随着证券市场特别是政府债券市场的迅速发展以及证券流动性的提高,商业银行可以及时调整资产结构,减少库存现金、存放央行、存放同业等一级准备,逐步增加持有部分变现能力强且收益率较高的政府短期债券作为二线准备,以优化资产结构、增强盈利能力。由于在机构网络分布、传统客户群、资金实力、专业人才、信誉、信息方面具有绝对的实力和优势,商业银行在发行、兑付、承销、买卖政府债券方面将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现在我国又将政府债券的作用从单纯弥补财政赤字发展为刺激经济增长,政府债券的发行量将保持较大规模,商业银行更是应当抓住机遇,在政府证券市场中保持并扩大市场份额,获取丰厚的利润回报。

(二)在负债业务方面

直接融资的发展,给客户资产组合更多的选择。客户不满足于把自己的商业银行资产存放在银行里,而更加看重投资类产品。商业银行为拓展其负债业务,增加资金来源,必须要提供更多的包括证券、投资、保险、基金、信用卡、外汇等在内的有效商业银行产品,才能进一步锁定客户,使其在一站式商业银行服务中得到满意。商业银行应加强与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三)在中间业务方面

我国现行商业银行法不允许商业银行从事股票业务,但并没有限制商业银行从事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特别是在当前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领域发展空间有限情况下,商业银行可利用其在信息、专业水平、人力资源上的优势,积极推进商业银行创新,注意发展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1)资产评估业务,如为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证券市场中的收购兼并提供资产评估服务。(2)客户理财业务,如涉及个人理财和公司理财的咨询服务。(3)资金结算与清算业务,如为券商资金往来提供结算、股票发行市场中申购款的收缴与结算等。(4)信息咨询业务,如为企业提供国家产业政策、进出口政策、投融资政策、财政货币政策等重要信息。(5)基金资产管理业务,如基金托管业务、投资业务等。《商业银行法》允许商业银行发行商业银行债券,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等投资银行业务。如在实践中出现:上海城市合作银行推出了企业购并转项贷款;中国工商银行托管开元。

(四)在国际业务方面

由于国际业务往往较少受到国内商业银行法规的约束,商业银行可以在国际业务中广泛参与资本市场的运作,如投资外国债券、在国外发行商业银行债券、参加国际证券包销和银团货款等。商业银行还可在境外购买、控股或新设一家专门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公司,直接从事包括证券市场一级、二级市场在内的全部业务,如:中国工商银行收购香港西敏证券公司。对于国际网络比较完善的商业银行,则可尝试全球保管业务,即跨国证券管理服务业务。

(五)在银行IT业务方面

1999年底,全世界已有2700家银行提供网上银行的服务,不仅如此,使用者对在网上商业银行的认知度是很高的,62%的人认为网上提供的信息超过与客户面对面的交流,网上银行具有全球性、全能性、全速性和全民性的特点。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银行卡、网上银行的服务,为客户提供全方面的商业银行服务。如:全国统一的银行卡网络中心将建立、银行卡发行突破2亿张、证券保险通过网上银行和银行卡委托交易等。

结束语

自1933年美国等西方国家实行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而德国等一部分欧洲国家坚持实行综合经营模式以来,综合经营与分业经营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尤其在目前,随着技术的进步、信息处理和传输手段的改进,金融自由化、经济和金融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国家纷纷放弃原先的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商业银行必然也会融入到世界银行体系当中,综合经营将是我国最终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杨玉熹:《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版。

2、叶辅靖:《全能银行比较研究——兼论混业与分业经营》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版。

3、许少奇:《论入世后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之必然趋势与模式选择》,《经济法》,2003年第8期。

4、黄禹忠、吴献金:《混业经营监管机构设置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3期。

5、陈衡:《“入世”后中国保险业混业经营》,《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4期。

6、杨玉熹:《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银行法律论丛》,中国银行法律事务部编,中国法制

出版社,2002年版。

7、郑辛硕:《全球银行合业经营趋势对中国银行的启示(上)》,《投资与合作》2000年第12期。

8、汪前明:《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世界经济》,2001年第3期。

谈聚类挖掘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更新时间2009-1-1921:01:16打印此文点击数摘要:阐述了在电子商务系统中的研究和应用中,利用基于关联规则的多层次、超图分割聚类方法,对Web网页和用户进行有效聚类。该方法借助网站层次图,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各个层次上进行聚类分析,仅将高度相关的网页和用户聚在同一类,而将关联性较小的网页排除在聚类外。

关键词:聚类挖掘电子商务关联规则超图

由于Web具有方便、易用、高效的特点,电子商务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同时各种商业Web站点也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有效聚类Web用户和网页对改进网站质量、完善电子商务中产品销售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电子商务中,浏览模式相似的用户具有相似的购买习惯,通过聚类挖掘,将这些用户聚集在同一类,可以制定相似的销售策略。根据浏览模式聚集在同一类中的网页,是大多数用户共同访问的网页,在这些网页之间建立超链接,以方便用户使用。

现有的基于浏览模式的Web聚类挖掘研究方法中,只要用户请求了一个网页,便认为用户阅读了该网页,事实上有些被请求的网页用户并不关心,不会认真阅读的。通常一个实用网站包含大量的网页,现有的Web聚类方法将每个网页当作一个被聚项,无论用户访问的频繁与否,总是归入一个类中,结果造成有些类中的网页之间几乎没有相关性。

鉴于以上考虑,本文提出了基于关联规则和超图分割的聚类Web网页及用户的方法,不仅考虑了用户浏览网页的时间长短,还考虑了聚类层次(级别),将不相关网页项排除在聚类之外,使每个类中的网页具有较高的相关性。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优化Web站点拓扑结构,指导企业调整营销策略,给客户提供动态的个性化的高效率服务。

一、建立电子商务网站的层次模型

建立电子商务网站的层次模型出于三点考虑。第一,网站中网页内容组织呈现树状结构。第二,在进行关联规则挖掘过程中,可能最下一级挖掘不出达到指定Support的强规则,但是能从上级层次挖掘出达到指定Support的强规则,或根据实际需要在某一个层次进行聚类分析。第三,对于电子商务网站,有些用户虽然访问了某网页,但是对其内容并不感兴趣,可能只是扫一眼就放弃。在此情况下,不应该认为用户认真阅读了该网页,所以应该记录网页的长度,通过计算用户的浏览时间和网页长度的比值来判断用户是否真正认真阅读了该页内容。

层次模型采用树状结构来描述,节点的数据域包含对应网页的层次名称(编号)和网页长度。树根应该取所研究的网站根目录(研究整个网站)或所研究的网站分支的最上层目录。在建立层次模型时,应根据网站的具体情况决定采用的方法。通常情况下,网页文件名能完全反映网页所在的层次,可以采用完全自动方法进行转换。

二、基于关联规则的聚类挖掘

1.预处理

在Web站点中,服务器日志文件记录用户的访问方式、所访问的页面、访问时间、用户IP地址等信息,通过收集Web日志所记录的用户浏览信息可以对网页和用户聚类。首先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获得每个用户所访问的网页序列。将一个用户对某个特定网站的一次连续浏览(从登录该网站一直到离开该网站)所访问的网页序列称为一个用户浏览事务。如果用户中途访问了另一网站,而后又返回该网站,返回后所浏览的网页序列将组成另一个用户浏览事务。处理后的事务序列将具有如下的形式:

u_id(用户标志编号),p_id(页面编号)序列

2.挖掘关联规则并计算关联规则可信度的平均值

对经过预处理的浏览事务进行关联规则挖掘,挖掘出满足一定支持度的关联规则。关联规则是在挖掘出频繁网页集的基础上发现的,由于频繁网页集是大多数用户在一个事务,即一次网站访问中所共同浏览的页面,所以频繁网页集反映了这些网页或共同访问这些网页的用户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如网页内容高度相关。在进行聚类时,应该首先考虑将频繁网页集中的网页聚合在一个类中。

通常挖掘频繁网页集的方法是在给定某一支持度的基础上进行的,满足该给定支持度的一个频繁网页集中的网页可能是另一个或另几个频繁网页集中的元素,那么将这些网页应该聚合到前一项目集还是后面的某一项目集?正确的选择应该是看这些网页和哪一项目集联系更为密切,可采用的方案有两种:提高支持度继续挖掘频繁网页集直到每一网页仅处于一个项目集或利用各频繁网页集中网页之间关联规则的可信度。进一步仔细分析,前一方案不可取,首先可能不存在一个支持度使每个网页仅位于一个频繁网页集中;其次即使存在这样一个支持度,再进行多次的频繁网页集挖掘代价也太高,实际中是不可行的。

相比之下,后一方案可行度高,在挖掘出满足指定支持度的频繁网页集的基础上,可以较为方便地计算出每一个频繁网页集中的每个关联规则的可信度。可信度的大小也反映了网页之间关联的密切程度。为此,计算每个频繁网页集中所有的关联规则的可信度,在此基础上计算其所有关联规则可信度的平均值,用可信度的平均值反映网页与不同的频繁网页集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

3.利用超图进行网页聚类

超图是对图的扩充,允许一条边连接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点。每条边带有权的超图称为加权超图,在挖掘出频繁网页集和关联规则的基础上,可以得到网站的加权超图。超图中的一个顶点代表一个网页,超图的边称为超边,超边连接的顶点是频繁网页集中的网页。每个超边的权取该边所对应的频繁网页集中所有关联规则可信度的平均值。

上图为超图的示意图,代表A,B和C所组成的频繁网页集的超边的权值,0.7是A,B和C三个网页所组成的所有关联规则可信度的平均值。

为了使聚集结果的每个类中的网页具有高度相关性,超图中仅包含出现在强关联规则中的网页。利用超图进行聚类的方法是逐步切割超边将超图进行分割,分割成多个子超图,分割的原则是被切割的超边的权值和尽可能小,从而保证将相互关联比较小的网页分割在不同的子图,而将关联比较密切的网页保留在同一子图内。分割过程继续进行直到被切割超边的权值和与留下的超边权值和的比值大于某一临界值,或所得到的子超图数目达到某指定值,分割过程结束,留下的各子超图便是聚类的结果。每一个子超图对应一个聚类,超图中的各顶点代表该聚类中所包含的网页。

4.事务和用户聚类

在将网页进行聚类的基础上,可以将浏览网站的事务和用户进行聚类。浏览事务聚类的原则是根据事务和网页聚类的相似度进行,将事务聚合在相似度最高的网页类中。事务和网页类的相似度可以按照如下公式计算:

|Tj∩Ci|/|Ci|

其中,Tj为一个事务,Ci为一个聚类,|Tj∩Ci|为Tj和Ci中所包含的相同页面的数目,|Ci|为Ci中所包含的页面数目。

在记录网站用户标志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用户的浏览事务聚类将用户进行聚类,即将访问相似网页的用户聚在同一类。

5.聚类挖掘结果的可视化

聚类挖掘的结果是多维的,由于笛卡儿坐标系最多只有三个坐标,所以不能用通常的方法作图。而且这些多维的数据集一般不含有空间语义,数据集的各维之间没有空间连贯性,这也很难用传统的二维或三维图形直接表达多维空间。本文采用了一种通过主分量分析将多维空间坐标转换为三维坐标的挖掘结果可视化方法,实现聚类挖掘结果的可视化。根据生成的各个点之间的距离和簇的形状,我们可以有效地从大量数据中发现对我们有用的信息。

三、结论

阐述了在电子商务系统的研究和应用中,利用基于关联规则的多层次、超图分割聚类方法,对Web网页和用户进行有效聚类。该方法借助网站层次图,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各个层次上进行聚类分析;在挖掘出满足一定Support的关联规则的基础上进行聚类,仅将高度相关的网页和用户聚在同一类,而将关联性较小的网页排除在聚类外。该方法对于改进网站质量、完善电子商务中产品销售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PeiJ,HanJ,BehazadM,etal.Proceedingsofthe1999KDDWorkshoponWebMining[C],Kyoto:PKDD,1999.396-407

篇3

中图分类号:F830.49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0.07.013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7-0033-02

一、合规管理的内涵与意义

为保证金融机构正常运行,各国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设定各项法规,保证商业银行业稳健运行,进而保证全球经济平稳发展。合规管理作为一门独特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如今已得到全球银行业的普遍认同和高度重视。2005年5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合规与银行合规部门》中规定,合规风险是指银行由于未能遵循法律法规、监管规定、自律性组织准则以及适用于银行自身业务活动的行为准则,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和声誉损失的风险。合规法律、规则和准则应包括:立法机构和监管机构的基本法律、规则和准则;市场惯例;行业协会制定的行业规则;适用于银行职员的内部行为准则以及诚信和道德行为准则等。合规管理主要是对合规风险的管理,包括主动遵守现行的法律法规、市场准则、行业守则等制度性文件的规定,也包括主动跟踪政策动向、制度规范的发展,适时调整内部的规章制度和经营策略,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和措施,减少、避免声誉损失和经济损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纳入依法合规的轨道,既是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商业银行持续稳健经营的关键所在,更是银行业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合规管理是应对全面监管要求的重要保证,是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商业银行自身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为了保证商业银行资产的安全,创造良好的经营效益,加强合规操作风险管理是当前商业银行业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

二、商业银行合规管理的现有缺陷

第一,不能辩证看待业务发展与合规经营的关系。相当多的商业银行业务人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有时想依靠“闯一下红灯”,打一些“球”,来赢得市场和客户,认为合规风险管理是合规风险管理部门的事情,对业务发展只能起约束作用。合规风险管理人员也只片面强调严格按照上级行或监管部门的要求去做,使商业银行全体工作人员对合规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对合规操作目的及“合规创造价值”理念宣传不够,没有形成企业合规管理文化。片面的绩效考核机制和不健全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守规与违规不能得到相应的奖励和惩罚,在经营过程中常常为了业绩和短期利益而放弃制度约束。

第二,商业银行都以客户为中心,竞争体现在服务上。随着经济机制的不断变革,客户需求也不断革新,因此服务体现在不断地进行金融创新以满足客户的新需求。金融要创新并要合规经营,就必须有高效率的合规流程建造体系。但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还存在重大弊端,仍是“部门银行”,而非“流程银行”,大量的制度和职责散落在各部门,未按产品和客户分类串联起来,导致针对客户需求的服务、创新和风险防范等受到人为限制,出了问题部门间相互推卸责任,没有高效率的合规流程建造体系,各部门之间协作机制不健全,难以跟上业务发展的需要。而且,没有良好的更新合规体系的体制,以满足商业银行终端服务机构了解最新的合规制度的变化,以最快的速度更新合规体系为客户服务。

第三,商业银行的每项业务都需要通过人员来运作,要合规经营,就离不开胜任各岗位的人才。目前,商业银行业务和合规管理普遍存在复合型人才缺乏的情况,若只懂业务但对法规和规则认识不深的人员在一线业务岗位工作,则很难保证商业银行的合规经营;若只懂合规管理但对业务不是十分了解的合规人员,在进行合规管理过程中就不能很好地服务于业务部门,促进业务在合规前提下不断发展。

第四,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可靠的落实,再好的合规体系文件建设若无相应的监督机制,就只能流于形式,因此必须赋予好的监督机制。现在有章不循、“知其不可却为之”的现象比比皆是,在商业银行的日常运作过程中,违规往往会导致业务经营中出现漏洞与隐患。事前决策和事中执行的合规抓得紧,而事中监督和事后反馈环节的合规力度相对较弱;侧重预先的风险防范,但对于合规绩效考核、合规问责制度、诚信举报制度等需要持续改进的后续制度建设体系相对弱化甚至不完整,合规管理的长效机制建设工作有待深化。

三、合规风险的防范思路

第一,营造以职业操守为基础的合规文化,树立合规经营的企业战略,建立合理的奖惩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合规。实现自上而下、高度重视稳健经营意识培养的机制,将合规文化的理念融入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和决策中,确认合规成为商业银行所有员工的共同责任,将岗位制约和自律的要求尽可能转化为全行员工经常性的自觉行为。绩效考核应体现倡导合规和惩处违规的价值观念,建立有效的合规问责制度。董事会和高管层对银行合规经营负有最终责任,业务部门对合规风险负有直接责任,每位员工对其业务活动的合规性负责,合规部门承担合规管理责任。严格对违规行为的责任认定与追究,并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及时改进经营管理流程,促使检讨业务和操作流程,强化制度的约束力和控制力。

第二,健全合规管理的长效机制。制定完善的可供各个岗位人员使用的业务政策、行为手册和操作程序。岗位设立应科学合理且互相制约,建立和实施定期轮岗轮调和强制性休假制度,从制度层面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在岗位流程设立的基础上,建立科学规范的授权机制,设定各层管理职责。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对合规风险有效的识别、评估、监测和报告机制,形成从下而上的合规监督报告体系。根据监督报告分析结果,落实激励约束,实施有奖有罚,鼓励合规守法行为,抑制违规违章行为,严惩违法乱纪行为,进一步有效防止违规风险和损失的发生。

篇4

0 前言

现在国有四大银行在逐步的改革,相继转变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国内所用的银行对待外资银行的态度都是放开式,这就是说,中国银行要加入到了国际竞争中去。本地银行要正是迈向国际化商业银行就一定要逐步的完备和增强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制度。现在的国内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实质其实并没有完全离开经济体制的束缚,财务管理也没有彻底的在银行经营中占有绝对的影响力,在银行经营管理的进程中,股东最大化的经营概念并没有在其中彻底的实行。对财务管理手段的使用要有一定的科学性,财务资源的配备要继续优化,实现财务管理的目的以及对财务管理能力的持续提高,这些对现代商业银行来说都可以对经营管理的标准有所提高,也是不能缺少的内容。

1 商业银行财务管理

财务指的是政府、企业和个人对货币这种资源的获得和管理。商品经济的产物是财务上商品经济包括了价值和流通两方面,所以货币借助着流通就产生了。商业银行做主体,其中的资金进行筹资、使用、监制等相关的各样货币体系组成了有机的一体,这就是商业银行财务。在商业银行经营货币信用业务时,对各种业务收支和经营成果的主体表现就是商业银行财务,也就是财务活动。财务管理主要是对财务活动的管理流程,要依据外部经营环境和自身业务发展标准,在经营中对财务活动组织、监管和操控,进一步实行管理目的对所有管理活动的总称。

2 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内容

商业银行资金的来源问题研究主要是筹资管理,是指的资本金的集合和已负债形式集资的管理。这其中囊括了资金来源途径的管理,对资金搜集方法的管理,对集资费用成本的管理。决定权资金和借入资金、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来源比重对筹资管理来说地关键,就是明确资本结构,这样就可以对融资风险和融资成本就会减少。

商业银行的投资决策囊括了贷款投资和证券投资这两类。在商业银行贷款中,商业银行是贷款人,依据的是贷款政策规定,条件是还本付息,把货币资金给借款人的一种信用活动。商业银行传统中心业务是贷款,在商业银行中能使自身的利润最大的主要方式就是贷款,但是这之中用很大的商业风险,因此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贷款就是经验管理和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

商业银行应该根据自己的特色,依据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增强成本费用束缚、实施成本费用所有人员管理和所有过程操控。商业银行的成本管理是根据《金融企业财务规则》做基准,对界限有明确的表明,对成本的支出也进行了调控,将费用支出和经济效益之间的比重要重视,实施费用支配的归口、分级管理和预算调控,进而实现对成本的减少,督促银行发展。

利润管理是针对盈利之后的利润,对这些利润要怎么进行分配的管理。商业银行在业务中能获得的金额和扣除本金后的剩余就是银行的利润。在最新的《金融企业财务规则》中就有对经营者和核心技术人员等相关人员实施股权激励,这就意味着对利润的分配有一个全新的面貌在呈现。

以生存和发展作为前提,一定要尽力的增收效益,并且努力的减少损失的发生,所以,财务风险管理无可厚非的在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中占用重要地位。

用财务决策明确的方案和财务预测提供的信息为基准的财务计划是商业银行经营目,并且最终可以系统化和具体化,这是对财务收支和部门之间工作操控的基本凭据。针对银行财务工作过程和结果进行剖析和评估是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

3 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目标

财务目标或是理财目标都叫做财务管理目标,就是对商业银行的财务活动要取得的基本目标,对企业财务活动的合理准则进行评估,对银行财务管理的基本走向有着影响力。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全部目的就是把所有的财务活动就是资金进行筹划,进而完成既定的最后目的,它是作为银行进行所有财务工作的基本和终结。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目的中囊括着产值最大化,利益最大化和股东财产最大化,这些目的中存在了优缺点,但是对于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中心是银行企业价值的管理。

在商业银行中映射出的是存款规模或者是资产规模,只有这两者达到最大化之后,产值才能达到最大化,这种论述的基础是商业银行的存款标准或是资产规模都能体现了一个商业银行的规模大小,体现商业银行发展水平和能力的标准是递增的快慢,但是这些不会映射出商业银行的整体实力和效益高低。

新产生的财富就是所谓的利润,利润的多少和商业银行财富叠加的多少有直接的关系,利润越多对商业目的就会更加的接近。银行对利益的追求一直是希望获得最大化,这就要对经济进行核算,并且强化管理,对服务的质量和经营效益都能提升,成本费用也会减少,对资源的配备都是一些很有益的,经济效益得到提升。对利润获得的时间往往被忽略,获得的利益和之前投入资本费用之间的关系也没有过多的考虑,将利益和承担的风险没有做够充足的思虑。

对商业银行的利润和股东投入的本金结合在一起思考就是关于股东财富的最大化,商业银行的财务目的用每股盈余来概括,这样做的目的可以阻止银行追逐短期利益,避开了对单方面的利益寻求偏向。但是对每股盈余获得的时间性仍是一大问题,对每股盈余的存在风险也是欠缺考虑。

4 财务管理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中,商业银行是金融中介,在经济和社会运作中的作用和位置是没有任何企业能够做到的,作为企业的商业银行,价值最大化一直是最大的经营目的。站在银行平时的业务经营活动上来讲,通常所说的盈利和流动性合一就是对银行效益的最大化和经营管理工作的最优化。现在的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是在维持银行价值最大化这基本条件下,实行用创造价值为主导的所有财务活动,对于这里的创造价值就是银行股东财富最大化最有利的实现动力。

5 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

商业银行要同时顾及别的社会责任和公共服务义务,这就是商业银行竞争力,可以对市场、未来具有开拓及再创造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商业银行竞争行为能力、竞争战略管理能力和竞争的潜在能力。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银行中的管理水准和创造能力和盈利能力都是对现代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的一种恰当的诠释。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的银行业在开放社摸索中逐步的走到了今天,有了较为喜人的进程。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对银行竞争力中心十分的重要,要强化财务管理,在现代这种情形下,管理的效率的强化对国内商业银行竞争力会创建重要的路径。商业银行自身的财务情况会被财务管理水平好坏所左右。研究国外发达地区银行发展的经验,对银行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建立在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上的,这样对银行效益和存在的风险都可以进行操控。用有效的财务管理,促使商业银行获得最好的经济利益,对商业银行之后的成长拓宽都可以夯实基础,对银行竞争力是一个显著的提升。

6 结语

在新形势下,中国银行改革明显在逐步的加快,对监督的程度也是越来越严格。所以完备财务管理方式,对管理遂平和自身的竞争能力都要增强,这是国内商业银行所要最先应对的问题。在文中使用了剖析、总结等方式对银行财务管理在商业银行发展中彰显出核心,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之后并逐一的给出了对策,以此来改变国内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情况。在科学发展观要求为前提下,中国银行业必须重新建立经营发展策略,对信贷结构和投资做适当的调节,加速金融进展步伐,把风险管理和内部操控技能做提升,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篇5

一、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现状

1.盈利能力方面。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与国外银行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首先,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收益率普遍很低,只有5%左右,而且呈逐年下降趋势,而同期英国银行业的平均资本收益率高达26%。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相对较强,但2000年进入世界1000家大银行的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平均资本收益率也只有11%,与国外银行同样存在较大的差距。

2.资产质量方面。截至2004年6月,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52万亿元,比年初减少4014亿元;不良贷款比率为15.59%,比年初下降4.82个百分点。截至2003年9月,股份制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689.4亿元,比2002年底增加72.4亿元;不良贷款比率为7.4%,比2002年底下降2.2个百分点。不良贷款比率的下降,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不断提高,但也不能排除部分银行扩大贷款规模或增加长期贷款数额,即以扩大分母的方式,来降低不良贷款比率。

3.资本金方面。截至2003年底,包括政策性银行在内,我国所有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平均资本充足率为6.3%左右,四大国有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仅为5%左右,远低于巴塞尔资本协议规定的8%的警戒线。

二、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产权结构单一,治理结构不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属于国有企业,国家单一享有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国有产权,导致所有者虚置、产权主体不到位,银行内部监督机制薄弱,无法实现整体的有效运行,从而对国有产权保护不力。国有商业银行所有者的非人格化和它与政府之间的密切关系,导致社会资源利用率不高,使银行的坏账率和银行的风险增高。

2.产品创新能力不足、经营模式单一。近年来,我国银行业虽注重拓展银行中间业务,如委托理财、基金托管、代收代付和客户理财等,加快发展电子银行和网上银行业务,但从总体上看,大部分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仍处于以国内业务为主的传统存、贷、汇范畴,金融创新的步伐远落后于西方银行业的发展进程。

3.信贷期限结构错配。无论是从存量指标来看还是从增量指标来看,近年来商业银行资产长期化、负债短期化的趋势十分明显。今年在国家宏观调控、信贷紧缩、不断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比例继续上升,信贷期限结构错配问题尤为突出。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会加大流动性风险,引发商业银行支付困难,直至最终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同时,国家中长期建设资金高度依赖银行供应,会使经济风险过分集中于银行体系,给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带来更大的风险。

4.外资银行的进入加剧竞争程度。根据我国与世贸组织的有关协议,在2006年底我国全面开放了银行业,外资金融机构享受与中资金融机构同等的国民待遇,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在公平、对等的基础上展开竞争。

三、相关对策建议

1.实现产权多元化,完善治理结构。实现产权多元化、解决政企不分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重要目标之一。在金融体制和金融市场的深刻变化下,要对商业银行进行制度创新,真正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标准,建立内控严密、运转规范高效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全面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和盈利水平,使我国商业银行成为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控机制健全、按照市场化机制运作的现代商业银行。经过几年来的改革,国有商业银行稳步发展,工行、中行、建行、交行完成股份制改造并先后在境内外上市,在公司治理和经营理念上发生了深刻变化,银行综合实力、资产质量、盈利能力、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都有了很大提高。

2.进行产品与经营模式创新。在竞争日益加剧的时代,产品和经营模式的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银行的竞争能力。各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正确选择服务对象、服务区域、服务行业和业务品种。加大以消费信贷等为代表的新贷款业务的比重,发展个人理财业务;加大以信用卡、衍生金融工具等为代表的中间业务的创新力度,优化银行盈利结构;利用分业经营政策日益松动的形势,进行经营模式创新,加强商业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为将来的混业经营做准备。

3.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整合现有资源和充分利用外部资源。通过出售部分股权给境外投资者,与境外战略投资者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使境外投资者投入相应的资本、技术、管理及产品,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通过近几年的实践证明这也是一种很有成效的提升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方式。

4.建立高效的监管机制。借鉴巴塞尔协议的有关规定,不断改革和完善商业银行监管体制,对商业银行进行全过程、多方位的监管。通过完善各种监管手段和方式,实现对各商业银行从市场准入到市场推出的全面管理。监管重点在原有以合规性为主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合规性和风险性并重;抓紧制定已出台的商业银行法规的实施细则,以增强法规的可操作性,尽快制定网络银行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商业银行的监管方式,强化社会独立审计体系和其他社会监督的作用。

篇6

争的原则根本相悖的,也只能是一种短暂的现象。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内部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是企业内外界竟争的延续,是获得外部竞争胜利的基础。因为企业的竟争能力,归根到底是从内部竟争机制中生长起来的,所以树立公平竞争观念不可忽视内部公平竞争机制问题。就目前的劳动机制管理来看还没有能够按照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要求,建立起其自身的公平竞争机制。但作为过渡,比较适宜的是继续落实岗位责任制。凭岗位水平在全员范围内实行竞争上岗或双向选择,具体岗位要明确职责、全面客观考核指标完成、质量等级、政策制度的落实和执行情况,实行量化考核管理。通过这种竟争形式的完善和发展,逐步创造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符合商业银行特点的内部竞争机制。

篇7

一、系统性风险与银行系统性风险

“系统性风险”是指一个事件在一连串的机构和市场构成的系统中引起一系列连续损失的可能性。风险的溢出和传染是系统性风险发生时最为典型的特征,其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风险和收益的不对称性。与个别风险的管理相比,对系统性风险的监管更艰难、更复杂,需要监管理念、监管方式的一些根本改变。

银行风险,即银行经营结果的潜在变动,也是贷款市场的常态。按照它的波及区域和辐射范围,我们可以把它区分为系统性与非系统性银行风险。所谓系统性银行风险,也叫市场风险,它是与市场波动(利率、货币、通货膨胀率等)相联系的、由整个银行系统所遭遇的风险。而非系统性银行风险则是指由单个银行所承担的风险,它并不会给整个间接融资市场带来风险。

二、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成因分析

中国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主要原因在于商业银行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即以信贷资产为主体、高度依赖利息收入的经营增长方式。

近几年来近乎井喷式的信贷发放,各银行几乎到了不计风险、不顾拨备率高低的程度,正是这种粗放经营增长方式的集中体现。从结果来看,半年报显示,中间业务收入虽迅速增长,但净息差仍然是最主要的利润来源,平均在80%以上。在存贷款利差较大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只要多发放贷款就能赚钱,必然刺激其放贷欲望,进行简单业务扩展。特别地,由于秉持这种粗放式的经营方式,致使银行信贷出现“扎大户”和产业集中度偏高现象,房地产行业成为信贷资金的重磅投放区。近年来,房贷及开发商贷款被各商业银行视为优质贷款,进行了大规模的信贷投放。且不说银行信贷在中国房价疯涨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仅就如此高的行业集中度来说,其对银行的风险恐怕不容忽视。全社会对高房价怨声载道,国家对房地产业施加了宏观调控,那么,一旦房地产泡沫破灭,银行岂不危如累卵。

在既定的金融环境下,从单个商业银行的角度看问题,通过这种粗放经营增长方式来赚取最大利润显然是理性的和审慎的;但所有金融机构都如法炮制,则会导致信贷快速扩张,资产泡沫集聚,乃至通货膨胀上升。反之,亦然。这种增长方式使商业银行的经营与经济周期高度相关,不利于银行的长期、持续、稳健经营。因此,从宏观审慎监管的角度而言,必须关注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

从商业银行的角度而言,在进行了一系列综合改革之后,我国商业银行已初具现代商业银行的雏形。然而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商业银行还只是“形似神不似”,在经营机制和管理机制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当前,商业银行必须直面来自国际金融机构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回报。然而,在利率、汇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化的大趋势下,商业银行传统存、贷、汇业务的盈利空间备受挤压,银行不可能长久地享受较大息差的政策好处。居安思危,商业银行只有推行经营转型,改变增长模式,谋求新的盈利增长源,培育并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应对生存和发展的压力。

最近,欧美加紧出台新的金融监管方案,以形成新的国际金融监管秩序;国际银行监管新规也即将敲定,提高银行资本的质量将进一步明确。对中国而言,监管机构对银行的资本要求也将更为严格。中国银行业的模式是资本消耗型的,商业银行持续的信贷增长动能必然带来持续的资本压力。2009年的一轮信贷激增引发了2010年银行的再融资浪潮,而未来再融资的压力可能会越来越大。面对较大的资本压力,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转型。

三、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管理方法

从欧美国家已经采取的管理系统性风险的措施可以看出,加强系统性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共识,由专门的人员、专门的委员会负责系统性风险的识别、监测、应对是这些国家提出的共同措施。这些对中国金融体系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目前的监管取向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争议:

第一,金融体系出现系统性问题,形式上是金融机构引起的,更本质原因在于实体经济。金融是实体经济的镜像,金融机构出现问题是实体经济问题的集中反映,因此解决系统性风险的关键是保持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这才是更根本的治本之策。但欧美推出的系统性风险管理措施中恰恰没有这方面的内容,没有对实体经济的稳健发展提出针对性措施,更多的强调银行对损失的吸收能力,因此也很难解决系统性风险的问题。

第二,将系统性风险直接归因于系统重要性银行,容易忽视系统性风险的积累。在全球化的条件下,借助于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全球化生产的计划性、组织性都空前提高,但需求的波动性也在增强,供需之间的失衡问题仍将长期存在,严重的情形就是经济危机,造成系统性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讲,系统性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往往是一个小问题酝酿导致系统性问题,即所谓的“蝴蝶效应”。将注意力集中在系统重要性银行无可厚非,但过于强调大银行监管容易忽视了整个生产体系中其他成员,并不能真正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

第三,客观看待资本对防范系统性风险的作用。增加资本要求有助于控制金融机构业务规模的扩张,但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已经就监管资本问题提出了系统的安排,巴塞尔协议中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提出了明确的计量监管资本规则,对缺乏统一规则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也要求在第二支柱中加强管理,给予考虑,计量监管资本。金融危机后,巴塞尔委员会再次对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资产证券化资产、市场风险、集中度风险提高了资本要求,金融机构导致系统性风险的基本因素都已经得到了充分体现,从系统重要性角度再提出资本要求存在重复和叠加的问题。

资本只是约束银行、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必要措施,并不是充分条件,增加资本的要求在一定情况下甚至可能诱发系统性风险。资本要求增加,银行不得不减少贷款,影响经济的恢复和增长,这会进一步导致企业现金流紧张,违约客户增加,银行经营恶化,从而加大系统性风险。过度提高对大型银行资本要求的结果,可能事与愿违。

无论是从转变国民经济发展方式和维护整体金融体系的安全角度计,还是从商业银行自身的稳健发展计,转变商业银行经营方式刻不容缓。整个国民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则为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方式提供了宏观大环境和现实可行性。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使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不断地优化和升级,使得客户对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综合化与复杂化,这就使得商业银行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在传统业务之外不断拓展新型业务,打造出业务多元化的增长格局。

当前,商业银行要不断顺应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和信息化等经营环境的变化,实现“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信贷型银行经营”向“综合型银行经营”的转变,通过调整发展战略、变革组织架构、优化业务流程、拓展业务范围、谋求金融创新,使其转型成为提供全方位、综合化金融服务的中介机构,从根本上提高核心竞争力,降低经营风险,保持盈利的长期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篇8

在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对商业银行的冲击背景下,欧美大型商业银行表现的比较脆弱,而桑坦德银行则逆市发展,在危机中还不断并购整合,安稳过渡。2015年以净收入指标比较,成为继汇丰之后的第二大欧洲商业银行,一级资本排名全球16位。

营业收入增长相对稳定。近年来桑坦德银行营业收入波动较小。从2007年到2015年呈增长态势,如下图所示,2013年收入下降,主要因为外部经济形势恶化,尤其是欧洲大陆的信贷资产需求降低和低利率政策,导致该行利息收入下降较多。(见图1)

盈利规模略有波动,但仍保持每个季度盈利状态。桑坦德银行经受住金融危机的考验,而随后的欧债危机对该行的盈利波动影响较大,如图2所示,2012年盈利因西班牙经济进一步衰退拖累,J款需求下降,同时政府要求银行对不良地产贷款增加坏账计提拨备,桑坦德银行2012年全年计提贷款损失准备185亿欧元,远高于近年来的100亿欧元左右的损失准备,其中仅地产贷款提取了61亿欧元,严重影响了本年度的盈利规模。

低利率环境下,净息差保持较高水平。为刺激经济增长,欧元区不断降低其基准利率,由2007年4%水平下降的目前零利率水平。低利率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净息差是一大挑战,尤其是经营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以利息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桑坦德银行,面临的压力更大。从2008年开始,桑坦德银行就不断强调提升息差水平,也取得较好的效果,其净息差由2007年的1.92%上升到2015年的2.89%。净利息收入对总体营业收入的贡献呈绝对优势。2007年的净利息收入占比为54%,随后逐年增长,到2012年达到70.9%。(见图3和图4)

经营效率高,成本收入比优于同类大型商业银行。2008年金融危机后,桑坦德银行认为在新的银行经营环境下,外部环境对银行的负面影响是一个中长期过程,国际银行业的收入必然下滑,商业银行必须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恢复盈利。2015年桑坦德银行的成本收入比为58%,与欧美大型商业银行平均数值比较,低于14个百分点。

在大型商业银行降规模背景下,资产规模仍稳步增长。此外在欧美大型商业银行普遍降杠杆,压缩资产规模的背景下,桑坦德银行的整体资产规模却保持稳步增长。桑坦德银行坚持传统商业银行模式,贷款在其总资产中占比较高,一直维持在60%高水平。(见图5和图6)

经营成功原因之一 ――长期稳定的经营模式

打造大型简单银行经营模式

一是推进区域多元化经营。桑坦德银行在区域布局方面,寻求在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间平衡。该行的关键优势是其“9+1”的核心市场(阿根廷、巴西、智利、西班牙、美国、墨西哥、波兰、葡萄牙、英国以及欧洲的消费者金融业务),为1.21亿客户提供服务。除本地化提供服务外,桑坦德还通过全球业务单元开发产品,并依靠集团零售网络销售,为全球客户提供服务。

二是突出零售和商业银行传统业务。该行在核心市场上的零售和商业银行有很高的市场份额,在这些核心市场主要提供传统存贷款业务。到2015年年末,欧洲大陆员工总数为58049人,分支机构5548家;英国员工人数25866人,分支机构858家;拉美员工人数89819人,5841家分支;美国员工人数18123人,783家分支机构。2015年零售和商业银行的盈利贡献占比达到81%,拉美地区、英国、欧洲大陆、美国的零售业务贡献占比分别为28%、22%、24%、7%。

三是各子公司自治模式。一是各子公司在资本和流动性方面自行管理,集团的资本和流动性由公司委员会协调。二是各区域子公司按照当地标准管理并且人员结构也是当地化,确保对当地市场客户有深入了解,同时也强化与集团的协同。三是集团一方面受欧洲央行的监管,另一方面各区域市场还遵守当地监管机构的规则。四是各子公司制定自救方案,严谨审慎管理,防止集团不同区域经营单位之间的风险传染,以减少系统性风险。

集团公司中心单元(Corporate Center)的价值增值模式

篇9

安全性作为商业银行第一经营原则,要求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必须保持足够的清偿能力,经得起重大风险和损失,能够随时应付客户提存,使客户对银行保持坚定的信任。流动性既是实现安全性的必要手段,又是盈利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平衡杠杆,是银行应对支付的能力。维持适度的流动性,是商业银行审慎经营的重要手段。效益性是商业银行在经营中获取利润的能力,是保持流动性和保证安全性的重要基础。三者之间的关系既相互支持又对立矛盾。安全性是基础,流动性是保障,效益性是目标,必须协调统一才能保持稳健经营。

严格地讲,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史还很短暂,没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去检验其真实的抗风险能力,但无论如何,在当下乃至将来很长一段时间,“三性”的基本经营原则都应当是银行业必须遵守的,稳健和审慎仍然是金融业发展理念的主旋律。

正确看待稳健审慎与创新发展的关系

从特性来看,银行首先是国民经济的服务者,然后才是促进者。稳健审慎不等于封闭保守,而创新扩张也未必会健康发展,一个是原则问题,一个是理念问题。保守稳健并不排斥创新,而是强调传承,强调对事物内在规律的认知和遵守。创新是发展的原动力,但创新并不是突破规则,而是规则的广泛应用。银行业必须避免短期逐利的经营行为,必须坚守稳健经营的底线,否则,以监管套利为动机、以加剧期限错配为方式的野蛮生长只会以牺牲安全性和流动性为代价,最终偏离稳健审慎的基本原则。所以,银行要坚持稳健审慎的经营风格,在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和风险承担边界内有秩序地推进创新,避免激进式变革所带来的经营性风险。

不能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

当前,在金融竞争日益激烈的同质化经营格局下,拼规模、抢份额的发展方式盛行,不少银行将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的终极目标,对利润的追逐日趋痴迷和非理性。严格地讲,利润只是一种财务指标,反映的仅仅是过去,而非未来。利润指标本身是容易纵和调控的,美国的安达信事件、安然事件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过分压缩成本支出和忽视风险控制,往往会使银行迷失长期利益,被市场热点和短期利益所牵引,追求不合理的利润。利润的当期性与风险滞后性使得决策者往往只看到利润而看不到风险,构筑了一个危险的陷阱。所以,稳健经营观念下的银行必须努力寻求资本、风险、收益三者间的平衡,必须在风险可承受、资本可支撑的范围内赚取利润。对银行而言,最重要的不是看谁跑得最快,而是看谁的耐力更好、跑得更远。

回归“三性”的经营轨道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银行传统盈利模式已难以为继。过去,中国银行业长期享有“资本垄断、法定利差、客户需求庞大”等三大天然优势,但现在这些优势正在动摇。未来,客户、数据、渠道、智慧等将构成银行新的经营资源,形成新的银行盈利模式。因此,处理好“三性”原则之间的关系并保持平衡变得异常重要。银行应保持自有资本在全部负债中的一定比例并随业务的扩大而不断补充。实行资产分散化,控制和分散风险。合理计划长期贷款和投资的规模与期限结构。加强对客户的资信调查分析和经营预测,避免信用风险,减少坏账损失。保持较高的流动性资产,增强对流动性风险的抵御能力。建立分层次准备金,恰当安排资产结构,实现银行的资产在不发生损失的情况下迅速变现。增加主动型负债,使银行能以较低的成本随时获得所需资金。减少非盈利资产,提高盈利性资产比重,加强经济核算,扩大资金来源,降低资金成本。严格业务规范和操作行为,完善经营监管体制,减少或避免无谓的资金损失。

篇10

中图分类号:TU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商业银行经营中的主要风险

伴随世界金融自由化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快, 以及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 商业银行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面临的经营风险呈上升趋势。就目前的经营与发展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面临如下金融风险。

1.1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即获得银行信用支持的债务人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或不愿意遵照合同规定按时偿还债务而使银行遭受损失, 造成逾期、呆滞、呆账等贷款风险。日前, 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信用不良, 存在大量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况,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普遍低下, 不良资产比率始终处于较高水平。资本金的质量与数量是商业银行信用的有力保证, 商业银行大量不良资产的存在严重降低了其资本金质量, 使原本就自有资本不足的状况雪上加霜, 进而成为制约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的最大障碍。

1.2 市场风险

在国际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大环境下, 我国金融机构虽然仍实行分业经营, 但商业银行通过等方式实现了同保险业的交叉, 发行货币基金实现了对证券业的渗透。天津滨海新区更是在2006年被确定为我国金融改革试点地区, 政策上允许其在金融业综合经营、多种所有制金融企业、外汇管理政策、离岸金融业务等方面进行改革试验, 预示着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将拓展至金融的多个领域。作为金融市场活动的主体参与者, 商业银行将不可避免地面临着金融市场上的各种风险。金融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运营不成熟以及相关立法的滞后, 导致其参与企业主体缺乏有效的信用评价机制, 加之商业银行缺乏来自外部的有效监管和内部规范经营的控制机制, 危及其信贷资金的安全, 大大增加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

1.3 利率风险

在利率管制条件下, 利率的变动平稳且易于预测,利率风险不是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利率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附属职能。而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更多受市场规律的影响, 遵循市场规律运行, 利率的变动频繁且难以预测。利率风险也随之上升为银行的主要风险, 利率风险不仅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而且资产、负债的市值因利率变动而变动, 并波及清偿能力, 进而引发流动性问题。2006年以来, 中国人民银行明显加快了利率市场化的步伐, 如何应对利率调整的政策风险及此后的利率波动风险, 将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一大课题。

1.4 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大多缘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制度建设及落实情况不力。我国商业银行在改制过程中, 由于缺乏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控制机制产生了大量的操作风险案件。商业银行改制中普遍存在的金融资产产权不明晰, 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等问题, 使得银行在经营管理上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 进而引发诸多经营风险, 特别是由于银行“内部人”利益等原因造成的金融欺诈和盗窃案件, 使银行资金遭受损失的风险进一步加大。

2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

2.1 初步成效。在我国银行商业化改革逐步深入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开始逐步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把风险管理作为商业银行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商业银行纷纷制定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细则,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逐步走上定量分析的轨道。同时,金融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的监督检查逐步加强和完善,银监会的成立,更是说明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2.2 不足与问题。一是过分追求业务指标,忽视风险管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较为缓慢,这使得众多商业银行不得不将利润的增长点更多地放在贷款业务上。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和企业对银行资金的旺盛需求使得银行信贷扩张。另外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基层银行经营指导思想有偏差,重贷款客户的开发,轻贷款质量的管理,导致降低标准发放贷款,形成信贷风险。二是尚未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重心主要集中在对资产风险的重组、转化、清收、处置等事后管理上,而对风险资产的事前、事中的防范控制做得不够。各个业务部门对各自业务的风险状况分头管理,缺乏统一的管理目标和风险信息沟通;风险管理部门对于分散在各个部门的风险管理并未起到检查和督导作用,不良贷款边清边冒的问题比较突出。三是风险识别和管理手段落后,缺乏事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国外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上,注重运用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达到了对风险管理全过程的全面监督和控制。而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在风险管理方面比较重视定性分析,缺少必要的量化分析,导致在对风险识别、度量等方面不精确,对于早期风险的防范仍存在较大缺陷。四是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风险责任不明晰,风险管理执行力度较弱。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不能适应银行审慎经营和银行业监管的需要。银行内部缺乏一个统一完整的内部控制法规和操作规则,不少制度规定有粗略化、大致化、模糊化的现象。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长期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严格有效的内控管理,审贷分离不够严格,风险责任不明晰。

3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对策

3.1 吸收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既要重视传统的信用风险的管理,也要全面考虑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因素的管理,并逐步应用于信贷决策、资本配置、经营绩效考核等业务管理的全过程。不能一味追求资产规模扩张和短期盈利增加,而需要将各种风险价值计算在内,将当期收益扣除经计量的预期损失,据此推测各种收益率,促进长期持续盈利能力的增强。

3.2 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风险管理。当前国内商业银行要建立符合自身战略定位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形成由银行董事会及其高级经理直接领导、以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与各个业务部门紧密联系的内部风险管理系统。董事会作为全行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对风险管理的整体战略决策,对银行风险管理负有最终责任,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实行垂直领导,具体实施对本行风险的全面管理,推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同时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和内部控制水平。

3.3 建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新机制。应完善自身的运作自律体系,不断加强风险防范工作,改善管理水平,提高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商业银行需要自觉地接受新协议的规则,以使银行自律体系具有明确的管理方向和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如果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不错和风险较低,所披露的信息令客户满意,就会赢得越来越多的新客户和投资者的支持。相反,如果银行的经营效益很差和风险状况不佳,那就会导致资金大量流失和客户转移。

3.4 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考核指标的制定要全面考虑是否符合实际,是否有利于银行的长远经营目标,不能误导各级经营管理人员。要减少考核指标制定过程中的主观性,在充分考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建立起以利润、不良资产控制为主、业务规模为辅的考核指标体系,实现商业银行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平衡,最终实现长期利润最大化。

3.5 提高风险计量水平,增强风险监测和防范能力。一是要从观念上充分认识商业银行使用计量方法对风险进行管理的意义,这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念的转变。二是研究能够准确计量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方法。在争取巴塞尔委员会支持、充分掌握新巴塞尔协议思想的前提下,设计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计量模型,然后积累数据,对计量模型进行测试,修正后确定三大风险的计量模型,并且在我国商业银行中推广,全面实施新巴塞尔协议。

3.6 切实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应积极寻求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有效途径,增加银行规范的资本增加渠道;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增加盈利水平,提高内部融资能力;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制度,降低不良资产,减少风险资产数量;大型商业银行可向中央银行申请发行长期金融债券来增加资本金,发行次级长期债券,补充银行附属资本,改善资本结构。

3.7 提高风险管理专业人员业务素质,形成职业化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首先,加强风险管理专业人员对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和研究。其次,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保证能充分调动风险管理专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既要有严密的奖罚制度,又要注重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同时,要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努力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4 结束语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与日俱增。就中国银行业目前的风险管理水平而言,与国际大银行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防范和控制新的金融风险产生,及早化解已经形成的金融风险,在与跨国银行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亟需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