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策略及方法模板(10篇)

时间:2023-07-25 16:32:5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音乐教学策略及方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音乐教学策略及方法

篇1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音乐课教学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深入研究自己所教学科。教师不应该只是作为知识的传递者,而应该变“主宰”为“主导”,尊重学生、教学民主,与学生一起,在教学活动中创造出和谐丰富多彩的世界。

一、钻研教材

钻研教材,就需要熟悉教材、参阅相关资料、分析教材、组织安排教材。

《马背上的民族》这一课是通过对蒙古歌曲的欣赏,让学生在欣赏和教师的讲述中进一步了解蒙古族的音乐风格、体裁等,理解蒙族民歌的特点。由此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增进民族自豪感。

通过参阅相关资料,也为了一些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同时继续扩大知识范围。比如对于本课音乐的进一步了解,包括音乐作品的主题、曲式、体裁、风格、时代背景、艺术价值等,力争在教学中处于主导、有效的地位。

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动起来”。如一些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正襟危坐地听,没有互动。如果让学生“动起来”,再让教师和学生亲自参与新的教学理念实践,效果会更佳。如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引导他们在欣赏与演唱中听、唱、思、议、记、看、演,全方位开拓思维空间。

基于此,针对初中学生聪明好动、兴趣广泛的特点,笔者设计了一系列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

二、通过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策略

通过教学内容制定新的教学策略,既对培养学生的音乐视听感觉、激发学生探索音乐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有很大的作用,也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方式。

初中学生聪明好动、兴趣广泛、学习热情高,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但理论知识掌握较少,他们喜爱流行音乐,对民族音乐缺乏认识。视听欣赏的教育方法,应该是他们最乐意接受的教学方法,能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如在讲授《马背上的民族》这一课中,可以教学生进行几组有蒙古族风格的节奏模仿,做几个蒙古族舞蹈律动等。

(一)视听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设备,使听学与视学相结合。视听是创设情境最好的手段。例如,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体会风吹草低现牛羊的景象,播放《嘎达梅林》让学生从中学习蒙古族人民勤劳勇敢的精神。在教学中所有内容都使用了现代化教学媒体,视听效果强烈,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效能观。

(二)启发体验探索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创设情境,展开联想,引导学生积极讨论、深层分析。例如,在讲授《马背上的民族》这一课中,笔者选用了教材外的流行歌手滕格尔的歌《天堂》《蒙古人》作为背景音乐。熟悉的旋律、简单的歌词,十分容易拉近学生与音乐的距离。而选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相互协作的能力,充分发挥了教与学的双向互动,让师生共同渡过一个审美体验的过程。

(三)激励创新

创新,在于运用新的音乐教育理念创新音乐教学,是新课程的精髓。《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创造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过程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讲授《马背上的民族》这一课中,笔者力求把自己放在话剧中“画外音”的角色,只是起一个串联的作用。笔者为学生准备了蒙古族服饰、哈达、茶碗等小道具,让学生自己选用所需物品,创造条件让学生“动”起来,引导他们充分地展示自己,鼓励他们进行想象,以发掘学生潜能的即兴创造活动。

三、教学媒体的设计和设施

随着时代的发展,恰当地使用音像电影电视、投影、多媒体网络等作为教学工具,可以激发学生想象力、求知欲和现代化意识。

在《马背上的民族》这一课中,笔者让学生先预习,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设备,并让他们自己制作课件。为了有备无患,课前笔者查阅了各种资料,如蒙古族民俗、内蒙古风光、蒙古族歌舞、《东方红》等有关本节课的资料,使画面与音乐充分结合,情境交融,制作了一批课件。目的是能给学生作为参考、补充,有效发挥他们的音乐思维和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起始――组织教学、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展开――发展、放开融入创造性的音乐活动;形成――发现、探索,既获得情感体验又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结束――画龙点睛”的环节完成音乐新课程教学。

例如,在本节课中采用聆听感悟法和体验应用法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用身心去体验,用心灵去聆听,去体验情感上的、文化上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情素。

通过以上环节的进行,会使我们所教授的教学内容产生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学会先感动自己,再感动学生。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享受成功,也是提高他们音乐兴趣的有效方法

此外,在新型音乐课教学中还可以融入讲述法、观摩法、熟悉主题法、律动法、直观法、对比法、迁移表现法、讨论法、启发联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总之,“教有法,教无定法,而贵在得法”。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欲,创造过程中必然伴有情感的冲动,没有情感是不能创造的。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力求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悦、自由的情景中激发丰富的情趣,从而变抽象为具体,让他们创造属于自己的音乐天地。

综上所述,音乐课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教育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高校音乐教师要做到尊重个性、因材施教,自主设计新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培养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金亚文.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2

1、“音乐欣赏”理解上的误区

音乐欣赏理解上的误区是对音乐欣赏影响最为严重的误区之一,它的存在,不仅影响老师和学生对音乐欣赏作用的认识,而且影响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实施。具体说来,音乐欣赏理解上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音乐欣赏中理解上的误区影响师生对音乐欣赏内涵的理解。可以这样说,如果不能正确认识“音乐欣赏”的内涵,音乐老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就不会重视它对音乐教学的影响,就不会重视音乐欣赏在学生音乐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当然了,更不会重视如何在音乐教学实践安排音乐欣赏的核心内容;从另一个方面讲,学生意识不到音乐欣赏的作用,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就会忽略音乐教学过程中的音乐欣赏,就不能在具体的音乐欣赏过程中产生必要的情感体验,因而,学生也就不能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配合老师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其次,由于对“音乐欣赏”理解上误区的存在,那么相关的研究者就不会关注音乐欣赏对音乐教学的影响,就更不会结合自己的研究理论关注音乐欣赏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因此,音乐欣赏就会成为一种没有理念指导的教学实践,或者更确切地说,音乐欣赏就会因此成为一种没有先进理论指导的教学实践。一个没有理论指导的音乐教学实践怎么可能发展,怎么可能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呢?

2、“音乐欣赏”作用上的误区

音乐欣赏作用上的误区主要表现为师生对音乐欣赏这一教学实践对音乐的影响作用认识不够清晰上。这也就是说,在具体的音乐教学实践过程中,广大师生只从音乐课程标准或相关的音乐教材中,意识到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但对它在音乐教学实践中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却没有充分的意识到。因此,在具体的音乐教学实践中,师生都是为了“音乐欣赏”而进行“音乐欣赏”。这样的音乐欣赏教学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 “音乐欣赏”成了音乐教学实践中的“累赘”,是一个不得不进行的教学内容。

音乐欣赏在具体的音乐教学实践中有着诸多的作用。首先,通过具体音乐作品的欣赏,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可以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我们的音乐欣赏教学是失败的。因此,在具体的音乐欣赏设计中,作为音乐老师应该在音乐欣赏之前考虑好如何选择音乐欣赏作品,如何进行音乐欣赏等诸多问题。其次,音乐欣赏还能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每一位音乐学习者都知道,情感体验是音乐欣赏的必要环节。而就是在这具体的情感体验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欣赏作品的主要内容,还理解了相关音乐作品的主题。因此,我们说,音乐欣赏过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再次,音乐欣赏还可以提高学生相关的音乐知识。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如何结合具体的欣赏内容,通过必要的理论讲解,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确与作品相关的知识内容,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运用已学会的音乐知识去提高自己音乐分析的能力。因此我们说,音乐欣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

3、“音乐欣赏”操作上的误区

所谓“音乐欣赏”操作上的误区主要是针对音乐老师的教学实践而言。音乐欣赏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音乐欣赏的内容也可以进行拓展和压缩,特别是音乐欣赏的教学思路更是因人而异。

这也就是说,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音乐欣赏绝对不是向学生播放特定的教材规定的音乐作品那样简单,它需要音乐老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考虑以下诸多的问题。

首先,结合音乐教学的具体设施和学习的相应条件,考虑音乐欣赏的实践形式。如,在教学设备比较落后的地区,我们音乐老师可以利用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完成相关的音乐欣赏过程;在教学条件稍好的地区,我们可以结合网络资源,向学生播放相关的音乐资源;在条件更好一点的地区,我们音乐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去参加一些大型的音乐会,使其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欣赏具体的音乐作品。

其次,在音乐欣赏的操作中,我们广大的音乐老师还应该对相关音乐教材及其具体内容进行选择性的应用。即在考虑学生音乐知识水平的同时,对教材有选择性地应用。音乐教材的编写与其它学科的教材一样,其针对学生既有广泛性,又有普遍性。这也就是说,音乐教材的内容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校的学生,并不适合每一次的音乐欣赏实践。因此,我们在具体的音乐欣赏实践中,既要“用教材”,又要“教教材”,特别是更要注意两者的配合。

最后,无论是用教材,还是教教材,在具体的音乐欣赏过程中,我们音乐老师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能力,采用符合自己的教学特点和教学策略进行音乐欣赏的教学。这也就是说,除了教学条件、教学设施的限制外,音乐欣赏的教学效果还取决于音乐老师的教学能力。

4、“音乐欣赏”研究中的误区

音乐欣赏的研究中也存在着误区,而且这个误区的存在对音乐欣赏效果的影响也是颇大的。因此,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我们每一位音乐工作者更应该关注研究中的误区。综观有关“音乐欣赏”的研究论文,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研究事实,即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对“音乐欣赏”作用的阐释上,而且缺少对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的研究。不仅缺少对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产生方法的研究,而且还缺少对如何刺激学生产生情感体验方法的研究。特别是对于后者而言,即如何刺激学生产生必要的情感体验不仅事关音乐欣赏的成功与否,而且还事关音乐老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与否。因此,我们应该在研究音乐教学策略的同时,关注应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刺激学生产生情感体验的方法。

二、误区的解决策略

面对音乐欣赏中的诸多误区,我们不仅应该思考解决的具体的办法,而且还应该反思这些办法的具体效果。关于解决音乐欣赏中误区的办法,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宏观角度的阐释,即理论层面的解决办法和实践层面的解决办法。宏观角度的研究既可以为我们解决这些误区提供相关的思路,而且还可以为微观层面的解决办法提供具体的操作。因此,下边就结合音乐欣赏中存在的具体误区,逐一分析其解决方法,以供广大音乐老师参考、指正:

(1)教材研读中的解决策略

要想解决音乐欣赏中的误区,首先我们音乐老师必须仔细研讨音乐教材。广大的老师都知道,音乐教材是我们依法施教的唯一媒介,如何根据音乐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针对学生的音乐水平,提高音乐欣赏效果就成解决音乐欣赏误区中最重要的问题。

研究音乐教材编写意图,不仅可以为音乐老师处理教材提供可靠的思路,而且还可以为音乐老师选择相关的音乐欣赏作品提供可靠的根据。这也就是说,根据音乐教材与音乐教学之间的联系,合理选择一些音乐欣赏的作品作为补充,不仅是音乐老师教学能力的体现,而且也是解决音乐欣赏中存在误区的具体办法。只有当用来欣赏的音乐作品符合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它才能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发挥出自己全部的作用。如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如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等。

(2)教学评价中的解决策略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进行判定的一种教学实践。音乐欣赏在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对其科学而客观的评价,不仅会影响到音乐欣赏的教学,而且也会影响到整个的音乐教学过程。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教学评价来解决音乐欣赏中存在的误区。

首先,我们应该采用多样的评价标准评价音乐欣赏教学效果。因为,面对众多的学生,面对音乐水平各异,面对兴趣不同的学生,运用相同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性的教学不可能取得一致的教学效果。针对这样的教学事实,我们应该选择多样化的评价标准。只有如此,才能使评价的结果更接近于教学事实。

其次,针对多样化评价标准评价结果中的核心问题。多样化的评价标准可以使评价结果更接近于教学事实,所以,对于评价结果中的共性问题,我们每一位音乐老师都应该给予高度关注。只有对这接近教学事实的结果高度关注,我们音乐老师才能从中获得音乐欣赏教学的反馈信息,才能针对这些信息改进我们的音乐教学。

(3)教学策略中的解决方法

教学策略是教学过程所做的系统性安排和思考。在教学策略中关注具体的音乐欣赏及其相关问题更能解决好音乐欣赏中存在的误区。在教学策略中关注以下诸多问题更利于解决欣赏中存在的误区。

篇3

高中教学中的音乐欣赏是一门抽象的课程,学生在学习的过

程中有一定的难度,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的音乐鉴赏教学中采用了众多的教学方法,例如,欣赏法、引导法、联想法、体验法、讲授法、比较法、举例法、聆听体验法、对比听辨法、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探究合作法。在众多教学方法中,教师要采用合理的教学

策略,才能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有效地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

能力。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重要性

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音乐鉴赏这门课程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及情操,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欣赏能力。通过教师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了解音乐的背景,理解音乐语言的表达方式,掌握音乐的基本规律,增加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就可以提高学生利用音乐传递情感的能力,利用音乐知识制作出更多受人们欢

迎的作品,感染人们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策略

高中的音乐鉴赏教学,主要是了解民族歌曲的特点及体裁,中国曲艺及戏曲曲种的辨别,中外乐器及乐器作品的欣赏,现代通俗民曲鉴赏,中外流行音乐的鉴赏等,教师通过在音乐鉴赏的教学中合理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鉴赏音乐,利用音乐传达自己的情感,制作更多的音乐作品让人们欣赏。

1.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高中音乐鉴赏的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激发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例如,在鉴赏《孟姜女哭长城》这首歌的时候,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孟姜女哭长城的电影,伴随着孟姜女哭长城的音乐,学生一边看着幻灯片上生动的画面,一边听着凄凉的歌词“今夕把亡夫来祭奠,满腔悲愤怨苍天,你不该容忍暴君,逞霸道,害得俺恩爱夫妻,难团圆哎呀……”,学生感受到这首歌蕴含的凄凉和悲痛的情感。通过教师利用多媒体的教学策略,体现了更好的鉴赏音乐的特征,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感,学生会通过这首歌的音调、节奏、旋律、速度、力度等体裁,理解声乐中体现的意境包含怎样的感情,展现当时社会背景下怎样的生活方式,使学生了解时代的背景,学习更多的知识,并有效地提高学生鉴赏音乐的水平。

2.利用比较法进行鉴赏对比

在高中音乐鉴赏的教学中,合理利用比较的教学方法,将所学习的歌曲或曲调进行对比,使学生增长鉴赏音乐的能力。例如,在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对歌曲《幸福歌》和歌曲《脚夫调》进行鉴赏比较,从对比中发现音乐的结构、体裁和基本要素的不同,学生在比较中,明显发现了这两首曲调的节奏不同、乐器不同、速度不同等音乐的知识内涵。教师在鉴赏音乐的过程中合理地运用比较和分析的策略,学习音乐的基本常识,使学生深深地感悟到音乐中不仅能赞扬、歌颂人和事物,体现人的喜怒哀乐,也是一种交流与表达的特殊语言工具,激发学生鉴赏音乐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鉴赏音乐的能力,学生在生活中,利用音乐的音符过得更加丰富多彩。

3.利用体验法使学生进行实践

在高中的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可利用体验教学法使学生亲

身实践,提高鉴赏音乐的能力。例如,在鉴赏《滚核桃》这首歌曲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鉴赏这首歌曲的特征,通过要求学生进行亲身实践,教师分发给每个学生一个小鼓,并要求学生跟随着音乐的节奏进行实际操作(拍打),学生通过自己激昂的敲打过程,能够感受到音乐的基本特征。学生通过在体验教学中进行对应的实践,有效地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提高了个人素质及个人修养,并对音乐鉴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利用学习到的音乐知识合理地运用到适当的位置上,展现了学生的个人才华,并在活动或是演出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高中音乐鉴赏的教学中,通过学校和教师的努力,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情感,利用对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不同的乐曲的特点不同,带给别人的情感不同,利用体验教学法使学生经过亲身体验,更好地寻找鉴赏音乐的方法,并在鉴赏音乐的过程中通过音乐的感染,让学生联想到更多的意境,在

提高鉴赏音乐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能够使学生运用音乐知识更好

地生活。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1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是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突破口。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之一,对于音乐教师而言,必须依据素质教育的目标,结合现代音乐教育的先进理论,针对小学生的音乐基础和接受能力,运用适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有效性。笔者从分析过去教学模式,转变观念,总结经验确定研究的思路;制订音乐课程教学策略等,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我国目前小学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小学音乐教育缺乏明确的定位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小学音乐教学未能充分挖掘音乐教育的功能,未认识到音乐教学的特殊性与艺术性,而是将小学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简单地结合,从而淡化甚至抹杀了音乐的艺术特征,不符合音乐教学的根本宗旨,偏离了音乐艺术的教学目的。

(二)课堂形式单一,内容固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教唱一句,学生学唱一句。学生完全通过教师的“教”来获得新知,教学方式枯燥单一。教师成为教学主体,师生间单向的信息传递造成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

(三)教师个人能力相对薄弱

在当今网络化、信息化迅猛发展的学习条件下,一些小学音乐教师显现出不适应的态势,跟不上时展的潮流,不能满足时展对教师的新要求。新时期小学教育要求老师不断学习开阔视野,关注本学科以及以外的文化知识,关注学科与生活的关系和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但目前而言,小学教师能力不能满足。

二、如何使有效教学走进小学音乐课堂

(一)更新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枯燥单一,教师成为教学主体,师生间单向的信息传递造成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新课标》的理念,不仅是“以学生为本”,而且上升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高度。作为音乐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活动中应打破传统的以教师、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变以教师为教学主体的教学状态,运用“发掘表现力、创造力”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建立新的教学模式。

1.转变观念,明确教学目的

我们必须认识到,小学音乐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非专业音乐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非专业音乐人才。这一性质决定了小学音乐教学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普化音乐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重视学生参与教学情境活动

在教学环境上强调宽松的形式,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等年龄特征,我们可以采取音乐游戏、律动、歌表演、集体舞、节奏乐等综合性音乐艺术手段,把音乐教学和游戏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引导和鼓励等不同的方法,在学生游戏过程中产生兴趣的同时,启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培养他们的音乐创造力。

(二)制订教学策略

1.创设审美情景,激发学习动机

创设审美情景的途径有:教学环境布置、课前音乐和教学内容及语言蕴含的美等。尤其展示问题情景,不仅能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兴趣,还能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提升他们的学习自信。设问的方式有:紧扣目标,直接设问;激发兴趣,启发性设问;关注差异,分层次设问。

2.指导有效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正处与好奇心比较强的年龄,针对这一特点在制订教学策略时要注意:无论教学的形式、手段和方法,还是教学的内容设计都一定要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最终目标。在设计课程形式时要注意静态和动态之间的结合,通过静态与动态的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来创造一个活跃、轻松、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音乐教师的素养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具体而言,教师的素养不仅包括本学科专业知识和其它学科的文化素养、职业道德等,还包括教学艺术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情感饱满,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利用多媒体技术,善于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1.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具有好动和善于模仿的特点,容易被具体的场景所感染,较易产生兴趣。根据这一特点,运用信息技术联系生活实际,将动画、图片、音乐等相结合,开发音乐感知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或协作式的学习。

2.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

在小学音乐教材中,音乐欣赏课程占的比重比较大,涉及到乐器欣赏、曲艺欣赏等内容。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放映教学录像带可以使学生对于音乐、文字、图片、动画等多媒体综合信息更感兴趣,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欣赏能力,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能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小学音乐教学如果把教学内容制作在课件中,就可以减少课堂上板书的时间,保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

总之,在新课改的教学过程中,要使有效教学走进小学音乐课堂。音乐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形式,为小学音乐课教学找到新的切人点。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创设优美的音乐教学环境,进行音乐化教学活动训练。用音像结合的方式进行欣赏教学,用竞赛评比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用歌曲表演与游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要搞好小学音乐教学就必须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元化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卢尚建.我国有效教学研究十年:回顾与反思[J].西北师大学报,2009(9).

篇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升c教育观念的不断转变,钢琴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家长的重视,高校的钢琴教育也由此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与进步。但是在新时期内,钢琴教育的传统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多变的要求,逐渐暴露除了一定的弊端,文中对这些问题展开了详尽的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钢琴教学策略。

一、分析新形势下高校钢琴教育暴露的弊端

当前高校所开展的钢琴教育活动之所以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其没有充分的与当前的素质教育理念以及社会多样化的钢琴人才需求相结合所导致的,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高校钢琴教育对学生缺少明确的定位,导致钢琴教育的目标并不清晰。钢琴虽然是一门优秀的音乐艺术,但是其最终的目的还是要为广大的群众所服务,无论是钢琴教师、专业演奏家,都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和赞赏。所谓术业有专攻,对于不同目标的学生而言,教师有必要开展针对性的教学,但在实际情况中,很多教师忽略了这个问题,学习内容和方法不具有针对性和特殊性,一味的追求钢琴演奏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天赋并不是很高的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的信心,失去学习钢琴的兴趣。

其二,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钢琴情感与钢琴技巧、理论的结合。很多钢琴教师坚持“熟能生巧”,在教学中,会给学生安排大量的练习或是考试,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重复、机械性的进行练习和弹奏,甚至会对钢琴音乐产生反感。在这种状态下,学生自然无法理解钢琴音乐中的思想和情感,即使弹奏的再完美,也是没有灵魂的音乐,无法引起听众的共鸣。并且在教学中,教师很少就音乐情感与特点与学生展开讨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除了学习指导外十分有限,这种缺乏鼓励和共鸣的状态会导致钢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其三,钢琴教学在音乐曲目安排、教学方法设计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在整体上尚没有形成完善的钢琴音乐教学体系。一方面,教师没有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钢琴基础为学生安排对应的教学技巧和方法,在曲目的安排上也存在难度过高的问题,导致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不匹配。另一方面,部分教学人员的钢琴素质能力有限,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更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有时教师和学生会急于求成,因而忽略了基础理论与技巧的练习,在教材内容方面也缺乏合理的统筹与规划,虽然在一开始部分学生会有较大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不会持续很久,甚至有些学生在后期会尽力到瓶颈期,钢琴水平难以得到提升。

二、新形势下高校钢琴的有效教学策略

在新时期内,高校钢琴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充分结合时代的特点与要求,注重培养与社会要求相符合的钢琴人才。为此,教学人员需要结合教学档大纲的要求,根据不同学生的就业目标和钢琴基础水平,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一方面,钢琴教师需要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内,合理制定教学内容,包括钢琴理论、钢琴技巧、情感培养,等等。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的钢琴培养原则,在夯实基础能力的前提下,逐渐提升钢琴教育的难度,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等级合理安排钢琴演奏的曲目、伴奏式曲目等内容,保证学生练习的数量与质量。同时,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向,制定完善的教学形式和教学要求,不断提高学生的钢琴专业能力。

在新时期内,教师需要逐渐转变钢琴教育理念,重视到钢琴艺术中的情感教育对于提升钢琴艺术水平的重要意义。一方面,教师需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注意差异性,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对话,了解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情绪变化,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钢琴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困难,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支持,使学生有能量土坯一个又一个的难关,不断提升钢琴艺术水平。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在课堂中给学生更多表达和展示自我的机会,逐渐改善一岁一教学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开小组合作,就某一钢琴作品的情感进行分析与讨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共鸣,从而增加其作品演奏的深度和内涵。

近年来,我国文化艺术产业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与进步,对钢琴音乐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为了培养与新形式下的社会需求相符合的钢琴人才,钢琴教学需要适当的平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钢琴艺术绝不是一种孤芳自赏的艺术,它需要更多观众的认同和赞赏,为了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和质量,教师需要积极的为学生创造公开表演的机会,因为日常练习与舞台表演是完全不同的。为此,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学生的课余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学校新、区域性的钢琴音乐比赛、参加学校内部的音乐会等表演活动、组织不同学校之间的钢琴艺术交流活动,进一步增加学生的舞台表演经验,提高学生的表演自信。也可以适当的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团体表演活动,比如朗诵比赛伴奏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伴奏能力及合作意识,在提升钢琴素质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中结合当前高校的钢琴教育实际情况,总结出高校钢琴教育中存在目标不明确、方法不完善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几点对应教学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教学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进一步提高高校钢琴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卢璐.新形势下高校钢琴教学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J].黄河之声,2015,(14).

[2]郑婷.新形势下高校钢琴教学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J].北方音乐,2015,(20).

[3]平凡.浅析高校钢琴教学现状及策略[J].大众文艺,2013,(17).

篇6

中图分类号:G62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99-02

所谓的音乐编创教学便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发自身的大脑思维,在教学中寻找着与音乐的共鸣,在共鸣中产生灵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音乐。音乐创编需要学生有着开阔的思维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在新课改中将音乐编创列为了音乐教学中的重点教学内容,这是一种让教师将课堂交给学生的体现,旨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创造音乐的同时发展自身音乐个性,同时也通过创造音乐增加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提高对音乐的兴趣。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的创造能力[1],帮助学生进行音乐创编。

1.普及乐理 为创造音乐奠基础

学生想要进行音乐编创,第一要素是学生应有着良好的音乐基础,学生在进行音乐编创时,每写一句曲子都需要音乐理论作为依据。学生也只有知道了每一个音调的高低,低音高音分别代表的情感以及音调之间的不同组合将会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效果等理论知识,学生在进行音乐编创时才能根据自己所写歌曲的曲风进行适当的曲调组合。例如学生想表达的是一种高兴的情绪,但用的曲调是低沉冗长的音调,便会造成曲调与歌词情绪不符的情况,会让听众觉得很怪异,不知这首歌表达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故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应最先教学生进行识谱练习,为后期的音乐创编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创设情境 为编创音乐找灵感

学生在进行音乐编创时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便是灵感,灵感相对与音乐基础是一个相对缥缈的事物,学生看不见也摸不着,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便会在脑海中涌现出灵感。而教师在进行音乐编创教学时,通过创设预设的不同情境,可以帮助学生产生灵感,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的不同感情,以一种审美的眼光去看待情境中的每一种事物,通过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情境中的每一个角落,也许在一个不经意间便找到了音乐创造的灵感[2]。学生进行音乐编创同时也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学生在情境中对事物进行分析时,同样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学生进行音乐编创提供了一个"辅助技能"。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播放一朵花由节花苞,然后慢慢开放,然后慢慢枯萎,最后接出果实的视频给学生看。对于这一个过程,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会有不同的感受,最后写出的歌曲也会是不同的风格。有些学生看到的是一个花苞出现时对世界的期待,有些是看到花开时的绚丽,有些看到花枯萎的忧伤,有些看到结果的喜悦,有些看到花期的短暂等,每一种同学都有着自己的一种思想。教师通过一个情境更加容易让学生在情境中找到对音乐的灵感,创造出不同的音乐。

3.欣赏歌曲 为编创音乐列例子

学生在进行音乐创编前期可能对曲调以及歌词的创造感觉到无从下手,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对其他歌曲进行赏析,分析其他歌手创造曲调以及歌词时运用的技巧以及对不同曲调的组合方式,然后对一些学生自己认为好的曲调进行一些模仿创造[3]。让学生先通过借鉴别人的曲调先要求在模仿中创造,然后在脱离别人的创造模式,在不断的模仿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歌曲风格,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培育个性 为编创自己的音乐施教

在音乐创编时每一个学生的思想都是不一样的,故教师在进行音乐创编教学时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不能在课堂中限制学生的思想,对于学生的一些奇思异想也别一棒子打死,要鼓励学生对音乐的不同的理解、想法。在教学课堂上,把课堂交给学生,对学生只进行一些基本知识的讲解,然后帮助学生对音乐进行理解,不同的学生对音乐也是有着不同的理解,故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因材施教,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大胆的进行创作,对学生创作出的作品给予肯定,树立不断创作信心、恒心。

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音乐创编教学时最先应该培养的便是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才能在创编音乐时能创造出曲调以及歌词,并且应该加强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只有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在进行创编时才能找到正确的理论依据。当然除了以上列举的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时还能运用很多其他的教学策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最合适学生教学策略,并且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实际自己创造一些教学方法,只要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便可。

参考文献:

篇7

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办学质量却没有跟上规模发展的步伐,“同质化”和“高大全”等现象严重[1]。地方高校面临办学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获取社会资源能力有限等问题,培养出来的学生研究能力不足,不能满足行业企业的技能要求,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长此以往,会给地方高校带来不良影响,产生生源危机和就业危机[2]。在此背景下,我国于2013年成立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2014年教育部在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启动实施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

二、高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面临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其人才培养方向、课程教学也随之发生转变。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法课程之一,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在现代幼儿教育理念下,遵循音乐学习规律及儿童音乐心理发展特点,设计和组织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以开发幼儿的音乐潜能,使他们掌握一定的音乐基本知识、技能,并促进幼儿的身体、智力、情感[3]等全面发展的幼儿园教师。可见,幼儿园教师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技能并重。但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体现出高理论水平、低教学能力的特点[4],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方面也体现出同样的特点,这与课程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递、忽视实践能力培养有关。对此,我们应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教学进行反思,使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教学向实践型、应用型转变,突出教学策略的实践性。

三、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的实践策略

基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及幼儿园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课程教学应秉承“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更加重视实践技能、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探索转型发展背景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策略。

(一)全方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音乐素养是幼儿教师开展音乐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学前教育专业大三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及弹、唱等技能,需要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中得到巩固与运用。为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及在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能力,教师可采用如下教学策略:

1.课前展示活动

为增加学生在组织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方面的经验,教师可在授课前安排课前展示活动,作为后期模拟实训环节的热身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2.课上随机抽查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虽然学生已学习了音乐相关课程,但其视唱能力还很弱。为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其加强课后练习,教师可在授课环节中安排5-8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歌曲视唱的抽查。应注意,该课程重在如何“教”而非音乐技能本身,教师不宜“舍本取末”,在这个环节花过多时间与精力。

3.有针对性地筛查

在授课过程中涉及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内容时,教师可随即对学生展开筛查。如讲到节奏教学时让学生演示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节奏与速度,讲到儿童最早、最易掌握的小三度音程时,提问学生关于音程的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筛查。

(二)开展参与式的音乐教育流派教学

世界著名儿童音乐教育流派的内容可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是学生需掌握并学会运用的课程内容。在掌握基本原理基础上的参与式教学方式可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其具体操作思路如下:在音乐教育流派理论学习后,选择适合学前儿童的课例,由教师充当“幼儿教师”,学生充当“幼儿”,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如在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中可选取课例《藏起来的歌曲》,教师选择学生熟悉的儿歌,出示双方约定的信号,学生在歌唱的某一环节停止发声,教师出示“取消手势”后,学生继续歌唱。在奥尔夫、达尔克罗兹及其他儿童音乐教育流派的教学中也可采用类似的参与式教学设计,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达到认知、行为与态度上的改变[5]。

(三)多维度进行幼儿园教育见习

幼儿园教育见习是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专业接纳度[6],有利于学生获得专业认同,发展专业情意;可增进学生对幼儿、幼儿教师及幼儿教师的工作的认识与了解,促进其对幼儿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深化认识。为了使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幼儿园课程见习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可制订多维度的幼儿园音乐教育观摩学习计划,并与幼儿园协商做好相应安排,具体如下:

1.幼儿园的整体环境布置。马拉古奇指出环境具有教育功能,因此,教师可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观察幼儿园的整体环境布置,挖掘现有环境布置中的音乐教育功能,讨论其潜在的音乐教育功能及其实现手段,并形成观摩学习报告。

2.集体音乐教学活动观摩与研讨。教师组织学生对幼儿园四大音乐教育活动类型进行观摩学习。学生与幼儿教师及授课教师结合该教学活动展开研讨,进一步掌握幼儿园集体音乐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的策略及方法。

3.音乐活动区域环境布置及其活动指导。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对活动区环境布置与材料投放、幼儿的表现、教师的指导三方面进行分工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最后,全体小组成员将观察所得统整为一个完整的观摩学习报告。

4.生活环节中的音乐教育。此环节教师可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每人观摩几名幼儿在生活环节中的音乐表现,记录教师的指导行为与策略,并提出在生活环节中进行音乐教育的方法。

(四)理论讲授与模拟实训交叉展开

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四大类音乐教学活动的方案设计、组织与实施,提高学习的时效性,教师可在理论讲授后安排学生小组合作: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并开展模拟教学。具体操作如下图所示:

(五)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进行研讨的教学方法[8]。案例教学法具有高度的模拟性,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创造性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中的应用具体如下:

1.教学视频的应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选择典型的教学视频作为案例进行分析,通过研讨,帮助学生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可选择的教学视频有不同流派音乐教育的典型教学视频和不同类型音乐教学活动的优秀教学视频等。

2.观摩见习的案例教学。前文中提到幼儿园见习活动中的幼儿园环境创设、音乐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材料投放与活动指导及集体音乐教学活动都可作为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教师要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

3.模拟实训环节的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方法,在此环节的应用更是“重中之重”,学生的模拟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开展教学最真实、最鲜活、最具有教育价值的案例。教师在模拟教学活动结束后,安排小组讨论,最后针对该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过程进行集体评议,集体评议的内容有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与活动延伸,通过讨论与评议,使学生更全面、更充分地掌握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的要点。

在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突出综合性和实用性,这不仅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而且符合幼儿园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期待,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步伐。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又要考虑学科自身的特性,往综合性、实践性、应用型等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大学不应只比“大”不比“学”[J].职业技术教育,2011,(27).

[2]曲殿彬,赵玉石.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25-28.

[3]黄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4-35.

[4]党爱娣.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法课程教学的反思与改革[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1,(7):113-116.

[5]曾琦.参与式教师培训的理念及实践价值[J].全球教育展望,2005,(7):18-20.

[6]张丽莉.幼儿园见习对师范生专业学习与就业期望影响的调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8):47-50.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02-02

高中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不断地发展和改进,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积极的进步并不能完全掩盖目前音乐课程窘迫的地位和诸多与时代精神和时代要求不符的问题。高中生大多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高中音乐课程往往作为“主课”大餐外的点缀或者作为调味品,不仅能够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更能够使学生的自身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得到提升。如何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是高中音乐课程的重要课题,多年来一代代的音乐教师们孜孜以求,逐渐探索并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教训供我们进行借鉴和发扬。

一、鼓励学生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

音乐作为一种人们表达情感和内心想法的艺术形式,是人与人进行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美国音乐家莫塞尔说:“音乐欣赏在一定意义上是音乐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欣赏音乐,就是与优秀的作曲家和演奏家进行交流,与人类的优秀成员进行心灵的交流。

鼓励学生进行音乐的欣赏,应该从听、唱、品和说这几个方面的能力进行全面的培养。首先,音乐是一种将情感和思想蕴含在声波之中的艺术形式,欣赏音乐的第一步是进行就是全神贯注的听,在这个过程中,高中生们可以获得心灵休息的机会,可以获得不同于平时的生活体验,一张一弛,不仅能够学好音乐课程,对于其他涉及到高考的科目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听音乐是欣赏音乐的第一步,同时也是思维开始变得活跃的一个重要方法。其次,唱歌是个人参与音乐欣赏的最重要手段和方法,通过对优秀音乐作品进行演唱,能够更加感受到作品的精神,或高亢激昂,或华丽优美,都能使学生在演唱的同时更加真实地感受到音乐本身的力量。例如,在学生感到疲累的时候,听到诸如《中国人》或者《愚公移山》并且跟着演唱的时候,能够从旋律和歌词中获得积极向上的力量,并且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这些优秀音乐的主体精神,对优秀音乐欣赏力的提升起到一定的帮助。再者,音乐品鉴是要在听到或者学会演唱一些优秀作品后进行仔细品味,通过作品的旋律或者词曲进行联想和想象。通过音乐品鉴和欣赏过程,能够有效地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力,拓宽视野,这也是我们千方百计提升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最终目的之一。例如,欣赏贝多芬的《月光曲》,学生边听边能感受到音乐中的平静,联想到皎洁月光泄满院落,树木落下影影错错的斑驳,心情也必然能够得到一丝宁静和慰藉。最后,通过自己的语言将对莫一首音乐作品的感受描述出来,是音乐欣赏将感性转为理性的关键一步,也是检验学生学习音乐鉴赏成果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二、理论知识与实际欣赏活动相结合

音乐的基本乐理知识可以帮助一个人更好地更全面欣赏,音乐作品时代背景的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一部作品,能够设身处地站在作品的角度来理解作品,而良好的文学功底和文字素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思想表达,帮助学生之间进行音乐欣赏的交流,为更好的音乐欣赏能力提升提供帮助。首先,在音乐教学的课堂上进行音乐基础乐理知识的教学就像是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从1+1=2这种最基础的知识教起。为了能够更好地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比如懂得节拍、节奏、速度变化、旋律行进和调式等音乐基本要素等知识,具备了这些基础知识,在聆听和欣赏音乐作品时,就会增加更多的乐趣。比如,学生通过音乐欣赏可以更多的了解不同音乐作曲家的风格,例如巴赫的音乐风格与贝多芬的音乐风格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单纯凭感觉很难进行描述,如果了解了一定的乐理知识,加上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就能够将二者之间的差别通过专业的方法并且用语言表达出来,就会更有说服力。另外,文化艺术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某些艺术作品无论从题材和内涵上来说都有很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比如欣赏简-西贝柳斯的作品《芬兰颂》和中国古曲《广陵散》、古琴曲《高山 流水》,只有加强欣赏者的文化修养,才能够使其更好地体会到音乐作品所要表现的内涵。

三、注重教学策略的实施,调动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兴趣

教学策略的实施是音乐教师通过自己的智慧进行教学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教学经验积累的重要途径。在教学的过层中,有针对性的安排教学内容,选择一些内容具体的音乐作品就是一个十分有效的策略,比如一些音乐表达的故事性很强,老师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将作品创作时代的故事穿插到音乐教学课程中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并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自己的情感来引导学生的情感,带动学生进行优秀音乐的欣赏,提升他们的欣赏能力。

事实上,目前的音乐教材中引用了过多的名著级作品,这些作品使学生感到十分陌生,造成思维上的懈怠和情绪上的抵触。如果我们将一些学生接触较多并且熟悉的作品当做教学内容,结果就大大不同了。例如,当我们讲解到《草原放牧》这一课时,可以选用腾格尔的歌曲进行课题的导入,在配合上多媒体上的青青草原的景象,学生很难不被声音与图像的双重优美所择服,对于其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必然起到积极的意义。总之,在教学中选用学生们熟悉的音乐和歌曲作为引子,由浅入深,在音乐教学的道路上,已经证明是一个可行并且有效的教学策略。

总结:高中生的音乐欣赏及艺术欣赏能力与他们的科学知识一起,构成了完整的高中生活体验。学生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掌握一定的基础乐理知识和音乐创造背景知识,可以在其提升音乐欣赏能力的同时,培养起其对生活热爱的态度。任课老师也应该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争取将音乐知识化解到寓教于乐的课堂氛围当中。一句话,音乐欣赏能力对于学生的个人修养和生活幸福十分重要,十分值得广大高中师生们进行思考。

篇9

音乐活动是幼儿园实施音乐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孩子们的最爱。针对艺术教育中重技能和结果,轻情感和社会教育的现象,在幼儿园艺术集体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自主性,充分重视幼儿的自由表现,通过建构适时的助推支架推动幼儿自主发展。

基于此种教育理念,在组织的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就笔者自身而言,会遇到艺术技能传授与培养幼儿艺术感知力之间的矛盾,故而使用何种恰当的策略,怎样在确保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下,促进幼儿音乐能力的提高是非常具有挑战性及实践意义的。现今,幼儿园教育教学多以“儿童、全体、普通、开放”等原则为引领,教师在组织音乐活动时需要能从教育教学的理念直到细小的语言组织环节的提问都能摆脱单一维度的思考模式,全方位的考量音乐对于幼儿身心发展所起到的促进作用。因此,下列问题转变成了在组织音乐教学活动中无法回避的,即:

“选择何种策略才能真正促使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

“何种方式能最大程度调动全体幼儿参与音乐活动?”

“歌唱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策略为何?”

上述问题的最佳解决途径不在于书本,而在于真正的日常教学实践。鉴于此,笔者以园级课题开展一年以来的素材加以整理和积累,并将实践中的点滴积累成文,从“教学目标――学习动机――组织策略――对象意识”等四个维度加以阐述,试探寻出在音乐教学活动的有效策略。

一、明晰音乐活动的教学目标

在《纲要》以及《3-6岁儿童发展指南》的引领下,幼儿园教师在开展音乐时从以前的“为音乐而音乐”的教学目标,转变为“通过歌词培养幼儿音乐艺术的审美情趣”,音乐只是幼儿通过音乐艺术形式感知美、体验美的形式之一。

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首先要明确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有了明确目标的教学活动,教学才能更顺利的进展,教师才能更好的进行教学效果评价,也才能更好的针对幼儿表现中的问题进行引导。基于目标自身的活动设计,需要考虑以下三方面的因素。

第一,目标的设定要从本阶段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和音乐学习特点出发,符合本阶段幼儿的音乐发展水平。比如为小班幼儿设定的“用动作表达歌词内容”目标,就需要充分考虑到幼儿小班思维动作直观性的特点。

第二,活动目标的难度要适宜,既要适合幼儿当前的生活和经验水平,又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比如“初步学唱歌曲”、“学唱歌曲、新编歌词”这样的目标既来自于幼儿的现实生活和实际经验,又让幼儿面临着一定的挑战,需要在教师或者成人的指导下才能完成。

第三,目标表述要清晰、明确,并具有可操作性。比如“学会内外圈换舞伴队形、学会三舞伴互动队形”这样的目标表述就很容易操作完成。如能在活动课设置好这样的教学活动目标进行教学,进而完成活动目标。

二、掌握引发幼儿学习动机的方法

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发动和维持学习活动,教师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时肯定要依据幼儿此项发展水平。这就需要教师会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兴趣性。基于园本课题的开展进程,笔者作为一名任职不到三年的新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特别是在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采取了以下两种策略。

其一,故事法。幼儿都喜爱听别人讲故事,可以利用这一点在开展音乐活动,特别是音乐欣赏活动时设置和乐曲内容相关的故事情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发有的兴趣。如《农夫与禾苗》的音乐欣赏活动,可在引入阶段创编一个农夫辛勤在田里耕种的小故事,将幼儿更好地带入音乐的想象的情境中。

其二,实物吸引法。如在《水族馆》片段赏析时,笔者带领幼儿观察了植物角中的各类小鱼,并在活动课利用家长带来了各类小鱼、小虾等,先期让幼儿更好地观察、感知水中生物的形态和特点,调动幼儿情绪、吸引幼儿注意力。当然,教师也可以选择制作一些新鲜的、特别的玩具作为引入环节的铺垫。

三、灵活使用活动教学方法

明确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具体任务也是关系到教学活动完成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在幼儿园进行生活与学习的幼儿思维处于初级阶段,对他们的教学指令一定要简单、明确。如:“请先听我唱”、“请跟我学唱”、“你也来试试动动你的身体吧”、“请听清音乐的前奏”等等,这一系列指令性的言语,能使幼儿明白到底应该如何做。当然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活动前必须明确每一个活动环节的具体任务,知晓每一个活动环节的操作性定义,以便给幼儿明确、清晰的指令。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反复练习,并逐步开展活动。

1.让幼儿真正学做一个主动的学习者

儿童的发展都是主动的,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常常扮演着音乐知识传递者的角色或者是知识权威的象征,并时常有意无意的无视幼儿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而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导致幼儿只会在教师开展过程中一味的模仿节拍或者记忆歌词。其实,我们知道所有的艺术活动都带有自发性和创造性,幼儿应作为整个音乐活动的参与者参与在教师实施教学活动中。

2.让音乐环境浸润幼儿的心灵

通过潜移默化的音乐环境的创设,使幼儿能充分浸润在充满音乐氛围的环境,变枯燥的音乐学习为主动学习。有关音乐环境是否能真正丰富幼儿音乐审美能力、促进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已有较多的文献资料加以佐证。

四、具备活动组织管理的对象意识

每个幼儿的音乐能力都是不同的。这一方面是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则是受生活环境的影响,所以幼儿的音乐能力个体差异性特别明显。因此,需要以本班幼儿现有的音乐能力水平位依据,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并且能够让全体幼儿积极参与到活动中,让每一个幼儿都能体验到音乐所带来的美的感受。当然,此项活动策略在实践过程中,未必能在每次活动中都能有较好地达成度,这就需要教师在对音乐活动进行评价时,采用“多维”思考的角度,不冒然给班级中的幼儿下判断性的评语。应以开阔的视角和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方法为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做评价,真正将活动组织中的对象意识时刻付诸于实践。

总之,重新审视组织音乐活动,制定出有利于幼儿整体发展的音乐活动目标,明晰了活动教学对象的管理措施,采用多元化的评价观念,那我们就将会贯彻艺术教学所应达到的最本质目的,努力为其创造一个获得全面、丰富以及综合的审美体验的机会,让艺术之光开满每个孩子纯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王秀萍. 学前儿童经验音乐教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

篇10

一、多元歌唱教学模式

我们本着“系列层次活动”式的“多层次介入”的程序,让幼儿从“多渠道参与”、“多角度感受”,从而探索出系列多元的歌唱教学模式,在不断的研讨—实践—反思—再研讨的过程中,我们探索出了一系列多元歌唱教学模式。

1.选择多元的教育材料,丰富幼儿的音乐生活

我们本着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原则,尝试从多方位去发掘和拓展幼儿歌唱活动的资源。并将资源进行了分类、筛选,建立了五个资源库,即优秀的中国儿童歌曲资源库、民歌歌曲资源库、外国优秀歌曲资源库、时尚流行歌曲资源库、戏曲资源库。

2.多元歌唱教学模式的探索

在确立了歌唱活动材料选择的定位后,我们借鉴、融合了许卓娅的系列活动理论和预知学习理论,并以这两大理论体系为支撑,以多元智能为依据,进行多元歌唱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我们依据歌唱材料的分类,对不同类型的歌曲进行分析、尝试、反思、创新,总结出了一系列的多元歌唱教学策略。

二、多元的歌唱教学策略

1.优秀儿童歌曲的教学策略

传统经典的儿童歌曲是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长期积淀下来的精品,这类歌曲不仅具有鲜明的儿童特点和较高的艺术性,其内容与形式也是极其丰富的。

(1)角色探究法。针对有情节有角色的歌曲,让幼儿在探索歌曲中不同角色的表达和情感的过程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歌曲《有礼貌的小山羊》、《黄鼠狼拜年》。

2.音画转换法。借助能为幼儿所理解的图画、符号、帮助幼儿理解歌曲,通过互动,可以帮助幼儿有效地记忆歌词、表达情感。

3.情景互动法。借助歌曲所表达的意思来设置情境,让幼儿参与到情境中来,通过在情景中的游戏、谈话学习歌曲。如《老师,让我亲亲你》、《祝福歌》等。

4.畅想生成法。在简单理解词意的基础上不直接教歌词,而是引导幼儿通过大胆想象或迁移以往的知识经验,经过过滤、组织来创编歌词生成歌曲,促进幼儿的创新精。如《摇篮曲》、《小河之歌》、《蒲公英的故事》等歌曲。

2.外国歌曲的教学策略

为培养幼儿接纳、尊重多元文化与艺术,在我们探讨的过程中,明显感到通过我们的多元教学模式,幼儿不仅能轻松地学会演唱,还引发出幼儿对国外的风俗习惯、建筑风格、语言、货币等系列的生成活动。

(1)游戏协作法。根据歌曲的民风特点,创设相应背景的游戏情境,通过参与游戏活动,感受欢快的气氛,让幼儿在协作、交流中学会大胆、自由的演唱歌曲。如捷克民歌《跳吧、跳吧》,威尔士民歌《欢度节日》,英国民歌《伦敦桥》等。

(2)填充创造法。在理解歌曲民俗特点及其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创编、填充歌词或旋律来学习演唱歌曲,让幼儿在一步步的参与中不知不觉的学会歌曲。

(3)对比欣赏法。借助图片、幻灯、媒体等途径来展示歌曲的背景及风格,通过与本地歌曲的对比,学习演唱不同风格特点的外国民歌,充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让每个幼儿得到不同成度的熏陶,培养发展幼儿的艺术潜能。

(4)唤醒自主法。通过幼儿提供尝试不同形式的演唱方法,唤醒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幼儿积极主动探索、发现不同演唱形式的效果,丰富幼儿的音乐经验。如《新年好》《铃儿响叮当》《小杜鹃》等。

3.民族歌曲的教学策略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方言的国家,歌曲资源十分丰富。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歌曲的风格非常鲜明,其韵味、旋律以及歌词中的语言都有极强的感染力,让幼儿在民歌的海洋中徜徉,将提升幼儿的艺术素质,并使幼儿在体验、感受民族歌曲的同时,增强幼儿的民族意识。

(1)发掘笑料——多种表演法。寻找民歌中诙谐逗趣的内容,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出教学内容,让幼儿通过表演,熟悉旋律与歌词体验幽默情绪,感受歌曲的风格。如山东民歌《哈蟆》、河北民歌《回娘家》、《两个蝈蝈吹牛皮》等。

(2)层层切入——多渠道参与法。不同民族、地域的民歌在语言上往往具有突出的特点,这些与幼儿生活经验和环境不同的语言特色,对幼儿来讲是有极大吸引力的,尤其是一些简单、有趣、易模仿的词或音节。如“巴扎嘿”、“哎哟哟”、“啷啷仓”,针对这类语言特色突出的歌曲,采用“层层切入——多渠道参与法”,能使幼儿充分体验歌曲的风格,并用自己理解方式去表达出来。如《龙船调》、《刘三姐对歌》、《花儿与少年》、《太阳出来喜洋洋》等。

(3)探索特色——融入器乐法。民歌的特色除体现在语言上,最重要的是歌曲旋律,让幼儿沉浸在婉转的水乡民歌,流畅的平原民族、嘹亮的高原民歌,高亢的山歌,悠扬的草原牧歌之中,将会给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艺术修养带来终身益处。如《恭喜》、《阿拉木汗》、《小格桑》等歌曲适合采用此方法。

4.戏曲的教学策略

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其艺术性和思想性极高。随着中国传统文化进课堂的要求,我们让幼儿通过感受名家名段,体验多种戏曲的风格和文化,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1)诗韵交融法。将唐诗与戏剧曲调相结合,让幼儿体验唐诗美的同时,感受戏曲旋律的美,使诗与曲相互衬托,相互交融,提升幼儿对传统文学的欣赏能力,这种方法可根据不同的诗风配不同的曲调。如抒情诗可配黄梅戏曲调,言志的诗可配京剧或豫剧的曲调。

(2)角色体验法。通过欣赏体验不同角色的外形、声音、动作,让幼儿体验京剧中生、旦、花脸等行当的特点,如旦角唱段《苏三起解》、《老生唱段》、《甘洒热血写春秋》。

5.流行歌曲的教学策略

时尚这一词正在逐渐被现代人士认可,我们改编吸纳了一些流行歌曲,如《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让爱住我家》、《波斯猫》,让幼儿与环境互动、与文化互动、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

音画时尚法,充分利用媒体资源,让幼儿通过欣赏MTV、FLASH、MP3等形式学习健康、有趣的流行歌曲。

总之,多元的歌唱教学模式,使原本枯燥的歌唱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减轻了教师教与幼儿学的负担,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动机,促进了幼儿情感、创造性的发展,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幼儿的自主性得到了发挥,课堂成为“唤醒”和“激励”的地方,在教师的“唤醒”和“激励”下,使幼儿进入表现音乐的最佳状态——“情在弦上”,让幼儿在关注中学习,在尊重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

参考文献:

[1]许卓娅.艺术.

[2]曹冰洁.试论音乐教育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