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的案例及分析模板(10篇)

时间:2023-07-25 16:33:0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经济全球化的案例及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经济全球化的案例及分析

篇1

【课堂导入】周有光先生认为:农业时代,安土重迁,没有全球化;工业时代,世界贸易不断扩大,开始全球化;信息时代,生产要素穿透各国疆域,全球化一往无前。那么什么是经济全球化?你眼中的经济全球化是什么样子?

第一环节走进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展示图片】全球合作生产波音787飞机、全球信息瞬间获取的谷歌网站、全球资本流动和全球性人员往来。

师: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呈现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其表现主要有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等。

【设计意图】不要让学生抽象地理解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其实,经济全球化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图片,指出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细化,世界各国有各自的比较优势。

师: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2014年3月26日,世贸组织裁定中国就稀土出口施加的限制措施违反世贸规则)。请大家根据视频信息分析,在中国稀土出口问题上,世贸组织为什么裁定中国败诉?

生:世贸组织认为中国对稀土实施的保护性关税和限制出口政策违背了世贸组织的宗旨和运行规则。

师:世贸组织的宗旨和运行规则是什么?

生:世贸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世贸组织的运行是基于规则而非强权。

【设计意图】世贸组织的宗旨和运行规则是课标要求掌握的内容。教师通过提供视频信息,借助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而非机械地死记硬背。

第二环节探究全球性问题及破解之道

【展示材料】反映富分化、殖民扩张、失业率上升、全球变暖等材料。

师:上述材料反映了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哪些问题?

生:不公正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导致贫富分化加剧和全球经济秩序动荡;部分国家和文化传统受到冲击,面临新殖民主义威胁;发达国家失业率上升;经济危机的全球性扩展和全球变暖问题严重。

师: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问题外,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国家民族间的价值冲突在加剧。西方国家在输出其强大经济实力的同时,也在强势推行其价值观念。

师:经济全球化的核心是金融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带来了经济血液的充分利用,但处理不当也会带来全球性灾难。既然经济全球化会产生全球性问题,那全球性问题有何破解之道呢?请大家结合材料(CDM机制示意图、G20峰会)予以思考。

【设计意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全球性问题增多。解决全球性问题需要世界各国携手合作,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

第三环节感悟个体全球化时代的共存共生

篇2

引言

随着熟悉的中式英语“long time no see”转正成为标准英语词汇,越来越多中式英语涌现出来,诸如“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you can you up, no can no bibi”等。这些极具中式特色的英语,受到关注的同时,也一直饱受争议。全球化的今天,中式英语到底会何去何从,值得深入探讨。因而,笔者带着对中式英语的相关思考,开展了相关文献阅读。研究中结合中式英语案例的呈现,对中式英语的成因及特点加以总结,进一步探讨全球化与中式英语二者之g的关系,最终浅析中式英语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希望引发更多思考。

一、中式英语简介

1.中式英语定义。中式英语,即指带有中文语音、语法、词汇特色的英语,是一种洋泾浜语言。英语为“Chinglish”,是汉语(Chinese)及英语(English)的英文混合而成的合体字。中式英语,部分违反了常规语法规则,带有很明显的中式特色。

2.中式英语成因。中式英语的存在,必定有其原因,主要有:

(1)历史渊源。自清末起,皇家掀起英语学习热潮。随后,英语学科的设立鼓励中国人学习英语。直至今日,中国的英语学习者高达2.5亿人,而过程中,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出现了具有中式特色的英语,并随着使用者数量的增加,有部分中式英语转正成为正式词汇。

(2)文化背景。由于不同国家有着不同文化背景,因而语言也大不相同。诸如,汉语有其特有的成语,唐诗宋词等,而英语中也有带有一定历史文化背景的俚语。为更好地保留文化韵味,同时又难以找到对应的合适英文表达,中国文化有的诸如“jiaozi”“kongfu”等词汇便保留了下来。

(3)思维习惯。外语学习,不仅是对语言本身的学习,更是对思维习惯的培养。英汉两种语言恰恰反映出中英思维的差异,诸如汉语是整体思维,而英语是个体思维。所以中国学习者,尤其初学者,一时难以进行中英思维转换,便出现了符合中式思维习惯的英语。

(4)语言体系。英汉两种语言隶属于不同语系,其中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因而两者在语法、词汇、句型结构等均有差异。此外, Lado在其错误分析理论中指出,当母语规则与外语规则有差异时,学习者把母语规则迁移到外语中去,母语便会干扰外语的学习。因此,中国学习者在学习英语中,仍会受到汉语的影响。

3. 中式英语分类。基于上述缘由,中式英语逐渐形成体系,其可细化为以下四类:

(1)语音中式化,即英语语音中加入中式特点。黄路(2009)的论文中就中式英语与英语发音差异做了如下图表。

该表清晰地反映了中式英语的语音特色。

(2)词汇中式化,即英语词汇中加入中国元素。热门中式词汇“geliable”、“tuhao”、“niuablity”、“zhuangability”等,现已被收录在美国在线俚语词典中。

(3)语法中式化,即不符合英语标准语法而具有中式语法习惯。典型的“mountain people mountain sea”就完全不符合英语语法,词语按照中文习惯进行了一一对应,从而出现了这样的表达。

(4)语用交际中式化,即为实现交际目的,遵循了中式习惯。例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会问“吃了吗?”,与之对应,“Have you eaten?”开始成为新的打招呼话语,等同于“How are you?”。

二、全球化概况

1.全球化定义。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进程,从20世纪80年代后日益凸显。全球化是一种概念,指的是全球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联系不断增强,国与国之间交往频繁,因而各方面开始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2.全球化表现。全球化具体表现即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的经济紧密相连,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越发密切。政治全球化意味着国与国之间在政治上相互依存,外交军事等均受到影响。文化全球化使得中西文化不断交流碰撞,其中语言全球化是文化全球化的一个具体表现,而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甚至更多地成为非英语国家人们进行沟通的共用语言。过程中,许多带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变体诞生,而中式英语便是典型的变体之一。

3.全球化成因。全球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的具体表现不同,其成因也不同。

(1)经济全球化成因。经济全球化离不开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和贸易组织的成立,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加之市场的需求以及分工的细化,都进一步加深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

(2)政治全球化成因。政治全球化基于经济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难免会有矛盾冲突,这时便需要国家这一政治主体之间加强合作、协商、对话,促进国际间的交流发展。

(3)文化全球化成因。文化全球化同样基于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在文化领域的反映。各国经济往来中必定伴随着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其中涉及思想,文学艺术,影视作品,历史典故等多方面内容。

三、中式英语与全球化的相互作用

1.中式英语对全球化的影响。至今,中式英语在新英语词汇的占比约达5%-20%。作为新英语词汇的重要来源之一,中式英语的发展已经在悄然地促进世界英语发生着变革。总而言之,中式英语能够加速语言的全球化,同时为语言多样性贡献重要的力量。

2.全球化对中式英语的影响。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更加频繁,中式英语也会引起前所未有的关注。因而,全球化无形中促进了中式英语的发展,同时也对于中式英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式英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而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提高语言的可理解性以便更好地发扬中A文化。

四、中式英语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应用

1.中式英语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存在问题。中式英语在受到青睐的同时,也被扣上“错误英语”“不地道”等帽子。在承袭中式英语色趣味的部分之时,仍需注意其存在问题:

(1)缺乏词汇和句型灵活转换的能力。诸如,肤浅,若简单根据字面会错译为skin shallow,但结合词义,转化一下用词,用skin deep会更加合适。

(2)一味崇尚中式英语,不利于语言精准性。在英语学习的最初,不要以中式英语为标准,从而忽视了对官方英语的学习。

2.中式英语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发展趋势。回顾这150多年中国人的英语学习史,人们对待中式英语的态度逐渐转变。最初,中式英语受到嘲讽,被认为是英文水平低的表现。随后,越来越多人在公共场合里不经意间的“巧妙”错用,再到今日受到外国人的追捧,甚至开始自创中式英语。现如今,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翻译,广告,报道,菜单,写作等,都存在着中式英语的身影。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式英语若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必定会成为语言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五、结论

笔者对于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式英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给与了些许建议,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针对中式英语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存在问题的总结不够全面,而发展趋势的分析也存在主观倾向性,缺乏一定的科学数据或是实证研究的支撑,望后续研究能够更加科学更加系统地对中式英语加以探讨和分析。

参考文献:

[1]高翼.英语全球化的影响以及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报.2011(10):96-97.

[2]黄路.中式英语的语音特点及成因[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3).

篇3

一、进行国际市场营销的必要性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企业可以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但针对各市场的营销方式也应有所不同。比如,在全球化品牌建设与信息传播过程中,企业在美洲与欧洲应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采用差异化的营销方式,以实现最佳营销效果。全球消费者行为因市场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企业亟需在品牌的所有沟通渠道中获取对当地市场品牌定位与核心信息传播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国际市场营销是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必要产物,是企业在国际市场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内市场也是国际市场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市场是指在一国以上的国家不同的发展环境中展开的,国际市场相比国内市场更加的复杂多变。而企业对于国际市场营销案例的分析需要企业结合自身发展情况根据国际市场的调研分析和细分市场的组合,从而实现企业的利益和经济效益的增长。企业势必要加入全球化的经济中,而国际营销也是每个企业今后发展的方向,为什么说国际市场是企业发展的必要呢,因为在一定的时期下,市场的容量是有限的,所以当企业对市场的供给超过了市场供应量,企业就需要开辟新的市场;所以,在企业经济规模达到一定的发展以后,就必须要发展国际市场,而如今国际市场的不断发展,国际市场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所以就需要企业对国际市场营销案例做出合理的分析从而合理的制定国际市场营销方案,确定企业国际市场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明确自身定位,结合国际市场环境,使企业更有效的开拓国际市场。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

(一)市场推广本地化

国际市场营销已经跨过产品竞争,进入到品牌营销的新阶段。许多国际驰名品牌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脸面和名片,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进行市场营销时,要充分考虑到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要求,与国外接轨。包装需符合当地消费者口味:设计要有特色且实用。折扣策略:可考虑以折扣价格先打开市场,打动消费者购买,验证产品品质。加强售后服务:消费者特别重视售后服务,尤其对于资讯、科技等产品,如能在售后服务取得其欢心,就较容易建立品牌知名度和认受性。严控产品品质:只有真正满足顾客要求的产品,才能争取消费者建立口碑。这将影响分销渠道能否顺利建立,对盈利亦有影响。选定目标市场:这对中小企尤为重要,因为中小企资源有限,此举让产品作针对性的推广和销售,在成本控制和市场监控方面都有优势。重视公关活动:公关活动包括各项赞助、品牌间的联合推广及传媒关系。

(二)营销网络化

互联网的产生和快速发展,为全世界几十亿人提供了统一的交互和认知的平台,任何有野心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的企业都绝不可能放弃这样一个舞台。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加大了网络营销的投入,特别是对于消费类产品企业,以及服务企业来说,假如企业在这个时代还没有玩通互联网,那么企业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是比较困难的。

(三)营销高知识化

有能力负责进行跨国市场营销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自己的营销工作交给专业的事务所或者营销公司完成,跨国营销已经引领了全行业的专业化趋势,这也就要求了企业必须不断提升自身在国际市场营销中的知识累积和优化,引进高素质营销人才,才能保证在国际市场营销中发挥出自身的特点。

(四)目标市场更加细化

像几十年前福特出口一部T型小汽车时,不用考虑这辆车会被卖到墨西哥还是中国。那种一种产品打遍天下的模式现在已经越来越不好使了,不管是汽车,点子,IT还是家化行业,越来越多的跨国巨头开始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推出针对市场打造的产品。而另一方面,产品的个人定制越来越多的开始投入应用,未来像电脑,手机,汽车这样易于标准化的产品,个人按需定制很可能都会占据领导地位。因此,企业必须深刻挖掘自身产品的特点,将自身产品优势做大做强,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五)营销活动强调社会责任

企业应该主动把自己的企业文化和道德准则,与社会的舆论方向,以及国际主流的价值观统一起来,让人们在消费产品的同时为社会做出贡献,把给自己的品牌注入更多正能量。

三、小结

对于国际市场营销问题的分析是企业在国际市场满足多国消费者从而满足企业发展和利益增长需求的基础。国际市场不同于国内市场,国内市场是国内企业熟知的环境,但相比国际市场而言,国际市场的环境更为陌生,所以需要根据分析国际市场营销产生的各种问题通过从中的分析制定合理的计划和方案。国际市场营销为国际化企业的合作带来更多的指导。我们国家的企业前有海尔等家电行业发展在国际市场中发展是最早也是最好的,而在现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鼓励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往国际市场发展,才能保证企业能够长久稳定的发展策略,才能更好的打造全球品牌,做强做大。国际市场营销是企业的一项重要发展活动,是保证企业未来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决策,同时也是每个企业必不可少的一项经济活动,是企业国际市场发展的保证。

参考文献:

篇4

二、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探讨经济全球化,各有各的看法,一般认为经济全球化在21世纪主要的特点有四个。

1.以金融为核心。金融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世界金融一体化的特色可以归纳成几个方面:一个就是世界货币,自从货币脱离了金本位以后,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虚拟化的,只能用购买力作为衡量标准。汇率的变动只是影响国际的购买力,对国内商品购买力影响并不是很大。

2.以知识为基础。知识经济有四个层面的含义,一个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在产业结构里面占主要成分;第二个,知识在经济增长中占主要作用,而我们国家目前主要还是依靠投资来拉动增长;第三个,知识在生产力的构成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另外管理本身是叫做生产力的软件,因为只有通过管理才能把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有机的组合、优化。

3.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信息技术发展的结果是缩小了地区空间的距离、争取了时间的效率。所以信息技术在21世纪,在企业管理里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4.以跨国公司为载体。跨国公司可以说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有些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行为引起一些争论,包括影响当地的经济、干涉内政、采取逃税等等方面的行为,引起一些责备。但是现在看来,比较大的跨国公司是比较注意自己的行为规范的,当然有些公司可能还是有些问题。

也有人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利用科技进步,借自由化之名,行控制世界经济之实,使发达国家越来越富,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的历史过程。进入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对每个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当前经济全球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公平合理的新经济秩序,国际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不强。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目前,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维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任何国家也无法回避,唯一的办法是如何去适应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历史大潮中接受检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有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1.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经济增长机会的同时使竞争加剧

近些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均达到10%左右,为世界之最,对外贸易蓬勃发展,贸易地位也由1979年的世界第27位上升至目前的第4位,并在2003年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亚洲最大的进口国,吸引外资自1993年以来连续处在发展中国家东道国的首位,截至2003年,累计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5015.76亿美元。经济全球化在这如此骄人的“硕果”中所起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我们在充分利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分得了经济利益的“蛋糕”。

然而,辉煌的背后我们却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竞争。自2001年尤其是9.11事件以后出现了世界性通货紧缩,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经济滞胀甚至出现下滑,就业压力增大,而中国却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发达国家为了维护本国市场,加大了对国外产品的歧视力度,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采用了更为隐蔽的方式如环境保护措施、技术认证与安全标准、反倾销、保护知识产权等。作为始作俑者的发达国家将矛头大多对准发展中国家,近几年发达国家对中国提起了多起涉及倾销、环保、技术标准的出口贸易的诉讼案,这是我们不得不应对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今天,已有大批发展中国家走上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发展战略,从而导致了一般制造业生产的生产能力过大和激烈竞争,这一发展战略走到了一个困难的阶段。比如印度近年来就备受关注,形成了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威胁,许多外国投资已由我国转向印度,发展中国家也在向我们提出挑战。

2.在全球化中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分析

近两年我国由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强劲,再加上加入WTO带来的正面效应和全球生产转移效应,成为全球瞩目的外商投资首选地。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的长足发展,中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吸引了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跨国投资,中国取代其他国家或地区承担起国际分工中的制造业,国际产业结构发生调整和转移。“中国制造”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以至于中国被授予“世界工厂”的称号。

然而,我们需要认识到目前中国处于什么样的分工地位。中国的工业化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中国是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时代,在国际产业转移下和在外资大量流入下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毕竟处于国际分工的低层次地位和利益分配相对不利地位,仍然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目前与其说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不如说只成为“世界车间”,因为中国主要承担的是加工,而不是从技术开发到市场营销的全过程。而就制造业整体看,无论是比重还是高端制造业产品目前仍然在发达国家,中国只有发展起现代知识经济,才能说真正实现现代化,才能像建设一个现代经济强国迈进。从长远看,中国也必须在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合作,才能获得更大的利益。说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既是对中国发展现实的承认,也是对中国发展战略的一种警示。

3.外国直接投资的正负效应分析

跨国直接投资大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国际投资不是一场“零和游戏”,合作和资源配置优化创造了更高的效率,利用了闲置生产要素,形成了共赢。2002年我国创造了吸收外资数量第一位的纪录,超过500亿美元。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分析结果,1981年到2000年,在我国GDP年均9.7%的增长速度中,大约有2.7%来自利用外资的直接或间接贡献。另据计算,在1991-2000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每增长一亿美元,可以促进GDP增长18.48亿美元,足以说明外资是保持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外资有利于我国增加收入和创造就业岗位,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带动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也有利于国内市场竞争活力的提高。然而,目前我国的外资利用存在的问题使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负面效应。

外商投资地区结构改善进展不快,地区倾斜加剧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1983年外国投资的比例东部占87.75%,中部8.96%,西部3.20%,2000年东部为86.97%,中部为9.09%,西部3.13%,可见这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极不协调,不利于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区位优势发挥,不利于地区间的共同富裕。同样,外资的产业结构投向也存在失衡,第二产业尤其是一般制造业占据了较大比重,加剧了我国产业投资结构偏差,导致我国出现结构性过剩,供给与需求结构错位,内需拉动乏力。为有效改进这些这些问题国家制定了“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方针,“万商西进”工程就是具体的实施。2007年1-6月,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特别是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增幅达51.9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9.76个百分点。积极鼓励各地区重点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区域优势的产业,增强自我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以实现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及协调发展。

决定外资大量流入中国除了中国发展的良好环境与前景外,是地区间争夺外资激烈竞争所造成的地方政府的无限制让利。外资利用了中国这种地区间竞争获得了超额国民待遇和过高的优惠,再加上本来就容易发生的跨国公司转移利润行为因我们放松监管而更加严重,利用外资的效益被明显减少了。同时这种超国民待遇的存在也产生了外资对内资的“挤出效应”,近年来我国的居民储蓄居高不下投资不足与此不无关系。

四、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几点建议

2007年,亚洲地区政治、经济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政治上,尽管整个地区局势趋于平稳与缓和,但一些国家出现了局部动荡。经济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不断加快,亚洲经济继续发挥着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作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以其深刻的影响作用于各国经济,我国采取措施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重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加速经济改革,拥有标准占领技术高点

应加速推进我国经济法制改革,促进市场机制的完善,尽快建立和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体系。积极参加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包括贸易依存度和投资开放度,提高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为微观经济主体进入国际市场创造宏观环境。拥有标准占领技术高点,现在我们造成财富差距主要的原因是知识差距,就是由于我们现在没有自主创新和自己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东西少,技术依存度有50%是依靠自己,50%依靠引进技术。知识包括标准、品牌,也包括你的技术、专利等等,这些东西的价值是很难用实物跟它比较的。比如说标准,谁拥有了标准,谁就可以说占领了技术的高点。

2.加强质量管控,扩大对外交流

应努力提高国有或民营企业自身的经营能力,改进技术和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抓好质量管控,扩大对外交流,使产品有能力进入市场并占有一定份额。中国也要发展自己的跨国公司,中央提出来要“走出去”的战略。到国外投资,扩大对外交流,需要做大量工作,要熟悉当地的法律、文化、历史,还要在当地建立关系网。我国现企业第一步是找,第二步是设立销售办事处,第三步是设立生产企业。真正实现跨国经营的公司还是很少,所谓实现跨国经营的跨国公司,就是从全球的角度制定它的战略,能够从全球的角度来考虑它的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现在有些上市公司热衷于并购国外的企业,这个也是跨国公司发展的模式,但并购的时候应该重视市场和文化的差异。

3.健全机制,提高风险意识

随着参与全球化的加深,在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领域都将有相当规模的交流,我国将更多地融入越来越自由化的国际金融市场,但由于我国金融体制还不健全,在这一进程中,我们要始终注意风险的防范和危机处理。建立风险防范意识和机制。全球化进程,使各成员的管理机制和发展模式都受到挑战,面对较为频繁的外部制度的影响,内部制度冲突的机率与风险不断加大,存在着管理环境和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这在短时期内是必然的,要注意形势研究及时提出对策。新晨

4.适时开放,逐步进入国际市场

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使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等资源的配置和重新配置变得越来越快,对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影响深刻而频繁。适时开放市场,只有市场开放了,才能成为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但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市场不能马上无条件地全面开放,而是要有条件、有步骤地,在适应自身发展水平的情况下开放,这样才能产生对贸易双方都有利的效益。同时必须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因为市场经济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法制经济,所以中国必须遵守规则并参与规则的制定。还须发展资本市场。任何一个想要让企业家大展宏图的国家,都必须发展其资本市场。但中国虽然拥有高储蓄率,却只有很小一部分流进了私人企业,流入高科技公司的储蓄更是少之又少。在这方面,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竞争力还处在劣势,因此在准入领域和准入时间上一定要与国家的长远发展相适应。中国经济发展这么快,中国企业是做了很大贡献,我们要把中国企业的实践经验认真地进行案例研究,上升到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专家学者要深入到企业里,总结中国企业的经验,然后上升到理论。这些应是逐步进入国际市场应具有的条件。

参考文献:

篇5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经济全球化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因此,研究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提法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认可,但目前没有统一概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则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为此,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三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从广义上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总的来讲,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

二、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探讨经济全球化,各有各的看法,一般认为经济全球化在21世纪主要的特点有四个。

1.以金融为核心。金融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世界金融一体化的特色可以归纳成几个方面:一个就是世界货币,自从货币脱离了金本位以后,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虚拟化的,只能用购买力作为衡量标准。汇率的变动只是影响国际的购买力,对国内商品购买力影响并不是很大。

2.以知识为基础。知识经济有四个层面的含义,一个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在产业结构里面占主要成分;第二个,知识在经济增长中占主要作用,而我们国家目前主要还是依靠投资来拉动增长;第三个,知识在生产力的构成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另外管理本身是叫做生产力的软件,因为只有通过管理才能把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有机的组合、优化。

3.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信息技术发展的结果是缩小了地区空间的距离、争取了时间的效率。所以信息技术在21世纪,在企业管理里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4.以跨国公司为载体。 跨国公司可以说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有些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行为引起一些争论,包括影响当地的经济、干涉内政、采取逃税等等方面的行为,引起一些责备。但是现在看来,比较大的跨国公司是比较注意自己的行为规范的,当然有些公司可能还是有些问题。

也有人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利用科技进步,借自由化之名,行控制世界经济之实,使发达国家越来越富,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的历史过程。进入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对每个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当前经济全球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公平合理的新经济秩序,国际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不强。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目前,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维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任何国家也无法回避,唯一的办法是如何去适应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历史大潮中接受检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有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1.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经济增长机会的同时使竞争加剧

近些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均达到10%左右,为世界之最,对外贸易蓬勃发展,贸易地位也由1979年的世界第27位上升至目前的第4位,并在2003年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亚洲最大的进口国,吸引外资自1993年以来连续处在发展中国家东道国的首位,截至2003年,累计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5015.76亿美元。经济全球化在这如此骄人的“硕果”中所起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我们在充分利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分得了经济利益的“蛋糕”。

然而,辉煌的背后我们却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竞争。自2001年尤其是9.11事件以后出现了世界性通货紧缩,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经济滞胀甚至出现下滑,就业压力增大,而中国却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发达国家为了维护本国市场,加大了对国外产品的歧视力度,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采用了更为隐蔽的方式如环境保护措施、技术认证与安全标准、反倾销、保护知识产权等。作为始作俑者的发达国家将矛头大多对准发展中国家,近几年发达国家对中国提起了多起涉及倾销、环保、技术标准的出口贸易的诉讼案,这是我们不得不应对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今天,已有大批发展中国家走上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发展战略,从而导致了一般制造业生产的生产能力过大和激烈竞争,这一发展战略走到了一个困难的阶段。比如印度近年来就备受关注,形成了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威胁,许多外国投资已由我国转向印度,发展中国家也在向我们提出挑战。

2.在全球化中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分析

近两年我国由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强劲,再加上加入WTO带来的正面效应和全球生产转移效应,成为全球瞩目的外商投资首选地。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的长足发展,中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吸引了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跨国投资,中国取代其他国家或地区承担起国际分工中的制造业,国际产业结构发生调整和转移。“中国制造”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以至于中国被授予“世界工厂”的称号。

然而,我们需要认识到目前中国处于什么样的分工地位。中国的工业化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中国是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时代,在国际产业转移下和在外资大量流入下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毕竟处于国际分工的低层次地位和利益分配相对不利地位,仍然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目前与其说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不如说只成为“世界车间”,因为中国主要承担的是加工,而不是从技术开发到市场营销的全过程。而就制造业整体看,无论是比重还是高端制造业产品目前仍然在发达国家,中国只有发展起现代知识经济,才能说真正实现现代化,才能像建设一个现代经济强国迈进。从长远看,中国也必须在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合作,才能获得更大的利益。说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既是对中国发展现实的承认,也是对中国发展战略的一种警示。

3. 外国直接投资的正负效应分析

跨国直接投资大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国际投资不是一场“零和游戏”,合作和资源配置优化创造了更高的效率,利用了闲置生产要素,形成了共赢。2002年我国创造了吸收外资数量第一位的纪录,超过500亿美元。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分析结果,1981年到2000年,在我国GDP年均9.7%的增长速度中,大约有2.7%来自利用外资的直接或间接贡献。另据计算,在1991-2000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每增长一亿美元,可以促进GDP增长18.48亿美元,足以说明外资是保持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外资有利于我国增加收入和创造就业岗位,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带动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也有利于国内市场竞争活力的提高。然而,目前我国的外资利用存在的问题使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负面效应。

外商投资地区结构改善进展不快,地区倾斜加剧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1983年外国投资的比例东部占87.75%,中部8.96%,西部3.20%,2000年东部为86.97%,中部为9.09%,西部3.13%,可见这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极不协调,不利于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区位优势发挥,不利于地区间的共同富裕。同样,外资的产业结构投向也存在失衡,第二产业尤其是一般制造业占据了较大比重,加剧了我国产业投资结构偏差,导致我国出现结构性过剩,供给与需求结构错位,内需拉动乏力。为有效改进这些这些问题国家制定了“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方针,“万商西进”工程就是具体的实施。2007年1-6月,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特别是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增幅达51.9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9.76个百分点。积极鼓励各地区重点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区域优势的产业,增强自我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以实现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及协调发展。

决定外资大量流入中国除了中国发展的良好环境与前景外,是地区间争夺外资激烈竞争所造成的地方政府的无限制让利。外资利用了中国这种地区间竞争获得了超额国民待遇和过高的优惠,再加上本来就容易发生的跨国公司转移利润行为因我们放松监管而更加严重,利用外资的效益被明显减少了。同时这种超国民待遇的存在也产生了外资对内资的“挤出效应”,近年来我国的居民储蓄居高不下投资不足与此不无关系。

四、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几点建议

2007年,亚洲地区政治、经济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政治上,尽管整个地区局势趋于平稳与缓和,但一些国家出现了局部动荡。经济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不断加快,亚洲经济继续发挥着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作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以其深刻的影响作用于各国经济,我国采取措施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重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加速经济改革,拥有标准占领技术高点

应加速推进我国经济法制改革,促进市场机制的完善,尽快建立和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体系。积极参加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包括贸易依存度和投资开放度,提高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为微观经济主体进入国际市场创造宏观环境。拥有标准占领技术高点,现在我们造成财富差距主要的原因是知识差距,就是由于我们现在没有自主创新和自己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东西少,技术依存度有50%是依靠自己,50%依靠引进技术。知识包括标准、品牌,也包括你的技术、专利等等,这些东西的价值是很难用实物跟它比较的。比如说标准,谁拥有了标准,谁就可以说占领了技术的高点。

2.加强质量管控,扩大对外交流

应努力提高国有或民营企业自身的经营能力,改进技术和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抓好质量管控,扩大对外交流,使产品有能力进入市场并占有一定份额。中国也要发展自己的跨国公司,中央提出来要“走出去”的战略。到国外投资,扩大对外交流,需要做大量工作,要熟悉当地的法律、文化、历史,还要在当地建立关系网。我国现企业第一步是找,第二步是设立销售办事处,第三步是设立生产企业。真正实现跨国经营的公司还是很少,所谓实现跨国经营的跨国公司,就是从全球的角度制定它的战略,能够从全球的角度来考虑它的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现在有些上市公司热衷于并购国外的企业,这个也是跨国公司发展的模式,但并购的时候应该重视市场和文化的差异。

3.健全机制,提高风险意识

随着参与全球化的加深,在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领域都将有相当规模的交流,我国将更多地融入越来越自由化的国际金融市场,但由于我国金融体制还不健全,在这一进程中,我们要始终注意风险的防范和危机处理。建立风险防范意识和机制。全球化进程,使各成员的管理机制和发展模式都受到挑战,面对较为频繁的外部制度的影响,内部制度冲突的机率与风险不断加大,存在着管理环境和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这在短时期内是必然的,要注意形势研究及时提出对策。

4.适时开放,逐步进入国际市场

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使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等资源的配置和重新配置变得越来越快,对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影响深刻而频繁。适时开放市场,只有市场开放了,才能成为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但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市场不能马上无条件地全面开放,而是要有条件、有步骤地,在适应自身发展水平的情况下开放,这样才能产生对贸易双方都有利的效益。同时必须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因为市场经济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法制经济,所以中国必须遵守规则并参与规则的制定。还须发展资本市场。任何一个想要让企业家大展宏图的国家,都必须发展其资本市场。但中国虽然拥有高储蓄率,却只有很小一部分流进了私人企业,流入高科技公司的储蓄更是少之又少。在这方面,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竞争力还处在劣势,因此在准入领域和准入时间上一定要与国家的长远发展相适应。中国经济发展这么快,中国企业是做了很大贡献,我们要把中国企业的实践经验认真地进行案例研究,上升到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专家学者要深入到企业里,总结中国企业的经验,然后上升到理论。这些应是逐步进入国际市场应具有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周春明.《经济全球化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篇6

全球化的进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核心之所在。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席卷世界各国的经济大潮,已经和正在渗透到国际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不仅给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带来深刻的影响,也势必对世界各国的法律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法学教育必须顺应全球化时代的发展趋势,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能够与时俱进的复合型人才,以提升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应对强大的现实挑战。[1]我国已于2001年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标志着我国已步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因此,我们必须正视经济全球化给我国法学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国由于长期没有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再加上计划经济体制、原有的意识形态及历史原因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国际经济贸易方面曾是世界上遭受不公平待遇最为严重的国家。入世后,各种针对我国的诉诸争端解决机制的案件依然有增无减。因此,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立法与司法,特别是法学教育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我国在不断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要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跨国、跨地区的矛盾与纠纷,因此,对涉外经济法律人才的需求将大大增加;同时,在国内法律制定和运作过程中,应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成功的立法经验及有益的判例,并越来越多地借鉴国际社会的普遍实践与国际惯例,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国际法律趋同化的进程。当今世界的“游戏规则”,大都是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通过不断试错与优胜劣汰存留下来的。与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列的规则文明,是人类三种文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没有规则文明,前两种文明就不可能得到保护和发展。而在这个大规模的立法完善与法律趋同化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大量的法律研究者参加外,也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法律实践工作者的参与及配合。经济全球化在给我国法学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与机遇的同时,也对我国法学教育界如何培养法律人才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法律总是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与之相适应,我国法律制度已经并正在发生一系列的变革。法随时变,法学教育的目的以及法律教育的方式也必须顺应社会的变迁与时代的进步。如果不迎头赶上时代的脚步,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在起点上就缺乏竞争力,更无法获得领先时代的本领与智慧。为此,法学教育的目的与方式必须随着社会生活和价值观的变迁而进行适时的调整,打破学科壁垒、引进跨学科的方法与知识,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空间视域和知识基座,为创新能力培养奠定基础。[3]而令人担忧的是,法学界就法学教育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对法律人才需求的影响缺乏足够的重视与研究。应对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法律人才需求的新要求,法学教育的目标和定位是否应重新思考与研究?法学教育制度与法学教育模式应如何进行梳理并改革?法学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应如何加以调整和充实?说到底,其核心就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正视这些问题,并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是法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二、经济全球化视野下法学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

篇7

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探究性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学会方法、体验情感。因此,一堂政治课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合理有效的开展了探究活动。近年来,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高中政治课教学方式有了明显的改观,自主合作探究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尝试设计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虽然教师们想尽力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想在新课程下的政治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来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方式,但现实与设想往往是有距离的,对所有教师来说毕竟是全新的尝试,难免会碰到很多观念和操作上的实际困难。所以,如何设置"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是探究性学习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问题情景要生活化

新课程注重"课堂生活化、生活课堂化。"设置探究性问题所依赖的问题情景必须反映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趋势,以现实生活中的时政热点、学生熟悉的生活和地方特色素材为依托,注重学生的经验与感受,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动力和兴趣,扎实地开展探究活动。

如在讲授《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综合探究《做好就业和创业的准备》这一节时,我就选用就业难这一现实热点作为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围绕就业难的原因,就业的重要性(重要意义)和左上角就业难题的方法途径三个大问题展开探究。从效果上看,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运用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为他们将来在现代生活中(如就业)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思想觉悟上作了相应的准备。

二、问题设置要有实效性

探究活动的问题必须要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为目的。如果活动安排适量、探究问题的设置点选择准确,具有一定思维价值和挑战性,就能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主动参与的动力,提高探究活动开展的实效,展现探究活动的魅力。反之,探究活动中问题的设置如果存在质量不高、价值不大的现象,把探究与活动人为地割裂开,有活动没探究,为活动而活动,有形式上的表面热闹,缺乏知识思维价值与道德判断价值,这样的课堂探究活动,往往只会停留在认知的低层面上。

如在《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一框题的教学中,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这一知识点处理上,往往会安排学生分组辩论的探究活动方式,但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这一知识点的面很大,是从一般意义上来分析的,缺少具体的鲜活的情景,与学生有明显的距离。所以如果教师还从知识点本身入手组织学生进行知识性辩论,有可能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这种活跃只是表面形式。因为学生辩论所用的语言和知识是课本中现成的知识,学生的辩论过程变成了读书本知识比赛,显然是有活动无探究,有形式无实质,缺乏思维的参与和探究的过程,谈不上是真正的探究活动。

我认为可以从我国的某一行业或产品贸易受经济全球化影响作为切入口(如我国饮料市场的可口可乐与非常可乐之争,温州打火机遭受欧洲贸易壁垒),这样把立足点放在发展中国家之一的我国,又从某一个具体的案例入手,设置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的探究性问题,自然而然的得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两方面影响,然后再拓展到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因此探究活动的开展必须体现知识思维价值和道德判断价值,通过设置具有思维价值判断与冲突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挥探究活动的真正作用。

三、问题的设置要有开放性,要有一定的坡度

篇8

一、概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世界城市网络中城市间竞争的加剧,当今世界城市发展已呈现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这一显著的变化趋势。正是为了顺应这种发展,区域一体化已成为我国规划界关注的热点课题。本文通过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产生和发展动因两个主要方面的研究,认为区域一体化规划是区域层面规划领域的一次重要创新,并将对省域甚至是区域的整体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我们深深感到区域一体化的战略部署还有许多本质问题,方法问题、规划思路问题及区域层面的空间治理的重要影响问题等值得加深认识。

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理论探索

联系国内外对于城市群、都市圈及同城化的理论探索,浅析在我国经济及城市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区域一体化的理论概念发展。

我国对城市群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城市群(UrbanAgglomeration)是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城市集聚与城扩散的一种组团发育的高级现象(姚士谋、陈振光,2007)。在城市群的发展过程中,核心城市与所在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城市群的发展进程和发展水平。

都市圈仍然是一定尺度的城市群的概念。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都市圈作为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的载体是一个空间概念;而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它的实质是城市的经济联盟,反映为“经济区”的概念(张正康,2002)。都市圈的发展与城市群的发展从本质上来说是基于同一理论溯源的。

同城化是城市相互作用的一种新模式,是指相邻城市空间一体化、经济一体化和制度一体化的地域过程与现象。同城化也是相邻城市产业发展相互协调、商品和要素跨区流动的额外成本逐渐接近于零的经济一体化现象。同城化更是相邻城市为提升综合竞争力而主动打破城市间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的一种制度一体化现象(桑秋、张平宇等,2009)。总而言之,同城化是在两个城市或者多个城市的空间距离与产业结构互补的基础上而衍生出的一种地域现象。

城市群、都市圈及同城化这三个学术概念在关于中心城市与其周围城镇的组合及相互关系方面的表述是一致的。目前,国际上对于区域一体化还没有统一的概念与界定标准。笔者认为,区域一体化是城市群、都市圈及同城化现象的特别表征。区域一体化是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为打破传统的各城市之间的行政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限制,逐步实现资源共享、统筹协作,提高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而提出的一种区域发展战略。从更广义的范围上来说,区域一体化表征一种超越行政区划的经济融合,强调经济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并且意味着高程度的区域合作与融合。

三、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动因

(一)国内部分区域一体化案例

通过对沪苏、港深、广佛、沈抚、西咸、长株潭等国内具有重要意义的区域一体化案例的定性及定量分析,从而进一步研究指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基本驱动因素,从规划发展的角度提出区域一体化形成的基本条件以便更深入的学习研究,见表1。

(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基于以上对相关案例的归纳及了解,笔者认为区域一体化的驱动力的来源离不开以下几方面的条件支撑,见表2。

简而言之,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离不开地域相邻、经济和社会发展等要素紧密联系,具有空间接近、功能关联、交通便利及认同感强等关键驱动因素。

篇9

有人认为,历史不容假设,虚拟情景是一种虚假的史料,只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一种错误,它会误导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会如那样把历史变成任意淡妆浓抹的小姑娘,就会失去历史的严谨性。

有人认为,虚拟情景是一种教学方式,不能做为一种史料,它只是教师根据课程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史实为依据,虚拟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场景(时间、地点、人物及情节等)。它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历史”,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历史,在历史氛围中探究历史,从而更好地增进自己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认识,比较准确地感悟历史。

由此可以看出,二者争议的焦点就在于虚拟情景是史料,还是教学方法。笔者以为,答案在施教者手中。

如果教师把虚拟情景作为历史研究依据的信息资料,当作史料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从而得出想要的结论,那么,虚拟情景就变成了伪造的史料,是为目的而不择手段的低劣行径。

如果把虚拟情景当作一种教学方式,这种虚拟情景“是以史实基本特征为架构的再现。并非脱离基本史实进行虚构”。并提供真实的史料,不是为虚拟而虚拟,不是为演而演,而是渗透到事件内部并探测着它们所表达的思想,反思、讨论与探究情景背后深层次的内涵,这样就实现了体验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也就实现了钱锺书先生所言:“史家追叙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惴以摩,庶几入情合理。”

二、虚拟情景应少一些“穿帮镜头”

近几年,随着虚拟情景教学方式的广泛应用,二毛、三毛、阿牛等卡通人物出现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笔者在讲《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时》,也用了漫画《阿牛的一天》:1.我叫阿牛,我们一家三口,住在这个平凡的小屋。2.我有自己的房间,我特喜欢自己那张法兰西床!3.妈妈每天都叫我起床,并为我准备好牛奶蛋糕早餐!4.早餐后,妈妈送我上学,总是搭那辆德国Bus!5.到了学校,我和好朋友讨论动画片《蜡笔小新》。6.教室墙上有“宁静致远”四个汉字,也有英文版的。7.放学后,我跟妈妈去沃尔玛超市Shopping!

让学生思考:1.从阿牛吃、住、用、行、学习与娱乐中你能看出世界经济向哪个方向发展?2.讨论:什么是经济全球化?3.经济全球化的历程。4.二战后经济全球化加速的原因是什么?5.你知道的经济全球化还表现在哪些地方?

在运用时,笔者只是想让学生对全球化有一个感性认识,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情景教学的重点在于通过对老师提供的史料的思考、讨论,帮助学生参与到历史知识的建构中去,引导他们建构基于史实的解释,分析问题的本质,从而学生从过去历史的被动旁观者,转而成为积极思维、推理的认知建构者。

虚拟情景仅是教学的“手段”,情景背后的思考才是最可贵的。然而,虚拟情景教学中,一些违背历史真实的“穿帮镜头”也时常出现,在虚拟的时候,忽视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出现了一些雷人的镜头。

《后的中国社会经济》一课教学案例片段:“我的回忆要从一个似乎很平常的日子说起。父亲一早就赶着家中的水牛去田里耕作,母亲在家织布,说是要给我做一件新衣服。我坐在家中老槐树的树丫上荡秋千,阳光普照、微风和煦,一切在我眼中都是那么静谧、美好。突然,隔壁村的小丫慌慌忙忙跑过来告诉我大事不好,珠江口那边打仗了,来了很多奇怪的人,黄头发、高鼻子、蓝眼睛,叫着要‘打开中国的大门’。

篇10

一、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

对于财务管理的环境变迁,可从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分析。从宏观环境看,主要体现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知识经济方兴未艾;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与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等等。而从微观环境分析,又表现为:公司内部的机构重组;公司之间的购并与重组;虚拟公司的兴起等方面。而每一方面的特点及其对财务管理,都提出了挑战。

1、经济全球化浪潮。21世纪经济全球化将呈现出新特征:一是网络经济将带动电信、银行、保险和运输等全球服务业市场继续扩张,已经形成的时间上相互连续、价格上联动的国际金融交易网络,随着交易手段和方式的不断创新,交易量迅猛增长。二是跨国公司已突破反垄断法约束,全球购并将涉及更多领域,规模不断扩大,跨国公司规模和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又将使生产、营销、消费日益具有全球性。三是WTO等多边组织、国际政策协调集团、非政府组织的国际网络和区域性经济组织,通过全球范围或区城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安排,将在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知识经济的兴起。主要体现在:一是知识对传统产业的高度渗透,全面提高传统产业技术含量,促进产业不断升级;二是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那么,对于知识资本如何进行确认、计量和管理又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3、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网络财务的最显著特点是实时报告,企业可以进行在线管理。

4、企业重构。由于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高度发达,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已突破传统的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如合资企业、跨国公司等等。而通过网络,应用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分散的互利的合作,一旦合作的目的达到,这种合作关系便宣告解除。因此,这是一种暂时的、空间跨度很大的合作形式。

二、21世纪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

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知识经济与电子商务等等的冲击,当代财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已经明显不完全适应21世纪财务管理的环境变迁,在指导企业的财务管理实务方面捉襟见肘。针对当代财务管理面临的困境,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可以预见财务管理将呈现出以下的发展趋势:

1、理论基础建立在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并重的基础上,既重视有形的物质资本管理,又重视无形的知识资本管理。在工业经济时代,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主导要素是企业拥有的物质资本,如果一个企业的物质资本雄厚,其发展就越有优势,所以在企业里,物质资本的所有者就占据统治地位,其利益高于其他要素所有者的利益,并掌握企业的剩余控制权。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扩展了资本的范围,改变了资本的结构。在企业新的资本结构中,物质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下降,而知识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上升。

2、公司理财手段与方法以网络财务为主,并将网络财务融入到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中。网络财务是以互联网INTRENET、内部网INTRANET以及电子商务为背景的在线理财活动。

3、财务风险管理与财务安全管理并重,风险投资管理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企业所面临的金融全球化、知识经济和电子商务等财务环境的变化,企业所承受的财务风险进一步加大了。金融全球化和电子商务所产生的“网上银行”及“电子货币”将使国际间的资本流动更快,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这使得货币从有形形态演化成无形形态、从直接价值演化成间接价值等。知识经济将使信息传播、处理、反馈及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这些新变化既给企业带来机遇,同时也加剧了其财务风险。

4、财务制度更加灵活多样,既降低现代企业的成本,又增加企业的亲和力。财务制度作为一种公开的“财务合约”,用来规范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而激励与约束机制又是为了降低企业委托一关系中的成本。为了提高企业的财务价值,企业将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如员工持股、利润分成、高层管理人员股票期权以及灵活的福利制度等,来降低企业的成本,同时也增加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另外,对于财务和约中的债务和约、管理和约等的执行情况要进行监督,从而建立健全约束机制。现代企业的约束机制也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如政府法规、馈券条款、债券评级、财务报表审计、维持良好声誉等等。激励与约束是相对应的,缺一不可。

5、财务评价体系创新。21世纪财务管理的评价体系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拓展传统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二是对知识资本等无形资产的财务评价比重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