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5 16:33:0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自主学习教案,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1-0152-01
我们国家正在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作为主要目的。其中自主学习的倡导旨在促使学生形成自主意识、自主探索精神。因此,全国许多地区都开始实施导学案的方式来辅助课堂教学,在看过一些学校设置的导学案后,笔者发现很多都只是教材的改写,或者练习册的浓缩,偏重教材内容的梳理,或某些计算技巧和公式的练习。
一、自主学案的含义
自主学案是学生根据自己对数学理解的程度、对自己实际情况的了解,自己初歩设定自主学习的计划,再由教师根据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和学生们的计划为全班学生编制设计适合绝大多数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它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共同参与、学生之间的差异,不完全是教师独立完成,也不是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
自主学案与导学案有类似的地方,比如面向的对象都是学生,但在编写者上,自主学案由教师或教师团队,连同学生一起共同制定完成;在内容设置上,自主学习材料更具有延拓性、探索性,对学生的要求也更开放,比如学生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进度、反思有自我监控,学生的主动性更强,也反过来对教师素养的要求更高,在编写时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更重视,也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更具有影响力。根据以上学案编制特点的不同,笔者大致将中学数学自主学案分为以下六类:目标型、阅读型、生成型、引导型、拓展型、练习型,下面是对这六种类型的自主学案分类的根据、各类的作用、适用的课型等进行的分析。
二、学案与教案、教材、练习册之间的关系
1.学案与教案。教案是教师在备课阶段梳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的教师用具。教案的使用很好的帮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对课堂有可能提出的问题、发生的状况有所预设,有助于教师更有效的把握课堂节奏和效率。教案比学案更注重教师对问题的提升,以及教师对知识所渗透的思想和方法的点明和提炼,学案比教案更注重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质疑,以及学生对知识彼此联系的认识。因此,教案比学案更注重教师对问题的提升,以及教师对知识所渗透的思想和方法的点明和提炼,学案比教案更注重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质疑,以及学生对知识彼此联系的认识。
2.学案与教材。于教材本是前后相连的,所以教材中对每一节所学知识的前后联系不会给出明确清晰的说明,而对知识建立丰富立体的认识需要教师将过去类似的知识点或学习方法、做铺势的知识点、R后所需的知识点等均提炼出来融入到学案中。教材屮对定义、定理、性质、结论等大都是直接呈现,而教师在编写学案时要一歩一歩启发学生猜测、推导、归纳、类比等。教材中对知识的思想和方法没有明显展示,而教师编写学案时要把所能渗透的思想和方法逐一在内容的学习和知识的运用中得以体现。
3.学案与练习册。学案中的知识运用是必有环节,但不少学案把知识点以梳理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之后,进行大量的练习,犹如课后练习册,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之后,给出大量的练习题目。学案的在学与练中更注重的是学,由此练习的题目就更是教师精挑细选得到的,从这些典型练习题中学生除了运用知识以外,还要提炼出当中的思想、方法,对一类题目进行归类,以SK校的学案为例,当中的例题各个都有精准的分析,有些还提出新的疑问让学生解答,当中的练习题也非常注重变式,在同种类型的题目多次练习后,给出一些注意事项和总结性语言。
三、案的共性与个性
针对个人的学案在现行的教育教学中实施起来是有困难的,但不是说不尊重学生的自。笔者所研究编制的自主学案就是在全班学生共有的学案中根据不同的学习个体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难易程度、学习任务多少程度,也让学生个人参与等级的评价、个人的评价、重难点的梳理等。以此学会自己掌握学习进度和时间,这样的自主学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此处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中学学习,更多的是日后的大学学习、社会学习。同时笔者通过研究得到的数学自主学案更多的注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个人语言表达对知识的认识、质疑、猜想、推广,对方法的提炼、总结,对思想的迁移、运用。这样的自主学案试图传达给学生“学习的主体是自己”这一意识,力求达到共性与个性的兼顾。
在沸沸扬扬的学案风背后有着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自主学案是否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否落实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否可以确保学生知识上、能力上、思想方法上的掌握和提升,是否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追求真理的好奇心等,这些问题都是教师在编制中学数学自主学案时必须时刻意识到的,并且需要教师不断通过实践总结经验,进一歩优化。
参考文献
[1]吴宏秀.高中数学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2010.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11-0016-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11.006
教育家陶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他总结出了“学重于教,教学合一”的重要思想,在教学中进行教学合一为载体的“教学案一体化”是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学习创造了条件,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教学。
一、“教学案一体化”基本内涵
教案,教师课堂上的活动内容,它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课堂上教师讲什么、如何讲。学案,学生的活动内容,它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变学会为会学。
教学案一体化是集课前自主预习、课堂学习研讨、自我评价等为一体的师生共用的课堂教学载体,是课堂教学中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积累基本学习经验的施工蓝图和操作平台。
从教的角度来说,以小组合作学习为组织策略,自主合作,促进学生深层理解知识的教学活动;从学的角度来说,是学生对教学案设计的一系列问题的思考、探究、解答,进而完成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学案一体化的实质是在教学活动的准备与实施的过程中立足于使“教”与“学”有机地融为一体,让自主学习在教学案一体化中得到落实。
二、“教学案一体化”自主课堂教学的实施
下面以上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常见的酸和碱—常见的碱”一节内容为例具体说明。
1. 课前自主预习,指引方向——以案导学
“预习”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课前预习是“学习目标”教学法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既能充分体现教学案一体化的导学功能,又是实现“主体先行”的关键环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案为学生提供了自学途径,学生依据学习目标要求,通过阅读、查阅资料、思考、小组讨论等来完成预习练习,并让学生从身边寻找一些实验器材完成简单的化学家庭小实验,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发现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
明确目标,为学生有效预习指引方向。在自主预习时,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使学生在展开学习活动之前就能知道学习任务,并紧紧围绕目标展开学习活动。
课题:§7.2 常见的酸和碱——常见碱
[课表内容解读]
课前自主学习,为学生搭建自我检测的平台。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编拟或精选一些相对较为简单的题目,学生通过预习能基本掌握,通过对学生预习自评的检查,教师可及时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2. 上课交流反馈,互动讨论——以案论学
在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课前自主预习情况,了解学生预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信息反馈互动讨论。对一些简单、易懂的知识可采用“兵教兵”的方法,学生在尝试中遇到困难会积极主动地寻求他人帮助。教师可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学生个体发言、小组讨论、全班辩证等多种讨论方式,互相启发,解决问题。
[探究质疑 自主学习、交流学习情况]
小组内交流,完成预习教学案遇到的问题。
3. 重点难点突破,启发引领——以案点学
重难点突破是教师在学生自学、交流讨论等基础上进行的,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双向细目表及学生交流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评讲时要语言、内容精炼,要有针对性,要有启发性。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的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不仅能引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更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突破原有的思维束缚,获得新的思维发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学习研讨]如:
实验探究:往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可以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CO2和Ca(OH)2发生了反应,那么同学们往NaOH溶液中通入CO2,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讨论探究实验:把CO2通入NaOH溶液中无明显现象,这是否说明CO2和NaOH不反应?还是确实发生了反应?对于这种无明显现象的反应能不能设计出一些实验,使反应产生一些现象,从而直观地证明两者发生反应呢?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由于实验现象不明显,使学生在学习这一反应时没有感性认识,掌握较难。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突破难点,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合作设计并展示方案,选择有代表性的设计方案向全班展示,并要求学生评价每一个方案是否严密。
本节课的亮点之一,就是通过对CO2和NaOH能否反应的实验探究,通过引导学生从检验生成物和生成物状态变化引起气压变化两方面思考,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有关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同时也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整堂课的课堂气氛是非常热烈的,学生的积极性高,思维活跃,设计出很多精彩的方案。
4. 注重归纳总结,促进教学——以案促学
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会教,而是学生会学”,也就是学生会思考,会归纳,会总结。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把知识梳理成线,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导向作用,这是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的重要策略,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学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性质后,请学生逐一回忆两种碱具有哪些共同的性质,这是给学生自由发表、归纳总结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的总结尝试活动。然后请学生分析并总结:(1)物理性质方面,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2)化学性质方面,都具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在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时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有何区别(从生成物考虑)?在比较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变质的问题上,从“变质的原因”、“密封保存原因是否相同”“检验变质的方法”等方面做出对比。经过讨论后,让学生自己将这些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以表格的形式构成知识网络。
5. 深化自主发展,开发心智——以案考学
学生学完本课,完成教学案上的习题,可以将学习内容进行巩固、升华。课堂自我评价达标训练的设计应与学习目标相呼应,难度要分层次,由浅入深地掌握知识,增强学习能力,它是“教学案一体化”的着力点。通过当堂练习对所学知识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以便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指正,做出正确的评价。
(1)用天平称量固体氢氧化钠时,应把氢氧化钠直接放在( )
A.天平的托盘上 B.滤纸上
C.小烧杯内 D.试管中
(2)下列气体其中能用氢氧化钠干燥的是( )
A.CO2 B.O2 C.SO3 D.HCl
(3)固体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存的原因是( )
①氢氧化钠有腐蚀性
②氢氧化钠易吸收水分而潮解
③氢氧化钠有挥发性
④氢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
A.②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
……
C层:
(1)某些食品的包装袋内有一个装有白色颗粒状固体的小纸袋,上面写有“干燥剂,主要成分为生石灰,请勿食用”等字样,回答下列问题:
①生石灰可作干燥剂理由(化学方程式);
②“请勿食用”是因为干燥剂食用后对人体有什么危害作用?
课堂自主评价练习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的关键,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都能体会成功的喜悦。让学生逐步实现由“懂得”到“会做”,由“会做”到“会学”。
6. 课后反思领悟,巩固落实——拓展创新
引导学生课后评价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领悟,并留适宜的作业进行巩固落实,能够及时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以及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运用能力,进而帮助学生总结出学习方法。课后通过对比、分析、综合,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归纳学习方法,从“学会”到“会学”产生新的认识飞跃。从而体现学习过程的完整性,促进课前、课内、课后学习活动的一体化。
总之,教学案一体化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指导思想,运用教学案组织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这种一体化的教学策略观,强化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而走向“乐学—会学—善学”的创新之路,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发展,提高时间利用率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教材的简要分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的教学,可安排3个课时。第1课时:熟悉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反射弧、兴奋等基本概念知识,为后学内容做好铺垫。第2课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基本过程。第3课时: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本节课为第2课时的学习内容,重点探究“兴奋的传导和传递”。
“兴奋的传导”涉及到跨学科(物理学)的知识,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个难点。“兴奋的传递”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难点知识,既涉及到跨学段(学生在初中初步学过又有所遗忘的生物学)的知识,又涉及到跨模块(如必修1中“细胞膜的信息传递”等)的知识。
考虑到学生在学习上的认知难度,教师采用了“导学案”教学的方式。通过“模型建构”“微课视频教学”“小组合作探究”“概念图建构”等教学手段,有序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到“兴奋传导和传递”的学习过程中。这样既有效突出了教学重点,又巧妙的化解了教学难点。
2 教学目标的确立
2.1 知识目标
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说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2.2 能力目标
尝试建构物理模型,探究神经细胞的膜电位变化;观看教师自作的微课视频,初步学会分析并做出一定的判断。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会分享学习成果;结合所学知识,学会关注生活,关爱生命。
3 教学过程的设计
3.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提问,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反射弧的相关内容,提出兴奋在沿着反射弧5个环节传导过程中,不仅涉及到在同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还涉及到在相邻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由此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两个基本问题。
设计意图:利用前学知识让学生温故知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2 建构模型,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3.2.1 引入经典实验
课件展示教材经典实验,即“刺激蛙坐骨神经,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的实验动画,使学生知道坐骨神经受到刺激会有电流产生,以说明在神经系统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由此提出“神经冲动”的概念。
教师进而提问: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是怎样产生和传导的呢?
3.2.2 阅读教材,小组讨论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18页图2-2及相关文字段落,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下列问题,完成导学案中的模型建构:
① 什么是静息电位?处于静息电位时,膜内外电位的分布特点?
② 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膜内外电位的变化特点?
③ 局部电流是怎样形成的?
图1表示一段神经纤维,其中a表示膜外表面,b表示膜内表面
3.2.3 建构模型
①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神经纤维的一段,以上侧膜为例,让学生利用磁性贴裁剪的正负电荷模型,摆出在没有受到刺激时,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得出静息电位时,膜电位的分布为内负外正。
② 给神经纤维中部一个刺激,请学生到讲台建构出受到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其他学生在导学案中完成同一内容。
③ 教师简要解释:① “动作电位”这一术语说明“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叫兴奋部位,呈现静息电位的部位叫未兴奋部位”;② 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产生电位差,有了电位差就会发生电荷移动,从而形成“局部电流”。
④ 教师请另一学生到黑板上标出局部电流的方向,其他学生在导学案中完成同一内容。
⑤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明确膜内外的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的关系。
3.2.4 展示动画,总结特点
通过课件展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兴奋传导过程”的动画,加深学生对这一过程的认识。
教师继续提问:从兴奋的传导过程中可发现,刺激神经纤维上某一位点时,兴奋不仅向一侧方向传导,同时也向另一侧方向传导。这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具有什么特点?学生思考兴奋传导的特点。
3.2.5 讨论做出结论
学生讨论解释“指针为什么先向左偏转再向右偏转最后归零”的原因。教师从而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与分析,明确“兴奋在同一个神经元的神经纤维上,是以神经冲动(电信号)的形式作双向传导的”。
设计意图:通过模型建构,学生自主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将抽象难懂的知识形象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能力。以电流表指针偏转这一现象引出要探讨的问题,在学习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后再让学生解释指针偏转的原因,首尾呼应,并检查学生对兴奋传导过程的认知情况。
3.3 微课视频教学,探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教师提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还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递吗?以此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3.3.1 播放微课视频,引导学生认识突触结构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微课视频脚本的主要内容如下:
内容1:认识突触结构的组成。
突触小体(神经元轴突末梢的膨大,其内含有突触小泡);
突触(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的接触部位);
突触前膜(前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小体的膜);
突触后膜(后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突触间隙(两膜的间隙,充满着组织液)。
内容2: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过程及特点。
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兴奋到达突触小体时,其内的突触小泡就会释放称为“神经递质”的化学物质。
想一想:此时信号发生了什么变化?
神经递质到达突触前膜处,通过线粒体提供能量,扩散到突触间隙中。
扩散到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进而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再发生电位变化。
想一想:此时信号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提醒学生可到校园网下载微课视频,课后反复观看学习。)
3.3.2 阅读教材,建构概念图
在观看微课视频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9页图2-3、2-4及相关文字段落,完成导学案上概念图(图2)的建构。
教师做好督查和适当点播,并鼓励学生互助合作,相互评价。
3.3.3 展示学生学习成果
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习小组作业,调动他组学生主动参与评价,教师做好点评。
3.3.4 课件展示与评价
教师向学生展示“兴奋传递过程”的概念图,强化学生对关键知识要点的认识。
3.3.5 简要比较并总结特点
师生总结兴奋在神经末稍的传递特点:由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双向传导相比,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只能是单向性的。
3.3.6 回归对反射弧的认识,加深理解“兴奋传递的单向性”
教师用课件再次展示“缩手反射反射弧”的模式图,引领学生加深理解:由于突触结构中的兴奋传递具有单向性,在“缩手反射的反射弧”中兴奋只能从传入神经元传向中间神经元再传向传出神经元。也就是说,在一个反射弧中,兴奋只能沿着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的方向进行单向传递。
3.3.7 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教师用课件展示小资料,让学生阅读小资料后结合“兴奋在突触中传递”的原理,尝试解释吸毒者很依赖的原因。
设计意图:利用微课视频,呈现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过程,可使难以理解的重点学习内容变得直观一些,同时也可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并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且便于学生课后反复观看,有效达成知识目标。引入小资料还可使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学会“关注生活,关爱生命”。
3.4 总结归纳,巩固练习
① 表格比较:兴奋的传导和兴奋的传递的不同。
② 基础练习题(略)。
3.5 学生朗诵自编生物诗歌《生命之歌》,结束课程
4 教学后记
2、通过感悟,加深对人生的思考,完善学生在精神领域的认知体系。
【案例实录】
师:作为有感情的人,我们时时刻刻在寻找一种精神默契,而这种默契,往往不仅来自人,也经意或不经意地从大自然或诸多的事物中获取。今天,我们要学的《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从地坛中获得了默契,从而改变了他整个人生。
阅读,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读者从文本中寻找某种默契,为自己的知识建构、情感陶冶、道德培养服务。今天,我们阅读也以此作为原始的出发点,走向地坛,走近史铁生,走入作品,去体验那些明白的、不明白的、至亲的、陌生的等等感觉,然后我们将进行理性的思考,对地坛的思考,对作者的思考,对生存的思考,对生命的思考,对人生的思考,对精神的思考,对宗教的思考,对母爱的思考,对苍凉的思考……
学生活动:将上节课阅读时产生的最深的体验放到小组中来讨论,思考为什么会对此产生最深的感受。同学们通过这种合作方式,可以让自己的思考得到充实和完善。
……
十分钟之后
学生自由地交流思考结果:
生1:我就作者与地坛的关系发表一下观点。地坛是历史的一种遗留,它已被时代所抛弃,而作者他瘫痪了,是一个与常人有着太多不同的人,甚至是一个被遗弃的人,所以他可以在审视地坛的过程中产生与他人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可能就是所说的精神默契,如果是我,可能就不会在地坛受到这样的精神锻造。
老师:很好,所以有人说,如果史铁生不瘫痪,他不会比他同时代的人走得那么远。
生2:地坛是个很特殊的环境,作者在文中写道:“我把轮椅开进去……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等等。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史铁生已经体认到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按照它们的方式和自然法则生存的,所以应该顺其自然。同样的道理,正如我们的出生不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一样,死亡也不该由自己决定,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作为人,只要在法则允许下自然地生存,就可以求得和谐。
老师:是的,“生命本是残缺”,活着就是活着,关键是每个人都必须找到一个体现他生命价值的东西。
学生:写作就是作者的这种选择。
生3:我想讲的是关于母亲。这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母亲,她深沉地爱她的儿子,而且是那种既懂得疼爱儿子又理解儿子的母亲,她承受着比儿子加倍的痛苦,她让儿子感觉到了母爱的伟大。
生4:我不大同意这个看法。儿子并没有在母亲活着的时候感受到伟大的母爱,他根本不理解母亲。他只是在多少年后,在作者找到了一条成功的道路以后,设想了母亲当初为自己做的一切,才算理解了母亲。
老师:刚才提出异义的同学的观点是正确的,现在有一个问题是,作者在母亲死后才算理解了母亲,按理,这是让人感到无比遗憾的,可作者却说“上帝的考虑,也许是对的”,应该怎么理解?
学生就这个问题发表了意见,总体认为母亲承受了如此多的苦难,而又不见儿子的成功,所以她的死也许是上帝一种正确的安排。
老师再作点拨,让学生进一步阅读文本的有关内容,明白上帝的这种考虑不单是对母亲的考虑,还有对作者的考虑:母亲的艰难命运,母亲默默承受的一切,是要告诉儿子,命运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
……
教师作总结:
对人生的感悟可以说是文学创作的母题。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对于人的生存状态及其价值的思考始终在进行着,作者的创作总是带有一种强烈的自拷色彩,在不断的内心追问中完成自己的道德提升和人格塑造。深刻而不偏执,圆通而不乏深情。在人生价值的探寻过程中,达到自我完善。地坛和母亲在不动声色中造就了一位成功的史铁生,而史铁生又以他对生命的感悟回报了地坛和母亲,这些感悟不仅拯救了作者自己,也感染了众多的读者。最后将史铁生的一句话送给大家:“看透生活再热爱生活”,这样,你就“有一种精神面对苦难了”。
【案例分析】:
这是一堂研究课的教学实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组织者意在渗透如下一些教学理念。
1、学生阐述的方向和观点都是学生通过独立的阅读,根据自身的认知水平和感情倾向而定的,教师事先只做大方向的把握,其中的操作由学生在自主讨论和探究中完成。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理念,可以用vonGlasersfeld一句话概括,就是“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既然如此,把握学生的原有知识建构就弥足重要了,在本节课中比较注重的就是这一点。努力运用建构主义的认识论观念,进行了适应学生的有关认知适应、活动构造、认知主体、个性化学习和人际互动等等的活动设计。这些活动体现了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教学应该看作是活的、动态的、开放的、可能有错的教学活动,而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的、封闭的、绝对正确的结果。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广义的自己组织概念情境的活动的过程。从学生的问题提出和回答来看,他们在学习中,不再被动地处理自己,不再把知识看作是已有的结论或是固有的权威。他们对地坛、对生命等提出的观点还是较有见地的。同时他们的回答进一步让我认识到学生个人已有的认知结构有差别,能力也不同,学习的要求和方式就应各有特点,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来建构各自的知识,才能赋予每位学生的学习个性化的特征。
2、新课程改革提倡新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变接受学习为发现学习。让学生充分接触课文,在发现问题、形成解释、验证假说的过程中培养创造力,这是新课改的精神之所在。因此,在课堂上开展讨论的时机应选在学生初步有了自己的解释、需要验证时,不能让学生为讨论而讨论。在学生讨论某个问题之前,必须给学生足够的对文本独立感悟体验的时间,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并努力寻求问题的答案,教师不能为了简单地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不顾学生的认知常规。所以在上这堂课前,我用了近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发现探究。我认为这些时间决不是白费,从学生富有水准的回答中可见一斑。
3、单纯依靠学生的自主讨论并不能完全解决语文阅读理解的问题。有时候,采用教师提问引导,学生阅读思考的方式却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比如在理解母亲这一形象给作者以怎样的人生感悟的时候,单凭学生的固有认知是很难达到较高层面的。在这种时候,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定向阅读和理解。当学生愤悱不能表达时,教师也不能总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应给予明确的解答。人类学习包括体验学习、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这三种学习方式彼此补益,不能相互代替。在教学中应新老方式并用,而不能固守非此即彼的僵硬的思维模式。
目前,学生的学习状态可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有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刻苦、成绩优异;第二层次是学生坚持学习,但对所学知识缺乏兴趣,学习上缺乏主动性,成绩尚可;第三层次是教师督一督就学一点,甚至督也不学。这三个层次所占的比例情况对于不同的班级是不一样的,有的班级是1:3:1,有的班级是1:1:1。
2、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的原因
这里只对第三层次学生进行分析(目的是先解决最困难的这部分学生的学习问题):第一,初中的知识基础薄弱,有的学生初中只上了2年,甚至有的2年都不到,这些学生在学习知识上对自己缺乏信心,就此放弃了学习;第二,被动来这里上学,来了也只是应付“父母”;第三,受网络影响,没有正确运用网络,而是迷恋网络游戏,夜间偷偷去上网,白天无精力上课学习;第四,由于家庭原因,造成了家庭第一教育的缺失;第五,早恋,把精力全用在了恋爱上,利用便利的通讯工具不分白天黑夜谈恋爱,同样无精力上课;第六,受社会的一些不良现象影响。
二、自主学习的目标:解决第三层次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问题,并不断总结经验,对方案进行改进,达到全体学生能自主学习。
三、实施方案的原则:第一,教师(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管理者等)是说教的主导;第二,第一层次学生(包括学习部的学生)发挥其带动作用,第三层次学生的进步推动第二层次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四、实施方案的对象:第三层次学生。
五、实施方案的时间:本学期初见成效,下学期推动并改进。
六、实施方案的方式:互助。
七、实施方案的执行人(参与者):校领导、教师、第一层次学生和学习部的学生。
八、实施方案的评价:教师跟踪反馈、阶段考试、期末考试。
九、具体的实施步骤:
1、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每周二晚自习由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等讲授关于自主学习的相关讲座或一些成功人士的发展历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每周六晚自习由学习部成员开展不同层次的学生座谈会,每人都谈谈自己对学习的态度以及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促进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
(3)每月末组织第一层次学生对全体学生进行现身说法,谈谈自己是如何学习、如何进步的。
(4)任课教师对学困生要实行针对性的补习,需要什么补什么。
(5)对于基础课程教师要以情感教育为主线,以风趣的方式将课程内容传授给学生。
(6)专业课,要改变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采用一体化教学方式,使其边学边做。
2、给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1)制定计划——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按计划进行学习,合理安排时间,适当分配精力(重、难点学科重点投入)。
(2)课前预习——预习过程中对自己不懂的问题作好记号,带着问题去听课。
(3)专心上课——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对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分析、对比,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老师同学讨论。
(4)及时复习——对每节课所学的内容要做到课后的复习,对所学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和掌握。
(5)独立作业——对老师所留的作业题要认真地对待,往往这样的作业会反映出一节课的重点所在;对作业要独立思考,从而对所学内容进一步加深印象。
(6)解决疑难——对所学知识的疑难问题要亲自去查阅资料,如未能解决,则及时找老师或同学一起解决,不要遇到难题就退缩。
(7)系统小结——除了上课及时作笔记以外,对每一章的重点内容要进行详细的总结,总结要精练,把书读薄。
(8)自学相关书籍或网络学习,教师先上网查找本课程的相关内容,然后告诉学生网址让他们自己去查找。
(9)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每天要解决一个知识点、能力点,保证每天都有收获。
3、自主学习日程安排
(1)每天早晨思考一天的学习内容,做好每个科目的学习计划。
(2)充分利用上课的45分钟,做好笔记,将难点、重点画上记号,以备复习之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0-100-01
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作为阅读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我设计规划、自我调节,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积极对话,去领会文本意义,探究文本多重含义,并且能自我检测、自我评价的主动建构过程。在阅读教学之初,学生有阅读的兴趣和欲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能自主提问、质疑乃至进行观察和调查;在阅读教学之后,学生能自我评价总结。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已的教学案例,给大家试图探索总结出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来指导教学实践,培养学生自主性、创新性.
一、老师要创建和谐的课堂阅读环境。
阅读作为一种对话过程,它需要和谐的课堂阅读环境。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安全感,有利于减轻学生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地进行主动阅读,主动探索。
二、课堂教学中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一切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明确、具体、适度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省时高效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揭示目标,以目标激发求知欲望,引导求知方向。在自主学习中,教师要让学生从理性上对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进行明确,否则,自主学习是盲目的,难以持久。中学语文教材是按单元体系编排的,每单元由同体裁优秀作品篇目组成。每一单元按单元提示说明都有其训练的目的、重点。自主学习必须先要把握这些单元训练的目的、重点,对该单元文章有明确的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向。
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的激发,需要阅读愉快体验的积累。如何使学生有阅读愉快体验呢?我抓住语文学科本身绚丽多彩、包罗万象的特点,课前坚持3分钟美文品读或文化名人名句介绍,接下来新课导入根据课文内容采用多种方式,或提问,设计疑点启发思维;或引用诗词、成语等,激发兴趣,丰富知识;或抒情,使师生活动产生共鸣;或用图片等非语言手段,引起好奇,激发求知欲;或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课堂等。在具体鉴赏文本中根据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创设阅读与鉴赏情景,把活动引进阅读课堂,引起学生的惊奇、兴趣、疑问等情绪,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主动地获取知识。
四、教学中要行为前移
1、预习。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预习文本呢?首先初读课文,按“导读”提示、注释自学,接着深入理解课文,围绕课后思考练习进行。2、先学后讲。过去,课堂教学更多采用“先讲后学”。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中,教师要学会“先学后讲”。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要还原学生阅读中的主体地位,突出阅读中的体验和感悟。“先学后讲”就是让学生按学习目标、自己的阅读思路,先自主阅读,拥有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感悟,并提出自己可能遇到的问题。教师讲解要重视学生的问题,要善于把自己的思路和学生的思路合二为一,去完善学生的阅读体验。比如古诗词教学,学生先自己颂读感悟,借助诗歌的题目、作者、体裁特征、注释、意象、直抒胸臆的句子等,定基调,明确方向,推测写了什么内容,可能表达什么思想情感。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思路、问题,解析应证。
五、方法指导
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的展开,教师要将一些必要的自主阅读方法介绍给学生,使他们有法可循,提高阅读效果。阅读课课前预习,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课前预习五法:看(导语、注释和练习)、读(课文)、查(工具书)、想(问题)、作(笔记),阅读课进行中,可指导学生根据阅读内容选择浏览、略读、精读、品读、朗读、默读的阅读方式。如:可以先总体泛读,然后择其重点段精读、品词,领悟审美。
六、问题质疑,启疑引思
学生“生疑、质疑、解疑”是自主学习的标志之一。无疑则无学的愿望,无惑则无学的动力。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疑引思:启发学生生疑(无疑处教师生疑)―――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解疑。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自主解惑,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训练思维方法和技巧,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阅读中学生自可生疑,疑之出则为不通处。然有疑却可能不会、不敢质疑,教师则要积极引导、启发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随着质疑的展开,进行发现的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解疑解惑。
七、人际互动,合作交流
所谓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它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也是新课改的理念之一。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高中生上了那么多年的学,竟然不会学习,特别是处理完手头的作业后大都不知道该干些什么。无论是预习新知识还是复习旧内容,都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因此如何指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性
1.学生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过去的应试教育过于强调学生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现在要改变这唯一的方式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我们应高度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自探究、动手操作,强调学生的感受、体验、实践,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其主要方式为自主学习。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满足中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需要。
从教育学和心理学角度来看,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已由形象思维逐步发展到抽象思维,已有一定的自制力和较强的独立思维意识,其抽象思维、分析、综合能力已有较大的提高。中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生活经历,有自己的奋斗目标,自控能力、认知能力也有较大的提高,自学能力也有一定的发展。因此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最佳时期。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近年来的调查数据表明,学习自主性强的学生由于能系统地运用一系列学习策略,其学习成绩一般要好于学习自主性差的学生,那些智力、社会环境等方面明显占优势的学生,学习失败的重要原因是缺乏自主性。
指导学生提高自主学习习惯的方法和途径很多,这些方法总括起来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全程渗透式策略,即将以学生为主体学法指导渗透于教学全过程、渗透于教学内容、渗透于学习各环节。而运用学案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一种教学实践。[1]
二、利用教学学案培养学生化学自主学习的策略
“学案”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编写的供学生课外预习和课内自学用的书面的学习方案。学案教学就是要突出学生的自学,它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发现、自我解决,对学生自学后能懂的问题,教师不讲。只有学生通过自学碰到疑难问题,急于渴求教师给以指点时,才作精讲点拨。正如《学记》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在尝试中获得成功。它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1.教学学案的设计应体现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思想。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认识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只有积极、主动、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自觉、主动、深层次地参与教学过程,才能真正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知识,并获得相应的能力。因此,在教学学案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体现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思想。在编写时既要依赖于教材,又要高于或走出教材;既要以教材和大纲为蓝本,又要展现知识产生的过程,渗透化学思想方法,创造和强化主体参与所需要的教学活动情景。设计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保证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2.利用教学案,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自学。
学案编写要从学生的学出发,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特别是在知识的重难点等关键环节上更要注重问题的设置。学案中设置问题要有梯度与层次性,从学生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巧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向未知领域进发,使对学生提出的新的学习要求、任务与现有的知识水平之间的矛盾不断得到解决,同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发、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丰富知识提高自学能力。如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专题三《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第三单元《盐类的水解》学案的编写,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盐类水解的原理、实质和规律。那么如何由盐类水解的表象(不同的盐溶液表现出不同的酸碱性)发现盐类水解的本质(盐中的弱离子和水中的H+或OH-结合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这是我们在编写本节学案时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有梯度的问题来完成。
问题引入新课:
(1)酸呈酸性、碱呈碱性、盐溶液是否一定呈中性呢?
(2)测定溶液的酸碱性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用问题引出与新知识相关的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生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同时为学习新知识做知识、方法、心理好准备。
讨论:盐溶液的水解规律(表象)
(1)思考氯化钠、氯化铵、醋酸钠这三种盐溶液的酸碱性,并设计实验加以验证?
(2)从生成盐的酸与碱的强弱角度,可将盐分成哪些类型?
(3)针对实验结果与盐的组成类型上分析,可得出什么结论?
(4)应用结论推测:硝酸钾、氯化铝、碳酸钠溶液的酸碱性,并用实验验证结论是合理的?
以上四个问题是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问题1选取三种具体的盐溶液让学生直观思考其酸碱性不同的原因,问题2在问题1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盐的类型,结合问题1、2学生可以归纳总结出盐类水解的结论即问题3,问题4是对结论的运用。
讨论:盐溶液呈酸碱性的原因(本质)
(1)溶液呈酸碱性的本质是什么?
(2)盐溶液中为什么含有H+、OH-?
(3)为什么不同盐的水溶液中c(H+)与c(OH-)大小可以不同?
(4)是否任意一种类型的盐都可以发生水解?
(5)哪种类型的盐才能发生水解反应?
(6)常见的弱酸根离子、弱碱阳离子有哪些?
问题1、2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为问题3做准备,分析和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是盐电离出的弱酸根离子或弱碱阳离子与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结合,使c(H+)与c(OH-)不再相等从而表现出酸碱性,问题3又为下面三个问题做好了铺垫,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总结归纳水解规律,探讨盐类水解反应的表示方法。
阅读课本P80“信息提示”,同时思考:
(1)水解方程式是用“=”还是“?葑”?
(2)多元弱酸根水解方程式需分步来写吗?多元弱碱阳离子呢?
(3)气体用“”,沉淀用“”吗?
通过问题设置,让学生参与进来,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寻找解决方法,这样既降低了难度,又提高了效率,还发挥了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教学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知识源于生活,知识是活动、背景和文化产品的一部分,并在活动中不断被运用和发展。化学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化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学案,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发展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能起到积极地作用。我们可利用高中化学选修内容《化学与生活》来完成,如:
①钢铁放在潮湿的环境中会生锈,你知道铁锈的成分吗?金属为什么会被腐蚀?如何防止金属的腐蚀?
②棉织物和丝织品如何区别?
③某些食品包装袋中有一小袋,袋中装有铁粉,你知道其作用吗?
④家中蒸馒头时往往要加些面碱,你知道其成分和作用吗?
⑤什么叫酸雨?怎样形成的?有哪些危害?如何防止?
⑥草木灰和铵态化肥为何不能混用?
⑦为何75%的乙醇溶液可用于医疗消毒,福尔马林可用于浸制动物标本,高温和紫外线可以杀毒?
⑧举出常用的净水剂并解释其净水原理。
⑨为何热的纯碱溶液去油污能力较强?
⑩解释盐类水解与泡沫灭火器的关系。
置身于生活情境中的学生,很容易产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解决问题的热情与责任感,这些学习的动力资源能促使学生自主地去寻找、验证、评价,甚至自主构建认知途径。
运用教学学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以教学实践为源泉,利用教学案进行自学、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能显著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热情和动机。但课堂教学永远是动态的,教学的研究也是永无止境的。我通过“教学案对学生化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实践,以及对教育现状和教育发展情况的学习和思考,深刻体会到了学校内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对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新课改的精神下,逐步实践、摸索,能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的目标并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三维教学目标一同实现。
参考文献:
[1]付文临.运用学案导学提高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24-25.
[2]詹明静.导学学案教学模式的问题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教学管理,2007.8.20:119-120.
自主探究及小组合作是目前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教学方式,其能够有效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全面提升,促使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提升日常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将是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重点思考的内容,对此下文就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的导学案教学模式展开具体的分析与探讨,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落实措施。
一、明确导学案的具体目标
依据小学阶段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特点认知及其自身的水平能力,针对导学案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的具体应用展开相关的研究工作,从而给小学数学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工作提供必要的参考信息,推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促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提升学习效率,切实达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率的目标,并将此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促使学生能够形成更加积极、主动的高效化学习方式,并加强广泛的沟通交流及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能够得以达成。
二、做好导学案的课前设计
(一)集体备课
在开学初期,每一年级组的相关学科教师均会在学科组长的领导下,分配本学期相应教师所要承担的备课内容。每一周学科教师还应当在学科组长的领导下编制出下一周的教学进度计划表,组织教师参与教学内容的探讨。教师则需依据新课程标准共同制订出每一节课程中所需要应用的导学案目标,并就其中的重、难点部分进行讨论交流,积极进行合作交流以弥补自身的不足,最终在学科组长的领导下产生出具体的导学案教学思路,明确每节课程所需制订出的教学内容,并由备课教师制作出电子版本。
(二)编写导学案
导学案的编写工作是导学案制订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导学案编写教师应用依据集体备课所探讨出来的结果指导备案工作,同时再融合以具体的实施细则。需要导学案编写教师同时遵循导学案的编制原则及对学生实际问题的引导与解决,并基于这一前提开展教学内容、方法、方案设计及问题等方面的安排工作,最大限度确保导学案的完备性,促使其能够实现对于学生具体问题的有效解决。
(三)审核导学案
先通过数学学科组长针对教师所制订出的导学案予以审核,而后再经由年级主任予以审核。在进行审核时应当针对导学案中存在的问题情况及时改正,例如,问题设置的难易程度能够被学生很好的理解,导学案是否起到了合理的引导效果等,针对导学案中的教学内容、方法及活动设计等均要及时予以改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从而确保导学案的应用能够具备良好的基础。
(四)反思导学案
无论是何种事物,其发展的过程均是在实践生活中不断完善的,因而通过导学案后的教学反思对于更正导学案的错误问题并加强改进与完善十分必要。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于每一周集体备课之时对前一周的导学案的应用状况加以反思,针对存在的问题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更正处理,以期促使导学案课程能够得到持续性改进。
三、抓好导学案的课堂落实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索动机
依据心理学的研究观点,人的心理情绪是基于主w与周围环境的互相影响过程中不断发展、改变的。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促使学生更加高效地融入学习环境之中,形成自主探究的意识,创设符合学生日常实际生活的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行为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学预设:促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平均分”问题,并做到学以致用。)
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关于“平均分”的问题时,可于教学课程开展前采用多媒体设备创设出具体的教学情境,例如,教师组织学生一起进行户外郊游。这当中便包含了此项课程所需要探讨并解决的各项问题情况。教师便可积极地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发现存在的数学问题。这不仅能够良好地体现出数学源于生活,并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教学主旨,同时还可给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提供良好的素材资源。
(二)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合作意识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对于数学学科应当使学生能够经历知识与技能的产生阶段,并利用统计思想、空间观念以及数学思维来思考具体问题。促使学生能够形成应用数学方法来处理具体问题的观念,对于数学知识应用意识的培养应当始终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教学预设:促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正确解出课后习题。)
例如,在教授学生“100以内的加减法”时,为了处理这一问题,学生需自主探究新的计算方法,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知识积累并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取。真正促成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学习是基于自主体验并探索的阶段而并非被动的接受过程。基于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之上,促使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将自身的思维方法充分展示出来,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以实现互相补足的目的。这样不但能够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三)评价交流体验,增强学习动力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掌握好开展合作教学的时机,尽力为学生营造积极、和谐的合作氛围,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时间,促使学生能够在互相交流、评价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在培养学生倾听他人发言,不断吸取各方长处的同时,也应当培养学生形成自身的观点,并针对他人提出的意见进行思考而并非盲目跟风。(教学预设:使学生正确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一概念,并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
例如,在教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一部分内容时,对0.59÷0.31=59÷31≈1.9,在起初绝大多数学生均认为是正确的,只有部分学生存有疑问,这时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探讨,寻找问题的本质。
(四)巩固课后练习,拓展学生思维
在探究及评价的前提下,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内容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情况,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有效巩固,并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够积极有效的拓展。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可以开展以下练习:(教学预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之间存在的规律性。)
(1)要求学生自主出题并进行计算,完成之后互相批改。
(2)学生计算:25×62 31×50 14×82 28×41
学生在做完之后向学生提问,你能发现这当中有什么规律吗?
学生在观察、分析并同其他同学探讨后发现每一组算式的乘积有如下规律:
25×62=31×50 14×82=28×41
通过此种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算式组合计算,能够有助于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应用导学案教学模式开展日常课堂教学,能够促使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被有效地激发出来,真正促使学生能够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实现团结合作,促使学生能够真正处于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对学生自主意识、探究精神及自主创造能力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李行兵,李立兵.浅谈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的导学案教学模式[J].中华少年,2016(17).
学生学习一门课的自信和信心对学好这门课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当学生有了自信和信心,认为自己并不差、能够学会、可以学通,思想和行动达到了统一,才可能自觉的学习、自主的学习、自主的学习;同时,使学生喷发喜欢的热情,对学习兴趣盎然,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对学好这门课更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思维达到“兴奋点”,才能带着愉悦、激昂的情绪去面对和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去探索认识,不断展现出自己的智能和才干,使学习良性循环、持续发展。
2.有效实施学案教学法
实施导学案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偏离这一目标实施任何改革都会事倍功半。
首先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效率的学习、取得优异成绩的前提是要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学生只有长期处于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之下,才能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从以下几方面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上课认真听讲,筛选疑难点,下课后有针对性地练习;(2)学习时定心踏实、确定明确目标,或者寻找合适的竞争对手。(3)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4)及时复习;(5)不懂就问,多与老师交流;(6)学会一段时间后的整理归纳。每周要进行自主的小型复习,将一周老师所讲的内容自己梳理一遍。发现遗忘之处,尽快补上。(7)作业一定要独立完成。作业的订正是重中之重。作业中的错误便是你自己的薄弱之处,一定要弄懂、弄清楚。(8)在考试前的复习、看书期间,自己可以列一份知识清单,将重点的知识和自己易错的知识点罗列在一张纸上,便于自己有针对性的复习。(9)针对薄弱环节多花时间或请“帮助”。
其次是有效的借重学案教学法的形式。(1)导学案的形式、质量是极重要的一环。(2)应当按“看目标要求”、“阅读课本”、“完成学案”、“应用练习”的顺序和架构编写和实施导学案。(3)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促学。(4)做好对学生的督促检查、科学评价工作。
3.在分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不是每个内容每节课都要分组合作学习的,但对必要的内容和环节实施分组合作学习或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以使学生能够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喜欢学习、愉快学习,最终能够独立学习、创造性的学习为最终目标的。由于每个个体学习的速度、效率特别是基础和智力是有差异的,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就需要创造一个优化的学习环境。这一优化的学习环境正是分组合作学习模式所能创造的。在分组合作学习中,一要开展“一帮一”、“互助互学”活动,使学生有一个“关心、理解、鼓励”的良好学习氛围;二要引导学生树立自己心中的榜样,向刻苦学习的同学学习,充分发挥榜样的“近体效应”;三要建立竞争即奖励机制,形成个人和小组的比学赶帮、争先创优局面;四要合理分组,既要保证小组的稳定,又要以动态的形式保证小组内有学科带头人或“名师”;五要不断优化“提出目标―独立探究―交流讨论―反馈、点拨―总结、运用”的课堂结构,提高各个环节的效率。其中独立探究这一环节是不可缺少的。
4.学案教学法的基本流程
实施学案教学法要义是“学生自学、教师重点讲授、学生分组合作学习三者的有机统一”。一般流程如下:
课前
(1)学生阅读导学案上的目标要求,明确学习目的;
(2)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内容,找出疑惑之处,写成提纲;
(3)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的基本任务;
(4)学习小组组长检查组内同学导学案完成情况,并将问题集中。
课中
(1)教师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
(2)教师检查(抽查)导学案完成情况,并汇集反馈的问题;
(3)教师创设教学情境;
(4)分组讨论(教师围绕教学内容或反馈的个别问题、共性的问题设立目标,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巡查并关注课堂的反应。)
(5)学生展示探究成果;
(6)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
(7)当堂训练与反馈(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重难点,设计适量的训练题,及时强化);
(8)学生组内交流;
(9)教师或学生小结;
(10)目标达成与后续内容预设(针对目标达成过程中出现的理解难点与知识重点,合理选择训练题并适当布置作业,同时安排后续内容的预习)
一、优化基础材料――准、实、深
教师成长档案中基础材料之一就是教育教学的落实情况。由于每一位教师所处的发展阶段不一样,有新手期、发展期、成熟期等,因而职责要求不同、档案内容也不一样。我们统一以《工作守则》为蓝本,自我解读相对应的细则要求,从而全面、细致、规范地建立基本模块。在这一内容方面重点在于:
准:翻阅教师们原来的台帐,其实这一块内容是最为丰富的,大家记录了大量的实例,描述了详细的过程,但是也是最杂乱无章的。问题多、描述碎、思路乱,丝毫不成系列。为此,围绕一个中心内容,我们要求教师删繁就简表面现象,找准关键问题,围绕重点来阐述。例如:青年教师A在记录小班新入园幼儿班级工作管理方面描述了很多幼儿哭闹的现象,这一部分笔墨的浓重与后续方法的简单相对比,明显主次不明确。为此我们鼓励其不断地简化归类。最终,她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总结出宝宝新入园的几种哭闹现象:雷阵雨式脾气比较急躁、毛毛雨式强度不大持续的时间却很长、三月天式易变化反复等。根据这些类型重点描述所采用的解决方法。又如:师徒带教是成熟期教师台帐资料的基础内容。B老师收集了带教计划总结、日常听课、活动交流等资料。然后通过这些资料究竟要说明什么问题、得出什么经验不是很清晰。为此,我们鼓励其进行自我调整。最终,B老师变单纯地搜集储存资料为撰写带教故事,把资料的重点部分通过截图拍照、记号标注的方式放在活动实录中,而运用大篇幅重点分析、概括带教过程中的心得、收获、启示。这些变化使重点一目了然,虽然减少了篇幅,却增加了内在的重量,真正变得针对性强、厚实有内容了。
透:基础内容初步成形后,成长档案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分析得透彻。日常教学中怕的不是有问题,而是苦于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策略。青年教师经验比较欠缺,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薄弱,我们就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加强问题的自我思考,运用向身边的老师请教、网上搜寻等方法借他山之石臻攻玉之境。发展期、成熟期教师相对而言,能力比较强,我们要求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结合理论尝试剖析问题、得出结论。其实这一资料的积累,就是教师自主反思学习的最佳教材。
深:有了前面两项工作的保证,教师成长档案中基础材料的质量就得以保障。在此基础上我们又鼓励教师打深水井,针对积累的每一项基础材料撰写研读心得,即通过自我反思进一步提炼自己的收获。这样材料的积累其实就演变成自我思考、积淀提升的自我学习过程。
二、 完善共性材料――活、巧、广
教师成长档案中搜集的有些内容是全园性的活动,例如:班级环境创设、大型活动的开展等。以往教师们只是把自己所做的工作以图片或文字的形式保留起来。现在针对这些共性材料我们要注重:
活:同样反映活动经历与成果,形式上原来我们不作要求,现在我们鼓励教师自我思考,要求过程简洁、效果多元。这一变化激发了教师们的积极性、创意性,大家各显身手。例如:关于幼儿园开展的“冬季民间游戏运动节”活动档案,以往精彩瞬间的活动照片是主打,现在教师们精选照片,更多的是融入了反映家园合作、活动研讨内容的调查汇总表、QQ截图、活动心得反思等材料。灵活的方式再现了活动的开展过程,也真实反映了教师经历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
巧:档案中的共性材料是全体教师自主学习的绝好教材。为此,我们巧用这些资源创设园本学习的机会,将有关内容上传至幼儿园网页中的公共学习平台,或组织相关的现场研讨等,同时鼓励教师巧用一定的方式记录学习他人精华的过程,充实自我的档案材料。
广:对于收集的共性材料内容,我们要求大家不仅仅就事论事,还要广开视野,了解相关内容的内涵和外延。例如:环境创设原来只有相关的照片,现在配合照片有注释说明、心得感悟等,这样意义、内涵、方法真正得以诠释解读,充实了学习的内容。
总之,共性材料的完善使教师们的交流更有感而发,不同观点的碰撞更有利于形成有效的解决策略。
三、 捕捉个性材料――实、精、亮
幼儿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是繁琐而细微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看似平淡无奇、单调乏味却又复杂鲜活、充满挑战。只有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勇于思考、勤于积累,才能累积实践性经验,为自身创造促进自我专业发展的适宜环境。为此,我们启发教师抓住三个关键点从大量琐碎的资料中寻找积淀自我发展的个性材料。
实:有的教师认个性材料的特点是人无我有、彰显自我个性。为此,我们及时纠正这一认识,让教师们明白它具有独特性,但是又是回归于幼儿、回归于日常、回归于生活的。为此,教师们实实在在地在幼儿一日生活中选题,保证了个性材料是接地气的。
亮:个性材料的主要价值在于凸显亮点、给人启发。它的问题是基于现状的,解决的方式、活动的成效等有其与众不同的内涵。例如:同样的家长工作内容,本学期C老师选择了如何巧妙地运用现代通讯技术微信、QQ、网页等架起便捷沟通的桥梁;E老师针对外来儿童逐渐增多的现象将视角投向他们,制作了“爱能延续多远”的专题。可见,同一内容不同的切入点让材料内容在彰显个性之余,更展现了其深远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