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7 15:56:2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企业的经济效应,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自2008年8月《反垄断法》实施至2010年6月底,商务部反垄断局立案受理了企业合并审查案件140余件[1],其中经审查后决定禁止的合并以及附条件批准的合并共7件[2]。按照《反垄断法》第30条的规定,商务部反垄断局对外公告了全部7个案件的审查过程和审查结果。考察所有这些公告,我们可以明显发现,反垄断审查机构在企业合并案件的反垄断审查方面已经逐渐进入角色,审查技术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但是,在笔者看来,这些审查仍有不少疏漏之处,尤其在经济分析方法的使用方面,仍然存在相当大的改进空间。
一、市场份额高能否与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划等号
在企业合并的反垄断审查中,市场份额无疑是反垄断审查机构最为倚重的因素。例如,在“英博公司收购AB公司”案中,反垄断审查机构附加限制性条件的唯一理由是:“此项并购规模巨大,合并后新企业市场份额较大,竞争实力明显增强”[3]。在“三菱丽阳公司收购璐彩特公司”案中,反垄断审查机构认为:“从横向看,此次交易很可能会对中国MMA(甲基丙烯酸甲酯)市场的有效竞争格审查机构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市场份额的最大意义,仅在于它为市场份额低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安全港。当反垄断审查机关发现企业合并后所占的市场份额很低,则可以断定其完全不具备控制市场的可能,可以批准其完成合并了。因此,使用这一指标,有助于反垄断审查机关提高审理案件的效率。但是,当企业市场份额比较高的时候,市场份额则仅具参考意义,反垄断审查机关必须进一步考察市场的其他因素,才能作出最终判断。
二、为什么需要关注市场细分的情况
在“松下公司收购三洋公司”案中,反垄断审查机构把其中一个产品市场确定为“民用镍氢电池”,认为“民用镍氢电池市场是一个集中度较高的市场,且竞争者数量有限,合并后松下公司市场份额达46.3%,远高于其他竞争者,合并可能导致松下公司具有单方面提价的能力”。反垄断审查机构把相关产品市场确定为“民用镍氢电池”,本身并无问题。但在进行竞争效果分析的时候,它没有注意到该市场的特点,没有就进一步的市场细分进行讨论。
在“民用镍氢电池”市场上,除了松下公司和三洋公司外,还有另外三个公司,包括两个中国公司和一个日本公司(其生产基地都在中国)。但是,市场调查表明,这个市场实际上可以进一步区分为高端市场和低端市场。松下公司和三洋公司处于高端市场,其产品品质高,性能稳定,另外三家公司则处于低端市场,其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与前者相去甚远。
市场分析还表明,市场上现有的另外三家公司的产品如欲达到松下公司与三洋公司的水平,必须大幅度改进其生产设备,并且要克服顾客不认可其品牌的困难。另外,由于建设新的生产厂房需要相当高额的资金,而市场对“民用镍氢电池”的需求处于稳定状态,所以不太可能有潜在竞争对手进入这个市场。[8]鉴于以上理由,松下公司与三洋公司合并后,提高其“民用镍氢电池”价格的可能性非常大。
反垄断审查机构在分析松下公司与三洋公司合并所造成的竞争后果时,没有注意到市场细分问题,而是直接从46.3%的市场份额推断松下公司有可能进行限制竞争的行为,显得说服力不足。引入市场细分概念之后,则可以有说服力地证明两公司合并对“民用镍氢电池”市场竞争的巨大影响。
三、市场支配地位的“传导”是什么意思
“可口可乐公司收购汇源公司”是迄今为止反垄断审查机构禁止的唯一企业合并案件。反垄断审查机构禁止该合并的主要理由之一是:“集中完成后,可口可乐公司有能力将其在碳酸软饮料市场上的支配地位传导到果汁饮料市场,对现有果汁饮料企业产生排除、限制竞争效果,进而损害饮料消费者的合法权益”。[9]
令笔者疑惑的是,可口可乐公司在碳酸饮料市场上的支配地位通过什么途径传导到果汁饮料市场?反垄断审查机构所称的“传导”是否反垄断经济学所称的“杠杆效应”?
反垄断审查机构所称的“传导”,可能还有一种情况,即可口可乐公司收购汇源公司后,利用其在碳酸饮料市场上赚取的资金,在果汁市场上采用低价战略,把其他果汁生产企业赶出市场。然后再提价,在果汁市场上赚取高额利润。
总之,关于“可口可乐公司收购汇源公司”一案,笔者认为,反垄断审查机构不应当使用这种近乎臆想的“传导”概念。正确的做法是计算合并完成后可口可乐公司在果汁市场上的市场份额(基本上是把可口可乐公司的果汁品牌“美汁源”与汇源公司的“汇源”品牌以及两公司其他果汁品牌所占的市场份额相加)。如果其市场份额过大,或市场集中度过高,则应进一步考察市场上其他果汁企业的竞争能力、其他企业进入果汁市场的难度以及其他市场因素,最后再做出是否允许合并的判断。
四、“买方力量”在什么语境下是有用的概念
在“松下公司收购三洋公司”案中,反垄断审查机构讨论了买方力量的问题。该局认为,在“硬币型锂二次电池”市场上,松下公司与三洋公司的合并将导致限制竞争效果的发生,并且,“买方力量不足以消除上述限制竞争效果。虽然部分下游大型用户具有与合并后实体抗衡的买方力量,但此种买方力量并不能扩展至其他不具备同等议价能力的中小型用户”。
以上述方式讨论买方力量其实意义不大。如果上游市场(即“硬币型锂二次电池”)形成垄断,下游买方力量无论强弱都很难降低上游市场的提价欲望。只要存在对“硬币型锂二次电池”的刚性需求,无论下游市场买方力量多强,松下公司都有可能提价。这就像我国钢铁企业与澳洲铁矿石企业的博弈。尽管我国钢铁企业是大型用户,但因澳洲铁矿石企业垄断了铁矿石的供应,我国钢铁企业也不得不接受提价的命运。我国钢铁企业是铁矿石的接受者,它们没有渠道对澳洲铁矿石企业形成钳制。所以,在进行竞争效果分析的时候,买方的对抗性基本上可以弃之不论。
五、如何看待纵向合并中的“封锁效应”
在“三菱丽阳公司收购璐彩特公司”案中,反垄断审查机构运用了“封锁效应”理论(foreclosuretheory):“从纵向看,由于三菱丽阳公司在MMA及其下游两个市场均有业务,交易完成后,凭借在上游MMA市场取得的支配地位,合并后三菱丽阳公司有能力对其下游竞争者产生封锁效应”。
封锁效应理论多应用于纵向企业合并(即企业之间存在上下游市场关系)或有关纵向企业整合的反垄断案件之中。假定企业A处于上游市场,企业B处于下游市场,企业C、D、E与企业B相竞争。如果A、B两企业合并,A可能将原料优先供应B企业,而减少供应或不供应给C、D、E三企业,对于这三个企业来说,A、B两企业的合并就产生了“封锁效应”。B企业因而获得了竞争优势地位,在极端情况下,C、D、E三企业还有可能被驱逐出市场,A企业以此手段既垄断上游市场,也垄断下游市场。
但是,应当注意,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封锁效应并不明显。上游市场处于垄断状态,下游企业完全依赖于一个企业的情况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多见。在“三菱丽阳公司收购璐彩特公司”案中,根据商务部反垄断局公布的数据,三菱丽阳公司与璐彩特公司合并后将占MMA市场上64%的份额,并未完全垄断上游市场。与三菱丽阳公司的下游公司相竞争的其他企业,仍然可以从其他公司(例如市场份额处于第二位的吉林石化和位于第三的黑龙江龙新公司)获得MMA。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01
烟草行业的发展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不仅要在制度建设方面狠抓也要强化内部的管理手段。本文要运用产业经济学和文化管理方面的理论对其进行阐述,在新经济品牌效应下必须要认识到烟草行业中的正面效益和负面效益的双重效应。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和效率来确保自身的品牌效应可以得到最大的发挥,重点发挥正面效应使烟草行业的经济发展提到另一个更高的层次上面。
一、烟草企业经济发展的正面效应和负面相应
烟草行业一直都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就从产业的角度来看烟草业对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很大的贡献。烟草业的利润空间很大,堪称为政府的聚宝盆。烟草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税率的提高就增加了税收,在《国富论》里有这样一句话来评论烟草在经济中的地位;有了烟草税收就可以减少穷人的税收,生活的更好更加廉价的工作以此来增加税收的总量。政府采取了对烟草消费进行重税,世界性的控烟运动日益高涨很多国家销售税收率提高了百分之七十。在那么经济落后的地方种植烟叶给他们带来经济收入,我国每年有百分之六十的烟叶产自云南、贵州和四川盆地等地区。在烟农家庭总收入中占到百分之八十,可以增加了地方税收也是一种发展当地经济的重要手段。在这些地方的烟草工业在两千零八年的税利五百七十七亿元,目前更是客观。所以烟草行业的发展对于地方和政府来说都是起着重要支撑作用的。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家从事生产经营的工商企业,这里直接的从业人员就达到五十万人。再加上烟草生产等环节的从业人员就高达两百万人,足以见得烟草行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现阶段人们的生活和就业起着重要的作用。
烟草行业也有负面的效应例如人们吸烟会危害身体的健康,就会有很多疾病产生这就增加了医疗的成本。我国每年就有一百万多人死于和烟草相关的疾病,而且还增加两亿因为二手烟的吸入的受害者。烟草消费产生的损失主要是因吸烟而导致的死亡会让烟草生产者不能安心的工作,员工可能会旷工导致直接的经济损失,生产力也会下降,使经济收益下降。引起外部性损失政府要进行赔偿和补助等,制造烟的过程还需要消耗大量的木材造成环境的危害。这些都是烟草行业在现实中的正面和负面的效应应该正确认识它们。
二、烟草企业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争取不断完善行业体制机制。行业30年的发展历程不断证明,只有社会发展方向一致,行业发展才能更加顺利。通过努力实践,烟草行业初步实现了从传统商业向现代流通,传统工业企业向现代公司的转变,实现了行业要素集约和转型升级。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保持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更加迫切需要在专卖体制前提下,走出一条专卖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道路。
做好共同发展的文章,要坚持以改革的办法,着力改革资源配置方式,抓好综合配套,积级统筹行业商业与工业、产品与消费者、企业与员工间的平衡关系,妥善协调和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让更好因素汇聚形成促进行业发展的合力。发挥优势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大对弱势企业的扶持力度,合理调整利益关系,促进共同发展,统筹行业与外部的共同发展,努力建立与广大烟农、卷烟零售客户的平等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良好关系,促进烟农与零售客户收益不断增长,让全国130多万户烟农、500多万户零售客户和行业的全体员工都能分享行业改革发展的成果,真正形成“平等互利、互为支撑、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高度重视和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山区烟草事业发展,做到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统一。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共同发展。在发展国际市场上,充分利用国内市场优势,强化国内市场“后台”支持国际市场“前台”,加强卷烟一般贸易管理,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深化与跨国企业的合作,加快推进境外烟叶采购实体化运作,实现国际并购和实体资本运作,形成国内市场为保障、国际市场为引领的发展格局,不断提高烟草的整体竞争力。
打造有效的品牌文化。对于信息化的当代培养出烟草行业的品牌是烟草行业发展的新形势,打造属于自身特色的文化品牌对于企业和国家都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式,中国烟草行业中的现展模式已经取代了传统落后的发展模式。信息化的作用贯穿在烟草行业的生产、物流、营销和收购等方方面面,打造“大品牌,大市场”。不可忽视烟行业的品牌效应,对于很多产品都是这样的,只有在人们心中确立了中心地位就占领了整个市场,这些对于烟草业的发展是一种隐形的财富。建立一个现代企业文化是烟草行业的一种价值理念,伴随烟草企业经济的发展和确立在每一个成员的头脑中都有一种精神和思想观念这就是烟草行业的精神文化。所以我们要加大各个方面对于烟草文化、品牌等方面监管和管理做到真正让烟草业在国际上立于不败之地。
三、结语
总而言之,目前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行针对性的解决方法才是烟草行业发展的问题,全行业都要站在行业长远发展和战略高度,全面理解行业改革发展“新目标”,“努力建设更加规范、更富效率的中国烟草”;正确把握行业改革发展“新定位”,“把为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支持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烟农和零售客户收入增长、切实维护消费者利益作为重要责任”,知行合一,树立行业负责的社会形象;充分认识行业改革发展“新任务”,力求“行业改革要有新突破、技术创新要有新进步、管理监督要有新目标、队伍建设要有新要求“,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3月31日
2014年初,中国大量三四线城市房价下滑信息充斥着整个房地产市场,很多人坚定认为三四线城市房价会进一步下降。2014年3月,浙江兴润置业投资有限公司宣布破产,从而引发了国内对房企、商业银行甚至是整个国家经济的担忧。
一、浙江兴润置业事件概述
2014年3月,浙江兴润置业投资有限公司宣布破产。浙江兴润置业前身为奉化市城镇建设开发公司,1987年成立,于2005年更名为浙江兴润置业,并获得国家房地产壹级资质。1998年以来,该公司相继开发了十多个楼盘,为当地最大房企,可以说兴润置业是一个典型的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公司。在辉煌时期,该公司营业收入高达25亿元。近几年,国内政府大力打压房地产市场,三四线城市房价出现较大跌幅,如兴润置业2010年1月11日拍下桃源府邸项目所在地块,楼面价是7,853元/平方米。而世茂集团旗下子公司昆山世茂蝶湖湾开发有限公司,2013年12月11日拍下同地段的地块,楼面价只有3,204元/平方米,跌幅达59.2%。如果按照自身拿地价格销售房屋,很难吸引消费者;如果紧随市场价格,又很难收回成本。2014年3月,浙江兴润置业最终由于资金链断裂,宣布破产,负债总额高达35亿元,其资产总额约为27~30亿元,负债额约为5~7亿元。其中,24亿元资金来源于商业银行贷款,共有19家商业银行涉及此案,贷款额度最大的是中国建设银行,约12亿元资金。
二、中小房地产企业危机
浙江兴润置业房地产企业代表着中国三四线城市的中小房地产企业的生存状况。据中国房地产业协会预计,未来3年内至少有30%的内地房企被淘汰,企业总数将由目前约5万家减至3.5万家。与此同时,房企的市场集中度逐渐加强。《2013年上半年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排行榜TOP50》显示,2013年上半年,在上榜企业销售金额集中度方面,全国TOP10企业市场份额为15.21%,较上年全年增加了2.45个百分点;销售面积集中度方面,TOP10企业市场份额从上年的9.10%上升至9.85%。除此之外,近些年中国三四线城市房价大幅上涨,很多房地产企业预期房价会进一步上升,宁愿高价拿地建房。但十后中国政府调控房地产的政策较为紧密,由于一二线城市的房屋需求仍然很大,其房价还在上升,但是三四线城市房屋需求有限,国家房地产政策的出台,抑制了三四线城市的房价过快上涨,曾经高价地皮正在建设中,还没完工就开始遭遇降价贬值的风险,甚至很多三四线城市房价下跌40%,已完工的房屋价格竟低于地皮价格,成本很难收回。三四线城市房价正在逐步下降,未来下降预期更为强烈,众多投机资金快速撤离三四线城市,引发中国众多鬼城相继出现,如鄂尔多斯、唐山。
三、房企破产的经济效应分析
面对目前的个别三四线房地产企业破产,我们不难预测随着国家对房价的调控,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的房地产企业破产倒闭,其对社会带来的影响分析如下:
1、对商业银行的冲击。中国很长一段时间,房价快速上升,房地产企业利润高涨,整个行业利润率较高,加上未来房价上涨预期,房企利润空间持续看好,在这样的情况下,房企成了商业银行最大客户,和房地产开发有关的贷款占到商业银行所有贷款的大部分。银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有20家银行涉及房地产类贷款达20.9万亿元,约占2013年末银行业贷款余额的33%。2013年9月末,20家主要银行房地产贷款及以房地产为抵押的贷款占各项贷款比重高达37.9%。所以,社会有种说法是,商业银行被房地产企业绑架。正是因为商业银行贷款中与房地产相关的贷款比重较高,依赖较强,一旦房企由于房价下跌破产,银行会直接遭受牵连,带来不良资产增加,资金回收缓慢甚至无法回收。如,浙江的兴润置业破产后,涉及19家商业银行的24亿元贷款会在不同程度上遭受损失,给商业银行带来经营风险。
2、对房地产相关行业的冲击。三四线城市房价的下跌,压缩了房地产企业的利润空间,甚至触碰了房地产企业的成本线,房地产市场有价无市或者无价无市导致房企资金无法按期回收,资金链断裂导致其上下游相关行业的相关款项资金也无法正常收回。同时,未来开工建设的房产数量减少,房地产相关行业的产品需求下降,企业利润下滑,从2014年前两月数据看,中国房地产增速放缓,1~2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同比下降0.1%和3.7%,新开工面积同比降幅达27.4%。国家住建部数据显示:房地产业每减少100万平方米建筑量,就会影响30万人的就业,减少钢材需求2万吨,减少门窗需求8万套,减少卫生洁具需求2万套。再加上正建或已经完工的房地产相关费用不能按期回收,导致房地产上下游行业也面临资金困境。
3、对一二线城市房地产的冲击。随着三四线城市房价的下跌,一二线城市房价下跌预期更为强烈,越来越多的资金会选择观望等待。在经历了19个月的连续上涨后,全国重点城市房价涨幅出现大幅回落。2014年1月1日,据相关数据显示,去年12月中国城市住房(一手房)价格为1,088.9点,较上月上升5.6点,环比上涨0.37%,涨幅较上月缩小了0.40个百分点。一二线城市房价上涨速度减缓甚至停滞,房企资金回笼过慢,或者最终资金链断裂破产。中小型房产公司的破产倒闭终会牵连到大型房产公司。
4、房地产企业、商业银行及房地产相关行业相互恶性影响。房地产企业破产倒闭,促使银行不良贷款和经营风险增加。商业银行为控制风险,谨慎、看紧对房企的贷款,加剧房企的资金周转,从而进一步加大其破产风险。同时,由于房企破产,影响相关行业业绩,加剧其生存的空间,也使得商业银行同样对相关行业惜贷。最终导致整个产业链资金紧张,拖累地方经济。2013年,房地产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柱,占GDP的16%,固定资产投资的33%,贷款余额的20%,新增贷款的26%,政府收入的39%。如果房地产急剧放缓,很难找到替代方式支持经济增长。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现今的中小房地产企业正在夹缝中生存,自身筹集资金困难,资金回笼较慢,宏观经济形势又不利于其发展,所以破产风险在2014年急剧上升,从而引发整个国家经济风险发生概率增大。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 华谊兄弟 规模经济 并购
作为国内唯一一家将电影、电视和艺人经纪三大业务有效整合的传媒企业,华谊兄弟是传媒业内产业链最完整、影视资源最丰富的公司之一。华谊拥有高水平的制作、发行、营销团队,在业务各环节优势明显,各业务板块能有效互动协作,拥有成熟的影视娱乐工业化运作体系,品牌和平台优势显著。截至目前,华谊兄弟已形成九大业务板块——电影、电视剧、影院、演艺经纪、音乐、游戏、新媒体、影视文化城、公关。
从最初的影视公司到现在庞大的综合性上市娱乐集团,华谊兄弟通过一步步的融资、并购、扩大经营范围等方式,达到了规模报酬递增的良好成果。规模报酬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规模报酬分析的是企业的生产规模变化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企业只有在长期内才能变动全部生产要素,进而变动生产规模,因此企业的规模报酬分析属于长期生产理论问题。
通过对华谊兄弟2009 到2013 年总体运营情况和各主营业务收入情况的对比分析,可以简单的看到华谊兄弟这6 年间的规模报酬情况。作为第一个上市的大陆传媒产业公司,对于华谊兄弟的分析可以作为一个个案供行业同行或研究者进行相关研究与参考。
一、2009-2013 年华谊兄弟总体运营概况
通过对2009 年到2013 年华谊兄弟的年度报表进行数据统计,得出如下几项能整体反映华谊兄弟运用情况的数据趋势(表1)。
由表1 我们可以看出从2009 年开始,华谊兄弟的营业利润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资产总额从2009 年的17.11 亿元增加到2013 年的72.12 亿元,翻了近4 倍多。这个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2009 年10 月份华谊兄弟成功在深圳股市创业板上市,为公司的全面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尤其是2010年华谊兄弟的营业利润相比于上年同期增加79.79%,2013 年的营业利润变化率更是达到了223.75%。
华谊兄弟的九大主营业务中,电影是其最主要的业务收入来源,基本占了其全部营业收入的一半左右。通过对历年华谊兄弟的年报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得知:从2009 年到2013 年,电影及衍生业务和电视剧及衍生业务是其主营业务中的支柱,两者的收入增长率分别为435.15% 和85%;电影院业务是华谊主营业务收入中增长最迅速的一项,增长率高达2475%;艺人经纪及相关服务业务增长缓慢,仅为29.84%。
二、2009-2013 年华谊兄弟主营业务收入逐项分析
1、电影方面
近几年,中国电影事业发展迅猛,在创造百万票房纪录之后仅用3 年就成功突破两百亿大关。2012 年,国产影片票房份额重夺过半的“优势地位”,电影产业的结构仍在继续调整,电影行业“江山更有才人出的吐故纳新愈加明显。同年中国内地市场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根据尹鸿的《2013 年中国电影产业备忘》,2013 年全国电影票房217.69 亿元,同比增长27.51%。
从表2 和表3 可以看出,华谊兄弟每年出产的电影数量基本稳定,平均每年有2 部电影票房可以进入当年国内票房收入的Top10。电影及衍生业务的收入整体上呈上升的趋势,但是2011 年电影收入欠佳,从表3 可以知道,是因为当年没有一部电影的票房进入到全国票房的Top10。
据统计,好莱坞影片的本土票房收入平均还不及其全球票房的1/3,而帮助好莱坞电影赢得全球收益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对海外发行渠道的掌控。华谊兄弟在抓住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通过海外合作和渠道扩张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为实现中国电影“走出去”,中国电影企业大多采用国际合拍的方式。2001 年华谊兄弟与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首度合作拍摄了《大腕》,这是中国第一部实现全球票房的影片,这种合作方式给华谊兄弟带来巨大收获,除了票房收益,还有影片发行的海外渠道,为华谊打通一条中国电影通向世界的道路。《大腕》的成功促使华谊和哥伦比亚公司维持了四年合作,先后出品了5 部影片。2005 年华谊成立华谊兄弟电影国际发行公司,直接营销自己的电影。2009 年到2013 年,华谊兄弟的海外收入不断增加。2013 年较2009 年海外收入增长达到了250%(见表4)。
在华谊之后,国际合拍的方式被推广开,众多民营电影企业纷纷与海外片商合作,取得海外渠道资源。国际联合生产正在变成一个日益流行的电视节目和电影生产模式,比如今年获得极高收视率的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不仅买进韩国电视台的节目版权,而且赴韩国录制节目,直接使用韩国电视台的摄影师等资源,和其实现更深度的合作。他们都是通过国际合作实现1+1>2 的效益,达到规模报酬递增。
2、电视剧及衍生产品方面
2005 年5 月,华谊以3000 万元控股电视剧制作机构四川天音公司。2006 年又与张纪中等著名电视剧制作人签订了合作协议。为了提振下滑的国内电视剧业务,华谊兄弟迎来了新的合伙人——金牌导演兼演员张国立。2013 年9 月3 日王忠军与张国立分别代表华谊兄弟和浙江常升签署了加盟协议,浙江华谊兄弟影业投资有限公司收购浙江常升影视制作有限公司70%的股权。这次收购增强了华谊兄弟在电视剧行业的实力。
2013 年华谊电视剧及衍生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相比增长36.13%(如表2 所示),实现销售收入的电视剧主要为《钢魂》、《连环套》、《石光荣和他的儿女们》、《我们的生活比蜜甜》、《秀秀的男人》、《孩奴》、《无贼》、《我的儿子是奇葩》、《原乡》、《爱情最美丽》等10 部。
3、电影院方面
华谊兄弟从2007 年开始涉足电影院投资运营,到2013 年底公司影院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相比增长60.62%,主要是因为报告期末,投入运营的影院为15 家,较上年同期增加2 家,影院发展态势良好,收入稳定增长。相比较于2010 年的电影院0.08 亿元收入,2013 年华谊兄弟的电影院收入增加到2.06 亿元,增长率高达2475%,是所有主营业务中增速最快的一个(如表2 所示)。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华谊兄弟不断增加其在全国范围内的影院数量,通过扩大公司规模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4、游戏方面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止2014 年6 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较2013 年底增加2699 万人,占网民比例的83.4%。
华谊兄弟是掌趣科技的第二大股东,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是华谊兄弟全产业链布局衍生业务中最为重要的战略之一。而掌趣科技与华谊兄弟众多影视资源形成了深度良性互动,将知名影视题材改编为手机游戏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和利润回报。业内人士预测称,华谊持有该公司20.97%的股份,掌趣登陆资本市场将使“中国娱乐第一股”华谊兄弟获利数亿。2014 年上半年北京掌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华谊兄弟净利润影响达到10%以上。
华谊兄弟财报显示,2014 年上半年华谊营业收入为4.84 亿元,同比下降35.35%,电影、电视剧业务、艺人经纪业务的收入同比分别下降68.67%、30.33%、14.69%。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3.55%。这要归功于其在游戏产业上的收益。2014 年7 月24 日华谊兄弟宣布购买银汉科技50.88%的股权,预估值约6.72 亿元,并被媒体称为“A 股并购手游第一单”。华谊将电影与游戏相结合,一方面扩展了产业链,另一方面实现了产品的互动。这是华谊兄弟向新媒体行业进军的号角。
5、其他方面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4 年6 月,互联网普及率为46.9%,较2013 年底提升1.1 个百分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已成定局,网络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进军网络几乎是每一个不想被时代抛弃的公司的选择。华谊兄弟在逐渐进军音乐、影院、游戏等行业之后,也开始了自己的互联网之路。
2014 年华谊兄弟以2.66 亿元投资控股卖座网,持有后者51%股权。自2010 年正式运营到现在,卖座网已搭建起移动客户端、PC 端和手机web 站电影O2O 平台,提供影片预售、电子通兑票、在线订座等服务,服务区域涵盖全国80 多个城市近700 家星级影城。华谊兄弟副总裁胡明表示,此次收购是公司面进行联网转型的动作之一。“未来我们会和卖座网的用户、电影观众一起在该平台上紧密互动,包括众筹内容、预售观影、粉丝社交等。”
结语
2014 年中国电影行业资本并购频繁,资源整合加速。自2009 年华谊兄弟创业板上市开始,我国影视企业正式进入资本市场。光线传媒、博纳影业、新文化传媒、华录百纳等陆续在境内外上市,此前上市的中视传媒、湖南广电传媒、乐视网等也纷纷染指电影业。截至目前,中国以影视业为主的上市公司已有10 余家。小马奔腾、长城影视、大唐辉煌、PPTV、新丽传媒等公司先后递交上市申请,中国电影集团、上海电影集团、万达院线等企业也在做上市计划。
截至2013 年底华谊兄弟拥有30 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及孙公司,20 家参股公司。华谊兄弟顺应中国当前的行业大形势,在充分发挥自身品牌优势的基础上,正逐步通过扩大范围经济、并购、收购、国际合作等方式达到公司内部规模报酬递增,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①《华谊兄弟的资本运营》[J]《. 资本市场》,2014(8):60-75
②吕芳雅,《中国民营电影产业突围发展路径研究》[D].复旦大学,2011
一、 引言
农业是海峡两岸交流与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在两岸关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农业投资在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在两岸关系还未达到完全正常化的形势下,农业投资几乎是台湾农业技术、农业资金和农业人才与大陆农业生产要素直接结合的唯一途径和载体。农业是台商对大陆投资起步较早的领域,在祖国大陆改革开放的80年代初期,就有台商开始在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试探性的投资创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来大陆发展创业的台资农业企业不断增多,台商投资大陆农业的规模和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两岸农业交流从大陆沿海地区拓展到中西部、北部地区,从畜牧业、种植业等向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等二、三产业延伸。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逐步形成了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双赢的发展模式,成为两岸合作当中最活跃和重要的领域。
二、台资农业企业投资大陆的现状与特征
1、台资农业企业投资大陆农业的步伐不断加快。目前,在大陆发展的台资农业企业日益成为大陆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9年底的不完全统计,在大陆投资发展的台资农业企业有6100多家经济学论文,投资大陆农业的台资达72亿美元。截至目前,大陆在16个省(区市)设有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已发展成为台湾农业资金、优良品种、技术、设备、管理经验以及人才进入大陆的持久、稳定的高效合作平台。目前,进入园区发展的台资农业企业已达5000多家,占在大陆台资农业企业总数的82%左右,实际利用台资58亿美元,占台资投资大陆农业实际金额的81%左右[1]。来大陆投资的台资农业企业普遍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优化大陆农业生产结构、建设现代农业做出了贡献。
表1:1991-2009年大陆吸收的台资农业直接投资额(单位:万美元)
年份
合计(万美元)
1991
1741.6
1992
12469.9
1993
331684.1
1994
39622.1
1995
10927.1
1996
12292.4
1997
43343.1
1998
20346.2
1999
12527.8
2000
26071.4
2001
27841.5
2002
67230.6
2003
76987.8
2004
69406.6
2005
60069.5
2006
76423.4
2007
99705.5
2008
一、企业自主创新对区域经济转型产生驱动效应的理论基础
(一)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是由美国 经济学 家索洛,斯旺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批评和修正哈罗德-多马模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57年,索洛-斯旺在生产函数中引入技术进步因素,并给出一个总量生产函数:
y=akalb (1)
其中,a就是被肯德里克(j.w.kendr ick) 定义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技术进步因子,它是促进生产函数变动的力量。由(1)式可以得出增长方程:
y/y=a/a+ak/k+bl/l (2)
于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a/a为:
a/a= y/y-ak/k-bl/l
由以上公式可知,如果扣除资本和劳动量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ak/k+bl/l),一国的经济没有其它增长率,则该国属于要素投入型经济增长方式;如果有其它经济增长率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50%,则该国属于技术推动型经济增长方式。
(二)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区域生产周期取决于区域内主导产业的生命周期,在区域经济中起带动和促进作用的主导产业的发展与衰退直接关系到整个区域经济的兴衰。如果一个区域的主导产业处于迅速发展时期,则这个区域经济处于兴旺期,而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处于衰老期则这个区域经济出现衰退或停滞。因此,区域经济要想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必须在现行的主导产业部门出现衰退迹象时,改造原有的传统产业或通过创新发展新兴产业部门,成为第二代主导产业从而保证区域经济持续增长。
(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业内产品的生命周期决定产业生命周期。产品生命周期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弗农于1966年发表在《经济学季刊》上的《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国际 投资 和 国际贸易 》一文首次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任何工业产品都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即随着生产和技术的发展,产品的技术密集程度会下降,且随着产品技术密集度的变化,产品的生产会发生区间转移,产品在生命周期内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即创新阶段,扩展阶段,成熟与成熟后期阶段。
二、企业自主创新对区域经济转型的驱动效应
(一)企业自主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新
(二)企业自主创新驱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区域 经济 转型的重中之重,企业自主创新主要是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兴起,进而驱动区域经济转型。技术创新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主要表现在:由于技术创新,使投入传统产业的各生产要素的比例发生变化,如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而降低 成本 ,增加产出。可以说,技术创新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是通过产业间或内部的流动来实现的。
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但会提高企业竞争力,而且还会通过自主创新增加新产品,提高生产率,这就会在产业内带动其他不部门自主创新。因为只有创新才能适应 市场 新需求,以及不同需求层次;同时,也会带动产业链的延长,从而就会产生一些相关的新兴部门,进而会产生一些新兴产业。
三、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对策
(一)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
1.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由于自主创新的企业承担巨大的 财务 风险,因此政府应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发展。
2.建立健全 法律 保护制度。对企业自主创新的产品技术实行法律保护,健全专利制度并减少 申请 专利手续和费用,使创新者在国家的法律保护下,合法地拥有自己创新成果的权利,以取得应有的利益。
3.搭建产学研平台。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知识创新体系的主体,能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源;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场所。产学研联合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1.加强主体创新意识。企业要充分认识当前的形式,树立危机意识,认识自己就是区域自主创新的主体,应具有强烈的创新愿望, 提高自主创新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建立创新激励体制。一方面,企业要充分的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建立一个公平的竞争 环境 和营造充满创新的氛围。另一方面,从物质上,加大对创新人员的奖励力度,从而激励他们创新的积极性。
在过去了的二十世纪中,广告的威力在市场营销中几乎整整影响了一个世纪。无论是新产品上市、市场拓展、企业招商、渠道构建、打击竞争对手,广告凭藉其猛烈的攻势横扫了营销的各个领域。广告的无所不及给人们造成的潜意识就是广告无所不能。
正如任何一种营销理论的适用都有其特定的市场背景,广告的盛行也对应着特定的营销年代——信息传播渠道的单一化致使消费者只能透过广告的表达去了解有关产品或企业的新信息。但是,随着资讯信息的大爆炸、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更新、市场竞争形势的变化,广告的影响力与营销动力正在日趋减弱。广告边际效应的下降则加重了企业的成本:以前一百元广告费可以达到的效果,现在可能需要五百元才能勉强做到。而在品牌构造、提升企业美誉度等方面,广告更是显得力不从心。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公共关系作为一种营销利器,在许多方面开始代替广告在市场营销上纵横驰骋。
如果把市场营销比喻成一次攻城掠地的争抢战,广告就如枪炮弹弩,依靠着狂轰乱炸向目标堡垒发起猛烈进攻,力求以武力屈人之兵;而公共关系则如怀柔政策,运用多种手段的配合,以目标对象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以最低的成本达成最佳结果。事实表明,广告的强迫性不仅令信息传播成本日渐上升,也令传播效果不断下降。而公共关系则凭籍对消费者心理需求的洞幽察微,以及传播方式的精准巧妙,顺利地完成了许多广告无法实现的目标。
广告强势年代的结束,就是以公共关系为主导的营销造势时代的到来。而在经济萧条时代,公共关系营销更是在建立消费者信任方面体现出特殊的功能。
完美的公共关系,应该是具有强大销售力的。不仅销售良好的品牌形象,也销售产品和服务。 而这种销售,因为建基于对消费者心理和信任感的独到把握,更容易赢得消费者的好感与认同。
在产品严重同质化的时代,通过营销造势传达品牌的利好消息,通过赢得好感和认同,从而赢得消费者的钱包。公共关系主导的营销造势就是让企业有价值的信息进入公众视野,持续为公众关注,成为社会焦点。
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策略。这正是我们长久以来一直倡导的策略导向型公共关系。与传统型公共关系所不同的是,策略导向型公共关系追求以强有力、敏锐而远见的公共关系策略,使公共关系成为行销启动和品牌塑造的核心之一;让公共关系具备强大的销售力,借助新闻传播的力量,让产品迅速占有市场,使品牌一举成名。
公共关系营销不是短暂的炒作,而是全面系统地向社会传播品牌积极而良性的信息,赢得信任和购买。品牌犹如瓷器,广告让瓷器增值,但不能让它安如磐石;公共关系在增值瓷器的同时,更让它安然无损。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YJC790167)
作者简介:徐雷(1983-),男,辽宁锦州人,博士、讲师、辽宁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企业理论、产业组织与博弈论;唐晓华(1956-),男,广西桂林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产业组织理论、企业竞争力。
摘要:提出了企业“双能力”理论的两个理论假说并以2001~2010年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假说,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对经济发展更为有利的政府干预模式。
关键词:“双能力”; T值; 竞争力; 装备制造业;政府干预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10-0087-05
The Competitiveness and Performance of Company
at the View of “DualCompetence”
XU Lei1,2,TANG Xiaohua2
(1.Bohai University,School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of Liaoning Coastal Economc Belt,Jinzhou 121013;
2. School of Business,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6)
Abstract: This paper, using a sample of the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listed companies from 2001 to 2010, examines two theoretical hypothesis of "double capacity" theory. Result shows that the two hypothesis reality existence. Based on this, it also discusses whether economic development needs the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and the need for what kind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Key words: “Dualcompetence”; value of T; competitiveness;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一、引言
企业发展历程表明,无论何种市场经济制度,企业竞争力的获取不仅与企业应对市场的能力相关,而且还与企业应对政府的能力相关。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对于企业竞争力的获取是至关重要的,企业需要把资源在政府和市场方面进行合理的分配才能得到理想的竞争优势。当然,政府的作用随着政府对经济干预程度的变化而改变。从上个世纪出现的经济大萧条到石油危机,再到当前的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每一次经济衰退都伴随着大规模的政府干预,尽管对此仍有很多反对意见,但政府对经济的大规模干预以及危机中人们对政府干预的预期已是不争的事实。并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收入的不断提高,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以我国为例,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从1996年之后不断提高,到目前已经超过了20%(如图1)。在这种条件下,面对政府干预,企业在制定其经营决策时已不得不考虑政府的影响。企业不但需要了解政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甚至还需要与政府官员保持良好的关系以维护企业的利益。因此,唐晓华、徐雷认为,企业的竞争力包含两个维度,一是应对市场的能力,二是应对政府的能力,此二者即企业竞争力的“双能力”[1]。企业应对市场的能力包括其研发能力、品牌价值、销售渠道等方面,而企业应对政府的能力则体现在企业获取政府的“支持之手”[2,3]和规避政府的“掠夺之手”[4]的能力上。政府对企业的支持可以体现在政府对企业研发项目的支持、土地使用的优惠、产品的补贴等多个方面,而政府对企业的掠夺则可体现在政府所制定的不必要的规章制度和不必要的政府管制。
在研究企业竞争力问题时,许多文献都设计了一套度量指标体系用于对企业竞争力进行测评[5,6],但这种指标体系往往包罗万象,从而欠缺对企业经营的指导性意义。既有文献很少考虑政府因素,即使考虑,也仅是把政府行为作为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加以分析[7,8]。杜兴强等考察了企业政治关联对企业真实绩效的影响,但却没能说清企业应该在多大程度或者说要用多少资源去寻求政治关联才能获取最高的绩效表现[9]。因此,本文试图在“双能力”视角下解释企业竞争力,把企业应对政府的能力纳入到企业竞争力中来,并将对企业竞争力与其“应对市场能力”和“应对政府能力”的关系进行实证考察,从而解释企业应对政府能力与企业竞争力的相关性以及企业资源如何在两种能力间进行最优分配的问题。
二、相关研究回顾
竞争力(Competitiveness)的概念源自于竞争(Competition),而竞争的概念则是源于达尔文的进化论。竞争源起于生命(组织)的自增长倾向和资源的有限性,在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规律下,生命(组织)必须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尽管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显得过于残酷,但它所带来的是通过竞争,促使生命效率的提升,促使生命努力生存发展,这就形成了进化。竞争力在经济学上的应用可以有三个层次,即国家层次、产业层次和企业层次。对于企业层面竞争力的一种有代表性的解释是:企业设计、生产在价格和质量上优于其竞争对手的产品的能力[10]。很明显,这种解释符合竞争的本质含义,按照这种解释,更具竞争力的企业将能够在竞争中生存下来并不断成长。
一些学者把竞争力视作一种能力,他们强调企业内部要素的作用[11,12]。这种观点也是被称为竞争力资源基础论的一种[13~15]。这些理论一致认为,企业整体战略的重要意义首先在于企业拥有的特殊资产,即:与知识相关的、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让大家都能感受到的、难以买卖和在企业内各部门可分割的资产。这种特殊的具有上述特征的资产即企业“资源”或“能力”(Nicolai J Foss 等,1996),与企业外部条件相比,企业内部条件对于企业占据市场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作用,企业内部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收益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性概念。因此,企业能力理论不仅是对传统企业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结构-行为-绩效”分析框架的替代,而且是对波特(1980)将产业分析模式应用于战略管理领域的替代(Nicolai J.Foss,等,1996)。但在现有的资源基础理论和企业能力理论的文献中,学者们却很少关注企业如何去应对政府,更没有关注企业应对政府的能力与其经营绩效的关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欠缺。实际上,自从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一书出版以来,那只“看不见的手”就成为了经济学家眼中支配经济运行的终极力量。因此,人们有理由相信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壮大仅依赖于其应对那只“看不见的手”的能力,即不断提供质量更好、功能更多、成本更低、价格更便宜、品牌声誉更高的产品或服务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被看作是“应对市场的能力”,也就是不断满足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在亚当·斯密的时代,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的确是非常有限的,这可以从政府收支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中看出:根据维尔(Weir)的数据,当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时,英法两国的税收各自占本国GNP的124%和68%(David R Weir,1989)。即使是在这么少的政府收入中,大部分收入也都用于军事开支和债务的利息支出根据Patrick K O Brien的数据,1776~1783年间,英国政府支出中的62%用于军事开支,30%用于债务利息支出,只有8%用于政府开支等其他项目。(数据来源于Patrick K O Brien. 的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British Taxation一文)。可见,当时的政府即使希望能够对经济进行大规模干预也没有足够的财力。直到20世纪20、30年代的政府失灵理论和凯恩斯主义的诞生前,经济学界一直都没有出现系统的政府干预理论,这也就难怪在经济学教科书中没有如何应对政府的篇章了。
国内学者主要从企业的政治关联入手讨论了企业与政府关系对企业经营和绩效的影响。罗党论、唐清泉的研究发现,当地方产权保护越差、政府干预越大以及金融发展水平越落后的时候,民营上市公司更有动机去与政府形成政治关系[8]。余明桂等的研究表明,与地方政府建立政治联系的民营企业确实能够获得更多的财政补贴;而且,在制度环境越差的地区,政治联系的这种补贴获取效应越强[17]。靳庆鲁等(2008)以1995年至2004年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经济增长、经济政策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发现经济政策显著影响公司会计业绩与股票报酬,但不同的经济政策对会计业绩和股票报酬的影响不尽相同;另外,他们还发现,在控制了经济政策因素后,经济增长并没有和公司业绩相背离。但这些研究并没能告诉我们企业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去应对政府才能获取最大的竞争力,从而取得最好的绩效水平。
下面,本文将设立研究假说,并通过对我国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来检验企业应对政府能力对其竞争力的影响以及企业在两种能力上的权衡选择,并在“双能力”理论的框架下探讨企业应如何把资源分配于两种能力以获取最高竞争力这一问题。
三、研究假说
“双能力”理论认为,企业的两种能力,即“应对市场的能力”和“应对政府的能力”是企业以资源投入的方式获取的。首先,企业应对市场的能力就是其产品被市场接受的程度,这包括产品的品质、价格、品牌、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内容。企业要想获取更高的应对市场的能力就需要投入资源组建强大的研发团队、制定高效的品牌推广战略以及建立更多的售后服务网点等。企业应对政府的能力是指企业如何获得政府的“帮助之手”和规避政府的“掠夺之手”,这包括与政府保持良好的关系、建立政治关联等方式。企业需要投入资源以获取这两种能力,但资源如何分配,即用于获取应对市场能力的资源投入与用于获取应对政府能力的资源投入分别是多少?“双能力”理论认为,这个资源的分配比例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能够决定企业的竞争力,还能够决定一个国家的竞争力。首先,经济中存在一个“天然”的比例,该比例受经济体制、文化和政治制度以及行业垄断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其次,企业只有按照这个“天然”的比例来分配资源才能获取最大的竞争力;最后,企业对这个由经济自身决定的“天然”的比例并不清楚,只有依据自己的判断去分配资源,因此现实中就产生了企业竞争力不一致的情况。
上述观点可以通过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加以阐释。企业的竞争力构成为C=MTG1-T,其中C表示企业竞争力,G表示企业应对政府的能力,M表示企业应对市场的能力;T表示由经济自身决定的企业资源分配的“天然的”比例。由于应对政府的能力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一项决定因素,因此,本文提出第一个研究假说:
假说1:企业竞争力与其应对政府的能力正相关。
企业通过投入资源来获取这两种竞争力,而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企业会面临一个资源约束,设定其为 hM+kG=R。这里,R 是企业拥有的资源总量,即企业有R的资源可以用于获取两种能力M和G。当然,企业规模越大,其R就越大,对于极端的完全竞争市场情况有R=0。因此,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出发,“双能力”理论更适用于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中的大企业。h和k衡量的是企业获取两种能力的困难程度,取值越大,困难程度越高,取值越小,就相对容易。于是,企业的问题就是在资源约束下实现竞争力的最大化。解这个最优化问题,得到:M=TR/h,G=(1-T)R/k 。因此,企业能够获得的最大竞争力为:Cmax= TRhT(1-T)Rk1-T。
但是,企业对T值是不完全清楚的,企业只有依据自己的判断去分配资源。由于企业家能力有所不同,对T值的判断也就会产生不同,所以,每个企业的T值也就是每个企业对资源的分配比例都是不同的。这样,对于第i个企业来说,其所获取的真实竞争力取决于其对T值的判断Ti,即第i个企业获取的真实竞争力为: Ci=TiRhT(1-Ti)Rk1-T。可见,Ti越是接近于T值,企业所能获取的竞争力就越大。这样,就可以得出第二个研究假说,即:
假说2:企业竞争力与其采取的Ti值相关,并且Ti越接近T值时竞争力越高;反之,Ti与T值相差越大时竞争力越弱。
四、实证检验模型及检验结果
由于“双能力”理论下的企业竞争力是在同一行业内进行比较的,而在我国同一行业内的企业数据又很难获取,因此,本文选择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CSRC分类中的C7类行业,即机械、设备、仪表业2001~2010年的财务数据。这样,既把样本基本限定在同一个行业内,又保证了样本数量。在这个时间段内,有一些企业只是在其中的部分年度上市流通,为了得到平衡面板数据,剔除这些企业。最后,10年间共有133家企业的股票在两个证券交易所流通,于是得到有效观测值1330个。本文对两个理论假说的检验主要用到的变量包括:营业收入增长率(yysr)、管理费用与营业收入的比值(glfy)、财务费用与营业收入的比值(cwfy)、销售费用与营业收入的比值(xsfy)、营业外支出与营业收入的比值(yywzc)、资产周转率(zczz)、总资产增长率(zzczz)以及总资产与营业收入的比值(zzc)。
首先对各变量进行面板单位根检验以考察其平稳性。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的方法已有很多,本文选用LLC、IPS、Fisher-ADF和Fisher-pp四种方法对变量进行检验,以避免单一方法带来的不足。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注:***、**和*分别表示相应参数在0.01、0.05和0.10的水平下显著; 表示一阶差分。
从表1的单位根检验结果中可以看出,除变量zczz外,其他变量的四种检验方法均显示出可以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也就是说这些变量都是平稳的。而对于变量zczz,四个检验统计量中有两个不能拒绝原假设,因此尚不能严格确定其序列平稳性Bronzini 等( 2009)在面板数据单位根中采用了“2/4 判断法”,即在利用LLC、IPS、Fisher-ADF和Fisher-PP四种方法所获得的检验结果中,如果能满足在显著性水平 1%、5%或 10%下至少有两个拒绝了原假设,则认为该纵剖面时间序列为平稳。本文亦采用此判断法。。 对变量zczz进行一阶差分后,再利用相同的方法进行平稳性检验,发现其表现出了差分平稳性(difference-stationary)。
(一)“企业竞争力与其应对政府的能力正相关”的检验模型及结果
“双能力”理论认为,企业的两种能力是可以通过投入资源来获取的。因此,可以以企业为应对政府而付出的资源作为企业应对政府能力的替代变量。这种资源付出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中主要反映在管理费用和营业外支出上。本文用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率来反映企业的竞争力,这一指标体现了企业的成长性,映照了竞争力的本质。在同一个行业内,市场规模的增长是有限的,一个企业市场份额的增长就意味着其他企业市场份额的相对下降。市场份额增长快的企业一定是具有更高竞争力的企业。本文以企业营业收入的增长率为被解释变量,分别以管理费用、营业外支出和财务费用占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解释变量。以各个指标除以营业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是为了排除企业规模因素的作用。考虑到企业资产周转率、资产增长率和营业收入一期和二期滞后值对营业收入增长的影响,本文在模型中加入这几个变量。由于资产周转率是非平稳的,本文以其一阶差分项作为替代。最后,考虑到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会呈现出非线性,因此,本文设立如下的多项式实证模型并采用固定效应法以不同形式来检验研究假说1:
最后,来自产品市场的竞争是企业行业竞争环境的主要构成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成果也要最终经由产品市场来检验,所以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是度量公司营销环境的一个重要指标。包括资本、劳动力、原材料和技术等在内的要素市场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资源的来源地,从根本上制约着公司价值的实现,治理状况良好的企业能够以更加低廉便捷的方式从生产要素市场上获取资源,因此,公司营销环境不得不考虑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银行、证券交易所、律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知识产权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等市场中介机构的存在使得外部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的监督更加便利,也促进了公司经营更加透明化,所以,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也构成了公司营销环境的一个方面。我国现行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状况突出反映了我国经济活跃和开放的程度,结合中小上市公司大多为民营企业的实际情况,研究我国中小上市公司的营销环境问题更有必要考虑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水平。显然,以上这些要素发育的越好,公司营销环境就越好,企业绩效也就越好或公司价值也就越大。
通过上述对营销环境各组成要素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假设一:政府干预、法制环境、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中介组织的发育以及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是构成公司营销环境的要素,营销环境对企业绩效有显著影响。同时,管理理论的权变观点认为,管理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管理是外部环境的函数,为确保管理活动的有效性,管理应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公司营销环境的动态演化会显著影响公司治理的效率。由此,本文提出另一个假设:假设二:公司营销环境的发展演化将显著促进企业绩效的实现。
数据与研究方法
(一)样本公司的选取
本文选取的样本公司同时满足以下4个条件:(1)公司规模满足对中小上市公司界定的要求:截止2010年12月31日仍满足总资产在4亿元以下、主营业务收入小于3亿元和员工人数小于3000人这三个条件任意一个的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2)剔除业绩过差的ST和ST公司;(3)剔除2010年年报不是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公司;(4)剔除财务信息披露不足和数据异常的公司。依据以上条件,经过对沪深两市2010年所有上市公司仔细筛选,最终得到有效样本公司200家,其中沪市70家,深市130家。
(二)变量的选取
(1)公司营销环境变量公司营销环境及其演化是本研究的两个治理环境变量。与国内学者的惯常做法类似,本文公司营销环境各测量指标以2010年中国各地区市场化指数作为替代变量。另一个治理环境变量公司营销环境变化的测量指标的计算方法是,取2008年至2010年各地区市场化指数的三年加权增长率,其计算公式为:公司营销环境变化各观察变量的三年加权增长率=(2008年增长率×0.2)+(2009年增长率×0.3)+(2010年增长率×0.5)。(2)企业绩效变量企业绩效的测量方法有两种,即单维测量和多维测量。单维指标测量时,国内学者常采用每股收益(EPS)、净资产收益率(ROE)、主营业务利润率(ROS)和托宾Q(Tobin’sQ)等单一财务指标,但这些单一指标受会计数据的影响较大,可能会受到人为操控的影响,不能全面反映上市公司的真实绩效。为客观、全面、综合测量中小上市公司的企业绩效,本文采用多维指标的测量方法。这里共选择17个企业绩效的原始测量指标(一级指标),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营运能力和获取现金流能力(获现能力)五个角度来全面度量样本企业绩效,如表3:
(三)结构方程模型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的本质是协方差结构分析,是一种验证性(confirmatory)的模型分析,就是比较研究者所提出的假设模型隐含的协方差矩阵与实际输入的样本数据所导出的协方差矩阵之间的差异,如果两个协方差矩阵之间的差异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就认为预设的理论模型与样本数据吻合,研究者就可以接受所假设的模型。一个完整的协方差结构方程模型包含两个次模型:测量模型(MeasurementModel)与结构模型(StructuralModel),测量模型描述的是潜在变量如何被相对应的显性指标所测量或概念化;结构模型描述的是潜在变量之间的因果或路径关系,以及模型中其他变量无法解释的变异部分。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企业绩效的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
为了检验本文所选取的被解释变量即企业绩效变量企业绩效的17个财务指标的测量效度,同时,也为了给下文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研究打好企业绩效变量测量模型的基础,这里就有必要对企业绩效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ConfirmatoryFactorAnalysis,CFA)。图1是运用AMOS7.0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后得出的结果。对企业绩效变量企业绩效的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17个财务指标的测量效果较优。模型基本适配指数,如卡方统计量(CMIN)、适配度指数(GFI)、调整后适配度指数(AGFI)和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RMSEA)等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除获现能力在营业收入现金含量上的因子负荷不显著外,其余所有因子载荷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上都通过了t检验。
17个一级财务指标测量5个二级指标(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获现能力、成长能力和营运能力)的组合信度分别为0.833、0.928、0.534、0.656和0.88,均达到了大于0.60标准。除盈利能力和获现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大于0.3外,其余因子变量间的相关系数都小于0.3,且统计检验不显著,可以认为5个因子间相关性不显著,从而表明5个因子不具有多重共线性,它们作为企业绩效变量企业绩效的次级财务测量指标效果较好。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获现能力、成长能力和营运能力作为测量企业绩效的二阶变量,它们的因素载荷分别为0.94、0.68、0.81、074和0.79,组合信度为0.900.6,充分说明用这5个因子变量测量企业绩效的有效性,能够综合反映中小上市公司的绩效实现情况。其中,盈利能力和获现能力的因子载荷要高于其他3个因子,且t检验的显著性水平达到了0.1%,这表明盈利能力和获现能力最能反映中小上市公司的企业绩效或治理绩效。图1显示,偿债能力与成长能力以及盈利能力之间呈现较弱的负相关,这表明我国中小上市公司的稳健运营和发展壮大是以牺牲其对债务的偿还能力为代价的
(二)结构方程建模分析
根据结构方程模型的建模原理以及理论假设,本文假定营销环境及其发展变化与企业绩效存在图2所示的结构关系。预计营销环境的变化到企业绩效的路径系数为正,而营销环境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符号无法预判,并假定营销环境的发展变化有助于营销环境对企业绩效的正面影响,即在营销环境到企业绩效的路径图中起到了中介和传导作用。(2)模型的检验及结果分析经分析,样本数据基本符合多变量正态分布,这里采用Amos7.0结构方程专用分析软件的极大似然估计法(MaximumLikelihood,ML)进行图2假设模型的适配检验。借助软件经过一系列的数据输入、模型评鉴和修正等技术性操作,得到了模型的各参数标准化估计解(如图3所示)。
软件分析的最终输出结果显示,模型整体适配情况良好。卡方值CMIN的p值等于0.081>0.05,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卡方统计量不显著,从而接受虚无假设———理论模型隐含的协方差矩阵与实际样本数据导出的协方差矩阵之间没有差异。检验模型与数据整体匹配情况的两个主要统计量即整体适配度指数GFI和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RMSEA分别为0.903和0.050,分别大于0.90和小于0.80的适配标准,显示了模型有较良好的适配度。另外,鉴别模型契合度的衍生性指标即增值适配度指数NFI、RFI、IFI、TLI和CFI等均超过了0.90标准,衡量模型精简程度的简约适配指数PGFI、PCFI、AIC和卡方自由度比CMIN/DF等也都达到了相应的标准。企业绩效的5个二级测量指标因子负荷的共同组合信度为0.674,大于0.60标准,说明企业绩效的二阶测量模型内在质量较好。详细的模型检验统计量的分析结果以及各参数估计的显著性检验结果参见表4和表5。
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1.市场化进程可以很好地反映营销环境的综合情况,采用中国各省市的市场化指数作为中小上市公司营销环境测量指标的替代变量是可行的。治理环境变量营销环境的测量模型显示,在5个显性测量指标中,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程度、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以及要素市场发育程度的因子载荷分别为0.96、0.89和085,这表明以上3个变量是测量公司营销环境最有效的指标,亦即表明这3个因素构成了我国中小上市公司最为重要的外部环境。5个营销环境的显性度量指标的组合信度为0.847,说明营销环境的测量模型内在质量很好,政府干预、法制环境、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中介组织的发育以及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是构成公司营销环境的重要因素。
2.从静态角度来看,中小上市公司的营销环境对企业绩效的直接影响效应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假设假设一成立。本文的实证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目前我国的公司营销环境总体比较良好,至少对于我国中小上市公司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以往人们普遍存在政府对公司干预过多、法律制度不健全、法治水平低下、市场环境恶劣等成见,对我国经济环境的发展状况多有诟病,对公司经营、成长和治理的外部环境也往往持消极悲观的态度。
3.从动态角度来看,我国公司营销环境在2008年至2010年度三年间的变化情况与2010年的营销环境状况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负相关,对中小上市公司的发展没有帮助,反而对企业绩效的实现产生了负面影响(但不显著),在营销环境到企业绩效影响路径的中介或传导作用不明显,假设假设二未通过检验。究其原因,存在以下可能的解释:其一,市场化指数各年变化不是很大,用各指标的增长率作为营销环境的改善程度的替代变量可能不是很精确,模型中潜在变量营销环境变化的组合信度为0.545,没有满足0.60的理想标准。其二,营销环境的发展水平可能还取决于其他方面的经济大环境的发展情况,比如,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全球经济的持续繁荣等。除了经济、政治和社会等软环境外,营销环境的优化也会与我国硬环境的改善息息相关,比如道路交通、信息网络等硬件设施的完善等。其三,可能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中小企业群体中的佼佼者,中小上市公司的成长和壮大速度更是迅猛,但与此同时,经济、市场和法律等软环境的建立和完善速度却跟不上中小上市公司的发展和成长需要,从而严重制约着公司价值的实现,在实证结果中就表现出了营销环境的演进与企业绩效的微弱负相关。
4.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或政府对企业的干预程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效应为正,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指数越高,表明政府对公司的行政干预程度越低,企业绩效水平也越高,这就证实了减少政府对公司行政干预的必要性。另外,潜变量营销环境变化在产品和要素市场发育程度上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70,表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市场环境的竞争加剧,产品和要素市场的提升水平是衡量我国公司营销环境改善程度的两个主要指标。
(二)启示
关键词: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审计框架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1
一、引言
现代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是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制定市场需求计划,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企业的组织生产活动。然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内部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审计监督。本文首先界定经济效益审计的涵义和主要内容,并详细介绍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最后构建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框架,帮助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审计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经济效益审计的涵义
所谓经济效益审计是指现代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依据审计评价标准,按照一定的审计程序对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情况的经济性、有效性以及后果性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和考核,然后根据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结果,建立相应的完善机制,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扩大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活动。
三、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1.经济效益审计的一般性内容
经济效益审计的一般性内容包括企业的销、经营决策、目标计划、内部控制等管理职能活动;基本建设与技术改造、科技开发等活动;对外投资、兼并、重组及资本运作等活动。
5b9
(1)管理职能活动的经济效益审计。管理职能活动主要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经济效益审计活动在经营决策阶段应用的主要作用是为企业对经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保证决策过程的可行性和实用性;经济效益审计在目标计划阶段应用的主要作用是协助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计划和目标,为计划的长远性提供基本论据;经济效益审计活动在控制环节的主要作用是强化企业的成本控制和质量控制,从而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2)技术改造、科研活动的经济效益审计。经济效益审计能够促进企业的技术改造、科研活动。因为经济效益审计是以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审计标准的。
(3)产销全过程的经济效益审计。首先是生产资料的设计活动。通过定量分析,掌握有效利用率,加强对生产资料使用情况的监督。其次是成本和资金的审计。资金是企业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条件,应全面提高资金的使用率。
2.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和难点
(1)从现代企业整体利益出发,有重点地选取经济效益审计项目。在选择经济效益审计项目时,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第一,经济效益审计项目选择与经济责任制相关。经济责任制是现代企业经济责任人必须履行的经济责任,因此,在选择经济效益审计项目时应该以经济责任为出发点,重点应在企业决策责任、投资经济效益责任等。第二,经济效益审计项目选择与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相关。由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程度的风险,因此,在选择审计项目时,重点应放在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上。第三,经济效益审计项目选择与企业战略相关。企业的战略管理是保证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实现企业总体计划目标的保障机制。因此,在选择经济效益审计项目时要站在企业长期效益的高度,重点对经济战略效益进行审计。
1742
(2)从完善经济效益评价标准出发,解决经济效益审计依据科学化难题。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的制定能够有效地对审计过程进行评价,是经济效益审计结果的重要参照标准,因此在编制评价标准时要充分考虑审计过程中的各种决定因素,并按照一定的编制原则进行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的建立。第一,要充分考虑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是充分考虑经济系统中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因素,从而提高系统运作的衔接性和全面性。第二,要充分考虑评价标准的可行性。评价标准制定的目的是为了检测经济效益审计结果是否达到了预期要求,是企业努力的方向、目标,制定可靠的评价标准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
四、构建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框架
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框架主要由八部分组成,分别为审计目的、审计职能、审计主体、审计对象、审计标准、审计方法、审计程序和审计时间组成。
1.审计目的。现代企业的根本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审计的目的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有助于企业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手段和控制制度,从而帮助企业实现从管理要效益;其二,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系统风险、经营风险以及投资风险,从而降低企业的经济损失,实现从风险中要效益;其三,有助于企业进行结果分析,从而帮助企业发现影响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从而实现从经营中要效益。
2.审计职能。经济效益审计职能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体现。定量方面,企业效益的实现是以货币的时间价值为基准进行度量的,这种方法能够直观的体现影响经济效益的因素,可行性和有效性较高;定性方面,企业效益的实现是以规避风险所降低的风险程度和损失为基准进行衡量的,直观性较差。
3.审计主体。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主体为具备专业技能和素质的,专门从事审计工作的机构或个人。
4.审计对象。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主要为企业的管理活动、生产活动、经营活动、投资理财、经营决策以及技术研发活动。
5.审计方法。开展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主要采用的方法包括:审计查证法、经济效益比较法、经济活动分析法、技术经济论证法以及审计评价方法等。
6.审计标准。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标准主要有两类:其一,内部审计准则、规范;其二,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后者主要包括企业各种计划、定额标准、业务规范和各种技术经济指标。
7.审计程序。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程序分为审计计划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审计报告阶段、后续审计阶段以及审计评价阶段。
8.审计时间。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时间应与企业的生命周期相同。可根据不同阶段不同的经济活动进行相应的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从而确保经济活动的安全运行。
五、结语
经济效益审计过程是企业审计过程的主流趋势。因此,现代企业应该根据市场机制的特点,不断调整经济效益审计的标准,完善企业审计结果中存在的不足,积极发挥企业的优势,实现企业的利润增值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苑小英.试论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必要性[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01).